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6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十三 光明覺品第九
卷十三 菩薩問明品第十
卷十四 淨行品第十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六)
目 錄
卷十三 光明覺品第九..................................一
卷十三 菩薩問明品第十..................................一一一
卷十四 淨行品第十一..................................二一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三 光明覺品第九
光明覺品第九
為什麼會有光明?因為修般若的緣故,所以現出光明。什麼是覺?就是覺悟。衆生見到光明,就生出覺悟的心。這一品在華嚴經排列在第九品,所以稱為光明覺品第九。
爾時,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在說完四聖諦品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從兩足輪之下放出百億光明,照耀三千大千世界(足是人身最卑賤的地方。但因為智慧是最平等,沒有高下的,所以從足下放出最尊貴的光)。
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一個四大部洲,這是一個世界。積聚一千個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積聚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積聚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因為有三個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閻浮提、百億弗婆提、百億瞿耶尼、百億鬱單越、百億大海、百億輪圍山。
有百億(一萬萬為一億)那樣多的閻浮提(南贍部洲),有百億那樣多的弗婆提(東勝神洲),有百億那樣多的瞿耶尼(西牛賀洲),有百億那樣多的鬱單越(北俱盧洲)。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大海,又有百億那樣多的輪圍山。
百億菩薩受生、百億菩薩出家、百億如來成正覺、百億如來轉法輪、百億如來入湼槃。
有百億那樣多的菩薩,從兜率天內院降下,來到人間受生。有百億那樣多的菩薩,出家修行。有百億那樣多的如來,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有百億那樣多的如來,轉大法輪,教化衆生。有百億那樣多的如來,在雙樹林入大湼槃,這是佛八相成道的過程。八相是①降世、②住胎、③出胎、④出家、⑤降魔、⑥成正覺、⑦轉法輪、⑧入湼槃。
百億須彌山王、百億四天王衆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化樂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衆天、百億光音天、百億徧淨天、百億廣果天、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
有百億那樣多的須彌山(譯為妙高山,山形是上邊寬,而下邊窄)。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四天王衆天(在須彌山的山腰,東是持國天王所在,南是增長天王所住,西是廣目天王所住,北是多聞天王所住)。又有百億那樣多的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因為四方各有八天,中央有一天,所以稱為三十三天。也即是天主——佛教的釋提桓因,住在此天)。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夜摩天(譯為善時分,因為此天以蓮華開合為一晝夜),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兜率天(譯為喜足,因為此天衆生歡喜知足。候補佛位的菩薩都住在此天之內院,當來下生彌勒菩薩就住在此。他來到人間時,據說人血會變為白色),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化樂天(此天的天衆可以遂心所欲,化現各種樂器,各自受用),又有百億那樣多的他化自在天(此天快樂無比,可將他天所變化的音樂,作為自己的音樂。天魔王波旬就住在此天),又有百億那樣多的梵衆天(此天的衆生,其心清淨,無慾念,貌似童子,身如銀色,有男無女,純是化生),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光音天(此天的衆生,不但身心放光,而且智慧也放光,所放的光是紅色,用來作佛事,用光來教化衆生),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徧淨天(此天的衆生,得到純眞清淨的妙樂。因為太快樂了,容易喪失道心,所以修禪定者,宜離此天),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廣果天(此天分為兩種禪定的功夫。修有漏定的外道,會生到無想天;修無漏定的菩薩,會生到五不還天),又有百億那樣多的色究竟天(這是色界最高天。禪定利根者,直接出離三界;禪定鈍根者,要經過四空天「無色界」,才能出離三界)。在這樣諸天所有的境界,完全很明顯的現出來。
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其百億閻浮提中,百億如來亦如是坐。
好像在娑婆世界,能見到佛世尊坐在蓮華藏師子之座。有十個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共圍繞於佛。在其他百億那樣多的閻浮提中,也有百億那樣多的如來,坐在蓮華藏師子之座,在轉法輪,教化衆生。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
這完全以佛的大威神力之緣故,在十方世界中,各有一位大菩薩;而每位大菩薩和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諸菩薩在一起,一起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來聆聽佛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法。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寳首菩薩、功德首菩薩、目首菩薩、精進首菩薩、法首菩薩、智首菩薩、賢首菩薩。
有十位大菩薩,其名號是①文殊師利菩薩,從東方金色世界來,為三世佛母,又為諸佛之師。在處胎經上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②覺首菩薩,從南方妙色世界來,他是覺悟上首的菩薩,證得無礙智。③財首菩薩,從西方蓮華色世界來,他是用法財教化衆生,為上首菩薩,得滅暗智。④寳首菩薩,從北方薝蔔華色世界來,他是眞俗無違,可珍貴故,為上首菩薩。⑤功德首菩薩,從東北方優缽羅華色世界來,他能了達如來應現說法之功德的緣故,而為上首菩薩。⑥目首菩薩,從東南方金色世界來,他能以福田照導,如目將身,平等福田,為究竟智。⑦精進首菩薩,從西南方寳色世界來,他以正教甚深,必在精進,能策萬行,為最勝智。⑧法首菩薩,從西北方金剛色世界來,他以法門雖多,必在正行,於法能行,方得自在,而為上首。⑨智首菩薩,從下方玻瓈色世界來,他以佛之助道,雖無量門,智為上首,能淨萬行。⑩賢首菩薩,從上方平等色世界來,他以前佛後佛,一道清淨,由自性善,故稱為賢。
是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薝蔔華色世界、優缽羅華色世界、金色世界、寳色世界、金剛色世界、玻瓈色世界、平等色世界。
這十位大菩薩,是從自己的國家來到佛所,作為影響衆。這些世界的名稱,已在如來名號品中說過。在東方有金色世界,在南方有妙色世界,在西方有蓮華色世界,在北方有薝蔔華色世界,在東北方有優缽羅華色世界,在東南方有金色世界,在西南方有寳色世界,在西北方有金剛色世界,在下方有玻瓈色世界,在上方有平等色世界。
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威儀智佛、明相智佛、究竟智佛、最勝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觀察智佛。
這十位大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就修菩薩道而利益一切衆生。他們皆在所有諸佛之前,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淨修梵行。淨修就是把一切染汚念頭斷了。梵行就是清淨的行門,專心致志,令雜念不生。淨有掃除的意思,好像房間有塵土,便要大掃除,清理乾淨。淨修也是這樣——把心中的塵垢掃除。什麼塵垢呢?就是邪知邪見,狂心野性,不守規矩的思想等等。人只知掃房間的塵土,而不知掃心中的塵垢。心中有很多的骯髒妄想和雜念,若不把它清除乾淨,這個菩薩道便永遠不會有成就之日。所以要時時刻刻廻光返照,反求諸己,令心不放逸、不隨便,生覺悟的念頭,這就是淨修梵行。
在如來名號品中所說十方世界有十位佛世尊:①在東方金色世界有位佛,名號不動智佛。這位佛在常寂光淨土中,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但徧知一切。他有正知又有徧知,所以他的智慧非常廣大。我們人人都具足這種不動的智慧,可是人人把它遺忘了。好像在作夢的時候,所有的學問也不會運用。所以這位不動智如來,令衆生想起自己本有不動的智慧,令我們返本還原,反迷歸覺。
②在南方妙色世界有位佛,名號無礙智佛。這位佛的智慧是無有障礙,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種智慧,不但諸佛有,我們衆生也有,可惜我們不會用,所以顚顚倒倒。
③在西方蓮華色世界有位佛,名號解脫智佛。這位佛有解脫的智慧,解脫就是離開一切障礙,得到眞正的自由。這種智慧,人人皆有,但因為妄想執著,所以不能解脫。得到智慧解脫,就證得五眼六通。
④在北方薝蔔華色世界有位佛,名號威儀智佛。這位佛有威儀的智慧,威是有威可畏,儀是有儀可法。所謂「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古德說:「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路時,如輕風徐來,水波不興;不可有暴風之勢,颳得天昏地暗。站立時,身直如松,卓然獨立;不可東倒西歪,前彎後仰。坐時,要端然正坐,形如大鐘,不動不搖,心無妄想,自然不動。臥時,採取吉祥臥的姿勢,右手托腮,左手搭胯,好像弓形。這是簡略而言,若廣言之,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總而言之,處處要謹愼行事,時時要注意環境。例如人家正在靜坐,你關門不但要沒有聲音,就是走路也不要有聲音。否則,會影響靜坐者心動。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修道人心靜如水,本來沒有波浪。你若令其心動,或會引他發狂,或者墮地獄。我們修道人的一擧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合乎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標準,不能妨礙他人修道的情緒。這一點,希望大家要遵守,不可放逸!
⑤在東北方優缽羅華色世界有位佛,名號明相智佛,這位佛有明相的智慧,明瞭諸法實相的道理。實相就是無相,不執於相,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因為相從妄心生起,不執便無,所以為實相,就是眞實的相。
⑥在東南方金色世界有位佛,名號究竟智佛。這位佛有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根本的智慧,而不是後得的智慧。我們修道的目的,是求究竟的智慧,此智現前,就是開悟。
⑦在西南方寳色世界有位佛,名號最勝智佛,這位佛,有最殊勝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無上可比,能轉八識為四智。
⑧在西北方金剛色世界有位佛,名號自在智佛。這位佛有自在的智慧。自在就是心離煩惱之縛,到通達無礙的境界。
⑨在下方玻瓈色世界有位佛,名號梵智佛。這位佛有清淨的智慧。清淨就是離開諸惡行之過失,離開衆煩惱之染汚。
⑩在上方平等色世界有位佛,名號觀察智佛。這位佛有觀察的智慧。觀察諸法體性,是不生不滅的。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一切處所有文殊師利菩薩(他的化身是徧滿一切所有諸佛的道場,凡是有佛說法,他都來參加作為影響衆)。他能在各位佛的道場中,同時發出音聲,來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妙法。
有人問:「文殊師利菩薩究竟有多少?」文殊菩薩只有一身,可是能化百千億身。文殊菩薩雖然在本處而不動,但是化身能到十方諸佛國土去。這是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例如有水的地方,就是月光現出,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又如,在一間屋子裡,四壁和上下都掛滿鏡子。人若站在房子中央,在所有鏡子裏邊,都現出人的影子,有很多人影。由此可證,有多少鏡子便現出多少身。
若有見正覺 解脫離諸漏
不著一切世 彼非證道眼
在所有諸佛道場中的文殊師利菩薩,同時說出菩提和煩惱的關係。菩提就是覺道,煩惱就是業障。因為煩惱是從情感所生,有煩惱就有業障。文殊師利菩薩因為憐憫衆生,而說出怎樣修菩提覺道,怎樣斷煩惱業障的方法。所以才說:假設有人能見到正覺(佛),已經證得解脫,離開諸病,也就是內離一切諸漏,外不著世間有為法。但這兩種境界尚不是究竟,因為還有個離不離,著不著的對待法。若是沒有一個離,也沒有一個不離;沒有一個著,也沒有一個不著,這才是絕對待。能這樣,就是對世間法眞正明白了。
沒有一個離,也沒有一個不離,這是掃一切法。沒有一個著,也沒有一個不著,這是離一切相。佛的境界,沒有一個離,也沒有一個不離,而是超情離見。超出凡情,離開凡夫的知見,所以說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議。到這種境界上,才是諸佛的本體。若說諸佛已經離開諸漏,那是還沒有深入明白佛法,若說諸佛已經不著世間法,那也是沒有明白佛法,因為諸佛還在世間教化衆生。雖在世間,但沒有凡夫的顚倒。佛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一個著,也沒有一個不著;沒有一個離,也沒有一個不離,這是究竟的,所以才說不著一切世。
如果說佛還有個離,還有個不離;還有個著,還有個不著,這是對待法,是不究竟的,所以說彼非證道眼。道眼就是眞正的智慧。
什麼是解脫?就是得到眞正自由,無拘無束,來去自在。我們為什麼不自由?因為被執著妄想的繩子把自己綁上,所以行動不自在,得不到解脫。
什麼是諸漏?就是從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例如貪財,就有財漏。貪色,就有色漏。貪名,就有名漏。貪利,就有利漏。漏就是不圓滿。凡是不合規矩的,就是諸漏。
有人在心中打妄想:「吃飯也是漏,穿衣也是漏,睡覺也是漏,那麼,什麼是不漏呢?吃飯是漏,可是人人要吃飯,沒有一個人能不吃飯,人人要穿衣,沒有一個人能不穿衣。人人要睡覺,沒有一人不睡覺。這些食衣睡都有漏。我們應該無漏,可是不吃飯,就會餓死。不穿衣,就會凍死。不睡覺,就會睏死。若說這三種是漏,我堅決反對,不讚成這種說法!」
誰能不吃飯?誰能不穿衣?誰能不睡覺?可是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求其中道。例如吃飯,吃飽就可以。不可打妄想,總去研究這食物到底有營養或沒有營養呢?穿衣是為了禦寒,能保暖就行了,不用天天更換新衣,引人注目,令人羡慕你。有這種思想,就是漏。睡覺是為了消除疲勞,多睡也是漏,少睡也是漏。恰到好處,不多不少,便沒有漏。
總而言之,歡喜也是漏,發怒也是漏,愛是漏,惡也是漏,七情是漏,六欲也是漏。漏而不漏,就是無漏。可是無漏還沒有到家哩!因為還有個無漏。如果沒有一個漏,也沒有一個不漏,這才是究竟。
現在簡單的解釋一下七情。
喜:本來不應該喜的,你歡喜,就是漏。好像人家死了人,你却哈哈大笑,這是不對的。
怒:見到人家守規矩,你却發脾氣,罵人是混蛋,不知自由,自找苦吃。這樣就會令大家討厭你。
哀:人家正在擧行婚禮時,你去大哭大吵,還說你們不應該結婚。凡是用的不得當都是漏。
懼:人家發生不幸的事件,有恐懼的感覺,你不但不安慰他,反而說些風涼話。這是不對的。
愛:見到人就說「我愛你!」令聞者心裏不舒服,生起反感,永不理你。
惡:見到人就說「我討厭你!」令聽者不高興,甚至發脾氣,和你辯論或者相打相罵。
欲:欲望無止境。但必須有限度,不可貪而無厭,不應有貪欲,而你有貪欲就是漏。
這七情在未發生之前是中道。應該歡喜而沒歡喜,應該發脾氣而不發。誰能這樣,誰就有開悟的機會。我們修道,就是要修忍辱,不發脾氣,應該學彌勒菩薩那樣曠達的胸襟,能忍天下人所不能忍的事。
什麼是世間法?有形有相的法,都是世間法。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就是世間法,也好像早晨的露水,太陽出來就消逝了。
若有知如來 體相無所有
修習得明了 此人疾作佛
假設有人知道佛的八相成道。知道佛在過去因地時怎樣修行,怎樣修福修慧。佛本來是無相,可是無相而無所不相,體相空無所有。若要知道為何無所有,必須修習一切法門。這樣才能明瞭佛的境界,是盡虛空,徧法界,無在無所不在。可是體相是寂然的,無形無相無所有。這個人若能夠明白佛是怎樣修行,怎樣成佛,如果他能依法修行,一定很快會成佛。
能見此世界 其心不搖動
於佛身亦然 當成勝智者
能見到世間法,而能悟得出世間法。並不是離開世間,另外有個出世間。若是離開世間法,另外有個出世間法,這樣應該有兩個人,一個是凡夫,一個去成佛。既然是一個人,或為凡夫,或者成佛。做凡夫或成佛,都是衆生,並沒有兩樣。所以經文上說:「其心不搖動」,既是不為分別所迷惑,不為妄想所執著。十方諸佛和衆生原來是一體的,不過是覺和迷而已。修行具足大智慧,便成為佛。不修行具足煩惱,仍為凡夫。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一樣的。若是明白,世間法即是出世間法。若是不明白,出世間法即是世間法。就在一轉念之間,能囘頭轉身,就見本地風光。這個人當成最殊勝的大智人,也就是佛。
若於佛及法 其心了平等
二念不現前 當踐難思位
假設有人能對佛對法,明白是平等而無差別,佛和法是一體的,那麼,這個人便達到了佛的境界。佛而不佛,本來就是佛。已經成佛就不需要依靠法。這時到了修無可修,證無可證的程度。在無修無證的果位上,可說是既沒有佛,也沒有法。但是凡夫在修行時,絕對不可說沒有佛沒有法。所以沒有達到相當的程度,絕不可說沒有佛沒有法。因為明白了佛和法是平等,是一個。到了那種程度,才可以說什麼都不要了。假設佛和法都沒有,就變成頑空外道,外道是主張什麼都沒有了。佛和法的二念不現前,沒有佛和法的分別心,達到這種境界,當實踐不可思議的果位,也就是佛位。
若見佛及身 平等而安住
無住無所入 當成難遇者
假設有人見到佛和衆生,所謂「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都是平等的。雖然安住,但本來就是無所住,亦無所入。能有這種的看法,這個人應當成就為難遭難遇的人,也就是佛。
色受無有數 想行識亦然
若能如是知 當作大牟尼
這首偈頌,是講五蘊之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一切的顏色,受就是領納,想就是妄想,行是一種的行動,識就是一切的分別,分別善惡、是非、黑白。若能轉識成智,就有成就。若不能轉識,用分別心來分別一切法,這還是識在作怪哩!
色蘊和受蘊,沒有一個數(有相差別為數),想蘊、行蘊、識蘊也同樣地沒有數(能離數超世)。如果知道五蘊不落一切數,將來應當作大寂滅的人,也就是成佛果。
如果有正知正見的人,他不會被五蘊所縛,反而能照見五蘊皆空,很快就能成佛。我們不成佛的原因,就是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天天在五蘊中打轉。現在知道五蘊沒有數,那就是空。能看成空,就能成佛果。
世及出世見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當成大光耀
世間的見和出世間的見,一切都是超越入出。若能善知一切法,能行持一切法。應當成為大光耀的人。往究竟來說,就是佛。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兎角。」佛法就在世間法裏邊包括著,沒有離開世間的覺悟。如果離開世間法,另外去找菩提法,就是錯誤的。好像在兎子頭上找犄角,無有是處。
若於一切智 發生廻向心
見心無所生 當獲大名稱
若把一切的智慧,發生廻向菩提心,即是將功德和智慧廻向給法界一切衆生。而又要好像沒有這囘事,不要有所執著,不要有所企圖。見自己的心,並沒有生出廻向的心。若能把執著功德的心破了,這人將來應當獲得最大的名稱,也就是佛。
廻向有四種:①廻自向他②廻因向果③廻事向理④廻小向大。簡略介紹如下:
①廻自向他:廻自己的功德,而布施於法界衆生,為衆生廻向。如有智慧,發願把自己的智慧布施給法界衆生,令一切衆生得到一切智慧。
②廻因向果:我們在因地修行,將來大家都得到佛的果位,希望法界衆生,同成佛道。
③廻事向理:我們現在所修行一切事行,願意廻向諸佛無上寂靜的理體。
④廻小向大:我們現在的心量很小,思想很淺窄。應該發願,將心量放大,廣大如法界,周徧如虛空,包羅萬象,無所不容。假若從前是修小乘法,而今應該廻向修大乘法。
衆生無有生 亦復無有壞
若得如是智 當成無上道
若能明白諸法實相之理,見佛是不生不滅,見衆生也是不生不滅。因為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也沒有生,也沒有壞。若有這種智慧,便無執著。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沒有能修,也沒有所修。將來應當成就無上道的佛果。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了彼亙生起 當成無所畏
一是少,無量是多。一散為多,多復為一。所以一生無量,一不自一。無量歸一,多不自多。互相生起,互相無礙,所以說一中解無量。無量是從一那裏來的,如果沒有一,也沒有無量;沒有無量,也沒有一。沒有一,就是○。我們學佛法,就是學這個「○」。得到「○」字,就能返本還原,反迷歸覺。
在無量中又能瞭解這個一,一生無量,無量還一。能明瞭互相生起的理論,這個應當很快成就無所畏,最低限度是位大菩薩,要往上說,便是究竟成佛。
爾時,光明過此世界,徧照東方十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彼一一世界中,各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如來,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佛從足輪下所放的光明,超過這個世界,普徧照耀東方十佛國土。在這個世界的南西北四維上下余九方,也是同樣的情形。在十方每個世界中,都有百億那樣多的閻浮提,乃至百億那樣多的色究竟天。在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很明顯現出佛從足輪所放之光。如此處見佛世尊(釋迦牟尼佛)坐在蓮華藏師子座之上。結雙跏趺坐,轉大法輪,教化衆生。有十佛刹微塵那樣多的菩薩,共同來到佛所,圍繞於佛。在十方每一個世界中,各有百億那樣多的閻浮提,又有百億那樣多的如來,也是坐在蓮華藏師子之座。完全以佛的大威神力之緣故,所以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和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菩薩在一起,咸來到佛所,聆聽佛宣說妙法。這些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是從自己國土而來,就是所說的金色世界等等。每一位大菩薩,本來所供養於佛,侍奉於佛,其佛就是所說的不動智如來等等。等等就是代表還有九位大菩薩,還有九個世界,還有九位如來。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於一切處無量的文殊師利菩薩,在每位佛的道場中,同時宣說以下的偈頌:
衆生無智慧 愛刺所傷毒
為彼求菩提 諸佛法如是
衆生以什麼因緣來到五濁惡世?就因為有愛的緣故。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業不空不生淨土」。所有一切煩惱,都從愛所生。衆生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被愛毒所傷。文殊菩薩大悲心切,流露出來無上甘露和醍醐妙味,用直心的智慧,開示所有衆生。衆生為什麼顚倒?為什麼糊塗?因為無明太重。有無明就生行,有行就有識,有識就有名色,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就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要為我所有,輾轉而有生、有老、有死,這是十二因緣互相生起的道理。因為衆生沒有智慧,就被愛刺所傷毒。
在四十二章經上說:「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這就是愛的害處。愛又有九種的譬如:
①如債有餘:愛好像欠人家的債,尚未還清。譬如聲聞緣覺二乘人的餘習,沒有斷盡。愛未斷盡,如同欠債。所以修道人,一定要明白愛刺的厲害,它不但傷身,又能傷心。謹之愼之,切記!切記!一失足成千古恨,永遠沒有辦法挽囘。
②如羅刹婦女:羅刹鬼的婦女,其心非常狠毒,能將自己所生的小羅刹鬼吃掉,甚至吃掉自己的丈夫。這是表示愛能令人受生死。有生死就會墮落在三惡道之中。三惡道就是畜生、餓鬼、地獄。
③如妙蓮華莖:在蓮華莖的下邊,藏著一條毒蛇。人愛妙蓮華之美麗,去採蓮華,就會被毒蛇咬死。愛能令人躱不開生死。華莖譬喩五欲(財、色、名、食、睡),愛譬喩毒蛇。如果愛五欲,必為毒蛇所噬。
④如惡食:好像不歡喜的食物,勉強食之,會生病而死,而墮入三惡道。愛也是這樣,強求便會喪失生命。
⑤如淫女:就是出賣靈魂的女人,這種人能把善法毁滅,被無常鬼所驅逐,奪去生命,墮入三惡道。
⑥如摩樓迦子:他能纒繞凡夫失去善法,令凡夫顚倒而死。死後墮入三惡道,受極大苦,不得解脫。
⑦如瘡中息肉:愛如生瘡,內有壞肉。如不把瘡除掉,瘡會愈長愈大並生蟲子。慢慢地法身慧命便被蟲吃掉,而人也喪失智慧,因而墮落。
⑧如暴風:暴風能把大樹吹倒,愛能把菩提根拔出。愛是多麼的可怕!多少人為它而身敗名裂,甚至家破人亡,尚不認識這罪魁禍首。
⑨如彗星:這是不吉祥的星,俗稱為掃帚星,因為它的尾巴有道強烈的光芒,形如掃帚。彗星一旦出現,世界便不太平,不是有刀兵之災,就是有饑饉之難。愛能斷一切善根,令人墮三惡道,好比不吉祥的彗星一樣。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救度被愛刺所傷的衆生,便勸發其趣求菩提,並提倡斷欲去愛的方法,令其將愛欲之心,變為菩提心。愛欲心是愚癡,菩提心是覺悟。衆生為什麼愚癡?就是被愛所迷惑。因為一切衆生都歡喜愛,沒有反對愛,我們所講的經,並不是徧差於一邊,說愛怎樣不好。我們是研究佛法,應該明白愛的反面,乃是一種害處。
普見於諸法 二邊皆捨離
道成永不退 轉此無等輪
普徧見到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等。認識一切諸法,修中道了義,才能捨離空有二邊,不落於空邊,不落於有邊,即是中道。不著空有二邊,能見到諸法實相,便證得中道理體。這種道業有所成就,就永不退轉了。不退分為三種:①位不退,行菩薩道,不退於二乘法。②行不退,只有向前修行,勇猛精進,毫不懈怠,不會向後退轉。③念不退,發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衆生。佛是常轉無可比之大法輪,這是最高無上,令衆生成佛的法輪。
不可思議劫 精進修諸行
為度諸衆生 此是大仙力
我們在多生多劫一直到現在,都是懶惰放逸,對於佛法,還有所懷疑,不能勇猛精進。遇到正法,也不用功修行;遇到邪法,反而歡喜若狂,努力學習。佛不是這樣,他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劫中,晝夜六時勤精進,勤修一切法門。他為了要度化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所以勤修。成佛之後,才有力量來教化衆生。這是大仙力,也就是佛力。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天,在地上抓起一撮泥土,放在手中,向弟子們說:「你們大家說,我手中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們異口同聲的說:「世尊手中的土最少,大地的土最多。」佛又說:「你們知道嗎?得到人身的人,如同手中的土那樣的少,失去人身的人,如同大地的土那樣的多。」我們學佛,只有五分鐘的熱度,沒有恒心。就因為這樣,所以在六道輪廻中轉來轉去。有時墮地獄,有時升天,有時為修羅,有時做畜生,有時為鬼,有時做人。可是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很幸運能得到人身,不要辜負為人的使命,要行菩薩道,一切以利益衆生為前提。不可自私自利,專為自己著想。有利則爭,有害則避之,這種行為要不得,要徹底明白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來生苦的道理。
導師降衆魔 勇健無能勝
光中演妙義 慈悲故如是
導師是接引衆生的導師,也就是佛。接引一切邪道上的衆生歸於正路,接引一切惡的衆生走向善路。導引衆生了生脫死,反迷歸覺,棄暗投明,引導衆生發菩提心,囘事向理。這位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佛。
佛在菩提樹下將要成正覺時,魔王波旬,知道世間有位大覺者即將成道,乃發大恐怖。因為佛力增加,魔力就會減少,所以魔王波旬用種種力量來破壞佛的道業。於是率領眷屬來到菩提樹下的四周,企圖擾亂佛的修行,威脅佛。此時,佛放白毫相光,入勝意慈心三昧。在白毫相光中,又現出種種光明,在種種光明中,又現出種種化身。其光上通於天宮,下達於地獄。這時,所有的魔子魔孫、魔民魔兵,自覺四肢無力,頭也抬不起來,眼也睜不開了,於是知難而退。
魔王又派三位美麗的魔女,用色相來擾亂佛修道的清淨心。魔女來到菩提樹下,現出妖媚之相,來引誘佛,企圖令佛動心,失其道業。佛仍用白毫相光來照耀她們,此時魔女被光所照,變成奇醜無比的女人,九孔流出不淨之物,背負老母,懷抱死兒。三女互視,見此醜惡之相,頓生慚愧之心。自想,這醜怪相,自己看之,還要作嘔,焉能引誘於佛?乃匍匐而去。
佛的白毫相光,有不可思議的威力,所以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佛是大智大仁大勇大雄的聖人,沒有人能勝過佛的神力。佛在光中能演微妙而不可言的神通妙用,以慈悲三昧來降伏衆魔。因為佛慈悲的緣故,所以這樣才能降魔。
以彼智慧心 破諸煩惱障
一念見一切 此是佛神力
以諸佛智慧的力量,能破除所有衆生的煩惱障。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把煩惱化了,就變為菩提。衆生為什麼不能和佛一樣有智慧?因為衆生有煩惱障。
在一念之間,具足八萬四千法門。在一念之中,能破除八萬四千煩惱障。這是諸佛大威神力來加持的緣故。只要你能改惡向善,廻小向大,依法修行,就會有這種的感應。
擊於正法鼓 覺寤十方刹
咸令向菩提 自在力能爾
佛轉大法輪時,如擊正法鼓一樣。為什麼要擊正法鼓?因為欲令十方刹海中的衆生醒悟,令他們發大菩提心,永不退轉。這是因為佛的自在神通力,才能這樣,令一切衆生反迷歸覺。
不壞無邊境 而游諸億刹
於有無所著 彼自在如佛
不壞就是不動,不動本體。佛是不動道場,而能周徧法界。佛坐在菩提樹下,法身能到無邊諸佛刹土去。這是有而非有,無而未無的境界。所以於有也不著,於無也不著。於有不著,就是眞空。於空不著,就是妙有。能有這種境界的人,一切自在和佛相同。
諸佛如虛空 究竟常清淨
憶念生歡喜 彼諸願具足
諸佛的法身是無相。雖然無相,但有如虛空,虛空是徧滿一切處。虛空是無邊際,佛身也是無邊際。虛空是無相,佛也是無相。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所以說究竟常清淨,所謂「佛法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常常憶念於佛,就生大歡喜。這是諸佛的願力具足,令你生歡喜心。
一一地獄中 經於無量劫
為度衆生故 而能忍是苦
菩薩是具足大智慧的人,所以捨去自己的小我,而成就衆生的大我。為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而行菩薩道。不怕一切苦,不畏一切難,願為衆生受苦。好像地藏王菩薩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他恒處地獄和衆生在一起,希望衆生覺悟,發菩提心,早離苦海。經過無量劫那樣長的時間,仍然不厭其煩在教化一切衆生,度脫一切衆生。他為了令一切衆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以能忍受地獄一切的苦,任勞任怨,認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所以心甘情願受苦。菩薩是慈悲的心腸,為度衆生的緣故,而能忍受不能忍的苦,這才是菩薩的精神,這才是行菩薩道的眞諦!
菩薩用四攝法來教化衆生。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法。今簡略解釋四攝法的道理:
①布施:菩薩教化衆生,捨己為人,把自己的利益,都布施給需要的人。菩薩的布施,有外財和內財。外財是金銀珠寳、國城妻子。內財是頭目腦髓、皮肉筋骨。雖然布施內外財,但三輪體空,而不執著。所謂三輪體空,就是沒有能施者,沒有所施者,中間也沒有所施物。菩薩雖然布施,而離開布施的相,他沒有凡夫自我宣傳的思想。有人說:「你們知道嗎?某某大廟是我出資造的,某某大橋是我出錢修的。」這是大賣廣告,這就是執著布施的相,雖然有功德,但是是小功德。菩薩對於功德事,從不記於心,過去就空了,絕不到處宣傳。
②愛語: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對衆生都是和顏悅色,絕不發脾氣。也不用粗言暴語來罵人,更不誹謗人,不說是非語,更不挑撥離間,不吹毛求疵,不找人的麻煩,不說人的壞話。菩薩是愛護衆生,只說柔和的話,說溫暖的話,說慈悲的話,說憐憫的話,令衆生開心,生歡喜心。這個愛,是對衆生愛護之意,也是說好話的意思。
③利行:菩薩所行所作,都是利益衆生,一言一行,一擧一動,皆作為衆生的榜樣。所謂「以身作則」,令衆生學習,有啟發作用。他令衆生生尊敬心,生信仰心,相信菩薩說的話是有眞理,這樣,便容易灌輸佛法的知識。
④同事,菩薩想度一個衆生,便現同樣的人和職業,和他在一起共同生活,令他產生親善之感,例如菩薩想教化讀書人,就示現讀書人的身份,去影響讀書人發菩提心,學無上道。菩薩想度化做工的人,就示現工人的身份,去感化他們發菩提心。菩薩想度農夫,就示現農夫的身份,去影響農夫發菩提心,學無上道。菩薩想度化商人,就示現商人的身份,去感化他們發菩提心。菩薩觀察有什麼因緣得度者,便示現什麼身而度之。不但在人道是這樣,就是畜生道也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曾經做過鹿王,教化同類,又感化國王不吃鹿肉。
不惜於身命 常護諸佛法
無我心調柔 能得如來道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到處求法,不惜生命,所謂「為法忘軀」。有一天,他遇到一個羅刹鬼,聽他念半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是說一切的行為,都是無常。為什麼無常?因為它是生滅法。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沒有停止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菩薩時)一聽,知道這是佛法的偈頌,但是還有下半句偈,可是羅刹鬼不說了。佛便向羅刹鬼要求:「你還沒有念完,一定還有兩句,請你再念出下半偈給我聽,可以嗎?」羅刹鬼說:「可以的。可是我餓了,沒有力氣念出來。你能捨身供養我,我就為你念出來。」佛說:「我答應你!但是我也有個條件,你先念出來,我刻在樹上,給後來人留下正法,令他們依法修行。然後你再吃我,可以嗎?」羅刹鬼說:「當然可以。你注意聽:『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意思,是說生滅都滅完了,然後便得到寂滅之樂。也就是了生死之苦,證湼槃之樂。這時,佛用刀在樹上刻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十六個大字。刻完之後,佛心裡想:「時間久了,大樹容易變壞,不如刻在石頭上,能保存長遠一點,那麼,受法益的人,一定能更多。」於是向羅刹鬼要求:「我決定把身體供養你,絕不反悔。請你稍等一會兒,我把這首偈頌刻在石頭上,令後世人,都有機會看得到,可以嗎?」羅刹鬼說:「你的思想很仁慈,可敬可佩!那麼,等你刻完,我再吃你。」佛很快將偈語刻在石上。然後閉起雙眼,等羅刹鬼來吃,他心中非常安靜。等了很長的時間,沒有聲音,覺得奇怪,乃睜眼一看,不見羅刹鬼,再仰望虛空,見到有位天人,原來這是天人化作羅刹鬼來考驗佛,是否眞能為法忘軀。此時天人乃含笑而去。
行菩薩道的菩薩,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護諸佛所說的法。菩薩是沒有我相、沒有我所,心意調柔,沒有剛強。他以善語良言來對待一切人,這樣無我心調柔的修行,才能證得佛所修的道。
爾時,光明過十世界,徧照東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諸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佛從足輪所放的光明,超過十個世界,普徧照耀東方百個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六方,都是這樣。在十方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現。在每個閻浮提世界中,都見到釋迦牟尼佛坐蓮華藏師子之座,結雙跏趺坐,轉大法輪,教化衆生。有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來圍繞於佛。這是仰承佛的大威神力之緣故,在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各與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在一起,來到佛所,聆聽佛宣說妙法。這十位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都是從本國而來,就是所說的金色世界等等。他們在本國土所侍奉的佛,就是所說的不動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在一切處無量的文殊師利菩薩,於各位佛的道場中,同時發出聲音,而說出下邊的偈頌:
佛了法如幻 通達無障礙
心淨離衆著 調伏諸羣生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明瞭諸法如幻如化,沒有實體。一切諸法是對治衆生諸病。若是衆生的毛病沒有了,這法也就不需要了。法譬如是藥,因為衆生有貪瞋癡的煩惱病,所以要吃戒定慧的藥丸,等病好了,就不需再吃藥了。
諸佛明白諸法非空非有的道理,所以才能通達無所障礙。有智慧者才能通達,有愚癡者才會障礙。有智慧的人,若是不明白諸法如幻,就有智的執著,也就是法執。若是不明白無障礙的道理,也有障礙的執著,也就是迷惑的執著。有智德就能通達,有斷德就能無礙。
智慧的執著,是明白的執著;迷惑的執著,是糊塗的執著。明白人有明白的執著,糊塗人有糊塗的執著。總而言之,各有所執著。如果沒有執著,那就有辦法了。什麼辦法?能廻光返照,反求諸己,將背覺合塵的境界轉變為背塵合覺的境界。
心中清淨,就能離開智的執著,也離開迷的執著。也沒有法執,也沒有我執,也就離開一切執著。佛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心中如果沒有無明,就會清淨無染。清淨之後,自然離開一切妄想執著。
佛具備三德:①智德:能破除無知,而得般若。②斷德:能斷除煩惱,而得湼槃。③恩德:能救濟衆生,而得快樂。這三德圓滿了,所以佛才能調伏九法界一切衆生。
或有見初生 妙色如金山
住是最後身 永作人中月
這些偈頌,是說佛八相成道的情形。或者有人見到佛初生的時候,身有微妙不可思議的金色,如同金山一樣。這一次是最後一次的出生,永遠作為人間的月光。月光能普照一切水,佛光能普照一切衆生心。所謂「佛法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就是這個道理。
佛在出生的時候,便能走路,足踏蓮華,四方各行七步,然後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天上天下就是人間,在天上和人間我(佛)是最尊貴的人。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衆生的生死和命運,是操在自己。所謂「自作自受」的因果律。這種道理沒有人明白,唯有佛才明白,所以說「唯我獨尊」。
或見經行時 具無量功德
念慧皆善巧 丈夫師子步
或有人見到佛初生的時候,就會經行(走路),而具足無量的功德。福也具足,慧也具足,又具足大智慧,所以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衆生,令衆生反迷歸覺。佛走路的姿勢,是大丈夫行,是師子步,四平八穩,不疾不徐。
或見紺青目 觀察於十方
有時現戲笑 為順衆生欲
或者有的衆生,見到佛的紺青眼睛,澄清如四大海,能觀察於十方,盡虛空、徧法界。佛常在定中,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沒有歡喜,沒有憂愁。可是有時候,佛也會開顏含笑。為什麼?因為要隨順衆生所希望,為令衆生歡喜,乃現戲笑相。
或見師子吼 殊勝無比身
示現最後生 所說無非實
或者有的衆生,見到佛在轉大法輪,教化衆生,作師子吼。永嘉大師說:「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龍寂聽生欣悅。」佛說法時,猶如師子吼,天魔外道聞之而喪膽。師子吼時,所有的禽獸被嚇得腦裂,魂飛天外,戰戰兢兢,生大畏懼。就是大笨象,也失去威風了。天龍八部,聞佛說法的慈音,却生出欣悅心,禮拜於佛、護持於佛。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種特別殊勝的大丈夫身,是無可比的。這是佛最後生來示現成佛。佛所說的法,都是眞實的法,沒有半點虛妄。
或有見出家 解脫一切縛
修治諸佛行 常樂觀寂滅
出家是出無明的家、出煩惱的家、出三界的家。人人都有無明,不容易破,要想超出無明,就得出無明的家。因為世俗的家,有無窮的煩惱,所以要出煩惱的家。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衆生,都在六道輪廻中,生生死死、永不停止,所以要出三界的家。不出家,就被一切繫縛綑綁得很不自在。不自在就煩惱,有煩惱就愚癡,愚癡就起惑造業受報。出家就得到解脫,解脫就是沒有一切縛了。
或者有人見過佛出家。佛出家之後,把一切的煩惱縛解脫了。他修行諸佛所修的行門,靜坐思惟,常觀寂滅之樂。
釋迦牟尼佛於西元前六百年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國(即今尼泊爾南邊)的王宮中,他身為太子,享受無窮之福、無比之樂,若是在家修行,多麼快樂。為什麼把榮華富貴的生活,美麗的嬌妻,活潑的愛子,都捨棄了,跑到深山修苦行,一日只食一麻一麥。因為世間的快樂是無常的,出世間的快樂是恒常的。又因為在富貴家修行,有許多障礙,不容易成功,所以毅然決然出家,割斷世俗之愛,成就湼槃之樂。
或見坐道場 覺知一切法
到功德彼岸 癡暗煩惱盡
佛出家之後,到處參訪善知識,經過六年,仍沒得要領。又在雪山苦修六年,也沒有證得了生脫死之法。最後來到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靜坐四十九天,於三十歲那年十二月初八日的晚上,夜睹明星而悟道,當時便證得生死之輪——十二因緣法,就是了生脫死之法。
或者有人見到佛坐道場,教化衆生,佛開悟之後,覺知一切法,明瞭一切法,為衆生說一切法。佛已經福慧雙足,功德圓滿,到無欠無餘的境界,所以達到功德的彼岸。佛已把愚癡的黑暗、妄想的煩惱,統統掃滅乾淨,這時候,煩惱已變成菩提。
或見勝丈夫 具足大悲心
轉於妙法輪 度無量衆生
或者有人見到佛現出殊勝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佛具足大悲心,看一切衆生,如同自己的父母或子女一樣的關心,常轉無上妙法輪,來教化無量的衆生,來救度無量的衆生,所度的衆生,已證得湼槃四德——常樂我淨眞正的快樂。
或見師子吼 威光最殊特
超一切世間 神通力無等
或者有人見到佛說法的情形,猶如師子吼。佛的大威德、大智慧、大神通種種的光明,都是最殊勝最特別的,它超出一切世間所有的力量。佛的神通妙用,無人可比、無人相等,的確是「唯我獨尊」。
或見心寂靜 如世燈永滅
種種現神通 十力能如是
或者有人見到佛常在寂靜中。佛的心常修寂靜法。寂靜法就是寂滅法。好像世間的燈,永遠熄滅。佛有種種的神通力,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佛有十種力量,能示現種種的妙用,妙不可言。
爾時,光明過百世界,徧照東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佛從足輪所放的光,超過百個世界,普徧照耀東方千個世界。在南西北三方和四維上下六方,統統是同樣情形。在十方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在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現。在每個閻浮提中,都能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蓮華藏師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共同圍繞於佛。這是仰承佛之大威神力的緣故,所以在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和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諸菩薩在一起,一同來到佛所,親近於佛。這十位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是從本國而來,就是所說的金色世界等等。他們本來侍奉於佛,就是所說的不動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在一切處中的文殊師利菩薩,於各個佛的道場,同一時候發出音聲,說出下邊的偈頌:
佛於甚深法 通達無與等
衆生不能了 次第為開示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所有甚深微妙八萬四千法門,都通達無礙。九法界的衆生,沒有一界的智慧能和佛比較。因為佛的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衆生因為愚癡,所以不能明瞭佛法。佛憐憫衆生,於是很慈悲的為衆生說法,很有次第的開示衆生。佛先為鈍根衆生說小乘法,講有的道理。後為利根衆生說大乘法,講空的道理。最後為鈍根人說一乘法,講眞空妙有的中道法。
佛成道之後,首先為法身大士(十地菩薩)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然後為二乘人說阿含經。後又為大乘人說般若經,最後說法華經和涅槃經。這是次第為衆生開示,解釋諸法的眞理。
我性未曾有 我所亦空寂
雲何諸如來 而得有其身
我性就是我身。佛是沒有我,所以才說我性未曾有。連性都不存在,那裏有個我?我沒有了,我所也沒有了。我是我執,我所是法執。既然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怎可以說一切佛而得有形相的身體呢?佛是無形無相的,無在無不在,非空非有的,所以佛是徧一切處。
解脫明行者 無數無等倫
世間諸因量 求過不可得
解脫是離開一切執著。若能沒有執著,智慧就圓滿了,這是明。福德也圓滿了,這是行,都是從修行中得來的。福慧雙圓,就是如來。佛的智慧功德是無數無等倫,世間任何人都不能和佛比較。在因明學上的量有三種:①現量:就是現在所知道的,用現在知識來衡量它。②比量:用道理來比較,自然而明白。例如隔山見煙,便知有火;隔牆見角,便知有牛。③聖言量:經律論便是聖人之言論,用它來衡量外道所說的道理,便知是邪知邪見。若想在三量中找不對的地方,那是不可得,也無法能找得到。
在華嚴經所說菩薩的行位有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覺、妙覺。可是天台宗認為是別教菩薩的行位,而不是圓教菩薩的行位。他們立出圓教菩薩的行位,就是六即位,也是六即佛。
①理即佛:按理來講,人人都是佛。為什麼衆生不成佛?因為執著在事相上,有我執,有法執,所以未成佛。
有首偈頌曰:「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竟非,冥冥隨物去,渺渺不知歸」。動靜就是行住坐臥。若是明白動靜的道理,都是對的。若不明白道理,都是錯的,這時,動也不對,靜也不對。行是去作,藏是收起,也是動靜的意思。按照事相來講,就不對了。因為在理是對,所以在事是錯。冥冥是不知不覺的意思,錯在不知不覺之中,隨著物欲亂跑,不守本份。渺渺是糊糊塗塗的意思。錯在糊糊塗塗之中,不知囘來,流連忘返。這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和佛是一樣,但是落在有為法上,所以現是衆生。有為法是事,無為法是理,應該廻事向理。
②名字即佛:現在聞到佛的名字,知道衆生和佛是平等,不過,佛是已成佛的佛,衆生是未成的佛。但有佛的名字。我們聽到十方諸佛的名字,才說下邊的偈頌。「方聽無聲曲,此聞不死歌,今知當體事,反恨自蹉跎。」方才聽到沒有音聲的歌曲,現在又聽到不死的歌,到今天才知道修行時,當下能成佛。即刻反迷歸覺,發菩提心,這是成佛的道路。要廻光反照,自己把大好光陰空過了,是多麼可惜可嘆一件事!
③觀行即佛:觀行是觀看所修行一切諸法實相。用觀照的力量來修行,才能成佛。
有首偈頌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眞。」念念是時時刻刻專一用念來觀照,也就是念茲在茲。專一什麼?專一觀照眞常之理。心心念念,都把妄想除盡,把虛幻塵垢息滅。這時候,眞心便現出。我們為什麼沒有契合本有眞心呢?就因為盡打妄想,妄想多了,所以夢幻泡影露電這六種都現前。所以要息幻塵,普徧觀察諸法實相,離開這個假,更離開這個眞。有個眞就有個假,有個假就有個眞。無假無眞到本來空寂境地上,所以看一切諸法都是空寂的。
④相似即佛:相似就是有一點好像要成佛的好消息,但是沒有成佛。只是相似,尚未成佛。相似又好像打鐵,雖然未成器,但是它本身是熱的,有熱度就有機會成器。
有首偈頌曰:「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四住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思惑四種,住在迷惑上。落是無障礙。雖然打破關而通過,但是六塵仍然沒有盡空。好像眼睛有毛病,見空中有黃花或紅花。這種境界,還不究竟,不過是得到一點好消息而已,還未到至極之處。
⑤分證即佛:分證就是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的境界。也就是分破四十一品之無明,而分見法性,證得四十一位菩薩果位。
有首偈頌曰:「豁而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豁然貫通,心裏明白一切理而開悟。湛然通達,一切法都明白了。雖然窮盡源頭,但未圓滿,尚未盡極,仍有月色朦朧的感覺。這好像月亮被雲所遮,知道月亮在那裏,可是看不清楚,這種境界,還沒有到家,還沒有到究竟即佛處。
⑥究竟即佛:就是眞正成佛,也就是破了四十二品之無明,到達妙覺的地位,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所謂「福慧雙足,功德具備」的境界。
有首偈頌曰:「從來眞是妄,今日妄是眞;但復本識性,更無一法興。」從無始以來,把眞當妄,背覺合塵,從眞起妄。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著住境界長六粗。」現在才知妄是眞,返本還原,知迷歸覺,背塵合覺,又囘到本有的地位。所以妄也是眞,囘到自有佛性上。沒有特別巧妙的法,自性本來具足佛性,必要成就自己本有的佛,並不是從外邊來的佛。
見惑是對境起貪愛。見到境界,便生出一種貪心和愛心。一見境界就不明白,被見所迷惑。見就是眼睛所見的,都是外邊的境界。譬如見到電影廣告,今天某某電影院上演什麼電影,你看廣告之後,啊!我要去欣賞,這就是被境界所轉。看完電影之後,又不想離開,再看一遍,甚至三遍或四遍,這就是著了迷,貪愛這部電影,這就是見惑。
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也就是思想上的惑。心裏仔細思量思量,思什麼?思想道理,越想越不明白,越不明白越要想,想得頭昏腦脹,飯不思、茶不飲,不吃不喝,忘掉一切。迷於道理,生出分別。這是對還是不對?這是黑還是白?是非不明、善惡不明,而入了迷惑三昧,這不是眞定。用妄心來思惟,所以就著迷了。
修道人如果能斷盡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可證初果羅漢位。如能斷欲界前六品思惑,可證二果羅漢位。如能斷欲界後三品思惑,可證三果羅漢位。如能斷盡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可證四果羅漢位。這是小乘人,一步一步的修行而證得的果位。大乘人可以從初發菩提心,而能證得覺位。也就是說從十信初位,便可直到等覺位。
佛非世間蘊 界處生死法
數法不能成 故號人師子
佛成佛之後,對於世間五蘊已經空了,超過五蘊法。在十八界和十二處中的生死法,數法不能成,所以稱為佛。不能在種種有數的法中,來研究佛的境界,所以號為人師子。人中的師子,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超出九法界的衆生。
其性本空寂 內外俱解脫
離一切妄念 無等法如是
佛性本來是清淨空寂的。內邊的心,外邊的身,沒有執著。也就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二執俱空,所以內能觀心無心,外能觀境無境。觀心無心,心就得到解脫;觀境無境,境就得到解脫。佛能離開一切妄想和一切心念。我們衆生,以妄為眞,但諸佛沒有眞妄的存在,所以離開言語的道路,心所行的地方也沒有了。佛得到無等法,就是這樣。
體性常不動 無我無來去
而能悟世間 無邊悉調伏
佛的體性,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因為空寂,所以不動。佛根本沒有我,既然無我,就沒有來,也沒有去;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佛以這種無為法來覺悟一切世間,令世間的衆生從夢中清醒。所有無邊的衆生,完全被調伏了,而發菩提心,將來成就無上道。
常樂觀寂滅 一相無有二
其心不增減 現無量神力
佛常常觀察寂滅相。這種相只有一個,絕無兩個。佛的心是不增不減的。雖然不增不減,但是在寂滅的境界中,佛還能現出無量神通力,來教化衆生,令發菩提心。學佛修道的人,如果不發菩提心,就得不到無上道的成果。好像開花不結果實的樹,是無有用處。
不作諸衆生 業報因緣行
而能了無礙 善逝法如是
衆生有種種因緣、有種種行為,造業受報。佛是沒有這種情形,可是佛明瞭這種境界,佛能不動道場,而周徧法界,觀察衆生的業果報應,來教化衆生。善逝(佛)的法,就是這樣。
種種諸衆生 流轉於十方
如來不分別 度脫無邊類
所有一切衆生,在輪廻中,生而又死,死而又生,轉來轉去,乃流轉到十方世界去。佛是沒有分別的,不是說在此方衆生我教化,在彼方衆生我不去度,佛沒有這種分別心。無論是有緣或無緣的衆生,佛一視同仁,不分彼此。都用方便法門,來度無邊種類的衆生,令他們離苦得樂。
諸佛眞金色 非有徧諸有
隨衆生心樂 為說寂滅法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眞金色的相好莊嚴。佛雖無形相,但能普徧示現於三界二十五有中。不管那一界,佛都去教化衆生。以非有現有的境界,隨順衆生心中所歡喜的,為他們說清淨無為的寂滅法,也就是常樂我淨的法。
爾時,光明過千世界,徧照東方十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足輪所放的光明,已超過千個世界,普徧照耀東方萬個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維上下六方,也是這樣。在十方每一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世界,完全都明現。在每個閻浮提中,完全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蓮華藏師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來圍繞於佛,悉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緣故,所以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和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在一起,一同來到佛所。其中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都從本國而來,就是所說的金色世界等等。他們都在本所承事於佛,這些佛就是所說不動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於一切處無量的文殊師利菩薩,在各個佛所,同時發出音聲,說出下邊的偈言。這偈頌是對菩薩而言。
發起大悲心 救護諸衆生
永出人天衆 如是業應作
什麼是大悲心?就是給衆生一切樂,拔衆生一切苦。發起大悲心,就能生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思想。能和衆生在一起,不分彼此,視為一體。我常對你們說:「眞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你能常常認識自己的過錯,就不會批評他人的是非,更不會討論他人的錯。把他人的過錯當作自己的過錯來看,認為是同一體,這就是大悲心。
若能把一切衆生視為同體,那就能救護一切衆生,永遠出離三界。這種善業,應該去作。這種德業,應該去作。這種道業,應該去作。
意常信樂佛 其心不退轉
親近諸如來 如是業應作
在意念之中,要時刻信樂於佛。在任何時間,對修道心不可退轉。行菩薩道的人,信樂於佛、親近於佛、供養於佛,其心永不退轉。像這樣親近十方三世諸佛的道業,應該去作。
志樂佛功德 其心永不退
住於清涼慧 如是業應作
志在聖賢,就可以作聖賢。志在豪傑,就可以作豪傑。志在佛功德,就可有佛功德。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這種志願,將來一定會有成就。
什麼是佛功德?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覺圓滿,就有智慧。覺他圓滿,就有功德。自己得到法的利益,也教他人得到法的利益,也就是講經說法。自己得到解脫,也教他人得到解脫,這就是佛功德。
我們志在佛菩薩所行的功德,就要依照佛菩薩在過去生中所修的行門去修行,才能成就佛菩薩的功德。學習佛法的根本條件,就是其心永不退轉,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勇猛向前精進,百折不囘。這樣,才能住在清涼慧,沒有熱煩惱。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儀的事,不去攀緣,像這樣的善業,應該去作。
一切威儀中 常念佛功德
晝夜無暫斷 如是業應作
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要守其規矩,不可失其儀態。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在四大威儀中常念佛功德,晝夜六時不可間斷,這種的行業,應該修行。
佛的功德,要長時信、長時樂、長時念、長時學。若想認識佛功德,是件最不容易的事。本經說:「塵刹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不可能的事,都能做到了,可是仍不能知道佛的功德有多少?
觀無邊三世 學彼佛功德
常無厭倦心 如是業應作
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觀察十方三世諸佛,他們是怎樣修成佛?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有功德。衆善奉行,就有智慧。這種功德和智慧圓滿了,就會成佛。諸佛當初若不修行,到現在還和我們一樣,仍然是凡夫俗子。諸佛為什麼成佛?因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經過無量劫修福修慧,功德圓滿,才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莊嚴身。
佛在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捨己為人,為法忘軀。惡雖小於微塵,也不去作;善雖小於微塵,也要去作,所謂「不捨小善而成大善,不作小惡而空大惡」。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盡未來際,也說不盡。
我們信佛,要學佛,學佛在過去生中所行的菩薩道,不怕痛苦,不怕艱難。為什麼?佛知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的哲理。所以佛能受苦、能耐苦。在修行中,能修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能行人不能行的法門。所謂「難修能修,難行能行」,這就是佛的功德。
佛所修所行,都是損己利人,對自己沒有好處,對他人有好處,因為這樣,所以成佛。佛修六度萬行時,沒有厭倦心、沒有退轉心。我們要向佛學習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學佛法若起厭倦心,就不會出離三界。若欲出六道輪廻,必須沒有厭倦心,時刻無厭倦心,開悟就在一秒鐘之間。可是若就在這一秒鐘的時間,生出厭倦心,便會失去開悟的機會。這樣便前功盡棄,是多麼可惜呀!所以才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就是這個道理。
像這樣的道業、像這樣的德業、像這樣的行業,應該老老實實去作。不要像賭錢的心理,孤注一擲,去找僥倖,這樣會一敗塗地。我們學道,不可找便宜,要脚踏實地,按部就班,規規矩矩去修行。修一寸得一寸的功德,修一尺得一尺的功德。天長日久,就有集沙成塔之效果。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誰修誰得,不修不得」,這是至理名言。
觀身如實相 一切皆寂滅
離我無我著 如是業應作
觀察佛身,不可用有為法來推測。因為佛身如實相,實相是眞實的相。眞實的相,也就是沒有相。雖然無相,而無所不相。宇宙包羅萬象,都是實相的表現。雖然是實相的表現,可是找不到實相的本體。為什麼找不到?因為無相。無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所以叫實相為無相,可是沒有不是實相的表現。
因為實相無相,所以擧心動念,都是寂滅法。寂滅就是無形無相,離開四大假和合的我。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而合成。皮肉筋骨屬於地大,熱氣體溫屬於火大,血尿濕性屬於水大,呼吸空氣屬於風大。這個身體是藉父精母血的因緣而成,仔細分析起來,由若干元素組合而有,根本沒有一個「我」的存在。若是離開我,沒有一個我執;也沒有我所執,即沒有法執。我執也空了,法執也空了,這才合乎寂滅的理。像這樣修行道業,應該去作。
等觀衆生心 不起諸分別
入於眞實境 如是業應作
平等觀察一切衆生的心,所謂「慈眼視衆生」。若能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這四相來觀察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便不會生起種種分別心。這樣就入於眞實境界中。好像這種的道業,應該勤修,不可懈怠、不可放逸。
悉擧無邊界 普飲一切海
此神通智力 如是業應作
完全觀察無邊的世界,普徧飲盡四大海水,這種神通力和智慧力,都是廣大無邊的。這種道業,應該去修行。
思惟諸國土 色與非色相
一切悉能知 如是業應作
思惟一切諸佛國土,有形相有色相,是有為的。無形相無色相,是無為的。有色和無色的形相,是很複雜的,但是都能知道。像這樣的道業,應當去修行。
十方國土塵 一塵為一佛
悉能知其數 如是業應作
所有十方世界的微塵,在每一粒微塵中,有一位佛,坐在那裏,轉大法輪,教化衆生,能完全知道佛有多少位,像這樣的道業,應該去修行。
爾時,光明過十千世界,徧照東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足輪所放的光,超過萬個世界,普徧照耀東方十萬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維上下六方,也是這樣。在十方每一個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統統都明現。在每個閻浮提中,完全見到如來在那裏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塵數菩薩,在圍繞於佛。因為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緣故,所以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各和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在一起,一同來到佛所,親近於佛。這十位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是從本國而來,各國就是金色世界等等。他們各承事一位佛,就是所說不動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於一切處無量的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的道場中,同一時候,發聲說出下邊的頌言:
若以威德色種族 而見人中調御師
是為病眼顚倒見 彼不能知最勝法
假設用大威德、大神通、大勢力的色相,和種族這種種尊貴來看佛,那簡直是病眼,所見都是顚倒相。好像戴有色眼鏡,所見的顏色皆非,所謂「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這是眼病,所以見到紅花黃花在空中。若有這樣顚倒的思想,便是不究竟的法,就不會明白諸佛最殊勝微妙的法。於法不相應,就不契合佛理。
我們修道人,欲想成佛,必須除去顚倒相。為什麼?因為佛和衆生是平等,佛沒有自豪的心理,也沒有優越感,不以自己種族是高貴,自己有大神通大智慧而驕傲。他和衆生一樣,隨衆生心而示現,順衆生根而教化。
印度婆羅門教創造神話,認為大梵天王生下四種人,因而留下四大姓。其實是有智慧人來統治愚癡人的一個方法。從大梵天王的口中生出婆羅門(僧侶),從肩上生出刹帝利(王族),以上是貴族。從髀部生出吠舍(商賈),從足部生出首陀羅(奴隸),以上是賤種。當時階級分別得非常精楚,貴族不和賤種同行。據說賤種(當地土人,即黑色皮膚的人)出門時,身帶搖鈴。貴族(僧侶王族者,即白色皮膚的人)聞鈴聲則避之,認為見到賤種人,一天不吉利。
什麼是調御師?就是佛。調是調和,御是駕御。怎樣調和?調和三界煩惱,而證得一乘菩提。把煩惱調和成菩提,好像炒菜一樣,五味調和,就合乎胃口,大家都吃一點。佛調和衆生也是這樣,把煩惱調和,便成菩提芽,將來可結菩提果。
怎樣駕御?從前的戰車,是馬所駛,或有兩馬、或有四馬,御者(趕車人)必須有技術,能控制馬的前進或後退。這樣,戰車才能發出威力,戰勝敵軍。古時的教育,是文武合一的教育,所以採用六藝來教學。學生都要會這六種技能,才能畢業。茲將六藝的內容簡略說一說,作為參考:
①禮:就是禮儀,在婚嫁喪祭的時候,都有一定的禮節,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做事要能禮讓,見人要有禮貌。有禮是文明,無禮是野蠻。
②樂:就是音樂。凡是讀書人,都要有音樂的修養,不但有欣賞的能力,而且還有演奏的技能。因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是必修的科目。孔老夫子學樂時,三個月不知肉味,他專心學習,所以食而不知其味。
③射:就是射箭。古人以箭為武器,在百步之內,可以將敵人射死。所謂「百步穿楊」,有百發百中的技術,可以稱為武術家。國家太平時,射箭可以鍛鍊身體,國家有戰爭時,射箭可以保衛國土。
④御:就是駕御。這是專門的技術,要知馬性,才能御馬。要知戰術,才能駕車。這些知識,必須瞭解,要有經驗,才能勝任。
⑤書:就是寫字。古時用刀刻竹成冊,用漆寫帛成卷。後來演變有眞草隸篆四種字體。讀書人,以書法為招牌,字寫得好,代表有學問,所以古人也專心練字。
⑥數:就是教學。不但明白禮樂射御書,還要懂得算數,如何計算面積和體積,如何開方等數理。現在的電腦,可以計算天文的數字,這是由算數演變而成的。到了宋朝時,讀書人文武分家,學文不習武,習武不學文。這種風尚造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書生;又造成有勇無謀的武夫。
如來色形諸相等 一切世間莫能測
億那由劫共思量 色相威德轉無邊
佛的色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諸相,所謂「相好莊嚴」。所有世間的衆生,不能猜測佛的色相究竟是怎麼囘事。經過數億那由他(無數量)劫來思量佛的諸相,越思量佛的色相越多。佛的威德越多,是無量無邊之多,輾轉數不盡之多,簡直無法瞭解。為什麼?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虛空雖然無所有,但是所有都包含在虛空裡。這是說眞空裏有妙有,妙有裏有眞空。眞空不空,所以有妙有。妙有非有,所以叫眞空。眞空不空,妙有非有,道理在於此。故說佛的色相如虛空,是無邊際的。
如來非以相為體 但是無相寂滅法
身相威儀悉具足 世間隨樂皆得見
佛的法身是無形無相,雖然無相,可是無所不相。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胎卵濕化的衆生,都是佛的一部分法身。可是不能一定要找佛的法身在那裏?因為佛的法身,是無在無所不在,是徧一切處。
佛是常在寂滅中,不可以有相來求佛,又不可以無相來求佛。為什麼?因為佛猶如虛空。虛空是取之不可得,所以說虛空是寂滅法。
佛身雖然無相,可是四大威儀,宛然現前,很明顯而具足。凡是世間的一切衆生,都誠心歡喜見佛。佛會示現其前,令所求的衆生得覩,以滿其心願。為什麼?因為佛是恒順衆生心。凡是衆生有所求,佛一定有求必應,令衆生生歡喜心。
佛法微妙難可量 一切言說莫能及
非是和合非不合 體性寂滅無諸相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兎角」,佛法就在世間裏邊,不覺就是世間法,覺悟就是佛法。這個覺悟沒有離開世間法。覺悟世界一切萬物萬理,都能融通無礙,這樣就是眞能明白佛法。若是離開世間法,另外去找菩提,那就是在兎子頭上找犄角一樣不可能。世間所有一切一切都在說佛法。明白就是佛法,不明白就是世間法。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什麼事,就醒悟什麼事,就出離這個世界。見到什麼境界,就迷惑什麼境界,轉不過身來,囘不過頭來,便迷失方向,不知東西南北,這樣一定墮落在輪廻之中。
這世間所有善的惡的,都在說法,教人清醒。善人說善法,惡人說惡法,人人都在現身說法。認識了,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認識,就是「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兎角」,就是這樣子。一個迷,一個覺。迷的是衆生,覺的是佛。
佛法是微細到極點,奧妙到極點,眞是難思量。說它多嗎?多而不多。說它少嗎?少而不少。說它是多,又變成一;說它是一,又變成多。一多不二,實在無法能說出它的確實數量。佛法微妙,就是「言語的道路已經斷了,心行的地方也沒有了」。也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離一切相,就不明白一切法。一切法在那裏?就在人間。若想離開世間去尋找,永遠找不到。
無論是那一種言語,也說不出法的究竟。法是寂滅的,所以說非和合。本體是寂滅,寂滅是不動,不動是空,空才不動。那麼,寂滅和什麼合呢?又可以說非不合。為什麼?因為住體寂滅,就是法身。可是法身是隨衆生心樂而示現,這又非不和合。若是不和合,怎樣應衆生心呢?所以又和衆生心相和合。這是說法身,法身像虛空,虛空雖空,但生萬有。一切萬事萬物,皆由虛空而生。
按法身來講,猶如虛空,徧滿一切處,無在無不在。按報身來講,緣起修成。好像用金子造佛像,佛像都是金子。按化身來講,緣即非緣。好像影子,說它有,但無相可得。說它沒有,又有黑影存在。化身是應化一切衆生之所求,而現身說法。總而言之,有形的就和合,無形的就不和合。
佛法的體性是寂滅的。用言語說不出,用心思想不出,這就是妙不可言,妙不可思的境界!
佛身無生超戲論 非是蘊聚差別法
得自在力決定見 所行無畏離言道
佛身是無生無滅,而超過一切戲論(起心動念,皆是戲論),也就是似實而虛的話,所謂「戲論破慧眼,是故不見佛」。衆生的業身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的。但諸佛的法身不是由五蘊所積聚的,佛的法身沒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種種差別法。要修道業,就得自在力。得到自在力,就能見到佛的法身。這種境界,所行無畏,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身心悉平等 內外皆解脫
永劫住正念 無著無所繫
身屬於外,心屬於內。所謂「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這是身心皆平等。身心空寂,內外皆解脫。解脫就能無所執著,解脫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定正受,也就是三昧。正念現前,永劫住在三昧中,無所執著,無所罣礙。因為一切放下,心無所繫,所以無有恐怖,遠離顚倒夢想。如果能返本還原,就見本地風光,這才是眞正自在!
意淨光明者 所行無染著
智眼靡不周 廣大利衆生
意淨就是沒有妄想、沒有無明、沒有私欲、沒有貪瞋癡等等的煩惱。清淨的意念是大光明,能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誰能淨意,誰就能知道佛的境界,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若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斷了,這時,意念就清淨了,智慧便現前。我們為何沒有智慧光明?就因為私欲太多,把光明覆蓋,而變為愚癡的黑暗。這時對一切境界不認識,就被境界所迷,怎能變黑暗成光明呢?首先要大公無私,至正不偏。大公無私,就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時人我一體,法界同輪。至正不偏,就沒有私心,正大光明,一切不為自己打算,要為大家著想,這就是菩薩的行為。
有這兩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在籠中的雞,雖然有米吃,有水喝,可是肥大時,就要被殺,作為人的美食,所以說湯鍋近。野鶴雖然沒有預備的米可食,可是天地寬廣,任意縱橫宇宙,無拘無束,無所執著,多麼逍遙,多麼自在!我們出家人,應該以天地為廬,四海為家,不應有所住處。如果有個廟,有時就被粘著,反而與佛法背道而馳。這就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之勢。
有位禪師,他曾經這樣的說:「去年窮,還有立錐之地;今年窮,連錐也無!」這種思想,多麼解脫自在,眞是妙不可言。我們要向這位禪師學習,除一缽三衣之外,一無所求。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錢,多做功德事,就是印一本小冊子,宣傳佛法,也是功德無量。勝於造大廟、修大塔。
光明者,所行所作,沒有執著、沒有染汚。什麼是染汚?就是貪財愛色。財不空,染汚不能除去;色不空,染汚不能除盡。若要無染汚,唯一辦法,就是打破財色二關,盡虛空徧法界,都是立身處。我們修道人,切記!關鍵就在「財色」兩關,若能打破了,一切就無執著。有句刻薄話:「出家人不愛財,多多益善」。我們出家人應該反省、應該檢討,是不是有這種思想?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希望大家提高警覺,自力更生,學百丈禪師的警語:「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如果都能這樣,那麼俗人便不會再諷刺出家人是蛀米蟲。
金山寺的出家人,知道錢是不淨物,所以有人持銀錢戒,就是手不觸錢,和錢拒絕往來。我講個眞實故事:我有個弟子,父親是百萬富翁,他是獨子,他不但不要他父親的財產,就是他父親為他所介紹的女朋友,也拒之千里之外,毅然決然出家修道,到金山寺修行,故特賜法名恒空。
有一天,他父親在電話中問他:「需要錢嗎?可以寄給你。」他不接受他父親的錢,這種行為眞是天字第一號大傻瓜。他持銀錢戒,名符其實,一文不名。不愛財不貪色,就無染著,這種行為,一定能有成就。
智慧眼是周徧一切處,若能無染著,便對一切衆生有廣大的利益。
一身為無量 無量復為一
了知諸世間 現形徧一切
佛的一身,能為無量身;無量身又能歸囘為一身,這就是佛的境界。我們要明白「一為無量」,這是一多無礙的道理。「無量為一」,這是多一無礙的道理。也就是互相無礙的境界。事也無礙,理也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也就是華嚴經所講的境界。
佛了知一切世間衆生心,就教化九法界衆生,不辭辛苦、不畏艱難,隨順衆生的心意,而示現一切形,徧滿一切處。
今天講一個華嚴經之外的法,什麼法?「錢」的法。錢為什是不淨之物?你們看!錢是世界上最不清潔的東西。一般人數錢時,多數用口水來數,口水中含有無量的細菌,不知經過多少人的口水,不知有多少種的細菌在傳染著,可見錢越數它就越不乾淨,有人反而愛錢如命。這就是明知故犯。有些人為了貪錢,犧牲生命,在所不惜。這足以證明錢的魔力如何之大。
中國人造字,都是經一番心機而成就的。有的象形、有的指事、有的會意、有的形聲、有的轉注、有的假借,每一個字,都離不開這六種範圍。例如「錢」字,是屬於會意。錢是从金从二戈。有首偈頌曰:「二戈爭金殺氣高,人人因它犯嘮叨;能會用者超三界,不會用者孽難逃」,大意是這樣:錢是金屬所鑄成,有兩把戈來爭金,雙方你爭我奪,而釀成殺氣高達雲霄。人人因為金錢,惹出多少麻煩?會用錢的人,多做功德事,利人利己,便能超出三界,不受生死。不會用錢的人,用它來造孽業,便墮入三惡道,永不得解脫。要知道錢是害人的東西,不可貪求。
我們為什麼要出家修道?就是要將財色看空,不執於財,不執於色。然後,對自己的擧動行為,時刻廻光返照,攝心使不外馳。天長日久,心淨如鏡時,善惡自明。這樣,才能出離三界,才能了生脫死, 這就是出家的本懷。如果捨不了財、捨不了色,那就辜負出家的本意。
世上的人,拚命為子女賺錢,想盡方法為子女積錢。但他不知給兒孫留下的錢,反而惹出禍來。如果不給兒孫留錢,反而沒有麻煩。所謂「有子強如父,留財做什麼?有子不如父,留財做什麼?」有子女比父親有本領,留錢給他沒有什麼用處。有子女不如父親有本領,留錢給他,反教他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吃喝嫖賭,花天酒地過生活,秦樓楚館混光陰,這豈不是害了子孫?奉勸有錢的人,多行功德事,濟世救人,功德無量!
我們出家人,不但不貪財色,而且不起妄想。在行住坐臥時,都要控制妄想,如何控制?唯一法門,就是念佛或誦咒。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念到感應道交,就會開悟,得到智慧,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修道人,要時時刻刻自己管著自己,所謂「但念無常,愼勿放逸」,用這兩句話來警惕,自然能反省。希望大家嚴守戒律,為要為盼!
此身無所從 亦無所積聚
衆生分別故 見佛種種身
這個身,或為法身、或為報身、或為化身,沒有一定。此身無所從,就是沒有形相。不可以用形相觀佛。在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此身無所從的境界。
這個身,不是由五蘊所積聚成的,也不是從十二處或十八界來的。佛既然沒有一個形相,衆生為什麼能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隨順衆生的分別心而示現。因為衆生有分別好或不好的心,佛為了要使衆生發菩提心,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增加其歡喜心,增加其信仰心。這是善巧方便的法門。
男人願意找個美麗的女人做太太,女人願意找個英俊的男人做丈夫。這是證明人人歡喜美的,不歡喜醜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希望有個漂亮的太太或者有個瀟灑丈夫。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的事。
有人提出問題:「法師講經,為什麼講這個?」你說不講這個講什麼?古人云:「君子之道,肇端於夫婦。」這個世界上,只有男女兩個人。有了男女,才能造世界。在這裏特別聲明,這對男女,不是亞當和夏娃,也不是天主用泥造的男女,來到這世界。
究竟是怎樣有男女?現在沒有時間來講,總而言之,這個世界,是由夫婦組織起來的。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兄弟、有人我。男女就是陰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離了陰陽道不成。」又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是自然的道理。
我們修道,要返本還原。男人修道,應由「離中虛」返囘到「乾三連」上。女人修道,應由「坎中滿」囘去到「坤六段」上。乾代表男,坤代表女。男人要返囘到童眞,女人要返囘童女。男人要好像善財童子,女人要好像龍女,他們都是童男童女,已經返本還原。我們修道也要這樣,保持童體,這樣便容易證得清淨法身。
因為衆生有分別心、有善惡、有美醜、有是非、有黑白種種的問題,所以佛隨順衆生的心,而示現種種身,令衆生見到佛的身。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佛是隨類而化身。衆生心水淨,佛便現其中。我們為什麼沒有見到佛身?因為我們的私欲太重,無明太重,所以智慧不現前。心水混濁,有佛也不現。
無明就是黑暗,智慧就是光明。有無明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愚癡,有愚癡就是黑暗,有黑暗就無光明,無光明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見不到佛,這都是連帶的關係。欲望見佛身,必須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樣佛身便自然現前,來為行者現身說法。
心分別世間 是心無所有
如來知此法 如是見佛身
分別是妄心,不分別是眞心。衆生心是有分別,分別世間的一切法。妙明眞心是空,所以說是心無所有。這個眞心,也是無在無不在,盡虛空徧法界,都是這個眞心的表現。
如來證得眞如的理體,就是「常住眞心,性淨明體」的道理。能明白此法,這樣就能見到佛的法身。
爾時,光明過百千世界,徧照東方百萬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足輪所放的光,超過一萬個世界,普徧照耀東方百萬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維上下六方,統統也是這樣的情形。在十方每一個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顯現出。在每一個閻浮提中,都能見到釋迦牟尼佛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來圍繞於佛。完全以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和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諸菩薩在一起,一同來到佛所,親近於佛。那十位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是從本國而來,就是所說的金色世界等等。他們在本所承事於佛,就是所說的不動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於一切處無量文殊師利菩薩,在每位佛的道場中,同一時候而發音聲,說出下邊的頌言:
如來最自在 超世無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脫於諸有
佛是最自在,是無入而不自得的;也就是隨心所欲,願意怎樣就怎樣,沒有一切的限制,眞正的自由。自己若能當家而做得主,沒有一切煩惱,不為境界所轉變,不打妄想、不執著,這都是自在。
佛是超出世間一切思慮,是無所依靠的。佛是具足一切功德,度脫三界二十五有。什麼是二十五有呢?先說出一首偈頌:「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五不還,四空並四禪」。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惡趣(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欲天(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禪天(大梵天、無想天、五不還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在無色界有四有:就是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都在二十五有之中,沒有離開生死。
無染無所著 無想無依止
體性不可量 見者咸稱歎
佛的境界,也沒有所染汚、也沒有所執著、也沒有色受想行識、也沒有所依止。佛的體性是不可度量、不可思量的。凡是見到佛的人,都稱揚佛、讚歎佛。見佛不見法,不是眞見佛,見法才是眞見佛。世尊到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講地藏經畢,囘到人間時,蓮華色比丘尼,她是神通第一(目犍連是比丘之中神通第一),首先見到佛,於是自為榮幸。佛對她說:「先見我者,不是妳,而是須菩提。」此時,須菩提在精舍補衣服,並未來迎接佛,可是他以心來迎接、以法來迎接。他是解空第一,金剛經就是由他請法的。經裡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這個道理。
光明徧清淨 塵累悉蠲滌
不動離二邊 此是如來智
佛的智慧光明,普徧照耀法界,令法界清淨。把所有一切情牽物累的塵垢,完全洗刷乾淨,使沒有情和愛的纒累。斷欲去愛是返本還原(恢復童體)的法門,我們應該修這個法。要把有微塵(無明)的地方,裝上玻璃(智慧),這樣就會把一切塵累蠲滌了。不落空有二邊,不落斷常二見,就是中道。執斷外道說:「人死如燈滅,一切沒有了。」執常外道說:「人死來生還是人,狗死來生還是狗。」這兩種外道都是否決因果,所謂「撥無因果」論。佛是不動,離開空邊、離開有邊,這就是佛的智慧。
若有見如來 身心離分別
則於一切法 永出諸疑滯
假設有人見到佛的時候,身心都離開分別。這個人見佛猶如虛空,就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永遠出離一切疑滯。
我們修道,要按照信、解、行、證四大步驟去修行,不但對佛沒有懷疑,對法也沒有懷疑。要相信佛所說的法,都是經驗之談。佛所說的法,都是身歷其境而悟得的法。我們學佛法,就是學佛成佛的方法。
一切世間中 處處轉法輪
無性無所轉 導師方便說
在十方一切世間中,處處有諸佛在那裏轉大法輪、擊大法鼓、吹大法螺,教化衆生。法本來無自性,法本身不能轉法輪,所以無轉。這是佛用種種方便法來說法。
於法無疑惑 永絕諸戲論
不生分別心 是念佛菩提
法是方法,是教化衆生的方便法。這個方便法,是因人而施。若是沒有人,法也沒有了。法是佛說的,佛不在世間,可是法尚留在世間。衆生信法的心,比疑惑的心為輕。有什麼證明呢?例如,有人給你介紹一位朋友時,首先說他如何之忠厚,如何有學問,如何的好,你聽完之後,一定生懷疑,要調查一番,這是因為信心不具足的關係,這是對善法而言。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品行不端,壞到極點,對父母不孝,對政府不忠,對朋友無信,這時,你却深信不疑。不需要去調查就相信,這是對於惡法而言。有人對你說正法(佛法),你便起懷疑:有佛嗎?有菩薩嗎?有羅漢?如有人對你說邪法(外道法),你就相信,還參加他們的集團,作為他們的奴隸,而自己還不知道被人所利用,這種人多麼可憐呀!被神所奴隸的人,趕緊覺悟,囘頭是岸。
能對佛法不起疑惑,修戒修定修慧,便永遠斷絕一切諸戲論。戲論有六種:①顚倒戲論。②唐捐戲論、③諍競戲論、④於他人分別勝劣戲論、⑤分別工巧養命戲論、⑥耽著世間財食戲論。
①顚倒戲論:本來是黑色的東西,而說是白色,以黑為白,就是顚倒是非。明明是「是」,你和人家辯論,強詞奪理說是「非」,這就是顚倒戲論。也就是說違背道理的論調,說出虛妄不眞實的言論。
②唐捐戲論:唐捐就是拋棄的意思。例如你作功德,有人說你是愚癡人:「作功德有什麼用?作功德不吃飯,飽不飽?作功德不穿衣,冷不冷?根本就沒有功德嘛!那是騙人的法。你看和尚化緣,向人家化,教人家布施,而自己不布施。」這是歪曲的理論,這樣便把功德唐捐,拋棄了。要知道有功德,才有福慧,福慧圓滿,才能開悟。
③諍競戲論:諍是諍辯,競是競賽。和人爭勝負,競賽第一名。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人有勝負心,便和道理相違背,既不合道,也不合法了。若有辯論,則生四相心(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從何處能得到三昧?沒有得眞正的定慧,對法就起疑惑了。
④於他人分別勝劣戲論:和人分別好或壞、勝或劣、是或非,這好像烏鴉落在猪身上,只見人家黑,不見自己黑的情形一樣。又好像替人家洗衣服,只見人家的衣服髒,不見自己衣服髒。
⑤分別工巧養命戲論:一旦生分別想,就是戲論。好像大學生畢業之後,後悔當初不應學文學,或者不應學哲學。如果當初學醫科,現在就可以當醫生。如果當初學法律,現在就可以當律師,生活定能富裕。等念完大學,再想工巧養命,這就是戲論。
⑥耽著世間財食戲論:就是貪戀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且看世上有多少人,為財而喪身、為色而破身、為名而敗身、為食而傷身、為睡而毁身,這是耽著世間財食戲論。
若是沒有這些戲論,就不會生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是念佛菩提。沒有分別心,就會開大智慧。我們為什麼沒有智慧?因為分別心太重,人家讚歎你一句,便高興不得了。人家誹謗你一句,就憂愁不得了。這樣怎能學道?怎能修行?要修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把一切看成一體,才是覺念,才是眞功夫。但不可像泥人或木人,沒有知覺。
八風就是稱、譏、苦、樂、利、衰、得、失。這八風為世間人所愛憎,能煽動人心,故為八風。修行人,修到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程度,就不會被八風所吹動。就是黃金當前,不會變節;白刄架頭,不改志向,這就是金剛的信念。
了知差別法 不著於言說
無有一與多 是名隨佛教
人出生的時候,是混沌的赤子之心,知而不知、識而不識,是一張潔白的紙。若是有善知識或者有明師,細心教導,很快便會明心見性,有所成就,能明白差別法。這種法是不著於言說相的。因為沒有言說,所以沒有分別。不分別法就是寂滅相。寂滅相的法,就不著於言說,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這時候,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也就是,口想說話,可是言詞沒有了;心想攀緣,可是思慮滅亡了,這就是言語的道路斷了,心中的思想也沒有了。這個時候,也沒有一,也沒有多。沒有一,是一而不一;沒有多,是多而不多。一多不立的境界,這是隨順諸佛微妙的教理。
多中無一性 一亦無有多
如是二俱捨 普入佛功德
從無始來講,沒有一個開始;從無終來講,沒有一個終了。所謂「無始無終,無一無多,無大無小,無內無外」。這就是○,也就是無極。無始是沒有起頭,好像八卦中的乾卦第一爻,是○;第二爻也是○;第三爻仍然是○。這個○,大於法界,小於微塵。大而無外,再沒有比它再大的;小而無內,再沒有比它再小的。這個○,沒有一,沒有多,一而不一,多而不多。說它是一,又不是一。說它是多,又不是多。說它不是一,它小而無內。說它不是多,它大而無外。一不成一,多不成多,都在○中包括著。在這裏邊就是眞空,雖然眞空,也有妙有。所謂「眞空不空,才是妙有;妙有非有,才是眞空」。在這○中有什麼?看不見什麼,雖然看不見什麼,但不能說沒有什麼,在這○中有個妙有。我們修道就是修這個○字。這叫無極一圈,無到極點。
這個○字,就是大圓鏡智,本來的面目,本具的自性,也就是大光明藏。在○內修行成功,就變成大光明藏。若把大光明藏破壞,由無明便生出三細相(業相、轉相、現相),由○字變成一字,也就是○破成一。沒有一的時候,它永久是○,無論加上多少○,仍是無數目可說。現在○破為一,加上個○便成為十,再加上個○便成百,再加上個○便成千,再加上個○便成萬。千千萬萬是從○所生出來的。在這個○還未有變成一的時候,它是無始;現在變為一,加上○就是無終。這個一加上盡虛空徧法界的○字,也是加不完,所以叫無終,即是沒有終了的時候。
天得一以清,天把一囘到○,就清明了。地得一以寧,地把一囘到○,就安寧了。人得一以聖,人把一字修到大光明藏上,返本還原,就是聖人了。我們為什麼不是聖人?因為沒有得到一。所謂「得一萬事畢」。得到一(童貞),什麼事情都了了、什麼事情都不要了。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沒有來生,人的生死大事已畢。我們為什麼有生死?因為把大光明藏破壞了,把○破壞成一,有了一就有了麻煩。
大光明具足一切,所以說多中無一性。多就是多,因為沒有一性;也就是多而不多,不多而多,一也沒有多。這種道理不容易明白,那麼,怎麼辦呢?就是不要生出分別心,不要在數目上用功夫,這是一,那是多,不要執著數目,所以才說如是二俱捨。把一也捨了,把多也捨了,不執一多,就沒有分別心,就能普入佛功德,和佛的功德是一樣,而無差別。
我們人都有分別心,見到境界,就生分別心。所謂對境起貪愛,這是見惑。迷理起分別,這是思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如果能把這些執著心沒有了,就能得到佛的功德。
一和多是互相依靠著,互為本末。或者一為本,多為末。或者多為本,一為末。或者一依靠於多,多依靠於一。有四種意思:①相成義②相害義③互存義④互泯義。
①相成義:一多俱立,互相存在。因為一幫助多,多幫助一。互相存在,彼此都有,也就是一成為多,多成為一。這是最初兩句「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多裏沒有一,就是多。一裏沒有多,就是一,就是一多互相成立的意思。
②相害義:形奪兩亡。有一就沒有多,有多就沒有一。一多互相障礙,變成無力,都不能獨立。這是第三句「如是二俱捨」。兩個都不存在,這是一多互相害滅的意思。
③互存義:互相存在,而不是單獨存在。以一來幫助多,可是多相還不壞,還是一樣的多,但是由一而成多。以多來幫助一,可是一相也不壞,還是存在的。但是攝一為多,雖然一攝入多中,可是互相存在。多不礙一,一不礙多,這是一多互相共存的意思。
④互泯義:互相泯滅,彼此沒有了。這和相害義不同,用一的力量來幫助多,而多相沒有,用多的力量來持一,而一相沒有,這是一多互相沒有的意思。
再詳細來分析一多的義理,可以分出十義:①孤標獨立②雙現同時③兩相俱亡④自在無礙⑤去來不動⑥無力相持⑦彼此無知⑧力用交徹⑨自性非有⑩究竟離言。
①孤標獨立:這是說一多二法都沒有了。多中沒有一,也沒有多。一中沒有多,也沒有一。雖然一沒有,但一還存在。雖然多沒有,但多還存在。一是一,多是多,這是孤標獨立的道理。
②雙現同時:知一有衆多,知衆有多一。沒有一,也沒有多。沒有多,也沒有一。沒有前,沒有後,一多同時現出。譬如牛的一雙犄角,或者羊的犄角,都是同時生出來,這是雙現同時的道理。
③兩相俱亡:也沒有一相,也沒有多相,兩相都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二相俱捨的緣故,這是兩相俱亡的道理。
④自在無礙:不造做而自在。所謂「無入而不自得」,從心所欲,願意怎樣就怎樣。願意一就是一,願意多就是多,這是自在無礙。一既然能為多,多既然能為一,這就是一多自在無礙的道理。
⑤去來不動:一入於多,一還是存在於多中。多入於一,多也是存在於一中,所以去也不動,來也不動。好像兩面鏡子,一人的影像,照在兩鏡中,這是一多去來不動的道理。
⑥無力相持:因為一有多,所以多沒有力量來支持一。因為多有一,所以一沒有力量來支持多。互相支持、互相無力,這是一多無力相持的道理。
⑦彼此無知:因為一多互相依靠,沒有體沒有用,所以一不知多,多不知一。覺首菩薩有首偈說:「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諸法沒有自己的作用,因為它沒有自性。因為這樣,所以世間一切法,各各互不相知,這是一多彼此無知的道理。
⑧力用交徹:就是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互相幫助,一幫助多,多幫助一,而能互相交徹,這是一多力用交徹的道理。
⑨自性非有:因為互相因起,互相由借,你借著我,我借著你。一的自性也沒有,多的自性也沒有,都是非有,這是一多自性非有的道理。
⑩究竟離言:一多說出來,就是戲論。應該離言說相,不可說它是一,也不可說它是非一,也不可說它是亦一亦非,也不可說它是非一非非一。所謂「離四句,絕百非」。離開四句說不出來,說出來就是不對。也不可說有相,也不可說無相,也不可說相即相入,也不可說不即不入,互相交徹。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口想說話,而無話可說;心想攀緣,而無緣可攀。為什麼?辭也喪了,慮也亡了。這種道理、這種境界,不是說出來才能明白的。但若不說,更不會明白。說出來,是為了令人去修行,而證得自性的果海。這時候,才能明白一多的道理,原來是這樣子。染淨的道理,也是這樣子。
衆生及國土 一切皆寂滅
無依無分別 能入佛菩提
衆生是正報,國土是依報,這是依正二報。在佛的分上來觀察,一切衆生和一切國土,都是寂滅的。也沒有一個依報,也沒有一個正報,寂然不動,沒有所依,也沒有分別,這樣才能入佛的菩提道。
衆生及國土 一異不可得
如是善觀察 名知佛法義
衆生是有情世間,國土是器世間,佛是正覺世間,這是三世間。衆生是有情,也就是有感情有血氣的動物。礦植物為無情衆生。國土好像器皿一樣,來盛載衆生,也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佛是眞正的覺悟者,能善於觀察,對一多無分別。本來也沒有一,也沒有多。一多不異,都是不可得。找不到一個一,也找不到一個多。若是沒有分別心,善於觀察這種妙理,這樣才能了知佛法的義理。
爾時,光明過百萬世界,徧照東方一億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各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足輪所放的光,超過百萬世界,普徧照耀東方一億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維上下六方,也是這樣。在十方每個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悉皆明顯現出。在每個閻浮提中,各見釋迦牟尼佛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而圍繞於佛,依仗佛的大威神力。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和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在一起,一同來到佛所,親近於佛。這十位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從本國而來,就是所說的金色世界等等。他們各事奉其佛,就是所說的不動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在一切處無量的文殊師利菩薩,於各佛的道場中,在同一個時候,發出音聲,說出下邊的頌言:
智慧無等法無邊 超諸有海到彼岸
壽量光明悉無比 此功德者方便力
佛的功德無可比、佛的智慧無相等、佛的法力無邊際。佛能超出三界諸有,已經到達生死的彼岸。佛的壽量,其法身是無始無終,報身是有始無終,應身是有始有終的。這段是指佛法身的壽量,是無可比,佛的光明也是無上的。這功德圓滿了而證佛位,這是佛所用的方便力。
所有佛法皆明了 常觀三世無厭倦
雖緣境界不分別 此難思者方便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釋迦牟尼佛都明瞭。佛常常觀察三世諸佛的法,而沒有厭倦的時候;雖然也隨著境界來觀察,但是不分別一切的境界。這樣證得難思議的佛果,是佛的方便力。
樂觀衆生無生想 普見諸趣無趣想
恒住禪寂不繫心 此無礙慧方便力
佛很快樂地來觀察衆生、照顧衆生、教化衆生。在金剛經上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湼槃而滅度之」。佛雖然度脫一切衆生,而沒有度衆生的執著。沒有執著,所經說沒有生想。佛普徧見到四惡趣中的衆生,都是業障深重,應受其苦。可是佛見到最惡的衆生,也是未來諸佛,所以見諸趣而無諸趣想。
佛常住在禪定寂靜中,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一切煩惱都沒有了,所以不繫於心。不繫於心則無障礙,得到無礙的智慧。這乃是佛方便力所加持,才有這種境界。
善巧通達一切法 正念勤修湼槃道
樂於解脫離不平 此寂滅人方便力
世間的萬物都在說法,有情說有情法,無情說無情法。鳥語花香,都是說法。百鳥鳴空,萬魚戲水,青山白雲,黃花翠竹,都在善巧說法。所謂「善巧方便度衆生」,也就是觀機逗教,因人說法,這樣才能令衆生通達一切法。欲明一切法,必須深入經藏,智慧才能如海。依法修行,必存正念,就是廻光返照,不走邪路。勤修戒定慧,走向涅湼槃道,就是不生不滅的法。
解脫是得到生死的自由,能控制生死,願活就活,願死就死(不是自殺),而來去自由。所謂「來明去白」,來的時候也明白,去的時候也明白。修到這種程度,對生死有所把握,自己便做得主,從心所欲,不受時間的限制。得到眞正解脫,就能離開不平等的事情,這是寂滅人的大方便力。
有能勸向佛菩提 趣入法界一切智
善化衆生入於諦 此住佛心方便力
我們自己發了菩提心,也要勸人發菩提心,趣向法界一切智慧修行,才有智慧。有智慧之後,就能觀察衆生的機緣,善巧教化,令他們知道世間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而知出世間法是常、樂、我、淨的。如果人人都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為職志,那麼,世上一切的災殃就沒有了,戰爭也自然消滅了。
佛法無定法,遇著善化不了的衆生,就要惡化。什麼是惡化?有的衆生,受到極度的苦楚,覺得世間一切無常;或者遇到飛災橫禍,覺得苦是逼迫性,乃發菩提心。善人說法是善化,惡人說法是惡化。這種種法門,都是教化衆生清醒,教他們面對境界而覺悟境界,不可迷戀境界。我常說:「世間一切都在說法,無論善化或惡化,都在教化衆生發菩提心。老虎說老虎的法,貓說貓的法,各說各的法。每一擧一動,都是教化衆生,教你明白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若是明白了,就進入眞理。」善化衆生入於眞實的理體,就是運用常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佛心,這是四無量心所發的方便力。
佛所說法皆隨入 廣大智慧無所礙
一切處行悉已臻 此自在修方便力
十方三世諸佛,所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都能明瞭而深入,就能證得廣大的智慧,一切無所障礙。佛所有的境界、所有的法門,都修行達到極點。所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為什麼能得到自在?就因為修行的緣故。若不修行,怎樣也得不到這種自在方便力。
恆住湼槃如虛空 隨心化現靡不周
此依無相而為相 到難到者方便力
佛恒常住於常寂光淨土中,好像住在虛空一樣。因為虛空是無邊際,而佛的法身也是無邊際的,所以徧滿一切處。隨順衆生的心念,化現來度脫衆生。沒有一個地方不周徧,這是依無相而為相,是眞實的理體。佛已到達自覺圓滿、覺他圓滿、覺行都圓滿的果位上。所謂「三覺圓,萬德備」,所發出這種方便的力量。
晝夜日月及年劫 世界始終成壞相
如是憶念悉了知 此時數智方便力
在佛經常說晝夜六時。晝是白天,分為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是黑天,也分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是印度用來計算時間的方法。中國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為代表。白天從卯時開始,所謂「日出卯時」。黑天從酉時開始,所謂「日落酉時」。半夜十二點鐘為子時,中午十二點鐘為午時。現在將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雖然算法不同,但是時間是相同的。
日是太陽,一晝一夜為一日。月是太陰,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為一劫。劫是梵語,譯為時分,就是時候的分別。劫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成劫有二十個小劫的時間,住劫有二十個小劫的時間,壞劫有二十個小劫的時間,空劫有二十個小劫的時間。一個世界成壞要經過一個大劫。成成壞壞,周而復始。此世界壞了,他世界又成了,如環無端,流轉不絕。
現在是住劫中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人壽減到七十歲(世尊出世時,人壽為百歲)。什麼是減劫?由人壽八萬四千歲起,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的高度減去一寸。減到人壽三十歲時,衆生充滿邪見顚倒,具足十惡業。此時天不降雨,大地乾旱,五穀不登,衆生以草根樹皮為食,甚至易子而食。人類餓死無數,這是飢饉災,再減到人壽二十歲時,瘟疫病流行,百藥無效。為什麼會有瘟疫呢?因為人心太壞,孝心全亡,不尊師不重道。因為由業所感,使惡人病死,但善人存在,這是瘟疫災。再減到人壽十歲時,衆生壞到極點了。怎樣壞呢?在嬰兒時期,就有淫欲心,想找異性的朋友。就好像猪狗一樣,剛生出來,就有淫欲心。在三四歲時就結婚生子,不到十歲就死亡了。這時,人和人之間,互相殘殺,草木成刀,也變成殺人的武器。人類不分親疏,見人便殺,成為瘋狂世界。剩下的人,乃逃避到深山。經過這種自相殘殺的浩劫,人類所剩無幾,這是刀兵災。
這時,人心轉向善良,生大懺悔心,靈光返囘,智慧增長,沒有以前那樣大的貪瞋癡。人壽又開始增加。每隔一百年,壽命增一歲,身高增加一寸,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這樣一增一減為一劫。在一小劫中有三小災。在一大劫中有一次大火災,能燒到初禪天。經過七次大火災之後,便發生一次大水災,能淹到二禪天。經過七次大水災之後,便發生一次大風災,能颳到三禪天。修禪定到達四禪天時,才不受三大災的威脅。
世界本來是無始無終的,但因為把○字打破成一,就有數目的開始,但仍然是無有終止。就像在一字的後邊,無論加上多少○字,仍然是永遠加不完。這是說世界始終成壞相的道理。
地球成了二十個小劫,衆生住在其中二十個小劫,然後變壞二十個小劫,壞而空滅二十個小劫。地球有成住壞空四相,人也有生住異滅四相。生有二十年(學習時期),住有二十年(事業時期),異有二十年(變化時期),滅有二十年(病老死期)。無論什麼人,都逃不出這四相範圍之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天是生的時節,夏天是住的時節,秋天是異的時節,冬天是滅的時節,這是一年中生住異滅四相的現象。
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是採用陰曆,以月為標準,月滿為十五日。農種時,乃採用陽曆計算,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十五天為一節氣。所謂「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中寒」。把一年四季,分別得清清楚楚,按照節氣來耕種。
在佛的智慧中,這些時間法,只要在一念中,便能完全了知。這是時間和數目的智慧,所發出來的方便力量。
一切衆生有生滅 色與非色想非想
所有名字悉了知 此住難思方便力
所有一切衆生,都有生有滅。有色的衆生、無色的衆生、有想的衆生、無想的衆生,所有的名字,佛都能了知,這是得到不可思議智慧的方便力。
衆生有三大類的分別:①從生來分別,有胎卵濕化四種。②從體來分別,有色無色二種。③從識來分別,有想無想及非想非非想三種。這是所謂九種衆生。
過去現在未來世 所有言說皆能了
而知三世悉平等 此無比解方便力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稱為三世。一切衆生的言語非常複雜,無論你如何聰明,也學不完世界的語言。可是佛有大智慧,他不需要學所有的語言,就能完全明瞭。佛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明瞭的。佛又知道三世都是平等。雖然三世是一樣,但是不可得。為什麼?因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種智慧無比的見解,又發出方便的力量。
爾時,光明過一億世界,徧照東方十億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足輪所放的光,超過一億世界,普徧照耀東方十億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四維上下六方,也是這樣情形。在十方每一個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世界,完全都明現。在每個閻浮提中,都見釋迦牟尼佛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來圍繞於佛,都以佛的大威神力的緣故。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和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諸菩薩在一起,一同來到佛所,親近於佛。這十位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來自本國,就是所說的金色世界等等。他們各承事於佛,就是所說的不動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一切處無量的文殊師利菩薩,在每位佛的道場中,在同一個時候,發出音聲,而說下邊的頌言:
廣大苦行皆修習 日夜精勤無厭怠
已度難度師子吼 普化衆生是其行
佛在因地所修的苦行,是無量無邊。可以說是豎窮三際,橫徧十方,都是佛修行苦行的地方。修什麼苦行?佛在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天只食一麻一麥,來維持生命。這種最苦最難行的苦行,日夜精進,勤加修習,而沒有厭倦,也不懈怠。佛修廣大苦行,所以衆生極受其感動。衆生本來是剛強難伏的,可是因為佛具足這種德行,促使衆生聞法生信心,而依法修行。
佛說法的慈音,猶如師子吼一般。師子吼又名決定說,定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是度一闡提(不信佛法)。定說無我存在,這是度一切外道(心外求法)。定說欲苦不淨,這是度天魔(波旬魔王)。定說常樂我淨,這是度聲聞(阿羅漢)。定說大悲心,這是度緣覺(辟支佛)。定說如來無礙大智,這是度菩薩(發菩提心),所以說普化衆生。佛是普徧教化所有一切的衆生。佛所行所作,就是度化衆生、教化衆生,這是佛的工作。等應度化的衆生皆度完了,佛就入大般湼槃。
佛法是隨著衆生的業障而興衰的。衆生的業重,佛法就沒有了。衆生的業輕,佛法就興起來。有時候,佛法興起很快,沒滅也快。有時候,佛法興得慢,沒的也慢,皆是由衆生業感而決定。釋迦牟尼佛出現於娑婆世界,有人信佛,也有人聞佛法而不相信。在正法時期,也有像法,也有末法。在像法時期,也有正法,也有末法。在末法時期,也有正法,也有像法,不過末法為多。分開來講,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別。若是合起來講,在每一法中,都有正像末之不同。例如在正法時代,明明是一樣的人,就有的信佛,有的不信佛。不信佛的人,只見佛的相好莊嚴,這就是像法時代。甚至於佛住世的時候,也有很多衆生,沒有見到佛,也不懂佛法,這就是末法時代。在像法時代,有人眞正修行,證果開悟,這就是正法時代。有人根本不聞法、不覩僧,這就是末法時代。
現在是末法時代,因為法將要沒了,所以正法也很少,像法也不多。因為衆生根機的關係,對佛法完全不相信,或者對佛法認識不清楚,而生狐疑。他們曲直是非,把正法說是末法,末法說是正法,所以這個時代是危險時期,令人非常迷惑。稍有不愼,則墮於五里霧中,迷失方向,不知東西南北,這時就糊塗而愚癡了。
我對佛法的看法,不要說是佛法,可以說是衆生的心法。佛教是最微妙的心理學,也是最究竟的眞理,不管是不是佛所說的,都合乎道理。總而言之,凡是合乎道理的,我們就相信,不合乎道理的,我們就不要相信。我們現在是研究佛法,就要追求眞理,要深入經藏。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衆生法。先要知道衆生的思想是什麼?衆生的思想,就是自己不明白,也不願意教其他人明白。所以不叫佛法,而叫衆生法。也可以把佛經叫做衆生經。心佛衆生,這是三而一,一而三。佛所說的你不相信嗎?那麼,我們講相信心法。心法不相信嗎?那麼,我們來講衆生法。佛說佛法,心說心法,衆生說衆生法。你們願信那個法,就信那個法,不信也沒有辦法。因為末法時代,就是這麼一囘事!
衆生流轉愛欲海 無明網覆大憂迫
至仁勇猛悉斷除 誓亦當然是其行
衆生是衆緣假和合而成的。衆生有胎卵濕化四種分別,胎生如四足的獸類,卵生如兩足的飛禽,濕生如多足的昆蟲,化生如蝶蛾等。胎生是在母體胎內生長,然後就生出來。卵生是在母體外卵中得到熱度而生長,然後生出。濕生是卵子在潮濕地方,得到自然的暖氣而產生。化生是變化而生,如蛹變蝶或蛾等。六道中的衆生,天道和地獄道的衆生是化生,人道和畜生道的衆生是胎生,修羅道是胎卵濕化四生,鬼道是胎生或化生。低級的動物是卵濕化三生,高等動物是胎生。
衆生因為有愛欲,所以在生死海中漂蕩,不容易出離苦海。這裏有五種原因:①水深:這個愛欲海很深,人掉在其中,無論怎樣的掙扎,最後還是隨波浪而流轉。②波迅:在愛欲海中,有巨大的波浪。所謂「驚濤駭浪」或「波浪滔天」,因此容易迷失方向,不出苦海。世間無明太重的男女,談情說愛,戀愛不成功,乃決定自殺,以身殉情,這就是被愛欲海所吞沒,然後便到輪廻中去受生死之苦或者永作孤魂野鬼。凡是自殺者,永不脫生。③迷暗:就是無明。被愛欲水所淹,就糊塗了。智慧光明不現前,迷糊黑暗出現,便不知方向,不能到彼岸。終日在生死海中流轉,不得解脫。④蟲執:好像蠶一樣,作繭自縛。在愛欲海中,不得出離。為什麼?被魚蟲所執,被情網所困。這樣就在愛欲海中打旋轉,隨波逐流而上下,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不停的流轉。⑤大憂迫:被困在愛欲海中,不得出離,就生憂愁,苦受逼迫。因之,便失去智慧、失去力量。無論這類衆生如何掙扎,仍然被困,無法得出。
佛因勤修種種苦行,勇猛精進,所以把愛欲海的塵勞,都斷絕了、都清除了,而變為光明的智慧。衆生欲要有智慧,誓願向佛學習,斷盡一切愛欲心,這才是良好的行為。
世間放逸著五欲 不實分別受衆苦
奉行佛教常攝心 誓度於斯是其行
一切衆生是有情世間,山河大地是器世間,一切聖人是正覺世間。現在所說的世間,是指有情世間而言,因為有情的衆生,才放逸不守規矩,而執著五欲。什麼是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五種法。
①執著財的人:貪而無厭,多多益善。金銀堆積如山,也不滿足,結果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只有所造的孽業,隨身而去,隨業而生。
②執著色的人:迷於美色,貪戀美色,認為美色是世上最有價值的東西。結果一無所得,或者身敗名裂,同歸於盡。這個色是指男女而言。
③執著名的人:為揚名於天下,便用種種方法來提高名譽,或者作些沽名釣譽的事,令人皆知,成為大名鼎鼎的人物,或者做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慈善家,但是最後,難免一死。
④執著食的人:認為山珍海味是最有營養的食物,食之可以強身延壽,豈知那是催命符,脂肪過多,造成腦滿腸肥的現象,不是患血壓高,就是患糖尿病,或者心臟病,結果反而短壽,提前去見閻王。
⑤執著睡的人:他能放下財色名食的四欲,不去貪求,但是對睡還放不下,還貪戀著。白天睡,夜晚睡,一天十二時辰常在睡中,睡得糊裡糊塗,不去做有益社會的事。這樣迷迷糊糊一生,也不知出離苦海。在五蓋中,貪睡成為第三蓋,蓋覆心性,而不能生善法。
常言道:「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可是衆生都著住在五欲上,不明白五欲是沒有實體,而是虛妄相。因為認識不清而執著,所以造出很多的業障,將來定受苦報。所謂「起惑、造業、受報」,這三種法,是有連帶關係的。
若能奉行佛的教誨,常常攝心,管著自己的心,不許可打妄想,不准貪著五欲。但念無常,愼勿放逸,作為座右銘,要發誓願,度化衆生,這是應該有的一種行為。
衆生著我入生死 求其邊際不可得
普事如來獲妙法 為彼宣說是其行
無論那一類的衆生,都有我的執著,有我所的執著。這是我的,這是我所有的。究竟我在那裏?從頭上找到脚下,也找不到有個我的存在。既然無我,為什麼還執著一個我?不過,我是代表人的總名稱,頭身四肢是代表人的別名稱。我是虛妄的假名,它做不了主,控制不了身體各部的行動。老時,不能控制眼不花、耳不聾、牙不掉、髮不白。病時,不能控制病處不疼、食欲不衰、行動無阻、言語無礙。死時,更做不得主。閻王叫你三更去,不能半夜到。由此可證,身體根本不是屬於我的。若是眞是我的,就能說得算,做得主。如果做不得主,就不是我的,也不是我所有的。自己的身體,尚且做不得主,何況身外的東西,更做不得主,所以一切不要執著。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前除少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一半睡著了。」人的壽命以七十歲為標準。在青年二十歲之內,不會有什麼成就,這要除去。到老的二十年,也沒有多大作用,這要除去。這樣只剩下不過三十年,又有一半在睡中過了。七折八扣,只剩下十五年的光陰,在這時期有什麼發展?能做些什麼呢?所以說:「虛妄而生,虛妄而死」,掙扎一輩子,空手而去。行善到天上,行惡便到地獄,小善生人道,小惡生畜生道。
有人問:「法師!你這樣的講法,那麼,人可以什麼也不幹了,等著自然發展好了吧!」這種思想也是不對的。其實,還要去做事情。做什麼事情?要去做善事,不要去做惡事。所謂「擇善而從,不善而改」。如果執著我,或執著我所,便入生死。想找生死的邊際,是不可得,找不到的。應該奉獻你的力量,來事奉於佛,才能得到妙法。要常攝住自己的心,誓願代佛宣說佛法,宣揚佛教,續佛慧命,這是我們所應該做的行為。
衆生無怙病所纒 常淪惡趣起三毒
大火猛燄恆燒熱 淨心度彼是其行
無怙的意思是沒依靠,沒有人幫助。衆生沒有依靠,就生無明煩惱種種的病,常常被其所纒繞著,不得解脫。因為無明煩惱而造業,造業要受報。造善業受善報,造惡業要淪落四惡趣中。若生起貪瞋癡三毒,有了三毒三業,就墮於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四惡趣裏邊來受苦報。如果在惡趣中,還不知懺悔業障,反而增加貪瞋癡,這樣,智慧便被迷住了,好像太陽被烏雲所遮住,而變成黑暗。無明的大光燄,燃燒的非常旺盛,非常猛烈,常常如此。火燄三千丈,能燒到初禪天。這種無明火,越燒越熱,能燒毁一切功德林。用清淨的心,光明的智慧,來度脫四惡趣中的衆生,這是應該有的好作為。
衆生迷惑失正道 常行邪徑入暗宅
為彼大然正法燈 永作照明是其行
衆生因為無明而迷惑,教他走正路,他偏向邪路走。所謂「天堂有路無人走,地獄無門自來投」。譬如說:愛吃愛喝愛跳舞,好賭好嫖好吸毒,這就是邪路。這種行為,無師自通,不需要學習。如果教導他如何修行、如何持戒、如何念佛、如何靜坐,他就不願依法修行,或者勉強,或者敷衍。總之不認眞去做,不徹底去行,反而常常去行邪徑,做不正當的事。這一類的衆生,就入了暗宅(愚癡),也就是地獄。因為這一類顚倒衆生,好像蠶作繭,自纒其身,不見光明。為這一類衆生,應該燃起正法的燈,照亮衆生心,使他們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這個法燈之光,永遠照明衆生的暗宅。這是行菩薩道的人,應該所作的行為。
衆生漂溺諸有海 憂難無涯不可處
為彼興造大法船 皆令得度是其行
我們人好像虛空中的微塵一樣,忽上忽下,隨業漂流,而受果報。所以衆生漂溺於三界二十五有中,沒有停止的時候。在諸有海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憂愁苦惱是無邊際的。這三界是火宅,不可流連忘返而不知歸囘到眞正的家。修道人和佛菩薩為這類衆生興造大法船(道場),轉大法輪,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到彼岸。我們所建的道場,我們所譯的經典,都是在造大法船。這樣能令一切衆生,乘大法船安全抵達湼槃不生不滅之岸,這是行菩薩道所應作的行為。
衆生無知不見本 迷惑癡狂險難中
佛哀愍彼建法橋 正念令昇是其行
我們衆生沒有眞正的知識,所以常常顚倒,做些不合道理的荒唐事。因之,而不見本來眞面目,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返本還原。衆生和諸佛本來是一樣的。所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別」。衆生因為迷惑而未成佛,諸佛因為覺悟而已成佛。衆生迷惑什麼?迷是對道理認識不清楚,惑是對正道或邪道分別不清楚。所以顚倒黑白,迷眞逐妄。諸佛覺悟什麼?覺悟諸法實相,見到本體本性,本來面目。衆生愚癡而迷惑眞理,遂迷頭認影,隨著虛妄跑,有時甚至發狂,失去理智。這樣東奔西走,易入險道,遭遇危險的事,是十分可憐的。
佛為什麼要說法?因為憐憫衆生的緣故。衆生好像蒼蠅似的,到處亂飛亂闖,找不到出路,不知設法出離三界。所以佛便建立大法橋,令衆生從生死的此岸,經過大法橋,達到湼槃的彼岸,這是修行人應該去作的行為。
見諸衆生在險道 老病死苦常逼迫
修諸方便無限量 誓當悉度是其行
佛為什麼要修道?因為見一切衆生在險道中,慘遭毒蛇猛獸的侵害。衆生在六道輪廻中,有生老病死四大苦。這種苦有逼迫性,是無法能擺脫的。所以佛便修一切方便法門,發願來救一切衆生出離三界險道,得到大安樂,這是修道人,所有的行為。
聞法信解無疑惑 了性空寂不驚怖
隨形六道徧十方 普教羣迷是其行
有大善根的人,聞法之後,絕對相信法的眞理,不起疑惑。他瞭解自性本是空寂,而不生驚怖。佛隨衆生的種類,在六道輪廻中化現十方衆生,普徧一切處,教導迷惑剛強的衆生,離開黑暗的三界,得到光明的淨土,這是修道人應該所作的行為。
爾時,光明過十億世界,徧照東方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那由他億世界、百那由他億世界、千那由他億世界、百千那由他億世界,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足輪所放的光,超過十億世界,普徧照耀東方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那由他億世界、百那由他億世界、千那由他億世界、百千那由他億世界,這樣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的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維上下六方,統統都是這種情形。在十方每一個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現出佛從足輪所放的光明。在每個閻浮提中,都見到釋迦牟尼佛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法妙義。有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在圍繞於佛。仰承佛的大威神力的緣故,在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各和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諸大菩薩在一起,一同來到佛所,親近於佛。這十位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來至本國,就是所謂金色世界等等。他們各所事奉於佛,就是所謂不動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在這個時候,在一切處無量的文殊師利菩薩,在各位佛的道場中,在同一個時候,而發音聲,說出下邊十首偈頌: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我們衆生觀察一件事,挖空心思費了很多時間來計算,用了很多腦力來思考。現在雖然有了電腦,省了許多麻煩,可是佛的智慧,勝過電腦千萬倍!就在一念之間,佛能觀察十方三世無量劫中的所有事。在這一念,也沒有來、也沒有去、也沒有住。在一念間,照了時間和空間,明瞭三世的事情。佛能超過一切方便法門,成就佛的十力。佛在無量劫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才證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等。
三身就是①法身:乃是積聚理法為身。眞如妙理,猶如虛空,所以徧滿一切處,所謂「無在無不在」。②報身:是積聚智慧為身。諸惑已經清淨了,而成就福德智慧身。③應身:是積聚機緣為身。有可度的機緣,便示現化身來度之。如水中現月,空谷傳聲。
四智就是①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做的事情。②妙觀察智:用妙智來觀察一切境界,不起分別心。③平等性智:沒有人我之心,普徧救濟一切有情衆生。④大圓鏡智:能現非空非有一切相,又現有為無為一切法。
五眼就是①天眼:上觀三十三天,下視無間地獄。②肉眼:這個肉眼不是普通凡夫的眼,而是另外一個眼。可以看人、看鬼、看神、看佛菩薩。③慧眼:就是智慧之眼,能明瞭眞如實相之理。④法眼:能觀察盡虛空徧法界,所有每粒微塵中,都有三藏十二部。⑤佛眼:能徧照三千大千世界,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六通是①天眼通:能見天上的人和一切的境界。②天耳通:能聽天上的人在談話的音聲和天樂的音聲。③他心通:能知對方心中所打的妄想。④宿命通:能知對方前世的因緣。⑤神足通:在定中出遊,隨心所欲,不受限制。⑥漏盡通:一切諸漏,斷盡無存,得到究竟,直到湼槃。
十力就是十種智慧的力量:①知覺處非處智力:知道所有物的道理和非道理。②知三世業報智力:知道一切衆生三世的因果報應。③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道一切禪定和八解脫及三昧力。④知諸根勝劣智力:知道一切諸根的勝或劣。⑤知種種解智力:知道一切衆生種種的知解。⑥知種種界智力:知道世間衆生種種境界所有之不同。⑦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道修五戒十善法,而至人間天上;修四諦八正道法,而至湼槃。⑧知天眼無礙智力:知道衆生的生死和善惡業,以天眼來觀察,而無障礙。⑨知宿命無漏智力:知道衆生的宿命,又知無漏的湼槃。⑩知永斷習氣智力:知道一切妄惑餘習,永斷不生。還有十力就是:①廣大力②最上力③無量力④大威德力⑤難獲力⑥不退力⑦堅固力⑧不可壞力⑨不思議力⑩無能動力。又有十力:①身命不可壞力②毛孔容持力③毛持大小力④定用自在力⑤常徧演法力⑥德相降魔力⑦圓音徧徹力⑧心無障礙力⑨法身微密力⑩具足行智力。
十方無比善名稱 永離諸難常歡喜
普詣一切國土中 廣為宣揚如是法
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名稱,都比不了佛的名稱。善名稱是永遠離開一切不如意的災難,常生吉祥的歡喜。普徧到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中,代為諸佛宣揚妙法,教化衆生,令其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早成覺果。
為利衆生供養佛 如其意獲相似果
於一切法悉順知 徧十方中現神力
為利益衆生離苦得樂,因而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諸佛,好似獲得佛的果位。在八萬四千法門中,門門都瞭解,就能得到無比的智慧。對於一切事理,都能迎刄而解,沒有困難了。這一切智慧,能了知諸法實相,普徧到十方諸佛國土中,現出大威德神通之力。誰能這樣?釋迦牟尼佛才能這樣。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時,修行種種行門,所以才能得到這種的神通妙用。
從初供佛意柔忍 入深禪定觀法性
普勸衆生發道心 以此速成無上果
從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供養三寳,其心意便很柔和,又有忍耐。不剛強為柔,不暴躁為忍,這樣才能入深禪定,得到眞正的正定正受。淺禪定是不堅固,有時會生退轉心。深禪定是時時在定中,恒常觀察諸法實相的法性。佛教是不自私的宗教,自己發菩提心,也普勸他人發菩提心。自己覺悟了,也教他人覺悟。自己證得無上妙果,也令他人證得無上妙果。
怎會成佛呢?因為勸化衆生發道心,有此功德,便很快成就無上覺果。無上覺果,就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的果位。
柔和忍耐是修道人的美德,若能認眞修行,一定會成就道業。往淺來說,就是沒有脾氣。所謂柔能剋剛,弱能勝強。切記!不要存報復的心,就是忍。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忍,受人誹謗要忍,遭到是非要忍。古人說的好:「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濶天空。」我常說:「忍是無價寳,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他,事事都能好。」若有忍耐的工夫,修道一定會成功;若是無忍耐的工夫,就不容易成功了。
修道人要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是自己時時刻刻修行,助行是幫助他人來修行,令他人發菩提心、發無上道心。就是沒有分別心來助行,沒有選擇心來助行。不管親疏,一視同仁;不管遠近,一律平等。你相信我,我也勸你發道心,你不相信我,我也勸你發道心。這是直接勸人發道心修行的助緣,亦是間接幫助自己修行道業,也就是立功、立德、立言。自己好,也願他人好;自己得到受用,也願他人得到受用。自己得到妙果,也願他人得到妙果,這就是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
十方求法情無異 為修功德令滿足
有無二相悉滅除 此人於佛為眞見
修道的人,要訪友求明。訪友是訪問同參道友,求明是請求明師來指導,也就是求善知識來教化。訪友求明,要到十方世界,凡是有善知識處,一定去求法,令自己明心見性。什麼是善知識?凡是勤修戒定慧的人,就是善知識。什麼是惡知識?凡是有貪瞋癡的人,就是惡知識。善者應該效法,惡者應該為戒。
有是有自滿的心,無是有自卑的心,也就是有人我二相。不落於空,不落於有。落於空是無邊,落於有是有邊,沒有空有二邊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眞空生妙有。妙有生眞空,眞空妙有不能分開。說它是眞空嗎?又有妙有;說它是妙有嗎?又有眞空。所謂「眞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眞空」。我們修道就是修眞空妙有。若是沒有眞空,不能成佛;若是沒有妙有,不應該修行。修也沒有,修它做什麼?因為有妙有,所以才修行。本來是沒有(眞空),一修就有了(妙有)。眞空不空,才能妙有;妙有非有,才叫眞空。把有無二相掃乾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要頭上安頭,不要騎驢找驢。不要像演若達多照鏡子,見鏡中人有頭,以為自己沒有頭,便發狂亂喊:「我的頭到那裏去了?」跑到街上,逢人便問:「你看見我的頭在什麼地方嗎?」這眞是愚癡發顚的現象。本來沒有丟頭,硬說頭沒有了。這就是沒有明白有無二相的道理。若能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這就是本來面目。這就是眞見到佛,見到本圓自性天眞佛。
古時的人,受盡千辛萬苦,不怕艱難,一心求法,為法忘軀,只向前進,絕不退後。好像玄奘大師,去印度求法,被困於沙漠中,乃發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土一步生!」
這種求法心,多麼偉大!這種眞誠心,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的環境,絕不會改變求法的志願。但是得到法,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圓滿。如果有法無德,就會著魔障。魔障有天魔、地魔、人魔、財魔、色魔、內魔、外魔等等。因為想修行,才有魔來磨你。若不修行,就沒有魔。有人說:「既然是這樣,那我不敢修行了。」你不修道,不會成道,沒有功德。修道都是世間最尊貴的人,所謂「有道人人修,有德人人欽。」有道德的人,是受尊敬和欽佩的。所以要修道,要修德,道滿德足了,稱之為佛。
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道德還沒有圓滿具足。等到圓滿具足時,不可自滿(驕傲)。為什麼?因為滿,就會遭損,謙才能受益。假設你自己覺得比誰都大,那就完了,沒有希望成佛。
世間的總統,人人有分,只要有才能,肯替民衆服務,就有資格被選為總統。佛教也是這樣,人人可以成佛。只要精進修行,就可成佛。不肯修行,絕對不成佛。所以說佛教是平等,佛教是偉大。
普往十方諸國土 廣說妙法興義利
住於實際不動搖 此人功德同於佛
修道人,要發廣大心,普徧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勤學佛道。又要忘人無我。雖然教化衆生,但無衆生是我教化的。根本沒有一個我,一擧一動,一言一行的功德,都要廻向給法界一切衆生。普徧到十方國土去教化衆生,廣說妙法。妙法是對機的法,若是不對機,妙也不妙了;若是對機,不妙也妙了。興起有意義的事業,而來利益一切衆生,所謂「凡有利益,無不興起」。這是盡一切方便法,來教化一切衆生。
自己有定力,才能住在實際(眞理)上,才能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對境無心,而能轉境。總之,不被境界所轉,就是不動搖。若眞能這樣,有定力,常不動,不為一切境界所搖動;那麼,這個人的功德便和佛是一樣。
如來所轉妙法輪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聞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見佛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就是來而未來,去而未去,所以名為如來。佛所說的法,有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①經藏②律藏③論藏。經藏顯示定學,律藏顯示戒學,論藏顯示慧學。經律論三藏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佛法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方法。十二部不是有十二部經,而是佛所說的經典,內容分為十二部份。什麼是十二部呢?先說一首偈頌:「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喩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①長行:是經文中一行一行的長文,所以叫長行。
②重頌:把前面長行的經義,用偈頌再說一遍,令誦者容易瞭解經義,容易記住。
③孤起:是孤獨而有的偈頌,和前後經文,都沒有關係,而是忽然在經中出現幾句偈頌。好像法句經。
④譬喩:用譬喩的方法,來說明法的道理。用某一件東西來譬喩某一件事情。
⑤因緣:講一部經的時候,有什麼因緣而說,猶如楞嚴經的因緣,是因為阿難被摩登伽女用先梵天咒所迷,而引誘到她家去,想破壞阿難的童體。所幸佛在定中知道,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去救出阿難,脫離女難。
⑥自說:有人請法,佛才說法。無人請法,佛不說法。唯獨彌陀經是不問自說。為什麼?因為無人知道極樂世界的境界,所以無人請法。佛為了憐憫衆生,故說這個容易修容易成的法門。
⑦本事:或者釋迦牟尼佛本人、或者諸大菩薩、或者諸大羅漢,在過去生中,所修行一切弘法利生,一切功德的事業。
⑧本生:或者佛、或者菩薩,在今生之中,一切的事蹟。
⑨未曾有:從來沒有說過的法,沒有人知道這個法。或者六種震動,或者十八變的神通,是聽法衆所未曾見過的。
⑩方廣:就是方正廣大的經文,好像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大小相融,一多無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⑪論議:研究一切經典的義理,來討論,來博議,取其眞理。
⑫授記:佛給菩薩授記,或者給羅漢授記。佛說:「汝於來生,應住什麼世界,在什麼劫中而成佛,佛號是什麼,壽命是多少。」在預先授個記別。好像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菩薩行時,某次見到然燈佛,經過泥濘的道路走來。他用自己的頭髮鋪地,請然燈佛走過去,以免染汚佛的雙足。這位佛便給他授記說:「汝來生當成佛,號釋迦牟尼佛,住在娑婆世界。」
佛轉妙法輪,就是說三藏十二部的道理。凡是講經說法,都是轉法輪。法輪是圓形,不應該停止不動的。你們看!大江的水,天天在流。我們金山寺,天天在講經,這就是建立大法橋、建立大法船,轉妙法輪。
在道場中,種菩提因,結菩提果。誰能覺悟這個道,誰就有一分。若能聽過之後,便明白一切諸法實相,一切諸法法性。諸法實相就是眞空,可是眞空裏邊又有妙有。能悟到這種眞實義,這種人就能常見到佛的法身。
不見十力空如幻 雖見非見如盲覩
分別取相不見佛 畢竟離著乃能見
見到佛的十種力量,可是不要着住在十力上。要見而不著,這才是眞見。要猶如不見佛的十力,空如幻、如化、如空華,不應該執著。若不這樣見十力的話,便著住在佛的十力上,以為這是實有。這是說,雖然見到了佛的十力,可是不明白十力是空的,本來是無形的,還沒有眞正瞭解哩。非見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好像盲人,看不見東西。若只能看眼前黑暗的一面,而不見光明的一面,等於沒有見到。
雖然見到十力,但是不明白十力的妙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看見或沒有看見,或有佛的十力,或沒有佛的十力。這都是在相上來用功夫,用分別心來取相於佛。這是沒有見到本圓自性天眞佛,沒有見到佛的眞正法身。若能離開一切執著,那時,就能眞見到佛的法身。
衆生隨業種種別 十方內外難盡見
佛身無礙徧十方 不可盡見亦如是
佛的智慧光明,是盡虛空徧法界。衆生的業障黑暗,也是盡虛空徧法界。所幸業障沒有實體,是無形相的。如果有形相,就是一個衆生的業障,就會裝滿虛空界。
衆生的業力,有種種的不同。有的是善業,有的是惡業。善業結善果,惡業結惡果,這是因果定律,絲毫不爽。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一件可笑的事。中國的風俗在過春節時(陰曆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寫吉祥話,表示春囘,象徵一年四季,萬事如意。廟上也貼春聯,那年我十六歲,隨手以草書寫了「智慧如海」四個字,貼在牆上。我的師兄看見了之後,左念右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念個不停。我在他的身後說:「你的業力如海!」他一聽,無明火冒起三千丈高,大發脾氣的說:「你欺人太甚!過年罵我,業力如海,豈有此理!」我說:「請你不要冒火,我說你的善業如海,你說怎樣?」他一聽就笑起來了。我說:「你一點定力也沒有,還修個什麼道?要把善業忘了,惡業也忘了,這樣才能修道。」他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到處替我做義務宣傳,某人眞有智慧。一字能令人發脾氣,一字能令人生歡喜。我希望各位學佛法,不要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這才是眞有定力。
衆生的業,在十方內外不能完全都能看見。佛的法身,也是無礙的,也是徧滿十方;也像衆生的業,不能完全見到是一樣道理。
譬如空中無量刹 無來無去徧十方
生成滅壞無所依 佛徧虛空亦如是
譬如在虛空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國土,雖然沒有來也沒有去,但是周徧十方。生成滅壞四階段,是無所依賴的。佛的法身,是徧滿虛空,也是這樣。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三 菩薩問明品第十
菩薩問明品第十
什麼叫菩薩?具足應為菩提薩埵,因為中國人好簡略,所以只說菩薩二字。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就是覺有情,覺悟一切有情的意思,又可以說是有情覺,也就是一切有情中的覺悟者。總之,自覺覺他,希望將來覺行圓滿,而證得佛的果位。
菩薩又譯為大道心衆生,就是在衆生之中,有大道心的人。什麼是有大道心呢?就是不怕一切艱難困苦的事,盡力而為,所作所為皆是利益衆生,不是為利益自己。所以說菩薩只知利人,不知利己。因為道心大,所得的果位也大。道心若不大,當然所得的果位也不大。菩薩又叫大善士、大隱士、大處士、大居士等。換句話說,凡是利益衆生者,都可稱為菩薩。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菩薩行時,不惜身命來教化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有一生,佛曾經捨身飼虎。有一天,天降大雪,老虎無法尋食,餓得受不了,乃領著小虎無精打彩向前去找東西吃,老修行(是佛為菩薩時)見到這種境界,乃發慈悲,願將自己的身體布施給老虎作食物,甘願犧牲自己,供養老虎。這種精神,實在太偉大了!
又有一生,佛曾經割肉餵鷹。有一天,老修行(佛的前生)在樹下靜坐,忽然飛來一隻鴿子,投奔其懷,乞求保護,後邊追來一隻兇猛的鷹,要捕捉鴿子。於是老修行便保護鴿子,不許鷹無禮,傷害鴿子。這時,老鷹對老修行說:「你這個修行人,太不公平了。牠是我的食物,你保護牠的生命安全,難道就把我餓死嗎?」老修行一想,佛法是對一切衆生皆平等,沒有分別心的,於是很慈悲地說:「我可以把自身的肉割下來供養你。」老鷹說:「可以!這樣才公平。」於是老修行用刀割自身肉來餵鷹,可是鷹貪而無厭,一直食而不飽。到了最後無肉可割的時候,沒有吃飽的鷹,無可奈何,踴躍飛到空中,而現帝釋身。原來是帝釋來考驗老修行到了何等程度。
佛為救護鴿子,將自己的肉割下來,心甘情願餵鷹,這就是行菩薩道。因為眞心行道,所以全身的肉復生無缺。菩薩道不易行,雖然不易,但要去行。不行怎能成菩薩?想要成佛,必須行菩薩行。
釋迦牟尼佛能捨身飼虎、割肉餵鷹,我們是佛的弟子,檢討自己能不能做到這種地步?反省一下自己對一切衆生有慈悲心嗎?佛教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有人說:「我能做到。」眞要做到才算數,不是口頭說說。不去實行,等於妄談。所謂「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不是道」。要實實在在去做,才是道。
各位!我們應該學佛犧牲的精神。為了利益一切衆生,就是國城妻子或者頭目腦髓也要布施。只要衆生需要,一定要毫無吝嗇的布施,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千萬不可學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作風,這是自私自利的思想,沒有捨己為人的菩薩精神。
墨子雖然有摩頂放踵的思想,但是他這種兼愛的作風,不合乎中道,而違背倫理道德。好像現在的嬉皮,男女放蕩形骸,搞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所以孟老夫子批評: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墨子的兼愛,勝於耶穌的博愛。兼愛是沒有條件,人人都愛,人人是我的父母,人人是我的兄弟,人人是我的姐妹。其中有點行菩薩道的精神,但是落在二邊,不是中道。
什麼叫問?就是問法和問難,也就是問「問題」。菩薩有不明白法的道理,要請問其他的菩薩,求其解答。或者已經明白這種道理,故意問難;這不是找麻煩,而是研究或辯論,令不明白的菩薩,也能瞭解眞正的道理。
好像這一品中文殊師利菩薩,他對一切法,已經通達無礙,可以說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可是他還要問。為什麼?因為他代表一切衆生來問。他問覺首菩薩:「心性既然是一個,為什麼有種種分別?」又問財首菩薩:「既然衆生是空的,為什麼佛現身教化調伏?」又問寳首菩薩:「一切衆生既無我無我所,為什麼有受苦有受樂?」又問德首菩薩:「佛所悟一種法,為什麼說多種法?」又問目首菩薩:「佛修福田是平等的,為什麼衆生所得的果報不同?」又問勤首菩薩:「佛說教法是一個,衆生同時聽法,為什麼有些能出三界,有些不能出三界?」又問法首菩薩:「佛曾經說過,凡受持正法者,可斷煩惱,可破無明,為什麼還有受持正法而不斷破呢?」又問智首菩薩:「佛的教法,以智慧為第一,為什麼還讚歎六度和四無量心?」又問賢首菩薩:「諸佛用一乘法出離三界,為什麼一切佛土,所有一切事,有種種不同?」文殊菩薩向以上九位大菩薩發問九個問題。
菩薩沒有戲論(開玩笑),不會問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如果有位菩薩問:「吃飯為活著,還是活著為吃飯呢?」那麼,這位菩薩就不是眞菩薩。各位!大家想一想,究竟吃飯為活著?還是活著為吃飯?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有研究的必要、有研究的價值。一旦徹底明瞭,便能明白人生的意義。
什麼叫明?就是明白。明白而囘答所問的問題。若是明白才能答覆,若是不明白就不能答覆。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說知,這是妄語。知而說不知,也是妄語。所以用明字而不用答字,關鍵在於此處。我們學佛法,就是學不妄語的法門。明白這種道理,才答覆這個問題。不明白這種道理,便不答覆這個問題。這是修道人的本份。
這一品屬於本經第十品,所以稱為菩薩問明品第十。這一品十分重要,研究佛法的人,要特別注意,應靜心聽講。這是開智慧的機會。大家將心猿意馬的妄想收住,一定會得到法益。我們為什麼不成道?就因為懶惰,不修佛法,或者不認眞修行,敷衍了事,所以沒有成就。空費光陰,到最後一無所得。大家在百忙之中來聽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前生所種的善根,才有今天的機會。
希望大家轉勸諸親好友,來金山寺聽華嚴經,這樣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聽經對身對心都有利益,可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比欣賞不正當的娛樂勝過萬倍。若將平常看電視的時間來念佛,就有妙不可言的好處。例如,在臨命終時,心有準備,便不會牽腸掛肚,手忙脚亂。能一心念佛,便能安詳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沒有諸苦,但受衆樂——這是人人的究竟歸宿處。凡是愛看電影、愛跳舞的人,應該即時囘頭,趣向菩提路!要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有說法的道場,不要錯過機會,否則到時候便後悔莫及了。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當光明品說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這位大智文殊師利大菩薩,乃向覺首菩薩請法,問道:「佛的弟子!如果說心和性是一個的話,那麼,為什麼有種種不同的業報呢?若往善趣,應該都往善趣。若往惡趣,應該都往惡趣。為什麼有的往善趣,有的往惡趣?這是什麼道理呢?請你開示一番,我洗耳恭聽。
人的諸根,為什麼有圓滿或有缺陷?生的時候,有的諸根相同,有的諸根不相同。這是什麼道理? 若是一樣,為什麼有人的相貌生得端正?有人的相貌生得醜陋?有的受苦?有的受樂?為什麼苦樂不同?那麼,所受的業,業不知心是怎囘事?心不知業又是怎囘事?為什麼彼此互不相知?受不知什麼時候又報?報不知什麼時候又受?心不知這個受,受不知這個心。因不知道緣,緣不知道因。這個智慧不知道那個境界,那個境界不認識這個智慧。這都是什麼緣故呢?請你詳細說明,令一切衆生明白這種道理。」
時覺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覺首大菩薩,他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種種的問題。
仁今問是義 為曉悟羣蒙
我如其性答 惟仁應諦聽
覺首菩薩說:「仁者你現在問這種義理,不是為你自己不明白而來問,而是代表十方被無明所蒙蓋的一切衆生來問。你是想令所有衆生明白一切法的道理,而能開悟,不再做顚倒事。今我依照法的道理來答覆你所問的問題。希望仁者你注意的聽。因為你是代表衆生來請法,所以請你特別聚精會神來聽我所說的道理。」
諸法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仁者你要愼重其事來聽法。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它本身沒有一個用。為什麼?因為諸法是空,沒有一個實體,所以說諸法無作用。既然諸法無作用,為什麼佛又要說法?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法的原因,是因為衆生有一切的毛病,所以要用法來對治毛病習氣。毛病習氣沒有了,法也就沒有用了。法是方法,有毛病時,就用方法來醫治。
這個方法,並不是實有,而是假設虛妄的。譬喩人有病時,要請醫生診斷,然後照方吃藥,這樣病才能痊癒。病癒之後,要把藥方丟掉,不可再吃藥,否則定有中毒的危險。法的本體和藥方是同樣的道理。有病吃藥,無病不可亂吃藥。應該將藥放下才對。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諸法用完之後,沒有一個眞實體,因為它是空的。沒有一個體,也沒有一個用,所以一切法,彼此不相知。
色法不知道心法,心法也不知道色法;心所法不知道不相應法,不相應法不知道心所法。一切法本身沒有知覺性,因為是空寂的,不過是個名字而已,所以法和法是互相不知道的。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覺首菩薩又擧出許多譬喩來說明這種道理。諸法實相雖然是空寂的,但可以用地水火風四大來說明諸法實相的道理:①用水來譬喩,因水有流注作用,故各不相知。②用火來譬喩,因火有起滅作用,故各不相知。③用風來譬喩,因風有動作,故各不相知。④用地來譬喩,因地有任持作用,故各不相知。用這四種來譬喩諸法實相的道理。
①水的流注:以流注的情形來譬喩諸法實相,有十種義理。這十種義理是互不相知,雖然不相知,但是成就流注的道理。
第一種義理,在清涼國師所著華嚴經疏鈔上說:「前流不自流,由後流排流,則前流無自性,故不知後。」前邊的流,不是自己在流,而是被後邊的流所推排的緣故,所以在流動。因為前邊的流,自己沒有自性,所以不知道是被後邊的流所推排它而流。
第二種義理,在疏鈔上說:「後流雖排前,而不到於前流,故亦不相知。」後邊的流,雖然推排前邊的流,但是不能把前邊的流推排沒有了,而使它變成後邊的流。前流雖無自性自體,可是它的流,還是自己流。後流不會到前流的前邊去,因為這種緣故,所以前流和後流互相不知道。
第三種義理,在疏文上說:「後流不自流,由前流引故流,則後流無自性,故不能知前。」後邊的流,也不是自己向前流,而是前邊的流來攝引它而流。因為這種緣故,所以後流也沒有自性,也不知道自己是被前流所攝引而流。
第四種義理,在疏文上說:「前流雖引後,而不至後,故亦不相知。」前邊的流,雖然攝引後邊的流,但是各有自己的流,不會到後邊的流去,所以前流和後流,也是互相不知道。
第五種義理,在疏文上說:「能排與所引無二,故不相知」。後邊的流,能推排前邊的流;前邊的流,能攝引後邊的流,雖然是兩個,可是不是兩個,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六種義理,在疏文上說:「能引與所排無二,故不相知」。前邊能引的流和後邊所排的流,沒有兩個,分不出彼此。在形式上來看,有前流和後流,在實際上來說,一個也沒有,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七種義理,在疏文上說:「能排與所排無二,故不相知」。後邊的流是能排,前邊的流是所排。能排和所排沒有兩個,也沒有一個能排,也沒有一個所排,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八種義理:在疏文上說:「能引與所引亦無二,故不相知」。前邊的流是能引,後邊的流是所引。這個能引和所引也是無二,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九種義理,在疏文上說:「能排與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後邊的流能排前邊的流,前邊的流能引後邊的流,可是不是俱有的。若有一個能排,就沒有一個能引;若有一個能引,就沒有一個能排。不能互相有能,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十種義理,在疏文上說:「能排與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前邊的流,是後邊的流所推排的;後邊的流,是前邊的流所攝引的。可是它們也不俱足,也不完全,所以互相不知道。
擧出以上十種義理,來說明水流本來是空的,沒有前流和後流的分別。可是我們凡夫的知見,在沒有分別中找分別,硬要分別出來一些道理。諸法實相本空寂,空無一物。所以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切諸法實相,譬如河中的水,很湍急的流,馳逐競奔而消逝。後浪追前浪,前浪再追前浪;前浪引後浪,後浪再引後浪。好像比賽一樣,互相奔跑而消滅了。可是前浪和後浪各不相知。諸法實相的本體,也是這種道理。
火也是這種情形,風也是這種情形,地也是這種情形。這四大有時候互相幫助;有時候互相敵對。會善用它,四大便互相幫助;不會善用它,四大便互相剋制。
我們的身體,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就的。身上的尿汗及血液等,屬於水大的範圍。身上的溫度,屬於火大的範圍。身上呼吸器官,屬於風大的範圍。身上的皮肉筋骨,屬於地大範圍之內。這四大調和,身體就健康。這四大失調,身體就生病。生的時候,這四大就和合;死的時候,這四大就分張。四大和合成為身,四大分張成為空;地大還於地,水大還於水,火大還於火,風大還於風,各還其所。這時皮肉筋骨還於土,血尿汗涕等和水合而為一,體溫和火合而為一,呼吸和風合而為一。
在虛空中也有四大。白天太陽普照大地,發生熱力,而有蒸汽,這是火大,盡虛空徧法界。夜間月光徧照大地,發生寒力,而有露水,這是水大,盡虛空徧法界。高氣壓流入低氣壓,因而成氣。在虛空中又有很多微塵,微塵屬於地大,所以虛空也有地水火風四大。這四大供給你使用,你活六十歲,就借給你用六十年。活一百歲,就借給你用一百年。等你死時,又各還本位。
人有眞實的本性嗎?有的。就是佛性,就是眞如。人為萬物之靈,借假修眞,借四大假合的臭皮囊,本修本有自在如來大覺的佛性。所以一擧一動,不要有個我,不要把我放在前邊,認為我是第一、我是最大,或者著住在名上或利上——這都是虛妄!只有本來的智慧光明才是眞實不虛的。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發現出來,研究明白,且很詳細地記載於經藏裏。我們現在學佛法,志在研究本有自性天眞佛,我們本來就是佛,因為從眞起妄,就迷惑了,所以到現在還是衆生。
依水有流注,譬喩依眞妄想續。就是眞妄接接連連不斷,從眞起妄,說它是眞的,又有點假的;說它是假的,又有點眞的。
依火燄起滅,譬喩依眞妄起滅。就是眞妄生起來又消滅。妄生出來就現妄,妄滅了又現眞,這是從眞起妄。
依風有動作,譬喩妄用依眞起,就是無明,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是由無明所生出來,這是從眞起妄。
依地有任持,譬喩妄為眞所持。妄還是在眞的裏邊,好像手心和手背一樣。手背不離手心,手心不離手背。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也就是這個道理。煩惱沒有離開菩提,另有一個煩惱;菩提沒有離開煩惱,另有一個菩提。它是一個的。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冰化為水,水凍為冰。有煩惱就是水成冰,無煩惱就是冰成水,就是煩惱化為菩提。返本還原,就是返囘我們本有的自性,不要使水凍成冰。
諸法本來是空寂的。既然是空,為什麼佛要說法?因為衆生有種種分別心。說一切法是為對治一切分別心。衆生本來沒有分別心,其本有的自性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就因為被環境所轉,無中生有,所以生出許多分別心來。菩薩用種種理論來形容一切諸法,但是這些理論也是虛妄的;不過,目的是令衆生知道一切有為法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亦如大火聚 猛燄同時發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問:「心性是一,怎樣還有種種果報現出來?」覺首菩薩就用種種譬喩來形容一切諸法,說心性好像流注的樣子,這流注有很多自然的現象,但各不相知。這個道理還沒有說完,又擧出來四大之中的火大來說明。
也好像大火聚一樣,堆聚在一起,就發出很猛烈的火燄,跟著前邊的火燄向上燃燒,但各不相知。佛說一切諸法,衆生的心性也是這樣,互不相知。
又如長風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好像長風起來一樣。長風就是時時有風。這個風接連不斷,前邊的風,攝引後邊的風;後邊的風,又推排前邊的風。這如同水流一樣的道理。有時,風生起來,但沒有來的地方。有時,風又停止,也沒有去的地方。有風的時候,遇到物則鼓蕩扇動。風是看不見的,那麼,怎知道有風呢?就看花草樹木在搖動,就知有風,這就是鼓扇。
風是互不相知,前邊的風不知後邊的風,後邊的風也不知前邊的風。因為風是沒有實體自性的緣故,一切諸法的本體,也是這樣。
在往昔的時候,皇帝有福報,百姓有幸福。所謂「風不鳴條,雨不破塊」。那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時候。那時候,五日一風,十日一雨。所颳的風是微風,不會把柳樹枝吹出聲音來;所降的雨是細雨,不會把泥塊淋得破碎了,氣象都是很自然:及時風和及時雨,應該颳寒風的時候,就颳寒風;應該颳暖風的時候,就颳暖風。應該降雨的時候,就降雨;應該降雪的時候,就降雪,但絕對不會狂風暴雨,這就是風調雨順。因為風調雨順,所以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人人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這時,國家也太平,百姓也安樂,這就是國泰民安。古時的氣候就是這樣,不像現在的氣候,在反常狀態中,一切不正常,該風不風,不風而風,有時颶風而至,將房屋吹倒,將樹木拔出,造成嚴重的災害。或者該雨不雨,不雨而雨,有時劇雨而降,將良田淹沒,變成澤國,造成無家可歸的災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心不古,貪瞋癡太重,自私自利,一切為自己,不為他人著着想,所以要遭受這種集體的果報。
又如衆地界 輾轉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好像一切大地(地球),互相輾轉,依虛空而住。所謂「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虛空無所依。」如果地球不轉動,就會被毁滅。為什麼?因為風輪攝持不住它在虛空轉動,地球就會出離軌道。地球在旋轉,才能發生攝持的力量,而能存在。地球和地球都在虛空中旋轉(在太陽系有一個地球,在銀河中有無量數的太陽系),彼此互不相知。一切諸法的本體也是這樣。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意六根,常被境界所轉。為什麼?因為有情根的緣故。如果能把一切情根斷了,就不會流轉於生死,就沒有煩惱的麻煩。並沒有任何人來主宰支配你的六根流轉於生死,而是你自己的情根在流轉,這都是互不相知,而是自己在生死中流轉於六道。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法性就是諸法的實相,實性是空的。因為是空,所以無所生。雖然無所生,但是它會現示而有生,生出這個法,這是生而無生。法性本來是眞空,示現而有生,這是妙有,可是也不實在的。雖然說法性本來是空的,但能在眞空中生出妙有。這個生是不究竟不徹底,而不是常住不壞的。
在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並不是有主宰者,能令它生、令它現。它是眞空中自然示現出妙有,所以說是中無能現。在這裏邊沒有主宰者,不是說我教它生、我教它現。這是什麼緣故?因為根本就是從法所現出來的,沒有一個物體。也沒有一個能現的主宰,也沒有一個所現的東西。本來就是虛妄的,沒有實在的境界。
我們把虛妄沒有實在的境界,認為眞實的。不知它是無常,所以執著幻有,而忘了本來的眞空,把幻有認為實體。若是把幻有的執著破了,就合於本有眞空的妙理。
馬勝比丘(鹿野苑五比丘之一)到舍衛城裏托缽乞食。他走路時,目不邪視,威儀嚴整,在路上被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遇到,他們從未見到像馬勝比丘那麼莊嚴的威儀,甚為驚異,心裏便生起恭敬。於是走到馬勝比丘面前,合掌問訊之後而問:「善知識,請問你從何處學來這種的威儀,這麼莊嚴肅靜,我們敬佩之至!」馬勝很謙虛的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大意是說:一切諸法,都是從緣所生所滅。因為緣生無性,沒有一個自體。我師父就是大沙門(譯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他老人家常常是這樣的說法,來教導我們,依法修行。
這時舍利弗和目犍連(他們是學外道行者)二人一聽,茅塞頓開。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二人便去禮拜佛,請佛說法,蒙佛開示,改邪歸正。二人率領弟子二百人,同時皈依佛出家,作為佛的弟子,後來成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皆證阿羅漢果。這是諸法從緣生,緣生無性的道理。
佛教剛剛在美國興起,凡是出家人,都要向馬勝比丘學習,嚴肅威儀,給西方人一個良好的印象。一言一行,一擧一動,都要合乎威儀。無論是比丘,或是比丘尼,到外邊去的擧動行為,都要十分小心謹愼,不可隨隨便便,有損威儀。金山寺的金字是從沙中澄清而來,經過一番辛辛苦苦磨練而成的。否則,金山寺就變成銀山寺、銅山寺、鐵山寺,甚至變成土山寺,那就無威可畏,無儀可敬。
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一切法,都是逢因緣而生出來,不會單獨而生。必須依賴境界,才能生出這種法。道雖然是無為,可是要遇到因緣,才會產生感應。因為有位居士捐一棟房子撥作道場,所以金山寺擬在洛杉磯成立支會。道場多,佛法才能宣揚於全世界。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別有
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屬於情根。眼能見色,為色塵所轉。耳能聽聲,為聲所轉。鼻能嗅香,為香塵所轉。舌能嚐味,為味塵所轉。身能覺觸,為觸塵所轉。意能知法,為法塵所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而生出六識,這是一切諸情所生的根。除這六識之外,還有第七識和第八識,故稱八識。在小乘教義中有六識,在大乘教義中有八識。
第七識名叫傳送識,它將第六識的意傳送第八識。它好像送信郵差,互相傳達消息。又為染汚根,因為和四種的根本煩惱相應,就是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我癡是無明,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我見是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我慢是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擧。我愛是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又為末那識,譯為思量。思量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沒有絲毫間斷,這是一切衆生妄惑之根本識。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譯為藏,能藏一切善惡的種子(神識)。第七識所作的一切行為,都藏蓄在第八識的倉庫中。若是善的種子,將來便得善的果報。若是惡的種子,將來便得惡的果報。換言之,迷惑時,是阿賴耶識;開悟時,是大光明藏。
雖然六根對六塵,而生六識,可是沒有自性,沒有實體。因為衆生有分別心,所以有種種的識。若是無分別心,便是眞空,無有實體可尋。好像一切山河大地,本來是空寂的,我們有分別心和執著心,才現出這些境界。
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
法眼不思議 此見非顚倒
依照理來觀察一切事和一切法,都是沒有性和體。如用法眼來觀察,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用法眼來觀察一切理事,所見的不會顚倒的。若是凡夫肉眼來觀察一切理事,都是顚倒見。開五眼的人,得到無障礙的神通力,這個見,才不是顚倒見,而是正知正見。
若實若不實 若妄若非妄
世間出世間 但有假言說
在龍樹菩薩所著中論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一首偈頌,是說凡是從因緣所生的法,都沒有自性,也沒有實體,所以我說是空寂。它也有個假名(諸法)而已。空假合起來,就是中道。中道了義,不偏於空,不偏於有。不落二邊,就是中道。又有一說,不執斷,不執常,就是中道。若是執斷,就偏於空。若是執常,就偏於有,空有二邊不著,就是中道。
實是有,妄是空。或者說是有,或者說是空,或者說有而不有,或者說空而不空。在中論上說:「一切法眞實,一切法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假名而已。只有個說法,而沒有實際的本體,凡是能說出來,皆不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說不出來的,沒有言語可說出來,也沒有文字可寫出來,所以說但有假言說。
這首偈頌,是把前邊所說的偈頌,再總括說一遍。此段經文將地水火風四大來譬如諸法。在每種大中,有種種的譬如,來顯明諸法的實性。現在只用水來說明諸法實性的道理。因為水有相同的道理,所以擧出水來譬喩眞如自性,也就是眞心。今擧出十種譬喩:
①水的自體是澄清的。由上邊看,能看見水底,這是譬喩自性清淨的眞心,光明徧照。
②水和泥混合在一起,即變成混濁不清,這是譬如清淨眞心不染而染,變得沒有清淨光明。
③水雖然混濁,但是清淨本性不失,仍然存在,這是譬如清淨眞心染而不染,清淨還存。
④若把泥土澄清到水底,水的清淨本性又現出,這是譬如人之眞心,惑盡性現。就是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破了,自性(眞心)就現出來。
⑤水遇到寒冷時,便凝成冰,有堅硬性,這是譬如如來藏性(眞心)和無明合起來,生出八識作用。
我常說:「假設用一碗水,潑在人的頭上,不會傷害人,也不覺得痛。如果將一碗水凍成冰,打在人的頭上,那麼,輕者,則頭破血流;重者,有生命危險,甚至死亡。同是一樣的東西,而作用就不同了。」
⑥冰雖然有堅硬作用,可是在冰中不失其輭性,這是譬如我們的眞心隨緣去了,還是不變。就是在事相上,也會顯出眞理來。
⑦水雖然成冰,但遇熱力,則溶化成水,這是譬如人的八識,雖然很強盛,難轉為四智,可是若會轉的話(修道)八識仍可轉為清淨,恢復如來藏性。
⑧水隨風而有波浪的動相,但改變不了水本來平靜的自性,這是譬如我們如來藏性被無明的風所吹動,而生出波浪的起滅。
在六祖壇經上有這樣記載:六祖在法性寺時,有一天聽到二僧在辯論「風動旛動」的問題。有一僧說,「風動,不是旛動」。有一僧說:「旛動,不是風動。」為什麼?若是沒有風,那旛不會動。若是沒有旛,怎能顯示風動?因此之故!二人諍論不已。這時,六祖在場,便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是仁者心動」。意思就是你們心中的波浪在動。
風吹浪動,而水的靜性不動。水的本性沒有生滅,沒有波浪。所以說:「不是風動,不是水動,仁者心動。」這個心有些動搖,心若平靜,波浪也沒有了。
⑨水隨地勢高下,才有推排。前邊的流引導後邊的流,才有流注的相,可是水的自性是不動。這是譬如人的眞心,隨緣流注,但是自性還是湛然不動。
⑩水在器中,隨器形而變。盛在方筒中,則成方形;盛在圓筒中,則成圓形,但是水的自性不變,這是譬如人的眞如自性,普徧到一切有為法,但自性不動。
這是用水來譬喩眞如自性。清淨眞心,本妙明心,都是譬喩這個。其餘火、風、地都有種種的譬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講水大一種,其餘的可以自己去研究。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佛子。一切衆生非衆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衆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
在覺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這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向財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一切衆生本來都是非衆生(空),既然是空的,為什麼佛還要度空的衆生?佛若是見衆生不是空的,這是智慧不夠,便成謗佛。佛要是見衆生是空的,還來度空的衆生,這豈不是空有相違背嗎?請你詳細解釋一番。」
怎樣解釋這十個問題呢?如來隨著衆生的根性來教化,不管成熟或沒有成熟,都一律教化。衆生沒有種善根者,佛令他們種善根。因為種善根,才能生菩提芽。已經生菩提芽善根者,令其善根增長。善根已經增長者,令其善根成熟。善根已經成熟者,令得解脫。
①佛是觀機逗教:就是到教化的時候,佛便來教化他;沒有到教化的時候,佛就等待著。總之,機緣成熟時,佛一定會來教化他。那麼,衆生既然是空的,佛為什麼又來教化衆生?這又是怎樣講法?
②命就是壽命:衆生的壽命,有長或有短的不同。衆生應該在壽命長的時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長壽時候來教化;衆生應該在壽命短的時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短壽時候來教化。那麼,衆生是空的,佛為什麼又來教化衆生?這又是怎樣講法?
③衆生有種種類、有種種身,各不相同:例如人有人身,畜生有畜生身,一切衆生的身類有很多種。佛能隨順其身類來教化。身是累贅的,所以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大患就是大憂患,也就是大病。我們有大憂患的病,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個身體的緣故。有了身體,就生出自私心。為這個身體,一切要照料它,為它找房子住,為它找衣服穿,為它找東西吃。住衣食這三個問題,一定要俱備,不可缺其一。若是不圓滿,便覺得有憂慮之患,因為有個我身,便有大患。若無我身,便是無我。到了無我的境界,我又有什麼憂患呢?在這世間的殺盜淫妄酒,都因為有這個身。如果把身看破了,不為身體去貪去瞋去癡,就沒有憂患了。若是沒有自私心,身體也不會成為累贅。如果能修道,借假修眞,就是借著假的身體(色身),來修法身的慧命,而成就佛果。若是不借假修眞,那麼,佛果不會成就。所以佛隨衆生的時、命、身來教化。本來衆生是空的,為什麼又來教化?這是什麼道理?
從前有一個六十多歲、一個七十多歲、一個八十多歲的三位老年人,常聚在一起研究自身問題。有一天,大家討論生死問題:人來時,糊塗而來;去時,糊塗而去。生而死,死而生,這又怎麼辦呢?各人發表各人的意見,六十多歲的老人說:「今年酒席筵前會,不知明年又缺誰?」這時,七十多歲老人說:「今晚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八十多歲老人說:「這口氣出去,那口氣不知囘來不囘來?」所以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趁著現在未老的時候,趕緊用功修道,了生死最要緊。這三老是非常用功修行的人,用功念佛、用功參禪,精進修行。為了生脫死,所以一天吃一餐,也沒有妄想,結果三老都了脫生死。古詩云:「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等到老的時候,再想學道,了生脫死,時間已來不及了。你們看孤墳裏所埋葬的人,都是少年人。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人隨時隨地都有死亡的可能。
普賢菩薩的警衆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愼勿放逸!」我們這一天已經過去了,生命就減少一點。好像河中的水,漸漸減少,魚在水中,便有生命的危險,這還有什麼快樂呢?大衆!要注意,應當時時精進,不可懈怠。好像撲救頭上著火一般的急切,保護生命的安全,修道也是這樣的急切。但念無常不知何時就來了。所以不可放逸,要時刻謹愼。到生死自由時,能控制生死,欲生則生,欲死則死(不是自殺),能有這種把握,那麼,什麼病症也沒有了。這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不要隨生死流轉。
④隨著衆生的根性,衆生應該修什麼法,佛就用什麼法門來教化。例如,衆生應該以六度法門得度者,佛就教這一類衆生修行六度法門。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智慧能度愚癡,所以叫六度,即是能從生死此岸,經過煩惱中流,而度到湼槃彼岸。衆生應該以四諦法門得度者,佛就教這一類衆生修行四諦法門。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若能依法修行,便能證得道業。衆生應該以十二因緣法門得度者,佛就教這一類衆生修行十二因緣法門。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支互有緣起,如果把無明斷了,其他便無緣所依,則能了生死。這樣依法修行,便能得到道果。佛是觀察機緣,而說修行之法門,這是隨其行。
⑤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因為衆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佛說法的道理,各有淺深。佛為六道衆生說法,為令衆生明白而了解,這是隨其解。
⑥衆生有很多種類,他們的根性也不相同。不要說飛潛動植、胎卵濕化,那樣多的衆生;就單單以人來說,其語言和文字或多種語言,完全不相同。明白什麼語言的衆生,佛就說什麼語言的法,這是隨其言論。
⑦衆生都有自己的希望,佛隨順衆生的心樂來說衆生所歡喜的法。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牽」。為了令衆生入佛的智慧,先用他所喜愛的法,來接引他,這樣才有效果。這樣依法修行,便證道業,這是隨其心樂。
⑧佛教化衆生,是用種種方便法門,所謂「善巧方便」。如果不瞭解衆生的心意,不隨其方便而說法,那就不能有良好的效果,這是隨其方便。
⑨衆生都有自己的思惟。佛要隨順衆生的思想來教化,否則事倍功半,費了很多言語,但收到很少效果。所謂「因人說法」,見到什麼思想的人,便說什麼法。這是佛教導衆生的方針,這是隨其思惟。
⑩佛不但隨順衆生的思惟而教化,而且又要隨衆生所觀察而觀察。佛觀察衆生的因緣,應用什麼方法來教化衆生,為令衆生可以接受佛法。
在前邊說衆生非衆生(空的),那麼,佛為什麼要用種種方法來教化、來調伏,這是什麼道理?究竟佛看衆生是空還是不空呢?
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財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種種問題。
衆生執著一切諸有法,沒有能明白諸有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所以就染苦為樂。名利是個小問題,可是,所有的人,都迷戀在名利上;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多數人是名利雙求。生死雖然是個大問題,可是,沒有人在事前作準備;待臨終時,手忙脚亂而去。所謂「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無人防」。就這樣子在六道輪廻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所以叫衆生。
衆生就是衆緣假和合而生,又是由衆多生而成的。因為生的太多,所以名叫衆生。有衆生就有衆死。生的多,死的也多,所以又叫衆死。一個衆生不知在輪廻中受多少次的生死?那麼,為什麼不停止生死輪廻呢?因為愛欲不斷的緣故。愛欲是生死的根,有愛欲就有輪廻。有輪廻就有生死,如同作夢一般,所謂「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夢裏身榮貴,夢醒在窮鄉。朝朝是作夢,不覺夢黃梁。夢中若不覺,枉作夢一場。」人活的時候,正在作夢;人死的時候,才作完夢。在夢中,升官發財、嬌妻美妾,或者中狀元,或者作宰相,榮華富貴,享受不盡。等待夢醒時,還是身無分文的窮人,流浪在街頭。在夢中的七寳現前,什麼都好,應有盡有。可是夢醒,什麼都沒有,仍然是孤家寡人,一無所有。天天在作夢,作的是黃梁夢。什麼是黃梁夢?就是在夢中,中了狀元,做了大官,子孫滿堂,富貴榮華,就是幾十年的時間。夢醒來,店主為他所煑的黃梁飯尚未熟哩!在夢中如果不覺悟,便白作了一場春夢!
此是樂寂滅 多聞者境界
我為仁宣說 仁今應聽受
這個法,是人所歡樂的寂滅法。什麼是寂滅?就是其體寂靜,離一切相。離煩惱為寂,絕苦患為靜,也就是湼槃之理。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為法忘軀。為求半句偈而捨身命,在所不惜,只要求到法,便遂心滿願。有一生,佛在雪山修行,有一天,聽到有人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說到這裏,便停止不說。老修行(釋迦牟尼佛前生)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個羅刹鬼說的,乃問羅刹鬼:「這首偈頌,還有下兩句,你為什麼不說呢?」羅刹鬼說:「我三天沒有吃東西,餓的沒有力氣,不能說出來。」老修行說:「你再勉強說出下面兩句,我便心甘情願將我的身體供養於你。」羅刹鬼說:「一言為定,你不可後悔,說了不算數。」老修行說:「修行人不打妄語,但我有個條件:你說出這兩句偈之後,讓我刻在樹上,將法流傳後人,然後把身體供養於你。」羅刹鬼說:「可以!滿你的心願。」於是羅刹鬼說出下兩句偈頌:「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老修行很快將偈頌刻在大樹幹上。又一想,刻在石頭上,時間更能長久,令後人依法修行,乃向羅刹鬼要求,請他等待片刻。老修行說:「請你再等一會,我想刻在石頭上,比較長久,後人受益一定很多。」羅刹鬼見老修行如是誠心,便同情的說:「你要刻快一點,我實在餓的受不了。」老修行在石上刻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十六個大字。刻完之後,對羅刹鬼說:「我已完成心願,請你來吃我吧」,於是,閉目靜坐,心無恐怖,一心供養。所謂「為善最樂」,老修行心中快樂無比,視死如歸。等了多時,不見羅刹鬼的行動,睜眼一看,羅刹鬼已騰空而起,在虛空現出天人身——原來是天人下來試探老修行的定力,這時天人說:「善哉!善哉!汝是眞心求法,功德無量。」言畢而去。
釋迦牟尼佛為半句偈而捨身命,我們能不能這樣做呢?我們非常慳貪,什麼也捨不得布施。不要說是身體,就是身外物,也捨不得。如果能布施內財(頭目腦髓)和外財(國城妻子),才能修成福慧圓滿。福慧雙足,就是兩足尊,也就是佛。
多聞就是博學廣聞。深入經藏,增長聞慧。善於思惟諸法實相,就是思慧。思惟之後,就去修行,這是修慧。聞思修三慧會用,就是多聞的境界。
阿難尊者,就是多聞第一。佛所說的經典,他都記住,因為他的記憶力特別強,所以能博聞強記,好像錄音帶一樣。凡是經過阿難尊者的耳根,他都能一字不漏說出來。
佛滅度後,阿難尊者結集經藏。他在升座說法的時候,大衆頓起三疑。第一疑,認為釋迦牟尼佛復活。因為阿難尊者蒙十方諸佛加被,現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和佛一樣的莊嚴,所以一般佛弟子,以為是佛再世。第二疑,認為阿難尊者已證佛果,即身成佛。第三疑,以為他方諸佛來說法。阿難尊者開口說「如是我聞」,意思就是:像這樣的法,是我(阿難)親自所聞。此時,大衆的三疑頓息。
財首菩薩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現在為仁者宣說佛為什麼度衆生的法。仁者你是代表來問法,請你特別注意,代表衆生諦聽這種法,而接受這種法。」
分別觀內身 此中誰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達我有無
我們人的執著太大。執著什麼?執著「我」。這個「我」比須彌山還要高,比四大海還要大。這個「我」爭強論勝,爭名奪利,逞英雄、論豪傑。因為有這個「我」,給它吃喝玩樂的一切享受。天天給它作奴隸,也不知道看破,也不能放下,所以天天不自在。
財首菩薩說:「仁者你要詳細分別來觀察,在身內和身外來找這個『我』,是找不到的」。從頭頂到脚下,各有其名。頭有頭名,五官有五官名,四肢有四肢名,足有足名。在身外來找「我」,是找不到的。在身內的五臟六腑,亦各有其名。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腎;六腑就是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這裏面也找不到「我」。究竟誰是「我」,既然找不到「我」,還執著什麼「我」?要明白內也無我,外也無我。所謂「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或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身體本來就是空。身體是空,為什麼還要執著?為它顚顚倒倒,這又是何苦?
若能有這種想法,就明白「我」究竟是沒有的。假設有個「我」,那麼我是誰?誰是我?在清朝順治皇帝的偈頌云:「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個道理,應該深深研究一番。既然找不到「我」,為什麼要盡力幫助「我」?心裏執著: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有人罵一句,也受不了;有人打一下,更受不了。被一個假「我」支配得顚顚倒倒,所以如來說:「這一類衆生,眞是很可憐!」
此身假安立 住處無方所
諦了是身者 於中無所著
所有衆生的身體,都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風。若想找它眞正的住處,却找不到一個地方它是存在的。若能審諦明瞭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和合所現的,便應該無所執著。不執於身,不執於我,這樣就把我執破了。如果我執破了,法執便很容易破。我執不破,法執更不容易破。這一點,希望大家注意。我們研究佛法的人,應該首先知道要把身體看空或看假,這樣就不會有所執著。那時候,便是解脫、便是自在。
於身善觀察 一切皆明見
知法皆虛妄 不起心分別
在衆生的身體善於觀察。觀察什麼?觀察究竟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究竟是眞的?還是假的?假設是我的,為什麼我做不得主?眼睛花的時候,不能教它不花;耳朵聾的時候,不能教它不聾;牙齒掉的時候,不能教它不掉;皮膚皺的時候,不能教它不皺;所以我做不得主。身內身外都要觀察,才能知道一切法皆虛妄。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是這樣,所以不要有執著,便不起分別心。
壽命因誰起 復因誰退滅
猶如旋火輪 初後不可知
人的壽命,因為誰而起呢?又是那個主宰使它退滅呢?這生命好像旋轉的火輪一樣,找不到前後。因為互相旋轉不停,那個在前?那個在後?無法可以知道。因為無始無終,所以始終不明白。這是說我們的壽命,來時,不知怎樣來的?去時,不知怎樣去的?來,糊塗而來;去,糊塗而去。對生死問題,一點也不清楚。
智者能觀察 一切有無常
諸法空無我 永離一切相
怎能會有智慧?先要持戒,然後修定。由定中得到眞正的智慧。有了智慧,心才清淨。所謂「心清水現月,意淨天無雲;心平百難散,意定萬事吉。」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如水。若是把泥土摻到水中,攪拌不停,便成混濁的汚水。我們人就是混濁不清,因為清淨的眞心,和無明合而為一,所以混濁成妄心。這時候,若能嚴持戒律,沒有分別心,也就是不打妄想。若能諸惡莫作(沒有自私心),衆善奉行(大公無私),這就好像水和泥混合在一起,若不去動它,水自然會慢慢澄清。若想澄清,就要修定,這種定力,能使混濁的水恢復清淨。清淨就有智慧。淺言之,有一缸濁水(愚癡),使用白礬(修行)放在水中,水便漸漸澄清(智慧)。這時,不可再去動它(妄想),否則,沉到缸底的泥土(無明),又起作用,將清水再度變為濁水(愚癡)了。
有智慧的人,具足擇法眼。是法非法,善法惡法,他都能分別得清清楚楚。本來是沒有分別心,但這是擇法眼的分別,而不是用虛妄心來分別。換言之,是用智慧來分別,這好像澄清的水,從上邊能看到下邊。凡夫觀察事情,好像看一缸濁水,尚未澄清,無論如何的分別也不會清楚。等水澄清後,有了明辨是非的智慧,便會明白這件事情。沒有智慧,但有分別,這僅是一種妄眞的分別。這種分別心不能助你明白這件事情。只差一點點,便大錯而特錯,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智慧人觀察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在金剛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在一切法中,都是空而無我。若能把一切有形有相有為法都離開了,到這個時候,就無所執著。
衆報隨業生 如夢不眞實
念念常滅壞 如前後亦爾
我們在世間上,起惑、造業、受報。起惑是從無明生出來疑惑,生出之後,便去造種種業。因為有種種的業,所以要受種種的果報。這是不變的字律。什麼時候能把惑破了,眞心便顯現出來。那時候才能停止業報。所以說衆報隨業生,一切果報就是從衆生所造的業而生出來。換言之,造什麼業,就受什麼報。所謂「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這是絲毫不爽的定律。
衆報雖然隨業生,但是好像作夢一樣,不是實在眞有的。我們的身體都是假有的,何況其他,更無眞實。不要執著身體,它不是好東西。你對它無微不至的照顧,來保護它、喜愛它;又怕它冷、又怕它熱、又怕它飢、又怕它渴。一天到晚為這個臭皮囊忙忙碌碌、顚顚倒倒,無有暫歇。結果到時候,它先跑掉,不管你啦!
這個身體和一切業,都在念念之中,有生住異滅;在念念之中,有成住壞空。恒常是這樣,沒有停止。這種業報,猶如波浪,前邊的波浪吸引後邊的波浪;後邊的波浪又推排前邊的波浪。前浪消滅了,後浪又生起,前後都是這樣子。
世間所見法 但以心為主
隨解取衆相 顚倒不如實
在世間所見一切法,都是由心來支配。所謂「一切唯心造」,如果沒有心,就沒有法。這是隨著心中的妄想執著而取一切相,沒有認識清楚自己的眞心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自性。因為隨著妄想分別而取衆相,這就是顚倒、不實在的法。本來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怎會有執著相呢?
世間所言論 一切是分別
未曾有一法 得入於法性
世間每個國家,都有它的言論,都是一種有分別的有為法,而不是無分別的無為法。這種法裏沒有一個法,能入自己眞實的法性;也就是說,沒有一法有自己法的體性。
能緣所緣力 種種法出生
速滅不暫停 念念悉如是
能順著妄想去追求境界,這是能緣。所追求的境界,這是所緣。能是主動,有這分能力;所是被動,也有這分能力,在這裏就生出種種的法。可是這種能緣和所緣的力量,所生出的法很快就消滅的,所謂「念念遷流,念念不停」。因為不停,所以無常,都是生滅不已的法。
我們衆生有妄想執著,在沒有麻煩中生出麻煩,在沒有事情中生出事情,這就是背覺合塵。背覺就是沒有智慧,合塵就是愚癡。有了愚癡之後,在有為法中,執著一切虛妄的境界,認為是實有。
在前邊所說的偈頌,總括來說,有三種性:①徧計執性、②依他起性、③圓成實性。什麼是徧計執性?就是周徧的計算,執著一切是有的性。什麼是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緣而起心動念。這個性,是迷悟的分水嶺。向上悟眞空,就是圓成實性;向下起分別,就是徧計執性。什麼是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功的眞實靈性。
譬如在黑夜中走路,在路上見到一條長細的黑影,便生起懷疑:「可能是蛇吧!蛇有毒,咬人會死的。」於是駭怕的不得了。後來仔細看清楚,原來是條麻繩。復次把繩拆開,變成麻。麻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沒有自性,所以是空的。總之,普徧計算於一切法,計實我法,就好像認繩為蛇,這是徧計執性的作用。依靠其他衆緣和合而起,好像麻上見到是繩,這是依他起性的作用。因心圓明,不被迷識所執,遠離依他起性和徧計執性,得無生法忍,唯一眞空,圓滿成實,好像麻成空,這就是圓成實性的作用。
我們都有虛妄的執著,認假為眞,以苦為樂,一切一切看不清楚。因為看不清楚,所以越迷越深,這就是背覺合塵的境界。若能背塵,就能合覺。把世間法的染汚心放下,這就是清淨的自性。染汚心不放下,本有眞正的智慧,就顯現不出來。
那個人很聰明,記憶力很強。為什麼?因為前生妄想少,所以今生聰明。今生妄想再少,來生一定比今生還聰明。如果今生妄想多,就把前生的聰明智慧用光了,等來生便又愚癡了。不會用自己的智慧,就生顚倒妄想,若會用自己的智慧,便沒有妄想。總而言之,聰明人妄想心少一點,愚癡人妄想心多一點,為什麼?因為智力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妄想就是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有智慧的人,很少有妄想,見事省事出世間,不要去想,就知道了,這樣便能出離三界。愚癡的人,有很多妄想,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事情就迷惑了,分不清眞假是非,這樣就墮落三惡道。有智慧的人,人能辦事;沒有智慧的人,事能辦人。有智慧的人,能轉境界;沒有智慧的人,被境界轉,關鍵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聽經聞法,不能在頭上安頭,多此一擧。本來是很容易明白的,可是却跑到另外一方面去想,本來應該明白的也不明白了。越找越遠,離自性就遠了。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沒有擇法眼的緣故。若有擇法眼,無論什麼法來了,都能迎刄而解,不費吹毛之力。
我們研究佛法,主要是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不要盡在皮毛上用工夫。好像螞蟻啃西瓜,在皮外邊啃,白費功夫,那是沒有用的。要想法子鑽到西瓜裏邊,才能得到甜味。我們研究佛法,也是這樣。要深入經典,才能體會到佛法的妙味。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寳首菩薩言。佛子。一切衆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雲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
在財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又向寳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所有衆生的身體是平等,由地水火風四大成就的。在這四大之中,沒有一個我,也沒有一個我所有。既然無我無我所,那麼是誰在受苦報?又是誰在受樂報?這個問題,我不明白,請你詳細解釋。」
又問:「既然沒有我,沒有我所,沒有受苦,沒有受樂。怎會有的相貌端正,有的醜陋?有的內心非常好?有的外相非常好?有的少受,有的多受?或者今生造業,今生受報;或者今生造業,來生受報?為什麼會有這樣多不同的境界呢?既然是這樣子,在法界之中,本來沒有一個好,也沒有一個不好。那麼,苦樂從何而生呢?這實在是百思不解的問題。」
在三世因果勸世文(宋朝佛印禪師所著)上說:「今生富貴是何因?前生捨財裝佛金。今生貧賤是何因?前生不肯濟窮人。今生端正是何因?前世香燈供佛尊。今生醜陋是何因?前生汚身佛前行。」由此可知,人生之壽夭、富貧、貴賤、美醜、順逆,都是前生所造成。所謂「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來生苦」。修什麼?修功德、修福慧。功德修多了,福慧自然滿足。佛在往昔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因為有此功德,所以今生才具足三十二相的莊嚴,有超人的大智慧,這都是修功德得來的。
時寳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寳首大菩薩聽完文殊師利菩薩所問,乃用偈頌來答覆,為什麼有的衆生受苦?有的受樂?有的少受?有的多受?有的現報?有的後報?種種的問題。
隨其所行業 如是果報生
作者無所有 諸佛之所說
隨順衆生所造的業,應該受到所應受的果報。老子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也無門,福也無門,就是看自己造的是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作善業受善報,作惡業受惡報。好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不能離開。例如,造殺生的業,將來受被人殺的果報;造偸盜的業,將來受被人盜的果報;造邪淫的業,將來受被人淫的果報;造妄語的業,將來受被人妄的果報;造飲酒的業,將來受沉溺醉夢中的果報。所以說造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是絲毫不爽的,這樣果報就生出來。
這不是有人來主宰你去造業,而是你自己去造的。因為起惑,所以造業。造了業障,就要受報,這是一定的道理。絕對沒有僥倖而不受報的,因為這是自然律。也不會有人來審判你、來幫助你,而是完全由自己負責任,即是所謂「自作自受」。
諸業中沒有一個操作者,也沒有一個支配者。沒有一個人教你這樣做,也沒有一個人教你不這樣做,而是你自己順著所造的業來受果報。這就是諸佛所說的道理。
譬如淨明鏡 隨其所對質
現像各不同 業性亦如是
譬如一面清淨光明的鏡子,有什麼人來,就現什麼形相,所現的相各不相同。所謂「佛來現佛,魔來現魔」,非常的清楚。業的性,也是和明鏡一樣,就是造什麼業,便受什麼果報。每位衆生所造的業,所受的果報,也是不一樣的。
亦如田種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 業性亦如是
也好像田地的種子有種種不同,有的是麥種,有的是稻種,甚至所生出來的苗也不同。麥的種類很多,有大麥、小麥、蕎麥等。稻的種類也很多,有水稻、旱稻、糯稻等。無論那一種類的五穀(麥稻粱黍菽),都分出很多的類別。把這些種子種在田地中,各各不相知。雖然不相知,但是自然而然又生出來。種子播種於田地,因受種種的因緣而生長。業性也是這樣。所造的善業、或惡業、或無記業(不知是善,不知是惡),都和種五穀的道理一樣。所謂「種麥得麥,種稻得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便得什麼,絕對不會錯誤的。
在中國古時,有井田制度。就是將一塊地,劃分為九份(每份百畝)。每家各種一份,為私有田,所收穫的五穀為自己用。中央一份為公田,是八家共同耕種,所收穫的五穀,要繳納於政府,也就是等於現在繳糧稅一樣。該田形成為井字,所以稱為井田。田字成為四方形狀。
又如巧幻師 在彼四衢道
示現衆色相 業性亦如是
又好像巧幻師(魔術師),他能變出很多的色相。由無中變有,有中變無,變化無窮。有無、無有、有有無無、無無有有,千變萬化,令觀衆不知是怎樣一囘事。例如,母雞能生蛋,他不需要母雞,就能變出雞蛋。有蛋才能孵雞,他不需要雞蛋,就能生出小雞,眞是妙不可言。
這位巧幻師,他在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表演他的特技,能吞鋼刀到他肚中,能吐火燄於空中,運用自如,令人驚奇,嘆為觀止。他示現種種的色相。我們的業性也是這樣的境界。
如機關木人 能出種種聲
彼無我非我 業性亦如是
好像用木材所造的機械人,能自動發出種種的音聲。又好像現在的收音機和電視機一樣,雖然裏面沒有眞人,但有人在說話在歌唱。這個機關人,它沒有思想,沒有分別心。它不會想我是機關木人,我不是機關木人。也沒有一個我,也沒有一個非我。我們人所造的善業、惡業、無記業,都是這種的道理。若是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應該執著有個我的存在。
亦如衆鳥類 從殼而得出
音聲各不同 業性亦如是。
也好像一切的鳥類,有千萬億那樣多的種類。但是每一類鳥的音聲也不相同,形相也不相同。雖然一切鳥類,都是從卵殼中生出來。可是音聲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獨立的言語。雄鳥善於歌唱,雌鳥聞聲而來。人所造的業性,也是這樣,也是每人不同;有的善業多一點,有的惡業多一點,有的善惡平等,將來受報,就有分別。
譬如胎臓中 諸根悉成就
體相無來處 業性亦如是
譬如胎兒在母腹中,究竟是怎樣成長?做母親的也不知道,胎兒乃是不知不覺中長大的。要明白胎臓的道理,可以研究十二因緣的法門。什麼是十二因緣?就是①無明②行③識④名色⑤六入⑥觸⑦受⑧愛⑨取⑩有⑪生⑫老死。這十二因緣若照流轉門來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樣就在輪廻中受生死。若照還滅門來講,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樣才能出離三界,不受輪廻之苦,而得到湼槃之樂。所謂十二因緣即是:
①無明:就是無所明瞭,也就是糊塗。無明是愚癡的根本。為什麼愚癡?因為無明的緣故,就生出愛。在愛欲海裏浮沉,順生死流。好像男女互相戀愛,為什麼會生出這種愛心?就因為有慾念。怎會有慾念?因為有無明在作祟。這個無明,被見惑所迷。所以男女相見,就被愛情所迷。男女相愛時,有人問他(她),你為什麼要愛他(她)?囘答多數是:「我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無明。不過,換個名詞而已,其實就是無明。
②行:就是行為。什麼行為?男女之間性的行為。這種性行為,就是生死的根本。若無性行為,愛慾海便會乾枯了,生死流也會斷了。一切衆生,覺得性行為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所以看不破、放不下,一切衆生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就不能出離六道輪廻,而在此輪廻中轉來轉去。
③識:就是中陰身,也就是神識。在男女性行為的時候,有一線很小的光明。中陰身無論隔離千里或萬里,若是和父母有緣者,就能見光明,便去投胎。這個識,就是生的種子,是父精母血和合而成,而成為胎。在第一個七天內,名叫凝滑(精血混合一體)。在第二個七天內,變成輭肉,成為胎盤。好像雞卵中有個白盤,那是小雞的胎盤,有它才可以孵出小雞。父精母血是妙有,在妙有中,也有眞空。眞空就是識。在沒有成胎之前,是中陰身,成胎之後,就是識。
④名色:在第四個七天,漸漸成為堅肉凝厚的肉團,名為名色。名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色是五蘊之中的色蘊,所以人身是由五蘊所組織而成。這時的胎兒,已經有了神經系統,有了生理系統,但未成形,四肢不分,五官不生,僅僅是個堅肉而已。
⑤六入:有了名色,就有六入。這時的胎兒,在母腹中,不知不覺生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但是無人知道在那一天生那一根?這是奧妙的神秘,是無法可知。
⑥觸:就是感覺。胎兒在母腹中住了二百八十天之後,六根俱全,開始活動,所謂「瓜熟蒂落」,便降生到人間。六根和六塵接觸,便產生六識的作用,就有見、聞、嗅、嚐、覺、知六種性。嬰兒自出胎到三歲的時候,只有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苦樂,並不起憎愛的感情。
⑦受:有了觸覺,就有受用。嬰兒到四歲以後,便生出七情六欲,對飲食和玩具等,都有希望和企圖。遇到順境便覺得快樂,遇到逆境便覺得痛苦,這時有了憎愛感情作用。
⑧愛:有了受之後,就發生愛。這個時期,是指十六七歲時,貪戀財貨和美色,生出種種欲望,貪戀不捨。好像男女相愛,互相撫摩。用手來摩對方的身體,覺得很快樂。這因為在母腹中時,養成這種習氣,所以生出之後,由想生愛。
⑨取:有了愛心,就要取為自己所有。為什麼要取呢?因為想佔有,要屬於自己的。這樣就生出自私心。人為什麼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因為有取的緣故,所以造出身口意三業。為求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用盡心機,千方萬計來爭取到手;否則,睡覺也不安心。
⑩有:有了取心,就有個有。於是生出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思想。這是我所有的、我所愛的。好像有人,所愛的是汽車,就去買一輛新式流線型的汽車。所愛的是洋房,就去買一棟新建豪華的樓房。因為愛而去取,有取就有自私心。廣而言之,財貨男女,都是由取而有。有了什麼?有了造業的因,將來必定有苦報。
⑪生:有了善惡的種子(第八識,阿賴耶識),等因緣成熟時,就去投胎。好像男女結婚之後,又生小孩子。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停止。因為有了生的種子,遇到機緣就生了。
⑫老死:有了生,就有老死。這是十二因緣的道理,就因為一個無明,便生出這種連環不斷的三世因緣。
胎臓就是由十二因緣而成的,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成就。有的相貌端正,有的相貌醜陋,這乃是因為業力所惑。體相是從何處而來的?若說是從父精母血而來,但是父精母血並沒有個體相,而是以後才有體相的。來受苦報或樂報?或受現報?或受後報?這個業性也是這樣,和胎兒的道理相同。
又如在地獄 種種諸苦事
彼悉無所從 業性亦如是
又好像衆生造種種的惡業,就要受惡的果報,而墮落在一切地獄。地獄有種種地獄,因為時間關係,不能詳細解說。茲擧出四個地獄略說一番,作為警惕。
①刀山地獄:此地獄處處是刀尖向上,獄卒將罪人拋到山上,刀尖從身體穿出,受刑者流血而死,但被巧風一吹,又恢復正常,周而復始的受刑。人在世間上,不走正路,而走邪路,惡業多了,死後就到刀山地獄來受苦,在刀尖上走。
②油鍋地獄:此地獄有大油鍋,油滾如沸,罪人落在鍋中,被炸成油條。這是因為人在世間,犯了殺父、殺母、殺出家人、破壞僧團生活、毁滅佛像法器等五逆罪,死後都要受油鍋煎熬。
③拔舌地獄:將罪人的舌頭拔掉,來生則變成啞吧。這是因為這個人在世間上時,專說是非,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或者挑撥離間,或者謠言惑衆,死後便要受此苦。
④炮烙地獄:此地獄有一個圓形銅柱,內燃烈火,將筒燒紅。人在世間上,淫欲心太重,做些傷風敗俗的事,無論男女,死後都要到此地獄受苦。因為被無明見惑所迷,所以在世的時候,男人喜愛女人,女人歡喜男人,死後都要到此地獄,所見的紅筒就是所愛的女人或男人,於是乎發狂,奔跑而抱之,結果身被烙成焦黑,然後從銅筒柱掉下來,痛極而死。不久又被巧風吹活,睜眼一看,又是所愛的人,又去摟抱,又被燒焦。直至業障燒盡為止。由此可證,淫欲屬於火,所謂「慾火燒身」,乾柴烈火很容易燃燒。我們修道,第一步就要看破男女情欲的關。
為什麼要受炮烙的刑呢?這是教人生覺悟心:原來男女相愛,如同火燒。使多淫衆生生出大恐怖心,然後不敢再生淫欲心。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在說法,明白就超出三界,不明白就沉淪六道。佛法有善法度人,也有惡法度人。我們現在講經說法,就是善度衆生,沒有墮地獄者,令他不墮落地獄。已經墮落到地獄的衆生,教他們在極端痛苦中,生出覺悟心來,這是惡度衆生。善度不了,就要惡度。
我們修道應該早修,不要等墮落到地獄裏,才想修行,那是來不及的。因為那時候更為愚癡,更不容易發菩提心。因為越是受苦,無明越重,瞋恨心也大,不容易覺悟。
在地獄種種的苦,都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麼,從什麼地方來的?因為往昔所造的惡業所感,所以現在要在地獄中受報,是從業感而來的。等到罪業受完,如果能囘頭走,發菩提心,就不會再受這種苦了。所謂「苦海無邊,囘頭是岸」,善業惡業無記業,也是這樣的情形。
譬如轉輪王 成就勝七寳
來處不可得 業性亦如是
什麼是轉輪聖王?因為他在登位的時候,從空中降下七寳,內有寳輪。轉其寳輪,能降伏四方,所以叫轉輪王。為什麼叫轉輪聖王?因為有大勢力和大神通,可以管理一四天下。把四大洲合起來,稱為一四天下。
四大洲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轉輪王分為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管理四洲、銀輪王管理三洲、銅輪王管理二洲、鐵輪王管理一洲。就是我們所住的南贍部洲,這位鐵輪王的神通比較小,不能到其他三個洲去。而其他三個輪王,能到南贍部洲來視察。
又好像轉輪王,他能成就最殊勝的七寳。這七寳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因為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所以說來處不可得。我知道!因為他們在往昔時,修種種善根,造種種善業,所以才作轉輪王,有這種福報。我們所造的業,有善的業、惡的業、不善不惡的業,也是這樣的情形。在往昔所造的是善業,受樂報就多。造的是惡業,受苦報就多。
什麼是轉輪王的七寳?就是①輪寳②珠寳③衆寳④馬寳⑤兵寳⑥主藏巨寳⑦玉女寳。這七寳,轉輪王才擁有,因為他們在往昔時,修種種所感。茲將七寳介紹如下:
①金輪寳:輪寳有金銀銅鐵四種之分別。「輪」本是大車的意思,其速度比現在的火箭還要快多少倍。轉輪王率其臣民坐在其上,在一天時間,可以周巡四大洲。
②神珠寳:就是如意珠,其形是八楞,在夜間大放光明。此珠能遂心如意,換言之,想什麼有什麼。此珠是大鵬金翅鳥的心,龍王得之是龍珠,人王得之是夜明珠。
③白象寳:這隻大白象有神通,好像普賢菩薩所乘的六牙(代表六度)大白象,就有神通,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白象是人間稀有的,所以主貴,所謂「物以稀為貴」。
④紺馬寳:馬如龍,牠也有神通,也會變化。牠是忉利天宮帝釋馬厩中的馬,所以為寳,而不是一般無靈性的馬。
⑤主兵寳:他平時不帶兵、不訓練兵。等到需要時,兵將卻源源而來,要多少就有多少。
⑥主藏巨寳:就是管理財寳的地神,他知道何處藏著何寳,等到需要時,指地而得。
⑦玉女寳:就是歌舞的藝女,不但會唱,而且善舞,是非常美麗的少女。
金轉輪王不但有這七種寳,還有五百妃子,而生千子。他所管轄的國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有老百姓,都持五戒,修十善。五戒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十善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在身業不犯殺盜淫三惡;在口業不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四惡;在意業不犯貪瞋癡三惡。人人發菩提心,個個成道業。
又如諸世界 大火所燒然
此火無來處 業性亦如是
每個世界,每逢住劫減期,就有一次小的災難。每逢壞劫時,就有一次大災難。小災難就是飢饉、瘟疫、刀兵亂。大災難就是火、水、風。現在的世界,人類的壽命平均為六十多歲(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時人壽是百歲。佛滅後有三千年)。人壽減到三十多歲時,人只有邪見顚倒,具十不善業。因此,天旱不雨,五穀不登,百姓以樹皮草根為食,白骨徧野,餓死無數,如是經過七年那樣長的時間。人壽減到二十多歲時,人多行不義,自私自利。於是發生瘟疫之災,此時空氣汚染,細菌橫行。人呼吸空氣,就生病,有病就死,是無法醫治。此時的醫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隨時隨地都有死亡的可能。這種傳染病,經過七個月的時間,世上剩下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人壽到了十幾歲時,人皆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互相仇殺,六親不認。因業力故,草木成刀,觸之則死。衆生互相殘殺,成為瘋狂世界,如是經過七天,世上所剩下的人,不過萬分之一。
為什麼會有這種災難?㈠為人心不古,思想複雜,惡業做多,應受果報。㈡為科學進步。我常對你們講,最原始的戰爭,是土戰。人用拳脚來作戰,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也就是比力氣。力氣強就是勝利者,力氣弱就是失敗者。後來有聰明人(科學家),研究取勝的方法,乃採用木戰,把木棒當作武器,比較拳脚便利而實用。按五行來講,這是「木剋土」,木戰勝土。發明木戰之後,戰爭時常發生,死亡率也提高。不久,科學家又在研究殺人的武器,用什麼方法能戰勝木棒呢?研究多時,發明用鐵來作斧或刀,或用鋼來作劍,可以把木棒斬成兩截。這時,武器向前邁了一大步。這是「金剋木」,金戰勝木的時代。古代人,講究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所謂「槍刀劍戟,鉤叉斧鉞,矛盾弓箭」。這時候的人,皆有刀劍,很多有智慧人,都做虛偽的事,欺騙對方。對方受騙,忍無可忍,因而彼此鬥爭,發生刀劍之戰,智者用計,愚者用刀,結果兩敗俱傷,造成社會不安寧。大約經過二千多年之後,科學家又在研究,怎樣能令刀劍沒有作用,絞盡腦汁之下,晝夜研究,發明槍炮。在幾百步之內,可以用槍射死人;在幾裏之內,可以用炮轟死人,因槍彈和炮彈都是用火藥所造,所以這是火戰,就是「火剋金」,火戰勝金。後來科學更進步,發明飛機大砲、軍艦甲車。殺人的武器,便越來越厲害。科學家又在研究,心想炸彈的威力太小,殺人太少。經過多次的研究,發明原子彈,威力比炸彈強。一顆原子彈,可毁滅全城,以致死傷數十萬人。因為原子塵是流動性,這是水戰,就是「水剋火」,水戰勝火。喪心病狂的科學家,又研究消滅人類的驚人武器,好像氫氣彈和死光等,不斷地發明,假如不幸,第三次大戰爆發,屆時,人類會同歸於盡,天翻地覆,地球毁壞,眞到世界末日,不堪設想。
在這世界生存的人,都是應劫緣而生,是來這世界還宿債。若能明白這個道理,便趕快修行,才能超出三界,不再受三災八難之苦。
一切世界,都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在壞劫時期,大火自然燃燒起來,把大地山河統統燒毁。這種火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往遠處說,是從衆生的業報而來。往近處說,不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人所造的業障,和劫火所燒的道理是一樣,是絲毫不爽的,善性惡性無記性,都是這樣,所以衆生的果報完全不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刹。化無量衆。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
在寳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向德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如來成道,所證得的法,只是一種法。為什麼如來說法時,不說一種法,而說無量諸法?教化衆生時,又現出無量佛刹,教化無量衆生?演說時,又用無量的音聲,又示現無量的佛身?衆生若干心,佛悉知悉見,又現無量神通。又要普徧震動無量世界,又能示現無量殊勝莊嚴的道場,又能顯出無量的境界。而在法性中,這些分別相,都不可得。因為法性是空,所以那有這些種種的形相呢?這十個問題,是什麼原因呢?請你慈悲,詳細說明,令一切衆生皆能明瞭法的眞實義。」
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德首大菩薩,他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種種的問題。
佛子所問義 甚深難可了
智者能知此 常樂佛功德
德首菩薩說:「佛的弟子!你所問的義理,是很深奧的道理,是不容易瞭解。只是有智慧人,才能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常常樂意修行佛所修的功德。」
譬如地性一 衆生各別住
地無一異念 諸佛法如是
佛所證得的法,佛所演說的法,都是一種法,但是千變萬化,有所不同。譬如地性是一個,沒有分別,在地上所有的衆生,各別而住。地不會想這個衆生住在那個地方?那個衆生住在那個地方?大地是沒有一念,也沒有多念。諸佛的法,也像地性一樣,沒有分別。而是衆生分上有分別,所以造出許多問題。這是答覆無量刹的問題。
亦如火性一 能燒一切物
火燄無分別 諸佛法如是
也好像火性,也是一個。火能燃燒一切物,劫火能燒山河大地。雖然能燒一切物,可是火燄沒有分別,遇到什麼就燒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也是這樣,沒有分別,都是教化衆生,改惡向善,發菩提心,修無上道。這是答覆無量衆的問題。
亦如大海一 波濤千萬異
水無種種殊 諸佛法如是
也好像大海的水,也是一個性。雖然有千萬的波濤,後邊的浪,跟著前邊的浪,有種種不同的波浪,可是濕性相同,沒有分別。諸佛所得的法、所說的法,也是這樣的情形。這是答覆無量法的問題。
亦如風性一 能吹一切物
風無一異念 諸佛法如是
也好像風一樣,它的自本性是一個。雖然本性是一個,可是能吹一切物,各有各的力量。小風可以吹花草樹木,大風可以吹宇宙萬物。風的自性沒有分別,這是大的東西,那是小的東西。或者那個是多一點,這個是少一點。風本身沒有兩樣的念頭,沒有一,也沒有多,一多不立。諸佛所證的法、所說的法,也是這種道理,沒有分別,這是答覆無量界的問題。
亦如大雲雷 普雨一切地
雨滴無差別 諸佛法如是
也好像大雲雷,虛空油然作雲,沛然下雨,雷電交加,才能普雨一切大地。雨滴和雨滴之間沒有分別,因為性是一個的。大根的樹木,就得受多點雨水的滋潤;小根的花草,就得受少點雨水的滋潤。所有種種的物,都得到自己所應得的滋養,而不是雨給它們分別。諸佛的法也是如此來教化衆生,所以所有的衆生都各得其應得的法益,這道理和降雨一樣。這是答覆無量音的問題。
亦如地界一 能生種種芽
非地有殊異 諸佛法如是
也好像大地的性是一個,能生出多種的植物,花草樹木、五穀雜糧等。這不是大地有分別,而是植物自己有分別。諸佛的法,也是這種道理。這是答覆無量莊嚴的問題。
如日無雲曀 普照於十方
光明無異性 諸佛法如是
好像天晴如洗,萬里無雲,太陽光能普徧照耀十方世界。雖然能普照,但是光明本性沒有分別,諸佛的法教化衆生,也是這樣。這是答覆無量心的問題。
亦如空中月 世間靡不見
非月往其處 諸佛法如是
也好像空中的明月,世間所有的衆生,都能看見月光。不是月光來到衆生面前,令其看見,而是月在虛空,也沒有來,也沒有去。諸佛的法,也是這樣的道理。這是答覆無量神通的問題。
譬如大梵王 應現滿三千
其身無別異 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應現其身,能徧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人天都能見到。可是其身沒有分身、沒有分別。諸佛的法也是這樣,而無分別。這是答覆無量身的問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目首菩薩言。佛子。如來福田,等一無異。云何而見衆生布施果報不同。所謂種種色、種種形、種種家、種種根、種種財、種種主、種種眷屬、種種官位、種種功德、種種智慧。而佛於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
在德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向目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如來所修的福田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為什麼衆生所行的布施,所得的果報,而有不同?這是什麼道理?請您說明。」
每類衆生各有種種不同的顏色、有種種不同的形狀、有種種不同的住家、有種種不同的根性、有種種不同的財寳、有種種不同的主人、有種種不同的眷屬、有種種不同的官位、有種種不同的功德、有種種不同的智慧,而佛對一切衆生都是平等,沒有兩種思想。這十個問題,請您慈悲,為我們解釋一番。」
福田是佛在往昔修行時,修福修慧的緣故,所成就的福,好像種田一樣。衆生在三寳面前修行布施,就是種福田,所以三寳為衆生的福田,三寳就是佛、法、僧。在三寳之中,佛是第一,所以佛可以令衆生種福。僧人是佛的弟子,可以稱為福田僧。衆生要作功德,就要親近三寳、供養三寳,才能得到福報。但是要普徧布施,不可有分別心。所謂「泥龍雖然不能降雨,但是乞雨必假泥龍;凡僧雖然不能降福,可是種福必假凡僧。」用泥所塑的龍,本來不會降雨,但是乞雨的時候,一定要到泥龍前面來乞雨。你在泥龍前誠心祈禱,眞龍感化,即興雲降雨。
出家人沒有證果者,還是凡僧;證得聖位,才是聖僧。凡僧不能降福給衆生,但是衆生求福,必須在凡僧面前來求。你在凡僧前求福,聖僧也知道,會降福於你。所以在清淨福田僧面前種福,才有功德,定有福報。
什麼是清淨福田僧?就是不貪財、不好色、不愛名、不求利,沒有這種染汚思想,就是清淨福田僧。甚至持銀錢戒,就是手不觸錢的戒律。凡是手摸錢的僧人,談不到清淨。為什麼?因為錢是世界上最骯髒的東西,有千千萬萬的細菌附在紙票上。常常執著錢,那就不清淨。一言以蔽之,清淨就是不要錢,要錢就不清淨。話又說囘來,不一定手不要摸錢,就是不貪戀錢、不執著錢,就是清淨福田僧。你自己清淨,才能給衆生種福。
時目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目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種種問題。
譬如大地一 隨種各生芽
於彼無怨親 佛福田亦然
譬如大地,是一個的,沒有分別。隨著所種的種子,各各生出不同的芽來。大地不會說:「我討厭你,不讓你生出芽」;也不會說:「我歡迎你,讓你生出芽,長得很茂盛。」大地沒有怨親的分別,而是一律平等。佛為衆生種福田,也是這樣。衆生什麼根性,便生出什麼芽來。
又如水一味 因器有差別
佛福田亦然 衆生心故異
又好像水,是一味的。因為器皿的方圓,而有所分別。把水裝在方器中,水形是方;裝在圓器中,水形是圓。不是水有分別,而是器有分別。佛的福田,也是這樣。隨順衆生的功德,而得應得的福田。因為衆生在求福時,心有不同的企求,所以得的福報也不同。
亦如巧幻師 能令衆歡喜
佛福田如是 令衆生敬悅
也好像魔術師,能變化千奇百怪的幻相,令觀衆欣賞之後,生大歡喜心,覺得驚異!佛給衆生做良福田,令衆生心中生恭敬,又欣悅,而勤修佛法,努力學習。
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衆喜
佛福田如是 令衆悉安樂
好像有才能有智慧的國王,他把國家治理得太平無戰爭,所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老百姓便過著太平盛世的生活。這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萬民安樂,所以百姓皆大歡喜,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皇帝一人有道德,老百姓都得到好處。佛給衆生種福田,也是這樣,令衆生普徧得到安樂。
譬如淨明鏡 隨色而現像
佛福田如是 隨心獲衆報
譬如清淨的明鏡,隨順一切色相而現出影像。佛所有的福田也是這樣,隨順衆生的心,而得一切果報。所謂「如是因,如是果」,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隨心所造業,而受應得的果報。這是千眞萬確的因果律,並非謬論。
如阿揭陀藥 能療一切毒
佛福田如是 滅諸煩惱患
好像阿揭陀(擇為普去)藥,能普徧除去一切煩惱毒。無論什麼樣的毒,它都能治癒。佛的福田也是這樣,能滅除貪瞋癡三毒。又能把煩惱憂患種種的毒,消除清淨。
亦如日出時 照耀於世間
佛福田如是 滅除諸黑暗
又好像太陽出來的時候,普照大地,都得到陽光的利益,使萬物生長。佛的福田也是這樣,能把衆生的無明破了,令煩惱變菩提,所以佛福田的力量非常之大。
亦如淨滿月 普照於大地
佛福田亦然 一切處平等
又好像清淨的滿月,普徧照在大地,它沒有分別心,不選擇何處是淨土,何處是穢土,一律普照不誤。佛的福田也是這樣,普照衆生心,衆生在佛前種福,均得到平等的福報。
譬如毗藍風 普震於大地
佛福田如是 動三有衆生
好像毗藍風的威力,非常迅速而強烈,比颶風還要厲害無數倍,它能普徧震動大地。佛的福田,是給三界衆生種福,能震動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的衆生。
毗藍風雖然有移山倒海的威力,但是颳不滅人的功德。佛住世的時候,有位施主,供養百斤香油,作為佛前油燈之用,可是這盞燈不常明,有時自己會息滅。有一天,有個乞丐,將他所有的錢,去買一斤香油來供養於佛,香油燈師用此油點燈。這盞燈晝夜常明,吹不熄滅。香油燈師覺得奇怪。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親自去吹燈,仍然吹不滅。於是用毗藍風來吹,不料,燈雖然小,可是燈光越吹越光明。這時,目犍連尊者覺得驚異!乃去請問佛,是何因緣?佛說:「從前的施主,他是富翁,把百斤香油,當作一文錢的供養。這個乞丐供養一斤香油,這是他一生所積蓄的錢來買的,所以常明不滅。因為它功德無量,就是毗藍風也吹不滅。」
我們作功德,要有誠心,而無企圖,才有大功德。如有所求,就是小功德。所以有錢人作功德,不一定是眞功德;沒有錢能作功德,那才是眞功德。例如,有幾億財產的人,供養幾萬,等於九牛之一毛。沒有錢的人,將每天做工所賺來的錢,全部供養,這才是作功德。若有人為名利來作功德,那只是人天的福報,不是究竟的功德。若是無所求,盡其力而供養,那才是功德無量。
譬如大火起 能燒一切物
佛福田如是 燒一切有為
譬如大火生起,能把一切有形有相的物質都燒燬了。佛的福田也是這樣,能燒一切有為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衆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衆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
在目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向勤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佛所說的教法,只有一個。所有的衆生,見佛聞法,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衆生聞法,能立刻把一切煩惱斷了?為什麼有的衆生聞法,不能立刻斷了一切煩惱?這是什麼緣故?
若能把一切煩惱縛斷了,就能出離煩惱而無情愛,不被五蘊等法所束縛了。可是有形色的蘊、有領受的蘊、有思想的蘊、有行為的蘊、有分別的蘊。又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以及無明、貪、愛,在三界中的衆生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別。而佛的教法是一個,為何所教化的一切衆生,有的得到利益,便能即刻斷絕無明和貪愛,而出離三界?可是另一些衆生也同樣在聽佛說法,為什麼得不到利益,不能出離三界?這都是什麼道理?我(文殊菩薩)不太明白,請上座慈悲,宣說這個道理。」
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勤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種種的問題。
佛子善諦聽 我今如實答
或有速解脫 或有難出離
勤首菩薩說:「佛的弟子!請你注意的聽,我現在根據你的問題,實實在在來答覆。或者有的衆生,聞佛所說的法門,很快得到解脫。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在往昔時,已經種下善根的緣故。並且善根已經增長或已經成熟,所以一聞到佛法,便能很快得到解脫。這是因為種足善根,才有這種成就。或者有的衆生,在往昔沒有種下善根,現在才想種善根,雖然聞到佛法,可是也不能立刻斷了一切煩惱縛,不容易立刻能出離三界,不能立刻得到解脫。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假設有衆生希望早點除滅煩惱無明和貪愛的迷惑,以及一切無量無邊的罪過惡業。那麼,就應當對佛法勇猛精進,不但一時精進,而且常常精進,所謂「二六時中恒常精進」。身精進,就是不做殺盜淫的事。心精進,就是沒有貪瞋癡的念。換言之,身精進是勤修戒定慧;心精進是息滅貪瞋癡。總之,要勇猛向前精進,不要懈怠向後退轉。這樣就能斷了一切無明和貪愛,而得到解脫。
衆生的根本煩惱,就是由貪瞋癡而來,這三毒發生作用時,對身方面,便有殺盜淫的行為;對口方面,便有妄語等惡業,所以要戒。不殺生就是戒瞋,凡是有殺的念頭,都是由瞋恨而起。不偸盜就是戒貪,凡是生盜的念頭,都是由貪愛而起。不邪淫就是戒癡,凡是生淫的念頭,都是由愚癡而起。既然知道戒的功用,還要修定學。什麼是定?就是不起心動念,沒有妄想。先從日常生活開始,行住坐臥,四大威儀,時時謹愼,不貪不愛,自然心淨如水,沒有波浪。然後參禪打坐,誦經拜佛,身心清淨;此時,一念不生、一塵不染,自然智慧現前,這就是慧。
我們清淨的眞心,好像鏡子一樣,不過被灰塵(無明)所蒙蔽,失去光明,不能照物。我們用工夫(修行)來拭擦鏡上的灰塵,水到渠成,自然重現光明,照物無遺,所以神秀大師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好像用微細的火,來燃燒很濕的柴,這火很快會熄滅。為什麼?因為濕柴的水份勝過火性,火無力燃燒,所以熄滅。在佛的教法裏,若是懶惰不修行,就如同微火燒濕柴一樣的道理,不會有所成功。微火代表不精進的修行者,濕柴代表業障深重。如用微少的修行,怎能把重業消除?怎會生出智慧火?又怎能斷無明貪愛?因為你根本不想斷,所以不用功修行。你能勇猛精進,絕不懈怠,就會把一切煩惱消除乾淨。
微火不能燒濕柴,可是乾柴烈火,很容易燃燒起來,也就是我們的無明和貪愛,被智慧大火燒得一乾二淨。凡是懈怠不修行的人,就和微火燒濕柴一樣的道理。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好像鑽木取火,用石頭在木頭上鑽之,久而久之,即求得其火。可是等木發生熱力,快要到出火的時候,就要休息一囘,再過一陣才能出來鑽取,這樣,火源隨休息而滅,永不會生出火來。學佛法也是這樣的道理,精進一囘,懈怠一囘,進進退退,不能貫徹始終,就不會有所成就。
修行人,精進再精進,最後一分鐘,便是開悟時。可惜修行人,到最後一秒鐘,覺得太疲倦,休息一會罷!反正來日方長,明天再精進也不遲。那知道就在這一念,便失去開五眼、六通的機會。所謂「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就是這個道理。要想鑽木取火,在未出火前休息,便沒有取火的希望。欲求得火,必須重新再鑽。鑽到快要出火時,又要休息了,於是又失去機會,又要從頭鑽。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終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好像有人,手持日珠。日珠是凸鏡,能吸收太陽光,成為焦點。將此焦點射在易燃物,便發生火來。如果只有凸鏡和陽光,而沒有易燃物,無論時間照多少,也不會生起火來。所以說不以物承影(焦點),火終不可得。日珠代表佛法,易燃物代表精進。學佛法人,懈怠懶惰而不精進,是得不到成就的。淺言之,煩惱不斷,智慧不現。我們為什麼要修道?就是斷煩惱,求智慧。有了智慧,便不會造業,不受苦報。
譬如赫日照 孩稚閉其目
怪言何不覩 懈怠者亦然
譬如很光明的太陽,普照大地。可是幼稚的小孩,把眼睛閉上,還說:「我看不見紅色的太陽呀!」他閉上眼睛,怎能看見太陽呢?一般衆生,知道有佛法,而不去修行,就是這樣的情形,多麼可笑!太陽代表佛法,無知小孩代表愚癡的衆生,閉目代表懈怠。太陽光雖然普照大地,無所不照,可是閉目,所以看不見太陽。在佛教中,明白佛法的道理,不去依法修行,等於閉目,不見太陽,是相同之理。
如人無手足 欲以芒草箭
徧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好像有個人,既無手也無足,可是心想用芒草作箭,來射破大地。這種妄想,豈不是癡人說夢嗎?怎能成事實呢?根本做不到的事。懶惰不修行的人,也是這樣,不可能有成就。
無手足就是不修行,而想用智慧箭來射破一切無明。這豈不是癡人妄想嗎?沒有手足,怎能拉弓射箭?怎能前進後退呢?天天懈怠、天天放逸,心猿意馬收不住心,沒有戒力、沒有定力、沒有慧力,怎能開悟呢?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盡乾竭 懈怠者亦然
好像用一根毫毛的尖端,想將四大海水取盡,令其乾竭。除非有神通,另當別論,否則,根本辦不到。這是說,對佛法有一點認識,就想得到大利益。這豈不是妄想?整天懶惰,不修佛法,怎能把無明煩惱,執著妄想,貪愛迷惑等破除呢?豈不是異想天開嗎?盡想找便宜,費力小,收穫大。要知道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從天上掉下來的饀餅,根本沒有那種現成的事。懈怠的人,不精修佛法,就像想用一根毫毛端取盡大海水一樣的愚癡。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又好像劫火生起的時候,大地的土,都會燃燒,變成大火鍋。想用一滴水來消滅劫火,也是辦不到的事。在佛教裏,不修行佛法,等於想用少水滅劫火一樣,是不可能的,所謂「杯水車薪」。如有一車的柴燃燒,只用一杯水來救火,能熄滅火嗎?懶惰人不精進,就是這樣。
在壞劫時間,要發生一次大火災。這火災不但把地球毁滅,而且又能燒到初禪天,就是色界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所以叫劫火。為什麼會有劫火呢?因為到壞劫時期,人心太壞,業障太重,龍王惱怒而不行雨,大地如火龍,寸草不生長。此時,虛空又有七個太陽,同時照耀大地。大海水也被曬乾,於是發生大火,一直燒到梵天。等劫火二十個小劫過去,到了空劫,大地一切皆空,清淨無一物。再等二十個小劫,到成劫時,開始逐漸成就地球。經過二十個小劫之後,光音天的天人來到地球遊行。那時,地球的甘露水非常甜美,如同現在白蘭地酒一樣,天人多喝而醉,失去神足通的力量,不能再返囘天上,所以留在人間,成為人類之始祖。這是住劫的開始。
如有見虛空 端居不搖動
而言普騰躡 懈怠者亦然
好像有人,看見虛空,端坐在這裏,而身體不搖動,信口開河,便說:「我能騰雲駕霧到虛空去,所有的虛空處,都有我的足印。」這種道理(除諸佛菩薩而外)是沒有的。虛空代表佛法,端正而坐代表懈怠。見到佛法,不修行佛法,什麼果位也得到。不修行的人,自己還說:「我證得四果阿羅漢,或者我證得十地菩薩。」這是自己給自己戴高帽子,自己安慰自己,也就是自欺欺人。好像在阿育王時代,有位大天比丘,自己沒有證果,却欺騙弟子,說他自己證果了。這就是端居不搖動,而言普騰躡的妄語,是不會有成就的。
以上種種的譬喩,非常重要。我們學佛法,應該勤讀默念,作為警策,提醒自己,不可忽略。時刻要認眞修行,不可懈怠。學佛法,要自強不息,躬行實踐。要曉得大樹是一天一天長高的,羅馬是一天一天建築的,佛法是一天一天修成的,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修一分便有一分的功德,功德圓滿,自然有成就。所謂「鐵杵磨綉針,功到自然成」,大家共勉之!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衆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
在勤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向法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佛以前曾經說過,假設有任何衆生,能受之於心,持之於身,依法修行,就能完全斷除所有一切的煩惱。那麼為什麼緣故,仍然有受持正法,而煩惱不除斷,無明不能破除者?這是什麼道理?希望上首你開示。
一般修行人,受持正法,可是貪心還未斷,瞋心也未斷,癡心更未斷。不但未斷,反而跟著它跑,又隨著貢高我慢跑,又隨著覆藏煩惱跑。有過失不敢承認、不敢坦白、不敢懺悔,恐怕人知道,這樣覆藏罪業,永不消除。又隨著忿恨煩惱跑,心不平為忿,忿極而怨,怨極而恨,恨極而惱,惱極而發。發無明火,燒掉理智,感情用事,大發脾氣,造成不良的後果,便失去道業。又隨著嫉妒跑,就是幸災樂禍的心理在作祟,恨人家有,笑人家無。凡是同學同事同行同修等,都含有嫉妒心理,因為人有爭強好勝心,總要比人強,要勝過他人,否則就心魔作怪,發生妒嫉。又隨著慳貪不捨地跑,就是不布施,沒有慈悲心,不但不同情人家的困苦,反而說些風涼話。這種人,比比皆是。又隨著誑語跑,就是無中生有,不說眞實話。或者挑撥是非,誹謗他人名譽,造口業,將來會墮到拔舌地獄。又隨著諂媚奉承跑,就是拍馬屁的作風。所謂「見上彎腰,見下鼓肚」的勢利眼,這是小人作風。常言道:「人敬有,狗咬醜」,這是一般常情。可是獻媚的人,就是搖尾乞憐的狗。本來修行正法的人,不應該有這些行為。但是被這些勢力所轉,這是什麼原因?沒有那一個衆生,能離開心而受持正法。為什麼不但沒有斷煩惱,反而又生出許多的煩惱?這個道理,我實在不明白,請上首詳細解釋一番。究竟是什麼緣故?」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法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種種的問題。
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法首菩薩說:「佛的弟子!請你仔細來聽,我用眞心來答覆你所問的道理。這種眞實義貴不在多,而在精」,雖然能誦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金剛經、圓覺經等等,但是不依法去修行,是一無用處。好像說食數寳一樣,能把滿漢全席一百零八道大菜的名字說出來,結果還是餓著肚子。譬如銀行的出納員,天天數鈔票,自己一無所有。學佛法,不是恃著多聞,就可入如來的法門裡。好像調達(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都是有智慧,又多聞,但是他們反而誹謗佛法,結果二人生入墮地獄,就是活著的時候,陷入地下。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在大水中漂流,心生恐懼,怕被大水所淹死,縱使口中很渴,也不敢喝水。寧可渴死,也不張口。衆生對佛所說的法,僅僅受持、研究、瞭解,但不去修行,是沒有用處;多聞也是這樣的道理,博廣多聞,乃是皮毛的理論,不是實際功夫,也不是基本修行的法門。所謂:「說一丈,不如行一尺」,比較有立竿見影之效。好像躺在床上學游泳的技術,研究非常透徹明白,等置身水裡,實地去游泳時,則手忙脚亂,輕者喝一肚子水,重者有生命危險,這是理論和經驗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說明。
佛法就是大水。衆生在大水中浮著,就是研究佛法。怕被大水淹死,就是無明。不願捨棄煩惱,就是不敢喝水,所以說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饍 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準備最精美的飲食,自己餓時,也不吃這份豐富營養的飲食。好像對佛法不認眞修行的人,只研究文字般若,研究來,研究去,知道很多的道理,可是沒有去修行。這又好比研究藥方上的藥性如何?是溫性還是涼性?是補藥還是瀉藥?可是不照方吃藥,結果執著煩惱病仍然存在,這是自己的錯誤。這樣色香味俱全的菜不去吃,有什麼用處?多聞就是這樣,總而言之,說的好,說的妙,不修行,不是道。
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位良醫,善於診脈,善於處方,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有起死囘生之功,無論什麼疑難雜症,皆能妙手囘春,濟世活人。可是自己有病時,就束手無策,毫無辦法,手忙脚亂,不知吃什麼藥為宜。為什麼?因為自己的頭腦已經不清楚了,好像刀刄雖利,但不能切自己的柄是一樣的道理。在佛法中,貪圖多聞,不去修行,好像醫生治不了自己的病是一樣的道理。
如人數他寳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天天替人家數財寳,替人家管理金銀,可是自己一無所有,連半分錢也沒有。在佛法中,只知學習經典中的義理,不去依法修行,就不能斷欲去愛,實際毫無用處。多聞就是說食數寳,最後還是個窮漢。佛教化衆生,令其修行正法,若能認眞修行,一定得到利益。若是不修行,一定得不到法益,所以說實行才是道。
如有生王宮 而受餒與寒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生在帝王之家,可以作太子,富有四海,權重天下。可是在王宮中,受到飢餓、受到寒冷。有沒有這個道理?既然生在富貴之家,怎會受飢受寒?這是不可能的事。在佛法中,不修不行,只知義理,知道再多再廣,不去躬行實踐,也無用處。研究佛法,知一點行一點,才有大用,所謂「知行合一」。好比跛子和瞎子一樣,瞎子能行不能知,跛子能知不能行。如果二人合作,互相幫助,即達目的地。學佛法,信解行證並重,如車之四輪,才能到達彼岸。四缺一,就行不得。停在半途,不能前進,所謂「半途而廢」,那就前功盡棄。多聞不修行,也如生在帝王之家,飽受飢寒是一樣的。
如聾奏音樂 悅彼不自聞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聾人,演奏音樂,是供人欣賞,悅人之耳,而自己不聞,奏的是好是壞?自己不知道。音樂好像佛法,有人知道佛法是好的,可是自己修行不修行,自己不知道(應該知道,如果不知道,那是打妄語)。聾人奏樂,合不合樂譜?音律走調否?自己不曉得,在佛法貪求多聞,不注重修行,和聾人奏樂是沒有兩樣。
如盲繢衆像 示彼不自見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盲人(無明很重),他會畫很多的像,可是自己看不見,只能供人欣賞。聞到佛法,明白佛法,不去修行,貪求博學多聞,和盲人繪畫是一樣的情形,實在可憐!
譬如海船師 而於海中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航海家,成年整月在海上,以海為家,有駕駛的技術,有航行的經驗。他上知天文,以星斗的位置,能在黑夜大海中,辨別方向;下知地理,以海水的流動和顏色,就知道何處有暗礁,何處是旋流,知道得清清楚楚,可是仍然死在海中,為什麼?因為技術沒有到極點的緣故,所以容易發生海難,而喪失生命。學佛的人,只講口頭禪,會說不會行,只求多聞,而不修行,如同海船師一樣,死於海中,他自己不能了生脫死。
如在四衢道 廣說衆好事
內自無實德 不行亦如是
好像有人,在十字路口,四通八達的地方,當衆演講,教人廣修善事,勸人普濟布施,令人修福修慧。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條條有理。可是他自己無德無行,便失去領導號召的價值。我們修道人,自己有眞實的德行,說法才能起作用。眞實德行從什麼地方來?是從自利利他那裏來的。總之,要利益他人、要幫助他人,這就是慈悲代天宣化,誠實為國教民。一擧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利益衆生,這樣才能充實自己的實德。若是對佛法,只說不行,也是這樣。外勸行好,內無實德,是沒有用處。
在大智度論裏說:「多聞辯慧巧言語,善說諸法轉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雲雷而不雨。博學多聞有智慧,訥口拙言無巧便,不能顯發法寳藏,譬如有雲無雷雨。不廣學問無智慧,不能說法無好行,是弊法師無慚愧,譬如不雲無雷雨。」在婆娑論上說:「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湼槃。」多聞是一種美德。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生生世世修多聞法門,所以他的記憶力特別強。佛住世時,所說一切經典,一經過他的耳根,便可以一字不遺背誦出來。但是他不知修行,所以沒有定力。有一天,阿難乞食到摩登伽女家門前,被該女用先梵天咒所迷惑,引至閨房中險破戒體。正在千鈞一髮之際,文殊師利菩薩降臨(奉佛之命),用楞嚴咒的法力,令阿難清醒,救出女難。由此可證,多聞不是究竟法,有時還經不起考驗。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來何故,或為衆生讚歎佈施,或讚持戒、或讚堪忍、或讚精進、或讚禪定、或讚智慧,或復讚歎慈悲喜捨。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在法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向智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在佛法中,以智慧為第一法門。為什麼佛有時讚歎六度法門?有時又讚歎四無量心法門?這是什麼道理?敬請上首開示一番。」
或者為衆生讚歎布施法門。布施有三種:①財施:又分為內財和外財。內財就是身心性命、頭目腦髓,這是身內的財產。外財就是金銀珠寳、國城妻子,這是身外的財產。②法施:就是為衆生講經說法,教化一切衆生,令其離苦得樂,了生脫死。③無畏施:就是當衆生在患難中,或者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精神受到逼迫,非常恐怖,怕得不得了。這時,用種種方便法門來勸導、來安慰,教他不生恐懼心。
或者為衆生讚歎持戒法門。持戒就是守規矩,也就是止惡防非。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在戒律中所包括著。戒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凡是有利益衆生的事,都能有始有終做得圓滿,絕對不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對衆生沒有利益的事,絕對不做。否則,損人利己,這種行為,不是行菩薩道。現代的人,大部份都是自私自利,所以導致家庭不和,社會不安。人與人不能和平相處,都存有勾心鬥角的思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因此造成世界動盪,戰爭時起。如果人人都能遵守①不殺生②不偸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五條最基本的戒,世界一定會和平。還有八關齋戒(居士戒),沙彌戒有十條。
或者為衆生讚歎忍辱法門,忍辱有三種:①生忍:就是忍受人為之辱。有人誹謗、有人陷害,不去計較,寬恕他、原諒他,所謂「以德報怨」,或者「以誠相待」,自然感化,和平相處。②法忍:就是忍受天然之風雨寒熱,或飢渴禍害等。③無生法忍:就是心裏安定,沒有妄想,就是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無生法就是眞如理,忍就是智慧。
或為衆生讚歎精進法門。精進有二種:①身精進:就是勤修戒定慧,不會犯殺盜淫。②心精進:就是息滅貪瞋癡,不會起惑造業受報。總之,精進就不會懈怠。學佛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天不修行,道業就要退步,所以要晝精進、夜精進,一天六時常精進,這是修道人必須的條件。
或為衆生讚歎禪定法門。禪是梵語,應讀禪那。定是華語,應讀正定。這名名詞是華梵合併,什麼是禪定?就是靜慮。靜是止息,慮是思慮,也就是將意識上的妄想,止息不生,這時,心就清淨;到一念不生,一念不滅,便是智慧解脫時,也就是開悟。所謂「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這是禪定的註解。坐禪到了火候時,就能明心見性,也就是發明自己的眞心,看見自己的眞性。眞心是清淨心,眞性是佛性。
或為衆生讚歎般若法門。般若譯為智慧,一般為尊重起見,只稱般若。中國古時譯經,有五不翻的規定,就是㈠秘密、㈡尊重、㈢多含、㈣順古、㈤此方無。般若有三種:①文字般若:用文字來說明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的道理。②觀照般若:有了文字的經典,就要觀察照明,才能瞭解經典的眞實義。③實相般若:瞭解眞理之後,知道諸法實相的道理。般若是破諸相,瞭解一切法本性空,所以修一切功德,皆令圓滿。
或者又讚歎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什麼是慈?就是給一切衆生快樂。什麼是悲?就是拔一切衆生的痛苦。什麼是喜?就是見到行善或得樂者,而生歡喜。什麼是捨?就是捨去愛憎的心,怨親平等,一律平等相待。行菩薩道,先要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然後具足四無量心,方能作利人的事業。學佛法的人,這是根本法門,必須切切實實去作。否則,就違背佛法的教義,就沒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佛雖然讚歎前邊的六度和四無量心,可是這樣多的法門,衆生始終沒有依一法而能出離三界,了生脫死,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這都是什麼原因?百思不解,請你解答。
時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智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種種問題。
佛子甚希有 能知衆生心
如仁所問義 諦聽我今說
智首菩薩說:「佛的弟子!你是甚為希有,你有大智慧,你是大菩薩中的上首。你代表衆生來問法,因為你能善知一切衆生的心念。現在我根據仁者你所問的問題,來說明這種義理。請仁者注意聽講。」
過去未來世 現在諸導師
無有說一法 而得於道者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諸佛大導師,不是說一種法門,而是說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那位佛只說一法,而能令衆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位。
佛知衆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隨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所謂「衆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所以佛知衆生心。衆生的根性,有所不同。有的歡喜修這個法門,有的喜歡修那個法門。佛完全知道衆生心,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就示現什麼身來說法,令其得度。佛所說的法,是隨著衆生的根性而說一切的法,所謂「觀機逗教」,也就是因人說法,應病予藥的道理。
慳者為讚施 毁禁者讚戒
多瞋為讚忍 好懈讚精進
若是遇到慳貪不捨的衆生,為他講解布施的功德,讚歎布施的利益。布施從表面看來,是直接布施於人,其實是間接布施於己。所謂「先行春風,後得秋雨」,儒家說:「助人者,人恒助之」,這是因果的道理。然後,以身作則,布施一切來救濟貧苦的人,令他隨喜,逐漸的感化,他才能生出惻隱之心,而同情受苦難的衆生。
若是遇到不守戒律的衆生,應該向他讚歎戒律如何之重要。所謂「物無規矩,不成方圓;人無規矩,不成聖賢。」首先,自己要嚴守戒律,一絲不苟,作為榜樣,久而久之,令他人受感動,知道守戒是佛教徒應有的行為。
若是遇到瞋恨心太重的衆生,要讚歎忍辱法門是如何之重要。人人都能忍耐,天下則無鬪爭。古人云:「能忍自安,知足常樂」,這是經驗之談。令他學忍讓於人的思想,吃虧便是佔便宜的哲理,改變他的行為,不可操之過及,要慢慢來勸導。否則,會發生反作用,弄巧成拙了。所謂「時然後言,義然後取,樂然後笑」,到該說話的時候,再說;合乎義的財,再去取來;到該笑的時候,再笑,這樣才是中道。有瞋恚心的人,心理不正常,如有不如意的事,便怨天尤人,恨之入骨,希望對方遭橫死,不得全屍。或者乘飛機,發生爆炸,血肉橫飛,死無葬身之地,這樣才解心頭之恨。這種人,都是心理變態,所以要設法改變其思想,唯一辦法,就是為他講解因果報應的道理。
若是遇到懈怠不肯修行的衆生,不要直接批評他是懶惰的人;否則,他會發脾氣,而起了反作用,反而更不拜佛、不誦經、不參禪、不靜坐。所以他不願意做的工作,要自動幫助他做。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他會受感動,不好意思再懶惰了。金山寺所有修行的人,都是早起晚睡,用功修行。日中一食,夜不倒單(不躺睡覺,而是坐著睡覺)。為什麼要修這樣的苦行?因為想得大智慧,能明白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常、苦、空、無我;能瞭解出世法是無為法,是常、樂、我、淨,這樣才能了生脫死,出離三界。然後再讚歎精進法門的重要性,強調精進是開悟的鑰匙。
亂意讚禪定 愚癡讚智慧
不仁讚慈愍 怒害讚大悲
若是遇到心意散亂的衆生,應該向他講禪定能控制妄想最好的方法,能使心淨如水,智慧現前。主要是身體力行,才知禪定的妙用。禪不是說的法門,而是行的法門。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儘說不做,一無用處。令他心服之後,再讚歎禪定的好處,過去多少祖師由禪定而悟,不勝枚擧。
若是遇到愚癡的衆生,千萬不可用開門見山的方式來說他沒有智慧。應當告訴他學佛法,多看經典,持咒念佛,久而久之,就得到智慧。要含蓄一點來開導,不可直截了當的說:「你太愚癡啦!為什麼不學佛法?」如果這樣一說,就弄巧成拙,他更會自暴自棄,不精進學習。應該先對他讚歎智慧是主要的法門。無論修什麼法門,如果沒有智慧,則一切免談,根本得不到成就。
若是遇到沒有仁慈的衆生,應該用慈心來教化他,令他有憐憫衆生的行為,同情受苦難人,布施貧窮人。對他講助人為快樂之本,天下最快樂的事,莫於行善。所謂「為善最樂」,這種快樂是無比的,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不可太自私,三親不認,六戚不識,這種思想,實在要不得。
若是遇到愛發怒恨的衆生,或者愛殺生害命的衆生,應向他讚歎大悲心的重要性。修道人,一定要有大悲心,不然的話,無論修到什麼程度,絕不會有所成就。為什麼?因為沒有德行。用德行來感化人,用誠心來對待人,這是修道起碼的條件。我常說:「眞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這就是大悲心的註解。
他一生起大悲心,就能和平仁慈的對待一切衆生,而沒有殺害衆生之心。凡是有知覺的動物,都是貪生怕死,也可說是天性。螻蟻尚且貪生,何況馬牛羊、雞犬豕呢?今生你殺牠,來生牠殺你,冤冤相報,永不了結。如果人人有大悲心,互不殺害,世界就和平,沒有戰爭。為什麼有戰爭?因為殺生太重的緣故。古德說:「世上欲無刀兵劫,須是衆生不吃肉」。所以五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能不殺生才有仁慈心。
憂戚為讚喜 曲心讚歎捨
如是次第修 漸具諸佛法
若是遇到愛憂愁善感的衆生,讚歎歡喜快樂的法門,講些「天塌有大漢,過河有矮子」的話。或者說:「天下有過不去的山河,沒有過不去的事情」。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要逆來順受。不可鑽牛角尖。要隨境而安。不要學蠶,作繭自縛。一切要想得開,要放得下,自然無愁事。
在古時,杞國有一個人,天天愁眉不展,臉無笑容。常在心中想:「天不知在什麼時候會塌下來?地不知什麼時候會陷下去?將來怎麼辦呢?」這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以說杞人憂天。
現在的人,本來無事可憂,但是他也憂愁,憂愁自己的兒女,什麼時候,能大學畢業,得到博士學位?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能生子?可以含飴弄孫,享天倫之樂,遇到這一類的衆生,便對他說:「自古神仙無別法,廣生歡喜不生愁」的道理;歡天喜地,才能百病不生。常言道:「心寬體胖」,這句話很有道理。現在醫學提倡每日大笑三聲,是健身之妙藥。古人說:「光風霽月,草木欣欣;怒風疾雨,禽鳥淒淒」。所以說「天地不可一時無和氣,人心不可一刻無喜神。」你們看,在寺廟的山門裏,一進門就看到彌勒菩薩,開口向你笑,令你生歡喜快樂,而忘掉一切煩惱。
若是遇到不坦白的曲心衆生,應向他讚歎捨的功德。把曲心捨去,變為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曲心的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明朗化,在心中作活計,不讓人知道,也就是勾心鬥角,設計害人,專做殺人不見血的勾當。說的是天官賜福的話,行的是男盜女娼的事。
像前邊所說的六度和慈悲喜捨的法門,要次第依法修行,這樣才能漸漸的具足諸佛一切的法。
如先立基堵 而後造宮室
施戒亦復然 菩薩衆行本
好像建築大廈,必須先將基礎造得堅固,基礎不堅固,所建築的樓也不耐久,這是自然的道理。環牆的基礎,也要堅固,否則就有倒塌的可能。把基礎打好,所造的宮室,便非常堅固耐用。如果在沙漠上建大樓,而沒有基礎,可想而知,是經不住風吹雨淋,不久即倒塌。修道人須以布施和持戒,為修行的基礎,如果沒有布施和持戒作為基礎,道業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之故,菩薩以布施和持戒為行菩薩道的一個根本。這樣,才能成就道業。
譬如建城廓 為護諸人衆
忍進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建築大城,必須在城外再建築城郭,這樣有互相保護作用。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為什麼要建築城郭?因為要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的安全,防御外敵的侵略。忍辱和精進,也是這種情形,是保護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不要被無明賊所攻破,不要被懶惰魔所侵略。若能忍辱,就能戰勝無明賊。若能精進,就能戰勝懶惰魔。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譬如有位大勢力的國王,他管理全國所有的土地。其國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所以對有道德的國王,非常擁戴,萬分敬仰。修禪定和智慧,也是這樣。定慧二度是正法,其他的法是助法。所以行菩薩道的菩薩,應該依賴定慧法門來修行,有定有慧,一定能成佛果。
亦如轉輪王 能與一切樂
四等亦如是 與諸菩薩樂
也好像轉輪聖王,他能給一切老百姓種種的快樂,老百姓缺少什麼,他就令老百姓得到什麼。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他有如意珠的緣故。這個如意珠就是七寳之一的珠寳。這寳珠從什麼地方來的?是直接從虛空而降。因為轉輪聖王,在往昔因地時,修福修慧,福慧具足,所以今生具足三十二相種種的莊嚴。如果不作轉輪聖王,就成佛作祖。釋迦牟尼佛放棄轉輪聖王的位,到雪山修行,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轉輪王在灌頂時(繼承王位,用四大海水來灌頂,擧行儀式)自然從虛空降下七寳,作為賀禮,這個如意珠是其中之一。間接是大鵬金翅鳥的心。大鵬金翅鳥在死的時候,肉和骨都散開,唯獨其心,完整不化,光明燦爛。龍王取之為養珠,能破千年暗。轉輪王得之為如意珠,能救一切難。這粒珠,人人都有,就是妙明眞心,不過,人人不會用而已。
慈悲喜捨這四等,也是這樣。能給諸菩薩一切的快樂。凡是有覺悟而又願意幫助人者,就是菩薩。沒有覺悟而肯幫助人者,就是行菩薩道,可不是菩薩。菩薩能在三千天不吃飯,誰能做到,誰就是菩薩。作菩薩要經得起考驗,才有資格作菩薩,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作菩薩。不是說,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這不過是向菩薩的道路開始邁第一步而已。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衆事,種種不同。所謂世界,衆生界,說法調伏,壽量光明,神通衆會,教儀法住,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在智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向賢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尊,他們都用一乘法(唯一佛乘,更無餘乘),而得出離三界,為什麼現在所見的一切佛土,所有一切的事,有種種不同?這是什麼道理?請上首慈悲,開示一番。
所謂這個世界,有種種不同的分別。有染汚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又為五濁惡世。有清淨的世界,好像極樂世界。佛的國土,有大有小。所依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依報受報也不一樣。有圓形、有方形、有黃金為地、有土石為地,有蓮華所成、有琉璃所成。每位佛的道場,有種種不同的莊嚴。有的世界是清淨,有的世界是穢土。有的世界有佛出世,有的世界無佛出世。有的世界是劫住,有很長的時間。有的世界是劫的轉變,有種種不同。
在衆生界中又有種種衆生,也是不同。佛說法來調伏衆生,也有種種不同。佛的壽量,有的長壽,有的短壽。好像月面佛,成佛之後,在一晝夜,即入湼槃。須扇多佛,早晨成佛,晚間入湼槃。梵聲佛,壽命為十億歲。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那樣長的壽命。佛佛光明也不同,神通也不同,衆會也不同,說教的儀式也不同,法的住世也不同。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相。但是沒有那一位佛不是具足六度萬行一切佛法,而能成無上正等正覺。」
各位!你們要知道六度的功用嗎?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要知道,有了智慧之後,立刻把愚癡消滅了。我們學佛法,就是學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見,愚癡就是邪知邪見。佛法是正知正見,外道是邪知邪見。善知識是正知正見,惡知識是邪知邪見。凡是教你吃虧,就是善知識;教你佔便宜,就是惡知識。希望大家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
這個時候,這位賢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種種問題。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賢首菩薩說:「文殊師利大菩薩!佛法常常是這樣。法王(佛)都用一乘法,而成佛果。沒有障礙的一切聖賢人(聲聞、緣覺、菩薩),他們也是用一乘法來了生脫死,脫輪廻離三界。」
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身相,雖然是無量,但是法身是一個,所謂「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個法身,是盡空虛,徧法界。每位佛的法身,雖然充滿法界,但是互相無障礙。佛心相同,佛智相同,所謂「佛佛道同」。諸佛的十力和四無所畏,也都是一樣的,沒有一點的分別。
十力就是①知覺處非處智力②知三世業報智力③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④知諸根勝劣智力⑤知種種解智力⑥知種種界智力⑦知一切至處道智力⑧知天眼無礙智力⑨知宇宙無漏智力⑩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就是①一切智無所畏②漏盡無所畏③說障道無所畏④說盡苦道無所畏。
如本趣菩提 所有迴向心
得如是刹土 衆會及說法
好像佛在因地所發的菩提心,趣向菩提。行菩薩道時,把一切功德廻向法界衆生。發什麼樣的菩提心,將來就得什麼樣的國土。一切佛在往昔時,也發菩提心,然後發種種的願,為衆生廻向。例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他的世界,沒有諸苦,但受衆樂;願十方世界衆生,都生到他的國土。這都是在因地發願所成就的,才得到如是說法的法會,以及說法的因緣。
一切諸佛刹 莊嚴悉圓滿
隨衆生行異 如是見不同
所有一切諸佛的刹土,都非常莊嚴圓滿,而且又很光明。隨著衆生所修行不同的行門,而所見的境界也不一樣。本來在佛的境界是沒有分別,因為衆生的心不同,所見也不同,各有分別。
佛刹與佛身 衆會及言說
如是諸佛法 衆生莫能見
佛的刹土,衆生看皆有不同的境界,可是佛刹的本體都是一樣。佛的法身,衆生不能完全見到,就是說法的衆會和一切言說,如是種種不同的佛法,衆生是不能瞭解的。
其心已清淨 諸願皆具足
如是明達人 於此乃能覩
除非衆生的心,已經清淨了,沒有妄想、沒有煩惱。在因地所發種種的願力,和所修行種種的行門,都具足圓滿。像這樣的人,心也清淨,願也具足,才能有大智慧,而通達無礙。對於佛的刹土和境界,以及說法教化衆生,一切言語三昧,才能明白,才能見到佛。
隨衆生心樂 及以業果力
如是見差別 此佛威神故
佛是觀察一切因緣來教化衆生,隨順衆生的心樂,而說衆生歡喜的法。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鈎牽」,想教人得到佛的智慧,必須先隨順衆生心中所願意的來教化,慢慢令他深入經藏,而得智慧如海。雖然隨衆生心樂,但要觀察衆生的業果報應力量。他是什麼根性,便說什麼法,所謂「因人說法」。不同的衆生所見不同的境界,這是諸佛大威神力的緣故。
佛刹無分別 無憎無有愛
但隨衆生心 如是見有殊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刹土,本來是沒有分別,在諸佛刹土中,沒有憎恨心,也沒有愛戀心,但隨衆生心,所見有懸殊,這是因為衆生的業果不同,所以所見也不同。
以是於世界 所見各差別
非一切如來 大仙之過咎
以上邊的種種因緣,在所有的世界上,一切衆生所見各有不同。這並不是一切如來和大仙(佛)他們的過錯,故意來迷惑衆生,而是衆生的業力根性不同的關係,所以見的不同。
一切諸世界 所應受化者
常見人中雄 諸佛法如是
在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衆生,應該受佛法教化的。他們能常常見到人中雄(佛),佛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所以佛堂稱為「大雄寳殿」。諸佛的法,就是這樣。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何等是佛境界廣。
在賢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這九位大菩薩同時對文殊師利菩薩發問:「佛的弟子!我們把已瞭解的道理,各自說完。希望仁者以四無礙的妙辯才(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來為我們大家詳詳細細演暢如來所有的境界。什麼是佛的境界?怎樣能得到佛的境界?
在本經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等你的意念清淨,沒有貪瞋癡、沒有狂心野性、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嫉妒障礙的時候,種種煩惱、種種妄想,都一概清淨,猶如虛空。這時候,就會明白什麼是佛的境界。
覺首、財首、寳首、德首、目首、勤首、法首、智首、賢首,這九位大菩薩,共同向文殊師利菩薩提出十個問題:①什麼境界是修佛境界的因?修什麼因才能證得佛的境界?②什麼境界是度化衆生的境界?用什麼儀式、用什麼方法,而令一切衆生得度?③什麼境界是能入到佛的境界中?④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智?修什麼法門、修什麼境界,才能得到佛的智慧?⑤什麼境界是佛說成佛方法的境界?什麼法門是成佛的方便法門?我們修道人,需要知道這種妙法。⑥什麼境界是佛演說妙法的境界?佛用什麼語言文字來說法?⑦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知?修什麼法才能知佛的知見?⑧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證?修什麼法才能證得佛的境界?⑨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現?在什麼境界中佛能示現?⑩什麼境界是佛的境界廣?佛的廣大境界是什麼樣子?
以上十個問題,都需要明白。先要明瞭知道這些境界,以後依照這些方法來修佛的境界。這些問題,是九位大菩薩發慈悲心,憐憫衆生愚癡,不知如何修行,所以代替衆生來問文殊師利菩薩。這是提綱挈領的問答,我們要聚精會神來聽講,不要辜負諸大菩薩一片慈心。
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在前邊是九位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問題。現在是文殊師利菩薩用偈頌來答覆這九位大菩薩所問的問題。
如來深境界 其量等虛空
一切衆生入 而實無所入
如來二字的解釋:在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又有一種解釋:「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如,就是如如不動的意思。來,就是了了常明的方法。如來的境界,深是無法可比其深,廣是無法可比其廣;也就是盡虛空,徧法界,包羅萬象,無所不有。任何的境界,都是如來的境界,所以叫深境界,又叫廣境界,也就是圓融無礙的境界。
如來的境界,是橫徧十方,豎窮三際,其量和虛空一樣的廣大。所有的衆生,都在如來境界之內,沒有超出如來境界之外。因為不出入,所以說而實無所入。實實在在沒有一個衆生能出如來的境界,本來都在虛空中,這是境界廣的答案。
如來深境界 所有勝妙因
億劫常宣說 亦復不能盡
佛的境界因,是不可思議。它是特別殊勝,因為有殊勝微妙的因,所以能在億劫那樣長的時間裏,恒常演說演暢如來境界。這種勝妙的因,縱使經過多劫,也不容易把它說完,這是境界因的答案。
隨其心智慧 誘進咸令益
如是度衆生 諸佛之境界
隨順一切衆生心,或有智慧、或無智慧,不管是智是愚,佛都用種種方法來誘導,為令衆生趣向佛道,而得其應得的利益。度種種衆生,要使用不同方法來教化,像前邊所說種種道理、種種方便法門,來度不同的衆生,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境界,這是境界度的答案。
衆生都有佛性,也有無明。無明重的衆生,智慧就少一點;無明輕的衆生,智慧就多一點,智慧少的衆生,煩惱就多;智慧多的衆生,煩惱就少。智慧和煩惱,成為反比例。因為衆生的種類繁多,思想不同,所以智慧也不同。
世間諸國土 一切皆隨入
智身無有色 非彼所能見
所有世間一切諸佛國土,無論那個世界,諸佛都隨順衆生心而入這世間來。諸佛是用智慧而入,智慧身是沒有色相的,所以凡夫是看不見佛。究竟是怎樣入這世間來?又是怎樣出這個世界去?沒有五眼六通人,是不知道的,這是境界入的答案。
諸佛智自在 三世無所礙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虛空
諸佛的智慧,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諸佛的四智,是自在無礙。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沒有障礙,像這樣三世無礙,四智圓明。用這種智慧來平等教化衆生,猶如虛空,無形無相,而徧滿一切處,這是境界智的答案。
法界衆生界 究竟無差別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來境
法界是理,衆生界是事。因為依理成事,眞理就是事,所以沒有分別。法界和衆生界雖然無分別,但是還要了知它不同的境界。這不是用分別心能知道的,因為這是佛的境界。所以凡夫是無法猜度、無法思量、無法知道。佛的境界,像大圓鏡一樣,清淨光明,一塵不染,照了諸法實相。事來則映,事去則淨,也就是境界來了,則現出相;境界去了,一切都沒有了。不能用分別心來分別,這才是眞正的智慧。換言之,眞正智慧,是沒有分別的,這是境界法的答案。
一切世間中 所有諸音聲
佛智皆隨了 亦無有分別
在所有一切世間中,所有一切衆生的音聲,佛以他的智慧,隨時隨地都可以照了。雖然照了,可不是用分別心。在本經賢首品上說:「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這是境界說的答案。
非識所能識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開示諸羣生
不是分別識心所能分別這種境界,也不是用心的思量和想像來知道這種境界。智慧的本性,還是清淨。佛是用智慧的本性清淨(這不是用思想來分別才知道的),來開示一切衆生的眞實法體。也就是除去衆生的惑障,顯示眞理予衆生,令衆生悟入法的眞體,而證得自性清淨的智慧,這是境界知的答案。
非業非煩惱 無物無住處
無照無所行 平等行世間
業性本空,所以說非業,煩惱也無自性,所以說非煩惱。因此才說無物無住處。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沒有照,也沒有所行。佛的智慧是平等行於一切世間,這是境界證的答案。
一切衆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來於一念 一切悉明達
所有一切衆生的心,普徧在三世諸佛的智慧裏邊。如來在一念中,不用分別心,而能照了一切衆生的心念。好像鏡子照物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在本經出現品上說:「菩提普現諸心行」,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境界現的答案。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衆生所有法差別、業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
在文殊師利菩薩用偈頌答覆諸大菩薩所問的問題之後,就在這個時候,這個娑婆世界中(娑婆譯為堪忍,堪能忍受一切苦惱)所有各類的衆生,所有的法不同、所受的業報不同、所住的依報(世間)不同、所得的正報(身體)不同、所有的根性不同、所受生也不同,衆生持五戒修十善,所得的果報不同。衆生犯五戒修十惡,所得的果報也不同,國土的果報也不同。都是仰仗佛的大威神力,把前邊所說種種的境界,都能完全明顯現出來。
什麼是神通?神是天性,是自然之性。通是慧性,智慧之性。此性是不知而知,不能而能,不見而見,不聞而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互相使用,這就是神通。見聞嗅嚐覺知六性,能互相使用,這就是神通。
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衆生法差別,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像這樣在東方有百千億那由他(譯為無央數)那樣多,沒有數、沒有量、沒有邊、沒有等。不可數它有多少?不可稱它有多少?不可思想、不可度量、不可言說。在東方有多少呢?有盡虛空徧法界那樣之多。在一切世界的裏邊,所有衆生所行的法不同,乃至國土染淨的果報也不同,都是以佛的神通妙用的緣故,而很明顯地現出來,不但在東方是這樣的情形,就是在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這九方都是這樣的明顯地現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講述
這一品乃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宣公上人講於臺灣臺北市志蓮精舍
卷第十四 淨行品第十一
淨行品第十一
淨是清淨。清淨什麼?清淨身、口、意三業。三業清淨,便是聖人;三業不清淨,便是凡夫。三業合乎標準就是善,不合乎標準就是惡。先說三業的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這是每個佛教徒所應該瞭解而遵守的,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①身有三惡:就是殺、盜、淫。
(A)殺:就是殺生。世界為什麼會有戰爭?就因為殺生太重。互相殘殺,前世你殺我,今生我殺你,循環報應,因果不爽。古德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這就彰明戰爭的起因。道理雖然淺顯,但人人不注意,所以造成世界的浩劫。
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樣看來,我們傷害一個衆生,等於傷害一位佛,所以佛教戒殺。不但戒殺生,而且提倡放生,因為衆生皆是過去六親眷屬的緣故。人人不殺生,人人不吃肉,那麼,世界一定和平。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相待,就是人間極樂世界。
(B)盜:就是偸盜。凡是不告而取謂之偸,強搶財物謂之盜。古時廉潔的人,就是「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就是一棵芥草,也不隨便贈送給人,也不隨便接受人所餽贈。這是廉潔自守,清淨淡泊的表現。
(C)淫:就是性行為。出家人戒淫,在家人戒邪淫。從無始劫以來,這種淫欲心,不容易清淨。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果淫心不斷除,想修行是不會成功。好像「煮沙成飯」,無有是處。修行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才算眞正清淨,三業才沒有過失。所謂「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這是十八不共法中前三法。
②口有四惡:就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
(A)妄言:就是說不眞實的話。信口雌黃,沒有根據,無中生有,虛妄不實。
(B)綺語:就是說不清淨的話。好談男女事,有的用口說,有的用筆寫,令人想入非非。
(C)惡口:就是愛罵人。出口傷人,令人生煩惱。或者說些刻薄的話,所謂「口中無德」。
(D)兩舌:就是傳播是非,也就是挑撥離間,令雙方發生誤會,或者衝突。專門搬弄是非的人,一定會墮地獄。我們所造的惡業,多數是由口業所造,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至理名言,也是經驗之談,當奉為座右銘。
③意有三惡:就是貪、瞋、癡。
(A)貪:就是貪欲。貪而無厭,越多越好,沒有知足的時候。不知足常憂患,能知足常快樂。世上的人,不是貪名利,就是貪食色。各有企圖的欲望,這就是貪心在作祟。最後導致身敗名裂,或者國破家亡。
(B)瞋:就是瞋恚,也就是發脾氣。貪之不得,便生瞋心,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要知無明大火,能燒燬功德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修行人,切記!不可發脾氣,要修忍辱法門。忍人所不能忍的事,那才是修行人的本份。
(C)癡:就是愚癡,也就是癡心妄想。不該想的去想,不該得而欲得。例如愛觀花的人,就想「好華常令朝朝艶」。愛賞月的人,就想「明月何妨夜夜圓」。好喝酒的人,就想「大地有泉皆化酒」。好用錢的人,就想「長林無樹不搖錢」,這都是愚癡人的妄想。
在大懺悔文中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樣誠心來懺悔,三業才能清淨。所以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基本法門。
行是行為。每天要反省,在一天內所行所作,是否清淨?如果清淨,更要努力,令其更清淨;若不清淨,要改過自新。在商湯的盤銘上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說,假設今天把汚垢洗清淨,以後天天要洗清淨,要繼續不斷洗清淨。不但身清淨,就是心也要清淨。我們修行人,就是令身心無煩惱,也就是三業清淨。
西天第四祖,優婆毱多尊者,遵守師父商那和修尊者的教誨,每天反省,用黑白小石來作標記。起惡心下黑石,起善心下白石。開始時,黑多白少,漸漸黑白相等,七天后,只見白石,不見黑石,這是修清淨行的方法。
這一品淨行品,是菩薩所修的法門,也是我們修行所遵守的法門。在前邊所講的是信解門,現在所講的是行證門。光信光解,不去修行,就得不到證果的成績。佛教是躬行實踐,以身作則的教。要實事求是,依法修行。知多少,就去行多少,所謂「知行合一」,眞知才能眞行,眞行才能眞知。修行人,要注重在行。如果注重在理論,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不去修行,等於說食數寶,最後一無所得。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好像銀行的出納員,天天數鈔票,結果自己沒有半分錢。
這一品,在華嚴經排列在第十一品,所以稱為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在說淨行品的時候,這位智首大菩薩代表大衆向文殊師利菩薩問法。怎樣能令衆生知道修行的法門呢?怎樣能得到菩薩的果位?
在這一品提出二十個云何,分為十一段,每段有十句。「十」表示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道理。華嚴經就是這種道理,是圓融無礙,無礙圓融的境界,盡未來際,說不可盡。為什麼?因為它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在這一品有一百四十一個願。在每一願,都為衆生而修行。凡是佛教徒,都應該發願,依願修行。立定目標,貫徹始終,很快就會有成就。這一點,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毁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云何是問。乃是問種什麼因,能得什麼果的問題。這些法身大士,互相設出問答,來表明因果的道理。這位智首大菩薩,他有大智慧,所以為智慧的首領。他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得到三業清淨?
佛的弟子!請你慈悲:①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能得到無過失的身語意業?要勤修戒定慧,身語意三業就無過失。要息滅貪瞋癡,三業就清淨。這是菩薩得到身無失、語無失、意無失的方法。
②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傷害身語意業?就要用堅誠恒三字來作基礎,有堅固的心、誠實的心、恒常的心,不被染汚法所傷害,身語意三業就自然清淨。菩薩修行時,謹愼小心,時時注意,不造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③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毁犯身語意業?前邊的傷害,是外來的破壞。現在的毁犯,是內緣的破壞,以至令自己犯三業的戒。所以要嚴守戒律,否則犯戒,身語意業就不清淨了。
④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破壞身語意業?修三業如金剛,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壞。也就是修禪定,有了定力,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總之,不動其心,三業自然清淨。
⑤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能得到不退轉身語意業?無論修那個法門,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生退轉心。要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成就。有人發心修行,不到幾天的時間,便生退轉心。好像修行坐單(夜晚坐著睡覺),覺得不舒服,不如躺下睡覺舒服,這就是生退轉心。
⑥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搖動身語意業?把三業修成堅固、任何境界都不能搖動,這樣就不會造惡業。
⑦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殊勝身語意業?不但不造惡業,而且還要去成就殊勝的善功德,就是多做有益衆生的事,一切為衆生著想,乃至放棄自己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⑧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清淨身語意業?把染汚的思想除掉,得三業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就因為有欲念。如果能斷欲去愛,三業就自然清淨。
⑨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染身語意業?人自無始劫以來,為染汚所害,身不清淨、心不清淨,天天糊糊塗塗,顚顚倒倒,沒有清淨的時候,作些白日夢。如果把不正當的思想消滅,心就清淨了。心清淨之後,就不能再染汚三業了。
⑩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智慧為先導身語意業?造惡業的原因,是智慧不現前,以愚癡心來做主;那麼,身語意就不清淨。如用智慧來領導,走正大光明的路,三業就清淨。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俱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有關具足的問題。具足就是圓滿無缺的意思: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常得生在中央大國,有佛法的地方?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生在尊貴家而不生於卑賤家?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生在正法佛法修善的家庭,而不生在旁門左道的家庭?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端正莊嚴的色形,而不是醜陋無端正的色形?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圓滿相?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正念不忘,宿念現前?也就是有正知正見的念,而不是邪知邪見的念?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眞智慧而開悟?有智慧人,知見高明,善解世法;無智慧人,認識不清,不能依法修行。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柔和、調善、離過的修行?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畏具足?就是志力堅強,沒有怯弱,有大無畏的精神。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覺悟具足?要修般若的智慧,不染世間法,而得出世法,就能開悟。
印度將民族分四大姓,有貴族和賤族之分別,其種族觀念非常重,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貴族不和賤族同行。就是寺廟,也不准奴隸和乞丐進去參拜。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令賤族到處受歧視。
婆羅門教的傳說,人是從大梵天王所生的四姓:①婆羅門族(僧侶)是從大梵天口中生。②刹帝利族(貴族)是從大梵天肩上生。③毘舍族(商賈)是從大梵天脇間生。④首陀羅族(農奴)是從大梵天足下生。所以人人希望生在貴族的家庭,便可以享受特權,到處受人恭敬。
菩薩有四種無畏:①總持無畏: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於法記持而不遺忘,於大衆中說法,無有畏懼。②知根無畏:知道衆生的根性,於大衆中說法,無有畏懼。③決疑無畏:善於解答疑難的問題,能摧破邪法,於大衆中說法,無有畏懼。④答難無畏:無量衆生,同時問難,隨意解答,巧斷衆疑。於大衆中說法,無有畏懼。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慧的問題。慧就是智慧。智慧有眞智慧和假智慧。眞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這種智慧,只做善事,不做惡事。假智慧就是世智辯聰,雖然聰明,但是可以為善,又可以為惡。十個問題是: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殊勝的智慧?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第一的智慧?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最上的智慧?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量的智慧?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數的智慧?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思議的智慧?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與等的智慧?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量的智慧?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說的智慧?等到經文時,便有詳細的解答。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力的問題。力就是具道因緣。怎樣修行才能具道這種因緣?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種性?在梁攝論上說:「多聞薰習,與阿賴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這個種智為因。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有勝欲樂、大菩提,及起行的因緣?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方便力?要依六種方便,才能成就悲智。所謂「悲智雙修」,這是修行的基本法。六方便就是(A)慈悲顧戀(B)了知諸行(C)欣佛妙智(D)不捨生死(E)輪廻不染(F)熾然精進。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善友勸發的因緣?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所觀察悲智的境界?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信、進、念、定、慧五根力?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觀察自他、事理、藥病、善於選擇的力?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奢摩他(止)的力?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毗缽舍那(觀)的力?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應做不應做的思惟力?
止是止靜,觀是觀察,合起就是「止觀」。所謂「修習止觀」,止什麼?止住無明妄想、止住淫欲心。能止住,就生智慧。觀什麼?觀察是否還有無明妄想?還有淫欲心?如果有的話,一定要降伏它。古詩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萬物要靜觀,就是止觀。能止觀,就能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格物」功夫。格物是窮究事物的道理,也就是革除你的物欲,返囘到自性上。能革除物欲,就是返本還原,明心見性,才能致知」。生出智慧,才能修行。淺言之,這是止觀的功用。
止觀就是靜慮。初修時,靜是止,慮是觀。修成時,靜是定,慮是慧。修止觀是天台宗的法門;修禪定是禪宗的法門。其實修行人,都要修這兩個法門。不過,這二宗偏重而已。修止觀,可以令脈搏停止、呼吸停止、想念停止、知覺停止,可是不是死人。在大學上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個什麼?得個明白。明白是觀察中所生出來的,也就是「四時佳興與人同」。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佳興就是最高興的快樂事。這種事,不可自己獨佔享受,要和所有的人同來快樂,所謂「與民同樂」,這才是眞正的快樂。
修止觀的人,首先要把一切妄想習氣停止,就生出智慧。知道一切的善法,來觀察一切事物,才能明白。明白人,不會做顚倒事。古人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能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不知足,便生貪心。有了貪心,就會受到侮辱。為什麼?因為彼此都貪。你爭我奪,而生出鬪爭心。有鬪爭心便有優勝劣敗的現象,勝利者就驕傲,失敗者就侮辱。如果能知足,而無貪心,就不會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從不貪求。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循規蹈矩,便無危險。若不知足、不知止,便要受侮辱和危險。
修止觀的人,首先要停止貪根,然後觀察貪根是否還存在?有了止觀的力量,再修禪定,雙管齊下的修行,定會有所成就。止就是諸惡莫作,觀就是衆善奉行。我們修行,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多,不修行,反而誤事。在口頭禪用功夫,說的很妙,行的不妙,那是沒有用處。好像開花不結果的樹,花雖然開的鮮艶,可是不結果實,那有什麼用呢?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善巧的問題,善巧就是善巧方便法。
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五蘊的善巧?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在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我們衆生,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自己要廻光返照觀自在,觀察自己是否自在不自在?自在就是菩薩,不自在就是凡夫。怎樣能觀自在?要看破、要放下,沒有一切執著,這就是自在。看不破、放不下,執東著西,這就是不自在。不自在就要亂跑,有時跑到天上去,有時跑到地獄去,在六道輪廻中跑進跑出,無有暫歇。欲得自在,就要修深般若波羅蜜的法門。有了大智慧,就能到彼岸,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他三蘊——想、行、識,亦復如是。用善巧方便法來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令衆生知道五蘊是空,而非實有。
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十八界的善巧?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以及六識(六根對六塵,中間生六識)。六根六塵,令我們打妄想。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就被境界所轉。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能有這種功夫,就能轉境界,就得到自在。眼不會被色塵所轉,不會貪著美色。耳不會被聲塵所轉,不會貪著美聲。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證得初果羅漢,名為「入流」;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這時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無動於衷。所以古德說:「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著一縷紗」。這是說吃也無心,穿也無心,不執著在吃飯穿衣,也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
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十二處的善巧?十二處是六根和六塵。若善於運用十二處來修道,不被六根六塵所轉,而能轉六根六塵,便可以幫助成就道業。不會利用它,便會破壞道業。好像善於用兵,百戰百勝;不善用兵,百戰百敗。
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緣起的善巧?事物之起因,為緣起。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是空,空無所有。又知是不壞的假名。雖是假名却不需要把它破壞,且留著為分別一切諸法實相。無論有什麼因緣生起,都應該以善巧方便法來演說,令衆生明白緣起的道理。
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欲界有食欲、淫欲、色相、心識。欲界有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欲界的一切衆生,都有淫欲心,所謂「色欲而生,色欲而死」。若能斷欲去愛,就能出離三界。
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色界的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識,也就是有色可見的世界。色界有十八天(四禪天、無想天、五不還天)都是修習禪定。以禪定功夫深淺作標尺,或上升或下降。
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無色界的善巧?無色界只有心識而已。如果心識的思想斷除,就出離三界,達到聖人的地位。無色界有四空天。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能出離火宅,到達清涼地——常寂光淨土。
有一首偈頌,說得很有道理:「六欲諸天俱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六欲天上的人也有生死,等到命終的時候,便發生五種衰敗的現象:①花冠萎謝:天人所戴的花冠,十分美麗,永不凋謝。到壽終時,自然萎縮。②衣服垢膩:天人的衣服清淨,不用洗濯。到壽終時,自然現出塵垢。③兩腋汗出:天人的身體是清潔,而不出汗的。到壽終時,兩腋之處,自然流出汗來。④身體臭穢:天人嚴守五戒,所以放出清香撲鼻的氣味。到壽終時,就放出死屍味,令人掩鼻。⑤不樂本座:天人修習禪定,端然正坐。等壽終時,業障現前,見到衰相發生,便坐立不安。坐下起來,起來坐下,反覆數次就死了,遂隨業去投生。天上雖然快樂,但不是究竟處。我們佛教徒,不要希望生天,因為天道仍在輪廻中,還沒有出離三界,就是生在三禪天,仍有大風災。因為三禪天太快樂了,容易令人喪失道業。眞正修行人,很快離開此天,不戀其樂。等三大災發生時,大風能將此天吹毁,所以也不是究竟處。就是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也不是究竟處。不如專心念佛,業盡情空,往生西方淨土,和善人同修,一齊成佛;乘願再來,普度衆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過去的善巧?過去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衆生。
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未來的善巧?未來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衆生。
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現在的善巧?現在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反迷歸覺,捨邪歸正,出離三界,往生淨土。
我們為什麼要吃飯?這個問題要研究清楚。因為飲食是治餓病的藥,所以要吃東西。要活著才能修行,所謂「借假修眞」。飲食是幫助修道的。諸位請注意!我們吃飯為活著,不是活著為吃飯。既然活著,便要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益於全人類。若能這樣,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如果活著為吃飯,那麼,就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而已,就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的責任,是將自己所明事理的道理,去教化不明白事理的人,令他們得到明白。所謂「以天下為己任」的心胸來度世人,要有人飢己飢,人寒己寒的精神,令衆生離苦得樂。
日本人侵佔東北的時候,預備戰爭,到處修建防禦工程,到處抓勞工。因為在冰天雪地中工作,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被餓死、被凍死的人不知有多少,這就是遭劫。那時候,我在母親墓前守孝,有一天,來了位親戚,談起勞工的悲慘生活,我聽了這一番辛酸話之後,便發願:「一天一餐,不穿棉衣」,省下來的米和布,便可以給沒有飯吃的人和沒有衣穿的人,這是我的心願。
有人說:「一天一餐不是佛制」,因為你是孤陋寡聞的人,沒有看四十二章經的緣故,所以才有這種想法。在該經上說:「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愼勿再矣。」這不是佛制嗎?我因讀誦四十二章經,所以提倡一日一食,到了美國以後,主張「日中一食,夜不倒單」的規矩。凡是跟我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一律遵守不誤。
在中國的東北,冬天常在攝氏零下三十五度左右。一般人要穿皮衣服,才能禦寒。我因為發願不穿棉衣,故只穿三件單衣。就是鞋襪也不穿,赤脚在雪地上走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身上也不冷,足下也不凍了。那時就有這種本領,也可以說是奇蹟。
有位師姪,他才十八歲,看我光脚,天天在雪地上走,脚也沒有凍破。他很好奇,也想試一試。他光脚在雪地走不到百步,就受不了,囘來躺在床上半年,不能行動。無論什麼事情,看起來容易,行起來就難。所謂「看花容易繡花難」,就是這種道理。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七覺三空的問題。七覺就是七菩提分。三空就是空、無相、無願。這是湼槃的因:①菩薩怎樣修習念覺分?這種念頭放在禪定智慧的上邊,使其平衡,不可偏差。②菩薩怎樣修習擇法覺分?要選擇無漏法——二空眞理。不要選擇有漏法——五蘊法。③菩薩怎樣修習精進覺分?要向佛道精進,不向外道精進。④菩薩怎樣修習喜覺分?歡喜正道的正知正見,不歡喜邪道的邪知邪見。⑤菩薩怎樣修習猗覺分?就是輕安,斷除煩惱,而生善根。⑥菩薩怎樣修習定覺分?修禪定時,有快樂的感覺,這是坐禪初步的境界。⑦菩薩怎樣修習捨覺分?知道這是是法,那是非法,次而捨棄虛妄不實的境界。⑧菩薩怎樣修習空?一切是空,凡是因緣所生,皆歸於空滅。⑨菩薩怎樣修習無相?一切都沒有眞實的相。⑩菩薩怎樣修習無願?不但相空,願也要空。總之,沒有一切執著,就達到三空了。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也就是六度和四無量心。這是菩薩必修的法門,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毁犯,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愚癡。菩薩對衆生,必須先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令衆生有好感。再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根本,才能表裏合一,才能利樂衆生。
「道在淺中求」,這句話有哲理。修道人,不要好高騖遠,想到天上去求道,那是得不到的。今天將六度解說一番,如果有人聽過,不妨再多聽一次。沒有聽過的人,要注意聽講,六度就是行菩薩道的根本法。
①菩薩怎樣得到圓滿的檀波羅蜜?檀是梵語,譯為布施。波羅蜜是梵語,譯為到彼岸。從生死此岸,經過煩惱中流,達到湼槃彼岸。
布施有三種:(A)財施:就是用財物來救濟需要的人,不是說出錢造廟,才算是功德。布施要三輪體空,才算眞布施。什麼是三輪體空?就是也沒有能施,也沒有所施,中間也沒有受者。換言之,布施不是為名為利,沒有企圖,才能有功德。諸佛菩薩所布施的,外捨國城妻子,內捨頭目腦髓,統統布施,毫無吝嗇。雖然布施,而沒有布施相,行所無事,這是根本的布施。也是難行能行,難捨能捨的表現。所謂「有心為善,雖善不償;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善欲人見,不是眞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為善不圖獲報,自然夢隱神清」,這是修行人的座右銘。
釋迦牟尼佛捨棄國榮家富、嬌妻愛子,到雪山修六年苦行,一天只吃一麻或一麥,最後才證得佛果。這種行為,才是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這是超人的行為,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成就道業,而成為創立佛教的教主。
行菩薩道的菩薩,把一切的一切,看成是空是假,所以才肯布施於人。有人需要頭,可以割下來;有人需要眼,可以挖出來。舍利弗尊者,他聆聽世尊講行菩薩道的法門。他想廻小向大,行菩薩道。於是到外邊去實行。在路上遇見一人,正在號啕大哭。他想,此人一定有難以解決的困難,否則,不會如此傷心,痛哭流涕。乃走到哭人面前,很慈藹的問:「喂!你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可以告訴我嗎?我願意幫助你。」哭人抬頭一看,是位出家人,便說:「我母親患重病,請醫生治療,但是買不到藥。那麼,我母親沒有活的希望了,所以我才大哭。」舍利弗又問:「是什麼藥?」哭人說:「是活人的眼睛。」舍利弗說:「沒有問題,我願將眼睛布施給你母親治病。」說完用刀將自己的右眼挖出,送給哭人。哭人接過一看,大失所望的說:「錯了!我母親的病,需要活人左眼睛,右眼睛沒有效。」說完將眼珠拋在地上,用脚踩碎。這時,舍利弗尊者,眼也疼、心也痛,經不起考驗,而生退轉心,於是再也不行菩薩道,只願作阿羅漢。我曾經作過一首偈頌:「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大智慧舍利弗,雖然捨右眼,但不肯捨左眼;仍半途而廢,前功盡棄,這就是未做到難捨能捨。舍利弗尚且這樣,何況我們凡夫俗子,談何容易?
(B)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供養中,以法布施於人,是最重要的。若有人想明白佛法,想修行佛法,這時應盡其所知,來指導他、幫助他,令他依法修行,乃至成佛。這個人成佛,是你幫助他成佛。你幫助別人成佛,別人也會幫助你成佛,這就是自利利他。但不要存這個心,要發大菩提心,但願人人成佛。
我在美國曾說出狂言:「我是製造活佛、活菩薩、活祖師的工匠人。誰願意作活佛、活菩薩、活祖師,請到我的工廠(金山寺)來。不管過去如何?來到金山寺,不要怕苦、不要怕難,只要脚踏實地,認眞修行,一定會有成就,在大冶洪爐中,經一番鍛鍊,試試看,究竟是什麼材料,就造什麼的佛、菩薩、祖師。」
(C)無畏施:就是無所畏的布施。有人發生恐怖的事情,被嚇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忐忑不安,而需要善知識來安慰,來援助。那麼,就應勸他一心一意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能使精神集中,一心哀求菩薩保佑,就不會被恐怖境界所轉。或者對他講佛教的因果,講社會的公理。或者教他靜坐,安定其心,這樣,他就沒有恐懼了。
②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尸波羅蜜?尸應該是尸羅,譯為律,也就是戒律。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湼槃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其中有一問:「世尊在世時,以世尊為師。世尊入湼槃後,當依誰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所以出家人要受戒、要守戒。戒是止惡防非,所謂「惡不止,善不生」,也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持戒的法門,是最要緊的,任何人不准不守戒律。除非到了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又另當別論。切記!犯戒一定會墮地獄。
在六祖壇經上記載:「惠明禪師在大庾嶺向六祖大師請法。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知道嗎?」這一聲把惠明嚇得開悟了。
③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羼提波羅蜜?羼提譯為忍辱。忍字是心上一把刀,這是不容易忍受的。修行人應該學忍辱,忍苦忍熱、忍風忍雨、忍飢忍寒,一切要忍受;不能忍受,也要忍受。我常說:「忍是無價寳,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事事都能好」,這話雖淺俗,但意思却很深遠。我們對法也要忍,研究佛法,要有忍耐心。佛法如大海一般的深廣,不可望洋興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專心去研究,便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最好的說明。
忍有多種,一般來說,有㈠生忍、㈡法忍、㈢無生法忍三種。能忍受人為的欺辱,為生忍。能忍受天然的侵襲,為法忍。菩薩才能修到無生法忍,就是斷常二見雙遣,我法二執不生。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為無生法忍。
在金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解身體,而不生瞋恨心。佛是過來人,給我們留下無上的忍辱法門,我們應該依法修行。忍辱是最妙的法門。不要覺得比黃連還要苦,要覺得比甘露還要甜,這樣,才有受用。古時「張公百忍,九代同居」應該學習。一般人常說:「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這眞是千錘百鍊經驗之言!
我們能躬行實踐,修行這個忍字,就會有大成就。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法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境界。每天所遭所遇,都叫一切法。在這個時候,面對現實,能認識眞相。要人來辦事,不要事來辦人。能看破放下,就得自在。我有一句妙法,在美國使用的,就是「一切OK」。怎樣都可以,什麼都沒有問題,這就是忍。天地間的一切事,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應該這樣來觀想,就不會執著了。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為什麼會起煩惱?就因為愚癡。若是有智慧,絕對不起煩惱。煩惱是從無明那裏來的,怎樣才能沒有無明?就要修戒定慧,有了智慧光明,就能照破無明的黑暗。
煩惱即菩提,把煩惱翻過來就是菩提。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不要在煩惱外邊,另找菩提,菩提就在煩惱中。有人主張斷煩惱,我主張不要斷煩惱。為什麼?因為煩惱即菩提。如果把煩惱斷了,那麼,豈不是也把菩提也斷了嗎?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囘頭就是岸。只要覺,就是菩提;若是迷,就是煩惱。
煩惱包括菩提。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煩惱會用,就是菩提。如反掌之易,不要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去找菩提,那就錯了。要曉得發菩薩心也是這個人,生煩惱也是這個人;成佛也是這個人,做鬼也是這個人,而不是另外去找個人。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設有人想明白三世所有諸佛,就應該觀察法界的情形,所有一切事和一切物,都是由自心所造出來的。
自心可以作佛、菩薩、緣覺、聲聞。自心又可作天人、世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的衆生,都是唯心所造。有人說:「我不相信有鬼。」那麼,你相信有佛嗎?他說:「當然相信有佛。」告訴你,佛是由鬼修行成的。所以說自心可以作佛,又可以為鬼。請看心字是「三點如星布,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所以說「一切唯心造」。
佛為什麼要說法?因為要度一切衆生。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生;若無一切生,何用一切法。」古德說:「無心便是道。」眞正無心的境界,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俱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這時湛然常寂(入定),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念不生,就是眞靜。這不過是修行過程中一個小境界而已。慢慢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的境界,就是六根各有六種作用。
能忍辱就能幫助精進、禪定、智慧。在法華經上說:「常不輕菩薩,見人就叩頭,口中還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雖然對人頂禮,可是增上慢的比丘,打他罵他。他也不改變初衷。在很遠的地方,就向人叩頭頂禮,還是說:『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增上慢比丘要打他,他站起就跑了。」我們修行忍辱法門,要學釋迦牟尼佛被割解身體,不生瞋恨心。常不輕菩薩菩薩縱受盡打罵淩辱,也不生瞋恨心,這都是最好的榜樣。
④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譯為精進。精進就是不懈怠。有人知道精進是好,但是還要懶惰。知道光陰寶貴,可是不愛惜,這是明知故犯。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說:「失去寸金容易得,光陰失去難再尋」,這是廢話,可是要用它來鞭策我們懶惰的習氣。又說「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把一寸的時光空過,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古詩:「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不要等到老時才學佛,你們看那些孤墳所埋的人,都是年輕人。人生無常,不知何時就結束生命,所以要及時學佛。今天知道佛法,今天就要學佛法,不可等待到明天。明天!明天!永遠有個明天。等到死的時候,也不能學佛法,多麼可惜呀!
精進要身精進、心精進,晝夜六時恒精進。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站在佛前,七天七夜,目不轉睛,瞻仰於佛,這才是眞精進。藥王菩薩,將臂燃燒供養於佛,表示誠心,這才是眞精進。過去諸佛菩薩,為求道業,布施性命,這是精進的表現。人人都有惰性,所以要用精進來鞭策,勇猛向前精進,不可向後撤退。學佛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前大叢林的規矩,是「多參夏學」。在冬天因為天冷,所以要坐禪,太冷的緣故不能多睡覺。在夏天因為天熱,所以要講經說法。在美國金山寺,無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要精進,沒有休息。
⑤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禪那波羅蜜?禪那譯為思惟修,又譯靜慮。所謂「妄想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坐禪就是把妄想逐走,坐的時間久了,才能有禪。古德說:「久坐有禪」。坐禪不怕腰痠、不怕腿疼,無論如何的疼,也要忍,打破疼關,就不疼了。
坐禪會有種種境界來擾亂,但不要怕境界,要降伏境界。例如正在坐禪時,有隻老虎,要吃活人,嚇得你的魂魄飛出九霄雲外,站起就跑。結果不知老虎到什麼地方去了。一切唯心造,心定自然無境界。老虎來了,也不要跑。它不會吃你。為什麼?因為這境界,是來考驗你的定力夠不夠。來測驗你參禪的功夫到什麼程度。總而言之,不管什麼境界,好的也罷,壞的也罷,不動其心,一切魔障便會化為烏有,就能降伏一切魔軍。
坐禪的方法,現簡單介紹。其實坐禪沒有什麼妙法,就是端然正坐,結雙跏趺坐。這種姿勢不容易昏沉或掉擧,又可降魔,所以叫金剛坐。因為堅固,所以不容易傾倒。坐時,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時,舌尖頂上顎,生津吞下去,可以延年益壽。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因為可以接交任督二脈,調氣調血。氣血調勻,就百病不生。
坐禪的功能,可以減少睡覺的時間,普通臥睡,需要八小時,坐單只睡四小時就夠了,而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坐禪有不可思議的好處,所以我在美國極力提倡這種法門。
西天第十祖,脇尊者他一生脇不著席,也就是坐睡不臥睡。歷代的祖師,都是坐單,所以有大成就。坐單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就不覺其苦,反而覺得舒服,所謂「習慣成自然」。假設沒有恒心,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當然不會有所成就。要有忍耐心,才會有成就。
⑥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為智慧。為什麼不翻譯過來?因為有五不翻的規定:(A)尊重不翻:如般若、菩提等。(B)多含不翻:如般若、比丘等。(C)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D)秘密不翻:如咒語。(E)此方無不翻:如閻浮提樹、菴摩羅果等。這般若含三種義:(A)文字般若:就是經典的文字。用文字來說明觀照和實相的道理。(B)觀照般若:有了文字的經典,要觀察要照明,才能瞭解眞實義。(C)實相般若:瞭解眞理之後,才知道諸法實相,也就是無相,無相無所不相。總而言之,因為有文字,而起觀照。有了觀照,而能證入實相。所以說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三者合為一體。
有部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這部經是唐玄奘大師由印度取囘來的。玄奘大師在五十九歲正月開始翻譯這部經,經過四年而譯成。大師在六十三歲二月五日夜半而圓寂,這部經是大師最後譯出。大師所譯出的經典,有七十四部,總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為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
⑦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慈?慈是給一切衆生快樂。要為衆生謀福利,就是無緣大慈。沒有緣的衆生,也給他們快樂。
⑧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悲?是拔一切衆生的痛苦。要為衆生解決困難,就是同體大悲,沒有怨親,一視同仁。要存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思想。
⑨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喜?見到衆生得到幸運和快樂的事,而生歡喜心,沒有幸災樂禍心,也沒有嫉妬心,只有喜悅心,這才是菩薩的行為。
⑩菩薩怎樣能得到圓滿的捨?把慈悲喜三心都捨了,沒有怨親平等心,也沒有愛憎之情。一切不著於相,沒有企圖的思想,所謂「施恩不求報」,這都是捨的表現。
雲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得到佛的十種智慧力呢?①怎能知道事物是合理不合理這種智慧力?②怎能知道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報這種智慧力?③怎能知道衆生的根性是勝還是劣這種智慧力?④怎能知道世間衆生種種境界而不相同這種智慧力?⑤怎能知道一切衆生種種知解這種智慧力?⑥怎能知道五戒十善之行,四諦八正道之法這種智慧力?⑦怎能知道一切禪定、八解脫和三昧染淨這種智慧力?⑧怎麼知道一切衆生過去宿命事這種智慧力?⑨怎能知道以天眼觀察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無障礙這種智慧力?⑩怎能知道永斷一切妄惑的餘習這種智慧力?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怎樣能常得到十王的守護、恭敬、供養?
①天王:是指四天王而言。他們住在須彌山中間的四方,保護諸天,管理諸鬼,也是護法善神。東方是持國天王所鎮守,管理乾闥婆及毗舍遮,保護東勝神洲人的安全。南方是增長天王所鎮守,管理鳩槃茶及薜荔多,保護南贍部洲人的安全。西方是廣目天王所鎮守,管理諸龍及富單那,保護西牛賀洲人的安全。北方是多聞天王所鎮守,管理夜叉及羅刹,保護北俱盧洲人的安全。
②龍王:有象龍王、蛇龍王、馬龍王、魚龍王、蝦蟆龍王等等,雖然是畜生,但有神通,能守天宮殿。興雲降雨,開瀆決口,守護佛法。牠們在往昔修行時,歡喜修大乘法,所以有神通,可是不守戒律,所以為畜生。
③夜叉王:譯為捷疾,行走的速度非常快。分為天行夜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三種。他們食噉生類。皈依佛法後,成為護法善神。菩薩常示現其類,作為其王,領導他們行善事,保護修行人的身心健康,不受天魔外道的擾亂,而能安心修習佛法。
④乾闥婆王:譯為香神,以香為食,其身放香。他們不事生產,尋香之處,為人作樂,而乞其食。又為樂神,為帝釋天演奏俗樂。天主需要作樂時,燒栴檀香,他們嗅香而至。
⑤阿修羅王:譯為非天,雖有天福,而沒有天德。化生為王,胎生為臣,卵生為民,濕生為奴。阿修羅王能手撼須彌山,令忉利天宮搖動不安。阿修羅王的宮殿在金剛山下邊。每天有三時要受苦具的威脅,刀槍劍戟從空而至,因為業所感的緣故。如不避之,便受殺傷之災。
⑥迦樓羅王:譯為大鵬金翅鳥。它的翅膀展開有三百三十六由旬(一由旬八十里)。牠食龍為生,每日吃一條大龍、五百小龍。要死的時候,龍吐毒氣,便不得食,在金剛輪山頂而死,自焚其身。唯有其心不化,成為寶珠,也就是如意珠。
⑦緊那羅王:譯為疑神。因為頭生一角,其形似人,貌很端正,令見者生疑。他善於奏莊嚴的法曲,也是帝釋天的樂神。忉利天宮善法堂有法會時,他們腋下汗出,便知前往,演唱歌曲。
⑧摩睺羅伽王:譯為大腹行,就是蟒;又叫地龍。牠們沒有神通,因嫉妬心太重,常噴毒害人。雖然害人,但受佛法感化之後,乃作為護法善神。
⑨人王:就是皇帝。古時的皇帝,多數有功於國,有德於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行仁義的王道,不行強權的霸道,所以老百姓安居樂業。
⑩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尸棄,深信正法。每逢新佛出興於世時,他首先來請法。他有威可畏,有儀可仰,所以為梵王。
修行人要守戒律、要有定力、要有智慧。如戒定慧圓滿,十王就來守護、恭敬、供養;否則,三缺一,十王便不會擁護你。所以要具足,才能得到好處。
云何得與一切衆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饒益衆生?①怎樣才能做一切衆生所依靠和所寄託?②怎樣才能救一切衆生出三惡道?③怎樣能令一切衆生皈依三寶?怎樣能使其生菩提心?④怎樣能令一切衆生趣向佛道,出離三界?⑤怎樣作為一切衆生的火炬,照破黑暗?⑥怎樣作為一切衆生的明燈,指示迷津?⑦怎樣能令光明普照,作為一切衆生的眼目?⑧怎樣能引導一切衆生到佛道上,勇猛前進?⑨怎樣能作一切衆生最殊勝的導師,指導正法?⑩怎樣才能作一切衆生普徧大導師,天人的導師?
云何於一切衆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超勝尊貴?①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第一?第一就是佛。因為功德圓滿,一切無缺,所以為第一。②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大?佛體最大,盡虛空徧法界。③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勝?佛功德是殊勝,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是超完人。「自利圓滿」為勝,又可以說是得到勝利。④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最勝?佛境界是最殊勝,無人可以比的。「利他圓滿」為最勝。⑤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妙?把煩惱障斷盡為妙。煩惱能障礙證湼槃。⑥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極妙?把所知障斷盡為極妙,所知能障礙證菩提。⑦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上?即是高高在上,無人在其上。⑧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無上?沒有再比你高上的。⑨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無等?沒有人能和你來比,能和你相等。⑩怎能修得在一切衆生中為無等等?不但一人不能和你比較,就是所有的人,都不能來和你比較。到了這種程度,就圓成佛果。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答覆智首菩薩所問的問題,便說:「好得很啊!佛的弟子!你現在想要饒益一切衆生,令他們都得到利益、安樂。你很慈悲哀湣世間一切衆生,利樂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你代表大衆來發問這樣的義理。」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衆生第二導師。
文殊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假設一切菩薩,善於運用其心,發廣大的願,就能獲得一切殊勝微妙的功德。對於所有諸佛的法,心中無有障礙,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住在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修之道上,常隨順一切衆生而住,常不捨離一切衆生。好像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完全能瞭解,而且通達。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能斷絕一切惡,就是具足一切善。
什麼是修行?所謂「平等心是道」。我們一言一行,一擧一動,都要和平,不要生煩惱。若遇不如意事,處之泰然。要發菩提心,要有長遠心,這樣便會有所成就,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湼槃」。若能把煩惱翻過來,就是菩提。無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修行時,要認識境界,才能忍辱。在順的境界也不生歡喜心,在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心。這樣,煩惱便變為菩提。生死即湼槃,也是這樣道理。執著就是生死,不執著就是湼槃。生死是苦,湼槃是樂。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人人不修行。不去修行,怎能離苦得樂?知道此岸是苦,彼岸是樂,可是不設法渡過煩惱海。只站在此岸,望洋興嘆,那是一點也沒有用處的。應要脚踏實地去修行,坐在法寶之筏,平安達到湼槃,享受常樂我淨之清涼。
初發心的菩薩,應當和普賢菩薩的色像是一樣的;普賢菩薩的色像是第一,所有一切的行願,都得到具足圓滿。在一切法中,沒有不自在,也就是遂心所欲,愛怎樣就怎樣,能作為衆生的第二位大導師。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文殊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你想知道怎樣善用其心,才能獲得一切殊勝微妙的功德?
佛子!
文殊菩薩深恐在法會中的大衆不注意聽法,所以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們!請你們聚精會神來聽講,不可睡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萬不可錯過。以下陳列一百四十一願:
在家有十一願。出家受戒時,有十五願。坐禪時,有七願。將行披掛時,有六願。澡漱盥洗時,有七願。乞食行道時,有五十五願。到城乞食時,有二十二願。還歸洗浴時,有五願。習誦旋禮時,有十願。寢寐安息時,有三願。總計有一四一願,這是出家人必須發的願,也是必須遵守的戒律。
菩薩在家 當願衆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在家的菩薩,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都知道居家的性,本來是空的。如能這樣的觀想,就不會被家所逼迫,一切都是逢場作戲,畢竟都是空的。能明白這種道理,就不會生煩惱,也不會整天忙忙碌碌,為名利奔波。
凡是皈依三寶,受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行菩薩道(為人不為己),都可以稱為菩薩。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為菩薩所說。
孝事父母 當願衆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在家的菩薩,孝順事奉父母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善侍於佛(父母就是堂上佛)。護養父母,等於供養諸佛。
妻子集會 當願衆生 冤親平等 永離貪著
在家的菩薩,和妻子集會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冤親平等。待仇人如親人,以德報怨,這樣和平相處,永遠離開食欲,而無執著。
若得五欲 當願衆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在家的菩薩,假設得到五欲(財、色、名、食、睡)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拔出五欲的箭,得到究竟安穩的快樂。古德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貪財的人、貪色的人、貪名的人、貪食的人、貪睡的人,統統都會跑到地獄去。若不想到地獄去,就要用智慧劍,斬斷五欲的根,這是最究竟的辦法。
伎樂聚會 當願衆生 以法自娛 了伎非實
在家的菩薩,如果到表演歌舞或演奏音樂場所的聚會,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用佛法作為娛樂。每天拜佛誦經,才是眞正的快樂。要知道伎女所表演的歌舞,是暫時的快樂,不是實在的。
若在宮室 當願衆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在家的菩薩,假設在皇帝所住的宮殿,或在平民所住的屋室,這個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 ,都到達聖人所住的地方,永遠除去不正當的思想和欲心。
著瓔珞時 當願衆生 捨諸偽飾 到眞實處
在家的菩薩,佩戴瓔珞(用七寶所編,懸掛在身上的飾物)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捨去一切虛偽不實在的裝飾品,而到眞實的地方去。
上升樓閣 當願衆生 升正法樓 徹見一切
在家的菩薩,當上升樓閣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升上正法的樓閣,徹底明白一切正法,也就是佛法。
若有所施 當願衆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在家的菩薩,假設有所布施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一切都能捨,不能捨也要捨。能這樣布施,心中就沒有貪愛和執著。
衆會聚集 當願衆生 捨衆聚法 成一切智
在家的菩薩,當大衆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捨去一切聚集的法,不要執著於法,便成就一切的智慧。
若在厄難 當願衆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在家的菩薩,假設在厄難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隨心如意,得大自在,沒有災難,所行所作都沒有障礙。因為自己遭到厄難,所以願衆生無厄難,這就是發菩提心。
以上十一願,是在家的菩薩所發的願。為一切衆生的利益而發願,這就是大悲心,要有悲天憫人的思想。出家人,更要有憐憫心,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捨居家時 當願衆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在捨俗家修行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出家沒有一切障礙,心無罣礙,而得到解脫。解脫被五欲所纒的繩索,便得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
出家有三種意義:①出世俗家:就是割斷情愛,依止佛門。②出三界家:就是證無漏道,不受輪廻。③出煩惱家:就是斷盡諸惑,心中清淨。出家乃是大丈夫事,非一般人所能作得到的,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入僧伽藍 當願衆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到出家修道所住的地方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能演說種種佛法,沒有不正當的法、沒有諍論的法,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云何得三昧」,這是金剛經所說的無諍三昧。
詣大小師 當願衆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若往大法師或小法師所住的地方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善巧事奉師長,勤修學習一切善法,不修一切惡法。要聽善知識的教導,不聽惡知識的教導。
求請出家 當願衆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發心出家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不退轉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心中沒有障礙。欲想出家,必須請求明眼善知識來指示正路;否則,盲修瞎練,始終得不到要領,並且容易誤入歧途,走錯途徑。愼之!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囘頭已百年身」。
脫去俗服 當願衆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當脫去俗家衣服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勤修戒定慧,要栽培善根,捨去一切修道障礙的罪軛。
剃除鬚髮 當願衆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在剃除鬍鬚和頭髮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永遠離開一切煩惱,將來得到究竟寂滅之樂,也就是湼槃四德——常、樂、我、淨。
著袈裟衣 當願衆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在披袈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心中不存染汚,一切是清淨,要具足大仙(佛)的正道。
袈裟是染色衣,是出家人所穿的福田衣。所謂「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五衣是日常做事務時所穿。七衣是集會、聽經、早晚課時所穿。大衣是講經說法,受戒法會時所穿。出家之後,只有三衣一缽一具,常不離體,這就是持戒。出家人稱為緇衣,在家人稱為白衣。出家人所穿的衣服,必須染不正色。而在家人所穿的衣服,不必染色,多數是白色,所以稱為白衣。
正出家時 當願衆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在眞正出家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同佛一起出家,能救護一切衆生。
自歸於佛 當願衆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歸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令佛種不斷。所謂「續佛慧命」,也就是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 當願衆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歸依一切尊法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深入經藏,得到智慧,猶如大海一般的深廣。
自歸於僧 當願衆生 統理大衆 一切無礙
歸依一切賢聖僧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率領一切大衆,所修行的一切法,沒有障礙。三歸依是佛教徒入佛門最初的宣誓,是非常重要的儀式。
在大悲咒一開始:「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譯為皈依十方常住三寶(佛法僧)。在楞嚴咒第一句:「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譯為皈依十方無盡無盡常住三寶。這時,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有八萬四千位金剛藏菩薩常隨你左右、護持你。所以在家人或出家人,要常持三皈依,嚴敬戒律。
受學戒時 當願衆生 善學於戒 不作衆惡
在受學戒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善於學習戒律。戒是止惡防非,不作一切惡,而奉行衆善。要明白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深入戒的行門,瞭解戒的意義。
戒是防禁身心的過錯,所以沙彌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條戒,還要受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還有五十三小咒,能把這些戒條誦出,才有資格受具足戒。古時明文規定,凡是出家人,要經過考試,及格者才可以為正式出家人。
受闍梨教 當願衆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眞實
受阿闍黎(軌范教授)教誨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依願起行,要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無論所行所作,都要眞實,不可虛偽,否則,就是犯戒。
出家的比丘,要具足威儀,令人見之而生信心。出家人的威儀,代表佛教的莊嚴。有位馬勝比丘,他的威儀十分莊嚴,走路目不斜視,令人肅然起敬。有一天,他到王舍城中乞食,被外道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見到,乃發起菩提心,而問馬勝比丘:「汝師父是誰?」馬勝比丘說:「是佛。」二人一聽,更不明白,又問:「什麼是佛?」馬勝比丘說:「釋迦牟尼佛,就是覺悟的聖人。」二人又問:「你學的是什麼道?」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二人聞此法,歡喜的不得了。這法太妙了!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又對馬勝比丘說:「我們一定去拜訪你的師父,請他開示」,於是來到佛所,皈依三寶,作為佛的弟子。
由於馬勝比丘嚴整威儀,故能感化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改邪歸正,放棄外道的修行(他二人是當時六師之一,散惹耶毘羅梨子門下兩員大將),各帶領二百弟子皈依於佛。
不但出家人要有威儀,就是在家人也要有威儀。因為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外護。居士要是行為好、威儀好,那麼其一言一行,堪作為衆人的榜樣,有啟導作用。不信佛的人,見你「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便會受你的影響力而信佛,所以威儀是最重要的修持。
受和尚教 當願衆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和尚(親教)教誨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無生的智慧,到達無依的地方。就是自強不息,精進再精進,不造一切惡業,不生依賴心。不要以為皈依三寶了,就不會再墮落三惡道,那有這樣的便宜事!
「和尚」二字的解釋,和是六和,尚是高尚。清高品雅,人格圓滿,所以稱為和尚,表示尊敬之義。從前在大叢林中,只有方丈(住持)才可以稱為大和尚,退居後稱為老和尚,一般出家人稱為法師。
六和就是①身和同住②口和無諍③意和同悅④戒和同修⑤見和同解⑥利和同均。出家人是過團體生活,大家集聚在一起,都是有緣人,所以要和睦相處,不生是非,互相忍讓、互相策勵,這對於道業是大有幫助的。切記!不可生嫉妬心,障礙他人修道。有這種思想,便會墮落地獄,這是毫無疑問的。
受具足戒 當願衆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受具足戒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具足一切方便法,得到最殊勝的法。
方便法就是為教化衆生,而不捨生死。常在衆生中遊戲,而不受其染汚,也就是慈悲護念一切衆生,善於教化一切衆生,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無論修行那個法門,當功德圓滿了,都可成佛。
以上十五願,是在出家的時候所發的願。出家人看破世間法是苦、空、無常、無我,虛妄不實。唯有出世法是常、樂、我、淨,乃是眞實不虛,故捨棄五欲之樂,淨修十地之位。
若入堂宇 當願衆生 升無上堂 安住不動
假設進入講堂或房屋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升無上法堂,就是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的覺位,安住在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佛位。如如不動是頓,了了常明是慧,要安住在頓慧圓明的境界上。
若敷牀座 當願衆生 開敷善法 見眞實相
假設在佈置陳設牀或座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衆生,開敷善的法門,令一切衆生,見到眞實的相,也就是實相。不要執著於相,相從妄心生,不執便無,所以為實相。又可以說沒有四相二執為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衆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在正身端坐(坐禪)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坐在覺悟之座,心中無所執著一切的境界。
坐禪的時候,要端然正坐,所謂「坐如鐘」,好像大鐘那樣穩定,不前伏、不後仰,如如不動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妄想不生,智慧自然現前。如有境界現前,無論是善境界或是惡境界,皆不動其心,所謂「不思善,不思惡」;甚至「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就是不動心的表現。修道就是修定力,不為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也就是把不好的境界轉為好的境界。怎樣能轉好?就要發願。為法界一切衆生發願,當願他們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早證佛果。
為什麼會現善的境界?因為在往昔生善念的緣故。如果生惡念,在今生就現惡的境界。所以修行人,千萬不可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就現什麼境界。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如果一念不生,全體大用,本有佛性,都會現前。一念不生,什麼妄想都沒有了。永嘉大師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眞」,妄想已盡,還求個什麼眞?眞已得到了,還求個什麼?
結跏趺坐 當願衆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在結跏趺(盤腿)坐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善根堅固,得到不動地;也就是不改變修行的初衷。
諸佛菩薩現禪定相的時候,都是結雙跏趺坐的姿勢,也就是菩提座。今天講個跏跌坐的公案。從前有個趕經懺(替死人念經)的比丘,平常不修行,以替鬼做佛事為生活。有一天,做完經懺,走到半路,遇著大雨,便在橋下避雨。一時心血來潮,便結雙跏趺坐。此時,從前邊來了兩個鬼(因為他常和鬼打交道,所以能看見鬼身),其中一個鬼說:「這座金塔,內供舍利。我們要拜塔,可以減輕業障,早日得解脫」,於是兩個鬼便虔誠的拜。這位比丘,坐不到半點鐘,感覺腿痛,便換了姿勢,變成單跏趺坐(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二鬼一看!「咦!金塔變成銀塔了?」其中一鬼說:「我們拜佛的舍利,何必管它是金塔銀塔?反正總是有功德的。」過了不久,這位比丘,因為不常打坐的關係,腿又痛起來,於是他又換個姿勢,成為普通坐,雙腿放在下邊。二鬼抬頭一看,銀塔變成泥塔了!二鬼大怒的說:「打!」這位比丘,聽得清清楚楚,嚇得戰戰兢兢,他反應極快,立刻又恢復雙跏趺坐。二鬼一見,又是金塔了,於是又開始禮拜。比丘這時再也不敢伸腿了,一邊打坐,一邊念佛。心靜如水,妄波不生。不知不覺,雨停天明,囘到廟中。從此以後,他再也不趕經懺,而專心參禪。不久之後便開悟了,自稱為鬼逼,故人人都稱他為鬼逼禪師,所謂「英雄莫論出身低」。無論那位同參者,眞正發菩提心,忍耐一時之痛,便有成就,這是結雙跏趺的好處。
修行於定 當願衆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在修行禪定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用定力來降伏其心,才能沒有餘習。也就是沒有一切習氣毛病,也沒有一切癡心妄想。我常說:「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性要定,才能降伏天魔外道,天天是快樂。如果不打妄想,到什麼地方都平安,絕對沒有麻煩。
若修於觀 當願衆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假設在修行止觀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見到眞實的理,永無乖諍。
我在美國弘揚佛法,唯一法寳,就是「萬事OK」。不爭名、不爭利、不計人我,一切放下。不和人諍,和平相處,這是我的宗旨。
捨跏趺坐 當願衆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在不坐禪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觀察諸行無常法。凡是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無常,究竟都歸於散壞而消滅。
以上七願,是就坐禪觀時所發的願。發願才能生菩提心、才能教化衆生、才能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普度衆生。
下足住時 當願衆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在坐完禪定下座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心得到解脫(自在),無所著住。安穩住在定中,對行、住、坐、臥不動於心。不動就是不打妄想、不起邪念。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就是安住不動的意思。佛教說:「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眞正不動,即得眞正的智慧,得到眞智,就不會顚倒夢想。
從前有位修行人,參訪善知識,求其解脫。參訪多處,但仍不得解脫。有一天,他去訪問一位明眼善知識,請其開示,便問:「大和尚!我怎能得到解脫?」那位大和尚一聽,乃對他說:「是誰把你綁著?」他一想:「噯!是沒有人把我綑著呀!」大和尚又說:「既然沒有人綁你,為何到處找解脫?」他一聽,豁然大悟,原來如此!於是把黑漆桶打破,得到解脫。
若擧於足 當願衆生 出生死海 具衆善法
假設要擧足走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都出離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善法。也就是五戒、十善、三學、六度之法。
在下單的時候,應念「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衆生自廻護;若於足下喪其形,願汝即時生淨土。」所以比丘行路時,不踏青草,深恐足下傷害生靈,這是愛惜衆生的表現。
著下裙時 當願衆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在穿下裙(褲)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保護自己的善根,才能具足慚愧(慚是自不作惡,愧是不教他造)。如果不著下裙的人,就不知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衆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所穿的衣服,所繫的帶子,都要整齊,而且清潔,才合乎威儀。令人見之,而生恭敬。在這個時候,也要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檢討自己所種的善根要否增長,不令它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衆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在穿上衣(衫襖)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獲得殊勝的善根,修六波羅蜜法圓滿時,就達到湼槃彼岸。
著僧伽梨 當願衆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在穿大衣(袈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都入佛的果位,證得不動的法,也就是定,而住在常寂光淨土。
以上六願,是將行披掛時所發的願。出家人所穿的衣服要整齊、要清潔,不可參差不齊、不可破爛不堪,因為這是代表佛教的標誌,故時刻要注意,不失威儀。不穿奢華的衣服,也不穿襤褸的衣服,應採取中道,令人生敬重心,這才不失比丘的價值。
手執楊枝 當願衆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手拿楊枝(齒木)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都得到不可思議的法,將來得到清淨。楊枝能令衆生齒垢消除,究竟清淨。
楊枝有五種利益:①明目②除痰③除口臭④辨味⑤消食。因為楊枝有苦性,所以有消炎作用。楊有四種:①水楊②白楊③赤楊④黃楊。現在所用的楊枝,多是柳枝,又稱為小楊。
嚼楊枝時 當願衆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在嚼楊枝(刷牙)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心中調和而清淨,把一切煩惱吞噬沒有了。
在毗尼母經上說:「不嚼楊枝有五過:①口氣臭②咽喉中不淨③痰癊宿食風冷不消④不思飲食⑤增人眼病。」這是說嚼楊枝有消食化痰的功用。從前在中國大叢林中還保持嚼楊枝的風俗習慣。近百年來,因為有牙刷牙膏等工具問世,大家才將古法拋棄了。
大小便時 當願衆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在大小便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捨棄貪瞋癡三毒,不復愛戀,把一切罪法掃除清淨。罪法等於大小便,時時刻刻要排除。
能布施就不盜,所以不貪。能慈悲就不殺,所以不瞋。有智慧就不淫,所以不癡。所以在湼槃經上說:「毒中之毒,無過三毒!」這三毒,可以戕害法身。不可不謹愼!不可不注意!
事訖就水 當願衆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大小便完畢之後,用水洗淨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修出世的法,出離三界,速疾往生淨土。所謂「彌陀淨土,覺悟無生,共出生死,同脫苦輪。」
在佛制規定,大小便之後,一定要洗淨,否則會招過咎。若不洗大便處,不應坐在具上,不應繞塔行道,不宜禮佛誦經。
洗滌形穢 當願衆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洗肛門(去穢)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清淨、調和、柔順,最後離一切過患,而無染垢。
以水盥掌 當願衆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用水洗手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清淨手,因為手清淨,才可以翻誦經典,才能受持諸佛之法。經云:「以不淨手請經,當獲廁中蟲報。」
以水洗面 當願衆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用水洗臉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清淨的法門,永遠沒有塵垢的汚染。
因為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佛才說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是清淨法門,專治衆生的熱惱病,令其清涼。在心地觀經上說:「八萬四千總持門,能除惑障銷魔衆」。
在印度傳說,有人誦華嚴經,洗手或洗臉的水,撒在地上。如果蟲蟻被水霑到,便可即刻往生,皆得生天。由此可證,讀誦華嚴經的功德,眞是妙不可言!
以上七願是澡潄盥洗的時候,所發的願。去穢為淨,此為常規。凡是焚香、拜佛、誦經、持咒等,都應沐浴、漱口、洗手、塗香,以表示恭敬。
手執錫杖 當願衆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手拿錫杖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設立大布施的法會,指示衆生走眞實修行的道路。也就是眞如實相之道,平等普施,令聞法得到利益。
錫杖的形狀,在杖頭有四肢(代表四諦),又有十二環(代表十二因緣),可以搖動出聲音。比丘乞食時,至施主門前,搖二三次。如無人應時,必須即刻行去。地藏王菩薩手持的杖,就是錫杖。佛制比丘左手執杖,比丘尼右手執杖。持錫杖不得著地,立時,比丘置在左足上,比丘尼置在右足上,不得使錫杖傾側。否則違者犯戒,失去威儀,不受人之尊敬。
執持應器 當願衆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手持應量器(缽)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成就載法之器,應受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來供養。
佛用石缽,外道用木缽,比丘用瓷缽,不可用金銀所造之缽。不可在缽上寫名字或繪畫。結齋時,應洗淨放囘袋中。
發趾向道 當願衆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發心修行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趣向佛所修行的道,也就是依法修行。要入無依靠處,也就是沒有依賴心。好像阿難尊者,最初依賴佛是他的堂兄,而自己不去修行。不知「各人吃飯各人飽,自己生死自己了」的道理,所以被摩登伽的女兒所迷,險失童體。所幸文殊菩薩持楞嚴咒拯護,才救他脫離女難之危。
若在於道 當願衆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假設在道上行走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依照佛所修的道路去行,而走向無餘湼槃。
涉路而去 當願衆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涉路而去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所到的地方,都是清淨法界,心無執著,也無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衆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向高處路行走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永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不生怯弱的心。
見趣下路 當願衆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向低處路行走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謙恭不自滿,不生貢高我慢心,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平融相處,這樣,才能增長佛的善根。
修行人要沒有驕傲心,隨時請教善知識。就是不如自己的人,也要請教。在論語上說:「敏而好學,不耻下問」,又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焉」。我們研究佛法,要有這種的精神,才能有進步。
見斜曲路 當願衆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向彎曲不直路行走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捨棄不正當的路,而走正直路,才能永遠消除邪知邪見。
若見直路 當願衆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假設見到正直道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其心正直,沒有諂媚、沒有誑言,這種人才是君子作風。
一般人皆有諂富驕貧的心理,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專說恭維奉承的話,這種態度,實在可耻!見到無錢無勢的人,便起驕傲心,這種行為,實在可惡!正直人,絕對沒有這種思想。
富貴人不驕傲,就是有德行。貧窮人不諂媚,就是有德行。可是人人皆有「喜新厭舊」的心理,如果這種毛病不犯,那麼,就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三國時代,有位關公,非常注重義氣,所謂「大義參天」。他在曹營三載,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筵,五日一大筵,受曹操禮遇,但不改其志。身雖在曹營,可是心在大哥劉備處。有一天,曹操送給關公一件新袍,他不忘大哥的情義,將新袍穿在裏邊,舊袍仍然穿在外邊。曹操見了,覺得奇怪,乃問:「二將軍!為何將新袍穿在裏面?」關公說:「因為這件舊袍,是劉皇叔所贈,我不願喜新厭舊,所以將丞相所贈新袍穿在裏面」。曹操一聽,大失所望,知道無法挽囘其志。乃放棄愛大將之意,放關公囘劉備處,在歷史上留下千里尋兄的佳話,萬古流芳。到隋朝時,天台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山造寺,得關公幫助而成功,而皈依大師,成為護法善神。一般寺院,左邊是韋陀菩薩,右邊是關將軍,二神都是保護道場的護法神。
見路多塵 當願衆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見著有多塵土道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遠離灰塵聚集的地方,獲得清淨的妙法,也就是身無塵土、心無塵土,使身心清淨。
見路無塵 當願衆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見著沒有塵土道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常常行大悲心,令其心常潤澤,也就是有智慧的光明。
所謂「富潤屋,德潤身」。有錢的人,建築豪華的房屋;有德的人,身體就是光輝的。我常說:「眞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每個人要承認自己的過錯,不可怪人家不對。孔子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能改過,就是善。昔時,大禹聞過則拜,子路聞過則喜。我們在談話的時候,常犯的毛病,就是愛議論人之是非,批評人之長短,但不說自己的過失,這好像烏鴉落在猪身上,只見人家黑,不見自己黑,這是愚癡的行為。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此可知,聖人是無過,賢人是寡過,君子能改過,小人能護過。這就是聖愚的分水嶺,關鍵即在於此。他人不對的地方,就是我的不對,為什麼?因為他人和我本是同體,所謂「同體大悲」。若能這樣的想,就達到無諍三昧的境界。
若見險道 當願衆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假設見到危險道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住在正法界,離開一切罪業障礙,得到一切清淨智慧。
危險道就是輪廻的六道,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畜生,忽然而餓鬼,忽然而人,忽然而修羅。所以說六道是危險的道,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證明人身難得。古德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若見衆會 當願衆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假設見到大衆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令一切和合而無諍論。
若見大柱 當願衆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假設見到大樹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離開諍論的心,而沒有忿恨的心,也就是怨親平等,一視同仁。所謂「冤宜解不宜結」,人人若是如是觀,便能化干戈為玉帛。
若見叢林 當願衆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假設見到叢林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諸天的人和人間的人,都應該恭敬禮拜,不可有貢高我慢的心。
出家人所住的道場,稱為叢林。為什麼?因為每位出家人,好像一棵大樹。大家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等於叢林一樣,所以叫叢林。
若見高山 當願衆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假設見到高山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善根超出一切人,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已達最高峰,無人能到其頂上。
見棘刺樹 當願衆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到荊棘有刺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迅速剪除貪瞋癡三毒之刺。這三毒好像毒箭一般的厲害,如果不幸被刺到,輕者昏迷不醒,重者可以喪生。
見樹葉茂 當願衆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見到樹葉茂盛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用定的解脫力,而為蔭映,好像茂盛的樹蔭,令衆生得到清涼。
若見華開 當願衆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假設見到華盛開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都得到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等法,好像華開放得那樣繁榮茂盛。
若見樹華 當願衆生 衆相如華 具三十二
假設見到樹木開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一切相如同華一樣,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莊嚴相。
若見果實 當願衆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假設見到樹木結果實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獲得最殊勝的法,證得菩提大道,也就是湼槃覺道。
若見大河 當願衆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假設見到大河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預法流,也就是先入聖人法性流,才能入佛的智慧海中。
若見陂澤 當願衆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假設見到有蓄水的地方,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很快地覺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一味法,也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
若見池沼 當願衆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假設見到池沼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善語業要滿足,用善巧方便來演說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
若見汲井 當願衆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假設見到水井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具足四大辯才(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善於演說一切妙法。
若見涌泉 當願衆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假設見到涌泉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方便智增長,善根沒有窮盡。
沒有種善根的衆生,令其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其增長。善根已在增長者,令其成熟。善根已經成熟者,令其解脫。
若見橋道 當願衆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假設見到有橋道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廣度一切衆生,猶如橋樑。將衆生從生死的此岸,度過到湼槃的彼岸。換言之,若想度生死河,必須藉般若的橋樑。
若見流水 當願衆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假設見到有流水的地方,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善意的欲、洗除惑垢,永遠清淨。我們從無量劫以來,就起惑、造業、受報,這就是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衆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到有人修理園圃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在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圃中,勤耘剷除愛欲的草。它是菩提圃裏的障礙,能令我們墮落。我們應當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所以修行人,要斷欲去愛,就是拔盡愛草的根,令它永不復生。
見無憂林 當願衆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見到無憂樹林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永遠離開貪心和愛心,就能得到無憂慮無恐怖,不然的話,時刻都在憂怖中。
佛是業盡情空的人,衆生是業重情迷的人。如果用功修行,慢慢把業也消了,把情也空了,這樣,就會成佛。為什麼業不盡情不空?就因為有貪心、愛心、瞋心、癡心,所以,菩提心不生長,焉能成佛。
若見園苑 當願衆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假設見到花苑的時候,應該發願。但願一切衆生,勤修一切行門,趣向佛菩提,就是到覺悟的果位上。
在唐朝武則天女皇帝,她下詔給花神,令其所管理一切的花,在冬天一律開放。乃作一首詩:「明朝游上苑,果樹苞春枝,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第二天,她到御苑一看,果然所有的花草樹木都開花了,非常鮮艶。她龍心大悅,自知有天子之命,不但有情衆生服從她的命令,就是無情衆生也服從她的命令。
武則天在往昔,曾經蒙佛授記,在中國應該出一位女皇帝,來護持佛法。她的私生活雖然浪漫,受人唾駡,但是對佛法有很大的貢獻。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她派人到西域于闐國請來遺漏的部分,特請實叉難陀三藏法師重譯(在晉朝有佛馱拔陀羅三藏法師已譯六十卷),成為八十卷,流傳於世。她是佛教的功臣,她寫了一首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眞實義。」傳至今世,當誦經時,首先要誦這首偈頌。
見嚴飾人 當願衆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到莊嚴修飾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應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作為莊嚴妙好,令人見之,肅然起敬。
見無嚴飾 當願衆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到不嚴飾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捨棄一切修飾的所好,具足頭陀(苦行)的行門。
頭陀譯為抖擻,就是打起精神,克服困難;也就是常精進不休息。頭陀行有十二種:①住阿蘭若:即寂靜處,遠離喧嘩的地方。②常行乞食:不食僧團之物。③次第乞食:不選擇富貧之家。④日中一食:一天在日中時,只吃一餐,過午不食。⑤節量而食:只受一缽之食。⑥過午不飲漿:在午後不喝乳蜜之漿。⑦著糞掃衣:撿人所棄之布,縫衣而穿。⑧但有三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件衣。⑨塚間而坐:住在墳墓之處。⑩樹下夜宿:在大樹下坐單,但不宿過三夜。⑪露地而坐:坐在露天的地方,不怕風吹日曬。⑫常坐不臥:也就是夜不倒單,結雙跏趺坐而睡,而不橫臥。
見樂著人 當願衆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到快樂執著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用法來作為自己的娛樂,也就是拜佛、拜懺、念佛、念經等,歡喜法樂而不捨棄,這樣才能破除樂執。
見無樂著 當願衆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到沒有樂執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在有形有相的事中,心中沒有任何貪著的境界。
見歡樂人 當願衆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到歡喜快樂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常得安穩快樂。怎能得到?首先要知足,後要忍耐。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要歡喜來供養諸佛。
見苦惱人 當願衆生 獲根本智 滅除衆苦
見到痛苦煩惱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獲得根本的智慧,而滅除一切的苦惱。為什麼會有苦惱?因為沒有智慧。對事看得不清楚,或者不認識,就生出苦惱。有智慧人,把一切的一切,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樂。因為這個世界,是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世界,所以人人有苦惱。怎樣才能沒有苦惱?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別無二法。
見無病人 當願衆生 入眞實慧 永無病惱
見到沒有疾病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能得到眞實的智慧,永遠沒有疾病的煩惱。為什麼會有疾病?因為不快樂的緣故。所謂「自古神仙無別法,廣生歡喜不生愁」,這就是健康身心的密訣。
見疾病人 當願衆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到有疾病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知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假和合而成,本來是空寂的,不要執著這個身體。等到四大分張的時候,即化為烏有。現在是「借假修眞」,也就是修眞如法身。既然知道身體是空寂的,那麼,就應該離開乖謬諍論法。也就是與人無諍,與世也無諍,達到無諍三昧的境界。
見端正人 當願衆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到五官端正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在諸佛菩薩的面前,要常有清淨的信心,不可生懷疑心,或誹謗心。
五官端正的人,是在往昔,歡喜供養諸佛。在因果經上說:「今生端正是何因,前生香華供佛前」。在本經上說:「信是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又說:「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所以研究佛法,要有信、解、行、證四步驟,才能有所成就。
見醜陋人 當願衆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到五官醜陋的人之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對於不善的事,不生樂著的心,要遠離邪知邪見,要親近正知正見。
醜陋的人,因為業障太重的緣故,好像阿修羅,就是無端正。為什麼無端正?因為他們好戰爭,傷害人家的五官,所以作阿修羅時,五官很不端正。所謂「今生殺生重,來生無端正」。
見報恩人 當願衆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到知恩報德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對諸佛菩薩,能知佛的恩德、菩薩的恩德。那麼,佛菩薩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佛在過去生中,因為教化衆生,曾經布施頭目腦髓,令衆生發菩提心,早成佛道。所謂「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涌泉之報」。所有衆生,應該報佛恩、菩薩恩、父母恩、師長恩。在作功德之後,一定要廻向,念「願 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見背恩人 當願衆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見到忘恩負義的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對於有罪惡的人,要以德來感化,而不要生出報復心。
若見沙門 當願衆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假設見到沙門(出家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調和自己的剛強心性,變成柔順,而沒有煩惱,就是寂靜。如果沒有脾氣,是很快樂的,將來一定是第一,也就是佛。
沙門譯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就是比丘。比丘譯為乞士,謂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
見婆羅門 當願衆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到婆羅門(修清淨行)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永遠修持清淨行,離開一切惡行。
婆羅門是印度教,修行很認眞,也吃齋,修苦行,可是有時生瞋恨心,所以有惡。
見苦行人 當願衆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到修苦行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依著苦行的功德,達到究竟處,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上。
修苦行可以助道,但是不可修無益的苦行。在印度的外道,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學牛狗的生活,認為可以升天,他們不知道牛狗為什麼會升天的因果。這就是盲修瞎練,白費功夫。有益的苦行,就是頭陀行。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為樂。我常說:「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修苦行人,要注意!一切不可勉強,隨其自然,如果太勉強,便容易走火入魔。
見操行人 當願衆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到性情和藹,行為清高的人,這時候要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堅持自己的志願和行為,永遠依照佛法去修行,早成佛道。
見著甲胄 當願衆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到戴盔穿甲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常服善鎧,趣向無師自通的法。
修行人有一種盔甲,就是善。要披精進鎧,向前勇敢邁進,抵抗十大魔軍,一定會勝利。十大魔軍就是①欲為初軍②憂愁為二軍③飢渴為三軍④愛為四軍⑤睡眠為五軍⑥怖畏為六軍⑦疑為七軍⑧含毒為八軍⑨利養為九軍⑩自高為十軍。
見無鎧仗 當願衆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到沒有穿鎧甲和持杖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永遠離開一切不善之業,如果沒有惡業,善根必然增長,而得到解脫。
見論議人 當願衆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到善辯論議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把一切異論(邪知邪見)者,統統摧殘降伏。
在印度有外道論師,能言善辯,以是為非,將黑作白,就算沒有道理,偏能辯出道理來。他們雖有辯才無礙,但這是屬於世智辯聰,一點也經不起考驗的,所以往往有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將眞理變成謬論。
見正命人 當願衆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見到正當職業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清淨命,不矯飾威儀,也就是不現奇特相。
修行人,不要以五邪命為生活:①詐現奇特:故意現出和一般人不同的樣子。為什麼?因為要引人注意。②自說功德:就是自我宣傳。我作些什麼功德,對衆生有什麼貢獻,自己來讚嘆自己。在儒家來講,這是「伐善」,誇張自己的才能。在論語上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天,顏淵和子路侍立孔子的身邊。孔子說:「各言爾志」,說說你們自己的志願。子路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就是我願意把我的車馬和我的皮袍,和朋友共同來享受。縱使被朋友用壞了,我也不埋怨。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就是不願誇張自己的功德,也不宣傳自己的勞績。這是顏淵的志願,比子路高明多了。子路的志願是有形的,顏淵的志願是無形的。③占相吉凶:為人占卦、看相、批八字,專門說些吉凶禍福的事情,來威脅人。如果破解,要拿出錢來,可以消災,化凶為吉。這是騙人的行為,所以出家人,絕對禁止。④高聲現威:令人敬畏,現出有威風的樣子,令人見之,而生恭敬心和畏懼心。⑤說人供養:每到一個法會時,必說那個法會居士們,如何發心供養;又說某某法會居士,發心供養,這就是向人化緣收紅包。這是五邪命大概的意思。
現在是末法時代,能眞正明白佛法的人,能依法修持的人,能有幾人?出家人不犯五邪命又能有幾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我們修行人,要依照佛制來修行,不能別開生面,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有人問:「法師!你既然這樣講,中國法師沒有天天搭衣,你為什麼天天搭衣?」我天天搭衣,是遵守佛制,並未「標新立異」。凡是佛的弟子,都應該天天搭衣,因為中國的氣候、環境、習慣的關係,所以不搭衣。其實那是錯誤的,本來要時時搭衣才對。這是佛的制度,任何人不能改變。去年我到台灣講經,有人在電話中質問:「你們美國來的和尚,天天搭衣,一天吃一餐,常坐不臥,裝模作樣。如果你們是對的,那麼中國佛教是不對的。如果是你們不對,中國佛教就是對的。」問的非常厲害,我在電話中的答覆:「在中國佛教不搭衣,認為是對的,究竟對不對?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懂。因為你也不搭衣,他也不搭衣,大家都一樣,所以不搭衣。海青長袍是中國的古裝,並不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你們看南傳僧侶所搭的衣,那才是眞正依照佛的制度。因為中國天氣冷,在冬天要穿衣服,所以在衣袍外邊搭衣,有時被大風吹掉,自己還不知道。這時,聰明的法師,愚笨的和尚,便想出一個辦法,採用鈎環的方便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形成現在的樣子。出家人應時時搭衣,因為天長日久,求其方便,大家都不搭衣,久而久之,已成習慣。這個問題,應該考證一番。」
搭衣是現比丘相,可以受人天供養。如果不搭衣,便不成比丘相,失去比丘的威儀。因為小乘人太執著,所以裹足不前,不求進步,墨守成規,有一定的界限。可是大乘人太方便,一切沒有關係,不搭衣也可以,習焉不察,反說搭衣是不對,眞令人啼笑皆非!
若見於王 當願衆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
假設見到皇帝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為法中之王,恒常轉大法輪,來教化衆生,令衆生離三界之苦,得湼槃之樂。
若見王子 當願衆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假設見到太子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從法王化生,而作為佛的弟子。
佛於諸法得到殊勝自在,所以稱為法王。從佛口生,續佛慧命,所以稱為法王子,凡是隨順佛道,為法所資養,皆為法子。
若見長者 當願衆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假設見到年高有德的長者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善於能辨明判斷,認清是非善惡,這樣,才能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衆生 恆守正念 習行衆善
假設見到大臣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恒常守持正念,學習實行一切善事。
以上五十五願,是乞食行道時,所發的願。初發十二願,是在游涉道路的時候,次發十九願,是在所覩事境的時候,後發二十四願,是在所遇人物的時候。
若見城廓 當願衆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假設見到內城外廓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堅固的身體,心中沒有彎曲,而是耿直,也就是沒有自私自利,大公無私。
若見王都 當願衆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樂
假設見到京都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把功德積聚在一起。心中常生歡喜快樂,所謂「為善最樂」,助人為快樂之本。
見處林藪 當願衆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見到樹林和湖澤有草的地方,這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應該為天上的人或人間的人所讚歎和仰慕。
入里乞食 當願衆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鄉村去乞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入甚深的法界,心無障礙,也無煩惱。所謂「欲除煩惱先忘我」,如果沒有我,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到人門戶 當願衆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到人家的門戶時,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入八萬四千佛法的門,一切都能明白瞭解,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入其家已 當願衆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到人家屋中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入唯一佛乘,和三世諸佛平等,而無差別。三乘是善巧方便教,佛乘是眞實圓滿教。
見不捨人 當願衆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到慳貪不捨的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常不捨離殊勝的功德法,也就是多行善事。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知道,惡雖小,也不作,因為大惡是從小惡所集聚而成的。善雖小,也要作,因為大善是從小善所集聚而成的。
見能捨人 當願衆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見到肯布施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永遠離開三惡道的苦。為什麼會墮落在三惡道?就因為有貪瞋癡三毒之心,有貪心的衆生墮落餓鬼道,有瞋心的衆生墮落畜生道,有癡心的衆生墮落地獄道,這三惡道,眞是苦不堪言。
若見空缽 當願衆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假設見到空缽(未乞食之前)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其心常清淨,沒有貪瞋癡。那麼,就空無煩惱,時時快樂。
我們修行人,天天在修什麼?就是修無煩惱。所謂「煩惱無盡誓願斷」。可是「煩惱即菩提」,不是在煩惱外邊另有一個菩提,就在煩惱上邊就是菩提,易如反掌。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戒定慧就是菩提,貪瞋癡是煩惱。菩提似水,隨緣而變。裝在方器,就是方形;裝在圓器,就是圓形,但其水性不變。煩惱似冰,形狀不變。方形不能變圓形,圓形不會變方形。淺言之,用一碗水,潑在人的頭上,沒有痛的感覺;如果將一碗水凍成冰,擊在人的頭上,可能打死人。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就是將冰化為水,將愚癡變成智慧。
若見滿缽 當願衆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假設見到滿缽(有人供養)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所行所作,都具足成就圓滿一切的善法。五戒十善為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的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衆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比丘托缽乞食,如有人來恭敬頂禮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畢恭畢敬佛法僧三寳,修行身語意三業,及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衆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受人恭敬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而行一切善之法。等功德圓滿時,就有人來恭敬。
受人恭敬,不生歡喜心。不受人恭敬,應生大慚愧心,檢討自己的道德,一定有不圓滿的地方;反省自己的學識,一定有不充實之處,所以不受人恭敬。所謂「廻光反照,反求諸己」,不要怨天尤人。
見慚恥人 當願衆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到知慚知耻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具足慚愧羞耻的行為。要謹愼護理諸根,不要隨境界轉。
在論語上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藏護諸根的方法。修行人要常生慚愧,才能躬行實踐,對修行有所幫助,如果無慚無愧,便永無成就。為什麼?因為不知改過,不知精進,焉能有成功之日。
見無慚恥 當願衆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見到不知慚愧和羞耻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捨離無慚無愧的行為。慚愧就是知過必改。曉得善法,不敢犯罪,為慚。曉得羞耻,拒絕不作,為愧。這時就能住在大慈悲道上。
若得美食 當願衆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假設得到美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滿足所求的願,求富貴得富貴,求壽考得壽考,而心無羡慕他人的欲望。
得不美食 當願衆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不到美食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沒有不獲得一切正定正受的滋味。
得柔軟食 當願衆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到柔軟食物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為大悲所薰習,心意柔和而無瞋恨。柔軟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
得麤澀食 當願衆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得到粗糙而苦澀食物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心無染著的思想,斷絕世間貪食的愛心。
我在母親墳墓前守孝的時候,有一天,有位比丘,送來一筐窩窩頭(用玉米麪做的饅頭,中間是空心),又稱為黃金塔,又叫裏二外八。有個公案:唐朝趙州和尚,不明白裏二外八是什麼東西?在八十多歲時,還去參方,究竟是什麼?這是求法的精神。到了北方,見人家在做窩窩頭,用兩個大拇指在裏邊轉,其餘八指在外邊守。這時,才明白了,原來如此。裏二外八找到答案,這種精神可欽可敬。
這一筐窩窩頭,約有五十多個,我每天吃一個或二個,到最後還有幾個,已經生出很長的霉,我把霉擦掉,仍然照食不誤。雖然其味苦澀到極點,眞難以下嚥,但為了不暴殄天物,終於把它吃完,蒙佛菩薩保佑,肚子平安。
若飯食時 當願衆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假設在吃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在坐禪時,得到輕安快樂,以這種禪悅作為飲食。坐在那裏,不飢不渴,得到法喜的充滿,這是坐禪的境界。
無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在吃飯的時候,要三念五觀。三念:這是捧缽當胸受食,先喝三匙湯,而說此言。第一匙,說願斷一切惡。第二匙,說願修一切善。第三匙,說願度一切衆生。五觀:①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就是算一算這一粒米,要用多少勞力才能收穫,思量它的來處不易。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午。須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這是描述農夫辛苦耕耘的寫照。古德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②付己德行,全缺應供:要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是否有資格來受應供?受人供養,於心有愧否?在毗尼母經上說:「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為施所墮」。也就是依佛穿衣,賴佛吃飯,不做佛事,將來必會墮三惡道。③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防心防意,勿起貪吃的過失,所謂「對上食而起貪心,墮入餓鬼。對下食而起瞋心,墮入畜生。對中食而起癡心,墮入地獄。」一切業障,皆由貪瞋癡而來。④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飲食是治療形枯的良藥,吃飯時,不要求其好惡,要借假修眞,只為養形,來修佛道,這就是吃飯的目的。⑤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為求佛法,為成道業,必須受食。但是不要貪食,所謂「貪多嚼不爛」。浪費食物,對身體反而有害。所以佛制日中一食,不但合乎衛生,而且也是長壽之道。
若受味時 當願衆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假設在受味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佛的最上等味,常有甘露的味道,非常的滿足。
普賢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為調和大家的口胃,在過堂用齋時,身上帶很多的瓶子,內裝各種調味粉。誰喜歡吃鹹的,他為加點鹽。誰喜歡吃甜的,他為加點糖。誰歡喜吃辣的,他為加點辣椒粉。誰歡喜吃酸的,他為加點醋。總而言之,令大衆對口胃滿足為原則。可是還有人認為服務不周到,為什麼呢?因為衆口難調。
飯食已訖 當願衆生 所作皆辨 具諸佛法
在吃完飯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所作的事務,都已辦妥,具足一切佛法。要結齋還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衆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假設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無窮無盡的辯才無礙,廣大宣說佛法的要義,也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
以上二十二願,是到城乞食時,所發的願。每一願都為衆生而發,令衆生得到利益。
從舍出時 當願衆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從所住的舍宅,要外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早日深入佛的大圓鏡智慧,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時,才能永遠脫離三界的二十五有。
若入水時 當願衆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假設入水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一切智慧,能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因果。
洗浴身體 當願衆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在洗浴身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把外身的塵垢洗清淨,也要把內心的三毒洗清淨。這時,內外光明,而又清潔。
盛暑炎毒 當願衆生 捨離衆惱 一切皆盡
在暑夏炎熱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捨離一切熱惱,把一切煩身惱心的妄想統統消除滅盡。
暑退涼初 當願衆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在初秋涼風起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證得無上法,沒有熱惱,究竟身心清涼,脫離三界的火宅。
以上五願,是乞食返歸住處,飯食已訖,沐浴洗足時,所發的願。
諷誦經時 當願衆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在諷誦大乘經典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要隨順佛所說的法去修行,不可背道而馳。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持不忘,要牢記住經文和咒語。
若得見佛 當願衆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假設見到佛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得到無障礙的眼,也就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能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修行人,有時候會得到五眼六通,能見一切佛。有的人,沒有修行,因為在往昔努力修行,有了善根,也得到五眼。不過,那是少之又少。修行還是根本法,修行有了功德,便會開五眼。
諦觀佛時 當願衆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在注意觀仰佛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都像普賢菩薩那樣的端正、莊嚴、妙好,令人見之,生起恭敬心。
見佛塔時 當願衆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見到佛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尊重衆生如同尊重佛塔一樣,受天人的供養。修行人,見到佛塔,一定要拜塔,或者繞塔,能得五種福:①來生得端正身。②得好音聲。③得生天上。④得生王侯。⑤得泥洹牆。繞塔時,有五件事要遵守:①低頭視地而行。②不得踏蟲。③不得左右顧視。④不得唾塔前地上。⑤不得中住與人言。必守此規,否則無功德。
敬心觀塔 當願衆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用恭敬心來觀仰佛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一切諸天、一切人,大家共同來瞻仰。因為塔內是藏佛舍利的地方,所以要生恭敬心來繞塔、拜塔、觀塔。
頂禮於塔 當願衆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在頂禮拜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一切天人,不能見到塔頂,也就是「無見頂相」。這是八十種隨形好中的一種好相。
在楞嚴經上說:「釋迦牟尼佛說楞嚴咒的時候,從肉髻(頭頂凸起之肉堆)中,放出百寳光明。在百寳光明中,又涌出千葉寳蓮華,在千葉寳蓮華的上邊,現出一位化佛(法身),坐在寳蓮華中。在這位如來的頭頂肉髻中,又放出十道百寳光明。在每道光明中,又示現十個恒河沙數那樣多的金剛密迹護法神,一手擎金剛山,一手持金剛寳杵。盡虛空徧法界,都徧滿金剛護法神。在法會中的大衆,仰起頭來觀佛時,其心又畏懼又歡喜,求佛哀憐保佑,一心一意聆聽佛說法,這時「無見頂相」就是見不到佛的頂相。這位化佛,宣說楞嚴神咒。所以說楞嚴咒是佛法身所說的,妙不可言。
修行人,一定要重視楞嚴咒,它有不可思議的境界。在這世界,若有人會誦持楞嚴咒,世上便不會有魔王出世。為什麼?因為這楞嚴咒能降伏一切魔軍,能摧毁十大魔軍。
右繞於塔 當願衆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向右繞塔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所行所作,要順佛法而行,不可逆佛法而行。順是修行,可得智慧;逆是不修行,當然愚癡。如果所有無逆,便可成就一切的智慧。
右繞是順,左邊是逆,所以繞佛,繞塔都是右繞,在功德經上說:「滅一切煩惱,具足大威力,無漏六神通,斯由右繞塔」,繞塔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
繞塔三帀 當願衆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向右繞塔三帀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勇猛精進,勤修佛道,不要生懶惰心、不要生退轉心。只向前進,不可中道自畫,半途而廢,是無成就。
繞塔為什麼繞三帀?表示恭敬三寳、勤修三學、息滅三毒的意思。又可以說代表三界,遠離三惡道,因為發菩提心,不會墮落在三惡道中。在五戒經上說:「旋繞三帀,表敬三寳,滅三毒。」
讚佛功德 當願衆生 衆德悉具 稱歎無盡
在讚歎佛功德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稱揚讚歎諸佛功德,才能得到衆德具足。要時時刻刻的稱讚,輾轉不盡。
佛有萬德莊嚴,三覺具備,所以為佛。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我們要讚歎佛的功德,將來也會有人來讚歎我們。所謂「讚人者人恒讚之」。在佛教中的儀式,在佛前誦持讚偈,就是稱揚諸佛菩薩的功德。例如阿彌陀佛的讚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不應該有一種不正當的思想,說誦讚是唱歌,是佛前戲子。要曉得唱讚是恭敬佛,稱讚佛的功德,可以增加自己的善根。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那是很好的證明。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廻向。我們在做早課時,必誦一遍。多數人是誦過便忘了,沒有經過腦海中研究一番,究竟做到了沒有?這一點,希望大家不要當歌來唱,敷衍了事,要依法修行。在佛前誦讚、禮佛、持咒,這都是成佛的根本法。能令菩提心增加,而結菩提果,也就是成佛。
我曾經說過:「若是盡看人不對,便是自己苦未了,若是自己苦了了,看誰都是一尊佛。」看一切衆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既然是過去的父母,要說衆生不對,就是說自己父母不對。對衆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要能這樣的想,很快便衆德悉具,毫無問題。
讚佛相好 當願衆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讚歎諸佛相好莊嚴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成就佛的身體,證得無相法。也就是無智亦無得。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每一相都要讚歎,每一好也要讚歎。為什麼佛有相好莊嚴?因為佛在往昔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福慧圓滿,而成兩足尊。
以上十願,是習誦旋禮時所發的願。出家作比丘,在一擧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發願。生慈悲心,普度衆生。
若洗足時 當願衆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假設在洗足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具足神足通的力量,所行無所障礙,願到什麼地方去,就到什麼地方去。
諸佛菩薩都是赤足,不穿鞋襪,為什麼?因為印度在熱帶的地方,生活習慣是赤足,雙足容易骯髒,所以每天要洗足。在金剛經上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時,敷座而坐。」洗足是出家人的功課,如果不洗足,把佛堂踩得不清潔,這也是不恭敬佛。
以時寢息 當願衆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在睡覺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身體安穩,心無動亂。在臨睡之前,合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數百聲,念到沒有妄想,心中清淨,安穩入夢鄉。
睡眠始寤 當願衆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在睡醒的時候,應該發願。當願一切衆生,一切智慧覺悟,盡虛空,徧法界,周顧十方。
睡覺的「覺」,就是令人要覺悟,不可貪睡。如果睡而不覺,就是糊塗蟲。佛的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就愛睡覺,有一天,被佛申斥:「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尊者受佛斥後,而生大慚愧心,遂發願精進,七晝夜不眠不睡,導致雙目失明,佛令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專心一致修定後,證阿羅漢果,能觀見十方的境界,如同觀掌上果一樣的清楚。這就是天眼的神通力。
以上三類,是寤寐安息時,所發的願。願衆生早離沉迷苦海,不受輪廻之苦。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文殊師利菩薩,稱呼智首菩薩說:「佛的弟子!假設你們各位大菩薩,要像前邊所發的願,要是能那樣的用心,就能獲得一切殊勝不可思議的妙功德,增長法身慧命,而不退轉。便得到德無不備,行無不周的正等正覺,成佛的果位。」
「一切世間的國王大臣,諸天的天王及魔王、大梵天王、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聲聞、緣覺等等,他們都不能搖動你們的思想。換言之,你們的定力,已經超過他們了。你們的境界,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所謂『初地不知二地,乃至十地不知等覺』。因為你們是菩薩,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不及你們的定力深厚。」
◎ 回 向 偈 ◎
願 以 此 功 德 莊 嚴 佛 淨 土
上 報 四 重 恩 下 濟 三 途 苦
若 有 見 聞 者 悉 發 菩 提 心
盡 此 一 報 身 同 生 極 樂 國
此經書由尹國富(普覺)請,上海寳山區唐海芸居士發心打字智誠法師校對,有錯誤之處敬請大家體諒,並指點。全套二十四冊總共歷時三年,讓大家共同研究佛法,共同精進,共勉。願把此經廻向給各人父母、師長,以及法界一切衆生,願生者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闔家平安,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社會和諧,大家都能了生脫死,百年以後都能往生極樂,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歷代宗親、各人過去七世父母、冤親債主齊超生!
Word文档转为PDF版以及网页易读版:生死书 201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