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0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十)

目 錄

卷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第一 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一四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 不壞回向..................................八三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 等一切佛回向..................................一二八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四 至一切處回向..................................一六四

卷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第五 無書功德回向..................................二○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

十廻向品,是華嚴經中的第二十五品,現在所講的是這一品中的第一部分。甚麼叫做廻向?廻,是轉,廻轉之意。向,是趣向。廻向,就是說廻轉有形,趣向於無形。廻轉有相,趣向於無相。廻轉虛妄,趣向於眞實。廻轉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他人。廻向,有很多種的解釋,現在把它綜合起來,可分為三方面:(1)廻向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一切衆生。(2)廻向自己的善根,趣向於菩提。這兩種是隨相。(3)廻向自己所積的善根,趣向於實際。實際就是無相,亦即是離相。以上所說的三方面,第一是衆生,第二是菩提,第三是實際。這是綜合而言,如果要分別解說又可以分為十種廻向:

(1)廻自向他:把自己所行所作,廻向給他人,就是廻向給衆生。經文說:「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衆生者,不名廻向」。你要是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只知自利,認為一切善事功德,是為自己的福報資糧,不肯分給他人,這就是「不饒益一切衆生,就不能叫「廻向」,假如你有一點點的善事善業,就立刻廻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是「饒益一切衆生」才是眞正的「廻向」

(2)廻少向多:自己一人是少,所有的一切衆生是多。菩提修諸善根,極令是少,但用這最少的善根普徧攝持一切衆生,以大歡喜心,發廣大廻向。無論任何善根,都是普徧施給法界一切衆生。這也是「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廻自己的因行,向他的因行:修菩薩行的菩薩,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廻向於佛,然後再將此善根廻向給一切菩薩。自己是在修因行,其他菩薩也是在修因行,以自己在因地所修的善根,廻向給果地未滿的一切菩薩,令他們的願滿。使心沒有清淨的,得到清淨,很快成就正等正覺。

(4)廻因向果:廻自己的因華,向無上的果德。令無上正覺菩提,迅速得到圓滿。

(5)廻劣向勝:劣,就是陃劣。勝,是殊勝。陃劣,一切二乘、凡夫、外道,都是陃劣。殊勝,大乘、菩薩、正覺佛果、菩提,都是殊勝。廻凡夫所行所作的劣行,向大乘菩薩,正覺世尊所修的勝行菩提覺果。

(6)廻比向證:比是比較一下。我和佛比,我是沒有證得佛果的未來佛,佛是已證佛果的已成佛。我和一切菩薩比,我還沒有得到清淨,菩薩已經得到清淨,證到初地,我仍然是個凡夫。這樣一比較,就立刻發勇猛精進心,早證無上菩提果位。

(7)廻事向理:我們平時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相,一切有為法,都廻向於眞實的理體,使證得無餘湼槃。

(8)廻差別行門,向圓融行門:廻向我們所修行的種種差別行門,趣向於圓融無礙的行門。

(9)廻世間法,向出世間法:廻世間所有的一切有為法,把它趣向於出世的無為法,隨順出世法教化衆生,令衆生知道出世法才是眞實的。成熟一切衆生,得無上菩提。

(10)廻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廻順理所修行的一切事行,把它趣向眞理所成就的事。

以上十種廻向,簡略說說,在經文裡再詳細解釋。第一至三是廻向衆生。第四至六是廻向菩提。第七、八是廻向實際。第九和十是通於果及實際。實際就是實相,實相也就是無相。做一個修行人,應該明白追求眞實的法,進而要能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爾時,金剛幢菩提,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味。

當說完了兜率宮中偈讚品之後,緊接著說十廻向品時。會主金剛幢菩薩,他仰承釋迦牟尼,毗盧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諸佛的大威神力,而入「菩薩智慧光明」的定中。

入是三味已,十萬各過萬佛刹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

金剛幢菩薩入到菩薩智慧光明的定中之後,從娑婆世界十方之外,再超過十萬佛刹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十萬佛刹微塵數的諸佛,他們都是同一樣的名號,名為「金剛幢佛」,同時出現到金剛幢菩薩的面前。

咸稱讃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杯。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出現在金剛幢菩薩面前的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稱讚他說,眞好!眞好!你是一位德行完美的,最好的男士!你竟能入此『菩薩智慧光三昧』。善男子!這是十方各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位金剛幢佛的大威神之力,共同加被於你。也是毗盧遮那佛在往昔因地時所發的大願力,和大威神之力所加被於你。也是由於你的智慧清淨的緣故。更加有十方微塵數的菩薩,他們的善根增勝加被於你的緣故,所以才能使令你入於這種三昧——『菩薩智慧光三昧』。是希望你因此三昧之力,而能為一切衆生演說不可思議的妙法。

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以無量門,廣說衆法故。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所謂演說諸菩薩十廻向。

為了令諸菩薩都能得到清淨無染,無畏的力量的緣故。也能具足無障礙的這種辯才的緣故。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名之為四無礙辯,又名四無礙智。得到了這種無礙辯,便能摧伏一切異論,決不會屈服。入無礙智地,就是進入不受一切障礙的定。這種智是圓融無礙,能照了諸法實相,能長住一切智地發大菩提心。入此菩薩智光定,又能成就菩薩無盡的善根。又能滿足不受任何障礙的白善法。又能普徧深入法界,以普門示現來教化衆生。入此菩薩智光定,又能得到佛所現一切神力,通達妙用。「前際念智」的意思,是指最初一念的智慧。也就是最初一念發菩提心的智慧。這一念的智慧是永遠不斷,接連繼續下去,所以你所發的菩提心也是永遠長存而更堅強的。因之得到一切諸佛常常護念你、護持你的諸根。信、進、念、定、慧,以及一切善法,謂之諸根。入此「菩薩智慧光三昧」,又能生無量的智門,普徧而廣泛的演說無量妙法,教化一切衆生,令衆生一聽就能明白瞭解,盡形壽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永遠不會忘記。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像有些人的記憶力特別好,能過目不忘,這種是前生所植善根,今生才能這樣。又能攝受菩薩的一切善根。又能成辦幫助出世的道業因緣的法門,使其成就。又能繼續一切智中的最殊勝的智慧。入此「菩薩智慧光三昧」,又能使令一切衆生都發大誓願,早成佛道。又能為一切衆生解釋眞實的義理,使其能明了法界的一切道理。入此菩薩智光三昧。能令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都歡喜。能修習一切諸佛平等的善根。又能護持一切如來的種性。如來種性,就是如來的種子。如來的種子,就是一切衆生。「護持一切如來種性」,就是要護持一切衆生。佛曾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就是說衆生都有佛的種性,即是種子的性,即是成佛的那一點種性。所以要護持,要好好護持一切衆生的成佛種性。因為這種種的緣故,所以諸佛加被你,希望你演說諸菩薩所行的十種廻向,以利益初發心的菩薩及一切衆生。」 以上所說的一切,是十方世界的金剛幢佛對金剛幢菩薩所說。

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

十方各十萬佛刹微塵數金剛幢佛稱一聲金剛幢菩薩說:「佛的弟子!你現在應當仰承十方諸佛,大威德的神通之力,而來演說此法——即是十方諸佛所說的十廻向法門。你曾在「菩薩智光三昧」,之中,得著十方諸佛的加被,而今演說十廻向法門時,也會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不單得到加被和護念,你還會常生在佛家,同諸佛住在常寂光淨土中。甚麼叫做「佛家」?就是能破除一切執著。沒有了執著,就是住在「佛家」。破除一切貪欲,清心寡欲,去欲斷愛,邪淫之念不生,愛欲情感斷盡,這就是住在「佛家」、安住「佛家」「佛家」是清淨無垢的。諸位善信!修道人就是修「去欲斷愛」。如果能常常保持清淨,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能達到這種境界,你也就住在「佛家」了。佛則,時刻妄念叢生,弄得晝夜顚倒,昏天黑地,脾氣大得象火山,那就不是住在「佛家」了。增益出世功德故;「增」就是增加。「益」是多一點力量。意謂你能演說十廻向的法門,不特利益衆生,也可增加利益自己的「出世」功德。出世;是超出三界,出世的功德日益增大,就永離生死,近趣菩提。得陀羅尼光明故;陀羅尼是梵語,中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如能身心精進,就可獲得無量智慧,智慧生出大光明,即「陀羅尼」的光明。入無障礙佛法故;「無障礙」 是說所有能障礙佛法的異論等都破除了,達到圓融無礙的解脫境界。菩薩因為受了十方諸佛的加被和護念,故能深入圓融無礙的佛法解脫境界,眞實性空之中。大光普照法界故:「大光」就是佛光。大光普照,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徧照著盡虛空徧法界,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沐浴大光之中,這個大光形成一個大光明藏,這個光明藏就是我們都知道的「○」 字所化出來的。「○」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字放出的光,只在 「○」 內,沒有到「○」外,因為它無外。這個 「○」,沒有人能把它打破。這個大光明藏,也沒有方法可以把它打破。如果打破了這個大光明藏,就是黑暗了,無明了,所以「大光」永遠普照著法界。集無過失淨法故;「集無過失」,是說知道有過失,就改過,就坦白承認,就懺悔。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則勿憚改,善莫大焉」。勇於改過的人,是有志氣、有智慧的人。有了過錯不要覆藏、不要掩護、不要遮蓋,要發露懺悔。如果總是覆諱,怕人知道,那就像藏在黑暗裡,永遠是不著光明。人的心意識中如果常為黑暗遮蓋,沒有光明,就不會生智慧。 因為有智慧就有光,愚礙就沒有光,就是無明。人不怕有過失,就怕犯了過失不肯悔改。若能常常自己警覺,隨時知道改過,一天一天的過失就減少了。一點一點的懺悔,就得到清淨了。古人說:「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怙」「集無過失」就是一點過失都沒有了,皆改過遷善了。「淨法」;即清淨法,因為沒有過失,就是沒有了染汚。在三業方面都沒有染汚,自然就清淨無為,而很自然地顯出來淨法。在意念上更不着住一切「色法」,不着住一切「心法」,不着住於「心所法」,不着住於「不相應法」, 也不着住「無為法」。一切無着,這就是「集無過失」得着「淨法」的緣故。住廣大智境界故;「住」就是常住在廣大智慧的境界裡邊。如能常在廣大智慧的境界裡,就是沒有「愚癡」,就是把「無明」破了。得無障礙法光故;得到沒有障礙,這種法的光明。無障礙即是無一切煩惱。有煩惱障,就有所知障。有所知障,就有業障。有業障,就會生出種種報障,於是種種障礙,煩惱困擾,而不得安寧。現在菩薩因為入了「菩薩智慧定」而能演說「十廻向」的法門的緣故,所以能得到以上所說的種種智力和智慧之光明,以及法無障礙的智慧光明。

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廻向智。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當十萬金剛幢佛對金剛幢菩薩說前面的這段經文的時候。說完之後,諸尊金剛幢佛立刻加被賜予金剛幢菩薩無量的智慧。(1)給與無能阻礙的辯才,口若懸河的語言三昧。(2)給予能分別一切文句和義理的方便理解力,以一義能演繹成無量義,最後歸納為一義,這種的分別智慧。(3)又給與不受一切障礙的智慧光明。(4)又給與和佛平等的智慧——平等身即慧身平等。(5)又給與無量的清淨音聲。一個人的音聲清濁瘖亮,都是由宿世修得。對於處事接物,非常重要,尤其弘揚佛法的法師,如果講經說法時,吐字清楚,聲音響亮如洪鐘,特別明朗,使聽衆格外容易吸收,很快就信受皈依佛門。(6)由給與一切菩薩不可思議的,善能觀察種種業行的三昧。(7)又給與不會被任何外力所破壞的善根,而廻向無上法界的智慧。(8)又給與能觀察一切法,知道那一種法最能幫助成就善巧方便的智慧。(9)又給與無論在任何地方說法,或與異道辯論時,都不會受到中斷,不會被人催伏——這種不畏辯才智慧,不屈不撓的毅力。是甚麼原因能有這種智慧和力量呢?因為入了「菩薩智光三昧」定的緣故,所以得到這種智慧和善根的力量,而不能不斷不屈。

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

當十方諸位金剛幢佛與金剛幢菩薩以上種種的智慧,和加被他無量威神力之後,每位佛又各用他們的右手,輕輕觸摩著金剛幢菩薩的頭頂,充分流露出諸佛對金剛幢菩薩的慈心和愛護。在佛教裡,摩頂是長者對後起者一種愛護的表示。在者菩薩修行的功德圓滿,即登佛果位,也要受摩頂受記禮,以表示認可位新佛。這是金剛幢菩薩受到諸佛的摩頂愛護。

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

「爾時諸佛……至即從定起」,這是結集經藏的菩薩所說的話。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衆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廻向。

金剛幢菩薩得到十萬諸位金剛幢佛摩頂之後,即刻就從「菩薩智光三昧」定中出定,而對法會中的諸位菩薩說: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菩薩,他們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大誓願,廣大得充滿了盡虛空徧法界。沒有一粒微塵的地方,不是菩薩的大願所成。菩薩在他往昔生中,從初發菩提心開始,就發下大誓;「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能普徧救護一切衆生,令諸衆生都早成佛道」。自己不論任何功德,大小功德都廻向給衆生,願助衆生得到解脫。菩薩救度了衆生,而更進一步做到離一切衆生相,一點不執著於自己曾經救護過一切的衆生。這樣所行的菩薩道,是學習過去諸佛所行的廻向,未來諸佛所行的廻向,現在諸佛所正在行的廻向。所謂「難思議」;因他所發的願深似海,體充法界,行同諸佛。所謂「大」:就是「普救護諸衆生」「摩訶薩」是大的意思。大菩薩者:是願力大、行力大、智力大、悲心大,如是堪稱大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廻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廻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

諸位佛的弟子!你們可知道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有多少種呢?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種。這十種廻向,不特菩薩中的大菩薩們必須修學,就是三世的諸佛,也都同演說這個法門。

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廻向。二者不壞廻向。三者等一切諸佛廻向。四者至一切處廻向。五者無盡功德藏廻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七者等隨順一切衆生廻向。八者眞如相廻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廻向。十者入法界無量廻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廻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前面所說大菩薩們修行的廻向有十種,是那十種呢?現在把十種的名目說出,略加解釋,後文會一一詳加說明的。(一) 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廻向:這是菩薩的大願,要普徧救護一切衆生,而不著相。 是「廻自向他的離相廻向」。如金剛經上說,「如是滅度一切衆生,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就是說的離相廻向,離衆生相。菩薩救度了一切衆生,而不居功、不著相、不炫耀、不自誇。他把自己所行的一切善業功德,都廻向給法界衆生。離却諸相,就離却了執著。如有所執著,救會自滿、就會驕傲。一生驕傲心,永遠不會開大智慧。修行最困難的、最重要的,就是修離執著、離却驕慢,否則徒負其名,終不能得到解脫。執著就好像用繩把自己綑上一樣,所以說不能得到解脫。執著的人,心量小不能容人容物,絕對不會有大智慧,不會有智慧之光明。不著於「人、事、時、地、物」的人,才能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來廻向,最後自然達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開大悟,得大智慧。

(二) 不壞廻向:不壞甚麼呢?不壞善根、不壞善功德、不壞菩提心,不壞金剛心、不壞戒定慧,不壞於三寳的堅固心。把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菩提心等等,統統完完全全的廻向給法界一切衆生,令衆生的善根功德,菩提心金剛心等等也不壞滅。我所發的四大宏願,也就是等如來衆生所發的,這就是不壞廻向。

(三)等一切諸佛廻向:我願意學三世諸佛所修行的廻向法門,跟隨著三世諸佛所作的廻向,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如同諸佛一樣廻向給法界衆生。

(四) 至一切處廻向:知一切處就是到達究竟處,就是達到了佛的果位。我希望成佛,也願意一切衆生早成佛道,作這樣的廻向。

(五)無盡功德藏廻向:由於廻向的緣故,能成就無盡功德之藏。衆生無盡,功德無盡,所行的廻向也無盡。

(六) 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深入一切平等的思想,心無分別,令一切衆生都得到善根,順理修善,事理無違,入於平等的廻向。

(七)等隨順一切衆生廻向:觀察衆生,不計多少,不分親疏,不別善惡,不分美醜貧富,以我所有的善根功德,隨順衆生,利益衆生,平等廻向一切衆生。

(八)眞如相廻向:前面七種廻向,都是有形有相的。但眞如是無形無相,絕對對待,冥於言思的。雖然如是,但善根可以合於眞如,所以有這一門廻向。

(九)無縛無著解脫廻向:不為「相縛」,不於「見著」,生活在任運自在的眞理中,不受一切的束縛,得到自由解脫。菩薩得到了「無縛無著的解脫」,也希望一切衆生都得到「無縛無著的解脫」自由,於是把自己所得,廻向於法界衆生。

(十)入法界無量廻向,菩薩深入法界,行無量無邊的善功德,盡虛空徧法界,無一處沒有諸佛菩薩布施的善功德,大佛事。菩薩將此善根功德,廻向給法界無量無邊的衆生。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說的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十種廻向法門——後文詳釋。 過去諸佛,未來諸佛以及現在諸佛,過去曾經說過。將來的諸佛一定會說。現在的諸佛,他們正在對諸菩薩演說十廻向妙法。

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廻向第一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廻向?

金剛幢菩薩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你們可知道,甚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救護一切的衆生,而又不着住於衆生相的廻向呢?

佛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尸波羅蜜。修羼提波羅蜜。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無量善根。

諸位佛的弟子!修這種救護一切衆生,而能離一切衆生相法門的大菩薩們,他們首先修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因為布施是對治貪的,捨棄了貪的染汚,生起普徧愛護衆生的慈悲心,愛護衆生如己,也能捨己為衆生。布施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財施分內財外財。內財是頭自、腦髓、身肉、骨血。外財是國城妻子。法施是能為衆生講經說法,教化一切衆生。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以法惠施於人,這是布施中最上的布施。無畏施是常能令人沒有怖畏恐懼,令人得到平安的感覺。如此修行檀波羅蜜,就可達到湼槃彼岸。其次(二)

淨尸波羅蜜:「淨」是清淨,沒有汚點。「尸」是尸羅,梵語,中譯為戒,就是修行的六衆弟子所因該遵守的「戒律」。戒律的重點就是「著惡莫作,衆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守戒要嚴密,持戒要清淨。清淨的程度,要像十五夜的滿月,一點瑕疵也沒有。修行人能持清淨戒,不為天下,業定生人間富貴之家,也是登湼槃彼岸的資糧。(三)修羼提波羅蜜:「羼提」也是梵語,中譯為「忍辱」「忍」是忍耐、忍受、容忍。能忍的人,一定對忍心平氣和,待人寬宏大量,一副菩薩心腸,和顏悅色,絕不會經常如怒目金剛,見人就暴躁如雷,脾氣來得像火山。忍辱是能容受人加之於身心的無理言行,不特不反譏報復,更能受之泰然,不以為怪。菩薩修生忍,法忍、圓滿成就無生法忍,也是到湼槃彼岸的功德。(四)起精進波羅蜜:菩薩修六度萬行,隨時生起精進心,勇猛精進不休息、不退轉,以期早成道業,救度衆生。(五)入禪波羅蜜:菩薩「深入」禪定,修習「思惟修」的法門,增長智慧,成就不思議的神通,任運自在,度脫衆生,同登湼槃彼岸。(六)住般若波羅蜜:「住」是不離開,菩薩修六度萬行,無一度一行可以離開智慧的,所謂「以智化情,以般若領導萬行」。沒有般若,等於一個人沒有眼睛,任何事都行不通,那怎能行菩薩道教化衆生!

所以應該修「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契和「實相」般若,以完成佛果,到達湼槃彼岸。最後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菩薩中的大菩薩修像前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善根。

修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衆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

菩薩中的大菩薩,修種種善根功德的時候,心中作這樣的想法:願將我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普徧能夠利益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清淨,得到眞正的清淨,一點染汚都沒有,到於究竟佛果的境界。永遠離開地獄的苦痛、餓鬼道的苦惱、畜生道的苦迫。以及受閻羅王所管轄的痛苦。種種無以言形,不能度量的苦惱,統統都能遠離。

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以己善根如是廻向,我當為一切衆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衆生作護,悉令解脫智煩惱故。為一切衆生作歸,戒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衆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衆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衆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癡暗故。為一切衆生作炬,破彼一切無明闇故。為一切衆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故。為一切衆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眞實法故。為一切衆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平等饒益一切衆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們修行菩薩道,行十廻向行门的時候,種諸善根,誠意謹愼,抱定「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從不以善小而小不為,或惡小而為之。菩薩就是這樣種諸善根,在衆生的身心上種諸善根。如果沒有衆生,菩薩也沒有地方種善根,所以要為衆生廻向。菩薩在衆生身上種善根,就是修菩提道,修菩提道才能廣種善根。假設不要修菩提道,也不能種善根。菩薩廣種善根,還要能離種善根的相,所以要廻向「實際」,實際就是空無所有。換言之,就是種善根不執著善根。離一切執著,離一切束縛,才能得到解脫。菩薩種善根時,他就作這樣的廻向:我應當變成衆生所住的房舍,因為房舍是避風雨,能令衆生在內安住。令其免受許多的苦惱,如像飢餓寒凍、風吹雨打的身心之苦。苦有苦苦、壞苦、行苦、又有八苦及無量諸苦。菩薩又這樣的廻向:我應當常常保護一切衆生,使他們不受任何侵害。應當救護一切的衆生,令他們離苦得樂。應當護持一切衆生,令他們都得到解脫。解脫斷除一切煩惱,而令他們都得到眞正的清淨。菩薩又這樣的廻向:我應當令一切衆生都身有所歸,心有所依,作他們的歸依之處,遠離一切恐怖畏懼的威脅,而有所依靠。菩薩又作這樣的廻向:我應當作一切衆生正確趣向的指標,作一條趣向正法的大道路,令一切衆生都從這樣大道,順利的到達智慧之地。菩薩又作這樣的廻向:我應當作一切衆生的平安處所,令一切衆生得到眞正的安穩之感,平安快樂。菩薩又作這樣的廻向:我應當作一切衆生的光明,令一切衆生得到智慧光明,把一切愚癡黑暗,都滅除殆盡。菩薩又作這樣的廻向:我應當作為一切衆生的火炬,把他們的無明闇昧都破除。菩薩又作這樣的廻向:我應當作一切衆生的大明燈,令一切衆生都住到眞正清淨的佛國土。菩薩又這樣的廻向:我應當作一切衆生的導師,引導他們行走正道,而能到達眞實無相的正法道路上。菩薩又作這樣的廻向:我應當作一切衆生的大導師,教化所以十方一切的衆生,給他們圓滿無礙的大智慧,能破除他們所有的愚癡闇昧。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一他所修積的種種善根,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廻向。,對於十方衆生,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普徧都能受益,究竟都能成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廻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衆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衆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衆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對於與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人,和他不是朋友的人,而是一般普通不認識的人。若遇上災難困苦,菩薩對他們保護看守,善根廻向,就和自己的親屬朋友,同樣看待,不存絲毫分別心。因為菩薩修行的是平等行,起無緣大慈,生同體大悲,平等待遇一切衆生。所以菩薩的心眼中,沒有親、疏、遠、近、愛、惡的區別,一律平等守護廻向。這是甚麼緣故呢?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已深入於一切「法的平等性」,瞭知「是法平等,無又高下」。所以他沒有親疏遠近愛惡的觀念,而能自然自在的平等對待一切衆生。菩薩不特能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對待衆生,就連一念非親非友的念頭都不會生起,絕不會想這個衆生與我沒有關係,那個衆生不是我的親戚,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的種種差別思想。菩薩看一切衆生,都視為我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假設有這樣的衆生,他在大菩薩的地方,生起一中怨恨大菩薩的心,或者想殺害菩薩的心,但菩薩還是以慈悲心眼來看待衆生,憐愍衆生,決不會因為生起了怨恨殺害的心,就要來報復衆生,懲罰衆生。極令偶爾稍有嚇唬的表示,也只是警惕衆生的意思。菩薩的心腸,總是可憐衆生的愚癡,造業受報還如在夢中,何忍責怪,只有原諒。 所以說「諸佛中的菩薩不見衆生過」。菩薩以慈悲心原諒衆生,以容忍心寬待衆生,普徧作一切衆生的善知識,無論衆生又甚麼難於解決的問題,菩薩都為他們解決。還常常為衆生演說正法,教化他們,令一切衆生信受正法,發菩提心,修學一切佛法。

譬如大海,一切衆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 恩德,瞋狠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衆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

菩薩對於衆生,其心量之慈悲寬厚,猶如大海。大海的浩瀚深邃,包藏萬物,亘古不變,任你用甚麼方法來破壞他,也不能把它損壞分毫。如果想把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一點。如果放下一切的毒素,也不可能把它毒壞。菩薩的心量就和大海一樣,不論衆生用甚麼態度對他,都不會改變他的慈悲心腸。衆生多數無知無識,愚癡迷蒙,沒有眞正的智慧,極令有點小聰明,反而障礙了眞正的智慧。善知識苦心教誨,也不知道「知恩報德」,反而發瞋,脾氣躁烈,用心狠毒,食古不化,冥頑不靈,不聽教化。毒,是心中怨恨到於極點。像這種瞋恨頑毒的衆生,他必定態度憍橫,對人傲慢無禮,狂妄自大,唯我獨尊。這種人的心,就像盲瞽。盲是瞎子,有眼看不見東西:瞽是不辨是非。心智被無明遮蓋住了。所以不認識善法,也不認識善知識,就是當面見到眞的殺知識,他也不認識。所以說這種衆生愚蒙無智,菩薩唯有憐愍他們。像這等類,諸惡具足的衆生,他們縱然用出種種的惡劣方法來逼迫菩薩,惱害菩薩,也不能激動菩薩的定力,擾亂菩薩的慈悲心,令菩薩的心搖動、慌亂而改變初衷心。

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脩羅手、閻浮提樹,崇巖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前面用大海作譬喩,是譬喩菩薩的心量猶如大海般的宏大深厚。 衆生再怎樣對菩薩無禮,菩薩也不會動心或者見責的。因為他是以大慈大悲心為首。現在金剛幢菩薩又再擧一個譬喩:好像日天子——即太陽,太陽為什麼叫日天子呢?因為太陽懸在虛空,傳說為帝釋天所獻奉,因名日天子。太陽出現日間,普徧照耀。譬如有一個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見東西的人——生盲,他先天就是瞎子。他看不見太陽,也不知道太陽的形狀。假如有人告訴生盲說太陽是四方的,生盲也不知道四方的是什麼樣子。有人告訴生盲太陽是三角形的,長方形的,圓的,生盲一概不知道,也不能斷定說的此人說的是對或是不對。但是太陽並沒有因為生盲看不見,不知道,就隱藏起來而不出現於世間。他仍然是日日時時,高懸在天空,放出光明溫暖的光芒,普照世間。他也不因為乾闥婆的城——乾闥婆是把部天神之一,為帝釋的樂神。樂人幻化的城邑宮殿,因蜃氣映日光而現於大海或沙漠上空之相,名之為化城。阿修羅的手——阿修羅的手可蔽日。閻浮提的各種大樹也可遮著太陽。還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聳入雲霄,也可遮著太陽。還有深邃的幽谷,那處不見著陽光。或者有許多塵土、大霧 、濃煙、烏雲種種類似的東西,都可以覆蓋著太陽,障礙著陽光。但太陽不會因為這許多緣故,就隱藏而不出現。也不會因為時候、節令的改變——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種種的關係,太陽就隱匿而不出現了。太陽他不受一切的障礙,永遠照著世間。菩薩中的大菩薩,也和太陽一樣, 他絕不因為有某種障礙就不修行了,不行菩薩道了,不救度衆生、教化衆生了的。不管衆生用甚麼手段破壞他,阻障他、擾亂他,再怎樣困難,他也不以為然,仍然勇猛堅苦卓絕的依舊行他的菩薩道。

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衆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捨衆生心。不以衆生其性

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廻向。

菩薩之所以有前面所說的種種表現,是因為他有大福大德。他因為有福德,所以從不懼艱苦,這是在行菩薩道中積聚的功德所成就的。 他的心量如大海般的深廣。他慈悲濟世的光明,如太陽般普照萬物。他待人接物,平等如己,觀察事理時正念不乖。立定救世教化衆生為宗旨。不因衆生剛強難教而生退心。不屈伏於惡勢力和強權之下。不向困苦艱難低頭。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之下,他不會受人的威脅利誘而改變作風或向後轉。為什麼菩薩能這樣卓絕呢?因為他有大願,這個願出自他的深心。願力領導他勇敢向前,希望成就的心,令他精進不懈,也是為了要得到究竟的功德,眞實的智慧。換言之,就是想獲得功德具足,智慧圓滿。如像前面所說的種種特殊法門。他都立志一心修學,並願意行持不怠。因為他願志求勝法,永不退屈,所以他就得到法光普照,於義理正見光明,於一切法——八萬四千法門,以他的智慧,都能瞭達,而自在任運修行這些法門。菩薩為什麼有常修諸法呢?他是為了一切衆生,希望常能利益一切衆生而修諸善法。菩薩從不曾為自利而忘記衆生,就是在無意之中也不會誤起捨棄衆生的心,他無時不是念茲在茲的教化衆生,度衆生得到解脫。菩薩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一定要在衆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如果沒有衆生,菩薩就沒有對象修功立德,沒有成就菩薩道的機會了。菩薩教化衆生,也不會因為衆生的生性弊惡——弊就是很壞,惡是不善——而捨棄不教化衆生,他仍然想盡方法,循循善誘,把他的壞天性改惡向善。這種生性弊惡的衆生,滿腦海中充滿邪知邪見,脾氣大,瞋心重。不見眞理,不悟正道。一切事理,本來是中道才對。怎樣叫中道?就是不太過,也不是不及,不左不右,這才是中道了義。如果偏於一邊,就形成了邪。瞋是瞋恚,脾氣大、躁烈,自我為中心,濁是愚癡,不容易調伏。因為這種衆生是生性弊惡,所以怎樣教化,他都不聽信教誨。菩薩雖然遇著這種剛強愚昧,難調難伏的衆生,但他並不灰心,不會不度他或把他捨棄,或不給他廻向的,菩薩絕不這樣做。就是再難度、再難教化、再剛強、再壞的衆生,菩薩也要用最大的忍耐心來度他、教他,使他改惡向善。將自己所修積的善根功德,時時為這一類的衆生廻向。

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衆生,恒無退轉。不以衆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捨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衆生數起過惡, 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

菩薩是因為甚麼力量,使他不畏艱辛,不生退心呢?是以他往昔所发的大誓願,以及此生又發「衆生無邊誓願度」這種大願,作他的甲冑。古時軍人上陣作戰,所穿的一種特製的武衣,護身用的名為甲。軍人戴的帽子為護頭用的名為冑。意思是說菩薩以大願作甲冑,護著他的身心,所以使他不畏不退。以行菩薩道修積的善根功德,而作莊嚴菩提果的莊嚴具。菩薩的大願,就是救護一切衆生。他不畏艱巨,永不退轉,以救護衆生為本懷。他也不會因為衆生不知道「知恩報德」。就生退心,退失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了。衆生愚蒙無智,言行乖戾,不識好歹,不知感恩,反而毁謗三寳,菩薩也不會因此拋棄衆生,因而捨菩提道。菩薩也不會因為與凡夫愚婦共處一方,自己就不修行了,就捨離一切如理如實的善根。也不會因為衆生常常出生一些過錯惡劣的思想,就感到難於忍受,就對衆生發生厭惡的心理。不會因其難度,難於調伏,就生出疲厭心。菩薩對於衆生這些壞毛病,他是視之平常,不以為怪。 仍然本著他的慈悲心,願力, 於一切衆生,諄諄教誨,不計時劫,必定達到剛強者調伏,過惡者純善為止。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不但為一衆生故,修諸善根,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衆生故,而修善根,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甚麼原因使菩萨不怕艱苦而始終要救護衆生?不灰心不退心,不生厭棄心,而不捨棄衆生呢?不要說是大菩薩有如此堅毅的志願,就是一位善知識他教化衆生:有的衆生非常善良聽話,教他禮佛就禮佛,看經就看經,常隨善知識在佛法裡熏習,很快就受到大利益。有的衆生開始很虔誠很受教,但過了一個時期,就改變了,就遠離善知識和佛法。這好像一顆種芽,它停止了茁長,甚至從此枯萎了。還有一類衆生,生性弊惡,不聽教導。雖然有如是等性別的衆生,善知識是否捨棄不易教的,而只教聽話的呢?不是的!善知識也是如同大菩薩的心一樣,決不會捨棄壞劣而只攝受善良。他仍然是平等平等, 一視同仁,普徧教化救度。菩薩不捨衆生,就好比日光一樣。日光它不是因為一件事,或者為某一種類的事,才出現於世間。他是為所有一切萬事萬物而出現到這世間來。菩薩中的大菩薩也像日光一樣,並不是單單為一個衆生的緣故,而修種種善根,來廻向無上正等正覺。 他是為了能普徧救護一切衆生的緣故,而修善根。為了普徧令十方世界的衆生,都如同自己那樣修積一切善根,廻向於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刹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像前面經文所說的義理,菩薩修善根,發廻向心的動機,他不單單是為只清淨一個佛刹,不單單只為了信仰一位佛,不單單只為想見一位佛,不單單只為了明白一種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願力,來廻向無上正等正覺的。而他是要普徧清淨所有一切諸佛的刹土,普徧信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徧承事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徧瞭解一切佛法,他才發大誓願,修積種種的善根,廻向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由此可見菩薩是沒有絲毫自私心的。他並非為自己一個人成佛而修善根,發廻向心,他是為了一切衆生發大誓願,為使令所有衆生,皆同成佛道,而修諸善根,發廻向心,廻向無上正等正覺佛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起廣大心,不退轉心。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寳,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憐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樂心、普為衆生眞實廻向,非但口言。

金剛幢菩薩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一心所追求的,就是佛法。以求得佛法為他修行的目的。所以說:「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諸佛所說的種種妙法,就是他所緣求。他為求得佛法,所以發盡虛空徧法界的廣大心。遭遇任何苦難打擊都不改變,不退失他所發的菩提心。菩薩不像凡夫,遇順境就高興,就精進修行,偶爾遇逆境就灰心退轉了。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從無量劫直到如今,修積世上稀有的,不容易得到的「心寳」——心寳就是心法,心地的法門,是諸佛之母,所以叫「心寳」。這種「心寳」如果修得了,就和諸佛平等無二。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心地法門,來觀察所積聚的一切善根, 他對於諸佛所說的法,信而不疑,起信根既堅固又清淨。大悲心也是堅定不移,和衆生是同體的。所謂「無緣大慈」,對沒有緣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同體大悲」,與一切衆生,都視如同體。沒有彼此的分別,這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不是一時的,而是要經常的堅固的。以甚深心來求佛法。以歡喜心來求佛法。以清淨心來求佛法。以柔軟心來求佛法。以最勝心來求佛法。以柔軟心——就是忍耐心,教化衆生就要忍耐心,用慈悲心來救度衆生。因為憐愍衆生在苦難中,發菩提心來救護一切衆生。攝護心:「攝」是攝受,「護」是護念,保護衆生並愍念他們。攝受有兩種方法,一是對剛強的衆生用折伏的方法。二是對善良的衆生用攝受的柔和方法。菩薩的攝護心,是善巧方便因人使用的。菩薩雖然以慈悲為首,但他並非亂用慈悲。利益心:菩薩對於所有衆生。起心動念,無不以有利於衆生為前提,深恐稍損或惱害衆生。安樂心:菩薩處處為衆生謀利益,同時也為衆生求安樂,令每一個衆生的都能安居樂業,常行八正道。菩薩所行的任何功德,他都普徧為所有衆生做眞實的廻向,願令衆生都獲得他廻向的利益。菩薩愛人如己,沒有彼此親疏的分別。他不是單單只在口頭廻向,不經過深心的。菩薩是心口如一,心裡怎樣想,口中就怎樣說,不像衆生口是心非。所以說「非但口言」,他的心中也正在作這種觀想。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廻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衆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無可窮盡。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德,圓滿莊嚴。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用自己所修積的善根,廻向給衆生的時候,其心中就作這樣的觀念,口中也同時念念的默禱:以我所修積的一切善根,廻向給一切趣生的一切衆生——「趣生」是指四惡趣(1)阿修羅(2)地獄(3)餓鬼(4)畜生。一切衆生則是包括九法界的衆生而言。希望他們都能得到清淨,所修的功德,早日圓滿,也不受人的破壞,猶如金剛。他們的善根,也沒有窮盡的時候。常常受到別人的尊重,正念不忘,從不起一點邪念。得到決定的慧,和無量無邊的智。身口意三業的功德也都清淨。所以一切的功德,都能早日圓滿,莊嚴菩提。

又作是念: 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者。 於諸佛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斷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業清淨,安住無量廣大善根。永離貧窮,七財滿足。

菩薩中的大菩薩,修廻向時,他又作這樣的默禱:我願意把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廻向給一切衆生,希望一切衆生,都能承事諸佛,供養諸佛,不會漏掉一位或兩位佛沒有承事供養到的。假如十方三世諸佛的道場,便生起清淨的信心,不會在任何環境下而損壞你清淨的信心。希望你們能夠常常聽到正法,斷除過去的疑惑,從此再不會有絲毫的疑惑。聽到了正法,斷除了懷疑,就能永遠憶念不會忘記,受之於心,持之於身,遵照正法,按著佛所指示的方法,如理修行。在如來的道場,菩薩隨時由內心生起恭敬、虔誠、謹愼的心,在行為上無時不是謹守身語意三業的清淨。不要說不招殺盜淫的身業,就連最微細地方,都不會去觸犯三業,所以菩薩的身業常常是清淨的。在無量無邊的境界中,身心安然,廣修大善根。善無大小,他都去做,因之菩薩永遠離開了貧窮,七種財富都圓滿具足。七財是:信財、戒財、聞財、慚財、愧財、慧財、捨財,這叫七聖財。另一種叫七法財:信財、進財、戒財、慚愧財、聞財、定慧財、捨財。菩薩有這七種財,一方自己受用,一方面可以栽培衆生修善根。有了善根,就是有財產,所以說七財滿足,永離貧窮。

於諸佛所,常隨修學,成就無量勝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無礙眼,等視衆生。衆相嚴身,無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無所依住。令一切衆生,普得佛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

菩薩在佛的道場裡時,他是常隨佛修學佛法,從不空過一點時間的。因為他勤於修學,所以才能成就無量不可思議的殊勝善根。這種善根,能使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就是當你一發菩提心,就可證得佛的神通妙用。所有堪稱之為勝妙善根。菩薩勤隨佛修學,對於諸法,都能平等悟解,了達諸法實相,圓融無礙,與佛的智慧,幾乎相等,所有才說住一切智。菩薩用他不受任何障礙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衆生,心中從不稍存分別,不分別衆生有否善根,或者是否易於教化,都一律看待。菩薩修慈悲平等的行門,具足衆相,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自身,沒有一點玷缺。——「玷」就是美玉的上面有瑕疵或斑痕,於是不圓滿、有缺憾了。中國的論語上有這樣幾句話:「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如有一點瑕疵,可以把它磨掉,可以使瑕玷沒有。「是言之玷」,如果盡說些無謂的語,在出言上就有些瑕疵。言語上有黑點,那是不能去掉的,所以說「不可為也」。因之說話一定要謹愼,不可胡言亂語,於人於己,都是不利。尤其修道人,最重視戒行清淨,「謹言」就是口業的戒行。三業清淨,戒行才能圓滿,就可令衆相嚴身。持戒清淨,應如滿月。身語意都清淨,就是一點犯戒的行為都沒有,就是沒有「玷缺」。如果不謹持戒行,極令不犯大戒,但常犯小戒,也是不清淨有「玷缺」了。這一點做佛弟子應該知道,隨時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弄上一些汚點。嚴持戒律,就不會有「玷缺」「衆相嚴身」是衆戒嚴身的果。因為能持衆戒,也就是能「衆善奉行,諸惡莫作」,所以就得到猶如美玉的「衆相嚴身」。菩薩修得了相好,同時也修得了語音清澈響亮,使令衆生一聽到就歡喜,講經說法,能攝受無量衆生,皈依正法;度衆的功德,很快圓滿。諸根調伏——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調伏是說六根不被六塵所轉,不受外界所牽制,不為一切所搖動了。十力成就——十力是佛的十種力用。(1)知覺處非處智力。(2)知三世業報智力。(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8)知天眼無礙智力。(9)知宿命無漏業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因為諸根都已調伏,所以能成就佛的十種力用,善心自然圓滿,不必著意於增長善根而生起善心故意去從事善業。菩薩到此境界,一切行為均本著自性,無修而修,盡虛空徧法界,無不是菩薩的道场,無有所依賴之所。令一切衆生,普徧得著如佛的佛樂。佛樂有十種:(1)不思議佛所住樂,即是不可以心思,不能用言詮。佛是住於常寂光淨土中的寂靜之樂。(2)無有等比佛三昧樂。(3)不可限量的大慈悲樂。(4)一切諸佛解脫之樂。(5)無有邊際的大神通樂。(6)最極尊重的大自在樂。(7)廣大究竟無量力樂。(8)離諸知覺的寂靜樂。(9)住無礙住恒正定樂。(10)行無二行的不變異樂。這十種佛樂,也是一切修道人所追求所欲得的道果,希望諸位信心堅定,勇猛精進,早得如佛之眞樂。菩薩希望一切衆生都得到如佛的眞樂,也能得到無量安隱的住所。怎樣才算安隱的住所呢?住佛所住,才是安隱常樂的住所。住於常寂光淨土,常得寂淨之樂,所以叫無量安住。佛住亦有十種:(1)不可思議佛所住。(2)常住大悲。(3)住種種身,作諸佛事。(4)住平等意、轉淨法輪。(5)住四辯才、說無量法。(6)住不思議一切佛法。(7)住清淨音、徧無量土。(8)住不可說甚深法界。(9)住現一切最勝神通。(10)住能開示無有障礙之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衆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衆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衆生,令解說故。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眼見一切衆生,造種種的惡業。 其身就造殺盜淫,心就生貪瞋癡,口就出綺語、妄言、兩舌,自己造作種種惡業,自己就受一切苦。人人都不願意受苦,可是個個却都在受苦,這並非他人所授,也不是天老爺不公平,隨便施之於你,也不是佛菩薩不護念你而使你遭受的。這是在多生多劫中自作自受,造業感苦。因為惡業的報障的緣故,不能見到佛,聞不到佛法,也不認識賢聖僧,終身聽不到三寳之名。菩薩見到這種情形,於是就在心中作這樣想法:我應該到三惡道裏,代替這些衆生來受種種的苦,令那些受苦的衆生都得到解脫。菩薩像這樣受苦毒的時候,却是越受苦,反而越更勇猛精進,越勤修戒定慧,越更息滅貪瞋癡。他不捨衆生而逃避苦痛,縱有再苦難的境界臨到身上,他也不驚慌失措。就是到地獄裡去代衆生受那些慘痛的極刑,他也不生恐怖心,決不因為太苦就生退心,改變願心不代衆生受苦,或者畏怕而生怯弱心的。菩薩願心堅固,他永遠不會退怯,永遠不會感到疲倦和煩厭。他認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認為越受苦越好,越苦越願意,他要和苦鬥爭。諸位善信!你是否覺得這位大菩薩很愚癡?為什麼好日子不舒舒服服的過,而却徧要去找苦受!諸位要知道菩薩受苦是本著願力,不像凡夫受苦是被業報所繫縛。好像現在人人都吃三餐,睡「席夢思」的大床,他們吃的飽飽的,長得肥肥的,睡得暖暖的,而我們每天只吃一餐,常常帶點飢餓的感覺,也不會那麼肥胖。這並不是說我們前世造了惡業,今世來受這種苦,而是我們樂意受點吃不飽睡不暖的苦,以此來了苦。沒有人教我們這樣做,而是全面願意這樣做。菩薩他並不是愚癡,以苦為樂,他要代衆生受苦,才能圓滿菩提道的功德,才能成就佛的果位。凡夫自認聰明,避苦求樂,投機取巧,結果不但不能成佛,反而造下好些罪業。如果我們想成佛的話,就必須學菩薩的愚癡,能代人受苦,多造善業。假使你不想成佛,就用自己的聰明鬼、伶俐蟲去鑚營,以為是不受苦,等到苦報臨頭,那時悔之不及,才知道究竟是學菩薩的愚癡好。何以故?菩薩為甚麼原因發這種願呢?菩薩他是自願發這種代替衆生受苦的願心,他下決心願意代替衆生荷負起這苦擔,希望能令衆生得到解脫,離苦得樂,反迷歸覺,了生脫死。 就為了這種緣故,菩薩乃發下了這大願,修積善根迴向給衆生。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衆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

菩薩在這時候,又作這一種的觀想:一切衆生,都在生生死死,老殘病苦這些地方旋洄,相繼不斷,隨著自造的善惡業,流轉於生死諸苦難處,起惑造業,種善因得善報,種惡業得惡報,各隨其業受報,六趣四生,如遊園林。衆生都是邪知邪見,沒有眞正智慧,因之喪失了一切的善法,實在是可憐愍!我應該救度這一類的衆生,令他們都能脫離生老病死的苦難之處。

又諸衆生,愛網所纏,癡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恒所沒溺。

再者,菩薩又見所有衆生,都被愛網所纒,不知被纒的苦。衆生都是從愛欲而生,又因愛欲而死,由無明生出的情愛心,就像一張羅網,把衆生纒得迷糊顚倒,不知道出離這個生死的愛網,還常常打愛的妄想,情的妄想,執著得不能解脫。內心為情所縛,癡迷得發狂。癡就是愚癡,愚癡就像一個大蓋,把衆生的心眼都遮蓋得甚麼都不明白,就染著三界中的廿十五有,追逐不捨。就等於入到痛苦的籠子裡,好像坐監獄一樣。在這樊籠裡,所作的業行,都是魔所作的魔事。福也沒有了,智慧也喪失了,就常常在苦難中受苦。因為沒有智慧,就常常對眞理生懷疑心,生疑惑心,生顚倒心,到甚麼地方也感到不平安。覺得危險,但他並不知道避免,更不知想方法出離三界廿五有,或者尋求善知識領他到出離三界的道路上。永遠在這個樊籠裡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的輪迴中有時做畜生,有時墮地獄,有時轉餓鬼,有時作人,有時作阿修羅,有時生天上。如此在六道裡輪轉,循環無端,永無停息。在這些苦道裡就像一個人掉到淤泥中爬不出來,以至於被淤泥淹溺而死。衆生墮在愛網裡,被愛網所纒,愛水所淹歿,被衆苦的淤泥沒溺。

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衆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廻向,以廣大心廻向。如三世菩薩所修廻向。如大廻向經所說廻向。願諸衆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菩薩見到衆生沒在淤泥中不知出離,而受種種苦難,因之激起他的大悲心,发願要把這些受苦的衆生,從淤泥中拔救出來。有發願心,不光只拔救他們,還要給這些衆生種種的利益,使令他們都能得到解脫,享受眞正的自由之樂。菩薩用他所修積的各種善根,來為這些受苦的衆生作迴向。他以最廣大的菩提心迴向與衆生,也希望受他廻向的衆生也發菩提心。菩薩像過去世的菩薩一樣迴向,像現在世的菩薩一樣廻向,像未來世的菩薩一樣迴向。像大迴向經上所說迴向法門,菩薩依著它的方法為一切衆生迴向,願一切衆生普徧得到清淨的境遇,身心安樂。成就眞實正確的正知正見的種智,早證佛果。

復作時念:我所修行,欲令衆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但為救濟一切衆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衆苦。

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所修行積聚的善根,是為了使衆生都能得到最殊勝、最高上,無以等比的智慧之王——就是希望衆生都能成佛。並不是為我自已求得解脫才修行,才願代衆生受苦,才作迴向的。只要衆生都能成佛,我就是受最大的苦,我也願意的。諸位善信!我們聽到這段經文,知道修迴向的大菩薩們的悲心切切、大公無私,為衆生而受苦難的精神,我們都應該見聞隨喜,把我們的自私心趕快捨離,自利心趕快消滅。一定要發大菩提心,普為一切衆生迴向!如果人人都能發這種心,人人就都是菩薩。假使不能發這種心,假使凡夫,就是衆生。菩薩願意救度一切衆生,為的使令一切衆生都能得到無上智慧——般若智慧。衆生有了這種智慧,就可以了脫生死,把一切苦也沒有了,所謂「度生死流,解脫衆苦」

復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衆苦大壑。 我當普為一切衆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 然常為衆生勤修善根。

修十迴向法門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我應該普徧為九法界一切的衆生來備受衆苦。備,是完全的意思。意謂所有一切衆生的苦,我都願意完全代他們承受,希望他們因而能脫離生死的大壑。山澗深不見底的地方,地的低窪處,都叫壑,大坑。譬喩生死衆苦就如一個大坑,衆生墮在裡面受無量苦,沒有出離的時候。菩薩發願代替衆生到生死衆苦的大壑中受苦。令衆生能出苦壑,所謂「拔衆生於苦壑之中,令得解脫」。菩薩又發這樣的願:我應當普徧為一切衆生到十方世界中的四惡趣——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裡去,代替衆生受沒有窮盡時劫的苦。縱然這樣,我還是要常常為所有的衆生勤修種種善根,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將自已所修積的善根功德,毫不吝惜的完全迴向給十方世界的衆生。菩薩這種作為,發如此大誓願,心恒不捨衆生,不忘衆生,饒益衆生,願代衆生受無量苦,因為他心中已沒有了自己,從不為自己計算,一心一意只希望救衆生出苦海,了脫生死,得畢竟快樂。所以他雖身受衆苦而心恒快樂,他仍然為衆生勤修善根,精進求佛道,一切為衆生迴向。我們修道的人,應該學菩薩捨己為人的精神,不能自私,不能懶惰。否則,善根就不具足了。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第九大願是「恒順衆生」,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說……「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因為菩提覺道是屬於衆生的。所以我們要為衆生勤修六度萬行,用以栽培一切善根和菩提覺果。這是修行的人,應該時時刻刻不可忘記的。

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衆苦,不令衆生墮於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衆生,令得解脫。

是甚麼緣故使菩薩勤修善根迴向法門呢?菩薩是以衆生的苦視為自己的苦,屬於他願意代替衆生受苦,一他自己所應享受的安樂,而布施迴向給一切衆生,因之他說:我寧願單獨一人來承受衆生所受的苦,決不願意眼見衆生墮落到地獄。我應當到地獄,畜生、閻羅王,那些最危險、最苦惱的地方去,用我的身子來作質。也就是用我的身體作抵押,來換一切受苦的衆生。贖,是用錢把被扣留的東西換囘來。菩薩是用他自己的身體去換囘那些受苦的衆生,而甘願自己留在惡趣中代替衆生受地獄和畜生的苦,令衆生得到自由安樂,得到解脫。

復作是念:我願保護一切衆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虛妄。何以故?我為救度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以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提行。

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觀想:我願意保護一切衆生,不令他們受到外來的侵害和不平安。即使因保護他們而受到任何麻煩和打擊,我也決不會拋棄他們不顧,或者變更初衷,終於捨離他們不管了。我決不會這樣做的。我一定要救助他們,離苦得樂,因為我所說的化一定要做到,我所說的都是誠實話,眞誠不虛的。我決不打妄語,說假話,或說好聽的話。我發的願必要達到目的,決不半途而廢。為什麼呢?因為我是為救度一切衆生而發大菩提心,並非為我自己的名譽地位,讓人人來恭敬供養我才發大菩提心。也不是為自己要成佛,成就無上的道果而發大菩提心的。也不是為了貪求五欲的境界,想自己享受五欲之樂而發菩提心,或者貪求三界中種種的快樂,才修菩提行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諸位善信!我們聽到這一段經文,應當生大慚愧心,想一想我們無始劫以來,經常在四惡趣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薩親到四惡趣裡,在四惡趣的主管者的面前,用他的身體作抵押品,把前我們贖出來。他代替我們在那兒受罪受苦,而我們來到人間,不知行善,更不知發菩提心,救助他人,仍然犯舊病——貪瞋癡,起惑造業,轉而又墮入四惡趣裡去。像這樣菩薩一再救助我們,他雖然一再代替我們受苦,而終不曾生厭棄救護衆生的心。他默默的修菩薩行,行難忍能忍的苦行。我們如果再不發菩提心修行向道,怎能對得起菩薩對我們的以片慈悲愛護的悲心?現在我們能聽到這一段經文,知道了菩薩這種捨身救護衆生的偉大精神,我們應該趕快發大菩提心,以方面為懺悔自己的業障,發心救護衆生;一方面也是報答菩薩贖我們的恩德。這樣既可減少一點菩薩的負担,同時也為自己積聚一點善根功德。尤其在現在已經出家了的二衆弟子,不能再在名譽地位上來用功夫,要效法菩薩「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也不為求五欲境界和三有中種種樂而修菩提行」。要有代替衆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衆生的平等心,要沒有親疏、愛惡、美醜、善惡、人和非人的分別心。希望六衆弟子,努力向菩薩學習,特別注意這點,才不辜負聽到者一段經文。

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衆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訶,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羅王處,忿恚鬥訟,更相毁辱。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惡,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緣故菩薩不貪五欲的境界,和三有中種種的快樂,而願意修菩提行呢?因為菩薩了知世間上所有一切事都是苦的因,所謂快樂都是短暫的,不究竟的。由於貪圖這種短暫、不究竟的五欲之樂,最後所得的却是苦果。譬如世人都喜歡穿美麗的衣服,常常花費數千元製一身最美好的衣服,鮮艶奪目,穿起來眞是增色不淺。可是一不小心,就弄骯髒了,或者弄壞了,這時心中就出生了煩惱,老大的不開心。本來是一團高興,結果懊惱的要命。這不就是「樂為苦因」的明證嗎?再如世人最喜歡吃美味的飲食,一遇上好吃的東西,就狼吞虎嚥,大快朵頤的飽餐一頓,結果有許多人因貪嘴而喪身,或者大病小病、奇奇怪怪的病不知若干。這不是一場快樂而惹來的懊惱嗎?這不也是樂為苦因的眞證嗎?人生有關衣食住行以及五欲的享樂,三界中種種的快樂,無一不是苦的因,所以說:「世間之樂,無非是苦」「衆魔境界」,即是所有一切的境界。能令你高興的,令你發脾氣的,令你不高興、憂愁、痛苦。煩惱、悲哀的,種種七情六欲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還有忽然發生一種境界,令你迷糊,不認識他的眞象,而又放不下,看不破,被它所轉,這也可說為魔的境界。諸如此類事相,則為愚癡的人所最喜歡,貪戀執迷,還自得其樂。諸佛對這種境界,是洞若觀火,最清楚明白的,所以他不希望衆生執迷在這中間。他教導衆生,也不許可衆生犯這種愚蠢病。世間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我們所遭受的種種苦患,就是由此而生起的。衆生為什麼墮地獄?因為貪瞋癡的心太多了。為什麼會做餓鬼?因為貪瞋癡的毛病。為什麼會做畜生?還是因為貪瞋癡的緣故。衆生執著一切的境界,貪戀一切五欲的享樂,所以墮入地獄,或做餓鬼,或轉畜生。這些貪瞋癡過分的衆生,一旦到了閻羅王的法庭,便好像打官司的人,兩方面對頭見面,還是脾氣暴躁,忿忿不平,鬬訟紛爭,各執一辭,互相毀辱。本來的貪瞋癡的惡習氣,還是那麼重,一點都不能忍讓,仍然放不下,象這樣只有在諸惡道裡流轉,就是因為貪著五欲的境界所造成的。因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耽著就是放不下,和諸佛也就遠離了。因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也障礙住不能生到天上。既見不到佛,又不能生天,那怎還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位呢!像這樣的遭遇,要不是一個大愚癡的大笨人,他怎會去貪戀這種短暫的快樂,而把永恆的究竟眞樂都失去了呢?

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昧,受無量苦。終不為彼五欲樂故,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但為安樂一切衆生,發心修習,成滿大願,斷截衆生諸苦罥索,令得解脫。

修十廻向行門的菩薩,像這樣觀察所有世間上的一切衆生,看到他們為了貪圖暫短的欲樂,沉迷五欲,受無量苦,在三界惡趣裡流轉不息,不知苦因,不明白出離的道路。菩薩他決不會受五欲的引誘,被三界之樂所迷惑。菩薩修菩薩行,求無上佛道,他也不是為貪圖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也不是為追求色聲香味觸的滋味。這種短暫的,不究竟的世間欲樂,菩薩是眞實的了解,早已大徹大悟了。他是為了令衆生得到眞實安穩,畢竟大樂,才發心修菩薩行,求無上菩提佛道。他必須修習六度萬行,才能圓滿成就他救護衆生的大願。他要以他成就的神通智慧,為衆生斬斷苦因,那種像罥索般的五欲的誘惑魔力,和三界中的貪瞋癡的業力,把衆生緊緊束縛。菩薩乃用他的智慧劍將它斬斷,把衆生從束縛中解脫出來,令衆生見到佛、聞到法、親近僧、得到自由安樂。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廻向。令一切衆生得究竟樂、利益樂、不受樂、寂靜樂、無依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捨不退樂、不滅樂、一切智樂。

諸位佛的弟子!修廻向法門的大菩薩,他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用我修積的善根對衆生作這樣的廻向:希望一切衆生得到了我的廻向以後,也像我一般得到眞正的快樂。能受得利益而有助於他們的快樂。能永遠不受痛苦束縛的快樂。離一切苦的快樂。能領受清淨無染的寂靜之樂。能從此不必依賴於人,自立自強的無畏之樂。能了達如如不動,不受境界轉移的定慧之樂。能得到無量無邊、無貪無求的法樂。能堅定信心不捨菩提心,不受威脅利誘,不退菩提心的向道之樂。能知道精進修道,慈悲修慧,永不斷滅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心地平安之樂。以及能得到一切智慧的快樂。」

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衆作調御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實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師,度諸衆生,使到彼岸。

這位修廻向行門的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他說:「我應該發願做一切衆生的調御師」。古時駕駛車的人,叫調御師。「調」是調和、調伏。「御」駕御,統御。此處是喩菩薩調伏剛強衆生,教化使其馴服,並領導衆生走上佛道。佛是調御丈夫、天人師。這兒說的調御師,是調御三界的一切衆生的導師。是領導三界的衆生超出三界,令其了脫生死的一位大善知識,大導師。領導衆生出三界,領導衆生入湼槃,領導衆生成佛果,這都是調御師的意思。因之菩薩要發願作衆生的導師,領導衆生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湼槃的彼岸。菩薩又想到要作衆生的兵部大臣,掌管國家的軍事,捍衛國土,保護人民,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令衆生悉皆安樂。這即是轉輪聖王的寳之一的兵寳。亦即如今各國的三軍統帥。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為衆生作一個執智慧火炬的人。因為智慧的火炬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可以照明危險、崎嶇不平的道路。當我高擧著智慧的火炬時,那些在黑暗業海中浮沉的衆生,可以見到光明而走出生死的苦海,在痛苦的深淵中的衆生,可以走到安穩的大道上,使令一切衆生遠離困苦險難。如果沒有智慧的火炬,衆生將永遠沉淪在困苦中,所以菩薩要作衆生執大智炬的人,菩薩深知衆生根器不等,難於教化。所以他用種種善巧方便的方法,為的就是要令衆生明白眞實的義理。菩薩又想到應該在生死的大海中,作一個最有經驗的舵手,有充分航海的知識與技能,有大智慧,會運用善巧方便,如遇著狂風大浪時,也能平安渡過。領導衆生出生死的業海,平安地到達湼槃彼岸。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隨宜救護—切衆生,令出生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得無障礙—切智智。捨離衆魔。遠惡知識。親近—切菩薩善友。滅諸過罪,成就淨業。具足菩薩廣大行願,無量善根。

諸位怫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積修的種種善根。對衆生作這樣的廻向:我應該隨時隨地,遇著任何受苦的衆生,便立刻救護他們,令他們都能出離生死的苦海,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湼槃彼岸。並且能於彼岸承事供養十方諸佛,而得到無所障礙,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捨棄邪行,遠離種種不正當的邪魔,不作魔王的眷屬。不接近邪知邪見、思想荒謬的人。親近所有菩薩,以及菩薩的善友。也可以說親近所有的菩薩,與菩薩結為道友。因為親近了菩薩和諸位善知識,所以便消滅一切過去的罪惡和過失,從此再不會犯過失造惡業,而自然成就清淨的道業。具足了菩薩曾發的廣大行願,圓滿了菩薩無量的善根功德。這雖然說是菩薩為衆生廻向,而無形中也獲得了自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廻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衆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切衆生。又諸衆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無二,菩薩摩訶亦復如是。修集善根廻向之時,作是念言:彼諸衆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習善根,如是廻向。所謂為欲廣度—切衆生故。普照—切衆生故。示導—切衆生故。開悟一切衆生故。顧復一切衆生故。攝受—切衆生故。成就—切衆生故。令—切衆生歡喜故。令—切衆生悅樂故。令—切衆生斷疑故。

諸位佛的弟子!修十廻向法門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作了以上不違背正道,合乎眞實義理,諸佛所讚歎的,正確的廻向之後,乃靜默思惟,作這樣一個意念:他想到並沒有因為世間上有生命的衆生多,就也有許多的太陽出現。其實還不是只有一個太陽出來,就能普徧照到一切有情無情、高山幽谷嗎?再者,一切衆生並不是他們覺得自己身上有光明的緣故,而知道有晝夜的差別,也不是因為他們各處行走,到處觀察研宄,而興起若干的思想,作出種種種不同性質的業行,乃是因為太陽出來,照徧大地,一切衆生在陽光普照之下,才造出各種善惡業行,成辦了種種善惡事體。然而造成斯事的日天子,却是獨一無二的,並末因衆生多而增加。菩薩修廻向法門,救度衆生,也是這樣。並未因衆生多而感到疲勞奔命。雖然菩薩只有一位,但他仍然樂於普救衆生。當他修集善根,為衆生作廻同時,他不禁感歎得自言自語地說:「這些可憐愍的衆生,自救都無能,怎樣還能救他人呢?因為他們從無始以來,被無明遮蓋著眞心,沒有大智慧,如盲瞽者,故覓不著出離三界火宅的門路。唯有我一人,願意救度他們,也沒有與我志同道合的同伴,發同我一樣的願心的人。」菩薩修集善根,作以下這樣的廻向:就是(1)我要廣度一切衆生,不生分別心。(2)我要像太陽一樣普徧照一切衆生。(3)我要作衆生的響導,為其指示正道。(4)我願意教化衆生,令他們都能開悟,得到眞正的智慧。(5)我要照顧所有衆生,好像慈母照顧子女一樣。(6)我要攝受一切衆生,以免他們歸於外道。(7)我願意盡力輔導衆生,令他們成就善業,使未來善者令生,已生善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他們早日成就圓滿。(8)我願意領導衆生常在正法的熏習中,得到眞正的法喜。(9)我願意令一切衆生常行於八正道,常住在眞正的快樂中。(10)我願意對一切衆生常闡揚諸佛的正法,令他們斷除一切疑惑,生起廣大的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衆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不以一衆生惡故,捨一切衆生。但勤修習善根廻向,普令衆生皆得安樂。善根雖少,普攝衆生。以歡喜心,廣大廻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衆生,不名廻向。隨一善根,普以衆生而為所緣,乃名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意念:我應該行菩薩道,像太陽一樣普徧照耀萬物,令一切有情無情都得到我的溫暖。 但我並不希望衆生對我有如何的酬報、對我有所感恩。衆生如果有甚麼罪惡,有什麼過錯,或者對我有何輕慢,我都能原諒他們。容忍他們的無知無禮,不以他們的罪惡為罪惡。我決不會因為他們犯了過錯或者難於教化,就放棄我曾發的誓願,退失初衷的。我也不會因為一個衆生犯了罪惡的緣故,而捨棄一切衆生。我仍然精进勤勉修習善根,為一切衆生廻向,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得到平安快樂。我所修的善根雖少,我仍用以普徧攝受一切的衆生。我要用歡喜心來作廣大的廻向,把我所修集的一切,統統廻向給一切衆生。假設我有了善根,不願情意給衆生廻向,不意使衆生得到利益,那就不能叫做修廻向法門。我應該不拘泥於善根多少,而普徧順應衆生的欲求而為他們廻向,這才能名之為廻向。

安置衆生於無所著法性廻向。見衆生自性不動不轉廻向。於廻向無所以無所取廻向。不取善根相廻向。不分別業報體性廻向。不取業廻向。不求報廻向。不染著因緣廻向。不著五蘊相廻向。不壞五蘊相廻向,不分別因緣所起廻向。

上面的經文,說菩薩修集的善根,不拘多少,都廻向給衆生。這一段經文就是敍述菩薩所廻向給衆生的種種廻向。「安置」的意思,就是實際。實際也就是法性。法性本來就是無所著的。(1)「安置衆生於無所著法性廻向」——是說菩薩所廻向給衆生的善根,皆能契合實際的廻向,令衆生明瞭法的自性,是本來無著的。這一句是總括下面的各項廻向。菩薩對於衆生,無時不在關心,他想到應該給諸衆生作了達實際,不著於法性的廻向,既平等的廻向。菩薩修廻向法門時;(2)見一切衆生的自性,平等無著,凝然不動,隨緣不變,本來就是恆常寂滅的相,所以不動不轉。(3)於廻向無依於悲,不取於相,悲願雙遣,行所無事。(4)不執著我所有的善根之相,但一概廻向實際、廻向菩提、廻向衆生、廻向虛空。(5)不著於所造的業,不計較於將來所受的報之體性,不加分別,統體廻向。(6)不著住於五蘊色法之內——色、受、想、行、識之內廻向,因為「即眞故不著」(7)也不必把五蘊的相破壞了,惑空了來廻向, 因為「即俗故不壞」。(8)不存希望報答的廻向,決不會以為我將善根廻向給衆生,衆生將來就應該報答我。(9)不沾染汚穢的因緣來廻向,要本著能成諸事的清淨因緣來廻向。(10)不執著分別一切因緣怎樣生起,以及將來又如何結果,不在這些枝節上著眼來廻向。

不著名稱廻向。不著處所廻向。不著虛妄法廻向。不著衆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廻向。不起心顚倒、想顚倒、見顚倒廻向。不著語言道廻向。

菩薩修廻向,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都廻向給衆生,饒益衆生,他並沒有希望因此得到人人的讚揚,使人人都知道他在修廻向。菩薩是不著於虛妄名稱而修廻向的。菩薩把善根廻向給衆生,既不求名,也不執著於廻向的處所和對象。他決不堅持一定要有個地方或目的來廻向。他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著於「虛妄法」上廻向。他也不著住到衆生相上,或世界相,或心意相上來廻向。他心中於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從來不會生起顚倒的心意, 或者思想上生起顚倒,或者見解上發生顚倒的廻向。也不落於語言道,而是作離著詮名的廻向。

觀一切法眞實性廻向。觀一切衆生平等相廻向。以法界印,印著善根廻向。觀諸法離貪欲廻向。

菩薩修集善根廻向時,他觀一切法,不空不有,即空即有,二義不二,了諸法實相,以眞實性來廻向。又觀一切的衆生,其相平等, 無有分別而廻向。因為明白妄空,一切皆空。實有,是一切妙有。即前之空,是此之寳,二義不二,為眞法印。所以以法界的印,來印證諸善根廻向。換一種說法,菩薩修一切法,都是即相離相,即法非法, 無所執著,不像凡夫做了一點善事,就執著的以為有了甚大功德。菩薩的心,常處空寂,行所無事的,所以他能以法界印,印一切善根廻向。菩薩觀察諸法,了達諸法,故不執著諸法而生法執。菩薩離了一切貪心、欲心,所以他能平等廻向,印諸善根廻向。

解一切法無,種種善根亦如是。觀諸法無二,無生無滅,廻向亦如是。 以如是等善根廻向,修行清淨對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法。

明白一切法,都是不一無二的,所以說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少法滅。種植善根也是這樣。「善根」可以獨修,但說「種植」。菩薩觀察一切法無二,瞭解「眞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無可滅」。本著這種認識,修集廻向法門,行所無事。用前面經文上所說的無著無礙,無染的善根廻向,而修集清淨法行。因為清淨法是對治染汚法的。所修集的一切清淨善根,都是合乎出世間的宗旨——即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法。法是不二法門,相也無二相。不但無二相, 連一相也沒有,所以說「不作二相」

非即業修習一切智。非離業廻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業,然不離業得一切智。以業如光影清淨故,報亦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

菩薩並不是在業行上修習一切的智,可是又不是離開了業行而廻向一切的智。因為離業則無可廻向。如所造的善業,就不會離了善業廻向一切智。一切的智並不依著業,智不是業。然又不能離開業, 而得到一切智。因為離了善業,就得不到一切智。所以說不即不離,不即業,才能得一切智。是什麼道理要這樣說:業不離智,智也不離業呢?譬如這個業,如同光和影一樣清淨的話,那麼,報也一定和光影樣清淨。報能如光影一樣清淨,那麼一切的智,最殊勝的智,自然也像光影一樣清淨。

離我我所,一切動亂,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廻向。菩薩如是廻向之時,度脫衆生,常無休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無業無報,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如是方便善修廻向。

菩薩通達上面經文研說的道理,所以他能離我。不存「唯我獨尊」的觀念。亦離了我所,沒有一切為我所有的佔有欲。又離了一切若隨若離的動亂思想。這種思想,就像微塵在虛空中不停動盪。毫無秩序,沓雜紛亂。又離却對事对物的主觀分別意識。也已明白了業和智都像光和影一樣沒有一個實體,清淨也沒有個形相,都是如幻如化。如果說光是眞實的,能否拿個光來看看?如說影時是眞實的,能否把影子拿來?清淨也是如此。菩薩明白這種道理,所以他能以他所修集的善根,離相離分別,而又不壞相,來作方便的廻向。廻向於衆生,方便廻向菩提,方便廻向實際,方便種種廻向。當菩薩作這種廻向的時候,他不求報酬,祗要認為有利於衆生的,便不怕艱難辛苦去做。所謂「但知耕耘,不問收穫」。也不管衆生對他如何,他是只知利人,從不想到利己的。他救度衆生離苦得樂,得到解脫,晝夜匪懈,從不好逸惡勞,放棄受苦的衆生,自己尋求安適休息。他如此做法,非為有所希求,只是覺得救度衆生是自己的本分,應該如此。不特如此,他更不以此為在修功德,而著住於一切法相上。菩薩雖然已經知道一切法的本體,也沒有業,也沒有報,開始在這個法上却又能出生一切業和報。 由一切法上出生一切的業和報,而法的本體又沒有業和報;可是它能出生。這個道理和本來無業無報的道理,並不相違背,或者發生衝突而起諍論。這種相互的因素,是圓融無礙的。因之菩薩能總攝如是多的道理,任運無礙,而能善用方便方法,來善修一切的廻向法門。

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離一切過,諸佛所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廻向。

菩薩中的大菩薩,遵照像前面經文所說的道理,修廻向法門的時候,於事於理,都能通達無礙,認識清楚,所以絕對不會有違背眞理的過失。而又能不執著度衆生的法相,是既度衆生而能離衆生相。 因之十方諸佛,在常寂光淨土中,也非常讚歎這位菩薩,認為他所表現的,都能契合諸佛所說的法。諸位佛的弟子!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廻向法門中的第一種廻向,名為「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廻向」。主要的意思就是救護一切衆生,而不執著於救護的功德,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行無所事歸無所得,所謂離相廻向。如果有了執著,覺的自己救度了若干衆生,有了不起的功德,應該人人知道,為他歌功頌德,稱讚他是位了不起的大善人,活菩薩。一旦有了這種思想,不僅是沒有功德,簡直完全不懂得廻向的眞正意義!所以我們應該明白;饒益衆生,代衆生受苦,這是每個修道人應有的本分,不必執著於我度衆生的相。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萬一切衆會,暨於法界,入深句義,以無量心,修習勝行,大悲普覆一切衆生。不斷三世諸如來種,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諸佛法身。善能分別諸衆生心。知其所種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為實現清淨色身。承佛神力,即說頌言。

金剛幢菩薩說完了前面的第一種廻向法門之後,就在這時,立刻觀察十方世界中,與此同等性質的法會,也同樣有釋迦牟尼佛在那兒主持法會,演說十廻向的法門。乃至於盡虛空徧法界都入了這種甚深微妙法的句義裡,入了究竟的義理中。以廣大無量無邊的深心,來修習這種無上殊勝的法門。用大悲心平等普徧覆護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都離苦得樂。繼續十方三世諸如來的種性而不斷絕。深入十方三世諸佛所修的功德法藏裡,然後出生諸佛的法身。又很瞭解一切衆生的思想心性的差別,知道他們所種的善根達到了甚麼程度,是成熟了或者還未成熟,菩薩都清楚明白。雖是住在諸佛的法身,然而他還是能為衆生示現清淨,沒有絲毫染汚的色身。金剛幢菩薩非常謙虛有禮的表示,我是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德神力,才能演說這種廻向法門的。於是他說出了以下二十八個偈言,分別頌揚「廻向」法門的殊勝。

不思議劫修行道

精進堅固心無礙

為欲饒益群生類 常求主佛功德法

「不思議劫」的意思是說時劫究竟有多少,不可以用心來思,亦不可以用言來議。說也說不完,究竟有多少,所以叫「不思議劫」。金剛幢菩薩說:「不思議劫修行道」,是讚歎諸佛菩薩用他們最大的忍耐心,來修行這種菩提覺道。我們衆生不管作甚麼事情,都犯五分鐘熱度的毛病,過了五分鐘,就慢慢涼下來,如一般發心修行的佛教徒,修行了一個短短的時期,覺得沒甚麼成就,就生了懷疑心,說修行沒有甚麼好處,懈怠下來,甚麼放棄不信了、不修行了。而今聽到金剛幢菩薩的讚歎,菩薩之所以能有成就,都是經過了不思議劫的修習,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勇猛精進,常常衣不離體,體不離衣,衣冠整齊的修行。衣,是指出家人身上披的袈裟。凡是剃除鬚髮,割愛捨親,發心終生遵守佛制,心受身持的男女,乃出世俗的家,為比丘、比丘尼。 必須先受沙彌戒,脫去俗服,著出家人的壞色服,披搭上五條一長一短的「五衣」。梵語「安陀會」,中國譯名「中宿衣」。亦名「下衣」。又名「雜作衣」。凡執勞服役,外出路途往還,都著此衣。搭衣時有偈云:「善哉解脫服(自利)。無上福田衣(利他)。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發願)。」經過兩年以後,受比丘、比丘尼戒,即搭披七條衣,二長一短,梵語「鬱多羅僧」,中譯名「上著衣」,亦名「入衆衣」。凡禮佛、修懺、誦經、坐禪、赴齋、聽講、布薩、自恣,都是此衣。搭披衣時有偈云:「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還有二十五條衣,梵語「僧伽黎」,中譯名「主衣」,亦名「雜碎衣」。凡道重要地方應供,升座說法,當著此衣。 搭衣時有偈云:「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廣度諸群迷。」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後,再受出家菩薩戒,這時就完成了出家二衆的具足戒。這件衣——袈裟,不是普通人隨便可以披搭的,必須受佛制的大戒,經由三師七證,登戒壇,代表佛授傳的。所以出家修道的人,必須重視此衣。凡受過具足戒的出家人,就應該衣不離體,時刻披搭上袈裟。如果需要沐浴、入廁,即脫下好好整齊摺好,放在高處,或者掛在清淨的地方。應該重視它,不可以脫下隨便亂放活棄之於地。 出家人搭上這件衣,並不是貪著好看,或者貪莊嚴,或者以此作為一個佛教出家人的標記,都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搭上此衣,就等於見佛一樣,還要作如是觀想:「我搭如來衣,入如來室,升如來座」。搭衣,並不是祗為形式而已,而是遵守佛的制度和規律。從前的出家人,本來是時刻搭衣,後來因為操作粗重農事雜務,感到不方便時就脫下。還有許多出家人的經濟很困難,在當時作件袈裟也很不便宜,所以就特別愛惜,平時不搭。還有些人搭了短時間,認為麻煩,沒有什麼意思,也不搭了。諸位!我們為什麼不想一想,我們不是天天吃飯,天天穿普通的衣服嗎?為什麼佛的衣就不能天天穿呢?這是個錯誤的見解,尤其我們既已出家,就應該一擧一動都特別重視、遵守佛的制度規律,和佛教的傳統。因為以上數種不成文的流習,就慢慢的形成了平時不搭衣的陋習,只有上殿、過堂(吃飯)、禮拜佛、誦經、作佛事。應供種種較為重要的場合,才搭上各自應搭的五衣、七衣、祖衣等。在印度因天氣熱,穿衣少,只須把袈裟向身上一披一圍就可以。看在中國因氣候不同,四季寒熱常變化,身上穿的衣服、單挾棉,隨氣候而增減,在冬天每個人都是內外數件。搭上袈裟,衣不注意就滑落下來,有時行路甚至失落了也不知道。後來經過研究,才想出在兩頭用一環一扣的辦法,使其扣牢固定,並把環扣裝飾成為如意,取其美觀而吉祥之意。不搭衣既成了習慣,見經常搭衣者反為怪異。我過去在香港時,偶爾外出也隨和不搭衣,但在自己的道場,則衣不離體。自到美國來弘法以後,我則決心提倡衣不離體,恢復佛制,重視佛制。何況我們現在有沒有從前的那些障礙,清涼國師曾說過兩句話,我覺得非常值得我們出家人遵從。他說:「身不蠲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這眞是至理之言。「身不蠲沙門之表」者,就是說的我們不應該有失沙門的儀表。「心不違如來之制」者,心中不可以稍有違背佛所立的制度。衣,又叫福田衣,我們出家人自己種福田,一方面也替衆生種福田。衆生見到出家人,就在出家人的身上求種福田,所以我們不能不常著上福田衣。至於出家人常穿的長衫短衣,衣領的形式不同於目前普通人的,這種衣領形式,是中國古時人所穿的樣式。普通人的衣式常在改變,而中國出家人的衣衫,一直未曾改變。如果謹穿上長衫短褂,實不異於在家人。我們都是人,為什麼別人見了我們要禮拜,就因為我們是佛弟子。穿上佛制的福田衣。 金山寺的出家人,四衆弟子,都是衣不離體,這並不是我們故意標新立異,而是我們遵守佛制,重視沙門之表。這一向時天氣特別炎熱,有居士問我「為什麼這樣熱的天氣,你們還要隨時搭上袈裟呢?」既有此因緣,我乃順便向諸位說一說「衣」的來源和區別,以及搭衣的功德和重要的意義。

每搭一次衣,就增加一次功德,而且受衆生、鬼神的恭敬。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圓滿佛果,都是從不思議的時劫中,勇猛精進,堅固他的信心得來的。精進就是時時刻刻修行,身心都不馬虎。堅固是不改變信仰的宗旨,從最初發心,認定了正確的目標,其間不受任何的誘惑,信心終不改變。如果修行一會就退心了,這樣就會有障礙。心理一生懷疑,這也是障礙。所以信佛的人,一定要明白佛教的眞理,深信佛所說的教理是眞實無虛的。時刻身心精進,把信心常住在堅固的定力中,不要只在皮毛上用功夫,這樣才能心無障礙。「為欲饒益群生類」:諸佛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為什麼要求無上道?他的目的,就是要饒益一切衆生,不管是人或者非人等,他都要利益他們。「為求諸佛功德法」;諸佛菩薩為了利益衆生,他必須先充實自己。 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像一個木匠,他想要把他的木工做好,雕琢得精緻,就一定要有一套良好完備的工具。那麼菩薩想要饒益衆生,首先必要明白諸佛所修行的法門,圓滿成就功德的道徑要旨,依教勤修,求得通達無礙的智慧,所以說「常修諸佛功德法」「求」也就是修。常常修諸佛的功德法,是說常常遵照諸佛成就功德的方法而修行。

調御世間無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潔

發心普救諸含識 彼能善入廻向藏

「調御」,調伏駕御的意思,「無等人」,是指這世間是無量無邊,沒有方法計算,沒有可譬喩的這麼多的人。金剛幢菩薩說:我們一種衆生,都受到菩薩的「調御」。菩薩修菩薩道的時候,對於那些難教、難調、難伏、難駕御的剛強衆生,他都能把他教化馴良,調伏安順,使其心悅誠服,奉行教理,令一切衆生都發菩提心,能超出三界。菩薩想要調伏衆生,必先要調伏自己的身心,令自己的身沒有殺盜淫,心沒有貪瞋癡。這就是「甚明潔」,就是清潔。因為殺盜淫和貪瞋癡,都是身心上的染汚。菩薩修治他的身心,沒有絲毫的染汚了,他的身意自然非常明淨純潔。所以他就能「發心普救諸含識」。菩薩发菩提心,普徧救護一切的蠢動含靈。「含識」,是指一切有情有識的,包括人和有生命的各種動物,都稱為「含識」,又叫「衆生」。發菩提心的菩薩,將他所修積的善根功德,以平等心廻向給一切衆生,所謂「廻自向他,廻因向果,廻少向多,廻事向理,廻小向大」。所以說「彼能善入廻向藏」

勇猛精進力具足 智慧聰達意清淨

普救一切諸群生 其心堪忍不傾動

無論是勇猛,或是精進,都是應該拿出眞實的力量來,踏實去做,才能說得是「勇猛精進力具足」。修菩薩行的人,這兩種力量是必須圓滿具足,才能達成道果。智慧聰達是根據意清淨而得的,有智慧的人,對於事理一定聰明通達無礙,因為他的心意裡一定清淨。菩薩力具足,慧具足,所以他發心行菩薩道,普徧救護一切群生。堪忍,就是堪能夠忍受一切的境界。菩薩行菩薩道時,遇着任何境界,他都能忍耐、應付、決不會被境界所搖動,而有所改變的。

心善安住無與等 意常清淨達歡悅

如是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菩薩的心,是善良的、慈悲的,經常安住在正法上,從不生一絲歪念。菩薩的心,沒有任何人的心可與他等比。菩薩的意念中,也總是清淨無染。因為他的心意清淨。所以他有智慧。有智慧就不會受境界的影響,不會隨便被境界所轉。心胸曠達明智,就不會生煩惱,常常都是歡喜愉快的。菩薩為了救護一切衆生,精進勤勉修學無上佛道,這就譬如大地一樣,他普徧容受一切萬物,無一點分別心。普覆載一切萬物,從不生怨勞心。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欲救護諸衆生

如是發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無礙地

菩薩發心修菩薩行和行菩薩道,他並不是為了自己,希望求得快樂享受,而是為了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救拔一切衆生出煩惱的生死苦海。菩薩因之發大慈大悲的心,普攝群生。菩薩度衆生的心,是平等的,他不選擇好的先度,壞的後度,而是冤親平等,不念舊惡,不辭辛勞,都視之如一子。菩薩把所度的衆生,教化他們了達諸法,使令人人都能入於無一切障礙的地方。安享眞樂。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衆生皆攝受

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學諸廻向

十方是指東南西北、四隅、上下而言。十方中所有無法以數計的世界,在這些世界上又不知有多少種類的衆生人及非人等。菩薩對於這些衆生,他發心都要救度,祗要見到衆生在苦難中,他都要攝受教化他們。菩薩為要救拔那些衆生的緣故,他就你然要善於安住菩提心來修行菩提道。他依著前面經文所說的法門,謹嚴奉行,勤勤懇懇的修學各種的廻向法門。

修行布施大欣悅 護持淨戒無所犯

勇猛精進心不動 廻向如來一切智

修菩薩行的菩薩,必須修六度萬行。六度中第一度就是布施波羅蜜。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時,他隨時都是生起特別歡喜的心情。他不但在修行布施時心裡特別歡喜,在戒行方面,也是特別注意,隨時隨地,大小事上,他無不嚴謹守持,如護眼珠。令戒行清淨如滿月,絲毫不觸犯、不染汚。所以菩薩「能護持淨戒無所犯」。菩薩在修學佛道時,專誠一心,夙夜匪懈,勇猛勤修精進度波羅蜜。他已能了諸法實相,信心堅固而不會受外來的境界所轉移,常常是如如不動。雖然心念不動,但菩薩仍然以所修的善根功德,常常為衆生來廻回,或者為菩提來廻向,或者為實相,離一切相這種道理來廻向,所以說「廻向如來一切智」。就是以所修的善根功德來廻向佛道,求佛的一切智慧,能圓滿具足一切智慧,運用方便的法門,教化徧十方的衆生。

其心廣大無邊際 忍力安住不傾動

禪定甚深恒照了 智慧微妙離思議

菩薩以萬物為身,以衆生為體,以法界為心,所以他「其心廣大」得盡虛空、徧法界、無邊無際。菩薩因為心量廣大,能包涵萬事萬物,對於衆生對他不恭敬的行為,毫不怒惱,慈悲容忍,習以為常。他具足了忍耐的力量,安住於慈悲心上,成就忍辱波羅蜜,不會受榮辱的虛名而搖動。菩薩能化榮辱為常態,就是他的禪定功夫已達到甚深的程度了。因為其心能常在三昧中,就會有智慧的光明發出,這種光明常能照了諸法,明達諸法。菩薩修得的智慧,是微妙的,不可以心思言議。他的智慧般若常常現前,一切行事,都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領導萬行。 菩薩修十度萬行,度度都是依智慧般若所完成。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淨行

如是功德皆廻向 為欲安樂諸含識

修行十廻向法門的菩薩,他在十方各種不同的世界中,修治種種清淨行法門,圓滿具足。他將這樣修積的功德,一概廻向一切衆生,廻向菩提,廻向實際。 因為菩薩想要安樂一切的含識,就是說要令一切衆生得到安樂。

大士勤修諸善業 無量無邊不可數

如是悉以益衆生 令住難思無上智

大士是菩薩的另一稱呼。修廻向行法門的菩薩,他恒常勤勉修積種種的善業。既能增長自己的善根,又能饒益衆生的事業,才是善業。菩薩勤修,是說他分秒的時間都不浪費,從不偸懶藉故懈怠。好像有些信衆,遇有些小事情,就籍此放下應做的功課,應該拜佛的不拜佛了,應該誦經的也不誦經了,這就不是勤修諸善業的行為,而且有點近乎偸懶的表現。勤修諸善業,不特在正規的時間內不鬆懈,就是在百忙中也要利用機會作善業。譬如有一次我們旅行,因時間的關係, 趕不到寺中的晚課。於是我們全車的人就在巴士上邊走邊做晚課,一切如儀,沒有一點兒因陋就簡的地方,也沒有把時間空過,這就是勤修諸善業。如果把這時間用來打瞌睡,或說閒話,那就不是勤修諸善業,而是增長諸惡業了。善業要勤修就增多,惡業則隨之減少。若不修行,善業就減少,相反地惡業就增長了。善業對於菩薩和衆生,同樣是越多越好,多到無量無邊充滿虛空不可以數計。善業如是之多,並不是歸為私有,應該以此善業功德,完全廻向給那些苦難的衆生, 利益諸群生,使令他們都能得到這種不可思議,最高無上的大智大慧。

普為一切衆生故 不思議劫處地獄

如是曾無厭退心 勇猛決定常廻向

菩薩發願要普徧救拔一切受苦的衆生,他甚至在不可思議的長時劫中,即使常常處在地獄裡代替衆生受苦,祗要衆生能得解脫,離苦得樂,他也是心願的。菩薩代替衆生受種種苦痛,但他並沒有因之生退心,並不曾稍生一點厭倦心,認為已為衆生盡到了心力,已經夠了,不繼續這種願行了,菩薩決不如此。否則,怎能被稱為菩薩心呢?不特不生退心,菩薩是越代衆生受苦,他越是勇猛精進,堅定信心,決定不移,一定要修此廻向法門。把他修積的善根功德,一點不保留的統統廻向於法界衆生。廻向實際,廻向無上菩提覺道。

不求色身香與味 亦不希求諸妙觸

但為救度諸群生 常求無上最勝智

菩薩修學佛道,他並不是為了貪着五欲,而想追求色聲香味觸这五欲各種境界的享受,也不是希望求得五欲中觸塵的各種奇妙感受。 菩薩都瞭解他們的虛妄,不會去貪著了。菩薩祗是為要救度一切受苦難的衆生, 才如是常常精進修習無上最勝的法門,願得最勝的智慧。

智慧清淨如虛空 修習無邊大士行

如佛所行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學

智慧,是一個代表性的名詞,他無相無禮,看不見、摸不著、拿不起,但在各個人的言語行為上就充分的、明顯的表露出來,而且表現出來它的勝劣。這是說一般人的所謂世智。佛經上所說的智慧是不同的,是超過世智的,是眞智。不是意,也不是識。這種智慧就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是本有的,與生俱來的,可惜就因為被無明遮著了。好像一面鏡子,本來是光明透澈的,如今上面積上很厚的塵埃,甚麼也照不見了。鏡子就如我們具生的智慧,塵垢使它不清淨、不光明了。應該用點功夫,把鏡子上染的塵垢除掉,令其恢復清淨、光明。塵垢就是無明,無明這個東西也是無形無相,它能使令人生出無謂的思想,表現種種惡劣的言行,你見到那些無理可喩的人事,就可以看到無明的相狀了。假若能除去無明,智慧就現前了。智慧是由清淨中生起的,它之不同於世智,就是世智常夾有染汚的成份。但修學佛道而生起的智慧,是清淨無垢,是廣大無邊的。因為清淨的智慧,決不會使令人對任何事有執著的偏見,有我所的獨夫之見,所以說智慧如虛空。虛空是沒有邊際,沒有一點空相的,空要空得離一切相。 我們本有的清淨智慧就是這樣,也是沒有一切相。鏡子是個譬喩,並不說智慧就完全同鏡子一樣。菩薩他怎麼會有清淨如虛空的智慧呢?因為他修習了無邊那麼多的功德。以及他修學了菩薩(大士)所應修行的無邊大行門,和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所修行的法門。菩薩(彼人)就像這樣恒常不懈地修學菩薩行,及諸佛的行門,所以他能得有清淨如虛空的智慧。

大士遊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菩薩(大士)的神通妙用,任運自在,他分身無數,到十方每一個世界中去,教化衆生,救度衆生出離苦海。菩薩遊行諸世界時,不是去旅行,也不是去觀光,而是去饒益衆生,令受苦難的衆生得到安樂,令他們都安隱生活於佛光普照之下。普徧令一切衆生所求皆遂,隨心滿願,皆大歡喜。為什麼人人都有煩惱呢?就因為所求的事常常失望,即是求不得苦,所以不快樂。菩薩修菩薩行,發願普使一切衆生皆歡喜,這就是他修行的目的。菩薩當他達到了修行的目的後,是不是就心滿意足,就此倦息呢?菩薩沒有這種思想,他隨時都願意修菩薩行,從不自滿和厭倦,因為修積善根功德,是越多越好,所以他沒有停頓休息的時候。當年世尊住世時,常為老比丘穿針、做衣,又為病比丘送湯藥,打掃寮房,弟子們見了問世尊說:「你的功德已無量,為什麼還要在衆生身上做功德呢」?佛囘答弟子說:「功德還怕多嗎,越多越好,以此功德廻向給一切功德不足的修行者,和受苦的衆生,不是很好嗎!」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惟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衆生得離苦

心毒,就是貪心、瞋心、癡心、驕傲心、自私心、障礙他人修道的心,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毒。修行菩薩道的人,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些內心的毒除淨。這當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既知道這些心毒是阻礙我們向善的絆脚石,我們決不能因為難做就放棄不做,不學佛了,不修道了,不向善了呢。不!不容易做到的事,我們一定也要去做,慢慢的一點一點把這些絆脚石移開,不增加只減少,終有一天會把這些心毒除淨。菩薩從初發菩提心,就立志必須把心中的一切心毒除滅乾淨。他不貪、也不瞋、也不驕傲、也不妒嫉障礙其他的人。 總而言之,祗做有利益於衆生的事,對於有利於自己的事,從不費腦筋去想它。我們學修佛道的人,應該學菩薩這種只知利他不知利己的精神。菩薩一心所想的,就是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他才能把一切心毒除滅乾淨。如果心中還有一點疲厭和滿足的思想,就是還沒有把心毒去淨,心中不免總有一個我見邪見存在,有時覺得人人不如我,好強好勝,事事表示有聰明才智,處處顯現超過別人,無論如何我總要第一。這種念頭也是心毒。菩薩修行的涵養功夫,像這一類的想法都沒有了,那還有一點心毒呢?我們學修佛道的人,自己反躬自問,有否這些毛病,如果有的話,趕快把它慢慢改掉,改變這種毒素,成一種清涼的良劑,勤習清淨的法門,不要再在心中存留餘毒。菩薩從諸佛聞法,然後自己思惟諸法,瞭達諸法實相,修習成就最上的智慧。倘若能修得最上的眞正智慧,那還怕不如人,自然就會超過所有的人,自然會在一切衆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了。假如本來沒有智慧而又很愚癡,就是總怕人比自己聰明,比自己有智慧,勉強好強逞能、好勇鬥狠、那也徒然表現愚癡的作風而已。

思惟修習,就是修習禪定,能常修習禪定,可以獲得最高無上的智慧。菩薩修習諸種法門,他並不是為了自己想求得某種境界的安樂,而發心修菩薩行。他的願心是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離苦得樂。若一切衆生能離苦得樂,就是要他永遠在地獄中受極苦,他也心甘情願、樂意而為。菩薩是為饒益衆生而修行,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特菩薩是只為利他而修行,就是任何修學佛道的人,不論凡夫俗子,當你一發心修行時,就立下大願,為利益一切衆生,勤修梵行,不論甚麼事情也不為自己求取安樂,滿足私欲。甚至發願修苦行,也不要想到我修苦行,是為的想很快開悟、證道。這樣妄想早日開悟,也是貪心。把這些「貪瞋癡」的心都沒有了,沒有這一切愚癡的行為了,本來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自然也得到眞正的快樂。眞正的快樂,就是出生眞正智慧之本源。有了眞快樂,眞智慧後,心中就立刻想到,我勤修諸法,求得最上的智慧,但願一切衆生也都能有此最上智慧。要這樣廻向,不要單單為自己作想,認為我曾為衆生做了如何的功,我曾立了甚麼德,我有怎樣的能辦事,充滿了自我,完全是一片愚癡思想。我希望明白人不要做糊塗事,糊塗人趕快學做明白事。所以我們都應該從糊塗的路上走到明白的路上來,再不要老在糊塗的「無明」洞中挨著,做那些愚癡的妄想夢。

此人廻向得究竟 心常清淨離衆毒

三世如來所付囑 住於無上大法城

此人——修廻向法門的這位菩薩。他修得了眞智實慧,圓融究竟的智慧,因為他的心意經常是清淨的,沒有一點的染汚念頭。他已捨離了一切的貪瞋癡驕慢嫉妒等,種種障礙道心的衆毒。這位行菩薩道的菩薩,他已曾受過去世諸佛的付囑,正受著現在諸佛的付囑,還應當受未來諸佛的付囑。諸佛付囑他時說:「善男子!你眞是位最完善的人。我把未來受苦的衆生都交給你了,希望你能如法教化他們,使他們離苦得樂,早成佛道」。達到如是境界的菩薩,他修持上的成就,等於安住在無上大法的城堡中,後進的菩薩是不能相比的。

未曾染著於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盡廻向

修廻向行門的菩薩,他的三業早已清淨,再不曾染著一切的色塵,以及受塵等都不會染著。他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他已明了諸法實相,所以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薩的心境已經永遠超出了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再也不會為三界中的五欲所迷惑。 除非他隨願受生,來三界教化衆生, 他也不會留戀三界的五欲之樂。菩薩他所修積的種種善根功德,毫不保留的完全廻向給十方一切衆生,廻向給菩提,廻向給實際。

佛所知見諸衆生 盡皆攝取無有餘

誓願皆令得解脫 為彼修行大歡喜

讚佛偈中的第三句說:「世間所有我盡見」,即能都見,當然也盡知了,那還會有佛看不見的衆生,不知道的秘密事呢?衆生都生存在佛的法身裡邊,(佛的法身充滿虛空)。那麼佛自然就都知見這一切衆生的心行,何況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佛所見到的衆生,都是與他有法緣的,所以他都攝取,廣度群蒙,平等教化,不令有一個剩餘的。修菩薩行的菩薩,他也是遵照佛行道的方法,凡是知道或見到的衆生,也是盡皆攝取,不令有剩餘。並且發大誓願,將所攝取的衆生,盡心竭力的教化,要令那些衆生都得到解脫。菩薩為了衆生,發心修行,甘心代衆生受苦,一切不為自己的利樂作想,他不願衆生受苦,希望衆生受到他的饒益,而離苦得樂,皆大歡喜,如此就達到了他發心修行的目的。諸位善士!世間上有一種人,專門貪圖虛名假好,終日到處行假仁假義的事,逢人自我吹噓一番,就希望受人的讚歎,得一個好聽的虛名。如果本身沒有做到眞正有仁有義的事,沒有言行一致的行為表現,用盡心機博得一個好聽的假名,那又有甚麼用呢?極令你很高明,善於弄玄虛,會做沽名釣譽的事,能把世上的人的耳目都矇蔽了,甚至有智慧的明眼人也能被騙過來,試問自己有沒有被騙呢?如果良知尚存的話,午夜捫心自問,心中愧不愧呢?自己可曾覺得費盡心機掙來的這一個虛名,圖謀的一個假好,究竟為的什麼?有什麼作用?那又為什麼不事事往眞的方面去做呢?難道虛名假好在自性上能助你開大悟,得大智慧嗎!我想不會的。其實你越貪虛名,越圖假好,越是不會開悟,越是糊塗,將來恐怕只會開一點小「誑花」,根本不會結一個果實的。因為你總是貪求虛名假好,怎會有個眞實的結果!諸位善士!希望能聽到我這一段開示,都趕快把這種虛榮心撇掉,不要再沉迷在虛妄的夢幻中了!虛誑的言行,再怎樣高明,終會敗露,那有眞實誠懇對人處事來得受用呢。眞實的受用可使你時時刻刻心安理得,歡歡喜喜,自由自在的生活,沒有一點煩惱。假設有時被人罵幾句,也很好。或者被人打幾下,也不在乎。任人怎樣對待,就是拿把刀來殺了我,也是歡歡喜喜的不生一點恐懼。如此,是多自在,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任何可生的貪心,沒有一個人可使我生起瞋念,沒有一件事可令我發生愚癡的思想。倘若為人能達到這步程度,才是眞正的坦蕩蕩,安隱眞樂。反之;成天打妄想,心中老盤算一些鬼主意,這個鬼就總住在肚裡,上上下下,跑來跑去,在五臟殿中耍把戱,弄得神魂不安而常慼慼了。所以我希望諸位為人處事,一點要往眞實的方向去做。脚踏實地,一切不要光為自己作想。處處不忘為衆生,善根功德盡量廻向給衆生,這樣,衆生歡喜,自己歡喜,於是皆大歡喜。菩薩發大誓願,修苦行,為的是饒益一切衆生,為的就是能得皆大歡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廣大無與等

離癡正念常寂然 一切諸業皆清淨

菩薩修廻向法門,他的心念,常常都安住在廻向法門上用功。把修積的功德,盡都廻向給衆生,廻向給菩提,廻向給實際。因為他常為衆生修行種種善根,所以他得到的智慧是廣大的,沒有人能比這位修廻向法門的菩薩的智慧更大了。菩薩的智慧廣大,是他已破除了一切「無明」,沒有了執著,離開了一切障礙,所以他的正念常能現前。現前的這種正念,它是「寂然」的。正念就是「無念」,無念也就是「正念」。如果有念,就不能「常寂然」了。常寂然就是「無念」,就是「正念」。因為沒有了「念」,又那會有「業」呢?一切的善業惡業都清淨了,就都等於沒有了。這裡所說「諸業清淨」,是指的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怎樣會三業都清淨呢?就因為無念。所以說:「無心無念福無邊,思欲雜念是罪愆」「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是眞富貴,私欲斷盡是眞福田。」「無念」就是「清淨」,就是三業沒有染汚了。

彼著菩薩處於世

不著內外一切法

如風無礙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復然

「彼諸菩薩」,是說那一些修廻向法門的大菩薩,他們居住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會執著於內法和外法的。內法,內面心意裡不著於貪瞋癡,無明煩惱,和一切的習氣,這些都清淨了。外法,外邊不著於色聲香味觸五塵,都不染著了。如像上面所說的內法心法,外邊的色法,在菩薩的心目中,就像風在空中吹過,沒有任何痕跡,也找不到一條風行的道路來。大士——菩薩修廻向法門,把修積善根功德都廻向給衆生,他不著相,不著內法和外法,他的慈悲平等心,就像風行在空中一樣,沒有痕跡。我們修學佛法的向道者,都應該學菩薩的用心,無所執著。

所有身業皆清淨 一切语言無過失

心常歸向於如來 能令諸佛悉歡喜

修廻向法門的菩薩,他的身業非常清淨,因為他沒有了殺盜淫的過惡。一切的語言,也不會有過失,所以口業也清淨了,語業之所以清淨,是他絕對不講是講非,不說誰對誰不對。不東說西說,傳播那些無謂的話,語言就沒有了過失。菩薩心中祗有佛,一心歸命,唯求佛道,發大乘心,饒益衆生,意業也清淨。三業清淨,懇切至誠歸向如來,所以能令十方諸佛悉皆歡喜。

十方無量諸國土 所有佛處皆往詣

於中覩見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贍奉

所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國土,不管那一方的世界,無論那一個國土,祗要有佛在那住世,在那兒教化衆生,这位修廻向法門的菩薩,他一定到那兒去。他所見到的諸佛,沒有一位他不親近供養,恭敬承事的。

心常親近離諸失 普入世間無所畏

已住如來無上道 復為三有大法池

修廻向法門的菩薩,他的心經常時清净的,因為他已遠離了種種過失,所以能普徧到任何世界中去教化衆生。菩薩已沒有貪求一切的欲念,更沒有名聞利養的虛榮心,他一心祗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信心、恭敬心、慈愍心,所以他勇往直前,無所怖畏,不怕艱苦困難。 這種無畏的精神力量,乃是從菩薩已能了達佛的無上正道,能安住於諸佛所說的正法,堅固的正念所發的力量。菩薩其心已安住於佛的無上道,其身常住在佛的道場中,修學佛道,修佛所行的行門,所以能避免一切困難,摧滅一切外道的擾亂。菩薩更要做三界中的大法池, 令三界中的衆生,在大法池中洗淨身心的無明煩惱,學習佛法,得到法喜,得到眞正的安樂。

精勤觀察一切法 隨順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眞實理 得入甚深無諍處

「事欲求精,須用苦功,工夫既到,默識心通」。這四句話的意思這說:無論你想甚麼事,或者手做一件事,總希望成功,圓滿達到目的,而且結果特別好,受人稱讚你精明強幹,能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想得到這種榮譽,就要專心致志的去做,所以須用苦功。要不辭辛苦,不怕困難的下心去研究。工夫達到了,不須要人來解說,你就自然豁然貫通,默默中就明白了。假若你不下苦功,想要懂得,想明白就不容易。好像讀書,能夠多讀,博覽與所研究的學科有關係的參考書;久而久之,在理論方面,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書讀得少了,理論有時就弄不通。所以要精進勤勉,思惟觀察,才能達到治學做事的圓滿目的。如想修學佛法,也同樣要用苦功,要精勤。這個精,時之細密處,要在極精細的地方下功夫,仔細觀察、思惟、特別注意,不要忽略了最細微地方。 微塵很細很小,集多了就可以成一個山,所以研究佛法應該研究微細之處,觀察那微細之處,應該勤奮不懈,精益求精,妙中尋妙,觀察諸法的實相,尋求諸法的眞理。隨順諸法的本體,思惟諸法的大用。「有」就是「妙」「非有」就是「眞空」。思惟「眞空妙有」的道理,研求他互不有礙的妙用,在法界中所顯現出的圓融無礙事實。由此明白了「眞空不空,妙有非有,眞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眞空」。這種道理其中包含着無上的妙理,如能明白這種道理,就可趣向於眞實的道理。把眞實的道理明白了,這時你就明白清淨的本體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這個法,就是無諍處。無有諍論的法,為什麼沒有諍論,因為它是絕對的,不是對待的,這種法就是法的本體。法的本體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這種法是無諍論的。明白了這無上甚深微妙法,就可以「得入甚深無諍處」

以此修成堅固道 一切衆生莫能壞

善能了達諸法性 普於三世無所著

菩薩修行的境界,已得入甚深無諍之處,了達諸法寂滅之相,知非言詮,悟此妙理,修成堅固道心,成就了圓滿的道業。這樣的修行功夫,是從天天修,時時刻刻修,恒常不斷中,才能成就的堅固道業。 普通的人,看起來修行的六衆弟子實在不少,為什麼成佛的人不見一個呢?不要說成佛,就連證果,甚至開五眼六通的人也少見,這就因為這些人中,多數是修一天,就要休息十天;再修一天,又要休息十天,所修的比所丟的還要多,那怎能成佛?怎能證果得道?譬如一架明鏡,如果時時勤拂拭,永遠保持它的明潔,就可以「事來則映,事去則淨」,照了一切,而本體無心。如果把它放在那兒,總不去擦乾淨,讓塵土一天比一天積得多,堆得厚,時間久了甚麼東西來了也不會顯現出來。這就是譬喩我們的習氣和煩惱無明,遮蓋了我們的自性, 有一生知道修行,等到來生又被五欲所迷,忘了修行。這就好像明鏡被塵土封上一樣。再想到要修行,就像拭乾淨鏡上的塵垢。等到沒有塵垢了,恢復了光明,則能照了一切事物。我們人的本性上如除了無明闇障,就顯出了智慧光明。要除掉無明煩惱的遮蓋,唯有修行才能破無明顯法性。現在我們能夠見著佛,聽到了佛法,又遇到了善知識——僧,就應該趕快用功修行,以求了脫生死。不要再因循自誤,不要以為我老了,來生早修。要知道修行是在發心,不在乎老幼貧富貴賤。現在是人身,以人身修行為最得力,如果不修行,能否來生還保持人身?所以要乘此人身時趕快發心修行。等來等去,修一生,又十生不修,無明習氣才這樣重。如能發願生生世世修行,天天用功不懈,就像那架明鏡,常常保持它沒有塵土,光亮明潔。人的本有智慧也就是如此,能時時現前。這種現前的智慧光明,就是堅固道,它只有日日增長,絕不會退轉的。修行的行者,成就了堅固道,智慧的光明領導著行菩薩道,令他沒有怖畏之心。不要說一切衆生不能障礙他,就是天魔外道也沒有辦法來破壞他行事的。菩薩他已證得了最高的智慧光明,已能瞭達諸法的本來體性。普徧深入三個世際——過去、現在、未來,在這三個世際中,所見所聞,沒有一事一物,曾令他生起執著的心意。沒有了執著,因為菩薩此時已證得了二空——人空法空。

如是廻向到彼岸 普使群生離衆垢

永離一切諸所依 得入究竟無依處

菩薩修積這種善根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好像他所修的廻向法門的方法,一一廻向衆生,廻向菩提、廻向實際。圓滿廻向的功德, 到達湼槃的彼岸。菩薩自己到達彼岸,他並未捨棄衆生自證菩提,同樣的他也普徧令一切衆生脫離了所有塵垢,使令一切衆生也現出本來的智慧光明,永遠離開一切所依賴的,得能進入眞正、究竟、自由自在的解脫境界,無所依賴的地方。

一切衆生語言道 隨其種類各差別

菩薩悉能分別說 而心無著無所礙

法界中的衆生,不光祗是人類才有語言,飛禽走獸蟲蟻,所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等,只要是能蠕動的,有生命的,牠都有傳達意思的方法,等如人類的語言文字來作傳達的作用。菩薩對各種不同種類的衆生,他們各有不同的語言。菩薩都能分別瞭解,他不用學習各種類別的語文,但都懂得運用,如人類各國的語文,他都能無師自通。 甚至鳥語、獸語,「無入而不自得焉。」沒有那一類、那一種的衆生的語言,他不是運用自如的。隨到那一類衆生中,他都會說牠們的話而能融洽自得,因為菩薩已得語言三昧的緣故。再者,菩薩的心,無有所著,他不會想到我是人,你是畜生,就生輕視心,不論是那一類, 對所有一切衆生,他都以佛眼視之,因為凡是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是而心無著,就不會有所障礙的。

菩薩如是修廻向 功德方便不可說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皆稱歎

修廻向法門的大菩薩,他把所修積的善根功德,不論巨細,毫不保留的廻向給一切衆生,廻向無上菩提,廻向諸法實際。這種善根功德所修的方便法門,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不可說那麼的微妙。 菩薩成就了如是的功德,在十方世界中,應得了十方諸佛的稱揚讚歎, 而說:「善男子!善哉!善哉!你是十方諸佛的一位使者,也是受十方諸佛所護念的一位大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不壞廻向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不壞廻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不壞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於諸菩薩,乃至初發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壞信。誓修一切菩薩善根無疲厭故。於一切佛法,得不壞信。發深志樂故。於一切佛教,得不壞信。守護住持故。於一切衆生,得不壞信。慈眼等觀善根廻向普利益故。

金剛幢菩薩講完了第一迴向之後,接著講第二迴向。諸位佛的弟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云何」是對大衆的征詢之詞,用普通的語氣來說,就是「甚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不可破壞的迴向行門呢?」在疏鈔上解釋「不壞」二字,說:「觀一切法,但有名有用,這是在事上。念念不住,刹那無常,所以稱為不壞,這是理不壞。知善根廻向,都能通事事無礙,才是眞不壞」。金剛幢菩薩提出了這一個問題以後,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不壞迴向行門的大菩薩,他是在過去的佛所,未來的佛所,和現在的佛所,三世諸佛的道所,聽聞諸佛所說的諸法,如理修行,得到了如金剛般的堅固信心,永遠不會被任何天魔外道所能破壞他的信心。當他在十方世諸佛的道場,他對每位佛都能盡心竭力,恭敬侍奉心悅誠服的承事供養,所以他能有深厚的善根,這也是他的信心堅固不受外力破壞的原因。再者,他不特對諸佛有如此的誠心信受,就是對於所有的菩薩,甚至對那些能於最初發一念菩提心的人,他都同樣生恭敬心。菩薩包括聲聞緣覺諸二乘聖者,以及一切衆生,已發心的今發心的。修不壞迴向行的大菩薩,他的希望,惟有能求得一切的智慧,得到不會被任何境界所破壞的堅固信念之心。所以他發大誓願,一定要修習一切菩薩所修的種種善根,他永不疲倦,永不厭乏。晝夜匪解,精進勤修善根,積具功德,這也是菩薩能得到不壞信的原因。菩薩對於一切佛法,之所以能得到不被破壞的堅固信心,其原因在菩薩能發大菩提心,志在求一切法樂的至上願力。菩薩對於諸佛的教理,眞實瞭達,也能守護,住持諸佛的正法,所以能得到不壞的堅固修行。菩薩對於一切衆生,他也有不懷疑,不厭惡,不棄捨的信心,他認為沒有十惡不赦的衆生,他憐愍衆生無智,被無明纒繞,所以他用慈悲的心腸,平等觀察一切衆生的善根,來為衆生迴向,因為要普徧利益所有衆生的緣故。

於一切白淨法,得不壞信。普集無邊諸善根故。於一切菩薩廻向道,得不壞信。滿足殊勝諸欲解故。於一切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於諸菩薩起佛想故。於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壞信。深信諸佛難思議故。於一切菩薩善巧方便行,得不壞信。攝取種種無量無數行境界故。

白淨法:就是清淨法。菩薩對於清淨無染的佛法,他已得到不會受任何外力所破壞的信根,是因他能普徧積聚種種不計其數的善根的緣故。他又對於諸先進的菩薩們,所已修成就的迴向法門的道理,也得到了深信不疑的不壞信念。這是因為他能夠了解迴向法門的殊勝,能夠滿足他所希求的欲望。他對於那些行菩薩道的菩薩法師,他也非常尊敬,信仰不移,得到了不壞的信根。因為對那些菩薩法師,在他的心中,把他們想像到都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和未來的佛的緣故。諸佛都有可思議的自在神通,普通善根薄弱的凡夫,往往不相信,而生出許多懷疑來。可是這位修不壞信迴向的菩薩,因為他有堅固的不壞正信之根,所以他深信諸佛都有不可思議的自在神通。他絲毫不懷疑,因為這不是平凡的人,可以用心來想像,或者用言語可以表達的。「自在神通」,是說不特有「神通」,更能任運自如,不受限制。不著意,遂心所欲的運用,才堪稱「自在」。神通是從清淨的的修持中得來的,它是為饒益衆生,必需要時,才善巧方便來運用,而不是拿來眩惑人的。菩薩對於諸位行菩薩道的菩薩們,他們所行使的善巧方便法門,以及種種的示現,他也是深信不改的。菩薩為了廣度衆生,有時也示現惡人,做壞事受制裁。菩薩他瞭知這種善巧方便,所以他不受某種境界而就改變信心。菩薩以他這種不壞信根,攝取種種無量無數的行門和一切的境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不壞信時。於佛菩薩聲聞獨覺,若諸佛教,若諸衆生,如是等種種境界中,種諸善根,無量無邊。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慈悲廣大、平等觀察。隨順修學諸佛所作。攝取一切清淨善根,入眞實義。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諸功德,等觀三世。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謹遵著如前面所說的種種道理,安住在不壞的信根中時,他對於十方諸佛、菩薩、二乘聖者聲聞、獨覺以及諸佛教,還有種種的衆生,他們所有各種不同的境界,菩薩在像上面所說的這些不同的境界裡,行菩薩道,種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各種善根。他為的是能令自己的菩提心轉更增長,一天一天的趣於圓滿,同時也令一切衆生的菩提心轉更增長。菩薩的慈悲心廣大如法界,常用平等的心來觀察法界中的衆生。隨順衆生的根性,修學諸佛所修的一切法門,做諸佛所做的功德。他也攝取所有一切的清淨善根,因為要有清淨的善根,才能入於眞實的義理中。修集福德的行門,就必須行普徧廣大的布施,平等給予一切的衆生,惠澤均沾。菩薩修積如是種種功德,平等觀察三世諸佛,及十方三世諸大菩薩也是這樣修積善根功德,具足圓滿。成就佛果的。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功德,廻向一切智。願常見諸佛,親近善友。 與諸菩薩,共同止住。

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他在各種境界中所種的善根,以及所修積的種種功德,完全迴向一切的智慧和他所發的誓願。希望常常見到十方諸佛,希望常常能遇到明眼的大善知識,希望常常能和諸大菩薩在一塊兒同修共住。

念一切智,心無暫捨。受持佛教,勤加守護。教化成熟一切衆生。心常廻向出世之道。供養瞻侍一切法師。解了諸法,憶持不忘。修行大願,悉使滿足。

修不壞信迴向法門的菩薩,希望求得一切智的願心,甚麼時候都不會暫時忘記捨棄的。諸佛所說的道理,他都能領悟於心,持之於身,時時刻刻都是勤懇用心守護著。他在佛面前受得的教化,領悟的眞理,又用來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也都能心領神受,瞭達諸法,達到成熟的階段。菩薩雖然一方面入世教化衆生,但他並未為世法所繫,一方面心裡常常記得修出世的清淨法門,把修積的善根功德也迴向出世的佛道。菩薩恭敬諸佛,同樣也恭敬那些位代諸佛宣揚佛法的菩薩法師。他也親近侍奉那些位菩薩法師,沒有一點分別心和自視不凡的傲慢心。菩薩對於諸法都能明瞭通達無礙,照了諸法實相。對於經典,也都能記憶不忘,持之不倦。憶是不用看書,能一字不漏念出來。他修行他所發的大願,希望都能圓滿具足。菩薩所發的大願,就是常說的四宏誓願:(1)衆生無邊誓願度。(2)煩惱無盡誓願斷。(3) 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大願,包括了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菩薩道時,就是遵照這四大誓願,不計時劫,不選地方,不擇對像,不問收穫,但祗耕耘。如是不怕艱苦的修積善根功德,終必成就菩提。這位修不壞信迴向的大菩薩,也是恒常這樣修行他的大願,悉使滿足。

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習善根,安住善根。

菩薩像前面所說的方法,修習佛法,廣種善根,普徧做教化度生濟苦的功德,不計善事的大小,以積少成多,自粗而細,由淺至深的作法。他從不捨棄善事不做,猶如積聚微塵而成高山一樣,所以說菩薩是從積集善根做起。積集的意思是本來沒有,現在一點一點把它積聚成多。因為積聚多了善根,就可成就大的善根,所以要先「積集善根」,然後才能「成就善根」。成就了大的善根,就可增長一切的善根。因為善根日漸增長,當然它就日益茁壯了。增長善根和積集善根又有多少不同之理:積集是本來沒有的,後來因為修善行,一點一點的積起來。增長是已經有了而且已很大,現在因為勤修善行,善根便更深厚。在本來已經很多很大的善業信根上,更增多了,故顯得更壯大了。 要想增長善根,就必須常常思惟諸法。思惟就是修習禪定的功夫。定能生慧,修菩薩行的行者,修六度的功德,度度不能沒有智慧來領導。 所以菩薩發心修行,時時不忘求無上智,就是需要智慧來領導萬行。 因之菩薩要修禪定,要有思惟善根。思惟諸佛所說的諸法,諸法的眞理,實相,思惟諸佛所修的行門,思惟諸佛的功德。思惟與繫念是有密切關係。繫念就是不要忘記,把一切有意義的眞理正道,都深深印在腦海中,隨時繫念不忘,忘了也就不能思惟了。繫念善根,要念茲在茲,像用一條繩子把它栓上似的。接接連連的把所有的善根聚起來,永遠不中斷,思惟繫念種種善根。分別善根:這個分別,不是有好惡成見的分別心,而是斟酌善業的輕重緩急而言。菩薩用他的智慧來判斷,那一件事應該先做,就趕快去做。比較不重要的,就慢慢再做,所以要能分別善根輕重。愛樂善根:菩薩的愛樂,也不是他私心的愛樂。菩薩所做所為,目的都是為衆生。菩薩觀察衆生的愛樂,隨順衆生而修集善根,衆生愛樂的先修,次要的慢慢來修。這樣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就是「愛樂善根」。衆生歡喜的,就是菩薩歡喜的。安住善根:菩薩修集種種善根,他整個的心念,常常觀照在這些善根上,不令散失。思惟繫念,勤修不懈。

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薩行。於念念中,見無量佛,如其所應,承事供養。

菩薩中的大菩薩,就像前面的經文所說,一點一點的修集所有種種善根之後,因這些善根功德, 得到勝報迴向,然後依此勝報修菩薩行。在每一念中,念念都可以見到盡虛空徧法界無量的十方諸佛。如他所想要的,應該承事供養諸佛的,都能如願親近供養。

以阿僧祇寳,阿僧祇華,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蓋,阿僧祇幢,阿僧祇旛,阿僧祇莊嚴具,阿僧祇給侍,阿僧祇塗飾地,阿僧祇塗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燒香。阿僧祇深信,阿僧祇愛樂,阿僧祇淨心阿僧祇尊重阿僧祇讚歎,阿僧祇禮敬阿僧祇寳座,阿僧祇華座、阿僧祇香座,阿僧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金剛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寳繒座、阿僧祇寳色座、阿僧祇寳經行處、阿僧祇華經行處、阿僧祇香經行處、阿僧祇鬘經行處、阿僧祇衣經行處、阿僧祇寳間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寳繒采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寳多羅樹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寳欄楯經行處、阿僧祇一切寳玲網彌覆經行處。 阿僧祇一切寳宮殿、阿僧祇一切華宮殿、阿僧祇一切香宮殿、阿僧祇一切鬘宮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宮殿、阿僧祇一切堅固妙香藏宮殿、阿僧祇一切金剛宮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宮殿。皆悉殊妙,出過諸天。

「阿僧祇」是印度的數目名字,是最大最極的,意思是無量數。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之,一阿僧祇凡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 這位修十迴向中不壞迴向的菩薩,他在念念之中能見到無量數的諸佛,如他所應,承事諸佛,供養諸佛。他以無量數的寳物,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名華,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錦幔,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寳衣,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珍寳華蓋,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寳幢,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寳旛,供養諸佛。以無量數的種種莊嚴具,供養諸佛。又以無量數的聽慧伶俐俊彥之士,供養給諸佛作侍者,應承給使。又以無量數的上等美好的塗香脂油,供養諸佛,以作塗飾道場地面之用,使地面發出光亮、香氣。又以無量數的名貴塗香,供養諸佛,塗於佛的身手。又以無量數的末香,各種名香合在一起的香,和梵燒在香爐中用的長香線香等,供養諸佛。菩薩用世上最好的物質供養諸佛,以最多的數量,一點不慳吝,竭誠供養,但他還覺得以物質供養,不夠圓滿。更以無量無邊,不可言喩的至深信心,充滿愛樂的情緒,清淨無染的心意,無上誠意的尊重、心悅誠服的讚歎,五體投地的禮敬,隨時謹愼肅穆,承事諸佛,供養諸佛。又以無量數的七寳做成的寳座,供養諸佛。如華座、香座。鬘座、栴檀座、衣座、金剛座、摩尼座、寳繒座、寳色座等。經行處是修行人在飯後散步的地方。跑香也叫經行,修行的道場,也叫經行處。又設計建築各式各樣,室內室外的散步地方。這種種經行處,如用各種寳石鑲嵌的、名華排列的、充滿香氣的,寳鬘裝飾的、彩衣陳列的、無量各種寳石間錯鑲嵌的、一切寳繒、彩色鮮艶奪目裝飾的、各種寳多羅樹,蔭映蔽日、精工雕琢的七寳欄楯。還有用各式珍寳織成的鈴網,彌覆於空中和花間樹叢之上的。如是精心設計建造無量經行處,以供養諸佛經行時用。還有無量無數的上妙宮殿,如寳宮殿、華宮殿、香宮殿、鬘宮殿、栴檀宮殿、既堅固又有上妙名香藏之於內的宮殿、金剛宮殿、摩尼寳珠宮殿等。像這樣種種的無上殊勝供養物品,供養諸佛,沒有一樣不是超過了諸天宮殿的莊嚴。

阿僧祇諸雜寳樹。阿僧祇種種香樹。阿僧祇諸寳衣樹。阿僧祇諸音樂樹。阿僧祇寳莊嚴具樹。阿僧祇妙音聲樹。阿僧祇無厭寳樹。阿僧祇寳繒綵樹。阿僧祇寳璫樹。阿僧祇一切華、香、幢、旛、蓋所嚴飾樹。如是等樹,扶疎蔭映。莊嚴宮殿。

菩薩又以無量數各種雜寳的樹、種種的香樹、不同的衣樹、能奏音樂的樹、各種珍寳莊嚴的樹、還有可以發出美妙音聲的樹。又有用各色無量數珠寳,裝飾在一片業林,令人見了,就生歡喜心的樹。無量數彩色絲織品所莊嚴的樹。還有無量用玉石做的璫環莊嚴樹上,微風吹動,发微妙音的樹。還有許多樹上,裝飾無量數的上妙香華、寳幢、寳旛、寳蓋等等奇妙莊嚴之具。像這樣無量數的衆寳裝飾的許多樹,每株樹都發出光輝,互相照耀,燦爛奪目。枝葉茂盛,荫映蔽日。林林總總,葱葱翠翠,莊嚴着重重疊疊的宮殿,以之供養諸佛。

其諸宮殿,復有阿僧祇軒檻莊嚴。阿僧祇窗牖莊嚴。阿僧祇門闥莊嚴。阿僧祇樓閣莊嚴。阿僧祇半月莊嚴。阿僧祇帳莊嚴。阿僧祇金網,彌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帀普熏。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這重重疊疊、高聳雲霄的瑰偉宮殿,裡面的設計,佈置眞是美輪美奐。有無量數的小房間——軒,有不計其數的九曲檻——欄干之類。 有無量數的大窗小窗——牖,有千門萬戶,通暢無阻。有層層重樓,無數精巧繡閣。又有無數的半月形的門戶、窗、欄干、水池、花徑、花圃等,點綴各處。又有無量數的各種針織刺繡的精緻幔帳,張掛四處。又有無量數的金屬網,彌覆於空間樹上,莊嚴林間。又於處處用上好名香,普徧熏習,令人清心。又用無量數的天衣,敷布在地面上,如像現在王宮中鋪的名貴地毯一樣。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諸供養具,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恒不退轉,無有休息。 一一如來滅度之後,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養。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前面所說的種種無量數的珍奇諸寳、香華幢旛鬘蓋、宮殿樓閣等等,供養十方諸佛。他不是偶爾如是供養,而是在不可數說的時劫中,經常這樣以他的清淨心至誠尊重恭敬,絲毫不疏忽地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像這樣恒久不變,念念相續,無有退轉。精進修學,也不曾感到疲倦,而是常精進不想休息。 菩薩供養現佛是這樣的虔誠,等到諸佛一位一位的入湼槃之後,所有佛的舍利,菩薩也是像供養現佛一樣的恭敬來供養。

為令一切衆生生淨信故。一切衆生攝善根故。一切衆生離諸苦故。一切衆生廣大解故。一切衆生以大莊嚴而莊嚴故。無量莊嚴而莊嚴故。 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諸佛興,難可値故。滿足如來無量力故。莊嚴供養佛塔廟故。住持一切諸佛法故。如是供養現在諸佛、及滅度後所有舍利。其諸供養於阿僧祇劫,說不可盡。

菩薩修不壞廻向的法門時,在無量劫中,恒常以無量的上妙供養具供養諸佛,將修積的善根,悉皆迴向衆生。為的是希望衆生得到法益,能生起清淨的信心,能夠攝受善根。不僅自己所修的善根,也能攝受那些少善根的衆生,和那些徘徊在善惡之間、可善可惡的衆生,令他們皆接受度化,轉變為純善業的衆生。一切衆生領受了菩薩廻向利益,不忘所修的善根,日漸增多,永離諸苦,得到眞實的法樂。又可令一切衆生得到廣大的智慧,能明瞭一切法,永遠記得正道,勤修善根。又希望一切衆生能發大菩提心,修積善根,以此功德,來莊嚴道場和諸佛。用修積的善根功德,無量的莊嚴,莊嚴自己的善根,也莊嚴佛道。一切衆生所行所作,也希望他們能如理如法,得到圓滿究竟。菩薩他知道諸佛出現於世,是難逢難遇的,所以他要勤修善根,希望能圓滿具足有如佛一樣的神力。因之,所以菩薩他要用修積的善根功德,莊嚴諸佛的道場,承事諸佛,供養諸佛,以及諸佛的塔廟而修不壞廻向。也是為護持諸佛所說的正法能長久住世,而勤修不壞廻向。總之,菩薩修此不壞廻向。不是為的自己,而是為一切衆生和護持佛法。菩薩像這樣供養現在的十方諸佛,和佛滅度後所有的佛舍利。 這位修不壞廻向的大菩薩,他供養諸佛的功德,是窮劫也說不完的。 修不壞廻向法門的菩薩,是大菩薩才能修習的。也必須有相當功德行位的菩薩,才能發如是的心,才能以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殊勝供養,供養諸佛。像我們這些初發菩提心的四衆弟子,雖然不能有如是的供養, 來供養諸佛,我們也應該發大菩提心,廣大的菩提心,供養十方諸佛。

如是修集無量功德,皆為成熟一切衆生,無有退轉,無有休息,無有疲厭,無有執著,離諸心想。無有依止,永絕所依。遠離於我,及以我所。如是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諸佛護念,發心廻向。

菩薩像前面所說的,修積一切不壞廻向善根功德。菩薩究竟為什要修不壞廻向呢?他的目的何在呢?菩薩為的要成為一切衆生,他的目的是要令一切衆生都得到解脫。因此他在修行的進程中,發大誓願,勇猛精進,不怕艱苦,不畏困難,永遠不生退轉心,永遠不懈怠,永遠不休息,永遠不會感到疲倦,永遠不會生驕傲自滿心。菩薩如此綿綿不休,鍥而不捨,將所修積的功德廻向衆生,令衆生也能速早成熟善根功德。當菩薩廻向時,他是以平等心普徧的廻向,不著意於愛惡,不分別親疏。他是離相、離執著、離心思憶念地廻向於所有的衆生。他無有依止,沒有了需要依靠、依賴的思想和必要。因為菩薩已瞭達我空,所以他永遠斷絕了依靠的念頭。沒有了「我的」觀念,也沒有了一切屬於我的自私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九大願,就是恒順衆生。為什麼要恒順衆生呢?因為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大菩薩,他要圓滿他的功德,成就他的菩提覺道,就必須在衆生身上生大悲心,以衆生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衆生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發願要救拔一切衆生出生死苦海,得究竟樂。菩薩為了要度衆生,常常不惜身入苦海,祇要衆生能聽他的教化。譬如有種刁狡的衆生對他說:「你要度我嗎!那你就先跟我下地獄受苦,然後我就跟你出家。」菩薩為了要度這種刁狡的衆生,他毫不猶疑的就隨順他下地獄,甚至受極苦。終於感化了這刁狡的衆生,把他從地獄裡接引出來,令他發菩提心,出家修道。這就是菩薩沒有自己,隨順衆生,遠離於我的作法。他不單沒有我的主宰觀念,連我所的執着也破除了。菩薩已然實實在在的通達了解諸法眞實道理。這種眞實的道理,就是妙法,他是不動不變的。好像元首的印璽,能處處事事都通行無礙。是可以證明為佛的正法,諸佛互相印可,心心相傳的,才能稱為法印。以此法印,印證種種的「業」所生起的不同因素,所得的業報就有不同的類別。菩薩到達這種境界時,他即瞭知法之所以無生的妙理,就是所謂的無生法忍。他的品位,已可住於佛所住的地方。也就是說他可以與佛平等,列入了佛數。菩薩觀察諸法,知「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所得的結果,深信諸法是無生的。以他所觀察的結論,印證了諸法的眞實性,同時以諸法無生的道理,印證種種不同的境界。菩薩了諸佛如幻如化,身心泰然,三界來往,無貪欲繫縛之苦。善巧方便,度衆生處一切苦厄。在這種階段修行的菩薩, 都能得到十方諸佛的憶念與保護,和佛力加持。菩薩更加發心,以所修積的善根功德廻向衆生、廻向菩薩、廻向實際。

與諸法性,相應廻向。入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廻向。捨離一切諸事想著,方便廻向。住於無量善巧廻向。永出一切諸有廻向。修行諸行, 不住於相善巧廻向。普攝一切善根廻向。普淨一切菩薩諸行廣大廻向。發無上菩提心廻向。與一切善根同住廻向。滿足最上信解心廻向。

菩薩發心修廻向的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方面:一者離相廻向;好像(1)能與諸法的眞實理性相應,就是可以相契合的理事廻向。(2) 能夠入於無所作法,而可以成就所作的方便廻向。(3)把對一切事情的想和著,都離棄了,用種種方便隨緣廻向。(4)安住在無量善巧中來廻向,就是有定力,有智慧,能不被境界所轉,而可以很機智的轉移境界的這種廻向。(5)永遠出離一切諸有——就是令衆生永遠脫離了三界,作這種廻向。(6)教化衆生修行各種法門,並令衆生知道不著於相的眞理,以善巧方便廻向。另一方面是隨相廻向,如像普徧攝受一切衆生的善根的廻向。普徧能令一切菩薩所修的各種行門都清淨,發大菩提心,以此能作廣大無邊的廻向。又發最高無上大菩提心的廻向。願與一切衆生共同修積善根,永不退轉,以此善根廻向衆生。希望圓滿具足最上的堅固信心,深入經藏的理解心的廻向。菩薩以這兩方面的修學善根功德,廻向給一切衆生,廻向給無上菩提覺道,廻向給實際眞理。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時,雖隨生死,而不改變。求一切智,未曾退轉。在於諸有,心無動亂,悉能度脫一切衆生。不染有為法,不失無礙智。菩薩行位,因緣無盡,世間諸法,無能變動。 具足清淨諸波羅蜜,悉能成就一切智力。菩薩如是離諸癡暗,成菩提心。開示光明,增長淨法。廻向勝道,具足衆行。

金剛幢菩薩講不壞廻向法門修行的過程,講到此地時,他為了提高法會中聽衆的注意,就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們!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所修積的種種善根,作以上經文所說的廻向時,他的身體雖然隨順生死而生死,在生死的流轉中,來去流轉,但他的信念堅固,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始終不會改變他本來所發菩提心的志願。菩薩救度衆生,就必須身入衆生之中,所以他要隨衆生的生死而生死,不過菩薩他隨生死之流,則與衆生的隨生死波逐是不同的。衆生是隨業力在生死之流之中沉淪,菩薩是乘願力入生死之流救度衆生。所以他雖在苦中,不以為苦;雖在生死的流轉中,而能不改變初衷,仍然在修行度衆之中,不斷的求一切智慧。雖然因為度衆生受種種困擾磨難,他始終百折不屈,決不生退轉心,再囘來到一切諸有的境界上的。這種卓絕的力量,乃是他的心念常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緣故。所以他能不為生死五欲所搖動,也不會被生死五欲所擾亂。菩薩雖在生死流轉中,仍能籍著生死的苦海,把一切衆生度到彼岸,也不會染到世俗的有為法上,也沒有失去圓融無礙的智慧。菩薩其所以能有此成就的原因,是他已然了達法性,語默動靜,無一不能與法性相應,所以能隨生死不變。以入無作,成所作故。求一切智慧就不會退轉。能捨離諸想著,卽不為諸有所動。能度衆生,故知多運用善巧方便。已永出諸有,所以不會染到世俗的有為法上。修行不住於相,就能不失無礙的智慧。菩薩修行的果位,是有一定的等次,他的因緣則是無盡的,因為他普攝一切善根的緣故。世間上所有種種的五欲世事,都不能變動菩薩的心意了,因為他已普徧清淨了他的大願。菩薩具足圓滿了一切清淨到彼岸的法——波羅蜜,因為他曾發大菩提心,勤修十度萬行。菩薩由於善根同住,具足十力,所以他能成就一切智慧之力。菩薩他像這樣修積善根功德,就可以把一切的愚癡暗鈍,都離棄了,消除了。成就了菩提心,開示一切光明智慧,增長一切的清淨白法,廻向勝道。勝道就是菩薩道,也就是佛道,是最殊勝的正道,也是殊勝的人所修的聖道。具足衆行——卽萬行,意謂把萬行都修得圓滿了,無一點欠缺,這樣就可說是「具足衆行」

以清淨意,善能分別。了一切法,悉隨心現。 知業如幻,業報如像。 因緣生法,悉皆如響。菩薩諸行,一切如影。出生無著清淨法眼。見於無作廣大境界。證寂滅性,了法無二。得法實相,具菩薩行。於一切相,皆無所著。善能修行同事諸業。於白淨法,恒無廢捨。離一切著,住無著行。

清淨意:就是聖人的心意,聖人的思想。菩薩卽等於聖人。菩薩他以聖人的心意、思想,對於諸法明瞭透徹,清清楚楚,善於分別諸法實相。明白一切法,都是從心生起的,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佛為什麼說一切法,就因為衆生有一切心。假設沒有那麼多的種種心,有何用說一切的法呢。由此可知法是隨心所現。 華嚴經上的覺林菩薩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薩知人的心,能生一切法,如果沒有心了,做個無心道人,一切法就寂滅了。這個心,它何時出去,你也不知。何時囘來,你也不知道。它到何處,你也不知道。古人形容這個心,有這樣幾句話,說的非常透徹,更值得人人警惕。他說:「三點如星佈,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人為什麼會常常生煩惱?煩惱就是那些不正當、不清淨的欲望和思想,我們叫他為「無明」。他的魔力很大,一發作起來,就把本有的清淨心——智慧的光明遮蓋了。沒有了智慧光明,就被煩惱充滿了身心,不知不覺的起惑造業,作出種種愚癡的罪業來。如果你能發菩提心,就可把無明破除了,煩惱便轉為菩提了。這時,這個心就是清淨的。清淨意,也就是菩提心。我們常常說:你心裡不要執著,因為執著就是煩惱。沒有了執著,就是菩提。要怎樣做才沒有執著?放不下、看不破,這都是執著。一旦能放得下、看得破,而且很自在,這樣就沒有了執著,得到解脫。我們現在知道一切法皆隨心現,不單一切法從心現出,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無一不是由心所現。修不壞廻向法門的菩薩,他覺悟了一切的業障如幻,但他仍然發懺悔心。 他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又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無」如能心不執著,甚麼罪也沒有了。可惜凡夫就不能把心亡了,就不能看破放下,所以業障就如影隨形,緊跟着人跑。「心亡最滅兩俱空」——亡都亡失了,那還會有罪業可造呢!所以說兩俱空,兩者都沒有了。「是則名為眞懺悔」。這就是「業如幻」。業報就像的「像」字,不是說眞的人像的「像」,而祗是一種影像而已。一切起惑造業受果報的事,僅如一種影像似的。這種境界,是站在菩薩的立場而言,因為菩薩已了悟諸法實相,他的智慧已達到這種境界。在我們凡夫來說,決不可有這種思想。在理事兩方面,我們都沒有到達解了諸法的程度,更談不到修積善根功德深厚。故對於起惑造業受報,隨時應該謹守心城,勿令放逸。「諸行如化」——所以一切的行為表現,善惡業果,也都好像魔術一樣,變化出來,不是眞實,是因緣所生的。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種因緣所生的法,好像一種東西發出的響聲,既無形又無像,刹那消逝。菩薩所修的諸行,也不能把它看得太認眞,同樣一切如幻如像如化如響,不必執著有所得。在這種不執著的自在心境中,久而久之,就能生出一種無著的清淨法眼,所謂清淨法眼,卽是清淨智慧的別名。他能照了一切諸法的實相,他能見到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假以造作,因為一切的一切,他本來就是如此,盡虛空徧法界的境界亦是如此。菩薩了知法性,常是寂滅的。法性本一,沒有差別,沒有兩個,所以說不二法門。菩薩通達實相的道理,證得了理體。又具足了菩薩所行的一切行門,六度萬行,無有差池。功德圓滿,對於世間上一切的有為法,都沒有執著了。諸位善士!你不妨想一想,如果你能對一切相都無所執著,那還有甚麼好煩惱的。不著相,放得下,就是不執著了,甚麼事也不會引起你的煩惱。你常在自如的境界中,自己清涼快樂,別人見了,也歡喜親近你。那些煩惱多的人,終日處在愁城中,還事事遷怒於人,就因為他看不破一切相,把一切都看得太認眞,執著我見,認賊作子,染苦為樂,不認識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妄的。菩薩他已破除了一切所著,故善能修行。如果凡夫能破除我執,就能同菩薩一樣,修行種種的善業。菩薩修行,他是修清淨法,勤修不懈,決不會浪費光陰,修修停停的,把修善行的事忘却了。他捨離了一切的執著,所以他是常住在無著無依的行門裡。

菩薩如是善巧思惟,無有迷惑,不違諸法,不壞業因。明見眞實,善巧廻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業報,到達彼岸。智慧觀察一切諸法,護神通智。諸業善根,無作而行,隨心自在。

菩薩像這樣子用他的善巧方便智慧,來思惟諸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瞭達諸法的實相,事事通達無礙了。他於是對任何事也沒有疑惑。 凡處事接物,在他的心裡,就像一面鏡子似的,照了一切境界,所謂「事來則映,事去則淨」。明鏡它也是「物來則照,物去則無」。菩薩不迷惑於事理,也不違背一切諸法實相。語默動靜,也不會把業的因破壞掉。業還是業,因還是因,這是菩薩已能明見眞實的道理的緣故。 同時他也知道如何運用智慧,善巧廻向一切所修的善根。菩薩明白諸法的自性,是清淨、寂靜的,是感而遂通的。一切的因緣業報,依智慧生出方便力,善巧運用,而才成就業報,才能達到圓滿究竟的階段,卽是到達湼槃彼岸。思惟觀察諸法,不是用凡夫的意識可以能瞭達諸法實相的。而是需要用無著無依智慧之力,來觀察一切諸法。所以就獲得神通智慧。一切善業的善根,不必著意造作;換言之,就是沒有目的,沒有企圖而作,自然修行這種的法門。菩薩他是隨心自在修行,獲得了如意自在的境界。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為欲度說一切衆生,不斷佛種,永離魔業。見一切智,無有邊際,信樂不捨。離世境界,斷諸雜染。亦願衆生得清淨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獲佛善根。永斷一切諸魔事業。 以平等印,普印諸業。發心趣入一切種智,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修六度萬行而積集的種種善根,像前面經文所說的,用種種方便的法門,善巧地作這樣的廻向:廻向給衆生,廻向給菩提,廻向給實際。菩薩為什麼要作這些廻向呢?他為的是要度脫一切衆生,是希望衆生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並不是為自己有什麼好處。再者也是為的能不斷佛的種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佛,永遠離開天魔外道魔業的纒縛。能見到智慧的本體。卽是證得了眞實的智慧,智慧的本體是沒有邊際那麼廣大,你要深信不疑有如是勝妙的智慧,就能樂於享用這種智慧,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不會輕於放棄又捨離世間上五欲的誘惑和斷絕六根六塵的境界,沒有了種種染汚世法,成就一切清涼的白法。菩薩自己得到如是的清淨智,這並不是他修行的本懷,他更願意一切衆生也得到這種清淨智慧。菩薩行住坐臥, 在他心目中,不曾一時一刻捨棄過衆生,隨時都與一切衆生同在,所以說「入深方便」。菩薩他所入的方便是甚深的,廣大的,任運自如的方便。用這種方便法,自己已超出了三界。也能使令衆生超出三界。 出生死的法,就是超出衆生的情愛網,超出衆生的愚癡網,超出衆生的無明網,超出衆生的生死大網。這就稱之為出生死法。要怎樣去實行,才能出生死、證菩提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破除無明,破除煩惱。無明煩惱是生死的根本,這根本的來源,就是愛欲。要能把愛欲斷滅了,身心自然得到了清淨。事事能不動心,對七情能不動念,任何境界也不能動搖你。到此境界上,所謂「八風吹不動」,這時便可超出生死的大關,獲得佛的善根,就可以成就佛的果位,永遠斷絕了一切諸魔的事業,再不會與魔為伴侶。諸位!我們生活在這世間上,多數人都是做了魔的眷屬,所行所為,盡是魔事。種種的魔事——就是魔業,交織成為一個大網,把我們緊緊罩在裡面,六道沉淪,而不自覺。所謂魔業,皆由一念的妄想。你如有一念的眞心,就成為菩提的道果。如今我們皈依了三寳,有的出家了,就超出了魔業的網,永斷一切諸魔的事業。假設你不能超出三界,仍然在人天中流轉,那還是免不了與魔王作眷屬,互相往來,斷不了魔事業。如果已經斷絕諸魔事業,便得到了平等大智,了達諸法平等無二。以此平等大智的寳印,能印證一切的業,普徧印證所造的種種善業。發心,就是發大菩提心。趣入,就是要人去修行,依教奉行,脚踏實地的去做,才能趣入一切種智。如果你知而不行,就不會趣入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它能照了無明,照破無明。無明來時是個甚麼現象呢?凡是自我觀念重,我見深的人,稍有拂意之事,心裡就不高興了,遷怒於人,周身熱血沸騰,大發脾氣,滿心煩惱,這就是無明軍在你身心中發動了攻勢,像一把烈火,燒毀了功德林。這時唯有以修行的功夫,用智慧寳劍,才能斬無明軍,撲滅煩惱的烈火。諸位可曾見到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手中捧的一把寳劍,那就是智慧之劍,象徵著以智慧寳劍斬無明軍。斬除了無明軍,趣入了一切種智,然後才能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否則,無明軍將永遠侵佔了你的身心,沒有快樂,只有煩惱,更談不到得出世間的清涼法了。譬如我曾說過人都是魔王的眷屬,我想一定 有人反對我這種說法。大家可以按下心仔細思惟一下,如果現在你想去拜佛,若稍停,心中就生起另一念頭:「等一等!現在不去拜佛。或者想讀讀經,心中又一轉念,不好意思,怕人說假用功。再想打打坐,修習正定,忽然又另起一念,修行究竟有什麼好?你看金山寺的那些男女出家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那樣精進,也沒見到有幾個成了佛?」像這些現象,很多人曾經體驗過。這種現象就是魔。魔就是常常與你講道理,用說服主義拖著你向後轉,軟硬手段兼施,教你不吃虧,專佔人的便宜。叫你多享受,不吃苦頭,這都是引誘人的魔法。等你眞的照他所說去做,所謂作魔事,作魔業,造魔業,墮落受苦煎熬的時候,他就高興得拍著掌哈哈大笑!這就是做魔王眷屬的結果。你們可曾體驗到,心中常常好像有兩個人在那兒爭論?一個說:「你出家吧!修行辦道才是人生的正道。」另一個則說:「有錢有勢,結婚生子才是人生的幸福,比出家修道更好。」這就是一位佛,一個魔,在你意念中互相爭論。還有,好像有錢的人,本想多做點布施功德,但另一個念頭就說:「你眞傻,把錢都布施了,自己想吃點好的也沒有錢,想穿點好的錢也不夠用,為什麼不多留點錢,買棟好房子,買部新式的汽車,一家人過的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嗎?不要再布施了。」這都是魔在作怪,不讓你精進修道,就希望你懶惰不精進,永作魔的眷屬。這種現象,藏在心的深處;而一般人的心理,又多偏向物欲私有,所以不容易覺察到它是顚倒的。這個心,就是一個理欲的戰爭場。理,就是眞理;欲,就是愛欲。當你的思想趣向眞理時,愛欲就像一片烏雲,立刻就將你的眞理之光遮蓋。理欲就這樣在人的內心交戰,造成矛盾,把人的心情弄得坐立不安,精神恍惚,顚倒發狂,啼笑皆非,所以說這心就是「理欲的戰場」。這心又是一個「陰陽交關處」。陰,是黑夜,就是魔。陽,是光明,就是佛。出家修道本來是條最好的路,是件最無上的好事,但多少人都被親情所牽制,因循虛渡此生,等到眞能放下一切時,不是老邁了,就是將死了,眞實危機四伏!雖然如此,也祗是一念之差,一念善就是佛,一念惡就是魔,說人是魔王的眷屬,又何嘗不可說人是佛的眷屬,菩薩的伴侶呢?祗要你心中常存善念,積種種的善根功德,就和佛菩薩常在一起了。這種道理很明顯,但多被人忽略了。我們能常自仔細警策,多親近善知識和聞法,處世接物,不違眞理正道,念念中不忘衆生,自然永斷了諸魔業,成就一切出世間法。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不壞廻向。菩薩摩訶薩住此廻向時,得見一切無數諸佛。成就無量清淨妙法。普於衆生,得平等心。於一切法,無有疑惑。一切諸佛神力所加。降伏衆魔,永離其業。成就生貴,滿菩提心。得無礙智,不由他解。善能開闡一切法義。能隨想力,入一切刹。普照衆生,悉使清淨。菩薩摩訶薩以此不壞廻向之力,攝諸善根,如是廻向。

為什麼我要講魔事、魔業,和人是魔的眷屬呢?因為我現在正在講不壞廻向。不壞廻向是不壞善根,但是要壞一切魔王和他的眷屬。 金剛幢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講的,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行六度萬行時所修的第二不壞善根、不壞信心的廻向。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修行這個廻向法門的時候,其身心都安住廻向上,不稍疏忽。他專心致力於勤修善業,積集善根,故能常見十方三世無量那麼多的諸佛。

對於諸佛所說的無量清淨妙法,都能通達,都修行圓滿成就。對於衆生用慈悲心,普徧以平等的待遇,沒有分別心,沒有憎愛心,沒有親疏的成見,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善惡美醜,男女老幼,皆一視同仁。對於因緣業果,一切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有為法、無為法等等法,他已沒有了疑惑,因為他已得到不壞信,所以信而不疑。因此之故,他能得到十方諸佛的神通力量。常常加被護持。 對於諸魔外道,他本著自己修持的定力,廻向功德的利益,和仰承諸佛的威力,能降服衆魔外道,永遠離棄了魔事魔業,成就生貴住。生到法王家,圓滿具足菩提道業,得到圓融無礙的大智慧。一切的一切, 都是自己明白瞭解的,是無師自通,因為菩薩已得了無礙智。否則, 怎能一切自解,不用他教呢?有些人一知半解,得了點皮毛,就自滿起來,驕傲貢高,自以為我什麼都懂,不需要跟那一位善知識,也不必去親近誰,我就是天生的土祖師,自己成就的佛菩薩。

前時,有個美國人來到廟上,自言已開悟,和中國的六祖一樣。 於是我說:「那很好!」六祖圓寂了,別人還要偸他的頭去供養,你現在是活的祖師,我借你的頭來供養不是更好嗎?」他一聽說要借他的頭供養,嚇得站起來就跑了。像這種妄想的狂人,這世上不知有多少,眞實可憐愍者!不由他教而能自解,是必須證得了無礙智的。沒有修到某種程度,沒有證得無礙智,儘管自說我是老天爺、天王,那又有什麼用呢?只落個瘋狂的名號而已。得到無礙智的行者,他是不識字、不看經本也能講經。有關佛法的問題,他都能解答如流,令人滿意。縱使沒學果其他國的語言文字,他也能聽能說,這才叫不由他解。前年還有一個加拿大的人,來到金山寺。他要我為他印證,他就是班禪喇嘛。這時他也不知道班禪是活著還是已死了,但他就這樣招搖,到處對人自說是班禪活佛。而居然有人相信他,附和他,久而久之,弄得他自己也有些迷惑了,所以特別跑來求我印證。我說「好的,班禪是西藏人,如果你沒有學藏文藏語,而能通達藏文藏語,我就為你印證。」他一聽我這樣說,也是不敢多留,隨卽就走了,以後再也沒有聽見這位活佛的下落了。班禪喇嘛為西藏人奉為活佛,在他們的教裡有轉世的傳說,歷代都沿用這個規定。當這一代的活佛圓寂時, 他留傳下來一定的信物。至於如何去尋找一代的活佛。是教外不可能知道的秘密。那有那樣容易簡單的事,隨便就可以自稱活佛,冒充班禪喇嘛,何況所尋訪的是小孩不是成人。在這世間上,像這樣莫名其妙的人,擧目皆是。我到美國以後,遇著了很多次。假設能開闡一切法的正義,對佛法確獨具明眼,為人的氣質,處處顯的開朗豁達,平易近人,對人平等慈悲,不計日月,恒常如是——有這樣的表現,方可算為開悟的人。反之,自以為是,而所表現的一切行為又恰相反,那算開的甚麼悟!

菩薩又能隨自己的想力——觀想的力量,任意到十方國土,在那兒現身,行菩薩道,教化衆生。普徧照顧衆生,令他們離染汚的環境,得到一切清淨智慧。菩薩中的大菩薩,以此修不壞廻向法門的力量,攝受自己所有的善根,也攝一切衆生的善根,用這些善根,如前面所說的廻向,而廻向衆生,廻向菩提,廻向實際。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卽說頌言:

這時,金剛幢菩薩,仰承著十方諸佛、釋迦文佛、和毗盧遮那佛,諸佛的大威神力,而普徧觀察十方一切衆生的因緣,和法會的大衆,用偈頌的方式,把前面的長行,重複再說一遍,以便一切衆生更容易明白。

菩薩已得不壞意 修行一切諸善業

是故能令佛歡喜 智者以此而廻向

菩薩,是指的修不壞廻向的這位菩薩。這位菩薩「已」得。「已」得的「已」字,在中國字裡有三個相彷彿的字樣。如:「己、已、巳」,這三個字祇有很少不同的地方,但意思則大不相同。 第一個讀「幾」, 是自己的意思,又是天干的第六位(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天干是中國古時用以計時的字,配合十二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計年號用。第二個讀「以」,就是已經得到,已經過去的意思。第三個讀「似」,如上午九時到十一時就叫「巳時」,是地支的第六位。這句偈頌說菩薩已得,說他已經得到了不壞的智慧。不壞的意思,一則善根廻向,皆通事事無礙。二則不會被天魔外道所破壞。菩薩已經得到了這種智慧。「修行一切諸善業」,這一句乃是解釋第一句頌的。第一句頌是修不壞廻向的果,這一句就是因。因為修行一切的諸善業,所以能得到不壞的智慧。如小修諸善業,就得不到這種智慧。菩薩成就「不壞意」,實在是修诸善業功德的關係。「是故能令佛歡喜」「是」字,是承上頌句,說:就是這個原因,所以菩薩能夠令十方三世諸佛生大歡喜心,諸佛歡喜,菩薩歡喜,皆大歡喜。如果你、我、他任誰發心修此不壞廻向,行諸善業,得到不壞意,十方三世諸佛同樣都會歡喜。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他用這不壞的善業善根所成就的不壞智慧,來廻向給衆生,廻向給菩提,廻向給實際。

供養無量無邊佛 布施持戒伏諸根

為欲利益諸衆生 普使一切皆清淨

修不壞廻向的這位菩薩,他所修的善業,是從供養無量無邊諸佛的做起,在三寳前種諸善根。他又對衆生廣行布施,所謂內財——頭、目、腦、髓、皮、肉、筋、骨,如有衆生向他乞求,他沒有一樣不樂於施捨的,而無吝惜懊悔之心。外財——國、城、妻、子、七寳,凡是身外之物,他都能慷慨給予。還有法施——法施就是教化衆生,為衆生宣揚佛法,闡解法義,接引衆生皈依佛門,令衆生行八正道,普使衆生身心安樂,法喜充滿。無畏施——衆生如有內憂外患,遭受厄難恐懼之時,菩薩不惜犧牲自己,在精神上,實際行為上,都能給予衆生一種安全之感,使令衆生如獲一位依護者。菩薩又嚴持清淨戒——戒是止惡防非。戒律分多種,普通受五戒,殺、盜、淫、妄、酒。受戒已後,有戒神保護,每一戒有五位戒神,倘若你犯了一戒,就少了五位戒神。如能在內心、外行為上都守著清淨戒,那些戒神就永遠保護著你,所以我們持戒要清淨如滿月,就像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缺。 布施、持戒都做到了,最重要的還要「伏諸根」,才能成就無上道,伏諸根,根是指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把六根調伏,使它不亂馳。如眼歡喜美色,你要令他不受色塵所轉,這就是調伏了眼根。耳歡喜聽好聽的聲音,就要不令它受聲塵所轉,這就調伏了耳根。鼻能不被香塵所轉,舌不為味塵所轉,身不為觸塵所轉,意不被法塵所轉,這樣就調伏了諸根。達到這種程度,修習聖道,比較順利。菩薩忍苦耐勞苦修,他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想要利益諸衆生,希望能令一切衆生,普徧的得到清淨智慧,恢復清淨本原,妙眞如性。

一切上妙諸香華 無量差別勝衣服

寳蓋及以莊嚴具 供養一切諸如來

菩薩供養十方諸佛的供養物品,吃的、用的、裝飾道場的,沒有一樣不是上好的。 譬如供養香華,一定拿最名貴、稀有、顏色鮮豔、香味清幽的。衣裳服飾,無量無數各種式樣,都是上好質料。差別的「差」字,有三種讀音,三種意思,看它用在那兒,與上下文有關係,所以讀音就不同,講解也不同(1)讀叉:兩數相減的餘數,叫差數。事情有錯誤,謂之差錯。東西不同,謂之有差別。數目不夠有欠缺,差一點兒。貨物不精良,說太差。做事不努力,說太差勁。(2)讀「雌」:形容東西部整齊,常說參差不齊,等級不同,謂之等差。(3)讀「柴」字的陰平:叫一個人去做事,叫差遣。被人使喚的人,叫差役。代表公家出去辦事時,叫出公差。中國字,常常有一字幾個讀音的,有語音有讀音的區別。跟著讀音,它的用法就不同,意思也有改變。這只是順便淺淺的擧個顯淺的例說說,如果想知道得多點,還要求詳細,那最好是研究中國文字學,對文字的變化沿革、構造、用法,就更能詳細瞭解。菩薩供養香華衣服之外,還供養許多寳蓋、香蓋、華蓋、幔蓋等等之外,及其他莊嚴道場用的裝飾珍寳各物。菩薩用以上這些莊嚴物品,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如是供養於諸佛 無量無數難思劫

恭敬尊重常歡喜 未曾一念生疲厭

菩薩像前面所說的方法,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他並不是偶爾一兩次,也不是高興就供養,不高興就算了。菩薩他根本不在時間上著眼,他是日日如是,年年如是供養。經過無量無數的大劫,他都是這樣供養諸佛,恭敬諸佛,尊重承事諸佛,歡歡喜喜的親近諸佛。雖經無量大劫,他也未曾一念生過疲厭的心。

專心想念於諸佛 一切世間大明燈

十方所有諸如來 靡不現前如目覩

這位修不壞廻向法門的菩薩,恒常是專一其心,思惟諸法之外,就祇是觀想思念於十方諸佛。因為十方諸佛,就是照明一切世間,驅除一切黑暗,使一切世間都光明,像一盞大光明之燈。菩薩修行達到了這種境界,能不動於身,十方三世的諸佛,隨時都可以現在他的面前,不異於親眼目覩。

不可思議無量劫 種種布施心無厭

百千萬億衆劫中 修諸善法悉如是

菩薩在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無量大劫以來,他總是沒有間斷的作種種布施。不計內財外財、法施、無畏施,他從沒有生過吝惜心和厭倦心。他總是布施給人,絕沒有想到要別人布施給他,或者希望得到如何的報酬。我們出家人接受別人的布施,固然不算非分,但也應該多少布施於人。出家人千萬不要貪圖利養,要學菩薩難捨能捨的布施精神,要有再多布施,也覺不夠的思想。不要學貪心鬼,祇想別人對他布施越多越好。菩薩在百千億那麼長的時劫中,他修種種的善法, 都是這樣的無厭足。善法是包括衆善奉行,布施當然是其中之一。

彼諸如來滅度已 供養舍利無厭足

悉以種種妙莊嚴 建立難思衆塔廟

菩薩所供養的諸佛,功德圓滿具備了,行化的因緣已滿便滅度,卽是入了湼槃。但菩薩供養諸佛的誠意仍不改變,供養諸佛的舍利亦如生佛,殷勤恭敬同樣沒有厭足的時候,依舊用種種最上好最奇妙的物品,尊重恭敬供養和莊嚴諸佛的舍利塔。「難思」,是不計較財力的困難和來源,也不考慮自己的力量能否達到目的,不計一切就勇往執行,以建立塔廟為己任,以宏揚佛教為家務。故說建立難思衆塔廟。

造立無等最勝形 寳藏淨金威莊嚴

巍巍高大如山王 其數無量百千億

菩薩發心建造的塔廟,其數量之多,其形式的殊勝,沒有任何的塔廟可與他等比。他用種種的寳藏,最有價值的純淨金子,莊嚴粉飾塔廟的內外各地。塔廟的高廣,巍巍然好像須彌山王似的。像這樣的塔廟,並不是造了一個兩個就算了,而是造了無量數的百千億個。他看到甚麼地方沒有塔,就造一個塔,甚麽地方沒有廟,就起一座廟。

淨心尊重供養已 復生歡喜利益意

不思議劫處世間 救護衆生令解脫

菩薩以他最清淨的至誠心,尊重供養諸佛之後,隨卽又生起一種歡喜心,和利益衆生的心。菩薩上恭敬諸佛,下化一切衆生,除這兩種心意之外,再沒有任何的心念,可以分佔他的心思。菩薩修菩薩行,行菩薩道,於不可思議的時劫,他都與衆生同居處在這世間上。他並非貪圖世間五欲之享樂,而是為要救護一切受苦難的衆生,希望這些衆生都脫離苦縛,而得到眞正自由自在的大樂。可是衆生對於菩薩的苦心,一點也不認識,不明白,不瞭解,不知以恩報德,故勞煩菩薩跟著衆生在六道中奔波。看起來菩薩沒有知音同道,好像很不合算,但菩薩救護衆生的心,是永不疲厭,永不退轉的。有許多人認為作菩薩太辛苦,不如作個鬼還好一點。你們可以考慮一下,究竟作那樣好!

了知衆生皆妄想 於彼一切無分別

而能善別衆生根 普為群生作饒益

如果你有了作鬼比作菩薩好的思想,這就是愚癡的衆生的妄想。 作菩薩極令沒有人瞭解,沒有知己同道,他還是要作菩薩。那做鬼的,再有多少人認識他,再有多少的鬼知己同伴,他還是個鬼。菩薩明白世間上種種衆生皆是妄想所生出。衆生的意識,就是衆妄所成。衆生是從虛妄而生,有隨虛妄而死。你看有的人,希望讀個博士,成個專家,努力到差不多要成功了,忽然又死去。在生所學的,所明白的一切,死了就沒有了。如果能再轉得人身,又要從頭學起。等於一塊鐵,投入洪爐中冶煉,煉來煉去,剛要煉好時,又死了。這就是比如衆生總在妄想中打滾,而妄想終歸幻滅。雖然如此,菩薩對於衆生總不捨棄,他明白這些衆生都是妄想所成,所以他對衆生不生分別心。而且他能很清楚知道衆生的根性,針對著衆生的根性,用種種方便善巧的方法,教化、接引他們。根性已成熟者,就先度。還未達到成熟機緣者,就等一等再度。菩薩對於衆生不生分別親疏愛惡的心,普徧為這些衆生作有利於他們的事。

菩薩修集諸功德 廣大最勝無與比

了達體性悉非有 如是決定皆廻向

修不壞廻向的這位菩薩,他對於善業,不計大小都去做。所積的大小功德,久而久之,便無量無數,廣大殊勝,沒有其他的菩薩可以和他相比。菩薩明瞭通達一切的一切,都是虛妄,沒有體性,空無所有的。雖然如此,他仍然決定把所修積的善根功德,通通都廻向給法界衆生無上菩提,和廻向眞實的實際。

以最勝智觀諸法 其中無有一法生

如是方便修廻向 功德無量不可盡

修不壞廻向法門的菩薩,以他最堅固、最殊勝的金剛智慧,來觀察一切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等。菩薩觀察了悟種種法,都是無生的,因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旣然是寂滅相,所以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恰到好處。那又為什麼還要修廻向法呢?為了教化衆生,啟發衆生,引導衆生深入佛門,深信諸佛所說的一切正法,發菩提心,向最上聖道,而以種種的方便方法,修這廻向法門。雖然諸法是不生不滅,但所修的供德還是不會唐捐。換句話說,功德不會白費的。這種能把自己的功德廻向給法界衆生,令衆生得此利益,成就菩提的功德,較之祇為自己不給別人的功德,其利益是無量不可窮盡的。

以是方便令心淨 悉與一切如來等

此方便力不可盡 是故福報無盡極

菩薩修廻向,上面已經說過,這是方便法,是為引導衆生修學佛法,令衆生都能捨離染汚心,得到清淨的心,能返本還原,顯眞實法性,成就無上智。如果修行的境界能達到這程度,那麼,所證得的神通智慧,都可以和諸佛平等了,同諸佛同坐一佛座了。方便法門的力法,是無法度量的,無邊無際不可窮盡的。因之,所得的福報,也是沒有窮盡的時候。方便法,是藉種種因緣、利用種種言辭,擧種種譬喩為衆生演說諸法。

發起無上菩提心 一切世間無所依

普至十方諸世界 而於一切無所礙

修不壞廻向的菩薩,他所發的是無上的菩提道心,再沒有比他所發的這種道心更高上了。一切世間上,衆生找不著可以依止的人和地方,唯有這位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才是衆生的眞正皈依處。菩薩行菩薩道時,他是不限於某一個地方。他所發的菩提心,是要到十方世界中去,普徧救度一切受苦的衆生。菩薩已得了圓融的智慧。又有種種方便法門,所以他到任何世界,也不會受到一點障礙,也不會被任何境界所流轉,菩薩還要轉變一切的境界呢。

一切如來出世間 為欲啟導衆生心

如其心性而觀察 畢竟推求不可得

諸佛出現世間因緣,在妙法蓮華經內,世尊——釋迦牟尼佛曾對法會的大衆說得很清楚,他說諸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呢?為的(1)要把衆生被五欲所矇蔽的佛性,啟發開來,令衆生都能得到清淨的智慧。 (2)要指示衆生,令衆生知道也有如佛的知見,(3)要教化衆生,令衆生都能明白佛的知見,和覺悟佛的知見。明白了就生信心,覺悟了就實踐修持。(4)要令衆生深入佛教,依教奉行,得大智慧,入無上道,永不退轉。為了這些因緣,諸佛才出現於世。這四者開、示、悟、入,綜合而言,就是為了啟發衆生的心智,使它清淨,而發菩提心。引導衆生的行為,令衆生捨離五欲,行十善道,終成佛果。這就是諸佛出世間的目的和希望。菩薩根據衆生的心性,而觀察他們的心性,他知道衆生的心,了不可得。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心,過去已滅。未來心,未來未至。現在心,現在空寂。三際求心,畢竟不可求得。

一切諸法無有餘 悉入於如無體性

以是淨眼而廻向 開彼世間生死獄

菩薩三際求心,心不有。心旣沒有,法又從何而生?所以說「一切諸法無有餘」,根本就沒有,那還有剩餘,是無欠無餘的。一切的法,都歸入於「如」了。這個「如」字,應該這樣解釋:以「如如智、起如如理。一如無二如。事也如理也如。有為法也是如。無為法也是如。無論甚麽法都是悉入於如」。另一點解釋:「如」就是寂靜。寂靜就沒有體性。諸法之所以無有餘,就因為它沒有體性。菩薩深深的明白這個道理,以他的清淨心、清淨眼,無著無依修此廻向法。以此無形的精神力量,把世間上一切的生死牢獄都打破。五欲過患,都可算為生死的牢獄。菩薩修道的成就,捨離了五欲,所以他本身出了世間生死牢獄。他把修積的善根廻向衆生,令衆生脫離世間生死牢獄。廻向給菩提覺道,廻向給眞如實際,就開啟了世間的生死牢獄。

雖令諸有悉清淨 亦不分別於諸有

知諸有性無所有 而令歡喜意清淨

諸有,是指一切的染汚。雖然諸佛把一切的染汚,都轉變為清淨了,但菩薩對於染汚和清淨,他不生分別心,也沒有執著和偏見。菩薩是心淨國土淨,他也知道一切有都是虛妄。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卽是如來」。這就是說他知道諸有,等於無所有。諸佛令諸有都清淨的目的,為使衆生生歡喜心,皆大歡喜,同時也令衆生的心意常常得到清淨。

於一佛土無所依 一切佛土悉如是

亦不染著有為法 知彼法性無依處

菩薩不執著於某一個佛土,也不依賴於某一處佛土。他對於一個佛土是這樣的觀念。對於一切的佛土,也是抱定這個原則。菩薩對於諸法的認識,旣不染著世間的有為法,也不執著於出世間的無為法。因為菩薩已經知諸法是無體性的,是空無所依處的。

以是修成一切智 以是無上智莊嚴

以是諸佛皆歡喜 是為菩薩廻向業

菩薩本著無著無依,行所無事的修持工夫,修得了一切智慧。以這無上的殊勝智慧,莊嚴諸佛國土。因此諸佛皆大歡喜,為他印證。這就是修不壞廻向法門的菩薩,所修的一切善業,所得的福報。

菩薩專心念諸佛 無上智慧巧方便

如佛一切無所依 願我修成此功德

專心,是專一其心,沒有其他的思想和妄念。菩薩他的心裡,祇有兩種念:一者上求佛道,繫念諸佛;二者下化衆生,不捨衆生。衆生也有衆生的專一其心,不過不同於菩薩所專一的。菩薩專心想念諸佛,衆生則專心在生死道上,疲勞流轉。童年時候雖在初學習階段,但多半不知所學何事,為何而學。及長,學尤未成,又被色欲所誘,追逐異性,墮入家宅的牢籠,妻子兒女,重重繫縛,碌碌終生,不知出離,這就是衆生的專心繫念。菩薩與衆生思想不同的地方,就在這兒。菩薩專一其心憶念諸佛,就得到了無上的智慧,和善巧方便的無礙智,辯才無礙智,以及好像佛所有的一切無依無著的神通威力,獨立自主,不受任何障礙的自在妙用。修不壞廻向的菩薩說:希望我也能修成好像佛一樣功德福報。

專心救護於一切 令其遠離衆惡業

如是饒益諸群生 繫念思惟未曾捨

菩薩勤修佛道,就是為要救護一切衆生,所以他無時不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拔救衆生,令他們都遠離諸惡業障。菩薩像前文所說的道理,修行菩薩道,把所有的功德廻向給衆生,作種種有利益於衆生的事業。繫念衆生與諸佛,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菩薩看待衆生猶如諸佛,因為佛事已成的佛,衆生是未來的佛。菩薩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衆生。所以菩薩對於衆生,是念茲在茲,未曾一時捨離的。

住於智地守護法 不以餘乘取湼槃

唯願得佛無上道 菩薩如是善廻向

菩薩常常住於智慧之地,守護一切佛法。菩薩所修的是上乘佛道——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與二乘佛法的區別,在於以大悲心為體。大悲心是因衆生而生起的。因為有悲心,就發大菩提心救護衆生,行菩薩道,功德圓滿具足之後,而成正等正覺的佛果。二乘人畏生死流轉,捨棄救護衆生,不敢行菩薩道,祇求自了。大乘菩薩他不急於了生死,他不放棄救護衆生的大願,所以他決不會改變宗旨,退修二乘而取湼槃的。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得到佛所修行的無上道,和如佛的智慧,如佛的威神之力。這位修不壞廻向的菩薩,這樣去修行佛乘。不修聲聞、緣覺、辟支佛所修的二乘法。並且善巧廻向給一切衆生,廻向無上菩提,廻向實際。

不取衆生所言說 一切有為虛妄事

雖復不依言語道 亦復不著無言說

菩薩不採取衆的言說,卽是不採取衆生的知見,不隨聲附合,妄加讚同。因為衆生的思想言行,種種都是與正法背謬,邪見顚倒偏歪,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菩薩不取衆生的言說。但菩薩他能以智慧教化衆生,悲心慈面地去糾正衆生荒謬的思想和言說,所以他不離衆生的言說,也不著於衆生的言說。一切有形有相的,都屬於有為法。有為法都是虛妄的。衆生因為執著有為法,故所行的一切都是虛妄事。菩薩了然一切有為的虛妄事,他也不著不取這些虛妄事。雖然他不依賴言語道的方法,但也並不會執著在無言說的相上。菩薩是不著有、不落空、空有不二。他恒守中道,修中道了羲,修諸佛的行門。

十方所有諸如來 了達諸法無有餘

雖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於空起心念

十方諸佛,在佛的本體上,是佛佛自如,是無說無傳的。我們應作這樣的觀念,諸佛於諸法,同樣明了通達一法不生,一法不立的道理,故說諸法無有餘。不證到無生法忍,又怎能圓滿具足佛的果位。諸佛都已知道一切法的本體空寂的,決不會再在空上又生起其他的心念。因諸佛已經瞭達三空——我空、法空、空空。可是他們也不會著到空上,不能生妙有。其空裡面能生妙有,妙有裡頭又有眞空。這空有不二的妙理,身為佛弟子,應該勤加思惟。

以一莊嚴嚴一切 亦不於法生分別

如是開悟諸群生 一切無性無所觀

菩薩用一種莊嚴來莊嚴一切佛土。換言之,也可說用一切莊嚴來莊嚴一個佛土。一就是一切,一切也等於一。因為一是個基敷,再多的數目都是從一而來。所以對於以一莊嚴而莊嚴一切,不要感到奇怪,菩薩對於諸法,也不會在法的本體上,空性上,生出任何分別。十方諸佛就是用這個「離一切相,卽一切法」的道理,來教化衆生,令所有衆生都能瞭解諸法的實相,能得開悟。卽知一切法都無自性,就不需要來觀察它了。菩薩所說的這種境界,是已到達究竟的階段,不是說一般初學佛的凡夫,也可以如此的。就是初發心的凡夫僧,也可以這樣作。在還沒有達到究竟的時候,仍是須要用觀察的智慧,勤奮研究一切諸法的實相,才能明白佛法的眞諦。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等一切佛廻向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廻向?

金剛幢菩薩講完了前面的偈頌之後,隨卽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甚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等於一切諸佛所修的迴向法門呢?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學去來現在諸佛世尊廻向之道。如是修學廻向道時,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輭,諸根清涼。

金剛幢菩薩說了上面的徵詢之後,隨卽作了如下的解釋。他說:諸位在坐的佛弟子!你們可知道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修等一切佛迴向法門的這位大菩蓬,他是隨順著諸佛的教導,修學三世諸佛所修的迴向之道。卽是過去佛所修的迴向之道,現在佛所修的迴向之道,以及未來佛所修的迴向之道。當他在修學這種迴向佛道的過程中時,他對於一切色——五塵,以及觸法、不論是好色壞色、好聲壞聲、好香壞香、好味壞味、好觸壞觸、是善法、是惡法,都不會引起他生出愛戀和憎惡的心思。菩薩安住於修學迴向之道,不被六塵的境界所轉,這就是所謂「人能轉境界,而境界不能轉人」的意思。要怎樣才能做到這種程度呢?必須調伏六根,而使六根不隨六塵轉,六根六麈卽不能互應,不能合作,就生不起作用了。如此視若無睹,聽若不聞,如如不勤,又怎能搖動這位等一切佛迴向之道的大菩薩!所以他這時是「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但假如不調伏六根。任令六根六麈合作,便生起六識。這時它就作了你心的主人翁,一切由它馳騁支配。見色迷色、聞聲著聲,如是儘在六塵中奔波往來,愛憎之心,不能自覺,無明煩惱,常伴左右,終此一生被境界所轉。有了愛憎之心,怎能得到自在?現在我們知道菩薩之所以能心得自在的原因,就是他能不動心。不動心,就不生憎愛,就能心得自在。「自在」兩個字的含意,包括了看得破、放得下、不著、不偏、不動心念、不為七情所轉、不被五欲所惑。若六根安穩,則心恒清淨,意常歡樂,身體柔軟泰然,擧止安祥和悅。對人接物,無一不令人樂於親近,沒有絲毫的憂愁煩惱。

這位修等一切佛迴向的大菩薩,因為心得自在的緣故,所以他已離諸過失,無過咎可說了。他的心境爽朗,如廣大虛空般的清淨。歡喜悅樂的情緒,充滿了他的身心。一切的憂愁苦惱,都如輕煙般消失在他豁達的心胸中。他因而心意調柔綿軟,諸根極端清涼,決無熱惱的現象生起。菩薩恒常在這種境界中,永不改變。一切欲念也永不再生出來。不像一般凡夫,情緒不自在的時侯,就發癲發狂,甚麽壤事都做得出來。平時見不到的眞面目,一齊現出,令人畏懼,深恐逃之不及。菩薩修道,遠離了過失與憂惱,恒在常、樂、我、淨的三昧之

中。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不僅不被六麈的境界所轉,更能轉六麈的境界,進而得到六根互用的自在。好像眼根本來只能觀物,現在又可以見、聞、嗅、嘗、覺、知,這個眼根就能有其他五根的作用了。耳根也是這樣,鼻、舌、身、意諸根,都是這樣,各具六根的功能。原先六根只有六用,現在一旦六根互用,頓增至三十六種功用了,這豈是一般凡夫想像得到的事!這種境界,謂之收攝平等無二,對六麈不生分別,沒有美醜、香臭、好壞種種的區分,這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麈流」,得到了法性的自在無礙。這種不可思議的妙用,可惜我們凡夫沒有得到。就糊里糊塗的,見到如自己心意的六麈,立刻就生出愛心、戀戀不捨。見到不合己意的六麈,就生憎心,遭惹煩惱,完全被六麈所轉。這好譬喩同時有許多人聚在一塊兒,所吃的東西是一

樣,但各人所感受的味道就不同。同看一樣的東西,各人愛好的地方也不同。同聽一樣的聲音,各人的感覺也不同。看花賞月,各人的心情不同。種種類似的境界,各自的反應不一樣。而獨執一面。這並不是六麈會有各種變化,而是各自的主觀作用,也就是因為有愛憎心,不得自在的緣故,因為不能逆六麈之流。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門的諸位大菩薩,他們就不會被六根六塵六識的境界所轉,因為他們不生愛憎。故心得自在。我們如果也想得到這種自在境界,就要常修梵行,持戒清淨,由戒_生定,由定發慧,然後就能達到「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的境界。所謂:見而無見、聞而無聞、嗅而未嗅、嚐而未嚐、觸而未觸、法而不法——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議的境界中過生活。

佛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安樂之時,復更發心廻向諸佛。作如是念:願以我今所種善根,令諸佛樂,轉更增勝。所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無有等比佛三昧樂。不可限量大慈悲樂。一切諸佛解脫之樂。無有邊際大神通樂。最極尊重大自在樂。魔大究竟無量力樂。離諸知覺寂靜之樂。住無礙住恒正定樂。行無二行不變異樂。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就是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這位大菩薩,當他獲得像上面所說的清淨自在、無有憎愛、無有憂惱的眞實之樂的時候,他深深感到這種安樂是諸佛所賜予的。他為了恭敬尊重諸佛,感激荷恩諸佛,故願意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功德,迴向十方諸佛,以增佛樂。其實諸佛無一位不是福德具足,功行圓滿者,這祇是表示菩薩的虔誠懇切的眞實之心而已。諸佛本具有殊勝之樂,如今菩薩將所種善根廻向諸佛,使諸佛的佛樂轉更增勝。於是他發心迴向給以下十種佛所證得的快樂:(1)佛所修的,佛所住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快樂。(2)佛所證得的無上三味,沒有可與這種正定相比的三昧之樂。(3)佛的慈悲是無可限量的,所以說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之樂。(4)十方三世佛所修證的無拘無束、自由安祥的解脫之樂。(5)諸佛由於有清淨的智慧,獲得了廣大無邊的大神通,任運自在之樂。(6)諸佛的清淨自在,已達到登峰造極。而又最受人尊重敬仰的大自在之樂。(7)諸佛的十力,是廣大而且究竟的一種大威德之神力,這種快樂,沒有能望其項背的。(8)諸佛又有能離諸知覺,超過見聞覺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一種寂靜之樂。(9)還有住無所障礙住,恒常在正定之中禪悅之樂。(10)諸佛修行的功德圓滿,永絕了二行——見行和愛行,獲得金剛般若,住於不二法門的不變異之樂。以上十種佛樂。菩薩皆悉迴向,願此種種快樂,都轉更增勝無量無窮的快樂。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廻向佛已。復以此善根廻向菩薩。所謂願未滿者,令得圓滿。心未淨者,令得清淨。諸波羅蜜未滿足者,令得滿足。安住金剛菩提之心。於一切智,得不退轉。不捨大精進。守護菩提門一切善根。能令衆生捨離我慢,發菩提心,所願成滿。安住一切菩薩所住。獲得菩薩明利諸根,修習善根。證薩婆若。

金剛幢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他所修的善根迴向給諸佛之後,接着又將他所修的善根,迴向給其他的菩薩。他所迴向的內容,包括自利利他。譬如他首先迴向的對象,就是那些曾發了大願,到現在還沒有圓滿具足的菩薩。這位修等一切佛迴向法門的菩薩,願意將自己所修的善根,迴向給大願未滿足的菩薩,希望他們得此利益,早日遂心滿願。其次就是有些菩薩,雖然努力不懈,但他的心還沒有得到眞正的清淨境界。那麼,這位修等一切佛迴向菩薩,就把自己修積的善根功德,迴向給他,希望他很快就達到心地清淨的境界。再就是有的菩薩修十波羅蜜,還未究竟圓滿的,修等一切佛迴向的菩薩。就將自己修積的善根迴向給他,以便他早日圓滿,登上菩提彼岸。再者初發心的菩薩。心猶未十分堅固,修等一切佛迴向的菩薩,就將自己所修的善根迴向給他,帮助他安住其心,如金剛菩提心一樣,永不退轉菩提覺道之心。於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種智,也不會退轉。因為菩薩得到了迴自向他的利益,不特安住金剛菩提之心,且已達登地之上,證到不退轉了。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大菩薩,他修行的境界已達到八地的無功用行——又名大精進。神通妙用,任運自如,了達一切法,名守護菩提門一切善根。菩薩如是迴向。能令衆生拾離我慢,發大菩提心,圓滿成就所發的大願。安住於一切菩薩所住之處。獲得菩薩所有的明利諸根——信、進、念、定、慧。修习種種善根,令衆生都證薩婆若,——一切智,終成佛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菩薩已。復以廻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所有善根,乃至極少,一彈指頃,見佛聞法,恭敬聖僧。彼諸善根,皆離障礙。念佛圓滿。念法方便。念僧尊重。不離見佛,心得清淨,獲諸佛法。集無量德,淨諸神通,捨法疑念,依教而住。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好像前面經文所說的內容,迴向於一切菩薩之後,接着又將他所修的善根,迴向給一切衆生。他默默的祈禱說:我願一切衆生,本着他自己所有的善根,和我迴向予他的善根,就是最少最少的一點,也能令他們獲得勝利。在一彈指的時候,便能見到佛,聞到佛說法,同時也可以見到許多大德的賢聖僧,恭敬禮拜三寳。這些善根,都能令衆生離開種種的障礙。乃至祇有少善根的衆生,也同樣離一切障礙,生起念佛的心。以深心念佛,沒有一時一刻不念佛。

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圓滿究竟,不念自念」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念佛三昧,就達到「念佛圓滿」的階段。念法方便:菩薩在念佛方面,已得三昧。在念法方面,自然亦獲無量法喜,因他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知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是方便法門。無一不是不二法門。他用種種方便行使一切法,無一不遂心滿願。念僧尊重:於十方的賢聖僧,憶念景仰,恭敬尊重,從不疏忽。他三念具足,成就了念三寳的功德,所以能不離見佛。常常見到諸佛,心中因此不生一切妄念。沒有了妄念,心就得到清淨。於是獲得諸佛所說的法,所行的法,所修的法,這都是因為心得清淨,才能獲諸佛法。如果心不清淨,則不能獲一切法。集無量德,淨諸神通;獲得諸佛無上法之後,一定要能修能持能行,才能得到利益。依法而行,則可積集無量善根功德。修清淨梵行,可得無上智慧。亦可成就無量神通。智慧與神通,都是由於修清淨行和念佛三昧而證得。衆生受到菩薩迴向的大利益,把過去對佛法不明白的一切疑惑,現在都掃淨了,安住於諸佛所說教言,依法奉行,永不退轉。

如為衆生如是廻向,為聲聞辟支佛廻向、亦復如是。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大菩薩,為一切衆生迴向,已如前面的經文所說。對於二乘聖者——聲聞、辟支佛,他也是這樣為他們迴向。

又願一切衆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一切惡處。增長無上菩提之心。專意勤求一切種智。永不毀謗諸佛正法。得佛安樂。身心清淨。證一切智。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大菩薩,他最先以善根迴向諸佛,以表示報佛恩,然後迴向給其他發心的菩薩,再迴向給一切衆生,再迴向給二乘聖者。現在他又以所修的善根,迴向給三惡道中受苦的衆生。菩薩悲心切切,等念善惡衆生。他說:願意將我所修的善根,迴向給三惡道的衆生,希望你們得此利益,永遠離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和閻羅王道等一切惡處,受罪的地方。得生善道,見佛聞法,增長無上菩提的道心。專一其心,精勤上進,求一切的種智,一切的道種智。 永遠不毀謗諸佛的正法,得到和佛一樣安樂。身心清淨,證得一切的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根,皆以大願,發起,正發起。積集,正積集。增長,正增長。悉令廣大,具足充滿。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所有的善根,都是因為他所發的大願而生起的。如果本來沒有善根的,後來發了大願,而且力行。因為力行,未生的善根就令生起。發起就是力行。正發起,是離棄了一切過失,力行正道。積集,由於力行正道,就積集許多的善根。正積集,是說在行一切正道之中,包含了所有的善業,成就助成菩薩道行。也可以說由於願力,攝此善根所成的諸勝行,令它不散失,故說積集,正積集。又因為願力,攝此善根所積集的諸勝行,再生諸勝行,就叫增長。在一一諸勝行中,更生一切諸勝行,則名正增長。菩薩令這些善根,都能廣大、具足、充滿。

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在自己家裏,與妻和子女們相聚時,也不會稍稍忘卻菩提心。大乘菩薩常常示現平常人。有妻妾子女僮僕等。如登地菩薩,多示現轉輪聖王和國王、大富長者。有的菩薩示現凡夫,甚至示現惡人,其目的都是為了教化衆生,隨緣示現,隨願示現。所以菩薩有在家菩薩和出家菩薩。可以從服飾上區分。在家菩薩都是身穿華服,頭戴華冠,身佩纓絡。出家菩薩則是光頭圓頂,身披袈裟。袈裟又名福田衣,衆生見着出家人就頂禮,就是見着福田衣,而向它求福,所以出家人要時時搭衣。搭衣是現出家菩薩相。從前清涼國師曾有兩句話:「體不損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因為身披袈裟,是佛在世時對出家人的規定。我來到美國弘法時,就發心一定要恢復如來之制,所以金山寺的男女出家人,不論天熱到何種程度,也一定是衣不離體,除了到洗手間和沐浴時才脫袈裟。

菩薩在家宅中,是指的在家菩薩,他雖然示現一位在家菩薩,有妻子僮僕圍繞,但他並不為五欲所染,亦不曾暫捨菩提覺道之心。正念思惟:菩薩有大慈悲心,故能隨染無汚。有大智慧,能居於清淨之道。知捨相入實,離邪分別,而念法的實性。思惟諸法,一心求薩婆若的境界——薩婆若卽一切種智。又修一切羲理,悉皆通達成就之智,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無上之智。菩薩修學菩提覺道,求無上佛果,他的目的是為自己了脫生死,也度其他的人。得到解脫,達到究竟的境界。用各種不同的方便法門,善巧化度自己的六親眷屬,令他們得到如同菩薩的智慧,明了諸法的眞實理性,信念成熟,眞實解脫。菩薩雖然日日與妻子六親眷屬同住在一處,但他的心並沒有被五欲所著,親情所牽。他仍本著他往昔所發的大願——悲心救度衆生的願心,與家族和睦相處。用大慈心,隨順妻子,彼此之間,相敬如賓、菩薩以這種柔軟的心,和諧的態度,居家處世,對於他所修的清淨菩薩道業,沒有一點障礙。

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廻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廻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

菩薩中的大菩薩,雖然生活在平常人一樣的家族之中,所行所為的一切表現,無不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領導萬行的。她從不曾稍稍捨離一切智心。菩薩在表面上看來,使這世界上的一個凡人。他的身體處於凡塵,可是他的心是超出凡塵的,這就像井裏栽花不染塵,蓮花出汚泥而不染一樣。菩薩日常的生活,好像穿著衣裳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或者有病吃藥的時候,沐浴、盥洗、塗香、運動的時候,飯後經行,月下散步,佛堂繞佛的時候。乃至顧盼俯視,不論是在走路、站著、坐著、或者躺著,沒有一時一處,他不注意檢點三業的清淨和威儀的。再如睡眠時,或假寐休息時,像這樣每天生活的細節,出入往返,語默動靜,一切一切的表現作為,他的心裏總是觀照佛道,迴向薩婆若道——一切種智。他專一其心繫念思惟諸法的眞實道理,永遠沒有捨離智心的時候。

為欲饒益一切衆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取無數廣大善根。勤修諸善,普救一切。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決定趣於一切智地。終不發意向於餘道。常觀一切諸佛菩提。永捨一切諸雜染法,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於一切智道,無所障礙。住於智地,愛樂誦習。以無量智,集諸善根。心不戀樂一切世間,亦不染著所行之行,專心受持,諸佛教法。

普薩為了想要利益一切衆生,就常常精進修學菩提覺道,以完成他所發的大願。安住,旣是不退轉或懈怠。菩薩所發的大願,以利益衆生為首,從不為自己著想。菩薩要攝取無數廣大善根,所以他勤修諸善。諸善是包括大小善業而言,不揀擇善業的大小,不着眼於善業的對象,是否親疏,而是普救一切衆生,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平等救拔一切衆生,今衆生永遠捨離一切憍傲自滿的心,和貢高我慢的態度,以及放逸的邪行。放逸是衆惑之根。憍為染法所依。慢能長淪生死。如果能離此三惑,其他的惑業都可離掉。菩薩得清淨心,決定趣向於一切智地的路上走。終久不會改變心意,再走上邪道。他常常觀察諸法實相,正念思惟菩提覺道。永遠捨棄一切不清淨的雜染法——世間的有漏法。專一其心修行一切菩薩行道。勤求於一切有助智慧的增長之道,開大智慧,證得圓融無礙的智慧。菩薩斷盡了一切煩惱,捨却了理事二障,而住於智慧之地——般若法門之地。他身心安樂,法喜充滿。專心愛樂讀誦大乘經典,修學上乘佛法。以這樣無量智慧,積集無量的善根。心裏不貪戀世間的五欲,亦不貪著世間的虛妄快樂,更不會沾染凡夫的汚行,也不執著於自己所修的行門。其心專一,深入諸佛所教的一切佛法,依法修行,依教行持。

菩薩如是處在居家,普攝善根令其增長,廻向諸佛無上菩提。

菩薩雖然這樣與家族眷屬相處,但他仍然守護著自己的善根,不令散失。普徧攝受一切善根,令它增長,令它日漸成就。菩薩以這積集的無量善根,迴向於十方三世諸佛的無上菩提覺果。

佛子!菩薩爾時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搏一粒。咸作是願,當令此等捨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衆生皆得捨離。菩薩如是專心繫念一切衆生。以彼善根而為上首。為其廻向一切種智。

諸位佛的弟子!修等一切佛迴向法門的這位菩薩,他行布施功德,並不完全以人為對象,當他施飯食給畜生的時候,就是少至一搏或者一粒食,他都是發同樣的大願,決不因食物的多寡,而所發的願望就有區別。他同樣希望得到這點食物的畜生,能因他的願力,而捨棄畜生的道果。而賴於他的迴向願望,得到利益安樂,得到眞實究竟的解脫,迅速度過生死的苦海,永遠滅却一切苦的感受。受,是苦的自性,所以要滅掉,永遠除脫一切苦蘊。蘊是苦依,如五陰熾盛苦。永遠斷絕一切苦覺。覺為苦相,也攝怨憎會苦,愛別離苦等。乃至一切諸苦所聚,如生、老、病、死、三苦八苦。苦行,是諸苦所行的罪業。苦因,為一切苦的起因,就是由心所起的諸惑。苦本,苦的根本,都是從貪欲而生。以及種種受苦的地方。那些是受苦的處所,就是三塗——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以及許多變異所依。以上諸苦,菩薩皆希望衆生得到迴向的利益,永遠捨離這些苦難。菩薩像這樣修迴向法,為的什麼?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為的度脫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所以他才專心繫念一切衆生,菩薩為衆生的利益,修集善根是他的第一件事。為了令一切衆生,都得到一切種智,得到菩提覺果,所以他把所修的善根,為一切衆生迴向,為一切種智迴向。

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普攝衆生。修諸善根,悉以廻向。欲令永離生死矌野。得諸如來無礙快樂。出煩惱海。修佛法道。慈心徧滿。悲力廣大。普使一切得清淨樂,守護善根。親近佛法。出魔境界,入佛境界。斷世間種,植如來種。住於三世平等法中。菩薩摩訶薩如是所有已集 當集、現集善根,悉以廻向。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這位菩薩,當初發菩提心時,他就普徧攝受所有的衆生,修行種種的善根,以此善根,統統迴向法界衆生。他迴向的目的,是想要令一切衆生永遠脫離生死的矌野。意思是說這些衆生,生時無所依處,死後也沒有歸宿,生死兩途,都無著落,沒有辦法了這生死,所以用「矌野」兩字來形容。衆生能永離了生死的矌野,自然是得到菩薩教化之益,能深信正法,知道修行辦道,進而就獲得十方諸佛無所障礙的快樂——不受任何事物所能擾亂的眞心快樂。

這時,一切衆生無盡的煩惱,猶如大海,無形地斷滅了。他們都出離煩惱的苦海。因為衆生都明白要修學諸佛的法道。菩薩的慈愛心徧滿了法界,他悲心切切,願力也特別廣大,充滿虛空,普徧使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清涼的快樂。守護自己所修的善根,也守護一切衆生的善根,令一切衆生都知道親近佛、親近法。自己也親近佛、親近法。出離天魔外道的所有境界。入於佛正知正見的境界。菩薩常行菩薩道,就是為了不讓衆生入魔的境界。斷世間種,世間種就是一切的染汚法。菩薩自己早已斷盡了染汚,所以他教化衆生,令衆生也斷世間的染汚法,更要斷除世間法的種子。繼而要種植佛的種子。甚麼是佛的種子?就是殊勝的智慧。智慧是要修積的,所以要修學佛道,等如栽培種子,需要勤加耕耘灌溉一樣。如來的智慧,就是佛的種子。修學佛道,就是播種智慧的種子。菩薩住於諸佛所說的三世平等法中。於一切事理,不生分別的偏見,一切本着平等大慈。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菩薩中的大菩薩,像這樣把他過去所積的善根,將來應當積集的善根,和現在正在積集的善根,毫不保留,完全迴向給一切衆生,迴向給無上菩提,迴向給眞如實際。

復作是念:如過去諸佛菩薩所行,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度諸衆生,令永出離。勤加修習一切善根,悉以廻向而無所著。所謂不依色。不著受。無倒想。不作行。不取識。捨離六處。不住世法。樂出世間。

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我要學過去諸佛和菩薩們所修行的行門,我願意像他們一樣修行。同他們一樣恭敬一切諸佛、供養一切諸佛、親近一切諸佛、禮拜一切諸佛、讚揚一切諸佛。度一切衆生,常對他們闡揚正法,接引他們離苦得樂,令他們永遠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恒常勇猛精進,勤加修習一切的善根。一切善根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此增長自己的善根。把自己所修積的善根,都迴向給一切衆生,迴向無上菩提,迴向給實際。菩薩作這樣迴向時,一點也不執著於自己所行的事,也不執著於我教化了一切衆生。如不依著於色,卽不依著一切有形的物質,不執著於受蘊,不執著於想蘊。沒有顚倒的思想。不作意於行蘊。也不著於識蘊。色受想行識五蘊,都不著住。捨離色聲香味觸法這六處的境界。遠遠離開這六處的誘惑。總之,菩薩決不留戀於五欲六塵之中。他的心念是遠離塵忿,獲得清淨的法樂,所以他不住世法而歡喜修行,樂於修出世間的佛道,樂於出世間,因為他知道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妄的。

注:(應該是分在上,土在下,或忿坋)

知一切法皆如虛空。無所從來。不生不滅。無有眞實。無所染著。遠離一切諸分別見。不動不轉。不失不壞。住於實際。無相離相,唯是一相。如是深入一切法性。常樂習性普門善根。悉見一切諸佛衆會。

修等一切佛迴向的大菩薩,他之所以不著於五欲六塵的種種境界,是由於他已知一切法都是像虛空一樣,沒有實體,如幻如化,所謂法嗎,它祇是從緣無性,不知它從何處來,也不知它歸何處去。它不生,所以才不滅。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有個眞實的體?旣然沒有眞實的體,又有什麼可染著的呢。菩薩通達了法性本空的道理,遂遠離了一切分別的知見。任何境界也動搖不了他的正見,他更不會隨着境界流轉。不失不壞,菩薩能不著,卽是得無所得,那還會有失有壞的觀念,所以他不失不壞。住於實際,見實成觀,了諸法的眞實理體。實際卽是無相,心境寂靜,無任何相。離相就是離一切虛妄相,顯眞實相。無相是在理上說,因為諸法本自無相。離相是依據智上說。離取相卽不會為相所障,也就是無著無依,才能生出智慧之力。唯是一相,上句說明了無相離相,十相均離,接著說唯是一相。在文句的表面看,好像說祇有一相,其實一相的意思,也就是無相。「相」字,概括有十種,就是色、聲、香、味、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共十種。菩薩對上面所說的這種道理,都能依教奉行,深入一切法性,契合法性隨相而修。以一攝一切,常樂意發大願,修盡虛空徧法界,普徧一切法門,修積善根。十方三世諸佛他也能常常見到,而且常常親身參加諸佛的法會,聽諸佛講經說法。

如彼過去一切如來善根廻向,我亦如是而為廻向。解如是法。證如是法。依如是法。發心修習。不違法相。知所修行,如幻如影,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因緣和合之所顯現。乃至如來究竟之地。

修等一切佛法迴向的大菩薩,他決心要學過去世諸佛所修的善根迴向。「我也要照著他們所修的方法而修迴向」,並以此善根為衆生迴向。菩薩他自己思惟:我已經明白了所有一切法。我也證得了不可思議的妙法。我就是依照這不可思議的妙法修行的。我曾發下大菩提心,修習諸佛所說的不可思議的妙法。我雖已知諸法無相,修無相法,但我並不違背所謂法相,這祇是為了教化衆生,假以言說而已。我知道如理修行,然而我並未執著能修所修,因為一切的一切,皆是如幻如影的,無有眞實。又像水中的月亮,鏡子裏的影像,都是沒有實物,是因緣和合而生起。鏡子的本身,是一片明淨,物來則現,物去則無,必須因緣和合,才有所顯現。遵照這個道理去修行,終必達到圓滿究竟,成就佛的果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過去諸佛修菩薩行時,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未來現在悉亦如是。我今亦應如彼諸佛,如是發心。以諸善根而為廻向。第一廻向。勝廻向。最勝廻向。上廻向。無上廻向。無等廻向。無等等廻向。無比廻向。無對廻向。尊廻向。妙廻向。平等廻向。正直廻向。大功德廻向。廣大廻向。善廻向。清淨廻向。離惡廻向。不隨惡廻向。

金剛幢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就是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這位菩薩,他又作這樣的觀想:我應該像過去諸佛修菩薩行門的時候,以所修積的種種善根,迴向給一切衆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未來的諸佛,和現在的諸佛,他們所修行的迴向法,也是同樣的。我現在應該向三世諸佛學習,如同他們一樣發心,以我修積的善根,迴向給法界衆生、迴向於無上菩提、迴向給實際。第一迴向:菩薩修習種種法門,以迴向為首,所以謂之第一迴向。勝迴向:菩薩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迴自向他,他的慈悲心量等虛空,超越了凡夫和小乘人修行的目的,祇求自了,所以說勝迴向,卽是勝過二乘聖者的迴向。最勝廻向:迴向法是最殊勝的,超出了因位。上迴向:最上的、獨出的迴向,故稱它為上迴向。無上迴向:沒有比迴向法再高出的。無比迴向:沒有可與迴向法齊比的。無等等廻向:廻向的善功德,已到達極點,沒有可與它相比的,連沒有可比的也沒有了。無比迴向:沒有可以與迴向相匹的,找不到一個可以與它相提並論的,無對廻向:絕對的、無敵的迴向。尊迴向:最尊貴的迴向。妙迴向:不可心思、不可言詮的,諸之妙迴向。平等迴向:平等是稱理無差,本着慈悲心平等視衆生,以種種善根,平等迴向給衆生,普徧饒益。正直迴向:以正直的心胸,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平等正直給一切衆生迴向。大功德迴向:菩薩無德不備,以他修行的大功德,普徧迴向給一切衆生。廣大迴向:周徧法界的大願迴向。善迴向:作種種善業的迴向。清淨迴向:以最清淨的心所修的清淨善根而迴向。離惡迴向:離開一切惡業,沒有一點垢染的迴向。不隨惡迴向:不隨惡境界轉移的迴向。從「尊迴向至不隨惡迴向」,這十迴向,都是表現菩薩自體的殊勝,善根功德,無一不臻上乘。

菩薩如是以諸善根正廻向已。成就清淨身語意業。住菩薩住。無諸過失。修習善業。離身語惡。心無瑕穢。修一切智。住魔大心。知一切法,無有所作。住出世法。世法不染。分別了知無量諸業。成就廻向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著根本。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這位大菩薩,用他修集的種種善根功德,正心誠意、正直無私、正念無邪的慈悲心、清淨心,迴向給法界衆生、迴向無上菩提、迴向實際之後,成就了清淨的身、語、意三業。住於菩薩所住的果位,息滅了一切的過失,得到了眞正的無染無垢。修習一切的善業。遠離了身業的惡——殺盜淫。語業的惡——綺語、妄言、惡口、雨舌。心,卽是意,心裹也沒有一黠瑕疵和汚穢。意業的惡——貧、瞋、癡。如此三業清淨,勤修諸法,自然出生智慧,因位智慧是從清淨中所生。若有汚染的心,智慧絕對不能生出。修行,就等於修一切智。住廣大心:心量廣大如虛空,能包涵一切。能行大布施者,其心一定廣大。肯行布施的入,貪瞋癡的心就少。凡貪心瞋心癡心重的人,他的心量一定狹窄,有己無人。菩薩又能知道一切法,沒有一個作者,也沒個受者。安住在正法的正念中,絕對不會再被世間法所染。分別了知無量諸業,菩薩清清楚楚知道,種種不同的、無有數量的業因業緣業果。把自己所成就的善根,迴向給所有衆生,用善巧方便的法門,教化衆生。接引衆生,把衆生從執著的觀念中拔救出來,令他們永遠除掉執著的根。衆生執著的根本,就是貪瞋癡三毒。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三等一切佛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修習的十迴向法中的第三迴向——等一切佛迴向。

菩薩摩訶薩住此廻向。深入一切諸如來業。趣向如來勝妙功德。入深清淨智慧境界。不離一切諸菩薩業。善能分別巧妙方便。入深法界。善知菩薩修行次第。入佛種性。以巧方便,分別了知無量無邊一切諸法。雖復現身於世中生,而於世法心無所著。

菩薩中的大菩薩——修等一切佛迴向的這位大菩薩,他安住在第三迴向中,他深入諸佛的覺道佛業,而修習諸佛業。又勤勉精進,修學佛業,趣向於佛的勝妙果德。又入到甚深清淨,智慧境界而向菩提。恒常修學不懈,從不稍離諸菩薩所應修的道業。善於分別諸法的實相,用巧妙的方便法門,教化衆生。入深清淨法界,常轉大法輪。又非常清楚修菩薩所應修的法門,應該從六度萬行上著手。修行辦道,都有一定的次序。若盲修瞎煉,則徒然浪費有限的光陰,所以必須依止善知識受其教導,循序順次,而入於成佛之道。入佛種性:能夠與佛的種性契合,正念思惟,能符諸佛之意。又能運用善巧方便的法門,分別清楚,明白無量無邊的一切妙法,用這些妙法,教化衆生,度衆生出生死苦海。菩薩雖然一次復一次來到這世界中,但他是乘願力而來度衆生,並非為貪戀世間五欲的享受而來受生。菩薩對於世法旣不執著,心更不會貪染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的五欲。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卽說頌言:

彼諸菩薩摩訶薩 修過去佛廻向法

亦學未來現在世 一切導師之所行

當金剛幢菩薩講完了第三迴向的時候,他隨卽仰承十方諸佛和毗盧遮那佛,以及本師釋迦牟尼佛等的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衆生的根性和因緣,又用偈頌的方法,簡單把前面的長行經文,重說一遍。令當時的衆生、未來的衆生,容易明白,容易修行,容易成就。

他說:這位修迴向法的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大菩薩修大法、發大願、成大果,廣度無數衆生。這位大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學習過去世的諸佛發的大誓願——迴向法門。他也學未來的諸佛,和現在正在修此迴向法的諸佛,以及十方諸佛所修的法門,證佛所證的果位,說佛所說的種種妙法。導師,是稱佛的另一名字。

於諸境界得安樂 諸佛如來所稱贊

廣大光明清淨眼 悉以廻向大聰哲

一般的人,為什麼總有很多憂愁煩惱?為什麼常常感到不快樂呢?就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執著。什麼東西使執著發生如此大的力量,能生生世世左右着衆生的思想行為?就是三毒——貪瞋癡,二者互為因果。由於貪瞋癡的妄心重,就生出執著,起惑造業。因為執著,煩惱惱重重,內心充滿憂愁苦惱,貪瞋癡的心念就越加深厚。這樣做一個人,現在是一生不能得到安樂,以後的生生世世又是如何呢?像這樣的人,煩惱重,終日憂愁苦惱重,並非全由現世所染。這也是由於過去生中的因緣種子和習氣所致。菩薩為什麽對於一切境界都感到自在安樂呢?因為他沒有煩惱執著,他的心目中有人無我,他慈心平等看待一切衆生,護念一切衆生。生生世世在十方世界救護衆生、教化衆生、領導衆生,從黑暗引至光明,離苦得樂。菩薩這樣做,自己安樂,也得到十方諸佛共同嘉許、讚美。佛有廣大的智慧,修迴向法的菩薩。他也有廣大的智慧光明、清淨的智慧眼。菩薩將他修集的善根,迴向至上最有智慧、道德具足的人——十方諸佛。

菩薩身根種種樂 眼耳鼻舌亦復然

如是無量上妙樂 悉以廻向諸最勝

菩薩的身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清淨,一切自在快樂。菩薩由於意根得到了清淨,眼中見的盡是清淨境界,耳中聽的都是上妙法音,鼻中嗅的清香,口中嚐的無上法味,身所觸的處處清泰。如是六根四肢,無一處不充滿自在妙樂。菩薩自身安樂,更以衆生之樂為樂,也不自樂、不觸樂,他要與衆生同樂。他與衆生苦樂同共,所以他修六度萬行,護念衆生,看衆生為一體,而無彼此的分別。像這樣的無量上妙之樂,菩薩統統都迴向給最勝、最高的菩提覺道,迴向實際,迴向給衆生。

一切世間衆善法 及諸如來所成就

於彼悉攝無有餘 盡以隨喜益衆生

十方世界所有的種種善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正法,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出三界,證覺道的法。以及十方諸佛修行成就,圓滿證得佛果的妙法。對於這些種種上妙諸法,修十迴向法的大菩薩。他於每一個法門都學習,攝受而勤修習,無一空過的。菩薩以他隨喜的功德,又迴向給九法界的衆生,令他們得到利益。菩薩不曾一時忘記衆生,只要是有利益的,他一定饒益衆生。

世間隨喜無量種 今此廻向為衆生

人中師子所有樂 願使群萌悉圓滿

世間上可以成就隨喜功德的事,有說不盡的種類。菩薩修六度萬行種種成根,如果能跟著隨喜,就成就了無量的功德。隨喜的意思,是「隨他修善,喜他得成」。若見人作一切善業功德,如布施等,而自己無力量作大布施,不能常以財力物資供養三寳;則若見人布施供養,亦應隨喜讚嘆。又如佛在法華經,專有一品說隨喜功德無量。又如普賢菩薩說的十大願王中笫五願,也是強調隨喜功德,他並具體提出隨喜的方所。他說:「諸佛所修的難行苦行,難捨能捨的種種善根,我皆隨喜。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二乘聖者所修的一切功德,我皆隨喜。諸菩薩衆所修的難行苦行,為求無上菩提的廣大的功德,我皆隨喜。」以普賢菩薩的善根功德,已入如來家,等諸佛的果位的大菩薩,他都如是重視修隨喜功德,連六趣四生之類的功德,他都去隨喜,由此可見普賢菩薩是多麽的慈悲,而等視一切衆生。凡能知道修隨喜功德的人,這人一定心量寬大,不會對人有嫉妒心。如果覺得自己心量不夠寬宏,就請你盡量學修隨喜,用誠懇心隨時讚嘆他人的善事善行。隨喜功德,可以滅嫉妒他人修善的罪。修十迴向法的大菩薩,他告訴我們世間上可以修隨喜法,可以因隨喜而成就善根功德的事,有無量無邊的種類,眞是俯拾皆是。菩薩說:「我今迴向為衆生」;我現在修迴向法,就是為衆生。所以我要把所修的善根,所積的功德,以及所修的殊勝法門的心得,完全為一切衆生迴向,希望他們得到我迴向的利益,早成道業。更能得到人中師子——佛——所有的上妙法樂。我願意能使得群萌——就是所有種種不同的、有血有情識的衆生,願他們都得到圓滿的、如佛的快樂。

一切國土諸如來 凡所知見種種樂

願令衆生皆悉得 而為照世大明燈

一切國土,是說的十方諸佛的國土,和國土內住世的諸位佛。諸佛所有的知——徧知,見——平等正見,以及無量的智慧和種種的佛樂。修迴向法的大菩薩說:我發願要令所有的衆生都能得到佛所有的快樂,如佛所有的善根,如佛所有的智慧光明,而為照耀十方世間的一盞大明燈、大智慧之燈,一位大覺悟者。希望每個衆生都成佛,皆共成佛道。這就是修十迴向的大菩薩他所發的大願,也就是菩薩修行的目的。

菩薩所得勝妙樂 悉以廻向諸群生

雖為群生故廻向 而於廻向無所著

修上乘佛道的菩薩,他從不捨衆生,從不忘記衆生,為拔救衆生而修行,決不為自己作任何打算。雖然菩薩也有身體,但他却以衆生為他的身體。菩薩行的是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道。無緣是說這人與他沒有因緣,沒有任何沾親帶故的關係,可是菩薩對他仍以慈眼視之。好像那些最不修行的人、最放逸的人、最不持戒律的人、最常犯佛制的人,菩薩對他們不念舊惡,也不厭棄,仍以慈心護念,坦誠相待,教化他們。菩薩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因為菩薩是以衆生為體,他已沒有人我的觀念,他的目的是要令衆生歡喜安樂,所以他不計艱辛,向這個方向去做。這就是菩薩,這就是被人人稱揚讚嘆,而為依止的菩薩。菩薩他愛護一切不明白道理的人,他也愛護那些顚倒愚癡的人,他同樣以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心教化他們,希望他們都能改惡向善、改過自新。諸位!你們試睜開眼睛看一看;世間上那一個人是眞的好人,那一個人是沒有罪過的人,那一個是完全善良的人?我恐怕找徧了整個世界,也不容易找到一個。極令他沒有大過,總有點小過。沒有小過,又還有個心中未生出的過。這好像一個人縱沒有大病,也不免有點小病。縱沒有小病,也會有少許的毛病。到那兒去找個十全十美的人呢?菩薩愍念衆生,不管是善的惡的衆生,他都平等看待。所以我們修道人,教化衆生。千萬不要有成見,不能盡選擇好人去教化,好人已經很好了,用不着人去教化。應該要注意那些有缺點,向惡路上走的,或者正徘徊於善惡之間的人,正需要教化的人。不要怕費精神,越不好的人,越要去教化,不要放棄,要用最誠懇、最眞誠的心待遇他,令他受感化,知道囘頭改過。這就是修道人學菩薩的行為,才不辜負身為一個佛弟子,才能長養大悲心。修迴向法的菩薩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行菩薩道,普徧護念一切衆生,所以他得到的快樂,是殊勝的上妙之樂。這種快樂,是不可以用心來思,不可以用言喩。這種快樂,就是所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菩薩把這種快樂、這種功德、這種善根,一一都迴向給所有衆生,令這些衆生也都發菩提心、修諸善法,行菩薩道,而得到同菩薩一樣的勝妙之樂。菩薩雖然為衆生修迴向法,又把所修的善根迴向給衆生,但對於迴向的功德,並不曾執著,也沒有覺得我把所有的功德都迴向給衆生,你們看我對衆生多慈悲,給他們多大的恩惠,只有我才是在行菩薩道。菩薩沒有這樣想。如果有這個念頭,極令有頭髮絲那麼一點的想法,就是執著,就是著有我、有人、有衆生、有壽者四相了,就不能稱為菩薩。這位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大菩薩,他則是行所無事,作而未作,雖行迴向而無迴向的執著。菩薩視一切法皆空,了知諸法實相,深入人法俱空的境界。

菩薩修行此廻向 興起無量大悲心

如佛所修廻功德 願我修行悉成滿

菩薩是簡稱,全名為菩提薩埵。中文釋為「覺有情」,或為「有情覺」,或為「大道心_」的衆生。菩薩心量寬廣,猶如虛空,無不包容。慈悲為首,不拾衆生。菩薩修六度萬行,迴向法門是他的大願,將所修萬行的善根功德,然後迴向給法界衆生、迴向給無上菩提、廻向給實際。在迴向時,內心湧起無量的大悲,因為菩薩愍念衆生,愚矇無智,身處苦海,而不知自拔。菩薩見此情況,悲心切切,發願要拔救這些受苦的衆生,為他們解除無量苦惱,令其得到安穩快樂。菩薩中的大菩薩薩,他修的迴向功德,有如三世諸佛所修的廻向功德。菩薩發願說:願我修行的功德和種種的善根,都能成就,得圓滿的佛果。

如諸最勝所成就 一切智乘徽妙樂

及我在世之所行 諸菩薩行無量樂

修迴向法的大菩薩所修的善根功德,如同十方諸佛一樣,成就了最上圓滿的菩提覺果。最勝,是指佛而言;諸最勝,卽十方諸佛之意。一切智乘,卽是佛乘。諸佛證得的智慧是無上的,所得的佛樂是微妙不可思議的。菩薩也願意得到這種快樂。以及我在十方世界所修積的種種善根,行菩薩道的種種功德,也能得到如同其他諸位菩薩修行所得的無量快樂,一樣的快樂。

示入衆趣安隱樂 恒守諸根寂靜樂

悉以廻向諸群生 普使修成無上智

菩薩修菩薩行,普度衆生,看到那兒衆生在苦難中掙紮時,他就乘願到那兒去受生。有時示現到四惡趣裏,他同樣感到安穩快樂。若示現到人道天道時,他也不會為天福和人間的五欲所沉迷,因為菩薩能恒常守護他的六根,隨時迴光返照。得到寂靜之樂。不像凡夫的六根,終日向外亂跑,到處作怪。菩薩所修的種種善根,所集的無量功德,所發的菩提心,完全迴向給一切衆生,希望那些衆生,個個都能修行無上道,成就無上的智慧。

非身語意卽是業 亦不離此而別有

但以方便滅癡冥 如是修成無上智

非身語意的意思,就是身語意都清淨。卽是業的「業」字,是指善業。業有善業惡業。三業若清淨了,就都是三善業了,並不是沒有業,只是沒有了惡業。譬如能不殺生、不偸盜、不邪淫、不貪、不瞋、不癡、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就變成了十善業。並不

是說身口意只有惡業,也不是說離開了身語意,還另外有一個善業。身語意它是能作善業,也能作惡業的。這就是「煩惱卽菩提,生死卽湼槃」的意思。又如說氷就是水,但水可不能說是氷。可以說氷是水所凝凍成的,水是因氷融化而有的。離開氷不會有水,離開水也不能是氷。所以說亦不離此——身語意,而別有——業。但要用方便的法門來息滅貪瞋癡三毒。像這樣一天一天的勇猛精進,修學佛道,最後一定能夠成就無上的智慧。

菩薩所修諸行業 積集無量勝功德

隨順如來生佛家 寂然不亂正廻向

菩薩所修的是六度萬行,所行的是菩薩道,所集的是無量善業。因之,積集了無量的善根,成就了無量的殊勝功德。菩薩常隨佛學,依教奉行。隨順如來的悲心,普度衆生,功德具足,覺行圓滿之後,生入佛家。不久證得佛的果位。菩薩無著無依,思想行為恒在正定之

中,安穩寂靜,有條不紊,正心誠意的修迴向法,誠誠懇懇地迴向予衆生。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衆生鹹攝受

悉以善根廻向彼 願令具足安隱樂

世界,不只單單我們所居住的這一個世界。所謂「此世界、彼世界、十方無量諸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十方無量諸國土」。這些世界上的國土,同樣有無量種種衆生,菩薩到十方世界的國土中行菩薩道,他慈眼等觀,普徧教化,所有各類衆生他都攝受,加意護念。他把自己修集的善根功德,完全廻向給所攝受的衆生,願意那些衆生都發菩提心,勤修佛道,圓滿具足菩提,得大安穩的快樂。

不為自身求利益 欲令一切悉安樂

未曾暫起戲論心 但觀諸法空無我

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積集一切善根功德,他並不是為自己本身的利益而作,而是想以所修的功德,迴向衆生,饒益衆生,令十方諸衆生都能得到安樂。菩薩的心終日在正念中,他從來不會稍有一點嬉戲的思想行為,和無謂的言語。他是恒守正念,思惟觀察諸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無可執著的。

十方無量諸最勝 所見一切眞佛子

悉以善根廻向彼 願使速成無上覺

修迴向法的大菩薩,在十方無以數量的諸佛國土,見到十方諸佛座下的許多眞修實學的佛弟子。菩薩把他修積的善根功德,完全迴向給他們,並祈諸佛放光加被他們。令這些眞修實學的佛弟子,都發大菩提心,修菩薩道,很快得成就佛的果位。無上覺就是佛的果位。

一切世間含識類 等心攝取無有餘

以我所行諸善業 令彼衆生速成佛

一切世間;包括了十方三世的世間,有正覺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含識,就是凡有情、有識、有血氣的,都叫含識。所謂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舟車所至。人力所通達的地方,這些有生命的東西在那兒活動,這都叫含識。人也叫含識,這是衆生的一個別名。含識類

,是各種不同的有生命的動物,都包括在內了。菩薩用平等的慈悲心,普徧攝取,不揀別、不捨棄、不有餘剩。無論那一類的衆生,他都慈心教化,都度他們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並以所修的種種善根,迴向給一切衆生,希望他們早成佛道。

無量無邊諸大願 無上導師所演說

願諸佛子皆清淨 隨其心樂悉成滿

諸佛菩薩所發的無量無邊的大願,都是依據無上導師——佛所演說的正法而發的。願所有諸佛的弟子們,都能得到清淨的法身和無上的智慧。隨順衆生的心願,都圓滿成就。

普觀十方諸世界 悉以功德施於彼

願令皆具妙莊嚴 菩薩如是學廻向

菩薩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的世界,用他所有的功德,平等布施給十方世界的衆生。願意令十方世界都得到清淨,具足一切的莊嚴,而成為上妙莊嚴的世界。修迴向法的菩薩,就像前面所說的種種道理,修學一切迴向法。

心不稱量諸二法 但恒了達法無二

諸法若二若不二 於中畢竟無所著

菩薩明瞭諸法的眞諦,心無有疑,所以他心裹從不稱量也不計較,不想也不說,那些法是第一義諦,那些法不是第一義諦。如果有這種思想和言說,就落於有形了。菩薩他已瞭達諸法都是不二法門,沒有第一第二的分別。於諸法空相,徹底究竟瞭達無惑,所以沒有一點執著。

十方一切諸世間 悉是衆生想分別

於想非想無所得 如是了達於諸想

所謂在十方所有的各個世間說法,都是根據每類衆生的分別思想所造成的,才有這個世間,那個世間的說法。如果你把這種想和非想都空了,無所得,無有所得,就是空無所有。如能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切想都是妄想,虛幻不實的,沒有實體的。

彼諸菩薩身淨巳 則意清淨無瑕穢

語業已淨無諸過 當知意淨無所著

這些諸位菩薩的身業都清淨了,沒有了殺盜淫的邪行。他的意業清淨了,沒有了貪瞋癡的思想,沒有一點瑕疵和汚穢。貪瞋癡就是瑕疵汚穢。語業已經清淨了,就不會發生一切過失和憂患,因為人的種種過失憂患,都是從口出的。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應該知道意業清淨了,顯出了一片明潔的光明智慧,對於一切就無所執著了。

一心正念過去佛 亦憶未來諸導師

及以現在天人尊 悉學於其所說法

菩薩專一其心,正念過去世的諸佛,也憶念未來世的諸佛——導師;卽佛的另一尊稱,所謂人天的師表。以及現在天人所尊敬的佛。三世諸佛所說的種種妙法,這位修迴向法的菩薩。他都一一潛心學習。

三世一切諸如來 智慧明達心無礙

為欲利益衆生故 廻向菩提集衆業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紀中的諸佛,他們都是智慧殊勝,明達諸法實際,心念無一點障礙,一切任運自如。為了想利益衆生的緣故,以修集的善根功德,迴向菩提法,集一切的衆善業。

彼第一慧廣大慧 不虛妄慧無倒慧

平等實慧清淨慧 最勝慧者如是說

彼一切諸佛的智慧是第一的智慧,是廣大徧虛空的智慧,是不虛妄的智慧,是沒有顚倒的智慧,是平等眞實的智慧,是清淨光明無染的智慧。這是由最殊勝的智慧者——佛,這樣說的,這樣來告訴我們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至一切處廻向第四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珂薩至一切處廻向?

金剛幢菩薩說完了前面的偈頌之後,接著他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你們可知道?怎樣稱為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到一切處的廻向法?你們明白嗎?不管你們明白不明白,現在我來為諸位解說一下這廻向法的內容。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處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間。至一切衆生。至一切國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虛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為無為。至一切語言聲音。

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在往昔發願修習廻向法,積集種種善根的時候,他曾做這樣的觀想並立下心願:但願我所修習的善業,成就的功德力量,能徧虛空法界。譬如一切法的眞實之際,是無所不到、無時不在的。又希望這種功德的力量能到一切有形的物體上。到一切衆生的身心中。到一切世間內各個國土裏。到一切法,令一切正法善法,得到功德的力量,發揚光大。到徧虛空中,令虛空充滿這善根功德的力量。到達三個世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有菩薩修積善根功德的力量。到一切世間的有為法和出世間的無為法。到一切有語言有聲音的地方。菩薩希望他的善根功德力量,到以上所說的那些地方,那種時間,都能發揮它的作用,令一切衆生都獲得利益。

願此善根,亦復如是,徧至一切諸如來所。供養三世一切諸佛。過去諸佛所願悉滿。未來諸佛具足莊嚴。現在諸佛及其國土道場衆會,徧滿一切虛空法界。

菩薩又說:希望我修積的善根功德的力量,像上面所說的一樣,也能普徧到十方三世諸佛的國土。又願以此善根功德之力,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又願過去世的諸佛願願都圓滿。未來世的諸佛,修因已圓滿,證得具足莊嚴——福具足慧具足、百福莊嚴。現在的諸佛,他所居住國土裹的道場法會,因我的善根功德之力,能徧滿一切虛空法界。

願以信解大威力故。廣大智慧無障礙故。一切善根悉廻向故。以如諸天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充滿無量無邊世界。

菩薩之所以能以他所修的善根功德的力量,達到他供養十方三世佛的目的,這完全是他的願力,和信解殊勝,能隨心轉變的大威德神通之力的緣故。次則是菩薩巳證得大智慧,所行所至。都沒有障礙的緣故。同時也是因為菩薩修集善根功德,他並不是為了利己,而是為一切衆生,他把所修集的功德善根,毫無吝惜,統統廻向給衆生,所以他能稱願以成。菩薩供養諸佛的供品,皆為稀世珍奇,可以與諸天王所供養諸佛的供品齊等,其量充滿無邊世界,供養的功德也同樣充滿虛空。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諸佛世尊,普徧一切虛空法界。種種業所起。十方不可說一切世界種世界。不可說佛國土。佛境界。種種世界。無量世界。無分齊世界。轉世界。側世界。仰世界。覆世界。如是一切諸世界中,現住於壽,示現種種神通變化。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這位菩薩,他又作這樣的思維觀想:十方三世的諸佛世尊,他們的大威德法力,能普徧到達盡虛空徧法界,這乃是由於他們往昔修集的種種善業,無量無邊的善業所生起。又有十方不可說——沒有方法能說出它究竟有多少各種不同的世界。又有不可說那麼多諸佛的國土。諸佛不可思議的境界。種種不同的世界。無有數量的世界。沒有分別、沒有齊限的大世界小世界。又有常常轉動的世界。不平正的側世界。向上仰的世界。向下覆蓋著的世界。像這樣各個大小不同的,形狀不同的,種種世界中。都有佛在那兒住世,轉法輪,教化衆生。諸佛為了教化衆生,運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所以他示現種種神通變化之力,攝受衆生。

彼有菩薩以勝解力,為諸衆生堪受化者,於彼一切諸世界中,現為如來,出興於世。以至一切處智,普徧開示如來無量自在神力。

彼字是指上文所說的那些世界。金剛幢菩薩說:在上面所說的各種不同的世界中,都有菩薩,這些菩薩都有大智慧,有特別殊勝的理解力,對於諸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他們都能領受,通達運用。他們觀察十方世界中的衆生,那些機緣已經成熟,那些是堪能接受佛的教化的,菩薩就運用他的神通變化,示現佛身,出興在那個世界,教化衆生,接引衆生皈依佛門。菩薩接引那些衆生,他並不是敷衍了事,潦草塞責圖個好聽的名就算事。菩薩是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要把他所教化的衆生,教到能得到一切智慧,至一切處的智慧境界,並且普徧對衆生講說佛有無量的自在——隨心運用的神通之力。

法身徧往無有差別。平等普入一切法界。如來藏身,不生不滅,善巧方便,普現世間。證法實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轉,無礙力故。生於如來無障礙見,廣大威德種性中故。

法身徧往:這是說佛的法性身,他能徧往諸佛的國土,處處一樣沒有不同的。平等普入:則為佛的智身,他普徧深入一切的法界。如來藏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的。如來藏身是以善巧方便,普徧出現到一切世間。證得諸法的眞實性,因為諸法實性能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緣故。菩薩能得到念不退,是他有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菩薩是修大乘果位,他決不會退轉到二乘的果位。他恒常精進,修習正法,因為他已得到圓融無礙的智力,不受一切障礙的緣故。菩薩已生如來家,得如來藏身,永絕二障。得到如來權實無礙的知見,和如來廣大威德的妙用,因為他已生在佛的種性中的緣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其所種一切善根,願於如是諸如來所,以衆妙華,及衆妙香,鬘蓋幢旛,衣服燈燭,及餘一切諸莊嚴具,以為供養。若佛形像,若佛塔廟,悉以如是。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亂廻向。一心廻向。自意廻向。尊敬廻向。不動廻向。無住廻向。無依廻向。無衆生心廻向。無躁競心廻向。寂靜心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大菩薩,以他所種的一切善根,願在十方諸佛的道場裹,用很多的上妙名華,很多種名貴的香,很多的錦繡鬘帳、華蓋、高幢、長旛、寳衣、寳燈、巨燭,以及種種稀世的飾品,奉獻諸佛,莊嚴道揚,供養在世的諸佛。若佛形像;菩薩不僅供養現世的諸佛,就是已入湼槃的過去諸佛的形像,和後人為滅度諸佛起的舍利塔,紀念諸佛造的廟,菩薩一概這樣供養,沒有差別。同時對於三世諸佛,也都一樣用他的善根誠意廻向,以廻向而作供養。菩薩廻向的時候,所謂不亂廻向:不亂就是心裹沒有雜念,也不妄想紛飛,而是正心誠意的廻向。一心廻向:心念集中,專心注意的廻向。自意廻向:自己開悟,不是藉其他的因緣所開的悟。以自己的善根廻向,令獲此廻向利益者,亦能自己開悟。 尊敬廻向:為恭敬三寳,因之廻向。不動廻向:不為善惡的境界而動搖,不為逆順的境界而轉移,以不動之定力來廻向。無住廻向:卽不著住,不著住於人,不著住於法,人法皆空的廻向。無依廻向:乃不依於境界的廻向。無衆生心廻向:菩薩為饒益衆生,以自己所修善根廻向一切衆生,但不執著衆生,亦不執著廻向的功德,因菩薩無我相,衆生相,知道我空,故行所無事,不著相廻向。無躁競心廻向:躁是心急躁、脾氣急躁。競是競爭,事事好與人爭勝負。無躁競心就是內心不急躁,心平氣和處事接物。在行為上平易近人,事事謙和,不於人爭長短。如果一個人好勝心強。則每事好強逞能,不能歉讓,易流於貢高我慢,恃才傲物。這種性情的人,卽不能修道。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寂靜心廻向:寂靜就是湼槃,正順著湼槃來廻向。以上十種廻向,是分別顯現菩薩修廻向的心相。菩薩以此十種廻向,廻向給法界衆生,廻向無上菩提,廻向實際。

復作是念

盡法界虛空界,去來現在一切劫中,諸佛世尊。得一切智。 成菩提道。無量名字,各各差別。於種種時,現成正覺。悉皆住壽, 盡未來際。一一各以法界莊嚴而嚴其身。道場衆會,周徧法界。一切國土,隨時出興,而作佛事。

修十廻向法中至一切處廻向法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盡法界徧虛空界,過去劫、未來劫、和現在劫,在這些時劫中的十方三世諸佛世尊,他們都證得了所有的智慧。他們修行圓滿,功德具足,成就了菩提覺道。他們隨願示現種種身,在無量劫中隨處示現,因之有無量的名字,每個名字都不同。在各個不同的時劫裏,示現成等正覺——成佛。在種種的世界裏住壽——住世,教化衆生。佛的壽命是長住在世的,盡未來際也不入湼槃。有時為了應衆生的機緣而示現入湼槃,那祇是一種善巧方便的度化方法而已。佛的悲心重,他是不會捨衆生而入湼槃,其實他是到另一個世界去教化衆生。每一位佛都是以法界的莊嚴而莊嚴其身。因為佛身就是法界,譬如我們常誦念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這是佛的法身,所以徧滿一切處。也就是以法界的莊嚴而自莊嚴其身。諸佛的道場,道場裏離擧行的各種法會,也是周徧法界,徧滿所有的國土裏。諸佛在十方的國土,隨時都出興於世,教化衆生。在每一個國土裏,都是平等廣度衆生,大做佛事,做佛所做的事。佛就因為要教化衆生,所以他才修證成佛。我們現在想成佛,就要依佛所說的教法來修行。學佛的人,一天沒有開悟,就應該常常生大慚愧。我們要知道從無量劫以來,就因為懶惰、不修行,所以才在六道輪廻裏流轉生死,出不了生死的苦海。今生我們遇到了佛法,如果再不勇猛精進,那麼,要等到甚麼時候生死才能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不要好逸惡勞,躲懶偸安,以為這是便宜事。其實,從無始劫以來,我們就因為犯了躲懶偸安、好逸惡勞的毛病,所以到現在還是生了死,死了生,輪廻不息。想到這裏, 眞令人痛哭流涕,生大慚愧。為什麼我要這樣懶惰?為什麼我不精進修行?為什麼我不勇猛用功?如果能常常這樣廻光返照,反求諸已,問問自己我做一個佛教徒,我對佛教有過甚麼貢獻?倘若有貢獻,那我今後就應該增加我們的貢獻。倘若沒有的話,就要趕快努力,做一個佛教徒中最有力量的大護法,來幫助推動佛教的發揚,把法界推行到全世界,整個宇宙,徧法界,乃至推行到太空去,星球、月球去。也應該推行到每一個角落去,無一處不受到佛光普照,無一處不見聞到法輪常轉,把才是我們佛教徒護法的本分,那才算盡了我們身為佛教徒的一點責任。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因為我觀察到這兒修學佛法的六衆弟子,有不少人希望開悟,想得勝妙的法益、開大智慧。這本不是妄想貪求,這是每個佛弟子應該有的希望和目的。不過我們不能光用心想,抱着希望不努力、不下功夫、不盡本分。那是得不到的,世間上沒有空白說白話就可以得到成果的。要想開悟的人,必須要勇猛精進,拿出你的眞心來,脚踏實地修行用功,為佛教盡責任,貢獻自己的誠心和能力,那一定可以達到你的目的,實現你的希望。否則,空費時光,一無所成時,你決不能怪佛菩薩不接引你,因為佛菩薩他不騙人,但也不會受人的騙。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宗教團體,雖說每個宗教的旨趣和目的各有出入,但却同樣都在宣揚化人心,謀求人類和平,希望能達到世界大同的目的。這些宗教中,則以佛教的義理究竟、最深廣、最眞實,遠勝其他各個宗教。佛教是盡虛空、徧法界,不特愛人類、救人類,佛的慈愛是普及一切生靈有情無情的。佛教在橫的方面說,是量包塵沙;在豎的方面說,則是豎窮三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向外跑,跑不出法界。往里鑽,是鑽無可躦。佛教是無在無不在,無所不在的。佛教的精神,就在這個地方。佛教是全人類的,不是那一個國家私有的。雖說釋迦牟尼佛是出現在印度,但佛教並不限於印度一個地方,而是徧法界的。所以每個佛教徒都應該堅信佛的教言,佛所說的眞實道理,才是眞能救人於生死的苦海,救世界達到如理的和平。這個責任是艱巨的、遠大的,但願身為佛的弟子們,要本著諸佛的教言義理,荷擔這付重擔,共同努力,自救救人,自度度人。

如是一切諸佛如來,我以善根普皆廻向。願以無數香蓋,無數香幢,無數香旛,無數香帳,無數香網,無數香像,無數香光,無數香燄,無數香雲,無數香座,無數香經行地,無數香所住處,無數香世界,無數香山,無數香海,無數香河,無數香樹,無數香衣服,無數香蓮

華,無數香宮殿。

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大菩薩他說:像前面所說的十方三世諸佛國土裹,出興的無量諸佛如來,我願意正心誠意以我所修的種種善根,普徧廻向諸佛,也廻向菩提和一切衆生。我要用無數的香寳蓋、無數的香寳幢、無數的香寳旛、無數的香寳帳、數的香寳網、無數的香寳像、無數的寳香光明、無數的寳香燄、無數的寳香雲、無數的香寳座、無數的寳香經行地、無數的寳香居住的地方、無數的寳香世界、無數的寳香山、無數的寳香海、無數的寳香河、無數的寳香樹、無數的寳香衣服、無數的寳香蓮華、無數的寳香宮殿。菩薩供養諸佛的供品、無一不是上好的、珍貴的、無量數的,這是表示菩薩對於十方諸佛的尊重恭敬,眞心、誠心,並以此莊嚴道場。

無量華蓋,廣說乃至無量華宮殿。無邊

蓋,廣說乃至無邊

宮殿。 無等塗香蓋,廣說乃至無等塗香宮殿。不可數末香蓋,廣說乃至不可數末香宮殿。不可稱衣蓋,廣說乃至不可稱衣宮殿。不可思寳蓋,廣說乃至不可思寳宮殿。不可量燈光蓋,廣說乃至不可量燈光明宮殿。 不可說莊嚴具蓋,廣說乃至不可說莊嚴具宮殿。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寳蓋,不可說不可說摩尼寳幢。

菩薩又用無量的華,做成傘蓋供養十方三世佛,如果要詳細的說,乃至於有無量的華宮殿。又有一望無邊際的鬘蓋,都是用珠寳做成的,如要往詳細的說,乃至有無邊際的鬘宮殿,用鬘造成的宮殿。 又有無與等比的塗香蓋,如要往詳細的說,乃至有無量塗香所造成的宮殿。又有不可以數計的未香蓋,如廣義的說,乃至有不可數無量那麼多的以末香粉飾的宮殿。又有不可稱量的衣蓋,如往廣大方面說, 乃至有不可稱量的衣宮殿。又有不可以心思的寳蓋,如往廣大方面說, 乃至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度量那麼多的寳蓋宮殿。又有不可量的燈光明蓋,如廣大的說,乃至有不可能量度那麼多的光明宮殿。又有不可能用言語說的莊嚴具蓋,如想廣說,乃至有不可能說得清楚的那麼多莊嚴具足的宮殿。又有不可能用言說,不可能用言說那麼多的摩尼寳蓋,和不可能用言說,不可能用言語表達的那麼多的摩尼寳幢。菩薩以不可能用心思計度,用言語表達的無量無邊上妙奇寳,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並莊嚴佛的道場。

如是摩尼寳旛,摩尼寳帳,摩尼寳網,摩尼寳像。摩尼寳光,摩尼寳燄,摩尼寳雲,摩尼寳座,摩尼寳經行地,摩尼寳所住處,摩尼寳刹,摩尼寳山,摩尼寳海,摩尼寳河,摩尼寳樹,摩尼寳衣服,摩尼寳蓮花,摩尼寳宮殿,皆不可說不可說。

摩尼:是寳珠的總名,它的寳光,特別清淨光明,不受一切的垢穢所染汚。此寳珠所在的地方,必定增其威德。如果投到濁水裹,水卽澄清。又名如意珠,它能遂心所求,皆能滿願。這種寳物,唯有德行的聖者才能享受,貪心的凡夫是見不到的。縱使僥倖獲得,必遭受殺身之禍。不可說不可說是印度的數目名字,為大數目之一。

像前面所說的,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用摩尼寳珠做成的寳蓋。和又有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用摩尼寳珠做的寳幢。以及用摩尼寳珠做的長寳旛、摩尼寳珠做的寳帳。摩尼寳珠做的寳網、摩尼寳珠做的佛寳像,摩尼寳珠的光芒遠照十方無盡國土。摩尼寳珠的光輝好像火燄。直射到有頂天。摩尼寳珠的光彩如祥雲飄浮在空中。用摩尼寳珠所做的佛座。用摩尼寳珠鋪飾的經行地面。用摩尼寳珠裝飾的住處。摩尼寳的刹土。摩尼寳的山。摩尼寳的海。摩尼寳的河。摩尼寳的樹。摩尼寳珠貫串成的寳衣服。摩尼寳的蓮花。摩尼寳珠莊嚴的宮殿。以上這種種以摩尼寳珠做成的飾物,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無數,不可以用言語形容。

如是一一諸境界中,各有無數欄楯,無數宮殿,無數樓閣,無數門闥,無數半月,無數却敵,無數窗牖,無數清淨寳,無數莊嚴具。以如是等諸供養物,恭敬供養如上所說諸佛世尊。

如前面經文所說的每一個境界中,都有無數的七寳欄楯——欄干顯現,無數的寳宮殿顯現、無數的樓閣顯現、無數的門闥顯現、無數的半月型的門窗顯現、無數的城牆垜口顯現¬——却敵就是城牆上的垜口,用以退却敵人的。無數的大窗小窗顯現、無數的清淨七寳顯現、無數的莊嚴宮殿及道場的供具顯現。菩薩用這些最珍貴七寳所成的宮殿住處等等供養物,恭敬供養如上所說的十方三世諸佛世尊。

願令一切世間,皆得清淨。一切衆生,咸得出離。住十力地。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法明。令一切衆生,具足善根,悉得調伏。其心無量,等虛空界。往一切刹,而無所至。入一切土,施諸善法。常得見佛,植諸善根。成就大乘。不著諸法。具足衆善,立無量行。普入無邊一切法界。成就諸佛神通之力。得於如來一切智智。

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這位大菩薩,他又發願,說:我願仗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令一切世間都得到清淨。願所有的衆生,都能永離惡道,和六道的輪廻之苦,而能住十力地——住到佛地,永遠不受輪廻的痛苦。又希望一切衆生能修學正法,了達諸佛。對於諸法能眞知實解。得到圓融無礙的智慧光明。不單自己得大善根,也令一切衆生具足善根,所有不良習氣、煩惱無明,都調伏柔和,滅除盡淨,使心如虛空,清淨明朗。菩薩雖然常常在十方國土中來住,可是並不動於身,而無來去的跡象,這就是菩薩的心等虛空無量的修行功行。菩薩常深入其他國土裹去,他並不是去觀光遊覽,而是應機赴緣到那兒去度生,布施種種善法,教化衆生習行一切善法。菩薩慈悲為首,普度衆生,所以他能常常見佛,供養三寳,親近三寳,在三寳前種植種種善根,修行菩薩道,成就大乘的功德,圓滿修集大乘行門。菩薩的成就,如此殊勝,但他對於諸法,却沒有一點執著。菩薩具足了一切衆善,建立了無量功德,普徧入於無邊的所有法界,成就了猶如諸佛的神通力量,也得到了如佛一樣的智慧中的大智慧。

譬如無我,普攝諸法。我諸善根,亦復如是。普攝一切諸佛如來,咸悉供養無有餘故。普攝一切無量諸法,悉能悟入無障礙故。普攝一切諸菩薩衆,究竟皆與同善根故。普攝一切諸菩薩行,以本願力皆圓滿故。普攝一切菩薩法明,了達諸法皆無礙故。普攝諸佛大神通力,成就無量諸善根故。普攝諸佛力無所畏,發無量心滿一切故。普攝菩薩三昧辯才陀羅尼門,善能照了無二法故。普攝諸佛善巧方便,示現如來大神力故。普攝三世一切諸佛降生,成道,轉正法輪,調伏衆生入般涅槃,恭敬供養,悉周徧故。普攝十方一切世界,嚴淨佛刹咸究竟故。普攝一切諸廣大劫,於中出現修菩薩行無斷絕故。

修十廻向至一切處的大菩薩,他能成就大乘,不著諸法以及得如來一切智智,是因為他能普攝,普徧攝受。譬如說無我的我空法,和普徧攝受種種法。所修集的善根,也能和無我法相攝,如同攝受諸法一樣。我的善根也普徧和諸佛的善根相攝。諸佛所修的行門,我也修。諸佛所行的功德,我也行。我普徧攝受諸佛,都能一一供養,從不忘漏一位佛不供養的,決不會發生有餘和不足的情形。我又普徧攝持種種無量諸法,對於諸法的眞實義理,我也能完全悟入,完全明白而能實行,沒有一點障礙。菩薩不僅攝受諸佛的善根和諸法的實意,他也普徧攝受十方世界一切行菩薩道的菩薩,修菩薩行的菩薩,他們所修所行的,都同樣究竟,他們所集的善根,也是相同的。諸菩薩所種的善根,他也種這種善根。諸菩薩所修的善根,他也同樣修這種善根。諸菩薩最初所發的菩提心,增長種種善根,他也是在最初發菩提心,以增長諸善根。他又普徧攝受十方世界諸菩薩所修行的行門。修至一切處廻向的大菩薩,以他從前發的大願大力,使令諸菩薩和他自己所發的願,都能圓滿,也圓滿得到如佛的十力。他又普徧攝受十方世界諸菩薩所修的妙法,和他們證得的清淨光明的智慧。菩薩因為得到了一切法的光明智慧,所以他能瞭達諸法,深悟諸法寳相,徹底通達無礙,妙用圓融。又普徧攝受十方諸佛大威德大神通力,也能成就這種威神之力。菩薩權巧方便,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成就他們的善根。又普徧攝受諸佛的十力和四無所畏,發佛所具有的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滿一切衆生的願。又普攝十方世界諸菩薩的三昧和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才是法無礙辯才、辭無礙辯才、義無礙辯才、樂說無礙辯才。四無礙辯,就是四無礙智。陀羅尼是梵語,中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修至一切處的菩薩,他普攝了諸菩薩的三昧、辯才、陀羅尼,他都能照了,能觀照諸法,了達諸法,都是不二法門,第一義諦。又普徧攝受諸佛所具有的善巧方便法,教化衆生,而且能示現如佛的大威神力。又能普徧的攝受三世中每位佛,從兜率天降生人間,八相成道的過程。如入胎、住胎、出胎、成道,以及轉正法輪,調伏衆生,乃至入般湼槃。並且恭敬供養十方三世諸佛,每一個國土,都有一位佛,他無不周徧供養的。又普徧攝受十方一切的世界,令每一個國土,每一個佛刹,都以他的善根功德,而成為清淨的國土,莊嚴的佛刹,無一不達到究竟的境界。又普徧攝受一切廣大的時劫。這位修廻向法門的大菩薩,他在每個時劫中都出現於世,修菩薩行,行菩薩道,饒益衆生,拯救衆生,教化衆生,這些佛事永遠不會斷絕。以上十二句普攝,分別說明這位菩薩的願望,以普攝善根廻向,於理事方面,靡不周全,成就菩薩自利的德行,然後利及衆生。

普攝一切所有趣生,悉於其中現受生故。普攝一切諸衆生界,具足普賢菩薩行故。普攝一切諸惑習氣,悉以方便令清淨故。普攝一切衆生諸根,無量差別咸了知故。普攝一切衆生解欲,令離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化衆生行,隨其所應為現身故。普攝一切應衆生道,悉入一切衆生界故。普攝一切如來智性,護持一切諸佛教故。

上面的一段經文,是說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大菩薩,他普徧攝持十方諸佛的善根,普攝諸佛所說的諸法實義,普攝諸世界中諸位菩薩的法門,而得到大智慧的清淨光明,以及諸佛的大威德、大神通之力。現在特別表揚菩薩是慈悲為首,平等護念衆生的偉大精神。菩薩不僅是普攝諸佛和諸菩薩的優點,和諸法的實相,他也普徧到四惡趣的衆生中,到六道輪廻示現種種衆生的身形,受生各類的衆生,攝受各類的衆生,教化各類衆生,令他們脫雕六道。又普徧攝受一切衆生,令那些衆生都具足猶如普賢菩薩所修的菩薩行,修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又普徧攝持一切諸惑,像粗惑、細惑、麈沙惑、見惑、思惑、無明惑等。令衆生的諸惑習氣都得到清淨。又普徧攝持一切衆生的諸根,衆生的根性,各個不同,菩薩都能瞭解,縱然有千差萬別,菩薩仍然很明白衆生諸根的趣向。又普攝一切衆生所瞭解的,所欲求的。如果瞭解的是邪知邪見,所欲念的是雜染的、汚垢的,就教化他們遠離不正當的解欲,而得清淨的本體。又普攝一切教化衆生修行的行門,隨衆生能相應的,而為衆生現身說法。又普攝一切與衆生相應契合的。佛說的正道,用神通變化的善巧方法,深入各類衆生裹去,同類相攝,方便教化。又普徧攝受十方三世諸佛的智性——就是諸佛成就的智慧,菩薩用所攝受的智慧,護持諸佛所說的教法。這一段經文,是顯明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大菩薩。成就利他的功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時,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不於業中分別報。不於報中分別業。

諸位佛的弟子!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修的種種善根,如前面經文所說的方法廻向時,他是本著無有所得,一切皆空的功行。雖歸無所得,而仍能圓滿菩提。不著於意自在方便而不違眞實義理。菩薩他不著重在造甚麼業,受甚麼果報;不在這上面用心思,因為他知道「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的道理。雖然他能知道這個道理,但他並不在這個業中,來分別有什麼果報,更不執著,在所受的果報裏頭,來分別他造的是什麼業,受的是甚麼報。菩薩對於受苦,他認為是了苦,受報是了報,所以菩薩是畏因不畏果。反過來說,衆生是畏果,而不知道畏因的道理。菩薩在因地時,隨時謹愼小心,決不造諸惡業,就不會擔心將來受惡報。所以我們每個人,能事事愼重於開始的時候,一定不會受不善的果報。如果是應該受的業報,菩薩也是受之泰然,樂而安之。

雖無分別而普入法界。雖無所作而恒住善根。雖無所起而勤修勝法。不信諸法而能深入。有於法而悉知見。若作不作,皆不可得。知諸法性,恒不自在。

修至一切處廻向的大菩薩,他雖然對業和報不執著,不在這上面費煞心思,但他的行為,自然地造成種種的善業,因為菩薩已捨離了一切的惡業。不必著意,順其慈心,普入於法界,教化一切受苦的衆生。菩薩他雖早巳知道諸法皆空、行而未行、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而未作,他仍恒常修種種善根,從不曾忘了栽培善根,修積福慧,所謂「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這就是恒住善根的一種表現。菩薩瞭达法性本空,知業無實體。倘若業有實體的話,不要說每個人的業充滿虛空了,就是一個人的業實體,就可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幸虧業性本空,無形無相,虛空仍然是虛空,衆生的業障仍然是各自的業障。雖無所起:一切法的本體,是寂滅性的,無生無起的。心經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說的法的本體。雖說如此,但是菩薩並未因此而放逸,他還是勤修聖法,精進勇猛修學種種殊勝法。雖知業性本空,他還是隨時注意造諸善業。不信諸法:這並不是說,菩薩已經知道法性是空的,就不相信一切法,而是說菩薩知諸法空,不執著於法空,仍然能深入諸法實相,這是菩薩的境界。衆生是先要能信,所謂佛法如海,要信才能渡。衆生是要信,才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菩薩是已入聖流了,故沒有一個信的拘束,也沒個不信的荒謬言論。所以說菩薩雖不信諸法,而仍能深入一切法,他的心中也沒存著個法相,可是他確能知道一切法的實相理體,也見著一切法的寂滅相。不有於法,而悉知見:無論是有,或者沒有,都能知能見。若作不作,皆不可得:不管你作,或者不作,都是空的、無所得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切法性,它是常常不存在的、空的。菩薩知道諸法的法性,恒不自在。

雖悉見諸法而無所見。皆知一切而無所知。菩薩如是了達境界。知一切法因緣為本。

菩薩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瞭達諸法空相,對於諸佛所闡揚諸法的生滅道理。悉知悉見,可是菩薩他並不執著他有所知、有所見,而是空無所見。菩薩他普徧知道一切法,但他却能無所知。這能知而不知,見而不見,以不動的大定來照了一切,只有菩薩才能這樣的毫無執著,而又能瞭達一切境界。因為菩薩知道一切法,都是從因緣所生。因緣就是能生法的根本,是無形無相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又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云「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就是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兩位尊者追求多年,在偶然的機綠下,見着馬勝比丘對他們所說。兩位尊者立刻去謁見佛,並皈於佛的座下,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這兩首偈頌把因緣所生的法,說得非常清楚,也就是代表了佛教的重要義理,別於其他宗教的特點。

見於一切諸佛法身,至一切法離染實際。解了世間,皆如變化。明達衆生,唯是一法,無有二性。不捨業境,善巧方便。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相。

菩薩因為能明瞭諸法因緣所生的道理,所以他能見到十方諸佛的法身。他離開了一切的染汚法,就可以達到法的究竟實際境界。菩薩修行的功行,知離一切相,卽一切法。離開世間的染汚相,卽是法的眞實際。菩薩瞭解世間上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如幻如化,凡是有形有相者,都是無常;凡有生有滅者,都是虛妄。菩薩明瞭通達,離了理就沒有事可言,知道衆生本來也有同佛一樣的佛性,衆生也都是由無為法中所生。無為法是無形無相,永恆的,佛性也是永恒不變的。因此衆生唯是一法,無有二性。所以不需要捨離業和報的境界,而來教化一切衆生,用善巧方便的方法,隨順機緣,適合衆生業報的境界,分明事理因緣,面對現實教化衆生,決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如此,菩薩在有為法的境界上,示現無為法的妙用,而不會因無為法妙用的緣故,而損滅破壞有為法的相。這個有為法的相還是存在,在無為界——無所為而為的、不為而為的法界裏,示現有為法。他也不會分別執著無為的相。有為法是有形有相的世間法,是無常的,與眞理相違,所謂世俗諦的。無為法是出世的、清淨、眞實、無形無相,永恒不變的,卽第一羲諦。離開了世間法,沒有佛法,常說佛法不離世間法。就因為有世間法,方顯示出世間法的妙用、眞諦。離開了無為法——佛法,世界就沒有光明,沒有了眞理,衆生等於沉在海底深淵。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畢竟寂滅。成就一切清淨善根,而起救護衆生之心。智慧明達一切法海。常樂修行離愚癡法。已具成就出世功德。不更修學世間之法。得淨智眼,離諸癡翳。以善方便,修廻向道。

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大菩薩,他根據前面經文所說,所以他能洞觀諸法實相,知諸法畢竟寂滅相,是不生不滅的,寂然不動的。因此才能成就菩薩的清淨善根。有了清淨的善根,智慧增長,發菩提心,大悲為首,發願救護一切衆生。佛法如浩瀚的大海,菩薩有了如海的大智慧,所以他能明瞭通達如海一般的大法,深入法的究竟境界。菩薩為救護衆生,常常樂於修行,因修行就可以離開愚癡我慢種種障礙,增長清淨智慧。菩薩已經圓滿具足成就了出世的善根功德。更不會再貪着諸世間的一切顚倒法,不清淨的染汚法。得到了清淨智慧的明眼,離棄了一切愚癡,好像掃除了眼中的翳子毛病那樣光明清涼。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修持廻向法門。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稱可一切諸佛之心。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教化成就一切衆生。具足受持一切佛法。作一切衆生最上福田,為一切商人智慧導師。作一切世間清淨日輪。一一善根充徧法界。悉能救護一切衆生,皆令清淨具足功德。

諸位佛的弟子1這位修十廻向至一切處廻向法的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他所修積的種種善根,作這樣的廻向——廻向給法界衆生。廻向無上菩提。廻向眞如實際。菩薩這樣廻向,語語都能符合諸佛的心意,恰恰正好。菩薩又願以他的善根廻向諸佛,莊嚴十方的佛土、清淨十方的佛土。菩薩以他的善根功德,饒益衆生,教化衆生,並且令衆生都能成就道業。菩薩受持十方諸佛所說的法,圓滿具足,無有餘者。菩薩已修到了無所得的境界,所以他堪能被稱為衆生最良好的福田。有可以作尋求七寳的商人大隊裡最有智慧的大導師。又可以作世間上一輪清淨的大日輪,好像太陽照耀著虛空一樣。菩薩每一種善根,都充滿了十方法界。每一種善根,都有救護一切衆生的功能,令一切衆生都得到清淨的智慧,具足功德,圓滿成就佛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能護持一切佛種。能成熟一切衆生。能嚴淨一切國土。能不壞一切諸業。能了知一切諸法。能等觀諸法無二。能徧往十方世界。能了達離欲實際。能成就清淨信解。能具足明利諸根。

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廻向法門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作像前面經文所說的方法廻向時,能有甚麼樣的功用?有甚麼利益?金剛幢菩薩說:我現在可以歸納起來,大概有十種的成就。(1)廻向的利益能護持一切佛種。護持——是保護、支持的意思,保護成佛的種子,支持佛的慧命,不令斷絕。甚麼是成佛的種子?修行辦道的人才能續佛的慧命。(2)菩薩將自己所修的善根,廻向給法界衆生,令他們得到廻向的利益,善根增長,發菩提心,習行善法,善根功德,早日成熟, 圓滿菩提佛果。(3)菩薩廻向的功德力量,能夠莊嚴十方諸佛的國土,又能使十方諸佛的國土更清淨。(4)又能不壞一切諸業,卽是不壞一切衆生的善業,而且令其增長。一切的惡業,則使他消滅,破壞無餘。 (5)佛法深如大海,浩瀚無際,但菩薩他已修證得殊勝的智慧,所以能深悟諸法的實相眞諦。凡夫為什麼不容易明瞭諸法,接受諸法的道理?就因為普通人的心智,為五欲所遮蓋,沒有清淨的智慧。智慧是由清心寡慾的禪定中生起的。(6)菩薩因為修廻向法門,意境清淨,心量寬宏,所以他能瞭達諸法,而且不著諸法,能平等觀察諸法。佛在金剛法會上曾對諸大弟子說過:「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平等二字,不特祇說一切法平等無二,而且還包含有仁慈的意思在內。平等是眞性的體,能等觀諸法,就能修善,發揮諸法的妙用。修廻向法門的菩薩,他是悲心切切,慈心平等關懷一切衆生,這就是他能等觀諸法無二的原因。(7)菩薩又能往十方世界,他道十方世界的目的,是去教化衆生。他不會偏愛那一個世界好,或者他特別喜歡那一個世界的衆生,而是普徧到十方世界,隨願隨緣,普度衆生。(8)菩薩因為修廻向法門,得到最勝利益,參悟了明白諸法實際的方法,就是必須捨離欲念。假如不能離欲,貪愛執著五欲,就永遠不會明白諸法眞實道理。衆生為什麼不能成就道業,證得佛果?就因為被欲念所矇蔽,顚顚倒倒,起惑造業,永墮輪廻。如果能斷欲去愛,尤其更要斷絕淫欲的念頭,修清淨梵行,就能達到了諸法實際的境界。 這時,更應注意的:欲縱能斷絕了,還要進一步去掃除能斷欲的執著,那才是眞正的斷了欲。倘若你心中存著「我是離欲了,我是個離欲的阿羅漢,我已見到法的眞際了,我已開悟了」,這樣,不特可以證明這個人還沒有斷欲,恐怕他還被欲所牽著呢!眞離了欲的人,是不會著於離欲的思想。他的心境空明,已無所謂欲的存在了。菩薩修此廻向法門,能瞭達離欲的方法,無著無依,見到諸法實際的境界。諸位信士!為什麼要離欲?因為佛所以能證得妙覺佛果,就是沒有欲了。想要學佛者,第一就要學佛能離欲——離世間的一切貪欲。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無論講多少,都是叫人離欲。不管那一部經,都是講這個。所以這次講經,必定要強調這個「欲」字, 因為這個「欲」字,他可以演變出無量無邊,不堪設想的後果——大而成佛果,小而能身心安樂,都在這個「欲」字上轉變。成佛或者墮落,都是它的因素。 離了這個「欲」字,則沒有可說的經典。你們不要輕看這一個小毛病, 無論在家人、出家人、佛弟子、非佛弟子,都不容易把這個小毛病除去。如果能把它去了,任何人都可以證得阿羅漢,證得佛果。阿羅漢就是已離欲了。在金剛法會上須菩提對佛說:「世尊!您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可是我不會作這個想法,我也不會自讚我是個離欲的阿羅漢,是人中的第一。倘若我這樣想,這樣說,那我還是著住在這個相上了」。不能離開這個相,而又自以為了不起,那是根本錯誤的。(9)菩薩又因為修此廻向法門,成就了清淨的信解。以他的廻向功德,得到眞正的、清淨的、唯一不離染的信心,從此不會再有不清淨的信解,諸魔外道再也不能動搖他了。清淨信解是能上契諸佛之道的正解。(10)菩薩修此廻向法門,能令他得到具足和明利的諸根。諸根是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諸根,就是六根都完全,不會沒有眼,或者縱使有雙眼睛的外形,而是瞎的、看不見東西。有對耳朶在頭的兩邊,而是聾子、聽不見聲音。有個鼻子掛在面上,而嗅不出香臭。有條舌頭在口內,而嚐不出味道。有個身體驅殼,而不生觸覺。有個意根但不能緣法,這都是六根不具足,缺乏它本來的功能。具足明利的諸根,則是六根卽圓滿無缺,而又明又利。 如眼能看得清清楚楚。耳能聽得清清楚楚,所謂耳聰目明。鼻能嗅得清清楚楚。舌能分別五味清清楚楚。身的觸覺也很敏感。意緣法也緣得明瞭正確,這就是名利的表現。菩薩修此廻向法,就能得到諸根具足圓滿,和它本有的功能明利的利益。以上就是菩薩修廻向法的成就。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四至一切處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講的,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十廻向法門的第四廻向——至一切處廻向法的過程和境界。諸位善信士!我們聽到了這段經文,應該學這位菩薩,腳踏實地,用功修行。不是聽了就過去了,就完結了這一次聽經的事了。聽了如不實行,等於沒有聽一樣。聽經聞法,是給我們一個指路的明燈,藉燈的光,照明我們應走的大道,就要照著這條路向前去修行。假如你已知道這條路而不去走,便始終不會達到你的目的地。假使你希望到達到你要去的地方,就必須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眞眞實實勇猛精進的修行。

菩薩摩訶薩住此廻向時,得至一切處身業,普能應現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處語業,於一切世界中演說法故。得至一切處意業,受持一切佛所說法故。得至一切處神足通,隨衆生心,悉往應故。得至一切處隨證智,普能了達一切法故。得至一切處總持辯才,隨衆生心令歡喜故。

這位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正在修此法門的時候,這並不是說他住在廻向中不動了、停止了。也可以說他一心專注這個法門,心不生他念。經中常稱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大的意思,是指菩薩中的大菩薩。這個大,是分別這位菩薩不是初發心的菩薩,他曾發大菩提心,修行已歷若干時劫,有最上的智慧,大悲為首,慈心普度衆生,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普徧行菩薩道,像這樣的菩薩,就被稱為大菩薩。凡夫如果發大心學修菩薩行,對人慈悲能忍能讓,肯布施能捨,恭敬三寳,精進學道,這樣的人,不論在家出家,也常被人稱為菩薩,這叫凡夫菩薩。如能生生世世發心修行,也就會成為登地的大菩薩,進而圓滿達到佛果。這兒說的大菩薩,是說他因為修這個廻向法,而得到三業上的大用。他雖然還沒有證得佛果,可是他已經能有千百億的化身,好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渡人舟」。這位菩薩他也得到至一切處的隨應身的身業,不論那個世界,隨緣應現,教化衆生。這就是菩薩修至一切處廻向法,所得到的身業的利益妙用。他又得到至一切處的語業上的利益。菩薩能在一切世界中演說佛法——徧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地方的衆生,都能聽到菩薩說的佛法,也不需要麥克風,或者有電台轉播。無論有多遠,所有有緣的衆生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同佛一樣。「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菩薩他因為修得了徧至一切處的語業利益,所以每個世界的衆生,都能聽得到他說法的聲音,每一類的衆生都能聽懂他說的法,而且還覺得菩薩是在那兒專對他們說法呢!這就是菩薩所得到的,在語業方面的神通妙用,所以說能於一切世界中演說法故。菩薩在意業上,也得到至一切處,受持諸佛所說的法。他能到衆生的心裏去說法,能普入一切衆生的身,而為衆生來廻向,令一切衆生漸漸改惡向善,發菩提心。如像我們每個人發的菩提心,能日漸增長,精進眞心修行,這就是菩薩的意業,到我們的意念裏來了。我們的菩提心才一天比一天茁壯,才能受持一切的佛法,深印在八識田裏,永遠不忘。記憶經典、遼達佛法的義理、背誦陀羅尼。 我們之能身受心持,就是受了菩薩意業的幫助,這就是菩薩在意業方面所得的妙用。這也是菩薩修至一切處廻向法,在意業方面的成就,所以他才能受持一切佛所說的法,自利而又利益衆生。以上是說菩薩修此至一切處廻向法門,所得的三業之體。

菩薩又得到至一切處的神足通,盡虛空徧法界,無入而不自得焉。他願到甚麼地方去,就到甚麼地方去,再有多遠他也不需要飛機輪船,一刹那間就到達了,這就叫神足通,神速快捷,不受任何障礙。隨著衆生的心念,觀察所得,便到那兒現出一個應化身,教化衆生,滿衆生的心願。菩薩有因為修此廻向法,得到至一切處的隨證智。這種智慧能令人不論遇到甚麼困難,不管是怎樣複雜的事,就能立刻明白困難的癥結,而順理成章,有條不紊的處理圓滿。不但明白發生的境界,還明白一切法是從緣生從緣滅的道理。 菩薩怎麼會明白的呢?就因為他得到了隨證智。這種智慧是無障無礙的,所以對任何事、任何境界,都能很快的迎刄而解,好像用快刀斬亂麻,立刻了斷。用刀刄比喩隨證智,是很恰當的。隨證智就是能見事省事的智慧。古德常說:「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堪稱「見事省事出世間」的賢人。普通人因為沒有隨證智,所以就遇事糊塗,不知如何處理,往往憑著自己的我執偏見,顚倒行事,後果不堪設想。或者左右為難、徬徨無主,弄成「事絆人」,絆在那兒如入了大定,不知怎樣做才好。 這一停頓,把一切事都躭誤了。人辦事,是迎刄而解;事絆人,就墮沉淪。菩薩得到隨證智,普徧能夠瞭解諸法實相,行事通達無礙。

菩薩又得到至一切處的總持辯才,能隨順衆生的心願,令衆生皆大歡喜。總持,卽梵語陀羅尼。總一切法,持無量羲。持善不令散,持惡不餘生。辯才,卽四無礙辯,又稱四無礙智。卽法無礙辯,羲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菩薩因為修至一切處廻向法,得到了總持上的無礙辯才。因之菩薩能隨處教化衆生,隨順衆生的根性,因材施教。隨衆生的歡喜心,接引衆生,令衆生們都能遂心滿願,如意吉祥,皆大歡喜。衆生心性各個不同,譬如吃東西就各有所好,有的願吃甜,他就給糖。有的喜酸,他就給檸檬。有的好辣,他就給辣椒或芥末。總之,他總是令衆生滿意,不會令衆生失望。菩薩是眞心慈悲,為了滿衆生的願,他甚至下地獄代衆生受苦,都不發一句怨言。他祇希望看到衆生歡喜,決不願見到衆生愁苦。學佛的人,應該跟菩薩學習,常常記得令他人歡喜,不要只為自己的好惡著想。學菩薩道、修菩薩行,是利他,不是利己,應以衆生為前提。衆生歡喜的,於衆生有利的事情,就應該踴躍去做。菩薩從不考慮對自己有無利益。菩薩就是這樣愚癡,以上是菩薩修至一切處廻向法,所得的三業之妙用。

得至一切處入法界,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得至一切徧入身。於一衆生身,普入一切衆生身故。得至一切處普見劫,一一劫中常見一切諸如來故。得至一切處普見念,一一念中一切諸佛悉現前故。

菩薩因為修至一切處廻向法,又得到至一切處,深入十法界的功用,能夠在一根毫毛孔裏,普徧入一切的世界。法界可以分為十種的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四個稱為聖法界。天、人、阿修羅——這三者稱為善法界。畜生、餓鬼、地獄——這三個稱為惡法界。有時也稱為佛道、菩薩道、聲聞緣覺道、善道、惡道。阿修羅多由於瞋心重、憍慢、多疑的原因生於此道,他性好勇鬥。男醜女美。人及畜生、餓鬼中,凡好鬥、脾氣壤、憍傲、多疑者,都可列入修羅類,他有天福沒有天德,所以還算為善道。菩薩修這個至一切處廻向法的緣故,就能很自由的普徧到十法界去,見佛聞法,普度衆生。最神妙的是他能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這不是幻術,而是菩薩修行的功夫才能有此境界。這就是所謂的「圓融無礙」的境界。能於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大小無礙,事理無礙,自他無礙,一切一切都圓融無礙。所以才說「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毛孔雖然小,十方世界現在裹邊,也不覺得狹窄。十方世界雖然大,納入其中也不覺得世界怎樣大。有云:芥子納須彌,就是這種境界。又得至一切處徧入一切衆生的身的功用,而且能於一個衆生的身,普徧入到一切衆生的身。菩薩一身入一切衆生身,一切衆生身也沒有離一菩薩身,這是自他無礙的境界。菩薩又得到至一切處,能普徧見到三世的時劫,在每個時劫裹,又能常常見到十方三世出興的諸佛,以及佛大轉法輪,度一切衆生,最後示寂入湼槃等,八相成道的境界,無一不歷歷在目,這是時間上的無礙智。菩薩又得到至一切處的普見念,在一一念中一切佛都能顯現在他的面前。人最微細的就是一念,在一念中心裏想的什麼,常常自己都不能覺知,可是修至一切處廻向的菩薩,他不特能知道自己的念,而且還能普徧知道一切衆生的念。在每一個念裹邊,前念、後念、今念,念念之中十方三世諸佛都現在其前,所以菩薩常常見到諸佛。這一節經文,是說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大菩薩,他在三業的功用上,得到了任運自在的利益,自利利他圓融無礙的境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至一切處廻向,能以善根如是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修此第四廻向——至一切處廻向法的經過中,能以他所修集的種種善根,像經文中所說的,給十方三世諸佛廻向,給徧法界衆生廻向,為菩提覺道廻向,為眞如實際廻向。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內外一切諸世間 菩薩悉皆無所著

不捨饒益衆生業 大士修行如是智

金剛幢菩薩演說完第四廻向——至一切處廻向法,當爾之時,他仰承十方諸佛,毗盧遮那佛,和釋迦牟尼佛,諸佛世尊的大威德神通之力,普徧觀察十方世界中的衆生因緣,以及法會中諸位菩薩的反應,於是又用偈頌把前面的長行,綜合其重要的義理,再說一遍,以便利後世一切衆生——包括目前的我們,容易明白。

菩薩修此至一切處廻向法,就可普至內外一切世間。內而身心,外而諸世間。盡虛空徧法界,菩薩面對着如此廣大的境界,能夠內無身心,外無世間。菩薩什麽都不執著,旣不執著於他的身心,更不執著於一切世間的境界。雖無所著,但他時刻不忘於衆生。為了饒益衆生,他精勤行道,慈悲修慧,不捨離修行饒益衆生的善業。菩薩所修行的、所追求的,是如何能令衆生得到利益,用怎樣的方法,而能善巧方便教化衆生的智慧。

十方所有諸國土 一切無依無所住

不取活命等衆法 亦不妄起諸分別

在十方的世界內所有無量無數的諸佛國土,菩薩他都無所依戀,也不厭惡那一個國土,也沒有一定永遠住在某一個國土裏。他是徧十方每一處佛土都去,但並不執著是自己私有的地方,菩薩不貪名聞利養,更不會修不正當的五邪命法,以為活命的手段。五邪命法是出家人,用一種不正當的方法,巧騙別人的錢財為生活。五邪命法就是(1)詐現異相。(2)自說功德。(3)占相吉凶。(4)高聲現威。(5)說所得利以動人心。菩薩也不隨便動妄念,或者對於人生分別心,或者對於事生偏見。菩薩修的是至一切處廻向法門,所以決不會執著所依,採取邪法活命,和妄起分別的心念。

普攝十方世界中 一切衆生無有餘

觀其體性無所有 至一切處善廻向

菩薩度衆生,沒有親疏善惡美醜的分別心,沒有愛憎的觀念,而是普徧攝持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衆生,平等護念。他心中不會存著「這個衆生不是我的親友,就等以後再度;這個衆生他是惡人,或者曾對我不友善,就慢慢再度;或者這個衆生看來不順眼,太醜陋,就不度;或者太窮了,沒有給我供養,也不度」。菩薩沒有這些好惡心和私見,他是普攝一切衆生,不捨棄一個衆生不度的。菩薩為什麽要行菩薩道?就為了要利益一切衆生,要教化一切衆生,希望每一個衆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說無有餘——一個不令剩下,也不會度這個衆生不度那個衆生。菩薩觀察每個衆生都有佛性,沒有其他的另一種體性。菩薩修此至一切處的善廻向法,是要把所修集的善根功德廻向給衆生,令衆生早成佛道。但他並不因此而執著這是他給衆生廻向的功德,菩薩是沒有這種執著。佛在金剛法會中對須菩提和大衆說:「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就是說不著相,廣度衆生然不執著於自己的功德。

普攝有為無為法 不於其中起妄念

如於世間法亦然 照世燈明如是覺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諸大菩薩。他們不是衹修某一種法門。不像一般凡夫,一定選擇與自己契機的法門來修學。菩薩他巳瞭解諸法實相的道理,所以他普徧攝受一切法。他不分別有為法——世間法、有漏的,和出世間法、無漏的無為法。他通達諸法,知道佛法不離世間法。他不會在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中間,亂生出一些懷疑、臆測、妄念分別心。他對於世間法的看法,也相當重視。一個人如果對世間的正法——十善,都沒有做得圓滿,那還能修出世的無為法?常言:「未成佛道,先成人道」。人道就是世間的有為法。菩薩對世間法也是這樣看法,他是看十善正法——人道。照世明燈,是說佛像一盞光明的大燈。普照世間,把世間的黑暗照破,成為光明的世間。金剛幢菩薩說:佛也是從這種道理中覺悟的。

菩薩所修諸業行 上中下品各差別

悉以善根廻向彼 十方一切諸如來

這位修至一切處廻向法的菩薩,他所修的種種業行,就是一切的善功德。這種善功德——十善的功德,有上中下三種口品類的區別。如果修大的十善,就成就上品的十善功德。修中等的十善,就成就中品的十善功德。修小十善,就成就下品的十善功德。所謂功不唐捐,衹要為善,總有它的功德存在。所以每個人要隨時謹言愼行,稍一不愼就種下了一個惡因。念念存著善心,就種下了善因。毋以善小而不為,積無量小善,也會成為大功德。菩薩把他所修的善根功德,完成廻向於彼——彼就是一切衆生,廻向十方的一切衆生,和廻向給十方諸佛世尊。菩薩的心目中,時時不忘利益衆生,時時不忘尊敬諸佛。

菩薩廻向到彼岸 隨如來學悉成就

恒以妙智善思惟 具足人中最勝法

菩薩修此廻向法門,為的是度一切衆生,希望法界的衆生們得到他廻向的利益,能夠同登解脫的彼岸。他自己常隨諸佛修學上妙佛法,都得到了成就,以所成就的功行又教化衆生,令衆生也知道修學佛法,也得到成就。菩薩恒時善用他自己修得的殊妙智慧,正念思惟諸法實相及審察所修行的六度萬行,是否能符合諸佛之語意。菩薩就像這樣勤修諸行,具足了人中最殊勝的妙法,和圓滿的功德。

清淨善根普廻向 利益群迷恒不捨

悉令一切諸衆生 得成無上照世燈

甚麼是清淨善根?就是修出世法成就的善根,純淨無一點雜染的善根。世間的一切法,卽令做到至善至美,總不免有點染汚。修行人欲達到佛果,須經歷三大阿僧祇的時間,還要生生世世不間斷的修學,才能把染汚、習氣和無明惑斷盡,才能威就圓滿的清淨佛果。修廻向法的菩薩,他已修行歷若干時劫了,所以他已成就清淨的善根。他以所成就的清淨善根,普徧為一切衆生廻向。群迷就是衆生的代名詞,一切衆生都是迷而不覺,迷惑得顚顚倒倒,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不是少數這樣,而是無量數,所以說群迷。菩薩大慈大悲,一心愍念衆生,看到衆生這樣迷誤不覺,顚倒沉淪,所以他恒不捨棄這些衆生,把善根廻向他們,教化他們,令這些無量數的群迷,都知道「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都能了生脫死,永離輪廻,到達湼槃彼岸。更願意令一切的衆生,能成就無上的道業,將來證菩提佛果。智慧之光普徧照耀世間,猶如照世的明燈,破除世間的黑暗。

未曾分別取衆生 亦不妄想念諸法

雖於世間無染著 亦復不捨諸含識

這位修廻向法的大菩薩,他對於衆生用慈眼看待,平等心教化,沒有分別心,無所選擇。不是說這個衆生,他給我叩了一個頭,我就歡喜他、教化他。那個衆生沒有向我叩頭,我就不理他、不教化他。凡是有緣的衆生,他都歡喜都接引都教化,沒有生過分別心,也不取著於衆生相。菩薩對於諸法,從不懷疑和妄加臆測,他是本著自己的妙智,觀察諸法,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用正法教化一切迷誤的衆生。菩薩雖與凡夫同處在一個世間、和世俗人一樣生活,可是他能不染著於世俗之境。他雖隨順衆生,也不染著於衆生的習氣。他雖然勤修梵行,也不因之而就捨離衆生,遠遁深山,做個自了漢,獨善其身。所以說他也不會捨棄諸含識。含識,也是衆生的代名詞。菩薩是人在塵心出塵,猶如井裹栽花不染塵。

菩薩常樂寂滅法 隨順得至涅槃境

亦不捨離衆生道 獲如是等微妙智

菩薩所修的是寂滅無為之法,他的心念已很自然的常呈現寂淨的境界,所謂八風吹不動,決不會被外境所轉動。他樂於修寂減法,更樂於安住寂靜。雖然如此,但他不捨衆生,要度化衆生,而衆生的根性又不齊等,必須用種種方法,善巧方便去攝受衆生,就得隨順著衆生的心性,採取契機的方便法,慢慢地把那些迷惑的衆生,引導到正法的路上,教化他們生信心、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學行菩薩道,以至能令一切衆生明白不生不滅的道理,到達究竟的湼槃境界,和具有常樂我淨的湼槃四德。亦不捨離衆生道——衆生道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羅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菩薩他並不是衹度三善道的衆生,他也不會捨離三惡道的衆生。衆生起惑造業,總在這六道中打轉,菩薩為要度衆生,也只得跟著衆生在六道中漂沉,一直要把他所度的這個衆生,度到解脫彼岸,他才放心再去度另一個。他的身隨著在六道輪廻裹轉,但是他的心願不會受到染汚,因為菩薩已經獲得到大智慧,無上微妙的大智慧。

菩薩未曾分別業 亦不取著諸果報

一切世間從緣生 不離因緣見諸法

菩薩修行不辭艱辛,他為的是要濟度衆生,他不曾著意在自身的業和報上。他本著慈悲心,行所無事,決不會先存著獲一個好果報的心,才去行菩薩道。修行人能達到菩薩的果位,他的三業早巳獲得了清淨,所做的一切事,無一不是善業了,何用再去計較修善業得甚麼 好果報的事。一切世間上的事事物物,沒有一樣不是從因緣生的。釋迦牟尼佛當年教誨諸大弟子時,對於諸法的生滅解釋,說得非常明確,許多弟子因瞭解佛闡明的道理,證得羅漢果位。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修此廻向法的大菩薩,他已通達明瞭這個道理,所以他才能發大菩提心,修這個廻向法門。如果每個修行人都能明白離了因緣,就見不到諸佛的道理,放下一切執著,自然也就成了菩薩。

深入如是諸境界 不於其中起分別

一切衆生調御師 於此明了善廻向

修廻向法的大菩薩,他已經深入於前面所說的這種寂滅境界,瞭達諸法空相,不會在有為法和無為法上生分別心。一切衆生的調御師——就是說的這位修廻向法的菩薩,他是所有衆生的調御導師,和駕御領導衆生的大善知識,教導有方的好導師。菩薩明白了種種法,得到了通達無礙的智慧,任運自如,以此善根功德,廻向一切衆生。廻向無上菩提,廻向實際,而無有執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無盡功德廻向第五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盡功德藏廻向?

金剛幢菩薩講完了十種迴向中的第四迴向之後,緊接着稱了一聲佛的弟子!然後就提出第五迴向法來,徵詢大家。諸位!你們可知道?甚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無盡功德藏的迴向?在下面我當為諸位解說。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懺除一切諸業重障,所起善根。禮敬三世一切諸佛,所起善根,勸請諸一切諸佛說法,所起善根。聞佛說法。精勤修習,悟不思議。廣大境界,所起善根。於去來今一切諸佛,一切衆生所有善根,皆生隨喜,所起善根。去來今世一切諸佛善根無盡,諸菩薩衆精勤修習,所得善根。三世諸佛成等正覺,轉正法輪,調伏衆生,菩薩悉知,發隨喜心,所生善根。三世諸佛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最正覺,乃至示現入般湼槃。般涅槃已,正法住世,乃至滅盡,於如是等皆生隨喜,所有善根。

金剛幢菩薩又稱了一聲法會中的諸佛弟子後,接着就開始闡演第五種無盡功德藏迴向的法。他說: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是怎樣修行這迴向法的呢?是以懺除一切諸業重障,所生起的善根,迴向給法界衆生的。懺是覺悟已犯的過失,在佛前陳露。悔是旣經覺悟過失,以後改過再不重犯,清淨修行。所以「懺悔」兩個字經常連在一起用。佛教中常擧行禮懺儀,就是集體誦懺悔文和禮佛,以求消業障和悔過自新。佛弟子們不論出家在家,日必在佛前自懺,為自淨其心的修持。懺除是懺悔而除罪的意思,要除滅一切的諸業所造成的重障。這兒說的諸業,是指一切的惡業。惡業能成為很厲害的障礙。就以聽法師講經來說:人的身軀雖然坐在佛堂,但你不一心兩耳專一聽講,時而打閒岔,打妄想,或者看其他的書;這樣都會成為業障,也會錯因果。障就是障得令人愚癡,生不起智慧,更不能生起善根。如果不懺悔。障就不能消除。倘若你希望生智慧,起善根,就必須在佛前誠心懺悔。

經上告訴我們:「懺除罪障,隨喜福德」。怎樣又說會錯因果呢?你們不見社會上許多人作事,總是落後別人一步。比如買彩票,自己的號碼往往與那個中頭彩的人,就上下差一號。又如做生意。眼看別人做這筆買賣賺了大錢,等你去做時,剛好行市變了,不特沒有賺到,反而丟了老本。很多事,就這樣差之毫厘,而結果天地懸殊。這都是在聽經時不專一其心所造的業報,這個報就成了障。這個報障,令人事事趕不上機會,事事落在別人的後面,障得不如意事常八九,愚昧闇鈍,顚倒頹喪。所以說凡能專心誠意聽經聞法的人,他必定可以獲得大利益,一定不會錯因果。

這位修此迴向法的大菩薩,他因為不忘懺除種種的業障,使令生起智慧,增長善根。迴向衆生,故成就了無盡的功德之藏。這無盡的功德就像寳藏,也可說寳庫裡所藏的,都是無盡的功德。菩薩由於在徧法界中,在無盡的境界中,將自己修積的善根,隨時隨地迴向的緣故,所以成就了無盡的功德之藏。修此迴向法的大菩薩,他對於十方三世諸佛的態度和禮貌,無時不是發自內心的畢恭畢敬。用最恭敬的身心,五體投地,入深法性,禮拜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十方諸佛世尊,而除我慢障,並且普徧代表十方世界的衆生禮諸佛法僧三寳。菩薩這樣修行,所生起無盡功德善根,並以此迴向。菩薩又常常勸請諸佛,愍念衆生,常住在世,轉大法輪。說法教化衆生,令衆生能恒聞正法,離苦得樂。因為勸請諸佛說法住世,而獲得無盡的功德之藏。菩薩聞佛說法之後,又能依法修行,而且是勇猛精進,精益求精的勤奮修習佛法。假若只聽而不實踐,那是得不到利益的。菩薩就因為能專一其心的聽,切實依教修習,所以他能領悟。能有所領悟,則不思議的境界,廣大的境界,就可以顯現。這種境界不是普通人可以用心意來思想,用世俗的的言語可以述說或描寫的,乃是由切實的修行功夫中自然成就的。當修行的功行達到某種程度時,就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廣大無邊無際,這時就明白了這種境界。由於有了這種功行,就在其中生出無量無邊的善根。菩薩如是聞佛說法精勤修習,獲得無盡功德之藏,並以此迴向。

菩薩又對於過去世諸佛所修的善根,過去世衆生所有的善根;未來世諸佛所修的善根,末來世衆生所有的善根;現在世諸佛所修的善根,現在世衆生所有的善根——不分別是佛也好,是衆生也好,菩薩皆等觀隨喜,而且讚歎。因為能隨喜讚歎的緣故,其心量一定廣大、柔和,就不會生嫉妒心和瞋恚心。菩薩修此隨喜功德,所生起的善根,獲得無盡的功德之藏。去、來、今十方三世諸佛所具有的善根,是無盡數,不知有多少的。十方三世的諸位菩薩,依如來的教言,精進勤奮,隨喜修學諸佛的善根。這位修廻向法的大菩薩,同樣隨喜修習,獲得無盡的功德之藏。十方三世的每一位佛,當他們成等正覺——成佛之後的時候,必定大轉法輪,演說正法,使令一切衆生,能身心調伏。令剛強乖愎的衆生,也都被調伏得合理合法,謙虛慈和了。菩薩對於這一切的善業,教化衆生的方便法門。他都能領悟。也發隨喜心,隨喜諸佛轉大法輪,如是生起種種善根,獲得無盡的功德之藏。

三世諸佛從最初發心的時候,就發心修菩薩行,修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普度衆生的難行苦行。經若干時劫。功行圓滿具足,方成最正覺而證得佛的果位。成佛之後,教化衆生,乃至示現入般湼槃——就是他教化衆生的因緣,在這一方可以告一段落了,就示現入般湼槃,入滅了。佛示現入湼槃,離開了人間廣大的衆生之後,正法住世一個時期,漸漸進入末法階段,乃至到佛法滅盡。這其中所經過的歷程,各種不同的境界,時間空間上都有顯明的變化。修此迴向法的菩薩,他一一都隨喜,以所生的隨喜善根,成就了無盡的功德之藏。菩薩修行,晝夜六時,不捨懺悔、禮讚、隨喜、迴向,所以成就功德無量。

菩薩如是念不可說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無障礙境。如是廣大無量差別一切善根。凡所稹集,凡所信解,凡所隨喜,凡所圓滿,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獲得,凡所知覺,凡所攝持,凡所增長。悉以廻向莊嚴一切諾佛國土。

修此迴向法的大菩薩,就像這樣念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諸佛的境界。這個念字在這兒不僅只是心念口念,它還包含了觀察的意思在內。菩薩正念思惟,觀察諸佛無量無數的善根功德,成就的勝妙境界。菩薩是以他的勝妙智慧,深入思念諸佛的境界。菩薩也思念觀察自己現在和過去一切所作,其中有如意的和不如意的事相,但他已瞭知這種種境界,祇是虛偽不實的現相,所以決不會令他起貪愛之心,也不會生瞋恚的執着。乃至於因發菩提心所得的無障無礙的智慧境界,菩薩也不生得失心。如是廣大無量的種種不同境界,成就了廣大無盡,種種不同的善根功德之藏。菩薩修行迴向法門,凡是他所修積的種種善根。凡是他所深信瞭解諸法的善根。凡是他曾隨喜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和其他法界的衆生所修集的種種巨細善根。凡所修的六度萬行,功德具足,圓滿成就的善根。凡所修習的法門,而成就的一切善根。凡所修行種種行門所有的一切善根。凡所修證而獲得的勝妙善根。凡所能瞭知而覺悟法性生起的善根。凡所攝受諸佛的教義而心領行持獲得的善根。凡所增長的一切善根——菩薩無一不是完全用以迴向給法界衆生,迴向給菩提覺道,迴向給眞如實際,並以來普徧莊嚴十方諸佛的國土,及諸佛的道場。

如過去世無邊際劫一切世界,一切如來所行之處。所謂無量無數佛世界種。佛智所知,菩薩所識,大心所受,莊嚴佛刹。

修此迴向法門的大菩薩,他不僅祇迴向現在諸佛的國土,也同樣迴向給過去世,無邊無際劫那麼長的時間中所有的十方世界,以及十方世界中諸佛修行的道場,和諸佛曾經降臨過的地方。所謂無量無數佛的世界種,菩薩是一一誠懇迴向,並迴向給法界衆生,迴向給無上菩薩,廻向給眞如實際。凡佛的智慧所知道的,菩薩的智慧所能認識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所能接受的容納的,菩薩均以此莊嚴十方諸佛的佛刹。

清淨業行,所流所引。應衆生起,如來神力之所示現。諸佛出世,淨業所成。普賢菩薩妙行所興。一切諸佛,於中成道,示現種種自在神力。

清淨業,就是無漏業。由於修六度萬行,生起淨行。因此淨行而得自受用,亦卽自利。這種清淨業行,就是所流,像流出的清淨泉水。諸佛菩薩將所修得的清淨業行自利復以利他,以此教化衆生,救拔衆生於苦海中。隨著衆生的業緣,又助成而增長自己的清淨業行。這 就如像鑿一個池,把清淨的泉水蓄起,卽引水入池。所以說諸佛菩薩的清淨業行,皆是由於修無漏的淨行,和度化衆生而成就的。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九大願內有這樣幾句經文:「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衆生。若無 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由此就知道菩薩化度衆生,卽成就了增上緣。清淨業行就是所流,增上緣就是所引。菩薩所修清淨的業行,乃是廣衆生一切的因緣而生出來這種無漏法,也是佛的神力所示現,也是修出世清淨業所成就,也是普賢菩薩的妙行所興起的。所有的十方三世諸佛,都是在清淨的業行中,成就無上的道果——成佛,圓滿菩提覺道,並示現種種自在大威德神通之力。

盡未來際所有如來應正等覺,徧法界住,當成佛道。當得一切清淨莊嚴功德佛土。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無際,無斷無盡。皆從如來智慧所生。

不可窮盡的未來時劫裡,所有如來——言其無計其數的如來,在那些時劫,功行圓滿,應成正等覺,證得佛果,法身充滿虛空,徧法界住。教化衆生,也成佛道。諸佛的佛土,因他在因地的功德,得到最清淨,和一切勝妙莊嚴具,令佛土清淨莊嚴。盡法界,虛空界,沒有邊,周圓無際,沒有長短的分別,難於測度。不會斷絕,也沒有窮盡的一天,因為這種佛土,都是從諸佛的殊妙智慧裡,所生起的上妙境界,成為清淨的莊嚴佛土。

無量妙寳之所莊嚴,所謂一切香莊嚴,一切華莊嚴,一切衣莊嚴,一切功德藏莊嚴,一切諸佛力莊嚴,一切佛國土莊嚴。如來所都,不可思議同行宿緣諸清淨衆,於中止住。

前面所說的諸佛清淨莊嚴國土,是盡虛空徧法界,有無邊無際無斷無盡這麼樣的多,皆是從十方諸佛智慧之身所生。有無能計度的上妙奇寳。不能想像的種種妙寳而為莊嚴刹土。好像各種的寳香,種種的奇華異卉,應有盡有的衣物,以這些殊妙的物飾,來莊嚴佛的道場。又有諸佛的功德之藏,又諸佛十種大威德的神力,所共莊嚴。十方諸佛的國土,都是這樣的清淨莊嚴。如上說的這種殊勝國土,祇有功德完滿,福慧具足的佛才能住持攝受,不是其他諸菩薩衆所能住持的,所以說「如來所都」。另外有許多,不計其敷的菩薩和諸清淨衆,都是過去生生世世與佛有緣的佛弟子,隨佛修清淨行的諸大聖者,在這殊勝清淨莊嚴的道場中,依佛止住其中。

同行宿緣,就是共同在一起修行的同道者。比如目前的金山寺,有不少的四衆弟子,大家同在一寺中。早晚共修讀誦經典。禮佛持咒。參禪打坐,每個人都是晝夜六時勇猛精進,毫無懈怠疲厭之心。這都不是偶然的遇合,乃是過去不知多少生曾經同參修過若干時劫了,以至將來世,大家還會在一起修行,直到同證菩提覺道,圓滿佛果。所以大家應該尊重這份同行宿緣,和睦互濟。這就是「同行宿緣」的意思。

學修佛道的人。一定要時時刻刻往眞的方面做,思想行為不可以夾雜絲毫虛偽狡詐。就像微塵那麼一點點也不要有,否則修道心就會起岔念。當我們初發心向道時,知道一點,就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慢慢進展,能修一點就修一點,務必求其實際,不要做表面的功夫,貪求虛名。修學佛道,依教修行,這是自己的事,不是給外人看的,也不是圖個好名。所以能有同行宿緣的道友聚在一起,同修清淨的業行,不要沾到染汚的業。人人清白,個個乾淨。沒有私心,沒有自利心,沒有貪念,沒有瞋心,沒有癡心,有如是種種的優點,所以才被稱為清淨衆。

道,是要修行才能得,要勤修清淨的業行,才能證得眞正的道行。不是祗用口說,而是要切實做到的。與其口說一丈,不如能做到一尺。修清淨業行的清淨衆們,依善知識在同一個道場,安住其中,朝夕相聚,同修共參,應隨時互相警策勸勉,以求無上道業。

未來世中當成正覺,一切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覩。菩薩淨眼,乃能照見。此諸菩薩,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薩諸清淨業。入不思議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間,無有限極。

修學佛道的清淨衆,若能眞正勤修清淨的善業,若干時劫以後,一定能夠成就正覺的佛果。假如不勤修清淨的善行淨業,就是生生世世剃除鬚髮,出家為僧為尼,想成佛,也是非常緩慢的。一個能成正覺的修道者,雖說要自己勇猛精進,但也需要仰仗諸佛的加被,才能成就佛果菩提覺道,所以說一切諸佛之所成就。這種境界,是祇有出世聖人才能明白的,不是普通凡夫所能看見,能認識。這種境界,祇有菩薩的淨眼方能照見,因為修菩薩道的菩薩,他已修得五眼六通。淨眼就是清淨的智慧之眼,要有智慧之眼,才能照見這種境界。能知道、能明瞭這種境界的大菩薩,他已具足了大威德和大神通之力。這種威德神力,不是偶然,輕易可以得到的。這是由於過去世中,做過很多的善事,栽培了很深的大善根,才能成就,所以說宿植。宿植,就是往昔種植的。菩薩知道一切法,都是好像幻術一樣,虛偽的。如化、因緣結合、幻化而生,它沒有個眞實的體性。菩薩他雖然已瞭知諸法空相,但他仍然普徧修行諸菩薩所修的清淨道業。這位修迴向法的大菩薩,他能入這種不可心思、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勝妙而自在的定中。他善於運用他的大智慧,用巧妙方便,隨緣教化衆生。菩薩的一擧一動。一言一行。行住坐臥,處處表現,都在說法。廣度衆生,大作佛事。所放的光明,能和佛的光明一樣,可以普徧照到十方所有的世間,沒有限度,也沒有邊際。

現在一切諸佛世尊。悉亦如是莊嚴世界。無量形相、無量光色,悉是功德之所成就。無量香,無量寳、無量樹,無數莊嚴,無數宮殿、無數音聲,隨順宿緣諸善知識,示現一切功德莊嚴,無有窮盡。

現在的一切諸佛莊嚴這個世界,是根據過去諸佛莊嚴這個世界的行持,所以他也這樣莊嚴世界。無量的形體,無量的相狀,無量的光燄,無量的彩色,這些形相光色,無量無數,都是菩薩所修的功德積聚而成就。又有無量的種種寳香,無量的七寳,無量的寳樹,無量的 莊嚴具足,無數的寳宮殿,種種的妙音聲。如是種種,都是無量無數,都是隨順著前世的因緣,以及曾經親近過的諸位善知識,所示現的一切功德所莊嚴。菩薩自己所修行的種種功德,又藉著往昔曾親近的善知識的加持,而積聚的功德,用以莊嚴世界。如是種種功德莊嚴,無有窮盡,盡未來際,也不會終止。

所謂一切香莊嚴,一切鬘莊嚴、一切末香莊嚴、一切寳莊嚴、一切旛莊嚴、一切寳繒綵莊嚴,一切寳欄楯莊嚴、阿僧祇金網莊嚴、阿僧祇河莊嚴、阿僧祇雲雨莊嚴、阿僧祇音樂,奏微妙音。

上面所說的無量的莊嚴等,其中有凡夫未見過的,說來也不容易瞭解,普通人能知道的、可想像的,如世上所有的名香——沉香、檀香、牛頭栴檀香等。又有種種精製的寳長鬘。又有用種種名貴的末香。又有各種的珍奇寳石名珠。又有用珠寳裝飾的許多寳旛。又有精工繡織的綢子緞子的無量繒綵。還有無數處的欄干,也都是用寳石雕琢的。還有無以數計的金網,無以數計的寳河在國土中,無以數計的微妙寳法雲寳法雨,充滿虛空法界。以及還有不知多少的天音妙樂,演奏神聖的佛曲,有如是等種種不可知、不可說的上妙奇珍的稀世七寳,莊嚴諸佛的道場和國土。菩薩莊嚴佛世界、佛道場,沒有一樣不是精益求精,以多為勝。

如是等無量無數莊嚴之具,莊嚴一切盡法界虛空界,十方無量種種業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說,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

如上面經文所說的那麼多,旣不能用心思或算數來度量的莊嚴之具,以此莊嚴盡虛空徧法界的佛土和道場。這些殊妙的莊嚴之具,乃是由於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種種清淨善業所生出來的,是諸佛菩薩所修積的善根功德,成就的依據,不是凡夫能見、能瞭解。這種清淨善業所生起果報,唯有佛和登地菩薩才能瞭知。佛瞭知業報成就的因緣,也唯有佛能宣說。一切世界成就是由業因所顯的眞理。盡虛空、徧法界的一切佛土,都是這種道理所成就,都是無量種種業所生起的。

所謂莊嚴佛土,清淨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廣大佛土,安樂佛土,不可壞佛土,無盡佛土,無量佛土,無動佛土。無畏佛土,光明佛土,無違逆佛土,可愛樂佛土,普照明佛土,嚴好佛土。精麗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勝佛土,殊勝佛土,最勝佛土,極勝佛土,上佛土,無上佛土。無等佛土,無比佛土,無譬喩佛土。

前文所說無量無邊的世界中,有一切的佛土,現在大略擧出二十九種,它們的名字,是隨著各位佛所成就的體、德、用,稍有差別而立名不同。如所說的。

莊嚴佛土:這個佛土的住世佛,他的名字就稱為莊嚴佛。因為他修積的萬善具足,以萬善的功德莊嚴他的佛土和道場,亦以萬善之莊嚴為自己的德號,和佛土的名字。

清淨佛土:這個佛土的住世佛,他從初發心在因地時,就嚴持淨戒,修出世的清淨梵行。當他的功行圓滿,證得佛果之後,佛號為清淨,佛土亦因之名為清淨佛土,表示他的佛土是純淨無雜,沒有一點染汚。

平等國土:這位佛的尊號名平等,佛土亦名平等。因為這位佛明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他度化衆生也是一視同仁,沒有一點分別心,所以平等是他的勝德,因之名為平等國土。

妙好佛土:這位住持佛成就的果德,殊勝微妙,所以被尊為妙好佛,所應化的國土,亦名為妙好佛土。

威德佛土:這位住持佛,他有威有德,教化衆生時,是恩威並用,所以他的尊號名之為威德佛,國土名為威德佛土。如人能生大念——卽正念,有慧行,謂之威德。

廣大佛土:這個佛土的面積一定很廣大,住持的佛是法雨普滋,對衆生以慈悲為首,不憎惡人,不念舊惡,心量寬宏大量,可包太虛,德行也廣大。因之尊稱為廣大佛,國土亦名之為廣大佛土。

安樂佛土:這位住持佛,名為安樂佛,他所住的國土,非常的安樂,生到他的國中,是旣安穩又快樂。所以稱之為安樂佛土。

不可壞佛土:這位住持佛,名位不可壞佛,他國中的衆生的善根功德,正信正念,永遠不會受到外道的破壞,善業永不會被損傷破壞。但他們以正業可以破魔軍壞惡業,所以稱之為不可壞佛土。

無盡佛土:這位無盡佛,他的國土永遠存在,他住世的時劫無有窮盡,教化衆生的慈悲心永不停止,說法度生永不疲厭,他的眷屬也無窮無盡,佛名無窮,國土亦名無盡。

無量佛土:無量佛的德行無量無邊,國土無量,殊勝的莊嚴之具無量,眷屬無量,法財無量。

無動佛土:佛名無動,意思是說他的定力殊特,如金剛的山嶽,沒有任何境界可以動搖他,所以有大心的聖者和有善根福德的清淨衆,都樂於依持他,修學佛道,因之國土繼佛的德行,也名之為無動佛土。

無畏佛土: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普徧救拔衆生。所以娑婆世界的衆生,稱他為施無畏者,因為他不畏艱苦困難,邪魔外道。這位佛他也是有摧伏魔勢力,主持正羲,以大無畏的精神住世,佛名無畏,國土亦名無畏佛土。

光明佛土:這位佛有大智慧,他的智慧之光,照徧十方世界。他的國土內無幽暗的地方,無三惡道,以琉璃為地。他國內的衆生,人人喜笑顏開,從內心明朗到面色和藹,這都是光明佛的智慧之光,所顯現光明燦爛的境界。所以他的國土被尊稱為光明佛土。

無違逆佛土:這位佛慈悲得像位慈母,他愛護衆生猶如獨子。對於衆生,慈心等觀,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和顏愛語,隨衆生的意欲,令人人都能如意滿願,從不違逆別人的心意,決沒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因此他圜土內絕對沒有惡人惡業出現,而顯現出一片和睦的氣象,充分表現為禮讓之邦,這就是無違逆佛的無違逆佛土。

可愛樂佛土:這位佛也是如同無違逆佛一樣慈愛,沒有一點脾氣,不管在甚麽時候,甚麼地方,任何人見到他總是那麼親切和藹,平易近人。你再有多大的困難,無計的煩惱,甚至忽然遭受到意外的災難橫逆,祇要能見到這位佛,就一切氷消了,無形中就得到了自在安樂,想不到的身心愉悅。這位佛眞是令人敬愛,願生到他的國土中的衆生,有無量無數,人人稱他為可愛樂佛,其國土,也就叫做可愛樂國土。

普照明佛土:這位住持佛的德號就是普照明,他廣化的國土,亦名普照明。這種能普徧照耀,普徧光明燦爛的現象,惟有大福大德的佛才能有此果報。

嚴好佛土:嚴是莊嚴清淨,好是殊勝。這位佛的德號尊為嚴好佛,他的德行是最極清淨,他的國土也是最極清淨,故稱之為嚴好佛土。

精麗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佛土的名稱,是依據佛的德號。佛的德號則是他修證的殊殊功德的代名詞。精麗佛土就是精麗佛的功德所成就的國土,因為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從不懈怠,總是勇猛精進。事事不馬虎,一切都是精益求精,無微不至,所以他才能成就圓滿瑰麗的國土。妙巧佛土和第一佛土,顧名思羲,就知道都是依持無量功德所成就所莊嚴,大寳華王衆所建立。

勝佛土、殊勝佛土、最勝佛土、極勝佛土:這四位佛他們已經把徧法界的種種法門都修圓滿,如像最殊勝的三解脫門等,已圓滿無缺,所以他們被尊稱為勝佛、殊勝佛、最勝佛、極勝佛。彼佛土也就依彼德名而被世人稱之為勝佛土、殊勝佛土、最勝佛土、極勝佛土。

上佛土、無上佛土:這雨個佛土的名稱著重點在佛乘,因為大止妙觀是為無上的緣故。佛名上佛和無上佛,國土卽為上佛土、無上佛土,也可以說是這個國土是上佛的佛土、那個國土是無上佛的佛土。

無等佛土:無等佛的國土,沒有任何的佛土可以與他等量齊觀,所以這位無等佛的應化世界就被稱為無等佛土。

無比佛土:這位佛的功德無量,沒有誰可以與他比較,所以稱為無比佛,國土亦稱為無比佛土。其實佛與佛是相等的,都是功德圓滿,福慧具足的,這些稱號乃是尊敬之意,並沒有含著差別高下之意。

無譬喩佛土:無譬喩的意思,是讚揚這位佛的功德,世間上找不到一樣東西、一句話、或者一種文字,來作譬喩,或者言形,因為他的德行至高無上,殊勝達到極點了。所以稱為無譬喩佛,其國土亦稱之為無譬喩佛土。

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土,所有莊嚴,菩薩摩訶薩以己善根,發心廻向。願以如是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所有國土清淨莊嚴,悉以莊嚴於一世界,如彼一切諸佛國土所有莊嚴。皆悉成就,皆悉清淨,皆悉聚集,皆悉顯現,皆悉嚴好,皆悉住持。

如是十方三世——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所有諸佛的佛土,所有種種的莊嚴,這位修迴向法門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自己所修聚的種種善根功德,發大菩提心,迴向給十方三世諸佛的國土。菩薩發願,他說:我願意三世諸佛的國土,都能成為最清淨,極頂莊嚴的佛土。以這種無上的莊嚴,莊嚴於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的莊嚴,也如同那無量諸佛國土所有的莊嚴一樣。菩薩以莊嚴諸佛國土而為自己的莊嚴,以自己的善根功德而莊嚴諸佛的國土。這些莊嚴都能成就。菩薩所修的善根,也能成就這種種的莊嚴。但願十方三世諸佛的國土,都能清淨。都能成就為衆寳所聚集的國土。這種殊勝的境界,皆能明顯的顯現於世。這都是最清淨最莊嚴上妙極勝的國土。都能常住持在世間上,每個道場都有三寳常住持教化衆生。菩薩用他所修善根,誠懇的這樣迴向。

如一世界。如是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諸佛國土,種種莊嚴,皆悉具足。

菩薩迴向,發願莊嚴十方三世諸佛的國土,先莊嚴一個世界,然後普徧莊嚴盡虛空徧法界的一切世界。三世諸佛的國土,都是這樣。所有一切莊嚴,也同樣充滿盡虛空徧法界的佛土,具足上妙的莊嚴,等量分齊,無有差別。一佛土具足無盡莊嚴,卽十方三世諸佛土悉皆莊嚴。一佛土莊嚴卽一切莊嚴。一處圓滿具足,則一切處皆圓滿具足。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就是華藏世界海的境界。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廻向:願我所修一切佛刹,諸大菩薩,皆悉充滿。其諸菩薩,體性眞實,智慧通達。善能分別一切世界及衆生界。深入法界及虛空界。

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無盡功德藏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又以他所修積的種種善根,作這樣的迴向:願我修行的善根,所成就的諸佛剎土,在諸佛刹土裡邊,有無數大菩薩充滿其中。此中諸大菩薩,每位修行的功行,都已證得了體性眞實不虛的境界。他們的智慧也特別殊勝。所以能通達一切事理,圓融無礙。他們又善能分別十方世界的差別,和十方世界裡的衆生各種不同的習性。他們都能深入所有的法界,和所有的虛空界,與法界和虛空界合而為一。

捨離愚癡,成就念佛。念法眞實,不可思議。念僧無量,普皆周徧。亦念於捨,法日圓滿,智光普照,見無所礙。從無得生,生諸佛法。為衆勝上善根之主,發生無上菩提之心。住如來力。趣薩婆若。破諸魔業,淨衆生界。

「捨離愚癡」,愚癡是衆生的大尅星,罪惡的源頭,生死的根。能把愚癡捨離,就已步上了聖道。怎樣才能捨離愚癡呢?唯有念佛;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功德,念佛的莊嚴。如果能常常心念佛口念佛,就會把愚癡拋棄了。可是愚癡這個尅星,如影隨形,非常不容易把它捨離,所以念佛也不容易達到心念口念,一心不亂的程度。倘能捨離愚癡,念佛一定成就。不捨離愚癡,念佛是很難成就的。

「念法眞實」:就是正念思惟諸法不生不滅的眞實之理。眞實就是不可思議的法。可以思議的法,就不是眞實的法。極樂世界的衆生,都已捨離了愚癡,所以他們是生活在念佛念法的法喜中。修此迴向的大菩薩,也是常常念佛念法念僧,他念法的眞實,瞭知不可思議的法性。

「念僧無量,普皆周徧」:菩薩他常念三寳,功德無量,這種清淨功德,是能普徧充滿到盡虛空徧法界,莊嚴佛土和利益衆生。亦念於「捨」——這個「捨」字的意思,不僅是祇捨一切惡,而且要能捨一切相,和捨却一切執著。斷一切惡,不執著於我已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於我修了一切善。菩薩念於捨,而能把這個念於捨的念也捨了。「法日圓滿」:菩薩修行六度萬行,功德圓滿,智慧之光無上,猶如太陽的光芒,普照十方法界。雖處深邃幽谷,亦能見無所礙。菩薩的如是大念大行,皆從無所得中成就。以無所得,生出一切的佛法。作為衆生中善根最深厚最勝的首腦——領導者。發大菩提心,修學佛道,普度衆生。「住如來力」:仰仗著如來的十力,趣向薩婆若。薩婆若是般若波羅蜜的異名,卽一切智,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又解作一切種智,因為世間和出世間上種種品類,一切義理,無一不瞭知,無一不通達成就。「破諸魔業」:成就了一切種智,就可以憑著智慧,把一切的魔事魔業、損傷衆生利益的惡勢力,都破壞鏟除。「淨衆生界」:令十方法界的衆生,都能生活在清淨的淨土中。修此迴向法的大菩薩,如是迴向,發此大願。

深入法性,永離顚倒。善根大願,皆悉不空。如是菩薩,充滿其土。生如是處,有如是德。

能夠修行圓滿功德具足的菩薩,都是大菩薩,他們都已修證得了一切種智,故能深入佛法的空性中,與法合一。永遠捨離無明貪愛,種種顚顚倒倒的思想行為。所修的善根,修一分就有一分功德。所發的大願,發一次就有一次的成就。所謂功不唐捐,決不會落空的。如像這樣的大菩薩,無量無數,充滿於這位修迴向法的大菩薩的國土裡。能生到這樣清淨莊嚴的國土中的菩薩,以及發大菩提心的衆生,他們都有像諸佛所修的功德,最勝的善根。

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淨光明,具法界智。現神通力,一身充滿一切法界。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別無量無邊法界句義。於一切刹,皆無所著,而能普現一切佛土。心如虛空,無有所依,而能分別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議甚深三昧。

好像上面經文所說的諸大菩薩,他們所作所為,都是合乎佛法的,所以說他們時時都在做佛事。他們也都已證得了菩提覺道。清淨光明的智慧,具有徧法界的一切種智。因為有智慧,就可以顯現種種的神通力,雖然只有一個身體,他以神通力可以使一身充滿法界。因為已經得到最大的智慧,於是見事省事。一切的表現,能深入契合於智慧的境界。又善於分析法界中無量無邊的文理和句義。這些大菩薩的文字般若,已深得文字三昧。諸大菩薩們對於所有的經典,每一句的意思,都分別得很清楚。他們到任何刹土,都不留戀,也不執著,以一身能普徧現身於一切諸佛的國土中。大菩薩們的心量,猶如虛空,無著無所依賴。雖然如是,但是對於種種的法界,還是分別得很清楚。菩薩修的三昧有不計其數的種類,其中最甚深的三昧,他也不用著急,出定入定都非常自由自在。修此迴向法門的大菩薩,是善能出入甚深三昧,所以他才能得無盡功德之藏。

趣娑婆若,住諸佛刹。得諸佛力,開示演說阿僧祇法而無所畏。隨順三世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來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菩薩修行的目標,就是趣向於諸佛的一切種智!能與諸佛共住同一刹土裡,親近諸佛,得到諸佛神通妙用的力量。旣得到諸佛神力加被,辯才無礙的力量之後,遂教化衆生,開導指示衆生應修學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演說無量無邊諸佛所說的修行法門,摧伏外道異論邪說,義正辭嚴,而無所畏。隨順著三世諸佛所修的善根,而自己修習。普徧觀照到十方諸佛的法界,諸佛所說的法。菩薩一面自己依教修行,同時能對衆生闡演諸佛的佛法,令衆生也能依教奉行。

知阿僧祇諸語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議差別音聲。入於無上佛自在地,普遊十方一切世界而無障礙。行於無諍無所依法,無所分別,修習增廣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義。能隨次第,開示演說。

得到了一切種智的大菩薩,他又能知道無量數各類衆生的語言。九法界中各類衆生的語言他都懂得,也能演出他們同樣的音聲,不管與那一種品類的衆生在一起,他就可直接與他們互通言語,交換意見,不須用翻譯。菩薩有此語言天才,度化衆生的效果,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成果,因為語言是溝通彼此之間的橋樑。菩薩不僅在九法界中活動,他同樣也可深入到佛的無上自在的境界中。他到徧法界十方所有的世界中去觀光遊覽,也不會有一點障礙。教化衆生,闡揚佛法,處事接物,無一不是圓融無礙,通達順利的。

菩薩行於無諍的「諍」字,是直言勸告的意思,但在此處則與「爭」字通用,就成了爭論某種事的是非曲直,如爭論爭奪等。為什麼會發生諍呢?人類由於自私心、好勝心、佔有慾的作祟,看不破、放不下,就發生了入與人爭名奪利的行為。一有諍,就會有是有非、有勝有負,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毀有譽,逞強論勝等。這就是諍的結果。假如能把名利、善惡、毀譽都看破了,放下了,那還有甚麼值得諍論的?這一切我執都沒有了,心中沒有了名利存在、勝負存在、善惡存在、好惡存在、毀譽存在,好強逞勝的脾氣也沒有,心中祇有和樂、謙讓,甚麼都好,無時不自在安然,這就是行無諍三昧。旣已無諍,也就無所需要依賴何種法來作保障,更不必依靠何人才能生存。能夠入於無諍的人,他一定是慈和自立的,決定是受人愛敬的。希望能親近他、依止他的人,不知有多少。菩薩能用智慧瞭達一切事理,心中對於名利、善惡、是非、毀譽這些觀念,從不起分別,不在這上面用功夫。菩薩一心修習正法,增長善念,廣大菩提心。菩提心增廣了,就獲得善巧方便的大智慧。因智慧之力,於一切經典文字的辭句和義理,一目了然,通達無礙,也能隨順經典的義理,依著層次有條不紊,闡發他的道理,演說眞實的佛法。對衆生詳細開導,指示一條正確的理路,令衆生都能依法修行,捨迷歸眞。

願令如是諸大菩薩莊嚴其國,充滿分布隨順安住。熏修、極熏修。純淨、極純淨。恬然宴寂。於一佛刹。隨一方所,皆有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敷、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周徧充滿。如一方解,一切方所,亦復如是。如一佛刹,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修無盡功德藏迴向的這位大菩薩,他又希望像前節經文所說的那些位大菩薩,都來莊嚴他的國土,甚至充滿世界,分布到一切的國土隨順安住。隨順著所在地的國風民俗,與衆生安適相處。熏修的意思,可以擧一個譬喩:好像金山寺的七衆弟子,大家一同用功修道,天人生活在佛法裡,這就像用燃香來熏,熏得把原來的顏色都改變了。修就是修習,依照佛所說的道理,來修改我們過去的不正確知見,和錯誤的行為。像這樣熏修身心,無有間斷。修習到了極點,就名為極熏修。熏修到這種程度,就達到了純淨的境界。純淨到了究竟的頂點,就是所說的極純淨。純的意思,就是不雜亂。淨就是清淨,沒有一點染汚存在了。這種現象,就是極純淨而實際的表現。恬然宴寂;恬是柔和安靜,很柔和安然自在。宴寂也是安靜,在這兒有照寂之相。恬然宴寂是根據上文極純淨的境界,而形容菩薩生活在這種境界中自在安然的狀態。於一佛剎,在一個佛刹,是這樣的純淨而恬然宴寂。隨一方所,方是指小地方。好像一個角落。所是處所,指大的地方而言。隨一方所,是說不論那一個小角落裡或廣大的處所,都是這樣純淨的地方,也都有這樣純淨的大菩薩,其數不知有多少,沒有方法可以數,沒有方法來等量,沒有邊際,無法稱度,不能用心思,不可能度量,不能以言語來表達,有不可說不可說——這是印度的大數目之一——這麼多的大菩薩,周徧充滿在一個方所中。在一個方所是這樣,一切方所都是這樣。不特如此,就是整個佛刹中,甚至盡虛空徧法界,一切的佛刹中,都是充滿了極熏修極純淨的菩薩,恬然宴寂而生活其中。這些菩薩都是德行圓滿,猶如普賢大願王一樣。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方便廻向一切佛刹。方便廻向一切菩薩。方便廻向一切如來。方便廻向一切佛菩提。方便廻向一切廣大願。方便廻向一切出要道。方便廻向淨一切衆生界。方便廻向於一切世界,常見諸佛出興於世。方便廻向常見如來壽命無量。方便廻向常見諸佛徧周法界,轉無障礙不退法輪。

金剛幢菩薩又稱一聲諸位的弟子!他說: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修的,所集聚的一切善根,用善巧方便的法門,迴向給一切諸佛的刹土。又以他所修的,所積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給十方世界中的諸位菩薩。又以他所修習積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於菩提覺道。又以他所修習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於諸佛和諸菩薩們所發的大願,希望他們能夠願願都圓滿成就。又以他所修習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於法界中所有眞修實學的佛弟子們,精進修學的出世要道。出世要道,包括小乘大乘兩乘。好像三十七道品、四攝、四無量心、十度、止、觀、智與悲。所以十地品上說:「菩薩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又以他所修習集聚的一切善根,方便迴向以清淨一切衆生界,令諸衆生都能安住於清淨的國土。又以他所修習積聚的善根,方便迴向於一切世界。菩薩願意一切世界的衆生,都能時刻見到十方三世的諸佛如來,出興到他們的世界上。又以他所修習積聚的善根,方便迴向於諸佛如來,希望諸佛的壽命無量無盡,永遠常住於世。又以他所修習集聚的善根,方便迴向諸佛,希望常常見到諸佛,周徧法界,在盡虛空徧法界之中轉無能障礙,永不退轉的法輪。

所謂轉法輪,大凡為佛教工作,能使佛教收到教化效果的工作,都可說是轉法輪。如印經典或佛像流通於世,講經說法直接開導接引衆生,甚至僅為一人解釋一點佛法的道理,不論大小多少,都可稱為在轉法輪。念經、拜佛、誦咒,只要你時時都依佛的教言而行事,思想行為、處事接物,沒有絲毫違背佛教的表現,那麼,就無一不是在轉法輪。佛轉佛的法輪。菩薩轉菩薩的法輪。聲聞緣覺轉聲聞緣覺的法輪。衆生也有衆生的法輪。各有各的法輪,都是在轉之不停。佛的法輪所以無障礙,是因為佛的教理是圓融的,無一處無一事不通達的。不退轉是指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是只有大乘的思想,沒有二乘的思想。位不退是果位不退,時時都安住在大乘菩薩的果位上,決不退到二乘聲聞緣覺的果位。行不退是修行不退,始終修六度萬行,決不做自了漢,或者做佛教中的焦芽敗種。這就稱為轉不退法輪。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時,普入一切佛國土故,一切佛刹皆悉清淨。普至一切衆生界故,一切菩薩皆悉清淨。普願一切諸佛國土佛出興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諸如來身超然出現。

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無盡功德藏迴向法門的大菩薩,當他以所修習集聚的種種善根,好像前面經文所說的迴向時,他不但深入一個佛的國土,也能普徧深入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這乃是他所迴向功德的緣故,所有十方諸佛的國土也因而清淨莊嚴。又能普徧深入所有的衆生界內,也是因為他迴向的功德。一切的菩薩也都得到清淨莊嚴。 他又願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有佛出興於世。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諸佛出興的時候,都是非常安然自在,沒有一點阻礙,隨時隨處就有佛現身。

佛子!菩薩佛子摩訶薩以如是等無比廻向,趣薩婆若。其心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限量。如不思議,知一切業卽以果報,劫悉寂滅。心常平等,無有邊際,普能徧入一切法界。

金剛幢菩薩又非常慈和的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以來振奮法會中聽衆的精神,加強注意力。他說:修此迴向法的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無可比擬,沒有更高超的,不可能再增加一點兒的殊勝迴向法,所修積的善根功德,來趣向於薩婆若——一切智,卽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智慧。這位大菩薩他的心量境界之大,猶如虛空,因為他修行的功夫,已達到離相迴向的程度,所以他的心廣大而寂照無涯。也不可以限量,更沒有邊際,已入於不可以心思,不能以言議的境界。因之,他能知道一切的善業和惡業,將來所應得的果報。這種果報在菩薩的心意中,都是寂滅的。這種境界,應該分作兩方面來說:卽凡夫的境界與菩薩的境界。所謂知一切業,是包括善惡業和其他的種種業。善業就是清淨行,如修梵行,慈悲心待人接物,所得的果報就是善報。惡業就是所作所為都是不清淨的染汚的,所得的果報就是惡報。平時我們常說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修清淨行就得到智慧果。這是在一般的因果律上說,成為一般凡夫的因果循環,流轉生死的根本道理。在菩薩已是三業清淨,了知一切業都是從心而現,亦從心滅。心裡有,一切都有,心裡無,一切就都無了。所以說:「了卽業障本來空」。如果能明白這種道理,一切業障都是空的。要是不明白呢,就應該了還宿債。這兒說皆悉寂滅,意思就是說本來是沒有的。凡夫因為不明白這種道理,所以不愼重於種因,等到因成熟受報的時候,不免怨天尤人,求神拜佛,那又有何補呢?菩薩愼重種因,同時他瞭解這種業性本空的道理,受也好,不受業好,他都是視之空寂。菩薩以智觀照,一切均能卽事契眞,他的心念自然而然是平等平等,沒有任何差別,普徧能入於若事若理的無礙境界,可所以說入於十方三世法界,而無障礙。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不分別我,及以我所。不分別佛,卽以佛法。不分別刹,卽以嚴淨。不分別衆生,卽以調伏。不分別業,卽業果報。不著於思,卽思所起,不壞因,不壞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謂生死有分別,不為涅槃恒寂靜。不謂如來證佛境界,無有少法,與法同止。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將修積的善根功德,誠心誠意地迴向給無上菩提、眞如實際、法界衆生的時候,他的心中沒有一絲兒分別的雜念頭:他不曾想到這是我能迴向的,那是我所迴向的。他也不分別這是我應該恭敬的佛,那是我所歡喜修學的佛法。也不分別這是誰的刹土,或是佛的刹土。是佛的刹土就旣莊嚴而又清淨。他也不分別這是善的衆生,還是惡的衆生,我給這個衆生迴向,或者調伏那個衆生,利益他們,攝受他們。他也不著意自己所作的業,是善是惡,將來要得甚麼果報。這位修迴向的大菩薩,他全不執著在意思中,也不去想這些念是怎樣生起的,因為他知道緣成是無性的,自然就能離掉種種妄念。他也不壞因,因有因的種子,隨其自然;果也有果的自然成其果報。菩薩也不執妄執空,以其能了「知以卽眞」的緣故,不礙存在,不壞假名。實相無相,不壞因果。菩薩他也不取著於事相,也不取著於法理上。他也不說生死,生了死、死了生有這麼多的分別。他也不說湼槃是寂靜的,一切皆空。他也不說佛證得的境界,為什麼呢?因為無有少法可得,與法同止。法也是空的,所以他的身心猶如虛空,不著一切境界,不取任何相,故說與法同止。佛卽法界,不應以法界更證法界。因之菩薩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也無少而入於如。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以諸善根普施衆生。決定成熟,平等教化,無相、無緣、無稱量、無虛妄,遠離一切分別取著。

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迴向法的大菩薩,當他像前面經文所說的迴向時,他又以他所修積的種種善根,普徧迴向施給一切衆生,希望一切衆生得到他迴向的利益,也能增長他們的善根,能夠得到決定性的善業,成熟善的果報。菩薩教化這些衆生,是一視同仁,旣沒有取捨心,也沒有怨親的觀念。他㈠不見衆生相。㈡不取化緣,不論有緣無緣,他都平等教化。㈢不稱量根性,不去分別比較,不管美的、醜的、聰明的、愚笨的、善的、惡的,他都同樣教化愍念,不說這個衆生我教化,那個太醜太笨我不教化。㈣沒有一切的虛妄分別心,沒有能度、所度、我相、人相、衆生相的思想觀念作祟,他都是用實實在在的心去平等教化。菩薩遠遠拋棄了一切分別心,和取著相的偏見心。

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巳,得無盡善根:所謂念三世一切諸佛故,得無盡善根。念一切菩薩故,得無盡善根。淨諸佛刹故,得無盡善根。淨一切衆生界故,得無畫善根。深入法界故,得無盡善根。修無量心等虛空界故,得無盡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無盡善根。於菩薩業勤修習故,得無盡善根。了達三世故,得無盡善根。

菩薩中的大菩薩,好像前文所說的無虛妄分別心,無執著的偏見,無取捨的著相我執,本著平等的深心迴向一切衆生之後,他就得到了無窮無盡,沒有止盡的善根。像他能常念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的緣故,就得到無窮的善根。又如他不但常念諸佛,而且還常念十方一切賢聖僧,這些賢聖僧都是十方的大菩薩。他們湣念衆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行菩薩道,所以這位修迴向法的大菩薩也常念這一切菩薩的慈悲,而得到無窮盡的善根。又如他以自己所修的清淨行的功德,來莊嚴諸佛的刹土,因之也得到了無窮盡的善根。他不單祇莊嚴佛刹,令佛刹清淨,他也教化一切衆生,使令一切衆生界也都得到清淨,所以也能得到無窮盡的善根。

他不僅莊嚴佛刹和衆生界,他還深入法界,令法界普徧清淨莊嚴,也得到無窮盡的善根。他又修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令心量猶如虛空那樣的無邊無際,也得到了無窮無盡的善根。菩薩又能深切的瞭解一切諸佛的境界,所以也得到了無量的善根。對於菩薩所應修習的一切善業,譬如要立功立德,就要常常勤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切實修行六度,就是菩薩的善業。再加方便、願、力、智,合起來是十度,由十度中可實踐為百行、千行、萬行,所以常說菩薩修十度萬行。菩薩修此十度,又叫十波羅蜜,是為了利益一切衆生。

菩薩修習種種善業,是不能懶惰的,一定要時時刻刻精進行道, 才能栽培成就善功德,更要停止一切的罪行業過。菩薩他是勇猛精進,精進更精進,夙夜匪懈,所以他能得到無窮盡的善根。菩薩又能明白三世的一切已成、將成、未成的事事物物,如明白過去世的諸佛,已成就的功德,是已成的佛。明白現在世的諸佛,現在成佛了。明白未來世的諸佛,正在精進行道,當來就要成佛了。對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境界,都能明白。同時也明白過去世的衆生、現在世的衆生、 未來世的衆生,三世的衆生都可以成佛。因為了達三世的緣故,也得到了無窮無盡的善根。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如是廻向時,了一切衆生界無有衆生。解一切法無有壽命。知一切法無有作者。悟一切法無補伽羅。了一切法無有忿諍。觀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住處。知一切物皆無所依。了一切刹悉無所住。觀一切菩薩以無處所。見一切境界悉無所有。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修積的种种善根,如前文所說的方法迴向時,他明白一切衆生界,無有衆生可度。如佛在金剛般若法會上所說的:「佛滅度一切衆生,而無一衆生得滅度者。」這種心境,就是不著,就是行所無事。菩薩瞭達這個道理,縱然度盡衆生界的衆生,他也是覺得無有一個衆生是可度的。菩薩又能瞭解一切是沒有壽命的,因為沒有衆生,故沒有一個衆生相。這一切法,本是無常的、寂滅的,沒有一個法的壽命和壽者相。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菩薩也知道一切法沒有個作者,也沒有和支配操縱的人。佛說:「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不可以言詮」。這就是說「法無作者」。悟一切法是無補伽羅,譯為「數取趣」。就是指不知道修善業,不明白因果的凡夫,總是在生死輪迴的六道中,這兒生、那兒死。有時為人、有時為畜生、餓鬼、地獄,在生死輪迴中,循環不息。在凡夫的知見上看來是實有的,這是在迷昧時候的一種知見。但在菩薩以他覺悟了的知見看來,則是虛妄的、不眞實的。這可以擧個譬喩:好像作戱一樣,不過是扮演劇中人而已。戱完了,一切皆過去,幻滅了。不過作戱的時候,未來作得眞切動人,就必須作得越眞越好,如實眞有,其實都是因虛妄而有,不眞是那麼一囘事。悟一切法,就是覺悟了一切法,這法就是人的生死輪迴,衆生迷妄為眞的顚倒法。一旦覺悟了,就不會再數數不斷的投生到其他「趣」中。

又因為瞭悟一切法,就沒有了忿諍。忿是忿根,心中旣忿怒又瞋恨,這都因我見我執太重,自以為是的偏見引起。諍是諍論。諍論是非、諍論人我、諍論強弱、諍論勝負、諍論損益,這一切一切的諍論,皆由於固執、偏見、自我為上而引起的不平,所以就到處有忿諍,大而國與國諍論,小而人與人之間的諍論,無有一時停息。諍論的實相,可以用海裡的波浪來作比喩。在沒有風的時候,就水平如鏡,水天一色,一望無涯。一旦風起,就吹破了水面的平靜,繼而小風小浪,大風大浪。人間的諍論也是同樣越諍越激烈。海中的浪大了,行船覆沒,人財喪亡。人間的諍論到了極點,兵戈相見,國破家亡,損人而不利己。就以近代數數而起的世界大戰、中日戰爭、韓戰、越戰,人人都知道,還不是由於忿諍而生起嗎!這種慘痛,究竟利益了誰?因為忿諍,就惹出了無限的煩惱。這兒說了一切法,前面說是指人的生死法, 現在又可說是指煩惱法。佛告訴我們: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的煩惱,要求得自在解脫,首先就要斷除一切煩惱。修行的目的在求解脫,所以我們第一就要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能否斷除,這要從事與理上來決定。在事上看,凡夫因為不了一切法,意念裡充滿了貪瞋癡。 由於綿綿不絕的自私自利心,所以轉而生出無盡煩惱,纒縛著凡夫的心。因為不了諸法,故凡夫至死仍脫不出煩惱的束縛。但凡夫發心修行的時候,他就發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在理上說,菩薩已經了悟諸法皆虛妄,因為已悟,所以煩惱就沒有了。因為凡夫還沒有覺悟,故有一切虛妄不實的煩惱。煩惱它本來是菩提的反面,是另一別名。一物兩面有兩名而已。古德說「轉煩惱為菩提」。把煩惱轉成為菩提,煩惱就沒有了,顯現出來的就是大菩提心,所以說煩惱不是斷而是轉。這也可以用一種比喩。像氷與水,氷的本體原就是水。氷就等於煩惱,水就是菩提。在正常的氣溫中, 水永遠是清澈平靜的,不會有浪濤,不會結成氷。凡夫若能學菩薩修行辦道,常住在清淨無為的平靜道業中,自然就會轉煩惱為菩提,變生死為湼槃,那兒還會有忿諍,還會再有煩惱!修廻向法的大菩薩, 他因已瞭達一切法皆虛妄不實,所以他無有忿諍。

菩薩又能觀察一切諸法之所以生起的原因,他明白諸法皆是從緣生,仍然隨緣而滅,這種依因緣所生的法,是空的,假的。佛當年對他的弟子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卽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其實空又不是眞空,但是也必為他安上一個假名,如果能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裡面是含有中道的意義。所謂中道,是非空非有,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故說「因緣所生法」——菩薩能觀察明白這個眞諦,他就知道法是不會有個固定的著落處。法是沒有本體,沒有相狀,它怎會有個住處呢?這也是叫人不要執著。一旦有了法執,就會生法障。執著於法,等於沒有麻煩而自找麻煩。菩薩又知道一切事事物物,都沒有個依附之處。這裡所謂的一切物,包括了器世間的一切有情和無情的衆生。這些事事物物在菩薩的眼界中,都是虛妄的、空的、假和合的,何須有所依,也沒有所可靠的,彼此都是因緣所生。說可依,都有連鎖的關係,說無所依,也實在不可依持。菩薩又明了一切的刹土,佛的刹土,也都沒一定的住所。在凡夫看來,山是山、水是水、大地是大地、虛空是虛空,但在聖人的眼界中看,一切都是虛妄不實在,所以他就不執著,就等於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刹土觀念。菩薩看所有的大菩薩、小菩薩,他們所修行的功德,所積聚的種種善根,所行的六度萬行,在凡夫的心目中,希求得萬一而了不可得,但菩薩並沒有將它當作寳貝看待,把它存到一個可靠的地方,或者買個保險,以便一旦若有損失,就得保險的賠償費。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從未想到他是在做功德,在積聚善根。他祇是行所無事,因為菩薩觀一切菩薩行,沒有個實體,卽沒有實體,又怎麽會有個處所,又何必斤斤計較呢?菩薩見一切境界,都不足以引起他的注意,因為他已照見五蘊皆空。菩薩見任何境界,他就能清楚明白這個境界。他不特不會被境界所迷,他還能轉變這個境界,這就是菩薩的定力,和無著無依的智慧之力。 他明白一切的境界如幻如化, 沒有眞實的體性, 所以說悉無所有。這種道理,是大菩薩的功行境界。這位修無盡藏的大菩薩,他才有這種境界。在我們凡夫的心目中,是不能這樣說的。如果這樣說,就是打大妄語、欺騙人了。凡夫看一切都是有的、眞的、實在的,凡夫的思想和菩薩的思想是有相當懸殊,完全不同的。菩薩的心願是利他,凡夫的願望是利己。所以凡夫視一切就是有,菩薩則能了空,明白一切都是虛妄,故見一切無著。無著則一切無所有;有所執著,就覺得一切都是有,都是眞實的。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眼終不見不淨佛刹。亦復不見異相衆生。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解如來身非虛空,一切功德無量妙法所圓滿故。於一切處,令諸衆生積集善根悉充足故。

金剛幢菩薩惟恐三世衆生不注意,所以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無盡功德藏迴向的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作以上所說的種種迴向時,他的眼中始終不曾看見過不清淨的佛刹,因為他已瞭解穢卽空的緣故,同時他的心是極端清淨,所以在他的眼中一切佛刹都已清淨了,再無有不淨的佛刹。他又不曾見到有異相的衆生,因為衆生也同一空緣故。而且衆生也都有如來智慧的德相,和佛無二無別的。菩薩見佛刹淨、衆生淨、法也淨。因之,他知道沒有一點點的法是以智慧來發覺的,因為智外沒有東西可以令智所入,法性是寂然的。 也沒有一點點的智慧而能入於法理去,再發覺多出一法。因為智是寂而常照,沒有甚麼不同的。菩薩又能瞭解佛的身並不是眞的虛空一樣,雖然常說佛身猶如虛空,這是形容佛的法身之寬大,其心量猶如虛空,能包涵一切。虛空是廣大的,但它是沉寂、無知、無靈性,沒有功德的,沒有妙法的。佛身是具足智慧,他雖如如不動,但他無時不在寂照中觀念憐湣十方一切衆生。佛身是一切功德具足、無量妙法所圓滿,而成就的法身、報身、化身。所以說佛身非如虛空。菩薩他又能在一切的地方,使命令一切的衆生,都能積集無量種種善根,所有一切的善根,都充足圓滿。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淨善根,為一切衆生福田。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隨有所須,一切樂具悉皆得故。隨所游方,悉能嚴淨一切國土。隨所行處,令不可說不可說衆生,皆悉清淨。攝取福德,修治諸行故。

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薩,他在每一念念之中,就能得到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十種佛的力量。他具足圓滿了諸佛所有的福德,成就了他所修積的清淨的善根。清淨善根,就是出世法。放棄一切的染汚法,而修出世的清淨法,以修此淨法成就的善根,就是清淨善根,而作為一切衆生的良福田,令衆生在他面前來供養種福。這位大菩薩,因為修此無盡功德藏廻向法門,成就了一種叫如意摩尼功德寳藏。這種寳藏的功能,可以遂心如意,變化無窮。如有所需無不滿願。如果他想要種種音樂的樂器,立刻就可以得到。無論他想到任何地方去觀光遊覽,或者到那一位佛刹去禮拜參訪,隨時就可以到達,而且所到的地方,諸佛刹土,都能使它清淨莊嚴。隨便他想到什麼處所,都能令那地方,不可說不可說的衆生,都得到清淨。這一切殊勝的境界,都是菩薩曾攝取了無量無邊的福德,修治了諸菩薩所修行的種種行門的緣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修一切菩薩行,福德殊勝,色相無比。威力光明,超諸世間。魔及魔民,莫能贍對。善根具足,大願成就,起心彌廣,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徧無量佛刹。智力無量,了達一切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無邊智。菩提心力,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修此無盡功德的廻向,修一切所修的種種菩薩行,使他得到無盡的福智,超過一切的福智。因其福德殊勝,故有三十二種無有能比的端莊色相,八十種隨形好。他的大威德的力量,和智慧光明,超過世間一切福德者的威力和光明,使魔王和他的子民,沒有誰能睜開眼睛對著菩薩看一眼的。菩薩修治到這種階段時,他已具足了所有一切功德,成就了他曾發的一切大願。他的福德殊勝,其心廣大可包太虛,其量彌廣而周沙界,其智慧可等佛的一切智。在一念動之中,就能普徧深入十方諸佛的刹土。他智慧的力量,不可限量,能夠通達十方諸佛的境界。對於諸佛所證得的道理,深信不疑而能瞭解,因其安住在無邊的智慧之中。菩薩他發的菩提道心,廣大得有如法界,眞切究竟有如虛空,無處不到達。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盡功德藏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開演的長行經文,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法門中第五種廻向,名為無盡功德藏的廻向。

菩薩摩訶薩住此廻向,得十種無盡藏。何等為十?所謂得見佛無盡藏,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世故。得入法無盡藏,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憶持無盡藏,受持一切佛所說法,無忘失故。得決定慧無盡藏,善知一切佛所說法秘密方便故。得解義趣無盡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故。得無邊悟解無盡藏,以如虛空智,通達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無盡藏,充滿一切諸衆生意不可盡故。得勇猛智覺無盡藏,悉能除滅一切衆生愚癡翳故。得決定辯才無盡藏,演說一切佛平等法,令諸衆生悉解了故。得十力無畏無盡藏,具足一切菩薩所行,以離垢繒而繫其頂,至無障礙一切智故。是為十。

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修治圓滿了第五種無盡功德藏廻向法之後,便得到無窮盡的利益,猶如寳藏。現在歸納為十種無盡藏。是怎樣的十種呢?金剛幢菩薩一一分別解釋。每一種都先把它名目標出,然後加以說明:

(1)見佛無盡藏:菩薩修習圓滿第五廻向,可以得見無數量的佛,甚至在一毛孔中,都可以見到阿憎祇那樣多的佛,出現到世間來教化衆生。這是表示心性無大小,一多無礙之意。因為悟了、明白了就轉識成智,智淨影明,所以就有這種境界,並不是凡夫以意識顯現的幻覺。

(2)得入法無盡藏:得到深入法之義理的智觀。以如佛的智慧之力觀察一切法,就等於一法。觀一切法也是如同一法,因為菩薩已證知法理義趣。能以妙慧知法的密義,方便善巧,權實自在運用,所以他觀一切法悉入一法。

(3)得憶持無盡藏:憶是記憶。持是受持;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憶持就是說一個人的記憶力很強,所謂過目不忘。俗語說好記性。無論什麼經典,祇要經過他的眼睛看過一遍,就永遠記得。十方三世諸佛所說、今說、當說的佛法,他只要聽過、看過,就永不會忘失,他必定能心領神會,依教奉行,古人說:「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就名之為憶持無盡藏。

(4)得決定慧無盡藏:決定就是有眞知卓見的智慧,不會猶疑不決,人云亦云,優柔寡斷的跟在別人後面作應聲蟲。面臨任何事情,立刻就能把握著重點,認清是非,用智來決斷,用慧來簡擇。菩薩的智慧是清淨的,第一義諦的出世智慧,沒有偏見、我見。凡夫的智是世間智慧,是不純淨的,一種我見偏見的愚夫表現。菩薩不但有無窮盡的決定智慧,他更善於明白諸佛所說的秘密方便法。甚麼叫秘密法?就是為甲說,乙不知;為乙說,甲不知;甲乙彼此互不相知。方便法是根據衆生的根基,對著衆生的瞭解力,說出來的法,使衆生很容易接受。這是教化衆生不可缺少的智慧妙用。

(5)得解義趣無盡藏:義是法的眞正道理。趣是義理的趣向。解義趣;是說菩薩得到了明白法的義理之所在。不特了一法的義理所趣,種種的法,種種的義理,種種的趣向。法理有深奧的道理,有淺顯易見的道理,往往同樣一件事,發生的時間、地方、人物的不同,運用法理分析時,則有出人之處。菩薩因為得到瞭解義趣的無盡智慧,他就能知道諸理趣的分齊。分齊就是指輕重、緩急、大小、深淺而言。

(6)得無邊悟解無盡藏:悟是明白了,這兒說的悟,不是說懂得了一件事,而是說一悟百悟,千千萬萬的事理都明白了。修行人時刻都在求得開悟,就因為開悟之後,清淨的智慧就湧現了,對於世間上萬事萬物都能清楚覺照。解是瞭解,對一切的疑難都能迎刄而解。菩薩得到了無邊的悟解智,就像虛空那樣空明,無邊無際。因為有了這種無上的智慧,所以他就能通達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微妙甚深法,不假著意,一一能悟解。

(7)得福德無盡藏:菩薩修此廻向法,完全是為了利益衆生。因為衆生困在迷惑中不知出離,菩薩慈悲為首,故把自己修積的善根功德,一點不保留的廻向給衆生,因之,他得到了無窮盡的福德。這些福德並不是他獨自享受,莊嚴自身,而是使其充滿於一切衆生的意念中,綿綿不盡,令衆生也因之得到無盡的福德。

(8)得勇猛智覺無盡藏:菩薩得到了無上智慧,通達一切法,自己覺悟了,又能覺悟衆生,除去衆生的愚癡,為衆生消滅種種的疑惑。 這種愚癡和疑惑,就像好人的眼睛上生了一層病翳一樣,障礙視覺,而看不清一切東西的眞實相狀。菩薩以他的覺悟智慧,為衆生除滅癡惑,瞭悟眞理,這就如除去衆生眼中的愚癡翳。菩薩以勇猛無懈的精神,教化一切衆生;他的般若智覺是無窮無盡。

(9)得決定辯才無盡藏:人的智愚各有差別,多為先天的善根所成。後天的教育和修持,當然也有培育的功效。就如各人的口才來說,有的人辯才無礙,有的人生來木訥,縱然有滿腹經論,但無法宣揚表達。這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薩,他因為修此廻向法,而得到了決定性的辯才無盡藏。所謂決定性,必須通達諸法實相,才有堅固不破的眞理立場,然後運用圓融無礙的智慧,義正辭嚴,滔滔不斷,口若懸河,舌戰群魔,摧伏諸魔外道的謬論,這樣才是眞正的得到了辯才三昧。修無盡藏功德廻向大菩薩,他就得到了這種決定辯才無盡藏。 他能演說十方諸佛的平等法。佛在金剛般若法會上,曾對法會中諸聖者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諸佛所說的法,都是平等平等的,希望後世修學佛法者,不要偏見,而起紛諍。菩薩演示諸法時,衆生聽了,各隨其根性而都能獲大利益。每個聞法的人,都能明白佛法的義理。

(10)得十力無畏無盡藏:這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薩,他因修此法門,而得到了佛的十種神力,四無所畏的無盡藏。圓滿具足了一切諸菩薩所修行的行門。用離垢繒繫在他的頭頂上。繒是絲織品的總名。用上好純淨的絲織品繫在最尊貴的頭上,以顯示菩薩的清淨梵行,離一切塵垢染汚。菩薩證得的智慧,已到達一切無能障礙的境界。智慧本是由於清淨無染中得來,有清淨無染的靈明心,就可以有智慧,有智慧就沒有障礙,而通達無阻。沒有智慧,就因為愚癡、偏見、執著的緣故,所以處處受到障礙。

以上十種,就是這位大菩薩修無盡功德藏廻向所得的十種無盡的智德寳藏。這十種的前六種是說菩薩得的自利的寳藏。第七、八、九種是說菩薩得的利他之藏。最後一種是菩薩所修行的成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廻向時,得此十種無盡藏。

金剛幢菩薩又語重心長的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法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之所以能得到十種的無盡藏,不是輕易可以得到的,是以他修積的種種善根,毫不自私,一點不保留的,眞心誠意廻向給無上菩提,眞如實際,十方三世一切衆生的果報,才有此十種無盡藏的收穫。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當金剛幢菩薩說完了第五無盡功德藏廻向的長行經文之後,他又仰承著十方諸佛,毗盧遮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等的大威德的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三世一切衆生的因緣,而用偈頌,把前面的長行重說一遍, 以便利三世一切衆生容易明白,容易瞭解,容易依法修行。

菩薩成就深心力 普於諸法得自在

以其勸請隨喜福 無礙方便善廻向

深心力就是般若之力、智慧之力。這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菩薩, 他修此法門成就了,而得到了深心力——般若之力,智慧之力,所以才能對於諸法通達徹悟,運用自如,受用自在。諸法就是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這也是為了針對衆生的根性,故採取善巧方便,以便普度衆生,教化衆生。菩薩善於運用,所以說普於諸法的自在,這是靈活運用之意。因為這位大菩薩常勸諸佛常住於世,常請諸佛轉大法輪,又隨喜諸佛修習一切功德,同時還隨喜諸位大小菩薩修積一切功德。因勸請和隨喜的緣故,所以得到無量福報。菩薩有了殊勝智慧,無量福報,又了悟諸法善於運用,於是他用圓融無礙善巧方便的法門,把一切的善根功德,廻向給無上菩提,眞如實際,法界一切衆生。

三世所有諸如來 嚴淨佛刹徧世間

所有功德靡不具 廻向淨刹亦如是

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在这三世中,十方無量諸佛,他們所居住的刹土,都是清淨莊嚴的。這種佛刹並非祇在一處,而是徧滿十方世界。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這位大菩薩,他所修積的種種功德,沒有一樣缺少,都圓滿具足了,同樣徧滿了十方三世的佛刹,以此功德都廻向給十方三世諸佛,莊嚴清淨諸佛的剎土。

三世所有諸佛法 菩薩皆悉諦思惟

以心攝取無有餘 如是莊嚴諸佛刹

修無盡功德藏廻向法的大菩薩,他對於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法都能通達其眞理,依法修持,靜念思惟諾法的眞實意義。他用他的智慧一一攝受,無欠無缺無有餘。他對諸法沒有偏見執著,也不分別這個法高,那個法不究竟。他不會想:這個是大法,修此法門就有功德,可以見佛,能夠成佛。那個是小法,修來沒有利益。菩薩不執著,沒有分別心。凡是諸佛所說的法,他一概一心專注攝取無餘。以其所修積的善根功德,莊嚴每位佛的刹土。

盡於三世所有劫 讚一佛刹諸功德

三世諸劫猶可盡 佛刹功德無窮盡

菩薩以三世那麼長的時劫,來讚歎一位佛刹的功德。三世的時劫,在凡夫看來雖然很長久,但是它還有窮盡的時候,而佛的功德是無有窮盡的,窮未來劫也讚歎不完。讚歎佛刹所得的功德,也是無窮無盡的。

如是一切諸佛刹 菩薩悉見無有餘

總以莊嚴一佛土 一切佛土悉如是

在虛空中有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剎,這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菩薩,以他修持所得的無礙境界,沒有一個佛刹看不到的。他並不是莊嚴一個佛土就認為滿願了,而是要莊嚴所有的佛土,使每一位佛的刹土都同樣清淨莊嚴。

有諸佛子心清淨 悉從如來法化生

一切功德莊嚴心 一切佛刹皆充滿

諸佛的弟子們,他們的心都清淨光明了,因為他們從佛聞法,依教修行,深得聞思修的三昧,捨棄了過去一切的汚垢,得到清淨的身心,猶如從佛的佛法中重新化生出來一樣。他們的清淨光明智慧之心,是由於修積的善根功德所莊嚴而成的。佛剎中充滿了心清淨的佛子。同樣一切剎土中充滿了無量功德。

彼諸菩薩悉具足 無量相好莊嚴身

辯才演說徧世間 譬如大海無窮盡

在一切佛的剎土裡邊,都有無量無數的大菩薩。這些菩薩每位都是相好莊嚴其身,不但相好莊嚴,更都具足了無礙辯才,能演說一切佛法,普徧到每個世間,去教化一切衆生。好像大海一樣,不拒細流,有無窮無盡的容量,和深不可測的境界。

菩薩安住諸三昧 一切所行皆具足

其心清淨無與等 光明普照十方界

菩薩雖說夙夜匪懈,普度衆生,看起來他是忙得馬不停蹄,可是他的心確常能安住於種種的三昧定中,不受外邊的境界所擾亂。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一一具足圓滿了,廣引菩薩道,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菩薩的心沒有一點雜念,也沒有任何染汚,他的心清淨得沒有東西可以與它相比。他的智慧之光,就能普徧照到十方法界去。

如是無餘諸佛刹 此諸菩薩皆充滿

未曾憶念聲聞乘 亦復不求緣覺道

像上面所說的旣清淨又莊嚴的佛刹,徧滿了盡虛空徧法界。這些大菩薩,都充滿在每一個佛刹裡。他們都是修大乘的六度萬行,行大乘的菩薩道,從不曾想退轉來修聲聞乘的法門,以求自了。更不妄想改求緣覺的二乘道理。諸大菩薩自始至終是發大菩提心,不畏艱苦,也不考慮時劫遙遠,也不急急於求證佛果,入般湼槃。菩薩一心一意在普度衆生,不念衆生的舊惡,也不捨棄難度的衆生,所以說菩薩心就如慈母的心。

菩薩如是心清淨 善根廻向諸群生

善欲令其成正道 具足了知諸佛法

菩薩的心是如此的慈悲,如此的清淨無為,如此的平等無私,如此的廣大寬宏。菩薩對衆生的心意,有說不盡的偉大慈愛,猶如和熙的陽光。他把自己修積的善根功德,毫不藏私,統統廻向給一切衆生。他的用心並不在與衆生結好,令衆生來感激他、供養他,他的目的是希望每個衆生得到他廻向的利益,而能早成佛道,和能明白諸佛所說的一切佛法,知道依教奉行,切實依照諸佛所說的道理,做個心地善良、品德優良、行為端正的佛弟子。

十方所有衆魔怨 菩薩威力悉摧破

勇猛智慧無能勝 決定修行究竟法

衆生有多少,魔就有多少。佛有多少,魔也就有多少。古德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頭上」。每一個修行的人,必須經過幾番磨練,才能知道是否經得起考驗,能否走這條修行的路,倘若受不了折磨,就成不了佛。如果經不起苦難,就換不來福享。要想成佛,必須先在魔王隊裡經過一番鍛鍊,認清楚了佛魔的差別,就自然會轉變魔境界為佛境界了。假如你想有好福報,首先就要受得了種種的困苦艱難。十方世界都有佛,十方世界也同樣有魔。這個魔,其實他也是助人成道的,不過他所引導的方向不同,他是在反面來幫助人。他以引誘的方法來迷惑你,考驗你,在這種關頭,如果能清楚善惡業,不受引誘,不被迷惑,就不會做魔子魔民了,就衝出了衆魔怨的包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法的大菩薩,他成就了大威德神通之力,可以把一切魔怨都降伏、都消滅、都摧折破壞乾淨。菩薩有勇猛堅強的威神之力,沒有人能勝過他的大智慧,所以他能決定應該修行的正法。眞正圓融無礙的大法,就是究竟的佛法。

菩薩以此大願力 所有廻向無留礙

入於無盡功德藏 去來現在常無盡

凡是修菩薩行的,一定要發大願力。什麼是大願力?就是恒不捨離衆生。菩薩於長久的時劫中,隨衆生來往於生死海中,不過他是乘著願力來去的。過去世的菩薩,他已發了大願。現在世的菩薩正發著大願在行菩薩道。未來世的菩薩也應當發最大的願力。沒有大願是不能入菩薩之流。這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大菩薩,就根據他發的大願修此廻向法門,將修積的無盡功德善根,全部都將它廻向,一點不保留地廻向給一切衆生。廻向給圓滿大菩提。因為此廻向的功德,而入於無盡的功德寳藏。這是沒有時間的限制——過去、現在、將來。他的廻向無有限量,他的功德也是無窮無盡。

菩薩善觀諸行法 了達其性不自在

旣知諸法性如是 不妄取業及果報

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這位大菩薩,他善於觀察種種修行的法門,他明白通達所有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生滅的法,所以說他能了達 其性是不自在。旣然已經知道諸法的法性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菩薩就不會妄生分別心,來分別善業惡業,也因此沒有善惡業的果報了。

無有色法無色法 亦無有想無無想

有法無法皆悉無 了知一切無所得

沒有色法,也沒有無色法的區別。色法就是五蘊法,包括色、受、想、行、識。色是有形體的,受、想、行、識是無形體的,具是空假。 菩薩能理解這種道理,在他的眼中,根本無所謂五蘊的色法和無色法的觀念。沒有想蘊,也不會有想蘊的看法。無論是有為法,或者是無為法,都是空幻。如果能明了一切的法都是空的,沒有相的,更無所謂願。智和得也是虛空的。所謂「無智亦無得」,心經上說得最透徹了。

一切諸法因緣生 體性非有亦非無

而於因緣及所起 畢竟於中無取著

所有一切的種種法,無論是五蘊,十二因緣法,和四諦法等,都是從因緣生出來。這種從因緣所生的法,它的體性旣非有,亦非無,因之,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沒有。總之,「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它旣不是有為法,也不是無為法,它只是隨著因緣而生滅。由這道理, 就不必再在種種法中生出執著心來,自己困擾著自己。

一切衆生語言處 於中畢竟無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別 明解諸法悉無我

種種的衆生,具有種種語言。語言是無相、空的,如要追究言語的實在處,則是無有所得。如果你能明白一切有名有相的事物,它乃是沒有分別而成的道理,就可以觸類旁通,以此類推,自然就了然一切法都是無我的。

如衆生性本寂滅 如是了知一切法

三世所攝無有餘 刹及諸業皆平等

一切衆生的本性,本來都是寂滅的。根據這個道理,就能明瞭所有一切種種的法,都是一樣的道理。三世在時間上看,似乎不同,但它所攝一切法,同樣無有剩餘。無論是佛刹,或者衆生所造的善惡業,都是平等平等的。

以如是智而廻向 隨其悟解福業生

此諸福相亦如解 豈復於中有可得

用前面所說的無上智慧,來給一切衆生廻向,隨著自己的悟解力明白了一切諸業,一切的果報,而不執著於法,不困惑在諸業和果報裡,心意宛然自在,福業就隨之而生出來。對於所謂的一切福德相,也能了解它是如幻如泡影的。業障本來也是虛妄空假的,在這種通達無礙的智解中,又能找出個甚麼呢?又有何可得呢?

如是廻向心無垢 永不稱量諸法性

了達其性皆非性 不住世間亦不出

這位修無盡功德藏廻向法的大菩薩,他將所修積的善根廻向給一切衆生的時候,是用他的清淨心來廻向。他修的是清淨行,所演釋的是清淨法。以清淨法來教化五濁惡世中的顚倒衆生。菩薩雖然累劫在顚倒的衆生中周旋,來教化這些顚倒衆生,但菩薩的本性始終是清淨,沒有一點染汚。他離開一切過惡,永無惡業而修一切善業,決不會再受境界的沾染和轉變。菩薩以殊勝的智慧和定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說他在修廻向時,其心無垢。垢字在這兒,也可當執著的意思講。如果有了執著,就會生出垢染。若無所執著,就是清淨,無往不通利的。菩薩因為不執著,就沒有我見,就不會生分別心,就不會說:「這個法有很多長處和優點,那個法不究竟,有很多缺點。這個法的價值高,有它的分量,這個法沒有價值,不值得學習。」菩薩從來不妄加批評,不去思量這些無謂的事,也不以言語來議論度量諸法的本性。因為諸法的本性,本來是空寂的。旣知它是空寂的,怎會再去稱量,猜度它呢。菩薩的心,沒有顚倒的成見,當然不會再生出顚倒的妄念和臆測了。菩薩早已明瞭通達諸法都是沒有一個眞實的體性,假名安立,是一種善巧方便而已。這個法,它也不是常住世間的,也無所謂出世。我佛大沙門,早已對諸大弟子說過:「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不可以言詮」。就為了生恐諸弟子破了我執,又迷於法執。所以學修佛道的人,一定要遠離一切的執著,要我執法執俱離。

不住世間亦不出,就是說不應該有個法的執著。什麼叫我執?譬如一般人,總是說:「這是我的,這是我所有的,我所做的,我的一切都是好的,對的,我樣樣第一。」一旦有了一個第一的思想,就不能了生死出苦海,因為有所執著。煩惱痛苦都是由執著所帶來,起惑造業都是受執著的影響而作出惡事,種下惡因。要求得平安自在,就不要事事爭強逞能,爭取第一,而要放棄我執,沒有什麼第一、第二、第三的思想。更明白了諸法無常,無自性體,法也沒有可執著的。我法二執皆空,無有存在,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一切所行衆善業 悉以廻向諸群生

莫不了達其眞性 所有分別皆除遣

一切所行衆善業:包括菩薩所修積的種種善業——身口意三方面的善業,如立功、立德、立言、立行。菩薩所立的功,他不自居為功而為私有,而廻向給衆生,令衆生得此利益而增善根。菩薩所立的德行、德性、和恩德威望,他不以自得、自傲、自耀,也廻向給一切衆生。菩薩言不虛妄、不詐偽、不花言巧語,所說的句句都是良言善語,苦口婆心,無一言不是以利衆生而說的。菩薩的作為,更是仔細謹愼,一擧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佳言義行,給衆生做最好的榜樣。菩薩為了教化衆生,是不計艱辛、不計時劫。菩薩心目中祇有善,沒有惡。因之他自自然衆善奉行,任何惡事也不會作。菩薩行善,不揀大小,不好大喜功,不自我吹噓,不求名聞利養。至於他所見到的惡事,再小他也不作;再對他有利,他也不作,所以說菩薩是「衆善奉行,諸惡不作」。也因為如此,他的三業——身:不殺生、不偸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癡。這就是菩薩教化衆生修學的十善道。菩薩將他所修積的一切善根,統統廻向給所有衆生。菩薩對於這種善業的眞實性,他沒有一點不明白的。所謂為善最樂,所以他將此善業廻向給衆生。菩薩能夠有這樣的心量,就因為他已沒有人我的分別心,他把衆生都看成為和自己是一體。他本著無緣大慈,不管有緣無緣,他都用大慈心待人。慈心能予人安樂。同體大悲,他認為一切衆生和自己一樣,應該沒有彼此分別,他心中從來沒有以為我是菩薩,他們是衆生,我和他們不一樣的這種分別思想。菩薩他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是一體的。全世界的衆生,也是一體。整個法界的種種衆生,都是一體,這樣才是眞正了達人我衆生的眞性。

所有一切虛妄見 悉皆棄捨無有餘

離諸熱惱恒清涼 住於解脫無礙地

世間上充滿了種種虛妄不實的事,每個人都有他自我的知見,因此明爭暗鬥,各逞私欲,貪瞋癡的烏雲,瀰漫於整個宇宙,令人見不了光明,得不到清涼,祇有菩薩把這一切虛名、假利、虛空的生死,令人墮落、纒縛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等,都能捨棄無餘。因之他的眞實智慧就能顯現出來。如果這種虛妄知見放不下,纒縛不解脫,那眞實的智慧是絕對露不出來的。所以我常對大家說:「捨不了假,就成不了眞。捨不了死,就換不了生。」人人都怕受苦,祇貪圖享受,我告訴你們:「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要想享福,要想了生死,你要把虛妄放棄。倘若不能把虛妄棄捨掉,那個眞實的東西就永遠得不到。為什麼呢?因為你儘跟在虛妄的後面跑,怎麼會認識眞實的面目呢?想要明白眞實的道理,就趕快先把虛妄的知見放下,把五欲的纒縛解脫。離諸熱惱恒清涼;諸熱惱,就是很多的煩惱。煩惱有多少呢?大概有八萬四千那麼多。雖然有這麼多煩惱,假設你能把它放下了,就是清涼。能離開一切煩惱,就常常在清涼中生活。好像白天烈日炎炎,熱得汗流夾背,喘不過氣來;一到晚間,涼風習習,就不熱而涼快了。

人的煩惱,就是熱惱,熱惱得心煩意躁,坐立不安。誰叫你生煩惱的?其實都是自己自找的。我見太重,稍有一點不遂自己的心意,脾氣就來了,就像老虎發起威來那麼凶,弄得別人不安,自己也無利。如果能想透了,發脾氣無濟於事,煩惱也解決不了問題,把這種愚昧的行為改了,就像綿羊一樣的純靜了,清涼了。離,是捨離,也可以說是改變。轉變如所謂「轉煩惱為菩提」,轉變了煩惱也可以恒常清涼了。菩薩他已沒有了煩惱,所有他是恒時住在清涼之中,常處於解說圓融無礙之地。什麼叫解脫?解脫是說你的身心被一種東西所束縛著了,現在把這束縛你的東西解掉。人的束縛有一種是有形的,別人可以替你解除。有一種是無形的,如內心的煩惱,精神的束縛,這是別人無法代你的解除的,也不是別人加諸於你的——這就需要自己來解脫。從前有一個修行人,向一位老修行請求指示他求解脫的方法。他說:「請問上座,要怎樣才能得到解脫?」老修行反問他:「誰綁著你了?」這人一聽,心中一想:「是呀!誰綁著我了,我為什麼要像蠶一樣,自己把自己束縛住呢?」於是他立刻開悟了,馬上得到了解脫。你能無罣、無礙、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這就是解脫,也就是前面所講的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沒有一切的執著,就是解脫。人們為什麼得不到解脫,就因為我執、沒有法執、沒有以前的執著,就是解脫。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解脫,就因為我執太重,這東西是我的,身體是我的,房子、地皮、財產都是我所有的,就這樣自己把自己迷住了,得不到解脫。如果能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有為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誰能把你綁得住?你要上天入地,到東到西,到歐洲不要飛機票,到澳洲用不著坐輪船,無入而不自得焉,是多麼的安然自得!像這樣就是到了解脫無礙地。於是,還有甚麼可求的,還有甚麼可執著的?甚麼都可以放下了。放下眞心佛自成,還到甚麼地方再去找成佛之道!放得下一切,那還有個我?我都沒有了,還有甚麼煩惱可離的。我相不空,想不透,看不破,放不下一切,才得不到自在。要能甚麼都看得破,放得下,這時候整個法界都屬於你了,還有甚麼可貪求的!

菩薩不壞一切法 亦不滅壞諸法性

解了諸法猶如響 悉於一切無所著

修無盡功德藏廻向的這位大菩薩,他對諸法了然通達,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無形無相沒有一個本體的。旣然是個沒有體相的抽象東西,又有甚麼可破壞的呢?又怎麽樣使它壞呢?但是顚倒迷惑的衆生,他們就能把好法變成壞法,把善法變成不善法。這話怎樣講呢?其實法的本性並沒有被變失掉,好還是好,善還是善。可是,因為世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法的表現,你若順著善法去做,表現的是善法。你若不依照法去做,這就是壞法不善法的表現了。衆生劣弊的多,常常顚倒行事,不依法則,看起來好像是把法變壞了,那只是衆生起惑造業,而法的本性並未因衆生起惑造業而有所改變。菩薩的一切行動,語默動靜,沒有一處不是依法修行,那怎會壞一切法呢!所以說菩薩不壞一切法,不違背一切法。旣不壞不違背,也就不會滅壞諸法的本性了。菩薩是護持一切法,倡明弘揚一切法,精進勤修一切法,所以他不會破壞損滅諸法的本性。菩薩明白一切法,就如你敲擊一個東西發出的響聲。如果你不去敲打,就沒有聲音發出,一敲就有聲音出來了。好像鐘,叩之則鳴。又如樹木,因受風的吹蕩則鳴。又如海濤,遇有大風時,水被風擊,它也發出浪濤的響聲。人間有殘酷的事發生,欺淩弱者,就會引起公憤。草木無聲,風蕩則鳴;人情乖戾,不平則鳴。法性也是這樣,不說就不能顯現;不說法就不知道有法。一說法就有種種的法。菩薩他了解一切的一切都好像響聲一樣。法性是空寂的而無體相,祇須循著它的軌則去做,不必執著於法。假如執著,就會把自己束縛起來。菩薩瞭解法的法性,他旣不違背法則行事,也不滅壞法的本性,他知道法是如響應聲的,所有他能不執著一切法。沒有執著,就是破除了法執,沒有法執,就是明白了諸法的空相,旣明白了諸法的空相,又執著個甚麼?

了知三世諸衆生 悉從因緣和合起

亦知心樂及習氣 未曾滅壞一切法

菩薩具足了六通三明,所以他能明白知道一切衆生的三世因緣。衆生是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廣泛的說,包括有情無情。有情不特有生命,還有知覺靈性。有優秀的有情、中等知能不好不壞的有情,還有下劣的無知能的有情。人就是有情中優秀的一種。無情還是有生命,不過沒有靈性而己。佛經常常說的衆生,則大多是指有生命有靈性的人類和其他動物。衆生的來源,乃是和合許多因緣而成的,所有叫衆生。所謂因緣就是業網。和合就是生生世世的業網交織,錯綜複雜,源源不絕的輪廻遞償。衆生藉因緣而生,它也依因緣而滅。菩薩了知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的衆生,都是從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他也很清楚這些衆生的心性習氣,以及他們所愛惡的。因緣所生法,本來都是空;旣然衆生皆是依因緣和合而生,那當然衆生也是空的,衆生雖是空,但他並不曾滅壞一切法的本性。

了達業性非是業 而亦不違諸法相

又亦不壞業果報 說諸法性從緣起

菩薩明白通達業性也是空的,業的本身也沒有一个實在的體積,也沒有一定的體相可得。這種說法,是在菩薩的立場,因為菩薩不妄說高論,他是由眞修實學而證得了大智慧,以智瞭達諸法的實相,捨棄了執著,永絕了染汚、惡念、所謂業與報,在菩薩的觀照中都是空的。凡夫生存在業網交織的輪廻中,業果是有的,法相宛然,果報是絲毫不爽的。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菩薩了業性空,但他並不壞業的果報。他演釋諸法性和法的根源,則說明它是從因緣生出來的。

了知衆生無有生 亦無衆生可流轉

無實衆生而可說 但依世俗假宣示

菩薩也明瞭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的,緣滅則滅,衆生也等於沒有。 旣然沒有衆生,也就沒有來流轉生死。衆生空,業相空,諸法也空,所以沒有實實在在的衆生可說,那還有甚麼可執著的。而今經文上隨時提到菩薩不捨衆生,菩薩為了拔救衆裡生修六度萬行。為了教化衆生,勤修諸佛法,這又是甚麼意思呢!這是不壞假名,依著世俗的習慣方便——旣是世間法,又稱俗諦,故給他們一個假名,叫「衆生」。如是方便向世間宣說諸佛教化人的眞正道理。

◎ 回 向 偈 ◎

願 以 此 功 德 莊 嚴 佛 淨 土

上 報 四 重 恩 下 濟 三 途 苦

若 有 見 聞 者 悉 發 菩 提 心

盡 此 一 報 身 同 生 極 樂 國

此經書由尹國富(普覺)請,上海劉敏莉居士發心打字並校對,智誠法師校對。有錯誤之處敬請大家體諒,並指點。全套二十四冊總共歷時三年,讓大家共同研究佛法,共同精進,共勉。願把此經廻向給各人父母、師長,以及法界一切衆生,願生者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闔家平安,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社會和諧,大家都能了生脫死,百年以後都能往生極樂,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歷代宗親、各人過去七世父母、冤親債主齊超生!

Word文档转为PDF版以及网页易读版:生死书 2011.02.13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目錄 疏序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Word版下载 PDF版下载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