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七讲) 2008/4/3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三小段胜慧菩萨,偈颂第四、五两首。
前面没有讲完,我们接著上一堂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末后这段。他说「此性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即是佛性」。佛性、法性我们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法性,因为这是佛法里最根本的法相名词,我们有个很清楚的概念。佛是智慧,是觉悟,智与觉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世尊告诉我们,真性平等如虚空,虚空是平等的,虚空没有差别,真性也是平等的,真就不是假的,不是虚妄的。因为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我们六根接触不到,你看不见、也听不到、也摸不到,你也想不出,就是你的意也没有办法缘到它,可是它是一切众生觉智之所依。我们一切众生有智有觉,这个智跟觉从哪来的?从哪里发生的?智觉是真性本有的。惠能大师开悟见性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自性它就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非常可惜的是我们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自性本来具有的这三样东西都变质了,不能说没有。这三样东西,迷它也不失,觉它也不增,就是不增不减。迷的时候这三样东西变质了,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业力,相好变成六道三途。
所以要晓得,确实一点都不错,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所包含的一切是自性现的,是自性变的,自性迷了就变成十法界、六道三途。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跟诸佛如来的自性不一不异,你觉悟的时候就不异,完全相同,是一不是二;你迷的时候不一,不一样,你就晓得一、异不是真的。为什么一、异不是真的?觉了就一,迷了就异,就不一样。那自性,自性没有觉迷,觉迷在人,觉是自己觉,迷是自己迷,与佛菩萨不相干,与一切众生也不相干;悟是你自己悟,迷是你自己迷。所以迷了就不一样,就不一;悟了就不异,就没有两样。这个不好懂。佛在楞严会上举个比喻,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所谓性海,大海,把一切众生比喻作大海里面起的水泡。水泡是依自性起的,没有大海,水泡怎么起得来?现在问你,水泡跟大海是一还是异?水泡在形成的时候,好多水泡,跟大海不一样;如果水泡破掉,破掉跟大海融成一片,水泡的痕迹都没有。所以在形成水泡的时候,水泡跟水泡也各个不相同,这就不一,水泡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形。觉悟之后,水泡就破了,迷了就有水泡。悟了之后没有一样不相同,统统回归到自性,回归到大海,每一个水泡的痕迹都找不到,都没有了。这个比喻说明,在十法界里面我们跟其他众生的关系,以及这些众生跟真性的关系,都显示出来了。所以,从心性上来讲,一切众生是一,没有两样。
「人之初,性本善」,什么叫本善?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本善,大家都会想到本善的对面是本恶。有人认为性本恶,也有人认为性本善,善恶的善都不善。古大德讲的性本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没有了才叫善,有善恶,不善!所以圣人讲「性相近,习相远」,圣人说的;贤人,孟子、荀子是贤人,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跟夫子的境界还是差一等。佛法讲到究竟,所以真性是平等的,真性是清净的,真性是真诚的,真性是慈悲的,无论是凡是圣,圆满具足。在凡,真诚这边没有了,隐了,隐现不同,不是他没有了,他隐了,浮现出来的是虚伪。六道凡夫的心是虚伪的,这个我们要承认。我们有诚意吗?我们有真诚吗?没有,你觉悟了就有,没有觉悟,真诚就变成虚伪。确实有些人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虚伪,以为自己很真诚。佛法讲真讲假,假就是虚伪的,以什么做标准,这个我们要知道。佛法以永恒不变做标准,只要产生变化就是假的,真的是永恒不变。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永恒不变,所以他是真的,他是真诚的。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就靠不住,愈往下面愈虚伪,愈往上面愈接近真诚,四圣法界接近真诚,六道距离真诚远之远矣,六道里头没有。六道是迷,四圣是觉了,但是觉的程度不够。我们用光明代表觉,用黑暗代表迷,这佛经上通用的。完全黑暗是六道,像夜晚,见不到阳光;四圣法界像什么?四圣法界像早晨,太阳没出来,但是太阳的光已经看到了。我们现在早晨大概四点半钟就天亮,阳光出现了,到五点的时候就相当明亮,太阳还没出来。太阳没出来这时候就是接近,就好比四圣法界;太阳出山了,圆教初住,叫法身菩萨,用这个比喻诸位好懂。所以四圣法界见到明相,日光没有露出来,见到明相。明相有大小、有强弱不等,这就好比声闻、缘觉、菩萨、佛。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的身分,才会向上提升,如果不晓得的话,心里想向上提升,结果走的路子是反方向的,变成愈迷愈深,这就错了。
所以自性,智慧是平等的,德能是平等的,相好是平等的,它的范围是遍法界虚空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有一法不是圆满具足。可是迷了怎么样?迷了的时候,智慧变成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个烦恼一展开也是遍法界虚空界,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全变成烦恼。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一觉一切觉,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法不觉,一迷一切迷。不会说是局部性的,我这里觉了那里迷了,不是,如果有这些现象那就是没有觉。我们读《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提了一桩事情。有一个参禅的禅和子跟印光大师说,他对於《五灯会元》这里面一千七百条公案,他跟印祖说他大部分都参透,只还有几条,他说大概还有个十几条他不明白。印祖告诉他,如果真的一条参透,一千七百条全透了,还有一条参不透,你那一千七百条没有一条参透。印光大师对他当头这一棒把他打醒了,不参了,跟著印祖老实念佛去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真通了,没有一样不通;还有一个问题来问,你不通,你没通,自以为通。这些公案对我们学教的人有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会学得很谦虚、学得很踏实,绝不敢自以为是。你遇到问题不能解决,遇到事情还会做错,你还是在迷,你不觉;如果真正觉悟了,从今之后,就不可能有一桩事情你做错了的,然后我们才晓得怎样去用功。真正用功没有别的,就是修清净心,我们讲了五个,真诚心、平等心、清净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真心。真心一个得到了,其他四个统统得到。可是要学,五个都学难,学一个,或者是专学真诚,或者是专学清净,学一个;一个得到,全得到了,全得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真正菩提心现前,真心现前。决定不能说,我的心很清净、很平等,但是对人还不够慈悲,没有这个道理,这讲不通的;心地真正慈悲,说心不清净、不平等,也没这回事情。这十个字五句,一就是五,五就是一,任何一个得到了,五个统统具足,为什么?它是佛性。
所以,佛性是觉智所依,法性是诸法所依,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切法的法相,法相从哪里起的?法性变现起来的。大智、圆觉从哪里来的?佛性现的。我们今天一般讲的是物质、精神,精神这一面,它的根,能现能变的根是佛性;万物,物质,物质所现所变的根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在唯识心心所四分里面来讲,自证分是法性,证自证分是佛性,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所以自证分、证自证分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但是它能现精神、能现物质。精神跟物质显现几乎是同时,分不出先后,这是事实真相,是佛法的基本概念。
佛法是高等科学,不是迷信,为什么?佛给我们这样说了,我们相信,佛没有妄语,我们完全肯定相信,不怀疑了,算不算我们是真信?不算,佛法讲证据,你自己必须证得才叫真信。自己没有证得,听了佛的话,我相信,我理解、我相信了,没有证得,叫正信,不是真信,是正信,这不是迷信。自己不能理解,没有证得不能理解,但是他相信释迦牟尼佛是好人,这个人不会骗人,他的话靠得住,这是勉强的信,勉强相信,是有条件的,所谓是世尊人格做保证。虽然勉强的信,里面还带著迷在里头,还不能算正信。必须要把理搞通了,事上没有证得,这个才叫正信。证得之后,证了果,这真信了,那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如果再把范围扩大一点说,初信位的菩萨,小乘须陀洹以上,我们说他作真信,也能讲得通,他们证得虽然不够圆满,但是证得少分。怎么证得?放下,不放下不行。
所以一定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执著这些?何必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我们现在难就难在这里,这是无始劫以来,妄想分别执著占据了我们的真心,真心在,不当家。真心是主人,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是家里面的佣人,现在佣人当了家,家里主人做不了主,主人是在,任何事情他都不能过问,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主人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正主人,它的境界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是你的真心,做不了主!你现在对众生有爱、有瞋、有恨,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净。但是你的清净心、平等心在,它不能当家做主,主权落在仆人的手上,古时候讲落在家里奴才的手上。现在主人要听奴才的支配,奴才造了业,他要跟著一道到三途去受罪,这真叫冤枉。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白。所以佛对众生「开示」,他只能做到这两个字,开示之后你要能「悟入」,悟是明了,入是真正回头,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自性当家做主,奴才听你使唤,就变成什么?变成成所作智,它很听话。我们举个比喻来说,眼耳鼻舌身意听话了,听话就成所作智,还是用这个身体,眼耳鼻舌身为一切众生做出最好的榜样,这就听话了。
最好的榜样具体的落实,《弟子规》做到、《感应篇》做到、《十善业》做到、《沙弥律仪》做到了,比丘戒、菩萨戒做到了,那不就叫成所作智吗?你的思想、见解,是妙观察智、是平等性智。思想变成平等性,意识变成妙观察,阿赖耶里面的习气种子变成大圆镜,这是什么?这是你自己真正的主人当家做主了,是这个现象。所以,佛法终极它是教我们做个转变,回头,你可不能跟著外道走。什么叫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话,外道是「心外求法」,你要把这句话多念几遍,好好的去想想这句话的味道。心外求法,心外没有法,心外求的全是妄想分别执著,哪有法?所以佛法跟世法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佛法是从定中求,戒定慧。这个方法万古常新,它是真理。如果说过去用这方法行,现在用这个方法不行了,这不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古人用戒定慧成就了,回归自性,今人还是要用戒定慧,你不用这个方法你就回不了头来,虽有佛性你见不到佛性,虽有法性你也见不到法性。
清凉在此地讲,「此性即第一义空」,什么叫第一义?没有起心动念才叫第一义,起心动念就变成第二义、第三义,以后愈演愈复杂。道家讲宇宙的源起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道,第一义是太极,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第二义,一起心动念就变成二义,二义是什么?阴阳。在佛法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是自性,起心动念就变成阿赖耶。这个动我们没法子想像,我们今天讲起心动念,那是非常粗的现象。佛法里面讲起心动念极其微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阿赖耶,所谓是「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就是:「无明业相」,业是动,它不是静的,它是动的,非常微弱;这一动就产生「转相」,转是转变,就是见分;从转相就变成「现相」,现相是相分,阿赖耶的四分就现前。对於这些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是证自证分,那一分就是智慧,我们通常讲的佛性,觉智所依。见相所依,实在讲,法性里头有没有佛性?有,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法性是一切法所依,一切法里面有佛性。不仅仅是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也有,有情众生佛性显,明显,无情众生的佛性隐,不显,不是没有。如果没有,这个话讲不通,大圆满怎么讲法?动物、植物里头没有,不叫圆满。
我们在《华严》前面念过,一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没缩小,微尘没有放大,大小不二。那你就想想,大宇宙里面这些性相、理事、因果圆满具足,一微尘它能不具足吗?我们从动物身上去观察、去体会,大象很大,解剖之后,里面五脏六腑样样具足;小麻雀很小,你把它解剖,里头也是五脏六腑样样具足,一样也不差。这是怎么回事情?西方有不少宗教对这桩事情是个迷,解不开,到最后只好说这是神造的。那我们要再问,神是谁造的?这个问题不可以提,提出这个问题对神大不敬;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永远存在那里。佛告诉我们,真性法尔如是,本自具足,不是从外来的。它现相,现在微尘里面,我们看不到五脏六腑,隐。这个经上跟你讲的,条件有具、有不具,有情,在动物身上它条件具足,它现;植物、矿物它条件不具足,不是它没有,它还是圆满的,它不现。从江本博士水实验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在科学实验这个条件之下,把它的见闻觉知这个隐藏一部分的德能,也能够显示出来让我们看到。可是它还有声音、还有香、还有味,这个就是现在科学技术不足,只能现出色,后面声香味还没有办法显示出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具足,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要晓得,整个宇宙就是自己,然后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真性,为什么?那是自己真性变现出来的。就好像佛在经上讲的,我们尊重水泡就是尊重大海,不尊重水泡就不尊重大海。所以普贤菩萨才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这有道理。要不然普贤菩萨教这些,我问他,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法?有个道理在。道理搞明白、搞通了,普贤菩萨说出我们自然就点头,就肯定了。所以,我们晓得第一义空是怎么回事情,第一义空就是佛性。
下面说,「又上性无所有,正因性也,前解此了,皆了因性」,你能够明了,你能够理解、你能明了这叫了因;讲性无所有,讲第一义空,这是正因。这个地方讲到三因佛性。佛在经上讲佛性有很多种讲法,这就是说一桩事情从方方面面去观察、去体会,然后才能搞清楚。有一种说法,佛性有三,「自性住佛性」,什么叫自性住?「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所以性,性的意思是永恒不变,这才叫性,如果常常变化的那就不叫做性,所以自性常住。自性真的是常住,它永远没有改变,为什么没有改变?它没有形相,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是受想行识,物质是地水火风,这是物质,物质的性,物性。心性,心性是见闻觉知,物性是地水火风、色声香味;物性就是法性,心性就是佛性。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要肯定,一切众生本有佛性。堕在地狱,他的佛性也没有失掉,堕饿鬼、变畜生,佛性也没有失掉。我们今天得人身,佛性在不在?在,没有佛性我们接触佛法就不能理解。我们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个能是佛性,那些事是法性。
虽然本有,如果要没有缘显不出来,所以第二个讲「引出佛性」,引出就是缘,我们把佛性引出来。「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假是藉,你一定要藉著修行,修是修证,习就是在生活当中落实,把所有错误的修正过来。错误是什么?是违背了自性,一切不善的、一切迷惑的都是违背自性。佛给我们表演的是自性的流露,佛给我们所说的是自性的现前,你要是真正体会到,你就会对佛法无比的热爱,为什么?你热爱自性,不是别人。释迦牟尼佛是自性释迦,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佛性变现出来的,心现识变。我想学佛,佛就现前;我想学菩萨,菩萨就现前;贪心重的,鬼现前;瞋恚心重的,地狱现前。实在跟你说,鬼、地狱哪有?佛、菩萨哪里有?心现识变。真有个极乐世界吗?真有阿弥陀佛吗?不能说真有,也不能说没有,你心里想就有。这个「想」意思很深,不是我们一般人说你打个妄想,不是那个想。妄想跟佛经里面所讲的想,受想行识的想,不一样。这个想是什么?想是你心里真有,我心里真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前。现前是从你心想生,这是真话,这是事实真相,哪一个人想哪个人见到。每一个见到的阿弥陀佛形像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你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
好像是在八0年代,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第一次回到祖国,仁德法师邀请他在九华山讲《地藏经》。他来问我,因为香港很多法师告诉他不要来,恐怕政府不能接受,他来告诉我。我说:这有没有障碍?他说:大概没有障碍,他们地方政府书记都同意,在九华山讲一部《地藏经》。我鼓励他,我说:这个因缘难得,你去,不要紧。他很小心、很谨慎,每次讲演他都写出讲稿,讲完之后回到香港,他把讲稿给我看,我还给他写个序文出版了。这是大陆上文革之后第一次法师讲经。他也顺便到普陀山去拜观世音菩萨,他说在梵音洞,他们三个出家人,还有两位法师陪他一道去的,在梵音洞的洞口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三个人都见到了,非常欢喜。耽误时间太长了,陪他的这些人劝他要离开了。离开之后在路上三个人谈到,你见到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的?圣一法师讲他见到的,全身是金色的,戴毗卢帽,就像地藏菩萨这样子,戴毗卢帽,手上拿著净瓶,杨枝净瓶,统统是金色的,站在那个地方,立相。另外一位法师他说他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完全是白的,像我们通常画的白衣观音的像。第三位法师说他见到是比丘相,是个出家人的相,现的比丘身。三个人同时拜,拜半个小时,每一个人看的不一样,这只有「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才能讲得通。三位法师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观世音菩萨真的现身,都见到了,三个人见到的身相不一样,真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并没有意思,观世音菩萨也没有意思,各人看到的不一样,那是你的性识变现的。这在唯识里面讲得就详细,观音菩萨是本质相,你所见到的是你阿赖耶识里面的相分,从本识变现出来的相分,你缘那个相分。本质相是一,各人所缘的各个不相同。这个理很深,事很秘,奥秘,不是秘密,佛法里面没有秘密,深密,理太深了,事非常复杂,无量因缘。
所以必须把自己迷失自性,由烦恼所做的种种善、不善的这些业、习气,要把它修正过来,修正的标准就是戒律。这个一定要知道,戒律是我们觉悟之后本来面目,你破迷开悟之后自自然然就是这个行为,不是谁约束谁,没有这个道理。不是哪一个订这些规矩叫你守,这都是我们自己把佛菩萨认错了、看错了,以为他订这些规矩给我守,不是的,你自性本来是这样的。那叫什么?那叫本性本善,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你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错了,跟你本来的错了,你本来是对的,你现在搞错了。我们的学习,在事上、在外表上,外影响内,能够引发自己的佛性,用这个方法来引发,所以我们必须要修戒定慧。戒是从外面修,定慧是从里面修,内外一起下手,外影响内,内影响外。到你心地清净了,智慧生起来,那个戒律没有人劝导你,你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自然就是这样的。你的行为、表现圆满了,这是戒行的圆满,你演出来了,演出来是什么?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榜样就是自性圆满的流露,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经上的话,「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这叫做引出佛性。
最后一条,那是证果了,你证得了,你佛性真的被引出来,「至得果佛性」,至是到达,你的佛性真的被引出来。「修因满足,则本有佛性,於证得果位之时,了了显发,是名至得果佛性。」这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圆教一乘,《华严》在大乘之上,叫一乘。大乘终极的果报是菩萨,一乘果报是成佛。大乘经很多,一乘经只有三部,《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梵网经》是一乘,这是过去古来祖师大德们所肯定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法华经》上说的。一乘就是帮助众生回归自性,个个都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换句话说,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终极的目的,是望所有一切众生个个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这叫大慈大悲,这叫慈悲到极处。不是止於阿罗汉,也不是止於菩萨。由此可知,戒定慧三学都是属於了因、缘因,戒定慧三学是缘,依照戒定慧三学去学习,这是了因。无比殊胜的法门,帮助我们这一生圆满成就。诸位要晓得,成佛是世出世间最难的课题,也是最高、最大、最究竟的果报,这个问题都能够解决,十法界六道里面那些问题叫鸡毛蒜皮,哪有不能解决的?
佛菩萨是天人师,佛的十号里头有这一号,我们要记住,天人师就是天上人间的好榜样。人间,五戒十善,中品十善是人道,上品十善是天道,我们要把上品十善做出来,这才叫天人师。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非常清楚,有十善才是释迦佛真正的学生;如果没有十善,假的,不是真的,学一辈子你是造业,决定不能成就。没有十善,所造的业全是三途,无论是善业、不善业,统统是三途业;造的善业,三途里也有福报,恶业在三途受罪。我们才晓得,十善业是修行基本的条件,随顺性德,起码的条件。天天要学、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检讨、天天要改过自新,为什么?我们迷得太久,这个自己一定要承认,真的像《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话说得不过分。我们可以细心去思惟,把这句话做个证明。佛说我们「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那你就想想,我们起心动念,拿十善业做标准,是与十善相应?还是与十恶相应?不杀生,我做到没有?确实是不杀生了,连蚊虫蚂蚁都不杀了,做到一部分。另外,我有没有叫别人因我而生烦恼,而感觉到不痛快?这个可能有,这是杀业的习气;杀是断掉了,杀的习气没断。我们看到别人好,有没有嫉妒心?如果还有一念嫉妒心,你瞋恚习气没断。然后你才晓得,上中品的十善不容易,下品十善或者还可以。下品十善果报是阿修罗、罗刹,魔里头,魔王、魔子、魔孙;中品是人道,上品是天道。
十善业要不好好的修,要不好好的讲求,认真努力学习,学到最后,所以人学佛学成魔的不在少数,数量相当可观。学佛学成魔了,什么原因?基础上出了问题,三皈、五戒、十善上出了问题。现在没人讲,麻烦就更大了。我们同学虽然不多,现在聚集在这个小道场,如果大家真正努力救自己、救佛教,那你就认真在基础上下功夫,基础奠定之后,经教才能长成。如果基础上不下功夫,我要学这个经学那个经,都是没有根的,学到最后出问题的时候,都可能变成魔道。魔的福报很大!魔福报大,同时你能观察得到他贪心重、瞋恚心重、疑心重,佛跟魔怎么辨别,你从这里细心去观察就知道了。他的福报享尽,他所造的罪业现前,三途去了,三途的时间可长了。他能不能成佛?能,他阿赖耶里佛的种子也很强。遇到缘,所以超度佛事有效,很多的魔跟罗刹,我们在这里做「三时系念」,他们很容易得度。他们堕落在恶道里,知道苦,知道错了,现在有人提醒他,一念回头他就成就。凡夫往生,在理论上讲一念之间,《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不假,真的。最不容易回头就是迷惑颠倒的人道,最不容易。鬼、畜如果执著这种习气很浓很深,他不容易得度,他知道苦,知道有灾难。如果悟性高一点的,听到「系念」里面的开示,系念里面中峰大师的开示好,讲得太好了!我们做这个功课的人,最重要的是随文入观,对自己有大利益,对这些被超度的鬼神功德利益很大。如果我们做这个只有形式,念诵有口无心,他们所得的利益就很小。我们帮助人就是要真干,诚心诚意认真好好的去做,自利利他。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一生当中就要紧抓住,决定不能放松,决定不能退转,一放松一退转就迷了,就堕落。这里我们讲了一个佛性,我们简单的就介绍到此地。
从佛性我们当然会联想到法性,我们把清凉大师《钞》里面的注解我们念一遍。《钞》是《疏》的注解,就是注解的注解,这是大师很慈悲,怕我们看到他的注解还是不能够了解意思,所以再加注解。这一段节录在此地,「又上性下」,就是上性底下所说的,「别示诸因,先指经以明,性无所有者,即前偈自性无所有,内外虽异,皆是第一义空,故指前偈」。这是我们念过的,一说都明白了。「亦即此偈於此性也。既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故性无所有,即正因也」,这是三因佛性里面的正因。「前解此了者,前偈云,如是解法性,故云前解,此偈云,於此性了知,故云此了」,这些都是了因,「并是了因」,「明知一切众生,虽有第一义空智慧之性,若无般若等为了因者,终不成佛」。由此可知,了因重要,没有了因不行,我们现在天天在学习,都是属於了因。第三个是「缘因佛性」,缘是助缘,助缘是讲「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善根功德不能疏忽。
道场贵的是有道,什么是道?有解有行这是道。在过去,寺院庵堂都有专修的功课,所以中国古代寺院庵堂,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叫专科大学。因为中国古大德跟佛门的祖师们知见可以说是一致的,都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他东西专,他不杂。五台山专学「华严」,华严道场,天下学华严都到五台山去;天台山学「法华」,学法华的人都到天台;学「唯识」都到大慈恩寺。每个宗派有每个宗派的道场,宗下面有派,同一个宗,依据的经是相同的,但是依据的注解不相同,跟哪一个人学,所以它就分派了。譬如我们净土宗的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版本很多,在《大藏经》里面,现在传下来的原译本有五种原译本。同时依靠的比较少,为什么?太多了,所以在宋朝,王龙舒居士他就做了个会集本。以王龙舒居士的身分、地位以及他的财富,在那个时候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宋朝的译本他没有见到,宋译的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所以他的会集只有四个本子,不齐全,但是会集得算不错,在前清《龙藏》也入藏了,可是会集不完整。
同时,龙舒居士当然他是没有问题,他在会集的时候,把经文里用字他改了几个,改得是很好。后人有批评,是改得好,但是这个事情不能做,怕开这个先例,后人没有龙舒居士的程度,没有他修行的功夫,看到经上自己随便改,那以后这个经就面目全非了。这个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古人发现经里面这个字不太妥当,他在旁边注出来,这个字应该做什么字,不敢改动经文。这个态度是正确的,错也要照著错误把它传下去,改是注在旁边,或者注在经本的上面,那叫眉注,注在上面,这是应当的。所以会集本从那里开始有,大家欢迎。因为这个本子有缺陷,所以一直到前清嘉庆年间,不是在嘉庆,在咸丰,嘉庆以后,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魏源,这也是个通宗通教的大德,他做第二次的会集。当然这个会集一定比前面的本子好,可是也有问题。后来的祖师批评他的东西,取舍欠妥当,也犯了前人的病,就是改动了原来的经文,印光大师对他的本子批评就很多。
所以到民国初年,才有夏莲居居士第三次的会集,这个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统统看到了。而且他非常谨慎,会集就用了三年的功夫,闭关三年专门做这个事情,三年定稿。定稿之后,七年的修改才成为定本,可见得夏老居士对这部经的慎重,可以说毕生的精力就在这部经上。我们也可以说他老人家出现在这个世间,大概就是为这桩事情而来的。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跟我很熟,我在没有见黄老居士之前,是在经本上看到梅光羲老居士一篇很长的序文,我们读了非常感动。梅光羲老居士是李炳南居士的老师,由於梅老对於夏老的尊敬,所以李炳南老居士没有亲近过夏莲居,但是对夏莲居老居士很仰慕,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老人家常常提到。中国在民国初年,居士里面是两位大德,叫「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居士是江西南昌人,夏老是山东人,叫南梅北夏。所以这个会集本我们现在都依靠它,这个本子是李老师在台中讲过一次,他有个简单的眉注,这个本子我现在放在澳洲,这是我们的缘殊胜。
今天我们又难得,这是无量劫的福德因缘之所感,庐江这一批出家、在家的大德,在家里面包括地方的领导们,热心的支持拥护,有这么样好的一个环境让我们在这里学习。佛法是讲知恩报恩,不知恩你就不会报恩,知恩的时候如何报答?我们的成绩就是报答,诸位真正在这个地方开悟了,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学业、道业。末法时期,往生就是证果,一生做好榜样给人看,往生的时候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预知时至。确实我们听到,我们也见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连在家居士都能做到。我早年在台湾,在南部住的时间不长,在佛光山只住过十个月,听到佛光山的长工,它那个工程是终年不断的,有一位在那边是做长工的,也是学佛的一位居士,给我讲了个故事。他住的那个地方离佛光山不远,一个小镇,他的邻居一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所以他来劝我们,他说那是真的,一点不假,他亲自看到的。他说这位老太太原先也不明佛教的教理,但人非常善良、非常慈悲,佛神都拜,佛神也不分。三年前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就劝她不要拜神,不要到外面去,在家里建个小佛堂,专门拜阿弥陀佛,供养西方三圣,在家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老太太听媳妇的话,就不再跑庙了,在家里专门念,念了三年。往生的这一天她没有说,我们理解,她要说了,她恐怕就不能往生了,家里人会障碍,她不说。她只说,吃晚饭的时候,「你们先吃不要等我,我去洗个澡」,只告诉家人这样。可是家里儿子、媳妇非常孝顺,等她,等了很久,怎么还不出来?结果去看的时候,她真的是洗了澡,叫了没人答应。到佛堂一看,老太太已经穿了海青站在佛像面前,手上拿著念珠,喊她也不答应。到她面前仔细一看,她走了,往生走的。惊动很多人,三年,站著走的,没有生病。不告诉家人,她才安安静静的走,如果一告诉家人,家人一定是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舍不得,就扰乱她了,她就走不了。由此可知,念佛三年往生的人很多,你说她是不是寿命到了?我觉得不一定。她为什么走?人家到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功夫成片里头,功夫好的就能够随意想去就去,给念佛人做个好样子。这就是她弘法利生,她不需要讲经,做个好样子。在家居士,女居士,能做到。
所以,我们希望这一生当中弘法利生领众修行,到临走的时候表演一下,这真的,不是假的。许多人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到没有别的,这个世间放不下,真放下,哪个做不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你就想到跟自己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到极乐世界才叫真正回到老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晓得至少是两种难得的殊胜,第一个是寿命,无量寿,不再有生死,不再有生病;第二个是修学的殊胜,极乐世界就是个佛教学校,阿弥陀佛他的应化身无量无边。你在这一处修行,谁给你讲经说法?阿弥陀佛,那边那个道场也是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地方不行,没有这个能力,现在用的电视、用的网路还不是真正的分身。但是科技还在发展,我们相信有一天科技再发展,我们可以对面谈话,在萤光幕上我们提出问题,萤幕上的人听得见,这是我们相信能做得到的。
所以一定要做出来,把《弟子规》做出来,把《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做出来给人看。《无量寿经》、《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行为,我们就是过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生活。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正知正见、正语正行,这叫正法常住。正法常住要靠人,靠真正发心的人,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做起。同学这么多,不可以推诿别人,推到别人身上,将来就一个都不成。每位同修都应当直下承当,从我开始,从我做起,佛法的慧命才能延续,佛陀的遗教才能够光大。如果我们自己懈怠,那就晓得我们会堕落,我们对不起自性,对不起这一生所遇到的善缘,对不起这些护持的善信,那就叫造罪业,果报想想就明了将来到哪里去。所以我们真干,不是天堂,是极乐世界;我们不干,前面是三途、是地狱。没有当中选择的路子,一定要认真努力,互相勉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