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遵普贤第二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本经所列的上首,到这里才是一个大段落。这一段是菩萨众里的在家菩萨。在家菩萨中,除了贤护菩萨出现在娑婆世界,其馀的十五位菩萨都是他方世界来的,这就证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弘扬这部经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十方世界的菩萨都来赞叹,来随喜,来作影响众。证明这是十方诸佛如来共同弘扬的不思议经典。这一品经文很长,属於证信序,也说明了序、正宗、流通三分是同等重要。所谓「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味道很浓,圆满具足。夏老居士标示品题『德遵普贤』,因为在这一品里主要是「叹德」,赞叹与會菩萨的德行。菩萨德行没有超过普贤的。德行就是世人所讲的至善的品德和行为。

《论语》里,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夫子之德有五:温、良、恭、俭、让。夫子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是孔夫子之德行。而出世间的大圣人,德能具足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之德是从「礼敬诸佛」「普皆回向」

《华严经》上说得好,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为什麼?如来在果地上,品德至高无上,没有能比得上他的,这种品德就是普贤之德。所以,菩萨要想学佛,一定要修普贤的德行,修普贤的品德。在华严會上,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本经即是《华严》的总归趣。

要想在这一生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想品位增高,对於「普贤行」就不能不重视。如果不认真的修行,有口无心,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因为没有普贤行的品德,要生西方极乐世界,至少也要跟人家的品德差不多才行。世间人常讲,门当户对,差太远了不行。即使是一身的罪业,临命终时,忏罪往生,他的品德也能提升达到这个程度。因为转变得快,真正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然没有修善,发的心是真的,这样才能往生。

贤护菩萨出现在释迦牟尼佛同时代。黄念祖居士注解里说得很清楚,他是一位在家居士,证得等觉果位,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的地位是平等的。这里在家菩萨列了十六位,出家菩萨只列了三位,显示念佛法门,是佛专为在家同修说的。

在家一样能成佛!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出家修行反而比在家难。在家有真修的,出家真修的反而少了。为什麼?忙著盖庙,忙著应酬,天天搞法會,度死人。忙这些,那有工夫修行,功行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一天能念几万声佛号,出家人没有时间,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末法时期,世事颠倒。黄念祖居士常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修行成就排名的顺序是,出家男众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末法颠倒了,现在学佛有成就的,排名是在家女众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排到末尾。我们仔细观察,确实如此。这是佛法可悲的现象。

台湾现在大家富裕了,庙宇盖得富丽堂皇,却把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本怀忘了。出家人不能深入经藏,不能弘法利生,佛法就衰微了。绝对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头脑不及古人,福报比不上古人。我们今天头脑比古人聪明,福报比古人大,却没有往正路上走,走的是邪路。因此,造业比古人深广,道业都失了。起心动念,造恶业的多,造善业的少。

在家的等觉菩萨很多,这里列举『贤护』,不列别人。「贤护」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金刚经》「护念」,这一句话的意义很深,诸佛如来必定护念真正发道心的学生。无论你是在家、出家,真正发道心,真正依教修行,诸佛如来没有不护念的。菩萨名号表这个意思。同时也教我们,遇到真正发道心的同修,我们要尽心尽力护持。如果我们不能护持真正发道心的同修,诸佛菩萨怎麼會护持我们?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要想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持,我们也要护持一切真正学佛的人,真正断恶修善的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正如同诸佛如来护持我们,是他的责任,像父母护持子女一样。这是用贤护菩萨来表法。作父母的对於子女的教养,无微不至,样样都替他想到。若有一个人,无论在家、出家,真正发心续佛慧命,自行化他,我们也要用父母对子女之心去照顾他,去成就他。这是贤护所表的意思。如果我们起嫉妒心、障碍心,阻扰他,那就大错特错。你佛念得再好,将来的结果还是堕地狱。因为你造作断佛慧命的业,这个罪业没有法子能挽救,修什麼样的善法也不能抵销。

以下十五尊菩萨,都是他方佛国来到灵鹫山,参加释迦牟尼佛这次第一殊胜无比的法會,作「影响众」的。

『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这二位菩萨代表正智、明瞭。如果不是真正的智慧,不是对於一切佛法真正明瞭的人,不能相信这部经。正是夏老在偈中讲的「此事本来也太奇,顿教一念越三祗。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此事就指佛讲这部经,这个事情太奇了。「三祗」是一切经里讲凡夫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可是这个法门一念就超过三大阿僧祗劫。诸位想一想,要不是正智明瞭,怎麼能相信!他方世界来的菩萨很多,举他们两个人来表法。没有真正智慧,不是对一切佛法通达明瞭,不可能相信,不可能接受。这二位菩萨表「难信能信」

『观无住菩萨』。我们看到菩萨的名号,就想起《金刚经》上最重要的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就是在这一句经文上开悟的。菩萨在此地,就是告诉我们,这部经跟《金刚经》没有两样。有许多人对《金刚经》非常崇敬,非常欢喜,发心去受持。《金刚经》只说修证的原理原则,此经则说受持的细行。此经包括了全部的《金刚经》,包括全部的《般若经》,表这个意义。

『神通华菩萨』,这一位菩萨表「行愿方便」无不具足。有障碍就不方便。行愿方便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之殊胜,在这部经上也圆满具备。「观无住菩萨」暗示我们,学般若不如学《无量寿经》「神通华菩萨」暗示我们,学《华严》不如学《无量寿经》。表法义趣甚深甚广!

『光英菩萨』表光明英发。光明是智慧,无量无边深广的智慧,都由一句洪名显发出来。显本经之德用无边。

『宝幢菩萨』表智慧殊胜,特别是表弘法利生。古时候,寺院讲经说法用幢作讯号。幢在台湾比较少见。现在开放大陆观光旅游,有不少同修,特别是佛教徒去参观大陆的寺院,看到有不少寺院大殿上有幢。幢跟幡是同类的。幡是扁形的,在台湾很多;幢是圆形的,像飞机场的风筒一样。古时候,道场讲经说法,没有法子通知大众。寺院前有旗竿,旗竿不是挂国旗的,是挂幢幡的。幢升起来了,外面人看到寺院旗竿升的是幢,就知道今天寺内有讲经,喜欢听经的人就来了。所以说「法幢高竖」是代表讲经的殊胜。宝幢菩萨是代表弘法之法缘殊胜。要法缘殊胜,没有智慧不行。佛法是智慧之法,表这个意义。现在道场跟从前的建筑不一样,现代社會生活方式也不相同,邮寄通知方便。从前没有邮政,没有法子通知信众,没有报纸,不能刊登广告,也没有广播,所以只有用幡、幢来告诉大家,今天道场有活动。现在我们用通知、用电话、用广告代替了,也是幢幡的意思,把我们活动的消息告诉大家。

『智上菩萨』「智」是智慧;「上」就是第一、最上。无上的妙智也在本经之中,代表本经的内容是无上的智慧。想求智慧,不必念六百卷《大般若》。六百卷《大般若》有很多人念,愈念愈糊涂。古人念《大般若经》會开智慧。有很多人为了开智慧,念《大般若》,念上几个月,一部也没念完。念到前面不晓得後面;念到後面,前面都忘光了。所以,无上的智慧在这部经,不必去念《大般若》。显示出本经之殊胜,的确是没有一法不具足。

『寂根菩萨』「寂」是寂静;「根」是六根。六根清净,大概是我们每个同修都想证得的。我遇到许多同修跟我说,他很想六根清净,就是清净不了,问我有什麼方法。其实方法就在这部经上,你只要老实受持读诵,依照经典的教训去修行,自然六根就清净了。菩萨在此地代表,本经是六根清净的修行方法。

『信慧菩萨』代表能「信」这个法门。能信要「慧」。慧是讲夙慧,不是聪明。世间的聪明没有用处,不是真智慧,所以能信是真智慧。这样的慧根决定是多生多劫熏修而成的。没有过去世的善根,过去生的熏修,决定不能勉强。过去生中真正熏修,现前十方诸佛护念。过去修学是因,现在诸佛护念是缘。因缘具足,才能信、能愿、能行,才能往生。这是信慧菩萨代表的意义。

『愿慧菩萨』表深信切愿,愿生净土,愿见弥陀,方显具足真实大智。

『香象菩萨』表行。此三尊菩萨连在一起,表「净宗三资粮」,也就是净土法门修学重要的三个条件:要信、要愿、要行。行是持名。持名力量之大,一切法门都不能相比。古代的运输工具中,以象的力量最大,象比马的力量还要大。如羊车、鹿车,通常都是比喻小乘:声闻、缘觉。大白牛车,大白牛是马,以马车表大乘。象比马的力量还要大,比喻念佛的功德。所以,这三位菩萨表的是信、愿、行。行门里特别表「持名念佛」,远远超过观想、观像。

『宝英菩萨』表愿海万德庄严。西方世界众宝所成,表性德所含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宝藏。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证得圆教初住的地位,性德宝藏才能开显少分,要到八地菩萨才完全开显,这就很不容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时间之长是天文数字。第一个阿僧祗劫修满三贤位;第二个阿僧祗劫是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祗劫是第八地、九地、十地。八地是已经到第三个阿僧祗劫了,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念佛往生净土,经上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智慧德能所显露出来的,也等於八地菩萨。这种好事,这种便宜到那里去找?所以难信!人家修行要满两个阿僧祗劫,到第三个阿僧祗劫才得到,你却不费功夫就得到了,所以教下的大德们听了都摇头,不敢相信。难信的道理在此。宝英菩萨在此地表这个意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无始劫以来的善根成熟,阿弥陀佛威力加持,使你顿开宝藏∣自性中的宝藏一时就开显了。

『中住菩萨』「中」是中道;「住」是安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中道第一义谛,玄妙之极,方便之极,平常之极。到此,这几位菩萨可以说把本经的内涵都显示出来了。我们看到真的生起无限的欢喜心,无限的羡慕。我们要发心学习,从那里下手?下一位菩萨教我们下手之处。

『制行菩萨』「行」是我们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约束,要控制,这就是净宗常讲的「持戒念佛」。戒律就是约束我们心行的,要从这里下手。前面十四位菩萨所表的,是教我们认识念佛法门,认识这部经典。第十五位菩萨是教我们,如果真正发心修学,得从那里下手。下手处要不说得具体一点,我们还是摸不著边际。因此,我在净宗学會成立的时候,写了一篇「缘起」,提出行门五科,就是我们下手之处,这是「制行」

第一个科目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讲的三福,一定要做到。第二个科目是「六和」。一定要修六和敬,离开六和就没有僧团,没有僧团就没有佛法。佛法是建立在六和敬的僧团中。大家在一起,若不遵守六和敬,修得再好,也不能往生,因为你破坏僧团。僧团是代表整个佛法,代表弘法利生的。好像你在学校念书,虽然个人的成绩非常好,但是你破坏学校的规矩,虽然功课好也没有用,品德不好,学校一样把你开除。若品德好,功课不好,学校还愿意留你,因为这样的学生难能可贵,可以为大众的表率,大家还是尊敬你。功课好,品德不好,这还得了!我们住在一个僧团里,不能遵守六和敬,就是佛教的罪人。千万不要学了佛,到最後往生阿鼻地狱,这就错了。堕到阿鼻地狱,你不能怪我,当时为什麼不教你。我教过你了,是你没听进去。所以,一定要遵守「六和敬」

「制行」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事事都要忍让。为什麼六和做不到呢?就是不能忍让。能谦虚,能忍让,才能做到六和。菩萨在此表持戒念佛。

下面还有三个科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十大愿王,後文再介绍。这五科要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是佛弟子行为的准则。若不依照这五科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念佛,你没有真正修行。

这句「阿弥陀佛」,包括五科的行法。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处世待人接物,这样才像一位普贤菩萨,才与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有一点相同。这样才能感应道交,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所欢迎。他们欢迎你去,阿弥陀佛当然就来接引了。因此,菩萨在此表法的义趣很深。

最後一位『解脱菩萨』。他排在最後,代表果报。修因後来就证果,果报是大自在。「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我们今天不自在的原因是有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所以不自在。解脱是把这些烦恼都解除了。用真实的智慧、制行的功夫,就解除了。烦恼解除了,你就永脱生死!「脱」是脱离三界生死,且脱离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两种生死永远摆脱了,才圆满无上菩提。

这十六位菩萨在此表显全经的内容。经典修持,以及修学所得的功德利益,从这几位菩萨表法上,全经大意大致都明瞭了。足见经典里列的这些名号,不是随便列的。那麼多人参加,为什麼只列这几个人?是以他们代表这部经的内容,及这部经的修行证果。

『而为上首』是说这十六位菩萨是在家菩萨众的上首。这一段「众成就」列名里,以德列名,到此讲完了。接著是「赞德」

在一般经典中,赞叹诸大声闻及诸大菩萨的德智,经文都不长,通常只有几句话,像前面「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就带过去了。本经则不然,前面虽然说「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是总赞,後面还有广赞,也就是细细的来说明。这是很难得的,在大乘经典里并不多见。像这样广赞菩萨的智德,我们只有在《华严》《法华》上看到,在这样薄薄的一卷、两卷经上很难得看到。由此可知,本经经文虽然不多,卷数很少,却跟大经无二无别。蕅益大师赞叹本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确实不错,我们信得过。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句经文说明与會的这些大众,比丘众、二乘众、菩萨众、出家、在家,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建立在刚才讲的五科中前四科的基础上。没有前四科,那来的普贤大士之德?尤其重要的是最前面二科:三福、六和,这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决定不能缺少的。好像盖房子的地基,没有地基,房子怎麼盖得成功。愈是大房子,基础须做得愈坚固、愈完善。三福、六和,非常重要!

「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华严经》讲的「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普皆回向」。普贤行跟其他菩萨行有什麼不同,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永远无有疲厌,这是他的特色。因此,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不要念念想自己,念念想我的家庭,念念想我的亲戚朋友,这个念头太小了,圈子太小了。普贤菩萨念念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没有一位菩萨能比得上。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漏,所以普贤行是真正圆满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意义,对於十大愿王,便永远不能理解。

第一、「礼敬诸佛」「礼」是外表有礼貌,「敬」是内心真诚,内敬外礼。「诸佛」,若看到这个字样,以为见到诸佛菩萨形象,恭恭敬敬顶礼三拜,这就是礼敬诸佛;要是这样去會意,普贤菩萨都流眼泪,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礼敬诸佛」到底怎麼讲法?《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把礼敬的对象说出来了。诸佛是谁?一切众生即是!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也要同等的恭敬,这才是礼敬诸佛。

我们今天与人写信,後面具名合十,都不肯顶礼,这就是没有修普贤行。或者以为他不如我,我怎麼可以给他顶礼。他怎麼不如你,他是佛!你见到阿弥陀佛顶不顶礼?他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没两样。你还有分别执著,你的心量还很窄小,不是修普贤行的。我们今天自己要修,要教人修,不管给什麼人写信,真的要顶礼。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毫无敬意。「诚敬」是性德,要怎麼帮助他们,把性德开显出来,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样子给他看。他对我合十,我对他顶礼。我对他顶礼,他也不能不顶礼,希望从这里去修礼敬诸佛。

「诸佛」不但指有情众生,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个性,无二无别。因此,不但对於一切人要礼敬,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五十三参里,五十三位善友,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五十三位菩萨所示现的,出家的有五个人,其馀都是在家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人、有恶人,有修正法的、有修外道的,还有邪道的,善财童子皆平等的恭敬。他是恶人,他做坏事,但他的佛性没有善恶,从佛性上去看是平等的。不但对人要礼敬,对物也要礼敬。物有法性。对物怎麼礼敬?摆得整整齐齐,保持得乾乾净净,就是「礼敬」。并不是每天对桌椅、板凳磕头,那就错了。可见礼敬的真诚心一样,但方式不一样。今天一般人见面礼敬,只是点头,点点头就是行礼。他对我们点头,我们对他鞠躬,唤起他的恭敬心,希望他能在这个地方觉悟,这就是菩萨行,就是存度众生的念头。

礼要随俗,不是要我们对佛礼拜,对每一个人都趴在地上磕头,人家看到你,认为是神经病。内在恭敬心不变,外表则随顺世俗,可是要真正做到。当人家对我们点头,我们鞠躬,最好是九十度的鞠躬。日本人做到了,日本人这点比我们强。对事要恭敬,事没有形象,怎麼恭敬?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就是对事的恭敬。所以,「礼敬诸佛」包括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一切无情众生,对一切事理,范围广大无尽。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我们常讲「明心见性」,是要这样修法。这是普贤十愿的第一愿。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赞叹与會的菩萨们,同时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都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这句经文我们就能体會到,西方世界乃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凡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於普贤菩萨行愿的修学一定要明瞭,要认真的学习。普贤十愿详细的记载,在《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之中。

第二、「称赞如来」「诸佛」「如来」有没有差别?如果没有差别,前面是礼敬诸佛,第二句应该是称赞诸佛,为什麼不用诸佛,换成如来?换了名称,含义就很深。因为「诸佛」是从「形象」上说的;「如来」是从「本性」上说的。《金刚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刚经》有时说诸佛,有时说如来。凡是说诸佛都从「相」上讲,凡是称如来都是从「性」上讲的,本经与一切大乘经都不例外。由此可知,在「形象」上我们要平等的恭敬,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但是在「性德」开显上确实有迷、有悟。因此,「称赞」「礼敬」就有差别。

在五十三参里很明显的看出来,与性德相应的,普贤菩萨就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普贤菩萨便礼敬而不赞叹。这是我们要注意学习的。礼敬必须要教一切众生平等的修学。众生心行,有善、有恶,善行值得我们赞叹,恶行就不能赞叹。在五十三参里有三位善友代表恶行:「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筏苏蜜多女」代表淫欲,淫是属於贪。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们,有礼敬没有赞叹。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他的都有赞叹,唯独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这就说明,为什麼赞叹用「如来」,不用「诸佛」

「善」要与「真性」相应,才值得赞叹。如果与心性不相应,与大乘佛法不相应,都不能赞叹。举例来说,现在台湾的佛教,做慈善救济事业很多、很广泛,我在讲经里从来没有加以赞叹过。它是善法,为什麼不赞叹?因为它是世间善法,不是大乘善法。如果我们对世间善法赞叹,换句话说,肯定这些就是佛法,會让人误解,以为这就是佛法,那就大错特错。譬如一所学校,学校的事业是教学,教学有成就,值得我们赞叹。如果学校偶尔做一次社會救济的慈善事业,也值得我们赞叹。如果把学业都荒废了,老师不教书,学生不念书,天天去做慈善事业;你想想看,要不要赞叹?把自己本分事业舍弃掉,这个不能赞叹。因此,赞叹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与他的本分相应。佛法的本分是如来家业,是弘法利生,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以往寺院庵堂都是佛陀的教育机构。我们在大经上读到,佛寺每天做的事业是二时讲经,二时修行。二时是印度的算法。印度人把一昼夜分为六时,所以一时等於我们现在四小时,二时就是八小时。寺院庵堂以往每天讲经八小时,修行八小时。虽然修行方式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参禅;一是念佛。念佛的人每天在念佛堂念八个钟点佛,在讲堂听八个钟点经,还有八个小时已经很累了,休息一下,没有时间打妄想。所以,佛教的道场是寺院,而寺院是一所教学的机构,跟庙宇不ㄧ样。「庙」是祭祀鬼神的,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佛寺」是教化众生的机构。我们必须把它认识清楚。舍弃了修学、舍弃了教学,去做社會福利慈善事业,是一桩好事,但是忘了「本」,所以不能赞叹。如果赞叹,會造成社會大众对佛教错误的看法,认为那就是真正的佛教,反而误导大众。

称赞是相当不容易的,比礼敬还难修,礼敬容易修。「贡高我慢」是每个人都有的,不知不觉就现行,这是无始劫来的俱生烦恼,一定要把它断除。「礼敬」就是折服傲慢,学谦虚、学恭敬。无论在言语,在起心动念,在行为上,要认真的修学。但是「称赞」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辨别邪正,辨别是非。是正法、是善法,我们要赞叹;如果有偏、有邪,我们就不能赞叹。

第三、「广修供养」。布施供养在今天这个世界,台湾可能排名第一,所以台湾有福报。台湾的财富,确实是世界第一,未尝不是布施供养所修得的果报。我在讲席中常说,「发财是福」,你得了福报,要怎样去运用,那是智慧。台湾同修有福,有钱不晓得怎麼花法,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钱财就用得不恰当,没有把财富发挥到高度的效果,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有钱是福;用钱是智慧。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把财富发挥到最高的效果,也就是「普利人天」,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像本经所说「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是什麼?是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求生净土,才是真实的利益。出不了三界,不生净土,不是真实的利益。不生净土,必定會退转,必定有隔阴之迷,这样的利益就不圆满、不究竟,就不是真实的利益。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观察一切法,就能生智慧,就不會错。

现前在台湾,从外表上看,佛教非常兴盛,也是世界第一;可是若从实质上看,则问题重重,很令人担忧。担忧什麼?佛教没有继起的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经典的流通在今天已不是问题,典籍完备,却没有人才。也许诸位听了不尽同意,目前在台湾,年轻的法师、大德到处讲经说法,很热闹,怎麼會没有人才?这里有一个标准,就是黄念祖居士常说的,也是古大德常说的「说通者有,宗通者无」「说通」就是會讲,能言善道的人很多;「宗通」是真正修行开悟证果的人,没有宗通的人不能兴教。真正能兴教的,就如过去的祖师、大德,是「宗说兼通」,不但能说,并且确确实实入了境界,真正有修行的功夫。现在这种人,我们看不到了。

为什麼这个时代宗通者没有了?今天南部有几位同修来访问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障碍在人心、在社會。自心里的贪、瞋、痴、慢不能断除;环境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几个人能不动心?这就难了!真正做到内断烦恼,外不被环境诱惑,这才是大乘的入门。没什麼了不起的功夫,入门而已。内里烦恼不断,外面看到诱惑會动心,总是还在门外,没进去,怎麼能兴教。一个办教育的人在学校大门外办,没进校门,这教育怎能办得成功!难在此地。真正肯发心,依照四弘誓愿的顺序,先断烦恼再学法门,这样才能成就。

从这个标准看,我们这一代没有人才,没有真正肯发心的人。最初发的心不错,初发心出家,成佛都有馀;过个半年、一年就退转了,被诱惑了,倒退了。掉在名闻利养的深坑里,无恶不作,不但不能兴教,实际上是在做灭教的工作。从这个标准来观察,佛教还是前途茫茫,值得我们忧心忡忡。因此,黄念祖居士对我们有深切期望,希望台湾能有几位真正的大德出现,续佛慧命,普度众生。

修供养,第一殊胜的福田,就是培养人才。人才不是没有,我在过去讲经中常常说,多少年轻出家人,确实有大愿大心来度众生,结果完全被信徒害了。信徒自己还以为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功德。我给你买个房子,建个道场,他本来出家了,现在又把他拉回家去了。盖个房子送给他,他有了所有权状,就又回家去了。信徒自己还以为做了很大的功德,殊不知,这位法师掉在名闻利养里。如果没有人供养他,吃饭都成问题,他就拚命念佛赶紧求生西方,知道世间太苦,没什麼指望,道心就生起来了。信徒多了,钱财也多了,要什麼有什麼,认为这世界不错,极乐世界未必可靠,没有此地好,道心就没有了。所以,这些年轻人是谁害了他?信徒害了他。把出家人当作戏子来玩,像捧戏子一样,这个罪业深重。所以,「广修供养」要有高度的智慧,没有智慧,花了钱造罪业。建道场、供养法师,都在造罪业。这道场是佛道还是魔道,要分清楚。魔也有道场,妖魔鬼怪都有道场。道场修的是佛道、是菩萨道、还是饿鬼道?这都是道,都是修道,一定要辨别清楚。这麼多年来,在讲席中,我没有劝人建道场,也没有劝人供养法师。我教大家的是印经、放生、救济贫苦,这三项布施供养没有大过失,可以避免造业。不可以不留意。

「广修」「广」是广大心,以清净心、平等心来修供养。因为这是普贤行,不是布施,是「供养」,应以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来修。在普贤菩萨心目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经说「一切众生平等成佛」。因此,只有供养,没有布施。我说的这个原则,是一个简单的标准。《了凡四训》说得很详细,济穷有真善有假善、有偏有圆、有大有小,没有智慧,怎能辨别?今天出钱出力做一桩事,这桩事情究竟是善、是恶,不看眼前,要看它的後果。布施、供养不简单,正法如果没有人布施、供养,便不能推展,不能发扬光大。

说实在的,寺院的功能已经过去了,那是农业时代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认识清楚,今天这个时代,教学的方式要从广播、电视著眼,集合四众弟子的力量。目前在台湾还没有开放民营的电视台,如果有一天开放了,佛教徒自己建一个电视台,建立一个广播网,那就是现代化的道场。我们请法师、居士大德天天讲经,你们也不必到此地听,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听经了。佛教的电视台可以二十四小时都讲经,喜欢听什麼经,转到那个频道就听得到。这是现代道场的形式,跟从前不一样。现在寺院建那麼大,花那麼多钱,我看了,真冤枉!

佛法终极的目标,是要教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得普及佛陀的教育。佛教的道场,第一个是电视广播。其次是建弥陀村,年老退休之後认真修行,办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的大事,有个共修的道场是必要的。再其次,就是办学院培养人才。佛学院不要大,佛法教育跟世间教育不相同,小型的研究班,学生十几人即可,二十人以上都嫌太多了,老师照顾不了。不妨多办几所,佛教宗派很多,每一宗建立一个就够了。每一宗能出三、五个真正「宗说兼备」的大德,佛教就能兴旺起来。大家常说现代化,佛教也得现代化。盖寺院那是过去的事,现代化的寺院还盖成宫殿式的,怎麼能称为现代化?宫殿式是从前帝王时代的,明清以前的。说到供养,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供养才有价值。

第四、「忏悔业障」。前面三条都是修福,佛法确实重视修福,福慧双修。学佛不能没有福报。礼敬、称赞、供养都是修福。有福还得有慧;如果没有慧,享福會造业。没有福报的人,造业造得小;有福报的人,造业造得大,造得深,造得广。要想修慧,首先要把业障忏除。无论在中国、外国,凡是学佛的同修,常常挂在嘴上说「我业障很重」,没有一个不想消业障。业障怎麼消?没谈消业障之前,要先问一问,什麼是业障。业障是什麼都没有搞清楚,怎麼能消得了。好像我们去抓贼,得先晓得那个是贼,才可以抓到。不认识,不晓得,到那里去抓?一辈子也找不到。

若想消除业障,首先要认识什麼是业障。「障」是障碍。那些是障碍?没有智慧,没有福德,生活不自在,这都是障碍。你这一想,障碍可多!为什麼會有障碍?有业。业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是「业」。业把你本性里的智慧、德能、才艺都障碍住了,这是「业障」。心里想消业障,还是天天造业,那能消得了业障!业障反而天天增长。诸位要真正认识清楚什麼是业障,把业障找出来,然後消除它。从那里做起?我从今天起不造业了,业障才有消除的指望。

首先断一切恶,其次,也不能执著一切善,善恶两边都不著,业障才能消除。若是造恶,将来堕三恶道;要是修善,来生生三善道,都不能出轮回。要想超越六道轮回,净宗教我们修「净业」。净业不是恶业,也不是善业。修净业,六道里找不到果报,三恶道里没有,三善道也没有。今天念这句「阿弥陀佛」,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不但娑婆世界没有,他方世界也没有。这是修净业。

诸位听了这话之後,千万不要误會。恶不可作,善如何能不修?大家还得要行善,因为万一不能往生,还有三善道可以去。如果善也不作,往生不成的话,在六道里就很糟糕,问题很严重。「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老实念佛」。要认真念佛,把所修的一切善法,全都回向求生西方,不要心里想著有善的果报,这就好了。应当把善业都转成净业,善有善的果报,这个果报我不要,给一切众生去享,我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把我们的业障搞清楚。

再说「忏悔」,是梵语「忏摩」音译过来的,我们中国有「悔过」之意。忏悔的真实义是「後不再造」。自己有过失,能把过失在大众中发露忏悔,不要把过失藏在心里。大众知道你的过失了,当然免不了要责备你,责备就是果报,就报掉了。如果藏著没报掉,愈藏愈多,愈积愈厚,以後麻烦大了,恶报必在来生。所以,做好事不必要让人知道,人家知道了,赞叹几句也报掉了。造的一切恶事不肯让人知道,恶业愈积愈重,而善事随做随报就没有了,前途果报就可想而知。因此,聪明人反过来,造的恶希望大家都知道,做的善没人晓得。善愈积愈厚,恶随做随报,这才真正有智慧。忏悔著重在不贰过。知道事做错了,下一次不會有同样的错误,这是忏悔。绝对不是常常念著自己的过失。过去造什麼罪,每念一遍,阿赖耶识里又落罪过印象,不但罪业消不了,反而天天再加重。虽然身口没有造,意在造,这便是烦恼。真正的忏悔是要得定,要开慧。智慧开了之後,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才是真实的忏悔。

佛在一切大乘经里为我们讲得很清楚,无论事相、理论,在净宗修学,尤其方便的就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是大忏悔法门,但很少人知道。这句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就得「念佛三昧」,一切罪业种子都不起现行,这是「事忏」。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是「理忏」。把无始劫以来的罪业种子,都转变成无量的菩提种子,唯识家说的「转识成智」,这是真正忏悔。所以,念佛人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只要你肯真正老实念,普贤十大愿王条条具足,都在一句佛号里。我们今天对人礼敬,合掌恭敬向人家一鞠躬,佛门叫「问讯」。念「阿弥陀佛」,这是最礼敬。见到一切人、一切物,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真的就是阿弥陀佛。你满眼见到一切境界都是阿弥陀佛,你已经成阿弥陀佛。念佛法门修学之殊胜,确实不是其他法门能相比的。以上是忏悔业障,希望同修们记住,要认真的修学。在四弘誓愿里,「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就是要断无尽的烦恼。

第五、「随喜功德」。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有嫉妒。嫉妒、傲慢不但在世间法是严重的障碍,在菩提道中障碍更大。不但你的道业不能成就,对於佛法研究、理解也有障碍。普贤此愿特别对治这一类的烦恼,教导我们随喜,见到别人的好处如同自己的好处,绝对没有一丝毫的嫉妒心。上品的随喜,是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成人之美。中品的随喜,是不能尽到全部的力量,也能尽到少分的力量。下品的随喜,是虽然自己没有力量,但能欢喜赞叹,都是属於随喜。随喜的对象是「功德」,没有说善法。善法不见得是功德,功德不是福德,这一点要搞清楚。

「功」「功夫」,具体而言,功夫是「戒、定」「德」「定、慧」。因戒生定,所以戒是功,定是德。因定开慧,定是功,慧是德。这是「功德」。功德不离三学;离开三学就没有功德。持戒若不能得定,持戒即成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若得定,戒有功,定是德。因此,真正修学的人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如果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充其量是有点福德,功德就没有了。

六祖在《坛经》里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为什麼不见他人过?见他人过就是自己的过。自己又起分别,又起执著,又打妄想,定没有了。你的心清净,心是定的,那里有分别、妄想、执著。自己戒持得很好,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不持戒,妄起分别、执著;持戒只是修福,得不到定,一接触外面境界,定没有了。这是真正修行人不可不知道的。所以,菩提道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凡夫,是学生;除我之外,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是诸佛菩萨,我都要恭敬、称赞、供养,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这是真修。常常看到别人不是,那就是自己没有认真修学。

我常遇到一些同修来说张家长、李家短,这个人怎样,那个人不是。我听了半天,就问他,「你怎麼知道的?」我问他这话,他不懂。他告诉我,「我看到的,我听别人说的。」我问的意思不是指这些,他没有回光返照,一回光返照,就知道自己打妄想、分别、执著,这就错了。别人的事情管他干什麼,要管的是如何在一切境界里,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离念离相恢复自性清净,这个重要。这是真正修行人。一天到晚找别人的过失,如果这也算是修行,即是修三恶道行,不是佛道、菩萨道;是修饿鬼、地狱、畜生道,将来定要生这些地方去。所以,诸位要很冷静的去观察,世间事冥冥中都注定了,世间有冤枉人吗?没有。战争里有冤枉战死的人吗?没有,是命中注定的!

从前朱镜宙老居士给我讲个故事,他是苏州人,一九三二年,他是银行的经理。他有一个朋友,大陆上叫「走阴差」的,职位不高,是传递公文的,每天晚上到阴曹地府上班传送公文。有一天,上海(在我们人世间,上海是特别市;在鬼道里,上海是一个小小的县,归苏州城隍管。苏州城隍称都城隍,好比是省长一样)有一批公文送到省里来,也就是送到苏州城隍庙。这一批公文是「生死簿」,就是一些将死的人的名册,先送到都城隍那里报备。他就把生死簿翻开偷偷看了一下。看了之後,大惑不解,怎麼名字都是五个字、六个字的。他觉得很奇怪,整本都是这样的。中国人四个字的名字都很少见,五、六个字的没有。到第二天跟朱老居士在一起吃饭聊天,他就说出这件事,大家听了都不懂。大约三个月之後,日本人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二八事变」应该在上海战争中死亡的日本兵名册,已在三个月之前就送到都城隍了。他们才晓得,连战争中那个该死,那个不该死,三个月之前,名册都送进去了。朱老跟我讲,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在劫逃不掉;不在劫,炸弹掉在身边也没事。

诸位再细读《了凡四训》,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更踏实,确实如此。事实真相明瞭了,我们自己一生的幸福、前途、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依照云谷大师的开示去做,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转变命运。确实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求,没有一样求不到。与理论方法相违背的求,那是妄求,造业!

「功德」两个字要认识清楚。我们对於功德要随喜,要发心成人之美,不可成人之恶。所谓好事情,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个人,不是利益一家。不但利益现前的众生,还利益後代的众生,都要随喜,这个功德利益就大了。

第六、「请转法轮」。佛法是「师道」。师道古今没有例外的,都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为什麼要这样求老师?「道」必须从恭敬中求。印祖当初答覆学人,就讲得很清楚。有人向他请教,学佛有没有秘诀,能教我们真正得到利益;他说有,然後说出「诚、敬」二字。至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诚敬是学道的秘诀,没有诚敬心,绝对得不到。所以,老师要求学生至诚、恭敬,不是为自己,是为学生。因为不具备这项条件,你学不到东西。你肯来学,表示你有诚敬心。若老师到家里去教你,诚敬心没有了,对老师的态度必然轻慢;再好的老师、再慈悲的老师也没法子教你。师道本来如是。

「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必须要「礼请」。可是一些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或者对於佛法未能真正明瞭的人,他不會请法。四众弟子对佛法稍稍有一点认识,应当代一切众生向诸佛菩萨、善知识请法,这是无量功德。正如同阿难尊者在本经的启请一样。阿难尊者请佛说此经,你看佛对他的赞叹(在本经第四品)。所以,请转法轮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不會讲经,礼请法师来讲经,一切听众听法师讲经所得的功德利益,都是请讲经的人成就的。因此,请法的人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人启请讲经说法,佛法就不能流通,所以一切经典里都有请法的,所谓「当机众」

第七、「请佛住世」。请佛讲经功德很大,但有几个人能听一次经,或听一部经就开悟证果了?佛在世的时代有。在经典里常常看到,一部经还没讲完,甚至只讲了一半,听众中就有开悟,就有证果的,但是不多。佛灭度之後,我们没听说过,有几个人是听一次经就开悟证果?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一位∣惠能法师。他只听一次,一部《金刚经》没讲完,讲了三分之一,他就开悟证果。因此,绝大多数的人要天天听,天天修,长时间的熏习,才有成就的希望。因此,不但请法师讲经,还要请他常住在此地,我们才有希望成就。

佛现在不在世间,去我们久远了;菩萨、罗汉,肉眼凡夫也不认识。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有修有学,我们要发愿亲近他,要发心把他留住,住在这世间,住在这道场,这样才能利益一方的众生。当然这要看缘分,「缘」就是「机會」。我们可以制造机會,把握机會,也是无量的功德。这就是为什麼要请佛住世的道理。

诸佛菩萨,及一切真正的善知识,住在这世间只有一桩事∣教化众生。如果我们都愿意接受他的教化,他当然就住世。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他的教化,或者听他讲经说法,表面上很欢喜,实际上不照做,善知识如果看出来了,自然觉得此地没有常住的必要。由此可知,我们凭什麼把善知识留下让他不走,绝对不是造很好的房子让他住,办很好的斋菜来供养他。真正善知识,名闻利养不动心,粗茶淡饭不厌弃,只要有个小地方遮风避雨就满足了。问题是有没有人真正跟他学习。真正跟他学习的人,只要有两个、三个,他就决定不會走。

自古以来,高僧大德真正的传人都不多,有一个真正传人,他就不會走。就好像父母培养小孩一样,他一定要好好的把儿女栽培长大,使他自己能独立成人。一个儿女都没有,就可以自在的天天去游山玩水。没事情,可以到处去旅游,诸佛菩萨、一切善友也不例外。真正的传人实在太难得,是可遇不可求。这是「请佛住世」必须要认识,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普贤行愿只有七条,从「礼敬诸佛」「请佛住世」,这是普贤菩萨的行愿。後面三愿都是属於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第八、「常随佛学」「回向菩提」。学佛要有一个榜样,照著这个样子来学就容易成就,最好的榜样就是佛。佛有很多,一切诸佛中,阿弥陀佛第一,我们能跟阿弥陀佛学,那还有什麼话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又不在我们眼前,我们怎麼跟他学?须知这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改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使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与经典所说的完全相应,就是学「阿弥陀佛」。完全相应,丝毫违背都没有,你就成了阿弥陀佛,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此地讲「常随佛学」,肯定「佛」就是指「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我们一生必须依从,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不能与经典教训违背,这才是「学佛」,这就是「回向菩提」

第九、「恒顺众生」「回向众生」。中国人特别强调孝道,孝以「顺」为依归。大乘佛法,特别是大乘《戒经》里讲「以孝为本」「孝顺一切众生」,这才是「恒顺」的真实义。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甚深的定力,於一切众生都能忍,在「忍」里成就自己真实的定慧。如果今天看这个也不是,看那个不顺眼,就是不能顺,不能忍。由此可知,「恒顺」是功,成就「定慧」是德。可见这一愿非常重要。众生机缘成熟,我们要帮助他圆成佛道。我们那有这麼大的能力帮助他圆满成佛?有!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帮助他圆成佛道,但必须是根熟的众生。什麼是根熟?「能信、能愿、肯念佛、肯求生净土」,这个人就是根熟。根没有熟的众生,要帮助他成熟,就是以此法门劝导他,影响他,希望他能接受。要尽心尽力去做。没有善根的人,要帮助他种善根。用菩提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才叫真正恒顺。没有善根的人,怎样帮助他种善根?譬如我们印这麼多佛像,印这麼多「阿弥陀佛」名号的贴纸,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种善根的。佛号音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现在过年了,家里要贴红对联,念佛人就贴「阿弥陀佛」,大门口是「阿弥陀佛」;房门也是「阿弥陀佛」,走到你家里,四面看看都是「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的种子印在阿赖耶识里,印得多深!

我们印的贴纸,有些人只拿一张,一张贴在那里,很多人都没见到;至少要拿十张二十张到处贴。阿弥陀佛的佛像大张小张的,不管你走到那个方向,都看得到,都接触得到,为他种善根。这是真正的「恒顺众生」。等他有兴趣了,我们再赠送他经典、录音带,这是有善根的人。对於善根成熟的人,就劝他来听经,劝他参加我们的共修。真正发愿求生西方,那是善根成熟的人。三种不同程度的人,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

第十、「普皆回向」「回向实际」。实际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有穷尽,而为诸法之理体。我们修学要求的,就是这一桩事。唯有普贤行愿才能达得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普贤菩萨心量之广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没有人能比的。我们须从这里去学习。这十愿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

普贤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十大纲领。这十大纲领每一条展开来,都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以这个原则来看,所有一切法门都变成了「普贤行」。在我们一念之间,把我们的生活、行持、思想、言语、工作全都变成普贤行。佛法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处世、待人、接物。會归到念佛的人来说,这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了「十大愿王」。一句名号既然具足十大愿王,我们前面讲的修行五大纲领,当然都包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是「弥陀行」,这是「普贤大士之德」

具足无量行愿。

前面简介普贤大士之德,虽然讲的是「修德」,实在是讲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这在修学可以说是达到最高的造诣。紧接著说『具足无量行愿』,佛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果地,所有的行愿都不出「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後後胜於前前,也就是说後面的愿一定包括前面。譬如,称赞一定包括礼敬,供养一定包括称赞,後面包括前面。法身大士的修学,前後都是贯穿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现前我们专修净宗,在解门,也就是理论的依據,依靠净土五经一论;在行门,特别提倡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诸位想想,十愿里「礼敬诸佛」會不會包括前面?能礼敬诸佛还會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吗?由此可知,这十大愿王确实具足无量行愿。「行」是行门,「愿」是弘愿,都具足了。我们特别提倡的五科,都在十大愿王里全包括了。譬如「三福」中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见得礼敬诸佛。礼敬诸佛的人,不可能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的圆满。

『具足无量行愿』。读《普贤行愿品》,对於这一句就有更深刻的体會。在十大愿王当中,特别是「普皆回向」,是无所不摄的,一切佛法都含摄在这一句里,就连「普贤菩萨」的德号也含摄在其中。因为回向就是「普」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有「贤」的意思。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说,「我既往生彼国矣!」彼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自己说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说明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究竟圆满,还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完成。这两句话实在就是劝我们必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能怀疑。普贤是等觉菩萨,他的大愿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末後说得更明白,「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真正是「普皆回向」的具体内容,他愿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三途六道苦难的众生,赶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的愿如是!他这愿正是弥陀大愿第三十六「教化随意」的说明。由此可知,世尊当年讲《无量寿经》,与會的这些大众们,大概都是西方的菩萨乘愿再来,跟著释迦牟尼佛一道来表演给我们看的,都是普贤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发心到等觉,这才圆满具足。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一切功德法,就是如来果地无尽的功德。怎样才能安住?得普贤大士之德才能安住。普贤大士之德是「能住」;如来果地功德法是「所住」。如果把这一句用最浅显、最具体的话来说,「如来果地一切功德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一句名号称为「万德洪名」「德」是功德,「万」不是数目字,是指一切;可见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功德法。我们的心有没有安住在这句佛号上?假如我们心里,念念都安住在这一句佛号上,此处讲的「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就得到了。这话不是讲别人,是讲自己。这句万德洪名,实在不可思议!几个人晓得?真正晓得的人,焉有不念佛之理?真正知道的人还會打妄想?不會,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才能入得了弥陀愿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四句经文圆圆满满含摄了整个净土法门。「安住一切功德法」是专修;『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是专弘。「权」是权巧。善巧方便,把这一个无上殊胜、究竟圆满的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游步十方」是为了这桩事,愿自己与一切众生都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佛法藏」通常是说「一乘果海」,佛在《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就是一佛乘;「二乘」是指大乘与小乘;「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法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圆满大法。得「入佛法藏」,才能达到「究竟彼岸」

念佛法门殊胜奇特,只要用一句佛号就达到了,就能「入佛法藏」。因为整个如来究竟圆满的果法,不出一句阿弥陀佛,不出这个名号。名号就是诸佛法藏,名号就是一乘果海。这句名号就能帮助我们「究竟彼岸」,所以是「念佛成佛」。这样的经文在其他经典、其他法门里,很难理解,很难讲,也很难懂,也没有法子下手。即使讲清楚、讲明白,从那里做起,还是不晓得。换句话说,依然得不到真实的受用。然在本宗净土法门,持名念佛的法门来讲,可以说是字字句句都落实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到,这是净宗第一殊胜处。

以上所讲的,是说这些菩萨们的真实之德。真实之德如果不能表现在利益众生上,这个德就不普、不大。为什麼?只有自受用,没有他受用。向下经文就「他受用」举例说明。

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这一句是他受用的「总说」。菩萨成就智慧德能,绝对不是自受用,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为什麼?没有理由!所以称作「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今天若问,「我为什麼要帮助他」,这是由於不知道事实真相,认为我跟他不是一体。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为什麼要帮助他?我跟他有什麼关系?这是不明瞭事实真相。譬如,你的左手被蚊子叮了,右手會不會去把蚊子赶走?右手要问,我为什麼要帮助左手,他又不是我,我为什麼要帮助他?凡夫就做这些糊涂事,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右手帮助左手,何必要问为什麼!诸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体,所以就无条件度一切众生,显示同体大悲。「体」就是真如本性。十法界依正现象,全是自己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境界,是一不是二。

众生迷失了事实真相(诸法实相),生起妄想执著,所以分自、分他,迷惑颠倒,不知道虚空法界原是一体。诸佛菩萨知道是一体,故度众生就是度自己;不度众生就是不度自己。那有不度自己的道理!众生跟自己是自他不二,确实是一体。佛度我们,佛晓得跟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却跟佛划界线,以为我们不是一体,你度我,我还不接受,这就没有法子。所以,不是佛不度众生,是众生不愿意接受佛度。

观世音菩萨在法华會上说得很好,「应以什麼身得度,就现什麼身而为说法」,此处也是这样的。如果像《法华经》上讲的三十二应身,「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就是应以佛身得度的。应以菩萨身得度的,他就现菩萨相。我们把这一些菩萨也都分别、执著,认为观音菩萨决定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决定不是大势至菩萨,好像每一尊菩萨只管一桩事。其实在法界里,菩萨没有名号。西方极乐世界有名号吗?你们《无量寿经》念得很熟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名号,没有名字。没有名字才平等;有了名字就不平等。以为这是观音菩萨,那是大势至菩萨,怎麼能平等。西方净土是平等法界,所以没有名号。不管是那一个人,你称他观世音菩萨也行,称他普贤菩萨也行,都可以。你希望那一位菩萨来度你学佛,他来的时候就是那位菩萨,准没错!所以一切菩萨的名号都是「通号」。也就是说,西方世界所有的那些人,一切名号都具足,你称他什麼菩萨都行,称他什麼样的佛也行。

如果我在过去跟诸位讲这些,你们听了一定很怀疑。现在你们把《无量寿经》已经念了几百遍、几千遍,我跟你讲,你不會怀疑,因为经上就是这麼说的。因此,一切诸佛菩萨是我们众生心之所感,我心里喜欢观音菩萨,他就现观音菩萨相;我喜欢大势至菩萨,他就现大势至菩萨相。身相千变万化,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有没有相?无相。因为无相才能现一切相。现一切相不是自己愿意现的,是随众生心现的。像水,没有一定的相,装在一个圆的杯子上,你看是圆相;装在一个方的盆子里,它是方的相,随著不同器皿现不同的相。往生西方净土就得这样的大自在,不像我们现在执著有相,再变第二个相就变不出来了。他能变,能随众生心起变化。

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细说。示现成佛就是经上常说的「八相成道」

舍兜率。

这是八相成道的第一相,从兜率天「降生」。没有示现成佛时是菩萨的身分,称作补处菩萨,就是「後补佛」。像释迦牟尼佛的後补佛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住兜率天。从前迦叶佛时(迦叶佛是贤劫第三尊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他的补处菩萨(後补佛),也住在兜率天。凡是补处菩萨都住在兜率天,就像从前帝王时代,太子一定住在东宫,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後补佛就住在兜率天。天有二十八层,为什麼一定要住在兜率天?住在别的天不可以吗?从前太子居住的地方,一定要住在皇宫的东面,住在南面行不行?住在西面行不行?

世出世间法都有表法的意思。东方是太阳刚刚出现的地方,代表升起。西边则是太阳落山,表示太子还没继位就快完了,这不可以的。所以一定要住东方,不能住西方。後补佛住在兜率天也是表法的意思,兜率是梵语,中文意思是「知足」,也是「喜足」,欢喜知足。这意思好!唯有知足才能成就一切德学,知足就没有贪心,於世出世间法,永断贪爱。因此,他一定要住在兜率天。待时节因缘成熟,也就是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时,即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降生到人间来。

降王宫。

这是八相成道的第二相「投胎」;第三相「出生」。这一句经文就包括这两相:要来投胎;要在这个地方出生。佛出现在世间,一定是降生在王宫里,这是大福德自然的感应。以这种身分出家,教化众生具多方便,因为世间人所求的无非富贵。那一个人不求富贵?追求富贵,迷惑颠倒!佛示现这样的身分,他生来就具足了富贵,「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世间人所追求的,他都圆满得到。他能舍弃富贵,就是示现告诉人,富贵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人生第一大事,何必苦苦追求?何况追求未必能得到,得到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可是世间人迷惑颠倒,不知道醒悟。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一定是取王子的身分,决定不能示现在一个贫穷人家。因为那會令人疑惑,说他在外面传教,搞许多信徒,还不是为了造成势力,还不是搞名闻利养│有种种讥讽误會。

弃位出家。

这是第四相「出家」。可以继承王位,然而他不要王位,把人间的富贵都舍弃,出家了!这就是告诉我们,出家才是第一殊胜,绝对不是世间富贵能相比的。一切放下,一切都舍弃,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究竟圆满的幸福,这是真实的幸福。世间人没有福,福底下就有气,「福气」,你好福气,可有气受的!你的「福」愈大,受的「气」愈多,有副作用。出家有福,底下没有气,福底下有慧,有智慧,「福慧具足」。世间人有福气,没有智慧,所以没有出家的好。这是「弃位出家」的意义,可见所有一切示现都是为了教化众生,觉悟众生,给众生很大的启示。

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我们晓得,每一尊佛出现在世间,他们早就是法身大士,是来示现的。他不是普通人,可是为了教化众生,如果从天上降下来,教化众生就困难。人家一看,你是天神,我们怎能跟你相比!所以他必须也投胎,也出生,示现跟我们一样,然後告诉我们,「我修行能成就,你也能成佛」。我们想想很有道理,你是父母所生,我也是父母所生,你能成就,我为什麼不能成就?把我们修学证果的勇气就提升起来。

因此,他示现出家,还要去修苦行,还要去学道,去求学。实在讲,他是古佛,大菩萨再来,还要从头学起吗?他在装模作样,不但跟善知识学,还要跟外道学,而且学得真是非常用功、非常认真。学这法门得不到结果,学那个法门也得不到结果,所有外道都没有结果,都不是究竟法。这些示现,启示我们必须「随顺世间」。然後在菩提树下,像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这都是示现。回到菩提树下,将一切放下,什麼都不想,所有世出世间的学问,包括所有的宗教、哲学,都解决不了问题。这时豁然大悟!必须把一切法都放下,自性清净心就现前。这是教导我们觉悟的方法。怎麼样才能开悟,才能见性?要修禅定。学得再多也没用处,释迦牟尼佛还算不错,都能舍掉,都能放下,回头来修定,这才成就了。我们现在多少人去学,学了许多,一生都放不下,这个麻烦大,永远不能开悟。若不能得定,所学的都是邪知邪见。

释迦牟尼佛在没有讲经说法之前所示现的,就是教导从凡夫地,怎样修行、证果、成佛,表演给我们看。凡夫愚痴,看不懂。看不懂怎麼办?这才说法,为我们讲解。如果能从示现中真正看懂了,看明白了,何必还要他说法?不必说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绝对不是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开始,是从兜率天下降就开始,八相成道「第一相」就开始了。这是我们要明白,要在这里觉悟的。他是『作斯示现,顺世间故』。顺世间才可以教化世间。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这是第五相「降魔」。学佛为什麼不开悟;念佛为什麼不能得一心;参禅为什麼不能见性?现在不要说见性,连禅定也得不到,原因就是有魔障。魔是什麼?《八大人觉经》讲得很清楚,魔分四类:

第一、五阴魔。五阴就是我们的身心。四大是肉身,受、想、行、识是妄心,不是真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魔境。几个人晓得自己的身心就是魔障,对於身心还关怀爱惜得不得了,天天想办法保养,妄想长生不老。必须觉悟!

第二、烦恼魔。烦恼是贪、瞋、痴、慢,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见思烦恼即是魔,所以魔不在外面,都在我们自身。谁是魔王?贪、瞋、痴就是魔王。天天跟魔王混在一起,永远不能脱离魔掌。我们的生命都在魔王掌握之中,没有办法超越。

第三、死魔。真正认真修行,功夫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无可奈何!修行不能成就,这是大障碍。四种魔中,前三种是属於本身的。

第四、天魔。是指外在的障道环境。

释迦牟尼佛在示现「降魔」的时候,经上讲,天人示现出来诱惑他。我们看经,真的以为是欲界天或是色界天之中的魔王。当然不會没有,到你真正想出三界的时候,这些天魔會来诱惑你。现在不用天魔,世间人天天想花样诱惑你,还用得著天魔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一样不在诱惑你!看一眼,还想再看一看,就被诱惑了。耳听音乐,还想多听一下,又被它诱惑了。「魔」到处都是,周围环境都是魔,你还想成就,太难了!所以学佛不管学那个法门,最後都不能成就。

实在说,内在的烦恼,不能克服。外面最大的诱惑,「财、色、名、利」,谁有能力远离此四大魔王?这四大魔王只要沾上一个就完了,念佛便不能往生。所以,同修们要提高警觉,要真正的觉悟。如果真的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四大魔王是决定不能亲近的,要远离。要『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定力降伏「内魔」,定功降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慧力降伏「怨」,也就是外在的「天魔」「怨」是怨家。外面诱惑你的都是怨家,财、色、名、利四大魔王,都是怨家。此处我不讲一般经上常说的「十恶怨家」,我把十恶归纳在魔里面。财、色、名、利是怨家,要小心、要谨慎。内有魔,外有怨,你怎麼能成就?必须有定力、慧力。

我们今天念佛是修定,念经也是修定,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修学的时间愈长愈好,因为不念佛,不念经,心里就打妄想,只要一打妄想,决定被外境诱惑,就障碍道业,就不能成就。所以,降魔的秘诀就是定、慧。定、慧前面还有「戒」。以戒、定、慧三无漏学,降伏贪、瞋、痴、慢、疑。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这是第六相「成道」。降魔之後,才能成就;降伏不了魔,决定不能成就。特别是发心学教的同修,初学五年的重点就是「降魔」,所以初学五年修清净心,修戒、定、慧,或者念佛,或者读经。读一部经也好,读《净土五经》也好。读经的目的是修戒、定、慧,不是求解。所以,初学前五年不在求解,重在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功夫须用在此。往後再求广学多闻,十年有成之後弘法利生,这是一条正路。最殊胜的行法是普贤菩萨所修的,可分为两个段落:一是修行的根本;二是修行的相状。

行本是发菩提心,实在讲,「行本」「行相」合起来就是「四弘誓愿」。修行根本就是要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发了以後,必须从断烦恼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就是此处讲的「降伏魔怨」。所以,没有定慧力,怎麼能降伏魔怨。学佛从那里下手?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有了入手之处,要先断烦恼,烦恼断了以後再去学法门。烦恼不断,学一切法门,就如清凉大师所言,都是「增长邪见」;烦恼不断,也不学法门,则「增长无明」。学,错了;不学,还是错了。由此可知,断烦恼是多麼重要,修行人决定不能疏忽。我们这一代的修行人不能成就,原因就在烦恼没断。大家拚命在研究经教,盲修瞎练,把根本忘掉,疏忽了,这怎麼能成就。我们今天把原因找出来,再把它消除掉,菩提道上便没有障碍,一帆风顺,这样才能成就。

许多学佛同修身体不好,病根在那里?魔怨!烦恼、妄想是病根,能把妄想执著拔除,身心自然健康。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外面境界也清净了,境随心转。虽然有「共业」,共业里有「别业」。即使我们跟佛住在一起,像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众生住秽土,释迦牟尼佛则住净土。我们跟佛拉著手,好像没有两样,他住净土,我们却住秽土,不一样!境随心转,随各人自己心转,这是事实真相,确实是如此。因此,我们想身心健康,不能不「降伏魔怨」。降伏魔怨,身心就健康了,一切毛病都是魔怨在作祟。

『得微妙法』。经论中讲「实相」,是指宇宙人生的真相,极其精微深奥的道理。微妙法是佛与大菩萨们才见得到的。为什麼他们能见到,我们见不到?实在讲,这一切法都摆在我们面前,到底是谁障碍了我们?是魔怨障碍了我们。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微妙法确实在眼前,我们若能把妄想断掉,把执著舍掉,微妙法(诸法实相)就见到了。「得微妙法」是八地以上的境界,具足甚深定慧才能看见事实真相。

诸位一定要明瞭,人生确实是一场梦,不是真的。「人生如梦」,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佛在经上常常比喻「梦幻泡影」,不要以为是事实,不要当真。这里原本没有得失,「万法无常」,要真正觉悟。真正悟了,你才能把一切都舍了,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都能放下。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的,一切法都不真实,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是真的。能把一切假的舍弃,真的做到了,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了,这一生没有白过。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疲劳,可怜可悯,没法子出头,这一生遇到了真实法。即使遇到佛法,不遇到念佛法门还是没用,只能种一点善根而已,不能解决问题。遇到念佛法门,你能真正理解,真正信受奉行,那是古德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你遇到了,好像买奖券中了头奖,好不容易!你真正能把握这一生,这就是「最後身」,以後永远不再搞生死轮回。要真正觉悟,真正觉悟一定要「降伏魔怨」。所以八相成道里,实在讲,关键就在这一句,最重要的就在「降魔」。魔怨一点都不能沾惹。

「微妙法」就是这部《无量寿经》、这句「阿弥陀佛」。得到这微妙法,这一生决定成就正觉,往生不退成佛,一生成就。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也是如此。蕅益大师在《要解》里明白为我们说出,释迦如来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我读了《要解》才恍然大悟,再仔细看看经文,确确实实是这麼说的。我们过去天天念《阿弥陀经》,都疏忽了,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蕅益大师是再来人,一下子点醒我们。佛示现在人间,目的是要教化一切众生。很聪明、根很利的人,一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他就觉悟,这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看不出来,必须详加解释,那就要「转法轮」,於是示现成道之後,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會,这是佛示现在世间的事业。如来家业就是教化众生。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以下一段经文,都是八相成道里的第七相「转法轮」。因为佛出现在世间是以「弘法利生」为目的,所以八相成道一段就说得特别详细。首先把佛说法的宗旨显示出来,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是佛陀教学的宗旨,也就是教学的目的。这是转法轮相里的「总相」;後面经文是「别相」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佛示现在世间,是办「教育」,教化众生,是属「师道」。师道必须要「尊师重道」,教育才能够得到效果。如果没有尊师重道的观念,再好的老师,学生也得不到利益;必须由学生真正向老师求学。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我们世间的肉眼凡夫不知道,不晓得尊敬他,看他也不过是个王子出家了,跑到树林下去修苦行。一般人还以轻视的眼光看他,以为他精神不正常,有福不晓得享,消极,逃避责任。谁认识他?教化众生不容易,世间人没有认识他,诸佛菩萨知道,所以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诸佛菩萨来示现作普通的人,到菩提树下去参拜他,向他请教,这才带动大家认识释迦牟尼佛,拜他作老师。因此,要有一帮内行的人来带头。「天人归仰」,天人是谁?佛在经上讲,是四禅天上的五不还天、净居天人,有许多修行证果的大德在那里,最低限度也是小乘三果圣人。世尊示现成佛,净居天人就从四禅天下来,变化成人身来请释迦牟尼佛说法。

「天人归仰」。归是皈依;仰是敬仰。「请转法轮」。陆陆续续从鹿野苑的五比丘,乃至於以後大迦叶、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原来都是修外道的,遇到释迦牟尼佛以後,把自己的学生们都带过来。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这批人全都是佛菩萨来示现的。先示现外道的首领、徒众,之後他们皈依。外道也都皈依佛,水涨船高,把佛的身分地位抬起来,使一般大众个个都敬仰。这些人不是普通人,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都晓得六祖惠能大师,而印宗法师就没有人知道。印宗可能也是古佛示现,他在岭南讲经说法,是第一大法师。他为六祖剃度,又反过来拜六祖为师,一下子就把惠能捧上去了。人家一听说印公都拜惠能作老师,那还得了!一日之间地位就上升了,岭南一带没有一个不尊敬的。如果没有印宗,六祖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要得到大众信仰,至少也得十年。

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这一批人都先示现作外道,一个个都当外道的首领,以後都来皈依,都跟著佛学习,这个影响力量就很大。所以,他们都是来唱戏的,扮给世人看的。我们必须将台前台後都要看清楚,才知道诸佛菩萨度众生,善巧方便,苦口婆心,真正是大慈大悲。唱戏,一个人唱不了的,要有一个戏班才行。释迦牟尼佛来示现,也是全班人马来的,一个个密切合作,这才能教化众生。

佛灭度到今天,僧团为什麼不能度化众生?四众不是再来示现,不是一条心,各怀鬼胎,一个个都搞自己的名闻利养,怎麼能教化众生?僧团一定要修「六和敬」,整个僧团的唯一使命就是「弘法利生」。台上讲经说法的是弘法利生,厨房里烧饭的、扫地的都是弘法利生,没有两样,少一个都不行。像一只钟表,看时间虽是看指针,不晓得後面有多少零件,少一个,指针就不灵。整个僧团是一体,释迦牟尼佛当年那麼大的僧团是一体。不要以为佛是老师,底下都是他的弟子,那是台上;台後都是诸佛,都是平等的,没有两样,甚至很多成佛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明白之後一定要学习、要效法,才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道场同修,有的勤劳工作,不喜欢念书,经书看不下去,也有不少同修学讲经,决定不能嫉妒他们。我说得很明白,也说到究竟处,要把学讲经的这些人,看作是自己的儿女,要用父母之心去关爱他们,栽培他们,成就他们。反之,学讲经的人,对於常住工作打杂的同修,要看作父母,要尊敬他们,都是一家人。学讲经的人千万不要贡高我慢,瞧不起那些打杂的;打杂的人看到讲经的人,心怀嫉妒,僧团就整体被破坏了。成就是全体的功德,绝对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要知道团体的利益,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破坏僧团,就把一切众生真实利益破坏了。这种罪过极深极重,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抵不过,所以修行要「明理」。一个僧团,不管你在那一个工作岗位,知道我们是一个整体,不管在前在後,人家看得见看不见,功德是同等的。决不是台前讲经的功德大,台後就没有功德,没有这个道理。没有幕後的支援,他也讲不成功。现代新名词称为「团队精神」,意义相似,但是没有佛法里要求的这麼严格。佛法里确确实实是一家,所以要求得分外严格。这是「请转法轮」必须具备的条件。

「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用法轮来比喻。「轮」代表圆满法;「转」就是推动、推行、普及的意思。一切法里,轮是最圆满的,一切教学法里,佛法最圆满,故用它来代表「圆满法」。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世间所有一切器具中,找不到一样能代表动、静一体;动、静同时;空、有同时的。「轮」可以表这些。圆心不动,圆周在动,动静是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才圆满;圆心是空的,圆周是有的,空有不二。在其他法里找不到这样圆满的象徵意义。佛所说的一切法,是第一圆满,就像「圆」一样,所以用轮来代表。佛菩萨说法,称为转法轮。诸位要记住,「转」是推动、推广、辗转流通的意思;「轮」的作用就是普及到十方三世。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常」是永远不断。佛说法不断,不说法的时候也不断,像前面讲的种种示现都是说法。聪明、智慧高的人,一看到佛的动作就开悟了,不需佛说法。所以,说与不说都是转法轮,从来没有间断过。因为佛说的法不仅是语业,身业、意业,三业都说法。

「觉诸世间」。诸世间是指十法界,不仅仅是六道,六道之外的声闻、缘觉、菩萨,甚至於佛界也包括在其中。佛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圆教佛说法,其他的三种佛也都来听,来接受教化。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降伏魔怨」。烦恼是魔;欲是怨家。

『洗濯垢污』。垢污就是染污,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这些染污不外乎两大类,二障:一是所知障,一是烦恼障。「烦恼」是属於感情,贪、瞋、痴、慢;「所知」是知见,邪知邪见,就是你所有的错误的见解。清净心中本无一物,那有见解,那有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须知这些都是邪知邪见,要把这些东西洗刷得乾乾净净,恢复到自性清净。

『显明清白』。真心本性显露出来了,这是佛陀教学的目的。人家若问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内容是什麼?你把这几句话告诉他,就一点都没错。佛教讲的就是「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那有迷信?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闍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前段经文说的是「总相」,也就是菩萨示现在人间作佛,就像《普门品》所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换句话说,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下文具体的告诉我们,为什麼我们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就是因为有烦恼,有妄想。这是最大的障碍,因此佛的教学首先教我们断烦恼,把妄念舍掉,也就是「破烦恼城,坏诸欲堑」。必须要觉悟,把断除烦恼、恢复身心清净,视作修行的目标,求生净土是最後的归趣。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都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文说明佛教化众生的「别相」,也就是细说佛怎样教学,怎样帮助我们开悟。『调众生』「调」是调顺、调和的意思。「众生」的意思很广,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称为众生。从这个定义来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我们的身体是许许多多的缘聚會而生,佛把它归纳起来称为「四大五蕴」「四大」是物质,身体是物质。「五蕴」中的「色」,就是指四大:地、水、火、风;「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动物都是物质与精神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四大不调,人就要生病。经上称病苦是「四大不调」,就是不调和。这一部分欠缺了一点,那一部分增多了一点,病苦就来了。如果五蕴不调,心就病了,精神就不正常,心理就不正常。由此可知,众缘和合最著重的还是在「调和」。凡夫不晓得调和身心,所以就出毛病。毛病生了,也不晓得怎样去治疗。现代虽然医疗科技很发达,实在不如佛经说得透彻。能调和身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就健康,疾病就少。真正懂得调和的人,可以不生病。

用什麼方法来调和?用「戒、定、慧」。戒律是调身的,定是调心的,慧是身心俱调。这是佛首先教我们的。换句话说,我们一身都是病,要想学佛,不能入门。首先要把你调和成为一个「法器」「调众生」就是具体实行断烦恼,破除欲望,使身心洁净。前段讲理,此处讲事。用戒、定、慧三学来调伏,也是四弘誓愿之「烦恼无尽誓愿断」

调众生就是帮助众生断烦恼,我们净宗所用的方法是读经。读经的目的在「调伏身心」,不是在求解。读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经的时候,心里一个妄念都不生,诸恶就不作了。不但身不作恶,口不作恶,心里也没有坏念头,心也不作恶。身、口、意三业都不作恶,「诸恶莫作」就圆修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中流露出来的,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的,所以读经即是「众善奉行」。戒律具足了。念经时,一心专注读经,决不想经的意思,一心读诵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没念颠倒,这就是「慧」。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经,-天读一个小时,就修一个小时的戒、定、慧;读两个小时,就修两个小时的戒、定、慧,「戒、定、慧」同时圆修。

读经决定不能求解,一面读,一面想经文是什麼意思,那就是世间的读书,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你若一面念,一面想,就是打妄想。结果,戒没有了,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老实去读,千万不要去想意思。当你读时,忽然有意思现前了,不是想来的,那没有关系,这是相应,有悟处。虽然有悟处,也不要理它,还是老实念下去。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意思很好,赶紧写下来,那又打妄想,又错了。根本不去理會,就是老老实实一直念。

当然经文愈长愈好。好在那里?修「戒、定、慧」的时间长。但是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经典太长了,找不到这麼多时间。经典太短,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念的时间太短了,不管用,熏修的力量太薄弱,一天只修几分钟的戒、定、慧,很不容易成就。所以,我们选择《无量寿经》,这部经典长短很适中,要是念得很熟,从头到尾念一遍,只要半个小时。千万不要以为半个小时不长,每天认真修半个小时的戒定慧,离念离相不打妄想,就很受用。对於工作繁忙的人来说,非常适当。如果你退休了,不需要再去工作,则修行时间愈长愈好,这部经每天可以念十遍,甚至於念十几遍。念三年五载,人心就定了;定了以後就會开悟。《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开悟。到开悟的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一切都通达,一切都明瞭。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一条修行的道路,从读诵下手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下手的方法很多,譬如禅宗从「参究」下手,或者参话头,或者观心。教下多半用「读诵」。净宗除「读诵」之外,也有不读经的,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行。密宗用「持咒」。可见方法虽然很多,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把妄想、执著舍掉,恢复到心地清净,这就是「调众生」

切记,「众生」不是很多人,是「自己」。自己的身体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调众生」是调自己的心。心是众缘和合而生。「调身」,身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心地不清净,不能接受佛法。身体不清净,常常生病也不能修行,所以修行人的心地要清净,身体要健康。这是我们修行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什麼都谈不上。所以,佛法很重视身心健康,「调众生」就是说这个道理。要知道我们凡夫的身心很不正常,佛开始用这个方法,教我们身心恢复健康。今天教诸位修行下手的方法,也著重在此,然後才能『宣妙理』

身心调伏了,才有资格接受佛法。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很多,为什麼不能成就?原因是身心没有调伏,就来学习大乘经典。经典学了不少,结果是增长邪见,麻烦就大了。不是增长智慧,而是增长邪知邪见。必须要身心恢复健康,接受佛法才能增长智慧。我们亲近一位老师,如果一开始老师不是在德行上教我们下功夫,却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这不是真正善知识,是个糊涂老师。譬如一个茶碗很肮脏,我现在拿这茶碗去向他要水喝,他就盛水给我喝,畴dF我就生病。若是明白人,看这个碗脏,必定先教你把碗洗乾净,再盛水给你。「调众生」就是把碗洗乾净,然後「宣妙理」,才能接受。

先要成就法器,然後才能盛诸妙法。古人有比喻,佛法是甘露,醍醐甘露要是装在盛毒药的碗里,醍醐甘露也变成毒药,因为有毒素掺在里头。必须先把盛过毒药的碗洗乾净。什麼是毒药?贪、瞋、痴三毒!实在讲,这比毒药还要毒,没有比三毒更毒的。贪、瞋、痴、慢、疑是毒药。必须从心里把三毒洗乾净,到此时,佛给你讲经说法,才能接受如来的醍醐甘露大法,这是「宣妙理」

学讲经的同学听到这番话,作何感想?现在是不是学讲经的时候?不是。为什麼又要你来学讲经?是诱惑你!不用这些诱惑你,你就跑掉不学了。像钓鱼一样,这是鱼饵,先钓上来,再告诉你真实法。所以真实法,我一再跟诸位说,你们每天研究讲经,一天可以用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去研究;读诵一天至少要六个小时,十个小时。以读诵为主,研究为辅助,研究是调剂。念得枯燥乏味,实在是你没有念出味道来;念出味道,便觉得法喜充满。现在还没有尝到法味,用这方法来调剂而已,不是真的要你学,你学不到的。几时身心清净,一心不乱,就学到了。

「调众生」是断烦恼;「宣妙理」是学法门。这是有一定次第的,不能同时的,唯独上根利智可以同时做到。上根人身心清净,一闻千悟才行。自己想一想,若不是这个根性,妄想分别执著、贪瞋痴慢疑很重,不是上根人,一定要循序,按照顺序来修学。

『贮功德』「贮」是储蓄。「功德」很难储蓄,很容易被破坏,佛家常讲「火烧功德林」。功德就像森林一样,要长成一片森林,绝对不是短时间。虽然说是十年树木,十年的树干没多粗,不是大树。真正的大树,总要百年以上,可是一把火都烧尽了,你说多可惜!功德是什麼?是清净心。所以,定是功德,慧是功德。持戒得定,戒亦是功德。持戒不得定,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能帮助得定。对念佛人而言,还未得到「功夫成片」时,所持的戒不算功德。功夫即清净心现前,若一发脾气就完了!脾气是火,三毒里的瞋恚︱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烧光了,又要从头再修。因此,你积多少功德,要问自己。从上次发脾气之後到现在,是不是有清净心现前。瞋恚之火非常可怕。由此可知,「贮功德」真实的意思就是叫我们断除瞋恚。你能断贪,勤修布施、持戒,是积功德。能忍辱、精进、禅定,才能保持功德,不會失去。

『贮功德,示福田』,这两句就是讲菩萨修学纲领的六波罗蜜。忍辱、精进、禅定是能贮,戒定慧三学是所贮的功德。福田是布施、持戒。观察世间什麼人有福,一个肯布施的人有福;守法的人有福。持戒就是守法。能舍,能守法的人有福了。这两句完全是菩萨行的六波罗蜜。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诸法」就是万行。前面讲六度,此地称万行。佛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作用都是对治我们在三界里所受轮回的苦报。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把我们所受的一切苦难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在欲界,这三大类的苦都要受。到色界天,欲断了,色界天人离开了五欲,也就是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他们是以禅悦为食,不需要饮食。我们世间人,衣食很苦。全是在为衣食奔波。色界天人不要为衣食奔波,他们自在了。他们没有苦苦,但是有坏苦,有行苦。因为他还有色身,身体还存在。最高级的凡夫,无色界的天人,连身体都不要了,只有神识存在,仍有行苦,没有坏苦。

佛法未传来中国以前,中国道家也觉悟到。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他有很大的忧患,因为有身体。没有身体多好!所以无色界天人,是三界里最聪明的,他不要身体,故坏苦也没有了。苦苦、坏苦他没有了,但是他有行苦,换句话说,还是出不了三界。三苦就是指三界。佛为我们说一切法,就是度三界一切众生。上自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二十八层天最高的,下至阿鼻地狱,都是佛菩萨度化的对象。这句说明教化的范围广大,教学内容殊胜。「三苦」指教学的对象;「法药、救疗」指法门殊胜。佛确实有能力帮助六道众生离苦得乐。

法门太多了,不晓得从那里下手,说了做不到也是枉然。因此,我们修学净土,本著佛在经典里的教训,及祖师大德的指导,归纳其纲领。修行一定要有理论的依據,「解门」就是理论,遵从净土五经一论。如五经一论还嫌多,选择六门中最精要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本部经屡次说到「普贤大士之德」,若《行愿品》不熟,普贤大士之德怎能理解,怎能修学?可见《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的注解,是《无量寿经》的助行;正助双修,显示它的重要性。最低限度,我们要熟读这三部经。《阿弥陀经》经文不长,含义甚深。初学的人,不容易体會经文甚深的义趣,所以一定要读注解。注解中,莲池大师的《疏钞》分量太大,现代人受持有困难,所以我们取蕅益大师的《要解》,分量不多,我们有能力受持。读《阿弥陀经》,应当要读《要解》;连注解都读,利益就很大。所以解门方面,我们最低限度要读这三种。

行门方面,就是念佛人在生活中怎样过日子,怎样面对现实痦畖,处世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标准。在经论中,我选择了五个科目。第一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三福」。我们修净土,学佛,须从三福学起。

「示福田」是指修慧以前先要修福,学佛的人不能没有福。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福报,不只是念熟,念熟了没用处,要真正的做到。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的福报,我们也要具足。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的福报。我们要从这里修起。

「深信因果」,在讲席中特别跟诸位同修说明,这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因果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也晓得,菩萨焉能不知。此地因果是说「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成佛就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决定成佛。这个因果许多菩萨不知道,所以经上讲的「深信因果」是指这桩事,不是指别的。三福是入门,下手之处。学佛从三福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从尊敬师长学起,然後再修「六和」。我们生活在社會里,不能离开人群独立生活,一定要跟大众相处。怎样与大众相处?佛教我们六条原则,一定要遵守,这就是「六和敬」。由此可知,三福、六和是福田。其馀三科: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是功德。解门有了依據,行门有了下手之处,现在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认真努力。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这是讲成就,是讲佛菩萨教学的成绩。如果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育,得不到结果,就會落空。教学必定要有成绩,「升」就像读书一样,年年升级。由小学升到中学,由中学升到大学,由大学升到研究所,一直升到「灌顶阶」,就是佛教的研究所。这是菩萨最高的地位,通常讲的是八地以上。灌顶位严格来讲是十地菩萨。菩萨位次圆满了,灌顶就是毕业。佛为他授记,预先告诉他,将来到那个世界去作佛,是什麼名号,度多少众生,这是「授记」

「灌顶」是密宗的仪规。学密先要受灌顶,显宗则先受「三皈依」,道理是一样的。现在显宗里受三皈依,在佛菩萨面前举行一个仪式,把皈依的条文念三遍,是不是就得到了?靠不住!同样地,「灌顶」也是如此。上师在你头上洒几滴水,念几遍咒,你就开悟了吗?照样的迷惑颠倒,没用!一定要晓得它真正的意思。事相是形式,形式里含有真实义。要了解真实义,才真正得受用。

「皈依」「皈」是回头,是不是真的回头?「依」是依靠。真正回头,真正依靠自性,就是真受三皈依。经上讲,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因为你是真正的佛弟子,天人恭敬。真正有道德之人,鬼神都尊敬你。如果你的皈依是假的,鬼神看到你,瞧不起你,知道你是冒牌的,不是真的,虽然说皈依了三宝,其实也没有皈,也没有依。「佛」是自性觉。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才是皈依佛。皈依佛的人还迷惑颠倒,那就大错特错,那里有皈依?没有皈依。「法」是正知正见;「僧」是六根清净。你要是真正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从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依「正知正见」;从种种染污回过头,依「自性清净」,这才是真正「三皈依」。不但护法神保护你,一切诸佛都护持你,这个人多难得!所以绝对不是形式。灌顶也是这个意思。「灌」是大慈悲心,护念众生的意思;「顶」是把最殊胜的佛法传授给你,所以又称顶法。这叫做「灌顶」,即是大慈悲授予你最殊胜的佛法。

如果诸位明瞭灌顶的意义,就知道最殊胜、最高的第一法门是什麼?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的第一顶法。蒙诸佛如来大慈悲护念,我们今天得到了,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诸佛如来给我们灌顶一次。念两遍,就给我们灌顶两次。一天念十遍,这一天诸佛菩萨就给我们灌顶十次,这还得了!世间什麼活佛、金刚上师、仁波切都比不上,那些都是形式,不是真的。十方如来给你灌顶才是真的,决定真实。所以,这部经典不但是显宗里的第一经,也是密宗里的第一经。认识的人真的不多,希有难逢!我们今天能遇到,怎麼能不庆幸!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就是指众生有善根,有福德。《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能遇到这部经,就证明你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接受念佛法门,信解奉行就是「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你这一生往生不退,决定成佛。本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普遍为我们授记,念了自然就明白。所以,这两句是教学的成果。

『为教菩萨,作阿闍黎』。自己成就之後,要发愿行菩萨道,教化利益一切众生,代佛宣扬究竟圆满殊胜的第一法门。「教菩萨」,菩萨是根熟的众生,不是菩萨不能接受这部经典。菩萨根性没成熟,也不能接受这经典。所以,接受这经典,依教奉行,老实念佛,这个人就是菩萨。你把这部经多念几遍,我讲的话,你就不怀疑。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纯菩萨的法界,那里不但没有六道,连声闻、缘觉都没有。不但是菩萨法界,而且是纯一普贤菩萨法界,这就无比殊胜。

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我们这个法门,开端一下手就修普贤行。现在虽然还没往生,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就是修圆满的普贤行。换句话说,现在你虽然还不是正Αㄉ库翐哨胱階你称得上是准普贤菩萨︱预备的普贤菩萨,还没有到初信位,还没有证果。你是预备生,再往上,就升到一年级。现在念幼稚园,是准菩萨,非常难得。不要以为准菩萨没什麼了不起,准菩萨是根熟的菩萨,那就非常希有、可贵。

这些菩萨们来作我们的老师。「阿闍黎」就是老师。阿闍黎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就是老师,也有译作「轨范师」。他的言行可以作我们的榜样,作我们的模范,也就是中国人称老师的意思。这句就是佛家常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自己真正发心,想求无上法门,不要认为我遇不到真正善知识,遇不到好老师,不會的,就怕你不发心,只要你真正发心,一定會遇到。为什麼?我们发心是能感,诸佛菩萨就會应,感应道交,那有遇不到的道理。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真诚心,遇到了也是枉然,也是空过,所以一定要发真诚心。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常」是不断。在一般经典里讲「尽形寿」,就是我有一口气在,绝不中断。「习」是指我们的生活习惯,是修行。我们学了之後要把它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做。做就是学习,要把佛在经上讲的教诲全部做到。譬如刚才举的例子,行门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要做到才行。每一条都很认真的去做,在日常生活中,使这些教训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从早晨起床,穿衣吃饭,上班做工,待人接物,就是三福,就是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才与诸佛菩萨的生活行持相应,跟他们一样。西方极乐世界上自阿弥陀佛,下至下下品初往生的菩萨,都修学这些。我们今天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的想法、看法、生活行为已经跟佛一样,这是相应。无边诸行都相应。这两句话如果要细说,就是《华严经》的最後一品,《八十华严》「入法界品」《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里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诸行」。善财本人以及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这八个字要是细讲,就是一部《四十华严》。以後若有机缘,我很乐意为大家细说此经。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成熟」就是要作佛,功德圆满才是成熟。无量无边的善根,我们今天得到了。功德圆满,是说明佛菩萨度众生的极限。度众生度到什麼时候为止?要度到他成佛。在他没有成佛之前,即使是等觉菩萨,还要帮助他、护念他,一直要到他成佛。这才看到佛对我们的恩德有多大。我们的父母再爱护我们,也只能照顾我们一生,唯独佛菩萨照顾我们永远是生生世世,一直到我们成佛。只要我们还没有成佛,他就不能说「我不照顾你」,一直要照顾到我们成佛。佛恩之大,无与伦比!有谁知道呢?这样一个大恩大德之人,我们常常轻视,常常疏忽,常常把他忘掉,他却没有把我们忘掉。

正如同世间儿女常把父母忘掉,父母对儿女则永远记在心里。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外国人到老年,儿女是不奉养父母的,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小孩长到十八、九岁,能自立了,就出去了,不跟父母一起住。可是父母想不想?想!隔一段时期,儿女来看看他,送一朵花给他,他们喜欢得不得了,「啊!小孩还没把我忘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外国的老人是国家奉养的,由国家养老,这里面缺陷很多,没有亲情。所以,老人物质上虽然没有缺乏,精神却很痛苦。有的连儿女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有很多儿女不跟父母通信,不要说去看望父母,这在国外非常正常。但是老人对於儿女永远不會忘怀。诸佛菩萨护念我们就像父母一样,我们却忘恩负义,不知道佛菩萨对我们恩德之大。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我们要求佛保佑,怎麼求?依教奉行,就得诸佛护念。不肯依教奉行,天天只在佛像前磕头,供一些香蕉水果,就想求佛菩萨保佑,那有这个道理!佛菩萨决定不领你这个情。是你真正修行,真正依教奉行,诸佛菩萨自自然然护念你。

以上是从事相上把佛陀教化众生的目的、方法、成效,以及教化的期限全都说明了。下面一段经文纯粹从理上来说,我们就了解,佛教教育跟世间教育有什麼不同。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於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这一段经文显示佛菩萨能力之大,大到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像。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里的众生,皆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有过去生,过去都在那些世界住过,跟那些世界都有密切的关系。佛法讲缘分,与那个世界有缘,与那个世界的众生有缘,因缘成熟了,菩萨就會去帮助那些人。菩萨有很大的能力,能变化无量无边的身相,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众生。「需要」,就是他觉悟了,根熟了,菩萨就示现。『诸佛刹中,皆能示现』「佛刹」是讲十方诸佛刹土,同时能示现。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化身,下面从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譬善幻师』「幻师」是现代讲的魔术师,就是变魔术的。我们晓得魔术都不是真的,但是变起来,好像是真的。这些诸佛菩萨在十方世界以应化身度众生,就像魔术师变把戏一样。『现众异相』。应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现什麼身;应以什麼法门得度,就说什麼法门。能现无量无边身,能说无量无边法门。虽然有这种能力,『於彼相中,实无可得』。这是真的,确实是无可得,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是诸佛的いさ麬乃至於诸佛的应身、诸佛的报身、诸佛的法身,皆不可得。我们今天这个身体,当然也不可得。不可得,我们想得,就苦!这是迷惑颠倒,不晓得事实真相。

身体是假象,「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是佛说的。这句话是佛在《中观论》上讲的。一切法没有自体,是种种缘聚而成的。缘散了,相就不存在,所以一切相的形成,乃因缘聚缘散,就连我们这身相,也是不生不灭,只是业因众缘聚散之幻象,绝对没有真实的生灭。

现代世间科学也懂一点这道理,但是还不能完全接受佛法。科学证实「物质不灭,精神不灭」。精神是「心法」;物质是「色法」。既然物质不灭,也就是佛法讲的「不生不灭」。我们看到一切现象似有生灭,确是看错了,其实是「缘聚缘散」,这才是一切法的事实真相。所以,於一切相中『实无可得』。假如我们把得失的念头打掉,实在讲,这个人就很自在、很幸福。人的烦恼,多从患得患失而来,没有得到时,天天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其实根本没有得失。这全是妄想,妄想带来许多痛苦与灾难,真是冤枉!都不是实在的。菩萨们对於这种情形知道得太清楚了,所以度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不著相,不居功。因此,他能『不失定意』。他的自性清净心,永远保持不被染污。心被染污,就不清净。这段经文显示菩萨具有真实、圆满的智慧,对於一切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瞭透彻,可以自在受用,而决无占有之心念。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前面一段文是总显,此是别显。这几句经文是别显二智│权实两种智慧。

『通诸法性』「诸法」就是万法,也就是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性」就是本性,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上讲的「本体」。本体能生万法。一切万法的来源就是它的本体。宇宙从那里来的?星球从那里来的?生物从那里来的?人从那里来的?能生的根源就称本体,佛法里称作法性、体性。这些事实,菩萨们完全明瞭,有这种智慧知道宇宙万法的根源,知道它的本体。

『达众生相』「相」就是现象。根源知道了,所有一切万法,是怎麼变现出来的,他也知道。换句话说,宇宙、星球、万物、人类等等,怎样变现来的,他都晓得,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第一句是指「体性」,就是三种智慧里的「一切智」「达众生相」就是知道一切现象的真相,是「道种智」。能明瞭宇宙一切万法的形成和演变,这是两种智慧圆满具足,就是「一切种智」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没有智慧,怎麼能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先要给众生做一个榜样,做一个示范。「供养诸佛」是身教。佛都供养诸佛,佛都礼敬诸佛,佛也赞叹诸佛,以此作榜样,这是身教。佛教我们要孝顺父母,若佛自己不孝顺父母,我们怎能接受,我们如何肯学?他孝顺父母,先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他尊敬师长,教我们要尊敬师长。所以,这句「供养诸佛」是身教;「开导群生」是言教,用言语开示教导。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这是比喻佛菩萨不著相。「电光」有用,但是它不住,比喻不执著。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示有作用;虽有作用,但不执著,不执著自己是佛。我是老师,能教你;你是我的学生,接受我的教育。那就有能、有所,有自、有他,就有分别执著,身心就不清净。

佛确实心地清净,从来没有动一个分别心,从来没有起一个念头,这是他跟世间教学不同的地方。所以,他不居功,他做到了「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与无作同时。为我们讲经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与无说是同时。因此,他才无有疲厌,《华严经》上讲的,他不會疲倦,不會厌烦。为什麼?作而无作!我们做事,做多了、做久了,會讨厌、會疲倦。他天天说法,等於没说。这很奇怪,说跟没说是同时的。为什麼?口里说了,心里清净,一尘不染。就像机器运作一样,机器不停的运作,廿四小时不间断,它没有疲倦,没有厌烦。它为什麼不疲倦不厌烦?正是它没有念头。我们的身体是一部机器,如果把念头拿掉了,这部机器廿四小时运作,一年到头不休息,它也不會疲倦,也不會厌烦。疲倦、厌烦,从心里来的。心想我做了这麼多事情,就累了;我念这麼多遍,就烦了,厌倦是这麼来的。说老实话,人的身体还不如机器,机器无心,人却有心,麻烦就在此。佛做事没有妄心,所以不疲不厌。

「犹如电光」「电光」就是说明有用而不住,不著相。菩萨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他能化身,普遍应各种不同的根机,「随类化身」。经上讲「化现其身,犹如电光」,是说他不著相。电光有四义:

第一、比喻「快速」。电光即闪电,闪电快速。一般人的生活麻木,真正觉察人生苦短的不多;到衰老了、有病痛时,才觉得光阴过得很快。古人讲的「石火电光」,才彷佛体會到一点。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石火。以前火柴尚未发明的时候,取火多用铁片敲打石头,敲出火星燃火。我在童年时,乡下人取火还是用这个方法。用一个铁刀片取石头的火,叫做「火石」。石火存在的时间很短,形容六道众生寿命短促。不一定人道,天道亦复如是,光阴过得非常快。菩萨示现在六道,跟六道众生的寿命大致相同。像释迦牟尼佛示现世寿八十岁,跟一般人差不多。所以,电光比喻时光快速。

第二、比喻作用」。它虽然短暂,还是有照明的作用。在黑暗里,闪电一亮,我们能看得见外面境界。它有「能照」的作用,有破暗的作用。「暗」喻无明。佛示现在世间,能帮助我们破无明烦恼。

第三、比喻「不住」《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就是不执著。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能现、所现,能度、所度,皆不执著。

第四、比喻「不分别」。闪电普照,绝对不會因为喜欢那一个就照他;不喜欢就不照。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裂魔见网』。什麼是「魔」,这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魔」使我们身心受折磨,受痛苦。我们心里有烦恼很苦,心里有牵挂也很苦,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折磨身心,所以古人常说「忧能使人老」。你常有忧患,就很快衰老。忧患就是魔,很痛苦,也很可怕。这个字本来是折磨的「磨」,折磨很苦,比妖魔鬼怪还可怕,所以梁武帝把「石」换成「鬼」「魔」字是梁武帝造的,折磨比遇到鬼还可怕的意思。所以,「魔」不是指青面獠牙的魔鬼;是使我们身心受到折磨的一切人、事、物。「魔」怎會有这麼大的力量?就在「见」,可见魔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那有魔?是自己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太多了,就像网一样,理都理不清。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的许多看法、想法都错了,才使自己身心受到无量的折磨。实在讲,这些痛苦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是自己找的。这一句是总说,佛有方法把我们所有错误的见解、思想破除,就是「裂魔见网」

『解诸缠缚』。缠缚是烦恼。这是细说,经上讲有八缠三缚。八缠:第一、无惭。第二、无愧。无惭无愧是缠缚。没有惭愧心的人就无恶不作。「惭」是受良心的责备,做了坏事,心里不安。「无惭」之人,做了坏事也无所谓,俗话说,没有良心,他就作恶,作恶当然受报。「愧」是外人对他的批评,对他的谴责。因此,不敢做坏事,怕别人谴责。若是「无愧」,外面的谴责不在乎,恶事还是照做。这有什麼法子!所以惭愧在「心所法」里属於善法;无惭无愧在「烦恼心所」里是中随烦恼。

第三、嫉妒。人的嫉妒心很盛,看到周边的人比自己强一点,他就放不下。傲慢、嫉妒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一个人对於善人、善事不嫉妒,甚至於同学、同参不嫉妒,他的道业就容易成就。常常有傲慢嫉妒,不但妨碍自己的道业,还造作无量的罪业,将来要受果报的。

第四、悭吝。是由贪烦恼分出来的,自己所拥有的,不肯帮助别人。第五、恶作。一切不善、不顺理的行为都是恶作。第六是睡眠。睡眠是昏沉,指睡眠太多。第七、掉举。是心里的妄念很多,心定不下来,心七上八下。第八、昏沉。前面是睡眠,睡眠是昏沉的现象。昏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提不起精神。这八种是「缠缚」。有了它,我们就不自在。

「三缚」。缚是系缚,像绳子把我们捆起来。这三个就是三毒烦恼:「贪、瞋、痴」。我们想一想,八缠三缚,我们有没有?恐怕全都具足,只是多少而已。佛法替我们把这些解脱,「解」八缠三缚;「脱」是脱离轮回,脱离生死,脱离三界六道。「解脱」两个字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所解的是六道轮回的因缘;所脱的是果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我们的业缘解除。如果我们不想了生死出三界,那就依然故我。如果这一生真正想求生西方净土,若不认真下功夫,没有用处。

所谓念佛消除罪业,就是消除这些,就是前面所讲的不正确的思想,不正确的见解。这些妄想、执著若是起来,立即换成「阿弥陀佛」,把妄念打掉,这是「解」。这样念佛,一声佛号消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如果口里念佛,这些妄想、杂念还照样存在,即是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了生死,也不能出三界;念的虽然多,不起作用。念的虽然不多,但句句起作用,句句能把妄想、杂念换过来,就管用,念佛功夫就得力。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以佛号取而代之,即是我们佛号念得不得力。念佛如是,念经也是这样。

我劝初学的人念经,道理在此,念经时,妄想起来,很容易觉察到。心有妄念,经就念错。佛号很容易念,念熟了,一面念佛号,一面打妄想,不太容易把妄想伏住。所以初学的人,念经比念佛好;念到妄念少了,念佛比念经好。这是有过程、有次第的。每个同修根性不相同,我们选择不相同的方法,效果就是对治我们的妄想执著。这样修就正确。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声闻是小乘四果罗汉;辟支佛是缘觉。辟支佛是梵语,「辟支」翻作缘,「佛」翻作觉,就是「缘觉」。这两种都属於小乘。声闻是听佛讲「四谛法」而觉悟证果的;缘觉是闻佛说「十二因缘」而悟入的。这是修学法门不相同。缘觉比声闻聪明,如果没有佛出现世间,这一类人看到大自然的现象,他會觉悟。这样觉悟的,称为「独觉」。他怎样觉悟?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小乘人证得初果「位不退」,虽然在六道,决定不堕三恶道;从此人间天上七次往来,决定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要有佛出世;佛讲经说法,他遇到这个缘才能修行证果。假如没有佛出现在世间,他就变成独觉。由此可知,这些有成就的人,过去世都有根基。俗话说,有来历的,绝对不是普通人,他这一生自己修行就能证果。现在有没有这种人?

我们在中国、外国听到很多某人是什麼佛再来的,罗汉再来的,菩萨再来的,这些皆不可靠。再告诉诸位同修,现在没有,因为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後,照中国的算法到现在是三千零十八年,这个时间很短。天上人间往返一次,不只三千年。天上的寿命长,不要讲四禅天,就算是欲界忉利天的一天,即是人间一百年,他到忉利天才一个月,这麼短的时间,他怎麼可能下来。所以,现在讲这些话的人,问题很大,绝对不是真实的。如果说弥勒菩萨已经到世间来示现成佛,那更是假的。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兜率天才几天?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世尊法运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之後,才是「灭法」。这些人是要在没有佛法的时候,到这世间来修行证果,而不是在有佛法的时候。所以,现在有人说不相干的话,我们头脑要清楚,不要被人欺骗。菩萨远远超过二乘人!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这是说菩萨自己成就。空、无相、无愿三法,通大小乘。小乘讲空、无相、无愿,大乘也有空、无相、无愿,境界不相同。本经是大乘圆顿法门,古人称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意义就更深。这三法比喻作「门」,要从此处才能契入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证得明心见性的门径。这三法能帮助我们证入真如本性,随便从那一个门都可以契入。有些人由「空门」入,可是诸位要知道,要是著了「空相」,就入不进去;必须把空相灭掉,连空也不执著,那就能入。为什麼见到空相就不能入了?因为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妄念;见到空相,「见」就是念头、妄念。有这妄念,就障碍了自性。

实在讲,「空」是讲一切诸法的本体。万法皆空!一切法无有自性,怎麼能起心动念,怎麼能执著?空门入不进去,就从无相。相是讲现象。现象有没有?有!相有,但它是假象,不是真的。因为这些「相」当体即空,我们迷在现象里,不知道相是假的,不知道相是空的。如果相是真的,相与相就有障碍。譬如,这个墙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就过不去。这件事情不要说阿罗汉,就是小乘须陀洹,墙壁不能障碍他,他可以自在通过,因为他不执著。身是假的,墙也是假的,假入假,没有障碍,他就自在通过。我们今天为什麼不能通过?执著身体以为是真的,墙壁也是真的,这就没法子通过。我这样说,诸位能体會,但是很难相信,不容易接受。

近代圆瑛法师讲他自己的故事:有一天他在房间里打坐,心很清净,突然想到一桩事,马上要去办,他从床上下来,就一直往外走,走到外面忽然想起来,门是关的,我没有开门,怎麼出来的?回过头来推门,门确实是关的。他在那一念中忘了有门,没有执著门,他就通过了;再生一个念头起来,有一道门,再也进不去了。这证明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著有相是错误的;著无相也是错误的。有无两边都离开,你就可以从无相门入进去。如果有相、无相,执著任何一边都不能进去,都不能契入这个境界。

「愿」就是作;「无愿」就是「无作」,没有作为。佛度众生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著相∣我能讲经,我在这里讲经,著了「我」的相;讲经,著了「法」相,我执、法执都具足。佛讲经说法,既不执著能说的「我相」,也不执著所说的「法相」,更不执著能听法的「众生相」,他就得大自在。所以在大小乘法里,佛讲「契入实相」,就从这三个门,『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六祖在《坛经》「本来无一物」,何相、何愿之有?有相、有愿就有一物。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体、相、用」,三者都不可执著,才能入。空从本体上讲的;相是从事相上说的;愿是从作用上说的。体、相、用虽有,没有自体,因此不可以执著。「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善是善巧,非常巧妙。自性心地清净,一法不立。佛当年在世,建立三乘法。「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是随顺众生建立的,佛的观念里没有,不但没有三乘,一乘也没有。有一乘也是错误的,一乘法是跟三乘相对而建立的,我们从这里体會,决定不能执著。真的执著有一乘、有三乘,那就大错特错,就是妄想分别。这些菩萨在一切诸佛刹土里随缘度众,这是举一个例子,「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到这里,第七「转法轮相」介绍完了。

於此中下。而现灭度。

这两句是第八相,示现「般涅槃」,即是「入般涅槃」相。佛在此地说得很好,『於此中下,而现灭度』。示现灭度给谁看的?中下根性的人。上根人看佛没有灭度。佛本来不生,那有入灭?佛不生不灭,可见我们看到生灭相,是中下根性人;上根人看的是不生不灭。所以,这文句里的意义很深。

这里讲示现「八相成道」,就介绍到此。正如《楞严经》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确实诸法性相了不可得。

下面经文说这些菩萨们德用无方,无量无边的德用,先说自利德。经文紧接著前面,可以说是「於此中下,而现灭度」的注解。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於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菩萨证得的是『无生无灭诸三摩地』,不生不灭。「三摩地」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正受」。换句话说,佛示现般涅槃是给凡夫看的给二乘人看的。大菩萨看佛是不生不灭。那是真实的,平等常住的法身那有生灭?由此可知,这些示现的菩萨们皆是法身大士,皆是从果向因,也就是「倒驾慈航」而来的。众生有感,他们就有应。他的示现,住世时间之长短是看众生的缘分,与他自己不相干。有缘,佛就住世;无缘,佛就灭度。实在讲,有缘则现,无缘则隐,隐现一如,不生不灭,这才是真相。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前面说「三摩地」,是正受、是正定,即是清净心。第二句「陀罗尼」是梵语,中文是「总持」,这是讲慧。慧由定生的,所以佛教我们先要修定,要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陀罗尼。心不清净得不到。「陀罗尼」是诸法的纲领。纲领掌握到了,展开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的。

佛法的纲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展开,就是一切佛法。现在称佛教经典,总名称《大藏经》,这是中国人称的名题。实际上,总名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切经的总名称。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到的圆满《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比我们现有的《大藏经》多得太多。若将龙宫的经典搬到我们这个世界,只怕整个地球也容纳不下,所以传到世间来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只是目录、提要,不是原文。所以,佛经的总名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因为有定、有慧,「随时」就是不断,入了「华严三昧」。华严三昧是一切万法的全体。三昧是正受。换句话说,身心跟整个宇宙法界融成一体,这就是华严法界,称为华严三昧。如果依照经上所讲的,华严三昧是以一真法界无尽的缘起,为它理论的依據。通达这个道理,理解事实的真相,使自己心行与这个事实真相能相应,即是「华严」。一心修学是「三昧」「华严三昧,庄严法身」,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一切万法无不从法界生,无不回归法界。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换句话说,一切法都是自己真心变现出来的,一切法还归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华严三昧,所以自自然然「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一句话就是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道理知道了,事实真相晓得了,我们到那里去求?须向自性里求,外面没有。天天拜佛,给佛磕头,头磕破了,脑袋都磕掉了,佛也不灵。为什麼?心外求法,那是迷信。佛教我们从自性中求,从真心里求。为什麼教你断烦恼?烦恼障碍了自性,教你把贪、瞋、痴、慢去掉,就是把障碍自性的染污去掉。

什麼是染污?《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五浊恶世」。浊就是染污。见浊,我们的见解被染污了;烦恼浊,我们的想法、思想被染污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理都被染污。把这些染污都弄乾净,恢复到清净,无量功德就现前。佛不是故意的勉强教我们断烦恼,我们还很不愿意、很不高兴,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害处。烦恼非断不可!诸佛菩萨不断,也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萨。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把这些染污去掉;我们这些染污完全存在,一分一毫都没有舍掉。除此之外,我们跟诸佛菩萨没有什麼不一样。

『住深禅定』。禅定是「性定」,自性本定,是「理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修定。惠能大师教人坐禅,不是坐蒲团,面壁坐禅。《坛经》讲得很好,「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天天逛市场也是坐禅,行、住、坐、卧都是坐禅。「坐」是比喻不动。心要不动,不是身不动;身不动,没用处。诸佛菩萨要替众生服务,身要动,不动怎麼能做事。身要动,心不能动,所以坐禅是心坐,不是身坐。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现代人都搞错了,颠倒了。身坐在那里不动,心在打妄想,完全错了。我们在讲席里常常提醒同修,内要把贪、瞋、痴、慢烦恼消除,外面不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这就是禅定。不受外面诱惑就是禅;内心不生烦恼就是定。此地讲的定是性定,是理定,也是《楞严经》讲的「首楞严大定」。换句话说,就是清净心。他是永远不被染污,真正清净。

『悉睹无量诸佛』。我们一尊佛也见不到,不是佛不在我们面前,而是佛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认识,我们看走眼了。修到心清净的时候,就看到诸佛。诸佛在那里?大地众生本来成佛;有情众生本来成佛;无情众生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佛,这个时候才发现,发现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悉睹无量诸佛」。见佛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见的是相,著相。离了相,不著相,所见的是性。真如本性,就是清净法身,就是圆满的佛果。见一切有情众生,看到的是「佛性」;见一切无情众生,见到的是「法性」,见性不著相。我们今天是著相不见性,我们眼里看到的是十法界,人家眼里看到的是一真法界,「真」就是真如,所以他能见佛,我们见不到佛。你见佛,你就成佛,这是事实真相。

我在讲席里常常提醒同修,好好反省自己,如果我们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佛眼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里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换句话说,鬼看一切都是鬼;恶人看一切人,没有一个人不恶,都可恶;善人看一切人敞豈善。所以,境界真的没有好丑,没有善恶,善恶、好丑都在自心,你才真正明瞭佛在经上说的「境随心转」。我们今天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讨厌,是自己烦恼起现行,与外面境界不相干。真正修行人,就要在此处下功夫。一有这个现象,立刻回光返照∣过在自己,不在外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修行人。常常责备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迷惑颠倒,这不是修行人。惠能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别人过,马上反省∣过失在自己,绝对不在别人。断恶修善,这才是真正修行人。老实念佛的人就是如此,必须要念到不见他人过,才算老实。还有这个人不对,那个人有缺陷,这样念佛不老实。因为老实,心清净,心里没有妄念,这是「见佛」。还看到是非人我,那里算老实?

『於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没有一个漏掉的,一念之间皆能遍到。说老实话,不念也到。为什麼?一切诸佛刹土是自心变现的,那有来去?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就是已证得法身的人,性德圆满。可是还有不少众生迷惑颠倒,所以菩萨要发大慈悲心帮助众生。下面讲的是利生,利益众生。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无量寿经》处处提到普贤之德、普贤行,所以确确实实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佛的辩才无碍,经上讲,具四种无碍辩才,才能利益众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耳根最利。文殊菩萨揀选圆通说得很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要以音声来教导。音声就是辩才。现在有些同修发心,将来要弘法利生,续佛慧命,那要『得佛辩才』。得佛辩才,在我们很难,只有一个方法,求感应、求佛加持。用什麼方法求?住普贤行。普贤行是能感,得佛辩才是能应,感应道交。没有普贤行,只求佛辩才,是求不到的。普贤行就是前面讲的「十大愿王」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这里我们看到一句「真实」。一切众生的言语,能理解,能分别,才能普度一切众生。用什麼来度?度众生的标准就是下面这一句。「开」是开导、开示,就是教学。「化」是指成绩,教学生,学生接受教导之後,心行上起变化。从前儒家的教育标准是变化气质,把凡俗的气质变化为圣贤,所以读书志在圣贤,提高自己的德行。「化」有上中下三等:上品圣人、中品贤人、下品君子,这是儒家教学的标准。佛门教学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中品成菩萨;下品则成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在念佛法门里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成就理一心不乱;中品成就事一心不乱;下品成就功夫成片。所以,「教」底下要有「化」。教了不化,没有用处,白教了。「开」就是开示、开导,就是教。学生一定要能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教学的内容是『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显」是明显;「示」是指示。我们原来迷了,看不清楚,佛为我们显示真实,让我们明瞭,让我们契入这个境界。所以佛法的教学: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世间所有的教育,不能跟佛法相比,唯有佛教育真实,使我们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环境。佛法教的就是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环境。诸位想想,这能不学吗?如果不学,永远是个迷惑颠倒的人。佛法不是教我们长生不老,不是教我们升天,将来当天神。佛法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环境的真相。这里没有迷信。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常」是经常不断;「谛」是实实在在。菩萨的心实实在在是住在度世之道。换句话说,你问佛菩萨是什麼心?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知道一切事实真相。他们存的是这个心;他们做的就是这桩事。世间其他的事,别人办得到,都让给别人去办;这桩事,世间人办不到,他们来办。所以,佛菩萨在世间就是教学,教的科目与世间教学完全是两样的。因为他教学的目的不相同,所以教学的内容、方式也不一样。用世间教学的方法来学佛法,是学不到的,所以佛学院不能培养出佛门讲经说法的大德。学佛一定要用佛门的方法。佛门的方法不一样在那里?不一样的是从戒、定、慧下手。不管宗门、教下,那一宗、那一派,你要想学,必须从戒、定、慧下手,才能真正成就。戒、定、慧三学,不管你将来是不是发愿弘法,都是根本的学问。你没有这样的学问,自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有了这个能力,再发心度众生,行菩萨道,才可以学讲经说法。

讲经从那里学?要把自性里的经典引发出来,讲自性里的真经,不是讲外面的佛经。我们展开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把我们自性的《无量寿经》引出来,我们自性《无量寿经》跟释迦牟尼佛的《无量寿经》是一样的。所以,自性智慧不能现前,所说所讲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不可以,连儒家都不赞成。别人的东西对自己是「记问之学」。你读了,记得很多;你到处问,听得很多,没有一样是自己的。儒家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不够资格教人。儒家尚且如此,何况佛门出世间的大法。

问题是怎样把自性的真经诱导出来?诸位一定要晓得,关键在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自性。所以,种种方法、手段中,第一、知足;第二、无求。知足、无求,心就定了。我给你本经,知足了,不求了,心就定了。我给你这一本,你不知足,想想《金刚经》也不错,《楞严经》也不错,《法华经》也不错,这种人就难了,不能成就。必须知足、无求,得到三昧之後(就是悟入三昧之後),你的六根就放光了,放般若之光。眼一见,就明瞭;耳一听,就通达。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就明瞭、通达。道理在那里?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已经明心见性了,则法法自然通达,这就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千经万论,千言万语,只是把障碍本性的染污洗刷乾净而已。

初学的人,在理论上讲,事事无碍,读一部经与读一百部经没有障碍,都能得清净心的。但是在事实上,我们的业障深重,读两部经,不如读一部经。专心、死心塌地,容易得清净心。两部经、三部经,就不太容易。道理在此。我们今天把圈圈缩得很小,缩到净土五经一论。为什麼不缩到一种?是因为你不甘心,你不情愿。读一部经,是上上根性;读五部经是中等根性,看看你是中等根性,所以再给你开了五部、六部;十部以上是下等根性;超过十部,就很难成就,这是真话,没有法子成就!诸位一定要知道,要长时间用这种方法,把我们心理、精神的染污洗刷乾净。

度众生须遵守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心要安在这个大愿上,就是『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可是从那里下手?要从断烦恼下手。所以,佛教教育,下手处是断烦恼;烦恼断除之後,再学法门。法门是用「复讲」的方式来学。复讲的方式,是从阿难尊者开始的。阿难集结经藏,就是复讲,就是佛门的「讲小座」,代代相传,都用这个方法。我们看佛教的历史,《大藏经》《史传部》,中国、外国的佛教,你找找看,什麼时代,那个法师办过佛学院?那个法师教过学生,给学生上课?他的传人怎麼产生的?复讲产生的。所以,从前法师讲经,听法的弟子中有一些根性利的,就挑选他们出来复讲,是这麼训练出来的。讲小座多半是讲给同学听。同学听了,再研究讨论,老师不教,学生就毕业了。你看,多自在!绝对不是世间学校能相比的。德学都成就了,是这麼来的。我们循著古老的方法来修学,必定有成就。想时髦,那你就试验,成功不成功是个未知数。

我在台湾看了四十年,用新方法没有看到成绩;真正有成就的,确实还是用老方法。我在台中,李老师没有单独给我上过一堂课。他星期三讲经,我们听经;星期五讲古文,我们还是听课,大众在一起听课。他在台中一个星期讲一次佛经,讲一次国文。他并没有指点我们,把我们挑出来学讲经;而是我们自己发心,找几位同学来复讲。我在台中找了七个同学,一个星期聚會一次,轮流复讲,互相研究讨论,这样学成功的。诸位一定要了解,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祖师大德都是这麼成功的。

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以下经文还是赞叹诸菩萨自行化他的德能。

『一切万物』指环境。能在环境中得大自在,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诸佛菩萨能得到,我们为什麼得不到?原因就在妄想执著。凡夫执著一切万物实有,於有中又想占有它,不肯舍弃,烦恼由此而生。诸佛菩萨知道一切万物是幻有、是假有,它不是真有,所以在一切万物中是自在的受用,没有分别、执著。不但於一切万物没有占有的观念,就是连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占有的念头,这样才能得大自在。菩萨弘法利生,必须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一接触万物,不是度别人,反而被万物度了,所以这是学佛必须的条件。

禅家讲,「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就是这个意思。秘诀就是知道一切万法的实相,於一切法中清净自在,一尘不染。这是菩萨的德能、菩萨的智慧。下文是讲他的慈悲,有智慧还要有慈悲。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是大慈悲。「庶类」是说一切众生,也是指六道众生。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教化众生是要等众生来请教的,来向他求法的,不可能是佛找到你家里来教你的,没有这个道理。师道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古时候中国、印度都是这样的。菩萨就不然,菩萨跟一切众生是同学的身分,可以主动的找到众生家里去,把佛法介绍给他。

「作不请之友」,众生不请,菩萨就来了。现在我们没有请,菩萨也不来了,这是什麼原因?他们有神通,有他心通,看看我们学道的心不恳切,还没有必要来;真正至诚恳切,需要菩萨帮忙的时候,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由此可知,我们现在遇不到佛菩萨,是我们「感」的力量还不够,学佛的诚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佛菩萨看得很清楚,也听得很清楚,现在还没有必要来,道理就在这里。

说实在话,诸佛菩萨常常在我们左右,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就如同弥勒菩萨当年入灭之前所说的「时时示世人,世人常不识」。时时刻刻示现给一切众生,世间人不认识。弥勒菩萨如是,那一尊佛菩萨不如是。所以,诸佛菩萨的慈悲恩德,实在不是我们平常人能想像得到的。谁对我们最关心?只有诸佛菩萨对我们最关心。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这是大慈悲的行持。这些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他对众生究竟有什麼好处?这就具体给我们说出来,菩萨「受持如来甚深法藏」。同修们都念本经惋鵉,过去我也曾经讲过几遍,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嘱咐给弥勒菩萨,要他护持流通的。弥勒菩萨不过是一切菩萨的代表而已,绝对不是只教给弥勒一个人,与會所有的菩萨们没有一个菩萨不受佛的嘱咐。我们读这部经,听佛的一番开导,也是世尊嘱咐护持流通之一,我们也有责任。

「甚深法藏」就是指这一部经,就是指这句万德洪名。要把这部经、这个修学的方法接受过来,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才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如果就一般来说,「佛种性」可以归纳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六度、十大愿王是佛种性。在本经里,这句「六字洪名」确实是真实无上的「佛种性」「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必须「受持」,必须介绍给一切众生,不能将佛法传到自己就断绝了;否则对不起诸佛菩萨,对不起历代祖师。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

此六句是利益众生的行动纲领;「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的具体行动。可见得这句话不是虚假的,它是真实的。菩萨兴起大悲心,悲愍一切有情众生。『演慈辩』「演」是演说;「辩」是无碍的辩才。菩萨不疲不厌的讲经说法,开导众生,动力来自慈悲。因为佛菩萨对於一切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都舍弃了,是什麼力量推动他这样勤奋,这样辛劳的在世间教化?就是「大慈悲心」之力。

『授法眼』「授」是传授;「法眼」不是肉眼,能够认识一切诸法实相才是法眼。我们在《金刚经》里读到如来有五眼。我们凡夫肉眼,天人则有天眼,比我们肉眼的能力还强。阿罗汉、辟支佛有慧眼;菩萨有法眼。由此可知,法眼是菩萨具足的。五眼是後面具足前面;前面不具足後面。有法眼当然有慧眼,当然有天眼,所以能够见到一切法的真相。他们把这种能力、这种智慧传授给众生,称为「授法眼」

菩萨能传授的是理论与方法。理论是本来有的;虽有,但众生迷失了。佛菩萨这一说,众生才恍然大悟,明白有这麼一回事;可是单单明白还不管用,得不到真实受用。像前面讲的「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菩萨能得到,众生得不到。必须亲证,要自己也能证得这个境界才管用。「悟」有解悟、证悟。佛菩萨能帮助我们的是解悟。从解悟以後修持的功夫,完全靠自己,佛菩萨帮不上忙。要认真修行,求证。下面就讲认真修行。修行是断恶修善,这是一切众生本分的大事。

『杜恶趣』「杜」是杜绝,是防止,断一切恶。「恶趣」,若以如来果地上的标准来衡量,等觉菩萨都是恶道,只有佛是善道,除佛以外都是恶道。如果等觉菩萨是善道不是恶道,换句话说,他那最後一品无明可以不要断。为什麼还要断最後一品无明?为了要成佛!所以善恶有不同的标准。在我们六道里,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人、天、阿修罗是三善道。如果比起阿罗汉,非想非非想天还是恶道,六道皆恶;阿罗汉才是善道。阿罗汉要比起菩萨,阿罗汉是恶道;菩萨才是善道。菩萨比起佛,唯有佛才是善道;菩萨也是恶道。所以,此地的「杜恶趣」,必须到成佛,恶趣才断尽;没有到成佛,恶就没有断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不要以为自己现在贪、瞋、痴、慢少了一点,已经不错了;我的恶念没有了,恶的行为也没有了,得少为足。你才得到一点点,你这个善恶才到最低的标准,更高的标准你就不晓得,因此标准要不断的向上提升。因为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所以他是绝对的标准,不是普通的标准。

『开善门』。善是本有的。此处讲的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的善还是恶。由此可知,前面讲的恶趣也不是善恶之恶,明乎此才能达到绝对的标准。有丝毫无明存在,都是恶。有一个善的念头在,已经不善了。此地这个善门就是明心见性,这才是真正的善门。自性显露之後,自性里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自然就现前了,这是真正的善。

我们初学,要知道佛法里这些标准,可是我们还是从最低的标准下手,这样修学才能得力。一个标准修到之後,再提升一级。好像念书一样,先念小学;小学毕业了再念中学;中学毕业了再念大学,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标准。

净宗有超越一切标准的修法,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真正做到「一心称念」,把许多层次的标准都突破了。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一切诸佛称赞的法门,非常微妙奇特,不是其他法门能相比的。也就是说,其他法门都是有层次的,净宗这句「阿弥陀佛」没有层次,初发心就可以圆成佛道,所以这是难信之法。

「杜恶趣,开善门」。用净宗标准来说,「善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都是「恶趣」。参禅、研教、止观,都是恶趣,唯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善门。一心执持,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於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是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是我们要学习的,看一切众生就跟看自己一样,自他不二。众生迷,就是自己苦;众生觉悟了,就是自己快乐。众生迷而不觉,菩萨只好等待机缘,等待他能接受了,就把佛法介绍给他。他现在不能接受,菩萨很有耐心的等。等也不是天天瞪著眼睛看著,那又错了!自己要认真努力的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这是等待。机缘成熟了,众生愿意接受,自己若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教他,那有什麼用处。因此,众生缘没Σ苫B渔伬唌A要先成就自己;缘成熟之後,要全心全力帮助他人,这就对了。成就自己,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别人,所以自己修学不疲不厌。

世间人读书、工作很勤奋,什麼力量推动他?名利!诸位想一想,没有名利,谁愿意工作?台湾同胞在全世界工作是最勤劳的。今天台湾的富足,外国人想不通。他当然想不通,他没有办法想通。台湾人一天可以工作十二个小时,一星期可以做七天,外国人怎麼想也想不通。他们工作大概都是六个小时,一个星期工作五天,外国人工作态度是这样的,这怎麼能跟中国人比。中国人一个星期的工作量是外国人两个星期,什麼力量推动他?名利。有钱好赚,大家拚命去工作。

佛法里是慈悲力在推动,不是名利,是慈悲心在推动,是智慧在推动。有智慧,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看清楚了,真正明瞭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应当要做的,是他的义务,所以他不需要任何报酬,能够『於诸众生,视若自己』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菩萨把这个担子担负起来,所以佛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度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诸佛菩萨的家务事就是弘扬佛法,以种种善巧方便,把佛法普遍介绍给一切众生。

这些年来台湾的佛教确实有进步,这是我们觉得非常欢喜的!荣民总医院正式成立佛堂,公家医院必定还有跟进的,将来公私立医院每家都设佛堂,这个功德很大。今天下午我到中央信托局去讲演,中信局是公家金融机构,也有正式的佛学社团。我今天听到,他们的员工大概有二、三千人,学佛的占了十分之一,很难得。这个佛学社成立了,必然會带动同行,希望将来在总统府、行政院,都有佛学社。实在有此必要!佛法令人破迷开悟,开悟了才有智慧,才能把国家的事办理得合情合理,百姓心悦诚服,上下团结一致。安和乐利的社會确实做得到,这要靠我们学佛的同修大家努力来推动正法,不可以提倡迷信,迷信是社會大众不能接受的。现在许多政府机关,为什麼还没有佛学社的成立?他们不认识佛法,认为学佛是迷信。佛法不是迷信,是智慧的教育,教育的内容、目的,是教我们知道自己以及生活环境的真相。自己就是人生;环境就是宇宙。佛教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明白,这里面没有迷信。佛说出的真相是他自己的境界,因此佛也勉励我们认真修行,去亲证这个境界。我们自己亲证,证得了,跟诸佛菩萨所见的无二无别,佛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圆满达到了。

『皆度彼岸』。彼岸就是彻底认识一切法的真相,发愿求生弥陀净土。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这一句是表「福慧二严」,福德庄严,智慧庄严。证得的地位与如来果地平等无二,也就是成佛。佛菩萨帮助众生,一直要照顾到成佛,他的责任才算尽到。你是等觉菩萨,他的责任还没完,还要一直帮助你圆成佛道;不仅帮一个人,是要帮助一切众生,所以这些菩萨们很忙。不但这个世界众生多,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所有众生,都是佛菩萨教化的对象。

「悉获」,所有一切众生都获得。『诸佛无量功德』是福德;『智慧圣明』是智慧。福慧二足尊,就是我们常讲的皈依佛。二足就是功德、智慧都圆满。唯有圆满才不可思议。不圆满是可思可议,圆满就不可思议。由此可知,这三句话就是成佛了。与會菩萨的福慧,说到这里才算圆满,都为我们宣说出了。说此即是表明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之人,往生不退成佛的不可思议无量功德。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像前面所讲的,智慧、福德、慈悲圆满的大菩萨们太多了,绝对不只是普贤、文殊、弥勒、贤护等十六正士。像他们这类的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可见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无量寿经》,法會庄严,不可思议。无量无边菩萨都来集會,舍卫大城能容纳得下吗?佛说此经是在灵鹫山。现在很多人到印度朝圣,看看灵鹫山有多大。当年我们肉眼能看得到的听众有二万人,诸佛菩萨有很多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都来集會。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像《维摩经》上讲的「维摩丈室」,他住的房间不大,只有一方丈,大概三、四个榻榻米这麼大的房间,可以容纳一万个狮子座。不要讲狮子座,就像我坐的座位一万个,三、四个榻榻米怎麼摆得下?它却能容纳。狮子座没有缩小,房间也没有放大,这种奇特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今天处处有障碍,都是由於妄想、分别、执著而造成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确实没有障碍。《华严经》「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也不过芝麻粒大,须弥是须弥山。把须弥山装在芥菜子里,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也没有缩小,就装进去了。怎麼装的?这是告诉你,大小无碍。为什麼?大是法性,小也是法性,我们今天因为分别执著,执有大小之相,就生障碍。佛菩萨没有大小的观念,万法一如,所以互容无碍。他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才现出这样的境界。实在说,这境界是真实的;我们今天所执著的、所见所闻的,都是错觉,不是事实真相。像前面所讲的这些等觉菩萨,无量无边都来集會,这是同行的大事。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會。

佛讲经的笵场的确是殊胜庄严。『比丘尼』是出家的女众,当时在會的有五百人。出家的男众前面我们看到有一万二千人;女众有五百人。在家的男众,我们今天称「在家居士」,印度人称之为「优婆塞」。在家的男众有七千人;在家的女众也有五百人。我们能看得见的一共是二万人;肉眼看不到的菩萨、罗汉、辟支佛、天人,那就多了。『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还有四层天。这二十八层天的天人,有许多也来参加这个法會,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讲这部广大圆满、圆顿的大法,确实是跟讲其他经的场面不一样。

本经的通序到这里就介绍完了。通序这麼长,在一般经里很少见的。下一品「大教缘起第三」是本经的别序,说明这个法會是什麼样因缘兴起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玄义 玄义讲记:0 1 2 3 4 5 6 7 8 9 10 大经讲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