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六0讲) 2008/5/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三小段胜慧菩萨偈颂,我们还是从第六首念起: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昨天我们将这首偈里的『暗』、『宝』、『灯』、『见』做了简单的介绍,暗就是迷惑,我们迷了自性,宝就是性,心性,现在已经迷失了。为什么把心性称之为宝?世间人对於宝物看得很重,因为有了宝就代表你拥有财富,有财富,你一切物质上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了,所以把它称之为宝。可是还有比物质问题更重要的,精神生活,还有更重要的,离苦得乐,往上还有更重要的,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中国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课题重要。但是世人真的迷了,迷了之后,不能看到真宝,只看到眼前一点小利,眼光短浅,看到这一生如何享受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拥有了,他并不快乐,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到许多大富大贵,大富,拥有亿万财富的,他富而不乐,他的日子过得很苦,每天晚上要吃安眠药才能睡觉。安眠药是麻醉剂,他要不把他的脑神经麻醉,他就睡不著觉,你说多痛苦。贵是有很崇高的地位、有权势,也是贵而不乐。
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不是就是为了享这一点富贵,而付出精神痛苦的代价?人是不是为这样的?人要是为这个目标而生活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个值得我们反思的,应当要深深的去反省,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的。佛说得好,佛说我们芸芸众生,六道凡夫,你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的?你为什么来的?佛只讲了四个字,「人生酬业」。人这一生,酬是酬偿,业是业报,你过去造的善业,你这生来享福;你过去造的恶业,你这一生来受罪。是享福、是受罪,是你命里注定的,不是别人注定的,是你自己给自己注定的,你过去生中造的,这是因果的道理。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现在还没报,那是什么?所谓的时辰未到,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是佛法里常讲的时节因缘。任何一个人生生世世,没有完全造恶的,也没有完全造善的,总是善恶掺杂著。哪一种先受报?看业力,你过去生中造的有善有恶,善的力量强,先享福,后受罪;善的力量弱,先受罪,后享福。强者先报,这佛在经上说的,力量强的先报,所以还是自己的事情。过去我造的善,善的力量很强,这一生当中就先享福,福享完了、享尽了,不善的果报现前。过去造的恶业很重,你生下来受苦,要受难,苦难受尽了,所谓是苦尽甘来,善的报现前,这个叫宿命。但是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告诉我们,命是你自己造的,所以你自己可以改。这个改要靠智慧,智慧要靠缘,这就是我们三因佛性里面讲了,正因是本来有的,得要有了因,了因是智慧。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真妄,你有这个能力,这叫智慧;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真妄,那叫迷惑。
智慧实在讲也是从正因佛性生的,但是它需要缘,缘就是需要助缘。助缘里面第一个要善友,我们一般讲要有好的老师指导你,帮助你破迷开悟;还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互相警策,这才能回得了头;还得要人事环境、外面的自然环境,这我们就讲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实在讲没有一样不好,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有智慧,没有一样不好,没有智慧可以说没有一样对你是有好处的。这才知道智慧是宝。『暗中宝』是佛性,佛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外头来的。这个智慧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帮助我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都要靠智慧。这个句子里头把「灯」就代表了智慧,照见。在我们佛门里面说,善友是智慧,佛门称善友是老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称老师为善友,称菩萨为仁者,仁慈的人,就是大慈大悲,就是这个意思。通常我们一般人只知道对观世音菩萨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其实大慈大悲是每位菩萨共同的尊称。佛经里头,佛也常常称菩萨仁者,这些名相也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称菩萨是梵语,称仁者是菩萨义理里面的精髓,我们听到之后应当要认真的学习,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现在没有了,没有,这迷失了,要把它找回来。
四句偈前面两句是比喻,后面两句是法合。『佛法无人说』,佛法是宝,佛法是自性的佛法。佛是觉的意思,法就是万法,对於万法觉而不迷,这就叫佛法,迷而不觉就叫世间法。法没有迷悟,人有迷悟。法没有迷悟,但是这一切法它会随著正报转,这个道理要懂。大乘经里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正报是心、是念头,我们讲的是意念,这是正报。我们心意善,相貌就变了,相貌就变得很善,所以说相随心转。看相算命的人常说,一个人四十岁之前的相貌,是你过去生中业报变现出来的,带著过去生中;四十以后的相貌,是叫后天,是你这一生心行的善恶所感得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四十岁以前,先天成分多,后天成分少;四十以后,先天成分少,后天成分多。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生活环境还是随心转,所以佛才说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们要多想想,我们起心动念是为自己的多,还是为别人的多?起心动念为别人是好事,为自己就不好了,为什么?因为别人是自己性识里头变现出来的。
这个要有相当觉悟的人,他才懂,自他不二。想别人是真正利益自己,想自己是损害自己,这是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说的这是再清楚都没有了。谁是自己?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诸佛如来承认,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清净法身。为什么说清净?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真的是清净法身。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己,不知道这个世界是自己,不知道芸芸众生是自己,於是跟他们产生了对立、产生了矛盾、产生了冲突,自己害自己,这叫造恶业。恶业的果报是三途地狱,三途地狱真叫冤枉受了。所以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中国五千年来,几个人不重视因果?翻开历史,几乎找不到。
因果从哪里来的?从一念不觉那个时候产生的,一念不觉,宇宙就产生,可以说它跟宇宙同时产生,永远不消失。所以佛法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留意。凡夫没有智慧,世出世间圣贤给我们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中国就是伦理、道德,在佛法里面,三皈、十善、戒律。这个标准从哪里来的?不是别人制定叫我们遵守的,真正圣贤人、真正佛菩萨绝不会牵著人鼻子走,世出世间大圣大贤都希望成就别人顶天立地。诸佛希望一切众生早日成佛,跟他达到同样的境界,这是佛的心,这是佛的愿望。所以佛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的。没有染污是清净,没有迷惑是智慧,没有自私自利是慈悲,这是真心,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说差别,大乘教里常讲,只是迷悟的差别,悟了,性德完全现前,迷了的时候它统统变质了。这是我们要明了的,知道自己这一生当中学的是什么。所以,这种学问叫圣学,佛法称为佛学,佛跟中国人称圣非常接近。学佛是学作圣人、学作贤人、学作佛菩萨,这就对了,这才能真正的自度度他。自己没有得度,就不能够度他,这是教导我们,要度他,先自度。弘法如是,护法亦如是,没有例外的。
三因佛性,我们要注重缘因,缘是我们现在讲的机遇,你的机会、你的遭遇。遇到了,你就要能够抓住,你能够认识机遇是智慧,你能够掌握机遇是智慧,在这个机遇当中帮助你成就。世间人讲修福,哪一个不想求福报?哪个地方福报最大?从前说佛门福报最大,是真的,不是假的,造塔、建寺功德大,带给你大福报。现在我们也建塔、也来建寺,功德能不能跟古人比?不能比。古人建寺,你所享受的是人天福报,现在建寺,福报没有了,为什么?你要想一想为什么建寺?建寺是安身,帮助这些出家人清修,帮助这些出家人觉悟,帮助这些出家人证果,所以你的功德就大了。如果现在寺建得很大,里面要没有真正修行人,功德就小。如果不但没有修行人,而且这里头都是争名夺利的人,那你就造罪业了。所以,建寺福报大小要看这个寺产生功能的大小,这个寺庙里能出一个祖师大德,那真有功德。出家众的道场、在家众的道场都不例外,所以我们也不能轻视在家众的道场,古往今来的莲社、居士林,在家众的道场,真有高人。
佛陀在世,维摩居士是古佛再来,示现居士身,在家佛,释迦牟尼佛示现比丘身,出家佛,那个时代世间是两尊佛出世。我们看《维摩经》上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去见维摩居士,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见居士的时候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对维摩居士跟对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这就是过去欧阳竟无居士所说的,佛法是师道,师道里面,在教学是老师第一大。舍利弗、目犍连虽然是比丘身分,接受维摩居士教诲,维摩居士是老师,你是学生,要行师生之礼,礼不可失。虽然你是三宝之一,僧宝,但是不是在讲堂的时候,维摩居士对僧团里面僧宝他非常恭敬,但是在授课的时候他是老师。正如同中国古代的帝王,帝王的儿女,这些太子、公主,在学堂里念书的时候对老师要行跪拜礼,拜老师,尊师重道。帝王在过去,在学校里见到孔老夫子的神位、孔老夫子的画像,他行跪拜礼,拜老师。但是不是在学校里,老师见到君王行君臣礼,以最敬礼拜皇上。皇上在课堂时,对老师也要行最敬礼。你看在从前,古人怎么样教人孝顺父母?怎样教人奉事师长、孝亲尊师?帝王带头做,皇室带头做,上行下效才养成社会上良好的风气。人人知道尊重老师,人人知道尊重学术、尊重德行,社会当然安定,世界当然太平。
所以,不要以为这是小节,是小事,对於整个社会安定和平它有重大的作用。我们今天社会动乱,就是这些小节没有了,大家认为这个不重要。可是社会之动乱每个人担忧,不知道动乱的根源在哪里。古人讲得好,他说:道失了而后有德,德来代替;德失掉之后,而后有仁;仁失掉之后,而后有义;义失掉之后,还有礼;礼要失掉之后,天下大乱。在佛法里面讲,行道是法身菩萨,行道,这是最高的,完全是性德的流露。道失而后有德,在佛法里面,四圣法界就行德,他与道相应。德失掉之后有仁,在六道里头,天道仁慈。佛常常给我们介绍天道,天人修上品十善,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天道,天人。所以仁心、仁行,仁就是仁慈博爱,思想、言行都不离仁慈博爱,这个人将来是天道的。仁失掉之后则有义,这是人间,义是什么?古德讲「循理谓之义」,用个通俗的话来讲,他的思想、言行如理如法,世俗所谓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义。义失掉之后这是礼了,礼尚往来。你就晓得,义以上只有付出,不求回报,道、德、仁、义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不求回报的。但是礼,礼讲回报,礼尚往来。礼没有了,社会就动乱,礼是个底限,底限没了,这乱世。
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这一生当中怎么度自己?怎么帮助别人?至少要学礼、要学义、要学仁,别人不做我做,从我做起,这就对了。社会大众都不做,我做是不是会吃亏?表面上好像是吃一点亏,而实际上你占尽了便宜,你是真正在修福,在积功累德。要知道人道的寿命短促,一百年说起来好像很长,其实真正感触到的是刹那之间。前几天,同学们陪同我到金牛镇去访问,那个地方是我出生的地方,找到了。我三岁离开出生地搬到顺港,今年回去再看看,整整八十年,回忆八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你说人的寿命是多么短促。八十年不容易,顺港儿童时代的玩伴,一个都没有了。到金牛镇还遇到一个老人跟我同年,住在一个村子上,现在是不记得了,但是可以肯定当年在一起玩耍,那肯定的。他长大之后在我们村里面做工,一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这是缘不相同,我们一生流落在国外,真是过著流浪的生活;他在家乡没有动,过著安定的生活。
所以这要想到人生苦短,然后就想到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活在这个世间?活在这个世间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你总得想清楚。学佛之后,从经教里面我们明白了,学佛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造恶业,要知道利用这个机会积功累德。念佛同修都晓得,我们一个愿望,求生净土,积功累德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灵性保证我们决定得生,那这一生真的没有白过。业障要消,要真正忏悔,真正忏悔不是痛哭流涕,痛哭流涕算得上忏悔吗?不见得,痛哭流涕是感动。真正忏悔是什么?后不再造,这真忏悔。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忏悔就是儒家所讲的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以后不重犯这个同样的过失,这叫真忏悔。天天反省这是觉悟,反省什么?我今天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
善恶的标准,最低的标准是《弟子规》,那是基础的基础,《感应篇》、《十善业》,这是我们梵行的标准。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善相应还是与不善相应?与善相应的,好,明天还要保持,与不善相应的话,明天要改过来,这样子我们才能够渐渐的远离不善行,增长善心、善行。古人用功很认真,他每天记录,这个记录叫「功过格」,善就有功,不善就有过,每天记自己的功、记自己的过。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很多人用这个方法,连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里面用功过格,这大家都知道的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天天反省的他不叫功过格,他换了个名词叫「自知录」,你们看《莲池大师全集》,里面有一篇叫自知录,那是大师每天反省的。用这个方法认真的改过自新,这是真忏悔法,做得很具体、很踏实。莲池、蕅益不是凡人,我们没有开悟、没有证果,不知道他本来面目,示现是个比丘相,成为净宗一代祖师。佛家讲本迹,所示现的是迹相,那他的本是佛菩萨再来的。做出这个样子是做给我们看的,教导我们的,我们要真正学著改过自新就得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有效。
这些年,《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流传得很广,这个小册子是印光法师带头推动的。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住在倓虚法师建立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在这个里面看到倓老搜集的弘化社出版的经论善书,他搜集得很多。印祖跟我们的关系很密切,虽然没有见过面,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学生,跟他学净土,以后在台湾专门弘扬净土,专修专弘。所以,印祖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师,看到祖师这些著述、他所倡印的,我们有一分特别的感情,有时间就去看。我看书有个习惯,书一拿来首先看版权页,发现《了凡四训》印的数量太大了,我翻到版权页看到密密麻麻的,翻印了二十多次。而且每一次数量最少的五万册,数量多的七万册、八万册,我给它略略计算一下,超过一百万册。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它不是佛经,可是它是劝善的书。
了凡先生是教训他儿子的,把他自己一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的因果,毫无隐瞒的都写出来,希望他儿子能认真的学习,叫「家庭四训」。他是怎么修的?遇到云谷禅师之后,云谷禅师送他一本功过格,他一生依教奉行,天天依著功过格去反省。每天的晚课要记自己的过失、记自己的善行,两个对比,我今天是善做得多,还是恶做得多。他的命运真的改变了,明显的改变。跟年轻的时候孔先生给他算命,前面二十年,没遇云谷禅师之前,流年丝毫不差。孔先生相当高明,每一年收入多少都给他写上,那个时候做学生,每年参加考试第几名,居然一点都不差,所以他非常相信命运。二十年之后遇到云谷禅师,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非常佩服他,凡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不容易,问他修行的方法。他很老实,他说:我没什么功夫,也不经常坐禅,但是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一点都不差错,於是就不打妄想了,打妄想也没用。云谷禅师听到就哈哈大笑,告诉他: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凡夫。了凡先生很惊讶,你为什么说这种话?这一番很长的开示,让了凡先生觉悟了,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主宰。自己造,自己当然可以改,所以才叫他断恶修善,依照功过格改过自新。
明清两代,读书人用功过格的风气很盛,功过格的内容大概都是依据《感应篇》。我们能够依《太上感应篇》里面的教训来检讨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那就是前人所用的功过格。记,是很好的一桩事情,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希望自己不要犯同样的过失,会有非常显著的功效,现在人讲进步,这是智慧。烦恼轻了,业障就消除,智慧自然增长,智慧就是你对人对事的想法、看法、判断比过去强,就有很大的进步。错误愈来愈少,正确性和善意就愈来愈增长,这就是好事情,所以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人真正能改过自新就有救了,真的回头,圣贤的教学从这里产生了效果。我们再看下面一首偈:
【亦如目有瞖。不见净妙色。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法。】
这首偈里面提醒我们,『净妙色』,净是清净,妙是微妙,佛法里面的妙,形容,这个色是色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大自然的现象,非空非有叫妙,一尘不染叫清净。我们见不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染污,没有见到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是「净妙色」。我们今天见不到就好像眼睛『有瞖』,眼睛有了病看不清楚。这两句是比喻,下面两句是法合,『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法』,把「目有瞖」比喻作心不清净,被染污了,所以你见不到诸佛所说之法、诸佛所见之法,你见不到。这里面的事实我们要明了,佛在大乘教里面讲得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忘记,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前面《华严经》上跟我们探讨了宇宙的源起,惠能大师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把宇宙的源起用很简单的几句话说出来。明心见性,见性是见什么?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最后一句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忍和尚听到这里就告诉他行了,不必再说了,给他印证,他真的是彻悟了。本自清净就是净妙色,我们眼睛有瞖,瞖是什么?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三重严重的染污,所以净妙色没有了。为什么?外面的境界相被我们这个心染著了,就是不清净的心,外面的净妙色也就变成像现在所说的环境的染污。现在地球普遍被染污,甚至於扩大到天空都被染污。是真的被染污了吗?也可以这么说法,为什么?境随心转,我们的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我们心不清净就没有一样是清净的。这个道理很深。
佛法当中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希望这一生当中能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念佛就能往生。我们要问,念佛真能往生吗?念佛的人可多了,往生的人不多。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在台中创办一个莲社,叫「台中莲社」。我亲近他的时候,认识他,他在台中已经办了十年,成绩相当可观。那时候他们的莲友,李老师告诉我,大概有二十万人。我跟他十年,我离开的时候我知道台中莲友增长了,增长得很可观,差不多有五十万人。老师常说,他讲我们莲友,不是讲别人,我们莲友当中真正能往生的,一万人当中大概有三、五个。这不成比例,一万人当中才有三个、四个、五个,不都是念佛吗?念佛没有念到清净心。
念佛是个方法,而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把清净心念出来,这叫真正念佛。所以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这是《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圆通章」,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人不能不知道这个原则。念佛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往生净土。怎样才能往生净土?心净才能往生。这个跟中峰国师「三时系念」里面的开示相应,中峰国师说得很好,自性弥陀,他经文上是「本性弥陀,唯心净土」,所以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是把清净心念出来,清净心跟极乐世界就相应。你心清净,在大宇宙里你会选择哪个地方去?一定是选清净心的地方,自自然然他起感应。临终佛来接引,那个佛你要知道是自己清净心变的,自性弥陀接引你到西方唯心净土,这才是真的,那不是假的。这个理通一切法,也就是说通十法界,一个道理。
我们就懂得了,我想求生净土,我一天到晚想什么?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在这里面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佛,心上只有净土,执持名号。这个没断烦恼,还是用的分别执著,但是这个分别执著跟极乐世界相应,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有分别,没有执著,那你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分别执著都没有,忆佛念佛,没有分别执著,生实报庄严土,那个不一样。这要晓得,一切诸佛刹土不离自性,十法界依正庄严也不离自性,这是一个大的因果。清净心生净土是因果,十恶的心生阿鼻地狱也是因果,五逆十恶这种心变现出来的就是阿鼻地狱。所以,阿鼻地狱跟极乐世界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就是用心不同。五逆十恶的心,马上转到清净的心,净土就现前,地狱就没有了。这些道理你真的搞通、搞明白了,你才晓得怎样修,你会很有信心。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种子,阿赖耶识里统统具足,一切众生都不缺乏,哪个法界现前总在遇缘不同。缘最重要的是所缘缘,那就是我们的方向、目标。我这一生的方向定在极乐世界,我的目标亲近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成就,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修行就在生活里,就在工作,就在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就在当下。立刻就回头,念念为众生,不再为自己,这觉悟了。为众生才真正为自己,帮助众生是真正帮助自己,尤其是帮助正法,果德不可思议。
「见诸佛法」就是佛门里面所谓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见诸佛法了。这个清净心的标准,这是绝对标准,绝对标准我们自己晓得这一生当中做不到。所以诸佛如来、祖师大德劝导我们换一个道场去修行,这个道场就是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个地方的缘好,我们讲缘因佛性,能帮助我们开悟,能帮助我们成佛,无论是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极乐世界是首选。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释迦如来代我们选的,十方一切诸佛代我们选的,我们要不要接受?你看《弥陀经》上六方佛赞,我们读的《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你看看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罗什大师省掉四方,他有四方上下,四维省掉,玄奘大师完全照原本翻译的,十方。十方佛赞叹,给我们作证,就是劝导我们,也是帮助我们选择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能力在娑婆世界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到极乐世界去真能做得到;如果不到极乐世界,那你就得靠自己。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行,放下执著,你证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放下妄想,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真正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了,你本来是佛。这个事情要自己真正在现实环境当中去锻炼,看看行不行。不行,不能再耽误时间了,赶快回头,现在说移民,移民到极乐世界,只要回头都来得及,就怕你不回头。
回头之后,有三个条件你才能保持住,你不会偏离你的方向、目标,这就是「不怀疑」。不怀疑要怎么做?对极乐世界不怀疑,对阿弥陀佛不怀疑,对释迦牟尼佛介绍不怀疑,对十方诸佛给我们作证不怀疑,对这个法门不怀疑。再告诉诸位,对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他们的心行或善或恶都不怀疑,为什么?如果你对世间人还有怀疑,你的心不清净,道理在此地。不但对佛不怀疑,什么都不怀疑,就是你的烦恼里贪瞋痴慢疑那个「疑」断掉了,你的清净心才能现前。第二是「不夹杂」,你用心用得纯。不夹杂难,比前面一条还难。我们在世间,人类又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形态,你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不能离开许多琐碎的这些事物。这些东西要是夹杂在你念佛功夫里面,你念佛很难成就。事也不能不做,佛教给我们事可以做,不要放在心上,那就没有妨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被染污,就不清净了。决定不放在心上,我们净土才有把握,才能去得成。不放在心上,这些事不想,能办事吗?不放在心上比放在心上高明多了。放在心上,你是用妄心办事,你用分别心办事、用执著心办事,往往把事情办坏了,造业了;不放在心上,你是清净心,清净心,事情一来,清净心是照见,完全是智慧,你事情会办得很圆满,办得很周到,没有一点过失。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给我们做了好样子,凡圣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晓得,夹杂里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有私心,这是夹杂。所以,自私自利这是夹杂的根本因素,没有自私自利还夹杂什么?事情做得很圆满,众生有福,我不居功,我有什么功劳?没有功劳,众生的福报;事情做不成功,众生没有福,我们自己尽心尽力了,功德圆满。这是事实真相。可是要尽心尽力去做,要不然对不起众生,总是希望把它做圆满。我们自己清净心也能转境界,但是众生业力太大,我们转不过来。怎样转才容易转?众生心跟我们的心相应,他也求清净心,那个转的力量就大了。连佛门里面做超度的法师,能不能得度道理也是这样的。你超度他到极乐世界,他愿不愿意去?愿意去,真的他就去了;你超度他,他不想去,他不相信有极乐世界,那他怎么超度他也去不了。所以,超度是个增上缘,往生不往生还是他自己的事情,就是提醒他就是了,劝导他,他一回头那真的就去了。
《般若经》上佛讲真话,佛不度众生,佛都不度众生了,谁有能力度众生?那众生谁度?众生自己度的,这是真话。所以佛菩萨给众生做增上缘,四缘生法,佛帮上忙的是增上缘。但是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所缘缘跟无间缘,他只要具足这两个,得外面的帮助那没有不成就的。亲因缘不必说,大家都有的,那是真因,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是缺乏的。世尊在世的时候,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增上缘,天天劝导我们,天天提醒我们。每个人自己成就功夫不相同,这不是佛给我们的,是佛力加持。佛加持什么?把这个理说清楚,方法说明白,果报说明白,我们知道之后自己干。所以,佛对我们只做到两个字,「开示」,佛菩萨、祖师大德、老师只能帮这个忙,开是开启,示是指示。成不成就?在你自己肯不肯干,依教奉行是行,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证果了。
所以信解行证,佛能做的是开示,行证完全是我们自己事情。所以觉了是自度,迷惑颠倒的时候要靠佛的开示,叫佛度我们,真正成就决定是自度,佛菩萨帮不上忙。佛菩萨在行证上能帮忙,我们自己都用不著修行了,佛大慈大悲,这帮不上忙。所以要晓得,一真法界是你自己造的,十法界也是你自己造的,六道三途还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要负责任,自己对自己负责。感恩佛菩萨是感恩他把这个讯息告诉我们,他要不告诉我们,我们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根本就不知道事实真相,决定还是随著烦恼习气去转。随著烦恼习气,那你就一世不如一世,每况愈下,你走下坡,那就是一世比一世痛苦。明白之后还可以往上升,你就不走下坡路,向上爬,向上那愈走愈高。
所以要晓得,佛菩萨对我们加持的是什么?佛菩萨保佑我们的是什么?跟学校老师一样,老师天天给你上课、天天给你讲解。成绩是你自己做出来的,老师没有办法代你做,修行证果完全是你自己的功力。我们讲行,行的什么?行你所信的,行你所解的,佛给我们开示,我们相信了,我们理解了,就把这个信、把这个解落实在生活里。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个信解,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见解、变成自己的行为,这叫真的依教奉行。你依照这个方法去行,这个一般讲叫持戒,依照老师指导的去做,叫持戒。持戒久了,就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决定帮助你得定,这就讲得三昧,佛家讲得三昧。得到三昧之后,功夫不断向上提升,叫定功,他就开悟了。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一开就「见诸佛法」,就见佛,就成佛。这样你才晓得持戒的意义,你就懂了,你懂得持戒的意思,为什么要持戒?没有别的,是帮助你定下来,定才能开慧。
在中国,自古以来儿童就开始修定,用什么方法?写字,书法。诸位要晓得,书法是修定的,你心要不定你就写不好。学佛的人天天写书法,不是想做个书法家,想做个艺术界的人士,目的不是在此地,是修定。你看你早晨写一个钟点字,就等於修一个小时的定,你要把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印光大师教我们这些出家人,字确实代表一个人,人没有见面,看到你的字,真正有功夫、有学问的人能看得出来,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一定要端正,为什么?你心正,你的行为正。画画,画画也是修心,你心不定你就画不好。无论学哪一种艺术,都要从定中你才能得到三昧,换句话说,心浮气躁什么都学不到,天天跟在佛菩萨面前也学不到东西。清净心能学到东西,所学到的全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不是外来的。所以说回归自性,性德起用,性德现前而已,这才是事实真相。
在大乘教里面确实法门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的法门到最后归纳就变成三个门。这是讲什么?你大彻大悟,转凡成圣,到最后这三门。这三门就是三皈依里面所说的,佛是觉,法是正,僧是清净,就这三门。这三门没有进去是三门,进去之后是一个,就好像一个大殿三个门,外面是三个门,走进来都一样。性宗、禅宗走觉门,这就是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成佛了,他进去了。教下走正门,就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走这个门。这个门,中下根性的人容易成就,觉门那真的是要上上根人,普通人不行。还有个门就是清净,就是僧,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走净。在末法时期这个门是最适合的,修清净心。正知正见是要许多经论,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净宗确实具有前面两种的长处,真正修行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你能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往生就有把握,你真的就成就了。净宗的经典少,只有五经一论,五经最短的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二百六十个字;最长的是《无量寿经》,诸位常常读诵的,经文都不长,受持容易,非常适合於现代社会环境。所以要著重修清净心,养清净心,不能夹杂,不能怀疑、不能夹杂、不能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