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八讲)  2008/2/4  华藏讲堂  档名:12-17-19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最后的一段,李长者的《论》。前面我们学习到「以莲华为座体」,今天我们接著「在此十住位中」,从这个地方看起。「在此十住位中,以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照万法,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这是解释忉利天主为世尊设一个座位,这个座位代表的意义说出来了。由此可知,在佛法教学当中,点点滴滴,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讲求表法,含义很深。不是随便摆的,不是偶然摆的,为什么要这样摆它里头有个道理在。所以懂得,这才晓得佛法教学在几千年前就进入高度的艺术化,现在人提倡艺术化,佛是最懂得运用艺术化的教学。所谓最高、最圆、最上的理事,是尽在不言中,只要你会看、你会听,你自自然然都能融会在心中,叫不言之教。到开口来说的时候那是看不懂,看不懂才要介绍。就如同我们到故宫去参观,故宫展览室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上古时代的甲骨、钟鼎、陶器。你看到那个东西都是破铜烂铁,好像从哪个垃圾堆里捡出来的。那是最有历史价值,你看到四、五千年之前,我们老祖宗生活遗留下来的东西。所以不会看他完全不懂,那就必须要介绍,一桩一桩的介绍,这件东西从哪里出土的,距离现在大概是多少年代。总是五千年以上,甚至於到几万年、十几万年,考古学家发现的。不懂得的人喜欢看什么?喜欢看明清的玉器,那个琳琅满目很好看,实际上那个没什么价值,它的历史不过是三、四百年的样子。跟四、五千年的那不能比,所以这个东西要识货。佛法里面亦复如是,但是它讲求美,因为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所以佛法显示出真善美,还加上智慧,真善美慧这才圆满。我们在此地是看到文字的描绘、描述,没有真正到忉利天宫去参观一下,身历其境,那个意思又不同。难得长者给我们做这样精辟的介绍这许许多多的设施、大殿里面的布置。

「在此十住位中,以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照万法」。我们从这句里面就能够具体的体会到,即使是初住菩萨他得的是诸佛智慧光明,什么是诸佛智慧光明?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世尊在「出现品」里面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十住菩萨得,这个得是恢复,不是「以前没有,我现在得到的」,不是的,这在佛法里头没有。佛法里面你所得到的,都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所谓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没有一样不是你自性本来具足。为什么说得?因为你失掉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迷失,是有,但是你不知道。这个话乍听起来也不好懂,怎么我有,我会不知道?佛陀在楞严会上举出一个例子,「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个例子让我们立刻就想起来,我们在抗战期间,在学校念书是流亡学生,那个时候的学校,小学有童子军训练,初中一年级以上就有军训,跟日本人打仗。军训,早晨起来的时候集合升旗,常常举行,演习,紧急集合。紧急集合是限定钟敲了,或者是口哨吹了,三分钟队伍就要排整齐,所以你要很快,动作都要很快,服装要穿整齐。我们就常常遇到一桩事情,同学们很整齐,帽子都戴好了,紧急集合的时候,他忽然慌张了,就问同学: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我的帽子在哪里?人家指著你的帽子不戴在头上吗?一摸果然如此。你头上帽子戴好,你怎么不知道?这就是演若达多迷头认影的现象,我们自己都发生过,慌张的时候忘掉了。

佛告诉我们,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什么时候你一下明白了,原来在头上,那叫得到了,得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原来没有你得到的。这是佛法跟我们讲的智慧、德能如是,智慧、德能以外的也不例外。我们中国谚语有句话说得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好像都是命运给你安排的,你自己做不了主。以为是自己做主,实际上事事都是命运给你安排好的,是你自己的命运安排你自己,与外界毫不相干。这桩事情,在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在国外住的时间多,外国人也说。美国一位预言家凯西,这个人也是世界知名的,他是在二次大战的时候过世的,距离我们还不算太远,大战当中过世。他曾经告诉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每天所遭遇的一切人事,全都是因果注定的,不可能有一桩事情与前世没关系。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所遇到的这些人,熟人也好,天天生活在一起,或者一面之缘的,过去生中统统有关系。每天遭遇的,喜欢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也都是注定的。这个人一生当中好像没有离开过美国,没有到东方来过,所说的跟东方谚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完全相同。

怎样才能改变?得圣人教诲就能改变。就像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把佛法里面的道理跟他讲明白了,他觉悟了,认真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且全家干,一家人都认真断恶修善,那命运马上就改了,事还没做,念头一发,命运就改了。他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给他算的命,这次考试是第三名,结果他去考试考第一名,提升了。孔先生给他算的那是二十年前,二十年当中没有一桩事情不应验,决定准确。这次一发心要做三千桩善事,三千桩善事他十年才做完,你看那个心一发到第二年他的果报就转,给他带来很大的信心。三千桩善事做完之后又发心再做三千桩,四年圆满,愈来愈容易了。这次圆满,他发了个大心,他做了县长,知县,宝坻的知县,宝坻是大县,发心要做一万桩善事。他的夫人很头痛,这一万桩善事到哪一年才能做完?他自己也疑惑。正在这个时候,五台山有个法师,幻余法师从宝坻经过来看他,他就跟他说这桩事情。他说我做了宝坻知县,发愿做一万桩善事,正在愁著这桩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一个天神告诉他,你一万桩善事已经做圆满。他很惊讶,我做了什么善事?他说你减租这桩事情。是有,他看到农民缴的租太重,把它减轻减了不少。他说全县的农民不止一万人,统统都得到你的好处,你圆满了。他跟幻余法师讲:这个事情能相信吗?幻余法师说:能相信,确确实实,你有权在手你做好事太容易,你没这个权,你要做一万桩好事,难!你看你这一笔,不止一万,几十万人都得利益,可信。他听了就很欢喜。所以中国古谚语所谓「人在公门好积德」,你行善积德比别人机会容易,别人做一万桩好事真不容易,你一个念头就圆满了。所以我们能够相信。

「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给我们说,我们的智慧到哪里去了?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十住菩萨呢?十住菩萨把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才能入住。这桩事情我们总要常常放在心上,要记住,要认真努力的干。放下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佛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这五大类,这就好说了。这五样放下,你就是《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你在断烦恼的功夫上跟小乘须陀洹平等,小乘须陀洹初果也是断见惑。从此之后要不断的向上提升,提升就是什么?要不断的再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思惑,就是错误的想法;见惑是错误的见解,看错了。思惑是你想错了,想些什么?贪、瞋、痴、慢、疑,都是错误的思想。慢慢放,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这三界八十一品,就是贪瞋痴慢疑全都放下了,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法,绝对不会起贪瞋痴慢疑的念头,那恭喜你,你升级了。升到第几层?七信位的菩萨。放下见惑是初信,放下思惑就到七信。七信,给诸位说,六道没有了,你超越六道了,这叫真的成就,你得正觉,名号叫阿罗汉,你证到阿罗汉果,你得到正觉。再往上去就要把分别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分别的念头没有了,那你又升两级,你是菩萨,十信位到第九信。这个时候还得要把妄想放下,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放下之后,恭喜你,你就入初住,十法界没有了,初住菩萨入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他不在十法界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究竟圆满的佛果都住在华藏世界。所以说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这个一切诸佛就是四十二个阶级,一切就是四十二个阶级。我们看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的「诸佛」,他告诉我们,诸佛不是说很多佛,是这四十二个位次,从初住到妙觉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等觉一个位次,妙觉一个位次,四十二个位次叫一切诸佛。所以智慧光明是平等的,平等为什么有这么多阶级?清凉大师讲得很好,他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尽,这四十二个人是习气多少不一样,习气愈少位置愈高,习气愈多位置在下,是这样分别。其实没有差别,真的没有差别。

所以智慧德相这里讲普照万法,这就是弘法利生,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众生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要知道法身菩萨没有身相,没有身相能现一切身相。我们要问,他在华藏世界是什么样子?华藏世界是佛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现的是报身的相;法身没有相,法身是常寂光。报身,我们平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们每天念大回向,大回向里面讲的报身佛,「微尘相海身」,那是报身佛。相好有多少?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个相好用微尘来比喻数不尽的,微尘相海身。我们平常讲的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初住菩萨在华藏世界是现这样的身。他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那就是平常我们讲,《普门品》里面的三十二应,那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没有起心动念,众生有起心动念,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此地感应就是一句「普照万法」,这句用得好,因为万法里面不但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包括,所以有情世间跟无情世间(器世间),还包括智正觉世间,智正觉世间就是四圣法界。所以普照万法这三种世间都照顾到,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体。我们今天凡夫最麻烦的,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虽然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我们能不能接受?依旧不能接受。不过算不错,你听到不反对,这就是很大的进步;有些人听了,他根本不相信,他排斥。我们现在听到是没有办法转境界,但是我们不怀疑、不反对,就很不容易了。再向上提升,我们怎样能契入境界?契入境界非得从放下不可,这不是读经、不是研究经教能达到的,与这个不相干,所以这个诸位不可以不知道。研究经教的目的是增长我们的信解,信解不到位,你就没有办法行,行是什么?行就是放下。你放不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信解不到位;信解到位了,行证不要人劝。劝你信、劝你解,行不要人劝,他自然就放下了。所以从我们实际上的功夫,修行的功夫,就知道我们信解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今天生活、工作、学习,不是用菩提心,不是真心。真心我们也讲得很清楚,很浅显,不深,我们讲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没用上。我们所用的,所用的跟这恰恰相反,相反叫轮回心。轮回心的反面就叫菩提心,是一个心,就是觉迷,迷了的时候叫轮回心,虚伪、染污、不平、迷惑、自私自利,这就是轮回心。世出世法用心是第一,所以你要会用心,你会用真心,你就入佛境界;不会用真心,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能超越那真正不容易。念佛往生是捷径,经论、祖师大德都是这么跟我们说,这个法门带业,带业往生容易。所以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它不要断惑!但是带业你一定要知道,带旧业不带新业,也就是说他带种子、带习气,不带现行;你现在还在造恶业这不行,这不能往生。从前造过,现在不造了,行,这个能去,所以带旧的,不带新的。从前造的这些业并没有把它消掉,所以叫带。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自自然然就消掉,为什么?西方世界没有恶缘,说恶缘也包括善缘,善恶缘都没有,所以你阿赖耶识里面善恶种子到那里都不起作用,到那个地方什么种子起作用?佛菩萨的种子起作用。我们每个人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

所以到极乐世界,除了佛菩萨之外,声闻、缘觉的缘都没有,提升得快!《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说佛力加持,凭自己的本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需要多少时间?十二劫你就成佛了,这不需要阿弥陀佛加持,十二劫。实在讲十二劫还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因为你不是在极乐世界,你要修多久才到这个层次?无量劫。十二劫跟无量劫比起来,太短了!所以这个世界是一切诸佛赞叹,太希有了。我们这一生能遇到不容易,所以遇到没有别的,要懂得伏烦恼,不是断。我一定要用这句佛号把我的烦恼伏住,控制住。再一个什么?大乘经教的薰习,让我们了解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刹那不住的,这是什么?有助於我们放下。为什么?得不到!不仅是身外之物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现在科学家给我们说出来,我们这个身体是细胞组成的,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在那里交替,时时刻刻不中断。我们在这边坐两个小时,很多细胞消失,新的细胞接替了,新陈代谢。我们的身体靠什么?业力支持的,所以你有寿命。寿命到了,就是你这一个阶段的业力消失,消失之后人就死了,其实死是身体死,身体没有了,换个身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人是永远不会死,一切有情众生永远不会死,只是常常换身体。所以身体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你看衣服穿几天就换了。这个身体使用个若干年,就不好使用了,换个新的,这是事实真相。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得到一个身体没什么好喜欢的,丢掉一个身体也没什么难过的。

可是在六道轮回里面,换身体这不是办法,这个事情我们在这一生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最低限度,要换个阿罗汉的身体,超越六道,这也是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遇到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比阿罗汉殊胜太多,阿罗汉怎么能比!怎么样能往生?往生先决的条件,是要把这个世间你能放下。你看念佛堂堂主,时时刻刻提醒大众的一句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念佛堂堂主常说的一句话。对这个世间不再有一丝毫的贪恋,这真放下,这个人恭喜你,你这一生成佛了;你不但不搞六道,你连十法界也不搞了。生到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他也成佛了。为什么?生到那边的人都无量寿,寿命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无量寿的寿命十二劫就圆满了,那不是太容易的事情吗?所以个个都是一生成佛。得事一心不乱的,到极乐世界修行,大概一、二劫他就成功,太快了;如果得理一心不乱的,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佛。

理一心不乱,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所以他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他就十信心满。所以品位的高下是你放下多少,是从这个地方论品位的。念佛不能往生的,都是被贪瞋痴慢害了。所以真正念佛人,我们知道这个人决定往生,你会看到什么样子?好像痴痴呆呆的,好像没有什么智慧,人非常老实,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那种人一生决定成就。为什么?他真放下,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人事物与我不相干,他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没有一个杂念,这些人往生品位都很高。而且往生的时候几乎都是预知时至,绝对没有疾病,自在往生的。他凭什么?给诸位说,他所凭藉的就是放下。我们比不上他的,就是我们还有很多放不下的,麻烦在这里。我们天天在研究教,就是想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然后也像他们一样统统放下,我们的大功就告成。有这个缘分多做好事,利益一切众生,为什么?这功德带得去的,会增高品位。有机会不愿意做,这是过失;没有机会不要去找,找也是错误,为什么?你在攀缘。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你心永远是定的,这就对了。做什么样的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不要常常记住,我做过多少好事,我有多少功德,那个功德很有限,是有数量的。如果你做了很多好事,你都忘掉了,你完全不执著这些,你功德是无量的。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的清净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用清净心做一点好事,那一点好事是遍法界虚空界,你不能比。你心量很小,做很多好事,那些好事还是有限量。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没有大小、没有内外,那个积功累德就是无量无边,那就对了。

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是多么重要!怎么学法?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从十善业学起、从沙弥律仪学起。沙弥律仪是佛门的弟子规,在家人也应该学,佛法里面的戒律,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可以学习沙弥律仪跟菩萨戒。只有比丘戒是出家比丘学的,比丘尼戒是出家比丘尼学的,这是有限制的。沙弥戒跟菩萨戒没有限制,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可以学。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要限定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人不能学?那是佛的慈悲,怕你学了之后去批评出家人,你就造口业。你不知道的时候你不会批评他,你知道它,拿著这个尺码子,天天量这个、量那个,你叫造罪业,就这么回事情。如果你真正能做到一切都不批评,那什么界限都没有了。防止你造罪业!所以要晓得佛的慈悲,佛家没有什么秘密,没有什么不能告人之事,这些都要懂。看出家的戒律,比丘的戒律、比丘尼的戒律,在家人只有一个条件之下,他可以看,什么条件?阅藏。它在《大藏经》里,我当然从头到尾我都看,我总不能这部分我不看,这个可以,阅藏可以全看。要不是阅藏的话不可以,这个部分东西你不可以看。你真的阅藏可以,真的阅藏你对整个佛法完全了解,你不会批评人,所以在这个条件之下许可。下面是「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所以这表法的意思重。这些人有资格进入这个讲堂,这个讲堂是十住讲堂,都有这个水平,都有这个资格进入。统统都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的人,才有资格进这个讲堂。忉利天主也是具备这个条件,他在这个地方做示现,他不是凡夫!

接著我们再往下看,「此十住中,安置其座,十千层级」,比十信多了,十千层级表示什么?愈来愈高了。菩萨位置当中十信是基础,十住是以十信为基础,十信圆满这进入十住,十住圆满再进入十行,十行圆满进入十回向,十回向圆满就进入十地,十地圆满再称为等觉,等是跟佛平等。所以一层比一层高,你看十住是十千层级,十行,十行就是百万层级,你从里面看出真叫步步高升。下面说「为十住位中,初始入位」,这刚刚提升,「明须弥之上,犹连地居」。忉利天宫,忉利天叫地居天,因为它不是在空中,它是在山顶,山顶最高的地方还是连著地,这象徵十住。犹连地居,这句话里真正的意思,虽然是妄想断了,妄想的习气很浓。这个东西不好讲,我们从乐器里的弦乐器,像中国的弦乐器,像琵琶、古筝,这大家都见过。古筝的弦我们拨动,弹了拨动,拨动它就响,就发声音,振动发声音,拨动完之后就不要再拨动,那个弦到什么时候振动才没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是我们一不拨它马上就不动,不是的。所以你看它拨动,它声音从高,慢慢降到低,降到没有声音的时候它还在动,实际上它还有声音,我们耳朵听不见,我们把耳朵听不见的那叫习气。真的到完全不动,恐怕总得要一两分钟之后,它才真的没有振动。所以我们用这个来体会到什么叫习气。初住菩萨是刚刚把起心动念止住,可是他有很浓厚的习气,这犹连地居。

「明心有所得」,真的他心里面的,就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恢复,这个时候恢复起作用,所以「从信创会见法之报」,创是创始,会见法之报从信位,十信到这个地方见到法身。这在大乘教里面很多同学都听说,「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就这个意思,见一分法身这就成佛了,真成佛不是假成佛。法身是什么?法身是你的自性。法身是什么样子?《坛经》里头惠能大师讲得很清楚。他在五祖,五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彻见本性,就是这个境界,他见性了。所以他提出报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用现在的说,没想到,没想到自性本来清净,从来也没有染著过。这就是真的,他真的见到了,心是那么清净,真性。「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没有生死、没有变易,没有变化,永恒的,他说出来了。他说我们的自性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迷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万法,一样不缺。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才艺是圆满的、相好是圆满的、福报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这个见,你得到是什么?你得到是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所以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在前面读过,是一体、一个心、一个智慧。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统统一样,一点差别都没有,在这里见到法身了,明心见性了。性怎么样?本来不动摇的,这就自性本定,如如不动,本定。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法界虚空界是自性现的,心现识变。你不全接触了吗?全都明白了吗?

「以此义故,师子座须有安置」,要表这个意思,所以师子座这个座位、座席,要入席,中国人叫入席,席位有这些安置,它用来表法的。下面说「又方便三昧是安置故」,安置是代表方便三昧,方是方法、是方式,便是便宜,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安置。最恰当、最合适是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不要超过,超过就不是方便。像我们现在要用这句的话,在我们的财力、物力许可之下,我们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尽善尽美没有标准的,只要你尽心尽力做好了就是尽善尽美;不是有个一定的示现,不是,所以这要晓得。忉利天主他的福报大,所以他每个座席都可以用太师椅,都可以用最好的,他有这个能力。像到我们这儿来的时候,我们现在普通椅子也是我们尽心尽力,我们只有这么大福报,只有这种财力。我们把它布置得很干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尽善尽美,让每个人坐在这个讲堂都感觉到很舒适。最重要的这里头有道、有法,这个最重要。一切设施它表法的,所以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要知道,有这些设施好,没有也行。最后要记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如果我们在山上住茅蓬,草蓬、土墙,很简单的设施,高僧大德到我们这儿来访问,或者是经过这个地方,我们礼请他来供养,我们供养得非常简单,都是尽善尽美。一碗菜也表三德六味,所以佛家用钵,法法都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懂得表法的义趣。

「十行位中」,这是下面的一会,「约十住位中理智妙慧功成,即十行位中以妙用而化其座」。这到下一会我们会看到,因为这一会是忉利天主布置这些会场。到底下福报更大了,他那个会场是变化的,不需要用人工布置,变化的,福报大!一层一层不一样。你看这个地方,十住是得一切诸佛智慧光明,刚刚开悟。到十行位不一样了,开悟已经很久了,智慧功力有相当成就,所以说理智妙慧功成;也就是说,无始无明的习气渐渐淡了,那个透明度,就是智慧德相的透明度愈来愈纯,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到十行位里面,就是妙用而化其座,它不是制作,而是变化。

「又约行,从空而立,还约位在夜摩空居之天,云座十千层级,又百万层级,及帝释天宫,夜摩天,总明随位升进行相」。这就是夜摩以上不在地面了,这在空中,在空居天,还是欲界,欲界六层天上面四层不在地面,是在空中,叫空居天。用我们现在科学的话来说,是不同维次空间,他有色相,不但有色相他还有五欲,还有欲。如果把五欲六尘的念头都没有了,他就到色界去了,那就是色界天,比这个更高,所以夜摩是空居天。他们的座位十千层级提升到百万层级,这也从忉利天升到夜摩天。这些都显示随著你自己修学的地位,不断的上升,用这个来表示。所以这个经里面讲到最高,只讲到他化自在天。

下面这句话很重要,「若也正入法智慧流,不出毫尘,遍诸刹海,其座乃至十回向十地,高下严饰,各各随位不同,准例知之」。这也就是让我们明了、体会到,福德因缘不一样,我们把它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就是你自己现行的、现有的布置会场、庄严会场,绝不过分。我们有多大力量都用上了,就叫尽善尽美,就叫圆满功德。实智,实智就是正入法智慧流,法智慧流是讲法身菩萨初住以上。不出毫尘,毫是毫毛,正报;尘是微尘,是依报,你看这两个字,正报最小的是毛端,依报最小的微尘。遍诸刹海,刹海是遍法界虚空界,只要见性,不见性就有大小、就有先后,见了性之后就没有了。一毛端里面,也是十方一切诸佛的海会都在一毛端上,依报里面讲一微尘,这是前面我们读过的。一微尘里面有无量无边无尽的诸佛刹海,前面跟我们说了,普贤菩萨能入。谁是普贤菩萨?修普贤行的人见性了,就叫普贤菩萨。那我们要问一下,哪个见性的菩萨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行就是一切行,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一个行都不漏!

《华严经》末后,把普贤菩萨的一切行归纳为十类,我们称它作十大愿王,称为十类,这就好说。第一个是礼敬,世出世法哪个圣贤教人不是教人礼敬,教自己要谦卑,要恭敬别人?都教!跟普贤菩萨有什么不一样?普贤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在这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才普,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普。有妄想,就画了个圈,就有了范围;再有分别,在妄想里头又画个小圈;再有执著,又画个小圈,圈愈画愈小,不普!你把这个圈统统突破,就普了,就这么回事情,不能画圈圈。起心动念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大乘教里头,佛常常提醒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谁?每个众生都是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的心本来是包虚空遍法界。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么小?就是自己画圈圈,画好多圈子,愈画愈小,把自己画到最后动弹不得。不是别人替你画的,是你自己,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所以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然后知道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的,是假的,是个错误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这个事实。明白了、觉悟了它就没有了,迷的时候有妄想分别执著,悟的时候就没有了,迷的时候好像乌云把太阳都遮住,悟的时候万里晴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千经万论就说这桩事情,利根的人,几句话言下大悟,他问题解决了,一点都不罗嗦。执著不悟的人才要千经万论,四十九年长时间的薰修,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不管是顿悟,或者长时间的渐悟,都没有关系,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这第一个条件。然后相信佛菩萨的教诲,相信依循经论不会有差错的。中国人比古印度的人执著,古印度他们分别执著比我们淡,所以他们不重视历史、不重视考据,他们对於传说都能相信得过。中国人不行,传说一定要考证,证明是真的、是假的,这就是执著。在凡夫境界里面讲都是好事,为什么?考证清楚了,你能断疑生信,他的信心从这儿建立的,对中根人讲。上上根人不需要,一闻千悟,上根人;下下根人也不需要,没有这个罗嗦。为什么?他相信,你教他念佛往生,就跟他讲这句话,他就肯定,他就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他念了几年佛真往生了。麻烦的就是当中这个,上不上、下不下,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为中根,不是上下根。所以上下根好度,最麻烦的就是中根。

下面「其座上庄严皆十千者,明万行报得故」。你看表法,你现在坐在这个师子座上,师子座上底下一层一层千层,就好像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宝座台阶一层一层,那代表什么?代表你的修行圆满了,你坐在这个上面,表这个意思。座位上都是十千,十千就是一万,代表六度万行,是圆满之报,你坐在这个座位上。你现在是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愈往上面去愈高,统统代表六度万行的圆满。

「令发心入位菩萨,识果行因,无疑惑故」,这在庄严具里面显示就是这个。你看座,座上刻这些我们现在讲图案,里面含这么深的意思。令发心入位菩萨,这对我们说的,我们初发心看到这些形相,懂得它代表的意思,我们要坐上十住位就要修十信心,十信心圆满你就坐上十住位。坐上之后还继续去修十住法,十住法圆满你就离开忉利天,到夜摩天去了,夜摩天里面修十行法。十住,我们用比喻的话来讲,奠定自己的根基;十信位是基础,像我们现在讲三个根、四个根那是基础,基础完成之后,我们学习一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是你自己成就。十行是什么?十行是化他,我自己成就之后,我要帮助别人。十回向是把自己的成就,自己修行的成就、利益众生的成就,推广到遍法界虚空界,那是推广。自行化他功德圆满,那就登地。是让我们对於修因证果清清楚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为什么?疑惑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我们全是被它障碍了。如果我们没有疑惑,早就入住。

惠能大师没有疑惑,对自己不怀疑,所以他到黄梅见五祖,五祖问他:你到这里来想得什么?想求什么?他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很惊讶,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这么一个人。他说:我来求作佛,不求别的。我想五祖忍和尚一生也没有遇到这么个人。一般人到佛门里来拜老和尚,老和尚你求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儿女、求身体健康、求消灾免难,他求这个。碰到这么一个人,他什么都不求,他求作佛,你就想想他的自信心。我们作不了佛,为什么?从来没有想作佛。一切法从心想生!能大师一生真成佛了,而且很年轻,二十四岁就成佛了,为什么?他真的想作佛,心想事成。怎么样才能成佛?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放下执著你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妄想你就成佛。能大师很了不起,一言之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他圆满了。

我们说老实话不是不放,年年在放,天天在放,放得怎么样?不干不净。是放了,放了一点,后头还留一点,不是彻底放下。人家放得干干净净,连渣子都没有,痕迹都找不到,这就圆满成就。智慧德相现成的,与学习不学习没有关系。所以六祖对无尽藏比丘尼那几句话,很值得我们学习。无尽藏比丘尼拿著《大涅盘经》,去向惠能大师请教,惠能大师告诉她:我不认识字。无尽藏比丘尼非常惊讶,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对经典道理讲得这么透彻?能大师回她一句话,这跟经典,跟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另外一层,让我们很惊讶,也很佩服的,他听别人念经,他能够记住,一字不漏。所以他在讲经教学时候引经据典,听别人念,他全记得,他也没有去查资料。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用不著到外求,从这里给我们印证,佛学叫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内是什么?自性。你向自性里面求就对了,那叫学佛;你从自性之外去求,佛法叫外道。所以外道不是骂人的,外道不是轻视别人,外道是心外求法。

我们要知道,诸佛菩萨留下来的典籍,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如果我们见性了,一切经教里面所说的,也是自性自然流露,哪里会不懂,哪有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的自性就是我的自性,所以佛门说自性释迦、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吗?麻烦就是障碍没去掉,障碍不是别人设施,自己造的。自己为什么造的?没有理由,你不要去找理由,找不到。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佛跟我们说出来没有理由,「演若达多迷头认影」,没有理由。我们做学生时代,早晨紧急集合,帽子正在头上,到处问人我的帽子在哪里?急得一身汗,没有理由。问别人,人家一句话点醒:你帽子在头上,摸一摸果然如此,没有理由。要有理由就变成真的,就不是虚妄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梦幻泡影有理由吗?所以一念那就是起因,所有的麻烦就是从一念起来。所以佛讲得好,「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心是什么?一心是没有念头了,没有念头你就回归自性。才起一念就是无明,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无始两个字用得太好,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无明什么时候起来的?就是现在,没有开始,念念都没有开始,念念也没有结束。凡是有开始、有结束,这真的;告诉你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就好像演电影一样,电影的放映机打在银幕上的画面,有没有开始、有没有结束?没有,一样的道理,你自己去想。所以《永嘉证道歌》上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就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梦中佛事。

下面这段也非常重要,我们应当好好学习。「从曲躬已下」,这就是佛进了忉利天主的宫殿,忉利天主率领大众在门口迎接,曲躬是行礼。这是说明「帝释於如来致敬,请佛入宫,明行谦行也」。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谦卑、恭敬,中国自古以来讲礼,什么是礼?《礼记》里头有句话说,「礼者,自卑而尊人也」,自己谦卑尊重别人,这叫礼。谦卑是性德,敬人也是性德,是自性的德行自然的流露。你看看中国人造的文字,你看篆字,篆字这个人,那个人字就是谦卑的相。而且那个相非常像人在胎胞的时候,你看手脚拘束在那里,人字它就那样,那是什么?谦卑的相。所以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这就说做人永远要保持像在胎胞那样的谦卑,那就对了。谦受益,谦里面完全是和睦,我们讲清净、平等、慈悲都在谦行里头。有丝毫傲慢,就完了,德就没有了。

唐朝悟达国师这也很了不起,我们在传记上看到十世高僧,很难得。出生下来之后,以后就是出家做法师,死了之后来世投胎又做法师,连续十世。我们就算,一世就算五十年,十世要五百年,五百年修行没间断,所以做到国师。帝王是他皈依弟子,对他很恭敬,送他一个沉香宝座,就太师椅,我们现在叫太师椅。沉香雕的,这很贵了,沉香现在卖是论两卖的。他接受这个宝座就有点傲慢心起来,认为:这在全国我是第一,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我,皇帝对我这么尊重。这一念心起来,护法神都跑掉了。这些护法神跟他十世,由此可知,十世都谦卑尊人,感动护法神。这个念头才起来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来,害了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实在讲因为他十世修行,遭这大难的时候,所以有菩萨护念他。《金刚经》上说,「护念诸菩萨」,大菩萨护念小菩萨,小菩萨有灾难的时候要去救他。他遇到迦诺迦尊者,阿罗汉,人面疮是他的冤亲债主,来给他调解。这个冤亲债主也答应,不再找他麻烦了,离开了,他的病好了。《慈悲三昧水忏》就是这个因缘传下来,调解纠纷,化解冲突,《慈悲三昧水忏》,所以用慈悲才能化解,用谦卑才能解决问题。

「如来受请,明从信入住,如文可知」。如来受请这里头就表法,表什么?这些人十信心修圆满,他入初住位了,入十住位。所以如来示现没有离开菩提树,表什么?不离根本。这个诸位要知道,将来十行升夜摩天,十回向升兜率天,都没有离开座,这表示什么?表示永远不离开根本。根本是什么?《十善业道》《沙弥律仪》,永远不离,那是菩提树。我们今天有加一个,树底下还有根,加上《感应篇》《弟子规》。永远不离,这叫不离菩提树而升忉利天、升夜摩天、升兜率天、升化乐天、升他化自在天,取这个意思;你要是根本离了,一切就完了。所以无论你修到多么高的地位,修到佛的地位,佛对一切人还是谦卑,决定没有一点傲慢的意思在里头,这个意思要懂,要知道学习。学佛真正要回归自性,让性德现前,这个根太重要了,根就是自性。会有一点傲慢心,这就是自己的功夫不够,智慧不够、德行不够,才会有这个烦恼习气起现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