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4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現前地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遠行地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第八不動地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九善慧地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十法雲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十四)

目 錄

卷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現前地..................................一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遠行地..................................三六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第八不動地..................................七三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九善慧地..................................一二一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十法雲地 一八О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眞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現前地

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寳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諸位佛的弟子們,聽完金剛藏菩薩演說第五地的殊勝行門以後,都生出廣大的歡喜心,踊到虛空散出如雨點般的上妙名花。又放出清淨光明,散下無量珍寳,作為供養十方佛和釋迦佛。並且稱揚讚歎說:「諸佛所說的,都是無上微妙的法寳!」

百千天衆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衆寳

華鬘瓔珞及幢旛 寳蓋塗香咸供佛

百千那樣多的天人,都歡慶鼓舞,一齊踊到虛空中,散下無數珍寳、種種花鬘、瓔珞、幢旛還有種種寳蓋、名貴的塗香,都用以供養諸佛。

自在天王並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寳成雲持供養 讚言佛子快宣說

大自在天王和他的眷屬,也是非常歡喜,一齊踊到虛空,散出無量珍寳,形成彩雲一樣,以次供養佛。他們同時高聲讚歎,請求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請你快繼續說下去吧!」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讚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語能除煩惱病

無數的天女,也踊到虛空,齊奏出美妙的天樂,歌唱讚歎佛的功德。他們所唱的意思是這樣說:「佛的教誨,柔和的語音,聽了能夠令人消除八萬四千種的煩惱和疾病,而得到清涼。」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眞實平等常清淨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法的本性,是寂然不動的。法的用是「感而隨通」,它無形無相,所以應「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有分別,就不能名之為虛空。學佛的人,就要像虛空,既不執於「法」,更不要執於「人我」之見。法的本體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文字言說,是眞實的、平等的,也是始終清淨、寂滅的。

若能通達諸法性 於有於無心不動

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眞佛子

假若你能對一切事相都不執著,就是運達了諸法的本性。你的心意皆不會被有為法或無為法所搖動。菩薩為了救度世人,所以努力勤修佛道。這樣才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眞正佛弟子。

不取衆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不取衆相」,就是對衆生沒有美、醜、善、惡的成見。行布施的時候,心中沒有任何目的,本著三輪體空的道理,以平等大慈心行布施。三輪體空:①無施者②無受者③無所施之物事——三輪皆空,才是眞布施。人之初生,本來都是善良的,只因後來隨環境變遷,行善造惡,弄得糊裏糊塗。如能從善如流,知過即改,堅持戒行,就不會再造一切惡。法的本身沒有善惡,法也不是束縛人的。明白法者,就是明理人,他一定能謙虛和藹,與人無爭。知道法性和法用,離開一切執著,這就具備精進的條件了。

已盡煩惱入諸禪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濟 滅除衆惡稱大士

已經斷盡一切的煩惱,進入四禪的境界,得到解脫的法喜。也了達法性本空,亦無分別。具足一切智力,能廣度所有衆生。把一切惡念都滅除了,這樣就是一位成功的大菩薩。

如是妙音千萬種 讚已默然瞻仰佛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像這樣微妙的法音有千萬種。諸菩薩和天衆讚歎佛以後,大家都默默地流露著恭敬欣悅的表情,仰望著佛。這時解脫月菩薩又對金剛藏菩薩說:「用甚麼法門修行?有甚麼樣相狀?才能進到第六地呢?」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

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已經修行圓滿第五難勝地行門,希望繼續前進到第六——現前地。應該觀察十種平等法門。修這十種平等法門,循序漸進,然後才能進入第六地。」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燄、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應該觀察十種怎麼樣的平等法門呢?就是:①一切法沒有它本來的相狀,因為沒有相狀,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②法無自相,也無自體。每個衆生身上都有法,但因為無體,所以看不出來。③法沒有生,也不會滅,因無生無滅,所以平等。④法沒有成,也沒有敗,因沒有成沒有敗,所以平等。⑤法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東西能染汚它。因清淨無垢,所以平等。⑥法都是眞實,沒有可戲說的,所以平等。⑦法是取之不可得,捨之也無有可捨,因無取無捨,所以平等。⑧「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性」。它本來寂滅,不會被外境所變動,所以它是平等。⑨法是虛幻不實的。法好像在做夢一樣。法好像影子——說它有嗎?它沒有實體。說它沒有嗎?它又有個影子。法好像聲響,只能聽到聲音,但看不見形相,想拿來看看也不可得。法又像水中的月亮,看來似有,想拿又拿不到東西。法像鏡中的影像,像火的焰。法像變化,似無又化出有,似有又化成無。沒有一定,所以平等。⑩有就是有,有而沒有。無就是無,無而不無。即有即無,即無即有。有無不二,所以也是平等。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菩薩像這樣來研究一切法、觀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通達一切法,知道法的自性清淨。隨順著法,不違背法的眞理。照這樣修行,一點一點地進入第六地——現前地。如是得到無上的聰明智慧。隨順眞理,本著明利的智慧劍,一切事看得透徹,平心靜氣和平處理,對人謙虛忍讓。雖然能如此,但還是未能得到眞正的無生法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學第六地的這位大菩薩,他觀察前面所說的十種平等法以後,覺得行菩薩道應該以大悲心為第一,應以大悲心為增上的行門,應以大悲心來圓滿所有的菩薩行。他觀察世間一切生滅的現象,又這樣想:世間上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內)為什麼有生有滅呢?為什麼生死總不能了結呢?這都是由於執著在一個「我」上。「我相」看不空,「我見」不能除,「我執」捨離不了,所以生死不能斷滅。假若能離開了我相、我執、生死就斷滅了。菩薩又這樣的想:因為凡夫沒有智慧,顛倒愚癡,所以執著於我。由執著而生出貢高我慢,常常在有為法、無為法上用功夫,不生正當的思想。以無明為因,盡生出邪知邪見,做些虛妄的惡事,三業沒一樣清淨的。邪門外道,滿身罪惡。可是有時又作點善業功德。因此罪業善業,夾雜不清,沒有定見。如此造業太多,不易改變,就在業力中不能轉動了。罪行日積月累,增長不停,一旦業因成熟,就得隨業受報。

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衆苦皆集。

在一切善惡混合的業行中,就在心識田裏種下生死流轉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有漏的「因」;有這個「因」,就生出「取著」。有了「取著 」,接著就生出「後有」。因「後有」,就有「來生」。因「來生」,就有「老死」。造的業,就像一塊田地。八識內收藏的善惡因,就是種子。無明把業田,識種都遮蓋著,護蔭著。「愛」就像水份,來滋養潤澤這些取、有、生、老、死的種子。用「我慢」來灌溉業田、識種。邪見如網,罩著這些業種,使它日夜增長,就生出了「名色」的芽——胎。「名色」的芽逐漸長大,就生出「五根」——眼、耳、鼻、舌、身。這「生根」「生根」相對,就生了「觸覺」。觸覺的反應,就是「領受」。有了這種感受之後,就生出一種希望欲求的貪心——這就是「愛」的表現。「愛欲」一增長,就生出了「取」的意念。「取」的意思增強,就形成佔有欲;凡所見到,一經喜歡,就恨不得佔為我所「有」。這「有」一成熟,就在六道輪廻中,成功了「五蘊」具全的身體,這就是「生」「生」了以後,不久就變為「衰老」。最後,終歸於死滅。當老死的時候,百感交集,捨不得離開所愛的人;愛的東西,一樣帶不走。千萬煩惱,索繞心頭。因為這些煩惱,使人在臨終時憂心、愁苦、悲哀、歎息,千般惆悵,萬般悽惶,說不盡的苦都集在一起了!

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由於「熱惱、憂悲」種種因緣的緣故,種下了「來生」。雖然說衆苦積集,但並無一個實體而令它積集,只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因虛妄才令人生出了執著。所以說:並無一個集聚的人,它是自然任運而生,任運而滅的。既沒有能滅的,也沒有所滅的。沒有一個能生,也沒有一個所生。菩薩就這樣反復思惟觀察,用智慧研究這些問題,隨順境界觀察緣起的相狀。所得的結論:一切是虛妄不實的,緣起無性。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又作這樣思惟:凡夫因為不明白第一義諦——四諦法,所以叫「無明」「無明」所造的業,受的果報,就是「行」「行」是依止於最初的心念,這就是「識」。與識同生的四取蘊——①無明、②行、③識、④名色,就是叫名色」。這四種是同時生出的。「名色」漸長,就有六處——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又叫六處,又叫六入。境:六塵,就是一切事相。識:六識,對事相所起的分別心。這三樣合起來發生一種作用,就是「觸」。自觸觸他,觸覺相生,就發生了「受」,是一種好、惡的感應,就是「受」。在領受中,心生染汚與執著,就是一般人所重視為第二生命的「愛」「愛」到極點,就生出「取」的心,要取為己有。由此生出佔為私有的心,就生出了「有」「有」就是有漏業。從有漏業中生出「色蘊」,就是「生」,就是下一世了。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熟了,就是「老」。到五蘊散敗,四大——地、水、火、風,也各分散,就到死期。死的時候,不得已離開親屬。愚癡迷糊的人,到了最後一口氣,還在貪戀軀體,萬般捨不得,放不下。因為貪戀,心裏就生出煩惱,這就是「愁」。鼻涕眼淚一齊流,唉聲歎氣不斷叫「歎」。在五根上來說,感到非常痛苦。在心意上說,無限憂悲苦惱。這種淒淒切切的情緒,一天比一天加多,這就是煩惱悲苦。這情形就像一棵苦樹,上面結滿了苦果,日日增長。這些苦果之中,沒有一個我的分,也沒有一個是我所有的分。沒有一個做這些事的人,也沒有一個受這些事的人。一切所現,都是虛妄不實。菩薩又這樣思想:假設有個做這些事的人,就應該有所做的事相現出;但只有苦,又沒有事實來證明。假若沒有一個做事的人,當然沒有事實來表現了。這所謂的苦,在第一義諦的道理中,都是沒有的,虛妄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在第六地——現前地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一切,皆因一心念所造成。佛對三界中所有衆生,分門別類,詳詳細細地,解釋十二種因緣成立的由來——皆是依著一念心才生出來,也是為一念心所持。「一心具足十法界」,就是這個道理。因一念心而生出種種的因緣,而各立其名相。甚麼緣故呢?隨著事相,就生出貪欲。貪欲與心共同,才生起「識」「識」就是「心」,又叫「行」。心念一動,就是「識」,它能起用,可以分別事物。事,就是「行」,有具體行為表現。在「行」上迷惑了,沒有理智,頭腦不清楚,做出事來便顛顛倒倒、不合理性。因為迷惑,就沒有智慧,所以行事顛倒,這就是「無明」「無明」又與「心識」共同生出「名色」——名字和顏色,就是最初種下的「胎」「名色」日漸長大,就生出「六處」——又叫六根,或名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分為三分——①六處②六境,又名六塵③六識。依根、知境,逐有分別的意識。這三種合在一起就成了「觸」。三者缺一,不能共生,因為「觸」是有分別,有感覺的。「觸」「觸」相對——自觸、他觸、自他觸,於是生出「受」,就是「領受」或名「領納」「領受」之中,有好惡之感,就生出了貪心,受受不已。貪此領受,沒有饜足之時,這其中就變成了「愛」。因「愛」而有「愛之欲其生」,希望所愛的永遠存在不失。一旦不喜歡了,就「惡之欲其死」,恨不得所惡的立刻死掉,永遠消滅。愛得心心念念,也恨得咬牙切齒。如此放不下,看不破,怎得自在?因「愛」攝受不捨,就決定取為有,這就生出一個「有」。這個「有」,就是「有漏」「有漏」造下業,這業就種下了來生的因。這個因,就像一粒種子。種子成熟生起,就叫「生」「生」了以後,一天一天的長大成熟就老了。老了就開始退化變壞,先從五蘊一樣樣地出毛病,失去作用。四大也慢慢地向分化的終點消散。四大歸空,身體就死了。

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衆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於餘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在十二因緣中,「無明」所造成的,有兩種主要的業果:一者它使令衆生迷於所依止的境界。凡所接觸的境界,其間的因緣,都不能認識清楚,不懂如何面對現實,因之迷惑顛倒糊塗。二者因「無明」,無智慧,行事糊塗,就作成「行」生起的因素。「行」也有兩種業:一者能夠生出未來所受的果報,因「行」可以造出各種業,造業就要受報。二者作了「識」生起的因素。「識」也有兩種業:一者可以令「有」所作的業,接連不斷。二者做了「名色」生起的因素。「名色」也有兩種業:一者可以幫助其他的業成立。二者作了「六處」生起的因素。「六處」也有兩種業:一者「六處」各取它自己的境界。二者做成「觸」的生起因緣。如果沒有「六處」,就不會有「觸」生起,所以說「六處」「觸」的種子。「觸塵」也有兩種的業果:一者能「觸」所緣的觸塵。二者作了「領受」生起的種子。「受」也有兩種業果:一者可以「領受」所愛惡的種種事物。二者成為「愛」生起的種子。「愛」也有兩種業果:一者對於所見到的事相境界,生起貪愛的心,因而失了理智,迷糊染著不能自覺自拔,認為「愛」才是他應該追求的,唯一寳貴的目標。二者因染著因染著於「愛」,而生取為自己有的私心,佔有心,於是又種下「取」的生起因緣。「取」也有兩種業:一者令衆生有得失心,取得就生歡喜心,取不得就生煩惱心,因此煩惱永遠相繼不能斷除。二者又作了「有」的生起因緣,「有」就是「有漏」的種子。有漏的種子,生出了「有」的根芽,成了「有支」「有漏」就是不清淨的業,這種業把人漏到三界或其他各趣。「有」「漏」是兩者不分離的,「有」就有「來生」「有」也有兩種業:一者能令衆生在其他各趣裡受生——六趣即六道。二者作成「來生」生起的因素。「生」也有兩種業報:一者能生出「五蘊」。二者作為「老」生起的種子。生了一定就會老。「老」也有兩種業果:一者能使令諸根衰敗退化,四大消竭,相貌變醜陋,雞皮鶴發,老態龍鍾,這就是諸根變異的現象。二者作了「死」的生起因素。「死」也有兩種業果:一者能夠破壞人的理想,阻礙人正在進行的一切事。二者因為在「無明」不覺的昏闇裡,總是生生死死,相繼循環,周而復始,不能停止生死。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十二因緣中,暫從「無明」說起。因為「無明」的緣故,才生出「行」來。「行」接著生出以下的各個因緣,直到「老、死」,而又周而復始循環不斷。可以說都是由於「無明」才引伸到「生」的緣故。由「無明」「生」為緣,令這個「行」「老死」接連不斷,互相幫助,承上接下成為十二種因緣。如果把「無明滅除,「行」就滅了,一直滅下去到「生老死」都滅除了。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沒有了「無明」,就沒有了種子,以下的各個因緣就不會生起,失去了前後牽連攀緣的根據。「行」「老死」都斷滅了,再不能互相幫助相繼助成了。

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十二個因緣中的「無明愛和取」,如果不能斷除,這就是惑業,就成為煩惱。「行和有」的因緣如不能斷,就成為業的根本。其他各個因緣不能斷,就成為苦的因素。倘若能夠在前生和後世,分別一一滅除這些因緣,就可以把三種根本原因斷滅了。這時三道——煩惱道、業道、苦道,便離開「我和我所」了。意思就是說:在三道中,根本沒有個我,和我所。生滅因果,就像蘆葦草一樣,它是兩根同生,互相依立,不能獨成的。三道離了我和我所,生滅自然就斷了。

復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續。

再說:「無明緣行」的意思是觀過去的因所作。「識到受」是觀察現在的一切乃是由過去的業所造。「愛到有」是觀察未來的因而得未來的果。從此以後,輾轉繼續。

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

「無明」滅,「行」就滅了。這就是說這個滅了,那個也隨著滅了,是一種對待的意思。再者,十二因緣中的「有」,又名叫「三苦」。其中的「無明行到六處」,是為「行苦」「觸和受」是苦中之苦。其餘各支,是「壞苦」。無明滅,行就不會生起,也就是滅了;以後的更無能再生起,所以三苦就統統斷滅。

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

再說「無明」為什麼可以生起「行」呢?因為「無明」是無智慧,糊塗不明白正邪是非,因而生出許多邪知邪見,起惑造業,由它而生出「行」及其他的因緣。如果「無明」滅,「行」就滅了。因為沒有了「無明」,其他各種因緣也無法生起,這就是「無明滅,行滅乃至生老死滅」的道理。

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餘亦如是。

再說「無明緣行」的意思。就像用一根繩子,緊緊的把人綑著,使其不能自由。「無明滅行滅」的意思:等於把繩子割斷,解除束縛,於是自由了。餘下一層一層的束縛,就不會再存在。再一種說法:就是根據研究的結論,仔細觀察實際境界,隨順眞切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是空無所有的,這是無所有觀。能知道一切空無所有,「無明」就滅了,「行」也滅了。這是經過研究,隨順觀察而得知一切是空的,可以斷滅的——這是盡滅觀。以下各種因緣依次道理,都得到了答案,一切都是空幻的。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就這樣返來復去,正觀察、倒觀察,觀察這種十二因緣之所以生起,是依著甚麼道理而相繼不斷呢?菩薩所得到的結論,是①在十二因緣中的「有」,它是有漏的,能造種種善惡業。業因就是來生的種子,因之相繼不斷。②十二種因緣,都是依心而起,不離一心,為一心所攝取。③各人所造的業,各有不同的緣故。④這些業不容易捨離,因為放不下,就是障礙。⑤三種道——煩惱道、業道、苦道,總不容易斷滅盡淨。⑥觀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三世因果,了不可斷。⑦三苦日積月累,不易窮盡。⑧種種因因果果,造成生滅不斷。⑨生滅如被繫縛,不能解脫。⑩一切空無所有。如是深觀,菩薩知世法不違出世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衆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集種種善根的第六地的大菩薩,他根據前面所說的十種方法,觀想十二因緣的緣起。他知道一切事物之中,都沒有「我」的存在,這是我空;也沒有其他的「人」存在,也沒有「壽」命的存在,這是衆生空。它的自性本空,沒有本體。既無能作的人,也沒有個所受的人。這樣一觀察,就證得空的解脫法門,了達一切諸法空相。「現在前」的意思,是說智與境都到了很深遠的思想。又觀一切「有」的因緣,它的自性本來就是寂滅,根本就沒有繫縛,原本就是解脫的,也不生出一點點法相。這樣一觀察,立刻就證得一相無相的法門。能所斯寂,則無相現前。如此觀想之後,循空而入假,明白一切相也都是假的,便更加覺悟了。甚麼也沒有,既無求、也無願,一切妄想都消失了、幻化了。唯有一個大悲心,才是眞實的,第一重要的。有大悲心,才能教化衆生,度衆生於苦難中,利益衆生。得了這種覺悟,即時就證得空無相願的解脫法門現在前。菩薩像這樣深沉思想,仔細觀察,精勤修學,潛心研究以上三種解脫法門——空解脫門、相解脫門、願解脫門。離開了無人無我,人我雙亡的思想。離開了作者受者,能所兩空的思想。離開了有和無的思想,到了眞空的境界。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衆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證得第六地的大菩薩,因為了悟三解脫法門,知道了大悲心的重要,常常勇猛精進修學,大悲心就一天比一天增長。菩薩勤修這些法門的另一原因,乃由於他所修學的菩提覺道,還沒有圓滿的緣故,所以希望早日得到圓滿具足。於是菩薩這樣想:一切有為法,都是因業或相和合才生起,有如無明緣行。有和合就相繼不斷。沒有和合就不會相繼不斷。因緣具足無缺,就起作用,相繼不斷。因緣不具足就不會生起作用,不能相繼不斷。假設雖然有行,而沒有愛來滋潤它,就不會生起一下的各種因緣。菩薩現在知道一切因緣和合所生的法,能引起許多麻煩和憂患,令人常遭遇不如意事,因此應當把這種和合的因緣斷除了!然而為了教化衆生,成就衆生的緣故,也不必完全把它的缺點斷盡。乃在一切諸法裡留下一點缺憾,以適應衆生的根機。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恒起大悲不捨衆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現前地的菩薩,這樣觀察因緣和合所生的有為法,明白它有許多的缺點,可以造成很多過失,令人憂患不止。這種有為法,它本來是沒有自性的,以妄生妄,以過惡生過惡。它本來沒有自體,所以是不生不滅的。菩薩雖然觀一切諸法如此不合眞理,但他仍然常生起救護衆生的大悲心,不忍捨棄可憐的衆生。因為這樣,他便得到大智慧,和有為涅磐平等證得現前。這種波羅蜜的名字叫做「無障礙智慧大光明」。菩薩成就這種大智慧之後,雖然仍舊繼續修習菩提覺道的因緣,但他並不因事而失理,著住在有為法中,而是知有為而不為。雖然他觀察了知有為法沒有本體,自性是寂滅的,但他能見理不壞事,不留住在寂滅法中。因為他所修的覺道法有圓滿的緣故,所以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空。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菩薩不住空不住有。假如著於空,就不會再向前修行,犯了二乘中道自化,得少為足,體空所迷的毛病。假如著於有,就執著於人、執著於法。所以菩薩既不著空,亦不著有,「人法」雙亡,「空有」不著。因其功德助道,猶未滿足,尚須勤修,六度萬行,行所無事。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現前地的菩薩,他勤修六度萬行和現前地的法門時,他證得了:①實空,就是「人空」,所以他能入於空的三昧——正定,離開了「有」。這種三昧不著一切有為法。②自性空,就是空性。自性本來就是空,不落於「空」,亦不落於「有」。菩薩也證得了自性空的正定,就是「法空」了。③第一義空三昧,意為但空了第一義諦,不著於第一義。④第一空則較第一義「空」更進一步,既不落「空」,又不落「有」「空有」不二,入此三昧,一切都不執著了。這是空無所空的正定。⑤大空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正定。⑥合空三昧,又名般若波羅蜜。合就是合無所合,內外皆「空」的正定。⑦「起空」就是起無所起的正定。⑧「如實」是眞實理體,沒有一切分別的「空」的正定。⑨「不捨離」就是離無所離的正定。⑩「離不離」即無所有「空」。離與不離,都無所有的正定。第六地的菩薩,他證得了這十種的正定正受,對「空」認識確實無所動搖,領會到空的妙理。復以十種無相願的三昧法門為依趣,於是百千種的空無相無願的法門,自然都顯現而獲得了。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第六地——現前地時,他特別留意修習永遠不會壞失的智、悲大道心,就可以滅除修行的障礙,而能早日得到圓滿的果位。首先他對信理有堅固的決定。第二在修行的功夫上要注意自心調和柔忍。第三不生惡念,不怖外道。有甚深的般若智慧。第四不退於自乘的菩提心。第五是要有時刻勤精進,不疲倦的心。第六要有廣大無量,無「人我」的分別心。第七要有利益衆生,不著邊際的心。第八要有求上上智慧的心。第九要有方便權巧的智慧,教化衆生,與一切事都能順應,處處相輔相成的智心。第十有以上十種的智悲大道心,所修的道果,必能具足圓滿成就了。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六地的這位菩薩,用前面所說的十種智慧之心,隨順著菩提覺道深入趣向,勤勉修行而得自在,因之而不畏懼天魔外道,和其他一切外道論師們所倡說的邪知邪見。菩薩不但受他們的影響,而且還可以摧伏他們,仍然是一心深入佛的智慧之地。菩薩明白二乘人的旨趣,是不究竟的,所以他遠離聲聞緣覺,自知勤修佛智。他更能斷除一切障礙修習的魔障,如煩惱障、所知障等,諸如此類的魔障,也無能為力來破壞他的決心和智慧力,因為菩薩已深知法空的眞理。菩薩常住在智慧中,對於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三種法門——他都懂得如何修習和應用,而不著於三界。菩薩得到的各種方便權巧智慧,與所修習的法門,無事無時不是相得益彰的。菩薩覺道的法門,也是常常修習,從未捨離。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六地——現前地中名種法門的這位菩薩,他修得的智慧成果,已達到登臨彼岸的程度。但他仍然勤修不懈,所以他的智慧之光,一天比一天增長。由於般若現前,一切就順忍明利。「第三」的意思是:在三品忍中,以「順忍明利」為最上。順忍者: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在四地到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法忍之果位。明利者:神通無礙諸根明利之意。以及于一切諸法實相得眞理,菩薩都通達無礙。他知道隨順實相來修行,決定不會違背的。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現前地時,以他往昔所發的大願的緣故,可以見到很多的佛。一般人為為什麼見不到佛?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沒有發下大願。菩薩發的願力大,所以他可以見到,見到數以百計的佛,乃至見到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

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得諸佛甚深法藏。

菩薩見到諸佛之後,他便以廣大無量無邊的心,深不可測的心,用以恭敬供養諸佛,尊重讚歎十方三世之佛。又用上好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凡日常生活需用的物資,莫不恭敬奉獻十方三世諸佛,也以同樣的物資恭敬供養十方的聖賢僧。用這種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的種種善根,廻向給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果位。因此功德,菩薩就能見到無以數計的諸佛,獲得如此的成就。這位第六地的菩薩,他在十方諸佛的道場,身、心、意同樣虔敬,聚精會神聽聞佛法。聽後,他一定會依教奉行。受之於心,行之於身,故能得到眞確實相的正定正受,而願出本有的智慧光明。他隨順著智慧,修行諸法門,潛心思維,持念不忘。如此誠懇勤謹修習佛法,所以很得諸佛的護念,亦得到諸佛甚深微妙的法藏。

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眞金,以毗瑠璃寳數數磨瑩,轉更明淨。

菩薩勤謹修行,經過了百劫、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時劫,他所積聚的善根,一劫比一劫更光明、更清淨了。這就好像煉製眞金一樣,用毗琉璃寳石一次複一次的磨它,使金的光彩一次比一次更明亮、更乾淨。現前地菩薩修行的功夫,所積聚的善根,就像磨眞金一樣,也是一劫比一劫具足圓滿。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淨。轉復寂滅,無能暎蔽。譬如月光照衆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衆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

在第六地的菩薩,他所有的善根,也是同磨眞金一樣。以他所修得的方便善巧智慧,隨類觀察,他的智慧光明更加深廣。因為他本有的眞智慧願現出來。證得智慧,解脫了障礙,就更寂滅了。因為他的智慧清淨,所以沒有任何光明可以遮蓋它,也沒有任何光明可以與它比較。譬如空中的月光,能映照著一切衆生身體,令所有衆生感到清涼自在。就以那樣能破壞一切法的四種風輪來說吧:春日的和風,譬喩煩惱魔,因為有順愛心之意。夏日的熱風,喩蘊魔,多熱惱之意。秋日的涼風,喩死魔,果熟肅殺之意。冬日寒風,喩天魔,敗人善行之意。這四種風雖各有其威力,但也不能破壞月光,把月亮的光芒隱沒了。在現前地菩薩,他所修積的善根,也和月光一樣,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損壞他。菩薩修積的善根,可以消滅無量百千億那樣多衆生煩惱的烈火,四種魔——煩惱魔、病魔、死魔、天魔、雖然厲害,也不能破壞菩薩的善根。第六地的菩薩修行十度波羅蜜中,以修般若智慧這個法門較多,其他九種波羅蜜不是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來修習。諸位佛子!這僅是約略說明第六地大菩薩修習現前地的過程中,一點點實在的境界而已。

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衆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菩薩修習到第六地的果位時,多數受生示現作善化天的天王。他所行所作,都能任運自在,不受到什麼困難和阻礙。就算聲聞乘對佛法有疑難問題,來求于他時,這位菩薩也不會屈退於疑難中。因為他深明二乘的道諦而能催伏之。這位菩薩也很善於教化衆生,能令衆生受益而滅除貢高我慢的惡習,使令衆生能深入瞭解諸法緣起的眞實道理。菩薩度化衆生,先觀察衆生的習性與需要,然後用四攝法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任取其一。這樣,他所作的一切度化工作,都不會忘記佛法宗旨,也不會違背具足智慧的原則,完全本著最上的智慧來行事。於是菩薩又這樣想:我應當在所有衆生中,作為他們的領導者,作為一個有特殊領導力的首腦,乃至作為那些最有智慧的人的依止師。就要能自覺覺他的佛,天人之師一樣。這位菩薩假若更勇猛進精不懈,就可以在一念之間,得到百千億那樣多的正定正受。也可在一念之間,示現百千億菩薩做他的眷屬。如果以菩薩往昔所發的願力而言,他很自在示現一切,還可以超過以上這種數目,你就是用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時劫來數算,也沒有方法數得清楚。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成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這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復說一遍前面所說的意義,因之改用偈頌的方法說出。偈頌這樣說道:

修習菩薩行,集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圓滿證得第五地——難勝地果位之後,他觀察諸法。知諸法本來是無體、無相,也沒有性的。法無生,也無壞滅,因它本來是清淨無染。法本無所謂戲論,也沒有具體的可取可捨的實質。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法的體相是寂滅的,它等於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有和無沒有兩樣,離開了言說的分別。你豈能隨順著法性的眞理去觀察思惟,如果能證得殊勝的般若智慧,就可以進入第六地。「此智得成」是指——空、無相、無願三種智慧。

明利順忍智具足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聰明有智慧,隨順著忍的法門修學,就可以得到具足一切的智慧。菩薩觀察世間上一切,以及衆生生滅的相狀,都是因為受了愚癡、暗闇鈍的力量之驅使,才在世間流轉生死。假若能把這股愚癡闇鈍的力量消除掉,就不用在世間流轉生死了。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徧興起

觀察世間上一切因緣所生起的業果,仔細分析起來,沒一件不是空的。把一些假名集合一起,就發生另一種作用。其實根本就沒有個造作的人,也沒有一個受用的人,也沒有什麼可思念的、放不下的。因為「無明」而興起的各種業行,像雲一樣仗緣方生,隨境徧布興起,其體性是虛幻不實的。

不知眞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衆苦聚

甚麼叫做「無明」?不知道眞理就叫「無明」。盡做些糊塗顛倒事,還自以為是,這種行為就是「無明」的表示。所想的邪思妄想是因,做出糊塗顛倒的愚癡行為就是果報。有「無明」就有「行」,有了「行」就生起「識」,三者連續生出了「名色」,一直連續下去到「生老死」,結成三世的甚至生生世世的關係,生生世世中,痛苦就累聚起來。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第六地的菩薩,他已證得大智慧,所以明白三界所有,都是唯心所現。就是十法界,也是從一念所現出的——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二因緣之所以形成,也是唯心所造。人在生死的輪廻中流轉,也始於一念妄心所生起。因妄想造業,由業受報,所以說:業網交織,輪廻遞償,生死之期不絕。如果心中不生妄念,對一切外來的境界,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正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沒有了念,就是心滅了。貢高我慢,貪瞋癡的毒素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為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所造的業因有兩種:一種是所作的一切,就是業因,好像種子。種子遇緣成熟,就是「行」的因。這樣連綿下去直到「生、老、死」,循環無已,都是從「無明」生出的。三苦八苦也輾轉而生,沒有窮盡的時候。

無明為緣不可斷 彼緣苦盡悉皆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餘皆苦

十二因緣從「無明」生出,繼續向前演變,無窮無盡,沒有斷滅的時候。如果能了解還滅法門的道理,就能令其他各緣不生,十二因緣就空了、斷滅了。還滅法門與順生門兩者恰好相反。順生門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憂、悲、苦、惱」。還滅門是:「無明滅——行滅。行滅——識」。如是順滅下去,自然各支都滅了。因「無明」生出了「愛」,有了「愛」然後就有「取」,這就是煩惱的根源。「行緣」「有緣」是造業的主動力,也就是種下來生受報的因。其餘的各緣,都屬於苦的因緣。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無明」「六處」——亦名「六入」,這是行苦。「觸」「受」這兩種緣增長,就是苦中最苦的苦。其餘的各支就是壞苦。如果能了達一切無我也無我所的道理,這三苦就滅除了。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於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無明」「行」這兩支是過去世的因。由「識」「受」這數支,就是現在能轉變人的因。「愛」「取、有、生」這數支是未來的苦因。仔細觀察思惟十二因緣的生起之因,了解還滅對治的方法專心修行學道,等待著這無邊無際的苦,終會斷盡滅絕的。

無明為緣是生縛 於緣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於此知性空

「無明」向下緣,生起其餘各支的因緣,這就是「生」的束縛。如果了達還滅門,從「無明」這一緣起斷滅,生縛就盡了,苦也盡了空了。從因緣才生出果報來;離了因緣,果報當然斷離了。你能常常觀察思惟這種道理,就明白「因緣所生法,一切即是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如果順著「無明」發展下去,其餘各支因緣就跟著一支一支地生起。如若不順著「無明」向下發展,其餘各支就無從生起。這道理就是:有了這支,就會生出那一支。如這一支沒有生起,那一支就不可能生出來。仔細觀察想這十種的道理,結論就是「心要離開執」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生 繫縛起滅順無盡

因為「有」這一支地業因,使生死相繼不斷,其主要的原因乃是由於一心相攝不離,就是執著。自己所造的惡業不能解脫,就會墜入三惡道中。三世的業因,所得到的三苦之報,這都是受因緣的支配,難逃苦報。人生諸苦的繫縛,生滅變異,順著「無明」,就永遠沒有止盡的日期。倘若能覺悟生滅的眞理。離去「有」「執著」,就可以了脫諸苦。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眞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燄

像這樣普徧觀察諸法的緣起,知道既無作者,也沒有受者,更沒有個眞實的體性,都是空的假的。就像幻術、夢境,或像光的影子,又好像愚癡人跟著陽燄跑,而到處找尋陽燄,一切都是虛無縹緲,了不可得。

如是觀察入於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虛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為衆生

像這樣思惟觀察,就證得「空」的眞理,明白一切因緣的本性是離一切相,都是空無所有。能清楚認識,十二因緣的本性,就能遠離「無明」,證得無相解脫法門。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就證得無願解脫法門。什麼都放下了,唯有留下一顆慈悲的心,用以教化衆生,才是眞實不虛。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為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大士,是菩薩的另一名稱。亦名大道心的衆生,因為菩薩是由衆生精勤修道而成就的,因為他有特別堅固的道心,所以被稱為有大道心的衆生。又名大開士,能開啟一切衆生的智慧。又名大菩薩,這是半梵語,全梵語為菩提薩埵。中國譯名為覺有情,能覺悟一切有情。有情就是衆生,又名有情覺,意思是有情中的一位覺悟者。菩薩修學解脫法門,他知道要得到解脫,必須息滅貪瞋癡,無所執著,才能不受一切的束縛。凡夫之所以被束縛,乃是把自己同無明煩惱綑在一齊,放不下貪瞋癡,執著一切虛幻妄念,因之得不到解脫。如果能破除無明,斷盡煩惱,息滅貪瞋癡,一樣可以得到解脫的法門,得到眞正的自由自在,無所執著!菩薩證得解脫門,得到大利益,大悲心更增長了,上求佛道的精進心更加強了。因此菩薩更了達大凡世間的萬事萬物,以及一切有為法的形成,都離不開因緣和合而成立。菩薩了知這些道理之後,決定發出堅固心,志願修行,樂於勤行佛道。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復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空三昧,就是明瞭「空」的眞諦。三昧是正定正受。「空」這種法門的正定正受有百千種。無相無願的正定正受也有百千種類。般若是無上的大智慧,出世法的智慧。隨順於無生法忍的法門,一天比一天增進,因之解脫法門的智慧就能圓滿成就。

復以深心多供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瑠璃所磨瑩

菩薩又用他深而廣大的至誠心,常常供養諸佛。在佛的慈悲教誨之下,修習無上佛道,得到了佛法的寳藏,善根也更增長。就好像眞金用琉璃寳石來反覆打磨,使它的光彩更明亮一樣。

如月清涼被衆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群生煩惱熱

又像月亮的光加被衆生的身上,使衆生感受到清涼。春夏秋冬四時的風,雖然各有不同的威力,也不能破壞月光的清涼。第六地——現前地的菩薩,修行的定力已經超過了諸魔道,能摧伏諸魔道。菩薩大悲心的清涼,也可以息滅衆生的煩惱熱病。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衆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現前地的菩薩,以他的願力,常示現作善化天的天王,教化一切衆生,使令他們除掉貢高我慢的惡習氣。菩薩所行所作,和修習一切法門,以及積集種種善根功德,其目的就為要求得一切種智。六地菩薩修行的法門和成就,都已遠遠超過了聲聞緣覺所修的法門。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六地的菩薩,時刻精進不懈,所以他才能獲無量百千億三昧——正定正受。同時也能見到無量不可數知那樣多的諸佛。這種成就,可以用盛夏的太陽作譬喩,因為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它強烈的光熱。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已宣說

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是很難見到,也很不容易了解。二乘的聲聞和獨覺,他們雖已身列聖道,仍然不可能全知曉的,如像諸位菩薩們所修行的第六地——現前地,這一地的法門和境界,我——金剛藏菩薩自稱,已經封諸位佛的弟子講說完畢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遠行地

是時天衆心歡喜 散寳成雲在空住

普發種種妙音聲 告於最勝清淨者

這時在法會的天衆們,在大家的心裡,都充滿了歡喜的情緒,於是散發出各種珍寳,在空中結成美麗絢爛的雲彩。他們普徧發出種種美妙的音聲,告訴最殊勝最清淨的佛。

了達勝義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著 為利群生演深行

佛能了達一切最殊勝的義諦,又有自在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有百千億那樣多,這可譬喩為人中的一朵大蓮華——蓮華出淤泥而不染,也不著於水。佛已無任何執著,為了要利益衆生,才演說這甚深微妙的法門。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雲 普供除憂煩惱者

大自在天王也在空中,放出最大的光明,照著佛的身體,又散出最上好的妙香,在虛空中結成香雲。一切都是供養給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世尊。

爾時天衆皆歡喜 悉發美音同讚述

我等聞斯地功德 則為已獲大善利

在大自在天王和天衆們,在天空中散華,散香成雲,放光照佛的時候,夜摩天王和他的天衆,也非常歡喜,於是大家異口同聲,同時發出美妙的音聲來讚揚佛,說:我們現在能聽到第六地——現前地的法門,眞是不可多得!因為這是發大心和大願力的菩薩們所修行的善根功德。而今我們聽了之後,也得到莫大的善業和利益,令我們明白應該趕快覺悟,返迷歸眞。

天女是時心慶悅 競奏樂音千萬種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這時諸天婇女心中也特別歡喜,互相慶幸能聽到這種殊勝的佛法,大家爭先恐後競奏出千萬種天樂,以表示至心供養諸佛。這一切盛況,都是完全藉著佛的大威德神力之故。在音樂和歡聲中,大家不約而同地唱出同樣的歌詞,讚揚諸佛無上的功德。

威儀寂靜最無比 能調難調世應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於世闡妙道

佛的威儀是慈祥的、令人敬畏的。寂靜中流露出和藹,令人見了生出孺慕之情。世間無人可與佛相比擬。有些難於調伏的剛強衆生,他們無明闇障很多,對於事理不明白,對人貢高我慢,自視甚高。一旦得遇善知識,稍明事理,反而更加傲慢。總之,這類衆生有各種障礙,使得他不容易自在放下,破不了自己的執著。佛對於這些可憐的剛強衆生,用無上的智慧及各種善巧方便法門,來調伏、教化他們,引導他們走上光明的大道。所以世上的衆生都應該尊敬供養佛。佛是福慧具足覺行圓滿的天人師表,一切都超過了凡聖。但佛的慈悲心如海,從不會捨離我們,隨時都為苦海中的衆生,宣揚他怎樣離苦得樂的無上妙法。

雖現種種無量身 知身一一無所有

巧以言辭說諸法 不取文字音聲相

佛雖然現出種種不同、無量不可數知的化身來教化衆生,但佛並不執著於這些化身,因為佛知道一切終歸都是虛幻不實的。佛深知衆生的根性,他知道運用巧妙的言辭和方便的方法,契合衆生的根機,對衆生演說諸法。佛為教化衆生,用了種種言辭、種種文字、種種音聲、種種化相;雖然這樣,他並不執著於說、執著於教,和執著于文字音聲的假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養佛

智慧自在無所著 不生於我佛國想

佛教化衆生,不限於一國一地,他徧歷百千億的國土,教化衆生。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們,也到百千億的國土,去親近佛。菩薩用最上品的各種日常需用的物資,供養十方諸佛。佛和菩薩的智慧,都已達到自在無所著的境界,所以他們沒有我的國土和你的國土的界限。諸佛是一體的。諸佛的國土不分彼此,沒有差別。因之,佛不會生起叫衆生到我的國土來的思想。

雖勤教化諸衆生 而無彼己一切心

雖已修成廣大善 而於善法不生著

佛雖然常常在教化衆生,但心意裡是:「我令一切衆生滅度,而無一衆生得滅度者」的這種思想。這就是不取於相的意思。佛也沒有「你是衆生,我是佛」的分別心。雖然知道自己修成了廣大的善根和功德,而對於自己所修的善法並不生執著心。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癡火常熾然

於諸想念悉皆離 發起大悲精進力

佛見到世上所有衆生,無量劫以來,常被貪瞋癡的烈火燒得遮蓋了本來的眞性。凡夫為什麼不易修成佛果?就因為在這三毒的烈火中,被燒得迷糊了,出不來了。如果能息滅了三毒烈火,親近佛,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得到三學的清涼,就可以成佛道。應該把癡心妄想、狂心野性都離開了,返樸歸眞,發起無量的大悲心,勇猛精進,勤求佛道。

一切諸天及天女 種種供養稱讚已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願聞法

所有諸天的天王、天衆、和天女們,散華散香、奏天樂、歌頌讚揚和奉獻種種上好供養之後,大家同時恭敬肅然,目不轉睛地仰望人中最尊貴的佛,希望繼續聽佛說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此諸大衆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這時,解脫月菩薩又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這些在法會中的大菩薩,他們都懷著一顆清淨而沒有絲毫妄念的至誠心,等待著聽聞十地中,第七地的妙法。在第七地時應如何修行?修些甚麼法門?是些甚麼境界?有些甚麼樣的相狀?希望佛的大弟子——金剛藏菩薩,請你繼續一一為大家演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當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之後,金剛藏菩薩立刻接受他的請求,說: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集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修行圓滿了第六地之後,再繼續修行第七地——遠行地時,他應該修習十種的方便智慧。這十種方便智慧,可以啟發對佛法深入了解,對一切有為法更徹底認識,而捨棄執著。對教化衆生的慈悲心更深切。了法性空而能隨衆生意解,起殊勝智慧,方便善巧任運行事。

何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衆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燄,而能為一切衆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燄。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燄、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衆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衆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甚麼叫十種方便智慧呢?就是:①菩薩雖然已經知道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無相,一切都是無願的。這三種空、無相、無願的正定正受——菩薩雖已深入這種解脫三昧中,可是他還是要發大慈悲心來教化衆生。令衆生發菩提心,用慈悲喜捨四種無量的大慈悲心,不捨一個衆生。有些人不相信菩薩幫助人,因為他沒有看見顯著的事實。要知道菩薩幫助人,是不求報酬的。如果菩薩不幫助我們,恐怕連這個人身都難得到!何以見得?如像我們能一念向善,能知諸惡莫作,能知畏因果,這就是菩薩在無形中影響我們,教化我們。②菩薩歷劫修行,本來已證得與佛平等的智慧、法力和神通,可是他還願意恭敬供奉三世諸佛。③菩薩雖然已入觀空的智慧法門,了知諸法皆空,但他還是常常修積種種福德善根。④菩薩本來早已超出三界,早已捨離了欲念,可是他還是不停的做善功德,以此莊嚴三界。⑤菩薩已經滅除了一切煩惱的火燄,但是他為了教化衆生,還得生一點滅三毒的火燄。⑥菩薩雖然已經知道世上一切有為法是如幻的、如夢境、如光影、如響應聲、如火燄、如變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鏡裡的影像——這些都是虛妄的、假的。自己的佛性沒有兩個,而能隨著本有的慈悲心,造種種不同的善業。⑦菩薩雖然知道一切諸佛的國土,也是猶如虛空一樣,不會生執著心,而他仍能以清淨的妙行,來莊嚴十方諸佛國土,令十方諸佛國土更加莊嚴勝妙。⑧菩薩雖然已知道諸佛的法身,本性是沒有一定的身相,但他仍然用三十二種相好來莊嚴諸佛的法身。⑨菩薩雖然已知道諸佛的音聲,本來是性空寂滅,不可以言說來形容表達,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的,可是菩薩能隨一切衆生的境界,發出種種不同的清淨音聲。⑩菩薩雖然明白諸佛的法,覺悟三世也不過是一念而生起,可是他依然隨衆生心意所明白的,來一一分別。在種種形相、種種時間、種種劫數裡,修行菩薩應修行的種種法門。菩薩用上面所說十種方便智慧,開啟他最上最殊勝的智慧,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從第六地進入第七地之後,如是種種修行的法門和境界,常現在他的心意中,永遠不會退失,這就叫做「住第七地——遠行地」「住」是不會退失的意思。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衆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衆生業。入無量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覺了三世智。入無量衆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種名色身。入無量衆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衆生歡喜。入無量衆生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知廣大智。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住在第七地之後,他能隨心所願到各種類別的衆生界去。他又能入諸佛教化衆生的善業中助佛濟度衆生。他又能到無以數計的星球世界網中去行菩薩道。他又能進入諸佛的清淨國土去親近諸佛,不受任何阻礙。他又能深入種種無量不同的有為法和無為法。他又能到無量諸佛示現覺悟衆生的智慧中,令衆生迅速覺悟。他又能深入無量長短不同的時劫內,互相攝入、互相無盡。他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覺了的三世智慧中。又能入無量衆生不同的信解中,因為他能明白衆生的根性,又能入無量諸佛示現各種不同名色的身中。又能入無量各種諸根不同的衆生中,契合他們的欲樂,結成同好。又能發揮同無量諸佛一樣的語言音聲,代諸佛宣化佛法,教化衆生,令衆生歡喜。他又能善知無量衆生的心理,隨和他們,影響他們,令他們不誤入邪道。又能深入無量諸佛的廣大智海,並能明了使用。又能深入無量聲聞乘中,深信、理解四諦法門。又能深入無量諸佛說法的智道中,令衆生生信解心。又能深入無量辟支佛所修的十二因緣法門,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說的甚深智慧法門,令衆生都能進入。又能深入無量諸菩薩的方便行門。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說的六度萬行,大乘法門積集而成的佛事,令菩薩也都能入此大乘的圓融無礙的法門。

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常不捨於如是想念。

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薩,作這樣的思惟:像這樣不可數知佛的境界,就是用百千億那由他劫那樣長的時間,也沒有方法得知它的確實數目。我現在應該用不由勤策、任運自然、無功用行的自在心意,沒有分別計較的心,來圓滿成就這一切的法門。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薩,又用他修行所得的深刻智慧作這樣的觀察,常常勤勉修習方便智慧,不住空有,所行殊勝。在這種殊勝法道上,安住修行,顯觀成相,行住威儀,身相不動。菩薩不生一念懈怠的思想,更不會停頓廢捨。行動時、住息時、靜坐時、睡臥時,甚至夢中,都不會忘失這些大乘佛法;就是在睡夢中,也沒有蓋障、煩惱障來擾繞這些大乘佛法,因他終不忘卻殊勝的佛道。

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衆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損衆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甞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魔衆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羅蜜。

這位住在第七地——遠行地的菩薩,無論在甚麼時候,甚麼處所,他的心田中總沒有一刹那忘失了十種波羅蜜。這是甚麼道理呢?因為菩薩在每一意念中,對人、對一切衆生、對一切事,他無一不以大悲心為本懷。他之所以勤修各種法門,就是為了趣向勤求佛的智慧。①他積集種種善業功德,也是為了求得如佛的智慧。然後再把這些殊勝的智慧,教授給衆生,令衆生也能得到無上的大智慧,這就是所謂的檀那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是到彼岸,彼岸就是離生死此岸,登上涅槃彼岸,得成佛道。也就是說檀那波羅蜜——布施功德,達到空、無相、無願三輪體空,沒一點缺憾,故能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②佛的智慧,能消滅任何煩惱執障,無明熾火;這就是說持戒的功夫,

達到清淨無一點染汚的程度上,可到達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③以慈悲心為首,不令衆生受到絲毫損傷和不愉快,這就是忍辱功德修到最圓滿無缺憾的地步,可以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④勤求修學殊勝的善法,從不生厭倦心和自滿驕傲心,這就是勇猛精進勤勉求學的精神,達到最高的程度,可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⑤所有佛道的智慧,常常呈現於心意識中,運用自如,絕不會散亂恍惚,這就是禪定的功夫到達最高的程度了。這時定力深厚,智慧油然而生,可以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⑥能夠瞭解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的眞實道理,這就是智慧到達最高峰,而能登彼岸得成佛道。⑦能夠生出無量的善巧方便智慧,對治無量的世法,這就是方便法門的「用大」,發揮了最高效力,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⑧能夠知道勤求無上佛智,夙夜匪懈,這就是願力到達極點的表現。也可以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⑨一切外道的邪見異論,和其他諸魔等,都不能破壞菩薩修學佛道的堅固心,動搖他行菩薩道的意志。這就是信心願力已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⑩如實相能了解一切法的眞理,用以教化衆生,這就是智力已到頂點,無有能超過的,自可登達彼岸,得成佛道。菩薩修學到達第七地,能一念具足十種波羅蜜,念念如是,至此方得具足圓滿。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十種波羅蜜,菩薩是一瞬息間都不會稍有失誤,無時無刻不是念茲在茲,切實修學而求具足圓滿。好像四攝法——菩薩度衆生常用四種方法來攝受衆生:①布施。②愛語。③利行。④同事。四持,又稱四總持:①法總持,又名聞總持,於佛的教法聞持不忘。②義總持,於諸法的義理,總持不失。③咒總持,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能除衆生的災患。④忍總持,菩薩的實智,能忍持法的實相而不失。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種佛道的品名:①四念處。②四正勤。③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④五根。⑤五力。⑥七覺分。⑦八正道分。合共為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就是①空解脫門。②無相解脫門。③無願解脫門。這只是大略擧出數種而已。總之,一切應該修學的菩提覺道法門,在第七地的菩薩,無一樣不是於念念中,勤勉修學,以求具足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這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是祇在第七地中時才滿足一切的菩提覺道法門呢?還是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滿足一切的菩提覺道法門?

金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大弟子們!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滿足一切菩提覺道的法門,不過在第七地時,修學得最殊勝最圓滿。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在第七地以前的各地,所修的功德和行門,雖說已算圓滿,但還沒有眞正得到智慧自在,祇是到自分滿足。到第七地,所修的功德行滿,可以求八地的證智,得到智慧自在——五通六用十種自在的境界。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諸位佛的弟子!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在前三地時,把世間一切諸有漏法,都依據十善,本著願力,勤求達到圓滿菩提覺道。所以說:「初地願中具」。第二地是依持清淨戒行,離一切染垢,而圓滿具足,故說:「二地戒中具」。第三地時願力增長,依佛的智慧利益衆生,故說:「三地聞中具」。第二和第三地是將有漏諸法,本著智慧通達到出世的無漏法。第四地依清淨的三昧,得聞持如實智顯示,明慧增上。這時菩薩已入佛道,修出世的法門。第五地為何稱為難勝地呢?因為前諸地雖得出世,而未能順世。眞諦與俗諦本是互相違背的,而今要令其相應和合,故此地已得方便所攝菩提分,能順世有所作為了。第六地就已圓滿具足菩提覺道,而進入甚深法門。第七地則是積世出世間互各殊勝,能生一切佛法。所有前面說的三十七道品等諸法門,都已圓滿具足了。甚麼原因呢?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到第七地,以前六地都是偏重修學一種,到第七地才具足一切。因之從初積集,到此地時就已成就了智功用的眞實智慧。有了這分智力,進入第八地以至第十地,都能任運自在,不必著意,很自然的無功用行,都能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說有二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有清淨,也雜穢染汚和合的,一個世界是純一清淨無一點雜染的。這兩個世界中間,是很難通過的。唯有菩薩他有很大的方便智慧,神通妙用,捨己為人的大願力,可以來去自如。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修習的十地法門,每一地轉進入另一地的時候,也是這樣困難。什麼道理呢?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其中含藏著積劫的雜染種子,這就是俱生我執的根本。從初地到七地,破了俱生我執,轉藏識為大圓鏡智,成為清淨識,但尚有一分俱生種子難斷,所以說難過。二中間的意思:是說這阿賴耶識是染淨二者和合,現在於七地中要破此俱生和合之相,斷絕盡淨,最為困難。除非菩薩有極大的願力,有殊勝的方便智慧,才能安然渡過進入以後的諸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

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問:佛的大弟子!在第七地的菩薩他是染行呢?還是清淨行呢?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以廻向無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

金剛藏菩薩囘答解脫月菩薩說:佛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到七地這一段長程中,他們所修學的各種法門,以及他們的思想行為,都已捨離了一切煩惱的業行。所修積集的種種善行功德,都以廻向無上菩提覺道為主要宗旨,成就淨行。然而尚未得淨位。乃因廻向而分得平等佛道,得淨名,而不是淨位。這是說正在欲斷這一分俱生種子而未能全斷的時候,所以不能說是超煩惱,因為還未求得純淨的緣故。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寳遊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為彼衆患所染,然未名為超過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爾乃名為超過人位。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現在我擧一個譬喩:轉輪聖王乘坐著他的象寳,游巡東南西北四天下所有的世界,看見有許多貧窮困苦的人,但他並不因這些困苦情況而受到沾染,而轉變這些貧苦人的境遇。因為他還沒有得到超過人為的力量,他還是一個人。假若他捨掉了人身而生梵天為梵天王,乘著他的梵王宮殿,看見千世界,巡遊千世界,亦現梵天的光明神通,權威德能,解救這些貧窮困苦的人的境況,這才可以說是過了人的力量。

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們,也如同上面所說的譬喩一樣。從初發心修學第一地——歡喜地起,循序漸進到第七地——遠行地,積集種種善根,勤求修習諸波羅蜜,得到諸波羅蜜圓滿的神通妙用,乘無上智慧的大乘,遊行世間。得知得見世間一切憂悲苦患,及各種煩惱纏縛。但菩薩已了解一切因緣業報,有正道思想,殊勝智慧,所以不會為這種煩惱過失而受到影響。雖然有這種正見和定力,但還不能說已超過煩惱的染行。假若菩薩能進而捨却一切有相,著意的功用思想,斷却最後一分俱生種子,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這時已捨去有功用的思想,得到第八地的報得成就,清淨名位。乘此清淨的大乘,遊行世間,知見煩惱過失,不為所染。這才能眞正說是已超煩惱業行。因為菩薩此時已經徹底捨却一切有相和著意,盡得任運自在的眞實法喜。

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衆,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七地的這位菩薩,他已經超過了一切貪欲之念,和所有一切無謂的煩惱,甚至連求成佛果的心都不存在。對世間一切的苦惱,也無所謂厭惡;也不取空,也不著有。這些對他都引不起煩惱,所以說他已「盡超諸貪及煩惱衆」。住在第七地這個階段,不能說是無煩惱了。甚麼道理呢?因為一切的煩惱不容易顯現,這菩薩常在觀照之中,所以說不名有煩惱的人。但他修積集種種善根功德,還是不離有功用行。功用就是煩惱,因為求佛的智慧之心也還沒有滿足,所以不能說是沒有煩惱的行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來所訶,皆已捨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讚。常善修行。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第七地的時候,他本著一心求證佛果位的深切清淨心,成就了清淨圓滿的身業,清淨無染的語業,清淨如明月的意業。所有一切染污的不善惡業——三業和三毒,一切佛認為不好的三業和三毒,菩薩盡皆捨棄遠離。一切善的三業和三無漏學,為佛所讚歎的,無一不精勤修學,恒不厭倦。

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餘菩薩,深心妙行無與等者。

世間上所有一切的經論學說,和各種技巧工藝美術,菩薩在五地中就已博古通今,世智慧聰了,不需再下功夫,一切隨心所欲,自然成就。正在修習第七地的菩薩,他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明敏導師。除了佛和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以外,其他的菩薩,雖有至誠懇切求佛道的深切心,和各種神通妙行,但沒有一樣可與他匹配的。

諸禪三昧,三摩鉢底,神通解脫,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此地菩薩,於念念中,具足修習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勝圓滿。

「諸禪三昧」: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這四階段的禪定有: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在無想天定叫九次地定。諸禪三昧是說初禪或者二、三、四禪的正定正受。「三摩缽底」是說「止觀」,有五種:①四無色。②八勝處。③十徧處。④滅盡定。⑤「神通解脫」:一種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離開物質的羈束而所為自在,得到業用的無障礙。以上這些境界,得如如定,得如如慧,得了了光明智慧,隨時可以顯現而生妙用。但是這些境界,在第七地菩薩的分上,都是從修行的功夫而成就,不是像八地以後的菩薩與生俱來,不需經過修學就有。七地以前菩薩有神通、禪定等,叫修得通。八地以後的菩薩所有的禪定、神通等,叫報得通。因為他已修得種種行門,善根功德具足圓滿了。修行的功夫,不會白費的,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穫。在第七地的菩薩,分秒都不浪費,深心懇切修集各種法門,使其能具足方便智力。一切菩提覺道的法門,他完全修積圓滿成就了。雖然如此,他仍然不會稍懈,故而日漸殊勝圓滿。

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別義三昧。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死涅槃門三昧。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七地的菩薩他能深入菩薩善於觀察,善於選擇,善知是道非道的正定。只要一入定中,就能明白何者是?何者非?何者合乎善法?何者不合於善法?他也能善於選擇正確的義理,知道捨離不正確的義理,和進求最殊勝的正定。又能分別義理的重點在於何處?他知道實實在在地分別義理的正定。他善於把握堅固根力深入的正定。有智慧有神通的正定。充滿法界善業的正定。如來最殊勝利益衆生的正定。種種義理包含生死涅槃門的正定正受。

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萬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

菩薩深入前面所說的大智神通門,具足了百千種的正定正受,在第七地將要進入第八地的時候,一切都在這時修集圓滿。在第七地的菩薩得到以上這些正定,是因為他有善於淨治大方便的智慧的緣故。有以大悲為首,這種力量的緣故。第七地的菩薩已遠超過了二乘聲聞緣覺的地位,已到了有觀察智慧的階段,已入佛智海。「智慧地」即指入八地無功用智。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第七地的菩薩達到了這種果位,他善能清淨無量身業,無著於相的行門。他又善能清淨無量的語業,無著於相的行門。他又善能清淨無量的意業,無著於相的行門。二乘菩薩雖然也能達到三業清淨,但未能無量。所謂善淨的意思,是說七地菩薩所修的方便行門已滿足了。因此,菩薩證得了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的無生法忍的行門。光明智慧明相現前,是七地以前的菩薩不會證得的。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

解脫月菩薩聽了以上的話,就問金剛藏菩薩說:佛子!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到第七地,他的三業,不是已超過二乘了嗎?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衆。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

金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佛子!不錯,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他們的三業,是都超過了二乘人。七地以前的菩薩,他們的三業清淨,是以願力來勤求修習諸佛的法門,而得到三業清淨。並不是自己本來的智慧,和觀察的力量而得的,祇是願力的關係。現在第七地的菩薩和二乘人不同,是他自己所修得,自己的智慧觀察所致的。所有二乘人的智慧和定力,都不能及得上第七地的菩薩。現在擧一個譬喩:譬如國王的太子,他是出生在帝王的家裡,而且必為正宮——第一夫人所生。生下來,就具備了國王的相貌。一出生就勝過在朝的諸位大臣。這並不是他自身的力量,只不過因為他的父親是國王,因而他的身份就高過他人,他自己那有甚麼特殊尊貴和力量呢?等到他長大成年以後,他的學識能力——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樣樣都精通,他自己的藝業能力,處處強過他人,而不是再依賴父王的權勢而勝過他人了。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也就是像這樣。當他一開始發大心的時候,以他的志願,勤求無上大法的緣故,就超過了一切聲聞緣覺的二乘人。何況現在他已住到第七地,以他自己所修行得到的智慧力的緣故,因而超過二乘人之上。這都是他自己的力量,並非藉他人之力而勝過一切二乘之上。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學第七地的菩薩,住在第七地時,到達了深無分量難於測知的境界,已遠離一切染汚及過去所有的蓋障。他經常所表現於身語意三業的,無一不是著重於勤求無上的佛道,而從不曾稍捨精進。菩薩雖已確實證得了無相法門,但他並不自認已斷煩惱,或未斷煩惱,祇在此兩者之間。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定?

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問:佛的大弟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從那一地開始,才能得入滅盡大定?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金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弟子!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從第六地時就可以入滅盡定,不過未能念念入。今住到了第七地,便進而能念念入滅盡定,念念起滅盡定,既使不起於滅盡定也能現三業的威儀。但住七地的菩薩他並不說我已能念念入滅盡定,或說我還不能念念入和起滅盡定。因之第七地的菩薩被稱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三業的菩薩」。他雖有此成就,仍是勤修猛進,切實修行,一點不著意自己到了某種境界,或何等果位。譬如有一個人,他要乘船航海,因為有航海的知識能力,所以不怕大海中的狂風大浪。他會很機警地運用自己航海的智能,就不會遭受到覆沒的危險災難。在第七地的菩薩,他已有的善根功德,也和這個船師一樣。菩薩乘的是智慧之船,航行在佛的智海之中,趣向於涅槃彼岸。菩薩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的緣故,雖修得諸般實際妙用的法門,為度衆生,他並不證入涅槃。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繞而常樂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嚴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學第七地法門的菩薩,得到了這種三昧的智慧力量,並不作證,已攝無著無依,所以能成大方便智慧。菩薩以此大方便的自在妙用之力,雖然示現生死,但不為生死所染。因為他的生死早已了脫,何況他的心念總是在寂淨的涅槃境界之中?不入生死大海,就不能得到如佛的福德。菩薩既示現生死,當然有六親眷屬、妻子、僮僕,這些人常在他的左右圍繞,但他恒修梵行,所以他常樂於遠離所有的六親眷屬等。菩薩雖然發願倒駕慈航,來到三界受生死,但他並不貪戀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也不會被世間上那些不清淨的世法所染汚。菩薩雖然常在寂滅不動之中,但他仍然用方便巧妙的智力隨緣度衆,就像一堆火炬,看起來烈火熊熊火勢很旺,但是並不會造成災害。菩薩雖然已有如佛的智慧,可是他還常常身入二乘聲聞、緣覺之中,以利行同事的方法,轉二乘人廻小向大,令發大菩提心,入佛慧海之中。菩薩雖然已到達佛的神通境界,而他能示現住在魔的境界,表面順五欲十軍,但他並不隨魔衆做違背佛法的行為,不過是藉此引度外道。他修行的宗趣,還是依著佛的教誨,從不曾捨離佛的最上覺道。所謂「外現魔道身,內密菩薩行」。菩薩雖然示現各種身份,隨順著世間法以接近他所要教化的不同物件,但他所表現的威儀,以及在身語意方面嚴持淨行,常修習戒定慧出世三學,無一不本著清淨無上的出世法門。菩薩以他修積的種種善根功德,莊嚴佛的國土,無不超過天、龍,及八部神祇、帝釋、梵王、四大天王等所有的莊嚴之事。雖然這樣,但他並沒有捨離好樂佛法的深心。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第七地的菩薩,他住於第七地——遠行地。他成就了前面所說的殊勝智慧。本著他往昔所發的願力的緣故,因之如今能夠見到很多佛,見到數以百計的佛,甚至見到十方三世多於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在那些佛的國土裏,用他廣大無邊的眞心,至誠無上的誠摯心,供養諸佛、恭敬諸佛、尊重諸佛、讚歎諸佛,又用上好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以奉獻諸佛,並佈施其他衆生。也以同樣物資供養諸位聖賢僧衆,他將這些善根功德,一齊廻向於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

復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於諸佛所,護持正法。常為如來之所讚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

又在諸佛的道場,恭恭敬敬的聽佛說法,聽了以後,必定受持奉行,於是得到眞實的正定正受,智慧之光,更加明淨,隨順著佛所說的法門,用功修行。他在諸佛的道場,維護諸佛的正法。菩薩這種眞誠的表現,所以常常受到諸佛讚賞和歡喜。那些二乘人遇有對佛法不了解的疑難問題時,向他請教問難,他都能為他們詳細解釋並闡揚大乘眞理,絕不會被疑難所困擾而屈服的。

利益衆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

菩薩勸勉修學佛道,固然有益於自身,但菩薩所發的大心大願,是不離於衆生而有利益衆生的。教化衆生,了達眞理。闡明佛法,知道三世因緣。思惟諸法緣起,悟得無生法忍的眞理。遠離染汚,清淨識田,智慧油然而生。菩薩像這樣精勤修行,經過無量以數計那由他的時劫,他修積的種種善根,隨著時劫,更加圓滿,更加殊勝了。

譬如眞金,以衆妙寳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餘莊嚴具,所不能及。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譬如一塊純金,如果把它做成一件飾物,鑲嵌上很多上好的彩色寳石,陳列出來,光彩奪目,比原來的一塊純金,不知美妙多少倍。其他普徧的裝飾品,遠遠及不上。住在第七地修學的菩薩,他所有的善根,也如同眞金一樣。菩薩因歷劫修行的功夫,令他修得的方便智慧之力,得以任運自在,妙用無窮。至此遠行地時,是更加光明清淨了,不是二乘的聲聞緣覺的行者,所能比擬的。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乾竭。此遠行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乾竭一切衆生諸惑泥潦。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太陽的光,那些星宿的光,和月亮的光,都不能與太陽的光相比,在南閻浮提的娑婆世界上,所有的泥濘地和低窪地,太陽的光熱,都能把它乾竭。在第七地——遠行地的菩薩,也像太陽光一樣殊勝。一切的二乘聲聞緣覺行者,就如星月的光,怎能及得上七地菩薩呢?因為七地菩薩能教化衆生,令衆生把如泥潦般的惑業,不清淨的染汚惡業,都乾涸掉,轉為清淨的善業。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

正在修學第七地法門的菩薩,修學十種波羅蜜時,比較偏重多修方便波羅蜜。其餘九種,並不是完全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決定。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說的,可名為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第七地遠行地,大概的過程,和修證的境界。

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為衆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菩薩住於第七地的時候,以他修積的善根功德,多數示現受生作大自在天王。他善能對衆生講說修證智慧的法門,使令衆生也能證得殊勝的智慧。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門,行一切度生的善業,教化衆生離惡修善。當他修這些善業,不論在任何境界中,他的心念裏,都不會離開憶念佛的三德,以及不離念一切的佛法,和一切佛的智慧中的最高智慧。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第一義智三昧道 六地修行心滿足

即時成就方便慧 菩薩以此入七地

第七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間做他們的領袖,做一個殊勝的領導者,甚至要做一個一切智慧人中最有智慧的依止師——好像佛一樣,三德圓滿,二行永絕的聖者。修學七地法門的菩薩,發大精進,能在一念之間可得到百千億那由他的正定正受。甚而可以示現百千億那由他的菩薩,作為他的眷屬。倘若本著殊勝的願力,任運自在的示現,更可超過以上所說的數字。即使你用百千億那由他的時劫來計算,也不能確知其數。這時金剛藏菩薩講完以上第七地菩薩修學遠行地法門的內容以後,因恐法會大衆有疏漏的地方,於是用偈頌的方法,重說一次。頌詞的內容這樣說:

第一義諦——就是出世法最殊勝的道理。菩薩修學最上的最殊勝的出世法門,透徹了然於最上的道理,智慧增勝,得到正定正受的眞修實學。當他在第六地時,就把第一義諦的功德行門修學圓滿了。這時方便智慧隨即顯現,成為度衆的妙用,菩薩因之很順利進入第七地。

雖明三脫起慈悲 雖等如來勤供佛

雖觀於空集福德 菩薩以此升七地

第七地的菩薩修學三解脫法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雖然他已了達一切皆空,無著無依,但為救度衆生苦難,所以慈悲喜捨的心,是不能空的。不只不空,還要更加發大心。第七地的菩薩,所成就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辯才境界,差不多相等於佛了。雖然他已有如此功行,但他並不因此而生絲毫貢高我慢之心。不但不生傲慢,而更加勇猛精進修學,殷勤供養諸佛。第七地的菩薩雖然善觀諸法空相,但他仍然廣修善業,積聚種種功德,以增長善根福德。縱然菩薩在第六地時,已將善業修積圓滿,成就殊勝了。但到第七地中是更轉增勝,倍加光明。菩薩因能無疲厭心,無自滿心,所以順應自在,升入第七地。

遠離三界而莊嚴 滅除惑火而起燄

知法無二勤作業 了剎皆空樂嚴土

菩薩修出世法,觀三界如火宅,雖然早已明白遠離三界,但他仍然勤修種種善業功德,以莊嚴三界。菩薩能滅除無明煩惱的惑業苦的火燄,而生起智慧的火燄。菩薩知道法本是一法不立,不二法門的,可是他仍然精勤作種種善業。菩薩早已了達一切刹土都是空的,但是他仍然勤修六度萬行,樂於以此莊嚴諸佛國土。

解身不動具諸相 達聲性離善開演

入於一念事各別 智者以此升七地

菩薩了解法身是寂然不動,而具足三十二種相好和八十種隨形好,可是他並不著住於相。明白聲音本是離性而無自體,可是他仍然善於利用聲音來開演一切佛法。菩薩能在一念中明白萬殊,萬殊仍歸一念。一念是理,萬殊是事,理事是有差別的。明白事理不二的法門,有這種智慧的菩薩,就升入了第七地的果位。

觀察此法得明了 廣為群迷興利益

入衆生界無有邊 佛教化業亦無量

菩薩觀察諸法,明瞭諸法緣起性空,於是他普徧為這些迷途的衆生,做種種有利於衆生的教化工作,引導他們反迷歸眞。深入無量無邊的衆生界,佛教化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種善業工作,也是無量無邊的。

國土諸法與劫數 解欲心行悉能入

說三乘法亦無限 如是教化諸群生

國土是無邊的,諸法是無數的,時劫是無量的——菩薩都能知道、都能了解。明白衆生的心意,明白衆生的欲望,明白衆生的行為和好樂。菩薩都能深入衆生,了解衆生的心意和欲樂。對衆生能觀機逗教,應衆生的根性,廣說三乘法門——佛乘、菩薩乘、聲聞緣覺乘。用這三乘法門,無限量地教化所有迷惑的衆生。

菩薩勤求最勝道 動息不捨方便慧

一一廻向佛菩提 念念成就波羅蜜

菩薩為什麼要修六度萬行?為什麼要常常精進不退?就是為了勤求最殊勝的佛道。就是在行住坐臥中,他都不曾捨離用方便智慧。菩薩修六度萬行,所積聚的種種功德,每一樣都是廻向於佛,廻向于菩薩覺道,廻向于衆生,每一念都是趣向于修成圓滿波羅蜜的法門。

發心廻向是布施 滅惑為戒不害忍

求善無厭斯進策 於道不動即修禪

發心將一切所修積的善業功德,都廻向於無上法界,這就是所修的布施波羅蜜。能破無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就是滅惑。能滅惑,不害衆生,就是持戒。不傷害其他衆生,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求善法、修善道,而不厭足,精勤求菩薩道,這就是精進,同時要鞭策自己不懈怠。修行佛道,能達到不為境界所轉,得入不動地,這就是所修的禪定波羅蜜。

忍受無生名般若 廻向方便希求願

無能摧力善了智 如是一切皆成滿

能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明白了這種最高的道理——無生法忍。這就是般若智慧,是出世法中的殊勝智慧。能用無功用行的方便智慧廻向於無上菩提,廻向於衆生,如是為求圓滿自己所發的大願。菩薩修行的功行到達了不動地的階段,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動搖、摧毀他的信願。就因為他已修得善於明瞭一切的上上智力。像前面所說的六度萬行、方便智、十種波羅蜜等法門,都修學圓滿具足了。

初地攀緣功德滿 二地離垢三諍息

四地入道五順行 第六無生智光照

初地叫歡喜地。歡喜的意思,是說菩薩成就他的功德,雖說有點帶勉強性,不算很自然,但他還是很歡喜的。攀緣是指菩薩在初地時,勤修功德,越多越好,近於貪求。所以說初地菩薩修積的善根功德,圓滿充足。到二地時,菩薩知道不應過於貪求功德,離垢地是離一切的垢,也離此貪求功德的垢。三地叫發光地,因為離除了一切的垢,就生起了出世的智慧之光。有了大智慧,一切爭勝負的心就都息滅了,所以叫發光地。四地叫燄慧地,燄慧是形容智慧放出光明的火燄,照耀着進入智慧的佛道。五地叫難勝地,就是順著佛道,行六度萬行,普度衆生。第六地是現前地,修學甚深法門——無生法忍。成就了無生法門,智慧之光就現前了。

七住菩提功德滿 種種大願皆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中 一切所作咸清淨

菩薩修學到第七地的果位時,以前所說的種種菩提覺分的功德,一一都圓滿具足,所以叫遠行地。往昔所發的種種大願,到七地時也都修行成熟、圓滿成就。因為有如此的成就,能夠在八地的果位,安住不動,一切所作也都清淨自在,再不會受煩惱的困擾。

此地難過智乃超 譬如世界二中間

亦如聖王無染著 然未名為總超度

從第七地轉入第八地,這個過程比較困難,因為那一份俱生種子,沒有大智慧是不易斷除的。所以必須有殊勝的方便智慧才能超過。譬如一個純清淨的世界,一個是雜染不清淨的世界,這中間是不易度過的。又好像轉輪聖王,他雖然沒有一切染汚執著,可以遊行四天下,有大勢力,但還不能說他已超過了一切,因他還在人間,尚未曾超過人的地位。

若住第八智地中 爾乃踰於心境界

如梵觀世超人位 如蓮處水無染著

假若已經住到第八地,已得了無功用的方便智了,這时才能說已超過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好像大梵天的天王,他徧遊三千大千世界,這才能說是超過了人的地位。又好像蓮花雖是種在水中,但出水以後,並不沾着水。他雖是種在汚泥中,但長出以後,也不染着汚泥。

此地雖超諸惑衆 不名有惑非無惑

以無煩惱於中行 而求佛智心未足

第七地的菩薩雖然超過那些有無明煩惱的衆生,但他不能說是有煩惱的,或說是無煩惱的。為什麼呢?因為雖無煩惱現前,但不能說絕對沒有煩惱。菩薩求佛智的心還沒有滿足,沒有滿足,就還有貪求;有貪求之心,煩惱就沒有斷絕,所以說:「知事少事煩惱少,人到無求便無憂」

世間所有衆技藝 經書詞論普明了

禪定三昧及神通 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對於世間上所有一切的技術藝業、經典、書籍、辭彙、議論等等,無一不精通明瞭。四禪、八定和種種三昧、六神通、十方便等這些修得通,都在七地內修行成就了。

菩薩修成七住道 超過一切二乘行

初地願成此由智 譬如王子力具足

菩薩修成了第七地的道業,已經超過二乘,聲聞緣覺阿羅漢諸行者們。初地是由願力所成就的。第七地則是由智力所成就。如國王的太子,一出生他就具足了國王的條件。

成就甚深仍進道 心心寂滅不取證

譬如乘船入海中 在水不為水所溺

第七地的菩薩,雖然已成就了種種甚深的法門,但他仍然是精進修道,從不懈怠。他的心雖然已寂滅了,但他並不急於求證佛果。譬如乘着大船,航行海中,雖在水中,因藉着船的力量,不會被水所淹沒,也不會遭受水的災害。這是譬如菩薩有大智慧大願力,乘般若船,用智航行。

方便慧行功德具 一切世間無能了

供養多佛心益明 如以妙寳莊嚴金

用方便智慧,修積種種善業功德,順應圓滿具足。世間上的凡夫俗子,不容易了解這種智慧。菩薩供養無量數佛,心智就更加增勝,聰明智慧日漸明淨,這就好像用妙寳來莊飾眞金一樣。

此地菩薩智最明 如日舒光竭愛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 化導群生修正智

第七地的菩薩,智慧最光明了,就好像太陽放出織盛的光,能把衆生愛欲的汚水都曬乾涸。在第七地果位的菩薩,常示現受生做大自在天的天王,他教化衆生,領導衆生修學正道智慧。

若以勇猛精勤力 獲多三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 願力自在復過是

菩薩假若用他勇猛精進的精神力量,立刻可以得到很多正定正受的神通力,同時也可以見到無量數諸佛,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諸佛。如以他的願力自在示現,更可超過這些數目。

此是菩薩遠行地 方便智慧清淨道

一切世間天及人 聲聞獨覺無能知

以上所說的,是菩薩修學的遠行地——十地法門中的第七地的法門。他所修得的方便無礙智,清淨的佛道,是所有世人和天人們,以及二乘聲聞緣覺等行者,都不能知道這種境界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第八不動地

是時天王及天衆 聞此勝行皆歡喜

為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金剛藏菩薩演說完了第七地,這時法會中諸天的天王,和天上的無數天人,他們聽得第七地——遠行地的修行法門後,都皆大歡喜。眞所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上妙法門,大家都歡喜得無以言行。於是大家踴躍供養諸佛,和在會中諸佛弟子,無量數的大菩薩們。

雨妙華旛及幢蓋 香鬘瓔珞與寳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這時諸天所供養的有:如雨一般普徧散出上妙華旛、寳幢,和寳蓋,名香所做的香幔,珠寳串成的纓絡,和種種用妙寳金鏤織成的寳衣。如此不可計數千萬種的供養具,都是用摩尼寳珠來裝飾,說不盡的美妙,光彩奪目。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於佛並佛子 共作是言而讚歎

天上的天女們,伴著空中七寳繽紛的供養具,奏出悅耳的音樂,普徧發出美妙悠揚和雅的音聲。這種盛況,都是為了供養諸佛和佛的諸大弟子們,於是同時異口齊聲說出許多讚歎的言辭。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愍衆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咸得聞

一切衆生都喜歡見到的,那位福具足、慧具足,福慧兩樣都圓滿具足的,為天人之師的佛。他平等慈悲,他哀愍一切衆生,他顯現出方便的大神通威力,使令諸天所奏出的各種天樂,普徧發出一種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上妙音聲,令衆生們聽到這種法音之後,皆發大菩提心,就會開悟。

於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於中安住說妙法

在佛一根毫毛的尖端,就有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微塵數的國土。如同國土那樣多,又有那樣多的諸佛,他們都安住在那兒,對衆生宣說微妙無上的甚深佛法。

一毛孔內無量剎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在佛每一個毛孔裏面,又顯出無量的世界來。每個世界都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瞿盧洲,又有七大香水海,還有須彌山——妙高山和鐵圍山,一切俱全完好。處在毛端和毛孔內的這些大山大海,看起來一點沒有緊迫和狹隘的感覺。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衆阿脩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在佛的每一根毫毛的尖端上,又顯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這樣六道輪廻的境界。又有天上的龍衆、天神衆——八部天神和阿修羅等。阿修羅是一種有天福,沒有天德和天權的衆生,他性情乖戾,好勇鬥狠,瞋心很重,凡是六道中都俱有這種習性的,都算是阿修羅。為什麼會有六道的區別呢?這是根據各自所造的業因而形成的。受生到六道,就是接受自己應受的果報。衆生種善因,就結善果,得好報;衆生造惡業,就結惡果,得惡報;各隨自業,累驗不爽。如果想知道自己從前所種的因緣,及將來是如何的趣處?有這樣幾句話可作參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於彼一切剎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衆生心 為轉最上淨法輪

在一切無量無邊際的星球世界中,都有諸佛在那兒演說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佛出現於世,就為了救拔衆生出離苦海,所以諸佛所說的法門道理,他必事先觀察衆生的根机,然後隨順衆生的心意,針對衆生的心理而演說。所說的都是能令衆生離苦得樂,清淨高尚,無能與比擬的上妙佛道,這就是轉最上妙法輪。

剎中種種衆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剎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已為說法

在每一個刹土裏,都有種種不同的衆生。每個衆生身上,又顯出種種不同的刹土來。人道、天道,和其他諸道,每一道的因果不同,各顯其不同的相狀。佛知道這些道中感受不同的原因,也明白衆生不同的心意,所以他能觀機逗教,為不同的衆生分別演說不同的妙法。

大剎隨念變為小 小剎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說不能盡

大的刹土隨著菩薩的一念,就能變成小的刹土。小的刹土也隨著菩薩的一念,又能變成大的刹土。像這種神通妙用,有無量無數,世間上的凡夫俗子,大家即使窮一生之力來探研,也沒有辦法說盡這種境界。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讚如來功德已

衆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說

天上的天王和天人、天神等,大家同時發出美妙的音聲,一齊稱揚讚歎諸佛。稱揚諸佛的功德之後,在會的諸天衆、諸龍衆、護法神衆等,心裡都極其歡喜,默默然地期待,一心一意的瞻仰佛,希望繼續聽到演說第八地的上妙法門。

時解脫月復請言 今此衆會皆寂靜

願說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當大家都靜默著仰望著佛的時候,解脫月菩薩知道大衆的心理,於是就起來,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現在法會中的大衆菩薩等,都肅然寂靜的期望著,為的是想聽您隨順著次第,繼續演說如何才能由第七地進入第八地。以及進入第八地果位之後,修學諸法門的行相和境界。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衆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

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諸位佛的弟子!修學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在第七地——遠行地中,他已經知道修學方便智慧,他所修學的一切佛道,也都清淨圓滿了,他也知道多修積對道業有幫助的善業功德。菩薩能這樣修行,都是本著往昔的願力所攝持,才能成就,也是佛力加被而成就的,也是他自己所修積的善業所成就的,也是他常常憶念佛的神妙十力、四無所畏,和十八不共法的心得之故。他又善能清淨自己的智慧深心,得到思慧的妙悟,而成就福德智慧。菩薩大慈大悲,不捨衆生的深心,深入到無量無邊的智慧覺道。他又能深入諸法,明白諸法本來是無生,既沒有起落,也沒有形相,沒有成,更沒有壞,沒有一個窮盡的時候,不會轉變,也沒有自性為它的本性。不論從開始或現在或到未來,都是一樣平等,而沒有分別。菩薩了知這種如事如理,同佛一樣的智慧,而達到隨佛所入的境界。因為這種智,就是佛的究竟入處。如如兩字的意思:上如是智如,下如是理如。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第七地的菩薩,修學的功行,已達到離心意識不起分別和作意的境界了。離心:就是離報心憶想的分別觀念。離意識:就是離方便心憶想的分別觀念。這菩薩沒有取為己有的私欲心,也沒有執著於我的主觀固執,所謂「取之不可得,捨之無一物」。如此是「心行處滅,離一切想」深入一切法藏,猶如虛空一樣。虛空無性,這就名叫「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證得了第七地的果位境界。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佛子!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第七地的菩薩修證成就了無生法忍的時候,即刻證入第八地——不動地的境界。這種境界唯獨修行功行已到達深行的程度,已圓滿具足一切般若而登上涅槃彼岸的菩薩,才能體驗的。七地以前的菩薩都不能知道。到達這種境界的菩薩,對一切事物,已沒有分別的心意識。已離開一切的形相觀念。也沒有任何思慮妄想。既已離了一切形相觀念,又沒有了思慮妄想,所以「執著愚昧」的念頭,自然沒有了,無從生起了。這種境界,是一切無量無邊的聲聞辟支佛們所不能及的。菩薩已入此深行,也遠離了那些無謂喧鬧,無益的爭論。清淨寂滅的境界,油然現前。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譬如有一位大比丘,他修得有大神通,他心意能任運自在,無往而不自得;一步一步的順著修行的過程,進入到九次第定,達到入於滅盡定的境界。在滅盡定的階段,脈搏停止了,呼吸停止了,一切憶念也停止了,一切能令人動心的種種妄想,分別意識,都止息了。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的一切就是這樣。當他住於不動地時,就捨卻了一切作意于功德的有功用功行。任運自在,自然而然,不修而修,不持而持,證得了無功用道法。身口意三業清淨了,一切意念外務也都停止息滅。安然住於八地,本著菩薩證得的報得通,自在修行。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衆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此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譬如有一個人,在夢中見到自己掉在大河裏,為了想遊到岸邊,就拼命的用勇猛勁力,想出最可靠最容易逃生的方法,用力划去。因為用了最猛的勁力,馬上就醒悟轉來了。醒來以後,身在床上,夢中那些動作思想都沒有了,夢也無影無踪了。菩薩修行度生,也是這樣。菩薩看到一切衆生在貪、瞋、癡、慢,四種惡性流中漂浮(也可說地水火風四流。種種妄想,都可稱為流),為了想要救度這些衆生,就發大願心,勇猛精進,晝夜不懈,一地一地的勤修苦學,修到第八地——不動地了。到了第八地的果位後,過去所修證的有功用行,都停息了。因為八地以前所修的,都是依著希望心而修成就的。八地之後,這種希望心就無形無相地消失了。自利利他這兩種行相,也都沒有了。二行:依內證清淨,生死涅槃,二心不行所以悉不現前。相行:依外緣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所以說相行也悉不現前。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好像生在大梵天上的天人一樣,六欲天的煩惱雖然都沒有了,但還有形色。住在第八地——不動地的菩薩,也是這樣,一切由心意識所生起的妄想,狂心妄念都消滅了。欲念裡,八識裡都已經去妄存誠,無所現前了。這位八地的大菩薩,證得了八地的果位,不像以前各地的菩薩,從初地以來,念念不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總以成就佛果為目的。到達八地以後,方便智成就了,到達無功用行的境界。這時他的菩薩心,成佛的心,圓滿菩提覺道的心,入涅槃寂滅的心,這些含有欲求、妄想、有所得的心,一概平息了,再不生起了。菩薩已入此清淨境界,怎還會起世間凡夫的心念呢?當然更不會有的。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第八地的菩薩,以他往昔發的大願力的緣故,十方諸佛世尊,常常顯現在他的面前,加被他,令他得到如來的智慧,令他能入於法流的門中。法流的意思,是令他起無功用行,任運趣入佛的智海。並且對此地的菩薩用嘉勉的口氣,說:「很好!很好!善良的男士,你現在證得的這個「忍」門的境界,是第一的。你只要再往前進步,就合乎佛法了。」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

然而你這位善良的男士!我們諸佛所得的十種力量,四種無所畏,十八種不共諸佛的法,這種種殊勝佛法,你現在還未修成就呢?你應該修習成就這些佛法,才能算完成你的願心。所以你應該再勤加努力,精進學習,不要停止放棄在忍門之中,就認為滿足了。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衆生。

諸佛又叫一聲善良的男士!你雖然是已證得了寂滅的眞快樂,你也得到了無拘無束,無罣無礙的解脫,很自由了,可以隨心所願,為所欲為了。可是那些凡夫們,還沒有證得這種眞快樂,和這種眞解脫呢?他們仍然被種種的煩惱,常常困擾,得不到眞自由眞快樂。種種的諸惡覺觀,也常侵害他們的心意。你應該發大悲心,憐愍這些衆生,利益這些衆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衆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良的男士!你應當常常記得往昔所發的誓願,依你所發的廣心、大心,上契佛道,下化衆生,普徧給予衆生利益,也令他們得到不可想像的智慧法門。自己得了如佛的智慧,就應廣利衆生。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又善良的男士!一切法的法性,本來是常住不變的,它並不因為有佛出世,或者沒有佛出世,才常住不變。諸佛他們並不是因為得到了這種常住不變的眞理,才成佛,才名之為如來。一切的二乘聲聞緣覺們,也能得到法性不變,寂滅常樂,清淨解脫,去妄存眞的快樂境界。所以你現在還應該向前修學,精進不懈,因為你還沒有得到如佛的究竟智慧。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又善良的男士!你應該看一看我們十方諸佛的身相,相好光明,具三十二種相好,八十種隨形好。不僅如此,而是無量相好,不可言形的無量相好莊嚴。諸佛的應化國土也是無量。諸佛用以教化衆生的方便法門,也是無數無量。諸佛的殊勝智慧,也是無量無邊。諸佛教化衆生所發出的清淨音聲,令衆生一聽,就能去除熱惱,清涼安穩,他的力量也是無量無邊的。以上種種的善業果海,都是教化衆生的事業,你應該繼續勤修,成就這些法門,才有能力利益衆生。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又善良的男士!你現在是剛由第七地進入第八地,得到一切不動、一切停止——念、脈、氣,都停止了,證得不動的境界。你得了這種法的智慧光明,能知道一切法是無分別的,所謂「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法是無生無滅的,任心一住,不能以言語道斷來說明。善男子!你可知道,諸佛證得一切法的智慧光明,是無量入,入一切法。無量作,作一切法。無量轉,轉一切法。甚至經過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時劫,也沒有辦法知道諸佛的境界。你現在不能就停住在第八地不動了,你還應該勇猛向前精勤修學,來成就這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的法門。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衆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又善男子!你應仔細觀察十方諸佛的國土,無量無邊。十方衆生,也是無量無數。無量的法,它有種種不同。如是等等,你都應該眞眞實實的明白通達這些事相。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受人天所尊重的十方諸佛,給與第八地的菩薩,像上面所說的無量無邊,能啟發智慧的法門,使得第八地的菩薩得到無量無邊的法益,生起了無量無邊的不同智慧,作出種種善業。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衆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假若十方諸佛不給第八地的菩薩,啟發智慧的法門;那麼,菩薩就會即時證入究竟涅槃,而放棄利益衆生的善業功德了。因為他會以得少為足,不再去做那些教化利生的事了。因為十方諸佛咐予菩薩無量無邊啟發智慧的法門的緣故,菩薩就在一動念之間,能生起一切智慧的業力。這種智力如果與從初地到七地中各地所修的功德行門相較量,那是百分也及不上此地——八地所生起的智慧的一分。甚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也不如此時一分。就如最大的數阿僧祇分,最小的歌羅分,用天文數字來算,用譬喩來說,用優波尼沙陀分——淩虛塵分,數都數不過來。無論用大數小數都及不上此地起了智門之後的一分。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衆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衆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甚麼緣故呢?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当他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是以一身為對象的。現在他修證到第八地無功用行的境界,已有方便智惠,任運自如的神通妙用,可以千變萬化,變化出無量身出來。這就比如現在一人照了相,然後隨意要印多少張都可以。又可以有無量音聲,這也可用傳聲轉播來比喩,在一時間可轉播到無邊地區,都可以聽到。智慧也無量無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也能隨意受種種生,受種種死。也有無量清淨的國土,同時也能清淨無量的國土。也能教化無量無邊種種的衆生。也能供養無量十方諸佛。也可以深入無量的法門。也具足無量神通妙用。又有無量不同的衆會道場。住入無量無邊的清淨的身語意三業。修積了一切菩薩應修的善行。這都是得到了不動法門的三昧的緣故。由於無相無功用無間斷,相用不動,任運集成。一切不動了,以不變應萬變,所以能化身千萬億。如胡大川有兩句詩:「更願化身千萬億,早為霖雨暑為風」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坐一艘大船,想駛入大海中去。當船還未入水時,必須用許多人力,才能把它移送到海裡。用的功夫大,時間多,又很慢。把船送入海裡以後,船就會隨著水力風力行走了,只要再稍加上人力划動,就很順利前行。這樣所走的路,比起在旱地上用人工推動的緩慢程度,快速得多了。以未入海時旱行的速度,現在一天所航行的路程,恐怕經過百年,也及不上現在一日所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也是這樣。菩薩修行積集無量無邊的資糧,駕駛著大乘佛法的船到無生之智的菩薩行海中,能於一念之間,以無功用的智慧——也就是不著於相而不需用心意的智慧,深入一切智慧中最上最殊勝的智慧的境界中。他原有的有功用行——即由願力和發心而一點一點修得的功用,雖經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的時劫,怎麼樣也比不上現在——第八地時一念之間可成就的無功用行的智慧之門。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所謂觀世間成,觀世間壞。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

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菩薩,當他進入第八地之後,是用不作而作,不用而用;無修而修,無證而證的無功用的覺悟智慧,來觀察一切最上智慧所修行的境界。好像觀察這個世界是怎樣成就的,又觀察這世界又是怎樣毀壞的。這成壞的因素,都是由於衆生所造的善惡業集聚而成。成的時期,叫做成劫。等到這些善惡業報盡了,就叫壞劫。是甚麼時成的?到甚麼時壞?甚麼時候是成住?在甚麼時候又是壞住?這些不可思議的宇宙變化,菩薩都清清楚楚的知道。

*附注:劫:梵語,印度稱為劫波,中譯為長時。人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歲,身高增一寸,增至八萬四千歲,這叫增劫。從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身高也跟著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止,這叫減劫。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中劫,合四個中劫,就是一個大劫。宇宙的成是二十個小劫,壞也是二十個小劫。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水火風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知微塵細相。差別相。無量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

又知道地球是小的,或是大的,或者是無量相的,或者這些地球是各有分別不同的相。又知道水、火、風界的小相大相,或者是無量相,各種不同。又知道淩虛微塵的細相,不同的相,有區別的相。隨著任何世界中,所有的微塵是常聚在一起,和微塵不同的相狀,菩薩都能確實知道。

隨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風界,各若干微塵。所有寳物若干微塵。衆生身若干微塵。國土身若干微塵。皆如實知。知衆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阿脩羅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塵成。得如是知微塵差別智。

無論什麼世界中,所有的地、水、火、風四大的界限,每一種有多少微塵。所有的寳物,如金、銀、琉璃、赤珠、瑪瑙,硨磲種種的寳物有多少微塵。又知道衆生身等於多少微塵。又知道有多少微塵才合成那樣多的國土。這些微妙的知識,菩薩都能眞實的知道。又知道衆生中的大身是多少微塵所成的,衆生中的小身又是多少微塵所成的。又知道地獄的衆生,以及各種畜生的身,一切餓鬼身、阿修羅身等等,每種身有多少?天上的衆生身有多少?人身有多少?每一類的衆生是多少微塵數所成就的?菩薩得到這樣微妙而又能分別微塵的勝妙智慧。

又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壞。知欲界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菩薩又知道欲界是怎樣成的?色界是怎樣成的?無色界是怎樣成的?又知道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怎樣壞的?又知道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各種的小相、大相、無量、無數的相,種種不同的相,有各種區別的相。菩薩得到像這樣能觀察三界成、壞、相狀的種種差別的上妙智慧。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衆生。所謂善知衆生身差別。善分別衆衆生身。善觀察所生處。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住在第八地的菩薩,又生起他的智慧的光芒,用以教化衆生。就如他非常清楚所有的衆生,他們的身相不同、身類不同、根性智愚不同。又能觀察這些衆生受生的地方也是各個不同。然而他能夠隨著不同身相、不同類別,不等智愚,根性懸殊的衆生;應著衆生的渴求,隨類而到他們之中現身,施以教化。這就是普門品上所說:「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而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身而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而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身得度者,即現長者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以上這一段經文,就是「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成熟」的說明。教化衆生,是為助成衆生成熟菩提果位。

此菩薩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隨衆生身信解差別,以智光明,普現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衆生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示現受生。此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剎,其身不動。乃至不可說佛剎衆會中,悉現其身。

這位八地菩薩,他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他能隨著不同身類,和根性信解不等的衆生,在他們中間受生。

菩薩受生是根據願力,以智慧之力而普徧隨應衆生而受生。菩薩不只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中是這樣,就是在二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個三千大千世界,甚至百千個三千大千世界,甚至不能計算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他都能隨著衆生的身類、根性、信解的不同,而普徧在這些衆生中現身,以大願力大智慧受生示現。這位八地的菩薩因為他已成就了微妙殊勝的大智慧,所以他能在一個佛刹中,身體不移動,身相也不變化,甚至可以到不可數說的佛刹中所有大衆法會裡現出他的身相,所以說八地是不動地。八地菩薩是「不動而周徧法界,不修而周滿一切行門」

佛子!此菩薩隨諸衆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衆會之中,而現其身。所謂於沙門衆中,示沙門形。婆羅門衆中,示婆羅門形。剎利衆中,示剎利形。如是毗舍衆,首陀衆,居士衆,四天王衆,三十三天衆,夜摩天衆,兜率陀天衆,化樂天衆,他化自在天衆,魔衆,梵衆,乃至阿迦尼吒天衆中,各隨其類,而為現形。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住在第八地的菩薩,他隨著一切衆生,身所歡喜的,心所信解的,種種不同的情形,在十方三世諸佛的國土裡,各個大衆法會中,隨感而應現。以八地菩薩的方便自在神力智慧,而微妙的顯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如果在沙門中——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就示現沙門的身相,廣宣法要。如果在专門修清淨行的婆羅門大衆中,他就現婆羅門的身相而對他們說法。如果在尊貴的種姓刹地利人衆中,他就以刹地利的身相而對他們說法。如果在毗舍人衆中——印度四姓之一,人皆操習如屠宰等低賤的職業,他也能示現毗舍人而對他們說法。以及在首陀羅人衆中——印度四姓之一,為農耕者。乃至在信奉佛教的居士衆中,四大天王衆中,三十三天的人衆中,夜摩天的天人衆中,兜率陀天的天衆中,化樂天的天衆中,他化自在天的天衆中,甚至魔子魔孫衆中,或者在大梵天的梵衆中,以及有頂天的阿迦尼吒天的天衆中,不分貴賤,不擇梵魔,八地的菩薩都能隨著願心,應機度化,適應不同的身類,隨類示現。他以平等慈悲,以同類同事的身份而顯現說法。

又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現聲聞形。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形。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現菩薩形。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形。

如果遇著喜歡修四諦法門根性的人,他就現聲聞的身相對他說四諦法門,幫助他早證聲聞果位。如果遇著喜修因緣法門根性的人,他就現辟支佛的身相對他說十二因緣的法門,令他早證得十二因緣的理法,得辟支佛的果位。如果遇著利根大心的人,喜歡修六度萬行,他就現菩薩身相,為他說六度萬行,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教理法門,令他早成就菩薩的功行。如果遇著上根大願大力發菩提心的人,他就示現福慧具足,三覺圓滿,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如來身相,為對方說成佛之道,令他早證佛果。

佛子!菩薩如是。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隨諸衆生信樂差別,如是如是而為現身。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第八地菩薩就像上面所說的相狀,在一切不可數說無量國土裡,方便而自在的隨著無量信解不同,愛好喜樂不同的衆生們,隨機應現。為這一切衆生演說契合他們機緣的法門,教化他們。諸位佛子!這位八地菩薩,他雖然不時隨緣示現種種身相,但在他的意念裡,根本沒有身相存在。雖現身而不著一切形相,甚而連想像和分別一切的意念都沒有。他對於所有的衆生,都一視同仁,平等看待。

此菩薩。知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住在第八地的菩薩,他能了解一切衆生身的類別。也能知道所有國土的地理形狀。也知道各類衆生的身相不同及受生國土的業報因緣,也能知道諸聖者如聲聞、獨覺、菩薩。如來所證得果位的身相,是隨甚麼智,修甚麼法門而證得的智慧之身。微妙的法身。以及等虛空無邊無際不二的虛空身。這些因緣妙理,八地菩薩都瞭如指掌。

此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能以衆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衆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衆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衆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衆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又知衆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衆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

這位八地菩薩,他知道一切衆生心中所喜歡的事,那一類的衆生願意甚麼,那一類的衆生喜歡什麼,他都明白,於是他就針對著他們的好惡,用契合他們的方法來施行教化。他能以衆生的身作為自己的身,與衆生融為一體。菩薩有時示現一個國土,或山,或海,或大地。菩薩為了度化衆生,必須現身說法,就需要用各種方便的方法。好像眼前的萬佛城,這兒有許多房舍,就有許多信衆來聚會一處,講經說法,修行辦道。你能說這不是佛身菩薩身所示現嗎?因為我們還未得著智慧之眼,雖在佛身和菩薩身上,也不知道。這好像一隻螞蟻在大船上,終日遊走,跑徧各處,但它還是不知道這艘船究竟有多大?是什麼形狀。我們在佛和菩薩所示現的國土裡,顛顛倒倒、矇矇眜眜,同樣不知身在佛身上或菩薩的身上。所謂「對面不識觀世音」。菩薩有時示現一個惡人,做惡事受惡報,令大家看了,明白警惕。有時菩薩又示現一位善者,做善事就受善報,令衆生見了,知道因果循環,平等不爽。世上萬事萬物,不論有情無情,是非善惡,都在演說妙法。人演人的妙法。飛禽走獸演飛禽走獸的妙法。樹木花草演樹木花草的法。山溪流水、風聲鶴唳,無不是在演說妙法。祇是凡夫迷于虛妄,完全不明白諸佛菩薩示現的境界而已。有人對佛法明白一點,又將信將疑。有人信是信了,但又不依法修行,終日放逸恣欲,馬虎敷衍,誦經禮佛,形式對付,毫無誠心。有人信了,也相當虔誠,但無恒心,而以未能得利益的緣故,中途放棄。有人信心尚誠,又因見信衆鮮少而動搖。這些現象,普徧於衆生心中,也是因為衆生善根微薄之故。菩薩有時現虛空身,就是以法界為體,虛空為用的意思。菩薩又知道一切衆生心裡所高興的,最普徧的莫如異性相吸了。菩薩能夠以國土身作自己的身。也能以自己的身作衆生的身。也可以用自己的身作業報身。也可以示現為虛空身。虛空是取之不可得,捨之也無可捨。因為衆生是不能離開虛空的,所以「不可得中即沒得」,這就是虛空的本體。八地菩薩又知道一切衆生心中所歡喜的。衆生思想喜樂,常趣於顛倒,因之其表現,也常於正法相違。在諸佛菩薩眼光中多現顛倒,但在衆生自己分上則認為所樂所喜都很正常。八地菩薩也常現善惡業報身,也能化現山河大地的國土,和房廊屋舍等為自身,乃至化現為虛空身,盡虛空徧法界都充滿了佛和菩薩的身。又知道衆生心裡所歡喜的,能夠以自身變化為衆生的身相,或者化現為國土身相,乃至化現為虛空身相。何以法、智、虛空這些抽象的名詞可以作為自身呢?佛和菩薩都是心包太虛的。身心與法智已融為一體,自然應現出法智之身。心包太虛,自然也與虛空同為一體,所以說現虛空身。這就是「作」的意思。

隨諸衆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此菩薩知衆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

八地菩薩他知道衆生的根性,好樂的意趣不同,各種身類也有差別,為了方便教化,就隨著衆生的好樂不同,將自己原有的身相,化現如同衆生的身形,接近相同的衆生。菩薩知道衆生之所以會現各種不同類身相的原因,是他們各自所集聚的種種善業、惡業不同,才成就這個業身。因善惡業的業力不同,所招感的果報就不同,所得的果報身也不同。衆生因無明的造作,得到無限的煩惱糾纏,就成為一個煩惱身。色身是有形有色的身。無色身是沒有形也沒有色的身。

又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染相。淨相。廣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網差別相。

八地菩薩又知道其他菩薩所現的國土形相:是小的國土形相,或者是大的國土形相,或者是無量無邊的國土形相。或者是染汚的國土相,或者是清淨的國土相,或者是廣大的國土形相,或者是倒住的國土形相。或者是正住的國土形相。或者是普入一切的國土形相。或者是像方的網,圓的網的國土,有不同的差別的形相。

知業報身假名差別。知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假名差別。知如來身有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菩薩又知道各種業報身,都是根據他所作的業因不同而定下一些假名字,便於稱說的。又知道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這些二乘、菩薩的稱謂,都是因他們修證得的果位稍有差別,修持的法門各有所專,而定下不同的假名號。菩薩又知道佛有菩提身:是成就無上覺道而證得的圓滿佛身。願身:是願生到兜率天的身相。化身:是佛隨緣應化的不同類身相。力持身:是自身舍利住持之身。相好莊嚴身:是所有實報身,無邊相海所莊嚴之三十二相好身。威勢身:是所有智慧之光明能攝受調伏衆生而現的威嚴之身。意生身:是所有同一世界,或不同世界,或出世的心得到解脫的聖者,無作意而生之身。福德身:是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廣大善因,而種善根,必得佛果而現之身。法身:是所有的如來諸漏已盡,二行永絕,三覺圓滿,福慧具足的清淨之法身。智身:是已出諸障垢,成就了大圓鏡智,證得了平等,一切事理圓融無礙之身,而超諸外道的身相。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實決擇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相。不共相。出離相。非出離相。學相。無學相。

菩薩又知道智慧之身的各種不同的形相。如善於思惟度量事理,從聞思智慧而現的善思量相。從修慧中得到對教理都通達,又能有確實抉擇一切的如實抉擇相。又能通於三慧,因果分明(行就是因),為果行所攝相。有凡夫的世間俗智,也有三乘聖者的出世智的世間出世間差別相。有小乘十智、中乘七十七智、大乘權實無量智的所謂出世——三乘中大小差別相。共相:又叫同相,相似般若,通於他相,名為共相。不共相:又叫異相,不通於他,乃一己之特性。在大成中粗妙分別,甚深般若,不共二乘者,謂之不同相。出離相:是出離三界之相。非出離相:是還未出離三界者之相。這是在修行上成就與否的分別。學相:研究眞理,慕求勝見,以斷妄去惑為宗趣。無學相: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妄惑斷,諸漏盡,學道圓滿,不更修學謂之無學相。

知法身平等相。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衆生非衆生法差別相。佛法聖僧法差別相。

八地菩薩他知道通達一切法、理法圓融無礙,生佛無二的是平等相。不壞相:就是行法,稱理起行,行合乎理,成就菩提功德,所以說名不壞相。隨時隨俗假名差別相:就是教法。隨所化衆生的根性相應,謂之隨時。理本無言,隨著世俗假藉一些假名來說明它的差別相。衆生非衆生法差別相:這是顯現理法的重要性,它的境界,通於染淨,平等法身是徧於有情無情。佛法聖僧法差別相:這是說果法,是清淨的第一相。三乘可同樣證得第一義,三寳是最殊勝的,不過隨智的不同而有差別相。

知虛空身無量相。周徧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相。

八地菩薩又知道虛空身有六種相。㈠無量相:無可度量的意思,好像芥子雖小,但它的中空也沒有分量。㈡周徧相:是說普徧到一切色非色的地方。㈢無形相:看不見的形相,是指含無為空而言。凡夫所見的形相,都是一切唯心造的。㈣無異相:是說無障礙的意思,它不同於色法彼此相異,而是有障礙的。㈤無邊相:無始終、無起盡的邊際之相。㈥顯現色身相:能通受色相。譬如虛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因色可分別是虛空,也能因空而顯出色身相。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已,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得此十自在故。則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大智者。無能壞智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八地菩薩成就了像前面所說的各種智慧之身以後,他就證得了命自在:菩薩能操縱自己的生命,願意活多少時間就活多少時間,不想活了,也隨時可以死,不受閻羅王的束縛,非常自由自在。心自在:就是沒有任何煩惱了,無時不在法喜中。財自在:這個「財」字,不是指金銀財寳,是說沒有瞋恨心。有瞋恨心的人,就等於沒有錢的窮人。沒有貪瞋癡心的人,就是富人。一切世界無量的莊嚴,都如嚴飾自己一樣。業自在:菩薩已證得了如是智身,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善業,他的現生後世的業報,可任由住持示現。生自在:就是任由自己意志受生,不受業力的支配。願自在:一切都能隨所欲,無不滿願。解自在:世間一切經論名言事理,沒有不通達的。如意自在:一切事都能隨心所欲,神通妙用,事事無礙。智自在:智慧充沛,事事無往而不利,處處恰到好處。法自在:無邊法門的妙用,對衆生根機宣說教化。

菩薩證得了這十種自在,就成為一位令人難於想像,智解殊勝,行業寬廣,功德無邊的大智慧者。是不可以數量來計度的大智慧者。廣大無邊,無人能及的大智慧者。因為沒有人能及得上他的智慧,又有誰能來破壞他。天魔外道也無能侵損他這樣的大智慧者。

此菩薩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身語意業,隨智慧行。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善起大願。佛力所護,常勤修習利衆生智。普住無邊差別世界。

八地菩薩像上面所說的,得到了智解殊勝,行業寬廣和成就了十種自在之後,這時他終於得到了眞正的清淨的,無纖毫過失的身業。得到眞正清淨無一塵過失的語業。得到眞正清淨無一微塵過失的意業。身語意三業都清淨無過失了。所作所為無一不是隨智慧的表現,沒有一點愚癡的行為了。無上勝智,微妙登彼岸的法門,其功行一天比一天增上。因由般若攝大悲,不染愛見,所以一切本著大悲心為前,為第一,而生起方便利益衆生的善巧方法。又能以無分別的智慧,而成就敏於抉擇一切、分別一切的智慧。又由內心發起濟度衆生的大願。因而又獲得佛力常常加持,同時菩薩更時時精進,修學一切利益衆生的法門,以增加自己的智力,也啟發衆生的智慧。菩薩大慈平等普徧住到無量無邊不同的世界,去教化所有的衆生。

佛子!擧要言之,菩薩住此不動地,身語意業,諸有所作,皆能積集一切佛法。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我現在列擧八地菩薩重要的成就來說一說。八地菩薩修行不動地的法門,他身語意三業的表現,都不離積集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佛法。

佛子!菩薩住此地,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煩惱不行故。得善住勝心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捨利益衆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護一切世間故。得善住陀羅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辯才力,善觀察分別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無邊世界故。得善住大願力,不捨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波羅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來護念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此菩薩得如是智力,能現一切諸所作事。於諸事中,無有過咎。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第八地;他因求法的心深重之力,得到善住於高深的般若智心,一切煩惱就不現前了。得到了善於住在殊勝心的力量,這是因他恒常不離修道的緣故。得到善住大悲愍衆生心的力量,是由他常常都不曾捨離衆生,總是隨時利益給予衆生的緣故。得到善住大慈愛心的力量,則是他在在處處經常救護一切世間衆生的緣故。得到善住於總持一切法義的力量,則是他時刻不曾對法忘失的緣故。得到善於明辯無量三昧的辯才力量,則是他善能觀察、研究、分析一切諸法實相的緣故。得到善於妙用一切神通的力量,則是他能普徧化身到所有的世界去行菩薩道的緣故。得到能圓滿過去所發的大願力量,是因他不曾捨離修菩薩行應做的事,應捨己為人的慈悲的心的緣故。得到能登菩提彼岸的力量,是他精進不懈,圓滿修證成就十方諸佛所說的無上法門的緣故。又能得到如來的護念之力。八地菩薩在佛的心目中,就如初生的嬰兒,佛就如慈母。時時刻刻佛都保護著他,念茲在茲的關懷著他,因之獲得種種智慧,一切智慧中的最上智慧,無一不油然生起。這位八地菩薩證到不動地的果位,得到像前面所說的種種智、種種力量,無論他想做任何事,都能隨心如意。凡所願欲,亦無不成就。所作所為的一切事體,只有功德。絕不會有過錯的。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眞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菩薩修證到第八地——所謂智慧之地的果位,這地的名字,叫不動地。「不動」的意思是說菩薩此時的功行,已證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內外都顯得空明清淨的境界,所以就沒有人能來破壞他的定力,這就叫不動地。又有一個名字叫不退轉地,因為沒有力量可以令他轉變移動,也不會退轉。此時菩薩是常在定中,常在慧中,只知道進,不會後退。智慧功能,有增無減的緣故。又有個名字叫難得地:因為能修證到第八地的果位,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切世間的人們,連想都想不到的,更不能知道八地菩薩的境界。不但世人不能想像,就是七地的菩薩也不能知道八地菩薩的境界。各地的修學法門和功行證悟的程度不同。智慧的妙用,善巧的運用不同。不達到自證眞修實學的程度,是不能瞭解上進另一地的境界的。佛法的微妙深奧,就是如此。世俗的學子們求學的階段,也是中學不知大學的課程,大學也不清楚碩士博士們所修的甚麼功課。又有個名字叫童眞地:證到八地果位的菩薩,就如人返老還童,得到了孩子般的天眞,返本還原了。因為他已離棄了一切的過惡,在不會重犯了。所以叫童眞地,也叫童眞住。又有一個名字叫生地:好像新生的生命,生氣勃勃,蓬勃茂盛,隨意安詳,自由自在,一點不勉強,一點不拘泥。又有一個名字叫成地:成就了一切應做的事,所謂「所作已辦」,從此只須向佛果邁進,求得如佛的智慧。又有個名字叫究竟地:菩薩修行的功夫,證得了不動地的果位,可以說離圓滿完全的地步已不很遠了,因為他已有方便善巧的智慧,能抉擇一切的道理。又有個名字叫變化地:隨著他的心,滿他的願,成就他所發的一切誓願。又有個名字叫力持地:他有堅固正確的信願力,支持他所修的道業,誰也不能動搖他、改變他。又有個名字叫無功用地:證得第八地果位的菩薩,他的功行已圓達到無功白行是無著意的境界,因他過去所修的,都已成就,如今是無修自修,無證自證的境界。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恒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衆生之處,示成正覺。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八地菩薩成就了像上面所說的智慧,能深入佛所有的境界。佛的功德光輝常常照耀到他的身上。隨順著佛的威儀,佛的境界,常常呈現在他的眼前。又時常得到諸佛的護念。大梵天的天王,帝釋天的天王——釋提桓因,就是世人所稱的天主,還有四王天的天主,和諸位護法金剛力士等,他們都常常保護他、奉侍他。八地菩薩從來沒有一時離開過大定,在定中能得到大的正定正受。又能化身千萬億顯現無量不同的身相。他所化現的每個身相,都有大的勢力,大的威德。八地菩薩的神通,叫做「報得神通」,是一生來就有大神通之力的,不必作意。他運用三昧得神力,非常自由自在,能令一切衆生得到他的利益。不管什麼地方,只要有需要教化的衆生,他就到那兒教化衆生,示現成佛。

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 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八地菩薩以他修證得到的三昧自在,報得神通,無礙智慧,常能參入諸大菩薩的大乘法會。因之獲得更大的神通妙用,放大得智慧之光明,進入到任何法界,不受一點阻礙。他能知道各種不同形的世界,如仰形世界,覆形世界,三角的、長的、方的、圓的等等形像的世界。好像我們所住的地球,就是圓形的。菩薩為了教化衆生,他有時需要示現一些偉大的功勳事業,轟轟烈烈,立大功成大業,廣大利益衆生。諸如此類的事,他都能隨心所欲,心想事成,這都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常見到聽到的大善大惡之事,就是菩薩所示現的。菩薩又能通達了解過去世際、未來世際河現在世際的事,因為他成就了宿命通。菩薩對於一切外道邪魔,以眞理的威德,普徧降伏他們。菩薩深深入於諸佛修行的境界,在不可數計的國土裡,修菩薩應修的法門,因之獲得三不退法:①念不退——不畏任何艱苦,絕不生退轉小乘的念頭,始終是大乘的行者。②行不退——修大乘的菩薩,一切以救衆生的大悲心為首,所以自己即使犧牲生命,也不退轉。③位不退——絕不會貪圖自了,退到二乘果位。這是三不退轉法,所以稱八地菩薩名為不動地的菩薩。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恒不捨離承事供養。此菩薩於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一切資生,悉以奉施。於諸佛所,得於如來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別等無量法明。若有問難世界差別,如是等事,無能屈者。如是經於無量百劫,無量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增明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證得了第八地的果位之後,他藉著正定正受的力量,常常可以見到無量衆多的十方諸佛。他見到這許多的諸佛後,決定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一定是常謹慎為諸佛服務,誠意供養。這位八地菩薩,他在每一個時劫裡,每一個世界裡,都能見到無量百佛,無量千數的佛,甚至可以見到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佛。他對每一位佛都是恭恭敬敬,眞心誠意尊重的。無一事,無一時他不是謹謹慎慎承事供養。所有日常需用物資,沒有一樣不無完全奉獻于諸佛。在諸佛的法會道場中,他專心學習,得到諸佛甚深微妙的法藏,接受到各個世界無量佛法和智慧的光明。假若有人來向他請教世界不同的問題,和許多不容易答覆的事項,他都能一一為人解答得清楚明白,絕不會被人難到,駁倒或屈服的。像這樣經過無量百劫的時間,無量千劫的時間,甚至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不可計數的時間,菩薩的善根修行積聚的善行功德,輾轉一天比一天光明清淨深厚。

譬如眞金,治作寳冠,置閻浮提主,聖王頂上。一切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八地菩薩的這種境界,可以譬喩冶治過的眞金一樣。用這冶治好的眞金來做一頂寳冠,把它載在閻浮提的轉輪聖王的頭上。所有全國人民和大臣百官的名貴裝飾品,沒有一樣能和這頂寳冠相比。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滅衆生煩惱黑暗。善能開闡智慧門故。

八地菩薩他所有的善根,也像寳冠一樣,諸二乘聖者聲聞、緣覺等,和第七地的菩薩,他們的善根,也同樣不能與八地菩薩的善根相提並論。因為八地菩薩的大智慧光明,能夠普徧滅除一切衆生的煩惱黑暗,能夠啟發一切衆生智慧之門的緣故。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運慈心,普放光明,滿千世界。此地菩薩,亦復如是。能放光明,照百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令諸衆生,滅煩惱火,而得清涼。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的領導者,或者是大梵天的天王,他們都能普徧施運大慈悲心,普徧放大光明,照耀百萬個佛的刹土中如微塵數的世界,令這些世界中的衆生,滅除煩惱的火燄,而得到身心清涼的波羅蜜法門。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名略說諸菩薩摩訶薩第八不動地。若廣說者。經無量劫,不可窮盡。

在第八地的菩薩,他修學十波羅蜜的法門中,比較注重修願波羅蜜較為增上。其餘的九種波羅蜜法門,不是完全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機緣而已。以上是大略說說諸大菩薩修學第八不動地時的過程實情,如果要詳細演說,就是經無量數的時劫,也說不完。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住在第八不動地的時候,大多數示現作大梵天的天王,統領千個世界。教化天衆,總理政事,非常勝任愉快。他並且善於闡揚諸佛的佛法眞義。也能對聲聞、辟支佛二成聖者,和諸位菩薩演說修菩薩行的無上波羅蜜——到彼岸的成佛法門。設有人來問他各種世界不同的成因,和其他種種疑難問題時,他都能對答如流,絕不會被人屈服。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於度衆生的四攝法,他都能善巧運用於方便度化衆生的各種作業上。他所作所為的業行,都不曾離開念佛法僧三寳的眞正義理,乃至不曾離開念一切佛的種智,和一切智慧中的大智慧。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以發起大精進力,於一念頃,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八地菩薩他又做這樣的想法:我應該在一切衆生中為他們的首領,為一個很特殊的領導者,更應該做那些有智慧者的師表——成佛。菩薩若再向前精進,就可以在一念之間,成就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正定正受。同時可示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更可示現同樣多的菩薩作他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倘若以八地菩薩他往昔所發的特殊大願的力量,隨心自由自在的示現這種境界,還可以超過以上這個數目。即使你用百千億那由他的時劫,也不能把它數清楚。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這時金剛藏菩薩想把前面所說的義理和境界,重新用偈頌的方法再說一遍。

七地修治方便慧 善集助道大願力

復得人尊所攝持 為求勝智登八住

學修十地法門的菩薩,從最初發心,修學定力,得到了輕樂和定力,就生出了大歡喜,所以第一地叫歡喜地。第二地叫離垢地:離開了一切的染汚思想和塵垢,離開了貪瞋癡三毒,所以叫離垢地。第三地叫發光地:因為離棄了染汚塵垢,就如明鏡去除了積塵,顯現出了它本有的光明,所以叫發光地。第四地叫燄慧地:有了光明,就是有了智慧,智慧的光猶如火燄一樣,所以叫燄慧地。第五地叫難勝地定念慧具足了,得到神通妙用,所以叫難勝地。第六地叫現前地:智慧中的上妙智慧現前,所以叫現前地。第七地遠行地:此地專修治方便智慧。菩薩善於修集助他早成道業的法門,以期完成他的大願。助道的法門有三十七種——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總共是三十七種幫助完成道業的方法。菩薩遵照佛所教的方法修行,所以就能被人中最尊上的佛所攝持。為了求殊勝的智慧,而登上了第八地不動地。

功德成就恒慈愍 智慧廣大等虛空

聞法能生決定力 是則寂滅無生忍

八地菩薩的功德圓滿了,福慧成就,但他對衆生的慈悲愍念的心,仍然是有增無減,恒常如是。這時他的智慧非常廣大,猶如虛空,包羅萬象。當他聞到諸佛所說的法義後,即刻就能生出決定精進的力量。於是他就證得了無生法忍的道理。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這種道理是很玄妙、抽象、難以用具體的事物說明。無生法忍是一種最高的理悟境界。

知法無生無起相 無成無壞無盡轉

離有平等絕分別 超諸心行如空住

八地菩薩他了悟一切法也沒有個生相,也沒有個起相,也沒有個成相,也沒有個壞相,也沒有個窮盡的時候,或者轉變的相。離開了有和無而是平等的,也沒有任何分別不同的。它超過了一切心和行能到的地方,就像虛空一樣,常住無相。

成就是忍超戲論 甚深不動恒寂滅

一切世間無能知 心相取着悉皆離

菩薩成就了這種無生法忍的超然理智,遠超過世間上世俗的戲論。這種法是甚深無上,不動而常寂滅的。一切世間上的凡夫皆不能了解。菩薩之所以能悟得,是因為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目中都已捨離了,因此他們既沒有了心相,更沒有一個取或著的相了。因證得人空和法空道理。

住於此地不分別 譬如比丘入滅定

如夢渡河覺則無 如生梵天絕下欲

八地菩薩此時的功行,對於凡事凡物都已經沒有分別的意念了。他沒有了分別的實心,而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心。這就好像比丘入了滅盡定一樣,一切都忘卻了。又好像在夢中掉到河裡,為求生就拼命向岸邊掙扎。因為用力過猛,驚醒過來,仍然睡在床上,何曾有落水這囘事呢?凡夫在世,追求名利,日夜辛勞,還不是一場夢!這時如果有人勸他:人生如夢如幻,何必如是煩惱爭求?而正在熱心名利的追求者,絕不會相信這話,等到無常忽到,百般不能自主時,他只得眼睜睜的撒手而去。人生的幻夢破滅了,覺悟時已經太遲了。又好像生在大梵天的天人,他們已經沒有了欲念。絕下欲:時說連六欲天的欲念都沒有了。有這樣四句話,說明六欲天的欲念。「四王忉利欲交抱」:四王天和忉利天的天衆,還有兩性的欲念,不過他們兩性相愛的表示,是互相擁抱一下。「夜摩執手兜率笑」:夜摩天的兩性相愛是彼此握手。兜率天的兩性相愛是見面笑一笑。「化樂熟視他暫視」:化樂天的兩性相愛是見面時互相注目凝視,目不稍瞬,好像入定。他化自在天的兩性相愛的表示,則是見面時互相稍為望一望而已。「此是諸天之欲樂」:這就是六欲天的欲念情形。西方人信仰上帝,希望生到天上,但天界並沒有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沒有了欲念,但還有形色。色界就是四禪天。無色界沒有了形色,在四空處。欲界是有欲念,就是六欲天。

以本願力蒙勸導 歎其忍勝與灌頂

語言我等衆佛法 汝今未獲當勤進

八地菩薩以他往昔所發的大願力的緣故,所以得到十方諸佛的勸化輔導,使他再繼續向前求更深厚的修行功夫。他證得樂無生法忍,諸佛讚歎他證得這種殊勝法門,所以與他灌頂,受法王的果位。並且勉勵他說:我們十方諸佛所說的佛法,你現在還沒有完全得到,如諸佛所證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些你都還沒有修證圓滿,所以你應該再勇猛精進,更求進步。

汝雖已滅煩惱火 世間惑燄猶熾然

當念本願度衆生 悉使修因趣解脫

你現在雖然已息滅了煩惱的火,斷除了煩惱,但是世間的迷惑和無明的引誘,這種火燄還仍然烘烘的燃燒著。你應當囘憶當年所發的願心,是要普度衆生,令一切衆生都發菩提心,在因地都種菩提種子,而趣向於眞正的解脫之道,都得到眞正的解脫。

法性眞常離心念 二乘於此亦能得

不以此故為世尊 但以甚深無礙智

「法性眞常」這種義理,你現在是證悟了,你也已達到離一切心念的程度。這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意思,也就是滅盡定的境界。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忍可於心,二乘聖者也可證得這種境界。這種境界,並不是已經成佛了。切不能因為得到這種寂滅的境界,就以為證果了,成佛了。你——八地菩薩還應該開啟你的最上智慧之門,趣求更深無礙的佛智。

如是人天所應供 與此智慧令觀察

無邊佛法悉得成 一念超過曩衆行

你如能繼續向前精進,求無上的果位,才是應受人天所供養的佛。得到了甚深微妙的智慧,就可觀察理解十方三世諸佛,是怎樣成就他的三德的:①智德、②斷、德③恩德。因之你對無邊的佛法,也才能完全修學成就。就可在一念之間,超過以前所修行的功德和智慧百千萬億倍。

菩薩住茲妙智地 則獲廣大神通力

一念分身徧十方 如船入海因風濟

八地菩薩經過了無以數計的時劫,而今住到了不可思議的「不動地」,微妙的智慧之地。他獲得了極廣大而又自在的神通妙用的力量,能在一念之間,分身到徧十方諸佛的刹土。這就好像船入大海,藉著風的力量,迅速行駛的速度,較之未入海時,需用人力推動才能行動的情形,不知超過了幾百萬倍。

心無功用任智力 悉知國土成壞住

諸界種種各殊異 小大無量皆能了

八地菩薩修行的功能,已證得了「無功用道」「無功用」的意思,是說他的神通妙用,不必營造作意,而是自然而修,任運智慧的力量所成。他對於國土的成壞變異,都很清楚。如哪一個國土正在成,哪一個國土快要壞,哪一個國土現在正是住的時劫,哪一個國土已入空劫,他都清楚地知道。同時也知道各個世界各有各的形相不同,各有各的世界種不同,有的好,有的壞。小的世界,大的世界,各個的差別,諸如以上種種,他都能清楚明白。

三千世界四大種 六趣衆生身各別

及以衆寳微塵數 以智觀察悉無餘

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地、水、火、風四種東西所構成的。六趣就是六道,也就是六種法界——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種法界的衆生,他們的身相是各個不同的。以及那個地方有什麼寳物礦藏?甚至世界上的大地有多少微塵?他都能知道。因為八地菩薩有無上微妙的大智慧,他用他的智眼觀察,一切的一切,自然清楚無遺漏。

菩薩能知一切身 為化衆生同彼形

國土無量種種別 悉為現形無不徧

菩薩因為能知道六道衆生的身相不同,心性智愚不同,他為了去教化這些不同身相,不同根性的衆生,就必須化現與他們同類的身形,才能深入,才能接近,才能達到教化的目的。許多種經上都提到菩薩為度天人,就化現天人。要度修羅,就示現修羅。有時在人間,隨人間所度的對象而示現。為了度畜生,就現畜生相。為了度地獄中的衆生,就現罪惡相。度餓鬼就現餓鬼相。國土也是無量的,又能知有多少個,多少大小,多少種類形狀。菩薩從不計較這些,他總是到處隨類示現,教化衆生無有分別,永不疲厭。

譬如日月住虛空 一切水中皆現影

住於法界無所動 隨心現影亦復然

現在擧一個譬喩:就像太陽和月亮,它們永遠住在天空中,只要地上有水的地方,就可現出日月的影子來。菩薩雖然常住在不動道場,但他仍然隨處現身的。「住法界無所動」,這是菩薩的法身。他教化衆生,隨類現身,這是說菩薩有千百億化身。隨類化身就如日月因水而現影一樣。

隨其心樂各不同 一切衆中皆現身

聲聞獨覺與菩薩 及以佛身靡不現

菩薩示現各類不同的身相時,他都是先觀察衆生的心性,知道衆生心所歡喜的,就投其所好而現身。菩薩示現一切的衆生身相,還示現聲聞身、獨覺身,和大菩薩身相。有時應以佛身才能度的,就示現佛身,示現種種身相,都是為教化衆生,為衆生說法。

衆生國土業報身 種種聖人智法身

虛空身相皆平等 普為衆生而示作

菩薩示現各種衆生的身相。示現各種國土形相。示現善惡業報的身相。又示現三乘聖人的身相——聲聞、緣覺、菩薩等。示現種種智慧身相。示現種種的法身相。又示現如虛空身相。又示現的身相一切都是平等的。他普徧為各類衆生而示現種種的身相。

十種聖智普觀察 復順慈悲作衆業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動如須彌

菩薩他用十種的聖妙智慧,普徧觀察各類衆生的根性。他又依據自己的慈悲心,利益衆生作種種的慈善事業。在十方諸佛處所聞的佛法,他也都修學成就了。他守持清淨戒律的精神,養成了如如不動的定力,就如須彌山一樣。

十力成就不動搖 一切魔衆無能轉

諸佛護念天王禮 密跡金剛恒侍衛

八地菩薩也成就了如佛的十種力量,具足眞正的定力,不會被任何境界所動搖。一切魔衆如天魔外道等,也不能轉移他的心,搖動他的信念。他受到十方諸佛的保護眷念,也受到諸天的天王的禮敬。也受到金剛密跡——就是天龍八部諸護法神,他們隨時侍奉他、保衛他。

此地功德無邊際 千萬億劫說不盡

復以供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莊嚴具

八地菩薩修積的功德,無邊無際,縱使用千萬億的時劫,也沒有方法可以說得完,數得清。他雖然已經有這樣多的功德了,但還是時刻親近十方諸佛,恒常供養十方諸佛,所以他的善根越來越增加,越久越光明,就好像轉輪聖王頂上寳冠的明珠一樣光明。

菩薩住此第八地 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說三乘無有窮 慈光普照除衆惑

菩薩修學第八地的時候,他常示現做大梵天的天王,做千世界的主宰者。常常對他的臣民演說三乘不同的佛法——佛乘、菩薩乘、和二乘(即是聲聞、緣覺)。這三種不同的修學法門,他從不間斷地對其臣民闡揚其精義。又以他的慈悲心的智慧之光,普徧照耀一切衆生,令他們都能除滅一切煩惱和迷惑。

一念所獲諸三昧 百萬世界微塵等

諸所作事悉亦然 願力示現復過是

八地菩薩此時的成就,可以在一念之間獲得無量數的三昧——正定正受。究竟有多少呢?沒有辦法知道,大概相等百萬世界的微塵。他成就的善根功德,所行的菩薩道,所教化的衆生,也相等于百萬世界的微塵。假若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而言,自在示現還可超過這種數目。

菩薩第八不動地 我為汝等已略說

若欲次第廣分別 經於億劫不能盡

諸大菩薩修學第八不動地的過程和境界,我——金剛藏菩薩——現在已經為你們大概演說完了。倘若要依照秩序,一層一層的,一分一分的詳細解說,恐怕用百千萬億劫的時間,也說不完八地的境界和相狀。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九善慧地

說此菩薩八地時 如來現大神通力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難思議

當金剛藏菩薩演說第八地的法門時,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一齊現出最大的威力神通,令十方諸佛的國土同時發生六種震動。無量億數的國土,和十方諸佛,對大地忽然震動的現象,都發生不可思議的感覺。

一切知見無上尊 其身普放大光明

照耀彼諸無量土 悉使衆生獲安樂

諸佛的一切知見,不可思議的無上知見,只有無上尊的佛,才能相互了然。諸佛的身體,普徧放出無量無邊的大光明,照耀無量諸佛的國土,使令無量諸佛的國土和衆生們,都得到平安快樂。

菩薩無量百千億 俱時踊在虛空住

以過諸天上妙供 供養說中最勝者

無量百千萬億的菩薩,同時都踊躍到虛空中,顯現出大神通。以超過諸天的上妙飲食,供養於十方諸佛,供養說法最妙的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

大自在王自在天 悉共同心喜無量

各以種種衆供具 供養甚深功德海

大自在天的天王和天衆們,大家都同樣的歡喜,希望再能聽到這種無量微妙的佛法。天王和天衆們,每個人都以種種不同的上好供養品,供養十方諸佛。因為供養佛的功德之大,大到無有邊際,其深有如大海不見底。

復有天女千萬億 身心歡喜悉充徧

各奏樂音無量種 供養人中大導師

又有千萬億的天女們,歡喜的細胞充滿了全身,內心的愉悅,自然浮於眉目。各自演奏不同的樂器,散發出美妙的音聲。這種熱烈而歡欣的盛大音樂會,是為了供養人天的大導師——佛。

是時衆樂同時奏 百千萬億無量別

悉以善逝威神力 演出妙音而讚歎

這時天女們齊心合意演奏出幽雅聖潔的天樂,有百千萬億不同種類的樂器,齊發出悅耳的歌頌聲。眞所謂「此樂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囘聞」。這種空前的偉大盛況,都是藉著諸佛的大威德神力,才有如是美妙的大演奏。其演出的目的,是為了讚歎佛、法、僧三寳。

寂靜調柔無垢害 隨所入地善修習

心如虛空詣十方 廣說佛道悟群生

這種音樂的境界,令人悠然神往於寂靜的氣氛之中。身心協調柔和,而令人發菩提心。這種天樂無絲毫染汚塵垢,無害於人的情意。遠非靡靡之音,令人生起邪思妄念。每個天上的人,或者人間的人,只要一聽到這種聖潔的音樂,都會自然發大心修行佛道。八地的菩薩,他的心境已猶如虛空一樣,能不動本座到十方世界。到十方諸佛的國土,廣為宣說佛法,教化衆生,令一切衆生聽了佛法,都能立時開悟。

天上人間一切處 悉現無等妙莊嚴

以從如來功德生 令其見者樂佛智

不管是天上,或者是人間,所有的地方,到處都現出了無能等比的莊嚴境界。這種無上微妙的境界,是從諸佛無邊的功德所顯出的。演奏天樂,顯現無上微妙莊嚴境界,能使聽到的、看見的衆生們,生起歡喜學習佛法的心,趣向求如佛的大智慧。

不離一剎詣衆土 如月普現照世間

音聲心念悉皆滅 譬猶穀響無不應

八地菩薩他能不離本座而徧詣十方佛的國土,去教化諸佛國土的衆生。這種道理,就好像空中的月亮。月亮只有一個,但是每個人都覺得月亮只照著自己。菩薩不動而能徧遊十方、教化衆生,和月亮隨各人移動是同樣的道理。八地菩薩已是音聲也沒了,言語道斷。心念也滅了,心行處滅。雖然如是,但他教化衆生,仍然是廣宣法要,不遺餘力。譬如人在山谷曠野發出喊聲,於是四周山谷立刻反應出同樣的聲音。菩薩的音聲心念,雖說皆「滅」,但這種「滅」是不「著」「音聲心念」的意思。

若有衆生心下劣 為彼演說聲聞行

若心明利樂辟支 則為彼說中乘道

假若有一種衆生,他發不起大心,也沒有大願,自然沒有大力。他修行、聞法,常以得少為足,往往半途而止或懈怠。唯求自了,這就是小乘人的心志,所以說「心下劣」。遇著這一類的衆生,對他就用修聲聞乘的法門——苦、集、滅、道四諦法來教化他。如果遇著心智聰明,根性較利的衆生,他喜歡修辟支佛的境界,就對他說中乘的十二因緣法,令他修學。

若有慈悲樂饒益 為說菩薩所行事

若有最勝智慧心 則示如來無上法

假若遇有發大慈悲心的衆生,他喜歡做利益衆生的事,這就是菩薩乘的根性,就對他說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道理。設若遇著根性猛利,有勝人一等的智慧,又肯發大心,願求佛道的衆生,就對他說最殊勝的成佛的佛乘道理。

譬如幻師作衆事 種種形相皆非實

菩薩智幻亦如是 雖現一切離有無

這好比幻術師變戲法,雖然變出千奇百怪的事物,以眩惑人的耳目。其實都是假的、虛幻的,沒一樣是眞實的。菩薩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教化衆生,也是用一種幻化的智慧,不必去執著其事。雖然顯現出來許多相狀,但他並未著於有相無相,只視之為水月佛事,虛幻佛法而已。菩薩行所無事,他的境界是「即一切相,離一切法」。離有為法,也離無為法,一切無著。凡夫為什麼不易成為菩薩呢?就是太著相。受人讚歎,則歡喜雀躍。一經人毀謗,就煩惱痛苦。終年歲月,就在好壞、是非、成敗、有無中著眼。菩薩則是超出一切有形之外,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無我相、人相。人我均如虛空,虛空是取之不可得、捨之不可得,不可得中無一得。人生在世,把自己視為第一,把一切身外之物均希望據為己有,勞碌終身,費盡心力。到頭來,既非你有,也非我得,兩手空空,帶著如影隨形的「業」去見閻君。謹此奉勸諸位信士們!不要再沉迷在糊塗顛倒的夢想中打轉了!

如是美音千萬種 歌讚佛已默然住

解脫月言今衆淨 願說九地所行道

像前面所說的天女們演奏的天樂,有千萬種美妙的音聲在虛空中洋溢。他們歌頌讚歎十方諸佛、法、賢聖僧三寳。演奏會結束後,天王、天子、天女們,並沒有散去,仍然靜悄悄的,安然恭敬的在那兒等候。於是解脫月菩薩就對金剛藏菩薩說:現在法會中,諸位清淨的大衆都希望請求大德您,繼續演說第九地的法門,修行德相狀和修學的方法。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秘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當解脫月菩薩代表法會中衆菩薩和天衆等,向金剛藏菩薩請求繼續演說第九地修行的法門和相狀之後,隨即金剛藏菩薩很欣悅的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以他在第八地修得的智慧,精心思惟,仔細觀察,希望求得更殊勝的、更寂滅的,更解脫的境界。因之他知道必須繼續勤加修習佛的智慧,才能深入到諸佛不可以言語相傅的秘密之門。觀察這種不可以思議、不可以言傅的、極廣大、盡精微的大智慧的性能。清淨一切,總持正定正受的法門,具足無量數的廣大神通。到各種不同的世界中去,修學佛的十力、四無所畏,以及佛的十八不共法。能經常隨從十方諸佛轉大法輪,恒常不捨大悲心,從不會忘記往昔所發的大願力。如像這樣勤勉修學,就可以進入菩薩第九地——善慧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無為法行。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進入到第九善慧地的大菩薩,這時他是眞正明白了甚麼是善的法行,甚麼是不善的法行,甚麼是無記的法行。無記的意思,是介於不善不惡之間。他也確實知道甚麼是有漏法行。有漏就譬如一個破瓶,盛水盛油都要漏掉。凡夫做惡事得惡報,就漏到地獄畜生道。無漏行,就是向上行善,做利益大衆的事,沒有一點惡習氣壞毛病。六根清淨,能理解空無相的道理。他又懂得世間法行,也懂得出世間的法行。世間法行是有漏,不清淨,恒常在貪瞋癡中顛倒來去,生生世世在煩惱無明的覆蓋下流轉著。出世間法行是無漏的,因為已能見道了,一切恰與有漏的世間法相反,而是永遠在清淨的境界中生活。他又知道思議與不思議法行的差別。思議世出世的異同不思議,則是以無分別智,「即世出世」,所謂「在塵出塵」之意。又能知修定的法行,如果不循著正法修行,就不能得到正定,不能得到寂靜的輕安,容易為緣境所動而散漫。他還知道聲聞法行和獨覺法行。聲聞法行是小乘聖者,遵佛所說的四諦法——「苦集滅道」而修證的果位,就是羅漢果位。羅漢果位分四個階段:初果名須陀洹,斷除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見惑就是「見境起貪愛」。不為境所轉,對境不起貪愛了,就是斷了見惑,已達到「見道」的地位了。第二個階段名斯陀含,已斷欲界思惑前六品。第三個階段名阿那含,已斷欲界思惑後三品,這時已達到修道位。再斷除了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思惑是「迷理起分別」,對於眞理不明白,對於一切事物不明白,都發生疑惑,想知道就去探討研究思惟,還有無明邪思等等。對一切的迷惑疑慮,到無學位這個階段時,都可斷滅了。而證得四果,名為阿羅漢,叫無學位。前面三個果位叫有學位,因為還有所學。到四果已是無學了,所以叫無學位。這時行者大聲喝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是小乘聖者修道的最高果位,是遵照著四聖諦——苦、集、滅、道而修的。因為知道人生有各種因苦果,所以發願修行。發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苦」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度「集」諦。「集」「苦」因,「苦」「集」果,要除「苦」必須斷「集」。這還是在世間法上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度「道」諦。「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度「滅」諦。要成道業必先「滅」除一切染汚的世間法,「滅」是出世間法的因,「道」是出世間法的果。聲聞乘是修四諦法證果的。

獨覺乘又叫辟支佛乘,又稱中乘。獨覺是以十二因緣法為所修的依據,為主旨。他獨處深山,與世隔絕,「春觀百花開,秋覩黃葉落」,因之覺悟到人生一切無常、苦、空、無我的眞理。有佛出世,就能見佛聞法,證悟後稱為緣覺。無佛出世而自悟的,稱為獨覺或辟支佛。這位九地菩薩,也知道菩薩行的法行,菩薩是修六度或名十度的萬行,廣大無邊,以救拔衆生離苦得樂為主要業行,以大悲心為首,只求耕耘,不問收穫,大行大力大願的行者。他也明白佛所修行的法行,是福慧雙修,所以稱之為「兩足尊」。佛是福足慧足,為人天共尊敬者。佛利益一切衆生,等無差別。佛自覺圓滿,普徧覺他,這就是如來地的法行。有為法行:是有形有相的、無常的、有漏的、染汚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為法行:是出世間的、無形無相、清淨無染的。這種種法行,第九地的菩薩他都了然無餘。

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衆生心稠林。煩惱稠林。業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樂欲稠林。隨眠稠林。受生稠林。習氣相續稠林。三聚差別稠林。

這位第九善慧地的菩薩,以他修證得的殊勝智慧,確實知道衆生的心多得像密密的樹林,而又令人難以捉摸的那麼複雜。俗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煩惱稠林:人們的煩惱,多得無以名之,所以稱為稠林。以佛的智慧概分為八萬四千種類,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教衆生用以克制其煩惱。業稠林:衆生所作所為,都叫業。業有善業惡業,也是多如稠林。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因果不明,顛倒輪轉,生生死死,都是業之使然。根稠林:根是指衆生各個的根性不同,也像稠林一樣。解稠林:衆生所明白的事理,也各自不同,亦如稠林。性稠林:意思是說衆生心性不同,也如稠林。也可說是性能和種類差別之多。樂欲稠林:衆生因根性不同,所以好惡自然不同,所以說樂欲好像稠林。隨眠稠林:隨眠是煩惱中的一種,衆生的隨眠煩惱也像稠林一樣多。受生稠林:受生是指衆生再世投生。衆生受生是隨業力,作了何業,業就帶到何處受生。衆生的品類像稠林,受生的地方當然也像稠林那樣多。習氣相續稠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前生的壞習氣多,今生的脾氣就大。習染而成為慣性,顛顛倒倒是非正邪不明。正經事、正經話許多人聽不進、學不會。邪門歪道的很快就學會了,這都是往世的習氣使然。習氣這種種子,很難斷盡,而必然是相續的,所以說習氣相續不絕亦如稠林。三聚差別稠林:這是指一切衆生而言,可分三種:一種衆生,可得正定,必定證悟的。一種衆生,生性邪惡,不能得到修證開悟。一種衆生在兩者之間,可善可惡。有緣遇善知識也能得定開悟,無緣見善知識就不能得到正定開悟。像這種衆生也是如稠林一樣多。

此菩薩如實知衆生心種種相。所謂雜起相。速轉相。壞不壞相。無形質相。無邊際相。清淨相。垢無垢相。縛不縛相。幻所作相。隨諸趣生相。如是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皆如實知。

第九善慧地的菩薩,他是眞實知道衆生的心,由於各個思想不同的緣故,表示出來相狀就有種種不同。如一般所說的雜起相:就是指八識緣境相,同時生起很多的念頭,一時就顯出不定的表現來。內心七顛八倒,雜亂無章,妄想紛飛,一點規矩都沒有的雜亂相。速轉相:由這種妄想很快又轉到另外一種妄想,滿腦子裡都是妄想,快速的轉來轉去,無一刻暫停。壞不壞相:壞就是滅,不壞是生,就是生滅相。無形質相:是沒有形體的樣子。是第一義相,所謂心身不可得,心體離念的意思。無邊際相:就是自相,順著無邊無際的境界,取境不同,即為心用。以上四種心相,並通染淨。清淨相:就是滅除了一切煩惱染汚,恢復清淨的自性。垢無垢相:垢是隨緣,有煩惱、有染汚、不清淨。無垢是本性清淨,離一切雜染、妄念、煩惱,自覺聖智、眞妄。縛不縛相:縛是束縛不自由、就是為煩惱所困擾。不縛是得到了解脫,捨離了煩惱不清淨的困擾。幻所作相:幻是由神通變化所現,是一種幻智,是一種作意所現出的相狀。隨諸趣受生相:隨著所造的業,業就是因,業有業力,它帶著第八識到應得的果報處去受生。凡夫是隨業受生,菩薩是隨願力受生,為了救度衆生,六趣都去受生,隨應度的衆生而現各種類的形相。像以上說的種種相狀,雖然有百千萬億乃至無數無量的多,但菩薩還是確確實實的知道。

又知諸煩惱種種相。所謂久遠隨行相。無邊引起相。俱生不捨相。眠起一義相。與心相應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別相。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三業因緣不絕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第九善慧地的菩薩,他又知道衆生種種的煩惱相:一切衆生因為被煩惱所束縛,就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相狀,如所說的久遠隨行相:煩惱這種業障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跟著人六道諸趣中,不管你受生到哪裡,到哪一種類,它總是緊跟著不離開的。就人類來說,很多人不但不捨離煩惱,還非常喜歡煩惱,拿煩惱當飯吃,常常發脾氣,連飯都不要吃了。無邊引起相:煩惱是無邊、無際、無量的,又多又廣,隨時隨地,因一點小事引起了煩惱,於是就引出許多不如意的事。俱生不捨相:這種煩惱是與生俱來的,就是與業惑俱生而同來。譬如嬰兒一出娘腹,就哇哇大哭,這就是煩惱的表現。眠起一義相:「眠」是隨眠煩惱。「起」是現行。現行被貪瞋癡所縛。現行、種子惑業是同樣能生起煩惱的根本因緣。與心相應不相應相:就是所生的煩惱,能與心相呼應的形相。有時莫名其妙的發脾氣,而心裡並未生煩惱,這就是外表與心的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就是隨著所造的業,善惡不同,受生的趣處就不同,而受應得的果報的相狀。三界差別相: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各有不同的煩惱,在粗重的相狀上有區別。愛見癡慢如箭入遇患相:「愛」束縛著凡夫,因「愛」就有憎有恨。「愛」在表面上是愉快,但「愛」又有愛別離苦,有苦就有煩惱。娑婆世界是樂為苦因。「見」就是苦,因「見」就起了貪愛,而常見又起紛爭不和,所以「愛、見」各有煩惱。由此又變成「癡」,有了邪見,有時由邪見生「慢,貢高」。這四種心意,就如利箭一般,深刺入人的心田裡,造出種種過惡和憂患的相狀。三業因緣不絕相:三業是指身口意而言。「身」業不清淨,「口」「意」業一定不清淨。「口」業不清淨,同樣「身業意業」不會清淨。「意」業不清淨,「身業口業」定然不清淨。如果意識不起貪瞋癡的業,「身」絕不會去做殺盜淫的事,「口」也絕不會去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邪說。三業的造因,互有連帶關係,如三個輪子永遠轉不停息,造出多種不同的相狀。以上只是大略說說各種相狀,如果要詳細說,恐怕有八萬四千種的業相。雖然這樣多,九地菩薩他還是知道得很清楚的。

又知諸業種種相。所謂善不善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與心同生不離相。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報無報相。受黑黑等衆報相。如田無量相。凡聖差別相。現受生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九地菩薩他又知道一切諸業的種種相狀,就如所說的善不善無記相:善的形相,不善的形相,就是邪惡的形相。無記相就是二者之間,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的相。有表示的是有形體的相,無表示的是無形體的相。與心同生不離相:業是由無明造成的,起惑受報都是因業而有。無明是與心同生,與生俱來,很不容易把它捨離,因之有同生不離的善惡相。因自性刹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自性所造的業,刹那之間好像壞了,而業種猶存,它仍然隨著「緣」,有條不紊,一層一層依著次第,集聚成一種果報,不會失去受報的相。有報無報相:有的重業要受果報。如做了善事,又可消除一些惡業,所以又有不受果報的相。受黑黑等衆報相:黑黑是指在地獄,或在惡趣,或在畜生餓鬼的趣中。受種種黑道中的罪報,因為所造的業太多,這種相一定是非常醜惡黑暗的。如田無量相:衆生所造的業,好像田網一樣多,所成的相,也是各個不同。凡聖差別相:凡夫與聖人的業報不同,所現的相就不同。現受、生受、後受相:菩薩知道衆生是現在生受果報,或者來生受果報,或者再再生受果報的種種相。「乘」是大乘小乘的相。「非乘」是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的相。「定」是一切修行人的相。「不定」是那些不修行人的相。以上種種相無量無邊,現在只是大略說一說,如果詳細說有八萬四千那樣多的相。九地菩薩他都能知道這些相的根源。

又知諸根軟中勝相。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相。上中下相。煩惱俱生不相離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調柔相。隨根網輕轉壞相。增上無能壞相。退不退差別相。遠隨共生不同相。略說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

九地菩薩又能知道衆生的諸根,有俱生的差別,有的根性聰明,有的下劣——軟就是下劣。有的中等平常,不好不壞。都是隨根性而現相的。先際相是過去世的相。後際相是未來世的相。有不同的相,也沒有不同的相。「上」是上等的,如所謂「俊」就是千中選一的上等相。「中」是中等的,不好也不壞,這種相在衆生中要佔百分之七十五,是最多最平常普通的相。「下」是下劣的,常常有許多五根不具的,這種衆生多類智慧也很低。煩惱俱生不相離相:無明煩惱從先天帶來,動輒發脾氣,這種衆生一定生性暴戾殘忍,煩惱就掛在面上,令人不敢親近。「乘」是大乘,就是定相。「非乘」是不熟的,也就是不定的相。「世間」是非乘、不定的,但可以教化使入佛道。淳熱調柔相:就是和睦慈愛,令人可親的定相。隨根網輕轉壞相:根網就是說「六入」輾轉相縛,不得解脫,因之隨著這種束縛沉淪變異,生住不久,所以說「經轉壞相」。增上無能壞相:這是指凡夫或二乘人,他能除滅障,求上進修行就謂之增上,能增上就不會向壞的方向去,這是好相。退不退差別相:這是指菩薩的淨業而言。退是退轉,不進步就是退心了。不退就是不退菩提心。有三種是㈠位不退:不退於二乘。㈡行不退:所修的行法不退。㈢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兩者不同的相。遠隨共生不同相:遠隨是說從無始以來隨業共生不同的相。因為深入,所以叫遠隨。以上這些相,只粗略概說。細說無盡,有八萬四千之多。雖然無盡,但菩薩他仍然確實知道每個衆生的根相。

又知諸解軟輭中上。諸性軟中上。樂欲軟中上。皆略說。乃至八萬四千。

菩薩又知道根、解、欲三種的劣(輭)、中等、上好的不同的相狀。這三種的相,是順著發展的。依根就生解,依解就成性,依性就起欲,皆悉相似叫做相順。義理相參,名為順入。這些都只是大概說一點,如果詳細說,也是有八萬四千那樣的多。根是根性,解是理解。欲是樂欲。

又知諸隨眠種種相。所謂與深心共生相。與心共生相。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久遠隨行相。無始不拔相。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相違相。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開諸處門相。堅實難治相。地處成就不成就相。唯以聖道拔出相。

菩薩又知道隨眠煩惱的種種相,就如與「深心」共生的相——深心是說無始以來就跟隨著的,非常微細難以觀察的煩惱,到十地還不能斷盡這種的隨眠相。與心共生相:這是指六識分別事物的心意,是因現前事物而生起的。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這是依三界來說,相應是同界內相應,不相應是不同其他一界相應。不過有時在同界內隨著現前的境界,也不相應的。久遠隨行相:是說久遠劫以來,都是隨行的,甚至上至有頂,或說緊隨到九地的相。無始不拔相:這是說無始以來的業,因沒有聞思修,就沒有智慧生起,隨眠怨賊就猖狂,而衆生無能拔出,脫離這種煩惱。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相連相:衆生因為不知修行,不明眞理,不能滅除愛見等心,得不到禪定和解脫的正定正受,也不明白止觀的修學方法,一切都與正法相違背,而順著煩惱的濁流漩澓。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在三界中不斷受生,在在處處被無明煩惱所繫縛的可憐相。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無邊無際的妄相,不停的在心意中此起彼落,令其顯出恍惚難安的相。開諸處門相:是開十二處,根識兩種同生作用,所以說諸門。堅實難治相:堅實是指貪瞋癡三種的毒害,深入不易除滅,所以說它堅實難治,這種頑劣的相。地處成就不成就相:就是說在諸地時能否成就該地的果位,或者不能成就該地的果位的相。唯獨只有依佛所說的聖道修行,才能拔出一切苦根的相。

又知受生種種相。所謂隨業受生相。六趣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有想無想差別相。業為田,愛水潤,無明暗覆,識為種子,生後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離相。癡愛希求續有相。欲受欲生無始樂著相。妄謂出三界貪求相。

九地菩薩又知道衆生受生的種種相:如所說的因衆生起惑、造業,各自不同,受報也就不同,隨著他所造的業受生受報而得的相不同。六趣差別相:六趣是六種的法界——人有人的法界,天人有天人的法界,地獄有地獄的法界,餓鬼有餓鬼的法界,畜生包括飛禽走獸蟲,也有牠們的法界;阿修羅有阿修羅的法界,但阿修羅的根性是凶殘好鬥,在各界中都有這種根性的衆生,所以凡是如此根性的人畜等,都稱為阿修羅。這六趣中的衆生,他們各自的相狀是大大不同。有色界和無色界的衆生相狀也有很大差別。有想的衆生和無想的衆生的相中也有差別,和非有想非無想的衆生也有種種不同的相。像以上種種不同的生相,都是根據他們各自的業因,所以說業就像一塊田地,癡愛就像水一樣滋潤著這塊田。受無始以來的俱生無明掩藏遮蓋著,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一切就是種子,在這種因緣和合下,就生起了「後有」的萌芽。有了名色就和無明俱生而不相捨離,成為一個具體的相狀。又有種愚癡無明生出的「愛」,希望求得永遠相續成「後有」的相。想再有來生,受生不已,這種無始以來就執著的貪愛相。妄相已出三界,而仍然貪求欲界的相。

又知習氣種種相。所謂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隨衆生行熏習相。隨業煩惱熏習相。善不善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次第熏習相。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實非實熏習相。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

九地菩薩他又知道衆生的種種習氣所表現的形相。習是薰習,氣是氣質。習氣本來是無形無相的,可是形之於事相上,就表現出來種種相狀。熏習的意思,就好像拿一塊白布,放在煙上熏熏,一會兒白布就變成了黃的顏色,而且有一股煙氣。黃色就是受了熏習,留下的味道,就是習氣。所以說習氣是受熏染而來的,習氣深就是受熏的時間悠久。人的自性本來是光明的、清淨的;因為生生世世,由無明不覺生出三種細相——業相、現相、轉相,這三種相現出來,就成了習氣的相狀。因是受無明所現,就是染汚的、不清淨的習氣。拿現生來說,如小兒學習走路、說話、穿衣等,既長學習禮節、讀書、技藝等,都需要經過一點一點學習,才能進步純熟。有的由與生俱來,如食、色。有的由後天學習。菩薩知道衆生的習氣是由熏習而來,譬如,修行人有修行的習氣表現,不修行的人有不修行的習氣表現,這都是由過去生中所熏習的緣故,所以表現的相狀就不同。六趣中的衆生,也是隨著他受生的趣中生活習慣,積年累月所熏習的,而表現出各趣中不同的習氣相。「隨衆生」是包括九法界的衆生。除六趣衆生熏習相上面已講過,現在只說三法界的菩薩界的熏習相。菩薩是歡喜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聲聞界、緣覺界,他們就願作自了漢,這都是各自的習性不同。隨業煩惱熏習相:隨著所造的業,得著應受的報,惡業惡報,煩惱一定緊隨,終生就在苦惱中所現的相。善是好的習氣,不善是壞的習氣,無記是不好也不壞的習氣——這種種的相。隨入後有熏習相:隨著所種的因,結應得的果,有今生就有來生;今生熏習的習氣重,來生的習氣一定重。次第熏習相:依著次第,有條不紊的熏習相。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煩惱是很不容易斷除的。遠行是說即使你修無漏行,煩惱還是跟著你,不肯離開你的這種熏習相。實非實熏習相:實是眞實的,修菩薩道,求無上正覺的眞實智慧。非實是不眞實的這種熏習所現的相。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見聞是說要有正見,聽聞正法,不近二乘和外道,以免熏習成種子。隨著所熏習的種性願意親近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或者佛乘,各隨熏習的相狀。

又知衆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深著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二俱捨不定相。

九地菩薩又知道衆生是否得了正定正受,是否入了邪定邪受,還是也未得正定正受,也為入邪定邪受的相。衆生有正見的正定相。入邪見的邪定相。二俱是既無正慧抉擇,又不撥無因果,可好可壞的意思,兩者都不是的相。五逆邪定相:五逆是①弑父、②弑母、③弑阿羅漢、④破和合僧、⑤出佛身血。這種邪定的相。如提婆達多就是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五根是信、進、念、定、慧。有這種五根才能得到正定的相。二俱不定相:正邪二者不能分別清楚的相。八邪邪定相: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這種十惡八邪的定相。正性正定的相:就是有正當的性情和正確的定的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二者均不離的不定相。深著邪法定相:深深執著外道的邪教邪法邪定的相。習行聖道正定相:修習聖人所修的正道正定的相。二俱捨不定相:二俱是指邪法邪定與聖道的正法正定。二者雖都能捨,但仍是不定的相。以上所略擧種種相,都是衆生歷劫熏習所成的習氣,而顯現的相。

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住此地已,了知衆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第九地的菩薩,他隨順著像前面所說的種種無上智慧,觀察衆生,思惟衆生之所以有種種煩惱,及各種相狀習氣的差別,如實了知,所以稱之為住善慧地。菩薩住在第九地以後,他既已明白了達一切衆生所行所為的區別,和不同的相狀,以及煩惱習氣的根源,他就用善巧方便的法門,教化所有的衆生,調伏所有的剛強衆生,令他們都得到解脫,獲得身心平安的自由。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隨衆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第九地的菩薩,因為已證得了四無礙辯智,對於演說闡揚各乘的佛法,特別有所成就。能善巧無礙演說聲聞乘聖者所修行的法門。又善於演說獨覺乘聖者所修學的法門。又善於演說菩薩乘所修行的法門。他也能演說修學佛道圓成佛果的修行法門。一切乘和一切人所修行的法門,都能如實了知。菩薩用他所證得的智慧,觀察、思惟衆生種種的善惡根性——鈍根、利根、善性、惡性。衆生各自欲解不同——希望是甚麼?歡喜的是甚麼?知道甚麼?明白的程度如何?等等衆生的根性欲解縱然差別懸殊,但是菩薩隨著修證得的智慧,都能了然衆生在諸趣中不同的表現。有的常在六道中,有的又在四趣裡;縱然如此,菩薩隨著他的願力,跟著衆生去受生。他也示現煩惱,隨眠煩惱的束縛,種種業,種種習氣的表現。菩薩根據衆生這些苦痛,身入衆生中,受同樣的苦痛。用四攝法,廣為宣說種種上妙佛法。所不同於凡夫的是菩薩能在境界中,不著於境界,不迷於事項。即事行事,見境界能明白境界。對衆生能契機說法,令衆生都能生出信心,明白了解接受正法。開啟衆生智慧之門,使令增長智慧,且令每一類的衆生,都能在他們所應該學的法門中,得到解脫。

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捨離。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再善慧地的果位時,常作大法師,為衆生演說妙法。因為他已成就了無上智慧。智慧的力量,使口業清淨,才能廣說妙法通達無礙,而且具足法師的威儀、細行。做大法師必須具足十種德行:①善知法義。②能廣宣說。③處衆無畏。④無斷辯才。⑤巧方便說。⑥法隨法行。⑦威儀具足。⑧勇猛精進。⑨身心無倦。⑩成就忍力。九地菩薩他都具足圓滿了這十種德性,所以他能做大法師。他又善於守護如來所說的法藏。即是說他善能布施,善能持戒,善能忍辱,善能精進,善能禪定,善能修習般若,這六度都能廣修,而且更能切實行持。守護是不會有稍犯稍弛之意。從前有位茉莉夫人,她一生專行布施,謹守戒行。將所有的財寳都布施于衆生,從不懊悔,對受布施的人,一律平等看待,毫無分別心。戒行方面,三業清淨無有瑕疵。可是臨終時,忽然生出一點小瞋恨心。因為一念瞋恨,就墮落,受生為一雙蠍子,這種蟲是很毒的。她做了七天的蠍子就死了。死後又生到天界享天福。諸位!以她一生行布施、持戒的功德,僅臨終一念瞋心,竟然墮入旁生的毒蟲之中,再因一生的善行,得生入天界。由此看來,做人,尤以修道的人,時時刻刻都要照顧守護自己的心城,不要有脾氣,不要隨便生瞋恨心。因為瞋恨心,就是毒,所以大凡瞋恨心重的人,死後就會墮到蛇身、蠍子身、毒蜂身,或為毒蟒,這些都是有毒的旁生類,是很危險很可怕的業報。修行所修的,就是要改變貪心、瞋心、癡心,使成寬宏平等的慈悲心,對任何人都要和平慈愛,沒有脾氣,即使別人對我如何,都要存諒解人的心。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做事不順利,也應反省檢討是自己的過失。修道人最醜陋的一面,莫如脾氣大,專說人的短處,只讚自己的長處。應該時時有慈悲心、喜捨心、隨時遠離貪瞋癡心,這就是守護如來的法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如來法藏,在如來法藏裡,充滿了智慧光明,修道人無論對內對外,對人不論長幼尊卑,都常存慈善喜捨的心,自然能生感應。如有人能用手治病,這並不是他的手能治病,而是他的心有慈悲喜捨愛護人的誠意,幫助人的眞心,所以用手來表法。華嚴經上有一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現在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手,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人能有神通,手能有眼睛會治病。假如沒有慈悲喜捨心,心地不善,對人不好,哪會有神通?手也不會靈驗,什麼感應也沒有了。人能無自私自利的心,隨時行菩薩道,不是光要人家對我好。我們要只管對人好,不問人對我如何,所以古人說:「施恩不望報,與人不追悔」。這些都是守護如來法藏的表現。九地菩薩他既具足了大法師的德性,又善能守護如來法藏,所以他能用種種無量善巧方便的智慧,而生起四種通達無礙的辯才,演說諸佛所說的法門,圓融無礙。他是用菩薩的四無量心,用四無礙的辯才智慧和四攝法的善巧,為衆生演說諸佛的妙法,令衆生聽到得著清涼,捨離煩惱生歡喜心。這就是慈悲心的流露,和四無礙智辯才的妙用。

善慧地的菩薩他常常隨順著四種無礙的智慧,靈活運用演說佛法,為了教化衆生,觀機攝受,須臾也不會捨離。那四種無礙智慧呢?就是①法無礙智:佛法都是圓融無礙的,佛佛道同,法法無礙。一法能生無量的法,無量的法不離一法。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無礙。明白這種道理而生起的智慧,運用這種智慧演說諸佛所說的法,就是法無礙智。②義無礙智:對衆生闡揚的八萬四千法門,其義理都能互相連融會貫通。義理也是一義生無量義,無量義歸為一義,一多無礙,所謂「不二法門」。這種智慧就是義無礙智。③辭無礙智:辭就是用言語表達事理,使人聽了明白。如果能把佛法的事理說得清清楚楚,圓融無礙,契合衆生的根解性欲,找不出一點毛病來,又說的好聽,自然令人生起信心。這種言辭,令人心悅誠服,永不會厭倦,這就是辭無礙智。④樂說無礙智:樂說是歡喜說、善說、願意說、自動說。有一種人不歡喜說,知道不願對人說,再三請求他才說。華嚴經上有位勝慧菩薩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自己明白了佛法,假如你不樂意對人說,別人初來學佛法,怎會瞭解呢?所以要有樂說三昧,就是時說刻說、日說夜說、年說月說,永遠都樂說不厭。如金山寺天天說法講經,就是樂說無礙的表現。樂說無礙,一定要具足以上三種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的智慧,才能有樂說無礙的智慧辯才。

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

九地菩薩他善於運用智慧,所以智慧越用越增長。他勤勉修學諸佛所說的法門,所以他的智慧日漸殊勝。他善能思惟觀察諸法自性(自相),所以他的智慧光能普照衆生。他樂於到十方諸佛道場聞法,所以他的智慧能豁達無邊。再用四無礙智來形容他,說明他的智慧通達無礙,辯才無礙。四無礙辯,又叫四無礙智。顯於外的,用言辭來說明的,就是辯才。藏之於內的,由自性自心內所發出的,就是智慧。所以稱內則為智,外則為辯。九地菩薩了法無礙所得的智慧,就能知道一切法的自相。諸法的自相是什麼樣子,自性是什麼樣子,菩薩都知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生亦不滅,不可以言宣」。這就是諸法的自相自性。菩薩依據義無礙智,又知道諸法的別相。別相就是特別的相。已知諸法自相常是寂滅的,可是每種法門的義理稍有不同。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有八萬四千種義理,每個義理又各有各的特別義理。諸法都是寂滅的,這是共相。每個法有自己的義理,這就是每種法的特別相。特別的相,就顯出這個法的特別義理。依據義無礙智就能知道諸法的特別相。菩薩以辭無礙的智慧,所說的法義,絕對是眞實的,合乎法義的,不會有錯誤荒謬的。不合法義,不能與法相應的,就是錯謬。譬如布施,本是給與其他的人,如果你叫所有的人把好東西都給我,你一點不給人,這就是貪心,這就是錯謬。諸如持戒精進等。自己明白了,以身作則,躬行實踐,實實在在的做,而且也教化別人做,影響別人,產生引導作用,才是正理。如果事事都叫別人做,而自己的行為恰好相反,這都是錯謬的表現。為佛弟子,晝夜謹慎,不可錯謬!菩薩所以能樂說無礙,因為他已有通達佛法義理的智慧,因之他非常樂意衆生們也能了達佛法,得著眞實的常樂。於是他毫不疲厭,經常見機說法,令衆生得到法樂,使佛法興隆,令法輪常轉。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

金剛藏菩薩覺得上面對四無礙智的義理說得不夠圓滿,於是又加強語意,再對四無礙智補充說明。法是無量無邊,縱包太虛,橫周沙界的。法是圓融無礙、通達一切、眞實、正確的。菩薩以無礙智,了知諸法的自性。用義無礙的智慧,知道諸法的生滅。以辭無礙的智慧,安立一切法——八萬四千法,用生花妙舌,廣宣諸佛的法義,不斷的對衆生宣說。佛當年說法三百餘會歷時四十九年,就是以辭無礙知所說,用樂說無礙的精神,無礙的智慧隨所安立的假名,講說諸法都是以無性為自性的道理。如是不間斷的說,永遠都說不完,天魔外道們也無法破壞。安立的意思是說一切法假名同相。佛所說的法,是盡虛空徧法界,因之難以言說,無有窮盡,所以樂說無邊。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於去來今法,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無邊法明了說。

金剛藏菩薩繼續前面的解釋,再次用時間來分別說明四無礙的智慧。他說依據法無礙的智慧,可以知道現在世諸法的不同之處。通達諸法的義理無礙,就可知道過去世和未來世諸法的義理差別不同之點。本著辭無礙的智慧,對於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所說的法,都能明瞭、受持,用於教化衆生,為人宣說,絕不會有錯誤荒謬的話語。菩薩擁有以上三種智慧,他為廣宣法要,在三世時劫中,種種類相衆生中,菩薩不辭辛勞,樂說無量無邊諸法的不同事理,永不疲厭。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

再次,金剛藏菩薩又以修多羅相來分析法義,加強說明四種無礙的智慧。依著法無礙的智慧,就能知道諸法的差別。明白諸法義理,生起無礙的智慧,就知道義理的差別。能隨類宣說諸法,這就是辭無礙智的妙用。樂說無礙智,能知衆生的心意,可以隨他心樂何法,宜於用何譬喩,使衆生樂聞無厭。菩薩就運用四無礙智,契合衆生的心而說妙法。

復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

再次,金剛藏菩薩又依據智相,依著法類來分析法義。法無礙的智慧,就可以知道諸法的差別和同義不同義的道理。用義無礙的智慧,就知道比智所得的差別結論,是眞眞實實的,「比」是類的意思,用以立法類,法比(類)的智,是無礙體,從體立個名稱,前後不同。這種「比智」可通用於大小乘,四無礙智,唯限於大乘。辭無礙的智慧,說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圓融無礙。世智是世俗的智慧,即是後得智。用世間的智慧來分別世法與出世法的眞偽,為欲令衆生得著第一義的殊勝法義,假以方便解說,使與眞諦能相應,而不顛倒,這樣方為善巧。不間斷,常常說。多方假設,不生疲厭,這樣才可稱為樂說。樂於說法的智慧,可以令聞法的人,證得第一義。

復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諦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

再次,金剛藏菩薩又以無我慢相中,依眞俗二義來分別補充說明四無礙智。法無礙的智慧:能知道諸法是平等一相的。「不壞」是說不會被天魔外道來破壞「無我」的境界。義無礙的智慧:法是一相不壞,義理是圓融無礙的。用義理無礙的智慧,就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那麼菩薩就要教化衆生怎樣把五蘊空掉。「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著外境,就生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根對外六塵,中間就生出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生起了六識,就有所分別。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就稱為十八界。「處」就是內六根外六塵,合共名為十二處。「諦」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至生緣老死,名為十二因緣。菩薩有義無礙的智慧,所以他能明白這些佛所證悟的道理,生起善巧方便的法門。也就是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六度來針對衆生的缺點,方便教化他們。用布施的法門,度那些慳貪的衆生。持戒的法門,度那些好毀犯越軌的衆生。忍辱的法門,就度那些剛強,而瞋恚心重的衆生。精進的法門,就度那些懈怠懶惰的衆生。禪定的法門,就度那些散亂的衆生。智慧的法門,度那些愚癡的衆生。菩薩善巧運用六度法門,度一切衆生出苦厄。辭無礙的智慧:是對世間一切容易明白的美妙音聲,和流暢高雅的詞藻而言。菩薩能以世間的言語和文辭來表達無上的義理而不損於眞理。樂說無礙的智慧:是歡喜講經說法,說無上無我的妙理。由淺入深,慢慢的把無上殊勝的義理,對衆生闡揚,轉更增上。辭義中的差別,微細無邊,菩薩都能用樂說無礙的智慧,說得清楚明白,令衆生聽了,生起無限的法樂。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

再次,金剛藏菩薩又用大小乘相,根據權實來分別法義,依證四無礙智的妙用。法無礙的智慧:知實就是法。知大乘、小乘、菩薩乘、緣覺乘、佛乘,都是平等一性的。義無礙的智慧:知權就是義。知道各乘本來是平等一性的,但分別來仔細觀察,每一乘又有它不同的性。辭無礙的智慧:會三乘歸於一乘,就是辭。菩薩知道佛因衆生根性不一,而權宜說三乘,其實各乘是沒有分別性的。樂說無礙的智慧:開方便門就是樂說得善巧運用。菩薩演說每一乘,都有無邊的方法,隨衆生心行不同,隨機以多法闡明,說諸乘的法。法雖然是無窮無盡無邊,然皆為一事而已。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行相。

再次補充有關法無礙的智慧,依此智知道諸位菩薩修行的行門,智慧所啟發的各方面的行門,諸法方便圓融的法門,依據無限的智慧隨修隨證。義無礙的智慧:可以明白十地中各地的義理和法門不同的地方。言辭無礙的智慧:分別說明十地的道理,和沒有分別的相狀。樂說無礙的智慧:詳細說明十地每一地有無量無邊修行的相狀和境界。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劫說不盡。

金剛藏菩薩又再次加強說明四無礙智的殊勝。法無礙的智慧:知道十方三世諸佛能在一念之間,成就正等正覺的果位。義無礙的智慧:能夠知道在種種不同的時劫,和在不同的國土裡成正覺,隨成正覺所現佛身相,依據正報的事。辭無礙的智慧:是說佛成正覺是用種種不同的法門修證得的。樂說無礙的智慧:在每一句法裡包含的法義,就以無量劫的時間來說也說不盡。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法輪,一切智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衆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隨一切衆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衆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

這是第十次對四無礙智的補充,加強闡明。法無礙的智慧:能知道諸佛的言語音聲,能隨自意語,能隨他意語,能隨自他語。「力」是指能破魔的驕慢。「無畏」是能伏外道。「不共」是不共有異於二乘。「慈悲」是恒常說法不疲厭。「辯才」是說法圓融,通達無礙,不受外來的問難所屈。「方便」是能隨順物機。「轉法輪」是演說正法。用法無礙的智慧:以佛的十種力,四種無所畏,十八種不共於二乘的佛法,本著大慈大悲心,發揮無礙辯才,善巧方便來轉大法輪,諸佛所有的智慧中的大智慧,隨之證得。義無礙的智慧:能知道佛可以隨著八萬四千種衆生的「心意」,而攝受他們。能隨著八萬四千種衆生的「行」而影響他們。能隨著八萬四千種衆生的「根性」而契合他們。能隨著八萬四千種衆生的理解程度,音聲差別,而教化他們。辭無礙的智慧:隨著一切衆生的心行,以佛的圓音,對衆生說法,使衆生隨類各得明白,就如佛用不同的音聲說法一樣。樂說無礙的智慧:隨著衆生的信解,以佛的智慧,清淨圓滿地對衆生演說妙法。皆令衆生悟無上道。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

金剛藏菩薩把四無礙智,反覆精確解釋完了,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習第九地法門的菩薩,證到善慧地,得到前面所說那樣多的善巧方便無礙的智慧,也得到了佛的甚妙法藏,因之,他能為世間的大法師。

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衆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又得到義理的總持法門,教法的總持法門,智慧的總持法門,光照的總持法門,光是慈光攝受。善慧的總持法門:剛強的衆生,使用善慧降伏。衆財的總持法門: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謂之「衆財」。威德的總持法門:示教大乘的威德勝利,令下劣的衆生,生起善性。無能障礙的總持法門:不斷辯才,依智常說。無有邊際的總持法門:樂說,深說,不倦無盡之時。和各種義理的總持法門:樂說廣說。像這樣種種,有百萬阿僧祇的總持法門,每一個都圓滿明瞭,為衆生演說。以百萬的善巧音聲和辯才無礙的法門,而為衆生開演佛的上妙法義。

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已,於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以無量差別門,為他演說。

這位菩薩得到像前面所說的如百萬阿僧祇總持法門後,他到無量數佛的道場中,在每一位佛面前,他都是同樣用百萬億總持法門來聽聞諸佛的正定正受的正法。他聽了以後,不會像凡夫樣旋得旋忘。他對每一要義,都深深的印入記憶裡。他能用無量不同的方法,隨時可以為其他人演說,令聽者接受。

此菩薩初見於佛,頭頂禮敬,即於佛所,得無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聞持諸大聲聞,於百千劫所能領受。

這位證善慧地的九地菩薩,他不管見到十方三世中哪一位佛,他都是一見之後就五體投地,身心恭敬的禮拜。絕不會慌慌張張,或者敷衍了事,行個禮凑合了事。我們平時拜佛,一定要專心一意,恭敬肅穆的拜,還要觀想佛就在眼前。拜佛不是光在形式上講究,最主要的是個「敬」字。菩薩在佛前恭敬誠意的禮拜,得到無量八萬四千法門都明白了。他在這時所證悟的法門,不是那些聲聞聖者,大阿羅漢們所能在百千劫的時間內,聽聞佛法所能領悟得到的。

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於法座而說於法。大千世界滿中衆生,隨其心樂,差別為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其餘衆會,威德光明,無能與比。

這位善慧地的菩薩,修學得到了像前面所說那樣多的總持法門,又證得了像前面所說的四無礙大智慧,他坐上說法的大法座,面對著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各類的衆生,演說佛所說的妙法。他都能隨著那些衆生的心理,分門別類,契合他們心中之所樂,渴欲聽聞的,演說無上的妙法。法會大衆之中,除了在坐的諸佛,和法會中受有職位的大菩薩之外,其餘在法會中諸大菩薩的威德光明,沒有誰能與這位菩薩的威德光明相比了。

此菩薩處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衆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令諸大衆。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時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欲發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滅。或時心欲一切世界簫笛鐘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四大聚中,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悉演出不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這位在善慧地的九地菩薩,當他在法座上說法時,他能以一種音聲演說佛法,使令一切在會的大衆聽到都能明白。有時他也能用各種不同的語言音聲,對法會大衆說法,使聽到的大衆,即刻明白,都能開悟,成就各自所修學的道業。因為九地的菩薩,他擧心動念,已到隨心自如,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境界,一般人看來,都是神通。在九地菩薩的份上來說,這就是他修行積聚種種善根功德所成就的境界。菩薩得到這種境界,完全是行所無事,不著一切相,也不離一切相。即一切相說一切法,即一切法現一切相。他雖然現一切相,但無這種執著。大衆聽到第九地菩薩種種的音聲後,就能開悟,這就是所說的「聞聲而悟道」。菩薩有時又想放大光明,在大光明裡,演說種種法門。羅漢欲觀察一切事的時候,他必須作意觀察(入定),才能知道一切的前因後果。修證到八地果位的菩薩,已證得無功用行,就不須入定作意觀察而能隨時明白一切事態的因果。因為菩薩的智慧無上,不像羅漢那樣拘謹。菩薩修學的大乘菩薩法,他的心能包太虛,量可周沙界。所以當他放大光明時,就能在大光明裡演說諸佛的妙法門。有時他又在身上每一個毛孔裡,都顯現演說妙法,每一個毛孔都放大光明。或者有時菩薩心裡又想,甚至能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有形相的物體,和一切無形相的物體,都在說法,都在聽法,所以說「皆悉演出妙法言音」。一個須彌山、一個日和月,和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瞿廬洲,又叫一四天下。三樣合起就是一個小世界,積聚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就叫小千世界。積聚一千個小千世界,就叫一個中千世界。積聚一千個中千世界,就叫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小千、中千、大千,有三個千字,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現在菩薩能在其中大顯神通。或者有時菩薩只發一種言音,衆生聽了,也能隨類各得其解。菩薩所發的言音,謂之圓音,不須經過別人翻譯,自然變成各種不同的言音,徧法界的衆生聽了,皆悉明白。或者有時菩薩心中又想,把所有的言音,都變作法音,不單自己所發出的言音是在說法,就連每一類的衆生所發的言音也都在說法。徧世界萬事萬物都在說法:人說人的法,神說神的法,菩薩說菩薩的法,二乘聖者說二乘法,天上的阿修羅和人間的阿修羅,就說好勇鬥狠的法。一切音聲,都成為法音,常住不滅,就如現在的無線電一樣,常播不息。或者有時菩薩又想,一切世界上的簫笛鐘鼓和歌詠的音樂聲,所演奏的也都是法音,歌詠純為讚揚三寳的梵音。或者有時菩薩又想能在一個字裡,一切法句的言音中,都能具體表明它的不同意義,而且圓滿。或者有時菩薩心裡願意使令不可說無量的世界,地水火風四大所聚積的中間,所有微塵,每一粒微塵裡,都能演出無量無邊不可說那麼多的法門。

像這樣他所想的,一切的一切,都能隨心所欲,沒有得不到的,所以說菩薩的境界是不可思議。菩薩的想,不是妄想,菩薩想做任何事,都不須早作打算,他是隨願都成的。我講經要用翻譯,因為我不是菩薩,我是個業障鬼。我的業障很多,因為我隨時隨處都在向人化緣。我化的是別人的煩惱,化人的業障,化人的貪心,化人的瞋心,化人的癡心,希望人人把這些不值錢的東西都布施給我。所以我這兒只有業障,沒有別的寳物。

佛子!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衆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衆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為一切作所依怙。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善慧地的大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衆生,都到他面前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言,向他請問所不懂得困難問題,虔誠請求指示。而每個人所問的困難問題,各個不同。因為衆生的品類不同,問題自然各有不同。菩薩只在一念之間,就能明白他們的意思,仍然用一種音聲,普徧為衆生解釋。每個衆生聽了,都能瞭解,也能令他們隨心滿願,得到各自所希望的解答,使令個個滿心歡喜。像這樣的情形,甚至有不可說的世界,其中所有的衆生,在一刹那的時間,個個都以無量的言音而向菩薩提出困難的問題,每個困難的問題,它的義理又各有不同,然而菩薩只在一轉念之間,就都能明白他們所問的困難之處。也用一種音聲,普徧為大衆解釋,各隨他們心中所歡喜的,令他們得到滿意。更甚而言之,有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其中各類的衆生,菩薩都能隨著他們心中所高興的,隨著他們的根性,隨著他們所能理解,而為他們說法。菩薩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廣大普徧的作大佛事,普徧為一切衆生,作他們所依持的、所怙念的師表。

佛子!此菩薩。復更精進,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衆會。一一衆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衆生。一一衆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欲。彼諸佛隨其性欲,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善慧地的菩薩,三業清淨,已達到圓滿無漏的程度,又努力精進,勤修善業。所以他成就了無上的智慧,如日月般的光明。假使在一毛端的地方,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諸佛,都在那兒聚衆作法會。每個法會,又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衆生。每個衆生,又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心性欲望,各各不同。雖然如此,但在法會的諸佛,仍能隨著所有衆生,契合他們的根性好樂欲望,分別賜與他們不同的法門。在每一毛端的地方,一切法界的地方,都是這樣各與衆生不同法門,也都這樣演說無量的上妙法門。菩薩在一念之中,他能領受如上所說的無量微塵數的法門,而且永遠不會忘記。江裡的水,時時淌流著:金山寺宣揚佛法,也是日日講說。我們為了要續佛慧命,令正法常住,法燈長明;有一分鐘的呼吸,就說一分鐘的法,有十分鐘的呼吸,就說十分鐘的法,為法忘軀,不計得失。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恒見諸佛,未曾捨離。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他雖然已經證得了第九地的果位,但他仍然是不分白天晚上,專心一意更加勤奮勇猛精進,絲毫不生一點其他思想。唯一只想能明白佛法,深入佛的境界,和親近諸佛。同時希望進入諸大菩薩的甚深解脫境界,常在正定中。不管是在定中或出定的時候,他都能經常見到十方諸佛,不曾稍有離開諸佛的思想。菩薩在每一個時劫裡,定可見到無數的佛,無數的百多佛,無數的千多佛,甚至可以見到無數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而且對每位佛都是恭恭敬敬的尊重,並謹慎承事諸佛。日常對諸佛的供養,也非常仔細周到。在諸佛的道場,遇有關於修持和義理方面的疑難,一定誠懇請問,因之得到樂說諸法的總持三昧,所修的善根功德,更加光明清淨了。

譬如眞金,善巧金師,用作寳冠。轉輪聖王,以嚴其首。四天下內一切小王,及諸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菩薩如是的表現,就好像一塊眞金,經一位善於冶金的名師,採用精巧的制金技能,來做一頂王冠,戴在轉輪聖王的頭上,以莊嚴王首。所有四天下的諸小國王和在朝的宰官大臣,以及百姓們,盡他們所有最名貴的裝飾品,也沒有一樣可與這頂金冠相匹配的。轉輪聖王分四等:金輪王統領四天下。銀輪王統領三洲。銅輪王統領一洲。

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復如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與等。

在第九地的菩薩,他修積所得種種的善根,就好像這頂金王冠那樣名貴。至於諸二乘聖者聲聞緣覺,以及九地以前各地的菩薩,他們修積的善根功德,是不能和九地菩薩相提並論的,不可與九地菩薩齊等的。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出光明,照衆生心,煩惱黑暗,皆令息滅。

金剛藏菩薩深恐法會大衆入了無聞三昧,於是大聲疾呼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我現在要為諸位說一個譬喩:好像二千世界的統治者大梵天王,他的身上可以放出大光明,這種光可以照徧二千世界中遙遠幽暗的地方。平時肉眼看不見的,普通的光線都不易照到的,大梵天王身上放出的光,就可以照耀到那些地方,使其黑暗立即消滅。證得第九地果位的菩薩,他所積聚的種種善根功德,就好像大梵天王的光明一樣。他能現出他的智慧之光,照射入衆生心之深處,令衆生盡除身心煩惱痛苦,掃滅黑暗,而得到清涼。菩薩的智慧光明得來的因緣,是他在往昔多生多劫中修行的時候,心量曠遠,沒有妒忌心,沒有障礙別人向道的心,沒有一切不正當的思想,也沒有欲念,一切清淨無染。他一步一步修持梵行。因為他心地清淨了,本有的光明就顯現出來。如果他心地黑暗,本有的光明,怎樣也顯現不出來。菩薩和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他的思想光明磊落,只知利人,不思利己,以救人度人利人為己任。對於所有的衆生,一視同仁,如見有一個受苦的,他就覺得自己沒有盡到愛護的責任,才導致這些衆生受苦。菩薩雖然如此普度衆生,但他心意中是度而無度,利而無利,不曾存有一個「我已度了衆生,我已救了衆生」的心。他是徹底掃除一切,離了一切相。他的智慧光明,是因為把一切私欲妄想掃盡,沒有了欲念,因此智慧之光輝,顯現出來,照徹衆生的心之深處,令衆生的自性光明,也顯現出來了。自性之光顯出,自然把煩惱黑暗斷除消盡了。諸位學修道的善士!切記要斷煩惱,無論甚麼境界現前,不要煩躁衝動,不要亂發脾氣。一有煩惱,就是破戒;一有煩惱,就現出了醜陋的面孔;一有煩惱,就被黑暗所籠罩著了,會表現見不得人的行為,是非常不光榮的。所以修道的人,無論遇有任何的境界現前,都要逆來順受,忍人不能忍的事,絕不能遷怒於人。所以修行的人,要有眞正的智慧,和眞正的功夫,才能以人轉境,不能因境轉人。如何才能做到這種地步?唯一就是要息滅貪瞋癡。如能達到沒有貪瞋癡的功夫,甚麼煩惱都會沒有了,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很可怕的!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這位第九地的菩薩,他修積十種波羅蜜的功德,其中比較偏重于修「力」波羅蜜,其他另外九種波羅蜜並不是不修,但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而見機修行。「力」是幫助人的意思,絕不是持力來欺壓弱者,橫蠻無理,以己為勝。而是用以柔尅剛,以弱制強的綿綿慈悲毅力,來做別人所做不到的事,不肯做的事,不敢做的事。能利益大衆的合於眞理的事,這才可稱為「力」波羅蜜。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慧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亦不能盡。

金剛藏菩薩又悲心切切,慈念諄諄的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前面所說的經文義理,不過是略略說一說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們,在第九善慧地修行的境界和相狀。假若我向廣大方面來說,就經過無量劫的時間,恐怕也沒有方法把這些境界說完。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為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衆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功德的大菩薩,他在第九善慧地的時候,大多數示現做二千世界的主宰者——大梵天的天王。當他統治二千世界時,他是一位賢能的天王,善能治理政事,教化天衆,利益衆生。他有神通,自在妙用。而且能為二乘聖者聲聞緣覺,和諸地菩薩們,詳細解釋,分別演說諸波羅蜜的行門。倘若有衆生對佛法的義理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能隨衆生的根性,理解能力,對他們仔細解釋他們的疑難。不管任何困難的問題,也不管來問的人是有意問難,或眞求指示,他總是心平氣和為他們詳說明白,令來問的人自然心悅誠服。菩薩他有四無礙的智慧,絕不會被人問得答不出來,或被辯論失敗的。菩薩對衆生布施,是眞誠的,難捨能捨的。他教化衆生,總不離用四攝法,常說慈愛衆生的話,令那些剛強的衆生,一聽到他由慈悲心中流出的眞誠,用方便智慧之舌說的正語,不管貧富貴賤的人,沒有一個人不隨順他,依止他,隨他皈依佛,學佛法的。菩薩他只記得要利益衆生,從來不想到要利益自己。他和衆生常站在一起住在一起,所謂同行同坐同臥同食,一切和衆生打成一片,因之衆生都能受他的感化,眞正發菩提心。菩薩用四攝法教化衆生,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善業,因為他從不曾離念佛的慈悲,以及念法的無上甚深微妙,念僧廣種福田,念一切種,一切的智中之智。如此上勤求佛道,下化一切衆生,這才是菩薩念茲在茲而不忘懷的佛事。菩薩又這樣思惟:我應當在所有衆生中,作他們的首領,代他們受苦受難,作一個殊勝的領導者,德性能力都勝過一切衆生,捨己為人,做人不能、不願做的有益於大衆的事,乃至作為一切智者中的有智慧的依止者。這就是說他的智慧已達到如佛的智慧,他已是了脫生死,去欲斷愛的無漏聖者。菩薩修行的目的,是在成佛,不是以達自了為滿願,否則他又何必努力勤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呢?這位九地菩薩如果勤修精進,就在一念之間,可以得到百萬阿僧祇劫國土微塵數那樣多的正定正受。一個阿僧祇就是無量數,現在有百萬個無量數國土微塵數三昧,多到何種程度,簡直不可想像。又甚而可以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作為他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假若以菩薩往昔所發的殊勝願力來說,自在示現,還可超過上面所說的數目。乃至用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來計算,也不可能知道得清楚明白。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無量智力善觀察 最上微妙世難知

普入如來祕密處 利益衆生入九地

金剛藏菩薩恐怕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對前面他所講過的道理,還有不清楚的地方。於是用偈頌的方法,簡單的重複一遍。這幾句經文,是結集經文的聖僧大德們,體會金剛藏菩薩當時悲心切切,循循善誘的苦心德行,希望加強後世衆生德注意力而加上的。希望有緣聽到的善信諸君們,發勇猛精進心!

無量智慧力的來源,前面曾經講過,是從往昔修習清淨梵行得來的。第八地菩薩已經修得不動的智慧,他已達到無逆無順、無惑無欲、無是無非、無好無壞、無成無敗、無善無惡的境界。他完全不為外境所轉,而能轉一切境界,所以稱為不動地菩薩。他此時已是內無心、外無物,把根塵識都停止了活動,受智之所示,不受識的意念。眼不為色塵所汚,耳不為聲塵所惑,鼻不為香塵所誘,舌不為味塵所移,身不為觸塵所搖動。如此就生出了無量智慧。無量的智慧,就是無量的力量。用智慧的力量觀察諸法實相,乃至「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眞實意」。這種甚深微妙法,世上的凡夫怎能懂得!祇有八地菩薩證得了妙觀察智,可以深入佛的秘密法藏之處才懂得。佛的秘密法藏之處,就是「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為彼此互說,而彼此互不知。為彼此互說,而彼此互知」。這種秘密處,就是微細處,就是難知處,就是不明白之處。菩薩勤修佛道,就是要求如佛的智慧,入如來的秘密處。入此深處,得到無上智慧之力,才能普徧觀察衆生,利益衆生,也就進入了第九地——善慧地。如果菩薩在第八地時不繼續努力,勤求上進,就在那兒永作不動地的菩薩,那永遠也不會證得佛果。

總持三昧皆自在 獲大神通入衆剎

力智無畏不共法 願力悲心入九地

菩薩精勤上進,到達第九地的果位,得到了百千萬億那樣多的總持三昧——梵語叫陀羅尼。隨心如意,無所不自得,變化無窮。獲得了如是自在,如是神通,能化身無量數,徧入十方諸佛的國土,隨緣教化衆生。菩薩此時也獲得了如佛的無上的智慧、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雖還未福智圓滿,但如佛一般的神通妙用,多數已修證到了。菩薩進入第九地,是本著他一貫的願力,和他本有的大悲心為首的因素,所以才很順利的入第九地。

住於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無記

有漏無漏世出世 思不思議悉善知

住在第九地的菩薩,他能領受修持諸佛的秘密法藏,所有八萬四千法門,他都能照了,能深知諸法實相。他知道「善」「不善」的區別。修「十善」就是「善」。造「十惡」就是「不善」。既不屬於「善業」,也不能算是「十惡」的業行,這種表現就是不善不惡,就叫「無記」。這些他都清楚明白。「有漏」:就是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就不容易清淨,就易生貪瞋癡的意念。如果能息滅三毒,勤修三慧——戒定慧三慧業,雖然還談不上達到無漏,但總是在朝向「無漏」的方向邁進。「無漏」:就是要做到斷欲去愛,沒有壞習氣,沒有煩惱無明,沒有嫉妒障礙,不自私不自利。更明白的說:就是要斷除無明情欲,能做到這種地步,就達到了無漏的境界。無漏是不會漏到三界來受生死輪廻了,也可得到漏盡通。漏盡了,漏乾了,乾了情愛,乾了貪欲。大家因為沒有聽過有關「無漏」的明白解釋,所以還有漏,希望聽了這種道理以後,奮勉力行,以求達此勝妙境界。世:是世間,世間上一切的事物,就是世間法。我們身處世間人類之中,就應該謹守世間人類的三網五常的正法。三網:君臣、父子、夫婦。五常又叫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出世:就是捨俗出家修道,把欲界的欲斷了,把色界的色也破了,對無色界也空了,如此才算眞正的出了三界之家。斷了欲、除了愛,才是眞的清淨無染捨了俗世。專心修學佛道,過梵行的生活,這就是出世。修學佛道的最後目的,就是證果。證初果斷三界八十八品的見惑。證二果三界斷欲界九品思惑,再斷色界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也就是八十一品的思惑。證四果,稱為阿羅漢果,從此不受生死的流轉,稱為出世的聖人,這是修小乘的最高果位。如果不發大心度衆生,不廻小向大,就只能被視為自了漢,故當年佛責備那些證四果的阿羅漢為「焦芽敗種」。原因是因為入世太苦,度生不易,行大乘的菩薩道很難,要吃盡千辛萬苦,所以那些證四果的聖者,能了脫生死就於願足矣,不再作大乘的法器了。思是用意識去探究,希望得到一個答案。不思就是不去研究。世間上所謂聰明的發明家、科學家,他們的世智辯聰,達到頂點。他們腦筋靈敏,思想精細,發明種種事物,創立各種理論,這就是思議法。菩薩對於思議和不思議的一切法,他都能清楚明白。

若法決定不決定 三乘所作悉觀察

有為無為行差別 如是而知入世間

九地菩薩他有擇法眼,對於諸法有正確的認識,知道甚麼法是有決定性的,甚麼法是無決定性的,所謂「法無定法」,這必須有高度的智慧,不能任意自為。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的聖者們所作所為,他也都能詳細觀察。有為是有所作為,有相狀的,稱為有為法。無為是無所作為,就叫無為法。這兩種行事的差別,在九地菩薩的心目中,他是行無所事的。他雖修行六度萬行,利益衆生,但他心裡却沒有一點執著,從不自誇,或者標榜。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不著於六度萬行的名和境相。菩薩了知這兩種作為的差別,所以他很自在的入世度生,行菩薩道,毫無艱苦困難。

若欲知諸衆生心 則能以智如實知

種種速轉壞非壞 無質無邊等衆相

菩薩假若想知道衆生的心意,他就以他修得的最大智慧——他心通,就能實實在在的明白了。種種的業,很快就有所轉變,或者會變壞,或者不會變壞。有的事是有形體的,有的事是無形無實質的。有的有邊際,有的無邊際,這些種種的道理,種種的相狀,菩薩都能知道。

煩惱無邊恒共伴 眠起一義續諸趣

業性種種各差別 因壞果集皆能了

煩惱是無量無邊,它總是常常跟隨著,做人的伴侶。隨眠的煩惱生出一種的意思,或者多種的意思,因之延續在六趣中不能出離。衆生的三業,造成不同的業性,有時在因地種的善因不純,善因壞了。在果上惡業先成熟了,因此煩惱集聚而受果報。這些前因後果相互牽連的關係,九地菩薩都能明白知道。

諸根種種下中上 先後際等無量別

解性樂欲亦復然 八萬四千靡不知

衆生的根性,種種不同,有下根的就是劣根,或叫軟根,軟弱無能的。中是中根,既非上智,也不是下愚,普通平常的人,是佔人類中成份最多的一種。上是上根,就是有上智的最聰明的人。上智有世間的上智和出世的上智。先際是過去世,後際是未來世,這兩者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種種不同根性的衆生,在不同的時間裡,他們的理解力不同,生性不同,喜樂厭惡不同,要求欲望不同,種種色色,概括來說,大約有八萬四千種。菩薩以他的分別智,而分別了解。

衆生惑見恒隨縛 無始稠林未除翦

與志共俱心並生 常相羈繫不斷絕

凡夫不同于聖人的地方,就在迷與悟上分別。凡夫被事所惑而迷於理,聖人明白義理,透達一切事。衆生受苦也就是因為受世事幻化所迷惑,自我觀念重,偏見紛擾而起諍論。這是一種習氣,縱然經過累世多劫,它總是緊緊的跟隨在八識田中,纏縛著意識不放鬆。縱無始以來,無明煩惱就像密密的叢林,未曾剪除掉。雖然有不少人想逃脫惑見的隨縛和無明的稠林,立志向道,追求佛法。但這種無明惑見,它也緊跟著善心一並增長,總是互相羈繫著不能斷絕。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偈的寫照。

但唯妄想非實物 不離於心無處所

禪定境排仍退轉 金剛道滅方畢竟

如果能遇著善知識的指引,一心信佛所說的教誨,這時就能明白一切的妄想,非但不是實有,而且都是虛幻,沒有一個定時的,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修學禪定,可以調攝心身,增加定力。如果沒有明師指導,不但不能得到修學的方法,往往誤入魔境。修禪的人最怕不認識境界;不認識境界,就不能轉境界;不能轉境界,就會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就容易退心,退失菩提心。一直修到金剛道滅——金剛後心的程度,這才是達到究竟不會退轉的功夫——三不退。證到三不退時,才沒有危險。所以修道的人,最忌被境界所轉,境界來了不認識,境界去了又後悔。什麼叫境界?凡是身外能見到的、能聽到的,心裡所能想到的,都是境界。種種境界發生了,要能逆來順受,迎刄而解。有當機立斷的智慧,就不會生起見惑、思惑、聞惑(聞惑這名詞在教乘法上是沒有的,是我跟著見惑、思惑而創造的)。修學佛道的人,不分在家出家,都要有眞正的智慧,才不會被境界所迷惑,才不會退失菩提心。

六趣受生各差別 業田愛潤無明覆

識為種子名色芽 三界無始恒相續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叫人不要執著一切。人生就如金剛經上說:「如夢幻泡影」。一般世俗不信因果,起惑造業,顛倒黑白,所以永在六趣中流轉,循環無端,不知求覓出離的道路。所謂「出馬腹,入驢胎,閻王面前幾度囘。剛從帝釋殿前過,又到閻君鍋裡來」。這就是說衆生造業受生,六趣受生不同的原因,就在所造業因上分別。如果要明白自己的「業因」「今生受者是」。如果要知道「來世的果報,今生作者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平時擧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雲:「無心無念無識田,私欲雜念是罪愆」。又說:「心止念絕眞富貴,私欲斷盡眞福田」「識」是第八阿賴耶識,又叫含藏識,它把所造的善惡業及念,都收藏在內。「業」就像一塊田,所做善惡事,所動的善惡念都是種子,一點一滴,不分大小輕重,都下種在業田裡。「愛」就是水,來滋潤業田的種子,還加上無明覆蓋著,就像溫床培育這些種子生根萌芽。識成就了,伴侶著墮入三界裡。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無始也無終的,永遠相續不斷。

惑業心習生諸趣 若離於此不復生

衆生悉在三聚中 或溺於見或行道

因為見惑聞惑思惑和內心積習,就生起了諸趣的因素,如能把惑業斷除了,心裡的積習自然沒有了,也就不會再生到三界裡來。衆生都在三聚裡。①絕對正。②絕對邪。③可正可邪。有的沉溺在見惑裡,有的也知道勤學佛道。

住於此地善觀察 隨其心樂及根解

悉以無礙妙辯才 如其所應差別說

修證到第九地善慧地的菩薩,他已證得了妙觀察智,所以他善於用這種妙觀察智來觀察一切事態的因果道理。他教化衆生時,必觀機逗教,隨應著衆生的興趣和根性及理解力而為說法。菩薩以無礙的智慧,殊妙的辯才,因人說法,因才施教。針對著衆生需要,適合衆生的優點,分別橫說豎說,塵說刹說,通達圓融,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教化不同根性的衆生,皆令樂入佛道。

處於法座如師子 亦如牛王寳山王

又如龍王布密雲 霔甘露雨充大海

這位九地菩薩,當他在大法座上說法的時候,他莊嚴的法相,就像師子一樣,不怒而威。也像牛中之王,又像一座寳山巍巍然。又像龍王興雲布雨的時候,自然令人感到一股威勢襲臨。它所降的雨,正是衆生渴求的,就如同甘露法雨一樣,充滿了四大海。

善知法性及奧義 隨順言辭能辯說

總持百萬阿僧祇 譬如大海受衆雨

菩薩他深知諸法的實相,也明了諸法奧妙的義理。他隨順衆生不同的根性,隨順衆生不同的語言音聲,對衆生反覆辯解諸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令衆生各得其解。菩薩證得的陀羅尼門有百萬阿僧祇那樣多,也得到微塵數那樣多的總持門。這就好像大海不拒細流一樣,不管哪兒的江河湖裡的水,都會流歸於大海裡。受衆雨,就是不拒一切的細流,終入於大海。

總持三昧皆清淨 能於一念見多佛

一一佛所皆聞法 復以妙音而演暢

總持三昧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正定正受,都是清淨無染的。菩薩能在一念之中見著無量那樣多的諸佛,他在每一位佛的道場裡,都可以聽到諸佛講經說法。他聽了佛法以後,就能用他微妙不可思議的音聲,對衆生演說,而且非常清楚流暢。

若欲三千大千界 教化一切諸群生

如雲廣布無不及 隨其根欲悉令喜

假若菩薩想在三千大前世界裡,普徧教化所有的各類衆生,就像天上的雲,廣布滿天空,沒有一塊天空不普及的。雖說是無量數的衆生,但菩薩都能隨著他們的根性,一一教化,使令每個衆生都得著法喜充滿。

毛端佛衆無有數 衆生心樂亦無極

悉應其心與法門 一切法界皆如是

在每一根毛端的地方,都有無數的化佛,也有不知多少的化衆生。在無量阿僧祇國土中的衆生,他們心所想的喜樂,也是無量到於極端的。菩薩都能適應他們的心理,給于他們應機的法門,令他們都樂意修學。像這樣的情形,並不是限於一個世界,而是普及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的國土裡,都是這樣。

菩薩勤加精進力 復獲功德轉增勝

聞持爾所諸法門 如地能持一切種

菩薩勤勉精進,奮力修學,因此獲得的功德,一天比一天更加殊勝。在十方諸佛的道場所聞持的各種微妙法門,它的妙用,就好像大地能載萬物,能生長萬物一樣。

十方無量諸衆生 咸來親近會中坐

一念隨心各問難 一音普對悉充足

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的衆生,大家都來到佛的法會中,親近諸佛,恭恭敬敬的坐在那兒聆聽說法。這些衆生各各提出他們不明白的困難問題,向菩薩請求解答,菩薩在一念之間都能明白他們的意思,和所需要的答覆。菩薩用一種音聲,普徧對大家解說,能充分滿足衆生的要求。

住於此地為法王 隨機誨誘無厭倦

日夜見佛未曾捨 入深寂滅智解脫

住在第九善慧地的菩薩,能夠做法中之王。教化衆生能知道隨衆生的根性對他說法,就是應以何身得度的,就現那種身份為其說法。諄諄教誨,誘導其明白佛法,從不生厭倦的心。菩薩日夜都能見到許多佛,但他並不曾捨却一念之間的時間而不見佛。菩薩深入諸法常寂滅的智慧,和解脫的眞理法門。

供養諸佛善益明 如王頂上妙寳冠

復使衆生煩惱滅 譬如梵王光普照

菩薩殷勤供養十方諸佛,獲得善根日益明淨,智慧也更加光明,就好像轉輪聖王頭上的上妙寳冠一樣,其他任何小國王以及臣民的寳冠都無能比擬。更能使令衆生的無明煩惱都滅除掉。就如大梵天王的光明,可以普照到二千世界。

住此多作大梵王 以三乘法化衆生

所行善業普饒益 乃至當成一切智

住在第九善慧地的菩薩,以他這時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多數示現做大梵天的天王。他用聲聞、緣覺、菩薩三種方法來教化他的衆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善業,能夠普徧利益一切衆生,乃至於將來,這些衆生可以成佛。

一念所入諸三昧 阿僧祇剎微塵數

見佛說法亦復然 願力所作復過此

菩薩在一念之間,可以入一切的三昧。在一念之間,可以到無量數微塵那樣多的刹土。在一念之間可以見到無量數的諸佛,也可以在一念之間對無量數的衆生演說妙法。這種神通妙用,在菩薩是輕而易擧,如果以他往昔的大願力而言,更可超過這些數字。

此是第九善慧地 大智菩薩所行處

甚深微妙難可見 我為佛子已宣說

以上所說的一切,是第九善慧地的菩薩,在修學第九地時的過程境界。也正是有大智慧的九地菩薩,所修行的法門。這種法門是甚深微妙的,難能可貴的,不容易親見的。現在我已為諸位佛子宣說圓成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十法雲地

淨居天衆那由他 聞此地中諸勝行

空中踊躍心歡喜 悉共虔誠供養佛

淨居天;又名五淨居天,是色界第四禪證不還果的聖者所生的地方,唯聖人居,無異生雜類。其天有五處——①無煩天:無一切煩雜之處。②無熱天:無一切熱惱之處。③善現天:能現勝法之處。④善見天:能見勝法之處。⑤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淨居天的天民其數甚多,不能統計。那由他是印度十六個大數目之一,不知確實數目之意。那些天民聽了金剛藏菩薩講說九地的勝行境界,和九地菩薩發心精進修行的實在表現,以及成就的殊勝果位,神通妙用等種種「勝行」之後,他們心中歡喜到極點,於是大家都踊躍起來。淨居天本來就在虛空之中,是由天人的淨業功德,神通所化現的一塊樂土,沒有界限,也沒有一個實體。踊躍就是而今的舞蹈,天人們的舞蹈是文雅婉約的,令人見了,賞心悅目;絕不像現在的搖擺舞,完全是一種色情狂的野變動作,徒然引人步入迷糊的幻滅中。在空中居住,也不算幻想,大概到千年以後,地球上的人住滿了,海裏也住滿了,自然就會向空中發展。科學家門會發明一種空中樓閣,住到裏面,上不沾天,下不着地。雖然同樣住在空中,不同的地方就在淨居天乃為淨業功德所化現,是沒有界限自在殊勝的清淨樂土。人為的空中樓閣是否又像地球上一樣,充滿罪惡染汚呢?天人們歡喜踊躍,萬分虔誠恭敬,用極懇切的心意表現供養諸佛——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和十方三世諸佛世尊。

不可思議菩薩衆 亦在空中大歡喜

俱然最上悅意香 普熏衆會令清淨

這時不但淨居天的天衆們歡喜踊躍,就連十方國土來此法會的菩薩們——無法測知有多少菩薩。諸佛以佛眼觀之,也不能知道有多少,所以說「不可思議菩薩衆」。他們縱然有「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定力,這時也被歡喜心所激動而踊躍到空中。同時他們都燃上最名貴的香,這香的香味,使人聞著心悅意暢,普及每位天人和菩薩,身心清涼。

自在天王與天衆 無量億數在虛空

普散天衣供養佛 百千萬種繽紛下

這時大自在天的天王和大自在天的天衆們,也是有無量億數,他們也踊躍在虛空中,用寳貴的天衣來供養諸佛。天衣是無縫的,與現在的尼龍衣相似。不過尼龍是人工造成,天衣是自然有的。因為天人有這種福報,他們的衣食住都隨念而有,不需費心費力去求。天衣無縫,這話乍聽,以為無縫不能透氣,但天人不像人類的呼吸要靠外面。天人是有形無質的,他祇是一股靈氣,他的呼吸是在內裏。天衣是最寳貴的,所以他們用來供養諸佛。有百千萬種的天衣,在空中飄揚,如像「天雨寳花,繽紛而下」。不過這是「天雨寳衣,繽紛而下」

天諸婇女無有量 靡不歡欣供養佛

各奏種種妙樂音 悉以此言而讚歎

這時諸天——淨居天、大自在天,還有其他各天的天女們,也不知有多少,她們歡喜踊躍,各演奏最美妙的音樂,合唱出優雅的音聲,以此表現供養諸佛,並以頌辭讚揚十方諸佛。

佛身安坐一國土 一切世界悉現身

身相端嚴無量億 法界廣大悉充滿

天女們稱揚讚歎佛的功德無量,殊妙相好,福慧具足。佛身則安閒端坐在他的國土中。其實當每位佛出世示現成道的時候,並非只有一個國土的聖者和有緣的人看得見;在其他一切世界也同時示現成佛,顯現成道的盛況。佛示現成道時的身相,是無上的端莊,無量億難以形容的相好。盡法界廣大無邊的國土裏,沒有一粒微塵不是充滿了佛身禀好端嚴,所以說「法界廣大悉充滿」

於一毛孔放光明 普滅世間煩惱闇

國土微塵可知數 此光明數不可測

佛在每一個毛孔裏都放大光明,一一光明又化出無量光明。無量光明又不離開一光明,所以說是「大光明」。這種光明的妙用,能把世間的煩惱黑暗滅除。衆生見道這種光明,就破除了他們最大的黑暗——貪瞋癡。沒有了貪瞋癡,就沒有了煩惱。沒有煩惱,就沒有了黑暗,就是光明,就是佛身充滿法界。十方世界國土裏的微塵,可能把它計算清楚,可是對於諸佛所放出的光明,光度究竟有多少?究竟能照射多少遠的強力?究竟能照明若干地方?卻沒有誰能算得出,沒有誰能用譬喩說得明白,更沒有儀器能測量它。

或見如來具衆相 轉於無上正法輪

或見遊行諸佛剎 或見寂然安不動

佛出現於世,示現的相狀,是隨著衆生的品類而所見不同的。有的衆生看到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在那兒轉無上的法輪,教化衆生。或者有的衆生又看到佛正遊行於十方諸佛的國土裏,做大佛事。或者有的衆生看到佛在那兒寂然靜坐,安穩不動。

或現住於兜率宮 或現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 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者有的衆生看見佛諸住在兜率天裏,正在那兒候補佛位。或者有的衆生看見佛將降生到人間,在那兒觀察因緣,考慮降生的族姓,和選擇一位有大福德善根的人,作他示現的佛母,然後入到母胎。住胎十月,出胎,完全合乎正常人出生的相狀。因為佛的本意,是要人們知道佛也是一個凡人,經過修學佛道,而後證悟,成為功德善根圓滿具足的佛。在經典上雖然說到佛是乘願再來,但八相成道,是示現給衆生看的。他在母胎中時,仍在轉大法輪,為一切衆生神鬼說法,作大佛事。這是菩薩的境界,佛的神通妙用。對此種說法,不必去深究,也不必生妬疑,這不是一般凡夫所能了解的。佛示現以上各種現象,並不是限於一個國土,他是使所有十方諸佛國土裏的衆生,都能見到的。

或現出家修世道 或現道場成正覺

或現說法或涅槃 普使十方無不覩

有的衆生看見佛示現出家的老比丘相,他正在修世間上一種難忍的道,難行的道,也就是衆生難信的道。或者又見佛在某個國土裏的菩薩道場,坐在菩提樹王的金剛座上始成正覺——證道成佛。或者又見佛現身在說法,教化諸大菩薩。或者又見到佛示現將入湼槃的相。以上各相,就是佛的一生八相成道的相狀。佛以他功德所成就的神通妙用,普徧使十方世界的衆生,沒有看不見這些境界的。每個衆生都覺得佛是專對自己說法,這就好像太陽普照世界,令所有的有情無情都覺得太陽正照射在自己身上,同一個道理。

譬如幻師知幻術 在於大衆多所作

如來智慧亦復然 於世間中普現身

前面所說的八相成道,轉大正法輪,教化一切衆生種種相狀,這好比幻術師。他懂得變戲法,用虛幻不眞實的手法,在大衆面前,變出許多迷人耳目的事物,令人墮在虛幻中。佛教化衆生,也正像幻術師一樣,示現八相成道的相狀,為的是對衆生說法,希望衆生見了,能反迷歸覺。諸位!對衆生說法的,並不只有佛,和目前的法師。我說這話的意思,是要諸位瞭解天地間萬事萬物,莫不在那兒說法。有情的說有情的法;善人說善法,正人說正法,教人修十善,學八正道,種善因得善果。惡人說惡人的法,邪人說邪人的法,殺人的說殺人的法,放火的說放火的法。做十惡的事,墮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種惡因得惡果,令人見了,能生警惕之心,捨邪歸正,去妄返眞。螞蟻在那兒說螞蟻的法,令人見了,明白團結就是力量。有許多小動物之所以能抵抗大若干倍的動物,就因為它有團結力。蚊蟲說的是蚊蟲的法,牠說牠前世因為過貪,貪人的財物,不擇手段,這生雖然變作了蚊蟲,還是要吸人的血。無情的花草樹木山石,也在說法;它雖不能說人的語言,但它春天生,夏天長,秋天落,冬天又孕育著明年的新芽。緣覺就因觀萬物的變化而悟道,他「春觀百花開,秋覩黃葉落」。如果不是萬物在那兒說代謝的法,他怎能觸境而豁然開悟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般若智慧的表露。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明瞭萬物都在對你演說妙法,那時還有甚麼煩惱可言?又有甚麼煩惱可生?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境與人同」。沒有甚麼可留戀的,沒有甚麼放不下的。親友、財產、榮譽、勢力,無常一到,甚麼也帶不走,黃泉路上還是個孤魂,故雲「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今天說法,明天說法,日說夜說,其實又有何法可說?「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今天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這話是對上智的聖者所說,也是有上智聖者的智慧才能悟入。如來得智慧,神通妙用,也是如同幻師一樣,在世間十方國土,都普徧示現他的身相。

佛住甚深眞法性 寂滅無相同虛空

而於第一實義中 示現種種所行事

佛是住在甚深的眞實法性之中,寂然不動,了了常明,甚麼相也沒有,如同虛空一樣。所以說「佛身徧滿虛空」,這是指佛的法身而言。「甚深眞法性」就是妙有,「眞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眞空。眞空本來不空,妙有本來非有」,眞空是離相絕言的。「第一實意」,就是眞實義之意,也就是第一義諦,第一聖義諦。佛在眞實義諦之中,示現種種妙有,所行的事理,都是離相絕言的。

所作利益衆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與無相無差別 入於究竟皆無相

佛因為慈悲心切,放不下衆生,他就攝盡善巧方便的法門,對衆生說法,教化衆生,度衆生出苦海。這可譬如世間上慈母心一樣,雖然子女都已成年,而仍視之如稚子,飲食寒暖,仍不時叮嚀,俗謂「老婆心腸」,就是指慈悲心而言。佛也就像一位慈母,時刻注意利益衆生,從不計較衆生對他的反應好惡,即使衆生因造惡業而墮入地獄,佛也不惜入地獄去救度他們,勸令衆生發菩提心,改惡向善。佛這種心腸,所作的利益于衆生的一切事,都是依著眞如實相法性的本體而做的。相和無相本來沒有甚麼分別,一切都是虛妄。如果達到「究竟本源」的境界,自然「即相離相,即空離空」了。

若有欲得如來智 應離一切妄分別

有無通達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導師

假若有人要想得到如佛的智慧,就必須離開一切妄念,一念不生。如能一念不生,全體的光明智慧就可以顯現了。如果六根忽動,生起妄念,就像烏雲遮著太陽一樣,遮的就是智慧光明,也就是自性。自性被遮,就變成了無明。無明的意思是想分別,想知道,而所得的都是妄分別,所知道的卻是顛倒而違背自性的邪見。如能對「有無」的道理都通達明白,知道:「即有為,即無為。即無為,即有為」,這個相對的道理,自然就通達有無是平等的,空有是平等的,是非是平等的,善惡是平等的。能把這種根本問題明白了,很快就可以作人天的大導師,也就是證得佛的果位,成佛了。

無量無邊天女衆 種種言音稱讚已

身心寂靜共安樂 瞻仰如來默然住

無以數計的天女們,用各種不同的言語和聲音,稱揚讚歎諸佛之後,結束了她們歡欣踊躍的音樂會和舞蹈的節目。她們的身心由熱烈的情緒,轉入寂靜安樂的氣氛之中,靜悄悄地,一聲不響地,默默地注視著被她們所讚揚的佛。

即時菩薩解脫月 知諸衆會咸寂靜

向金剛藏而請言 大無畏者眞佛子

當大衆都沉入肅穆的氣氛中時,解脫月菩薩知道法會中的大衆所以寂靜的原因,是為了想聽金剛藏菩薩繼續演說第十地——法雲地的無上法門。於是他就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你是位大無畏的菩薩,你是從佛口生的眞正的佛弟子。

從第九地入十地 所有功德諸行相

及以神通變化事 願聰慧者為宣說

從第九地的法門進入第十地的法門,其中所應修積的功德,和修行的相狀,種種遊戲神通,和一切變化事物的表現,希望你這位聰明而有眞智慧的菩薩,為我們宣講解說,令我們知道十地的法門而能證得十地的果位。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衆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當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完了法會大衆的希望以後,這時金剛藏大菩薩就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你這位佛的弟子!你可知道大菩薩們修行種種法門,積聚種種善根,從初地——歡喜地,經過一地一地到達第九地的中間過程,像經上所說的,是以他無量的大智大慧,恒常觀察一切衆生的心相。完全都明白之後,又能勤勉無懈善於思惟諸佛所說的微妙甚深法,發大菩提心,如理修習。又力求圓滿具足一切沒有染汚的善法,不但在行為上表現清淨,而且要做到從內心裏眞正清淨,這樣才能圓滿白淨法。又要積聚無量無邊能幫助成道的法門,才能增長他的大福大德大智慧。普徧廣行大悲,愍念一切受苦衆生,知道十方世界不同的地方,深入衆生界,知道一切衆生都在煩惱的稠林中,受苦受難。能證得佛所修行的和他所得的果位。常常隨順著佛,修習寂滅的行門。常常觀察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些就是名叫一切的種——智慧,一切智慧中的大智慧,而秉受菩薩的灌頂職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衆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得到如上所說那樣的大智大慧,入了第十地——法雲地,受菩薩職位之後,就得到了菩薩的離開一切染垢的正定正受。又得到了能入於所有法界,其中不同的法界的正定正受。又得到莊嚴道場的正定正受。又得到所有的華放光的正定正受。又得到猶如大海中所藏的寳藏的正定正受。又得到海印發光的正定正受。又得到如虛空一樣廣大的正定正受。又得到能深入諸法自性的正定正受。又得到能知道一切衆生心意和他們行為的正定正受。又得到十方諸佛都能現在前面的正定正受。像以上所說種種不同百萬阿僧祇的正定正受,都能現在目前。

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寳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衆妙寳,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衆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瑠璃摩尼寳為莖,栴檀王為臺,碼碯為鬚,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衆寳為藏,寳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菩薩由第九地轉入第十地的時候,他所證得的一切三昧——正定正受,都已能方便善巧,運用自如了。假若要入何種三昧,或欲生起何者三昧,都能隨心自在。他亦深知一切三昧所生的神通妙用,有不同的差別作用。那種最後的三昧,名叫「受一切殊勝智慧的職位」。當這個三昧現到菩薩面前的時候,有一株大寳蓮華忽然在菩薩面前生出來。這株蓮華的大小,相等於百萬個三千大千世界。它不同于普通蓮華,它是用種種上好的寳石,互相配合鑲造而成的。在蓮華上還造出許多巧妙事物以作莊嚴的飾品,其精巧構設,超過一切世間的境界,是世間的人根本不能想像得出的。因為這是十地菩薩經過無量劫,修積聚種種善根福德所生起的。是十地菩薩證悟諸法皆虛幻,了知一切法沒有本體的。是所有菩薩共同修行之善業所成就的。這株大寳蓮華常常放出廣大璨爛的光明,普徧照到十方法界,不是諸天的地方所能有的。大寳蓮華的莖,是用毗琉璃摩尼寳做成的。栴檀中最上好的栴檀王做它的臺。瑪瑙做蓮華的蕊鬚,閻浮檀金為葉。這蓮華經常放射出絢麗的光明,其中含藏著許多寳物,還有寳網所覆。此外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數的蓮華圍繞,作為大寳蓮華的眷屬。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帀圍遶。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這時,十地菩薩端坐在這個大寳蓮華座上,他的身體的大小,恰恰正好與這蓮華相稱。另外有無以數計的菩薩,作為這位大菩薩的眷屬。他們就坐在四周的蓮華上,大家圍繞著十地菩薩和大寳蓮華。這些菩薩,也都已證得百萬的三昧。大家一心專注,仰望著坐在大寳蓮華座上的十地菩薩。

佛子!此大菩薩,並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衆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衆會,悉皆顯現。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十地菩薩和他的眷屬——其餘的諸位菩薩,他們坐在蓮華座上的時候,那蓮華座所放射的光明,以及他們所說的話,發出的音聲,普徧充滿了十方法界。所有十方的世界,都一齊震動起來了!三惡道裏的苦刑也停止了。十方國土也清淨莊嚴了。曾與菩薩同參共修過的菩薩,沒有一位不親自到法會觀禮。人間和天上同時奏起音樂,百千萬種音聲同時發出。所有十方世界的衆生,大家都感到安穩快樂。用不可思議的上妙物品,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在十方諸佛的法會道場裏,都顯現出這株大寳蓮華和十地菩薩及諸菩薩的法相莊嚴。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於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衆生苦。於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衆生苦。於臍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衆生苦。從左右脇,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衆生苦。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脩羅所有宮殿。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衆會。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十地菩薩當他坐在大寳蓮華座上的時候,在他的兩腳下面,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這光的光芒,可以普徧照射到十方世界中各個大地獄裏。光芒射到的地方,可以滅除在地獄中受苦刑的衆生的痛苦。又在兩個膝輪處,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到十方世界一切的畜生,可以息滅畜生道的衆生痛苦。又在他的臍輪的地方,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可以普徧照到十方世界中閻羅王的地方,息滅那些餓鬼的痛苦。又從他的左右兩脇中,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可以普徧照到十方世界的人,滅除受苦受難的人們的痛苦。又從兩手中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到十方諸天和阿修羅的宮殿。又從他兩肩上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著十方諸聲聞者,令他們破無明顯法性。又從他的項背放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著十方世界的諸辟支佛聖者,令他們發大乘心。又從他的面門上放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著十方世界初發心的菩薩,以及到九地的諸位菩薩們。又從他兩眉間放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普徧照著十方世界受職的菩薩——受灌頂位的大士。這種光明乃是大菩薩威德的力量,所到之處,一切魔王的宮殿都被掩蔽,不能顯現了。又從他的頂門上放出百萬無量數的光明,有如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光明,普徧照到十方世界諸佛的法會道場。十地菩薩所放的大光明,照徧了十方法界,因之十方法界無一處不是大放光明。

右遶十帀,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於佛。餘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其光明網,普於十方一一如來衆會之前,雨衆妙香,華鬘衣服,幢旙寳蓋,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衆生見知此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上面所說的大光明,照徧了十法界之後,在法會中向右邊繞了十帀,就停在道場上面的虛空,結成了一個大光明的羅網,這個光明網的名字叫「熾然光明」。這時十地菩薩又發心做各種供養佛事——財供養、法供養,用以供養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所供養的物品,都是上妙名貴的稀世之品,不但人間少見,就是把那些在法會中的菩薩——包括從初發心以至九地的菩薩們所陳供的一切供品,與之相比,百分之一也及不上。甚至想用算數的方法來衡量也不可能,想找一個適當譬喩也找不出來。這個光明網,普及到十方每位佛的道場法會之前,並在光明網中,散放出如雨般的上妙好香。更有華鬘、衣服、幢幡、寳蓋、摩尼寳等等的莊嚴供品,無不圓滿齊備,以之供養諸佛。這些稀世之珍的上妙供具,並不是世上可以謀求得來的,而是從菩薩過去生中修行的菩薩道中,成就了出世的功德,而生出來的善根,才有這種的境界。它超出了一切世間的境界。假若有衆生能見到這種境界,他必定可以得到不退轉於正等正覺的無上佛道了。

佛子!此大光明,作於如是供養事畢,復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衆會,經十帀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訶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個大光明網做完了供養諸佛的供養事以後,又右繞十方一切世界,和所有諸佛的道場法會。右繞了十帀之後,這個光明網就從十方世界每位如來的腳下而入於諸佛之身。為什麼十地菩薩頂上放出的光要入於佛的足下呢?這有兩種意思:①是表示最高深的敬意。十地雖然已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但在諸佛前,不可以認為自己有如佛的驕傲心。在修證的程度上說,十地只是登地的最高位,離佛的果位還差等覺妙覺才能達到圓滿佛果。其神通智慧與佛相較,還差得很遠,所以菩薩處處表現恭敬佛,不忘自己還是佛的弟子。不但不能對佛表示貢高我慢的驕傲心,就是對任何人也不可有。②是如來下攝,所以腳下放光。菩薩是上攝,光就入佛的境界中,是謂平等相攝。當這大光明互攝的時候,諸佛和所有的菩薩,立刻就知道在某個世界中,有某位大菩薩,他修積種種出世善根,能有這樣廣大的法門,已經達到受識的地位了——受灌頂位。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衆,皆來圍繞,恭敬供養,一心觀察。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當諸佛和諸位菩薩作如上所說的意想時,十方世界,有無以數計的菩薩,以及九地以下各地的諸位菩薩,都來圍繞著這位法雲地的菩薩,並且十分恭敬的供養這位菩薩,專心一意注視著十地菩薩此時的境界。當他們正在觀察的時候,所有從各處集會的菩薩們,即時各個獲得十千的正定正受。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於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訶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正當諸佛和諸菩薩觀察十地菩薩的時候,十方所有曾受灌頂職位的菩薩,他們都是幫助佛宣化佛法,教化衆生的大菩薩。大家同時都在「金剛莊嚴臆德相」中,放出大光明來。「金剛莊嚴臆德相」,是菩薩的相好之一。金剛是表示菩薩的願力,菩薩的行力,菩薩的心都像金剛那樣的堅固。「莊嚴」是菩薩修持積聚的出世善根,成就的福德,以作菩薩的莊嚴。「臆」是胸臆,也就是人的思想胸襟,示意這位菩薩的胸臆是萬德莊嚴。菩薩的胸臆,只有利益衆生的思想,從不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祇知有人,不知有己,這就是「金剛莊嚴臆德相」「德相」,必須有超越的善業德行,才能成就如此的德相。「德行」,是指六度萬行而說的。六度萬行圓滿了,所作已辦完,才有這種「金剛莊嚴臆德相」。法會中的受職大菩薩們,都在金剛莊嚴臆德相中放出光明,這光明的名字叫「能壞魔怨」,能夠破壞一切魔的仇怨。在這光明之外,還有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做它的眷屬,普徧照到十方世界,顯現出不知有多少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像這樣顯現之後,這光明又來還入於十地菩薩的「金剛莊嚴臆德相」中。這光明旋入德相中之後,使令十地菩薩他原有的智慧,和他的神通勢力,立刻增長了,而且超過了百千倍。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遶十帀。示現如來廣大自在。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衆。周徧震動一切佛剎。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衆會,莊嚴威德。如是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帀右遶,示現種種莊嚴之事。

當十地菩薩攝此大光明,因而令智慧勢力增長百千倍的時候,十方諸佛都是從他們兩眉之間,放出一種既清淨又光耀的光明來,這光明的名字就叫「增益一切智神通」。這光明既增長菩薩的智慧,也能利益衆生。另外又有無數的光明,作為清淨光明的眷屬,普徧照著十方一切的世界。向右繞了十帀,然後示現佛的佛法廣大自在,示現佛的功德廣大自在,示現佛的妙用廣大自在,又示現佛的神通廣大自在。因由這種光明的照拂,令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菩薩都開了大悟。這時大地也周徧震動,十方法界佛的刹土,也都同樣震動了。這光又能滅除一切惡道中的痛苦,使令生一切善。又能遮隱一切魔王的宮殿,破壞乃至粉碎魔王的羅網。又在光中示現諸佛證悟到菩提覺道,在菩提樹下聚衆作佛事,轉大法輪。法會非常莊嚴,在法會中的菩薩,都是有大威德的大菩薩。這光明如是普徧照到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之後,又囘到十地菩薩的法會上,圍著道場右繞,又示現種種莊嚴的神妙事情。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各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這種光明顯現了以上種種神妙的事以後,就從大菩薩——法雲地的十地菩薩的頭頂上旋入了。其餘眷屬所放的光明,也同樣各各入於他們的頭頂內。這個時候,這位十地菩薩,又得到從前沒有證得的百萬多的三昧。這就是已經得到受職的地位,已經入於佛的境界,具足了佛的十力,從此就列入佛的名數之內了。十方諸佛之中又多了一位新的補佛了。因為還有等覺妙覺兩個果位沒有圓滿成就。

佛子!如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寳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幢旙。然香散華,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為轉輪聖王。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轉輪王所生的兒子,因為他的母親是正后——第一夫人,他的身份就不同於其他妃子所生的兒子。再者他的父親有三十種相好,也有隨形好。他的母親也是端嚴幽嫻貞靜,所謂才德貌具足,所生的兒子,當然身相具足。中國古時的周文王,他可說是位鐵輪王。古書載:金輪王千子(或七百子),銀輪王七百子(或五百子),銅輪王五百子(或三百子),鐵輪王三百子(或百子)。文王有百子,所以說他可稱為鐵輪王。他雖沒有鐵鳥在天上飛,沒有紙做的大船在海中行,但他的德行可與鐵輪王相等。他的正后名「太姒」,賢德之名載之於書,流傳千古。她生武王周公。周朝得有八百年的天下,不朽的文化流傳後代,都是賢王賢后的德行所賜。中國有一部古書,名叫詩經,第一首詩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這意思是說:關雎這一對鳥,在河中的小洲上對鳴求偶,人中的才貌雙全的好女子,就有賢德的好男子來向她求婚。關雎是一對雌雄鳥,棲室中築二室。雌雄中如有一喪,存者終生不二配,是為鳥中最清淨最貞節的,所以用牠來代表讚揚淑女君子不淫色,思賢才。這首詩的下面註著:「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太姒」以為之配。宮中之人,於其時至,見其幽嫻貞靜之德,故作此詩以美之」。我引這首小詩的用意,就是為了說周文王是鐵輪王的佐證。這位轉輪王,令他的太子,坐上白色的象寳,象寳上配以上好金子所造的座位中,張著廣大的網幔,特製的大幢和大幡為儀仗。燃起最好的上香,徧散出種種鮮華,又演奏各種美妙的音樂。取四大海的水——東南西北四海水,放注在金瓶中。這時轉輪王拿著金瓶,將瓶中的四大海水,傾灑於太子的頭頂上。這個儀式就稱為「受王職位」。從此以後,就正式成為太子而是儲君,可以繼承王位做轉輪王了。「墮在」就是說他已受了「灌頂」禮,列入了刹利王的名位之內。就有了具足行十善業道的資格,也就可以稱為轉輪聖王了。

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數。

十地菩薩受職,也是這個意思。十方諸佛的智慧,如四大海之水,灌注到這位大菩薩的內心,所以也名之為受職。因為菩薩已修證到了第十地,具足了如佛的十力的緣故,所以能列入佛的名位之內。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我前面所說的灌頂禮的儀式,是個譬喩。在菩薩方面來說,是名為「菩薩受大智職」。是說菩薩中的大菩薩受大智慧的職後,將要入於佛位,不久就會成佛。菩薩受過大智職,為候補佛,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不易做到的事。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受能受,難持能持;任何人做不到的事,菩薩不辭千辛萬苦,鍥而不捨,一直達到目的為止,這就叫難行能行。菩薩有此堅毅的恒心願力,他就能精進不懈,能忍辱不移,能清淨禪定,能勤習般若,能嚴謹持戒,能圓滿修成布施,如是才能增長無量的智慧,積聚無量功德。這樣修行,就進入法雲地——第十地,名之為「安住法雲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衆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知世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法輪集。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擧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六度萬行,積聚種種善根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住在法雲地的時候,他已證得無上智。他能眞實知道欲界中一切煩惱的原因,和集聚在欲界中一切衆生的煩惱。他又眞實知道色界的天人種種習氣還沒有除掉的原因。他又知道無色界中衆生一切妄想。他又知道世界上所有一切衆生,都有無量的貪瞋癡。他又知道盡虛空徧法界中一切衆生,都有無明的原因。他又知道有形有相的有為法。他又知道無形無相無所作為的無為法。他又知道所有一切衆生,積聚一切煩惱的因緣。他又知道結成一切識界的原因。他又知道虛空界的一切。他又知道涅槃界的一切。這位十地菩薩,他確切眞實知道一切諸見煩惱的道理和因緣。諸見包括正知正見、邪知邪見,和一切無明煩惱的因素。他又知道世界是怎樣構成的,又因甚麼緣故壞滅的,這些關係他都知道。他又知道聲聞聖者修四諦法——苦集滅道而成道的修證法門。他又知道辟支佛聖者修十二因緣法門證果的過程。他又知道大乘菩薩修六度萬行,難行苦行,利益衆生的大悲大願。他又知道如來證得十力,四無所畏而成就了色身和法身的經過,以及成就一切的智種,一切殊勝智慧的原因,示現得無上菩提和轉大法輪的相狀。十地菩薩能深入一切法,能分別一切事,能有決定一切的智慧。總之,這一切的一切,祇不過擧出數點重要的說一說。這位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他是用一切的智慧,知道一切集聚的煩惱,一切集聚的行門,一切集聚的種種智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衆生業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化。如是等皆如實知。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已像前面所說最上的覺悟智慧,能眞實知道衆生所造的業,能有甚麼變化。衆生的煩惱又有什麼變化。衆生一切的知見又有什麼變化。這個世界可能有甚麼變化。這個法界又將有甚麼變化。聲聞所修的四諦法又有甚麼變化。辟支佛所修的十二因緣又有甚麼變化。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又有甚麼變化。佛所成就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裏面又有甚麼變化。一切分別與無分別又有甚麼不同的變化。如上所說的這些,十地菩薩他都眞眞實實地知道。

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

十地菩薩又眞實知道佛是怎樣住持在這世界上的。法是怎樣住持在這世界上的。僧人又是怎樣住持在這世界上的。他都知道三寳住世的實在情況。他又知道人類是受業力持使的。煩惱的力量是如何使人流轉,不能脫出繫縛。時間是怎樣住持世間的。願力又是怎樣令人不屈不撓而達成道業的。供養又是怎樣住持善行的。行是如何住持的。劫是怎樣成就住世的。智慧是怎樣能住持引導萬行的。像這些種種不同性質的問題,菩薩都能如理如法眞實明白。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十地菩薩又眞實知道佛是怎樣深入於微細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修行功夫淺短的初發心菩薩所能入的,十地菩薩他都能明白諸佛能入的原因。如所說的修行得來的微細智慧。修道的功夫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打一點妄想以為不要緊,可是這就立刻斷了菩提正路,種下了地獄的生因。所以修道的人,千萬不要隨便動妄念,以免受到不好的結果。這就是修道時應注意微細智的原因,必須明白的道理。菩薩又知道當臨命終時應注意微細智的重要性,要怎樣才能生到善道,又怎樣就會墮入惡道。受生微細智,就是要怎樣才能受生到三善道,以免受旁生的痛苦。出家微細智,諸位不要以為出家是件容易事,古人說:「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最低限度,也是最大決心,要把父母妻子兄弟朋友都放下,富貴功名都拋棄,這是志願,也是決心,也可說是智慧,眞正的智慧,微細的智慧。現神通微細智,表現神通,要能適時恰當,否則受到相反的效果。成正覺微細智,修道證果,難行能行,方成佛道,這一定要有最上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應該怎樣轉大法輪,教化衆生,才能達到救度衆生的目的。住壽命微細智,要如何養生滋命,才可以令壽命延長。般涅槃微細智,佛示現人間,行度化之事,令衆生開佛知見,然後入般涅槃,這其間的過程,也是有大智慧才能領導萬行的。應如何入涅槃,也必須有微細的智慧決定。教法住微細智,佛所說的教理,所說的妙法,應如何才能長久住世,這也必須有微細的智慧來安排的。如上所說種種微細智的作用,十地菩薩無一不實實在在地清楚知道。

又入如來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衆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衆生根行差別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實知。

十地菩薩又能深入佛的秘密之處。甚麼是佛的秘密處?就是為此說而彼不知,為彼說而此不知,彼此互不相知,故名為秘密。佛為一切衆生說法,衆生各得其解而不知其他,所以說佛的秘密處。如所說的身秘密,即身業的秘密、語言的秘密、心意的秘密,這是三業的秘密。要怎樣修行,才能消三業的罪,並且能增長三業的善根。時和非時在思量上都有秘密。授菩薩記的秘密,就是每位大菩薩修證到最後果位時,就有諸佛來為他授記,證明他何時成佛,成佛的國土叫甚麼,住世的時劫等等。攝衆生秘密,用甚麼方法攝受衆生,教化衆生。種種乘的秘密,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以及天人乘,這各乘之中有甚麼不同的差別秘密。所有一切各種品類的衆生,在往昔所種的根,所修行的善行,有些甚麼不同的秘密。衆生所造的善惡業不同,將來的果報不同的秘密。修善業即得菩提行的秘密。如上所說的種種秘密,十地菩薩都能明瞭而且清楚知道。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在諸佛的思想上,是沒有「時間」這個觀念的,所以他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祇是在衆生的眼光中,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念。諸佛所說的以劫入劫,劫入非劫的道理,也是為了隨順衆生,無說而說、無言而言,不憚其繁,來橫說豎說、塵說刹說、粗說細說、有說無說。說種種法,示現種種相,都是想令衆生警惕無常而生善念。十地菩薩他又知道諸佛所說的「入劫」這種境界的智慧,如所說「一劫能入阿僧祇劫」,本來是一個劫的時間,可以把它算到無量數那麼多的時劫裏面;無量數那麼多的時劫,還能把它歸納到一個劫裏來。一劫能散為無量劫,無量劫又能攝歸一劫,這就是「一多無礙」的道理。「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有數是可以知道確實數目的,無數是不能知道究竟有多少。這有數無數的時劫,能相攝入來算,這也是「一多無礙,多一互融」的道理。「一念入劫,劫入一念」,一念可以延長為無量劫,無量劫又能收為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一個大劫的長時間,可以和不夠一個劫數合成一個劫。雖然不夠一個時劫的時間,還能把它算為一個大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有的時劫中有佛出世,有的時劫中無佛出世。有佛出世的時劫,能把它改變為無佛出世的時劫。無佛出世的時劫,又可以把它改變為有佛出世的時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沒有過去劫和未來劫的時劫觀念,因為過去和未來都入於現在這個劫了,所以只有現在劫。現在這個劫有能作為過去劫和未來劫看,現在這個劫就沒有了。「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沒有了過去劫,因它已入於未來劫。未來劫又可以入於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長劫可以化為短劫,短劫又可入於長劫。這種「互入相融」的道理,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初發心的菩薩所能夠明白的。更不是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可是十地菩薩他對於這種種的道理因緣境界,都能如是眞實知道,因為它已具足如諸佛的入劫智慧。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正覺智。入衆生身正覺智。入衆生心正覺智。入衆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

十地菩薩又能知道諸佛能普徧入於諸道的智慧。像所說的入毛道智,是最難的智慧,要能入於一切衆生的毛孔內,來教化衆生。又能入微塵智,其微細程度,猶如淩虛塵,根本就不知道它的數目和體積。又能有入國土身的正覺智慧。國土身是指有情世間、無情世間、器世間。正覺是正覺世間,即淨國土。菩薩有入諸佛正覺世間的智慧。又有入衆生身的正覺智,好像諸佛菩薩有時化現一個嚴淨的國土,有時化現一座山,或者一條河。這種示現,乃出於菩薩的大悲心,令衆生受益而發菩提心,將來能成正覺。又有入衆生心的正覺智慧。又有入衆生形的正覺智慧。又有入隨順一切處的正覺智慧。又有入示現徧行的智慧。又有入示現順行的智慧。又有入示現逆行的智慧。順逆兩者,菩薩他都知道。又有入示現思議和不可思議的智慧,和世間能了知和不能了知的行的智慧。又有入示現聲聞的智慧,辟支佛行的智慧,菩薩行的智慧,和如來行的智慧。以上種種無上智慧,菩薩都已證得。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十方諸佛所有的智慧,是廣大的,無量無邊的,無上殊勝的,十地菩薩他都已證得。凡佛所有的,他也都能深入。以上所說的七種智,都是諸佛的智慧。菩薩能得能入,所以名為智大。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餘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此第十地中得。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十地菩薩住到法雲地的果位後,即刻就得到神通境界轉變自在,言念不及的解脫智慧、解脫三昧。也能得到圓融無礙的解脫智慧和解脫三昧。淨觀察解脫:「淨」就是清靜,沒有染汚。以清淨的妙觀察智慧,來觀察怎樣才能得解脫,所以叫「淨觀察解脫」。也就是教化人們遇事不要急躁,不要神經過敏。要頭腦清淨,冷靜思想,千萬不要輕擧妄動,否則,就不能說是淨觀察了。因為清淨觀察,才能得到解脫。普照明解脫,就是智慧的光可以普徧照明到盡虛空,徧法界,而不著於能照明的相,如此方能得到解脫。如來藏解脫,假若有如來藏的執著,就得不到如來藏的解脫。要「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就是「眞空」「不空如來藏」就是「妙有」「空不空如來藏」就是「妙有既是眞空,眞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眞空。眞空不空,不礙妙有」,這就是無所執著的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如能隨順無礙輪,就是圓融無礙,根本就沒有不解脫之說。如不隨順,就不能圓融無礙,就有所執著,就得不到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本來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過去就是未來,未來也就是過去。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了不可得。不過在凡夫的知見上,有三際的觀念。如果通達三際是了不可得,就得到解脫了。法界藏解脫,一切種皆包藏在法界中,如能依相就能明白,通達無礙,不執著相,就得到解脫,又得到光明智慧之輪的解脫。此時菩薩的無礙智,不思議的解脫,依一而能了知無量數,所以說一切境界包括無餘的解脫境界。這十種解脫,是進住十地果位的菩薩首先證得的。其他如詳細列說,恐有無量百千阿僧祇的解脫法門,都在法雲地中證得。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像這樣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的三昧門。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的總持陀羅尼門。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的神通門。在十地——法雲地中,菩薩都修證圓滿具足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法雲地的大菩薩,他通達了以上所說的無上甚深法門,證得無上殊勝大智,隨順著無量菩提,成就了善巧方便的法門和念力。

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霔大雨。唯除大海,餘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如來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衆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十地菩薩這時修持的功夫,已達到於一念之間,可以接受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的大法明、大法照,和大法雨,都能安之泰然,能受之泰然,能攝之泰然,能持之泰然。譬如娑伽羅龍王,他霔下起很大量的雨水,只有大海才能容納如是的雨量。其餘一切的小江小河小湖,都不能接受這樣大的雨量,不能安立、不能容受、不能攝收、不能持受。佛的秘密法藏,大法明——大智慧的光明。大法照——大智慧的光,普照一切萬物。大法雨——如澍雨般的大法雨,普徧滋潤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早成佛道。佛的慈悲、智慧、平等無量福德也是如是。唯有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能安、能受、能攝、能持。其餘九地以下的諸等位菩薩,以及一切衆生,聲聞獨覺聖者,乃至第九地的菩薩,都不能安立、不能容受、不能攝化,也不能受持如來的秘密大法藏。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霔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於一念間,一時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住法雲地菩薩,亦復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於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大海,它能安立、能容受、能攝、能持一位天龍王所霔的大雨。假若二位或三位龍王,乃至無量數的龍王,在一念之間,同一時霔下大雨,大海也能安、能受、能攝、能持。這是甚麼原因呢?「以是無量廣大器故」——是因為海是一個不可限量的廣大容器的緣故。住於法雲地的大菩薩,他就像大海一樣,一位佛的法明、法照、法雨,他能安、能受、能攝、能持。就是兩位佛、三位佛甚至無量諸佛,在一念間,同時對他演說諸佛各自的妙法,菩薩同樣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所以此地——第十地名之為法雲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地菩薩,於一念間,能於幾如來所,安受攝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解脫月菩薩聽了上面的一段話,就請問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住法雲地的這位菩薩,在一念之間,能在多少位佛的道場,接受、安立、攝納,持用諸佛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呢?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不可以算數能知。我當為汝說其譬諭。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其世界中一一衆生,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者,聲聞衆中,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大勝比丘。然一衆生所受之法,餘不重受。

金剛藏菩薩囘答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弟子!你所問的這個問題,是不可以用算數的方法來知道的,不過我現在可以為你說一個譬喩。佛的弟子!譬如十方各有十個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刹,在每一個佛刹中,有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這些世界中每一個衆生,都得到了聞持的陀羅尼——就是聞持的三昧,聽聞受持的總持法門。做佛的侍者,常常侍奉佛的出家弟子。在二乘聖者聲聞衆者中,是多聞第一的。好像金剛蓮華上佛時,他有一位大勝比丘,就是當時聞持第一的。若無量佛刹裏邊的無量世界中每位衆生所承受的大法明 、大法照,和大法雨,其他的衆生都不會重複受同樣的佛法了。

佛子!於汝意云何?此諸衆生所受之法,為有量耶?為無量耶?解脫月菩薩言:其數甚多,無量無邊。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我為汝說,令汝得解。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於一佛所,一念之頃,所安所受所攝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爾所世界一切衆生所聞持法,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諭亦不能及。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弟子!我所說的譬喩,在你的意思以為怎樣?這些衆生所受的佛法,你說他是有數量呢?還是沒有數量呢?解脫月菩薩囘答說:這個數目實在多不勝數,無法確知,也不能探測其邊際。金剛藏菩薩又對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弟子!我現在再為你解說一番,令你明白這個道理。佛子!這位住法雲地的菩薩,在一位佛的道場內,在一念之間,能安立、能領受,能攝納、能聞持佛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和三世的法藏。前面所說的所有佛刹,所有世界內的每一個衆生所聞持的佛法,如果與十地菩薩相比,他們雖說聞持了很久,可是還是百分不及一。即使用譬喩來說,也找不著一個相當的譬喩來說明白。

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爾所世界微塵數佛。復過此數無量無邊。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如在一位佛的道場,好像這樣的十方世界,好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多世界中如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還要超過這數目無量無邊倍!在每一位佛的道場,所有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以及三個世際的法藏,這位十地菩薩他都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所以這一地的名字稱為法雲地。

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雲。現種種身,周旋往返。於一念頃,普徧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伏魔怨,復過此數。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隨諸衆生心之所樂,霔甘露雨,滅除一切衆惑塵燄。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你們要知道這位法雲地的菩薩,他在往昔,曾發過大願。因此願力,生起如雲樣多而厚重的大悲心,護蔭著衆生。發出如天上的雷聲樣,作獅子吼,為衆生演說妙法,令衆生覺悟。他通達諸法實相,明白諸佛所說的甚深法義,證得如佛的無所畏。如電光一般的智慧之光明,普照法界一切衆生。福慧具足,德無不備,就像天空中密密的雲彩。菩薩恒常示現種種身相,在衆生中不計艱苦,周而復始,來回往返,一遍又一遍的去來,就因為悲心切切,放不下一切迷途中的衆生。菩薩能在一念之間,普徧到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的國土內,為衆生演說離苦得樂,超脫生死的妙法,令衆生速疾反迷歸覺,而又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一切的怨恨,也都能消滅。十地菩薩的境界,還要超過這種功能。他能在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的國土,隨著衆生的心中所歡喜的,給予甘露法雨,滅除一切衆生這種塵土之燄的業障和迷惑。因為這樣,所以第十地稱為法雲地。

佛子!此地菩薩,於一世界,從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隨所應度衆生心而現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塵數國土,復過於此。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十地菩薩在一個世界裏——一個世界,包括一個日月,一個四大部洲,一個須彌山。菩薩從兜率天中下降到人間(因為成佛一定要到人間來才能成佛)。下降到人間,一定經過入胎。菩薩在母胎中,仍然在教化一切衆生和鬼神,不是像凡夫在母胎中,迷迷糊糊的。菩薩自兜率天下降、入胎、出胎、出家、成道、降魔、轉法輪、入涅槃,共為八個步驟,故稱八相成道。菩薩經過這八個階段,完成了他出世的本願,至於入涅槃。這其間他隨著所應該度化的衆生們的心意,而示現種種的佛事,令衆生早成道業。假若兩個世界,或者三個世界,乃至有如上所說的微塵數的國土衆生,還要超過甚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的國土,和微塵數的衆生,菩薩也都是在那兒教化濟度衆生,示現成佛的過程。因為這樣,所以第十地稱為法雲地。十地菩薩稱為法雲地的菩薩。

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狹世界。垢世界作淨世界,淨世界作垢世界。亂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無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法雲地的菩薩,他的智慧聰明的程度,已經達到通達無礙的境界,照了諸法實相,修得菩薩應有的一切神通妙用,任運自如。智慧與神通雖然是兩個名詞,實際上是一體,有連帶關係的。如果沒有眞智慧,就不會有神通。沒有神通,絕不會有眞智慧。智慧役使神通,神通幫助智慧。智慧是神通的原動力,神通是智慧的顯現。有神通就有智慧,有智慧就有神通。神通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神通。神通自在,是說運用得恰到好處。需要用甚麼方法來度化衆生?就知道用甚麼方法,這就是「智慧明達,神通自在」。隨著衆生的心意,任運自己的心念,而達成教化衆生的目的。十地菩薩又能隨他的心念,把狹窄的世界,用他的神通變化成廣大的世界。等於是把小世界變化成大世界。又能把廣濶的世界變化成為一個狹小的世界。小能變化為大,大中又能夠顯小,這都是神通妙用的顯現。如楞嚴經上說:「於一毫端現寳王刹,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毫端與微塵都是極小的代表,寳王刹與大法輪是大的表示。小中現大,而不曾破壞小的本體,也不曾令大的顯得狹隘。這種圓融無礙的妙用和不可思議的義理,不是普通凡夫所能理解的。吾人既不必懷疑,亦不必著意妄求,老實信佛所說的法言,誠懇專一其心學佛的行儀,終有一天會達到如佛菩薩的勝妙境界。垢世界,就是染汚的世界,也就是五濁惡世界。菩薩能把垢世界變作淨世界。淨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因為心中沒有五濁,沒有了貪瞋癡慢疑,就是淨世界。菩薩又能把淨世界變作垢世界。我想有人聽到這段經文,會生起疑問:如果這樣,菩薩不是把世界都弄亂了嗎?把壞世界變成好的世界,當然人人歡喜。把一個好的世界變成了壞世界,不是使得衆生受苦嗎?不錯,菩薩這種變化,並不是他在耍神通,戲弄衆生。他雖然有這種神通妙用,但他是隨著衆生的業因業果業報而變化的。垢淨本是隨衆生的心而轉,狹廣也是隨衆生的業而成。一切的一切都不離衆生所造的業,所起的惑。造業受報,所謂因果不爽。菩薩能變化這世界,只是一時的。不是永久的。這僅是神通妙用所作而暫示現而已,所以說「作」「作」的意思是菩薩能夠這樣做,可以這樣做「作」。垢世界作淨世界,也可以說這人本是個惡人,菩薩把他度化成為一個善人了。本來是一個善人,菩薩怎會去把他變成一個惡人呢。這些作為,都是虛妄有為法裏的變化所成就的。至於亂住、倒住、正住,也是說不同的事相可以任運神通,自在轉變。像以上所說的無量一切世界,十地菩薩都能把它們互相變化,而是暫時所「作」的現象。

或隨心念,於一塵中,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塵相如故,世界不減。或復於一微塵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塵,體相如本。於中世界,悉得明現。

或者隨著衆生心之所念,把一個世界放在一粒微塵裏。這個世界也有須彌山,七種香水海,和其他一切山川,可是這一粒微塵並未被破壞,它也沒有變大,世界也沒有變小,體相依然如故。這種小中現大的境界,也是十地菩薩的神通自在妙用。或者在一粒微塵之中,放進兩個世界或者三個世界,甚至放進不可數計那樣多的世界,那樣多的須彌山,那樣多的山川。然而那一粒微塵還是那樣小,它本來的體相,並未受到影響,有所破壞。而在一粒微塵之中中的世界,它的體相宛然,顯現得清楚明白。

或隨心念,於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莊嚴,乃至不可說世界莊嚴。或於一世界莊嚴中,示現二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或隨心念,以不可說世界中衆生,置一世界。或隨心念,以一世界中衆生,置不可說世界。而於衆生,無所嬈害。

或者隨著衆生心念,在一個世界中,示現兩個世界的莊嚴,乃至示現不可說那樣多世界的莊嚴。又或者在一個世界莊嚴中,示現兩個世界,乃至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有或者隨心之所念,把不可說那樣多世界中的衆生,放到一個世界中。那樣多的衆生,也不會感到逼迫,他們仍然是有條不紊的生活,彼此之間也不會發生障礙。又或者隨心之所念,把一個世界中的衆生,分移到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中去。那些衆生,他們也不曾受到驚奇而有不安的感覺。十地菩薩的這種神通妙用自如,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境界!

或隨心念,於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

或者隨衆生的心念,在每一根毛孔裏,示現諸佛的境界裏,一切莊嚴神聖的佛事。毛孔是最小的,佛的境界是最大的,這也是表示十地菩薩的神通妙用,運用自如,小中現大的妙用。

或隨心念,於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示現如是微塵數手。一一手,各執恒河沙數華奩香篋鬘蓋幢旙,周徧十方,供養於佛。一一身,復示現爾許微塵數頭。一一頭,復現爾許微塵數舌。於念念中,周徧十方,歎佛功德。

十地菩薩有時又隨順著衆生的心念,在一念之間,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身體。每一個身體又示現出微塵數那樣多的手。每一雙手都各執著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華奩、香篋、鬘蓋、幢旙種種的莊嚴飾品,周徧供養十方諸佛。每一個身體又示現出微塵數那樣多的頭。每一個頭又現出微塵數那樣多的舌頭。這些舌頭,在每一念之中,每一個舌頭說的都是佛法,和在周徧十方,讚歎諸佛的功德。

或隨心念,於一念間,普徧十方,示成正覺,乃至涅槃,及以國土莊嚴之事。或現其身,普徧三世。而於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之事。世界成壞,靡不皆現。

十地菩薩這種神通妙用,我們衆生不可以心來思,不能用言說來譬喩,所以說是不可思議的。菩薩隨著衆生的心念,能在一念之間,普徧到十方世界中去示現成正等正覺——成佛,教化衆生,轉大法輪,然後示現入涅槃,以及莊嚴諸佛國土的一切善業佛事。或者又示現他能一身普徧到三個世際,而且在他的身中,還可以現出無量數的諸佛,以及諸佛國土內莊嚴的事相。世界的成住壞空所經過的現象,一一都顯現得十分清楚明瞭。如今有許多人不相信三世,現在我擧一個很淺顯的譬喩:我們都相信有昨天、今天、明天的事實吧。昨天就是過去,今天就是現在,明天就是未來,這是最近的時間觀念,遠的如考古家,歷史記載,往往都是上溯千萬年,這是較遠的過去世的實證。眼前一刹一刹的事相,這是不停流的現在。預言家預測若干年以後世界進步的情形,人類變化的狀態,物質文明的預測,國土疆界的變化,戰爭與和平的動態,這都是未來的預測和希望。諸如此等,我們能否不相信?三世的道理,亦復如是。至於菩薩如何能普於三世現身,這也可用一個最普通的事例來作譬喩:很多人都看過電影。一部影片,它的內容很精彩,而且由數位有名的演員合作演出,這部影片在很久以前就公演過了,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而今又重新公演。我們看的是過去的演員所演,甚至那些人都已作古,然而今天現在銀幕上的一切,仍然栩栩如生。在過若干年以後,再拿來公演,後代的人看來,還是不滅當年的光彩。這些人不是在三個時期中現身嗎?菩薩的神通妙用,當然不是這樣簡單,我不過是以此做個淺顯的譬喩罷了。十地菩薩作這種種的示現,其目的是在教化有緣衆生,對他們說法,令衆生明白「法體如是」,令衆生發菩提心,修學佛道。世界的成壞,必須經過一個大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在這長時間中,世界由成而住,由住而壞,由壞而空。然後再有新的世界出現,周而復始。

或於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而於衆生無所惱害。或隨心念,以無邊世界為一大海。此海水中,現大蓮華,光明嚴好,徧覆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種智。

十地菩薩或者在自己的身上每根毛孔裏面,吹出各式的風——如和風、惠風、大風、小風、颶風等等。這些風,不管大小和緩猛烈,對於衆生,都不生惱害,因為其中都是和暖的徐風,不會傷人的。如蘭亭序上所說:「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和暢」就是說風吹到人身上,令人覺得很舒服暢快,自然對於衆生沒有煩惱損害。又或者隨著心念,把這無邊無際的世界,都變成一個大海。在這個大海裏面,生出一株大蓮華來,這株大蓮華放射出來的光輝,非常嚴好,這光能普徧覆蓋著不知其數的世界。在這些世界裏,又示現出大菩提樹王,在菩提樹王下端坐著菩薩成道,天龍八部、諸天子、諸神及十方諸佛菩薩共圍繞,有種種莊嚴肅穆的盛況。一切種智,就是成佛的另一名詞。佛經上常常用「海」字來形容其量廣,因為海有八種德相。①漸漸得深:一點一點的深不知底,目前雖有海底測量探險,也只能知個大概,至於它汪洋無涯,深不知底的秘密,恐很難透澈。②同一鹹味:萬流歸海,不分邊中,都成了一種鹹味了。③潮不過限:海都有海潮,如浙江的錢塘江每年到八月中旬,到那兒觀潮人山人海。潮來有時,退亦有時,故古人曾詠潮「有信」。④有一切的寳藏;海內有許多特產是陸地上沒有的,如七寳珍珠、七色珊瑚,名貴的海味,各種礦藏石油等。⑤大身衆生所居:在海裏有很大的動物,也是陸地上沒有的,如海龍的身長有數百由旬,有百萬噸重的大魚,這些大身衆生都居住在海裏。由旬:大由旬八十裏,中由旬六十裏,小由旬四十裏。⑥不蓄死屍:海雖然無邊無涯,深不知底,但它不容死屍沉入,都是漂浮水面的。⑦所有一切大小萬流,及無數龍王同時霔雨,而海水不見增滅。⑧五河及任何江河之水俱入,而均失舊名。以上為海的八種德相。

或於其身,現十方世。一切光明、摩尼寳珠,日月星宿雲電等光,靡不皆現。或以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衆生有驚怖想。或現十方風災火災,及以水災。或隨衆生心之所樂,示現色身莊嚴具足。或於自身,示現佛身。或於佛身而現自身。或於佛身現己國土,或於己國土而現佛身。

十地菩薩有時或許在他的身上,顯現出無量光明,照耀著十方世界。這種光明如摩尼寳珠的光,還有如日月星宿雲電等的光,沒有一種不現的。或者用口噓一口氣——噓氣就是一呼吸,就能使十方無量的世界受到震動,但並不會令衆生有驚恐。為什麼我敢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現在正在講華嚴經。自從一九六八年開始講楞嚴經、法華經、彌陀經、六祖壇經、金剛經等等以來,直到現在,未曾中斷。講經說法,就是轉大法輪。天龍八部神靈,一定會來護持道場的,怎麼還會有災難降臨呢?十地菩薩有時或者會在十方世界顯現風災火災以及水災。大菩薩顯現災難,令衆生受災害的痛苦,這並不是菩薩不慈悲,故意和衆生開玩笑,給衆生吃苦頭。這是對那些造業的衆生,故意給他們一點災難,讓他們吃點苦頭而生覺悟心。本來要有千百人受災害死亡的,如今不過死亡數人,這是小懲而大戒的意思。有時也因災難損失很大,死亡很多。這種現像是一種共業,是衆生自作的惡業所以難以避免。我這樣說,並不是在為菩薩辯護。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信不信各自思惟。菩薩有時又隨衆生心中所歡喜的,又示現一位相貌非常圓滿、端莊、美好的英俊少年,人人見著都生歡喜心,樂意親近。從前有位玉琳國師,生得端正圓滿,身如琉璃,王丞相的女兒一見,捨命也要嫁給他。玉琳國師這時已是個香燈僧,當然不能娶她。但他倆之間,有一段宿世因緣,就是王小姐非他不能得度。於是方丈和尚令他還俗,去了此一段公案。王琳國師在洞房中對王小姐說法,領導她參禪跑香,跑得小姐頭髮散亂,漢流滿面,脂粉退脫,把一位千斤小姐的新娘,累得蓬頭垢面,衣履不整,非常難看。這時玉琳國師叫小姐對鏡自照,她看到鏡裏這樣一副德性,立刻生漸愧心,自覺形穢,發心修行。菩薩示現莊嚴具足的色身,就是希望衆生見著以後能發菩提心。又如地藏王菩薩當年為長者子時,不也是因見了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千福莊嚴,因問佛何願而得此相?佛告「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地藏王菩薩立刻發大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一切罪苦衆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方成佛道」。地藏王菩薩發此宏願,果得相好莊嚴。菩薩或者把自己的身體,示現為佛身,像佛一樣莊嚴具足。或者又把佛身而現為自身。佛身自身,無二無別。或者在佛的身體上現出自己的國土。或者在於自己的國土,而又現為佛身。

佛子!此法雲地菩薩,能現如是及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法雲地的十地菩薩,他能好像上面所說的種種示現,以及還能示現其他境界相狀,因為他有百千億那由他,任運自如,神通妙用的能力。

爾時會中諸菩薩、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護世四王、釋提桓因、梵天、淨居、摩醯首羅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當金剛藏菩薩說了以上有關十地菩薩的神通智力的話之後,這時法會中的諸菩薩和天龍八部、護世四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的天王、淨居天的天王、摩醯首羅天的天王、以及諸天的天子們,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假若如上所說十地菩薩就已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之力,那麼,佛的神通智力,又是甚麼境界呢?與佛又有何分別呢?

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衆會心之所念,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大衆,聞其菩薩神通智力,墮在疑網。善哉仁者,為斷彼疑。當少示現菩薩神力莊嚴之事。

就在法會諸衆對此發生疑念的時候,解脫月菩薩知道他們心裏所疑念的事,所以乃對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弟子!現在這些法會大衆,聽到您講十地菩薩有如是神通智力,大家不免生起了懷疑,掉到疑網裏了。善哉仁者!請您為他們了斷這個疑網,當少少示現一點菩薩神通智力莊嚴的事項,令法會諸衆斷除心中的疑惑。

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入此三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衆,皆自見身在金剛藏菩薩身內,於中悉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莊嚴之事。經於億劫,說不能盡。又於其中,見菩提樹,其身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枝葉所蔭,亦復如是。稱樹形量,有師子座。座上有佛,號一切智通王。一切大衆,悉見其佛坐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種種諸相以為莊嚴。假使億劫,說不能盡。

金剛藏菩薩經解脫月菩薩代表法會諸衆的請求,同時也為了却大衆的疑惑,於是即時就入了「一切佛國土體性」的三昧。入了這個三昧之後,在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和諸天王天子們,大家都看到自己的身子,一齊在金剛藏菩薩的身內,並且在他的身內也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種種莊嚴的事相。像這樣的事相,經億劫的時間,也說不完。又在他的身中,看到一棵菩提樹王,它的樹身主幹周圍有等於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大,他的高度有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那樣高。它的枝葉所蔭覆的地方,也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廣大的地方。與樹的形狀和高大的數量相等並且相稱。下麵有一座師子座——就是佛說法的法座。在師子座上有一位佛,佛的德號稱為「一切智通王」。凡在法會的大衆和諸位菩薩,都看見這位佛坐在菩提樹下面的師子座上,並且看到種種的相好,作為佛的莊嚴。以上這些相狀,假使用億劫的時間,也說不盡。

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衆會,各在本處。時諸大衆,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剛藏一心瞻仰。

金剛藏菩薩示現了像上面所看到的不可思議、大神通大智力的事相之後,仍然使令法會諸衆和諸位菩薩,還到本來的地方。這時法會諸衆,諸位菩薩,以及諸二乘聖者,大家都感覺到這種境相,是從來沒有見到過的,不免生出一種奇特的思想。於是靜悄悄的、默默然的停在那兒瞻仰著金剛藏菩薩,等著他來解釋這微妙的道理。

爾時解脫月菩薩,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三昧,甚為希有,有大勢力,其名何等?金剛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國土體性。

在這時候,大菩薩解脫月,又對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弟子!您剛才入的這個三昧,是很特別而且希有的,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它有大勢力,它的名字叫甚麼?請告訴大衆。金剛藏菩薩囘答說:這個三昧的名字,可以稱為「一切諸佛國土體性」——諸佛的國土和它的本來體性。

又問:此三昧境界云何?答言:佛子!若菩薩修此三昧,隨心所念,能於身中現恒河沙世界微塵數佛剎,復過此數,無量無邊。

解脫月菩薩又問:這個三昧的境界是什麼現象?能否告訴大衆?金剛藏菩薩囘答說:諸位佛的弟子!假若菩薩修習這個三昧成就後,他可以隨心如意,隨著心念,一切都能成就現前。也能在自己的身體中,示現出來恒河沙世界那樣多的諸佛刹土,並且還能超過更多的、無量無邊的那樣多的諸佛刹土。

佛子!菩薩住法雲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諸大三昧故。此菩薩身,身業,不可測知。語,語業。意,意業。神通自在,觀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遊戲一切諸解脫門。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說乃至擧足下足。如是一切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皆不能知。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修證到第十地法雲地,他所證得的三昧,不單少數,而是相等於無量百千各種的大三昧。十地菩薩的身和身業——他所造的善業,沒有人能測量、能知道的。他的語和語業,意和意業,都是清淨的。三業清淨,所以他能得大神通,能運用自在。能觀察三世三昧的境界。有智慧的境界。能遊戲在一切種種的解脫法門。變化所作的一切。神通之力所作的一切。智慧之光所作的一切,說也說不完。現在簡略的概而言之:菩薩他一擧手一投足,都可能令大地六種變化震動。像這樣種種所作,就是法王子。至於善慧地菩薩——第九地的菩薩,他們都不能知道十地菩薩的境界。

佛子!此法雲地菩薩所有境界,略說如是。若廣說者,假使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他所有的境界,如上面所說的,不過是一個大概。假若要詳詳細細把它說清楚,縱經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的大劫,也無法把它說完。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復云何?

解脫月菩薩又提出法會諸衆曾經疑惑過的問題說:佛的弟子!假若十地菩薩的神通境界,就要經百千阿僧祇大劫都無法說盡,那麼,佛的神通智力的境界,又是甚麼樣子呢?那又該怎樣說法呢?

金剛藏言:佛子!譬如有人,於四天下取一塊土,而作是言:為無邊世界大地土多?為此土多?我觀汝問,亦復如是。如來智慧,無邊無等,云何而與菩薩比量!

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弟子!譬如有一個人,他在這個一四天下拿一塊土,而這樣問道:「在無邊的世界上,大地的土多呢?還是我手中的土多?」我現在觀察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也就如同這樣的。佛的智慧是沒有邊際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他相等的。怎麼可以拿十地菩薩的智慧來與佛互相比較衡量呢!

復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許土,餘者無量。此法雲地神通智慧,於無量劫,但說少分,況如來地?

現在我再繼續說這個譬喩。佛的弟子!如前所說祇取一四天下少許的土,其餘大地上的土,應該是無量數的。在法雲地的菩薩,他的神通和智慧,須經過無量的時劫,才能說少分而已。況且佛的神通和智慧,智德圓滿,已證至極點,怎可以用所說的少分,來同如來相比?

由這一段經文的譬喩,使我想到佛當年住世的時候,有一次法會,佛曾用手拿起地上一點土,問當時在會的諸衆:「你們看是我掌上的土多呢?還是大地上的土多?」大家囘答說:「當然是大地的土多啊!」佛說:「在這世界上的衆生,從無量劫以來,在六道中輪廻輾轉不息,生生死死,生滅變異,不要說成佛不易,就是得個人身也不容易。」所以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由此證明,得人身之難,得人身之後又能修行更難,能修行而成道業,得到解脫更更難。如今是佛法西來,所以說「美國難生」。我們既知人身這樣難得,為甚麼不利用有限的年齡來修無盡的功德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功德是無窮的。古人說:「光陰似箭如流水,轉眼就是白頭翁」。又說:「流水一去不復返,失却人身難再得」。甚麼是無盡的呢?唯有修行!道業與德業,歷千古而不泯滅。我們來到這世界,為的什麼?誰叫我們來的?是不是我們自己願意來的?是不是被迫來的?都不是的,是隨業受報,隨著過去世所造的業而來受果報的。為什麼要受果報呢?因為根據每個人平時所作所為的一切,就是因、就是業因;有因就有果,果就是應受的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假使我們能修超出三界的法門,就可不受生死輪廻的痛苦。古人曾有八句警語,也是勸人修行的法語。他說:「不求大道出迷途」——為人如不修行,不求佛道,以出離三界的迷途,那是「終負賢才豈丈夫」——那不是辜負了賢而有德的才能,聰明智慧的才華,這豈是大丈夫之所為的呢!大丈夫要有「雙手撥開生死路,雙眉皺破溺名關」的大才能,大毅力。繼雲:「百歲光陰石火燒」——人生縱然能活到一百歲,但光陰如電光一樣,瞬息即逝。又像火一樣,一經燃燒就熄滅了。「一生身似水泡浮」——人的一生之中,為了名利富貴,勞碌奔波,數十年捨命鑽營,到頭來兩手空空而逝,好像海水上浮著的水泡,轉瞬幻滅。「妻財撇下非君有」——一旦無常大鬼到來,妻也空、子也空、萬貫家財樣樣空。黃泉路上六親眷屬難相逢。「罪業偕行難自欺」——人到死時,甚麼也帶不走,即使生前是蓋世英雄,也沒奈何!只有生前所造的罪業,緊跟不捨,隨你而去受報。「試問堆金如山嶽」——請問你一生,費盡千辛萬苦,用盡心思,強搶豪奪得來的金銀財寳,堆得像山一樣高。「買的無常不來乎?」能不能買通無常鬼不來請你去見閻王老子呢?!我們聽了這一段話,應該趕快覺悟呵!不然,在六道輪廻裏,頭出頭沒,何時才是了結的日子!?有人想做功德,但不知到哪兒去做。想種一塊好的地,也不知道到哪兒去耕耘。現在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萬佛城就是所有人的功德田。誰想做功德,趕快到萬佛城來做。萬佛城是個肥沃的農場,萬佛城是大衆的寳藏,誰願意來開發這處寳藏,都可以來發掘。萬佛城是給全世界的善男信女們預備的。想種善根的人,請到萬佛城來!想達到希望的人,請到萬佛城來!萬佛城是萬有寳庫,不過還是要有福德的人,才能來此做功德。萬佛城又是一所萬佛的出生地,有無量數的菩薩來此護法。這一點,希望大家知道而不要失時。現在我說一句世間的通俗話:今天的萬佛城是風也快來了,雨也快來了,水也快來了,這兒是風水具足了。這種風水是很特別的,會看風水的,看不見。不會看風水的,又看得見,就有這樣奇妙。如今的萬佛城,明年來看,就和今年不同。後年來看,又與前不同了。隨著時日一年比一年的進步,一年一年的跟著日月發展,這是必然一定的。誰來誰都能遂心如意,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佛道證菩提,有求必應。

佛子!我今為汝引事為證,令汝得知如來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國土,得如是地菩薩充滿,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彼諸菩薩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我現在為諸位引用具體的事項來作證明,令諸位得能知道佛的境界。諸位佛的弟子!假設十方,每一方都有無邊的世界,在這些世界中又有微塵數的諸佛國土,而每一個佛國土裏面,有無數的十地菩薩充滿其中,就像甘蔗那樣多,竹子那樣多,蘆葦那樣多,以及如稻子、麻、叢林那樣多的十地菩薩。這些菩薩他們在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的智慧,如果與一位佛的智慧境界相比較,那是百分也及不上佛的一分,乃至用最大的數目,或最小的數目——優波尼沙陀分來作比較,也是不能及得上佛的一分的。

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慧,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捨菩薩諸三昧力。於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之具而為供養。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轉更增勝。於法界中所有問難,善為解釋。百千億劫,無能屈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法雲地的菩薩,他已有這樣上妙的智慧了,他的身語意三業,清淨的德行,與如來相差無幾了。他縱然已達到如是的修持功夫,但他並未稍顯驕傲自滿,他從前所修得的那些菩薩行的行門和一切的三昧捨棄。他在修行的過程中,無數時劫以來,無時不親近諸佛,承事侍奉諸佛,誠意供養諸佛的。每個時劫中,都是用種種上妙的供養品而供養諸佛。因之,諸佛也以神通智力加被於他,使他的智慧之光,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明。他在十法界中,無論誰有任何困難問題,來請問他,他都能詳詳細細,善言為他們解答,令來問者,得到滿意的解答。就是經過百千億的大劫,也沒有人能把他屈伏的。

佛子!譬如金師,以上妙眞金,作嚴身具,大摩尼寳,鈿廁其間。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餘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薩所有智行,皆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能令衆生,乃至入於一切智智。餘智光明,無能如是。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一位善製造金飾的金師,他用最好的眞金,做一種莊嚴身上的裝飾品,用摩尼寳鑲嵌在中間。大自在天王拿來佩戴在身上,與那些其他的天人們所載的裝飾品,相比之下,萬萬及不上他的光彩奪目。十地菩薩的一切智慧神通,較之其他諸地菩薩的智慧,也是這樣。從初地——歡喜地開始,到第九地——善慧地,所有諸地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和修證的行門,都及不上法雲地的菩薩。法雲地的菩薩以他的智慧光明,能令衆生得到利益,進而能令他們深入佛的智慧之中,得證菩提。至於其餘諸地的諸位菩薩,他們的智慧光明,怎能及得上十地菩薩的智慧光明呢!

佛子!譬如摩醯首羅天王光明,能令衆生身心清涼,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亦復如是。能令衆生皆得清涼,乃至住於一切智智。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摩醯首羅天王他所放的光明,能夠令一切衆生接受後,感到身心清涼爽快,其他任何光明,都及不上摩醯首羅天王所放的光明。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他的智慧光明,也是這樣,也能令衆生感受到身心清涼暢快,進而達到成就一切的智智,到佛的境界上。至於二乘聖者如聲聞、辟支佛,以及第九地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光明,也都及不上。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諸佛世尊,復更為說三世智,法界差別智,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衆生智。擧要言之,乃至為說得一切智智。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第十地——法雲地的大菩薩,他已經修證得到了最上無勝的智慧,安住於所證得智慧神妙之中。諸佛世尊,更為他講說三世際的智慧。法界中微細的不同智慧。徧及一切世界的世間智慧。普照一切世間的智慧。慈悲愍念一切衆生的智慧等等,現在祇是擧其重要的說。乃至為他說能得一切智慧中的智體,進入佛道的智慧。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十法雲地。若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這位法雲地的菩薩,他修十種波羅蜜的法門時,在第十地的修學過程中,比較側重於智波羅蜜的修習,因為「智是對於一切,有能決斷的緣故」。其餘九種波羅蜜不是不修,而是隨緣隨分隨力去修。諸位佛弟子!前面所說的,有關於十地菩薩修學的種種事項和境界,祇是略略的說點概況而已。假設要詳細分別解說,縱使用無量阿僧祇劫的時間,恐怕也不能說盡。

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於法自在。能授衆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進,於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修證到法雲地這個果位的階段時,多示現作摩醯首羅天的天王,對於法的觀念和認識,是非常正確的。於法的運用也很圓融自在,隨心自如。並且能夠教化衆生,傳授二乘聖者和諸位下地菩薩們修學波羅蜜的行門。在法界中已沒有困難的問題,能令他屈服的。他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教化諸衆生以及做一切的善事,所作所為,都不曾離開佛的教化宗旨,和憶念佛的功德,更不曾離念具足諸佛的種智,和一切智智——即雙照,空假二諦,也就是佛的智慧,佛的境界。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做他們的領袖,做一個能忍苦耐勞,勝任卓絕的首領,並做為有智之人的依止者。假若在勤加精進,可在一念之間,得到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的三昧——正定正受。而且更能示現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作為他的眷屬。摩醯首羅天即大自在天,在色界之頂,十地菩薩將成佛之時現大自在天王的勝報。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所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假若以十地菩薩在往昔生中所發的殊勝大願力,而今用以隨心示現,還可超過如前所說的那些數目。好像所說:菩薩修行的法門,莊嚴佛土的淨業,甚深的信解,所作的佛事,身業、語業、智慧的光明,諸根的敏利,神通變化,能為衆生都解了的一音,以及菩薩修行的道路等等 ,乃至用百千億那由他的時劫,也沒有方法可以數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徧閻浮提。既無盡竭,復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在十地中修行的相狀,依著次第,循序而進,由初地終至第十地——法雲地的修行進度,都具足圓滿了,就很順利的進入了佛的智慧之境界了。譬如阿耨達池一樣,由池中流出四條大河,四大河的水流到徧閻浮提每個地方,它不但不會流盡而乾涸,而更會不斷增加,一直流到大海中,令海水永遠充滿,而四河中的水,仍是不增不減。

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衆生。無有窮盡,復更增長。乃至入於一切智海,令其充滿。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他也如同阿耨達池流出的四河一樣。從最初發菩提心時,所修行的菩薩道,積聚的種種功德,栽培善根大願的功德水,用四攝法的方法,度化衆生,令衆生得到正法的法味,充滿身心,沒有窮盡的時候。更令善根一天一天的增長,大願終於成就。乃至於流入一切智慧的大海中,令如海般的智慧,充滿心田。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諸位佛的弟子!十地——法雲地的菩薩,為修平等佛智,而起的諸行,修既無窮,所以隨著在十地修行過程中,慢慢增上,修到無有差別。在未達圓滿時,故而顯現有差別,因為法雲地距成佛尚有一段距離。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好像因為依靠大地,有十座大山王一樣。那十座呢?就是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螺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廬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像這座大雪山王,世間上一切名貴的藥草,都出產在其中,取之不盡。菩薩修證到了初地——歡喜地時,也像雪山王一樣,因為世間上一切的經書、技藝、文頌、咒術等等,都包括在這一地中,菩薩都須修習通達圓滿,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像香山王,世間上一切好的香,都產在這座山中,取用不盡。菩薩修證到第二地——離垢地時,也是如同香山王一樣,一切菩薩的戒行和威儀,都在這一地內修證圓滿,說不勝說。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寳所成,一切衆寳,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像鞞陀梨山王,純為寳石所集成,世間上一切珍奇的寳藏都在其中,取之不盡。菩薩修證到了第三地——發光地的果位,也像鞞陀梨山王一樣,一切世間所有的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止觀等修行的法門,都在這地中修習成就,以及其他,說之不盡。

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寳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如神仙山王,也是完全以寳石所集成的。有五通的神仙們,都住在其中,其數不知有多少。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菩薩修證到第四地——燄慧地時,也是同神仙山王一樣的,因為凡屬修道人應得的殊勝智慧,都應該在這一地的階段中修習證得,說也說不完。

佛子!如由乾陀羅山王,純寳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像乾陀羅山王,也是純寳所集成。種類不同的夜叉,和有大威力的神,都住在這山裏面,也不知有多少。菩薩進入第五地——難勝地時,也是和這山王一樣的。所有任運自在的神通變化,都須在這一地內修證圓滿,說也說不完。

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寳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諸位佛的弟子!又如馬耳山王,也是純寳所集成,世間上希有名貴的果實都出產在這山裏,取之不盡。菩薩進入第六地——現前地,也像這山王一樣,他深入緣起的道理,相同聲聞得的果位。還有無數證果的聖者,都住在這山王裏,說也說不完。

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寳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又如尼民陀羅山王,也是純寳所成的。大力的龍神,都住在山裏,無窮無盡。菩薩證入第七地——遠行地時,也是這樣的。超過前一地所深入緣起的道理,而成就方便的智慧,也是在這一地中修學圓滿。如同獨覺果位的聖者,不知有多少;同理在這山王中,說也說不盡。

如斫羯羅山王,純寳所成。諸自在衆,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又如斫羯羅山王,也是純寳所成的,所有一切的自在聖者,都住在這山裏,也不知有多少。菩薩修證到第八地——不動地時,也好像這山王一樣。一切菩薩修學的行門,能成就任雲自在的功夫,能不動其身而可以分身到無數不同的世界神通妙用,都在這地中修證具足。也是說也說不盡的。

如計都山王,純寳所成。大威德阿脩羅王,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又如計都山王,也是純寳所成的。有大威德的阿修羅王,就住在這山裏,以及其他,不知其數。菩薩由不動地進入第九地——善慧地,也是這樣的。因為一切世間上的生和滅的緣起道理,以及如何消除生和滅流轉苦惱的智慧和修行的法門,都在這一地中圓滿成就,也是一言難盡。

如須彌盧山王,純寳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法雲地,亦復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又如須彌廬山王,是純寳所成的。有大威德的諸天們,都在這山中,不知有多少。菩薩修證進入第十地——法雲地,也好像須彌廬山王一樣。佛的十力、四無畏智、十八不共法,以及一切殊勝的佛事,菩薩要證得以上這種種如佛的境界,必須在此地中精勤修學,圓滿菩薩所應具備的功德,方能進入等覺妙覺的果位,而證佛果。這些過程,都在十地中成就。以及種種問題,一一解答,宣說妙法等等,說不能盡。

以十山對十地的比喩:前二山體為土山,表世間。後八山體都是純寳,表清淨,含義在於法。每一段中都有「說不可盡、不可窮盡」,意思是:隨順修行,永不間斷,永不暫息。

佛子!此十寳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

諸位佛的弟子!這十座寳山王,都是在大海中,因為每一座山王都有他的特殊之點,所得的名字就各個不相同。菩薩所修學的十地法門,每一地有每一地所修證的重點不同,得的果位的名稱就不同,也是這樣的。雖然同在佛的一切智裏,但十地中的教行,也有優劣懸殊,各地不同的行相,根據教理行相,而所得的名字,各地不同。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寳。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大海,它因有十種特別的相狀,所以得到「大海」這個名字,用這個「海」字為名,是不能改變的,任何事物也不能奪取和移用的。那十種呢?①海中的水,是一點一點有淺而深的。②海水雖廣大無涯,深不見底,但死屍在海中,總是漂浮的,不會沉下去。③其他的水,不論江河,流入其中,都叫海水,永遠失掉它原來的名字。④無論甚麼水流入海中,都變成同一種鹹味,沒有另外的味道。⑤在海裏出產種種無量的珍珠寳貝,以及有其他寳藏等伏藏著。⑥沒有方法知道海的深度,不能知道甚麼地方是海的底。⑦海是廣大無量的,望之無涯。⑧是大身的動物居住的地方。如有數千碼長,數千磅重的龍,和像大山一樣的其他動物藏在海裏面。⑨海水時常有潮漲潮落的現象,它的漲落,都有定時,從不超過定時的。⑩海有無限的容量,無論下多大的雨,有多少水從各處注入,它也不見增加。沒有雨水流入也不見減少,所以它既不會滿溢,也不會乾涸。

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間假名字故。燄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衆珍寳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菩薩修行的法門,同大海一樣,也有十種德相的緣故,所以名之為「菩薩行」,是屬於修行法門的專有名字。既不能隨意更改,也不可以移用。那十種呢?如①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能出生一切的大願大力,精進修行,一步一步深入,到達滿願。②離垢地:離垢就是捨離一切染汚的思想和妄念,把一切不清淨的言行都捨離了。尤其要斷欲念,欲念不斷,不能說是離垢。欲念見之於行,就是破戒,就未離垢。清心斷欲,不破戒,就是清淨離垢。所以在離垢地的果位上,是應該嚴守規律的。破戒的人,如同死屍。在離垢地是不容納染汚法的。③放光地:菩薩修證到發光地,成就了智慧光明,因為他已捨離了一切汚垢,清淨了。把世間的假名假相也捨離了,沒有了好勝心,求名心,求利心。明白了世間上一切都是空的、假的、無常的,所以說「捨離世間假名字故」。④燄慧地:菩薩此時修行的功德,已護自一味,永不會遺失。意思含有如同佛的功德,和佛一味,終會得無上菩提法味。好像大海納入諸流,終成一味。⑤難勝地:菩薩修行成就,出生無量方便神通,利益世間的功德,所作利生善業,如大海有無量寳藏珍珠。⑥現前地:菩薩能觀察一切諸法縱緣生,諸法縱緣滅,這種緣起性空的甚深道理,菩薩已明了受用。其不盡功德,如海之不能知其底。⑦遠行地:普薩能有廣大的覺慧,善能觀察諸法,如海之廣大無量。⑧不動地:能示現廣大而莊嚴的佛事。菩薩以不動身處而徧法界普度衆生,護無量世間功德。如海之為大身所居,經上說:「大身者,以無量身修菩薩行」。⑨善慧地:菩薩得甚深解脫諸法門,行之於世間,觀衆生之根器,授以適當法門,令衆生修行得解脫。如實而知,不誤傷物,亦不過限,如海潮不過限。⑩法雲地;證得法雲地果位的菩薩,他眞能承受諸佛的大法明、大法雨,從不疲倦,從不自滿。如海能容四洲之水,而不盈溢。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衆寳。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者善巧鑽穿。七者貫以寳縷。八者置在瑠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衆寳物,如衆生心,充滿其願。

諸位佛的弟子!金剛藏菩薩又擧一個譬喩,他說:好像大摩尼珠,他有十種特殊的種性,超出其他衆寳。哪十種種性呢?①摩尼珠是從大海中取出的。②必須經巧匠來精心治理。③摩尼珠是珠中之王,它天然圓滿,無一點缺陷,也沒有一點瑕疵。雖經人工穿鑿,不損其完善之處。④此珠天然清淨明徹,無一絲塵垢。⑤內外透明,光徹如鏡。⑥經由巧匠細心鑽穿。⑦用金縷把它一粒粒穿在一起。⑧把它安放在琉璃寳幢的上面。⑨經常放出五彩霞光,在寳幢上光彩遠照。⑩能隨聖王心意,如雨一般落下種種寳物,又能隨衆生的心,滿足他們的願心,所以叫寳珠。

佛子!當如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衆聖。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衆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衆生廣作佛事。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諸位當知,十地菩薩也像摩尼珠一樣,也有十種事,與衆不同,超過其餘的菩薩們。哪十種事呢?①修十地法門的菩薩,他們都曾發下大志願和大菩提心的。②要能持一切戒,三業都要絕對清淨。所行所為,要非常光明正大,如持戒的頭陀。③勤修四禪八定,以及諸三昧,都要修學圓滿,不能欠缺。④道行都非常清白,沒有染汚。離開一切汚穢的言行。⑤內外明徹;是說菩薩修證的智慧,已到對萬事萬物,世出世間的一切,都能照徹,內外明白。神通妙用,也知道善巧方便。如同摩尼珠樣光明晶瑩透徹。⑥了達緣起,知諸法實相,智行鑽穿。如摩尼寳珠善巧鑽穿。⑦菩薩有種種方便無礙智慧,體用微妙。神力功德,聞持普照。如摩尼珠用寳縷貫穿一樣。智慧就是菩薩的寳縷。⑧「置於自在高幢之上」,第八地的菩薩,已證得無功用行。行高自在,如置高幢之上。如摩尼珠置高幢之上,光芒普照。⑨菩薩普徧觀察衆生的根性行為,隨機教化,令衆生得聞正法,受之於心,持之以行,得到聞持生出智慧之光。如摩尼珠普徧放射出萬丈光輝。⑩十地的菩薩,漸進功德圓滿,福慧具足的階段了,即時受灌頂的禮儀,受佛的智職,從此列入佛數之內,一定成佛無疑了。菩薩此時能為衆生廣做大佛事,能教化衆生,能演說妙法。如摩尼珠之能隨王意,能如衆生的心願,雨衆寳物,充滿其願。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衆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諸位佛的弟子!這積聚一切善根,積集一切功德的十地法門,是修學菩薩行,廣行菩薩道的菩薩,為要求佛的種智,證菩提覺果,所必修的法門。這個法門品,假若衆生在往昔沒有種下種種善根,沒有做無量功德,不要說受持,恐怕連聽都聽不到十地品這個名字。不要說在家衆,就連許多出家衆都不曾聽過這名字,至於讀誦者亦少,受持者更少。我們如今能聽聞讀誦,當知我們都是在往昔曾種下大善根的,所以才能常常聽到華嚴經上的十地品法門。希望諸位善士們,特別珍惜這份因緣。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這時解脫月菩薩聽了金剛藏菩薩說,這種希有殊勝的法門難於聽聞。於是就問金剛藏菩薩說:我們聽了這積聚種種善根,和一切智慧的功德法門,能得多少福慧呢?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金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就像一切智的佛,所積聚的一切福德。聽聞了十地品這個法門,福德就是這樣的。甚麼緣故呢?如果你不曾聽到過這種集一切智的功德法門,而你能信,能理解,能領受,能修持,而又能讀誦這品經典,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未曾聽聞,你就不會去信、解、受、持,和讀誦它了,更何況能去精進呢!既然信解受持讀誦都不能,又怎能夠如經上所說的方法去修行呢!因為這個道理,你應當知道,必須「要聽聞這積集一切智慧功德的法門品」——十地品,才能信、解、受、持、讀誦,才知道要精進不懈,才能如說修行。然後才能達到功德圓滿,福慧俱足,證菩提覺道而成就佛果。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

正當金剛藏菩薩囘答解脫月菩薩問題的時候,佛的大威神力的緣故,也是說無上大法——十地法門的緣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刹微塵數的世界,同時都發生六種十八形象的地震動現象。就是㈠動:地的某一部分震動。徧動:是整個地球都震動。等徧動:是十方世界的地球都震動。㈡起:某一個地方忽然有向上湧起的形象。徧起:是整個地球普徧有向上湧起的形象。等徧起:是十方所有的世界,都一時向上湧起。其餘㈢踊、㈣震、㈤吼、㈥擊,都是這樣解釋。動、踊、起,是屬於形的範圍。震、吼、擊,是屬於聲的不同。地震有時是一種災害,有時是諸佛菩薩在說甚深微妙法是吉祥之兆,故不必過分驚恐。

雨衆天華、天鬘、天衣,及諸天寳莊嚴之具,幢旛繒蓋。奏天妓樂,其音和雅,同時發聲,讚一切智地所有功德。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不但十方世界,十億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大地震動,還有天雨各種寳華,天鬘,和天人的無縫天衣,以及雨衆天華,莊嚴佛土的莊嚴之具,如幢旛繒蓋等。還演奏天音樂。這種音樂的聲音幽雅柔和,聽起來清心悅耳。種種樂音,同時俱發,天子天女齊唱著讚歎諸佛的功德,讚歎十地法門的勝妙,讚歎十地法門為一切的智地,成就佛果的法門。如同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內的法會,正在演說十地勝妙法門,其他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也都在演說這個菩薩行法門品。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此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快說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剛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悉名金剛德。佛號金剛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來威神之力,而說此法。衆會悉等。文字句義,與此所說,無有增減。悉以佛神力而來此會,為汝作證。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證。

在這個時候,又因為佛的威神力的緣故,在十方各有十億佛刹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十億佛刹微塵數的菩薩,來到這個法會——金剛藏菩薩說十地品的法會,齊聲說道:善哉!善哉呀!金剛藏菩薩!請你快說這十地法門吧!我們十億佛刹微塵數的諸位菩薩,都和你同名為「金剛藏」,我們所住的世界,雖然各有差別之處,但也都名之為「金剛德」。我們國土的佛,也同樣稱為「金剛幢」。我們在自己的世界中,承蒙佛的大威神力,也演說這菩薩行門品——十地法門。法會中諸位菩薩大衆,以及道場內一切情況,也和此地法會相等。所演說的十地法門品的經典文字內容,辭句義理,也和這兒法會所說的十地法門品一樣,沒有增減。我們十億佛刹微塵數菩薩,都是仰仗佛的大威神之力,來到這個法會道場,我們是來為你作證明的。如今我們來到娑婆世界,同樣我們也到十方一切世界,祇要那兒是在演說華嚴經的十地法門品,我們都去作證。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衆會,普周法界。

這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各十億佛刹微塵數的世界中,所有各地的道場法會,眞是徧滿了法界。

欲讚歎發一切智智心。欲示現菩薩境界。欲淨治菩薩行力。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滅一切世間垢。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其心寂滅恒調順 平等無礙如虛空

離諸垢濁住於道 此殊勝行汝應聽

金剛藏菩薩觀察了普周法界的道場法會,他就想要讚歎發一切智智心的菩萨——初地。想要讚歎能示現菩薩境界的二地菩薩。想讚歎那能淨治菩薩行的三聚淨戒法門——三地的菩薩。三聚淨戒:①攝律儀戒。②攝善法戒。③攝饒益有情戒。想讚歎演說攝取一切的種,一切智慧之道的三地四地菩薩。想讚歎要把所有世界的染汚垢穢都除盡的五地菩薩。想讚歎要布施給一切衆生智慧的六地菩薩。想讚歎要示現不可思議的智慧,而莊嚴佛土的七地菩薩,了達空有無礙的境界。想讚歎要顯示一切菩薩無功用行的不可思議智慧,而莊嚴三世間的八地菩薩。想讚歎能說能受諸功德的九地十地菩薩。金剛藏菩薩想令法會大衆,和後世衆生,能對十地法門品的義理,更加明白通達一點,仰承十方諸佛的威神之力,和釋迦牟尼佛的加被,再用偈頌的方式,把前面的長行重說一遍。頌說:菩薩的心是寂靜的,沒有妄念的,不動的。因之常常是能降伏其心,也能調和其心,令其心順於理而修於道。菩薩的心是對一切衆生平等的,心內無點微塵,所以它就如虛空似的。菩薩的心是清淨的,他已捨離了一切的染汚和垢濁,常住於梵行與佛道中。這種殊勝的菩薩行門品,諸位佛的弟子應該仔細的諦聽。

百千億劫修諸善 供養無量無邊佛

聲聞獨覺亦復然 為利衆生發大心

菩薩是在百千億劫的長時間中,修行種種善根,積諸功德,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也供養二乘聖者聲聞獨覺。菩薩為了利益一切衆生,所以發大菩提心,發大願力。

精勤持戒常柔忍 慚愧福智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廣慧 願得十力發大心

專一精進,勤勉學習無上道。嚴持淨戒,不疏忽,不懈怠。一點時間也不懶惰,最小節處也不放鬆戒行,也不違犯戒律。柔和就是不剛強、不暴躁。忍是忍辱。精勤持戒要注意在人不見的地方,不是在人前精勤,或人前持戒,而是要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一人的地方精勤持戒。孔子說:「慎獨」就是要在人不見,人不知時,謹守精勤持戒的常態。菩薩是精勤持戒,而且恒常柔忍的。慚是慚其前愆,愧是愧其後過。每個人如能常常明白自己的過錯,注意悔改,再不重犯,長此以往,心無內疚,自然生善心善念。也就不會覺得老是見不得人,對不住人了。有了善心善念的人,一定常做善事,就是修福。福至心靈,智慧油然而生。福慧雙圓,所以說「慚愧福智皆具足」。菩薩修福修慧,廣修功德,他並不是要求入天的福報,他的志願在求如佛的大智慧,希望得到佛的十種力量,所以他發大菩提心。

三世諸佛咸供養 一切國土悉嚴淨

了知諸法皆平等 為利衆生發大心

菩薩發願供養三世的諸佛。所有一切諸佛國土,都令它清淨莊嚴。菩薩明瞭諸法都是平等,無欠無餘的。為了利益一切的衆生,所以菩薩發大菩提心。

住於初地生是心 永離衆惡常歡喜

願力廣修諸善法 以悲愍故入後位

當菩薩發大願廣度衆生,修學十地法門,在初地時就發心永遠離開一切諸惡,常常生起歡喜心。「遠離衆惡」就是諸惡莫作。「常歡喜」就是衆善奉行。發大願力廣修衆善法,以大悲心為第一,憐愍衆生,所以就能證入「離垢地」

戒聞具足念衆生 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三毒火 廣大解者趣三地

菩薩證入第二地——離垢地,他奉持諸佛的教誨,謹守諸佛的戒律。到十方諸佛道場聞法,持清淨戒,修學聞慧,二者具足而恒念衆生,愍其在生死海中受痛苦,生大慈悲心。「滌除垢穢」,就是把心念中的染汚,不淨都革除,洗滌清淨。清淨心就是明潔心。染汚垢穢的心是黑暗的,清淨明潔的心才是光明的。菩薩用光耀明潔、充滿智慧的心,觀察世間上諸類衆生,都陷溺在貪瞋癡的毒火中。菩薩有廣大的慈悲心,有大智慧,得到了解脫法門,就入到第三地——發光地。

三有一切皆無常 如箭入身苦熾然

厭離有為求佛法 廣大智人趣燄地

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在三界內的一切,都是不永久,瞬息幻滅的。這種無常給人的痛苦感受,就像箭射身體,又像烈火焚燒那樣苦痛。我們應該趕快覺悟,厭離世間上一切有為的、無常的、虛妄的事物,而誠心追求永恒的、眞實的佛法。有廣大智慧的聖者,有眞正瞭解的勝者,證入了燄慧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 供養百千無量佛

常觀最勝諸功德 斯人趣入難勝地

念精進、慧精進、念慧同時精進,故為「念慧具足」,而得到道種智。菩薩供養佛,不是供養一佛二佛,而是供養百千無量的諸佛,令無量諸佛都生歡喜心。常常觀察最殊勝的一切功德。能眞正實在修行,才有最殊勝的功德。這位勤修佛道的菩薩,就能進入第五的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 種種示現救衆生

復供十力無上尊 趣入無生現前地

用方便的智慧,善於觀察一切諸法。以種種的神通,示現救度衆生的妙用。又供養十力——佛,世上最尊最上的佛。菩薩於此地中證得無生無滅,而進入第六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 不受於我離有無

法性本寂隨緣轉 得此微妙向七地

世間上最難知的一切,菩薩此時都能通達無礙了,不會受「我執」的束縛,也離開了「有無」二邊,空有都不著了。也能明白法的本體是寂滅的,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可以言詮」。它是隨緣生起,隨緣而滅,不落於空,不著於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菩薩得到了這種微妙的智慧,就進入第七的遠行地了。

智慧方便心廣大 難行難伏難了知

雖證寂滅勤修習 能趣如空不動地

有了大智慧的人,他對人對事,就知道方便善巧任運使用,事事圓滿,人人歡喜,心量也非常寬廣,能讓人容人。因之難於行通的事,也行之無礙了。難於調伏的人和事也調伏了。難於知道的知識也知道了。雖然已經證得了寂滅的理體,得到了究竟諸法實相,可是菩薩仍然勤勉修習,才能趣入像虛空一般的不動地。這時已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得到了寂滅的眞樂,入第八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 廣修種種諸智業

具十自在觀世間 以此而升善慧地

菩薩在第八地中時,他的智慧神通,已達到殊勝的境界,如果不繼續向前追求進步,就會執著空見,所以諸佛深恐菩薩停止不前,就勸告他須從寂滅之中,再生起智慧來,廣修諸佛智慧的法門,如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二乘之法。具足十種自在,觀察此間一切的因緣法,從這些法門再向前進入第九的善慧地。

以微妙智觀衆生 心行業惑等稠林

為欲化其令趣道 演說諸佛勝義藏

第九地的菩薩能以微妙,不可思議的如實智慧,如實知道衆生,如實觀察一切衆生的因緣。了知衆生的心行業惑,由心念而起惑造業。造種種的業,受種種的報,不知其數,相等如叢林,菩薩以無礙智,瞭若指掌。菩薩為要想教化這些苦惱衆生,引導他們走上菩提覺道,而演說諸佛最上的殊勝義諦,闡揚諸佛的正法藏。

次第修行具衆善 乃至九地集福慧

常求諸佛最上法 得佛智水灌其頂

修學菩薩行門,行持菩薩道,必須循序漸進勤修精學,依教奉行,具足所有的善根,才能到達第九地的果位。菩薩雖已有如是的成就,但他仍然精勤上求佛道,求諸佛最勝無上的智慧法門,更得到諸佛的智慧之水,猶如甘露灌頂。

獲得無數諸三昧 亦善了知其作業

最後三昧名受職 住廣大境恒不動

菩薩在第九地時又獲得無量無數的各種三昧——正定正受。也善能了知衆生所作的一切是善,是不善,是無記。最後證得的三昧,名叫受職。住於廣大如虛空的境界,恒常不動身處而周徧法界。

菩薩得此三昧時 大寳蓮華忽然現

身量稱彼於中坐 佛子圍繞同觀察

菩薩得到最後的三昧時,忽然有一株大寳蓮華在他定中出現。這株大寳蓮華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大,菩薩坐在這株大寳蓮華座中,身量的大小恰好與他相稱。有無以數計的佛子——諸衆菩薩,圍繞著大寳蓮華,一同觀看這希有勝妙境界。

放大光明百千億 滅除一切衆生苦

復於頂上放光明 普入十方諸佛會

十地菩薩坐在大寳蓮華座內,身上放射出百千億那樣多的大光明,這光所照射到的地方,可以滅除一切衆生的痛苦。又在他的頭頂上,放射出光明,普徧照射到十方諸佛的法會道場中。

悉住空中作光網 供養佛已從足入

即時諸佛悉了知 今此佛子登職位

菩薩從身上放的光,從頭頂上放的光,射到虛空中,互相交織結成一個大光明網。這光網供養了十方三世諸佛之後,就從菩薩的足部進入體中。就在這時,十方三世諸佛立刻就都知道有一位菩薩,修行證得了十地果位,現在這位菩薩正登上受佛職的地位,列入了佛數。

十方菩薩來觀察 受職大士舒光照

諸佛眉間亦放光 普照而來從頂入

從十方來觀受職典禮的菩薩,猶如恒河沙那樣衆多。這時受職的十地菩薩,又放大光明,徧照諸位來觀禮的菩薩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從兩眉之間,放射出光明,普徧照射法會中的大衆菩薩,然後囘來,從十地菩薩的頭頂上,進入他的體內。

十方世界咸震動 一切地獄苦消滅

是時諸佛與其職 如轉輪王第一子

當十地菩薩放光,和諸佛放光的時候,十方世界同時發生震動的現象。所有地獄中受苦的衆生,也同時消滅痛苦。這時十方三世諸佛就給這位十地菩薩受佛職,行灌頂禮。就好像轉輪聖王的第一個兒子,受太子灌頂禮一樣的隆重。

若蒙諸佛與灌頂 是則名登法雲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 開悟一切諸世間

十地菩薩幸蒙十方諸佛給他行了受職灌頂禮之後,這就正式被稱為法雲地的菩薩了,是諸佛證明他已證得十地的果位。這時,菩薩的智慧增長到沒有邊際的境界,也能覺悟所有世界上的諸有情,令一切衆生都受到教化而覺悟。

欲界色界無色界 法界世界衆生界

有數無數及虛空 如是一切咸通達

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平常說的三界。法界、世界、衆生界,意思是一樣的,也包括在三界以內。世間上有數的和不可數量計度的,以及虛空界內的一切。以上這種種的諸法實相,十地菩薩他是無不知道,都能通達無礙。

一切化用大威力 諸佛加持微細智

秘密劫數毛道等 皆能如實而觀察

法雲地的菩薩,教化衆生所有的神通變化,所用的善巧方便的智慧,所現的大威神力量,都是由於十方諸佛所加持而才能獲得的。如秘藏微細智、劫數微細智、毛孔道微細智等等,十地菩薩都能如實知道,如實觀察。

受生捨俗成正道 轉妙法輪入涅槃

乃至寂滅解脫法 及所未說皆能了

佛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受生到王室、入胎、住胎、出胎、捨太子之尊,入山修苦行、證道、成正覺、降魔、轉妙法輪、入湼槃,乃至於證得寂滅,解脫的妙法。以及佛已說的、當說的、未說的種種妙法,十地菩薩都能知道。

菩薩住此法雲地 具足念力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龍雨 此地受法亦復然

菩薩住在法雲地時,因為他已具足了念力和慧力,修持十方諸佛所受的佛法,一點沒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難了。這好比大海,能同時接受許多天龍降霔大雨,而不會有盈溢的現象發生。十地菩薩這時的智慧,也能同時領納受持十方諸佛的大法明、大法雨。

十方無量諸衆生 悉得聞持持佛法

於一佛所所聞法 過於彼數無有量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衆生,都得到了聞持三昧,受持諸佛所說的法門。菩薩在每一位佛的道場裏所聽聞的佛法,也在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十方三世諸佛的道場裏聞到佛法。如依菩薩的宿願殊勝,他還可以任運自在,超過此數無量無邊那樣多。

以昔智願威神力 一念普徧十方土

霔甘露雨滅煩惱 是故佛說名法雲

以菩薩往昔所發的大願力,所修得的大智慧,所成就的大威神之力,可以在一念之間,普徧到達十方諸佛的國土。菩薩教化衆生,弘揚正法,施於衆生如降下甘露法雨,能為衆生消滅煩惱諸苦,所以佛說第十地的菩薩,應稱之為「法雲地的菩薩」

神通示現徧十方 超出人天世間境

復過是數無量億 世智思惟必迷悶

十地菩薩的神通妙用,隨心示現,普徧於十方世界。超出了人間和天上的境界,還可超過如所說無量億的倍數。如果你用世間的智慧來度量他,那你一定迷惑,會悶在鼓裏,永遠想不通。

一擧足量智功德 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況一切諸衆生 及以聲聞辟支佛

十地菩薩一擧手一投足,都表現出無量的智慧,可成就無量功德。他的作為,都有深刻的用意,一般菩薩,甚至九地菩薩都不能知道他的目的和境界,何況一切博地凡夫的衆生呢?就連二乘聖者聲聞、辟支佛,也不能知道。

此地菩薩供養佛 十方國土悉周徧

亦供現前諸聖衆 具足莊嚴佛功德

法雲地的菩薩供養佛,不是祇供養一佛二佛,他是供養十方國土的著佛,沒有不周徧的。亦供養法,也供養二乘聖者和現前的諸位賢聖僧。他種種功德具足圓滿,成就嚴身嚴土,如佛所有的功德。

住於此地復為說 三世法界無礙智

衆生國土悉亦然 乃至一切佛功德

住在法雲地的菩薩,又為一切衆生演說妙法,菩薩因已修證得四無礙智,所以他到三世的法界說法,絕不會有障礙。到所有十方衆生的國土去說法,也同樣不會有任何障礙。乃至具有諸佛的智慧和功德。

此地菩薩智光明 能示衆生正法路

自在天光除世闇 此光滅闇亦如是

法雲地的菩薩,他的智慧之光,能指示衆生一條正當的道路——修學正道,學佛行儀的道路。自在天的天王所放的光,能夠驅除世間的黑暗。十地菩薩所放的智慧之光,不只能驅除世間的黑暗,更能掃除衆生內心的無明闇障,遠超出世間的光明。

住此多作三界王 善能演說三乘法

無量三昧一念得 所見諸佛亦如是

證得十地——法雲地果位的菩薩.,在這一階段中,多化身到三界來行菩薩道,常常以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王身份出現,統領三界,法治三界。他對三界衆生,善能演說三種佛乘,不同果位的佛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妙法,是為契合衆生的根性。他修得無量種種三昧,可於一念之間不需作意就可以得到,隨心任用。他也能在瞬息間見到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微塵數的諸佛。

此地我今已略說 若欲廣說不可盡

如是諸地佛智中 如十山王嶷然住

金剛藏菩薩說:這菩薩行法門品——十地法門的第十地——法雲地,我現在已經把其中修行的過程及相狀、境界,大概重點,略略的說完了。倘若要詳細分別廣說,恐怕盡未來際劫,也沒法把它說完。像這個十地法門,各地都有特殊深邃之處,在諸佛的智海中,就好像十大山王,巍然屹立於大海中一樣。尤以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在佛法的大海中,有殊勝的成就,巍巍然聳立於諸地之上,任何一地的菩薩也不能與之相比較的。

初地藝業不可盡 譬如雪山集衆藥

二地戒聞如香山 三如鞞陀發妙華

初地是歡喜地,在這一地中所學習的藝業之多,說之不能窮盡,就像那座大雪山王,積聚了種種稀有的藥材,都生產在這山裏面,能醫治衆生的百病。菩薩在初地——歡喜地中修學不可言盡的藝業——佛法,為的是醫治衆生的三毒業病。二地菩薩主修戒行,和多聞佛法,捨離諸惡垢穢,成就清淨梵行,好像香山王中出產種種名貴的香一樣,所以稱為離垢地。第三地如鞞陀山王,能出生各色上妙之華。因為三地菩薩,必須在這一地中,圓滿具足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和止觀等道業,所以稱為發光地。

燄慧道寳無有盡 譬如仙山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乾 六如馬耳具衆果

第四地稱為燄慧地,菩薩在這一地中,成就的道中智慧,如衆寳之多,無有窮盡。好像神仙山王,裏面住了很多的老修行,和五通神仙一樣。五地菩薩成就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具足一切種智。好像乾陀羅山王,一切大神都在其中,所以稱為難勝地。第六地就像馬耳山王,具足一切諸果,都出產在山中。以此山譬喩現前地的菩薩,「自理體出諸妙用」,化導衆生修學佛道,而證二乘果位者多。

七地大慧如尼民 八地自在如輪圍

九如計都集無礙 十如須彌具衆德

七地菩薩成就了種種的方便廣大智慧,空有無礙,化導衆生,普與一切智,證得果位。如像尼民陀羅山王一樣,大力龍神都安居在內,故名遠行地。八地——不動地的菩薩成就無功不思議智,莊嚴三世間。得心自在,能教化諸下地衆菩薩。因為輪圍山——華語,即斫羯羅山王,有許多自在仙人居住在裡面,所以以此山作譬喩。九地——善慧地的菩薩,積集了四無礙的大力智行,能善巧攝化衆生,好像計都山王內有大威德的阿修羅王一樣。十地——法雲地,好像須彌山王一樣,具足一切的德行。以此譬喩法雲地的菩薩具如來力,成就無畏,得不共法,能為衆生宣說,能受諸功德,問答無盡無礙。

初地願首二持戒 三地功德四專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 七廣大慧八莊嚴

初地——歡喜地是以大願力為主要重心修證的。第二地以戒行清淨為主,所以名為離垢地。第三地是積聚種種功德所成就,因之名發光地。第四地志在專一修超出世間的大自在,所以稱為燄慧地。第五地菩薩得如意神通,善巧自在的微妙智慧,故名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的菩薩有甚深的智慧。第七——遠行地的菩薩智慧廣大無邊無際,心量包括恒沙。第八地——不動地的菩薩以福德莊嚴三世。

九地思量微妙義 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 如是行海無盡竭

九地菩薩的大力智行,思量一切微妙義理,如實觀察一切世間,如實知一切世間上衆生性行。這種微妙義理超出世間一切智慧,一切世人所行持的道理。十地菩薩能受持十方諸佛的大法雲大法雨,能為衆生演說諸佛的妙法門。像這種修菩薩道的行門,猶如大海,永不乾竭。沒有方法能把它說窮盡。

十行超世發心初 持戒第二禪第三

行淨第四成就五 緣生第六貫穿七

十地法門是學修菩薩行,學行菩薩道,欲證佛果,必須修學的無上法門。他超出世間一切諸法,是欲出世間唯一的妙法,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說,十方菩薩必修。發大菩提心的菩薩進入初地。嚴謹受持清淨戒行,是第二地菩薩的必修行門。禪定是屬於第三地的主修。修行一切清淨行門是屬於第四地。能成就種種善功德,神通妙用是在第五地時。證得無生無滅,了知緣生實義是在第六地的階段中。第七地有貫穿諸下地及啟發未來之意。

第八置在金剛幢 第九觀察衆稠林

第十灌頂隨王意 如是德寳漸清淨

第八地是不動之處而可周徧十方,如摩尼寳珠置於金剛幢上,光輝照耀十方。第九地以妙觀察智,觀察一切衆生,在生死海中,為無明煩惱所縛,如稠林一般。第十地屬於灌頂位,如「摩尼寳珠能隨王意,雨衆寳物,如衆生心充滿其願。」十地菩薩「已受佛職,列在佛數,能為衆生,廣做佛事」。這就好像清淨的功德妙寳,一天一天的轉變得更清淨明徹了。

十方國土碎為塵 可於一念知其數

毫末度空可知量 億劫說此不可盡

十方諸佛的國土,能把它粉碎得像微塵一樣,雖說是如此無量之多,但可在一念之間而能知道它有多少數目。用一根毫毛來測量虛空,還可以知道他縱橫寬廣的確實數。但若以窮未來際的時劫,來演說這個十地法門,恐怕也不能說得完全的清楚明白。

◎ 回向偈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此經書全套由尹國富(普覺)請,由上海智誠法師發心打字,並校對,有錯誤之處請大家體諒,並指點。全套二十四冊總共歷時三年,讓有緣衆生共同分享。大家共同學習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願把此經廻向給各人父母、師長,以及法界一切衆生,願生者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闔家平安,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社會和諧,大家都能了生脫死,百年以後能往生極樂,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歷代宗親、各人過去七世父母、冤親債主齊超生,得見彌陀!

Word文档转为PDF版以及网页易读版:生死书 2011.02.13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目錄 疏序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Word版下载 PDF版下载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