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No. 1509 [cf. No. 223]

卷001-010 卷011-020 卷021-030 卷031-040 卷041-050 卷051-060 卷061-070 卷071-080 卷081-090 卷091-100 问题搜索版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胜出品第二十二(卷五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摩诃衍、摩诃衍者,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世尊!是摩诃衍与虚空等。如虚空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摩诃衍亦如是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世尊!是摩诃衍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不见住处。是摩诃衍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三世等是摩诃衍。世尊!以是故,是乘名摩诃衍。”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六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昧门,所谓首楞严三昧乃至离着虚空不染三昧,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如须菩提所言:‘是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若欲界当有实、不虚妄、不异、谛、不颠倒、有常、不坏相、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以欲界虚妄忆想分别,和合名字等有,一切无常相、无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色界、无色界若当实有、不虚妄、不异、谛、不颠倒、有常、不坏相、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以色界、无色界虚妄忆想分别,和合名字等有,一切无常、破坏相、无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色当实有、不虚妄、不异、谛、不颠倒、有常、不坏相、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以色虚妄忆想分别,和合名字等有,一切无常、破坏相、无法,以是故,是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受、想、行、识亦如是。须菩提!若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若当实有、不虚妄、不异、谛、不颠倒、有常、不坏相、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以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虚妄忆想分别,和合名字等有,一切无常、破坏相、无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法性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以法性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若如、实际、不可思议性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以如、实际、不可思议性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檀波罗蜜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檀波罗蜜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若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性人法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性人法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若八人法、须陀洹法、斯陀含法、阿那含法、阿罗汉法、辟支佛法、佛法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八人法乃至佛法,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性人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性人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若八人、须陀洹乃至佛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八人乃至佛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道场,于其中间诸心,若当是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以菩萨从初发心乃至道场诸心无法、非法;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金刚慧若是有法、非无法者,是菩萨摩诃萨不能知一切结使及习无法、非法,得一切种智;须菩提!以菩萨摩诃萨如金刚慧无法、非法,是故菩萨知一切结使及习无法、非法,得一切种智,以是故,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诸佛三十二相是有法、非无法者,诸佛威德不能照然、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须菩提!以诸佛三十二相无法、非法,以是故,诸佛威德照然,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须菩提!若诸佛光明是有法、非无法者,诸佛光明不能普照恒河沙等世界;须菩提!以诸佛光明无法、非法,以是故,诸佛能以光明普照恒河沙等世界。

“须菩提!若诸佛六十种庄严音声是有法、非无法者,诸佛不能以六十种庄严音声遍至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须菩提!以诸佛六十种庄严音声无法、非法,以是故,诸佛能以六十种庄严音声遍至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

“须菩提!诸佛法轮若是有法、非无法者,诸佛不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及世间余众所不能如法转者;须菩提!以诸佛法轮无法、非法,以是故,诸佛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及世间余众所不能如法转者。须菩提!诸佛为众生转法轮,是众生若实有法、非无法者,不能令是众生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须菩提!以诸佛为众生转法轮,是众生无法、非法,以是故,众生于无余涅槃中已灭、今灭、当灭。”

【论】

者言:须菩提上以五事问摩诃衍,佛已答竟。须菩提欢喜赞叹,作是言:“世尊!是摩诃衍有大力势,破坏人、天世间已,能于中胜出。”

譬如三人度恶道:一者、于夜逃遁,独脱其身;二者、以钱求免;三者、如大王将大军众,摧破寇贼,举军全济,无所畏难。

三乘亦如是,如阿罗汉不能知一切总相、别相,亦不能破魔王,又不能降伏外道;厌老、病、死,直趣涅槃。如辟支佛入诸法实相,深于声闻,少有悲心,以神通力化度众生;能破烦恼,不能破魔人及外道。如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起大慈悲,虽未得佛,于其中间利益无量众生;决定知诸法实相、具足六波罗蜜故,破诸魔王及坏外道;断烦恼习,具足一切种智,总相、别相,悉知悉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人虽俱免生死,然方便道各异。是故须菩提赞叹摩诃衍:“摧破一切世间,胜出人、天、阿修罗上。”

譬如虚空含受一切国土,而虚空故不尽;摩诃衍亦如是,含受三世诸佛及诸弟子,摩诃衍亦不满。

又如虚空常相故,无入相、无出相、无住相;是乘亦如是,无未来世入处、无过去世出处、无现在世住处;破三时故,三世等名摩诃衍。

答曰:

佛将欲顺须菩提所叹而赞说,以上说摩诃衍远故,今略说摩诃衍相,然后广述。

须菩提所赞摩诃衍者,所谓六波罗蜜、诸陀罗尼门、三昧门、十八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

如须菩提所说“摩诃衍,破坏一切世间,胜出人、天、阿修罗上”者,是事实尔。何以故?是三界虚诳,如幻如梦,无明虚妄,因缘故有,因果无有定实,一切无常、破坏、磨灭,皆是空相。以摩诃衍与三界相违,故能摧破胜出。若三界定实、常、不虚妄,是摩诃衍不能摧破胜出。何以故?力等故。

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六触生诸受亦如是。若法性是有法、非无法者,摩诃衍不能破世间得胜出;须菩提!以法性非有故,摩诃衍能得胜出世间。

答曰:

无为空故言无。

复次,佛说:“离有为,无为法不可得;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法。”

复次,观是有为法虚诳。如“如、法性、实际”是实;以人于法性取相起诤故,言“无法性”。或说“有”、或说“无”,各有因缘故无咎。如、实际、不可思议性亦如是。

世间檀波罗蜜着故有,出世间檀波罗蜜无故空;为破悭贪故言“有檀波罗蜜”,破邪见故言“檀波罗蜜无”;为度初学者说言“有”,若圣人心中说言“无”。

如檀波罗蜜,乃至若众生实有、非是无法,不应令强灭、入无余涅槃。

答曰:

应当说,直文烦故不说。

复次,三十二相乃至为众生转法轮亦是摩诃衍,但名字异耳。

复次,上总相说摩诃衍胜出,不知云何胜出;今别相说,所谓佛三十二相庄严身故,胜一切众生;佛光明胜日月、诸天一切光明;佛音声胜一切音乐、世界妙声、诸天梵音;佛法轮胜转轮圣王宝轮及诸外道一切法轮,无障无碍。余法轮所利益微浅,或一世、二世,极至千万世;佛法轮能令永入无余涅槃,不复还入生死。

复次,若众生实有者,佛不应令众生入涅槃,永拔其根,此过于杀一身,有如是大咎。以众生颠倒心见我故,佛欲破其颠倒,说言涅槃,无众生可灭,故无咎。

有如是功德故,摩诃衍能胜出一切世间。

答曰:

六道中,三是善道,三是恶道。摩诃衍尚能破三善道胜出,何况恶道!

答曰:

众生无量无边,龙得道者少。

复次,有人言:“大菩萨变化身教化故,作龙王身。”◎

◎大智度论释含受品第二十三

【经】

佛告须菩提:“汝所言:‘衍与空等。’如是!如是!须菩提!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无东方,无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须菩提!摩诃衍亦如是,无东方,无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

“须菩提!如虚空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须菩提!摩诃衍亦如是,非长、非短,非方非圆。

“须菩提!如虚空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黑;摩诃衍亦如是,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黑。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摩诃衍亦如是,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不增不减;摩诃衍亦如是,不增不减。

“须菩提!如虚空无垢无净;摩诃衍亦如是,无垢无净。

“须菩提!如虚空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摩诃衍亦如是,无生、无灭、无住、无异。

“须菩提!如虚空非善、非不善、非记、非无记;摩诃衍亦如是,非善、非不善、非记、非无记。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如虚空无见、无闻、无知、无识;摩诃衍亦如是,无见、无闻、无知、无识。

“如虚空不可知、不可识、不可见、不可断、不可证、不可修;摩诃衍亦如是,不可知、不可识、不可见、不可断、不可证、不可修。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如虚空非染相、非离相;摩诃衍亦如是,非染相、非离相。

“如虚空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摩诃衍亦如是,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

“如虚空无初发心,亦无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第十心;摩诃衍亦如是,无初发心乃至无第十心。

“如虚空无干慧地、姓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摩诃衍亦如是,无干慧地乃至已作地。

“如虚空无须陀洹果、无斯陀含果、无阿那含果、无阿罗汉果;摩诃衍亦如是,无须陀洹果乃至无阿罗汉果。

“如虚空无声闻地、无辟支佛地、无佛地;摩诃衍亦如是,无声闻地乃至无佛地。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如虚空非色、非无色,非可见、非不可见,非有对、非无对,非合、非散;摩诃衍亦如是,非色、非无色,非可见、非不可见,非有对、非无对,非合、非散。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摩诃衍亦如是,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非空、非不空,非相、非无相,非作、非无作;摩诃衍亦如是,非空、非不空,非相、非无相,非作、非无作。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非寂灭、非不寂灭,非离、非不离;摩诃衍亦如是,非寂灭、非不寂灭,非离、非不离。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非闇、非明;摩诃衍亦如是,非闇、非明。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非可得、非不可得;摩诃衍亦如是,非可得、非不可得。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如虚空非可说、非不可说;摩诃衍亦如是,非可说、非不可说。以是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须菩提!以是诸因缘故说摩诃衍与空等。”

【论】

者言:

须菩提赞衍如虚空,佛即广述成其事。如虚空无十方,是摩诃衍亦无十方;无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等,是摩诃衍亦如是。

答曰:

六波罗蜜有二种:世间、出世间。世间者,是有为法、色法,不同虚空;出世间者,与如、法性、实际、智慧和合故,似如虚空。从得无生忍已后,无所分别如虚空。

复次,如佛以无碍智观实相如虚空;余人则不然,智慧未毕竟清净故。

复次,佛前后说“诸法毕竟空,如无余涅槃相,如虚空”,不应致疑。余法亦如是。乃至如虚空非说、非不说亦如是。

答曰:

初发心菩萨于内外种种因缘法中着心,以是故,佛说如虚空无是种种相,摩诃衍亦如是。

【经】

“须菩提!如汝所言:‘如虚空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摩诃衍亦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如是!如是!须菩提!众生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亦无所有。以是因缘故,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是众生、虚空、摩诃衍,是法皆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阿僧祇无所有;阿僧祇无所有故,当知无量无所有;无量无所有故,当知无边无所有;无边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是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是众生、虚空、摩诃衍、阿僧祇、无量、无边,是一切法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无所有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如、法性、实际无所有;如、法性、实际无所有故,当知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无所有;无量、无边、阿僧祇无所有故,当知一切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是众生乃至知者、见者,实际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是一切法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无所有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不可思议性无所有;不可思议性无所有故,当知色、受、想、行、识无所有;色、受、想、行、识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阿僧祇无所有;阿僧祇无所有故,当知无量无所有;无量无所有故,当知无边无所有;无边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须菩提!当知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须菩提!我乃至知者、见者等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无所有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眼无所有,耳、鼻、舌、身、意无所有;眼乃至意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阿僧祇无所有;阿僧祇无所有故,当知无量无所有;无量无所有故,当知无边无所有;无边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须菩提!我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无所有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檀波罗蜜无所有,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无所有;般若波罗蜜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无量无边阿僧祇无所有;无量无边阿僧祇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我、众生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无所有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内空无所有,乃至无法有法空无所有;无法有法空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我、众生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众生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四念处无所有;四念处无所有故,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有;十八不共法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是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我、众生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众生无所有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性地无所有,乃至已作地无所有;已作地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阿僧祇、无量、无边无所有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是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我、众生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众生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须陀洹无所有;须陀洹无所有故,当知斯陀含无所有;斯陀含无所有故,当知阿那含无所有;阿那含无所有故,当知阿罗汉无所有;阿罗汉无所有故,当知乃至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须菩提!我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故,当知声闻乘无所有;声闻乘无所有故,当知辟支佛乘无所有;辟支佛乘无所有故,当知佛乘无所有;佛乘无所有故,当知声闻人无所有;声闻人无所有故,当知须陀洹无所有;须陀洹无所有故,乃至佛无所有;佛无所有故,当知一切种智无所有;一切种智无所有故,当知虚空无所有;虚空无所有故,当知摩诃衍无所有;摩诃衍无所有故,当知乃至一切诸法无所有。以是因缘故,摩诃衍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何以故?我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

“譬如,须菩提!涅槃性中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是摩诃衍亦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以是因缘故,须菩提!如虚空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是摩诃衍亦如是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

【论】

答曰:

现见虚空无所有,一切万物皆在其中,以无所有故能受。

答曰:

心心数法觉知相,非是受相,又无住处:若内、若外,若近、若远,但以分别相故知有心。形色法有住处,因色处故,知有虚空。以色不受物故,则知虚空受物;色与虚空相违,色若不受,则知虚空是受;如以无明故知有明,以苦故知有乐。因色无故说有虚空,更无别相。

复次,心心数法更有不受义,如邪见心不受正见,正见心不受邪见。虚空则不然,一切皆受故。又心心数法生灭相,是可断法,虚空则不然。

心心数法、虚空,但无色、无形同,不得言都不异。以是故,诸法中说虚空能受一切。

答曰:

我说虚空无自相,待色相说虚空;若无自相,则无虚空,云何言无量无边?

答曰:

受相即是无色相,色不到处,名为虚空;以是故无虚空。

若实有虚空,未有色时应有虚空!若未有色有虚空,虚空则无相。何以故?以未有色故。因色故知有虚空,有色故便有无色。若先有色后有虚空,虚空则是作法,作法不名为常。

若有无相法,是不可得,以是故无虚空。

答曰:

若虚空先无相,后相亦无所住。

若虚空先有相,相无所相;若先无相,相亦无所住。

若离相、无相已,相无住处;若相无住处,所相处亦无;所相处无故,相亦无;离相及相处,更无有法。

以是故,虚空不名为相、不名为所相,不名为法、不名为非法,不名为有、不名为无,断诸语言,寂灭如无余涅槃。余一切法亦如是。

答曰:

诸法因果皆是虚诳,因无明故有,诳众生心;众生于是法中生着,而不于虚空生着;六尘法诳众生心,虚空虽复诳,则不尔!以是故,以虚空为喻,以粗现事破微细事。

如虚空因色故,但有假名,无有定法;众生亦如是,因五众和合故,但有假名,亦无定法。摩诃衍亦如是,以众生空,无佛无菩萨;以有众生故,有佛有菩萨;若无佛无菩萨,则无摩诃衍。以是故,摩诃衍能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若是有法,不能受无量诸佛及弟子。

答曰:

以是故,佛说:“摩诃衍无故,阿僧祇无;阿僧祇无故,无量亦无;无量无故,无边亦无;无边无故,一切法亦无,以是故能受。”

“阿僧祇”者,“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众生、诸法各各不可得边故名“无数”,数虚空十方远近不可得边故名“无数”。分别数六波罗蜜,种种布施、种种持戒等无有数;数几众生已上乘、当上乘、今上乘不可数,是名“无数”。

复次,有人言:初数为一,但有一;一一故言二,如是等皆一,更无余数法。若皆是一,则无数。

有人言:一切法和合故有名字,如轮、辋、辐、毂和合故名为车,无有定实法。一法无故,多亦无,先一后多故。

复次,以系数事,数事无故,数亦无。

“无量”者,如以斗称量物,以智慧量诸法亦如是。诸法空故无数,无数故无量无边,无有实智,云何能得诸法定相?无量故无边,“量”名总相,“边”名别相;“量”为初始,“边”名终竟。

复次,我乃至知者、见者无故,实际亦无;实际无故,无数亦无;无数无故,无量亦无;无量无故,无边亦无;无边无故,一切法亦无。以是故,一切法无,毕竟清净。

是摩诃衍能含受一切众生及法;二事相因:若无众生则无法,若无法则无众生。

先总相说一切法空,后一一别说诸法空。实际是末后妙法,此若无者,何况余法!

从不可思议性乃至如涅槃性亦如是。

【经】

“须菩提!汝所言:‘是摩诃衍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不见住处。’如是!如是!须菩提!是摩诃衍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不见住处。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法不动相故,是法无来处,无去处,无住处。何以故?须菩提!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受、想、行、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须菩提!色法,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受、想、行、识法,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须菩提!色如,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受、想、行、识如,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须菩提!色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受、想、行、识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须菩提!色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受、想、行、识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须菩提!眼、眼法、眼如、眼性、眼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耳、鼻、舌、身;意、意法、意如、意性、意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色、声、香、味、触、法亦如是。

“须菩提!地种、地种法、地种如、地种性、地种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水、火、风、空;识种、识种法、识种如、识种性、识种相,亦如是。

“须菩提!如、如法、如如、如性、如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须菩提!实际、实际法、实际如、实际性、实际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须菩提!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如、不可思议性、不可思议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须菩提!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法、檀波罗蜜如、檀波罗蜜性、檀波罗蜜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般若波罗蜜如、般若波罗蜜性、般若波罗蜜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须菩提!四念处、四念处法、四念处如、四念处性、四念处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须菩提!菩萨、菩萨法、菩萨如、菩萨性、菩萨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佛、佛法、佛如、佛性、佛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如性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须菩提!有为法、有为法法、有为法如、有为法性、有为法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须菩提!无为法、无为法法、无为法如、无为法性、无为法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是摩诃衍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不见住处。”

【论】

者言:

佛谓:“须菩提!汝何以但赞摩诃衍无来、无去、无住?一切法亦如是无来、无去、无住,一切法实相不动故。”

答曰:

来去相先已破,今当更说。一切佛法中,无我、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故,来者去者无;来者去者无故,来去相亦应无。

复次,三世中求去相不可得。所以者何?已去中无去,未去中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答曰:

不然!离去相,去时不可得;离去时,去相不可得,云何言去时去?

复次,若去时有去相,应离去相有去时。何以故?汝说去时有去故。

复次,若去时去,应有二去:一者、知去时,二者、知去时去。

答曰:

若尔,有二去者。何以故?离去者无去相。若离去者无去相,离去相无去者。是故去者不去,不去者亦不去;离去、不去,亦无有去。

来者、住者亦如是。

以是故佛说:“凡夫人法虚诳无实,虽复肉眼所见,与畜生无异,是不可信。”是故说:“诸法无来、无去、无住处,亦无动。”

何者是?所谓色、色法、色如、色性、色相。

“色”名眼见事,未分别好丑、实不实、自相他相。

“色法”名无常生灭、不净等。

“色如”名色和合有,如水沫不牢固,离散则无,虚伪无实,但诳人眼。色现在如是,过去、未来亦尔。如现在火热,比知过去、未来亦如是。

复次,如诸佛观色相毕竟清净空,菩萨亦应如是观。色眼法、色如,何因缘不如凡夫人所见?性自尔故!

此性深妙,云何可知?以色相力故可知。如火以烟为相,见烟则知有火;今见眼色无常、破坏、苦恼、粗涩相,知其性尔。

此五法不去、不来、不住,如先说。

乃至无为、无为法、如、性、相,不来、不去、不住,亦如是。

【经】

“须菩提!汝所言:‘是摩诃衍,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以是故,说名摩诃衍。’如是!如是!须菩提!是摩诃衍,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以是故说名摩诃衍。何以故?须菩提!过去世、过去世空,未来世、未来世空,现在世、现在世空,三世等、三世等空;摩诃衍、摩诃衍空,菩萨、菩萨空。何以故?须菩提!是空非一、非二、非三、非四、非五、非异。以是故说名三世等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是衍中,等、不等相不可得故,染、不染不可得,瞋、不瞋不可得,痴、不痴不可得,慢、不慢不可得,乃至一切善法、不善法不可得。是衍中,常不可得,无常不可得;乐不可得,苦不可得;实不可得,空不可得;我不可得,无我不可得;欲界不可得,色界不可得,无色界不可得;度欲界不可得,度色界不可得,度无色界不可得。何以故?是摩诃衍自法不可得故。

“须菩提!过去色、过去色空,未来现在色、未来现在色空;过去受想行识、过去受想行识空;未来现在受想行识、未来现在受想行识空。空中过去色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况空中过去色可得!空中未来、现在色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况空中未来、现在色可得!空中过去受想行识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况空中过去受想行识可得!空中未来现在受想行识不可得。何以故?空中空亦不可得,何况空中未来、现在受想行识可得!

“须菩提!过去檀波罗蜜不可得、未来檀波罗蜜不可得、现在檀波罗蜜不可得,三世等中檀波罗蜜亦不可得。何以故?等中过去世不可得、未来世不可得、现在世不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况等中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可得!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过去世中四念处不可得,乃至过去世中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未来世、现在世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三世等中四念处不可得,三世等中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得。何以故?等中过去世四念处不可得,等中未来世四念处不可得,等中现在世四念处不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况等中过去世四念处、未来现在世四念处可得!等中等亦不可得,何况等中过去乃至十八不共法可得!未来、现在世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过去世中凡夫人不可得,未来世现在世中凡夫人不可得,三世等中凡夫人亦不可得。何以故?众生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故。过去世中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不可得,未来现在世中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不可得,三世等中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不可得。何以故?众生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学三世等相,当具足一切种智,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世等相。菩萨摩诃萨住是衍中,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成就萨婆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何以故?过去诸菩萨是衍中学得一切种智,未来世诸菩萨摩诃萨亦是衍中学当得一切种智。

“世尊!今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菩萨摩诃萨亦是衍中学得一切种智。以是故,世尊!是衍实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摩诃衍中学,已得一切种智,当得、今得。”

【论】

者言:

须菩提略赞说:“是摩诃衍,前际、后际、中际俱不可得,三世等故,名摩诃衍。”今佛广演须菩提所赞。

是三世云何不可得?所谓过去世、过去世空,未来世、未来世空,现在世、现在世空故不可得。三世等,等者空;摩诃衍、摩诃衍自空;菩萨、菩萨自空。是三世中三世相空。空义,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空因缘,所谓:“空、空相,非一、非二、非三、非四、非五等,不异、不合、不散,无有分别。”是故三世等空相无所有故,是等亦空。

菩萨能如是解诸法三世等,不以无始世来为疲厌,不以未来世无边故为难,是为菩萨三世等名摩诃衍。

是摩诃衍中等相不可得,不等相亦不可得。得是三世等三昧,破是不等相。不等相待故有等,不等毕竟无故等亦无。

欲、不欲,乃至三界、度三界,是相待法亦如是。

此中佛自说:“是诸法皆从因缘和合故无自性,自性无故空。”

复次,过去色、过去色相空,未来、现在亦如是;如色,余四众亦如是。所以者何?空中空相不可得,何况空中有三世五众相!

菩萨观五众空,断贪欲,入道行,所谓檀波罗蜜等,亦如是五众三世中不可得。三世等故,等即是空,是等中檀波罗蜜不可得。

答曰:

诸法等中无三世,等等中等相亦不可得,何况三世!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复次,三世中,凡夫相不可得,声闻乃至佛亦不可得,以众生空故。

菩萨住般若波罗蜜,能如是学三世等空,集诸善功德,便具足一切种智。佛说:“菩萨能如是三世等中住,则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是时,须菩提赞言:“世尊!善哉!善哉!是摩诃衍利益诸菩萨。所以者何?过去诸菩萨学是摩诃衍,得一切种智;未得、今得亦如是。”

有人言:得清净无因缘,染垢秽亦无因缘,大小、好丑、缚解皆无主所与。

有人言:好丑、缚解,至时节自得。

有人言:福德成就故得佛道。

有人言:但得清净实智慧得佛道。

如是等说,皆是非因缘、少因缘,须菩提所不赞叹。

今佛舍非因缘,亦舍不具足因缘,说是具足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三世菩萨学是乘具足,得成佛道。

佛亦可须菩提所叹,言:“如是!如是!”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一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会宗品第二十四(卷五十二)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慧命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世尊!佛使须菩提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今乃说摩诃衍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说摩诃衍,将无离般若波罗蜜?”

佛言:“不也!须菩提!汝说摩诃衍,随般若波罗蜜,不离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诸善法、助道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佛告须菩提:“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无错谬相、常舍行。须菩提!是诸余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

“须菩提!若摩诃衍,若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若色、受、想、行、识,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诸受,乃至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诸受;地种乃至识种;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及诸善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若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若欲界、若色界、若无色界,若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若佛、佛法、法性、如、实际、不可思议性、涅槃——是一切诸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须菩提!以是因缘故,汝所说摩诃衍,随顺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摩诃衍不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异摩诃衍,般若波罗蜜、摩诃衍无二无别;檀波罗蜜不异摩诃衍,摩诃衍不异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摩诃衍无二无别;乃至禅波罗蜜亦如是。须菩提!四念处不异摩诃衍,摩诃衍不异四念处,四念处、摩诃衍无二无别;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异摩诃衍,摩诃衍不异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摩诃衍无二无别。以是因缘故,须菩提!汝说摩诃衍即是说般若波罗蜜。”

【论】

者言:

富楼那虽自无疑,为新学钝根者不解义一而名字异,故发问。须菩提即以其事白佛:“佛法甚深,我所说者将无有失?”

佛答:“汝说摩诃衍,随顺般若,无有违错。”

此义初已论之,今佛为说随顺因缘,所谓三乘所摄一切善法皆合聚在般若波罗蜜中。所以者何?一切三乘善法皆为涅槃故。

涅槃门有三种:一切法皆入空门、无相、无作门。如持戒能生禅定,禅定能生实智慧,不着世间故。

何等三乘助道法摄在般若中?所谓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三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无错谬相、常舍行。

此中三十七品、三脱门是三乘共法,六波罗蜜是菩萨法,十力乃至常舍行是佛法。

有人言:“六波罗蜜有具足、有不具足。不具足者共二乘法,具足者独菩萨法。”

复次,摩诃衍空,般若波罗蜜亦空,空义一故,须菩提随顺无错。如般若波罗蜜空,五波罗蜜乃至如、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涅槃亦如是。

复次,从般若波罗蜜乃至涅槃,皆是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是同相故,说“摩诃衍则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故”。

大智度论释十无品第二十五

【经】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色无边故,当知菩萨摩诃萨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菩萨摩诃萨亦无边。色是菩萨摩诃萨,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是菩萨摩诃萨,是亦不可得。如是,世尊!于一切种、一切处求菩萨不可得。世尊!我当教何等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世尊!菩萨摩诃萨但有名字。如说我名字,我毕竟不生。如我,诸法亦如是无自性。何等色毕竟不生?何等受、想、行、识毕竟不生?世尊!是毕竟不生,不名为色;是毕竟不生,不名为受、想、行、识。世尊!若毕竟不生法,当教谁是般若波罗蜜耶?离毕竟不生,亦无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闻作是说,心不没、不悔、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菩萨摩诃萨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色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色是菩萨,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是菩萨,是亦不可得’?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于一切种、一切处,菩萨不可得,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菩萨摩诃萨但有名字’?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如说我名字,我毕竟不生;如我,诸法亦如是无自性。何等色毕竟不生,何等受、想、行、识毕竟不生’?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毕竟不生,不名为色?毕竟不生,不名为受、想、行、识’?须菩提!何因缘故言‘若毕竟不生法,当教谁是般若波罗蜜耶’?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离毕竟不生,亦无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何因缘故言‘若菩萨闻作是说,心不没、不悔、不惊、不怖、不畏,若能如是行,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尔时,须菩提报舍利弗言:“众生无所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众生空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众生离故,菩萨前际不可得。舍利弗!色无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受、想、行、识无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色空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受、想、行、识空故,菩萨前际不可得。色离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受、想、行、识离故,菩萨前际不可得。舍利弗!色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受、想、行、识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舍利弗!檀波罗蜜无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无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中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空不异菩萨,菩萨不异前际。舍利弗!空、菩萨、前际,是诸法无二无别。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菩萨前际不可得。

“舍利弗!檀波罗蜜空故,檀波罗蜜离故,檀波罗蜜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空故,般若波罗蜜离故,般若波罗蜜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中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空不异菩萨,菩萨亦不异前际。舍利弗!空、菩萨、前际,是诸法无二无别。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菩萨前际不可得。

“复次,舍利弗!内空无所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无所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内空空故、内空离故、内空性无故,乃至无法有法空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余如上说。

“复次,舍利弗!四念处无所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四念处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十八不共法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余如上说。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菩萨前际不可得。

“复次,舍利弗!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无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三昧门、陀罗尼门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余如上说。

“复次,舍利弗!法性无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法性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余如上说。复次,舍利弗!如无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实际无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不可思议性无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余如上说。

“复次,舍利弗!声闻无有故,菩萨前际不可得;声闻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辟支佛无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佛无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故乃至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复次,一切种智无有故乃至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何以故?舍利弗!空,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菩萨不可得。舍利弗!空,不异菩萨,亦不异前际;空、菩萨、前际,是诸法无二无别。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菩萨前际不可得,后际、中际亦如是。”

【论】

答曰:

不应作是问!须菩提空行第一,常乐说空;若有所说,常以空门利益众生。

复次,上略说,是中十种广分别菩萨不可得。

行者若观诸法空,随顺无相、无作;以无作心故,不欲有所作,尚不能自作利益,何况利益人!若人住我心中,能分别诸法善不善相,集诸善法、舍不善法;今佛说:“般若波罗蜜中,不应计我心,不应分别诸法,但行众善。”是事为难。

行者作是念:“若无我者,为谁修善?”先有我,今以般若波罗蜜故无,心生忧戚。是故须菩提更重说:“我,从本已来无,非先有今无。”行者如是如是本来自无,今无所失,故无所忧。譬如深根大树,不可以一斫能办,多用斧力乃能断;菩萨空亦如是,不可一说便得,以是故广分别。

须菩提问佛时,作是念:“若定有菩萨法,应三世通有。今前世中无有菩萨。何以故?前世无初故。未来世亦如是,未有因缘故。前后相待故有中间,若无前后则无中间。”

若谓“五众是菩萨”;五众无边,如先种种因缘说五众毕竟空故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故同无为法。

若菩萨无边者,是事不然!以此因缘故,菩萨不可得,当为谁说?

常一切处、一切种、一切时求菩萨不可得,当为谁说?

如我毕竟不生、空无所有,五众亦如是毕竟不生、无所有。既无众生及五众法,云何有菩萨?

答曰:

“毕竟不生”不名为色,不名为受想行识。何以故?五众是生相,毕竟不生中无是分别。

五众毕竟不生,不可以教化;离毕竟不生,亦无菩萨行道,当教谁?

菩萨闻是不怖、不畏,是为能行菩萨道。

答曰:

是般若波罗蜜中一切法空,初学不得便为说空!先当分别罪福,舍罪修福德;福德果报无常,无常故生苦,是故舍福厌世间,求道入涅槃。尔时,应作是念:“因我故生诸烦恼,是我于六识中求不可得,但以颠倒故着我。”是故解无我易,易可受化。

若言“色空”,则难解;虽耳闻说空,眼常见实。是故先破恶罪中我,后破一切诸法。

一切佛弟子,得道者自知自证无我,未得道者信余法空,不能如信无我,是故以无我为喻。

此中须菩提说一切法空,推无菩萨,用无我为喻;以小喻大,如石蜜喻甘露。

答曰:

须菩提声闻人,德不如菩萨,而于佛前说深般若,新学菩萨心或生疑。上佛虽言“汝说摩诃衍随顺般若”,犹谓佛将顺须菩提。舍利弗欲断此疑,故发问。

复次,佛欲共须菩提说般若,乃至终竟;是故舍利弗事事质问,令须菩提善分别深义,使众人敬信。

以是故问:“过去世中菩萨不可得,乃至不恐不怖。”

须菩提答义:我、众生、人即是一物。未得道时,名凡夫人;初入道乃至阿罗汉,名声闻人;观因缘法悟空小深,小愍众生,名辟支佛人;深入空法,行六波罗蜜,大慈大悲,是名菩萨人——功德别异故,名字亦异。如我、众生、人一事,以眼见事故名见者,意得故名知者,受苦乐故名受者。是我、众生、人等,先已说种种因缘无故,菩萨亦应无。是故须菩提语舍利弗:“众生无故,三世中无菩萨。”

答曰:

为破是事故言“无众生、无我”,无我故则五众无所属,无所属故空,空故无菩萨。

答曰:

五众空亦非菩萨,空、无所有、无分别故。

五众离、五众无性,亦无菩萨。若说无菩萨,则三世皆无。

观是五众等世间法、六波罗蜜等道法,是名菩萨;是法空故,菩萨亦空。此中佛自说因缘:“诸法空不异菩萨,菩萨不异空,菩萨空、三世空,无二无别。”

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行是诸法故,名为菩萨;是诸法空故,菩萨亦空。此中法空,声闻、辟支佛得是空故,名声闻、辟支佛人;声闻、辟支佛人空故,菩萨亦如是。

【经】

“如舍利弗言:‘色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舍利弗!色如虚空,受、想、行、识如虚空。何以故?舍利弗!如虚空边不可得、中不可得,无边无中故,但说名虚空。如是,舍利弗!色边不可得、中不可得,是色空故,空中亦无边亦无中;受、想、行;识边不可得、中不可得,识空故,空中亦无边、亦无中。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色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菩萨亦无边。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如舍利弗言:‘色是菩萨,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是菩萨,是亦不可得。’舍利弗!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内空、内空相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相空;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如、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不可思议性相空;三昧门、三昧门相空,陀罗尼门、陀罗尼门相空;一切智、一切智相空,道种智、道种智相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相空;声闻乘、声闻乘相空,辟支佛乘、辟支佛乘相空,佛乘、佛乘相空;声闻人、声闻人相空,辟支佛、辟支佛相空,佛、佛相空。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色是菩萨,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是菩萨,是亦不可得。

“如舍利弗言:‘何因缘故,于一切种、一切处,菩萨不可得,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受,受中不可得;受,色中不可得;受,想中不可得。想,想中不可得;想,色、受中不可得;想,行中不可得。行,行中不可得;行,色、受、想中不可得;行,识中不可得。识,识中不可得,识,色、受、想、行中不可得。舍利弗!眼,眼中不可得;眼,耳中不可得。耳,耳中不可得;耳,眼中不可得;耳,鼻中不可得。鼻,鼻中不可得;鼻,眼、耳中不可得;鼻,舌中不可得。舌,舌中不可得;舌,眼、耳、鼻中不可得;舌,身中不可得。身,身中不可得;身,眼、耳、鼻、舌中不可得;身,意中不可得。意,意中不可得;意,眼、耳、鼻、舌、身中不可得。六入、六识、六触、六触因缘生受亦如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性法乃至辟支佛法,初地乃至十地,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如是;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亦如是。菩萨,菩萨中不可得;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般若波罗蜜,菩萨中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中,教化无所有不可得。教化中,教化无所有不可得;教化中,菩萨及般若波罗蜜无所有不可得。舍利弗!如是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以是因缘故,一切种、一切处,菩萨不可得,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

“如舍利弗言:‘何因缘故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弗!色是假名,受、想、行、识是假名;色名非色,受、想、行,识名非识。何以故?名、名相空;若空,则非菩萨。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菩萨但有假名。复次,舍利弗!檀波罗蜜但有名字;名字中非有檀波罗蜜,檀波罗蜜中非有名字。以是因缘故,菩萨但有假名。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但有名字;名字中无有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有名字。以是因缘故,菩萨但有假名。舍利弗!内空但有名字,乃至无法有法空但有名字,名字中无内空,内空中无名字。何以故?名字、内空俱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亦如是。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菩萨但有假名。舍利弗!四念处但有名字,乃至十八不共法但有名字;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以是因缘故,舍利弗!我说菩萨但有假名。”

“如舍利弗言:‘何因缘故,说我名字毕竟不生?’舍利弗!我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乃至知者、见者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舍利弗!色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眼毕竟不可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檀波罗蜜毕竟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内空毕竟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四念处毕竟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声闻乃至佛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以是因缘故,舍利弗!我说:‘如我名字,我亦毕竟不生。’”

【论】

答曰:

无处不有色,不可得筹量远近轻重。如佛说:四大无处不有,故名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斗称量其多少轻重,是故言“色无边”。

复次,是色过去时,初始不可得;未来时中,无有恒河沙劫数限色当有尽,是故无后边;初边、后边无故,中亦无。

复次,“边”名色相;是色分别破散,边不可得,无有本相。

复次,无为法不生不灭故,无数无量无边;以法空观观色皆空,与虚空及无为同相。

无量无数无边法中,乃至微尘不可得,何况菩萨!是故说“五众无边,菩萨亦无边”。如色无边,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随相分别如先说。

是五众无量无数无边故,不得言色是菩萨;四众亦如是。

复次,色若离心心数法,如草木瓦石,云何名菩萨?若心心数法离色,则无依止处,亦无所能为,云何名菩萨?

复次,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品,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三解脱门,陀罗尼门、诸三昧门,萨婆若、道智、一切种智,三乘、三乘人,是法若修、若观,是名菩萨。是法皆以自相空故空,所谓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相空,乃至佛、佛相空。

“一切处”者,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者,十八空、三解脱门。般若波罗蜜观若常若无常等,入一门、二门乃至无量门等,是名一切种智。求索菩萨不可得。

又以自法中无自法,亦无他法。如此中说:“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受,受中不可得;受,色中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乃至教化中,教化不可得。”

“但有名字”者,是五众破坏散灭,如虚空无异。是菩萨但有名字,如幻化人,假名字中更为立名。

须菩提语舍利弗:“不但菩萨假名字,五众皆亦假名字;假名字中,假名字相不可得,皆入第一义中。若如是空者,则非菩萨。”

复次,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行是法故,名为菩萨;是法亦假名字,菩萨亦假名字,空无所有。是诸法等强为作名,因缘和合故有,亦无其实。

“我名字毕竟不生”者,如此品初已说。此中须菩提亦如众生空、法空破我,所谓:“我毕竟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云何当有生?五众毕竟不可得,云何有五众生?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六波罗蜜毕竟不可得,乃至诸陀罗尼门、三昧门、声闻、辟支佛、佛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生?”

若法先有,然后可问生;法体先无,云何有生?

【经】

“如舍利弗所言:‘如我,诸法亦如是无自性。’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故无自性。舍利弗!何等和合生无自性?舍利弗!色和合生无自性,受、想、行、识和合生无自性。眼和合生无自性,乃至意和合生无自性。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法界、地种乃至识种、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和合生无自性。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和合生无自性。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和合生无自性。

“复次,舍利弗!一切法无常亦不失。”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法无常亦不失?”

须菩提言:“色无常亦不失,受、想、行、识无常亦不失。何以故?若法无常,即是动相、即是空相。以是因缘故,舍利弗!一切有为法无常亦不失。若有漏法、若无漏法,若有记法、若无记法,无常亦不失。何以故?若法无常,即是动相、即是空相。以是因缘故,舍利弗!一切作法无常亦不失。

“复次,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灭。”

舍利弗言:“何等法非常非灭?”

须菩提言:“色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受、想、行、识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识因缘生受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无自性。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缘故,色毕竟不生,受、想、行、识毕竟不生?’”

须菩提言:“色非作法,受、想、行、识非作法。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舍利弗!眼非作法。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乃至意亦如是。眼界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复次,舍利弗!一切诸法皆非起非作。何以故?作者不可得故。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色毕竟不生,受、想、行、识毕竟不生。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缘故,毕竟不生,是不名为色?毕竟不生,是不名为受、想、行、识?’”

须菩提言:“色性空,是空无生、无灭、无住异;受想行识性空,是空无生、无灭、无住异。眼乃至一切有为法性空,是空无生、无灭、无住异。以是因缘故,舍利弗!毕竟不生,是不名色;毕竟不生,是不名受、想、行、识。”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缘故,毕竟不生法,当教是般若波罗蜜耶?’”

须菩提言:“毕竟不生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是毕竟不生,般若波罗蜜、毕竟不生,无二无别。以是因缘故,舍利弗!我说毕竟不生,当教是般若波罗蜜耶?”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缘故,离毕竟不生,无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毕竟不生异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毕竟不生异菩萨,毕竟不生及菩萨无二无别。不见毕竟不生异色。何以故?是毕竟不生及色无二无别;不见毕竟不生异受想行识。何以故?毕竟不生、受想行识无二无别。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以是因缘故,舍利弗!离毕竟不生,无菩萨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舍利弗所言:‘何因缘故,菩萨闻作是说,心不没、不悔,不惊、不怖、不畏,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不见诸法有觉知相,见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如炎、如影、如化。舍利弗!以是因缘故,菩萨闻作是说,心不没、不悔、不惊、不怖、不畏。”

【论】

者言:

“诸法无有自性”者,以性空破诸法各各性。

此中须菩提自说:“诸法和合生,无有自性。”如和合五众等法及六波罗蜜等善法,从是出菩萨名字;是菩萨从作法、众缘和合生故,非一法所成,以是故言假名。是众法亦从和合边生,譬如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欲见心等诸因缘和合生眼识,是中不得言眼是见者、若识是见者、若色是见者、若明是见者。若是眼、色、识等,各各不得有所见,和合中亦不应有见。以是故,见法毕竟空,如幻、如梦。一切诸法亦如是。

复次,“一切法无常亦不失”,无常破“常倒”,不失破“断灭倒”;是无常不失法,即是入实相门,是故须菩提语舍利弗:“无常即是动相、即是空相。”一切法亦如是。

复次,“一切法非常非失”者,如十八空后义说。

“色毕竟不生”者,五众作者、生者、起者不可得故。

复次,生相不可得者,如先破生中说。

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说若色不生为非色,非受、想、行、识”者,此中须菩提自说:“色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常空相。若法常空相,是法无生相、无灭相、无住异相。受、想、行、识亦如是。”故不生相法即是无为,非有为相。余法亦如是。

“毕竟不生,当教谁般若”者,毕竟不生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云何以般若波罗蜜教般若波罗蜜?

若离是毕竟不生有菩萨者,应当教般若波罗蜜;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毕竟不生,无二无别,云何当教离毕竟不生行道者?上说中已合解。

“菩萨闻是不没、不悔”者,菩萨于一切法中不见我、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无说者、亦无听者,无邪说、无正说,亦无无说者;知一切法因缘和合故生,诸缘离故灭,无有起者、无有灭者,故不畏、不怖、不没、不悔。菩萨知一切法虚诳、无实无定;若死急时,若堕阿鼻泥犁,心犹不动,况闻虚声而有恐怖!如人梦中见怖畏事,觉已则无恐心,知梦法能诳心,无有实事;菩萨亦如是,入世间心梦中见有恐畏,得诸法实相觉时则无所畏;知诸法但是虚诳,无有真实。

复次,譬如幻事,智者虽见,心无所惑,知是诳法;菩萨亦如是,知一切法如幻,能诳人心,是中无实,以是故不怖畏。如炎、如影、如化亦如是。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诸法,是时菩萨摩诃萨不受色,不视色,不住色,不着色,不言是色;受、想、行、识亦不受、不视、不住、不着,亦不言是受、想、行、识。眼不受、不视、不住、不着,亦不言是眼;耳、鼻、舌、身;意亦不受、不视、不住、不着,亦不言是意。檀波罗蜜不受、不视、不住、不着,亦不言是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受、不示、不住、不着,亦不言是般若波罗蜜。内空不受、不示、不住、不着,亦不言是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亦如是。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四念处不受、不示、不住、不着,亦不言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受、不示、不住、不着,亦不言是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乃至一切种智,不受、不示、不住、不着,亦不言是一切种智。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色乃至不见一切种智。何以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识不生,是非识。眼不生,是非眼;耳、鼻、舌、身;意不生,是非意。檀波罗蜜不生,是非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生,是非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不生,不二不别;乃至般若波罗蜜、不生,不二不别。内空不生,是非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生,是非无法有法空,何以故?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生,不二不别。世尊!四念处不生,非四念处,何以故?四念处、不生,不二不别。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异。以是故,四念处、不生,不二不别。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非十八不共法。何以故?十八不共法、不生,不二不别。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异。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不生,非十八不共法。世尊!如不生,是非如;乃至不可思议性不生,是非不可思议性。世尊!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切智;一切种智不生,是非一切种智。何以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一切种智、不生,不二不别。何以故?世尊!是不生法非一、非二、非三、非异。以是故,乃至一切种智不生,非一切种智。

“世尊!色不灭相,是非色。何以故?色及不灭相,不二不别。何以故?世尊!是不灭法非一、非二、非三、非异。以是故,色不灭相是非色;受、想、行;识不灭相是非识。何以故?识及不灭不二不别。何以故?世尊!是不灭法非一、非二、非三、非异,以是故,识不灭相是非识。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世尊!以是故,色入无二法数,受、想、行、识入无二法数,乃至一切种智入无二法数。”

【论】

者言:

须菩提白佛:菩萨能如是观诸法,于五众中有五种正观行:所谓“不受”,以五众中有无常火能烧心故。

“不视”者,不取相,非但观无常等过,观是五众空,不取相故。

“不住”者,不依止五众,畏诸烦恼贼来故,不敢久住;譬如空聚落,贼所止处,智者不应久住。

“不着”者,五众若有一罪,犹不应着,何况身有饥渴、寒热、老病死等,心有忧愁、恐怖、妒嫉、瞋恚等,后世堕三恶道!一切无常、苦、空、无我,不得自在;如是等无量无边过罪,云何可着?

“不言是色”者,不以邪见说色若常、若无常等,不言五众如是定相。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何以故?色中行五种正行,是五众皆无生相,皆一相,一相则无相;若无相则非有五众。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若一切法无生相、般若波罗蜜不二不别;得是无生心,即是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即知诸法不生不灭。以是故,般若波罗蜜即是不生,不二不别。

复次,须菩提自说因缘,所谓是无生法不一相、不二相、不三、不异。何以故?诸法、无生一相故。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如无生,无灭亦如是。

答曰:

菩萨若未破色,则生爱等结使,着是色等;破色已,则生邪见,着是色空等。今色等用空智慧故,皆空不二相。

是诸法虚诳不实,内外入所摄故名为二;色等乃至一切种智,离是二,名不二。今须菩提怜愍众生、利益诸菩萨故,说:“是诸法不二,入无二法数中。”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二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无生品第二十六(卷五十三)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慧命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诸法,何等是菩萨?何等是般若波罗蜜?何等是观?”

须菩提语舍利弗:“如汝所问:‘何等是菩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发大心,以是故名为菩萨。亦知一切法、一切种相,是中亦不着;知色相不着,乃至知十八不共法亦不着。”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为一切法相?”

须菩提言:“若以名字因缘和合等,知诸法是色,是声、香、味、触、法,是内、是外,是有为法、是无为法,以是名字相语言知诸法,是名知诸法相。

“如舍利弗所问:‘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远离故名般若波罗蜜。何等法远离?远离众、界、入,远离檀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远离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以是故,远离名般若波罗蜜。复次,远离四念处,乃至远离十八不共法,远离一切智。以是因缘故,远离名般若波罗蜜。

“如舍利弗所问:‘何等是观?’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色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无相、非作非无作、非寂灭非不寂灭、非离非不离;受、想、行、识亦如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乃至一切种智,观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无相、非作非无作、非寂灭非不寂灭、非离非不离。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诸法。”

【论】

答曰:

先已答大树喻,非一斫可断;是事难,故更问。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有无量义,如〈昙无竭品〉中说:“般若波罗蜜,如大海水无量,如须弥山种种严饰。”是故问。

又此问虽同,答义种种异。

复次,诸佛断法爱,不立经书,亦不庄严言语,但为拯济众生,随应度者说。如大清凉美池,无量众生前后来饮,各饱而去;听者亦如是,佛先说菩萨、般若及观,前来者有得解悟而去,后来者未闻,是故重问。

“菩萨”者。

“菩提”有三种:有阿罗汉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无学智慧清净无垢故,名为菩提。菩萨虽有大智慧,诸烦恼习未尽故,不名菩提。此中但说一种,所谓佛菩提也。“萨埵”,秦言众生。是众生为无上道故,发心修行。

复次,“萨埵”名大心。是人发大心求无上菩提而未得,以是故名为“菩提萨埵”。佛已得是菩提,不名为菩提萨埵,大心满足故。

“菩萨”余义,如先广说。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是人为佛道故修行,知一切诸法相亦不着。”“诸法相”者,可以知诸法门是色、是声等。略说菩萨义:先知诸法各各相,如地坚相,然后知毕竟空相;于是二种智慧中亦不着,但欲度众生故。

菩萨得如是智慧,一切别相法中皆得远离。如色中离色,离色即是自相空;“远离”者,是“空”之别名。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皆远离。所以者何?见一切诸法罪过故。

“阿罗蜜”,秦言远离。“波罗蜜”,秦言度彼岸。此二音相近,义相会,故以“阿罗蜜”释“波罗蜜”。

远离何等法?所谓众、界、入,乃至一切智。以远离是诸法故,名般若波罗蜜;如禅波罗蜜能调伏人心,般若波罗蜜能令人远离诸法。

“观”者,不观诸法常、无常等,如先说。

【经】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缘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识不生是非识,乃至一切种智不生,是非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色、色相空,色空中无色、无生,以是因缘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识、识相空,识空中无识、无生,以是因缘故,受、想、行、识不生是非受、想、行、识。舍利弗!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相空,檀波罗蜜空中无檀波罗蜜、无生;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般若波罗蜜空中无般若波罗蜜、无生,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般若波罗蜜不生,是非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亦如是,以是因缘故,内空不生是非内空,乃至一切种智不生是非一切种智。”

舍利弗问须菩提:“汝何因缘故言‘色不二是非色,受、想、行,识不二是非识,乃至一切种智不二是非一切种智’?”

须菩提答言:“所有色,所有不二;所有受、想、行、识,所有不二。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眼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色不二是非色,受、想、行,识不二是非识,乃至一切种智不二是非一切种智。”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缘故言‘是色入无二法数,受、想、行、识入无二法数,乃至一切种智入无二法数’?”

须菩提答言:“色不异无生,无生不异色,色即是无生,无生即是色;受、想、行;识不异无生,无生不异识,识即是无生,无生即是识。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色入无二法数,受、想、行、识入无二法数,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论】

答曰:

三种大法易解,利益多众生故先问。

“何因缘故,色不生为非色,乃至一切种智不生为非一切种智?”

须菩提答:“色是空,色中无色相。”

行者以是无生智慧令色无生;若能得是无生,心作是念“今即得色实相”,是故言:“色无生为非色。”色性常自无生,非今智慧力故使无生。如有人破色令空,犹存本色想;譬如除厕作舍,今虽无厕,犹有不净想。若能知厕本无,幻化所作,则无厕想;行者如是,若能知色从本已来初自无生者,则不复存色想。是故言:“色无生为非色。”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答曰:

义虽一,所入观门异。

上言破因中先有果若无果,是生法一异等,是生若初生、若后生——破如是等生名“无生”。今破眼色、有无等诸二故,是名“不二”。

行者或先入无生观门,后入不二;或先入不二,后入无生观。义虽一,行者分别。

破色二故言“不二”,破色生故言“无生”。

上说无生因缘,谓“自相空”;今说不二因缘,所谓“不合、不散,一相,所谓无相”等。义虽同一空,上自相空,此是散空。

“色入无二法数”者,行者观色不生不灭相,是时分别色,今变为无生,是故说色无生即是不二。何以故?色破散即是无生。如先分别诸法时,离色不得更有生;今色破散即是无生,不得更有无生。以是故,色即是入无二法数。

是二阿罗汉于佛前共论竟,须菩提白佛而更说是义,欲使佛证知故。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诸法,是时见色无生,毕竟净故;见受、想、行、识无生,毕竟净故。见我无生,乃至知者、见者无生,毕竟净故。见檀波罗蜜无生乃至般若波罗蜜无生,毕竟净故。见内空无生乃至无法有法空无生,毕竟净故。见四念处无生乃至十八不共法无生,毕竟净故。见一切三昧、一切陀罗尼无生,毕竟净故;乃至见一切种智无生,毕竟净故。见凡夫、凡夫法无生,毕竟净故。见须陀洹、须陀洹法,斯陀含、斯陀含法,阿那含、阿那含法,阿罗汉、阿罗汉法,辟支佛、辟支佛法,菩萨、菩萨法,佛、佛法无生,毕竟净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如我闻须菩提所说义,色是不生,受、想、行、识是不生,乃至佛、佛法是不生。若尔者,不应得须陀洹、须陀洹果、斯陀含、斯陀含果、阿那含、阿那含果、阿罗汉、阿罗汉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不应得菩萨摩诃萨、一切种智;亦无六道别异;亦不得菩萨摩诃萨五种菩提。须菩提!若一切法不生相,何以故须陀洹为断三结故修道,斯陀含为薄淫恚痴故修道,阿那含为断五下分结故修道,阿罗汉为断五上分结故修道?辟支佛为辟支佛法故修道?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作难行,为众生受种种苦?何以故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佛转法轮?”

须菩提语舍利弗:“我不欲令无生法有所得。我亦不欲令无生法中得须陀洹、须陀洹果,乃至不欲令无生法中得阿罗汉、阿罗汉果,辟支佛、辟支佛道。我亦不欲令无生法中菩萨作难行、为众生受种种苦。菩萨亦不以难行心行道。何以故?舍利弗!生难心、苦心,不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舍利弗!今菩萨怜愍众生,于众生如父母兄弟想、如儿子及己身想,如是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是用无所得故。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如我一切处、一切种不可得,内外法亦如是。’若生如是想,则无难心、苦心。何以故?是菩萨于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法不受故。舍利弗!我亦不欲令无生法中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欲令无生法中转法轮,亦不欲令以无生法得道。”

【论】

者言:无生观有二种:一者、柔顺忍观,二者、无生忍观。前说无生是柔顺忍观,不毕竟净;渐习柔顺观,得无生忍,则毕竟净。

答曰:

是菩萨得无生忍时,灭诸烦恼,得菩萨道,入菩萨位,虽有烦恼气,坐道场时乃尽,无所妨故毕竟净。

复次,“毕竟清净”者,于柔顺道毕竟清净,非为佛道。

以众生空、法空故,从见色无生毕竟净,乃至佛及佛法无生毕竟清净。

须菩提种种因缘说诸法相决定无生;因此事,舍利弗作是难:贤圣中最小者须陀洹、须陀洹法,最大者佛、佛法。若尔者,圣人无大无小,圣法亦无优劣,亦无六道别异,此略难;后问断三结修道者,为广难。

答曰:

一者、柔顺忍,二者、无生忍,及三种菩提。于三菩提中,过二而住第三菩提。

复有五种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五菩提义。

余诸贤圣断结义,如先说。

答曰:

辟支佛于声闻无复异道,但福德、利根、小深入诸法实相为异。菩萨道虽有种种众行,但难行、苦行为希有事,众生见已,欢喜言:“菩萨为我等作此行!”余行虽深妙,人所不知,不能感物,故不说。

复次,如舍利弗难意:若诸法都是无生空寂者,一切众生皆着乐,菩萨何以故独受苦行?

复次,诸佛常乐远离寂灭,断法爱,决定知诸法不转不还,何以故与众生转法轮?

须菩提于佛前说无生法,佛不呵折,得快心乐说无难力故,答舍利弗:我亦都不欲令无生法中有六种圣人——除菩萨故言“六”——及六道别异。何以故?以得无生法证故。谓为圣法、圣人有差别,于无生法中都无所有。

复次,于无生法中有二种失:“粗失”者,杀盗等罪故,有三恶道;“细失”者,用着心布施、持戒等福故,有三善道。

若菩萨生难心、苦心,则不能度一切众生。如世间小事,心难以为苦,犹尚不成,何况成佛道!

成因缘者,所谓大慈大悲心,于众生如父母、儿子、己身想。何以故?父母、儿子、己身,自然生爱,非推而爱也。菩萨善修大悲心故,于一切众生乃至怨仇,同意爱念。是大悲果报利益之具,都无所惜,于内外所有,尽与众生。此中说不惜因缘,所谓“一切处、一切种、一切法不可得故”。若行者初入佛法,用众生空,知诸法无我;今用法空,知诸法亦空。以此大悲心及诸法空二因缘故,能不惜内外所有,利益众生,不起难行想、苦行想,一心精进欢喜。如人为自身及为父母、妻子,勤身修业,不以为苦;若为他作,则无欢心。

苦行、难行,如后品“本生因缘变化现受畜生形”中说。

一切诸法毕竟空、不可思议相故,一切法还而不转故,不名为转;但为破虚妄颠倒故,名为“转法轮”。

【经】

舍利弗语须菩提:“今欲令以生法得道?以无生法得道?”

须菩提语舍利弗:“我不欲令以生法得道。”

舍利弗言:“今须菩提欲令以无生法得道?”

须菩提言:“我亦不欲令以无生法得道。”

舍利弗言:“如须菩提所说,无知无得。”

须菩提言:“有知有得,不以二法。今以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间名字故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佛;第一实义中,无知无得,无须陀洹乃至无诸佛。”

“须菩提!若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耶?”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舍利弗语须菩提:“不生法生?生法生?”

须菩提言:“我不欲令不生法生,亦不欲令生法生。”

舍利弗言:“何等不生法不欲令生?”

须菩提言:“色是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受、想、行、识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

舍利弗语须菩提:“生生?不生生?”

须菩提言:“非生生,亦非不生生。何以故?舍利弗!生、不生,是二法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舍利弗!以是因缘故,非生生,亦非不生生。”

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须菩提乐说无生法及无生相?”

须菩提语舍利弗:“我乐说无生法,亦乐说无生相。何以故?诸无生法及无生相,乐说及语言,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舍利弗语须菩提:“汝乐说不生法,亦乐说不生相;是乐说、语言亦不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何以故?舍利弗!色不生,受、想、行、识不生;眼不生乃至意不生;地种不生,乃至识种不生;身行不生,口行不生,意行不生;檀波罗蜜不生,乃至一切种智不生。以是因缘故,舍利弗!我乐说不生法,亦乐说不生相,是乐说、语言亦不生。”

【论】

者言:尔时,舍利弗知须菩提乐说无难而问言:“若一切法无生相,此无生相云何证?用是生法得证?为用不生法得证?若用生法得证,生法虚诳,汝已种种因缘破;又不可以生法得脱生法。若以无生法得证,无生未有法相,不可以证,云何得证?”

须菩提二法皆不受,俱有过故,如先说。

舍利弗作是念:“佛经说二法摄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生者有为,无生者无为。今须菩提离此二法,云何当说得道事?”作是念已,问须菩提:“无有得道事耶?”

须菩提是大阿罗汉,行无诤三昧第一,但为菩萨故说是无生,“汝云何当作邪见,说无得道者?”是故言“有知有得”。“知”、“得”者即是得道果之别名。

须菩提恐违前语,故言:不以二法故。但为世俗故说有须陀洹乃至佛。何以故?一切诸法实无我相,今用我分别须陀洹乃至佛,是世俗法。

复次,未得法空故言“是善、是不善,是有为、是无为”等;第一义中,无众生故,无须陀洹乃至佛;法空故,无须陀洹果乃至佛道。圣人、圣法犹尚虚诳无定实,何况凡人六道业及果报!

答曰:

须菩提上说得道因缘故,舍利弗得须菩提意,虽说不生法破一切法,为因缘故说,而心不着无生法,是故更问。又以此法甚深,欲令听者了了得解,故更问。上问得道行法,今总问一切法云何生。用慧眼,知一切法皆不生;今现见诸法生,是故问“云何生”。

须菩提答:二事皆非。若“生”生,生法已生,不应更生!若“不生”生,生法未有故,不应生。若谓生时“半生半不生”,是亦不生。若生分,则已生竟;若未生分,则无生。是故须菩提不用是肉眼见,以不通达故;二法皆不受,但说:是生如幻、如梦,从虚诳法生,应离、应不取相。

舍利弗问:“何等法二俱不受?”

须菩提以世谛故说色乃至一切种智毕竟不生,自然空相,不欲令实中有生;若世谛虚诳可有生,生如幻化。

此中说不生因缘,所谓“不合、不散”。

有人言:生与法异,谓“生是常,所可生法无常”。是故更问。答者以生、法不异,若说生法,已说生相。

生、不生,如上说。

舍利弗闻须菩提所说,知须菩提心爱乐无生法故,语须菩提:“汝实爱乐说无生法!”

须菩提即受其问,心亦无愧。何以故?是论议不可破,无有过罪。何以知之?须菩提自说:“无法可合,无法可散,无色、无形、空,一相,所谓无相。”空相尚不受,何况余相?

舍利弗重赞:汝乐说无生法及语言皆无生,是实清净!若当乐说及语言非无生,但说外物无生者,则非清净。

须菩提即复受其赞,答舍利弗:“非但乐说、语言是无生,色乃至一切种智亦无所生。”

【经】

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须菩提于说法人中,应最在上!何以故?须菩提随所问皆能答。”

须菩提言:“诸法无所依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云何诸法无所依?”

须菩提言:“色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受、想、行、识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眼、耳、鼻、舌、身、意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色性常空,乃至法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檀波罗蜜性常空,乃至般若波罗蜜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内空性常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

“舍利弗!四念处性常空,乃至一切种智性常空,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中间。

“以是因缘故,舍利弗!一切诸法无所依,性常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应净色、受、想、行、识,乃至应净一切种智。”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

须菩提言:“有世间檀波罗蜜,有出世间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世间、有出世间。”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世间檀波罗蜜?云何出世间檀波罗蜜?”

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作施主,能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人,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衣与衣,卧具、床榻、房舍、香华、璎珞、医药,种种所须资生之物;若妻子、国土、头目、手足、支节,内外之物,尽以给施。施时作是念:‘我与、彼取,我不悭贪,我为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随佛教施,我行檀波罗蜜。’作是施已,用得法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缘,令众生得今世乐,后当令得入涅槃。’是人布施有三碍。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着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间檀波罗蜜。何因缘故名世间?于世间中不动不出,是名世间檀波罗蜜。

“云何名出世间檀波罗蜜?所谓三分清净。何等三?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我不可得,不见受者,施物不可得亦不望报,是名菩萨摩诃萨三分清净檀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施与一切众生,众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不见微细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间檀波罗蜜。何以故名为出世间?于世间中能动、能出,是故名出世间檀波罗蜜。

“尸罗波罗蜜有所依,是为世间尸罗波罗蜜;无所依,是为出世间尸罗波罗蜜。余如檀波罗蜜说。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所依是名世间,无所依是名出世间;余亦如檀中说。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须菩提言:“四念处是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乃至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论】

答曰:

佛以佛眼观一切众生利根、钝根,筹量一切法总相、别相,随其所得法,各记第一,无错!

富楼那于四众中,用十二部经、种种法门、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能利益众生第一。须菩提常行无诤三昧,与菩萨同事,巧便乐说一种空相法门,胜富楼那。譬如巧师多有所能,所能多故,普不精悉;如有人偏能一事,则必尽其美。富楼那虽多能,不如须菩提常乐行空故能巧说空。是故舍利弗闻须菩提巧说空义,便赞言:“汝于说法人中应作第一!”舍利弗见须菩提随所问皆能答,如风行空中,无所挂碍。

尔时,须菩提不谦不受。何以故?安立平实,好人相故。好人相者,不自赞、不自毁,于他亦不赞、不毁。若自赞身,非大人相,不为人所赞而便自美;若自毁,是姣输人。若毁他,是谗贼人;若赞他,是谄媚人。须菩提说无生法故,舍利弗虽赞而非谄。

须菩提以舍利弗实赞故不谦,又以断法爱故心不高,亦不爱着,但答无碍无障因缘:所谓一切法无所依止,无所依止故无障无碍。

无所依止义,如先说。此中须菩提自说:“内法空故,色不依止内;外法空故,色不依止外;中间无所有故,色不依止中间。”如色,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若菩萨知一切三界无常空故,不中依止;尔时烦恼折,能净菩萨道。是故须菩提说:“菩萨行六波罗蜜,应净色乃至一切种智。”

答曰:

菩萨能令色毕竟空,是名清净;是事深妙,不可顿得。是故舍利弗问:“新学菩萨云何修是初方便道?”

须菩提答:“若菩萨能行二种波罗蜜。”六波罗蜜是初开菩萨道;能用无所得空,行三十七品,是开佛道。“净”者名为开;如去道中荆棘,名为开道。

何等是二种波罗蜜?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世间者,须菩提自说义,所谓须食与食等。是义,如初品中说。若施时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施者离实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财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着,生憍慢等诸烦恼,是名世间,不动、不出。动者,柔顺忍;出者,无生法忍。声闻法中,动者,学人;出者,无学。

余者五波罗蜜亦如是。

是名初开菩萨道。

答曰:

菩萨时,有道;佛已到,不须道。是道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道;菩萨行是道故,名菩萨道。

此中佛说:远道,所谓六波罗蜜菩萨道也;近道,所谓三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等杂,故远;三十七品但有禅定、智慧,故近。六波罗蜜有世间、出世间杂,故远;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乃至大慈大悲,毕竟清净,故近。

复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者,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其中为菩提菩萨行,皆是菩提道。

【经】

尔时,舍利弗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何等波罗蜜力?”

须菩提言:“是般若波罗蜜力。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能生一切诸善法:若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能受一切诸善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舍利弗!过去诸佛行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行般若波罗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今现在十方诸国界中诸佛亦行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闻说般若波罗蜜时不疑不难,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菩提道。菩萨道者,救一切众生故,心不舍一切众生,以无所得故。是菩萨常应不离是念,所谓大悲念。”

舍利弗复问:“欲使菩萨摩诃萨常不离是念,所谓大悲念;若菩萨摩诃萨常不离大悲念,令一切众生皆当作菩萨。何以故?须菩提!一切众生亦不离诸念故。”

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难我而成我义。何以故?众生无故念亦无,众生性无故念亦性无,众生法无故念亦法无,众生离故念亦离,众生空故念亦空,众生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色无故念亦无,色性无故念亦性无,色法无故念亦法无,色离故念亦离,色空故念亦空,色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受、想、行、识亦如是;眼乃至意,色乃至法,地种乃至识种,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一切智、一切种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故,念亦无;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是道,我欲使不离是念,所谓大悲念。”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其有说者,亦当如是说。如汝所说般若波罗蜜,皆是承佛意故。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应当如汝所说学!”

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振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尔时,佛微笑。须菩提白佛言:“何因何缘故微笑?”

佛告须菩提:“如我于此世界说般若波罗蜜,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亦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说是般若波罗蜜。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十二那由他诸天人得无生法忍。十方诸佛说是般若波罗蜜时,无量阿僧祇众生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

者言:舍利弗作是念:“须菩提所说,分别六波罗蜜世间、出世间及菩提道,大利益众生。”故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善之至也。

问:“是何波罗蜜力?”

须菩提作是思惟:“一切心数法中,除智慧,无能如是分别断疑开道;诸波罗蜜中,离般若波罗蜜,自体不能成就,何况能分别开道!”如是思惟已,答舍利弗:“是般若波罗蜜力。”

如先说:诸法中无我、无知者、无见者;今以此证知是般若波罗蜜力,非佛力,非须菩提力。何以故?须菩提说因缘,所谓般若波罗蜜,离断常、有无二边等故,能生一切善法,所谓三乘法定相,坚牢不坏相。又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故,能受一切善法;如大海能受众川万流。

“三乘善法”者,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十方三世诸佛行般若波罗蜜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行余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最尊大,有分别通达力。譬如和合下药,巴豆最有力;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虽与余波罗蜜合,而破诸烦恼、拔邪见、舍戏论,般若波罗蜜力最胜。以是故说“皆是般若波罗蜜力”。

答曰:

有菩萨无量世集诸福德,利根,诸烦恼折薄;虽未到阿鞞跋致地,闻般若波罗蜜,即时信受深入。通达如是相者,则能行般若波罗蜜道,所谓救度一切众生,令离世间忧恼;大悲心故,不离一切众生。菩萨常不应离大悲及毕竟空念——毕竟空破世间诸烦恼,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还入善法中,以利益众生。

尔时,舍利弗难须菩提:“若菩萨不离是大悲念及毕竟空念者,一切众生皆当作菩萨!何以故?是毕竟空无相无所分别,不应菩萨有而众生无!若有,一切众生应共有;若无,菩萨亦应无。”

须菩提答:“汝欲难我而助成我义。何以故?诸法相毕竟空故,众生亦空;众生空故,毕竟空念亦空。若诸法毕竟空,何有众生实空,而难我言‘众生不离是念,皆当为菩萨’?”是故说:“众生无所有故,毕竟空念亦无所有;众生无性,众生离,众生空,众生不可知,毕竟空念亦毕竟空。”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答曰:

菩萨不离是念,心不舍众生,用无所得故。无所得空、毕竟空,名异而义一。不可得空在初,毕竟空在后;以毕竟空大故,生悲亦大。大悲,如《阿差末经》中说有三种悲:众生缘、法缘、无缘。无缘悲从毕竟空生,以是解舍利弗所难。

佛证其说故,赞言:“善哉!若欲解说般若波罗蜜者,当如汝所说。”

尔时,众中天、人、菩萨作是念:“般若波罗蜜甚深,三世诸佛皆从中生;须菩提小乘人,云何佛赞‘欲说般若波罗蜜当如汝所说’?”是故次言:“须菩提所说,皆承佛意。”正使弥勒等诸菩萨、梵天王等不承佛意,尚不能得问,何况须菩提在佛前自恣乐说!

“诸菩萨欲学般若波罗蜜,亦当如汝所说学!”

“说是品时,三千大千世界地六种振动”者,是时会中多有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当作佛。佛是天地大主,地神欢喜:“我主今生!”故使地大动。

复次,人心信深般若波罗蜜者,难得希有故,是人以福德因缘,感大风以动水,水动故地动。

复次,地下大龙王欲来听般若波罗蜜,从水出故水动,水动故地动。

复次,佛神力故令地动,般若波罗蜜难见难知,欲引导众人令益信乐故。

余地动因缘,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因缘,所谓我说般若波罗蜜,十方诸佛亦说是般若波罗蜜。十二那由陀天人得阿鞞跋致地,入法位,是故地动;又十方世界众生等亦发无上道意,是故地动。

尔时,诸天亦有散种种莲华及种种杂香、天衣、天盖,千万种天妓乐,诸龙王等从四大海水中涌出,及诸夜叉、罗刹等,皆生慈心,合手赞佛。又佛笑时,无量光明遍覆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有尔所等希有事。

取要言之,地动皆由说诸法实相,所谓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三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天主品第二十七(卷五十四)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王天等,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三千大千世界诸释提桓因等诸忉利天、须夜魔天王等诸夜魔天、删兜率陀天王等诸兜率陀天、须涅蜜陀天王等诸妙化天,婆舍跋提天王等诸自在行天,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三千大千世界诸梵天王,乃至首陀婆诸天等,各与无数百千亿诸天,俱来在会中。是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诸天业报生身光明,于佛常光,百分、千分、万亿分不能及一,乃至不可以算数譬喻为比。世尊光明最胜、最妙、最上第一,诸天业报光明在佛常光边不照不现,譬如焦炷比阎浮檀金。

尔时,释提桓因白大德须菩提:“是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诸天,一切和合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义。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中?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我今当承顺佛意、承佛神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如菩萨摩诃萨所应住般若波罗蜜中。诸天子!今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当发。诸天子!若入声闻正位,是人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亦随喜。所以者何?上人应更求上法,我终不断其功德。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如疽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以无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观无常乃至忧、畏、不安,是亦无所得故。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亦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愁恼大苦聚灭,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修四念处,以无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十八不共法,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行檀波罗蜜,以无所得故;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以无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观:‘但诸法诸法共相因缘,润益增长,分别校计,是中无我、无我所。’菩萨回向心不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回向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回向心中亦不可得。菩萨虽观一切法,亦无法可得,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问大德须菩提:“云何菩萨回向心不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云何回向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回向心中不可得?”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回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心;是非心相,非心相中不可回向。是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议相常不可思议相,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安慰诸菩萨摩诃萨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应报恩,不应不报恩。过去诸佛及诸弟子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示、教、利、喜;世尊尔时亦在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亦当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答曰:

有人言:“此是后会。”

有人言:“即是前会。”

天以须菩提善能说深般若波罗蜜,诸天欢喜;以是故佛微笑,常光益更发明,诸天光明不复现。如日出时,星、月、灯、烛无复光明;譬如焦炷在阎浮檀金边。

“四天王天”者,东方名提多罗吒(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南方名毗流离(秦言增长),主拘槃茶及薜荔多;西方名毗流波叉(秦言杂语),主诸龙王及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释提桓因”:“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释提婆那民”。“须夜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删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天。

此间一梵天王名尸弃,秦言火。从梵天乃至“首陀婆天”——秦言净居天。

“业报生身光”者,欲界天以灯烛、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禅定等清净故,身常光明,不须日月。色界天行禅离欲,修习火三昧故,身常出妙光,胜于日月及欲界报光明。离欲天,取要言之,是诸天光明皆由心清净故得。

“佛常光明”者,面各一丈。诸天光明大者,虽无量由旬,于佛光边蔽而不现。

释提桓因见佛神力光明,作是念:“佛光明能蔽诸天光,智慧之明亦当能破我等愚闇。”又以佛命须菩提说般若,是故言:“一切诸天皆大集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义。”

今大福德诸天皆集,欲闻般若义。

“云何是般若波罗蜜”者,是问般若波罗蜜体。

“云何行”者,是问初入方便行。

“云何住”者,问深入究竟住。

须菩提受其语,作是答:若人饥渴,给足饮食,感恩则深;菩萨亦如是,发心求佛道,为是人说般若,则大得利益,感恩亦深,是故说般若。

未发心者当发;已入圣道者则不堪任,以漏尽、无有后生故,如是等因缘,故言“不任”。

答曰:

须菩提虽是小乘,常习行空故,不着声闻道;以是故假设言:“若发心,有何咎!”此中须菩提自说二因缘:一者、不障其福德心,二者、上人应更求上法。以是故,上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咎;若上人求小法,是可耻。

以中间傍及余事故更称问。

“何等是般若波罗蜜”者,所谓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苦、空、无我,如先说。观五众能生诸恼,故言“如病”。有人闻五众如病,谓为轻微,故言“如痈疽”。有人以痈疽虽难愈,犹或可差,故言“如箭镝入体,不可得出”。有人以箭镝在体,虽沉深难拔,良方妙术,犹可令出,故言常“痛”、“恼”。如人著「衰”,常有不吉;五众亦如是,若人随逐,则无安隐。以有“衰”故常怀“忧怖”。是五众如与师子虎狼共住,常怀“忧畏”。是五众无常虚诳等过故,常“不安隐”。

答曰:

略说则十五,广说则无量无边;如《杂阿含》中呵五众有百种罪过。

答曰:

人有上、中、下。为利根故说四,即入苦谛。中根者,说四,则不能生厌心;说如病、如痈等八事,则生厌心。钝根人闻是八事,犹不生厌,更为说痛、恼等七事,然后乃厌。利根易度故,常多说四事;钝根人时有可度者,故希说余事。

上八事名为“圣行”,余七事凡夫、圣人共行。初四入十六圣行故,般若中常说;又说般若,为菩萨利根故,多说圣行。

今问“云何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说。

十二入乃至六种等亦应如是呵。十八界等亦应具说,诵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等诸法皆是五众别名故,不应不说。

若行者观五众等寂灭、远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此但为般若波罗蜜故,不合上十五说;十五事,三乘共故。

声闻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观五众若远离、若寂灭等,但能观无常等;入第三谛,乃能观寂灭。菩萨利根故,初观五众,便得寂灭相。

“用无所得”者,常用无所得空慧观诸法相。

复次,释提桓因问般若波罗蜜相,不问五众患厌事,但说般若相。“般若相”者,不离五众有涅槃,不离涅槃有五众;五众实相即是涅槃。是故初发心钝根者,先用无常等观,然后观五众寂灭等。

十二因缘亦如是。

复次,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共法;应萨婆若心,以无所得者,是名般若波罗蜜相。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独是大乘法。

答曰:

须菩提上先说“诸法无常等过”,后说“诸法远离、寂灭、无所得、空”,然后说“诸法虽空,从因缘和合故有”,次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行佛道”。

听者作是念:“上说远离、寂灭、空故,知非常;说十二因缘故,知不灭。而无知者、见者,谁修行是诸法得佛?”

是故说菩萨作是念:“诸法空,无我、无众生;而从因缘故,有四大、六识,是十法各各有力,能生、能起、能有所作——如地能持,水能烂,火能消,风能回转,识能分别。是十法各有所作,众生颠倒故,谓是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语声,或者谓人语。如火烧干竹林,出大音声,此中无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虽能动作,无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前生法,后生法,因缘——或共生因缘,或相应因缘,或报因缘等,常修常集因缘,令果报增长。如春殖果树,随时溉灌,华果繁茂。以智慧分别,知一切诸法无有作者。”

菩萨初发意回向与佛心作因缘,而初发意回向时未有佛心,佛心中无初回向心;虽无,而能作因缘。

答曰:

般若波罗蜜实相中,诸法非常相、非无常相,非有相、非无相,故不应难言:“回向心已灭无所有,云何与菩提作因?”

若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云何以不生不灭作难“无菩提心,何所回向”?

复次,佛自说菩提相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云何难言“未来无菩提故,何所回向”?

复次,如〈如品〉中说:“过去世不离未来世,未来世不离过去世,过去世如、未来世如,一如无二。”云何说“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回向心不在菩提心中”?

但菩萨闻是赞叹佛法,发心爱乐:“我所有功德,皆回向佛道。”从发心已来,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梦无所得故,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能知诸法因缘生果报而无有定相。

释提桓因难:“何以故回向心不在菩提心中可得?菩提心不在回向心中可得?”

须菩提不以世谛如幻、如梦说,但以第一义谛说:“是二心皆空,非心相。”何以故?诸法毕竟空中,无是心非心。如是法,云何可有回向?若有二法,可有回向;譬如乘车西行,南有止宿处,故回车趣向。车与回向处异故,可有回向;不得但有车而言回向,无异故。

“非心相常非心相”者,须菩提意谓:“是心相如常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以非心相故非心,亦无是非心,是故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亦常不可思议,不可筹量思惟取相。

以是因缘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因心似果,不似则不能生。若初心不净,后不能发净心;如炼铁不能成金。

佛以须菩提深入因缘般若波罗蜜中,此是般若波罗蜜名也;以能深得诸法因缘故,即以为名。无有违错故,于大众中赞言:“善哉!善哉!汝是小乘人,而能善说深般若波罗蜜!”

“安慰诸菩萨心”者,以般若波罗蜜教诸菩萨,汝莫自以烦恼未尽,未成佛道故而自懈废!诸法无碍,初心、后心无有异相,但勤精进,则成佛道。

“我应报恩”者,须菩提作是念:“我行此诸法实相,得脱老病死苦,我云何不念是法大恩?”以是故常乐说法。

复次,佛有大悲心,乐说法度众生;我以佛恩故得道,我亦助佛说法度众生,是为报恩。

又知今世尊因过去诸佛得成佛道,是故我亦爱敬过去佛;如子爱敬父故,亦爱重于祖。又亦爱敬过去诸菩萨及弟子,能说法教示故,今世尊亦因此得成。须菩提深心信三宝故说:“我知今世尊及法,过去诸佛及弟子恩。”法即是法宝,今佛、过佛即是佛宝,诸菩萨及弟子即是僧宝。

六波罗蜜,如先说。

“示”者,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生死为丑,涅槃安隐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

“教”者,教言汝舍恶行善,是名教。

“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于因时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

“喜”者,随其所行而赞叹之,令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布施则喜,故名喜。

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经】

尔时,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今当听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如所应住、所不应住。憍尸迦!色、色空,受、想、行,识、识空,菩萨、菩萨空。是色空、菩萨空,不二不别;受、想、行,识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复次,眼、眼空,乃至意、意空,菩萨、菩萨空;眼空乃至菩萨空不二不别。六尘亦如是。地种、地种空,乃至识种、识种空,菩萨、菩萨空。憍尸迦!地种空乃至识种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无明、无明空,乃至老死、老死空;无明灭、无明灭空,乃至老死灭、老死灭空;菩萨、菩萨空。憍尸迦!无明空乃至老死空,无明灭空乃至老死灭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亦如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空,菩萨、菩萨空;一切种智空、菩萨空,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尔时,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云何菩萨般若波罗蜜中所不应住?”

须菩提言:“憍尸迦!菩萨摩诃萨不应色中住,以有所得故;不应受、想、行、识中住,以有所得故。不应眼中住乃至不应意中住,不应色中住乃至不应法中住,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地种乃至识种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须陀洹果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一切种智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色是常不应住,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亦如是。色若乐若苦、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不应住,以有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须陀洹果无为相、斯陀含果无为相、阿那含果无为相、阿罗汉果无为相不应住,辟支佛道无为相、佛道无为相不应住。须陀洹福田不应住,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福田不应住。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初地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乃至第十地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复次,菩萨摩诃萨住初发心中,我当具足檀波罗蜜不应住,乃至我当具足般若波罗蜜不应住;具足六波罗蜜当入菩萨位,不应住;入菩萨位已,当住阿鞞跋致地,不应住;菩萨当具足五神通,不应住,以有所得故。菩萨住五神通已,我当游无量阿僧祇佛界,礼敬、供养诸佛,听法;听法已,为他人说;菩萨摩诃萨如是不应住,以有所得故。如诸佛世界严净,我亦当庄严世界,不应住,以有所得故。成就众生令入佛道,不应住;到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所,尊重、爱敬、供养,以香华、璎珞、泽香、捣香、幢幡、华盖、百千亿种宝衣供养诸佛,不应住,以有所得故。我当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菩萨不应住;我当生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应住;我当生一切三昧门,不应住;随所欲游戏诸三昧,不应住;我当生一切陀罗尼门,不应住;我当得佛十力,不应住;我当得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应住;我当具足大慈大悲,不应住;我当具足三十二相,不应住;我当具足八十随形好,不应住,以有所得故。

“是八人——是信行人、是法行人,如是不应住;须陀洹极七世生不应住,家家不应住;须陀洹命终垢尽不应住;须陀洹中间入涅槃不应住;是人向斯陀含果证不应住;是人斯陀含,一往来入涅槃不应住;是人向阿那含果证不应住;斯陀含一种不应住;是人阿那含,彼间入涅槃,不应住;是人向阿罗汉果证不应住;是人阿罗汉今世入无余涅槃不应住;是辟支佛不应住;过声闻、辟支佛地,我当住菩萨地,不应住;道种智中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一切种、一切法知已,断诸烦恼及习,不应住;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转法轮,不应住;作佛事,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入涅槃,不应住。

“四如意足中不应住;入是三昧,住如恒河沙等劫寿,不应住;我当得寿命无殃数劫,不应住;三十二相,一一相百福庄严,不应住;我一世界如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不应住;我三千大千世界纯是金钢,不应住;使我菩提树当出如是香,众生闻者,无有淫欲、瞋恚、愚痴,亦无声闻、辟支佛心,是一切人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众生闻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尽,不应住。

“当使我世界中无有色、受、想、行、识名字,不应住;当使我世界中无有檀波罗蜜名字乃至无有般若波罗蜜名字,当使我世界中无有四念处名字乃至无有十八不共法名字,亦无须陀洹名字乃至无有佛名字,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何以故?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诸法无所得故。如是,憍尸迦!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不应住,以无所得故。”

尔时,舍利弗心念:“菩萨今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中?”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语舍利弗言:“于汝意云何?诸佛何所住?”

舍利弗语须菩提:“诸佛无有住处。诸佛不色中住,不受、想、行、识中住;不有为性中住,不无为性中住;不四念处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中住,不一切种智中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如诸佛住于诸法中,非住非不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学:我当住不住法故。”

【论】

者言:般若波罗蜜中住者,所谓五众、五众相空。

五众相空者,以十八空观故。

复次,《般若波罗蜜经》中说空义,五众相空;但凡夫颠倒故,取五众相,五众和合中取菩萨相。般若波罗蜜中,以众生空除众生,即是无菩萨相;以法空除五众,则无五众相。二空无有别异,故言:“五众空、菩萨空,无二无别。”如栴檀火灭、粪草木火灭,灭法无异。取未灭时相于灭时说,故有别异;于灭中则无异。

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不应住”者,所谓五众中不应住。

答曰:

若能于五众中心离不住,则是住义。是故说:“以有所得故不应住。”

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先说“五众中不应住”,不知以何门不应住;今说“常、无常等门中不应住,乃至远离不应住”。

答曰:

菩萨先观诸法空无所有,心退没欲取涅槃,涅槃即是无为相,是故今说“须陀洹果等无为相不应住”。

若是须陀洹果无为相,则无法可着,何所爱?何所取?若是有为相,有为相则虚诳无实,亦不应住。是故说“须陀洹果无为相不应住,乃至佛无为相不应住亦如是。”

如菩萨欲行佛道,初行檀波罗蜜,应求福田。所以者何?福田因缘功德故,所愿得满。如种良田,则所收益多;如佛说余田果报有量,贤圣田无量,果报亦无量。菩萨闻是须陀洹等福田果报无量故,便欲作须陀洹,以是故说:“须陀洹福田不应住,乃至辟支佛亦如是。”

答曰:

菩萨法,于诸法应平等;若以佛为大、众生为小,则破等法相。

复次,空故,一切处不应住。

复次,菩萨应等心布施;若分别福田,则破大悲,亦破三分清净布施。

“初地中不应住”者,若不舍初地,则不得二地;求大益故,应舍小利。复次,以着心取相故不应住。乃至第十地亦如是。

答曰:

不破清净住,但破计我邪见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秽草。

复次,为断法爱故,不应住;不欲违诸佛说毕竟空智慧故,不应住。若以方便不着心,怜愍众生故,虽住无咎。

乃至八十种随形好亦如是。

“八人”者,所谓见谛道中信行、法行。

须陀洹,极久七世生;有须陀洹今世烦恼尽,得阿罗汉。

有家家须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已,入涅槃。有中间须陀洹,除第三,余中间入涅槃。住六无碍、五解脱中者,皆是须陀洹、向斯陀含。

断欲界六种结,生天上,从天上来生人间入涅槃,名斯陀含。

断欲界第七分结,名向阿那含。断第八分结,亦名向阿那含,又名一种子斯陀含,此间死,彼间生,入涅槃。

能断欲界一切结使,名阿那含,此间死,生色无色界,入涅槃,更不复来生。

有今世灭阿那含,有中阴灭阿那含,有即生时入涅槃阿那含,有生已修起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勤求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迦贰吒阿那含,有生无色界入涅槃阿那含,有得身证入涅槃阿那含,是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罗汉。

阿罗汉有九种,漏尽舍身时,名入无余涅槃。

过声闻、辟支佛地,住菩萨地;道种智,一切种智,知一切法;断一切烦恼及习;成佛转法轮;三十二相;庄严世界,度无量众生;无量寿命——皆如先论议中说。

声闻人善修四如意足,得是三昧力,能住寿若一劫、若减一劫。菩萨善修四如意三昧,若欲如恒河沙劫寿,亦得如意。

“三千大千世界纯是金刚”者,余世界虽底有金刚及佛所行所坐处有金刚,而余处皆无;是菩萨所愿:世界皆是金刚。

“菩提树香度众生”者,如先义中说。

答曰:

有世界,大福德智慧人生处,树木、虚空、土地、山水等常出诸法实相之音,所有法皆是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空无相无作等;众生生便闻是音,自然得无生法忍。如是世界中,不须分别说诸法名字,所谓是五众、十二入等,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须陀洹乃至诸佛。是世界中众生皆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身,无量光明,一种道,一种果。

“是中不应住”者,菩萨自念:“我能生如是世界,则生高心,以是故不应取相住。”

此中须菩提自说不住因缘:“诸佛得佛道时,于诸法中不得定实相故,当何所住!”

今舍利弗作是念:“若都无所住,当住何处得成佛道?”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之所念,语舍利弗:“诸菩萨皆是佛子,子法应如父所行。”

诸佛心于一切法中无所住,所谓色乃至一切种智;菩萨亦应如是学,用无所住心行般若波罗蜜。如诸佛无所住心中亦不住,非不住心中亦不住,毕竟清净故。诸菩萨亦应随佛住,毕竟清净故,诸菩萨亦应随佛学。

【经】

尔时,会中有诸天子作是念:“诸夜叉言语字句所说,尚可了知;须菩提所说言语、论义解释般若波罗蜜,了不可知!”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不解不知耶?”

诸天子言:“大德!不解不知。”

须菩提语诸天子:“汝等法应不知!我无所论说,乃至不说一字,亦无听者。何以故?诸字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听者,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字无说。诸天子!如佛化作化人,是化人复化作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化人于四部众中说法。于汝意云何?是中有说者、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言:“一切法皆如化,此中无说者、无听者、无知者。诸天子!譬如人梦中见佛说法。于汝意云何?是中有说者、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语诸天子:“一切法皆如梦,无说、无听、无知者。诸天子!譬如二人在大深涧,各住一面,赞佛法众,有二向出。于诸天子意云何?是二人向展转相解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语诸天子:“一切法亦如是,无说、无听、无知者。诸天子!譬如工幻师,于四衢道中,化作佛及四部众,于中说法。于诸天子意云何?是中有说者、有听者、有知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须菩提语诸天子:“一切诸法如幻,无说者、无听者、无知者。”

尔时,诸天子心念:“须菩提所说,欲令易解,转深转妙!”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色非深非妙,受想行识非深非妙;色性非深非妙,受想行识性非深非妙。眼性乃至意性,色性乃至法性,眼界性乃至意界性,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诸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乃至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性,非深非妙。”

诸天子复作是念:“是所说法中,不说色,不说受想行识;不说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说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说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说陀罗尼门、三昧门乃至一切种智;不说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不说辟支佛道,不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法中不说名字语言。”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如是!如是!诸天子!是法中,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说相,是中亦无说者、无听者、无知者。以是故,诸天子!善男子、善女人欲住须陀洹果、欲证须陀洹果者,是人不离是忍;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欲住、欲证,不离是忍。如是,诸天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以无说、无听故。”

【论】

答曰:

诸天适以人所不解况已未悟,不必事趣皆同以为喻也。

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门,门皆以十六青衣夜叉守之。此诸夜叉语言浮伪,情趣妖谄,诸天贱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而其意况,可不须言辩而识,故言尚可了知。今闻深般若,言似可及,而玄旨幽邃,寻之虽深而失之逾远,故以夜叉言况其叵知。

又以夜叉语虽难解,眼见相,传以其言,度其心,则皆可知;譬如深渊驶水,得船可渡。

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无有定相,不可取,不可传译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无,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是故诸天子惊疑迷闷。

须菩提答诸天子:“汝所不解者,汝自应尔!是法无所一说,乃至不说一字可着可取;无字无语,是诸佛道。”何以故?是名字皆空,虚诳无实;如破色、名字中说。用名字则有语言;若无名字,则无语言。

诸天子作是念:“若无说、若无听,今日和合聚会,为何所作?”

须菩提欲解此义故,以譬喻明之。

诸天子复作是念:“欲以譬喻解悟我等,而此譬喻转更深妙!”

譬喻以粗喻细、以定事明不定,今此譬喻亦微妙无定相。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于深般若中迷没不能自出,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不异五众,五众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今是五众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种智非深非妙。”

诸天子尔时深知须菩提口虽说色、心无所说,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答言:“如是!如是!非我独尔!佛得菩提时亦无说,寂灭相实无说者、听者。是故须陀洹果乃至佛道皆因无为法而有;离是法、离是忍,则无须陀洹,乃至佛道亦如是。菩萨初发心乃至得佛,于其中间,一切法无说、无闻。”

诸观灭故、语言断故不可说,不可说故不可听,不可听故不可知,不可知故于一切法无受无著,则入涅槃。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四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幻人听法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诸天子心念:“应用何等人听须菩提所说?”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所念,语诸天子言:“如幻化人听法,我应用如是人。何以故?如是人无闻、无听、无知、无证故。”

诸天子语须菩提:“是众生如幻、如化,听法者亦如幻、如化耶?”

“如是!如是!诸天子!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众生如化,听法者亦如化。诸天子!我如幻、如梦,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色如幻、如梦,受、想、行、识如幻、如梦。

“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如幻、如梦,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如幻、如梦。诸天子!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梦,须陀洹果如幻、如梦,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如幻、如梦。诸天子!佛道如幻、如梦。”

尔时,诸天子问须菩提:“汝说佛道如幻、如梦,汝说涅槃亦复如幻、如梦耶?”

须菩提语诸天子:“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何以故?诸天子!是幻、梦、涅槃,不二不别。”

【论】

答曰:

诸天子先言“须菩提所说不可解”,此中须菩提说幻化人喻。

今诸天子更作是念:“何等人听,与须菩提所说相应,能信、受、行、得道果?”

须菩提答:“如幻化人听者,则与我说法相应。”

答曰:

非即使幻化人听,但欲令行者于诸法用心无所著,如幻化人,是幻化人无闻亦无证。众生如幻、如梦,听法亦如幻、如梦——“众生”者说法人,“听法”者是受法人。

须菩提言:“不但说法者、听法者如幻、如梦,我乃至知者、见者皆如幻、如梦,色亦如幻、如梦,乃至涅槃如幻、如梦,即是所说法如幻、如梦。”

一切众生中,佛为第一;一切诸法中,涅槃第一。闻是二事如幻、如梦,心则惊疑:“佛及涅槃最上最妙,云何如幻、如梦?”以是故,更重问其事:“佛及涅槃审如幻、如梦耶?”“须菩提将无误说?我等将无谬听?”是以更定问。

须菩提语诸天子:“我说佛及涅槃,正自如幻、如梦。”

是二法虽妙,皆从虚妄法出故空。所以者何?从虚妄法故有涅槃,从福德智慧故有佛,是二法属因缘,无有实定;如念佛、念法义中说。

须菩提作是念:“般若波罗蜜力,假令有法胜涅槃者,能令如幻,何况涅槃!”

何以故?涅槃,一切忧愁苦恼毕竟灭,以是故,无有法胜涅槃者。

答曰:

譬喻法,或以实事、或时假设,随因缘故说。如佛言:“若令树木解我所说者,我亦记言得须陀洹。”但树木无因缘可解,佛为解悟人意故,引此喻耳。

涅槃是一切法中究竟无上法,如众川万流大海为上,诸山之中须弥为上,一切法中虚空为上。涅槃亦如是,无有老病死苦,无有邪见、贪、恚等诸衰,无有爱别离苦,无怨憎会苦,无所求不得苦,无常、虚诳、败坏、变异等一切皆无。以要言之,涅槃是一切苦尽,毕竟常乐,十方诸佛、菩萨、弟子众所归处,安隐常乐,无过是者,终不为魔王、魔人所破。如阿毗昙中说:“有上法者,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智缘尽;无上法者,智缘尽,所谓涅槃。”是故知无法胜涅槃者。

须菩提美般若波罗蜜力大故言:“若有法胜涅槃者,是亦如幻。”

譬如大热铁丸,以着擘起毳上,直烧下过,热势无损,但更无可烧者;般若波罗蜜智慧破一切有法,乃至涅槃,直过无碍,智力不减,直更无法可破。是故言“设有法胜涅槃,智慧力亦能破。”

【经】

尔时,慧命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拘絺罗、摩诃迦旃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迦叶及无数千菩萨问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如是甚深、难见、难解、难知、寂灭、微妙,谁当受者?”

尔时,阿难语诸大弟子及诸菩萨:“阿鞞跋致诸菩萨摩诃萨,能受是甚深、难见、难解、难知、寂灭、微妙般若波罗蜜;正见成就人、漏尽阿罗汉所愿已满,亦能受之;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多见佛、于诸佛所多供养、种善根、亲近善知识、有利根——是人能受,不言是法非法。”

须菩提言:“不以空分别色,不以色分别空;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以无相、无作分别色,不以色分别无相、无作;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以无生、无灭、寂灭、离分别色,不以色分别无生、无灭、寂灭、离;受、想、行、识亦如是。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佛;一切智,不以空分别一切智、不以一切智分别空,不以空分别一切种智、不以一切种智分别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寂灭、离亦如是。”

须菩提语诸天子言:“是般若波罗蜜甚深,谁能受者?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示,无法可说;若无法可示、无法可说,受人亦不可得。”

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及摄取菩萨之法,从初发意地乃至十地,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护持菩萨之教。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常化生,不失神通,游诸佛国,具足善根,随其所欲供养诸佛,即得如愿,从诸佛所听受法教,至萨婆若初不断绝,未曾离三昧时,当得捷疾辩、利辩、不尽辩、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广说三乘之教及护持菩萨之教,乃至菩萨摩诃萨得一切世间最上辩,不可得故。我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色、受、想、行、识,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可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可得,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亦不可得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何因缘故,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而不可得?何因缘故,般若波罗蜜中护持菩萨?何因缘故,菩萨摩诃萨得捷疾辩乃至一切世间最上辩不可得故?”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以内空故,般若波罗蜜广说三乘不可得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广说三乘不可得故。内空故,护持菩萨乃至一切世间最上辩不可得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护持菩萨乃至一切世间最上辩不可得故。”

【论】

者言:

是时诸大弟子舍利弗等语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法甚深、难解。”以诸法无定相故为“甚深”;诸思惟观行灭故“难见”;亦不着般若波罗蜜故名“难解、难知”;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得是智慧妙味故,常得满足,更无所求,余一切智慧皆粗涩叵乐,故言“微妙”。

诸大弟子作是言:“般若波罗蜜智慧甚深,世间人智慧浅薄,但贪着福德果报,而不乐修福德。著有则情勇,破有则心怯;本所闻习邪见经书,坚着不舍,如是人常乐世乐。”以是故言:“谁能信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无信受,何用说为?”

阿难助答:有四种人能信受,是故大德须菩提所说必有信受,不空说也。

一者、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取相、无所著故,是则能受。

二者、漏尽阿罗汉,漏尽故无所著,得无为最上法,所愿已满,更无所求故,常住空、无相、无作三昧,随顺般若波罗蜜故,则能信受。

三者、三种学人,正见成就,漏虽未都尽,四信力故,亦能信受。

四者、有菩萨虽未得阿鞞跋致,福德利根,智慧清净,常随善知识,是人亦能信受。

信受相,不言“是法非佛菩萨大弟子所说”;虽闻般若波罗蜜诸法皆毕竟空,不以爱先法故而言“非法”。

答曰:

阿难是第三转法轮将,能为大众师,是世尊近侍。虽得初道,以漏未尽故,虽有多闻智慧,自以于空智慧中未能善巧,若说空法,自未入故,皆是他事,是故无言。或时说诸有事,则能问能答。如后品中问佛言:“世尊何以故但赞叹般若波罗蜜,不赞五波罗蜜?”此中问人谁能信是深般若波罗蜜者,非是空事故,阿难便答。须菩提常乐说空事,不喜说有。

又以阿难是时乐说心生,是故听答。阿难烦恼未尽故智慧力钝,然信力猛利故,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中能如法问答。

答曰:

今须菩提此中自说因缘:“不以空分别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是故,般若波罗蜜无所失、无所破;若无所破,则无过罪,是故不言非法。空即是般若波罗蜜,不以空智慧破色令空,亦不以破色因缘故有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故。

以般若波罗蜜中破诸戏论,有如是功德,故无不信受。

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寂灭、远离,亦如是。乃至一切种智,皆应广说。

答曰:

诸大弟子已得阿罗汉,但自为疑故问,益利事少;诸天子发心为菩萨,利益深故为说。

复次,虽为诸天子说,即是答诸大弟子。

上说“诸法空”,今说“深般若波罗蜜中众生毕竟空”。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有说者,何况有听受者!若能如是解诸法空,心无所著则能信受。

尔时,须菩提说深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赞叹助成其事:“般若波罗蜜非但以空故可受,亦广说有三乘。”

三乘义,如先说。

“摄取菩萨”者,以般若波罗蜜利益诸菩萨,令得增长。

复次,“摄取”者,是般若波罗蜜中有十地,令菩萨从一地至一地,乃至第十地。

十地义、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义,如先说。

“化生”者,说般若波罗蜜行报。

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利,是“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说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绝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说法,名“随应辩”。说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

须菩提然其问,言:“如是!如是!”

舍利弗作是念:“须菩提常乐说空,何以故受我所说般若波罗蜜广说三乘之教?应当更有因缘。”

须菩提答:“般若波罗蜜虽广说三乘法,非有定相,皆以十八空和合故说。摄取菩萨、七种辩亦如是,以空智慧故。”

大智度论释散华品第二十九

【经】

尔时,释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作是念:“慧命须菩提为雨法雨,我等宁可化作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须菩提及般若波罗蜜上!”释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化作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及须菩提上,亦供养般若波罗蜜。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华悉周遍于虚空中,化成华台,端严殊妙。

须菩提心念:“是诸天子所散华,天上未曾见如是华比。是华是化华,非树生华,是诸天子所散华,从心树生,非树生华。”

释提桓因知须菩提心所念,语须菩提言:“大德!是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言‘是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憍尸迦!是若非生法,不名为华。”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大德!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识亦不生?”

须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色。受、想、行;识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识。六入、六识、六触、六触因缘生诸受亦如是。檀波罗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般若波罗蜜。内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十八不共法。乃至一切种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一切种智。”

【论】

释曰:

释提桓因及诸天闻须菩提所说般若义:一切法尽是实相,无所分别;虽说空,于诸法无所破,亦不失诸行业果报。

声闻人于佛前能说是甚深法故,释提桓因等皆欢喜,作是念:“须菩提所说法,无碍无障,譬如时雨。”如有国土,溉灌种莳及种种用水,常苦不足;若时雨普降,无不沾洽,无不如愿。小乘法亦如是,初种种赞叹布施、持戒、禅定、无常等诸观,有量有限,末后说涅槃。此中须菩提所明,从初发心乃至佛道,唯说诸法实相,无所分别。譬如大雨遍满阎浮提,无所不润。又如地先虽有谷子,无雨则不生。行者亦如是,虽有因缘,不得法雨,发心者退,未发者住;若得法雨,发心者增长,未发者发。以是故说“如雨法雨”。

复次,譬如恶风、尘土、诸热、毒气等,得雨则消灭;法雨亦如是,恶觉观尘土、三不善毒、邪见恶风、邪师恶虫及诸恶知识等,得般若波罗蜜法雨,则皆除灭。

人蒙时雨,故供养天;诸天闻法雨,大利益,欲供养故,作是念:“我等宁可作华,散佛、诸大菩萨、比丘僧及须菩提,亦供养般若波罗蜜。”

以须菩提善说般若,敬之重故,甄名供养。

是般若波罗蜜多说诸法空,又上欲得如化人听法,随其相故,以化华供养。

复次,诸天当欢喜时,便称心供养,不容多还取,故即作化华,散佛、须菩提、诸菩萨、比丘僧及般若波罗蜜——华散佛上,是供养佛宝;散诸菩萨、须菩提及般若波罗蜜,是供养法宝;散诸比丘僧,是供养僧宝。作是念已,随意变化,供养三宝。大福德成就故,心生所愿,皆得如意,不从他求。

答曰:

是诸天力。诸天福德自在故,小能为大。

有人言:“是佛神力。佛以此般若波罗蜜有大功德,因时少而果报甚大,成就佛道,是故现此奇特。”

须菩提即时分别,知非实华。

释提桓因知须菩提觉是化华,语须菩提言:“大德!是华非生华。”“非生华”者,言:“是华无生、空、无所出。”

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诸法无生、空寂,故以无生华供养。

“意树”者,诸天随意所念则得。以要言之,天树随意所欲,应念则至,故言“意树”。

释提桓因难须菩提故言“是华无生”,何以言“是华不从树生”?

须菩提反质言:“若不生,何以名华?”不生法中无所分别——所谓是华、是非华。

是时释提桓因心伏而问:“但是华无生,诸法亦无生?”

须菩提答:“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

何以故?若一法空,则一切法皆空;若行者于一法中了了决定知空,则一切法中皆亦明了。若五众不生,则非五众相。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五众从因缘和合生,无有定性,但有假名。

“假名实相”者,所谓五众如、法性、实际。

须菩提所说,不违此理;何以故?圣人知名字是俗谛、实相是第一义谛;有所说者随凡夫人,第一义谛中无彼此、亦无诤。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众生空乃至知者、见者空故,须陀洹但有假名,乃至佛亦如是。

【经】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是慧命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佛知释提桓因心所念,语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释提桓因白佛言:“大德须菩提,云何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佛告释提桓因:“色但假名,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受、想、行、识但假名,须菩提亦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所以者何?是诸法实相,无坏不坏故,须菩提所说亦无坏不坏。眼乃至意触因缘生诸受亦如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种智亦如是。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佛,是但假名,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何以故?是诸法实相,无坏不坏故;须菩提所说亦无坏不坏。如是,憍尸迦!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如佛所说诸法但假名,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诸法但假名,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憍尸迦!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为不学色,不学受、想、行、识。何以故?不见色当可学者,不见受、想、行、识当可学者。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不学檀波罗蜜。何以故?不见檀波罗蜜当可学者。乃至不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见般若波罗蜜当可学者。如是学,为不学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何以故?不见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当可学者。如是学,为不学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不见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当可学者。如是学,为不学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何以故?不见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当可学者。”

尔时,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何因缘故不见色乃至不见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色,色空;乃至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空。憍尸迦!色空不学色空,乃至一切种智空不学一切种智空。

“憍尸迦!若如是不学空,是名学空,以不二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色空,以不二故;乃至学一切种智空,以不二故。若学色空不二故,乃至学一切种智空不二故,是菩萨摩诃萨能学檀波罗蜜不二故,乃至能学般若波罗蜜不二故;能学四念处不二故,乃至能学十八不共法不二故;能学须陀洹果不二故,乃至能学一切种智不二故。是菩萨能学无量无边阿僧祇佛法。

“若能学无量无边阿僧祇佛法,是菩萨不为色增学,不为色减学,乃至不为一切种智增学,不为一切种智减学。若不为色增、减学,乃至不为一切种智增、减学,是菩萨不为色受学,不为色灭学;亦不为受、想、行、识受学,亦不为灭学。乃至一切种智亦不为受学,亦不为灭学。”

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不为受色学,不为灭色学,乃至一切种智亦不为受学,亦不为灭学?”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若如是学,不为受色学,不为灭色学,乃至一切种智亦不为受学,亦不为灭学。”

“须菩提!何因缘故,菩萨摩诃萨不为受色学,不为灭色学,乃至一切种智亦不为受学,亦不为灭学?”

须菩提言:“是色不可受,亦无受色者,乃至一切种智不可受,亦无受者,内外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切法不受故,能到一切种智。”

是时,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能到一切种智耶?”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能到一切种智,一切法不受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不受、不灭学者,菩萨摩诃萨云何能到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色生、不见色灭;不见色受、不见色不受,不见色垢、不见色净,不见色增、不见色减。何以故?舍利弗!色,色性空故。受、想、行。识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受、亦不见不受,亦不见垢、亦不见净,亦不见增、亦不见减。何以故?识,识性空故。乃至一切种智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受、亦不见不受,亦不见垢、亦不见净,亦不见增、亦不见减。何以故?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性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受不舍、不垢不净、不合不散,不增不减故,学般若波罗蜜,能到一切种智,无所学、无所到故。”

【论】

释曰:

释提桓因欢喜言:“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如释所言。”

答曰:

示师不自高,弟子承顺师法故。有人师所说,弟子不受;弟子所说,师不听。如凡夫人处众说法时,破一切语不受。以佛无吾我心故,赞须菩提言:“如是!如是!”

复次,佛以大悲心,欲令众生信受须菩提所说故,赞言:“其智甚深。”

菩萨知一切法假名,则应般若波罗蜜学。所以者何?一切法但有假名,皆随顺般若波罗蜜毕竟空相故。

“如是学,不学色”者,假名法中无有定色,若无色者,云何“学色”?何以故?菩萨以五眼求色,而不见是色若我、若无我等相;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何以故不见色”者,答言:色中色相空,不可得故不可见,即是自相空。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复次,“不学色”者,是色空即自不能学色空,以诸法行于他相、不行自相故;譬如人乘马,非马乘马。

答曰:

是中说:“若能于诸法空中无所著,是为真学色空。”若着空者,是破诸法而不破空。若人破色而不着空,是则色与空不二不别,是为能学色空,以不可得空故不见空。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无量无边阿僧祇佛法”者,是赞一切种智。上一切种智,是菩萨心中有量有限,在佛心中则无量无限。以是故,上虽说学佛法,今更别说。

若能如是学,正行菩萨道,不增减色学。

“不增”者,若但见四大及造色和合成身者,则不生着。以于是身中起男女、好丑、长短相,谓为定实,生染着心,是为“增”。若破色使空,心着是空,是为“减”。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不受、不灭”者,空故“不受”;业果因缘相续故“不灭”。是中须菩提自说因缘:“色受者,不可得故不受。”又以色内外空故“不受”,以色中内外空空故“不灭”。

答曰:

受色者无故说“内空”,色不可受故名“外空”。是内、外空,则摄一切法空。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若菩萨能如是学,则出生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无障碍相,若菩萨观一切法如虚空无障碍,则是学一切种智,因果相似故。

舍利弗作是念:“菩萨法应当灭一切烦恼,应当受一切诸善法;今不受、不灭学,云何出至萨婆若?”作是念已,问须菩提。

须菩提答言:“破一切法生相故不生,破一切法无常相故不灭;观一切法种种过罪故不受,观一切法种种利益故不舍;一切法性常清净故不垢,一切法能生着心故不净。一切法虽是有作无作、起灭、入出、来往等,而不多不少不增不减。譬如大海,众流归之不增,火珠煎之不减;诸法亦如是,法性常住故,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能如是学,则出到萨婆若,不见学相、不见出相,不见菩萨相、不见般若波罗蜜相。”

此中略说故,但说“无学、无出”。

【经】

尔时,释提桓因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何处求?”

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品中求。”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品中求’?”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非我神力。”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谁神力?”

须菩提言:“是佛神力。”

释提桓因言:“一切法皆无受处,何以故言是佛神力?离无受处相,如来不可得;离如,如来亦不可得。”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离无受处相,如来不可得;离如,如来亦不可得。无受处相中如来不可得,如中如来不可得。

“色如中如来如不可得,如来如中色如不可得。色法相中如来法相不可得,如来法相中色法相不可得;受、想、行、识法相中,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憍尸迦!如来色如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识如中不合不散;如来离色如不合不散,离受、想、行、识如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如来色法相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识法相中不合不散;如来离色法相中不合不散,离受、想、行、识法相中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憍尸迦!如是等一切法中不合不散,是佛神力,用无所受法故。

“如憍尸迦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何处求?’憍尸迦!不应色中求般若波罗蜜,亦不应离色求般若波罗蜜;不应受、想、行、识中求,亦不应离受、想、行、识求。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色、受、想、行、识,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乃至一切种智中不应求般若波罗蜜,亦不应离一切种智求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一切种智,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何以故?般若波罗蜜非色、亦非离色,非受想行识、亦非离受想行识;乃至非一切种智、亦非离一切种智。般若波罗蜜非色如、亦非离色如,非受想行识如、亦非离受想行识如。般若波罗蜜非色法、亦非离色法,非受想行识法、亦非离受想行识法。乃至非一切种智如、亦非离一切种智如;般若波罗蜜非一切种智法、亦非离一切种智法。何以故?憍尸迦!是一切法皆无所有、不可得,以无所有、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非色、亦非离色,非色如、亦非离色如,非色法、亦非离色法;乃至非一切种智、亦非离一切种智,非一切种智如、亦非离一切种智如,非一切种智法、亦非离一切种智法。”

【论】

答曰:

此不问般若体,但问般若言说名字可读诵事,是故舍利弗言:“当于须菩提所说品中求。”须菩提乐说空,常善修习空故;舍利弗虽智慧第一,以无吾我嫉妒心,又断法爱故,而言“当于须菩提所说品中求”。

答曰:

释提桓因意:“除佛一人,谁能善说者?”是以推须菩提。

复次,佛常一日一夜六时以佛眼观众生,无令不闻法故堕落,是故随众生所应解、所应得、所应习行等说。或说般若波罗蜜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等,名为“般若波罗蜜”;或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或说诸法因缘和合生,无有作者、受者,无知者、见者,名为“般若波罗蜜”;或时说法空、或说毕竟空,名为“般若波罗蜜”。以是故,不言“佛所说品中求”。

又释提桓因心念:“不知何者定是般若定相?”是以舍利弗言:“须菩提常深入空,所说皆趣空,所说空亦空;是故言‘当于须菩提所说品中求’。”

释提桓因欢喜,赞须菩提言:“大德神力甚大!”

须菩提谦言:“非是我力,是佛所受神力。”

释提桓因言:“若一切法皆无所受,云何言是佛所受神力?若离无受相,如来不可得;离如中,如来不可得。”

释提桓因作是念言:“一切法无受相,一切法空,无依止处,云何当言定有如来?若无如来,云何有所受神力?又复离无受相,如来亦不可得;今离是如,如来不可得。”

答曰:

诸法实相,亦名无受,亦名如。诸法中不可着,故名无受;诸戏论不能破坏,故名为如。

今如来,空中不可得,离空亦不可得。须菩提然其言:“如是!如是!”今须菩提广说其事。

“无受相、如相中,如来不可得”者,或以佛名名为如来,或以众生名字名为如来。

如先世来,后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来,亦名如去。如十四置难中说:“死后如去者,为有?为无?亦有亦无?亦非有非无?”

佛名如来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释迦文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如锭光佛等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释迦文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此二种如来中,此间说是佛如来。

因解佛如来无所有,一切众生、一切法皆如是亦无所有。

无受及如来义,如先说。今当更略说:无受相、如来相皆空无所有。无受相、如相,无定性故无如来。

有人言:诸法实相有二种说:一者、诸法相毕竟空,是实;二者、有人言:毕竟空可示可说故非实,如涅槃相不可示不可说,是名为实。于此二事,毕竟空中如来不可得,破毕竟空实相中如来亦不可得。毕竟空即是无受相,破毕竟空实相即是如。

从此已下,广说二义。

于五众乃至一切种智,如来不可得;如来不可得故,云何当有如来神力?

如来不可得,如上说。

是五众非如来,离五众非如来,五众不在如来中,如来不在五众中,如来亦不有五众。

五众生灭无常、苦、空、无我相故,非是如来;若是如来者,如来亦应是生灭。

复次,五众是五法,如来是一,云何五法作一?若五即是一,一亦应即是五;若尔者,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乱坏!

如是种种因缘故,五众非如来。

若离五众有如来者,如来应无见、无闻、无知、无识,亦不觉苦乐。所以者何?知觉等是五众法故。

答曰:

能见是眼,非是如来。若如来非见相用眼能见者,未取色时,云何知用是眼?亦可用耳见!

答曰:

知亦如眼过,知是五众,非是如来。若用知知眼,复用何事能知此知?

答曰:

知相知中住。如来若知,即是知相;若是知相,则是无常;若无常者,则无后世!

复次,离五众有如来者,如来应是常,如虚空相不应变异受苦受乐,亦应无缚无解,有如是等过罪。

破异故,五众不在如来,如来不在五众,亦非如来有五众。

答曰:

若以五众因缘有如来者,则如来无自性;若无自性,何得从他性生?

于五众中,五种求如来不可得,是故无如来。

但以戏论故,说有如来;以断戏论故,无如来。如来是不生不灭法,云何当以戏论求于如来?若以戏论求如来者,则不见如来。若当都无如来,则堕邪见!是故,若以有、无戏论求如来,是则不然!

如来相即是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即是如来相;如来相即是毕竟空相,毕竟空相即是一切法相。

答曰:

此是略说;说二,则五事都摄。

复次,二十种我见,虽一切凡夫人有,不能一时起。今是会中,或此二事,以是故,但说二事。

如五众,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五众法相乃至一切种智法相亦如是。五众如,即是法相。

答曰:

行者既到五众如,心惊,法相何以毕竟空无所有!是故说五众法法相自尔。如人触火烧手,则无愠心,以其火相自尔故;若人执火烧之,则忿然而怒,以其执火烧故。

“如来五众如中、五众法相中,不合不散”者,除五众如无如来,即是一相,所谓无相。所以者何?一法无合无散故,二法故有合有散。离五众法相,亦无合无散。所以者何?离五众法相,如来不可得故。如来如、法相,五众如、法相无二无别,故言:“离五众如、五众法相,亦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能如是知诸法如、法相不合不散故,有是神力。

“当于何处求”者,上来因佛神力说般若相,今直说云何求般若。

论者言:五众虚诳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幻如梦;般若波罗蜜是诸佛实智慧,云何当于五众中求?譬如求重宝,必于大海宝山中求,不应在沟渎臭秽处求。离五众则无生无灭、无作无起、无有法相,是中云何可求?

复次,五众、般若波罗蜜,不一不异、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答曰:

圣人以慧眼观诸法平等皆空,一相,所谓无相;以是故,色众无形、无对。

复次,凡夫人所见色非实,种种如先破。

复次,有因缘,般若波罗蜜不即是如凡夫人所见五众;破凡夫人所见五众故,即是般若波罗蜜,故言不离。

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如相、法相相,如先说。

【经】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摩诃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无量波罗蜜、无边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诸须陀洹、须陀洹果,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成;乃至诸阿罗汉、阿罗汉果,诸辟支佛、辟支佛道,诸菩萨摩诃萨,皆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成;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是学成。”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是摩诃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无量波罗蜜、无边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从是中学成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诸菩萨摩诃萨;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成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

“憍尸迦!色大故,般若波罗蜜亦大。何以故?是色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受、想、行、识大故,般若波罗蜜亦大。何以故?受、想、行、识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以是因缘故,憍尸迦!是摩诃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憍尸迦!色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何以故?色量不可得故。憍尸迦!譬如虚空量不可得,色亦如是量不可得。虚空无量故,色无量;色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何以故?一切种智量不可得。譬如虚空量不可得,一切种智亦如是量不可得。虚空无量故,一切种智无量;一切种智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以是因缘故,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无量。

“憍尸迦!色无边故,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无边。何以故?憍尸迦!色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受、想、行、识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何以故?受想行识前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种智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何以故?一切种智前、后、中际不可得故。以是因缘故,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无边。色无边,乃至一切种智无边。复次,憍尸迦!缘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须菩提!云何缘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须菩提言:“缘一切无边法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云何缘一切无边法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须菩提言:“缘无边法性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复次,憍尸迦!缘无边如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释提桓因言:“云何缘无边如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须菩提言:“如无边故,缘亦无边;缘无边故,如亦无边。以是因缘故,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无边。

“复次,憍尸迦!众生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云何众生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须菩提言:“于汝意云何?何等法名众生?”

释提桓因言:“无有法名众生,假名故为众生;是名字本无有法,亦无所趣,强为作名。”

“憍尸迦!于汝意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中说众生有实不?”

释提桓因言:“无也!”

“憍尸迦!若般若波罗蜜中实不说,众生无边亦不可得。憍尸迦!于汝意云何?佛恒河沙劫寿说众生、众生名字,颇有众生法有生有灭不?”

释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众生从本已来常清净故。”

“以是因缘故,憍尸迦!众生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

【论】

答曰:

如须菩提是具足阿罗汉,以利益菩萨、怜愍众生故,问菩萨所行事。释提桓因虽是声闻人,是诸天主,有利智慧、怜愍众生故,问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复次,有人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亿释提桓因。《中阿含》中说释提桓因得须陀洹者,异今释提桓因。今释提桓因是大菩萨,怜愍众生故,三种赞般若波罗蜜,所谓摩诃波罗蜜、无量波罗蜜、无边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中学成诸圣道故。”

须菩提然释提桓因赞,而广解其赞言。以五众大故,般若波罗蜜大。“五众大”者,所谓三际不可得故。亦以无量、无边故言“大”。破是无量无边五众,将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中,故言“般若波罗蜜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无量”者亦尔,但以虚空譬喻为异。有法虽大,不必无量,是故不得以空为喻。如须弥山,于诸山中虽大而有量,所谓八万四千由旬。

“无边”者,以五众广大无量,故言“无边”;亦以五众有边则有始,有始则有终,即是无因无缘,堕断灭等种种过故。复次,五众,三世中不可得,故言“无边”。

“缘无边”者,所谓一切法四缘:因缘,生一切有为法;次第缘,过去、现在心心数法;缘缘、增上缘,一切法。是四种缘,一切处、一切时皆有,故说“缘无边”;缘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复次,“缘无边”者,四缘法虚诳无实、毕竟空故无边。

复次,缘如、法性、实际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如、法性、实际”,是自然无为相故无量无边;五众无边,是观力故,强作无边。

复次,“众生无边”者,以众生多故;无量阿僧祇三世十方众生,无人能知数,故言“无边”。

复次,是中说众生空,故言“无边”,但强为作名。

“亦无所趣”者,以众生无有定法可趣向故;如火定有所趣,而众生名,无实众生可趣。

“于汝意云何,般若波罗蜜中颇说实有众生不?”“不也!大德!”

“若众生实无,云何有边?”

譬如诸佛是一切实语人中第一,于无量恒河沙劫寿说众生名字,是众生法不以说故有生、有灭,何况余人颠倒虚诳少时说!生我心故,当有众生。

是众生不以入般若波罗蜜中故言“无”,从本已来常清净、无所有,有无等戏论灭故。是以说:“众生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答曰:

以众生因缘故,一切凡夫起诸烦恼,于五众中作诸邪行,难破故,是以广说。若破众生相,余一切易破。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五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顾视品第三十(卷五十六)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诸天王及诸天、诸梵王及诸梵天、伊赊那天及神仙并诸天女,同时三反称叹:“快哉!快哉!慧命须菩提所说法,皆是佛出世间因缘恩力,演布是教。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我辈视是人如佛。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而有三乘之教——声闻、辟支佛、佛乘。”

尔时,佛告诸天子:“如是!如是!诸天子!如汝所言,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而有三乘之教,所谓声闻、辟支佛、佛乘。诸天子!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视是人当如佛,以无所得故。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所谓声闻、辟支佛、佛乘。檀波罗蜜中佛不可得,离檀波罗蜜佛亦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中佛不可得,离般若波罗蜜佛亦不可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亦如是。”

佛语诸天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学是一切法,所谓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以是事故,当视是菩萨摩诃萨如佛。诸天子!我昔于然灯佛时,华严城内,四衢道头,见佛闻法,即得不离檀波罗蜜行,不离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不离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离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一切三昧门、一切陀怜尼门;不离四无所畏、佛十力、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余无量诸佛法行,亦无所得故。是时,然灯佛记我当来世过一阿僧祇劫当作佛,号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鞞侈遮罗那、修伽度、路迦惫、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诸天子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般若波罗蜜,能令诸菩萨摩诃萨得萨婆若,于色不取不舍故,于受、想、行、识不取不舍故,乃至一切种智不取不舍故。”

【论】

释曰:

人以欢喜之至,则三反称叹;是故诸天闻大德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欢喜言:“快哉!快哉!”

“天王”者,四天处四天王,三十三天王释提桓因,乃至诸梵天王;梵天已上更无有王。“诸天”,是欲界天。“诸梵”,是色界天。“伊赊那”,是大自在天王并其眷属。“神仙”者,有二种:或天、或人。“天女”者,是天帝释夫人舍脂等诸天女。

所以叹须菩提说深般若波罗蜜者,知其承佛神力故。若能行是般若波罗蜜,我等当视是人如佛。所以者何?尊重法故。

法者,所谓深般若波罗蜜。深法者,一切法虽毕竟空,而有三乘分别。所以者何?诸法若毕竟空,更不应修集三乘功德,则堕断灭中;若修三乘功德,则是分别差降,不应是毕竟空。是般若波罗蜜,虽毕竟空而不堕断灭,虽分别有三乘亦不生着心,于二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故诸天大欢喜,叹言:“快哉!”

佛然其赞,更说甚深因缘:“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中佛不可得;离此,佛亦不可得;诸法和合因缘故有佛,无有自性。若菩萨能如是行者,当知是菩萨即是佛。”

“即是佛”者,是世界中语;如太子虽未正位,必当为王。

此中佛自引本事以为证;此菩萨已得无生忍,入菩萨位,见十方诸佛。

诸天闻佛广明已所叹义,解心转深,重复赞叹。以见一切法过罪故不取,有利益故不舍;又以一切法毕竟空、不生不灭故不取、不舍。

【经】

尔时,佛观四众和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菩萨摩诃萨,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会坐。

普观已,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若比丘、若比丘尼、若优婆塞、若优婆夷、若诸天子、若诸天女,是般若波罗蜜,若听、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诸天子!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谛了知色空,空不能得空便,无相不能得无相便,无作不能得无作便;谛了知受、想、行、识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无作不能得无作便;乃至谛了知一切种智空,空不能得空便,乃至无作不能得无作便。何以故?是诸法自性不可得,无事可得便,谁受恼者?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若人、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中善修慈心、悲喜舍心,以无所得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横死。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波罗蜜,于一切众生等心供给故。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是诸天中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未闻是般若波罗蜜,未受持、亲近,是诸天子今应闻、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

“复次,憍尸迦!诸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是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若在旷野、若人住处,终不怖畏。何以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明于内空,以无所得故;明于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以无所得故。”

【论】

答曰:

余品中多说般若波罗蜜体,今欲赞般若功德,故命释提桓因;譬如先以好宝示人,然后赞宝所能。

复次,普观者,欲令会中众生各知佛顾念,则不自轻;不自轻故,堪任听法,是以普观。譬如王顾眄群下,群下则欣然自庆。说功德故,应以白衣证;白衣中释提桓因为大。说般若者,以出家人为证;出家人中,是舍利弗、须菩提等为大。

答曰:

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大人唤之,故称其姓。

此中所说“般若波罗蜜”者,是十方诸佛所说语言名字、书写经卷,宣传显示实相智慧。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诸观语言相,而因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以名字、经卷名为般若波罗蜜。此中略说佛意:若能闻、受持般若等,当得种种功德,后当广说。

欲度众生、为得佛道故,供养受学般若波罗蜜;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便。

答曰:

“魔”名自在天主。虽以福德因缘生彼,而怀诸邪见,以欲界众生是己人民,虽复死生展转,不离我界;若复上生色、无色界,还来属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未出我界,皆不以为忧。若佛及菩萨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无余涅槃,永不复还,空我境界,是故起恨仇嫉。又见欲界人皆往趣佛,不来归己;失供养故,心生嫉妒,是以以佛、菩萨名为怨家。

是菩萨入法位,得法性生身,魔虽起恶不能坏败;若未得阿鞞跋致者,魔则种种破坏。

若菩萨一心不惜身命,有方便求佛道者,十方诸佛及诸大菩萨皆共护持,以是因缘故,能成佛道。

若为菩萨而有懈怠,贪着世乐,不能专心勤求佛道,是则自欺,亦欺十方诸佛及诸菩萨。所以者何?自言“我为一切众生故求佛道”,而行杂行,坏菩萨法;以是罪故,诸佛菩萨所不守护,魔得其便。

所以者何?一切圣人已入正位,一心行道,深乐涅槃;魔入邪位,爱着邪道;邪正相违,是故憎嫉正行,狂愚自高,唤佛沙门瞿昙,佛称其实名为弊魔。以相违故,名为怨家。

如经说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五众魔,三者、死魔,四者、自在天子魔。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诸法实相,烦恼断,则坏烦恼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入无余涅槃故,则坏五众魔及死魔。

云何为得便?魔及魔民来恐怖菩萨,如经中说:魔作龙身,种种异形可畏之象,夜来恐怖行者;或现上妙五欲,坏乱菩萨;或转世间人心令作大供养,行者贪着供养故,则失道德;或转人心令轻恼菩萨,或骂、或打、或伤、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忧愁。如是等,魔随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坏之,是名得便。如〈魔品〉中广说。

答曰:

如上说,为诸佛菩萨所护故。此中佛自说因缘:“是人善修诸法空,亦不着空;不着空者,云何当得便!”譬如无疮则不受毒。无相、无作亦如是。

复次,一切法实观,皆是空、无相、无作相;皆是空、无相、无作相故,则无得便,亦无受便者;是故空不应得空便,无相不应得无相便,无作不应得无作便,以一相故。如火不能灭火,得水则灭,以异相故。

答曰:

此经中佛自说:“三解脱门无有自性。”又先论议中说:于空、无相、无作中亦不着。是故虽住三解脱门,魔及魔民不得其便。

答曰:

先说实相智慧难受,以能受故,则是菩萨摩诃萨;今说供养、受持、读、诵等,杂说故,得称“善男子、善女人”。

复次,经中说女人有五碍:不得作释提桓因、梵王、魔王、转轮圣王、佛。闻是五碍不得作佛,女人心退,不能发意。或有说法者,不为女人说佛道。是故佛此间说“善男子、善女人”。女人可得作佛,非不转女身也。五碍者,说一身事。善男子、善女人义,先已广说。

“人不得便”者,人名若贼、若官、若怨等,欲恼乱菩萨,求索其便。

答曰:

有人言:先说魔若魔民,怨大故法亦大,故说空;怨小故法亦小,故说四无量心。

有人言:四无量心是菩萨常行,为集诸功德故;后以般若波罗蜜空相,令除邪见,不着众生,亦不着法。是二法前后无在。

复次,上魔作恐怖事甚多,多不现本形,或现雷震、或作风雨、或作病痛等,是故说诸法空;令人来恶口骂詈、刀杖打斫,故用四无量心。

“不横死”者,所谓无罪而死:或寿命未尽,错投药故,或不顺药法,或无看病人;或饥渴、寒热等夭命,是名横死。

菩萨从初发意来,于一切众生中,常行檀波罗蜜:应病与药,随病所须,拯济孤穷,随其所乞皆给与之,于一切众生中,悉皆平等,好心供养;亦行是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故不横死。

是中略说三功德已,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发心,未闻般若波罗蜜者,先说善男子、善女人应闻、受持乃至正忆念,今说因缘。诸天有大功德,犹尚供养,何况于人?虽一切人天应听般若,能发无上道心者,最应深心听。所以者何?般若是佛道之本故。

答曰:

有人言:此天前世人中发意,今生天上,五欲覆心故不闻。

复次,诸天虽发无上道心,五情利,五欲妙,染着深故,视东忘西,不能求般若。色界诸天,虽先闻法发心,以味着禅定深故,不能求般若。是故说不闻者应闻、受持。

复次,先说“魔及魔民不能得其便”,是内因缘,所谓空三昧及四无量心;今更说“不得便”,是外因缘,所谓佛告诸天:“汝等供养受持般若,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受持供养是般若;同事故,若魔来破,汝应守护!”

复次,受持般若者,若在空舍住、若在旷野、若在人间住。处空舍中,多诸鬼魅及以贼寇,众恶易来,故初说。除人住处及以空舍,余残山泽树林等,皆是旷野;少人行故,多诸虎、狼、师子、恶贼、鬼魅。人所住处不净故,魔及鬼神鲜来;诸难少故,是以后说。

行者于三处住,无所畏惧,以二因缘故:一者、善修十八空,二者、般若波罗蜜威德故。

【经】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首陀婆诸天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正忆念,亦不离萨婆若心者,我等常当守护!何以故?世尊!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断三恶道,断天人贫,断诸灾患、疾病、饥饿。以菩萨因缘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以菩萨因缘故,世间便有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诸王及转轮圣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以菩萨因缘故,有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便有诸佛出现于世,便有转法轮,知有佛宝、法宝、比丘僧宝。世尊!以是因缘故,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应守护是菩萨摩诃萨。”

佛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断三恶道乃至三宝出现于世。以是故,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憍尸迦!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即是供养我。以是故,是诸菩萨摩诃萨,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憍尸迦!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声闻、辟支佛,譬如竹𥯤、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不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初发心菩萨摩诃萨不离六波罗蜜所得福德。何以故?不以声闻、辟支佛因缘故有菩萨摩诃萨及诸佛出现于世,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有声闻、辟支佛、诸佛出现于世。以是故,憍尸迦!是诸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论】

释曰:

尔时诸天白佛:“我等当守护是菩萨,与我等同事故;亦以求佛道者,能自舍身乐欲,使一切众生得乐故。”

“因菩萨断三恶道”者,菩萨虽未离欲,能遮众生十不善故,断三恶道及天人贫、诸灾患等。

行十善故,开三善道门。或有菩萨见五欲过罪,能离欲得四禅;以本愿故,起四无量心;欲离种种因缘身苦故,起四无色定。为佛道故,修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法,亦自行,亦教人;以是福德道法,于众生中展转相教,常在世间。

今当说是诸善法果报:生刹利大姓乃至三宝出现于世;如先义中说。

今是菩萨结业生身,在因缘中,无有力势,而能说是善法,令众生修行,我等云何当不守护?譬如太子虽小,群臣百官无不奉承。

佛可诸天,述而成之。

“若供养菩萨,即是供养佛”者,般若是三世佛母;若为般若故供养菩萨,则为供养佛。

“不如供养恭敬初发意菩萨”者。

答曰:

以三事故不如:一者、用萨婆若心行般若,二者、常不离六波罗蜜等诸功德,三者、由是菩萨断三恶道、出生三乘。依二乘人,不能断三恶道、出生三乘。

大智度论释灭诤乱品第三十一

【经】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甚奇希有!诸菩萨摩诃萨,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人说、正忆念时,得如是今世功德;亦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从一佛界至一佛界,供养诸佛,所欲供养之具,随意即得;从诸佛闻法,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中忘;亦得家成就、母成就、生成就、眷属成就、相成就、光明成就、眼成就、耳成就、三昧成就、陀罗尼成就。是菩萨以方便力变身如佛,从一界至一界,到无佛处,赞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赞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赞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以方便力说法,以三乘法度脱众生,所谓声闻、辟支佛、佛乘。世尊!快哉!希有!受是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摄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种智。”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受是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复次,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谛听!”

释提桓因言:“唯!世尊!受教!”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若有外道诸梵志、若魔、若魔民、若增上慢人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是诸人适生此心,即时灭去,终不从愿。何以故?憍尸迦!菩萨摩诃萨长夜行檀波罗蜜,行尸罗、羼提、毗梨耶、禅、般若波罗蜜。以众生长夜贪诤故,菩萨悉舍内外物,安立众生于檀波罗蜜中;以众生长夜破戒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戒;以众生长夜斗诤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忍辱;以众生长夜懈怠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精进;以众生长夜乱心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禅;以众生长夜愚痴故,菩萨悉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般若波罗蜜。以众生长夜为爱结故流转生死,是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故,断众生爱结,安立于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三昧,安立众生于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现世功德。后世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转法轮,所愿满足,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后世功德。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其所住处,魔、若魔民、若外道梵志、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破坏般若波罗蜜,终不能成;其人恶心转灭、功德转增,闻是般若波罗蜜故,渐以三乘道,得尽众苦。譬如,憍尸迦!有药名摩祇,有蛇饥行索食,见虫欲啖;虫趣药所,药气力故,蛇不能前,即便还去。何以故?是药力能胜毒故。憍尸迦!摩祇药有如是力。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若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若有种种斗诤起,欲来破坏者,以般若波罗蜜威力故,随所起处,即疾消灭;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能灭诸法诤乱。何等诸法?所谓淫、怒、痴;无明乃至大苦聚;诸盖、结、使、缠;我见、人见、众生见,断见、常见,垢见、净见,有见、无见——如是一切诸见;悭贪、犯戒、瞋恚、懈怠、乱意、无智;常想、乐想、净想、我想,如是等爱行。着色,着受、想、行、识;着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着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着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着一切智、一切种智;着涅槃。是一切法诤乱,尽能灭,不令增长。”

【论】

释曰:

“闻”者,若从佛、若菩萨、若余说法人边闻般若波罗蜜,是十方三世诸佛法宝藏。闻已,用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得气味故,常来承奉、咨受故“亲近”。亲近已,或看文,或口受,故言“读”;为常得不忘故“诵”。宣传未闻,故言“为他说”。圣人经书,直说难了,故解义;观诸佛法不可思议,有大悲于众生故说法;不以邪见戏论求佛法,如佛意旨,不着故,说法亦不着。除四颠倒等诸邪忆念故,住四念处正忆念中,但为得道故、不为戏论,名为“正忆念”。正忆念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修习行者初入,名为“正忆念”;常行得禅定故名为“修”。

“今世功德”者,如先说义。今释提桓因更说今世功德,所谓教化众生,乃至令众生得三乘。先说般若波罗蜜摄三乘,令解其义,是故言:“般若波罗蜜中摄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佛可其所说者,欲令人信故。

“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谛听”者,上略说今世功德,佛今欲广说,其事难信,故言“一心谛听”。复次,因小果大,难信,故言“一心谛听”。帝释虽信受,人不知,故言:“唯!世尊!”

是般若波罗蜜,虽不可破坏,而宣示实相语言可破;语言破故,信心未定者亦可破,是故说:“若外道梵志等来,欲破坏般若波罗蜜。”

“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梵志爱着其法,闻实相空法,不信故欲破坏。“魔、若魔民”,如先说。“增上慢人”者,是佛弟子,得禅定,未得圣道,自谓已得。是人闻无须陀洹乃至无阿罗汉,无道、无涅槃,便发增上慢,生忿恼心,欲破是实相空法。

是般若波罗蜜神力故,令彼恶心即时灭去,终不成愿;如人以手障鉾,但自伤其手,鉾无所损。何以故?菩萨于内外法不着。众生从无始世界来,常着内外法故起斗诤。菩萨舍内外着处,自安立六波罗蜜;教化众生,令舍内外斗法,安立众生于六波罗蜜。是无量世修集福德力,斗诤根尽故,虽有斗乱事来,不能得便。

譬如毒蛇欲食虾蟆,常随逐之;虾蟆到摩祇药所,蛇闻药气,毒即消歇。是坏法恶人,亦复如是,欲坏行般若波罗蜜人,常随逐之;以般若力势故,瞋恚、邪见之毒,即时消灭。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复道还去者。

是般若波罗蜜能破无明等诸结使,灭诸断、常、邪见等,能灭着五众乃至涅槃,何况瞋恚、嫉妒、斗乱之事而不能灭!

【经】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四天王天、诸释提桓因、诸梵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常守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供养、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十方现在诸佛亦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能闻、受持、供养、读、诵、为他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善法灭,善法转增,所谓檀波罗蜜转增,以无所得故;乃至般若波罗蜜转增,以无所得故;内空转增乃至无法有法空转增,以无所得故;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转增,以无所得故;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一切智、一切种智转增,以无所得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说,人皆信受。亲友坚固,不说无益之语;不为瞋恚所覆,不为憍慢、悭贪、嫉妒所覆。是人自不杀生,教人不杀生,赞不杀生法,亦欢喜赞叹不杀生者;自远离不与取,亦教人远离不与取,赞远离不与取法,亦欢喜赞叹远离不与取者;自不邪淫,教人不邪淫,赞不邪淫法,亦欢喜赞叹不邪淫者;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赞不妄语法,亦欢喜赞叹不妄语者;两舌、恶口、无利益语亦如是。自不贪,教人不贪,赞不贪法,亦欢喜赞叹不贪者;不瞋恼、不邪见亦如是。

“自行檀波罗蜜,教人行檀波罗蜜,赞行檀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檀波罗蜜者;自行尸罗波罗蜜,教人行尸罗波罗蜜,赞尸罗波罗蜜,亦欢喜赞叹行尸罗波罗蜜者;自行羼提波罗蜜,教人行羼提波罗蜜,赞羼提波罗蜜,亦欢喜赞叹行羼提波罗蜜者;自行毗梨耶波罗蜜,教人行毗梨耶波罗蜜,赞毗梨耶波罗蜜,亦欢喜赞叹行毗梨耶波罗蜜者;自行禅波罗蜜,教人行禅波罗蜜,赞禅波罗蜜,亦欢喜赞叹行禅波罗蜜者;自行般若波罗蜜,教人行般若波罗蜜,赞般若波罗蜜,亦欢喜赞叹行般若波罗蜜者。

“自修内空,教人修内空,赞内空,亦欢喜赞叹修内空者;乃至自修无法有法空,教人修无法有法空,赞无法有法空,亦欢喜赞叹修无法有法空者。

“自入一切三昧中,教人入一切三昧中,赞一切三昧,亦欢喜赞叹入一切三昧者。自得陀罗尼,教人得陀罗尼,赞陀罗尼,亦欢喜赞叹得陀罗尼者。自入初禅,教人入初禅,赞初禅,亦欢喜赞叹入初禅者。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自入慈心中,教人入慈心中,赞慈心,亦欢喜赞叹入慈心者。悲、喜、舍心亦如是。自入无边空处,教人入无边空处,赞无边空处,亦欢喜赞叹入无边空处者。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自修四念处,教人修四念处,赞四念处,亦欢喜赞叹修四念处者。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亦如是。自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教人修空、无相、无作三昧,赞空、无相、无作三昧,亦欢喜赞叹修空、无相、无作三昧者;自入八解脱中,教人入八解脱,赞八解脱,亦欢喜赞叹入八解脱者;自入九次第定中,教人入九次第定,赞九次第定,亦欢喜赞叹入九次第定者。

“自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自行不谬错法、自行常舍法,教人行不谬错法、常舍法,赞不谬错法、常舍法,亦欢喜赞叹行不谬错法、常舍法者。自得一切种智,教人得一切种智,赞一切种智,亦欢喜赞叹得一切种智者。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所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众生共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亦无所得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我若不布施,当生贫穷家,不能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亦不能得一切种智。我若不持戒,当生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何况能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一切种智!我若不修忍辱,则当诸根毁坏,色不具足,不能得菩萨具足色身,众生见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能得以具足色身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一切种智。我若懈怠,不能得菩萨道,亦不能得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一切种智。我若乱心,不能得生诸禅定,不能以此禅定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一切种智。我若无智,不能得方便智、以方便智过声闻辟支佛地、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一切种智。’

“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我不应随悭贪故不具足檀波罗蜜,不应随犯戒故不具足尸罗波罗蜜,不应随瞋恚故不具足羼提波罗蜜,不应随懈怠故不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应随乱意故不具足禅波罗蜜,不应随痴心故不具足般若波罗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我终不能出到一切种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亦不离萨婆若心,得是今世、后世功德。”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希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为不高心故。”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云何‘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心故,亦为不高心故’?”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行世间檀波罗蜜,布施诸佛、辟支佛、声闻及诸贫穷、乞匈、行路人,是菩萨无方便故生高心。若行世间尸罗波罗蜜,言:‘我行尸罗波罗蜜,我能具足尸罗波罗蜜。’无方便故生高心。言:‘我行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我行般若波罗蜜,我修般若波罗蜜。’以是世间般若波罗蜜,无方便故生高心。世尊!菩萨修世间四念处时,自念言:‘我修四念处,我具足四念处。’无方便力故生高心。‘我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自念言:‘我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我修一切三昧门,当得一切陀罗尼门。我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我当成就众生,我当净佛世界,我当得一切种智。’着吾我无方便力故生高心。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行世间善法,着吾我故生高心。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出世间檀波罗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施物;如是菩萨摩诃萨行出世间檀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故,亦不生高心;行尸罗波罗蜜,尸罗不可得;行羼提波罗蜜,羼提不可得;行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不可得;行禅波罗蜜,禅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般若不可得;修四念处,四念处不可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不可得;修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不可得;乃至修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不可得。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为回向萨婆若故,亦为不生高心故。”

【论】

答曰:

佛先说三种人来,求便、恐怖,欲令愁恼。中来者,不为恼人,但欲破毁般若波罗蜜,不随其愿,不能得破。后来三种人,虽欲生心破坏,即时灭去。

“所语人皆信受”者,是菩萨常令不善法断灭、善法转增,所谓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人修集福德、智慧故,成大威德;设使妄语,人皆信受,何况实语!

“亲友坚固”者,是人于一切众生中,深有慈悲心,何况亲友于我有益!

是菩萨爱敬佛道,知身口无常故,不说无益之言。

以善法增长故,瞋恚等烦恼不能覆心。行者作是念:结使虽起,智慧思惟,不令覆心;结使若起,今世不善,后世不善,妨于佛道!设使心起结使,不起口业;设口业起,不成身业;设身业起,不至大恶如凡夫人也。是菩萨虽卑陋鄙贱,以行胜法故,得在胜人数中。是今世功德。

是人深乐善法故,能于善法四种正行求;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以不深乐善法故。所谓自不杀生,慈悲一切;深自利故,亦教他;慈是一切贤圣法故,常赞叹;是菩萨常欲令人得乐故,见有不杀者,欢喜爱乐。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上四种行广说,今略说一切功德总摄入六波罗蜜中,所得果报与众生共之。

是菩萨未入正位,诸烦恼未尽故,或时起悭等诸烦恼,尔时应作是思惟,谏喻其心:若不布施,我自失四事功德,所谓后身生贫穷,贫穷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若不利他,则不能成就众生;若不能成就众生,亦不能净佛世界。何以故?以众生净故,世界清净。若不具足是等众事,云何当得一切种智?

以要言之,无方便者虽行六波罗蜜,内不能离我心,外取诸法相,所谓我是施者,彼是受者,是布施物;是因缘故,不能到佛道!与此相违,是有方便。

答曰:

此是行者初门,与正道相似故;先行相似法,后得真道。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六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宝塔校量品第三十二(卷五十七)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两阵战时,是善男子、善女人诵般若波罗蜜故,入军阵中终不失命,刀箭不伤。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长夜修行六波罗蜜,自除淫欲刀箭,亦除他人淫欲刀箭;自除瞋恚刀箭,亦除他人瞋恚刀箭;自除愚痴刀箭,亦除他人愚痴刀箭;自除邪见刀箭,亦除他人邪见刀箭;自除缠垢刀箭,亦除他人缠垢刀箭;自除诸结使刀箭,亦除他人结使刀箭。憍尸迦!以是因缘,是善男子、善女人,不为刀箭所伤。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若以毒药薰、若以蛊道、若以火坑、若以深水、若欲刀杀、若与毒,如是众恶皆不能伤。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咒。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是明咒中学,自不恼身、亦不恼他、亦不两恼。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得我、不得众生、不得寿命,乃至知者、见者皆不可得;不得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不自恼身、亦不恼他、亦不两恼。学是大明咒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一切众生心,随意说法。何以故?过去诸佛学是大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来诸佛学是大明咒,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现在诸佛学是大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憍尸迦!般若波罗蜜,若有但书写经卷,于舍供养,不受、不读,不诵、不说、不正忆念,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为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诸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子,及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所守护故。是般若波罗蜜所止处,诸天皆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礼拜已去。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但书写经卷,于舍供养,不受、不读、不诵、不说、不正忆念,今世得如是功德。譬如若人、若畜生来入菩提树下,诸边内外;设人、非人来,不能得其便。何以故?是处,过去诸佛于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现在诸佛亦于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佛已,施一切众生无恐无畏,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受天上、人中福乐,亦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般若波罗蜜力故,是处得恭敬、礼拜,华香、璎珞、捣香、泽香、幢盖、伎乐供养。”

【论】

答曰:

有二种业因缘:一者、必应受报,二者、不必受报。为必应受报故,《法句》中如是说;此中为不必受报故,说“读诵般若,兵刃不伤”。

譬如大逆重罪应死之人,虽有强力、财宝,不可得免;有人罪轻,虽入死科,理在可救,用力势、财物,便得济命,不救则死。善男子亦如是,若无必受报罪,虽有死事来,至读诵般若波罗蜜,则得济度;若不读诵,则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波罗蜜无有力势。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若远离恶法,调伏其心,烦恼折减,一心直信善法,无有疑悔;从久远已来,修集福德、智慧,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教化众生,除去恶心。如是善男子,刀兵不伤,命不中断。如佛自说因缘:“长夜行六波罗蜜,除己身及他身三毒刀箭。”五波罗蜜是福德,般若波罗蜜是智慧,以广集此二事故,不中失命。

毒药、水、火等,亦如是。

复次,如外道神仙咒术力故,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毒虫不螫,何况般若波罗蜜是十方诸佛所因成就咒术!

答曰:

是人所得功德,亦同于上。何以故?有人先已闻师说般若义,深入爱乐,然不识文字,违离师故,不能读诵;而不惜财宝,雇人书写,尽心种种供养,意与读诵者同,故亦得功德。人不能得便者,诸天守护。是事难信,故佛以菩提树为喻。佛以般若力故,于菩提树下成无上道,无上道气势故,其处犹有威德,众生入中,众恶不得其便;何况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善男子尽心供养而无功德?

【经】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书写般若波罗蜜,华香、璎珞乃至伎乐供养;若有人,佛般涅槃后,若供养舍利,若起塔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伎乐供养——是二何者得福多?”

佛告释提桓因:“我还问汝,随汝意答我。于汝意云何?如佛得一切种智及得是身,从何道学,得是一切种智、得是身?”

释提桓因白佛言:“佛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一切种智及相好身。”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佛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一切种智。憍尸迦!不以是身名为佛,得一切种智故名为佛。憍尸迦!是佛一切种智,从般若波罗蜜中生。以是故,憍尸迦!是佛身,一切种智所依处,佛因是身得一切种智。善男子当作是思惟:‘是身,一切种智所依处。’是故我涅槃后舍利,当得供养。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闻是般若波罗蜜,书写、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华香、璎珞、捣香、泽香、幢盖、伎乐,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供养一切种智。以是故,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若受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伎乐;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后,供养舍利,起塔,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伎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罗蜜,书、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伎乐,是人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一切禅定、一切陀罗尼,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成就众生、净佛世界,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菩萨家成就、色成就、资生之物成就、眷属成就、大慈大悲成就,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皆从是般若波罗蜜中生;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摩诃萨、诸佛,诸佛一切种智,皆从是般若波罗蜜中生。”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阎浮提人不供养般若波罗蜜,不恭敬、不尊重、不赞叹,为不知供养多所利益耶?”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于汝意云何?阎浮提中几所人信佛不坏?信法、信僧不坏?几所人于佛无疑?于法、于僧无疑?几所人于佛决了?于法、于僧决了?”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阎浮提人于佛、法、僧不坏信少,于佛、法、僧无疑、决了亦少。”

“憍尸迦!于汝意云何?阎浮提几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四无碍智、六神通?阎浮提几所人断三结故,得须陀洹道?几所人断三结,亦淫瞋痴薄故,得斯陀含道?几所人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道?几所人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阎浮提几所人求辟支佛?几所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阎浮提中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乃至少所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少所人信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少所人于佛无疑、于法无疑、于僧无疑,少所人于佛决了、于法决了、于僧决了;憍尸迦!亦少所人得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四无碍智、六神通。憍尸迦!亦少所人断三结得须陀洹、断三结亦淫瞋痴薄得斯陀含、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少所人求辟支佛;于是中亦少所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发心中亦少所人行菩萨道。何以故?是众生前世不见佛、不闻法、不供养比丘僧,不布施、不持戒、不忍辱、不精进、不禅定、无智慧,不闻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亦不闻不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闻不修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亦不闻不修一切智、一切种智。憍尸迦!以是因缘故,当知少所众生信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乃至少所众生求辟支佛道;于是中少所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发心中少所众生行菩萨道,于是中亦少所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我以佛眼见东方无量阿僧祇众生发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是众生远离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鞞跋致地,多堕声闻、辟支佛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闻般若波罗蜜,应受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受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已,应书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香华、璎珞乃至伎乐。

“诸余善法入般若波罗蜜中者,亦应闻、受持乃至正忆念。何等是诸余善法?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无量诸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是亦应闻、受持乃至正忆念。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当如是念:‘佛本为菩萨时,如是行、如是学,所谓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如是等无量佛法,我等亦应随学。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我等所尊,禅波罗蜜乃至无量诸余善法亦是我等所尊。此是诸佛法印,诸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法印。诸佛学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得度彼岸,诸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亦学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智得度彼岸。’以是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般涅槃后,应依止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亦应依止。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诸声闻、辟支佛、菩萨摩诃萨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可依止。”

【论】

答曰:

信根多者,喜供养舍利;慧根多者,好读诵经法。是故问:“有人书经供养,有人供养舍利,何所为多?”

“华香、璎珞”等义,如先说。

“于汝意云何”者,四事答中,此是反问答。是故佛即反问释提桓因。或有人供养舍利得福德多,或有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得福德亦多,随人心故,佛不得一定答,是故反问。

“从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者,后品中佛自说:“无方便智慧布施回向,不名檀波罗蜜。”

十八空即是智慧,智慧因缘故,生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虽非尽是智慧,以性同故,以智慧为主,是故言“从般若生”。

行般若波罗蜜,得诸法实相,于布施、持戒等通达;若不得般若实相,不能通达布施、持戒。何以故?若一切法空,则无罪无福,何用布施、持戒?若诸法实有相,不应从因缘生,先已有故。若众生是常,则譬如虚空,亦无死者;若无常,神则随身灭,亦无后世罪福。若无众生,何有杀罪?如是亦无不杀生戒等。

若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法,则不堕有无二边,用中道通达布施、持戒等。以此布施、持戒等果报故,有刹利大姓乃至诸佛。

答曰:

智人少故,不知供养般若,无咎;譬如金宝,盲者不识。以阎浮提人但信三尊者少,何况知而能行!佛欲令释提桓因自说,故反问:“有几许人于三尊得不坏信”等。

答曰:

有人言:无有差别;佛庄严种种说,开悟人心故。

有人言:于三宝中得不坏信。何以知之?以无疑故。何以知无疑?以决了故。

答曰:

初信三宝故是无疑,智慧究竟故是决了;譬如渡水,初入是无疑,出彼岸是决了。

三分圣戒力故信不坏,四分力故是无疑,正见分力故是决了。

复次,见谛道中是不坏信,思惟道中是无疑,无学道中是决了。

如是等种种分别。

是三事得何果报?从三十七品至六神通,是有为果;三结尽乃至烦恼及习尽,是无为果——得如是等果报。

释提桓因有报生知他心,亦曾以天耳闻诸道差别,又以是大菩萨利根,入观众生心三昧故,得知诸道差别,是故答佛:“深信者少。”

从须陀洹乃至初发心求佛道转少,转少故不知供养般若。何以故少?前世生死中,不闻三宝名,乃至不闻一切种智名。佛欲证上事故说:“我今以佛眼观十方无量阿僧祇众生发无上道,离般若方便力故,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地。”

“诸余善法入般若波罗蜜”者,是诸余经,所谓《法华经》、《密迹经》等。十二部经中义同般若者,虽不名为般若波罗蜜经,然义理即同般若波罗蜜。

答曰:

此中六波罗蜜、三解脱门、三十七品等乃至一切种智,此非独菩萨法,三乘共有,各随分学。

【经】

“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后,为供养佛故,作七宝塔,高一由旬,天香、天华、天璎珞、天捣香、天泽香、天衣、天幢盖、天伎乐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憍尸迦!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从是因缘得福多不?”

释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书写、受持、亲近、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亦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花香、璎珞、捣香、泽香、幢盖、伎乐供养。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多。”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置一七宝塔。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佛故,佛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满阎浮提,皆高一由旬,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幢盖、伎乐供养。憍尸迦!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释提桓因言:“世尊!其福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如前供养般若波罗蜜,其福甚多。憍尸迦!复置一阎浮提满中七宝塔。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佛故,佛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满四天下,皆高一由旬,供养如前。憍尸迦!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伎乐供养,其福甚多。憍尸迦!复置四天下满中七宝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佛故,佛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满小千世界,皆高一由旬,供养如前。憍尸迦!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受持、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伎乐供养,其福甚多。憍尸迦!复置小千世界满中七宝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佛故,佛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满二千中世界,皆高一由旬,供养如前;不如供养般若波罗蜜其福甚多。复置二千中世界七宝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佛故,佛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满三千大千世界,皆高一由旬,尽形寿供养,天华、天香、天璎珞乃至天伎乐。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释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是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伎乐供养,其福甚多。复置三千大千世界中七宝塔。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一一众生供养佛故,佛般涅槃后,各起七宝塔,恭敬、尊重、赞叹,花香乃至伎乐供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亦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伎乐供养,是人得福甚多。”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是人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佛!

“世尊!若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一一众生供养佛故,佛般涅槃后,各起七宝塔,高一由旬,是人若一劫、若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伎乐供养。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佛言:“甚多!”

释提桓因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亦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伎乐供养,其福大多!何以故?世尊!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所谓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六神通、八解脱、九次第定,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世尊!是名一切诸佛法印。是法中,一切声闻及辟支佛、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学是法印得度彼岸。”

【论】

释曰:

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诵、读等,有无量功德。更欲说故,以现事譬喻证之。人见土塔高大,即时生心,谓是塔主福德极大,何况七宝起塔,高一由旬!是故佛以塔为喻。

答曰:

佛欲使人解知分别福德多小故,作是譬喻,不应问其虚实!

有人言:有实、有假。如迦叶佛般涅槃后,有国王名吉梨姞。尔时,人寿二万岁;是王为供养舍利故,起七宝塔,高五十里。又过去世有转轮王,名德主,一日起五百塔,高五百由旬。此言“满三千大千世界”,是事假喻。

有人言:皆是实有。如小国王随力起七宝塔;大王能起一由旬七宝塔,或过一由旬;小转轮王能起七宝塔满四天下;大转轮王能起七宝塔过四天下;梵天王主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弟子,能心生变化,起塔高至梵天,满三千大千世界;或有菩萨得陀罗尼门、诸三昧门,深行六波罗蜜故,佛灭度后,能起七宝塔满三千大千世界。

“满”者,举其多故,不言间不容间。后言“一一众生”者,施主多故福德多。

佛是中自说得福因缘:“十善道乃至一切种智皆摄在般若波罗蜜中。”和合是法,名为般若波罗蜜。

是般若中但出生佛,尚应当供养,何况出生三乘及人天中乐,皆因般若波罗蜜有而不供养!

舍利是无记法,是诸善法所依止处故,后乃能与人果报;行般若波罗蜜,即时得果,后亦得报。

大智度论释述诚品第三十三

【经】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是诸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持经卷受学,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加复供养华香、璎珞、捣香、泽香、幢盖、伎乐,当得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福德!何以故?诸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诸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五眼,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成就众生、净佛世界、道种智、一切种智、诸佛法,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受持经卷,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加复供养华香乃至伎乐,过出前供养七宝塔,百分、千分、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憍尸迦!若般若波罗蜜在于世者,佛宝、法宝、比丘僧宝终不灭。若般若波罗蜜在于世者,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一切种智,皆现于世。若般若波罗蜜在于世者,世间便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菩萨摩诃萨、无上佛道、转法轮、成就众生、净佛世界。”

【论】

释曰:

上帝释答佛,言:“供养般若,福德甚多。”更有大天,以帝释非一切智人故,所说或错,是以佛印可所说,言:“如是!如是!”

答曰:

般若波罗蜜体性,有佛、无佛,常住不灭。

此言“在世”者,所谓般若经卷,可修习读诵者,是因中说果。譬如井深,绠短不及,便言失井,井实不失;般若波罗蜜实相如深井,经卷名为绠,行者不能书写、修习故言灭。

答曰:

此诸法及诸道,皆广解三宝中义。佛宝者,佛法所摄无学五众。法宝者,第三谛,所谓涅槃,除四沙门所摄学、无学功德,余残辟支佛功德、菩萨功德。僧宝者,四向、四果学、无学五众。

余十善道、四禅、四无量等皆是道方便门,是故别说。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七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劝受持品第三十四(卷五十八)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语释提桓因,诸天言:“应受是般若波罗蜜,应持,应亲近,应读、诵、说、正忆念!何以故?若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一切所修集善法当具足满,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诸天子!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佛种不断,法种、僧种不断;佛种、法种、僧种不断故,世间便有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皆现于世;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菩萨道皆现于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须陀洹乃至佛皆现于世。”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汝当受是般若波罗蜜,持、读、诵、说、正忆念!何以故?若诸阿修罗生心欲与三十三天共斗,憍尸迦!汝尔时当诵念般若波罗蜜,诸阿修罗恶心即灭,更不复生。憍尸迦!若诸天子、天女五死相现时,当堕不如意处,汝当于其前,诵读般若波罗蜜,是诸天子、天女闻般若波罗蜜功德力故,还生本处。何以故?闻般若波罗蜜有大利益故。”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诸天子、天女闻是般若波罗蜜经耳,以是功德故,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过去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憍尸迦!未来世诸佛、今现在十方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何以故?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摄一切善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不善法,能与一切善法。”

佛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何以故?憍尸迦!过去诸佛因是明咒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世诸佛、今现在十方诸佛亦因是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是明咒故,世间便有十善道,便有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便有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便有法性、如、法相、法住、法位、实际,便有五眼、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种智。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因缘故,十善出于世间,四禅、四无量心乃至一切种智,须陀洹乃至诸佛出于世间。譬如满月照明,星宿亦能照明。如是,憍尸迦!一切世间善法、正法,十善乃至一切种智,若诸佛不出时,皆从菩萨生,是菩萨摩诃萨方便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菩萨摩诃萨以是方便力,行檀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证声闻、辟支佛地,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寿命成就、世界成就、菩萨眷属成就,得一切种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乃至正忆念,是人当得今世、后世功德。”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得今世、后世功德?”

佛告释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终不中毒死,兵刃不伤,水火不害,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除其宿命业报。

“复次,憍尸迦!若有官事起,是善男子、善女人读诵般若波罗蜜故,往到官所,官不谴责。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威力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读诵是般若波罗蜜,到王所,若太子、大臣所,王及太子、大臣皆欢喜问讯,和意与语。何以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常有慈、悲、喜、舍心向众生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得如是等种种今世功德。

“憍尸迦!何等是善男子、善女人后世功德?是善男子、善女人终不离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终不堕三恶道,受身完具,终不生贫穷下贱、工师、除厕人、担死人家。常得三十二相,常得化生诸现在佛界,终不离菩萨神通。若欲从一佛界至一佛界供养诸佛、听诸佛法,即得随意;所游佛界,成就众生、净佛世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憍尸迦!是名后世功德。

“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华香乃至伎乐供养,常不离萨婆若心。是善男子、善女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今世、后世功德成就。”

【论】

释曰:

佛是法王,赞叹受持般若波罗蜜者已,次天王释赞;释赞已,今次诸天赞。以多众赞故,令人信心转深。作是言:“应受持是般若波罗蜜。”

此中说受持因缘:“修诸功德,增益诸天,减损阿修罗,三宝不断,六波罗蜜等诸功德出现于世。”

尔时,佛可诸天赞,告释言:“汝受持是般若波罗蜜。”

此中说因缘:若阿修罗生恶心,欲共三十三天斗,汝尔时读诵般若者,恶心即灭。若二阵相对时读诵般若者,阿修罗即退去。

答曰:

诸天多着福乐,染欲心利,虽知般若有大功德,不能常诵故。又以忉利天不净业因缘故,致有怨敌,不得不斗。

诸天命欲终时,五死相现:一者、华鬘萎,二者、掖下汗出,三者、蝇来着身,四者、见更有天坐己坐处,五者、自不乐本坐。诸天见是死相,念惜天乐,见当生恶处,心怀忧毒。尔时,若闻般若波罗蜜实相,诸法虚诳,无常空寂,信是佛法,心清净故,还生本处。是天人不但还生本处,以闻般若故,世世受福乐,渐成无上道。

此中因缘,如经说“般若波罗蜜为大明咒”者是。

答曰:

诸外道、圣人有种种咒术,利益人民;诵是咒故,能随意所欲使诸鬼神。诸仙人有是咒故,大得名声,人民归伏。贵咒术故,是以帝释白佛言:“诸咒术中,般若波罗蜜是大咒术。”何以故?能常与众生道德乐故。余咒术,乐因缘,能起烦恼,又不善业故,堕三恶道。

复次,余咒术能随贪欲、瞋恚自在作恶;是般若波罗蜜咒能灭禅定、佛道、涅槃诸着,何况贪、恚粗病!是故名为“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复次,是咒能令人离老、病、死,能立众生于大乘,能令行者于一切众生中最大,是故言“大咒”。能如是利益故,名为“无上”。先有仙人所作咒术,所谓能知他人心咒,名抑叉尼;能飞行变化咒,名揵陀梨;能住寿过千万岁咒,于诸咒中无与等。

于此无等咒术中,般若波罗蜜过出无量故名“无等等”。

复次,诸佛法名无等,般若波罗蜜得佛因缘故言“无等等”。

复次,诸佛于一切众生中名无等,是般若咒术,佛所作故名“无等等咒”。

复次,此经中自说三咒因缘,所谓“是咒能舍一切不善法,能与一切善法”。

佛顺其所叹故言:“如是!如是!”亦更广其所赞,所谓“因般若故,出生十善道乃至诸佛。”

是般若波罗蜜属菩萨故,佛说譬喻:诸佛能大破无明闇故,如满月;菩萨破闇不如故,如星宿。如夜中有所见,皆是星、月力;世间生死夜中有所知见,皆是佛菩萨力。若世无佛,尔时,菩萨说法度众生,着人天乐中,渐渐令得涅槃乐。菩萨所有智慧,皆是般若波罗蜜力。

复次,是菩萨虽行三十七品、十八空,知诸法毕竟不可取,亦不证声闻、辟支佛道,而能还起善法,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寿命具足等,皆是方便般若波罗蜜力。

若是人能受持般若,乃至正忆念,得今世、后世功德。

“今世功德”者,所谓终不中毒死等。

答曰:

先已说般若波罗蜜,不一会中说,此为后来者更为说。

复次,刀、毒、水、火有二种:有他作,有自作。先说他加兵、毒、水、火等,今为不自伤。何以知之?次说四百四病故知。上虽说“人不能得其便”,不说“其人还恭敬供养”。

“四百四病”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热相,地坚相,坚相故难消,难消故能起热病。血肉、筋、骨、骸、髓等,地分。

“除其业报”者,一切法和合因缘生,无有作者,无有作者故,必受业报,佛所不能救,何况般若!

必受业报、不必受业报,先已说。

官事起者,诵般若波罗蜜力故,随起皆灭。

答曰:

先虽说人不能得便,不说国王、大臣等既不能得便,还复恭敬供养。何以故?是菩萨常有慈、悲、喜、舍心向众生故。

“后世功德”者,世世所生常不离十善道等,是故常不堕恶道;是人折伏恶心故,受身完具,不生下贱等家。学佛所学道故,得变化身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常得化生现在佛国”者,随心所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听受诸法,教化众生,渐渐得成佛道。

是故行者应闻、受持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如是得今世、后世功德。◎

◎大智度论释梵志品第三十五

【经】

尔时,诸外道梵志来向佛所,欲求佛短。是时释提桓因心念:“是诸外道梵志来向佛所,欲求佛短;我今当诵念从佛所受般若波罗蜜,是诸外道梵志等终不能中道作碍、断说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作是念已,即诵般若波罗蜜。是时诸外道梵志遥绕佛,复道还去。

时舍利弗心念:“是中何因缘,诸外道梵志遥绕佛,复道还去?”

佛知舍利弗心念,告舍利弗:“是释提桓因诵念般若波罗蜜,以是因缘故,诸外道梵志遥绕佛,复道还去。舍利弗!我不见是诸外道梵志一念善心;是诸外道梵志但持恶心来,欲求索佛短。舍利弗!我不见说般若波罗蜜时,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众、婆罗门众中有持恶意来能得短者!何以故?舍利弗!是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诸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摩诃萨等守护是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是诸天、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

“复次,舍利弗!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及声闻、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天、龙、鬼神等皆守护是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是诸佛等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

尔时,恶魔心念:“今佛四众现前集会,亦有欲界、色界诸天子,是中必有菩萨摩诃萨受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宁可至佛所,破坏其意。”

是时,恶魔化作四种兵,来至佛所。尔时,释提桓因心念:“是四种兵,或是恶魔化作,欲来向佛。何以故?是四种兵严饰,频婆娑罗王四种兵所不类,波斯匿王四种兵亦不类,诸释子四种兵、诸梨唱四种兵皆亦不类。是恶魔长夜索佛便,欲恼众生,我宁可诵念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即时诵念般若波罗蜜,恶魔如所诵闻,渐渐复道还去。

尔时,会中四天王诸天子乃至阿迦尼吒诸天子化作天华,于虚空中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愿令般若波罗蜜久住阎浮提!所以者何?阎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罗蜜,随所住时,佛宝住不灭,法宝、僧宝亦住不灭。”

尔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天亦皆散华,作是言:“世尊!愿令般若波罗蜜久住阎浮提!若般若波罗蜜久住,佛、法、僧亦当久住,亦分别知菩萨摩诃萨道。复次,所在住处,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为照明,已离众冥。”

佛告释提桓因等诸天子:“如是!如是!憍尸迦及诸天子!阎浮提人受持般若波罗蜜,随所住时,佛宝如是住,法宝、僧宝亦如是住;乃至所住在处,善男子、善女人有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为照明,已离众冥。”

尔时,诸天子化作天华散佛上,作是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魔、若魔天不能得其便。世尊!我等亦当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等视是人即是佛、若次佛。”

是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当知是人先世于佛所作功德,多亲近供养诸佛,为善知识所护。世尊!诸佛一切智应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般若波罗蜜亦当从一切智中求!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不异一切智,一切智不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一切智,不二不别。是故我等视是人即是佛、若次佛。”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诸佛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即是一切智。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般若波罗蜜不异一切智,一切智不异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一切智,不二不别。”

【论】

释曰:

上品中说,闻、受般若者,魔、若魔民、外道梵志不得其便;今欲现证验故,以威神感致众魔及诸外道。

是以外道梵志作是念:“佛在耆阇崛山中说般若波罗蜜,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引致十方众生。我等共往难问,破此空论;其论若破,佛则自退,我等还得如本。”是诸外道但有邪见、恶心、憍慢故来,欲出是毕竟清净般若波罗蜜过罪。譬如狂人欲中伤虚空,徒自疲苦!

尔时,帝释如佛教,受持般若,外道不能得便。今欲验实,令人信知故。帝释无量福德成就,以天利根,深信般若,即时诵念,得般若力故,外道遥绕佛,复道而去。

答曰:

以般若神力故,于远处降伏,作是念:“佛众威德甚大,我等今往,徒自困辱,无所成办;我等今若遥见直去,人当谓我等怯弱,来而空去。”以是故,诈现供养绕佛,复道而去。

舍利弗本是梵志,见诸外道远处而去,心少怜愍,不能以小事故入三昧求知,作是念:“此诸外道何因缘来,竟不蒙度而空还去?”

佛言:“是般若波罗蜜力。”

舍利弗意念:“佛以般若波罗蜜无事不济,云何令此外道空来而去?”

佛知舍利弗所念,语舍利弗:“是诸梵志乃至无一念善心,但持恶意,邪见着心,欲求诸法定相,是故不中度。”譬如必死之病,虽有良医、神药,不能救济。

“舍利弗!说般若波罗蜜时,非但此梵志,一切世间人,持恶心来,不能得便。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菩萨、诸天常守护般若故。所以者何?诸佛、菩萨、天人作是念:‘我等皆从般若生故。’”

魔来欲难问破坏,亦如是。

是时,会中诸天子先闻般若功德,今见证验,心大欢喜,化华供养,作是愿:“令般若波罗蜜久住阎浮提!”是事如下广说。佛即印可。

诸天于佛前自誓言:“行者若闻、受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等常当守护!所以者何?我等视是人如佛、若次佛。”

“如佛”者,法性身,住阿鞞跋致,得无生法忍,乃至十地。“次佛”者,肉身菩萨能说般若波罗蜜及其正义。

尔时,帝释以先世因缘所集功德智慧,赞是菩萨;此中更说赞叹因缘。

“诸佛一切种智应从般若中求”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故,得佛时,般若变成一切种智,故言“一切种智当从般若中求”。

佛能说般若波罗蜜,故言“般若波罗蜜当从一切智中求”。

譬如乳变为酪,离乳无酪,亦不得言乳即是酪;般若波罗蜜变为一切种智,离般若亦无一切种智,亦不得言般若即是一切种智。般若与一切种智作生因,一切种智与般若作说因,因果不相离故言“不二不别”。

大智度论释阿难称誉品第三十六

【经】

尔时,慧命阿难白佛言:“世尊!何以故不称誉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但称誉般若波罗蜜?”

佛告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阿难!于汝意云何?不回向萨婆若,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

“不也!世尊!”

“不回向萨婆若,尸罗、羼提、毗梨耶、禅,智慧是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世尊!”

“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是故称誉。”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回向萨婆若作檀波罗蜜,乃至作般若波罗蜜?”

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是名般若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告阿难:“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识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

“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

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檀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波罗蜜,不二不别。五波罗蜜亦如是。以是故,阿难!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阿难!譬如地,以种散中,得因缘和合故便生,是诸种子依地而生。如是,阿难!五波罗蜜依般若波罗蜜得生,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依般若波罗蜜得生。以是故,阿难!般若波罗蜜为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尊导!”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者,功德未尽。何以故?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所以者何?欲得萨婆若,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求;欲得般若波罗蜜,当从萨婆若中求。世尊!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十善道现于世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十八不共法现于世间。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世间便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诸佛出于世间。”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何以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无量戒众成就,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成就。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知是人为如佛。复次,憍尸迦!一切声闻、辟支佛所有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百分、千分、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声闻、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更不求大乘法故。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供养、恭敬、尊重,华香、璎珞乃至伎乐,亦得今世、后世功德。”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华香乃至伎乐,我常当守护是人!”

【论】

释曰:

阿难虽多闻,力能分别空,而未离欲故,不能深入;虽常侍佛,不数问难空事。今佛赞叹般若波罗蜜,亦赞叹行者,是故阿难白佛言:“世尊!何以不称叹余波罗蜜及诸法,而独称叹般若波罗蜜?”

答曰:

虽说名字,不为称美,皆为入般若中故说。

佛语阿难:“一切有为法中,智慧第一;一切智慧中,度彼岸般若波罗蜜第一。”譬如行路,虽有众伴,导师第一;般若亦如是,虽一切善法各各有力,般若波罗蜜能示导出三界、到三乘。若无般若波罗蜜,虽行布施等善法,随受业行,果报有尽;以有尽故,尚不能得小乘涅槃,何况无上道!

若布施等善法,能观如佛道相不二、不生不灭、不得不失、毕竟空寂,是名“回向萨婆若”。是布施福,世世常受果报而不尽,后当得一切种智。如布施,一切法亦如是相。

答曰:

阿难不问不二因缘,但问“何法不二”,是故佛答:“色等诸法不二故。”

般若波罗蜜能令五事等作波罗蜜故,但称誉般若波罗蜜。

佛欲令是义了了易解故作是喻譬:“如大地能生万物,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能持一切善法种子”者,从发心来,除般若波罗蜜,余一切善法。是“因缘和合”者,是佛道中,一心、信、忍、精进不休不息、欲、受、通达、不坏,有如是等法。事得成办者,是增长者从发心起学诸波罗蜜,从一地至一地,乃至佛地是。

答曰:

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功德亦无量无边。说未究竟,中间外道梵志及魔来故,傍及异事,今还欲续闻。帝释深爱福德果报,乐闻般若功德,听无厌足。

今更欲闻说,故自说因缘:“世尊!若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则受三世诸佛无上道功德智慧。所以者何?般若中应求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中应求般若。”如上品末说。

行者若受持般若波罗蜜,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众生故,集般若波罗蜜等诸功德,所谓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现于世间。是善法因缘故,有刹利大姓,乃至诸佛。

佛告天帝:“是人不但得如上功德,亦得无量戒众等功德。”

戒众者,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众生中修毕竟无畏施。众生十方中数无量无边,三世中数亦无量无边,六道、四生种类各各相亦无量无边;于此无量无边众生中,施第一所爱乐物,所谓寿命,是故得无量戒众果报。如是不杀等戒,但说名字,则二百五十。毗尼中,略说则八万四千,广说则无量无边。是戒,凡夫人或一日受,或一世,或百千万世;菩萨世世于一切众生中施无畏,乃至入无余涅槃,是名无量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亦如是随义分别。

是五众功德,胜于二乘,不可计量。

若人书写、供养般若波罗蜜,得今世、后世功德。

答曰:

供养有二种:一者、效他供养,二者、深心供养。知般若功德,深心供养故,得二世功德。是般若有种种门入,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若一心深信,则供养经卷胜;若不一心,虽受持而不如。

复次,有如如意宝珠,是无记色法,无心、无识,以众生福德因缘故生,有人供养者,能令人随意所得;何况般若波罗蜜是无上智慧、诸佛之母,诸法宝中是第一宝,若人如所闻一心信受供养,云何不得二世功德?但人不一心供养,又先世重罪故,虽供养般若而不得如上功德,般若无咎。

【经】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欲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无量百千诸天皆来听法。是善男子、善女人说般若波罗蜜法,诸天子益其胆力。是诸法师若疲极,不欲说法,诸天益其胆力故,便更能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供养华香乃至伎乐故,亦得是今世功德。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众中说般若波罗蜜时,心无怯弱;若有论难,亦无畏想。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般若波罗蜜中亦分别一切法: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不善,若有为、若无为,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善男子、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受难者,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无有能难坏者。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不没、不畏、不怖。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恐怖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华香供养乃至幡盖,亦得是今世功德。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幡盖,是人为父母所爱,宗亲知识所念,诸沙门、婆罗门所敬,十方诸佛及菩萨摩诃萨、辟支佛、阿罗汉乃至须陀洹所爱敬,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及阿修罗等皆亦爱敬。是人行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无有断绝时;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无有断绝时;修内空不断,乃至修无法有法空不断;修四念处不断,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不断;修诸三昧门不断,修诸陀罗尼门不断;诸菩萨神通不断,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不断,乃至修一切种智不断。是人亦能降伏难论毁谤。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书持经卷,华香供养乃至幡盖,亦得是今世、后世功德。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书持经卷,在所住处,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四天王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皆来到是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梵会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荫行天、福德天、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皆来到是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净居诸天,所谓无诳天、无热天、妙见天、喜见天、色究竟天,皆来到是处,见是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复次,憍尸迦!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净居天,并余诸天、龙、鬼神、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亦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还去。是善男子、善女人应作是念:‘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净居天并余诸天、龙、鬼神、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我则法施已。’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乃至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护持是善男子、善女人,诸恶不能得便,除其宿命重罪。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亦得是今世功德,所谓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来到是处。何以故?憍尸迦!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救护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故。”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当知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来,及十方世界中诸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见大净光明,必知有大德诸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异妙香,必知有大德诸天来,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礼拜时。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行净洁故,诸天来到其处,见般若波罗蜜,受、读、诵、说、供养、欢喜、礼拜。是中有小鬼辈即时出去,不能堪任是大德诸天威德故。以是大德诸天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大心。以是故,般若波罗蜜所住处,四面不应有诸不净,应然灯、烧香,散众名华,众香涂地,众盖幢幡种种严饰。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说法时,终无疲极,自觉身轻、心乐,随法偃息,卧觉安隐,无诸恶梦。梦中见诸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比丘僧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在诸佛边听受法教,所谓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分别六波罗蜜义,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分别其义。亦见菩提树庄严殊妙;见诸菩萨趣菩提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佛成已转法轮;见百千万菩萨共集法论义,应如是求萨婆若,应如是成就众生,应如是净佛世界;亦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亦闻其名号,某方某界某佛,若干百千万菩萨、若干百千万声闻恭敬围绕说法;复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般涅槃;复见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七宝塔;见供养诸佛塔,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幢盖。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善梦,卧安觉安;诸天益其气力,自觉身体轻便,不大贪着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于此四供养,其心轻微;譬如比丘坐禅,从禅定起,心与定合,不贪着饮食,其心轻微。何以故?憍尸迦!诸天法应以诸味之精,益其气力故。十方诸佛及天、龙、鬼、神、阿修罗、揵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亦益其气力。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亦不离萨婆若心。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应当书持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幡盖。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书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幢盖。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幢盖。”

【论】

答曰:

天上虽有般若,诸天怜愍众生故来;天来恶鬼远去,益法师胆力,令其乐说。又使众生益加信敬,以是故来。

有人言:天甘露味,微细沾洽,能入孔孔,使善男子四大诸情柔软轻利,乐有所说。

答曰:

不也!若有行者一心求佛道,折伏结使,衣服净洁,所说法处清净,华、香、幡、盖,香水洒地,无诸不净;是故诸天欢喜,亦利益诸听法者。

说法者虽不多读内外经书,深入般若波罗蜜义故,心不怯弱,不没、不畏、不恐。

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有定法可执、可难、可破故。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中,亦分别说诸法:世间出世间、常无常、善不善等,无法不有。以备有诸法故,不怯、不畏;若但有一法,则多所阙故,有恐畏。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烦恼折薄,诸福德增益薰身故,威德可敬。身是功德住处故,虽形体丑陋,无所能作,犹为人所爱重,何况自然端正,能利益人!

答曰:

人虽父母所生,不顺父母教,则不爱念;菩萨于恭顺之中,倍复殊胜。

供养、恭敬、尊重道德故,沙门、婆罗门爱敬。

平实至诚,口不妄言;深爱后世功德,不着今世乐;接养下人,不自高大;若见他有过,尚不说其实,何况谗毁!若必不得已,终不尽说。给恤孤穷,不私附己。如是等事,皆是般若波罗蜜力。是人功德远闻故,诸天、世人皆所爱敬。

是供养般若波罗蜜故,世世常得六波罗蜜等,无有断绝时。是人福德智慧名闻故,若有问难毁谤,悉能降伏。

复次,诸天为供养般若波罗蜜故,来至般若所住处。

复次,山河、树木、土地、城廓一切鬼神,皆属四天王;四天王来故,皆随从共来。

是诸鬼神中有不得般若经卷者,是故来至般若波罗蜜处供养、读诵、礼拜,亦为利益善男子故。此亦是今世功德,以诸天善神来故。

天帝破肉眼人疑,故问:“云何知大德天来?”

答:时见大光明,若闻殊异之香,亦以如先说住处清净故。

答曰:

净其住处及以衣服,则外无不净;外无不净故,诸天欢喜。譬如国王大人来处,群细庶民避去;诸大德天来,小鬼去亦如是。大天威德重故,旧住小鬼避去。是诸大天来近故,是人心则清净广大。

行者若欲令大德天来,当如经所说。

恶鬼远去故,身心轻便。所以者何?近诸恶鬼,令人身心渐恶;譬如近瞋人,喜令人瞋;近美色,则令人好色情发。

是人内外恶因缘远离故,卧安觉安,无诸恶梦;若梦,但见诸佛,如经所说。

答曰:

供养者心,若供养佛,取人相;人毕竟不可得,以取相故,福田虽大而功德薄少。供养般若波罗蜜者,则如所闻般若中,不取人相、不取法相,用是心供养故,福德大。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一切十方诸佛母,亦是诸佛师。诸佛得是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及无量光明、神通变化,皆是般若波罗蜜力。以是故,供养般若波罗蜜胜。

以是等因缘故,胜供养十方诸佛,非不敬佛。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八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校量舍利品第三十七(卷五十九)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汝取何所?”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宁取般若波罗蜜经卷。何以故?世尊!我于佛舍利非不恭敬,非不尊重;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般若波罗蜜薰修故,是舍利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舍利弗问释提桓因:“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汝云何欲取?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不为取故出,不为舍故出,不为增减、聚散、损益、垢净故出。是般若波罗蜜,不与诸佛法,不舍凡人法;不与辟支佛法、阿罗汉法、学法,不舍凡人法;不与无为性,不舍有为性;不与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与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不舍凡人法。”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若有人知是般若波罗蜜不与诸佛法、不舍凡人法,乃至不与一切种智、不舍凡人法;是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能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故,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

尔时,佛赞释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尸迦!如汝所说,般若波罗蜜不行二法故,不二法相是般若波罗蜜,不二法相是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憍尸迦!若人欲得法性二相者,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何以故?憍尸迦!法性、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若人欲得实际、不可思议性二相者,是人为欲得般若波罗蜜二相。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性,无二无别。”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人及诸天、阿修罗,应礼拜、供养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常在善法堂上坐,我若不在坐时,诸天子来供养我故,为我坐处作礼,绕竟还去。诸天子作是念:‘释提桓因在是处坐,为诸三十三天说法故。’如是,世尊!在所处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受持、读、诵、为他演说;是处,十方世界中,诸天、龙、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皆来礼拜般若波罗蜜,供养已去。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及一切众生乐具故,诸佛舍利亦是一切种智住处因缘。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

“复次,世尊!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心深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世尊!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是一切种智。世尊!般若波罗蜜若当有相、非无相者,诸佛不应知一切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弟子说诸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世尊!用般若波罗蜜实是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故,诸佛知一切诸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弟子说诸法亦无相无貌、无言无说。以是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诸天、人、阿修罗应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幡盖。

“复次,世尊!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及书写、供养华香乃至幡盖,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见诸佛;从一佛界至一佛界,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

“复次,世尊!满三千大千世界佛舍利作一分,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是二分中,我故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以是故,舍利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善男子、善女人供养、恭敬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乐,常不堕三恶道;如所愿,渐以三乘法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有见现在佛、若见般若波罗蜜经卷,等无异。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与佛无二无别故。”

【论】

答曰:

先明七宝塔是舍利住处,今但明舍利以对经卷。舍利虽不及般若,而满阎浮提;般若妙故,但明经卷。

复次,出家人多贪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缘故;在家人多贪福德,福德是乐因缘故。出家人多贪意识所知物,在家人多贪五识所知物。释提桓因已证福乐果报最大,于在家人中最为尊胜;以是故,佛问释提桓因。

释提桓因言:“我于二分中,取般若波罗蜜经卷。”

此中自说因缘:“世尊!我不敢轻慢、不恭敬舍利,我知供养芥子许舍利,功德无量无边,乃至得佛功德不尽,何况满阎浮提!世尊!菩萨受身便有舍利,人所不贵;得成佛时,舍利以般若熏修故,人所恭敬、尊重、供养。是故二分中,我取胜者。”

答曰:

释提桓因在家中,为烦恼所缚、五欲所覆,而能说般若波罗蜜,是事希有!以是故,舍利弗质问,欲令释提桓因更问佛深义,故难。

释提桓因顺舍利弗意,答言:“如是!”

释提桓因意:于一切法中无二相,不以舍利为小、不以般若波罗蜜为大。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分别相;为利益新发意菩萨故,致以世谛如是说:“般若波罗蜜,能令众生心无二无分别;以是利益故,我取般若。”

是时,佛赞释提桓因:“善哉!善哉!”以能分别诸法,亦能善说般若相故,所谓无二相,是故赞叹。

佛此中自说譬喻:“若人欲分别法性、实际等作二分,是人为欲分别般若波罗蜜作二分。”

帝释自说般若,又闻佛重说,其心清净,深信欢喜,言一切世间所应礼敬。

帝释此中自说因缘:“一切菩萨学是般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此中以己身为喻,己身喻佛,般若经卷喻坐处。

有人言:己身喻般若,坐处喻舍利。

“是故二分中,我取般若。”

“复次,世尊!我若受持般若,读、诵,是时乃至不见怖畏相,何况实怖畏!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相、无言无说故。般若波罗蜜,能令人得是无相法,故无所畏。”

受持供养般若者,不堕三恶趣及二乘道,世世不离诸佛,常供养十方诸佛。是故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所应供养。

复次,佛开其初,以舍利满阎浮提。帝释既悟二事胜负,为一切众生故,广增至三千大千世界;此中自说因缘:“见般若波罗蜜,与见佛无异。”◎

◎【经】

“复次,世尊!如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修多罗、祇夜乃至优婆提舍;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诵、说是般若波罗蜜,等无异。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中,生三事示现及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故。

“复次,世尊!十方诸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复有人受般若波罗蜜,为他人说,等无异。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亦生十二部经: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

“复次,世尊!若有供养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其福正等。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

“复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亦为他人说,是人不堕地狱道、畜生、饿鬼道,亦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何以故?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正住阿鞞跋致地中故。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

“复次,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受持、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人离诸恐怖。世尊!譬如负债人亲近国王,供给左右,债主反更供养、恭敬是人,是人不复畏怖。何以故?世尊!此人依近国王,凭恃有力故。如是,世尊!诸佛舍利,是般若波罗蜜薰修故,得供养、恭敬。世尊!当知般若波罗蜜如王,舍利如负债人;负债人依王故得供养,舍利亦依般若波罗蜜修薰故得供养。世尊!当知诸佛一切种智亦从般若波罗蜜修薰故得成就。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世尊!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三十二相;般若波罗蜜中,亦生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世尊!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使得波罗蜜名字;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一切种智。

“复次,世尊!所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有受持、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处,若人、若非人不能得其便,是人渐渐得入涅槃。世尊!般若波罗蜜为大利益如是,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佛事!世尊!所在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世尊!譬如无价摩尼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若女人有热病,以是珠着身上,热病即时除差;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珠着身上,皆悉除愈。若闇中,是宝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珠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其处亦无诸余毒螫;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灭。

“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曀、盲瞽,以珠示之,即时除愈。若有癞疮恶肿,以珠着其身上,病即除愈。

“复次,世尊!是摩尼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若以青物裹着水中,水色即为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着水中,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如是等种种色物裹着水中,水随作种种色。世尊!若水浊,以珠着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

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摩尼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

释提桓因语阿难:“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宝清净轻妙,不可以譬喻为比。

“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着箧中,举珠出,其功德薰箧故,人皆爱敬。如是,世尊!在所住处,有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无众恼之患,亦如摩尼宝所著处,则无众难。世尊!佛般泥洹后,舍利得供养,皆般若波罗蜜力;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法相、法住、法位、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一切种智,是诸功德力。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种智、大慈大悲、断一切结使及习、常舍行、不错谬法等诸佛功德住处。’以是故,舍利得供养。世尊!舍利是诸功德宝波罗蜜住处、不垢不净波罗蜜住处,不生不灭波罗蜜、不入不出波罗蜜、不增不损波罗蜜、不来不去不住波罗蜜,是佛舍利是诸法相波罗蜜住处;以是诸法相波罗蜜薰修故,舍利得供养。

“复次,世尊!置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如恒河沙等诸世界满其中舍利作一分,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是般若波罗蜜修薰故,舍利得供养。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舍利,恭敬、尊重、赞叹,其功德报不可得边,受人中、天上福乐,所谓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中受福乐;亦以是福德因缘故,当得尽苦。若受是般若波罗蜜,读、诵、说、正忆念,是人能具足禅波罗蜜乃至能具足檀波罗蜜,能具足四念处乃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过声闻、辟支佛地,住菩萨位;住菩萨位已,得菩萨神通,从一佛界至一佛界;是菩萨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成就众生:若作转轮圣王、若作刹利大姓、若作婆罗门大姓,成就众生。以是故,世尊!我不为轻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舍利故。

“复次,世尊!有人欲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诸佛法身、色身,是人应闻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正忆念、为他人广说。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法身、色身。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复次,善男子、善女人欲见现在诸佛,应当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

【论】

复次,“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者。

答曰:

此中佛欲称叹般若为大故。于十二部经中,般若为最胜。所以者何?说是般若波罗蜜,多有发菩萨心;说十二部经,杂发三乘意故。不以菩萨功德比佛无量身,此说法身。菩萨但说般若,劝导大乘;佛杂说,劝导三乘,故等无异。

复次,三事示现及十二部经根本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是。

供养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若复有供养般若经卷,亦等无异。

此中佛说般若所以福德胜因缘,所谓般若能破一切苦恼、衰病、怖畏等。如负债人依王,王喻般若,负债人喻舍利。舍利是先世业因缘所成,因缘中应偿诸对;以般若波罗蜜薰修故,宿命因缘诸对及饥渴寒热所不能得,而得诸天世人所见供养。如负债人依王,反为债主所敬。

先说无诸衰病及怖畏,以明内;今说摩尼宝,人、非人不得其便,以明外。是人供养般若波罗蜜故,若今世、若后世,若身衰心病,尽皆能除;诸善愿事,随意能与。

得是般若波罗蜜大宝故,无诸怖畏、无所乏短;譬如无价宝珠,所愿皆得。

答曰:

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烧,有如是等功德。

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钢,用与阿修罗斗时,碎落阎浮提。

有人言:诸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舍利变成此珠,以益众生。

有人言:众生福德因缘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缘故,地狱中自然有治罪之器。

此宝珠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轻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如意珠义,如先说。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亦能除诸衰恼病苦等。

是宝珠有二种:有天上如意宝,有人间如意宝。诸天福德厚故,珠德具足;人福德薄故,珠德不具足。

是珠所著房舍、函箧之中,其处亦有威德。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者。

如如意宝珠能与在家人今世富乐,随意所欲;般若波罗蜜能与出家求道人三乘解脱乐,随意所愿。

如意宝珠在所著处,非人不得其便;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行者心与相应,恶邪罗刹不能入其心中沮坏道意、夺智慧命。复次,般若波罗蜜所在处,魔、若魔民、地神、夜叉、诸恶鬼等不能得便。

如宝珠能除四百四病,根本四病:风、热、冷、杂;般若波罗蜜亦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四病:贪、瞋、痴、等分。淫欲病分二万一千,瞋恚病分二万一千,愚痴病分二万一千,等分病分二万一千。以不净观除贪欲,以慈悲心除瞋恚,以观因缘除愚痴,总上三药或不净、或慈悲、或观因缘除等分病。

如宝珠能除黑闇;般若亦如是,能除三界黑闇。

如宝珠能除热;般若亦如是,能除淫欲、瞋恚热。

如宝珠能除冷;般若亦如是,能除无明、不信、不恭敬、懈怠等冷心。

日月皆诸宝所成,日能作热,月能作冷,虽俱利益众生,以不能兼故,不名为如意。

宝珠所在处,毒蛇等诸恶虫所不能害;般若亦如是,贪欲等毒所不能病。

若有人毒蛇所螫,持宝珠示之,即时除愈;有人为贪欲等毒蛇所螫,得般若波罗蜜,贪恚毒即除,如难陀、鸯群梨摩罗等。

有人眼痛盲瞽,以宝珠示之,即时除愈;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人以无明、疑悔、颠倒邪见等破慧眼,得般若即时明了。

如人癞疮痈肿,以宝珠示之,即时除愈;般若亦如是,五逆癞罪等,得般若即时消灭。

如以种种色裹宝珠,着水中随作一色;般若亦如是,行者得般若力故,心则柔软,无所著,随信手五根等,亦随顺四禅、四无量心、背舍、胜处及一切入。复次,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地,随顺遍学,无所违逆。第六缥色者,是虚空色。行者得般若观诸法空,心亦随顺不着。如是等种种者,入一切诸法,皆随顺无碍。

如水浑浊,杂色不净,以珠着中,皆清净一色;般若亦如是,人有种种烦恼、邪见、戏论,扰心浑浊,得般若则清净一色。

如如意珠有无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

今当别相说般若功德:是如意珠,但能除恶鬼,不能坏魔天;般若则能除二事。珠能治身病;般若能治身、心病。珠能治人、神所治病;般若能治一切天、龙、鬼神所不能治病。珠能治世世曾所治病;般若能治无始世界来未曾所治病。如是等种种差别。

珠能照所住处夜闇;般若能照一切烦恼相应无明黑闇,及不共无明一切法中不了痴黑闇。

珠但能破所住处热,不能破余处热;般若力,乃至无量世界劫尽大火,一吹能灭,何况一处热!

珠但能除形质火、日之热;般若能除三毒心热。

珠能除风雨、寒雪;般若能除十方无量世界众生不信、不恭敬、懈怠心等寒。

珠能却外毒螫,不能除四大毒蛇;般若能毕竟除此二种毒。

珠不能治邪见毒;般若能除。

珠能治肉眼;般若能治慧眼。

珠能治近见眼;般若能治远见眼。

珠能治肉眼,肉眼不作珠;般若能治慧眼,慧眼即作般若。

珠能治肉眼,后病复发;般若治慧眼,毕竟清净。

珠能治癞疮恶肿;般若能治身癞、心癞。

答曰:

眼是身中第一,所用最贵,是故别说。诸病中癞病最重,宿命罪因缘故难治,是故更说。

珠能令水随所裹色;般若能随顺心数善法。

珠不能转人心;般若能转一切众生心性所乐所欲。

珠能令所著处浊水清,非一切水;般若力能令六觉浊心即时清净;又于诸龙王、鬼神王、人王等贪恚浊心,能令清净。

珠能使所著函箧、房舍有威德;般若力能度十方无量世界阿僧祇众生,令有威德。

珠功德力入函箧,函箧不能与人随意功德;舍利得般若薰修故,有人供养,必还得般若而得成佛。

是函箧,凡夫之人所贵;舍利,凡夫、圣人所贵。

函箧,世间受乐人所贵;舍利,出世间、世间受乐人所贵。

般若是如意宝珠,函箧是舍利;舍利中虽无般若,般若所薰故得供养。

复次,诸圣法中,般若第一,无可譬喻;以世间人贵是宝珠故,以珠为喻。

人见如意宝珠,所愿皆得;若见珠所住处,亦得少愿。行者亦如是,得是般若波罗蜜义,即入佛道;若见般若所住舍利供养故,得今世、后世无量福乐,久必得道。

如是总相、别相,应当知。

答曰:

先已说: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为首、为明导;譬如王来必有将从,但举其主名,余者已尽得。

赞般若波罗蜜,是义先已说。

【经】

“复次,世尊!有二种法相:有为诸法相,无为诸法相。云何名有为诸法相?所谓内空中智慧,乃至无法有法空中智慧,四念处中智慧,乃至八圣道分中智慧,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无漏法中、世间法中出世间法中智慧,是名有为诸法法相。云何名无为诸法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过去诸佛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罗蜜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未来、现在世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现在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罗蜜得须陀洹道乃至辟支佛道。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义,以无相法故,无生无灭法故,无垢无净法故,无作无起、不入不出、不增不损、不取不舍法故。以俗法故,非以第一义。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等非不等、非相非无相、非世间非出世间、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非善非不善、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何以故?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不取声闻、辟支佛法,亦不舍凡夫法。”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亦不得。是菩萨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不得眼乃至意,不得色乃至法,不得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诸佛法,不得佛。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为得法故出。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性无所有、不可得,所用法不可得,处亦不可得!”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如汝所说!菩萨摩诃萨长夜行般若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况菩萨及菩萨法!”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但行般若波罗蜜,不行余波罗蜜耶?”

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菩萨尽行六波罗蜜法,以无所得故。行檀波罗蜜,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财物;行尸罗波罗蜜,不得戒,不得持戒人,不得破戒人;乃至行般若波罗蜜,不得智慧,不得智慧人,不得无智慧人。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持戒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尸罗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忍辱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羼提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精进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禅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禅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观诸法时,般若波罗蜜为作明导,能具足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以无所得故,所谓色乃至一切种智。憍尸迦!譬如阎浮提诸树,种种叶、种种华、种种果、种种色,其荫无差别;诸波罗蜜入般若波罗蜜中,至萨婆若,无差别亦如是,以无所得故。”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罗蜜,一切功德成就!世尊!般若波罗蜜,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无等功德成就!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如般若波罗蜜所说正忆念;复有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其福何所为多?”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我还问汝,随汝意报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诸佛舍利,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若复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许与他人,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其福何所为多?”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闻法中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供养舍利,乃至幡盖;若复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许与他人令供养,其福甚多!世尊!佛见是福,利众生故,入金刚三昧中,碎金刚身作末舍利。何以故?有人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乃至苦尽故。”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供养、恭敬,华香乃至幡盖;若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学,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罗蜜中义为他人说,开示、分别,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胜于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所从闻般若波罗蜜,当视其人如佛,亦如高胜梵行人。何以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即是佛;般若波罗蜜不异佛,佛不异般若波罗蜜。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高胜梵行人,高胜梵行人者,所谓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亦学是般若波罗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声闻人亦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罗汉道;求辟支佛道人亦学是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菩萨亦学是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供养现在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当供养般若波罗蜜!

“我见是利益,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作如是念:‘谁有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依止住者?’憍尸迦!我,一切世间中,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婆罗门中,不见与我等者,何况有胜者!我自思念:‘我所得法,自致作佛;我供养是法,恭敬、尊重、赞叹,当依止住,依是法。何等是法?所谓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我自供养是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已,依止住;何况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幡盖?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中生诸佛。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声闻道,皆应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

【论】

答曰:

帝释赞叹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法,此中欲说因缘。

有为法相,所谓十八空,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略说善、不善等,乃至世间、出世间,是名有为法相。何以故?是作相,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故。

与上相违,即是无为法相。

是二法,皆般若波罗蜜中摄。

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意菩萨所学。

若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

是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用无相法故,无生无灭等。以世谛故作是说,非第一义谛。”

菩萨行是诸法实相,虽能观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虽能行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何以故?以得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故。

佛可其所叹:“菩萨常习是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何况余法!”

帝释意念:“若般若是究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波罗蜜,何用余法?”

佛答:“菩萨行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罗蜜。”若但行般若,不行五法,则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

譬如愚人不识饮食种具,闻盐是众味主,便纯食盐,失味致患。行者亦如是,欲除着心故,但行般若,反堕邪见,不能增进善法;若与五波罗蜜和合,则功德具足,义味调适。虽众行和合,般若为主。

若布施等诸法离般若波罗蜜,则有种种差别;至般若波罗蜜中,皆一相无有差别。譬如阎浮提阿那婆达多池,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归之,俱入大海,则失其本名,合为一味,无有别异。又如树木,枝叶华果,众色别异,荫则无别。

答曰:

蔽光故影现,无光之处即名为荫,荫不以大小异形为义。

答曰:

独行读、诵、正忆念虽难,或以我心,故功德小。以经卷与他者,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缘,无吾我故,功德为大。如佛问帝释:“若人自供养舍利,复有人以舍利与他令供养,其福何所为多?”答曰:“与他人令供养得福多。”以无吾我、慈悲心与故。

佛虽不用福德,见有如是大利益众生故,是以入金刚三昧,自碎其身。

答曰:

信净心从二因缘生:一者、内正忆念,二者、外有良福田。譬如有好谷子,田又良美,所收必多。是故心虽好,必因舍利,然后得大果报。

佛既可其言,复更自说:“有人书写经卷与人,复有人于大众中广解其义,其福胜前。视是人如佛,若次佛。”

如佛、若次佛义,如先说。

佛以二种因缘,证般若波罗蜜为胜:一者、三世圣人从中学,成圣道;二者、我以此法故得成无上圣,我今还师仰此法。法者,诸法实相,所谓般若波罗蜜。

“憍尸迦!我更无所求,而犹推尊般若供养,何况善男子不以种种供具供养般若波罗蜜!”

此中说因缘:“般若是菩萨根本因缘,菩萨是诸佛根本因缘,诸佛是一切世间大利益安乐因缘。是故声闻、辟支佛人欲疾安隐入三解脱门者,犹尚供养般若波罗蜜,何况菩萨!”

供养具者,所谓以一心听受乃至正忆念,及以华香乃至幡盖。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九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挍量法施品第三十八(卷六十)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于汝意云何?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读、诵、说,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无漏法,善男子、善女人从是中学,已学、今学、当学,入正法位中,已入、今入、当入,得须陀洹果,已得、今得、当得;乃至阿罗汉果,求辟支佛道亦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正法位中,已入、今入、当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憍尸迦!何等是无漏法?所谓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四圣谛,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善男子、善女人学是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

“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须陀洹果;是人得福德,胜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何以故?憍尸迦!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不离地狱、畜生、饿鬼苦。憍尸迦!教一人得须陀洹果,离三恶道故。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亦如是。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人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何以故?憍尸迦!以菩萨因缘故,生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以菩萨因缘故,生诸佛。以是因缘故,憍尸迦!当知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书、持、读、诵、说,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善法。是善法中学,便出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便有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便有诸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便有诸佛。

“憍尸迦!置一阎浮提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四天下世界中众生令行十善道,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书、持、读、诵、说,得福多!余如上说。憍尸迦!置四天下世界中众生。若教小千世界中众生令行十善道亦如是。憍尸迦!置小千世界中众生。若教二千中世界中众生令行十善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书、持、读、诵,是人得福多!余如上说。憍尸迦!置二千中世界中众生。若教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令行十善道;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书、持、读、诵,是人福德多!憍尸迦!置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若教如恒河沙等世界中所有众生令行十善道;若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书、持、读、诵,其福德多!余如上说。

“复次,憍尸迦!有人教一阎浮提众生,令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福德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书、持、读、诵、说,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善法。余如上说。憍尸迦!置阎浮提众生,复置四天下世界中众生、小千世界中众生、二千中世界中众生、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憍尸迦!若有人教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令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于汝意云何?是人福德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书、持、读、诵、说,得福多!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善法。余如上说。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是般若波罗蜜,书、持、读、诵、说、正忆念,是人福德,胜教阎浮提人行十善道,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正忆念者,受、持、亲近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受、持、亲近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忆念内空乃至一切种智,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罗蜜义?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义者,不应以二相观、不应以不二相观,非有相、非无相,不入不出,不增不损,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取不舍,不住非不住,非实非虚,非合非散,非着非不着,非因非不因,非法非不法,非如非不如,非实际非不实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以是般若波罗蜜义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开示、分别,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甚多,胜自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自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亦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甚多!”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福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尽其寿命,随其所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供养;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因缘为他人广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何以故?诸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行檀波罗蜜,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为他人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其福甚多,以无所得故。云何名有所得?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用有所得故布施,布施时作是念:‘我与,彼受,所施者物。’是名得檀,不得波罗蜜;‘我持戒,此是戒。’是名得戒,不得波罗蜜;‘我忍辱,为是人忍辱。’是名得忍辱,不得波罗蜜;‘我精进,为是事勤精进。’是名得精进,不得波罗蜜;‘我修禅,所修是禅。’是名得禅,不得波罗蜜;‘我修慧,所修是慧。’是名得慧,不得波罗蜜。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者,不得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修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佛告释提桓因:“菩萨摩诃萨布施时,不得与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是人得具足檀波罗蜜;乃至修般若波罗蜜时,不得智、不得所修智,是人得具足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当为他人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何以故?憍尸迦!未来世当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闻是相似般若波罗蜜,失正道。善男子、善女人应为是人具足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何等是相似般若波罗蜜?”

佛言:“有善男子、善女人说有所得般若波罗蜜,是为相似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说有所得般若波罗蜜,是为相似般若波罗蜜?”

佛言:“善男子、善女人说有所得般若波罗蜜是相似般若波罗蜜者,说色无常,作是言:‘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罗蜜。’行者求色无常,是为行相似般若波罗蜜。说受、想、行、识无常,作是言:‘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罗蜜。’行者求受、想、行、识无常,是为行相似般若波罗蜜。说眼无常乃至说意无常;说色无常乃至说法无常;说眼界无常,色界、眼识界无常,乃至说意界、法界、意识界无常。说地种无常乃至说识种无常;说眼识界无常乃至说意识界无常;说眼触无常乃至说意触无常;说眼触因缘生受无常乃至说意触因缘生受无常;广说如五众。说色苦乃至说意触因缘生受苦;说色无我乃至说意触因缘生受无我,皆如五众说。行者行檀波罗蜜时,为说色无常、苦、无我;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说无常、苦、无我。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为说无常、苦、无我;行四念处,为说无常、苦、无我。乃至行萨婆若时,为说无常、苦、无我。作如是教:‘能如是行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相似般若波罗蜜。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当来世说相似般若波罗蜜,作是言:‘汝善男子!修行般若波罗蜜,汝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当得初地乃至当得十地。’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行者以相似有所得,以总相修是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相似般若波罗蜜。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说般若波罗蜜,作是言:‘汝善男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已,当过声闻、辟支佛地。’是名相似般若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为求佛道者如是说:‘汝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罗蜜已,入菩萨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便住菩萨神通,从一佛界至一佛界,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如是说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罗蜜。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为求佛道者如是说:‘汝善男子、善女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当得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如是说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为求佛道者说:‘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功德善本,从初发心至成得佛,都合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说者,是名相似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为求佛道者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佛道者说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汝修行般若波罗蜜,莫观色无常。何以故?色、色性空,是色性非法,若非法即名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色非常非无常。何以故?是中色尚不可得,何况常、无常!’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说者,是名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为求佛道者说:‘汝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莫有所过、莫有所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过、可住。所以者何?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空是非法,若非法即是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入可出、可生可灭。’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说,是名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广说如上,与相似相违,是名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演说般若波罗蜜义。若如是说般若波罗蜜义,所得功德,胜于前者。”

【论】

者言:

佛更欲以异门明般若波罗蜜胜故,问帝释言:“若有人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其福多不?”如经中广说。

此中说所以胜因缘,所谓般若波罗蜜,广说诸无漏法,成三乘道,入涅槃,不复还;十善道但善有漏法,受世间无常福乐,还复堕苦,是故不如。

复次,先是世间法,后是出世间法;先是能生生死法,后是能灭生死法;先是无常乐因缘,后是常乐因缘;先是凡夫、圣人共法,后但是为圣人法。如是等差别。无漏法者,三十七品、十八不共法,乃至无量诸佛法。

欲令是事了了易解故,更说因缘,所谓“教一人令得须陀洹果,得大福德,胜于教阎浮提人行十善道——虽行十善,未免三恶道故。乃至得阿罗汉、辟支佛道亦如是。”

佛更说譬喻:“若有人教一阎浮提人令得声闻、辟支佛道,不如有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得福多。何以故?须陀洹至辟支佛皆从菩萨生故。”

是般若波罗蜜中,种种说佛道因缘,是故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人,胜以十善教四天下乃至如恒河沙等世界。

复次,教阎浮提人乃至恒河沙等世界人令行四禅等乃至五神通亦如是。

但四禅等是离欲人,与十善差别。

复次,若有人教一阎浮提人乃至如恒河沙世界,令行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不如是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说、正忆念,得福多。得福多者,上以般若经卷与他人,今自行般若为异。

先十善道,乃至五神通别说,今合说。

答曰:

受、持、读、诵、说,福德多;以正忆念能具二事,所谓福德、智慧,是故别说。如人采药草,乃至合和而未服之,于病无损,服乃除病;正忆念如服药病愈,是故但解正忆念。

正忆念相,所谓非二非不二行般若波罗蜜。二不二义,如先说。

初以书经卷,胜舍利;中以经卷与人,胜教人行十善乃至五通;今受、持、读、诵、说,于受、持边,正忆念最胜。今如诸佛怜愍众生故为解其义令易解,胜自行正忆念。

是时,佛欲广分别福德故,说言:“若有人尽形寿供养十方佛,不如为他解说般若义。”此中说胜因缘:“三世诸佛皆学是般若成无上道。”

复次,“若菩萨于无量劫行六波罗蜜,以有所得故,不如为人解说般若波罗蜜。”有所得者,所谓以我心于诸法中取相故。

佛更欲说般若正义,故答帝释:“菩萨以无所得行六波罗蜜,则得具足。”具足即是般若波罗蜜正义。

有人未来世说相似般若者,会中人闻说正忆念,作是思惟:“何者是邪忆念?”是故说相似般若波罗蜜相。如人知是道非道故,能舍非道、行正道。

复次,怜愍未来世众生不见佛及诸大菩萨,但见经书;邪忆念故,随着音声,说相似般若波罗蜜。相似者,名字语言同,而心义异。如以着心、取相说五众等无常乃至无生无灭,是相似般若。若以不着心、不取相说五众无常,但为破常颠倒故,不着无常,是真实般若。

如是说法人,教舍相似般若波罗蜜,修习真般若波罗蜜,是名说般若波罗蜜正义,胜前功德。◎

◎【经】

“复次,憍尸迦!阎浮提中所有众生,皆教令得须陀洹。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来!受是般若波罗蜜,勤读、诵、说、正忆念,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诸须陀洹。憍尸迦!置阎浮提中众生,复置四天下众生,小千世界、二千中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若有人教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尽教令得须陀洹。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如是言:‘善男子!汝来!受是般若波罗蜜,勤读、诵、说、正忆念,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诸须陀洹。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阎浮提中人,令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如是言:‘汝来!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罗蜜,勤读、诵、说、正忆念,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诸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故。乃至教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亦如是。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中众生令得辟支佛道。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如是言:‘汝来!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罗蜜,勤读、诵、说、正忆念,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诸辟支佛道故。四天下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亦如是。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中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如是言:‘汝当随般若波罗蜜中学,当得一切智法;汝若得一切智法,汝便得修行般若波罗蜜,增益、具足;若得修行般若波罗蜜,增益、具足,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中生诸初发意菩萨摩诃萨故。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中众生令住阿鞞跋致地。于汝意云何?是人得福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其义,开示、分别,令易解;如是言:‘汝来!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汝便得一切智法;得一切智法已,乃至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菩萨摩诃萨阿鞞跋致地故。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复次,憍尸迦!一阎浮提中众生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是人演说般若波罗蜜,及其义解、开示、分别;如是言:‘汝来!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学已,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人为一阿鞞跋致菩萨演说般若波罗蜜,及其义解、开示、分别;如是言:‘善男子!汝来!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学已,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所得功德甚多。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亦如是。

“复次,憍尸迦!若有一阎浮提中众生皆得阿鞞跋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罗蜜为是人演说其义。于是中有一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是菩萨演说般若波罗蜜,及其义解,是人功德最多。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亦如是。”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菩萨摩诃萨转转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是应转转教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应教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亦应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随其所须。是善男子、善女人,法施、财施供养是菩萨,所得功德,胜于前者。何以故?世尊!是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为圣弟子,安慰诸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以法施、财施利益,法应尔。何以故?菩萨中生诸佛圣众。若菩萨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诸菩萨不能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若不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则无声闻、辟支佛。以是故,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断地狱、畜生、饿鬼道,世间便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便有檀波罗蜜、尸罗、羼提、毗梨耶、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出现于世,声闻、辟支佛乘、佛乘皆现于世。”

【论】

者言:

教阎浮提人乃至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人令得声闻、辟支佛道,不如为他人演说般若波罗蜜义。

此中说因缘:“是诸贤圣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故。”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实相,正遍知名为佛,小不如是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转不如是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爱念、供养能知诸法实相者,是天王、人王等世间福德人。是故常说:“般若波罗蜜出生诸贤圣、刹利大姓,乃至一切诸天。”

复次,教一阎浮提乃至恒河沙等世界中人发无上道乃至阿鞞跋致,不如为一阿鞞跋致人解说般若波罗蜜正义。

答曰:

说般若正义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菩萨,二者、出三界不生不死法性生身菩萨。

是菩萨但说过阿鞞跋致菩萨事,所谓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分别一切众生三世无量劫心行业因缘,分别诸世界起灭成败劫数多少、大慈大悲、一切智等无量诸佛法。为是一人说法胜教阎浮提乃至如恒河沙世界众生令发心,又复至阿鞞跋致。

从阿鞞跋致已上至佛道,中间更有一人近佛道,疾欲成佛。教是人般若波罗蜜正义者,其福最多!何以故?福田大故,福德亦大。

譬如供养一切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圣人乃至欲坐道场菩萨,不如供养一佛。

譬如犯于太子,得罪过犯一切人;若供养太子,得恩胜于供养一切凡人。若犯国王,得罪过于犯太子;若供养国王,胜于供养太子。

如是,教化供养疾近作佛菩萨,胜于供养教如恒河沙等阿鞞跋致菩萨功德。所以者何?福田深厚,其法能令众生增长故。

尔时,帝释知是法力大故,白佛言:“菩萨转转近无上道,如是应教化供养,功德转多。”

尔时,须菩提赞帝释言:“善哉!善哉!汝能安慰劝进诸菩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以财、法二施。”

财施者,供养具、衣食等;“法施”者,所谓教六波罗蜜等。

帝释得道故,名为圣弟子。圣弟子法,应安慰劝进诸菩萨。

是中说因缘:“是诸圣众皆从菩萨中出。何以故?若菩萨不行六波罗蜜,不成无上道,则无须陀洹乃至辟支佛。菩萨因缘故,十善道乃至无量佛法出现于世;是故三恶道断,有刹利大姓乃至诸佛出现于世。”

是故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正义,教近佛道,福德最大。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