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三讲) 2009/11/2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本分」,我们学到「发心住」。
我们把清凉大师的《疏》念一段,「初发心住者,璎珞云,是上进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修一切行,一切法门,乃至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为住」,这一段,我们把下面也念下来,「依仁王,起信,即十千劫来,修信行满,入位不退,创起大心,发心即住,名发心住。三种发心中,即信成就发心也」,到这里是一段。前面我们学到行十信心,引用「无尽藏品」的十种信,对於我们初学的人来说很有帮助。但是此地讲行十信心,是前面十信菩萨所修的,做菩萨真修的方便,换句话说,是菩萨修行的根基。十信心我们前面学过,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念心,就是初信,二信是修念心,三信是精进心,四信是慧心,五信是定心,六信是不退心,七信是护法心,八信是回向心,九信是戒心,就是戒律,心里真有戒律,最后一个是愿心。所以清凉大师说,开始从信心修,圆满是愿心出现,这十种信修圆满就入住,往上一升级就是初住,就是我们此地讲的法慧菩萨。修了多久?经上告诉我们,「一劫二劫」。这个意思,我们要体会如来说法的真实义,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一劫二劫意思是什么?意思是长时不退,这个很重要,决定不退心。「一恒二恒」,恒是恒河沙数,一个恒河沙数、两个恒河沙数佛所,这一句的意思是常随佛学。长时不退,常随佛学,学什么?学十信心。
《璎珞经》里面有一段经文说,「修十信心须具十德」。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当然长时不退,我们有长时,这肯定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都是皈依三宝,修学佛法。不能够像菩萨一样,我们没有那么好的缘分,遇不到佛,遇不到佛就是遇不到好老师,我们就会中断,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也是许多劫到今天不能成就。遇到好老师,自己还要有学习的条件,就是做学生的条件,你就会成功。做学生的条件,《璎珞经》上给我们讲「十德」,这十种德是我们必须要学的。如果具有十德,我们相信你就会遇到好老师,为什么?十德是能感,诸佛如来他就应,感应就现前。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佛不来,来了没用处,来了怎么?你无动於衷。所以这十句就很重要。第一句「遭苦能忍」。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契合,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修世法、修佛法,尤其是佛法,真的是苦不堪言,你要不能忍,你就会退转,这一生空过了。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晓得,现在是进入到佛法的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是有起也有伏,我们现在是在什么时代?是在走下坡的时代,几乎走到低谷,为什么?大家都不认真学。大家都不认真学,你要认真学,人家看不顺眼,总是要想办法找你麻烦。我这一生遭这种事情就太多了,好在年轻的时候跟著李老师学经教,老师就说过很多次,我心里就有底子。老师这么说:「你学讲经,讲得不好人家笑话你,还行,如果讲得好,你将来走投无路。」什么原因走投无路?他没说,他的话很含蓄。什么原因?嫉妒、障碍。现在这个社会有几个人能够成人之美,能够成就你?他不能成就你,他要拖你下水。
出家了,难得,不容易,我出家就很谨慎很小心。是个年轻的法师,还小我一岁,知道我在台中学经教,在台湾没有家累,有意思出家,他派了一个人来找我,到台中来找我。我过去跟诸位说过好几次,两个月当中来找我九次,刘备请诸葛亮是三顾茅庐,我这是法师派人来请我出家两个月九次,我看他很诚恳。提出的条件,我出家不做经忏佛事,不做法会,我要学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我那个师父答应我了。刚刚出家也没有供养,身上一分钱没有,我说我在台中学业没完成,每个月我到台中住一个星期,还要亲近李老师,继续不断的跟他学习。这个常住要答应我,往返台中的旅费、火车票要提供给我,都答应了。我很欢喜,跟他出家了,心悟法师,跟他出家,那个时候他是圆山临济寺的方丈。没有想到一年之后他还俗了,还俗之后白圣法师来接这个寺庙的住持,我这些条件白圣法师不同意,很勉强的让我再到台中去学了二、三个月,以后就很不高兴。我看了没法子,我就向老和尚告长假,我说:能不能让我到台中去学两年,到台中住两年我再回来?我说:过年我回到常住来,你老人家的生日我回来给你祝寿。我去了才几个月,他老人家生日,我回来祝寿,他看到我,「你们这些人,出去了你还想回来?」我这才晓得,临济寺我回不去了。他的要求是放弃讲经教学,跟大众一样参加寺院里面的法会、经忏佛事,他说:你可以回来,如果不放弃讲经教学的话,你就别回来。
我这是遇到真正困难,那个时候心里想的是只有两条路子可以走,一条就是答应老和尚,另外一条路是还俗。这个状况之下怎么办?我遇到一个听众,就是韩馆长,她是常常听我讲经的。我把我这个困难告诉她,她是北方人,很讲义气,觉得这个事情太不公平。她带我到她家里,她家是独立的一个小洋房,独栋的,前后都有院子,两层楼的小房子,楼上有个房间空著的,楼上她的小儿子住,就一个人,小儿子念初中。问我可不可以,我也很为难,我就带著她到台中去见李老师,把实际状况向老师报告。我跟韩馆长的条件,就是要她找地方给我讲经,她真做到了,租地方、借地方,借人家的办公室,她朋友的办公室,晚上不上班。那也不是长期办法,以后就租房子,租房子也不是长期的,所以常常换地方。《华严经》是七处九会,我们不止七处,也不止九会。就这种方式,我讲经教学没有中断。李老师同意了,所以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这样的生活过了十七年,真不容易!十七年之后,我们才有个小道场,就是景美的华藏视听图书馆。最初买的这个地方只有五十坪,一个教室,以后慢慢扩充,扩充大概有二、三百坪的样子,有一点小规模了。所以你说多困难!韩馆长走了之后,人事上又起了变化,我们不能不离开。离开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不到四年,问题又出来了,我们再从新加坡搬到澳洲。我这一生学佛五十八年了,确实,韩馆长帮助我三十年,那三十年他们全家护持,我生活安定,没有这三十年就没有成就,所以这个恩德非常之大!诸位想想,什么人能够护持你三十年,让你三十年心定下来去学教?像这样的护法,我相信找不到第二个。我们真正在佛法上有这么一点基础,可以自立了,她才走的。走了之后我们虽然离开台湾,在外面的法缘依旧是非常殊胜,道理在此地。遭苦不能忍就退心,那就完了,所以这是头一个条件。常常想到世尊灭度的时候,教给后世弟子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换句话说,你要真正发心弘法利生、护持正法,头一个你就要想到吃苦。什么苦都能够忍受,你才能走这个路子,你才能得到三宝的加持;如果怕苦,这个路子你走不通,怕难你也走不通,不怕难、不怕苦。你看到今天众生多苦,我们希望我们自己多吃一点苦,众生能少吃一点苦,这叫代众生苦,先决条件。
第二个,「慈悲深厚」。你能够真正爱护众生,尤其是现前这个时代的众生。老人可怜,年老了儿孙不养活他,没有依靠,我们在国外有三十年了,看得很多。外国的老人年老的时候,现在许多是国家养老,有救济金给他,物质生活可以不愁,精神生活完全没有。每个老人心里心情都不好,一天到晚都不讲话,老人院许多老人都想自杀,活在人间毫无意义。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儿童,儿童可怜,可怜在什么地方?没有机会接受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他们长大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长辈,学得一些技术,不会做人,明显的增长自私自利。这是现在全世界普遍的现象,你看一老、一小,多可怜!我们在最近十年当中接触很多宗教,参加多次世界和平会议,我们对社会的严重性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所以极力提倡宗教团结、族群团结,也极力提倡改善养老、育幼的教育,让老人在晚年真正过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如果有儒释道三个根的教育,能做得成功。所以学佛就要效法佛菩萨,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做出一生牺牲奉献。我们今天讲忍苦忍难,比释迦牟尼佛还差很大一段距离,他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真有慈悲心!没有深厚的爱心,这个十信也不能成就。
第三,「修习善根」。这个善根是讲世间的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十善业道》后面「意三」就是讲的这个。反过来,贪瞋痴,佛给我们讲那叫三毒。也就是说,六道里面所有一切毒害,都是从三毒生的,六道里面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三善根生的。这个重要!自己要认真学,於世出世间法没有贪恋,自己有的,能够布施供养给所需要的人。这是修习善根,财布施。现前这个社会,最缺乏的是圣贤教育,学习伦理道德,以佛弟子的身分在世间讲经教学,宣扬伦理道德,这叫护持正法,法布施。法布施果报是聪明智慧,财布施是得财富,施一定有得。「舍得」是佛学的名词,社会上很多人用,他不知道出处,这是出自於佛经上的,有舍后面就有得。得到之后还要把它舍掉,所以舍得是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你舍一定有得,舍财得财富,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舍无畏是什么?譬如照顾一些苦难的众生,这里面有苦有难。照顾老人那就是布施无畏,让他没有恐怖、没有忧虑,让他心情快乐,这是布施无畏,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果报得到之后还要把它舍掉,不要去享受,你一享受你就堕落,就错了。所以得到的那个还要把它舍掉,叫舍得,把得的也舍掉。可是你愈舍,后面来的就愈多,愈多愈舍,不要留,一留自己立刻就退转,我们十信心就不能圆满;十信心不能圆满,就出不了十法界,这个一定要知道。出十法界才是真正的成就,出十法界你就到一真法界去,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经,「十住品」就是一真法界,初入一真法界。这是讲修学善根,对於三善根要认识,你不认识你就不肯修,真正认识你就会很欢喜的去学习,学这三种布施。
第四个,「供养诸佛」。人要修福,世出世间最大的福田无过於佛陀,所以供养佛能修大福报。用什么方法真正供养佛?给诸位说,弘法利生是真正供养佛,让社会大众对佛法本来的面目认知了,不再误会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这叫真正对佛尽孝心。一定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求学、教学。十九岁出去求学,三十岁觉悟,明白了,大彻大悟,觉悟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的。这四十九年当中没有一天他不教人,教学从来没有间断过,要知道,一个人去找他,他教一个人;两个人去找他,他教两个人;十几个人找他,他就教那十几个人;几百个人找他,那就教几百个人。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一生讲经三百余会,那三百余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办活动,办班教学,办活动三百多次。大的活动,人很多,有上千人的,时间长有二、三年的;小的活动,一个人来找他,二、三个小时,一天二天。所有活动、所有教学,佛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们,迦叶、阿难来领导,同学们聚集在一起,五百大阿罗汉。由阿难尊者把世尊当年,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东西重新讲一遍。阿难尊者是弟子当中记忆力最好,几乎他有这种能力,听一遍之后他不会忘记,他来复讲。同学们替他作证,这五百阿罗汉同学做证明,阿难讲得没错,佛确实是这样讲的。这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留给后人。所以,供养佛是这种供养法。佛陀在世,你看他的生活多简单,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要什么?什么都不要。他要后世的学生,世世代代把正法传下去,正法久住,这是佛的愿望。有佛陀的教育,就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对佛的真供养,这是对佛真报恩。
第五,「志求胜法」。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我什么都不求,就求佛法,求佛法里面最殊胜的佛法。哪个法殊胜?《华严经》殊胜。这个话,隋唐时代那个时候是佛教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国王大臣护持,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帝王都封为国师,这佛法盛!那些祖师大德也曾经讨论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经,哪部经第一,能够代表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可以说是许多的祖师大德都肯定,《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就变成佛法里面的第一经,世尊将宇宙人生万有事实真相讲透了,在这部经上。好是好,菩萨境界,《华严经》主要是对哪些人讲的?这也是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清凉在这个经前面就讲得很清楚,这个法门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人接受《华严》都有困难,像法慧菩萨这样的人没问题。那我们真能得利益吗?佛很慈悲,佛如果不能教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得无比殊胜的利益,就不能说大慈大悲,佛做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业障深重,有没有方法让我们也同法身菩萨一样,在这一生当中能入华严境界?这才叫真正慈悲,有!《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让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人也能契入华严境界,这是无比的殊胜,殊胜当中的殊胜。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时候的高僧大德都肯定《华严》是第一经,《华严》跟《无量寿经》比,《无量寿经》是第一经,为什么?《华严》最后归《无量寿》。这个意义太深了,这个功德太殊胜了。我们学《华严》,对整个宇宙万有有个概略的认识,认识清楚之后,才晓得它的真相是相有性无,没有自性,没有体;事有理无,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跟幻有不二。这个认识清楚之后有什么好处?好处在真正放下,我们的麻烦就是放不下。你看大乘经教里面佛常给我们说,放下执著你就成阿罗汉,你就得到正觉,就证得正觉,就成阿罗汉,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放下执著就是。阿罗汉有分别,他能够把分别放下,他升级了,他得到正等正觉,不叫阿罗汉,叫菩萨,他升级了,阿罗汉升一级就是菩萨。菩萨能把分别放下,再能把妄想放下,他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叫菩萨,叫佛陀,他成佛了,回归自性,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说,佛的经你要是听多了自然就放下,要是没有透彻了解,你那个坚固的执著打不破;坚固的执著是六道轮回的因,第一个因素,你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然后我们才晓得,供养诸佛,志求胜法,目的就是在学习经教,真正放下。
我们的一生,现在讲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何在?「专求佛智慧」,这是第六。佛是谁?佛是自己,不是别人。世尊在《华严经》讲了好几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会没有佛智慧?「出现品」上讲得很明白,他说「一切众生」,十法界所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没错,一切众生都是佛,又讲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讲绝了。所以,佛智慧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现在变成没有,佛说不是没有,是有障碍,障碍著你自性的智慧,这智慧不能现前。实际上智慧还是现前,不叫智慧,叫什么?叫烦恼,这个障碍把智慧变成烦恼,你看麻不麻烦!佛告诉我们,你只要把烦恼放下,智慧就现前。烦恼,自性里头没有;智慧,自性里头有。现在烦恼代替了智慧,智慧在后面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烦恼。三大类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执著、分别、妄想,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修行没别的,就是把这三种烦恼放下就是,你就恢复自性、回归自性,你就圆满成佛。这是我们佛弟子一生所希求的,我们的目标、方向在此地。
第七,「深心平等」。深心,前面我们讲过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心这讲过。现在我们讲深心,我们没有依靠经论上所讲的,但是也没离开经论,经论上讲的深心不好懂,我们要换一个方法,还是没有离开经论,我们用《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经题,深心就在里面。深心是什么?平等心就是深心,除平等心之外,清净心、正觉心。你看经题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十五个字,「清净平等觉」就是深心,自受用。有自受用才能够真正利益别人,自己没有得到佛法真实受用,你怎么能教别人?所以自己求什么?求清净平等觉。菩提心的体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我们今天讲真诚,真诚是自性的本体,深心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就是真诚心,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真诚心对别人就是大慈大悲。菩提心圆满的现前,所以十信心才能圆满,才能入住,超越十法界。住到哪里?住到菩提心里,这是理。事上呢?事上是在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念佛的人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八,「亲近善友」。具备前面七个条件,我们还要找增上缘,外面的力量来帮助我们,那是什么?老师。寻师访友,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很难遇到,遇到之后不可以离开,我们要得不到老师的指导,这一生空过了。所以人生在世,两个大恩人,第一个是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我这个身命是得自於父母,没有父母哪有这个身?所以,人不能不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是忘恩负义,果报不可思议。现在这个社会确实,自己发达了,享受五欲六尘,置父母不顾,不问他死活,这种人在今天社会有,而且不少。诸位想想,父母的心里有多难过,这跟杀父杀母有什么差别?照佛经上来讲,果报在阿鼻地狱,大不孝,罪很重,你给社会大众做了最不好的榜样。不但是你个人,你影响到社会,社会确实有许多人看了你这个样子向你学习,也都不孝,这个罪就重,这个罪就是变成五无间地狱。第二个大恩人是老师,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对老师的孝顺应该跟对父母是相等的。我们离开老师再不闻不问,这是对老师的大不孝,对老师大不孝的那个罪,跟对父母大不孝没有两样。
佛教众生,你看我们净宗修学的纲领,总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三条。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头一条前面两句孝亲尊师,现在人都不懂得,都不知道。这是今天全世界社会动乱不安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现在人不知道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所以社会乱了。我们回头再看看,中国五千年来,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共同在这个大地居住,几千年来社会长治久安,生活过得是幸福美满,靠什么?就靠著懂得孝养父母,懂得尊师重道。很可惜满清亡国之后,我们国家社会动乱,受外国人的侵略,我们看到外国,看到他们的强盛,坚甲利兵,对自己传统文化产生怀疑,把祖宗几千年来的教诲疏忽了,我们去学外国人。孙中山先生说得好,他那个时代他常说,外国人跟中国人比,只有他们的科学我们不如他们,机器不如他们,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一样不如人。他讲的话是对的。我们要学,学外国人的机器,学外国人的科学技术,其他的不能学,学了问题就出来。很可惜的,我们到外国去的留学生,把外国东西全盘接受,把中国东西全否定,我们今天吃到苦头了。外国现在社会发生问题了,找不到对治的方法,现在才开始到东方来学,要学中国的、要学印度的,他们现在肯定中国人的智慧、肯定印度人的智慧。对治今天社会的毛病没有别的,我这些年常常劝导大家,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宗教的教育,能把这四种教学恢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所有冲突都会化解。佛弟子要带头,先要表现出深心平等,自己要认真去学习清净平等觉,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弟子规》里讲的「亲仁」,「能亲仁,无限好」。亲近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善知识的教诲,你才会有真实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利害得失,你才有这个能力。
第九,「心常柔和」。这对什么讲的?它的对面就是浮躁。心浮气躁,不但佛法你学不到,世间法也学不到,世法跟佛法都必须要在「心常柔和」你才能够得到,这一条很重要。我们学习不离开柔和,生活不离开柔和,工作不离开柔和,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开柔和,你就是佛菩萨;我们看看佛菩萨,他们真做到了。我们从哪里学?从谦虚,中国的古礼里面讲谦卑,自己常常要处在谦卑,尊重别人,这是世出世法学习的头一堂功课。我们看《礼记》,《礼记》前面第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这一条很重要,一定要学柔和,柔和能养心、能养身,身心健康;能养一家,一家人柔和,家和万事兴。柔和能化解冲突、化解对立,让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就是极乐世界,这就是华藏世界。
末后一句,「爱乐大乘」,乐是喜欢,真正喜欢大乘佛法。汤恩比博士,这是英国人,上一个世纪的,他在一九七0年代,我看到他一些书,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是讲整个世界的,「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是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哲学家,说出这个话,真的不是假的。大乘佛法的代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善根深厚的菩萨,长时不退,常随佛学,亲近善友就是常随佛学,「行十信心」,十信心是所学的课程,「信三宝常住」,三宝是觉正净。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好,他是替人家传授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样说法,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后面他有个注解,「觉者佛也,正者法也,净者僧也」,这个说法好,让我们不至於迷惑。觉正净这三宝叫自性三宝,是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学总的指导原则,不论是哪个宗派,不论是哪个法门,大乘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总的纲领就是这三句话。你怎么修成那是方法,方法虽然很多,都能达到,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重要的是契机,要适合我的程度,适合我的根性,还要适合我现在生活环境,我学起来不麻烦,这就很容易成就。所以有这么多法门,你可以自由选择。选出来之后你就不要更改,不要这一门看那一门,那一门看那一门,去做比较,他的比我高,他比我殊胜,我不如他,你要这样想法你就生烦恼,不生智慧。常常想著佛这句话,「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要互相赞叹,我的根性用这个法门,我自己想到我一定会成就,那我就选对了。
这么多,不会选怎么办?佛很慈悲,给我们提了一份参考资料,在《大集经》里面讲的,佛是这么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你看这个帮助我们选择提供这么好的参考资料。什么是正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是第二个一千年,末法时期是第三个一千年以后都叫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是在末法。世界一般大家承认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是二千五百五十三年,我们二00六年那一年参加国际上一个活动,那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再加三年,今年是五十三年,也是末法时期了。照中国人的记载是三千多年,大概三千三十多年,都是属於末法。既然是末法,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我自己也没有智慧选择,我就听佛的话选择净土,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再看看佛的经教,净土宗经论最少,很适合现在人的需求,现在人怕麻烦,太多了受不了,净土宗只有六部经,五经一论,分量都不多。《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分量最少,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所以五经一论合起来,现在印的是薄薄的一本,全都在里面。过去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这六门课程里头,你选一门就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
我们现在学这么一部大经,《华严经》,是不是离开净土?没有,我讲《华严经》全讲净土。梅老居士介绍我们,隋唐时代的祖师大德都肯定,《华严》、《法华》这两部大经是圆教一乘,末后都是归净土,《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清朝干隆时代有一位大德彭际清居士,这人很聪明,一生没做过官,他是在童子,不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考中进士没做官。他家庭环境很好,他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像现在的国防部长一样,现在人的话叫高干子弟。他家庭环境好,不做官,学佛去了,没出家,居士身分,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了不起的成就。他给我们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小本《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他说这三部经是一部经,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说得简单、说得详细不一样。《华严经》说得最详细,《阿弥陀经》说得最简单,最简单的便於课诵,可以把它当作功课来做,早晚课去念它。讲得有道理!所以,《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一切,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我们对极乐世界详细的认知就得要靠这部经典,经里面讲的字字句句都是事实,不是寓言,不是理想,它是事实,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相信。佛没有妄语,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字好,完全跟事实真相相应,这才叫如。佛怎么会妄语,怎么会骗人,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我们相信。
「修一切行」,前面我们引的《璎珞经》上十种德行,一定要具足。这十种德行,诸位细细跟《弟子规》去对照,《弟子规》全都包括,所以《弟子规》是《十善业》落实的细目。十善是纲领,展开来就是《弟子规》,学习《弟子规》就是学习《十善业》,我们要把它看作是佛门根本的戒律,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还得要学习道家的《感应篇》,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你接受了,你不会做坏事,为什么?做坏事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德有伤,贻亲羞」,父母难过、老师难过。所以孝亲尊师要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要落实在《感应篇》,人懂得因果教育,不敢做坏事。懂得伦理道德是羞於作恶,做不善那是丢人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因果教育,不敢作恶。这个根才扎得稳,《十善业道》才能够圆满,没有这个基础,十善业也做不到,我们得细心去观察。所以,修一切行,一切法门,《璎珞经》上这个十德说得好,佛在经典里面,像这一类的教诲很多,说不尽。
「一切法门」,一切法门是八万四千行门,大乘教里面佛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为什么?它都通到自性。为什么说法门平等?每个法门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个方法、这个门道通入自性,见性才算是成就,没有见性没到家。所以,长时不退重要,常随佛学重要。佛在哪里?经典就是佛,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所在之处,不离开经典,我们就不离开佛,天天读诵,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诲里面有很深的意思,我们有时候看不出来,祖师大德这些注解那就是助教,他们帮助我们,让我们把佛的意思逐渐的体会到,然后依教奉行。所以这里讲的是一切法门,我们懂得《华严》的意思,一即一切,我们用一部《华严经》能不能行?行,就是一切法门;一部《无量寿经》也行,也是一切法门;一部《阿弥陀经》还是一切法门。死心塌地,一门深入,放下万缘,用什么心去学?用深心,用清净平等觉来学习。一部《弥陀经》也是一切法门,也是一切经。
「乃至始入空界」,这是刚刚契入。什么叫空界?真正明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你看破了。看破之后,能够把一切法从心上放下,不是从事上,事没有关系,事是假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心上,心里面有,这就是障碍;心里头没有,事上没有障碍,这个道理要懂。小乘人他入这个境界,他晓得万法皆空,他放下,他心上放下,他事也放下,事放下怎么样?不度众生,众生你的事情我再不管你,我放下了。他离开六道,他住到方便土里面去,没有慈悲心。菩萨不一样,菩萨心上放下,事不放下,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全心全力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是菩萨,那是大乘,心地里头真干净,舍己为人。毛主席所讲的「为人民服务」,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心里头痕迹都没有,这是大乘菩萨。此地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十信修满了之后,始入空界。
「住空性位,故名为住」,这十个等级的菩萨都在这个位次上。空性位,我们常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心里头没有起心动念,事上有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这是真正远离烦恼,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初住就成佛了,刚刚成佛。我们了解,分别执著没有了,分别执著的习气也不存在,无明破了,无明的习气还很浓。十住、十行、十回向往上去,无始无明的习气慢慢就淡了。但是这个习气不碍事,不碍什么事?不碍你教化众生。你在教化众生当中,众生有感你就有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个一切是十法界,包括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应身到那里去,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说法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随自己,随众生,它是畜生,你就现畜生身,跟它现同类身,你才能教它。诸位要晓得,畜生道里头有佛菩萨在里头,在里面现身说法度它们,它们非常可怜。饿鬼道里头有佛菩萨,地狱道里也有佛菩萨,诸位常常想到地藏菩萨在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实地狱里面佛菩萨很多。哪一道都有,我们人间这么苦,人间有没有佛菩萨?有,示现在人间,我们不认识,有应身、有化身,而且是化身比应身多。什么人能遇到?有缘的人就遇到。什么是有缘的人?真修行的人是有缘人,他就会遇到。我们前面讲过,修行不容易,但是真正困难来的时候,佛菩萨会帮你一把,不会叫你走绝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叫住,这把住的意思说出来了。
下面说,「依仁王,起信」,《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起信是《大乘起信论》,这两部经上有说,「十千劫来,修信行满,入位不退,创起大心,发心即住」,这叫发心住。《仁王经》、《起信论》上所说的,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引用的很多,他们在作论,论就是现在人讲的论文,来讨论经义的。疏是解释经文,依照经文一句一句来解释;论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整体的来讨论,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的。所以在佛经里面,解释经的是有两种体裁,一个是释经,解释,就是疏钞一类的,另外一种就是论,宗经论,不离开经典所讲的宗旨来讨论。像我们现在所参考的,李长者的《合论》是属於论体,清凉大师的注疏是解释,这两样我们都采用,我们都用它来做参考。经论里面讲的「十千劫来,修信行满」,这句话比前面多了,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是十千劫修信行满,这个时间太长了。劫通常都是讲大劫,不是小劫,大劫是什么?整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叫一个大劫,这个时间多长!十千劫就是一万劫,不是一劫二劫。修信行满,这才能入住,把十信位修圆满了。
在《华严经》上我们明白了,世尊说法他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自己亲证的境界给你说出来,那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很难懂;另外一个原则,就是随顺众生的知见,那我们很好懂。随顺众生,这讲一劫二劫、一恒二恒,十劫千劫万劫,这是随顺众生说的。如果随顺他自己亲证的境界,那就像《华严》、《法华》上所说的「念劫圆融」,十千劫可以把它浓缩成一念,一念把它展开来就是十千劫。所以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长时?长时是你放不下就难了,那就长时,你真肯放下,一念之间,一念超过万劫,一念超过无量劫,《华严经》上说的。我们懂这个意思就明白了,佛法修学,彻始彻终就是放下。《华严经》里面信解行证,清凉分为这四大科,就是这四分,第三分是行,修行。修行只有一品经,「离世间品」,你看看这个品题,「离」,离就是放下,放下就是,哪有什么难的?凡夫成佛,在理上讲一念之间。唐朝时候,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做了个表演,给我们示现放下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多大年岁?二十三岁。不难!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师曾经给我说过几次,佛法知难行易。行,你看看,一放下就是,就成佛,多容易!但是你为什么放不下?知难。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跟大家讲经说法,知难。真正了解清楚,十信位的菩萨他放下了,为什么?他明白了,真正明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放下了。我们今天放不下是什么?一切法真有,真有那就真要得到,就放不下。所以诸法实相要是真正明了,你就会彻底放下,千经万论,终极的经义就是这一点,让你真正了解。我们对这桩事情能有一点概念,确实是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在《菩萨处胎经》里面。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念,佛问,就是凡夫起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里头是多少细念组成的,我们才晓得什么叫空。原来「心有所念」这一念,里面有三十二亿百千的细念,也就是说,三百二十兆的细念组成那个一念,我们感觉当中有个一念,细念是没法子感觉到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我们才晓得,形是物质现象,识是精神现象,它形成的时间是那么短促。正如弥勒所说的,识念极其微细,不可以执持,那你就应该放下,就不要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你就成佛了。所以,成佛不难,放下难,放下就成了;放不下,那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
这讲修信行满了,入位不退。下面说「创起大心,发心即住」,这个大心就是大菩提心,前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个心发起来了。这是什么?这是自性里本有的,是性德。这个心发起来之后叫住,住在哪里?住在菩提心上,这叫发心住。菩提心一发就超越十法界,为什么?你心就变成菩提心,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你的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