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失菩提心 修诸善法 是名魔业

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 愿一切众生远离亲疏爱憎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相 轮回相续飘泊众有情 自心光明法界中休息 发四无量大乘菩提心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无边苦众生

如母有情诸苦患 我愿暗中自取受

何时为度尽 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 受持此行心

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 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
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 要发成佛度众的菩提宝心

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愿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 我此愿亦无有尽

纵使你堕入地狱,也只是一个人,没有什么好丧气。
就算你超脱轮回,单单一个人,没有理由要庆幸。
如果你想到无数的其他众生,都像你一样,想得到快乐,不要受苦,你就变得微不足道。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在线阅读:《入菩萨行》(索达吉堪布 讲释) 《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译注)

《修心八颂》《佛子行三十七颂》 《妙法莲华经 安乐行品》

华严会上,诸大声闻不能见、不能知、不能闻……如来诸大神变……的原因

《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译注PDF版下载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讲记》摘录

作为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子,不论你是修显宗或密宗,这部论典极为重要。如果没有通达此论的内容,无法生起入大乘之基础——菩提心;如能通晓此论,则已得八万四千法门之心要总汇。

以释迦牟尼佛代表的三世诸佛,为了度化众生,在三大阿僧祗劫中,以明鉴万法的无漏智慧,作了甚深观察思维抉择后,得出了一个答案:要遣除众生无明痴暗所引起的痛苦,使他们得到究竟安乐,唯有修学菩提心!若不依止菩提心,不能证得等觉之位,若依此心,则能获得最胜乐的佛果,因此说觉心最饶益。抉择此理者是最究竟的量士夫——诸佛;抉择时间是多劫;抉择方式是“深思维”;抉择结果是“觉心最饶益”。以这样严谨、圆满抉择,所得出的结果,理所当然是究竟正量。

三界之内是无异于一栋正燃着熊熊烈火的住宅,一个明智之人谁会平白无故生活在火宅中呢?他们会努力奋斗,摆脱自己可怕的处境。追求超越三界的安乐,这当然要依照一定方法。三界总导师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能让人得到解脱,都很珍贵,但菩提心法门是最珍贵的,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总汇。

在藏传佛教中,《入行论》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如果是一个出家人,不通达此论,那么大家都会认为他不算真正的佛教徒。在噶当派中,《入行论》是必须修习的噶当六法之一,要求学人在实修前通达此论;在我们宁玛巴中,不论哪个正规寺庙,没有不讲习《入行论》的。但在汉传佛教中,未听说过有人讲习《入行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我想从我们这代人开始,若着重弘扬此论,对众生一定有极大利益。

整个大乘基础建立在“发菩提心”上,然而纵观专弘大乘教法的汉传佛教,似乎没有对此予以应有的重视,你们当中有人学过华严、天台教法,有人专修过禅宗、净土等法门,但是有没有一套系统的发菩提心教授及修法呢?虽然净宗省庵祖师有《劝发菩提心文》,文中以报佛祖、父母、施主等恩德而劝发菩提心,但具体使菩提心生起、稳固及增上的次第修法何在呢?

在此有必要再三强调,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础。未发菩提心,无论你修任何法,如观本尊、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也得不到戒体。你们有些人觉得《入行论》不重要,不是实修的法门,只是“哲理佛法”。这是无比的大邪见,《入行论》是真正大乘佛法实修大仪轨,若此非实修法,岂有其余实修法耶!

《入行论》是佛菩萨的金刚语,其意义非常深远,利益也很广大。大家不要以为此论平淡易懂而生慢心。印度的大论师对此有一百多部讲义,藏地也有许多大成就者作了讲义。若是一般易懂的论典,不可能有许多大智者去著论、讲解。你们如能了解到本论的重要性,对其生起特别的信心与希求,将自全部身心去投入闻思修习此论,以此论不可思议之加持力,相续中会自然地生起菩提心,从此就真正步入了菩提正道,顺利的到达成佛彼岸!

《入菩萨行广释 第六品 安忍》本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以此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本品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此品,引导弟子修习安忍。因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烦恼,有的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不同的烦恼习气要断除,必须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门去对治,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九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节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随众生根器所宜。略说如来少分境界。何以故。诸佛世尊。为诸众生。无智作恶。计我我所。执着于身。颠倒疑惑。邪见分别。与诸结缚。恒共相应。随生死流。远如来道故。出兴于世。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嗔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嗔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何等为百万障。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世界障。生诸恶趣障。生诸难处障。多诸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顽钝诸趣障。坏失正念障。阙少智慧障。眼障耳障。鼻障舌障。身障意障。恶知识障。恶伴党障。乐习小乘障。乐近凡庸障。不信乐大威德人障。乐与离正见人同住障。生外道家障。住魔境界障。离佛正教障。不见善友障。善根留难障。增不善法障。得下劣处障。生边地障。生恶人家障。生恶神中障。生恶龙恶夜叉。恶乾闼婆。恶阿修罗。恶迦楼罗。恶紧那罗。恶摩睺罗伽。恶罗刹中障。不乐佛法障。习童蒙法障。乐着小乘障。不乐大乘障。性多惊怖障。心常忧恼障。爱着生死障。不专佛法障。不喜见闻佛自在神通障。不得菩萨诸根障。不行菩萨净行障。退怯菩萨深心障。不生菩萨大愿障。不发一切智心障。于菩萨行懈怠障。不能净治诸业障。不能摄取大福障。智力不能明利障。断于广大智慧障。不护持菩萨诸行障。乐诽谤一切智语障。远离诸佛菩提障。乐住众魔境界障。不专修佛境界障。不决定发菩萨弘誓障。不乐与菩萨同住障。不求菩萨善根障。性多见疑障。心常愚闇障。不能行菩萨平等施故起不舍障。不能持如来戒故起破戒障。不能入堪忍门故起愚痴恼害嗔恚障。不能行菩萨大精进故起懈怠垢障。不能得诸三昧故起散乱障。不修治般若波罗蜜故起恶慧障。于处非处中无善巧障。于度众生中无方便障。于菩萨智慧中不能观察障。于菩萨出离法中不能了知障。不成就菩萨十种广大眼故。眼如生盲障。耳不闻无碍法故口如哑羊障。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坏障。不能辨了众生语言故成就舌根障。轻贱众生故成就身根障。心多狂乱故成就意根障。不持三种律仪故成就身业障。恒起四种过失故成就语业障。多生贪嗔邪见故成就意业障。贼心求法障。断绝菩萨境界障。于菩萨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于菩萨出离道中心生懒惰障。于菩萨智慧光明门中心生止息障。于菩萨念力中心生劣弱障。于如来教法中不能住持障。于菩萨离生道不能亲近障。于菩萨无失坏道不能修习障。随顺二乘正位障。远离三世诸佛菩萨种性障。

佛子。若菩萨。于诸菩萨。起一嗔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何以故。佛子。我不见有一法为大过恶。如诸菩萨。于余菩萨。起嗔心者。

发菩提心

优婆塞戒经 节选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着。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着。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碱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无明闇。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大方广佛华严经》节选


见最胜智微妙身 相好端严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难遇 菩萨勇猛初发心
见无等比大神通 闻说记心及教诫 诸趣众生无量苦 菩萨以此初发心
闻诸如来普胜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虚空不分别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三世因果名为处 我等自性为非处 欲悉了知真实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 所有一切善恶业 欲悉了知无不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诸禅解脱及三昧 杂染清净无量种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诸众生根利钝 如是种种精进力 欲悉了达分别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种种解 心所好乐各差别 如是无量欲悉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众生诸界各差别 一切世间无有量 欲悉了知其体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有为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处 悉欲了知其实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世界诸众生 随业漂流无暂息 欲得天眼皆明见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体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诸结惑 相续现起及习气 欲悉了知究竟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诸众生所安立 种种谈论语言道 如其世谛悉欲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诸法离言说 性空寂灭无所作 欲悉明达此真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悉震动十方国 倾覆一切诸大海 具足诸佛大神通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无量土 一一光中觉一切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难思诸佛刹 悉置掌中而不动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无量刹众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无人无有我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不可思议诸国土 尽抹为尘无遗者 欲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无量劫 一切世间成坏相 欲悉了达穷其际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三世所有诸如来 一切独觉及声闻 欲知其法尽无余 菩萨以此初发心
无量无边诸世界 欲以一毛悉称举 如其体相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无量无数轮围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寂静一妙音 普应十方随类演 如是皆令净明了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语言法 一言演说无不尽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世间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证寂灭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使十方诸世界 有成坏相皆得见 而悉知从分别生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十方诸世界 无量如来悉充满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萨以此初发心
种种变化无量身 一切世界微尘等 欲悉了达从心起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 无量无数诸如来 欲于一念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具演说一句法 阿僧祇劫无有尽 而令文义各不同 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方一切诸众生 随其流转生灭相 欲于一念皆明达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身语及意业 普诣十方无所碍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萨以此初发心
菩萨如是发心已 应令往诣十方国 恭敬供养诸如来 以此使其无退转
菩萨勇猛求佛道 住于生死不疲厌 为彼称叹使顺行 如是令其无退转
十方世界无量刹 悉在其中作尊主 为诸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无退转
最胜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净法 劝诸菩萨说与人 如是教令离烦恼
一切世间无与等 不可倾动摧伏处 为彼菩萨常称赞 如是教令不退转
佛是世间大力主 具足一切诸功德 令诸菩萨住是中 以此教为胜丈夫
无量无边诸佛所 悉得往诣而亲近 常为诸佛所摄受 如是教令不退转
所有寂静诸三昧 悉皆演畅无有余 为彼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不退转
摧灭诸有生死轮 转于清净妙法轮 一切世间无所著 为诸菩萨如是说
一切众生堕恶道 无量重苦所缠迫 与作救护归依处 为诸菩萨如是说
此是菩萨发心住 一向志求无上道 如我所说教诲法 一切诸佛亦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乘愿再来

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八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既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纶说可以,另一些却说不可以;大乘唯识宗等都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的"业因"没有烦恼为"缘"引发,就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修集福德因缘,乃至成佛。

——摘自 广超法师《佛学基础知识》

历代大宝法王(贤劫第六佛) 寻找香格里拉 圣号:噶玛巴千诺

嘉瓦仁波切 班禅

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如意宝晋美彭措法王

藏王赤松德赞-龙多·丹增荣波活佛

佛陀十六大弟子之薄拘罗尊者-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

阿弥陀佛化身-丰干、文殊化身、普贤化身……

道魁祖师-清定上师

大势至菩萨化身-印光大师

密勒日巴尊者-宗南嘉楚仁波且

顶果钦哲法王转世灵童坐床大典

仁珍堪布-根让仁波切

米朗江措堪布—杨洪居士

乘愿再来的圣人

……

喜玛拉雅人 (Himalayans)

阿爸已走 你为何不走 阿妈没走
阿妈已走 你为何不走 情人没走
情人已走 你为何不走 儿子没走
儿子已走 你为何不走 牦牛没走
牦牛已走 你为何不走 草原没走 草原没走

甘丹人已走 你为何不走 色拉人没走
色拉人已走 你为何不走 哲蚌人没走
哲蚌人已走 你为何不走 若刹人没走
若刹人已走 你为何不走 经幡没走
经幡已走 你为何不走 圣山没走 圣山没走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