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九讲) 2008/2/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升须弥山顶品」最后这一段,李长者的《论》。
今天我们从「帝释得宿念力,於过去佛所种善根,说颂叹佛者」,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段经文长者说这是「明以三昧力,自见身心体性同古今佛智慧善根故」。这段很重要,帮助我们建立真正的信心。我们自己是没有三昧力,三昧简单的翻译,就是禅定,三昧力就是定力。我们凡夫,真的是心浮气躁,我们总是想定下来,不但定不下来,连静下来都做不到,所以这句佛号念得不得力。如果佛号念得力也成三昧,那叫念佛三昧。三昧是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包括在其中,没有例外。三昧是什么?三昧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坛经》里面所说的「本不动摇」,那是三昧,加上这个力,力是它起作用,它的作用是能生智慧、能生德行、能生相好、能生万法,那个作用可大!所以我们在佛门当中的学习,对这桩事情有很深的体会。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能忍,什么事都不能成就。可是忍是三昧的前方便,先能忍,后面你的清净心才能现前,你自性的本定才会现前。忍都不能忍了,那还谈什么?所以菩萨修学六个科目,佛在《金刚经》上这六个科目都说到,但是说得最多的是布施跟忍辱。布施是放下,放不下你就没法子忍,所以你要想修忍,修忍辱,先学放下。真正能放下,你什么都能忍耐,就是随缘,不再自己想怎样怎样,恒顺众生,什么都好,那是忍辱波罗蜜。有忍然后才有定,定才生慧。所以六波罗蜜这六个层次它不能颠倒的,它一个是一个的基础。譬如持戒,持戒是建立在布施的基础上,什么都放不下,他就没有法子持戒;忍辱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忍辱是精进的基础,用忍辱做基础;禅定是由精进做基础,到最后智慧开了。所以这是有顺序的。
我们的学习就明白了,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是学什么?学布施、学持戒。把我们过去一些不好的习气统统舍掉,这不就布施吗?「父母呼,应勿缓」,你看看人家教我们,爱理不理、慢吞吞的,这是习气,这是对人不尊敬。对人不尊敬就是对自己不尊敬,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体会到,能自爱他才会爱人,他不自爱他怎么会爱人?他不自重他怎么会尊重别人?没这个道理。所以世出世间圣人,都教给我们「反求诸己」,这个很有道理。如果不能通过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去真正做到,古圣先贤的教诲你就很难体会。听到好像应该是这样的,可是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全用不上,这个我们就要注意,为什么全用不上,这个道理何在?细心想想,我们没有从头做起,所以用不上力。譬如上楼,我们这四层楼,你从第一层上到第二层,第二层上到第三层,第三层上到第四层,你就上来了。你怎么上法?你不要第一层,拼命去上第二层,怎么上都上不去,就这么个道理。我们第一层是什么?第一层是《弟子规》,第二层是《感应篇》,第三层是《十善业道》,第四层是《沙弥律仪》,我们终於搞清楚,终於搞明白了。这个世间不是没有人,真正有发大心大愿认真在修学,为什么学了几十年,还是功夫用不上力,他自己想想,我没学错,确实你也不能说他学错,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从小那个底子没有打。
《弟子规》实在讲我们今天是补习教育,补课,《弟子规》是从小学的。什么时候开始学?你一出生眼睛张开就开始学,谁教?父母教。所以父母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任的老师,启蒙的老师。《弟子规》是在过去家庭里面父母长辈,他们做出这个样子来给婴儿看。我们中国谚语所谓是「教儿婴孩」,不是小孩,婴孩,刚刚出生就开始教了。明白这些道理的人,书香门第,大户人家,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凡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都请著有老师叫私塾。私塾是什么?私塾在家里,他家里房子多,用一两间房子做教室。所以家里小孩统统都教,统统都懂,将来儿女长成,他结婚生小孩了,他就晓得。不但晓得,连怀孕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影响胎儿。所以开始是胎教,这是外国人很难体会的。小孩到三、四岁教他太迟了,他坏习惯、坏毛病已经养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个古谚语都非常有道理。所以他从小就养成很好的习惯,父母做这榜样,古人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三岁怎么能看八十?看他三岁那个根。三岁他已经学习了一千天,天天在看、天天在听、天天在观摩,那个根已经扎下去了。根扎得正,八十岁都不会改变,意思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要知道,《弟子规》不是给人念的,不是给小朋友念的,小朋友哪里念这个?《弟子规》是父母、家里面的大人,他们学习的,是身教,教婴孩。小孩到四、五岁,这是比较聪明的,天分高的,最晚的六、七岁进学、进私塾,他什么都懂。他在私塾里面,怎么样对老师、怎么样对同学,这些礼数他都很周到,从小就养成了。而私塾里面的老师也是以身教为主,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私塾里头比较偏重的是生活教育、德行的教育,这个重要。天下事,小从家庭,大到国家、世界,没有别的,每个人把人做好了,天下就太平,国运昌隆,哪有不兴旺的道理!兴衰存亡关键都是在人,人最重要的是圣贤教育。
我们今天生在乱世,为什么会乱?大家不相信圣贤教育,认为圣贤教育太古老,这都没用。相信科学,科学日新月异,叫人看到眼花撩乱,都以为这个好。是还不错,挺新鲜,可是玩久了就腻了,玩久了毛病就出来了。不像圣贤人这套东西,虽然很陈旧,永远不出毛病,这就难得了,用现在人的话说,永远没有后遗症。科技决定有后遗症,快的三、五年你就看到后遗症发生,慢的几十年,一、二百年,你看出来了,不能持久!中国古圣先贤的东西能持久,真正禁得起考验。所以我们能够学孔老夫子、能学释迦牟尼佛,「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这是一个人成圣成贤他所必具备的基本条件。对古圣先贤的东西有信心,没有怀疑,好古是喜欢学习,跟古人学习,古人是真智慧、真道德、真实的才艺。学老实、学规矩,不搞花样,述而不作,人心自然厚道了。念念怎么样?不忘古圣先贤,念念不忘祖宗之德,祖宗代代相传,传了几万年、几千年,不出毛病。
现在人想的,要把古人东西推翻,天天搞新花样,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现在科学家也给我们提出警告,你破坏大自然,大自然要对你提出抗议,要报复你,大自然用什么报复?用洪水、火山爆发。像我们现在这几年,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温度异常,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在空中的运转是有规则的、有轨道的,但是它在空中运转的时候很复杂,如果南北极稍稍的偏差个几度,这种现象实在讲是很正常的,但是偏差几度对於地球上人的生存就产生非常大的变化,许许多多的动植物都不能生存,只要偏差个几度。从前人不知道,认为这是神在主宰,上帝在主宰,所以祭祀天神,包括鬼神,中国人讲鬼神是祖先,这都是报恩的意思。祭祀天地神明不但是报恩,还有祈求,祈求上苍保佑人民,化解灾难。有没有效果?是迷信、不是迷信,那是另外一桩事情,我们不必去想这些东西。问有没有效果?在佛法里面讲,答案是肯定的,有效果。为什么?佛跟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人能够存敬畏之心,是好事情。你敬天、敬神、敬祖宗,你就不会、不敢做坏事,做坏事怎么样?对不起祖宗、对不起神明。所以人有善行,天有补偿。学佛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迷信的好处大了,它里头有道理他不懂,一般人迷信他不懂,为什么求真有灵验他不懂,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连山河大地都随人心转。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在祖师大德的开示里面见到。
理上说,法界虚空界所有的国土,这个国土就是我们讲的星球,理上讲统统是平等的,而且都是美好的,没有缺陷的,理上讲。事上讲,现在的太空探测也有相当的进步,我们从太空当中传回来这些照片、画面看到,有许多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不适合动植物的生存,我们看到很多。科学家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很适合居住的星球,还没发现。有没有?不敢说没有,因为地球在太空当中也是个小星球,地球上能够居住,难道别的星球不能居住吗?只是现在在探测范围之内还没看到。地球在太空当中,它的光是蓝色的,我看看我这边有没有?我带来了。这是太空船,下面的地面是月亮,月球。
我们就晓得,太空船的位置排列是地球、月球,太空船在月球的后面,所以照这个大地的时候,这是月球,这是地球,蓝色的光。诸位再看看这一张,行,也能看得见,你们诸位看这当中这一块,这个地方有个小亮亮的,也是蓝色的,这是地球。这张照片,太空船距离我们地球四十亿公里,四十亿公里看到地球,就是这么一点点小星星。这边很明显的这一道可能是银河,这是银河的侧面,照出这么一张照片。所以从理论上讲,在佛法上讲的时候更多,很多很多的星球,数不尽,距离我们太远了。距离我们太远,在太空当中讲个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公里都是属於近距离,不远。
在这个地方,我们今天没有三昧力,没有得到宿命智,但是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根据佛法理论来说,现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人住,我们能想到一桩事情,过去这些星球有人住,造作一切不善,生命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但是星球还在,星球上的生命没有了。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情众生没有了,器世间存在,这在理上讲也讲得通。外国有很多宗教说这个地球有末日,这个末日我们也能想像得到,这个末日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有情众生没有了,但地球还在,地球没有跟著毁灭。境随心转!如果我们要想拯救,希望人类在地球上还能继续生存下去,有没有办法?有。只要人心能够回心向善,不再造恶了,地球上的人可以继续在这里生存下去。要人心向善,不能不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宗教教育。
科学的兴起,把宗教教育打倒了,宣判宗教是迷信,把它抛弃,灾难就来了。它不是迷信,它里头有大道理科学还没发现,等到科学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迟了一步。所以科学家到最后后悔莫及,我们一般讲他要承担这个因果责任。所以宗教教育是多么重要,多元文化的教育跟宗教教育,我们知道一定要全心全力的来提倡,从我们自己自身做起,从我们的小道场做起。不要认为这个道场很小,住众不多,古人说得很好,「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就产生巨大的力量。我们这个小道场有三百个人,只要有三十个人同心,这个力量就非常可观。世尊在经典上告诉我们,四个人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四个人这个小团体是最小的团体,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一个地区不受灾难。修六和敬是圣人,凡人做不到,四个圣贤在这个地方,佛法讲光,他那个光照出去加被这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人不受灾难,你就晓得这功德多大。可这四个人,别说找四个人,一个人都不容易找。和,和为贵,和不容易!
我这些年来参加国际和平会议,讲和,讲化解冲突,使我们想到化解冲突那个根在於对立。我们想想,我们的心,起心动念有没有跟人对立?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有没有这个?如果说有,和就没有了。所以和太可贵了。要找四个人,这四个人心地清净,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没有对立,这是六和敬的根,我们把这个道理提出来,现前这个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的根、基础在这个地方。我们还跟一切人事物有对立的念头,本身就不和了,你怎么能做到和谐?这个世间圣人教化众生用礼、用义、用伦理、用道德、用因果,不错,做到什么?表面上的和,也就不错了,难得了。能够没有大冲突,小冲突还是天天有的,就算不错了,可是达不到佛的标准。佛的标准是内心里头没有界限、没有对立,所以佛教我们是回归自性,三昧的根在这个地方。
三昧是定,有对立怎么定得下来?有对立,这心怎么能清净?对立不是外面,不是来自外头,这个一定要懂。理跟事我们都要明白,是自己的一念不觉,与外面一切人事物绝对没有关系;假如与外面有关系,那众生永远不能成佛。所以佛跟我们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宇宙是你心变现的,你的心不是宇宙变现的,不是万物变现的。万物是你心变现的,所以心是主宰。心有迷悟,悟了就是真心,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真诚的;迷了之后这才有虚伪、才有染污,染污是什么?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会受染污,不平、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没有慈悲了。我们学佛第一等的功夫,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回头。怎么回头?就是放下,放下就回头了。所以连孟夫子都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如何把心收回来?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果然能都摄六根,我眼不被外境界影响,不受影响;耳不受音声影响,不受外面干扰。六根都不受六尘干扰这就回来了,这是收心。不是外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有,你能不受它的干扰,你就得定。定的作用你才真正见到自己,你看身、心、体性跟古佛相同,跟过去一切诸佛没有两样,跟今佛也相同。这个地方没有说,意思都有,跟未来诸佛也相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智慧、善根相同的,没有两样。我们自己现前具足,没有一点欠缺,只是烦恼习气造成障碍,使我们的如来智慧、诸佛善根不能现前,道理在这里。
所以我们的学习,是著重在外,学习《弟子规》的规矩,我们讲四个根,《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都是学外表,外表能够影响内在。影响的程度每个人不相同,影响深的你就开悟了;影响得浅的,你也规规矩矩做了个好人,虽然出不了六道轮回,不堕三恶道。《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句句都能够落实做到,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你就是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规》就是善的标准,《感应篇》是标准,十善业道是标准。从这个标准不断向上提升,一直提升到究竟佛果,提升到最高的境界。那我们要问,诸佛如来、等觉菩萨他们还遵不遵守《弟子规》?这是我们凡夫知见,问他还遵不遵守?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他们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但是跟人接触,言谈举止他自然跟它相应,完全相应,没有一句会违背,那是叫性德。所以这些嘉言懿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见了性的人都一样,得三昧的人也一样。所以我们这一生真的是有幸,遇到大乘经教,我们对於这个诸法实相逐渐的搞明白了。这真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早晨听说这桩事情,晚上死了没有遗憾。如果对於诸法实相还是完全不了解,还有疑惑,一个真正做学问、修道的人,死也不甘心,这是真的,为什么不甘心?继续搞轮回。明了之后他就不搞轮回了,出不了轮回,他也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肯定的。在他心里面充满了善意,没有恶念,所以他跟三恶道没感应。纵然有三恶道的种子,不起现行,没有缘,所以他不堕三途,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跟古佛、今佛、未来佛都相同。
「已下十佛,是当位之功用合古也」,这就前面在第九段偈赞我们看到的,现在的三尊佛,从迦叶如来到拘那牟尼,「是此今贤劫中佛」,「后之七佛」,从毗舍浮佛到然灯如来,「是前劫中佛」,「以明创入十住之门,古今法则相会,明古佛今佛,法不异故,入此位者,会同不别故」。这个意思前面清凉大师也给我们说得清楚,我们在长者这个地方再温习一遍。所以经上即使举例,都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让我们晓得,现在契入这个地位的人,他跟古佛、现在佛、未来佛没有两样,佛佛道同。法性是一个,佛性也是一个,法相还是一个,法身还是一个。你看大乘教里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一个。前面我们读「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是诸法实相,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不同的,不同的给诸位说,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不同,这是各个不同,所以个人因果个人受报,谁也不能代替谁。
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如何能保持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起恶念,这是真功夫,这真觉悟了。不起恶念到最微细的,就是不起对立的念头,这才叫不起根本的恶念,根本恶念就是对立。好像没有什么大了不起的,就是个对立,对立是什么?对立是分别、是执著。我们可以说是微细的分别执著,大家都认为这个没什么了不起,殊不知它一发展,问题严重,我们现在讲升级,对立升级就产生矛盾,矛盾会产生误会,误会就会产生冲突,再往上提升那就变成斗争、战争,愈演愈烈。所以你要晓得,根就是对立这个错误观念,我跟人有界限。我们在里面看到,你看看入了住位,初住菩萨,他跟古佛界限没有了,跟现在的佛界限也没有了,跟未来的佛界限也没有了。那我们要问,他跟这些众生界限有没有?统统没有了。举个佛做代表,依报、正报的总代表,为什么?我们晓得,初住菩萨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只是习气没断。所以我们晓得他跟十法界,我们讲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刹土里面的十法界六道,那个对立全都没有了。我们这里看到跟佛合了,同合了,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的依正庄严也同、也合了。我们从这里要体会这个意思,一点都不假。
「古今法则相会,明古佛今佛,法不异故」,为什么?自性,自性哪有差异!自性、法性、法身没有差异,无二无别。「入此位者」,这讲证入,「会同不别故」,没有差别。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入住,能证到初住位?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话说得没错。从哪里放起?我们讲得很具体,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人的对立,放下对立。对一切物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统统放下,恭喜你,你就是这个境界了,你就入住;你放不下,放不下是六道凡夫。你想提升,你想往下堕落,与任何人都不发生关系,上升、下堕,原因只有一个,是自己,与别人决定不相关。与别人相关,没有一个人能成得了佛;与别人不相干,所以你能成佛,你想什么时候成佛就什么时候成佛。所以放下执著,不再执著了,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为什么?怕吃亏、怕上当都是放不下,谁吃亏?自己吃亏、自己上当。不怕吃亏、不怕上当,自己放下了,所以吃亏是福,上当是智,大智大福,他能做得到。
下面跟我们解释言吉祥,「言吉祥者,叹此山顶,是福善之处故」。为什么?须弥山顶,十方三世一切如来说十住法都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是福地,这个地方是吉祥。我们俗话说,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这个地方有灵气,灵气从哪里来的?实在讲不是山川大地有灵气,而是这个地方有佛菩萨在这里讲经说法,它才有灵气。你看《陋室铭》几句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风水亦复如是,风水家说得很好,「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大福报的人住在这个地方,这地就是福地。佛是大智、大觉、大福、大善,他住在那个地方,那地方还有问题吗?整个环境都转了。虽然佛菩萨现在没来,佛菩萨将来来的时候,一定会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
谁知道?这个地方的山神土地知道,有这些善神拥护这个地区,这就福地。所以一个是过去佛曾经在这里住过,在这里修道,在这里成道,弘法利生,或者将来有佛会在这个地方住,都有善神守护。我们从这些地方就明白,这里头有事有理。清凉前面讲的比长者讲得清楚,清凉讲什么?表法的意思多,因为十住等於十地。在大乘教里面它是属於高级的大法,用须弥山顶来表示,不是叫你真的到须弥山顶,清凉有这个说法。不是真的叫你到帝释宫,忉利天主的宫殿,都是用它来表法。我们就晓得了,诸佛如来讲十住法,无论在哪个地方讲,那个地方就等於是须弥山顶,那个讲堂就等於是帝释天的宫殿、善法堂,所以表法的意思多。
下面「明升进者,以三昧力,身心不动如山王,总会古今诸佛同智慧故」。升是提升,进是进级,升级了,不断向上提升,什么力量提升?三昧力提升。看到三昧我们一定想到忍辱,因为三昧的前方便是忍辱,能忍而后才有三昧、才有定。忍,简单的说,不受干扰,在哪里修?在干扰之处去修。顺境里面学不生贪恋,对顺境,人事物的顺境没有贪恋,逆境里面没有瞋恚。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真正修行人的道场,在顺境善缘里面不生贪恋,最容易生贪恋的,不生贪恋。逆境恶缘里面是最容易生瞋恚的,怨天尤人,那就错了,你就堕落。在那个环境里学不怨天、不尤人,没有瞋恚,那就提升了。提升是什么?提升,三昧现前、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真诚心现前、慈悲心现前。
所以这里要学什么?「身心不动如山王」,山王就是须弥山,这个世界上这个山是最大的,取它表法的意思,不动,我们的身心像须弥山一样,不动摇,不受外面的境界干扰。「总会古今诸佛同智慧故」,总的来说,会是融会,说明古佛、今佛、未来佛,三昧、智慧相同。智慧是从三昧生的,也就是没有定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学东西,为什么要专一?一门,与三昧相应,同时学很多门,你的心不容易定,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讲扎四个根,四门,四门可以同时学,为什么?四门是一门,都是讲规矩,在佛法称戒律。所以《弟子规》是戒律,《感应篇》也是戒律,十善业道也是戒律,四门是一门。学四门可以融会贯通,它的目标、方向是相同的;差别,有浅深的差别、有广狭的差别,这里头有差别,方向跟目标没差别。
所以这四样东西,可以分开来学,也可以一起学,教初学,分开来学有利。我们今天是补习,我们初学的年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都是成年人,补习。补习,行!四门一起学。所以这个道理要懂。学经教,四个基础扎稳了,必须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会有成就。《华严》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每天听两个小时,对你有帮助,可以帮助你拓开心量,帮助你了解诸法实相,有助於放下,有这个好处。可是还是要搞一门,一门,我们不仅仅在佛法,我们儒释道都可以选,我们可以选《老子》,可以选择《庄子》,可以选《论语》,可以选《孟子》,一门深入,一门通了门门都通。那我们要问,我们现在出家了,为什么还要搞孔孟、还要搞老庄?这是菩萨应化在世间,老庄、孔孟没人搞了,没人搞它将来会断绝,它断了的时候对佛教影响非常大,为什么?佛教是以它为根。我们讲三个根,三个根两个根坏了,只剩一个根,我们的佛教就弱了,就不容易成就。
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救儒的根、救道的根,还是救了佛教的根。我们一生譬如专攻《论语》,教《论语》、传《论语》,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这不就圆满了吗?每天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决定往生。所以总要记住,古大德他们的利益,我们要明了,古大德放弃了小乘,这是在唐朝中叶以后,我们就不学小乘。不学小乘就不能学大乘,这个佛讲得很清楚,「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话说得很重。我们的祖师放弃了,不学小乘,但是他用儒道代替,儒道是我们本国的产品,我们学习起来比学小乘容易。而且儒道的基础跟小乘相比,不比它差,古德还有说「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是什么?儒跟道在心量上讲比小乘还大,小乘很固执,所以证阿罗汉果不容易。儒跟道,特别是道,更容易接近大乘,所以它很有道理。
譬如我们净土宗,诸位都晓得,初祖远公大师「虎溪三笑」的故事,这三个人就是儒释道三个,慧远大师是佛,陶渊明是儒,陆道长是道,儒释道三个人,非常好的朋友,都通!陆道长他也懂佛、也懂儒,陶渊明也学佛、也学道,我们远公大师对於儒跟道都通。形式上看是儒释道三家,内容是分不开的,祖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蕅益大师明末清初,蕅益大师有《四书》注解,注过《四书》。我们今天看到三家都衰微了,所以无论发心救哪一家,都是菩萨事业,菩萨示现在儒家,示现在道家。所以要专攻,专攻一门,十年真成就了,十年之后,譬如你专攻《论语》的,十年之后可以选一部佛经;专攻《老子》的,十年之后也可以选一部佛经。有这个基础,契入经藏一点困难都没有,我们总要明了,总要了解。谚语所谓「大而化之」,佛法真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讲心性。
下面说「如此世界中忉利天已下,有四行经」,这在前面「结通十方」,一直到后面「殿皆广博」,有四行经文就是指这段,「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来神力故,偈赞十佛所有功德」,这一句。这一共有四句,这四句经文,四行经,「於中义分为四」,这里头有四个意思,长者在此地也给我们列出来。第一个是「举此世界叹佛功德」,举这个世界,我们是在这个世界,生存在这个世界就感到特别亲切。第二句「总举十方同然」,这个意思就很深了,十方世界没有例外的。这是很令人疑惑的,为什么十方世界相同?这是一般学佛的人,尤其初学都不免有这个疑问,老修行的人没有问题,老修行都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那当然相同,那哪有例外的!但是一般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三尔时已下,明如来入殿升座而坐」,这个前面清凉说得很清楚。末后这段「明其殿忽然广博,普容诸天住处,此明约如来无自他之德合然,令大众得见,以明令大众入位同此」。
这个大殿为什么忽然广博?这桩事情,同学们要是念过《维摩经》,维摩居士出现在跟释迦牟尼佛同时代,所以同一个时代出现了两尊佛,这个我们要知道。一尊佛示现在家相,就是维摩居士;一尊示现出家相,就是释迦牟尼。这个示现我们要懂,那就是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在家、出家是形式,实质是什么?实质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要不要出家?不一定。示现在家、出家,看你有没有必要,哪种身分教化众生方便就现哪种身分。不是自己有意思的,都是应众生之感;众生怎么感,自自然然应。如来果地绝对没有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维摩居士亦复如是,也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一切的示现都是众生有感自然起应,是自然的。同时也教导我们出家人,出家人不能够轻慢在家居士,那就错了。维摩居士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派他的大弟子去听经,这个显示出佛佛道同。不是只有听释迦牟尼佛的,别人讲经不要听,不是这样的。去听,进入维摩居士的讲堂,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见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这个举动教给我们,佛法是师道,在教学里面老师第一大。这个讲堂谁在教?维摩居士在教,所以出家人见到老师要行最敬礼,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恭恭敬敬坐下来听经,做给我们后人看的。后人犯了个大毛病,以为一出家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高高在上,我是天人师,在家居士总是低一等,错了!在家学佛不低,平等的。
现在连这桩事情很模糊了,社会的现象都是认为出家受人尊敬,在家讲经非常困难,一般社会大众他尊重心生不起来。除非你在家居士讲得比出家人还好,要好上好几倍,才能够赢得社会大众对你尊敬,你要是跟出家人讲得一样的,那人家尊重出家人,不会尊重你。我们能知道,世尊在三千年前就把现在这个社会情形,方方面面看得很清楚,那个时候他就做出很好的榜样来给我们看。这里面还含著很深的意思,那就教我们学习普贤十愿,「礼敬诸佛」,我们这句做不到,普贤十愿有次第的,不能躐等。就像十层大楼一样,第一层「礼敬诸佛」,第二层「称赞如来」,要一层一层往上去,礼敬做不到,后头全没有了。世尊跟维摩长者这两个人一搭档,让我们在这里得到启示,礼敬诸佛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怎么可以轻慢!轻慢一个人就是瞧不起未来佛,你还能成就吗?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菩萨要想成佛一定修普贤行。普贤行跟大乘菩萨行有什么差别?差别就是:普贤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不是普贤行。
还要注意到的,净土法门修的是普贤行。你看看《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他把全经分为四十八品,第二品标题「德遵普贤」,经文上有这么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多清楚!所以我们真的想在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疏忽,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向普贤十愿看齐,要向它靠近,礼敬诸佛。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行的世界,我们这边有普贤行的基础,对於往生的条件你就具足。所以魏默深居士,这是清朝咸丰时间的人,他将「普贤行愿品」这品经,跟净土三经合在一起,在当时称为净土四经,很有道理。也就是他已经看出来了,西方世界是普贤法界,统统都是修普贤行的。到民国初年,印光法师把《楞严经》上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编到净土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那一论是《往生论》,《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修净土的心得报告,是给我们做示范。所以现在是五经一论,还要不要加?不要了,圆满了。修净土的人五经一论遍读是有必要,总要念几遍,对於净土宗全部的经论有个认识。可是要修学,一部就行,任选一部,长时薰修,没有不成就的。经文最短的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短,《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最长的是《无量寿经》。所以净宗的典籍,都不多,非常适合末法时期,对现代人来讲最适合的,它东西不长。其他的哪个宗派经论都非常的多,分量大,学起来不容易,净宗方便。
所以我们看到维摩居士他那个方丈室,他在讲经的时候许多菩萨都来听,他那个小方丈室里面容纳一万多师子座,你说那怎么摆进去?忽然广博。你在外面看,它房子没有放大;你到里面看,一万多师子座整整齐齐排列在那里。所以如来这个大小,没大小,随著心量。佛菩萨心量大,又何况大小不二,所以它能够「普容诸天住处」。诸天不仅仅是这一个忉利天,十方世界所有忉利天人他都来了,全都容纳得下。所以这是说明,就如来无自他之德合然,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所以才有这么自在。「令大众得见,以明令大众入位同此」,你入位,入到座位的时候显示出十方同然,一样!「已上释升须弥品竟」,到这个地方,就是长者为我们解释,到这里就讲完了。
下面还有几句,也是他老人家说的,「大约此明以三昧力,正入定时,身心荡然,称法界性,无表里,光明朗彻,是忽然广博义」,加这段注解。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发生?这就是说明以三昧力,三昧力就是放下分别执著妄想。我们把妄想放到最后,没有放在最前,放到最前面那是法身菩萨,那是称性的三昧。我们讲分别执著,最后说妄想,这个定力就有浅深差别不同,我们可以学得到,法身菩萨这个我们学不到。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现前自己是什么境界,我们只有从身外之物放起。真正把身外东西舍弃,不要害怕,实际上愈舍愈多,这个事情古时候范蠡跟西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是真的不是假的,愈舍愈多。可是愈多愈舍,不能积,佛在经上说得很好,积财丧道。「正入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叫入定时,就是行住坐卧心里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身心荡然,称法界性」,心跟法界性相应,身跟法界性也相应。如果不相应的话,微尘里面怎么会有世界?佛在经上常常用的比喻,芥子如何能纳须弥,芥菜子很小,须弥山怎么能装得进去?「称法界性,无表里」,表里就是内外,表是外表,里是内里,没有内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入不二法门。「光明朗彻,是忽然广博义,亦是普光明藏师子之座义」,这就是忉利天主布置这个讲堂,里面摆设师子座,供养如来的,取这个意思。「智慧现前,是佛来义」,他看到佛来到忉利天上,智慧现前,你就看到智慧现前是感,佛来了是应。「一一如是会理修行,不可但逐名言也」,这句话很重要,就是你不要执著名字相、言说相,跟《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是一个意思。马鸣菩萨教我们听经,不要执著言说、不要执著名词术语、不要去打妄想,妄想叫心缘相。然后你才真正懂得如来所说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只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能够体会如来真实义。「升须弥山顶品」,我们到这个地方也讲圆满了。现在时间正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