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三讲)  2008/2/1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疏钞》「文有十同」这一段。

我们学过前面五同,「集因同」「主首同」「来处量同」「表法名同」。今天我们还要从「世界名同」来学习,这段意思很丰富。「同名华者,位相创开,无著感果故」,这个意思很深,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果报。在佛法里面说果,一般都讲十法界,善因善果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善因感善果;不善的因所感的是六道,六道不善。虽然人天在六道里面称为善法,但是在整体上来讲,人天不算善,为什么?总免不了报应。你在人间做人,心善、言善、行善,很不容易了,但是你妄想分别没有断掉,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有执著,你在人天福报享尽了怎么办?你这一生很幸运,心善、行善、言善,三业都善,你过去生中善不善?再过去生中善不善?所以不想没事,要真想一想太可怕了!然后我们就能体会到圣贤教育多么重要。

《三字经》一开头,这是我们老祖宗古圣先贤的教诲,「性相近,习相远」。我们不说四圣法界,就说六道,六道众生性是相同的,性本善,为什么会造成六道的果报,这里头悬殊这么大?天上跟地狱相差太大了,什么原因造成的?习相远。你看三个字,一句话,就把这个原因说清楚、说明白了,习性不善。习性不是一天养成的,不是一生养成的,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养成的。所以这一生虽然你真的做到三善,心善、口善、行善,但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还常常不善的习气跑出来。佛在经上说,举个阿罗汉做例子,我们晓得阿罗汉是见思烦恼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都断尽了。真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没有了,初果就没有了,到阿罗汉,贪瞋痴慢疑没有了。佛当年是叫哪一个,我记不起来,名字忘掉了,阿罗汉,他生长在富贵人家,是王族,好像跟释迦牟尼佛有兄弟关系,小时候生长在皇宫,所以才有傲慢的习气。有一个女孩子跟释迦牟尼佛说,某人有习气。释迦牟尼佛摇头,他证得阿罗汉,他哪里会有瞋恚、会有傲慢?没有。不信,你去问问他。他一见面就说「小婢」,婢是婢女,小婢,就叫她小婢,一开口还带著傲慢的口气,他叫惯了。所以这是习气,实际上有没有?实际上没有,对她还是非常尊重,他心真的是平等的,可是在称呼的时候还是没忘掉老习气。佛就跟大家解释,这就是习气没断,有没有傲慢?真没有!他要有傲慢,他怎么能证阿罗汉果?哪有这种道理!习气就是我们讲他已经养成习惯,改不了口。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懂得。到什么时候他才真能改口?再升一级,到辟支佛就没有了。辟支佛习气断了,辟支佛一开口一定是「菩萨」,不会叫你小婢,或者一般称「仁者」,仁者是对菩萨的尊称。所以真正是菩萨,对造作恶业的人、对阿修罗、对罗刹都合掌称仁者,没习气了。

习相远,习气把你自己跟你的本性愈去愈远,这个要有高度的警觉。读经没有别的,读经是提醒自己,功夫呢?功夫在修行,功夫就是在放下。读经帮助你看破,修行说老实话,八万四千行门一个原则、一个道理,就是放下。先把烦恼放下,把障碍放下,最后慢慢把习气放下。习气里头最重要的,分别的习气、执著的习气这两种先放下,至於无始无明的习气,那是十法界里头放不下的。十法界里面最高的层次,这个我们学过了,贤首菩萨,是十信位的菩萨,他放下了妄想,也就是起心动念,确实能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但是无始无明习气还在,那个习气断不了。不像执著的习气、分别的习气,那个粗,有方法对治。对治方法里面最殊胜的、最有效果的,无过於读经、闻法,它帮助你开智慧,你慢慢搞清楚,自然就放下了。可是无始无明不行,无始无明,不能读经也不能听经,听经、读经你就在分别妄想。那个境界到什么境界?最高的像菩萨,佛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菩萨听经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到那个境界。那不是凡人境界,也不是阿罗汉境界,也不是权教菩萨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在《华严经》是十住以上。我们总要晓得,学了《华严》,最大的一个好处,知道自己不行,标准在此地,我们距离这个标准太远了,傲慢心决定生不起来。不要说跟佛比,就跟初住菩萨比,你就一点都没有办法,比不上他,差太远了。

所以我们的学习,八万四千行门,方法虽然都不一样,可是目标、方向、总纲领是一样,就是放下。放下,事上呢?事上不重要,不重要也得从事上放起,为什么?因为事是境界现前,往往就把你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习气引出来,就起现行。所以初学的人在事上用功夫。佛跟我们讲的这么多戒律,譬如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都是事,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也是事,不贪、不瞋、不痴还是事。这叫方便法,先要把事放下。但是教化众生的时候要用这些事,这怎么办?提起,提得起、放得下,这是修行人。你提起来,你要知道放下;提起来,放不下,这个不行,你堕落了。提得起要放得下,提得起是办事的时候,事情办完之后就放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办事,做为一种手段,可不可以发脾气?可以。脾气一发,事情办好了,办成功了。事情办成功,还有没有脾气?没有了。再跟你说,正在发脾气的时候有没有脾气?没有,他心是清净的。他那是什么?叫舞台表演,不是真的发脾气。剧本上写的是这样,这个时候要笑,那个时候要哭,你就照这个剧本去演戏,与你自己完全不相干,而且你还演得很像,演得很逼真,这就叫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有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完全是依照剧本去表演。剧本是什么?剧本是众生相,这个相包括起心动念,你要帮助他开悟。帮助他开悟,最高的原则你要掌握到,那就是表演,身教,以身作则。

教化众生真正能产生效果,永恒的效果,永远不会变的效果,要自己彻底做到。装样子不行,装样子可以骗人,能骗一时,长久就被人看穿了,到被人看穿的时候叫一文不值。所以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儿女不听话,是不是儿女过?不是,过失在父母,父母没教得好。学生不听话,学生没有过失,老师没有教得好。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圣贤,这不是凡人。凡人有过失都推给别人,有功劳都认为是自己的,这是轮回心,干再多的好事还是轮回业。所以这个因果可不能不知道。

修行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修行真正的目标、方向是成佛,自己成佛。你看四弘誓愿里面讲得多清楚,第一个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发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是大慈悲心,真正是清净、平等、真诚、慈悲。你怎样能把这个愿落实?你首先成就自己的德行,断烦恼,所以自己要断烦恼。烦恼断的时候,德成就了。我们今天讲戒定慧三学,戒学、定学是德,慧学是能力,有德、有能才能教化众生。自己德行要修到什么程度?要修到成佛。所以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成佛道才能度众生。十信位的菩萨度众生是附带的,好像这个课程有主修、有选修的,主修是要成佛道;成了佛之后,度众生是主修的,化解无始无明的习气是附带的,你的德行智慧成就了。

我们要晓得,我们的德行、学问没有成就之前,是以成就德行、学问为第一,帮助众生是第二,这个一定要搞清楚。这不是讲不慈悲,你不可以会错意思,是没有真智慧!你要发慈悲心,自己没有能力、没有德行,譬如看到人掉到水里面去,你赶快跳下去救他,但是自己并不会游泳,跳下去,你的慈悲赔一条命而已,你救不了人。看人掉水里淹死了,自己去学游泳,学到一身本事,你再去救人,你才救得了人。这个浅显的例子容易懂。我自己现在都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我怎么能帮助别人?自己不能,可以帮助别人只有一个方法,劝人念佛。他如果真的相信,放下万缘老实念佛,他真能往生。自己不能往生,帮助别人往生,除这个方法之外,再找不到第二个办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先成就自己,然后再成就别人。至少,你能够兼顾别人的,初果以上,我们现在有没有证得?在《华严经》里面初信位菩萨以上,可以主修自己的法门,也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不超越自己智慧、能力范围之外,小小的帮助可以。所以这个东西要智慧、要福德、要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事情才能成就,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成功。

事业成功,绝不能居功,我做成就的,那你就全盘失败了。古今中外大圣大贤都把功德推给别人,佛法里面最后讲回向,所有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是他们的,不是我的,我的成就是他们成就我的。所以佛法永远记住「上报四重恩」。我到这个世间来,能够活著在这个世间,能够修行,能够弘护正法,靠什么?前面我们讲过,佛力加持,这是讲到因,集因同。集因为什么同?都是得佛力加持的,这是真的,一点不假,可不能把佛忘掉。而佛力加持,我们现在真的明白了,道理上搞清楚了,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求不求它,与求不求不相干,你自己到某个程度它自自然然有感。这个道理我们细细去观察,去想想江本博士水实验,我们从这里得到一点灵感,明白这就是佛力加持。所以是自然的,法性就是如是。所以要报佛恩。第二个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父母生我、养育我、教导我,人在这个世间第一任的老师就是母亲,你生下来到三岁不离母亲怀抱。在从前做母亲的,不管她认不认识字,不管她有没有念过书,她确实接受过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就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五伦八德,五伦、五常是伦理教育,四维八德是道德教育,还有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管认不认识字,从小,老人世世代代就这么教下去。我们在童子的时候父母教,那个时候的学校是私塾,私塾里头老师教,都懂得做人的道理,不会有念头害人,也不会欺骗别人,都老老实实的。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教育,中国五千年没有被历史淘汰掉,原因在此地。

现在我们的教育丢掉至少一百年了,一个世纪,一个世纪不算长,但是也不短。现在社会动乱,原因就是这三样东西没有了,现在天下大乱,灾难频繁,造成的原因就是这个,这是根本原因。我们现在明白了,自己好好的修,自己修自己得果报,所得的真的是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点不假。我们也帮助别人,全心全力的去帮助。但是帮助别人一定要知道,我自己的智慧有限、能力有限、外缘也有限,没有外缘搞不成功。外缘就是国主的恩,国主用现在的话来说,国家领导人,从中央到地方;从前是帝王,从帝王到最低层的领导人,县长、镇长、村长、邻长,在佛法里头都叫国主。他们支持,他们护法,要懂得报恩。最后一个,报众生恩。所有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问题就是你会不会学。一切众生,古圣先贤、佛菩萨都把他分成两类,一个是善,一个是不善。这两种人对我都有大恩大德,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们看到他的善心、善行要效法,跟他学习。恶人,看到他的恶念、恶的行为,我们看到了反省我有没有。他是我的一面镜子,没有他,我不会提醒,有他,他来教我。我自己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要有他的毛病,我要改;没有他这个毛病,要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失。那你就知道,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顺境是老师,逆境也是老师,你在这个环境当中去修行,决定一生就成佛。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善财就是这样学的。凡夫是我一个,学生是我一个,我没有同学;有同学就会有傲慢心,为什么?我们两个差不多!这就不行了。没有同学,个个是我的老师,个个都是我的父母,他怎么不会成就!

我读《华严经》有年头了,跟方老师学哲学的时候就知道有这部经,他老人家常讲,常常提到这部经。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他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这门功课。那时候我在台北讲《华严经》,我们印了一千套三种《华严》,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这三种是全部《华严经》,分量很大。方先生这个博士班,我就问他,我说你们学校里同学以及旁听的大概有多少人?他说差不多有五十人。我就送给他六十套,跟他们班上的同学结缘,真是皆大欢喜。那个时候我在台北讲这部经是一个星期讲三天,每天好像是一个半小时,那个时候没有录相,录音,一盘带子九十分钟。每个星期两天讲《八十华严》,一天讲《四十华严》,所以《八十》《四十》同时讲。在那个时候我们自己没有道场,都是租别人道场、借别人道场。也常常出国,所以这部经一出去就中断了。我记得那些年,大概每年在台湾可以住三个月,所以这部经讲了十几年,我记得好像讲了十六、七年,讲了一半,《八十》也讲一半,《四十》也讲一半,没有讲圆满。

以后李老师往生,我手上有一本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这个本子是李老师当年在台中讲过的,他用的经本。他有简单的注解,把全经段落勾出来,叫眉注,就写在经本上,毛笔写的,字写得很工整。这个本子老师就给我了,很多人没见过。老师往生,我用这个方法来纪念他,把这个本子影印了一万本。大家看到之后,很多人看到生欢喜心,就找我来讲。我讲这个本子,我《华严经》就不讲了,为什么?夏老说得很好,他引用彭际清的话,《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分量大小不一样,内容没有两样。我就发了个心,这一生就讲《无量寿经》好了,所以《无量寿经》就讲了十遍。到新加坡末后这是第十一遍,细说,讲了一半,没讲完。

第二次再讲《华严经》是韩馆长往生之前恳切的要求,希望我把《华严经》讲一遍,留一套完整的录相提供给后人参考。同时还有两个人也是热心的恳求,一个是台南的开心法师,一个是北京的黄念祖居士,都希望我把《华严经》讲一遍。尤其是开心法师,他说以后恐怕再没有人讲《华严经》,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真正通《华严》,你才明白净土。为什么?《华严经》真的是《无量寿经》的细讲,让你认识西方极乐世界,你对这个建立信心,你念佛才会恳切,你才会真放下。一切都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学经重要,破迷开悟,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建立信心,断疑生信。你有疑,信心生不起来,菩萨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惑。由此可知,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帮助我们破迷生信,目的在此地。疑断掉之后才能开悟,有疑不可能开悟。

可是听经之后怎样才能生起信心?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依教奉行,你才能生信心,你才能走向开悟之门。如果听了,听了做不到,那只是阿赖耶里面种一个佛的种子,不起作用。虽然不起作用,这个种子永远不会磨灭,那就不知道哪一生哪一世又遇到缘,这个种子起作用。这桩事情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大经绝不偶然,过去无量劫来曾经多次遇到过。为什么没有成就?对它怀疑,没做到。这一生又碰到,这一生碰到,如果真正建立信心,不怀疑,我相信了,我认真去做,那就很庆幸,你这一生解脱了,你这一生成就了。如果听了还是不能做到,那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善根种子加强,你还没有成熟。成熟就真干,这成熟了;没有真干,没成熟。

真干是什么?就是这讲的无著,著是执著,执著没有了。执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你才真正能做到佛的教诲。譬如《弟子规》为什么做不到?自己有执著,执著自己的习气,不肯放下,所以你做不到。我们一般习气最重的,恩怨,《弟子规》里头教导我们,恩要报,怨要把它忘记,报恩要长,报怨时间愈短愈好。待人接物要记住,和颜悦色。责备人要用笑脸去责备,受责备的人会感恩、会接受。严肃的、命令式的,长官对待、教训部下的,那个不行。他不敢不听,表面上不能不服从,可是背后不服,做不到!这些都是古圣先贤教的。我们年轻时,毛病习气很重、很多。坐在椅子上,这老毛病,喜欢跷著腿,喜欢背靠著后面,椅子往后面一靠,前面两个脚就离地,后面支撑著,像躺椅一样是很舒服。我有一天,实在讲是几乎天天都有的,习惯了。那个时候虽然上班,工作也不是挺忙的,没事的时候就看书,也是跷著腿,把椅子靠到后面。我们的长官看到了,进来了,真是和颜悦色的告诉我,拍著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长官进来了,赶快站起来。他就告诉我,他说你这种坐的姿势,万一这个椅子倒下去,你要受伤。和颜悦色的说,我们永远记在心上,从那一次之后再没犯过第二次,心里面服,真的依教奉行。如果他狠狠把我骂一顿,教训,我不能不服从,可是怎么样?你走了之后我还会这样。心不服!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真正高级领导人,他不一样。一个团体里怎样把这个团体变成和合的团体,这成功的。如果这个团体里面还有意见,不能够和睦相处,各人都有意见,这时候要晓得,不能怪别人,自己的德行不够,自己的智慧不够,没有能力带人。跟大众相处久了,天天在一块,你的毛病习气都被人看得清清楚楚,你说的是一套,你做的又是一套,逐渐时间久了,信心就丧失了。你如何能保持你自己永恒不变,你才能叫你的部属、叫你的同仁对你保持著尊敬,受到你的启示感化。这不容易,这是圣贤,最低限度是君子,现在这个世间,圣贤没有了,君子也没有。在这个时代,我们很清楚,我们想帮助人谈何容易?习气太深,外面环境不好,就是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人人都争名夺利,谁能放下?我一个人放下,放得很彻底给人看也没用处。人家说那傻瓜,决定不能学他那样,学他那样要苦一辈子,你就晓得真不容易。所以我们今天讲到「华」,这因果,真难。从一个小团体做,做成功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这个小团体各个都是再来人,都不是普通人,才能成功。你到哪里去找一帮再来人,全是菩萨,全是佛再来的,那是众生有福,你要懂这个道理。众生没有福,佛菩萨不来。众生有福,这个地区有福,这是感应道交。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现在深信不疑,众生有感,圣贤就来了,要做好样子。

所以,最重要的一句话还是不能执著,要把心量拓开,要原谅别人,不能原谅自己,学颜回。颜回,夫子赞叹他四德,第一德就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环境动摇,这个很难得。第二个听劝,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劝告,这是颜回的大德。坚持,就是坚持自己走圣贤之道,求学为什么?希圣希贤,所希望的是我做个贤人、做个圣人,一生不改变。自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过失,所以他欢喜接受、容易接受,人人都会劝告他。不欢喜接受,不容易接受,没有人敢说他的过失,那他就难了,这人成就不容易。颜回最容易接受人的劝告,别人看错了,看错了他也谢谢,也感谢,不计较,永远是个报恩的念头。你看错了,我们自己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都是好事,绝对没有责怪。这一点唐太宗有,有这个雅量。我们好像是在《贞观政要》里头看到有这么一段,有人在他面前指责他的过失,唐太宗很欢喜,接受了。这个人离开了,他旁边的人跟太宗讲,他说的话完全误会你,你没有过失。唐太宗回头跟大家说,是,可是如果我要是一反驳说我没有,你说错了,以后还有什么人敢在我面前说话?大家一听,服了。说错了也不会责备你,也会奖励你。所以唐太宗一生,明君,没有人隐瞒他,谁都可以在他面前说他的过失,他不会发脾气。他为什么成功?我们知道,接受批评。

我们现在在学习阶段,接受批评而不批评人,别人有过失的时候,要细心观察能不能说,他不容易接受,绝对不要说,说了给人家结冤仇。这是李老师教给我们的,我们当年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同班二十多个人,同班里面有三个同学,老师从来没有说他们的过失。过失很严重,为什么不说?我有疑惑。有一天老师在房间里告诉我,过失只能讲两次,不可以讲第三次,两次他不能够接受,他不会改,以后就不要再说,再说就变成冤仇了,冤冤相报麻烦!我这才明白。所以老师对我们的态度不是师生,是朋友。师生那是严格管教的,朋友,「朋友数,斯疏矣」,朋友有过失,你讲多了疏远了,人家不理你了。我们跟老师十年,日常生活当中观察他处事待人接物,做榜样给我们看。能说的,说了之后感恩,依教奉行,老师一点都不客气,所以有打有骂,那是什么?听话的,真正改过自新的。一说马上脸就红了,颜色就变了,不可以说。世出世间的事虽然复杂,你抓住它的根本,问题都解决了。根本是什么?就是人跟人的关系,人跟人处好了,天下什么事都没有。所有一切麻烦,是人跟人不能相处。人跟人不能相处,不能怪别人,怪自己,这是圣贤之道。

舜王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在历史上读舜的故事,舜小时候生活那种艰难,母亲死了,父亲娶一个继母,继母也生一个弟弟,父亲听继母的话喜欢弟弟。这一家四个人,三个人是一条心,他的父亲、继母、他的弟弟,都想把他害死,置他於死地。邻居看到这个样子,没有不骂他父母的,打抱不平。他跟邻居说,你们不能误会我的父母,不可以这样批评他,他们没错,你们冤枉他,是我做儿子的做不好。邻居都受感动,真正是孝子,天天想自己哪一点不好,天天改过,天天自新。三年,把他这家里三个人感动了。没有一念怨恨心,没有一个念头是父母、兄弟不对,全是自己错,全是自己天天在改,不断的在改,所以感化了一家。一家和,这一个村、一个镇就和,邻里乡党没有一个不赞叹的,感化了一方。当时的国王是尧王,尧王听到这桩事情欢喜,世间还有这么一个好人,是真的是假的?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尧王有九个儿子,九个儿子跟他做朋友,看他在外面待人是不是真的,女儿看他在家里面是不是真的。果然是真的,尧才请他出来协助政务,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最后把王位传给他,让给他。他能修身,他能治家,他能治国,他能平天下。

如果我们家都不能够治,在一个小团体里,这小团体里头都有分裂,家都不能治,你赶快想到修身,你的身有毛病。身要是修不好,毛病在哪里?你的心不正,你的意不诚。心为什么不正,意为什么不诚?你的烦恼习气没放下,这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放下烦恼习气,物就是欲望,物欲,格是革除,你要把欲望放下。老子讲得好,「无欲则刚」,你有欲望,这首先就障碍了,什么都不成功。所以要从格物致知下手,格物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用佛法来解释《大学》的三纲八目很容易。所以统统都要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是无始无明烦恼,俱生烦恼,生生世世带来的坏习气。学圣贤之道,头一个就是教我们把这个放下,把这个淡化,你才能看清楚、才能看明白。看个人的一生,看家庭的前途,看社会、看国家、看世界,你就会看得清楚。如果你有欲望,欲望障碍了你的慧眼,你就迷惑、就糊涂了。糊涂人怎么能办得成功事业?创业的时候很精明,成功的时候变糊涂了,在历史上看到太多了。为什么?到有一点小小成功,名闻利养都现前,这是大风大浪,你能扛得住吗?你有能力能抵挡得了吗?抵挡不住的时候你就退转了;换句话说,你贪瞋痴慢那些习气又出来了。这就是众生难度,一个众生要真成就绝不是偶然的,无量劫的薰陶,哪是一生一世成就的,没这个道理!

这些事理你都清楚、都明白了,你就不会怪人,你就觉得所有人的行为是正常的,他要不是这样,那他就是圣贤再来的,他就不是凡人,是凡人肯定是这样的。你赞叹他,他欢喜,产生傲慢,自以为了不起;你毁谤他,他恨你,他说你破坏他,你侮辱他,甚至於他要起报复的念头,那麻烦大了。还是普贤菩萨高明,教导我们「称赞如来」,善的称赞,不善的不说,一句话都不说。这是个很好教育的方法,让他慢慢自己会觉悟,你看我做一点点善事,人家都赞叹,我做很多不善,人家都会包容,他惭愧心生起来。再看看别人,别人真的他善多恶少,我们善少恶多,他赞叹我们的善,不提我们的恶,慢慢人的良心就发现了。这是普贤菩萨教人的。所以这个因果。

清凉大师《疏钞》里面讲,这个世界它次第配在十住里面,这个世界名同。初住菩萨,「因陀罗华」,世界我们就略了,因陀罗华世界。因陀罗是比喻,是大梵天的罗网,这是比喻发心,初发心「主导世间故」,像因陀罗的罗网覆盖整个宫殿,这是庄严。在这个法会里面,我们看到帝释天主礼请世尊在天宫说法,世尊还没有到达之前,庄严宫殿,准备接待,布置得富丽堂皇,你细细观察全是表法的意思。这是代表初发心,发的是什么心?菩提心,也就是前面讲的十信心满。十信心他都修成,都修圆满了,菩提心现前,所以初发心住。我们简单的讲,菩提心现在我们讲十个字,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心发出来了。从此之后他不再用妄心,他用真心,用真心的就是佛。菩萨,菩萨用的是相似的真心,不是真的,为什么?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过八识五十一心所他已经用到纯净纯善,没有恶,那是菩萨。

初住菩萨不在十法界了,他十信心满之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用真心,不用妄心。古大德把它比喻作真的月亮,什么时候的月亮?大概初二、初三,月牙,你看那个光很小,月牙,是真月放的光,不是假的,用这个做比喻。它的光一天一天的大,到月圆的时候就是究竟佛果,取这个比喻。十四的月亮就是等觉菩萨,十二、十三是地上菩萨,他用这个来做比喻,他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是真佛,真实智慧,用真心。我们现在,你反过来之后你就晓得,我们用的是妄心,我们起心动念虚伪,就不是真诚。我们的心染污,染污是什么?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这是染污,不清净;我们的心有高下,总觉得我比别人高,人不如我,不平等;我们的心愚痴,没有智慧;自私自利,没有慈悲。你反过来看,那就是轮回心。如何能把我们的虚伪的心放下,彻底放下,染污的心、高下的心、愚痴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彻底放下了,你的菩提心现前。为什么?真心是本来有的,妄心本来没有,妄心是习性,真心是本性。所以你一定要尊重一切众生,为什么?人人都有真心,真心永恒不变。妄心是假的,虚伪是假的,只要你哪一天觉悟了它就没有了。所以,它有生有灭,就不是真的。染污也不是真的,高下也不是真的,愚迷也不是真的,自私自利统统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要把它扔掉,不要留著,留著吃苦,不是别人吃苦,是自己吃苦。吃什么苦?它变现三途六道。三途六道也不是真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梦,作梦,也就是你天天作恶梦,梦里吓得很苦,假的,不是真的。一个好好的人何必天天去搞恶梦,干这种愚痴的事情?应当放下,放下就是真心现前,叫发心。因陀罗华表这个意思。

第二「波头摩华」,波头摩是红色的莲花。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西方世界四色莲花,实际上种类太多了,略略的举出有青色的、有赤色的、有黄色的、有白色的。赤色的就是此地讲的波头摩,我们一般讲红色莲花。这是二住,二住叫「治地住」。治是对治,地是心地,就是「净治心地」,用清净来治心,就像莲花开放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取这个意思。我们修行你就知道了,发心之后修什么?头一个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那你就要离开一切染污,特别是精神的染污,我们要懂得远离,我们没有成就、没有德行、没有智慧。人家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在染不染,那才能办事,才真正能发心去度众生。我们在染马上就被染,进入五欲六尘就被财色名食睡染了,这怎么行?一染就堕落了。所以,开头修清净心。在此地这是法身菩萨,他来示现给我们看的,你想想看,法身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哪里还有分别执著?人家才能出十法界。他应化到世间来,做样子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不就表现这个样子吗?天天还要忏悔,还要想想自己有没有犯十恶业,处世待人还有没有过失,他天天还搞这个。这是他的无尽慈悲,演给我们看的,他哪有这个东西!可是凡夫有,他就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菩萨。在中国旧社会里面,不要说圣人、贤人,这是佛菩萨,演样子给我们看,君子,读书人,一般秀才,天天读圣贤书,也要装模作样,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这就是现在人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个好样子给人看,这是君子。所以,佛菩萨的示现是让我们来学习的,我们要懂得。

第三个是「宝华世界」,宝在我们世间是稀有的物质,所以大家才珍惜,七宝。清凉大师说「修行圆净故」,修德的圆满,修德的清净,也就是说真诚、清净、平等是宝。第四「优鉢罗华」,优鉢罗花是青莲花。花里头莲花举了两个,青莲花,一般人最喜爱的,为什么?红莲多,青莲花少。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水生之贵故」,莲花里面最稀有的、最珍贵的,用它来表四住菩萨「生贵住」,取这个意思。第五位是「金刚华世界」,金刚花,金刚是坚固的意思。《金刚般若经》题里面的解释,金刚是物质里最坚固的,金刚能坏一切法、一切的物质,一切物质不能破坏金刚,所以金刚称为宝。清凉给我们注解,在此地它表的是「方便坚誓」,因为它是「方便具足住」。方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遵守的,方是方法、方式,便是便宜,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最妥善的方法、最好的方式。这是没有一定的,它因时不同、因地不同、因人不同、因事不同,活活泼泼的,必须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德行,你才能做得到。所以用金刚来做代表,金刚坚固,清凉大师把它比喻坚固的誓愿,像四弘誓愿,这个表法意思很深。

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佛门的工作就是教学,这一点总要记住。想想释迦牟尼佛一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是个职业老师,一生教学,没有道场。为什么不建道场?我们现在看得太清楚了,道场是人之所争,没有道场没得争,跟著佛真的就学道,除道之外,你什么也得不到。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作兴,为什么?中国对老师尊重,尊师重道。哪有皇上的老师让他到树下一宿,日中去托钵,人家不把这个皇上骂死了,你对老师怎么是这样的?於是怎么办?皇上住什么房子,老师也住什么房子。所以寺院庵堂是宫殿式的建筑,黄色的黄瓦只有皇上可以用,皇家可以用的,寺庙可以用,这是特许、特准的,跟皇室是同样待遇,这尊重老师。可是你要知道,古时候出家这些大德,他们这些宫殿是教学时候用的,上课教学、办活动时候用的,自己住的僧寮还是很简单,只有方丈。说明方丈,这是住持老和尚,这一个道场的领导人,他住的房间是一方丈,一方丈不大,你去量量就晓得。给诸位说,要是摆床铺,摆我们平常单人睡的床,三张床就摆满了。一张床三尺宽六尺长,这通常我们睡的床铺的标准,三尺乘六尺,三张床就摆满了,他的寮房就这么大。平常一般人住的,你都晓得一般人住的是通铺。有单独房间的,执事,因为执事他办事方便,当家师他有寮房,多大?佛法是平等法,统统是方丈,是平等法,这个要知道,都是小房子。知客师,担任执事的,他需要一个小房间,容易处理事情,不担任执事的睡通铺。过堂吃饭,一个菜一个汤。古时候丛林道场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恢复到这样的生活,以苦为师。为什么?你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都是帮助你看破、放下,没有别的。宫殿式的房子住起来是不错,不想往生了,生到极乐世界没有我现在这么舒服。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用心,他给我们做榜样。你想想看他是王子出身,他如果要过舒服一点的生活,不必找人,他自己家里护持就够了,为什么他不接受?当时他在家的学生,国王大臣就很多,经典里面记载十六个大国王,小国王就不说了。长者、居士供养的庭院、别墅,他都拿来做讲堂。现在我没有去过印度,但是我看到那烂陀寺的那些遗址的图片,你就能看到,僧寮一间一间都很小,我看那个图片,这才是真正的佛教道场。殿宇建得富丽堂皇是可以的,接引大众的,像忉利天主请佛去讲经,讲堂就布置得富丽堂皇,让大众生欢喜心,这是应该的。殿宇一定要辉煌,可是僧寮一定要简陋,生活一定要简单。样样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众生喜欢,他愿意来。出家人的生活这样简单、这么简陋,也让他们生惭愧心,也能激发大众的道心。所以这利益很多,我们不能不知道。

坚固自己信愿,我们就会想到颜回,颜回第一德,这是孔子对他的赞叹,坚持原则。佛教给我们这个原则是「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我们如果能坚持这个就好了,佛菩萨真的喜欢,佛法会兴旺。决定不能贪恋财富,一沾上财就完了,德全没有了。所以供养,供养常住,不要供养个人。供养我,我都归常住。所以现在用钱,戒律里头连沙弥戒,手不过金钱,可不可以做到?在外国真做到。钱放在银行里,手不过钱,用支票,一块、两块都开支票,到银行去拿钱。好,我们在外国用成习惯了,所以用钱都开支票,手真的不过金钱。可是回国来一打听,不行,私人不能用支票,这个就很麻烦了,就逼著你非破戒不可,所以麻烦。但是在佛门从前,从前有个办法,出门的时候不是一个人出门,总有几个居士陪著,钱,居士们装,他可以,出家人身上不用钱,用钱居士们付钱。这是对的,能行得通,在中国也行了不少年。我们希望将来中国也能够私人有支票,就太方便了。在国外,外国人家里找个十块、五块钱都找不到。现在他们用卡,用刷卡,小数字,上街去买东西统统用卡,用信用卡,大数目字就用支票,所以他身上没有钱。这有个好处,小偷没有了,他家没有钱,偷不到东西,好处很多。外国人想的方法,好方法我们可以学习,不好的方法就不能学。

第六是「妙香华世界」,妙香,清凉大师注解里是「正心无相如香气」,你看香气你闻到,花香很远就闻到了,你没有看到花。这是正心不著相,正而不邪,就是香气。可是现在的花不香了,从前冬天的梅花,房间里面有一枝梅花,满屋的清香;现在放上二、三盆,你不到旁边去闻闻它,就闻不到香气。这是什么原因?现在心不善,所以花就不香。人心清净,人心善良,花就香,人都不行善、都干十恶业,所以山河大地都变了,跟著变,这就是境随心转。你心地善良,你闻到香气;心地不善,真的是闻不到。第七「悦意华世界」,悦是欢喜。连《弟子规》上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怡吾色,柔吾声」,言语柔软,颜色和睦,这是接引大众的原则。跟人往来没有人不尊敬你,没有人不尊重你,你得人心。威严不行,威严是偶尔,用得很恰当,这就可以。在一般状况之下,应当是柔言悦色,好!这是应当要学习的。我们看到这个表法,都知道这些都是法身菩萨,十住位菩萨,应化在世间他所表演的。第八句「阿卢那华世界」,阿卢那是梵语,这个花是红色的,红色的花。日出时,就像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红太阳,是这种花。取童真之相,因为第八是童真,「童真明净故」。光明、清净如同赤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虽然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取这个意思。

最后「虚空华世界」。还有第九个,第九是「那罗陀华世界」,那罗陀华不一定是什么花,配戴在身上的。古人、现在人也都喜欢戴花,唐朝人戴花风气很盛,你看看这些画册上,唐人的男子都戴花,插在帽子上。在外国戴花的风俗也很多,现代都可以能看到,配戴在身上。这个比喻「王子配持法王轨度」,所以他是法王子,「法王子住」,是在法师的地位,教化众生。这个位次,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凡是第九就叫法师位,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一定要遵守老师的传承,不能有自己的创意。这个好像现在人听到不能接受,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想法、看法,有我自己的发明创造,这是个时髦,孰不知道自己没有到成熟。到什么时候你才可以做创意?你成佛了,这大圣,你不会发生毛病,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大圣大贤跟古时候的圣贤是一不是二,所以变成什么?变成没有发明、没有创意,一定是遵守前人的规则、制度,不会改变的,佛佛道同。所以,真正圣贤人都是老实人,老实人不会出乱子,一定是身心自在,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肯定的,这个道理要懂。所以它十住配所表的意思很明显。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