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九讲)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2008/1/10  档名:12-17-188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经文第二段「明不离觉树,各升释天」,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

这个经文不长,这里面的意义很深,我们凡夫很不好懂,没有离开菩提树,同时他又上升须弥山顶。所以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解释,首先引用古德说法,古大德对这桩事情说得不少。前面三种说法我们学过了,清凉说不合《华严经》的义趣,为什么?《华严经》文里面都是「毗卢遮那十身云故」。十身我们在前面学习过了,现在我们接著看,还是古人所说的,清凉引古人所说的,这是第四个说法,「一云,以去即非去,故名不起。非去即去,是以升天。如不来相而来等」,这个说法,后面是清凉的意思,清凉大师说「若尔」,若尔就是倘若是这么一个说法,「但是升相离故,非是树下别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这也讲不通,为什么?去即非去,非去即去,这就是来去之相不可得,是佛教的意思。所以清凉在《钞》里他有说,「但就一身论性相」。去即不去,不去即去,这是什么?这是「事理无碍宗」的意思,虽然「不违大体」,但是「不顺今文」。这还是不很恰当,虽然《华严经》有这个意思,不恰当。

底下第五个说,「有云,此佛神通,同体业用,即住是去,去即是住,住是体遍,去是用应,应是体应,虽升后而不离前」。这个字是虽,虽不离前而升后,「体是应体,虽不离前而升后」「若尔」,如果真的是这个意思,「何殊第三师」,前面第三位法师所说的,「不起是法」。又以住来解释不起,「又以住释於不起,而言住是体遍,何得独住菩提树耶」。体既然遍,应该遍虚空法界,为什么单单说菩提树?「升天何得非体遍耶,菩提树下,宁非用耶」。所以这个讲法,意思都不能讲圆满。这是说古德所说的,举古德几种说法提醒我们,这里面的意思很深,这是大乘教里面的,真的是高等科学、高等的哲学。

下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解释,「今显正义」,这句话应该我们怎样去体会、怎样去理解它,现在说它正确的意思。「然佛得菩提,智无不周,体无不在」,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菩提是什么?这是我们学大乘的人,特别是学《华严》的,不能不知道,菩提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我们通常讲佛性,佛性就是菩提,佛是觉!法性,法性是圆满的,里面包括的太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分就是菩提。包含再多,如果不觉,没有觉性,虽有,自己不知道;就像我们凡夫一样,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其实自性怎么会迷失?哪有这种道理!会迷失还叫自性吗?迷失了自性里面的觉性,这我们不能不承认。也就是说佛性迷了,法性在,虽在怎么样?虽在,不知道,迷了。有佛性不迷佛性,那你就全都知道。所以佛性是自性觉,法性是自性的体用,无不周遍。什么人要是证得,这个得就是证得,你觉悟了,就称你为佛陀。

佛在这个经上多次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成佛的人他看得清清楚楚,哪一个不是佛?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法性不必说,因为法性是宇宙的本体,佛性讲的是你的觉性。入佛门传法第一桩事就是把三皈传授给你,三皈里面头一条皈依佛,就是佛性,所以叫自性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得明白,我们现在学佛被佛法的名相迷了,不知道这意思。所以六祖大师他不用皈依佛,他不用这个佛字,他用觉,他说皈依觉;他不用法字,皈依正;他不用僧,皈依净。你看他授三皈他这个说法,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是觉的意思,法是正的意思,正知正见,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三宝。他传授三皈,他教人这个念法很有道理,这样念法我们就不至於迷惑,不会被佛法僧这个名相迷了,有道理。他为什么这样说法?那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自古以来三皈传授都是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为什么不这么讲?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年了,六祖大师距离我们一千三百年;换句话说,佛教传到中国来七百多年的时候,是六祖大师那个时代。七百多年不算短,这么长的时间大家把三宝的概念逐渐模糊了,所以他才这么说法,提醒我们要认识三宝。

佛得菩提就开悟,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开悟了,他证得自性觉,觉悟了。为什么会觉悟?现在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把妄想分别执著一起放下,放下就觉了。不放是迷,放下就觉了。这个时候六祖惠能大师是放下了,所以他觉了、他开悟了,这一悟就智无不周。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周是周圆,就是圆满的意思,智慧圆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所不知。智慧不要去求,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整个宇宙之间一切事理、性相、因果,你没有一桩不知道。只要你肯把妄想执著放下,你就是佛。你没有放下,我们可以说你是个糊涂佛,不能说你不是佛;因为你现在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现在是迷邪染的佛,而不是觉正净。不能不承认你是佛,你本来是佛。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在外面学了十二年,然后放下;六祖大师在中国示现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一天也没学过,放下之后他也是智无不周,体无不在。不但是佛所讲的一切经教统统通达,没有一部经他不通的。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无尽藏比丘尼受持《大涅盘经》,那就是每天读诵,不知道意思。她念给能大师听,能大师把经中意思讲解给她听,无尽藏比丘尼听了能大师的讲解,她觉悟了。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念了三千遍,念得很熟,不懂得意思,向惠能大师请教。惠能大师说这个经我没听过,你既然读了三千遍,你念给我听听。法达念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就告诉他,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明白了。讲给他听,他开悟了。

这个示现告诉我们,智要不要学?学不到,没地方学。你学,你就是学经教,你所学的是知识,佛学常识、佛教的知识,智慧学不到。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放下就得到了。我们天天在劝、天天在讲,你有没有听懂?怎么知道你没听懂?你没放下。你放下还要来听讲吗?不要听了,你真肯放下你就不来了。没放下的还得来,天天来听。佛告诉我们放下执著,於一切人事物都不执著,你就得正觉。得正觉,正觉也是菩提,少分菩提,不圆满,少分,不能叫你佛,叫你阿罗汉,你就成了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不但不执著,於一切法不分别,分别心没有了,那你得正等正觉。得正等正觉就称你作菩萨,比阿罗汉高一级。再能把妄想放下,那你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圆满的菩提,不称你菩萨,称你作佛陀。你看这个讲得多清楚、多明白。

佛法的妙,妙在什么?一切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了五句话,第三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什么都不缺乏,样样具足、样样圆满,你求什么?求不到,外面是假的,这叫佛法。所以真的这个地方讲是得到究竟圆满的菩提,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智是佛性,体是法性,这是自己,宇宙之间一切万法的本体。有万法,当然体在,体要是没有,哪来的法?所以能大师末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个自性就是此地讲的体,遍法界虚空界是法性变现的,我们称为法相。法相跟法性离不开,性是体,相是作用,性相不二。

在这里面有没有升?有没有住?这个道理首先要懂得。下面说,这是讲智跟体,「无依无住,无去无来」《中观论》上讲了八个「不」,就是讲这桩事情。《中观论》上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跟这里讲的无来无去是一个意思。这是宇宙事实真相,佛经上的术语「诸法实相」,真实相如是。这些事情我们在前面不止讲一次,讲过很多次,你要是都明白了,你看到那经上一点怀疑都没有,确实不离菩提树,忉利天他也在。

后面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然以自在即体之应」,这是把这个事实真相显示出来,是什么?自在即体之应,「应随体遍,缘感前后,有住有升」。升跟住是什么?缘起,没有缘的时候它隐,有缘的时候就现出来。为什么?它遍,周遍法界。周遍法界,哪有生灭!没有生灭,真的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现相,现相是缘,什么地方有缘,他什么地方就现。就好比我们现在电视、电脑屏幕一样,你按一个按钮,频道对了,影像它就现前。这个电脑无论搬在哪个地方,只要按对了它就现,你能说这个形相不在吗?这个形相周遍法界,哪个地方有人去按,它哪个地方就现前,没有人按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没有。我们现在用这些科技来做比喻,这些东西大家用得很熟,说起来你很容易懂,你能够体会得到。娑婆世界有感,佛在这个地方现身;忉利天宫那个地方有感,人家在那里现,他也在忉利天宫,也在忉利天。就像我们现在电视屏幕,我们打开这个频道来听经,我们在一起学习,香港这里打开频道,在香港;你在美国打开频道,他在美国,没有离香港已经到美国,没有离美国他也到欧洲了。这个道理现在大家懂了,佛升忉利天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说缘感前后,缘感有前有后,我现在感现在应,你昨天有感他昨天应,明天有感他明天应。有住有升,说的感应不同。「阎浮有感,见在道树」。阎浮是我们这个地球,叫阎浮洲,阎浮提洲,这个地方的人有感,看见佛在菩提树下。「天宫有感」,这个天宫是忉利天,忉利天王他有感,就看见佛在天上。「非移觉树之佛而升天宫」,不是把地球上菩提树下这尊佛升到天宫,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不离觉树而升释殿」,这把经的意思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现在我们用电视网路屏幕大家很容易了解。所以古人这些科学技术都没有发明,他们能听懂,真不容易,说明他们领悟的能力比我们强,我们不如他们,我们要藉用这新的科学工具才能体会。

下面法慧菩萨有一首偈子说得很好,「法慧偈云,佛子汝应观,如来自在力,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怎么说一切阎浮提?这地球不止一个,真的不是一个。你看佛在前面「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跟我们讲宇宙的状况、宇宙的形成。佛给我们说,一个单位世界,小世界,有一个须弥山,这是须弥山顶,一个须弥山,须弥山的四周有很多大洲、小洲。这个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这是一个小的星系。在过去很多法师,我也不例外,都以为这个单位世界是太阳系。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这个事情的时候,想一想他讲的是有道理。他说经上明明讲的,太阳是围绕著须弥山转的,太阳在须弥山的当中,那怎么会是太阳系?这个话点醒了我。就是他给我们说出,他说这个单位世界是我们现在讲的银河系,我们在天空当中看到这个星云,那才是一个单位世界,讲得很有道理。须弥山是什么?须弥山就是现在天文学家所讲的黑洞,银河系的当中,中心、轴心,是黑洞,并不是一个什么高山。佛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印度许多的宗教学术家他们对宇宙的看法,我们今天讲宇宙观、人生观,很多的说法佛是随顺大众,因为这个东西并不妨碍,也不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是什么?很重要的是叫你放下,你放下之后,那个真相你完全看到了。你要不肯放下,你怎么说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都不是真的。大千世界也不是真的,银河系也不是真的,都是一个幻相,你怎么说都无所谓,这不重要。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不能不知道。

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小千世界是一千个银河系,中千世界那就再乘一千,大千世界还要乘一千,乘三个千,那多少?十亿,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里头有多少阎浮提?一个单位世界一个阎浮提,十亿个银河系,那就是十亿个阎浮提,一切阎浮提。因为这个范围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他教化的不是我们这一个地球,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亿个银河系。佛的身遍满虚空法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就有应,真的是无依无住、无去无来。为什么?法身遍一切处,只要你有感他就有应。感应的理与事,我们前面也讲过好几遍,有显感显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感冥应,有这四大类,决定有感应。感应的强弱是在我们的心,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讲什么?讲十法界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

现在我们看到地球,多少人说地球病了,生病了,地球病了与我们的关系太大!为什么会病?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把地球的自然生态破坏了,病了。就像我们一个人一样,你看人,近代科技发达发明了美容,这美容就把人自己自然的生态改变、破坏了。美容当时觉得很不错,感觉到是很美,可是过了十年、二十年,毛病发出来了,副作用起来了,苦不堪言。地球也是如此,科技这三百年来,尤其是近代的半个世纪,破坏的力度加强了。有人说大自然要向人类报复了,大自然就指地球,怎么报复?火山爆发了,海啸起来了,到处地震、风灾、水灾、旱灾,统统都来了。这些灾难不是自然灾害,是我们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招惹的。就正如我们美容一样,破坏了自然的生态会招来灾难,同样的道理。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大自然的运作叫道,随顺大自然叫德,叫道德,那是永恒的,真正是幸福美满的人生。现在人有了知识,有了科学技术,可以任意的改变自然生态,那么大自然报复来怎么办?抵挡不住,这问题很严重。可是佛教导我们,一切唯心造,那我们把心要恢复到正常,正常是什么?正常的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没有邪知邪见,我们恢复正常,外面环境就恢复正常,这些自然灾害就没有了。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水灾,贪心引起来的;火灾,像火山爆发,瞋恚引出来的;风灾,愚痴引出来的;地震,傲慢引出来的。贪瞋痴慢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灾难,佛要不说,我们真的不知道,没人想到过,都以为这是自然灾害,我们没有法子抗拒的。佛给我们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这些自然灾害可以化解的。只要我们不贪,水灾就没有了;不瞋,火灾就没有了;不痴,风灾就没有了;不傲慢,学谦虚,地震就没有了。

那佛讲的可不可以相信?可以相信。你要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确实跟我们心灵有感应、有沟通。我们从植物的实验,这很多年前,李金友居士邀请我到古晋参观他的庄园,那一片山很大,面积有五千英亩,他经营一个很有规模的高尔夫球场,种了不少的蔬菜,很大的菜园。他是个佛教徒,慈心不杀,他找附近农民给他种菜,告诉农民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种一大片的蔬菜。他告诉我,头一年几乎被虫吃光了,虫吃掉百分之九十五,给他留一点点,差不多吃光了。他不灰心,第二年再种,小虫不错,大概给他留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虫吃光。他年年都种,不怕虫吃。我去的那年是第六年,我看了菜园很好,到第六年,虫大概吃百分之五,给他留百分之九十五。所以你不要怕,小虫慢慢的会感恩。不过他学佛还不到家,随它吃,没有跟它商量。

我到澳洲,我们也种了很多菜,我们跟那些小虫商量,指定一个范围,这个范围专门供养小虫的,你们到那边去吃。果木树我们种了很多,也指定几棵树给鸟吃的,它们都很遵守我们的约定,不是它们吃的范围它不进入那个地区,所以我们的菜种得很好。我们这个菜园里面,不管是我们自己需要收成的,或者是供养这些小鸟、小虫的,我们菜园放佛号,念佛的,用念佛机放佛号、讲经,所以这些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小虫、小鸟天天听佛号、天天听讲经,长得特别好。这是李金友那里没做的,做成功了。庐江文化中心也有个大菜园,有二十九亩地,种的菜也用这个方法,很成功。

前几天我到云南,这次去了昆明、去了大理,在昆明遇到寻甸县书记、县长,县里面的干部,他们在昆明跟我见面,希望我到那边去。这次因为行程排得很满,我没有过去。他告诉我寻甸县距离昆明不远,开车一个小时,尹主任去过多次,告诉我那个地方是好地方。他们那个地方是农牧。我就把我们经验告诉他,我说你的农场可以做一个实验,放佛号、放佛经给这些农作物们听,不要用化肥、不要用农药,划出一小部分供养这些小虫。他还有牧,牧是什么?他们养牛、养羊、养马、养猪、养鸡,这些动物。我说行,可以做实验,每天给它们做三皈依,让它们听佛号、让它们听经。这些动物它投胎做畜生它是来还债的,你过去吃人家半斤,你要还八两,还债的。它有灵性,这些你让它天天听佛号、天天听讲经,每天给它受三皈依,这对它好,它会感恩。它会感恩,那将来它那个肉一定比别的肉更好吃,它感恩,它到临终被杀的时候它还债,它往生了,不到极乐世界它也升天,好。我教他这一套。有道理,他回去做实验。农场、牧场都可以做。这个做法我将来要告诉澳洲,因为澳洲也是大量的农牧,尤其纽西兰,纽西兰的羊比人多,多好多倍,我要教他这个方法,让这些动物天天受三皈依,普度众生。野生的小鸟都很有感情,跟我们的约定它都很遵守。你明白这个道理,山河大地跟我们念头息息相应。所以法慧这个偈子,我们一看,一切阎浮提,一切我们就了解了。

底下说,「我等今见佛,住於须弥顶,此而升也」,这就是经上讲升的意思。「文理有据」,这有根据的,这个说法是有道理。「更以喻显」,我们再用比喻来显示。「譬犹朗月」,晴天晚上的月亮。「流影遍应」,流是指河流,河流里面的水跟月亮是遍应。「且澄江一月」,江水干净没有染污、没有风浪,这叫澄江,你看到天上有月亮,江水里头也有月亮。下面比喻,「三舟共观」,三只船坐在船上的人都看到这个月亮。「一舟停住」,有一条船停在这里,看到这个月亮不动。「二舟南北」,另外两条船,一个向北走,一个向南走。「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南面的,你看月亮跟著船往南走。「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这个比喻比得好,停舟不动的在那里说,我看月亮没有动;那个人往南走的,月亮跟他往南面走;往北走的,跟他往北面走,这个比喻好。「设百千共观」,如果一百条船、一千条船往四面八方去,「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诸有识者,晓斯旨焉」。真正有知识的人看到这个现象他就明白了。佛在经上讲的,不离菩提树而升须弥山顶,这还有什么问题?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就是前面所说的,智无不周,体无不遍。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知道佛在经上讲的诸法实相。

下面说「古德释此,略有十义」。古大德,这是华严宗的,解释这个意思有十种说法,我们把这十种说法念一念。第一「约处相入门」,著重在处,「以一处中有一切处故,是故此天宫等,本在树下,故不须起,然是用彼,故说升也」。这是第一个意思,是就处所相入。这个相入不好懂,你要懂得法性遍一切处,你才懂得相入。这个相入,《华严经》上常讲的「芥子纳须弥」,芥菜子那么小跟须弥山能够相入,须弥山在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相入。这是不思议的法界,样样都相入,没有不相入的,它没有障碍。可是我们今天是样样都有障碍,佛菩萨样样都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法性是一个,怎么会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分别执著来的,妄想分别执著产生了障碍。

所以说实在话,如果你真的把执著放掉、放弃,没有执著,我们在房子里头,不要执著那是门、那是窗、那是墙,你不执著这个,你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没有障碍。你执著这是墙,这就不行,通不过;这是门,门不打开,通不过。这个现象,不要说古人,近代的人有这个经验。圆瑛法师有一次在寮房里面打坐,突然想到一桩重要的事情他要去办,放下腿他就出来了,从寮房走出来。走出来之后他忽然想到,好像我没有开门,我怎么出来?回头一看,门果然是关的。为什么能出来?在那一刹那当中,他没有感觉得有门,就出来了。一出来之后想到没开门,那个门起作用了,你再也进不去,里面关了。所以阿罗汉有神通,阿罗汉没有执著,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也有,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有,为什么不起作用?我们有执著,有执著它就起作用,有分别它就起作用,分别执著没有了,它就不起作用。

近代的人,距离我们不远。虚云老和尚没有分别执著的时候,天空是明亮的。他从寺院里回到小茅蓬,黄昏的时候回去的,心是定的,这个定就是说放下一切的分别执著,他心是定的。走到路上看到两个同参道友,也都是这个寺庙里的,虚老和尚住茅蓬,他们两个迎面而来,手上提著灯笼,走到一起打个招呼。这两个人跟老和尚说:虚老和尚,天都这么黑了,你怎么没有灯?老和尚一听这个话,天马上就黑了。为什么?分别心起来了,执著起来了,天立刻就变黑了。他们没有讲这句话之前,譬如老和尚四点钟出门的,总是四点钟的时候,四点钟停了。五点钟天黑,四点钟天还没有黑,他能把它停住,止住在那里。这些人、事距离我们现在都不太远,绝对不是欺骗我们的话。现代人分别执著比从前增长十倍、二十倍都不止,所以麻烦就大!

这是第一个意思。是故此天宫等,这个等是讲一切阎浮提,本在树下,故不须起,然是用彼,故说升也。这有体有用,它起作用的时候,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起作用。忉利天有感,忉利天在我们上面,所以叫升。

第二「亦约相入门」,前面是处,就处相入来说,这个地方不讲处,就是相入。「以一处入一切处故」,这更不好懂,这意思更深。下面说「树遍天中」,菩提树也遍忉利天,那还起什么?当然不须起。「欲用天宫表法升进,故云升也」,所以取它表法的意思。前面十信位的菩萨,这个地方十住菩萨,十住菩萨比十信位高,所以用忉利天来表法,实际上相入。不要说忉利天,忉利天上面夜摩、兜率、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於四禅、四空天,乃至於十方诸佛刹土在哪里?就在此地,为什么?相入。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三时系念》里面中峰禅师说得好,「净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是净土;弥陀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弥陀」,这个话是讲相入。相入是没有距离、没有先后,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自己心中;我们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我们心中;我们念贪瞋痴慢,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在我们心中。念贪,饿鬼道;念瞋恚,对人或者事,心里面忿忿不平,瞋恨的心,那是什么?你跟地狱相入;愚痴,跟畜生相入;傲慢,跟修罗、跟罗刹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高深的科学、哲学,现在这个世间的科学、哲学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

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这《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是从迷变现出来的,一念不觉变现出来的。所以经上告诉我们,迷唯一念,你只要起个念头,遍法界虚空界就现出来。念头不起?念头不起就没有了,这境界没有了。就是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你醒过来之后梦就没有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梦境,是你一念不觉现起来的,就是惠能大师开悟之后末后这一句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能生万法就是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你一念不觉的时候变现出来的。所以佛说觉止一心,觉悟了。什么是觉悟?一心是觉悟,一心就没念头,才叫一,有念就二。二就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一没有。一是什么境界?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叫大光明藏。所以我们学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用电影放映机让大家细细观察领悟这句话。电影放映机打开,里头没有影片,银幕上是一片光明,那就是大光明藏。有一念就是电影的幻灯片放进去,你一放进去这就有一念,银幕上它就现相了。现相没有先后,一时顿现,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这个现相不是有次第的、不是有先后的,一时顿现,决定没有先后。先后是什么?先后是你的错觉,如果真有先后,它就变成事实,那就不是虚妄的,没有先后。电影放映机的速度还是慢,慢我们容易觉察、容易看清楚是怎么回事情。我们的念头太快了,《仁王经》上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用这个来计算,我们弹指速度弹得快,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个电影放映机镜头的开关,一秒钟开关二十一万六千次,你怎么能知道外面境界相是假的,你以为是真的。这种幻相我们现在明白了,我们叫它做相似相续相。它不是真的相续,张张都是独立的,一个妄念就是一个影像。

这桩事情科学家发现了,讲得不清楚,没有佛讲得这么清楚。科学家发现物质现象是能量变现的,他说能量在集中的状况之下会产生物质,而物质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佛经讲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它存在时间这么短。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就是这么发生的。这里头愈研究愈有味道。相是假相,《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如露亦如电」,如露,露是露水,就是我们现在看的相似相续相,在佛法里面讲的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抽象的概念,根本不存在。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相似相续的抽象概念,这样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你还有什么好留恋的?真正看明白之后,你会法喜充满,为什么?现在听说灾难很多,你灾难就没有了,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是真的。你放下分别执著,你就不受灾难;你有分别执著,你就要遭受灾难。

所以灾难受不受在你自己,你求佛菩萨帮助你、救你,没用,为什么?这是你自作自受。佛菩萨有没有救你?真的救你,佛菩萨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你,这不是救了你吗?你只要能把分别执著放下,什么事都没有了,你真的得到解脱,回归自性!这个重要,回归自性是了不起的一桩大事,为什么?回归自性你就成佛了,至少也成阿罗汉,把执著放下。别人执著与我不相干,任何人所作所为,就是诸佛菩萨,与我都不相干。所以度自己就是度一切众生,为什么?相入,相入就有影响。

那些众生迷,你觉悟了,觉悟的人住在这个地方会把他们的业,纵然不能完全化解,它减轻,这肯定的。好像他是大浪,你是平静的水,平静水跟大浪一接触,那个大浪降低,平静水也会有波动,它做一个缓冲。从这个现象我们就知道,真正修行人跟这些造业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把他的业报减轻。你自己要不真正修行的话,这就做不到,没这个力量;自己真正修行,修行的人愈多,这个力量愈大。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写灾难的预言,不要害怕,可以把它化解。纵然不能化解,可以把它减轻,大幅度的减轻,这不是做不到的。学佛的同学要认真念佛,唯有认真念佛才能化解自己的业障,也就能帮助别人。为什么?自他不二。

第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树下」,这个树就是菩提树。第四「由一即一切,树在天上,不起等准前」,跟前面说的意思完全相同。我们再看后面第五,第五就佛身说,「约佛身,谓此树下身,即满法界,遍一切处,则本来在彼,不待起也,机熟令见,故云升也,是故如来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这意思说得好,这就佛身说。我们学《华严》学了这么久,佛身如是,我们的身到底是怎么样的状况?给诸位说,亦如是。佛身跟一切众生相即相入,我们的身跟一切诸佛如来、一切众生身也是相即相入。但是我们迷,迷怎么?不起作用。什么时候觉悟了,觉悟就起作用。所以觉悟这桩事情重要,不能不觉悟。

怎么觉悟?不能不放下,放下就觉悟。那要注意到一桩事情,决定不受十法界依正庄严的诱惑,你才能放得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禁不起外面诱惑。怎样才不受诱惑?知道那诱惑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想想,知觉关系大!章嘉大师早年传给我「看破、放下」,知道一切东西是假的是看破。看破,你才能放下;你要没有看破,那你就放不下。今天你说是有个人要送十亿美金给我,我一点都不动心,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谚语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有什么好喜欢的?请你去做,不要说做个国王,大梵天请你去做天王,摩醯首罗天请你去做天王,去不去?不动心。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梦中之事。所以佛聪明、菩萨聪明,绝不干这个事情。连摩醯首罗天王这个诱惑都如如不动,其他的小名小利你还能动心吗?这就是完全要知道看得破,看得破你才能放得下。所以这个地方跟我们是一样的。

如来以法界身,我们各个人都是佛,如来是讲性,讲法性,法性变现的相就是法界身。法界身是现相,常在此、常在彼。这个道理前面讲过,一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有我,哪个大千世界都有我。所以跟你说,性没有生灭,相当然没有生灭,能现能变的不生不灭,所现所变的哪有生灭!没有生灭。这个道理不好懂,相怎么会不生不灭?我看到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众生花草树木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它怎么会不生不灭?这个东西你看看万花筒就晓得,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万花筒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相同的,但是你打开来看看,就那么几片不同颜色的碎纸片在里面。有没有生灭?怎么变都是那些东西,那些东西不生不灭,一个道理。不生不灭的真相就在现前,你就是看不到,你被这些虚妄欺骗了,被假相欺骗了,你才有苦乐忧喜舍的受。阿罗汉以上没受了,苦乐忧喜舍没有了。没有了,叫什么?叫得正受,正受叫三昧,他已经得到三昧;得到三昧,没有苦乐忧喜舍,叫正常的享受。

所有一切变化自然的,诸佛如来随众生心的变化,他来干什么?他来帮众生觉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他在此地提升自己,帮助众生、提升自己。这前面讲过很多,因为法身菩萨,就是初住以上,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必须在度化众生当中,把自己的习气自然的断除掉,接触这些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习气都没有了。那我们遇到五欲六尘,特别是五欲「财色名食睡」,动不动心?不染著,动心,动心就是习气。你不接触,你不知道还有没有习气,要接触。接触的时候,逐渐晓得,我起心动念愈来愈淡薄、愈来愈轻微,这是进步。五十三参,清凉大师注得好,他给我们提醒,五十三参叫历事炼心,你不经历这些事,你怎么知道你不动心?必须经历,你才知道不动心;必须经历,你才晓得你还有没有习气。

那是什么菩萨?初住以上,不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没有资格参学,乖乖听老师的,不准出校门的;到初住就毕业,你可以踏进社会,踏进社会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不是数字,五十三代表圆满,密宗里头的表法。《华严》显密圆融,这里有很多用密来表法的,五十三代表大圆满。你什么都可以接触,在这里头接触之后,看看你有没有分别执著?有没有起心动念?是不是真的能做到看破放下?看破就是一切明了。明了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看破。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放下了。不但没有分别执著,根本就不起心动念,这对自己,自受用;对他,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应跟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没有定法可说,也没有一定的身示现。现身说法都是众生的念头,众生有念自然就有应。众生有念是感,佛菩萨是应,感应道交,相即相入,隐显自在。有感就现,没有感就隐,你就什么都看不到。

所以要晓得,我们自己跟佛是没有两样,《华严》讲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这个最可贵的就是佛所说的直下承当。不要把这个境界推给别人,这个经这是法身菩萨,我们不行,没分,那你就真的没分。如果你要是觉得《华严》是佛为我说的,我本来就是这样,那你就有分。有分没有分在你一念之间。特别要记住,信心决定一切,《金刚经》上说了一句了不起的话,「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是什么?没有怀疑,丝毫怀疑都没有,完全接受、完全肯定,般若智慧现前。般若智慧一现前,你才能够远离一切虚幻的染污,就是迷邪染你才真正能离开。你智慧没有开,你总会被外面境界著了迷邪染,这肯定的。

这个事情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饮食起居。所以我们想想,我们凡夫冬天要穿得很厚,穿皮毛、穿棉衣,夏天穿很单薄,为什么?我们就被迷邪染拘束了。为什么?金山活佛,这距离我们不远,他老人家过世是在抗战期间当中,在缅甸过世的。他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出家人,他的法名叫妙善,一般人叫他做金山活佛。这个人跟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他一年四季就穿一件长褂,一生没有洗过,一生不洗澡,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不热,我们一般人没法子跟他比。一餐饭他可以吃三十碗,还可以多吃,人家不给他吃,太多了;一个星期不吃饭,没事,什么原因?没有分别执著,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乐观法师跟他住过四个月,曾经问他,碰到过这种事情。他们在一起,看到信徒,每个信徒装一大碗供养法师,他就吃,吃得很快全吃完了,那个信徒又送来。他在旁边看,数了一下十八碗,他叫信徒不能再送了,法师受不了了。他问妙善法师,问这个活佛,你怎么样?妙善笑嘻嘻的告诉他,不增不减。把乐观法师搞得莫名其妙,他说不增不减。这是什么原因?至少执著没有了。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一句话,《金刚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是指一切法。吃饭多少,平等,所以他不增不减。

弘一大师没有出家之前是花花公子,那个人是多么挑剔、多么执著的,一点点不中意他都不行,都通不过那一关,饮食起居非常讲究。出家学佛之后,一切随缘。他在新加坡住过,新加坡那边老同修还记得,他说弘一法师很好侍候、很随缘,一点挑剔都没有。你给他吃咸的,你说太咸了,他说咸有咸的味道;淡的,淡有淡的味道,一丝毫挑剔都没有。果然离开了分别执著,一切饮食也都一体化。什么?《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心转境界,你意念上没有分别执著,一切万物是平等的。我们因为有执著,酸甜苦辣咸;没有执著,酸甜苦辣咸是一味。那一味叫真味,法味。

谁能做到?破了执著的人就能做到。换句话说,我们常讲对一切人不执著,对一切事不执著。对一切事不执著,「天下本无事」。为什么那么多事?「庸人自扰之」。真的,一点都不假。对於万物不执著了,万法是一,一味,一味是真味,一味是三昧。可是你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它就起作用,酸甜苦辣咸它起作用;到你没有执著的时候,酸甜苦辣咸是一味。不深入经藏这个道理不懂,我们现在多少明白一点,虽然自己没有入这个境界,但对这个事情我肯定一点怀疑没有。那修行就是练功,练就在生活上,要把我们的解跟行合一。解行合一你就真正得利益。最重要的要有信心,坚定的信心,一丝毫不怀疑。冬天冷了衣服穿少,不行,冷了,马上就冷,就要加衣服。如果有信心把冷忘掉,他就正常。夏天热也是如此。

我这一生遇到一个人,章嘉大师,我认识他的时候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六十五岁,他大我三十九岁,是我祖父辈的。章嘉大师你们看那个照片,就像照片上一样,那是礼服,他四季都穿这样的。冬天穿我们觉得没什么问题,夏天也是这样的,这不热吗?我们不敢问他。道源老和尚问过他。夏天,那个时候台湾第一次印《大藏经》,他们这些老和尚有影响力的人,在台湾环岛宣传,希望大家来订《大藏经》、来买《大藏经》,也就是替《大藏经》做推销,环岛讲演介绍。章嘉大师带领他们,那个时候道源法师还年轻,道源法师大概大我二十岁的样子,所以差一辈。这些年轻的法师跟著章嘉大师环岛,章嘉大师穿的就像照片上衣服一样,他就问章嘉大师,你不热吗,穿得这么厚?大师回他一句话,心静自然凉。道源是个讲经的法师,听到这句话惭愧得不得了。我们心不静,你看人家心静。他穿得像冬天的服装一样,他不热;他穿的是薄薄的一件,还要拿扇子搧个不停。从这些地方我们现在就明白了,境随心转,真理!不是心随境转,是境随心转。章嘉大师能不热,心地清凉自在,一般人就感觉得温度很高。这个功夫要学,唯有学佛才能解决未来的一些灾难。

这些灾难里面有一条,说地球的温度逐渐往上升,二、三十年之后平均气温大概摄氏五十八度。那时候很多人会热死,只有心静自然凉的人没有关系,他不在乎。我们看到很多这些灾难的报导,我们就有解决的理论、解决的方法和解决的真正效果,佛法能救世。哪些人得救?不怀疑的人得救。如果有怀疑的话还是不行,他还没法子得救,不怀疑的人得救。经,千万不要以为这释迦牟尼佛讲的,那你就会有怀疑。经是从哪里来的?经是我们自性里面的,释迦牟尼佛见性,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惠能大师见性,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惠能大师彻底放下,明心见性,如果觉得这个经里面讲的不是事实真相,他就指出来了。为什么能大师对释迦牟尼佛的一切经没有一句批评?没有一个地方说佛这里说的有问题,他没说;换句话说,他给我们做了证明,自性的流露。所以佛佛道同,这个道理要懂,对於经典没有丝毫怀疑,自性的流露,法尔如是。这个自性是一切众生跟佛的自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