◎ 九、总释名题

一、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玄义」是全经的概要。「经题」是全经的纲领。经文是题目的诠释。由此可知,题与文关系是多麼密切。若能将经题的意义明瞭,则全部经义可以说明瞭大半了。

佛经的名题,皆是直捷显示全经的要旨。「要旨」是重要的宗旨。希望学习这部经的人,从经题就能体會到这部经的本质。看到经题,对这一部经重要的意义都明瞭通达。所以,天台家无论是讲经,是注解,用的是五重玄义。也就是用五个项目来介绍一部经的内容,也就是一部经的概要。比贤首家简单。

贤首即是华严宗。华严宗用十门开启,就是用十个项目来介绍全经概要。贤首家是把解释经题放在第九洞癆第十是讲解经文。第一教起因缘,第九才讲到经题。

天台家把解释经题列在第一个项目,然后辨体、明宗、论用、判教。可见天台家对於解释经题非常重视。

净宗从过去到现代,注解经论,如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疏钞》,黄念祖居士注解《无量寿经》,都是采取贤首宗十门开启。蕅益大师的《要解》就采用天台五玄。莲池大师跟黄念祖居士并不是学贤首宗的,而是因为净土宗与华严的关系太密切了。古人讲《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想一想,解释这部经到底用那一家的方法好?与贤首这麼亲,当然应当用贤首。用天台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是总没有用贤首来得亲切。因为这个关系,所以莲池大师解释《阿弥陀经》,黄老居士解释本经,都采取十门开启。

二、正释本经经题:

本经经题會集得天衣无缝,會集得太自然了。题如是,全部经文亦如是。會集得好,没有加一个字,也没有减一个字。把宋译的经题,除了「经」字不取,全取了。宋译题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经」字不要,取它的别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再取汉译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经》。这个题目取得多好!题也是會集的。汉译是最初的,宋译是最后的。这两个题合起来,十二种译本,名题的意义圆圆满满的含摄在其中。也可以说,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名题里就显露无遗。再说得亲切一点,我们所学的、所修的、所希望证得的,也全在名题之中。

经题可以分为八个段落来解释。

(一)「佛」: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满。即本师释迦牟尼佛,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斯义深广无尽。

「佛」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佛法传到中国,翻译佛经,当时中国的文字不够用,有许多意思是我们字汇里没有的,因此造了不少新字,来适应译经的工作。「佛」就是新字,没有人字边的「弗」是古字,从前就有的,音很接近。印度人称佛是大觉之人,所以就假借这一弗字,旁边加一个人字,就变成「佛」,为佛教专有名词。「佛陀耶」是梵文音译,中国人好简略,将尾音省去,单以「佛」称。

佛有「智」的意思,有「觉」的意思。智是体,觉是用。没有智慧就不觉,没有智慧就迷惑颠倒。体用不二,用当然就包含体。佛的意思就是一个觉悟的人,是一位对於宇宙人生究竟圆满彻底觉悟的人。对於宇宙人生本体、现象、作用,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觉,没有一样迷惑。这样的人,大众就尊称他为「佛」「觉」在经里讲,有三种:一是「自觉」,二是「觉他」,三是「觉满」,觉行圆满。

第一、{自觉}。是对我们凡夫不觉而说的。六道凡夫,不仅是人道,包括诸天。佛经说有二十八层天,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二十八层天的天人,都是迷而不觉。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觉,我不迷!」你怎麼不迷?只听你这一句话「我不迷」,就是迷到底,迷到家了。真正觉悟的人,绝对不會这样说。只听到「我不迷」这三个字,就晓得他迷到家了。天人尚且迷惑颠倒,天以下的就更不必说了。愈迷愈深!什麼人才不迷?佛说,证得阿罗汉果就算不迷了∣小乘四果罗汉。大乘法里通常讲,真正不迷是初住以上。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真的不迷,真正觉悟了。

我们今天把标准放到最低,就是小乘四果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才算得上自觉,觉悟,不迷惑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必须证得四果罗汉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见解没有错误。换句话说,三果都不敢说,我这麼看法、想法没错。证得四果罗汉才可以说,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没有错误了。可见得这个标准确实相当高。如果我们知道自己迷惑颠倒,知道自己不觉,对於修学有很大的帮助。知过为改过之本,自己會谦虚,晓得自己不行,应该认真努力修学。世间人为什麼轻视佛法?为什麼不愿意学佛?就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他的聪明才智都超出众人,甚至以为他智慧能力超过诸佛菩萨。这样的思想见解,他怎麼能接受佛菩萨的圣教!这是觉与不觉的差别。

第二{觉他}。觉他是揀别自觉之人。自己觉悟了,不肯帮助别人,是小乘。独善其身,自了汉,心量小,慈悲心少。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还要帮助别人。自己觉悟了,自己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还要帮助别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这是大乘菩萨。他跟小乘不一样,菩萨能主动的去帮助别人,绝对不自私自利。

第三{觉满}。菩萨虽然自觉觉他,但是没有圆满。不但觉他没圆满,自觉也没圆满。小乘人自觉,只是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都没有破。菩萨虽然能破尘沙、能断无明,但无明没有断尽就不圆满。无明共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法身大士。所以严格的来讲,在大乘法里,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觉行圆满。觉满就证究竟佛果,所以「觉」字含的意思,就是佛法修学的三个阶段,三种成就。就像现在我们念书,学校的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自觉证阿罗汉果,好比是学士。觉他证菩萨果,好比是硕士。觉满,圆满了,证到佛果,好比是博士。没有比这再高的了,这是佛门最高的果位。

经题上讲的「佛」字,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证得了究竟的果位,就是自觉觉他圆满。我们尊称他为佛。他在家的名字叫悉达多。成佛之后,我们称他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名号。诸佛菩萨本来是没有名号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菩萨那有名号!佛菩萨名号的建立,跟我们世间人取名字不同。世间人取名字,总表对自己的一种期望,希望将来名符其实,名实相符。佛菩萨的名号是代表他教化的宗旨。如同学校教学,你教国文,大家称你国文老师。你教数学,大家称你数学老师。加上名号,就知道你教那一个科目。佛是校长,菩萨是老师。校长要代表整个教育的宗旨。

「此时此处」「此处」指娑婆世界,或者但指人类居住的地球。「此时」就是现前这个阶段。众生的病根在那里?病根是指最严重的病。这个人害病,病很多,那一种病要送命的,必须先治。致命的病治好了,再治别的小毛病。这是治病的要诀,要命的那个病,先把它治好。

现前的众生,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自私自利,所以佛陀教学宗旨要用「释迦」。释迦是梵语,就是「仁慈」的意思。佛教就是教人讲求仁慈、能仁,对待大众要仁慈。对自己,大毛病是散乱,心里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对别人,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自己胡思乱想,这是要命的病根!佛教育的宗旨,对自己用「牟尼」「牟尼」二字,用现代话讲,就是心地清净,译作「寂静」「释迦牟尼」就是「仁慈清净」。可见佛陀教学的宗旨完全显示在名号中。我们提到名号,就知道佛教教学的宗趣旨归。名号是这麼来的。

释迦牟尼的意思我们懂得了。前面为什麼加上「本师」?这一阶段的佛教教育是他创办的,他是我们最初的一位导师,所以我们称他「根本的老师」。从这个称呼上,诸位就要了解,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一切众生的教育,不是宗教。宗教里没有「师生」这样的称呼。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师生是平等的。菩萨是我们的学长,也是我们的老师。实在讲,菩萨的名号也是把学科冠在上面,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国文老师、数学老师,就是这个意思。

地藏菩萨表的是孝亲尊师。我昨天在高雄讲了四场。下午在瑞祥国中,校长请我对他全校师生做一次专题讲演。国中的学生,我就跟他们介绍「释迦牟尼佛」名字代表的意义。「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佛」是觉悟,合起来,就是「仁慈、清净、觉悟」。念这个名号,一定要想它的意义。然后我告诉他们,地藏菩萨代表「孝心」。小朋友會懂!观音菩萨代表「爱心」。文殊菩萨代表「慧心」,要有智慧。普贤菩萨代表「愿心」,要认真努力去实行。我这样介绍,小朋友都能懂。好比我们学校老师,地藏菩萨教我们孝亲尊师。观音菩萨教我们大慈大悲,爱护一切众生。文殊菩萨教我们要用智慧,不要用感情。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实践善心悲愿,舍己为人,尽心尽力为社會大众服务,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圣成贤。由此可知,菩萨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员,佛是校长。我这样一说,同学们也都知道了,老师也明白了。佛法是什麼?佛法确实是世间最好的教育。

此经是一切诸佛尽说,故题中「佛」字,也表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非独释迦世尊一人说也。佛字含义深广无尽。

(二)说:悦也。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说」与喜悦的「悦」,在古代是同一个字,就是今天讲的破音字。《论语》一开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能念「说」,要念「悦」。念的音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说」是喜悦。他要是不喜欢,他就不说了。他欢喜,就详细的跟我们讲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必是欢喜的时候才會跟你讲。

「说法」正是{悦所怀}。「怀」是心里的愿望。愿望将要达成,这是真正的欢喜。佛的愿望是「度生」,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教化众生是佛唯一的愿望。老师愿意教,众生不肯学,就没法子了。佛想教众生,佛有这个好心,众生若不肯接受,也是枉然。必须学生欢喜接受,老师欢喜教导,这叫做「师资道合」。这是世间最愉快的事,这种快乐,不是一般人能体會得到的。古人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现在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了,欢喜接受,特别是能接受净土的教学,佛真正是无比的欢喜。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佛讲这部经,在他一生当中,比讲任何一部经典都快乐,真正是无比殊胜的快乐。因为这部经是「一切众生当生成就究竟解脱」。其他的经,解脱不究竟。不要说别的,就是《华严》《法华》,是一乘究竟解脱,但是还得要上上根才行,普通根性不能修学。上上根人能达到法身菩萨的果位,不能成佛。若念佛往生到西方世界,他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圆满成佛。所以,这个法门才是真正究竟解脱。《华严》要是没有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就不究竟。所以这部经,在一切经里是无比的殊胜。现在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接受这个法门,佛多高兴!无量劫以来,佛就等这一天,终於等到了,他多快乐。{故今乐说},「乐」是爱好、欢喜,{以畅本怀},他的本愿达到了。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解释「说」字。《要解》《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跟本经是同部,因此《阿弥陀经》的注解,於本经完全适用。他在解释经题「佛说阿弥陀经」「说」字,他说:「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此处说{今众生机熟}。他在「众生」「机熟」中间,加上「成佛」二字,显示众生成佛的机會成熟了。「为说难信之法,令究竟解脱,故悦也」。蕅益大师说的真正究竟圆满。我们此经的注解中,还看不出它好到什麼程度。看了蕅益大师的注解,就彻底明瞭。念佛法门是对成佛机熟人说的,当然能相信念佛法门的人就少了。看看那一些人像不像成佛?不像,自然不是念佛法门的当机者。念佛法门是对成佛的人说的,我们自己问问,是不是快要成佛了?同修们那一位像要成佛的样子?所以这是难信之法,真正难信!念佛法门,相信的人少,是当然的事。

这一生能成佛的人确实不多,但是与念佛法门有缘的人很多。结个法缘,这一生不成就,等来生。要等到什麼时候,就很难讲了,也许无量劫之后才有机會再遇到。经上说,我们是无量劫中,曾经供养无量无数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现在又蒙三宝在冥冥中加持,才有缘分遇到。否则,怎麼可能遇到。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要把握这个机缘,在这一生决定成就。

从今日起,我们要作佛!不干别的,就是要成佛。现在社會上流行一个口头话,「心想事成」。我们心想成佛,当然就會成佛,想成菩萨就成菩萨。这是佛法说的「唯心所现,为识所变」,观想的力量非常之大。宇宙万法从那来的?就是我们想像而现的。心里想什麼,就现什麼,所以想佛就现佛,想三恶道就现三恶道。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成佛机熟人而说的。

(三)大乘:喻也。乘以运载为义。此经所示,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强名大乘。

「示」是显示、指示,也就是所说的。{大乘}这个名词,是不得已勉强建立的。佛法是平等法,那有大小。大小乘是从众生种种分别、执著上假设建立的名称,使初学的人容易理解。我们{能念的心,本来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的意思是觉,觉悟的心就是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谁觉悟?心觉悟!心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所以生佛平等,都是一个心。心有没有觉迷?没有。心没有觉迷,是人有觉迷。觉悟了,我们的心就叫做佛;迷惑了,我们的心就叫众生。其实真心之中,也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也没有觉,也没有迷。诸位要细心去体會,「能念的心,本来是佛」,这一句话意思很深。能念阿弥陀佛,此心即是觉心。不念阿弥陀佛,此心就是迷心。你要问:「我的心什麼时候才觉悟?」念阿弥陀佛时就觉悟。什麼时候迷?不念阿弥陀佛就迷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古德讲,「起心念佛」是始觉,开始觉悟;「所念之佛」(就是所念的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觉。起心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始觉跟本觉不二,是一个觉,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就成佛!你要把佛忘了,就是迷惑,就是颠倒。所以,这一句佛号,二六时中决定不可以暂忘。大师以这个意思来解释「大乘」,圆满到了极处。能念的心,是「能乘大」。所念的佛∣阿弥陀佛是究竟觉,这是「所乘大」。所以古德说,念佛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圆中之圆,专中之专。真正不可思议!

(四)无量寿:梵语阿弥陀。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量义。今翻无量寿,是取其中主要一义。是此德号,明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说,摄无不尽也。

在经题中,{无量寿}三个字是主,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字。梵语「阿弥陀」,翻译为「无量寿」。阿弥陀三个字是密语,就是密咒,是咒中之咒。有人问道,念佛人还要不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当知「阿弥陀佛」是咒中之王,念阿弥陀佛,那些咒就不要念了,都包括在这咒王之中。你念那些咒,不能包括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把那些神咒都包括在内了。「阿弥陀」好念,加上「佛」,四个字「阿弥陀佛」,无上的神咒!记得我讲《心经》,讲到后面「是大明咒,是大神咒」,就是指阿弥陀佛。不要去找别的,弥陀名号即是无上神咒,这个要知道,{名号含无量义}。

{今翻无量寿,是取其中主要一义}。实在讲,阿弥陀这个名号里,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一切都包括在里面。一一皆是无量无边。在无量无边里,那一个无量最重要?当然寿命最重要。如果没有寿命,纵然有无量的财富,谁去享?所以一切无量里,以寿命为第一。取这第一义,最重要的是真正的无量寿,道道地地的无量寿。也有同修看到经上说,将来阿弥陀佛法缘尽了的时候,也入涅槃,观世音菩萨接著就成佛。这样说起来,阿弥陀佛寿命还是有量的,怎麼可以称无量?是的,佛在经上是有此一说。观世音菩萨将来灭度之后,大势至菩萨接著成佛。

可是阿弥陀佛的寿命,你去算算看,能算得出吗?佛在经中说,假设十方众生都证得辟支佛果,神通皆如目犍连,共同计算,尽他们的寿命都算不出来。那只好说「无量」,真的是无量寿。阿弥陀佛不是真的入灭,本经上说「於此中下而现灭度」。在上根心目中,佛没有灭度;示现灭度是给中下根人看的。可见灭度是示现的,不是真的;真的是无量寿。西方极乐世界示现的也是无量寿,所以我们不要怀疑,不要打妄想。

{是此德号,明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说,摄无不尽也}。整个西方极乐世界,一句「阿弥陀佛」都包括尽了,没有一法能超出其外。这一部经,字字句句也在一句「阿弥陀佛」含摄之中,也出不了阿弥陀佛范围之外。不仅是本经、西方,乃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依正庄严,种种万法都不出这一句「阿弥陀佛」范围之外。这才知道,这句名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跟它相比。今天挂在嘴皮上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对这一句名号意义能了解一点的人不多,实在太少。如果真正了解,他怎麼肯放松。不肯放松,念念不舍,那是对名号的含义多少有一点了解。念著念著,忘了;念著念著,不念了。对这句名号的含义还含糊笼统,甚至於一无所知,才會有这种现象。希望诸位好好去想想这个道理,我们才會真正把握住,才能真正得到念佛法门无比的真实利益。

(五)庄严:经云:「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又「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庄严}二字的含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真、善、美、慧。世间真善美慧,有名无实,是假的。佛法里虽然有真善美慧,但不究竟,不圆满。唯独净宗这句「阿弥陀佛」,是究竟圆满的真善美慧。这个事实很少人知道。此地引用经文上几句话来说明。

{经云: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一部经,同修们念得很多,念得很熟。提起这一句经文,會想到经上所说的,阿弥陀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心一意建设极乐世界,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不是彻底觉悟,也是做不到。每一个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也是相似的彻底觉悟。否则的话,二六时中执持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不仅庄严西方世界的妙土,实在是庄严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一种修行方法,还得了吗!在佛门,找遍八万四千法门,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诸位同修要细细的去研究,细细的去体會,绝对不是修净宗的人自己在夸大。你如果这样想,那就有罪过,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

{庄严众行}。「行」是我们的生活行为。行为就是造作,日夜永无间断的造作。佛法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三业,所有的行为都不出这三个范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庄严身、口、意的行为。这是真正的庄严,究竟的庄严,圆满的庄严。人家来请教你问题,你合掌念「阿弥陀佛」,这个答覆是最圆满的。不管问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问的是真的、是假的,是好的、是丑的,是是非、是邪正;一句「阿弥陀佛」,都圆满答覆了。为什麼说这句答覆圆满,因为他所问的都是胡思乱想。不管你问什麼问题,全是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假的。我答覆他的是真言,一切都答覆了,总答覆了,什麼问题都没有了。妙不可言!「庄严众行」,这是究竟圆满的答覆。他听了懂不懂,那是他的问题。就像禅宗的禅机,所以念佛是无上深妙禅。禅不能比,密也不能比。这句名号是无上深妙禅,是无上的咒王,它是一切教学的总纲领。这是庄严,要从这个地方学;不能学會嘴皮,那没用处。

从前有一个参禅的人去参访祖师。这位祖师,人称他一指禅师。有人来参访,向他请教,祖师一句话也不说,只竖一手指。他於是也学會了,以后别人问他,他也竖一手指。结果碰到一个厉害的人,他一竖手指,人家拿一把小刀把他的手指砍掉了,他就没法子了。所以,学样子是没有用的,要真正从这里体會。体會到了之后,受用无量无边,德用无方!经文又说:

{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这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是我们的本师,我们发心修学净土,阿弥陀佛也是我们的本师。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已经圆满建设成就了。不但真、善、美、慧的世界圆满成就了,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修清净之行。他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没有一个不是清净到了极处。这都是庄严之极,美好到极处!西方世界,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没有丝毫的缺陷。读了这些经文,还不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人就像李老师所说的「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换句话说,头脑不正常。正常的人知道这个事实,那有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

自古以来的祖师大德们,他们一向所学的法门、宗派不相同,到他们真正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把他所学的全部舍掉,专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在印度,像马鸣、龙树菩萨;在中国,有永明延寿、智者大师,他们从前都不是学这个法门的,知道之后,其他都舍弃,专修!莲池、蕅益大师也是如此。尤其莲池大师讲,「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他自己晚年专持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专修专弘,这才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我们今天,这部经论还想摸摸,那部经还想看看,没有觉悟,还没放下。彻底觉悟的人,就彻底放下。在末法时期,尤其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诸位如果冷静观察,我们今天生活在大灾难的边缘,不一定什麼时候大灾难来临。到那个时候,措手不及,那就不得了!修学其他的法门,说老实话,来不及了。所以,黄念祖居士一再呼吁,要求我们专修专弘。

即使净土五经一论,还有六种。六种也只能专修一种,专念弥陀,这才能在最短的期间,收到最殊胜的效果。真正能自利利他,自救救人。修两个法门,两部经,都来不及了。真正要觉悟,千万不要以为我一生学一部经太少了。自古以来许许多多诸佛菩萨,生生世世就学一部经,弘一部经,他没有嫌少。若嫌一部经太少,老实说,还是贪心没断。不要讲见思、尘沙、无明,贪心不断,见思烦恼都断不了,他还能有什麼成就?一部经就知足了,贪心断掉了。一经真的通达,一切经都通达。一切经都通达,还是专修专弘一部经,他不修别的;因为他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何必麻烦!

讲真话,没人相信,没人听。我在这里劝人家,人家就说:「你自己学得那麼多,教我们学一样。你自私自利,唯恐我们学好了,超过你。你嫉妒,现在又来障碍我们!」我现在讲真的,没人相信。我讲假的,有人相信。我过去为什麼学那麼多,是我对佛法无知,没找到学佛的门路。你要走我的老路子,像我那样,你找一辈子,未必會找到。我很幸运,找到了门路。找到之后,就舍弃一切经教。虽舍弃,还有人逼我,要求我讲这个,要求我讲那个。实在不得已,满他们的愿,这都叫打闲岔。所以,念佛真实利益,的确是太难太难。佛法的传承,到那里去找人,找不到!找不到一个真正肯相信的人。真正深信的人,他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可思议。

{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这是《无量寿经》的经文。世尊亲口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究竟圆满。「具足」是丝毫欠缺都没有,美好到了极处。一切诸佛刹土里所有好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有;诸佛刹土里不好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所以才称为极乐世界。极乐不是专门对娑婆世界人讲的,是对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说的。所以,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尊佛不劝导众生去往生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讲经说法,没有不讲《无量寿经》的。净土五经是一切诸佛菩萨必定宣讲的,其他的经论则未必。遇不到机缘,他不會说。唯独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因此一切诸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宣扬。庄严到了极处!

综合上面所讲的,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从经上这些话,真正显示本经所说,与《华严经》所说无二无别。《华严》的特色就是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自在,这是真实的。不仅本经与《华严》相同,西方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无二无别。《华严经》修学终极目的是往生华藏世界,亲近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如来是法身佛。西方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好比台北市就是台湾省。华藏世界是台湾省,极乐世界像台北市,是台湾省里最精华的部分。为什麼华藏世界的菩萨都要到极乐世界去?台湾这麼大的地方,为什麼这麼多人还要挤到台北去?这才知道,台北市是台湾首善之区,於是我们就了解,原来西方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的首善之区,所以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搞清楚,然后我们的信心、愿心才真正发得出来。这句佛号才真正會念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念佛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为什麼功夫不得力?因为信不真,愿不切,念不一,念不专。这就是他念了多少年,功夫还是不得力。为什麼要听经?听经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之后,我们的信心坚定,信心清净,求生的意念坚决了。这句佛号,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人就必定往生,必定是一生成佛。现在虽然还没有到西方去,他现在就成佛了。没去,怎麼成佛?因为他决定成佛,一生成就,不要等第二生!决定要去,不过是早晚而已。讲经的目的在此。

前面「大乘、无量寿、庄严」三句是性德,本性里本来具足的德能。本性的德能无量无边,略说三种。下面「清净、平等、觉」是属於修德。虽有性德而没有修德,性德显露不出来。我们晓得弥陀是自性弥陀,极乐世界是唯心净土,是自性显现,不是心外之物。於理於事,都要有正确的认识,才真正能断疑生信。这一部经就是讲性德、修德。性德的重点是「大乘无量寿庄严」;修德是「清净平等觉」。在一切经里,像这样圆满的经题很少见。我们修学的目的、境界、方法,都在这个经题里。

(六)清净: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染垢染之谓。经云:「心净则佛土净。」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本经经题末后这三句是修学的总纲领,对於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净宗就是从清净心下手。「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我们平常讲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觉悟的意思;「法」是平等的意思;「僧」就是清净的意思。这三句就是修行的总纲领。

净宗修行是从清净心下手。清净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难在那里?第一、无始劫以来,烦恼、染污、习气非常严重,很不容易降伏。《金刚经》上讲的「降伏其心」,很不容易做到。第二、我们现前恶缘太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社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一不是严重的染污。由於心地的烦恼染污,所以一切的造作就是恶行。恶行是十恶业。不学佛的人,天天造十恶,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就非常严重。即使是学佛的人,也有不少不知道,这也就罢了。我们自己学佛,有没有在造作,这关系我们的前途太大了。这个「前途」,就是佛在大经上讲的「生死大事」。如果搞不清楚,依然轮回六道,这就是迷而不觉,依轮回心作生死业。真正觉悟了,从今以后,修清净心,求生净土,永脱轮回。今天正是我们入轮回与超越轮回的关键时刻,实在就在我们一念之间。所以,修行修什麼,很重要。修行有没有功夫,有没有进步,都不需要问别人,自己认真反省检点一下就知道了。

我们的妄念,是不是比过去少了,烦恼是不是比过去轻了?果然妄念少,烦恼轻,这是你自己修学功夫得力。如其不然,虽然读经、念佛,实在说,功夫用不上力。要认真去检讨!

佛教我们许多方法、门径,通常称为法门,都是帮助我们远离一切恶行、烦恼、染污的。我们运用这些方法,有没有效果?若没有效果,换一个方法;还是没有效果,再换一个方法。这样才行。正如同生病,请一个大夫来诊断、服药,服了药之后,没有效,我们就會想到另外再去看一个医生。

佛法亦复如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有能力观机,观察众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积习,所以他能对症下药,告诉我们方法。我们依教修行,果然就能断烦恼,就能开悟证果。佛以后的祖师大德们,固然有一些是佛菩萨、阿罗汉化身再来的,开出来药方非常管用,决定没有问题。如果不是佛菩萨化身再来的凡夫僧,说老实话,他自身都保不了,都无法选择恰当的法门,盲修瞎练,怎麼能替众生选择法门?

印光大师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如果我们能信,这是佛菩萨来替我们这一代的众生抉择法门。他替我们选择的是念佛求生净土,他一生提倡《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赞叹《要解》已到极处,他说,就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作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话出於大势至菩萨之口,那麼写《要解》的这个人∣蕅益大师,是什麼人再来的?蕅益大师真人不露相,身分没有暴露。由於印光法师对他的赞叹,我们猜想,他要不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再来,也必定是观音菩萨再来,才令大势至菩萨对他如此赞叹。

《要解》之外,印祖极力提倡《了凡四训》,目的是教我们真正相信因果报应。现代这个社會,这是第一要紧的大事。为什麼?佛法衰退了,儒家也被丢弃了,人心无所依归。我们的思想、见解,没有标准,世界就大乱了。大乱之世,如果人人皆能相信「因果报应」的事实,则起心动念总會收歛一点。对於社會的安定,社會的秩序,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他极力提倡《了凡四训》,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自求多福。善恶的标准是什麼?他是用《感应篇》作为善恶的标准,断恶修善。用《弥陀经要解》净化我们的身心,求生净土。这是印祖提倡的。

继印祖之后,夏莲居大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诸位如果不是深入经藏,你没有法子理解。唯有深入经藏才知道,他集结这部《无量寿经》,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集结《无量寿经》,如果不是观音、势至这样等觉以上的佛菩萨,决定不能做到这样圆满,丝毫瑕疵都找不到。

过去,第一位會集此经的是王龙舒居士,他是很了不起的人。他作《龙舒净土文》,不晓得度了多少人往生!每一个因《净土文》而发心往生的,对於王龙舒居士在西方世界的品位都會增高。因为《净土文》引导他们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功德太大!而且龙舒居士自己往生的时候是预知时至,站著走的,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所會集的本子还有瑕疵,使人想到會集的工作实在不容易。

第二位彭际清居士,号知归子。他将《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归纳成念佛法门,著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这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这是真正彻底觉悟,才有这样的眼光、慧眼。他所节校的《无量寿经》的本子,也不圆满。

第三位魏源居士。他以五种原本會集,自己认为已经完美无缺了,后人还是把他的缺点一桩一桩指出来。尤其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对魏源的會集本批评很多。

第四位夏莲居老居士。夏老的《无量寿经》會集本完美无瑕。在当年宗门教下,在家出家的大德们,都承认这是最善的版本。因为当时还有一些人有成见,以致这个版本出来之后就没有能大量流通。律航老法师将这部经书带到台湾来。李老师在台中讲过一次。一直到李老师往生,我为报师法乳之恩,极力倡导大量流通。流通之后,没有一个不欢喜。不但在台湾,在国外、在大陆普遍流通,成为接触佛法的同修们最欢喜的一本经书。由此可知,夏莲居居士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麼的?是来度我们这一代苦难的众生。

用这一个法门,真正收到身心清净的效果。我常常勉励同修,用什麼方法达到我们真正修学的目标?读经。这是古老的方法,你念得愈多愈好。修行决定不能违背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与三学相违背的,决定不是佛法。你读诵这部经,不但三学在其中,三慧、三资粮也在其中。不可思议!我们的身心都不清净,用其他的方法要达到清净,是非常困难的。用这个方法,一般在读诵开始,如果一天能念三部,半年之后就见到效果。有许多同修,我教他这个方法,他去做,过了半年来跟我讲,很有效果。如果念的部数多,效果就更殊胜。所以,现在一天念七部、十部或更多的人很多,在本省、在国外、在大陆都有。如果他得不到好处,他怎麼肯学?有许多同修告诉我,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是一个转捩点,过了这一关之后,身心自在、信心清净。

读诵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六度里的忍辱,可见读诵正是修忍辱。忍之后才有精进。精进之后心定了,就是禅定。定了之后开慧。我们用这个方法,六度齐修。读经的时候,放下万缘,是布施。读经的时候,不起恶念,是持戒。有耐心,一遍一遍的念下去,是忍辱。六度齐修!三学、六度、三慧、三资粮都在其中。还有什麼方法比这个方法更殊胜?

烦恼重、业障深,运用这个方法,三个月到半年,你的烦恼、业障、习气會非常明显的减少。这就是效果,就是你修学功夫得力,你有收获了。由此可知,我们心不清净,有妄想的时候,心烦恼,展开经典读诵。如果读得很熟,能背诵了,不必展开经本。妄想一起来,读经把妄念止住。念几句,或者念几品,念一遍,烦恼、妄想就没有了,就念掉了。这是真修!所以经不是念给佛听的,也不是念给菩萨听的。读经是为自己断除业障、烦恼、习气,恢复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觉,目的在此。我跟同修们说过,现在第一个步骤是做预备功夫。把经念熟,念到能背诵,一个字不會错,这是预备功夫。功夫做成了,经能背得很熟了,然后起修,依教奉行,才是真正修行。

「修行」就是要对治恶行、烦恼、习气。怎麼对治?每天念经。若一部经还没念完,就打妄想,这一遍就不算,要从头再念起。必须念到从「如是我闻」「信受奉行」,一部经念圆满,一个妄念也没有。这一部经念熟了,只需要半小时。半个钟点里没有一个妄念,功夫是不是成就?给诸位说,只刚刚及格,没什麼了不起。你想想看,人家念佛堂里念佛,一支香一个半小时,还會起五、六个妄念,三、五个妄念,那是功夫很好的。你半个小时不起妄念,算什麼!所以先求这个,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然后再增加,念二部,念三部。如果能连续念五部、六部、七部都没有一个妄念,你的功夫是真正得力。说老实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稳稳当当,没问题了。要这样干才行!心清净到这样程度,可以不要再读经了,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由此可知,读经的目标是恢复到心地的清净;是要把妄想、烦恼、染著给念掉,目的是这个。

清净心念佛,句句相应,那真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今天佛号不相应,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大家要认真努力去做。烦恼、染污、垢秽,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只要把这个控制住了,恶行就不會有了,才能真正达到{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的保证。《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清净心。「一切」,大而言之,十方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一心所显现出来的。就法门来讲,「一」就是持名念佛。念佛法门就包括了所有一切法门。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将来讲到经文还要讨论。

你认识了,肯定了,如果自己求生西方,一句佛号、一本《无量寿经》就足够了。年岁大的人,记忆力衰退了,《无量寿经》太长无法受持,就受持小本《阿弥陀经》也是一样的。用小本《阿弥陀经》,像我刚才讲的读诵方法,把烦恼、习气、妄想、执著念掉。这是中年以上记忆衰退,采取小本《阿弥陀经》。年轻人要用大本。大本效果大,力量大,读诵的时间长。长时间不打妄想难;短时间容易。《阿弥陀经》背一遍几分钟,不打妄想还容易。《无量寿经》背一遍至少要半个小时,不打妄想很难。

(七)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门。」今题中「平等觉」有四解:

修学总纲领第二是{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门。}

诸位要知道,「二」就不平等了。可见平等就是一心。「一」就平等了,二就不平等。起心动念就不平等。从这一点我们才真正明白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以前我们都是讲的皮毛,精髓没有见到。没见到怎麼能讲得出来?从《无量寿经》上我们已经明白了,觉悟了。恒顺就是平等心。心里起一个妄念,不叫随顺。随顺是随顺性德,随顺法性,随顺自性。自性清净,法性无染,这叫随顺自他。自己是自性,他是法性。这是真正随顺。所以,随顺是清净的平等,是平等心,这是真如。

要怎样才能达到平等?中国人讲和平。你不和,就不會平。和是因,平是果。所以,佛教我们修六和敬。六和敬的目标就是平等觉。不能修六和,平等是有名无实。与人相处要和。人要和,事也要和,无一法不和。佛教我们六和,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修学。「清净、平等、觉」是一而三,三而一,互为体用。

你不平等,决定不清净。唯有清净才會平等;唯有平等才會觉。像水一样,水不起波浪就平等,不混浊就清净。觉是它的用处,像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觉是照见,所以心要清净,清净就是不染污;心要平等,平等就是不动摇。这是真如,这是{不二法门}。所以,修行最贵的是一门,一门容易得到平等,容易得到清净。学多了,达不到这个目标。

题上「平等觉」三个字,古大德有四种解释。

1、 平等普觉一切众生。即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在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中找不到第二种。这一部经「平等普遍觉悟一切众生」,是「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诸位要很冷静的去思惟,去多想一想然后你才知道这一部经典,念佛法门之可贵。那一部经典能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菩萨依这部经典修行成佛;阿罗汉依这部经典修行成佛;凡夫依照这部经典修行也成佛。连三恶道的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依照这部经典的方法修行也成佛。平等成佛!念佛法门真的是难信之法。

不但平等成佛,而且是平等快速的成佛。不會说是菩萨成佛快一点,我们成佛慢一点,没这个道理。平等成佛。如果菩萨成佛比我们快,那就不平等。菩萨成的佛比我们高,也不平等。

「佛」,天台家讲有四种佛,藏、通、别、圆。菩萨成的是圆教佛,我们成的是藏教佛,这不平等。所以,这个法门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真正不可思议,真正是难信之法。几个人有缘遇到?即使有缘遇到,还不能直下接受。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讲的少善根、福德、因缘。他不是没善根、福德、因缘。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他就遇不到。遇到了,还想这门、想那门,不能把一切放下,一心专修。这是善根少,福德也少。他还要修这门、修那门,修得很多,这是杂修。这一生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难讲。善导大师说,杂修的人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万分之三、五。一万个人当中或者有三个、五个。他也说,专修的人是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都不漏的。问题是在专,在杂,你就晓得杂修不如专修。

净宗自古以来,由於《无量寿经》的版本太多,内容出入太大,大家不晓得依那个本子修好。因此,乾脆就不依这些本子,都依小本《阿弥陀经》。这麼重要的一部经书,唐代末后竟被舍弃。依《阿弥陀经》修行也行,也能成就。古时候的人比现在淳厚,古代的社會,染污没有现在这麼严重,依照《阿弥陀经》修,当然能往生。今天这个社會,人心病重。从前南部會性法师(他也懂得一点中医),他跟我讲,现在人害的病,照古人的处方用药,都不灵。为什麼不灵?现代人的这些病比从前人严重,要分量加倍。我听了觉得有道理。从前开药方用三钱,现在要用六钱才治得了病,确实是如此。从前小本能治病,现在小本治不了,要用大本,加倍了。

大本没有好版本,不能不祈求佛菩萨再来,重新给我们會集一个本子,来救度这一代苦难的众生。佛菩萨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感得夏莲公为我们會集这个善本。我们从历史上知道,智者大师依照《观无量寿佛经》修行往生的。他很谦虚,自己说只证得五品位。五品位是往生凡圣同居土,品位并不高。这是他谦虚,示现给我们看的。

这部经是「平等成佛」的法门。你要想真正在这一生平等成佛,此乃希有之事,真正是清净平等觉,你就要把一切万缘放下;不但世缘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即使是发心将来弘法利生,肩负起如来慧命,这样的大心菩萨,但在初学的阶段,还是要万缘放下,一门深入。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

佛的教诫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成佛之道。首先教你发愿,拓开心量,不能起心动念就想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心量太小了。儒家尚且不會。所以,佛教我们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要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自然包括你的家族、你的家人。你的家人不會在一切众生之外,所以心要发得大,要立大志,不要小心量。小心量,永远不能有成就。心量太小,诸位想想,能往生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每一个人,他的心愿都是要普度一切众生的。你的心量太小,只度你一家人,只度自己,你自然跟他们谈不来。思想、见解不相同,你怎麼能去得了?这就是心不相应,愿不相应,自然去不了。所以,一定要发大心,你的心量大了,诸佛护念,龙天护持。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想不到!你的家亲眷属,有佛菩萨、龙天去保佑加持。这是真正加持,决定不是用手在你头上摸一下就算加持,那是骗人的。

还有许多人来要我给他加持,也像一般仪式在他头上洒几滴水,摸一摸。我说,我不做这种假事情,骗人的!手摸你一下,你的心果然清净,就把你的烦恼摸掉了,那是真加持。你们遇到这些人给你加持,有没有效果?或者是当时心地很清凉,过了几分钟又恢复了原状,那是骗人的,不是真的。

现代人真可怜,甚至受到高等教育,读到博士学位,还是迷惑颠倒,邪正不能辨别。什麼是加持?读《无量寿经》是加持。你念一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你摩顶加持;你念十遍,一天就加持十次,就灌顶十次。真实受用!

「平等成佛」。成佛了,你跟诸佛平等,跟阿弥陀佛也平等!这一点也不假。

2、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从修学方法上讲,这是「平等法」。等觉菩萨想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念这部经,也修念佛法门。菩萨、罗汉、人天、六道凡夫,凡是想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修念佛法门。经上讲了五种方法:受持、读诵、书写、称名、回向。书写就是流通(现在不要书写了,我们可以大量影印流通)。经上也讲到供养。

现在正是过年的好时节。今天我收到两张贺年卡,我就在此经书上写「恭贺新禧」,寄给他,用经本作为我对他的贺年礼品。这里经书很多,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来拜年,你也可以把经书送给他,祝福他。他若说不能要,你必须说祝福你无量寿,不要无量寿就短命。《无量寿经》不能不要;不要是很大的忌讳。我送你无量寿,供养你无量寿,祝福你无量寿;这样他就不能畈錍我们用这部经来供养一切众生。这里版本很多,大本、小本的,有注音符号的、没有注音符号的都有,过年期间多请几本回家去。这就是用平等法觉悟一切众生。

3、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

这是通称。一切诸佛如来皆有「平等觉」的德号,所以平等觉是佛号之一。那一尊佛心不平等?都平等。那一尊佛不觉?都觉悟。没有不觉的佛,没有不平等的佛。菩萨以下的众生不平等。菩萨因为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确实还有不平等的,但是佛决定是平等的。一切诸佛都称「平等觉」

4、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

这是本经上有的。本师问阿难尊者以及大众,你们要不要见「平等觉」。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以,「平等觉」在本经里是阿弥陀佛的德号。经题上,前面有无量寿,后面有平等觉,是不是重复了?不重复,无量寿是性德,平等觉是修德。

前面讲「大乘、无量寿、庄严」,这三种都是性德。在性德里讲,「大乘」是赞叹,像赞颂孔夫子「大矣哉!」这是赞叹词,不是大小之大,真正不可思议。「无量寿」是本性;「庄严」是美好到了极处。丝毫的缺陷都找不到,这才称庄严。无论是正报、依报,皆达到真善美慧之极处,这是性德显现。性德必须有修德才能显现出来。一切众生都具足性德,但没有修德,所以性德透不出来。「清净、平等、觉」,这三个属於修德,也是真心三义。清净心是真心,平等心是真心,觉而不迷是真心,所以是真心三义。这三句也配佛、法、僧三宝,戒、定、慧三学。本经别题介绍到此。

(八)经:义为契经。(1)契理(2)契机。具贯摄常法四义。

「经」是通题。凡是佛菩萨说的教诲,皆尊称曰经。梵语没有「经」这个字。梵语「修多罗」,意思是「线」。古印度,书是用贝多罗树叶写的,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绳子就叫修多罗,所以修多罗是线,有贯穿的意思,把它穿起来。中国人对线看得很轻,不重视它。中国古圣先贤的著作,我们尊称为「经」。所以,就用「经」来翻译修多罗,不是它的本意。

中国古人对佛经揀别,像《五经》《十三经》之类的,就加了一个「契」字,称作「契经」。契是契合。契有两个意思:「契理」「契机」。第一、上契诸佛所证之理。经讲的理论依據,是一切诸佛所证得的,佛佛道同。用现代的话来说,即是符合真理。第二、就是契众生的根性。特别是这一部经,平等普觉一切众生,平等普契一切众生根机。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契合。这个法门到那里去找?譬如我请你编一本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从幼稚园到博士班都适用。

诸位要晓得,《大藏经》有许多经典,每一部经是契合某一类的根机,不是普遍契机,的确有高级的,有中级的,有初级的。就像学校教科书一样,有适合小学的,适合中学,适合於大学,适合研究所的。这是佛家的「分科判教」。判教就是判定这部经典应该排在某个年级学习,是依照经典内容浅深次第排课。唯独这一部经,从幼稚园到博士班,一本就够了,全都契机,真是不可思议。这是很奇怪的!奇怪在那里?程度浅的人念,有浅的体會,意思浅。程度深的人念,意义深。同一本经,-个人感受不一样。你们如果不相信,这部经我已经讲过好多遍,你把-一遍的录音、录影带拿来比较一下,一遍比一遍讲得有深度。后面讲的比前面讲的义理深广。前面我不是有意说得浅,而是前面我所体悟领會的有限,全都显露出来了。所以这本经,你永远念不厌,永远讲不倦,遍遍有新意义。真的是从幼稚园到博士班,它都管用。不像其他经典,没有这种力量。

它是第一等契机、契理。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这是本经的特色。其馀一切经,从契机、契理上来讲,没有这一部经如此的圆满。

1、贯则贯穿所说之理。

古人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义。第一、「贯」。贯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有条不紊。文章作得很好,条理、段落、层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佛法里讲,章法结构非常严谨,一点错误都没有。这是从外表上看。慈舟法师为本经作科判,诸位细细去研究。科判的本子,我们已经印出了。对学习讲经的人,慈老的科判很有用处,有很大的帮助。科判就是解释经的。从科判里看到全经的内容,就是全经的思想、体系、结构,有条不紊。字面上的是文章,章法结构,内容就是思想体系,都是贯的意思。

2、摄则摄持所化之生。

第二、「摄」。一切经中论摄受的力量,本经第一。「摄受」是令人对它产生特别的爱好,令人读了之后欲罢不能。它有这个力量,愈念愈想念,所以我先教你念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之后,你问我还要不要念?我说:你继续再念。念到什麼时候不念了?念到成佛的时候还要念。成佛为什麼还要念?成佛,自己不要念了,但需要教众生念。自己不念,怎麼能教众生念!众生看到你自己都不念,为什麼要我念?所以成了佛之后,给众生作榜样,教众生念。这是{摄持所化之生},功德力量第一。

这一部经的流通弘扬与一切经来比较,没有任何经论能像此经传播快速,三四年中能在全世界风行。现在讲排行榜,此经是第一!摄受的能力太大,不可思议。我虽然在外面宣传,跟大家介绍,要不是大家真正得到利益,也不可能。我过去讲过不少经论,为什麼你们都没有这麼深刻的印象唯独这一部经,一接受就欲罢不能。这不是我说的能力,是经的功德力量。实在是你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现行,又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这是真的。你念其他经典,得不到一切诸佛加持。这部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所以必得一切诸佛加持。这个力量太大了!这确实是诸佛度众生的第一经。

3、常则古今不易。4、法则近远同遵。

古今不变是真理。「远」是古人;「近」是现代人。你要想一生成佛,你就必须遵守,要依教奉行。此经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所有的法门。「常」就是超越时空。「法」是超越所有的法门。只要你遵守这个法门,必定一生成就;不依照这个法门,一生未必成就,只是继续不断种善根而已。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决定一生成就!

底下一段是佛学常识。佛经的立题是有原则的。

三、七种立题中,本经属具足立题。

七例选题。七种立题就是人、法、喻,三单、三复具足,合为七例。

(一)佛│此土果人。

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义实通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二)无量寿│彼土果人。

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合前二位皆是人。

(三)庄严清净平等觉│是法。

庄严是果法,清净平等觉是因法。经中性相、理事、因果悉皆具足。

(四)大乘│是喻。

故本经是人、法、喻,具足立题。

四、诸经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故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

{教行理}是一切经内容决定不能缺少的。「教」是教学,就是经本文字。「行」就是修行的方法。「理」是依據的理论。一定有内容。如果没有这些,纵然有文字,也不能称之为经。

{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本」是根據。根據理论建立教学。依照教学的方法来修行。从修行中显理,证明佛所讲的理论是正确的。

{故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於经题中对教经、行经、理经,这些意义也圆满具足。

(一)佛说大乘│是教。依无量寿之理体,宣众生本具之大经。

「教」是教学。如来依據自性无量寿之理体,为根熟众生宣说平等普觉一切众生之大经。由此可知,本经正是如来普度众生成佛之大教。

(二)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一句弥陀,庄严自心,清净自心。

必具清净心、平等心、正觉不迷,念佛的功夫才會得力。會念就是自性的庄严,心性的庄严。身心清净,自在庄严。

(三)无量寿│是理。表三际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实际理体也。

无量寿也是自性理体。「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若离妄想分别执著,则三际不可得,是谓之「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体}也就是无量寿。无量寿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如本性。除了真如本性之外,都是生灭法。虚空都有生灭的。虚空,我们看不见它生灭,是因为我们寿命太短了。它还是个生灭法。虚空不是真正的无为,是相似无为。真正的无为就是「真如无为」。真如就是无量寿,所以它是常住法身的本体,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

{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真如本性是虚空法界依正庄严的本体,也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本心。{实际理体也},亦是本经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的理体。可见「无量寿」含义深广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五、以经题配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是题中「清净平等觉」也。

经题里有这麼圆满的意义,所以此经的经题功德无量无边。对於经题的意义要是不明瞭,则念此题,得不到什麼大利益。必须真正了解题里的含义。能念的心是「始觉」,所念的佛是「本觉」,能所不二,所以一心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即是{清净平等觉}。

六、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无量寿是我果觉。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古云:「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无量寿」也就是究竟觉,意思就在此。我给诸位介绍经题,这一次比以往讲得详细,但还是略说。题义要是不明瞭,你念经题就没有意思,也不情愿念,不喜欢念,不知道念了什麼意思。真正要晓得题中义趣,你才晓得念此经题,念一句,这一部经就念完了。因为一部经所讲的就是题里的意义,不但一部经念完了,古人说本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法华》《华严》都不出本经,这一部经念完了,就等於把《法华经》《华严经》都念了一遍。现在有人念《华严经》,半个月念一部。我们念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一句就念完了。这才是聪明!

若再扩展,全部《大藏经》都圆摄在此一题之内;这一经题即是全部《大藏经》的总题目。什麼人知道这个题目的意义、功德、利益?没有人知道。知道之后,他怎麼肯放弃!知道的人太少了,夏莲居说「万亿人中一二知」。你是万亿人中的一、二人吗?太难得了,太希有了。

日本人就是听到古大德所讲{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他就囫囵吞枣,一天到晚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以为这样念,功德就得到了。若於经题含义不了解,无有观行功夫,功德从那里产生?这是不相应!所以我们听他们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我就向他请教,「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什麼意思?他讲不出来。我说,《妙法莲华经》你念过没有?他说没有念过。要想懂得《妙法莲华经》五个字的意义,必须读智者大师的经题解释《法华玄义释笺》。智者大师讲此经题目,讲了九十天。「九旬谈妙」,就是讲这个经题《妙法莲华经》,一个经题讲九十天。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经题,九百天也讲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经题中有无穷的妙义,这是摘录其一二供诸位参考。黄老居士注解里,内容就比我讲的要丰富多了。我是怕讲得太久了,还没有讲到经文,所以把它精简浓缩来跟诸位介绍。

经题就介绍到此。向下经文就是经题的详细说明,好像一篇文章,这是文章的题目,经文是题目的内容。下次再详细跟诸位同修讲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玄义 玄义讲记:0 1 2 3 4 5 6 7 8 9 10 大经讲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