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一讲)  2009/11/13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从清凉大师的《疏钞》,从「十地三心等证」看起:

「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决定。而大悲为首,故举其愿。」这一句清凉大师有注解,就是《钞》,有注解,他说「三心等证名善决定者,证理无差故,而大悲为首下,通妨,妨云,若总三心,何以地体名愿善决定,通意可知,大悲为首,即下经文」。清凉大师这个提示,提示得很好。「三心等证」就是前面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在三贤的位子上,确实有偏重,十住偏重在直心,直心意思是解其理。清凉判《华严》为四科,信解行证,十信菩萨那是建立信心,到第十信,信圆满了。信圆满,重要的就是求解,解之后你才能够修行,所以解是十住,行是十行,十回向就是愿,愿也就是证得。到十地,这三个都圆满,可以说信解行证都圆满了,所以才叫「善决定」,是这个意思。「决定」就是决定没有错误,为什么?是与性德相应。你看「出现品」里面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话是说自性里头,十法界千差万别,那是相,体性是一个。我们在《还源观》里面看到的,第一段是「显一体」,那个体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也叫佛性,也叫法性。法是一切万法,性是性体,就是本体。能现能生这是本体,千变万化这是相,相是所生所现。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十法界的差别太大了,依正庄严,在修行这条道路上,你看佛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不也是差别吗?这差别从哪里来?这差别是唯识所现。什么叫识?分别执著。如果没有分别执著,这些名相有没有?没有了。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你才懂得佛给我们讲经说法的真实义。你要不知道的话,你在这里面又起分别又起执著,那就错了,那不晓得要到哪一辈子你才能够觉悟!

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诵经、听教的态度,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世尊的开示,为我们讲经说法。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三条,第一个不能执著言说相。释迦牟尼佛口说,不要执著他的言说,他说多说少没关系,说深说浅也没有关系,不要执著这个相。第二,不能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佛、菩萨,这都是名词术语。说个佛,你不要执著真有个佛;说菩萨,你就真执著菩萨;说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绝不是地藏菩萨,这就执著,错了。观音菩萨是不是地藏菩萨?可以说也是地藏菩萨,怎么说法?你要明白他的意思你就通了。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地藏菩萨代表孝悌,这个人从孝悌上讲,他不就是地藏菩萨吗?从慈悲上,他不就是观音菩萨吗?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能了解佛的意思。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菩萨是从修德上讲的,佛的名号是从性德上讲的,性德无量无边,所以有无量无边的名词,一个人。修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所有一切菩萨名号我们统统具足。到我们证果的时候,什么时候证果?十地就证果。所以十地,你看这个地方讲的「愿善决定」,这就是证果,他一点都不错。证果的时候具足一切佛号,不止十个通号,十个通号是略说,细说,所有一切佛的名号你统统有分、你统统具足。这是佛法难懂的地方,所以学佛,不知道是愈学愈迷惑,其实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要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这是教学方便而设立的,都是些假名。

第三,不能有心缘相。心缘就是我想这个意思是什么,你想就错了,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所以你读经、听经,自己以为体会到什么、应该什么,那是你自己的意思,绝不是佛的意思。佛是什么意思?告诉你,佛没有意思,你要是也没有意思,你才真听得懂佛的意思。你要有意思去听,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讲的成见,带著成见去听,你怎么能听得懂佛法?佛法每一句、每一个字含无量义,无量义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你应用的时候。同样一部经,在我们中国二千年来,每个朝代这些祖师大德可以说许多都是佛菩萨应化再来的,你看他们讲的,各人有各人的讲法,他讲得不一样,都对。为什么讲得不一样?听众的根器不一样,听众的程度不一样,这个时代需要不一样。所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还是这个方子,他讲得不一样,就好比这个处方里面的分量加减成分不一样。在这个时代,这服药这个成分要加重一点,那个要放轻一点,他在这里调理。同样是一部经,讲解就不相同,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我们学教,古人这些注解要不要去读?要。为什么?你去看看汉朝时候,你能够看懂,你就晓得汉朝社会的状况,他们那些人需要什么,祖师大德跟他们怎么讲法。可是到魏晋,到南北朝,到隋唐时候,那又是一个讲法,还是这部经,我们看留下来的注解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一个注解就永恒流通,何必每个朝代还要讲经?

诸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佛经难讲之处,你明白了,佛经是活活泼泼,一点都不呆板,真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各个契机,大家听了都欢喜,都得受用。我们常常讲「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不仅是净宗法门,哪个法门都一样,它才平等。如果只有净宗有这种殊胜,其他法门就不行,那法门不平等,佛在金刚般若会上宣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怎么解释?每个法门都是这样的,可是在净宗是特别明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特别殊胜、特别明显。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们读经就会读,听经也会听,会听、会读很容易开悟。古往今来,特别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佛每天讲经,每天都有开悟的人,每天都有证果的人。他会了,他不执者,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觉心,觉而不迷,他怎么不开悟?平等是定,清净是戒,觉是智慧,戒定慧具足。用这种心来听经,就天天有悟处,天天帮助你提升境界,我们现在讲灵性,提升自己的灵性。所以天天欢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它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

「而大悲为首,故举其愿」,为什么?到十回向圆满的时候,你的解、行、愿可以说不讲圆满也达到一定的程度,三贤圆满,登地了。登地之后没有自己,你自己所学的东西已经毕业,在十回向里面就毕业了。十地干什么?十地是普度众生,要把你从前所学的解、行、愿,用现在的话说,与一切众生分享,你得去帮助他们。特别是六道众生,六道里面特别是三途众生,三途是三恶道,这些众生迷得最深,迷得时间也久,如果不帮助他,我们晓得人间的寿命很短,一转眼他就到三恶道去了。三恶道去的时候很容易,出来可不容易,你说这个多麻烦!所以帮助众生,在十法界里头,最需要帮助的就是人道。已经堕到三途了,佛菩萨慈悲,还是应生在里面,但是非常困难,为什么?福薄,三恶道没有福报,业障很重,他很不容易接受。凡是恶道众生有缘来参与法会的,我们常常做超度法会,他来参加法会。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也是知道,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佛事来超度他?三时系念。所以三时系念我们提倡,最近十年来挺盛行,已经很普遍,这是最契现代三途之机,这个机缘。这个法会,我们用的经本是中峰禅师编的,你看禅宗的祖师,他不是净土宗,也不是其他宗派,禅宗的祖师。而且指归净土,劝导这些有缘的众生,真的他的开示太好了,冥阳两利,里面对於迷悟、缘起、修行、证果,话不多,讲得很透彻。这个本子常常读诵也会开悟,真的会开悟。所以这种法会,我们也听到一些通灵的人告诉我们,幽冥界的众生对这个法会非常重视。

参与这个法会真正往生的有,当然不是很多。这些恶道众生参与这个佛事能往生,原因是什么?过去生中,他在人道修得很好,临命终时一时糊涂,迷了,才堕落的,这个时候有缘又遇到,他就接上,跟过去修学功德接上了。他知道苦,他真放下,真的接受净宗法门,念佛真往生,是这么回事情。如果过去生中在佛法里头修学功夫不深的,他就不容易,但是有好处,有很多生天的,也有很多又到人间来,这总是脱离三恶道,不能说没有好处。所以好处也有上中下三品,真正下品的,他在地狱道、饿鬼道脱离了,他转生到畜生道,那都是好事,都是把他向上拉了一把。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这一次遇到这样殊胜法门,就决定不能让它空过,一定要有成就。我们个人的成就,头一个就是我们说的「福人居福地」,你是真正有福之人。现在讲东西要简单,愈简单愈好,大家才能记住。我劝人修福,福从哪里修?从孝顺父母修。孝顺父母是福的根基,是福德的根本,人不孝顺父母,什么都不要谈,全是假的。所以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心,我们的心,心里头要有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我的心,心是孝悌忠信,你就有福的根。身,身是礼义廉耻,身是干什么用的?身是把礼义廉耻做出来,身是礼义廉耻。行为,行是仁爱和平。你看我们就把十二个字落实了,落实在我心,落实在我身,落实在我行为,这是真正有福德的人。有福德的人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福地,这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境随心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随人的念头在转。我们现在念头这么好,以孝悌忠信为心,常常不能够离开;身无论在什么地方,表现的是礼义廉耻,头一个是有礼貌,要有礼;我们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开仁爱和平,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说这多好!那我们这一生没有白来。用这个基础来学佛,来念佛求往生,我们可以肯定没有一个不往生的,真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为什么?因为他符合《弥陀经》上要求的条件。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哪种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心是孝悌忠信,身是礼义廉耻,行是仁爱和平,这个人是多善根、多福德,现在我们学佛遇到这个缘是多因缘。我们这三个条件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具足,那就决定往生。所以学佛,先把人做好,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说得很清楚,那个地方「皆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这十二个字做好了,这个人就是上善之人,就没错。

我们接著看下面,「是以论云」,这个地方的「论」他没有讲什么论,多半都是指《十地经论》「愿善决定者,如初地中发菩提心,即此本分中愿」。初地菩萨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圆满的菩提心。初住菩萨,我们现在学这个经是十住,是初住,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发什么心?发菩提心里头的真心,直心,这个我们要记住。清凉大师在这里讲得很清楚,菩提心有一必定兼二,就是这三心有一个,其他两个都有。为什么说一个?偏重在这里,十行菩萨偏重在深心,十回向菩萨偏重在大悲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到登地,十地以上,这三心是平等的,圆满具足,我们通常也叫大菩提心,就是此地所讲本分当中的愿。愿,愿度众生,这个愿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到此地圆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大愿圆满。这一句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他的德行圆满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断了,妄想分别执著他统统放下,他断了;「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今天讲他学问成就了。德行圆满,学问也圆满,不但学问圆满,末后一句,「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也成了。这三个成就,烦恼断了,法门学了,佛道成了,回过头来,大慈大悲,要把第一个愿兑现,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要兑现。所以这是本分当中的大愿。

「十信通信此三」,这是讲到最前面,十信,信什么?就是信这三桩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信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菩提心是我们的本善,我们中国老祖宗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解、行、愿,佛法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中国古圣先贤虽然没有讲解行愿,他讲德,我们佛法讲解,中国人讲道、讲德、讲伦理,一个意思。在行门里面讲,他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不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要度众生先度自己,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度自己,自度而后才能度人。度人也有次第,先度自己家庭,自己度了肯定度一家,你一家没有度,你怎么能度别人?没有这个道理,肯定你一家得度。我们看到现在各地方学《弟子规》,听到许多同学来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都是自己学了之后影响全家。自己知道错了,知道过错,改过自新,一家和睦,然后推展到社会,推展到公司,和谐社会看到了。这个不是假的,是真的。

「等觉此三等佛」,你看说一个十信,这是最初的,等觉是最后的。十信信什么?信解行愿。等觉解行愿等於佛,跟佛还差一等,等於佛。「故知菩提心,是诸位通依」,这就晓得,菩提心从初发心,初发心是初信位,初信位开始学习,没有得到,开始学习。能在这个地方生起坚定的信心,然后逐步提升,初信才真正有信。我们现在连初信都没得到,为什么?他有退转。我们学了,学了这个经文不错,很欢喜,可是下课之后就忘掉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还是习气做主,还是要造罪业。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我们现前的事情,我们不能不留意。我们怎样突破这个瓶颈,要跨越这一大步,这是佛在经教里常常教导我们,要发心!发什么心?发信佛的心,你对於佛陀要相信,不能怀疑,对经教要相信;对这个有怀疑的话,问题就严重了。这个信心很不容易建立。

我在过去也曾经讲过我的故事,我是学佛七年出家的,我学佛第五年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学经教,那个时候没出家。出家之后,感觉到我的经教基础太薄弱,我以出家身分又回到台中跟李老师学习,我前后跟他老人家十年。前面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是以居士身分,在家的身分,跟他学的,学了十三部经。所以我一出家就讲经,就教佛学院,我讲经教学的生涯就开始,那个时候我三十三岁。佛学院教了一年多,觉得自己不够,还要回到老师身边,要学几部大经。那时候预备的是《法华经》,我找了有十几种古大德的注解,带到台中向老师报告。老师正在开讲《楞严经》,他就告诉我,《楞严》的分量跟《法华》差不多是相等,我现在正在讲《楞严》,你学《楞严》我不费力,如果学《法华》,我要另外特别找时间来教你一个人。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就劝我学《楞严经》。我也很喜欢,所以我就临时找《楞严经》的注解,大概不到一年也找了二十多种,认真学习。跟他老人家修学,我是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完全用复讲。老师一个星期讲经一次,星期三,《楞严经》讲了三年,每个星期星期三他讲经,我是星期四复讲。复讲的人不多,只有七个同学,包括我,我们七个人是一个小组。在台中十年,每个星期一次,我们同学轮流复讲,十年如一日,也相当不容易,徐醒民、周家麟都是我们一起学习的。复讲完了之后,我们同学大家们来分享,这样的学习很有受用。我们遇到困难,同学能解答的,给我们答覆,不能解答的,我们向老师请教。我们向老师请教的次数很少,不多,一年有那么几次,通常都不会超过十次,这说明我们的修学确实是有一点心得。

这一部经,真的,古人说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以后跟老师学《华严》《华严经》是我们八个同学联名向老师启请,请老师讲这部经。目的何在?是希望老师长住世间,目的在此地,找一部大经让他讲,他没讲完总不好意思走。八个人当中就有我,我们联名请老师讲《华严经》,老师答应了。我听他讲第一卷,《华严经》很困难,最困难的是前面十一卷半,诸位看看你就晓得,很不好讲,怎么讲法?在当时,许多老法师碰到我都问,李老师《华严经》开头这十一卷半他怎么讲的?我听一卷,一卷我听懂了,第一个开头带起来之后,这《华严经》全部我就能讲。李老师也是用清凉大师《疏钞》做参考资料,我也用这个,我只要听一卷就行了,所以我在台北就讲起《华严》。我讲的进度比他快,他一个星期只讲一次,一次讲两个小时,实际只讲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台语翻译,两个小时实际上是一个小时,所以他的速度很慢。我在台北是一次讲一个半小时,一个星期讲三次,我的进度,两年就超过他老人家,就赶上他了。而且我讲得还挺活泼的,大家听了都很欢喜。不过那个时候没有记录下来,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录音,那时候我们连录音机都没有。所以第一次,我想也讲了不少年,断断续续,因为常常出国。这是说明往年学习的经过。

最初学习的时候就是学建立信心,而且佛法里面的信心,头一个是信自己,它不是信别人,第一个是相信自己。第二个才是相信佛陀,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对经典有信心,对现前传法的老师有信心,你才会有心得。你要没有信心的话,你虽然跟著一道学,学不到东西,那真叫耳边风,这边听到,那边出去,不得利益。所以对自己的信心是比什么都重要。我有一次在美国达拉斯,曾经有三位基督教的牧师来看我,跟我谈基督教讲的信跟你们净土宗是一样,我们讲信上帝,你们讲信释迦牟尼佛。我告诉他,我说不一样。他说怎么不一样?我说佛教教我们信心,第一个相信自己,第二个相信佛陀;你们是第一个就相信上帝,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个不一样。他们才明白。所以佛法一点迷信都没有。佛法讲信,信自己什么?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才能成得了佛。你要不相信自己是佛,你怎么能成佛?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是佛。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就这么回事情。我们是疏忽了圣贤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这一生业障太重,没有缘分接触佛陀教育,真的,这一点不假。

李老师的会下有经教,我们在台中是以经教为主修的,念佛是附带。在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从后汉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是正式被中国朝廷迎请到中国,而且皇帝很难得,拜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大德为老师,他们到中国来是国师的身分,它是师道。早年寺院庵堂是讲学的道场,跟现在这个宗教不相干。佛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叫它做三家,儒家、道家、佛家,是属於学派,是属於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确实是教学,从来没有领导大家去坐禅、去做法会,没有过,经典上都没有这种记载,也没有搞个念佛堂,领众在一起念佛,都没有。那个时候是以讲堂为第一,你只要信解,修行是你个人的事情,那个佛不讲,修行在各人。你有疑惑,你提出来,佛会给你解答,佛会教导你。这种佛教一直到前清的早期,康熙、雍正、干隆还都是这个样子,以后慢慢的变质,变成宗教,服务的对象改变了。从前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对象一改变,是为饿鬼道去服务,这错了,佛教在人间,怎么会跑去为饿鬼道服务?但是现在这种情形就很普遍,为人道好像慢慢的就没有了。如果佛法里头没有后继人才,我想三十年之后,佛教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掉,这是我们真正顾虑的一桩大事情。所以李老师当年在台中,鼓励年轻人发心学讲经,很有道理。他老人家只办了个经学班,而且经学班只办了两年,以后就没有继续再办。经学班培训出来的一些学生,李老师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佛学讲座里面担任教学的这些老师,几乎都是我们经学班学习的同学。这桩事情也是因缘生法,缘不足。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愈来愈艰难,这个缘愈来愈薄,说明什么事情?说明我们现在的人福薄。虽然在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提升,可是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品德,人品、道德比过去是在下降,这是事实。我们对於圣贤的教诲,对於佛菩萨经教的学习,比过去也是大幅度在下降。我们只著重物质上的享受,是没错,这个东西它增长你的贪瞋痴慢,烦恼在提升,清净平等觉没有了。我们在这个世间能活多少年?中国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要听听大陆上彭大夫的报告,我们就会有高度的警觉。现代年轻人,很多得了不治之症,那个年龄,他说从前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才会得的,现在年龄降低了,许多三十岁就得这种病,死亡率很高。这是什么原因?与品德有关系,与现在生活方式有关系,不懂得养生之道。

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现在的饮食就是严重问题,特别是肉食,像现在大家常常吃的鸡鸭猪肉,这是大家常吃的。现在这些家畜怎么喂大的?彭大夫说得很好,全是激素,都是化学的东西,全部都有问题。我前几年在山东庆云参观一个养鸭的基地,我去参观,这里面的工作人员接待我。我就看小鸭,都是在房间里面灯泡下面养大的。他抓了只小鸭摆在我手上,跟我手掌一样大,这么大,一样大,摆在我手掌上,还挺沈的。他问我:「法师,你看这只小鸭出生多久?」我估计至少一个星期到十天,才能长这么大,你看鸭蛋那么大,它比鸭蛋大差不多将近十倍。他告诉我,昨天出生的,我吓了一跳。这是什么?这不正常,不正常就是病态,这怎么能吃?我说你这个鸭子养多久长大拿出去卖?两个星期。诸位要知道,从前鸭子长大要半年,六个月,拿出去卖,现在两个星期。你就晓得他喂什么东西?他喂激素,让它膨胀,让它赶快长大,这不正常,非常不正常。他告诉我,北京烤鸭三分之一是他们这个场供应。我回来之后就跟我们同学们说,以后鸡蛋、鸭蛋不能吃,你去看看多可怕,这吓死人!一般比较,水族好像比较好一点,鱼类,可是鱼类也有问题。现在海洋被污染,河流被污染,这些水族吃什么东西?也吃了这些化学物质,这麻烦大了。所以,我们要想身体健康,最好吃素食,可是素食也有麻烦,蔬菜有农药、有化肥。你看看,确实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饮苦食毒」,这是佛在经上讲的。饮苦食毒,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看到了,以前没看到,现在看到了,所以什么样的怪病都出现,都出来了。

他报告里头还提到一个,国家有个调查报告,青少年健康不如从前,跟三十年前不能比,现在青少年没有耐力。这个问题严重。在我想想,我当年到台湾,二十三岁,年轻、体力好,三天三夜不睡觉,精神饱满,记忆力很强。我们阅读文字、听讲,差不多那时候我有能力听一次讲演,我能够记百分之九十五的样子,有这么好的记忆力、理解力,而且能够保持一个星期。现在年轻人找这种体力的找不到。我们那个时候是粗茶淡饭,哪有这么多好东西吃?六十年前,诸位想想那个时候生活非常清苦,可是精神好,有体力。所以现在这个社会问题比什么都严重,现在污染太严重。我们在国外只有自己种菜,我们有个很大的菜园,好在澳洲土地很大,人口很少。土地大概是台湾的好几百倍,可是人口还没有台湾多,听说台湾有二千三百万,澳洲只有二千二百万,所以土地很容易取得。我们东方人自己种菜,自己种粮食,没有化肥、没有农药,吃得健康。

建立信心就是建立自己的真诚心,相信自己真诚心是本有的,现在为什么不真诚?要把真诚心找回来。清净平等觉是本有的,现在也丧失掉了,慈悲心也是本有的,确确实实能够舍己为人。现在社会上这些人少了,那我们更要带头干,不要怕吃亏,不要怕被人欺骗。你如果真的有福报,别人能骗你吗?不能。别人欺骗你,你上当了,你的钱财被他骗去,过两天又来了,你命里有嘛,命里有的总是有。命里没有的,被人骗去那是什么?那笔钱是你命里没有的,早晚都是要丢掉的。所以你丢掉也快乐,你也不会懊恼,也不会去怨恨别人,不会,你会很欢喜。真的要相信!所以,菩提心是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凭什么修行?就凭这三心。三心还是我们平常讲的这个容易懂,就是凭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说了五个。念念不忘,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这个相应,这就对了。

「今此住位名住处者」,这是经上特别为我们初机,刚刚学经教的人,用这个说法。这个「住」就是十住,十住位都叫住处。住在哪里?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住处。菩提心没发起来,老师教导我们,心住在圣教上。如果对这个教也没有很深的理解,现在工作也很繁忙,没有缘分去学习,李老师很慈悲,教同学你就住在阿弥陀佛上,住在这句佛号上。为什么?临命终时能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不迟,这是无比殊胜!这个地方,下面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若从增胜,则以深般若住於真如,即复由此而为行愿之所住处」。这个解释就比较详细。增胜,胜是殊胜,增是增长,向上提升,那是什么?那是深般若,就像《心经》所讲的,《心经》许多人都能背诵,玄奘大师翻译的,二百六十个字,确实把佛法的精义说出来了。那是什么?六百卷《大般若》的核心。《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心经》是纲要的纲要,所以《心经》展开就是《金刚经》《金刚经》展开就是六百卷《大般若》。你要看详细的,你看六百卷大经,你要喜欢简单的,《心经》就够了,《心经》便於受持。六百卷是细细的讲解,每一字每一句详细给你讲,佛讲了二十二年。

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你就晓得世尊一代教学,什么是中心?般若是中心,它用的时间最长,几乎占一半。它的纲领就是二百六十个字,开头是以观音菩萨为代表,为什么?大悲为首,很明显的,大悲为首。「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深般若住於真如,真如是自性。自性,具体说出来,还不就是信行愿吗?十住菩萨主修的是解,信解行愿,十信菩萨修信心,对这个要相信;十住菩萨求解,通达明了;十行菩萨真干。要知道他是自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也就是十行菩萨他所修的,就是四弘誓愿里面当中的两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他修这个。到十回向,「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修这个。十地菩萨就回过头来,把第一愿兑现,第一愿是真愿,利益众生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大悲为首,与他的本愿相应,所以说住於行、住於愿。如果没有深解,没有坚定的信心,哪来的行愿?佛菩萨没有教我们住在什么地方,住在行愿上,这就对了。你晓得佛菩萨的心是什么?我们清楚了,他的心就是四弘誓愿,他的心念念不舍众生。我们也可以说,菩萨勇猛精进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为什么?不为自己,是为度众生。自己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怎么能帮众生?帮助众生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苦乐是果报,是果,迷悟是因,苦从哪里来的?迷来的。迷,你才造业,你才有苦报,悟了就会忏除业障,罪就消了,福就来了,必须要业障消,福慧来。这是佛法在人间对於社会大众无比的贡献,它不是迷信,它不是骗人,它是为众生服务的,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

下面我们再看,「若从通说,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通是一般讲,一般讲的住就是住三菩提心,三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心里头真有,念兹在兹,念念不忘,而把这三样真的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全相应,这就是你真的住在菩提心家。为什么?佛就是这个心,菩萨也是这个心,你的心跟菩萨跟佛是一样的,你跟佛菩萨是一家人。真诚,决定没有虚伪,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事物,真诚心,一味真诚。为什么?他知道没有自己,自己跟一切众生是一体,这他明白了、了解了。我在哪里?一切众生是我,山河大地是我,遍法界虚空界是我,他对於这桩事情肯定了。这个要信,这个要解,信解之后,要怎么样把这个信解跟自己现前起心动念合而为一,这就叫行,这叫修行。修是修正,我们过去起心动念远离了自性,迷了,迷失了自性,现在明白了,怎样从迷回过头来,我们再跟自性融合成一体。跟自性融合成一体,就跟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融合成一体,那我们的真心确实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从自性自然又流露出来。

下面对於这个「住」,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他说「住处」这是中文的翻译,梵本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华严经》梵本的原文,原文叫「俱罗」。这是印度话的音译,俱罗,我们现在翻作住处。如果照原本的意思,它是家的意思,家也是住处,住家就是住处,所以中国人翻经的时候把它翻作住处,这是家。「家即家族,是以旧译」,旧译是《六十华严》,晋朝时候翻译的。我们现在用的是《八十华严》,唐朝时候翻译的,唐朝那时候称以前六十卷的《华严》称为旧译。六十卷《华严经》翻的,它翻为「种性」《八十华严》翻为住处,《六十华严》翻为种性。种性,「即四种性中习种性也」,习种性是我们佛学的一个名词,我们在这里也要把它解释一下,大家能够理解。种性,种是种子,种子有能生的意思,像花草树木的种子,它将来会生长成果实,种有这个意思。性是性分,性分是什么意思?有不改的意思。瓜的种子种下去,决定生出来是瓜,西瓜的种子种下去,它不会生出南瓜来,它一定是西瓜;稻的种子种下去,一定生成稻米,不会生成麦子,这就叫性,各自有各自的性分。这个性不是本性,这是什么?这是习性,这是习种性。

佛经里面有很多种讲法,有二种性、有五种性、有六种性。二种讲法,《地持经》里头有说,这二种第一种叫「性种性」。性是本性,「谓自无始以来,法尔」,法尔就是自然,自然「六处殊胜,而未种解脱分之善也」。譬如我们人,人有六根,眼根的根性是见,耳根的根性是听,鼻根的根性是嗅,六根的根性叫六处,六处殊胜。这是自然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自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未种解脱分之善也」,这个意思是说,这是本性,自然是这样的,与善恶没有关系。确实我们六根的根性与善恶没有关系,与善恶有关系的是什么?第六意识有关系,第六意识分别;与第七识的关系最大,末那识是执著。末那识是我们这个六根(六根是讲眼耳鼻舌身意),讲到意根。真正执著善恶,严重的分别善恶,是末那识。所以末那识不是性种性,而是第二个,习种性。六根的根性是自性,《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本善,那个本善不是善恶的善,它原本有这个功能,眼能见、耳能听,这是六根的根性,所以在佛法讲它是了别,它不是分别,它没有分别心。分别心是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没有,不但没有执著,它也没有分别,它传递给第六识,第六识分别,传给第七识,第七识执著,所以六、七是习种性。习种性,「习为修习」,学习,「闻法界等流教法,习修众善,而成之种性也」,这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上面那个性是本性,大家是一样的,你看每个人眼不都是见,耳不都是听吗?为什么你看到欢喜,他看到讨厌?那是第七识的事情,六、七识,绝对不是眼耳的事情,眼耳没有。眼耳是本性,六、七、八里头都有习性,我们讲八个识。所以,他听到法界等流的教法,这就多了,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他要是接触到,我们中国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是讲习性。所以习性关系太大了,他要跟好人在一起,他就变好,他跟恶人在一起,他自然就变恶。所以你就想,教育是多么重要!

我们中国在千万年之前,老祖宗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最注重的是什么?就是教育。而且知道,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母亲怀孕那天开始。这真不得了,真的不可思议!母亲怀孕的那一天,立刻就能注意到,自己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能随便乱动,为什么?影响胎儿。像古籍里面所记载的,周文王的母亲怀他的时候,目(眼睛)不视恶色,与伦理道德相背的这些相不看,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你就想到,他母亲在怀孕这十个月当中她多谨慎,从起心动念到言语造作都如理如法。标准是什么?现在我们学的《弟子规》,我们学的《十善业》,我们学的《太上感应篇》,那是她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会违犯,真正做到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影响胎儿。所以这个小孩还没有出世,在坐胎的时候就受这么好的教育,圣贤教育。出生之后,你要晓得,他就会看、会听了,虽然他还不会说,他很聪明,周边的这些人言行举止,他看到、听到、接触到,他在那里模仿,他在那里学习。我们现在很多人误会,以为小孩不懂事,他什么都不懂,不必顾虑他,错了!他比谁都敏感,他真在学。所以中国扎根教育是三岁之前,根就扎好了,一千天。这一千天的学习,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叫「三岁看八十」,三岁他学成的,他到八十岁不会改变。他要学得善,他一生是善人;他要学得不善,问题严重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母亲不管认识字不认识字,都受过这个教育,世代相传,祖祖相传,她都懂。乡下人明白,她受过这个教育,但她没有念过书,她不认识字,这种人很多,很会教小孩,她懂得伦理道德,她相信因果报应。

中国古时候的社会教育,在形式上有三种设施,第一个是祠堂,家家都有祠堂,每个姓氏都有个祠堂。祠堂教什么?祠堂教孝悌、教伦理、辈分,九族关系不能够错乱,教伦理。第二个是孔庙,孔庙教什么?传统的道德。第三个是城隍庙,城隍庙教什么?道家的因果报应。你看就这么三样东西,祠堂、孔庙、城隍庙,就把这一方人教得规规矩矩。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社会安定,天下太平,靠教育!读书人常常在这些地方讲学,一般祠堂都会办成学校,就是家学,就是家族的子弟学校,叫私塾。私塾在哪里教学?在祠堂,这个很有意义,让小孩进入祠堂,知道有老祖宗。从小就教慎终追远,眼前的父母、祖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连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老祖宗都念念不忘,都有恭敬心,所以对於现前祖父母、父母这些长辈懂得孝顺。这种教育在古时候都有的。祠堂里面还珍藏著一份好东西,家谱。家谱是什么?家庭历史,你可以一代一代往上面去追溯,这个人爱家。他不了解,对家的爱生不起来;他了解,爱家的情比什么都深。这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没有,唯独中国有,有家庭历史,记载著你世世代代的承传,你们家的家道、家规、家训、家学、家业。所以,五伦里面有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不是说你后代你有子孙很多,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子孙里面有贤人,有圣贤君子,能继承你的家道、继承你的家学、继承你的家业,这是大事。

因为有这么一个理念,家规、家学就非常重视,我要让我们这个族群底下这一代的怎样把他教好。四、五岁之前,这个教学的使命主要是母亲,母亲带头,身教,不是言教;换句话说,《弟子规》在那个时候不是教小孩,是父母做出来给婴儿看。让他从小就看成习惯,他就学会了,将来他完全跟你一样。你怎样孝顺你的父母、孝顺你的公婆,怎样对你的兄弟姊妹,他全学会了。所以《弟子规》是母亲用身教婴儿的。到小孩长大,进学堂了,就是进私塾,这是家族的子弟学校,用现在的话来说,由老师继续再教。老师是讲解,因为他都学会了,给他讲解,譬如「父母呼,应勿缓」,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前只是学,学会了,现在要讲给他听,让他懂得,又不能讲深,讲得很浅,他就晓得。深入的讲解那是大学的事情,古时候叫太学,私塾的童蒙养正这个阶段完成之后,到大学是研究讨论。家学里面只是教背书,只是教伦理道德,著重这个,品德的修养一定是在童蒙养正完成。

小学除了品德的修养之外,就是读书,把应该要读的这些书都要把它背诵,不要讲解,专门背,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像四书五经重要的典籍,家里的老人指导,老师来教小孩背书。因为小孩理解力还没有开,但记忆力非常好,利用他最好的这个阶段,把该记得的东西全记住,大概是十二岁以前,该记的东西全记住。以后上太学,中国以前没有中学,上太学,太学里面去读书,老师是讲解,那不是背书,是讲解。讲解,老师不要用书本,为什么?背过了,都能背,学生也不要用书本,所以读书真快乐。哪有像现在,背了一大堆书包,没这种事情,背书包到学校,人家笑话你,你来学什么?你所学的全背过的。太学里面的老师教学,多半带著学生去旅游,旅游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学是行万里路,旅游是到实地上去看。譬如在古文里面讲到「赤壁赋」,真的到赤壁那里去看,去怀古。老师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同学再互相研究讨论分享,真开智慧!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学法,现在的学校没有了。我们想想那个时候的教学好,那个方法真好,带著简单的行李,学生对老师孝顺,跟孝顺父母一样,到处都准备好酒菜,把老师照顾好,一路旅行一路讲学,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书本上讲到这些地理,你看到了,这个地方过去发生的事情、典故你明白了,印象深刻。这种教学法多么活泼,所以古人读书乐,现在读书很苦,太苦,太辛苦。我看到现在小学生背了个大书包,我提都提不动,想到不能再做人,下辈子不可以到这个世间来,太辛苦了!我这个年龄还不错,我上小学的时候,书包只有几本书,很薄,三、四本书,书包很轻松。哪有像现在!所以看到现在孩子很可怜,所学的东西真叫垃圾,好东西,古圣先贤这些宝贝、好东西一样也没有,你说这个问题多么严重。

所以习种性,这个习性就是习气。下面,《楞伽经》里头有两种说法,第一个讲「圣种性」,第二个讲「愚夫种性」。实际上,圣种性就是《地持经》里面讲的性种性,圣种性就是性种性,讲愚夫种性就是习种性,名称不一样,意思还是一样。圣种性,「三乘圣者证涅盘之种也」,种是生的意思,它能生,三乘圣者就是阿罗汉、菩萨、佛,都是讲十法界的。他怎么能证阿罗汉?他怎样证菩萨?怎样证佛果,十法界的佛果?那个因就是种子。我们现在很清楚,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他怎么能证到阿罗汉?他能够把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执著放下了,不再执著,这就证阿罗汉果,成正觉。阿罗汉有分别,阿罗汉再能把分别放下,他就升级,他就变成菩萨。可是菩萨还有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他要能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他就证佛果。这就是圣种性。凡夫种性,就是愚夫种性,「愚痴凡夫,迷执诸法之性也」,迷执诸法之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说的,一般大乘经教里面所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类烦恼就是愚痴凡夫的种性。为什么?他搞六道轮回。「是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数是多次,习就是学习,就是习性,我们现在讲习气,就是这个东西,「非理性之性也」,这句话很重要,不是本性那个性。此地讲的性,圣种性、愚夫种性都不是本性的性,这个一定要知道。这是讲三界六道,顶多讲到声闻、缘觉,讲到十法界,是这个种性。今天时间到了,这个意思没讲圆,下一堂课我们接著再学习。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