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三讲)  2009/11/15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前面我们学过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讲的习种性,今天我们接著看《疏》文,「良以此家,菩萨所居故,翻名住处,下文还就佛家以结」。这是首先为我们说明,这十位菩萨为什么称住,把住的意思说出来了。这个字在梵文本意是家,家我们翻住处也行,中国人住处就是家。所以家就是家族,也翻作种性,所谓四种性里头的习种性,什么叫习种性,现在我们有个概念了。现在我们学习的这十位菩萨叫十住,十位菩萨都有了住处;换句话说,十住之前没住处,十信位没住处,他有时候往上升,有时候要往下堕落,进进退退,不定的。有了住处之后就不会退到十信位,所以往后去只有往上提升。提升有快慢不一样,有些用功的,他提升得快,有些稍微懈怠一点,他提升得就慢,这是往后菩萨阶位上大致上是如此。可是我们这个经是圆教、是一乘,还不是大乘,是一乘圆教。一乘圆教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他不但分别执著断了,分别执著的习气也没有了,於一切法当中,就世出世间一切法,确确实实他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诸位要知道,不起心、不动念是平等法界,没有阶级可说。佛,没有阶级里面给我们说了四十一个阶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四十一个阶级是从习气上分的,不是无明,无明断了。无明的习气没有法子断,不像分别执著,分别执著的习气有方法断,无明习气没有方法,因为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所以只有随著时间慢慢的自然就没有了。可是这个时间多长?世尊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这是讲一般的,一般大概都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习气完全断尽了。由此可知,这个无明习气真的不容易断。

这个习气要是真的断了,不但十法界没有了,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那是个什么境界?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这个境界出现,这个境界就是自己的自性,所以佛经上也有个名词叫大光明藏,这个境界出现。这个境界里面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所谓的自然现象,全没有了,这常寂光。虽然没有,它能现。在那个境界里怎么个现法?起心动念都没有了,起心动念习气都没有了,怎么个现法?众生的感。众生有感,感是感动,这个动是什么?这个动就是现在科学里面讲的波动,虽然是非常微细的波动,常寂光也能够接收得到,只要有一点点波动,它就能现相。现相就是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是真如自性,他自然就有应。应就现相,随著众生的感,现的相不一样,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能现。

十法界里面我们无法想像,所以《华严经》上只跟我们讲了三种周遍,我们概略有这么个印象,三种周遍实际状况我们无法理解。我们在《还源观》里面读到一尘,一微尘,一粒微尘周遍法界,一粒微尘出生无尽,一粒微尘含容空有,这三种周遍都不可思议,从这个地方我们稍稍能体会到性德。佛菩萨教化众生,终极的目标都是希望我们回归自性,返妄归真,十法界是虚妄的,要从妄回过头来,把真的找到。真的才是自己,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性、就是自性。自性找到,那你就是圆满的佛果,叫究竟圆满佛。实在讲这名词是假名,没有名。现在对我们这些人执著名相,所以就说个名、说个名相,可是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所以菩萨所居处翻为住处,这就是十住。所以下文,底下的经文还就佛家以结。

「别中,句乃有二,义乃有三」。下面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文,「一广大与法界等」,这是讲住处,菩萨的住处。菩萨住处真大,跟虚空法界相等,虚空法界是不是?虚空法界是的。「是胜住处」,胜是殊胜,无比的殊胜。「此中广大,即是胜义」。说法界含四义,这我们讲四种法界,法界就含四义。第一个,「正念真如,同理法界,深无际限,胜诸凡夫,亦胜二乘偏真理故」,广大与法界等。说法界,才说出法界有四个意思;说虚空,虚空就没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说与法界等、跟法界相同,你才晓得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他们用我们的话来说,活动的范围是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虽然应,没有来去,来去是空间,也没有久暂,暂是暂时,久是长久,没有久暂就是没有时间;换句话说,他们对时空完全突破了。我们六道里面众生没有办法突破时空,他们是完全把时空突破,时空不存在了。空间不存在,没有距离,佛来了,怎么来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距离。什么时候来的?没有先后,总是当下,这个起用不可思议。虽起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不但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习气也没有,这是智慧,这是神通,这是不可思议。

所以法界头一个意思讲正念真如。正念是无念,你看念这个字,我们中国老祖宗,这我常常讲佛菩萨再来的,要不是佛菩萨,谁有这样的智慧?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什么叫念?你看念,念字的写法,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现在的心,有没有起念?没有念头,那叫正念。如果起了个念头,那叫邪念,就不是正念。所以正念是什么?正念是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真心保持著自然的状态,它没有起心动念,这叫正念。所以佛经上说「正念无念」,有念就不是正念。我们今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正念?正念里头有阿弥陀佛吗?有,正念里头什么法都包含,没有一法不包含,真心!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是正念,本来具足,你怎么能说它没有?可是你要起个念头,念阿弥陀佛,这不是正念。那我们怎么办?我们不念阿弥陀佛就是妄念,而且妄念是个染污的妄念、不善的妄念,所以佛教我们这个方法,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清净的,阿弥陀佛是纯善的,我们是错了,是有个妄念,但是这个妄念跟其他的念头比较,它是纯净纯善,它跟正念相应。我们用这个方法,阿弥陀佛是用这个方法来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里就有应,就跟你起感应,我们临命终时感应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就这么个道理。你念其他的名号,与阿弥陀佛不能起感应,只有念阿弥陀佛跟他起感应。

南无二个字念不念没关系。「南无」是什么意思?是恭敬、是归命、是皈依,是这个意思,是尊敬的意思。所以过去莲池大师念佛,他教人念佛都教六个字,大家都念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就问他,您老人家怎么个念法?他说我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你为什么教人家要念六个字?他说一般凡夫对於极乐世界不认识,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不想去极乐世界,念「南无」好,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念这个好。他说我相信,我已经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一定要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他说南无这个客气话就不要了,就不必用这个客气话。因为佛在介绍极乐世界,就是净土三经,经里面说执持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莲池大师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念佛求生极乐。他做的这个样子好,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不要再等来生,这一生决定求往生,四个字就可以了。修行愈简单愈好,你看看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法门,还有没有比这个方法更简单?四个字!就把我们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不能解决的问题,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这个大问题,这四个字就解决了,你说多重要。

有些人讲我们这个世界有灾难,而且这个灾难不远,什么大灾难?太阳系的行星要换位置,南北极会颠倒,它们绕太阳的轨道会有改变,这个问题严重。有没有办法帮助它们在改变轨道的时候能够缓慢一点、正常一点,对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这些生物不至於有大的伤害,有没有办法?有,什么办法?念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常常念阿弥陀佛,感得佛光普照,佛光会产生作用,这真的不是假的。你要问什么道理?道理佛经里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这个星球在太空运行,也是我们的境界,也随著我们念头在影响,它有影响。阿弥陀佛是正念,阿弥陀佛是无比殊胜的念力,你想想看能够影响星球的轨道。所以一句佛号念到底,什么问题都解决,这个我们要重视。一般人虽念佛,有口无心,他没有办法。这个念是心念,不是口,用我们引伸的意思来讲,就是你现在心里有,这就是念,现前心里有,不是口里有。我们现前心里有阿弥陀佛,念念都有阿弥陀佛,那还得了!每个细念都是阿弥陀佛,那个功夫不得了!那就是我们净宗里面所讲的理一心不乱。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你说那是不是理一心不乱?这个不是凡夫能做到的,我想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也做不到,我有理由相信。为什么?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是方便有余土,他还是用阿赖耶识,没有转识成智,他是得一心不乱,叫事一心不乱,不是理一心,所以他同事法界,不是同理法界,理一心同理法界。理法界在哪里?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就是《华严经》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有能力做到,极其微细的念头,念念是阿弥陀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高的很难,那真不容易,最低限度我们要念到功夫成片,那就起作用了。要把念佛这个事情当作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余的都是鸡毛蒜皮,都是小事,这才叫大事。劝人念佛,第一功德,真实功德。所以这个里面的理事都是深无际限,没有边际,没有限量。胜诸凡夫,这凡夫讲六道,六道里特别是讲色界天跟无色界天。底下讲,亦胜二乘,二乘是声闻、缘觉,他们比不上,他们所证的偏真理故,这个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二乘人。

第二「普该菩萨无边行相,大悲深心,同事法界,无有边量,胜二乘故」,这是法界第二个意思。首先讲普该、普遍,因为它讲的是菩提心,初住菩萨就发了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虽发三心,这个三心不圆。你看我们净宗常说,这是恭维别人,客气话,说三心圆发,圆是圆满。三心圆发是什么人?现在我们知道了,地上菩萨,超过三贤,这是讲别教。别教的初地菩萨,在《华严》一乘会里面,他的地位跟《华严》初住菩萨平等,《华严》的初住等於别教的初地,初地菩萨才叫三心圆发。我们前面学过,平等,他是性种性,平等。菩萨无边行相,这是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都包括在其中,《华严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学的菩萨对等觉菩萨的课程学不学?也学了,哪是等觉的?《华严经》上讲的十波罗蜜,文殊菩萨修的,十大愿王,普贤菩萨修的。我们现在有没有学?有,我们也有这个课程,我们也在学习,可是功夫不能跟他们比,不是没有学。

我们再问,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他还学不学初信位的菩萨课程?初信是小学一年级,那个博士班的学生学不学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学,没有丢掉。小学一年级是什么课程?「父母呼,应勿缓」,文殊、普贤菩萨他父母叫他,他要不要应勿缓?要!没有丢掉,这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别说文殊、普贤《弟子规》条条做到,阿弥陀佛有没有做到?不说从前,现在,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做到?毗卢遮那有没有做到?圆满的做到了,没有一天丢掉的。你说他学得多扎实,这是我们要明了,我们要学习的。不是说学完了,我们境界提升,下面这一层不要了,哪有这个道理!我们盖大楼,盖到二十层、三十层,能不能把地基丢掉?地基是什么?地基是《十善业》,地基是《弟子规》,地基是《感应篇》。所以现在有一些人,我们可以说他粗心大意,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他确实学习提升了,提得很高,下面都不要,所以一生在德行学问上都不能成就,原因就在此地。小朋友学《弟子规》,很可爱、很认真,见到人都有九十度鞠躬;你学到中学,还好,还有点礼貌,大概有个十五度;念到大学,点点头就好了,愈往上好像对下面那个基础就愈来愈远了,这不成就。这就是孔夫子讲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就这个意思。愈学愈傲慢,愈学愈瞧不起人,这错了,这就说明什么?你把你的根忘掉,你把你的基础丢失,道理在此地。正常现象是什么?学得愈深愈高愈谦虚,我们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愈是有德行的人,愈到年长,意气愈平,见人愈恭敬、谦虚,这就对了。要有骄傲、贡高我慢这种习气,那你退转了。退转,这怎么回事情?你学的是知识,与道德智慧不相干;你的道德智慧退转,你的知识进步了。如果说学佛,我们可以说是你的佛学进步,你学佛退步了。学佛跟佛学是两码事,佛学进步,学佛退步。你要是学儒,儒学进步,学儒退步了。这个道理要懂,然后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怎样成就。所以你看看普该菩萨无边行相,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统统都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

大悲深心,同事法界。大悲心是普度,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说得容易,做到不容易。菩萨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之所以不能做到是我们的粗心大意,往往疏忽掉,也就是我们的心不够细,粗心。那要怎么样?发菩提心。如何能像诸佛菩萨一个众生都不舍弃,那就是什么?诸佛心里头有,有一切众生。我们这个心里常常有什么?有自己,顶多什么?有自己的家亲眷属,有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事,自己不喜欢的,与自己关系比较远一点的,往往就疏忽掉了。不像佛菩萨,佛菩萨无我相,所以他们的心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有没有疏忽的?我们在想像当中有可能,为什么?没见性的菩萨会有疏忽,见性的菩萨没有疏忽,不可能有疏忽。没有见性的依旧是凡夫,高级的凡夫心比我们细,德行智慧比我们大,我们是六道凡夫,无论在德行智慧都不能跟他们比,可是要学习。假如我们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一个念头只是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虽然我没有智慧,我把许许多多苦难众生都疏忽掉了,我今天这样做,等我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为什么?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那么你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冤亲债主你全部都看到了,你也有智慧、有能力帮助他,那真的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像法身菩萨普度一切,这就做到了。这个在所有法门里头是最稳当、最具效果、最快速,而且决定能做得到的方法。

所以我们确确实实是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大乘、遇到《华严》、遇到净土,这确实不容易。有《华严》、有净土,这个世界现前法弱魔强,我们有《华严》、有净土,魔再强、再大,使尽一切方法也没有办法动摇我们,我们在现前的环境当中是决定成就。不但魔不能障碍,魔还会受正法普度,他常常亲近正法,魔也有佛性,所以小乘教八相成道里有降魔,大乘教八相成道里没有降魔,为什么?佛跟魔是一不是二,修善就是佛,修恶就是魔,这是大乘跟小乘最大不相同的地方,大乘心中没有魔,心中只有佛。对待魔也跟对待佛一样,恭敬、供养、礼拜,对他们只是没有赞叹,他们行善可以赞叹,他造恶不赞叹。也是无有边量,从事上讲,从事上也无量无边,超过声闻、缘觉。

「三者三心无碍,同无碍法界,事理融故」。这个四法界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立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把法界讲圆满了。三心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讲真心,真心里面必定有自受用深心、有他受用的大悲心。我们讲自受用,单讲自受用清净平等觉,我们问清净平等觉里面有没有直心?有,有没有大悲心?当然有,我们讲以悲心帮助众生、怜悯众生,大慈大悲,大慈大悲里面有没有清净平等觉?肯定是有,有没有直心?当然也有,这就是三心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初学的时候有次第,偏重在哪一方面,你看前面讲的种性里头,十住菩萨偏重在直心,十行菩萨偏重在深心,十回向菩萨偏重在大悲心,十地菩萨三心等证,这是在修学次第过程当中。可是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要记住,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世尊为了教初学方便起见,所以才在某一个阶段他有所偏重,这就叫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才能够普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当然他第一个目标是希望在一生当中证得圆满的佛果,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如果能做到,那就是圆满的大孝,孝道就做圆满了;我们这一生没有做到,我们的孝道没做圆满,这个要知道。佛菩萨的恩德超过父母,佛菩萨对我们期望是纯正的,没有丝毫偏邪,这都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第四「同圆融法界」,这就是事事无碍了,「一一尘中无不具故,此与第三」,第三就是前面讲三心无碍,圆融法界,三心无碍,「胜权菩萨」,前面都讲二乘没讲菩萨,这超过菩萨。圆融无碍的理就是《还源观》前面三段所说的,一体二用三种周遍,如果你明白了,才晓得在这个宇宙里头,《华严经》讲的法界,这四种法界里面,周遍圆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两句话的意思深广没有边际,这才是《华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我们用现在话说,一切法的真相,他说出来了。这些一定要知道,说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要是讲别人,讲不与我相干的事情,我学它干什么?全是讲的自己,跟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

底下第二给我们说,「虚空等者」,跟虚空法界等。虚空等者,「是因住处」,因住处。「因有二种」,第一种「无常爱果因」。什么叫无常爱果因?清凉大师小注里有,在这一页你看小注,小注你看抬头这一行,「无常果因」,就是无常爱果因。他给我们说,「尽未来际,如空包含者,此三义中」,第一个是事,第二个是理,第三个就是无障碍法界,这是讲无常果因,尽未来际。我们把这个念下去,「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色,色不尽故」,这个因就是无常爱果因,这个因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没有边际。依是生色,色不尽故,我们学过《还源观》,所以看到这些句子容易懂,《还源观》三种周遍里面的第二种,「一尘出生无尽遍」,就是这个意思,色相无尽,出生无尽。既有色,一定有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念念成形,这就是依空生色。现在科学家也发现,物质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确实是空生色,无中生有。那个无是什么?那无是常寂光。常寂光里头有无量无边色相的能量跟信息,所以遇到缘它就现形,遇不到缘,不能说它没有,遇到缘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色是幻色,想是幻想、妄想,都不是真的。心理的现象、物质的现象,包括自然现象,都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它与爱有关系,这个爱是什么东西?爱是末那识。学过法相唯识的人知道,末那是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就是精神现象。这四大烦恼第一个执著我,还不是讲身,它是一个我执,有我,叫我执,不是身,起了这么一个妄念,有了我,这叫我见。《金刚经》上前半部讲我相,执著身是我,是我相,它不是这个,比这个更深,我见。《金刚经》的后半部,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第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我爱,爱是贪,第三个是我慢,慢是瞋恨,第四个是我痴。你们想想看,末那是什么?末那是我,跟著我一同起来的贪瞋痴。爱是贪,慢是瞋,所以贪瞋痴三毒烦恼从哪来的?你最初开始迷的时候就有了,所以佛称这个叫根本烦恼。末那就是现在科学里面讲的信息,把自性里面无量的德能引发出来,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可思议。

怎么引发?只要一念就爆发了,全都现前,而且没有先后,佛法里叫一时顿现,不是有次第的,一时顿现。确确实实像我们在银幕里面打幻灯片一样,这个幻灯片,我们一按钮,幻灯片打在银幕上,没有说这一部分先现,这一部分后现,没有,同时现的。佛告诉我们,整个宇宙就像打幻灯片一样,一时顿现。这个事情真的吗?真的,为什么?有人给我们做证明,谁做证明?豁然大悟,明心见性,那种人给我们做证明。这样的人在中国,出家、在家一生证得明心见性的有好几百个,我们在中国佛教的典籍里面看到了,有记载,《高僧传》里头有,《居士传》里头有,《善女人传》里头有,禅宗里面像《传灯录》《五灯会元》,里面记载得很多。这些人都来给我们做证明,佛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见到了。他怎么见到?彻底放下。所以佛跟我们讲得很明白,我们就是做不到。如果我们有能力,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我们的烦恼就去了三分之一,这个时候你就成正觉,你就被人家尊称为阿罗汉,你证得了,这是小果,六道没有了,你到四圣法界去,你不在六道了。如果你能够把分别放下,不但不执著,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那你又提升一级,你证得正等正觉,你是菩萨。如果再往上提升,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就达到最高峰,叫无上正等正觉,你被人尊称为佛陀。亲证的人虽然不多,有,不是没有,古往今来这些人给我们做证明。他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就是烦恼缠缚了我们,别人没有办法干扰我们,还是自己不肯放下,自己真肯放下,谁能干涉你?没人干涉。别人干涉你的时候,你接受他的干涉,那错在你自己,不在别人。怪谁?怪自己,怪自己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所以你不能彻底放下。你要把事实真相真搞清楚了,放下不是难事,你一生可以圆满。

第二讲「常果因,今是地前,故阙此也」。这常果因,此地就不说了,为什么?这是地前,地前是无常的,所以无常爱果因。这个都是说的别教,如果在《华严经》上,他初住就是常果因,恒常,他见性了,常果因就是自性。「古德又云」,古大德说的,「一一位中,如空包含无边行海」。这个如空包含里头有三个意思,我们刚才念的应该是解释这个地方的,就是事、理、无障碍法界。一一位中,这句话重要,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这叫一一位中。就像虚空一样,包含著无边的行海,这个行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法门都是行门。四弘誓愿里面讲得更多,「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不止八万四千,由此可知,八万四千还是归纳,归纳为八万四千条,实际上没有边际,这是真的,所以说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个话是真的。无边的行海,海是比喻,比喻深、比喻广,深广都没有边际,表这个意思。

「又如空周遍,非至非不至」。这底下又是一个意思,虚空周遍法界,没有来去,什么时候虚空来了,什么时候虚空去了,没有,如空无碍。空不是真的,真的就有碍,《楞严经》上佛讲了个比喻,讲得很有味道,譬如我们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在此地,里头不是装了个虚空吗?虚空就装在里面,那我这个杯子拿到这边,这边的虚空应该没有了,拿到这边来了,你有没有看到这个虚空,这个虚空被你拿到那边去了?如果虚空是真的,就像这个样子,不是真的,无论你怎么搬,虚空不变。就好像我们看屏幕一样,虚空是屏幕,里面所有色相都是幻相,它不是真的,所以幻相不碍真空,真空也不碍幻相。所以佛这种譬喻,我们细细去思惟观察,你才了解事实真相,它就在面前,是非空非有,在哪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天天都生活在这个里面,而被这些假相迷惑了,不能了解真相。这个道理虽然很深,可是都在眼前。「又如空无碍故」,空不碍色,色也不碍空,没有障碍的。

第三,「住三世诸佛家」。这是菩提心,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它的别义,这三种别义。住三世佛家,这个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佛,世尊当年在世曾经给我们介绍过,他说十方世界诸佛的名号,这部书被传下来,阿难尊者传下来了,就是现在《大藏经》里的《佛名经》,也叫《万佛名经》。很多寺院道场过年的时候都拜万佛,就是用这个本子,一共大概有一万二千多个名号,佛的名号。佛也讲过,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这叫《千佛名经》,也有人拜千佛名号的,这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寺庙里头拜千佛、拜万佛的,佛为我们介绍。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是谁?未来佛是现在所有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一切众生有佛性,只是成佛早晚不同,哪一个众生不成佛?肯定成佛。所以《华严经》上佛讲了很多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所以佛法跟你有什么关系?佛法是自己的法,不是别人的法。你以为这个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的?是毗卢遮那佛的?你要这样去会意,你错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自己,自己的法,每一个人的法,每一个众生的法。大是你的自性,方是你的现相,广是你的作用,无论你在实报土,或是方便土、凡圣同居土,都离不开「大方广」讲的范围,不是说别人,都说自己。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魔、外,要广为宣传,为什么?他明白了,他就不障碍了。他今天障碍,他没有障碍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成佛了,他也不能障碍毗卢遮那,那已经成佛了。障碍谁?障碍自己,障碍一切众生成佛得度的缘分,这叫断一切众生法身慧命。佛菩萨没有断,没有断众生法身慧命。谁在断?魔、外,外是外道,他们在做这个事情。这个魔、外,范围太大了,所以我们特别要能够反省,要回光返照,我是不是魔?我是不是外?这个很重要。

我要不是魔、不是外,我这一生肯定得度,修行成功,决定得生净土。如果不能往生净土,那我不是魔就是外,这个要懂。外是什么?心外求法,佛家讲外道,定义是在此地。心外求法就叫外道,因为所有一切佛法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如果你认为这是心外之法,错了,你学一辈子你也不得其门而入,这叫外道。魔是什么?魔的意思是恶作,也就是说你跟正法相违背。正法是什么?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魔是什么?反其道而行叫魔,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干贪瞋痴,这叫魔。所以我们要常常回光返照,我到底是佛是外还是魔。前面讲到菩萨,每一位菩萨无边行海,无量无边,行门无量无边,这个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我们从早上起来到晚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要是用笔记记下来,多少条,这叫行海。归纳起来不出十善业,十善业就是佛,十恶业就是魔,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契入境界,不要多,稍稍涉猎就晓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破坏别人就是破坏自己,报复别人就是报复自己。我常常比喻,牙齿咬了舌头,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咬过好多次,舌头都咬出血出来了,那舌头对牙齿要不要报复?深仇大恨,那要把牙齿完全打垮掉、拆掉它,舌头干不干这个事情?不干,咬流血也就算了,为什么?一体。世间众生一个个对立,什么原因?不知道是一体。这个一体是伦理关系,佛法里头有高深的伦理,究竟圆满的伦理。伦理是讲关系,人跟人的关系,人跟一切动物的关系,跟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关系。我们常讲跟花草树木的关系,跟山河大地的关系,跟自然现象的关系,这都是属於伦理。所以佛法的伦理讲得广大,因为遍法界虚空界从哪来的?从一体变现出来的。一体是我们的自性,是真性,宗门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常寂光。

一念不觉,不觉就是动,就是无明业相,阿赖耶三细相第一个,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波动极其微细,这个一动就出现相,所以起二用,宇宙现前了,我现前了。我是正报,宇宙是依报,依报、正报就出现了。我们不能讲一刹那,刹那时间太长了,弥勒菩萨所讲的一念,非常非常微细。这一念,我们现在讲的是不是弥勒菩萨的意思还不知道,我们计算的时候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现在时间都用秒做单位,也就是一秒钟它振动的频率多少次?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这个动的频率。每一次的波动都出现物质现象,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每一个物质现象里面都有精神现象,也都是讲,我们刚才讲的有第七识,物质现象里头它有第七识。那个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第三个现相,叫境界相,第七识叫见相,有了见相之后就有境界相,阿赖耶的三细相。它什么时候完成的?就是弥勒菩萨讲的一念。这个一念,我们要记住,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菩萨讲「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你没办法执著,你没办法保持,它一下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不是真的,不但十法界不是真的,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什么东西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永恒不灭。唐朝时候惠能大师明心见性,见什么?见到常寂光。所以他有五句话来形容常寂光,第一句话他说,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来没有任何染污。第二句话说,「本不生灭」。接著又说,「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智慧德行,我们今天讲才艺相好,没有一样缺乏,圆满具足。第四句他说,「本无动摇」,自性本定。末后一句,「能生万法」,只要他一动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能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佛在《华严经》上常说,这个宇宙万法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如空周遍,非至非不至,没有来去,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讲,突破了时空的维次,住三世佛家。

「准论」,这个论就是《十地论》「此名不怯弱住处,谓菩萨所住,即佛所住,故名佛家」,这就是前面讲的,又总结到佛家去,菩萨所住的地方就是佛住的。要知道,这是法身菩萨,圆初住法身菩萨。法身有没有相?没有相,能现一切相。法身就跟虚空一样,它在哪里?法身,用现在科学的名词来讲,就是能量、信息。能量是法身,信息是能变,信息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阿赖耶。能量就是哲学里面讲的宇宙的本体,就是自性,就是常寂光,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在什么地方?它在法界虚空界,没有一个地方不在,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一个地方不在。我们众生有念头,就是有感,我们求菩萨,菩萨就现身了。他现身,他从哪里来的?没有,就当处,能量现的。我们的感断掉的时候,他相就没有了。现身时间长久是我们感的时间长久,想什么现什么,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

那我们想的时候,这有问题,我天天想观世音菩萨,菩萨为什么不现前?会不会有这个疑问?有,很多人有这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现前?我天天想黄金,黄金为什么不现前?照佛的理论,是想什么就现什么?是能现前,是因为你想错了,你那个想叫妄想,你不是真想,你是妄想,所以不会现前。真想,哪有不现前的!真想是什么?心里只有这一个念头,别的念头没有。我天天想观音菩萨,心里除观音菩萨之外,没有一个杂念,菩萨现前。我们这个想当中掺的杂念多少?把你的想全破坏了。这个想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观想。你看十六观,观落日,没有杂念,落山的红太阳,经上告诉我们,你睁著眼睛,在面前,闭著眼睛,也在面前,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能看到这个红太阳,你的观想成功了。所以它有标准的,不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哪能成功?它有道理,确实想什么变什么。我们现在因为思想太复杂、太乱,现在社会就是我们想成功的,你看社会多混乱。社会为什么混乱?是我们的思想混乱,一切法从心想生。古时候的社会比我们现在好,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胡思乱想,他也有想,他的想比我们清净、比我们单纯,所以他的社会长治久安,就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都能把理由找出来。

你说念佛功夫念到一心不乱,那才叫念,叫正念。我们为什么念不到?就是妄想杂念太多,不但一心不乱你做不到,功夫成片也不行,就是最低的这个你都做不到。妄念太多、杂念太多,把我们的功夫统统破坏掉,这是我们要警惕的。要想功夫成就,你不放下怎么行?放下,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由外到内,先开始放下什么?身外之物,这个有道理。身外是什么?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这个东西不放下,你要想里面谈的时候,谈不上,外面这层包围的先要把它放下。这个东西放下,你的心清净了,你的念头单纯了,再把这些微细的分别执著一样一样放下,就跟经典里面讲的层次,一层一层的提升,契入境界了。我们这个样子才能跟佛相应,才能住到佛家。住到佛家没有别的,就是你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完全现前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没有别的心,你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用我的话来讲,我们这么多年,诸位好懂,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时候,你统统都是这个心,那你就是住如来家。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统统都是这个心。

「进住佛家,是不怯弱,若直释经文,即结示也」,就是总结。「谓向言住处,何所住耶,谓住佛家,佛家即是大菩提心,诸佛住此,生菩萨故」。这个解释就清楚、就明白了。一向我们讲住处,佛住在哪里?住佛家,佛家在哪里?佛家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一发,你还有什么畏惧的?还有什么害怕的?没有了,真心显露,从这个地方,所以生菩萨故。菩萨慢慢修到圆满就成佛,佛是什么?菩提心圆满了;菩萨是什么?菩提心发了,没有圆满,就这个事情。那我们现在问,我们真诚心有没有发?真是什么?真不是假的,诸位要晓得,阿赖耶是假的,我们能不能像佛那么样的真诚?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是用阿赖耶。阿赖耶能够把佛陀教诲圆满兑现了,这就是什么人?就是四圣法界,阿罗汉、菩萨、佛,十法界里头的,他们还是用妄心,但是妄心完全遵守佛陀教诲,佛怎么教的,他就怎么做,所以做得跟佛一样,很像,天台大师称他作相似即佛,有道理!非常像佛。为什么不是真佛?因为他没有用真心,他是用妄心学真心,学得一模一样。跟真佛差别就在此地。真佛是什么?转八识成四智,是真佛。他没有转过来,也就是说起心动念没放下,起心动念放下是真佛,他放下了执著、放下了分别,这叫权教菩萨,这叫二乘,权教菩萨。如果不起心、不动念,他就是真佛,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用真心,真心是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虚妄放下,真的就现前,虚伪不放下,真心不能现前。学习佛菩萨的教诲,确实你能够生四圣法界,那就是我们现在讲四圣法界,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也不错了,真的是有相当幅度的提升,也算是住佛家,住相似的佛家,不是真的佛家,真的佛家一定要菩提心真发出来。真的转了,这个东西,所以讲有习种性,常常练习练习,久了,久了就变成真的,所谓弄假成真,它就这个道理。慢慢养成纯真这个习气,它自然就是真的了。也就是说确确实实心是什么?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我现在劝导大众,我们这个大社会,这个菩提心是真难,这不是容易事情,我们要知道。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的东西比这个层次低一点,他还是用妄心,用得正,所以跟我们讲伦理道德。伦理也是局限於一个小范围,没有能拓开,像佛法里面讲的伦理讲得太大了,范围太广了,包括了虚空法界。我们老祖宗讲没有这么多,他只讲五伦,你看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讲这五种关系,这五种关系是人道圆满了,人道不出这五种关系。所以四海之内皆朋友也,朋友有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的义务,所以朋友有信,诚信。现在这个社会,五种关系都没有,如果晓得一切人道跟我们都是朋友关系,我们怎么能骗他?欺骗一个人,这个朋友就没有了,这一伦就没有了。所以现在父子不孝,夫妇有别都不懂,长幼有序都没有了,这个社会才大乱,人过的生活过得很辛苦。祖宗教导我们必须要遵守,懂得这个关系。处好关系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道德,这称之为德。所以讲五常,常就是正常,仁义礼智信。仁是仁慈、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仁。义是循理,我们现在讲是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义。礼是礼节,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也就是说,理从哪里开始?从谦虚,对待任何人要谦虚,要懂得尊敬别人,这是礼。智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用事。信是诚信,信实。人要做到基本的五种德行,这五种德行一扩大就是八德,我们今天讲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常常存这个心,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我们的老祖宗没有教我们成佛,教我们做个好人。佛教我们成佛,但是成佛是从好人做起的,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佛法就没分了,所以一定要做到。我们能够常常用孝悌忠信存心,这就好。学佛要想成就,这个清净平等觉要记住,大慈大悲必须要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极乐世界人人都是发大菩提心,我们要不是大菩提心,跟他们不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所以要想到极乐世界,这个《无量寿经》的经题一定要把持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