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四讲)  2007/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8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我们看李长者的《论》,长者为我们说明这品经的大意。我们从「设行分别,任性智慧」,这是一段的开始,我们从这边念。「设行分别,任性智慧,随事用为,亦无取舍故,如是任法调治习气,使称理智,令惯习增明,如佛愿行,而随事世间,成长大悲,不出不没故」,这里是一段。这是说法身菩萨,初证得的,也就是前面贤首菩萨,贤首是第十信的菩萨,往上提升就是初住,初住就超过十法界。贤首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最高峰,所以用须弥山顶来做比喻,向上提升就是初住,初住是法身菩萨。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众生感而应身,就是应化,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示现佛身,举这个例子。佛身他都能现,其余的就不必说了,什么身他都能现,这个意思要懂。所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圆满佛实际上没有两样,差别不同的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往上去就渐渐的要断习气。此地也说,「设行分别」这就是应众生之感,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他连起心动念都断掉,哪来的分别?所以分别执著全没有了。可是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示现在我们人间,他要不要分别?他要不要执著?要。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就是用分别执著吗?他真的有没有分别执著?真的没有。这种分别执著是办事要用。所以,随顺世间人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世间人的执著而执著,你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不能办事。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实际上他确实没有分别执著。随顺分别执著,佛现身,他示现来投胎,母亲也是怀胎十个月,示现出生,这都是分别执著。他可以不要用这个,他变化化身来,行不行?行,但是不能教化广大众生。有很多众生看到,你不是父母生的,你是变化的,我们做不到,你是神,我们比不上你。他也是父母生的,我是父母生的,你也是父母生的,我能成佛,你也能成佛,这就方便了。种种示现只有为一桩事情,教化众生。再说示现在皇宫,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要投生到帝王家,那要大福报,你修多生多劫的福报你才能投生到帝王家。佛的福报圆满,他可以随意,以这个身分方便。世间哪个人不争名逐利?他的示现,就是名闻利养他全得到,一样都不缺,舍掉。告诉世间人,这个东西对人生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是可以把它舍掉的。舍掉还有更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孔子说得很好,学。你看《论语》里面讲的,孔子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那里想,想来想去想什么都没有真实的利益,最后结论是「不如学也」。学什么?学圣人、学贤人。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把荣华富贵、把王位都舍弃掉,孔子还想了半天,释迦牟尼佛完全了解,这个东西不重要,假的,不是真的,告诉我们不如学也。所以十九岁他就出去学,到处参学,学了十二年,学的什么?全是世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世间法分为五大类,佛家常讲五科,五个科目,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大概就都包括了。这是世间人所羡慕的,连孔子也要学,孔子学了没放下,所以那是世间圣人。释迦牟尼高明,学了之后他放下,就像放下他的荣华富贵一样,全放下。没想到这一放下见性了,也就是像此地,达到初住菩萨的果位。这个示现非常重要,让我们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什么叫佛法,这个定义我们才搞清楚。

见性要紧,这才是做人真正终极的目标,为什么?见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换句话说,你把你真正的自己找回来了。这才晓得,不但是六道众生,包括十法界四圣的这些佛、菩萨,迷失了自性,自己是什么不知道。所以,世间很多研究哲学的他提出这个问题,我是谁?谁是我?没有答案,问题提出来没有答案。能提出这个问题不错了,我们一般人还提不出来,一般人是迷惑颠倒、醉生梦死搞一辈子。真正能提得出来我是谁,谁是我,这是哲学的问题,很不错了,但是找不到答案。佛陀给我们找到答案,心明了,性见到了,明心见性这是自己,心性才是自己。不但是自己,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人生的本体,也就是说能现能变的真主,用宗教的话,真主,他是真正主宰,这就是自己,真的把自己找到了,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是所现所变的,这是哲学里面讲的本体、现象。还有个认识论,真正认识清楚,能现所现不二,能变所变不二,这是佛知佛见,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事情在哪里?就在面前。所以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释迦牟尼佛是佛,你是不是佛?你是佛,他是不是佛?他是佛,一点都不错。现在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在释迦牟尼佛把自己找到了,你,就在面前,你迷了,你不知道这个形相是自性变的,不知道森罗万象是自性变的,你不知道,就迷在这里。哪天你一下醒悟过来,原来就是,恭喜你,你成佛了。所以禅宗这些大德,真正开悟明心见性,没有悟之前到处参学,到处去参叩,一开悟说了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从前参学很苦,都是靠走路,穿草鞋,天天走路去参访这些高僧大德,向他们请教。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当中干的事情,找不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下觉悟,原来就是!这才晓得以前那么多年的参学没用。

可是不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炼他醒不了,这个磨炼是一种方法,让你真正清醒过来,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之后,你要帮助别人,你要做出样子给别人看,这就是「设行分别,任性智慧,随事用为」。这里头最高明的是什么?没有取舍,取舍是对立。没有取舍,我们用现代的话说,没有对立,就是没有相对的,为什么?它是一如。性相是一,理事是一,因果是一,生佛是一,自他是一。一里面哪有取舍?二才有取舍,这个要记住。六祖能大师说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正觉,正等正觉,二就不觉,二就迷了。迷生烦恼,觉生智慧,它怎么会一样?世间人学佛,天天在看经、听教,听教是听讲,为什么还不能悟?就是「二」,这一关他过不了,所以他不觉悟。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是我,有我就有人,我跟人就对立,就迷了。迷了之后,愈迷愈深,愈迷愈苦。迷了之后,他的思想、他的言行全是错误的。思想是什么?邪知邪见;言行是造作染业,恶业是染,善业也是染,果报是六道轮回。你造业,业一定现果报,造业是因,果报是六道。佛眼睛里看这个人是佛,我们用个简单的话说你能体会,这个佛怎么样?他现在糊涂了,他现在迷了。如果你对这个意思还不懂,我再做个比喻,这个人醉了,喝酒喝醉了在耍酒疯,这你就好懂。让他好好躺下睡一觉,到明天早晨他酒醒就正常了。六道轮回里面都是耍酒疯的迷惑颠倒佛,可是在诸佛、法身菩萨心目当中,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所以尊重、礼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那是真佛。对他礼敬是应该的,他的思想、言行与法性相应的称赞,与法性不相应的不称赞。这是教我们怎么学佛,怎么走回头路,回头是岸。

任性是智慧,作意是聪明、是烦恼。任性是随顺法性,这个话还不好懂,随顺自然,好懂一点,不要加自己的意思在里头,这是智慧,你会生活得很快乐。加自己的意思,我要怎样怎样,你不是找麻烦吗?那你就不是随顺法性,你要随顺你自己的烦恼,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意思。阿赖耶里头有自己的意思,阿赖耶就迷了,自性迷了叫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有意思。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末那是执著,这就是意思,所以第六意识叫意识,末那叫意根。末那是烦恼障的根本,第六意识是所知障的根本,二障的根在阿赖耶识里头,可是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头是什么?你看相宗,转识成智,性是智慧。末那是平等性智,第六意识是妙观察智,觉悟了就是智,这是任性智慧。第六意识起用的时候变了,变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起作用,不是自私自利了,平等性智,转识成智。这两个转了,八识全转了,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前面眼耳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成就无量无边真实功德。为什么?眼耳鼻舌身要办事,办什么事?普度众生,为众生做种种示现,演说,眼、耳、鼻、身,表演;舌,说。演说,为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为他演说,做出样子来给他看。

我们做做错了,做不好的样子,也是在演。为什么会演成不好的样子?因为还带著有迷,没有完全觉悟。像现在我们是觉悟了一点点,我们以百分比来说,我们现在觉悟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觉悟。我们在渐修,不是上上根,那是顿悟,一悟一切悟,那个没有问题。释迦牟尼佛示现的顿悟,惠能大师示现的顿悟,我们是渐悟。渐悟当然有毛病,毛病很多,但是还是示现,还是演。别人来指教我们,你说这是不是教育?别人一指教,我们感谢他,立刻改过,把这个毛病改过来,这是教天下迷惑颠倒的人。你看到,这是对的、是好的,你才能接受别人教诲你。这种人,这种人这一生会成就,孺子可教,为什么可教?他接受。烦恼习气重的,迷惑重的,他不接受。你教他,教他很不高兴,他不耐烦,你有什么资格教我?不承认过失,不接受教诲。完全不接受,佛经里叫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没善根。没善根的人菩萨舍不舍弃?不舍弃,永远没有舍弃的。大乘教里面虽然是有区别,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一阐提没法子教,为什么?他不接受,这是无缘之人,佛不度无缘之人。《涅盘经》里面就说得清楚,虽然不教,不用言教,用什么教?用示相教,就是说做让他看,他看久了慢慢就觉悟。他看到佛菩萨接受教诲,他看多了,慢慢他就软了,就能回头。所以对於一阐提要用演,不能用说,说对他没用处,要表演,做出来给他看,为人演说。

「随事用为」,这就是没有定法,演没有定法,说也没有定法,恒顺众生。你明白这个道理,现代的社会跟古代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用的一些方法,原理原则虽然相同,方法不一样,要懂!现在人是什么根性?现在人要用什么方式来教他?活的,不是死的。佛陀的教育,现在人称为宗教教育,其实「宗教」这两个字要用中国的文字学来解释,好!佛教真的是宗教教育。宗是什么意思?你们去查查字典,查查《说文解字》,宗是什么意思?宗的意思,第一个主要的,第二个重要的,还有一个意思,尊崇的,就是一般大众必须要尊重、必须要崇敬,是这么个意思。教,教是教学、是教育。合起来说,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诲。你说这要不要学?这是照中国文字来讲,外国词汇里面,佛教真的不是宗教,但是用中国这是可以讲得通的。佛教本身称宗教,本身称宗教因为它有十个宗派,禅宗叫宗,禅宗以外九个宗派都叫教,叫宗门、教下。这是佛法里面讲宗教的意思,宗门教下。为什么?他们的方式不一样。宗门(禅宗)著重开悟,悟后起修,修是什么?修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他是觉悟之后开始修,没有悟不能修。所以没有悟的时候不准你看经、不准你听教,要逼著你开悟。悟是什么?清净心。教下,教下是渐修,也就是说从佛的经教,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渐渐的透过教理你明白了。所以,用的方法不一样,这是把它区别为宗门教下。宗门,绝顶聪明的人,天才班,他不是普通班,教下是普通班,有浅有深,循序渐进。毕竟众生根性是中等根性居大多数,绝顶聪明的跟十分愚笨的占少数。所以上上根、下下根是少数,中等的是绝大多数,中等的要从教入门,宗他入不了门,道理在此地。所以,教学要恒顺众生,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你要顺著他,他容易成就。

这里头「亦无取舍」,无取舍就是佛法,有取舍就变成世间法,道理在此地。有取有舍出不了六道,为什么?取舍是执著,没有取舍就没有执著,这样才能够真得受用。像这样「任法调治习气」,不但叫我们不要造业,连习气都渐渐的淡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任性,随事用为就是随缘,随顺法性,随缘。放下分别执著,无取舍就是放下分别执著,这样你才能调治习气。「使称理智」,与自性相应,与你的本性相应。你看本性,我们老祖宗讲「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二边都没有叫本善,就是佛家讲的清净心,本善。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本善。迷失了自性才有染净,迷得浅,这清净,四圣法界;迷得深叫染,六道轮回。染法里面有善恶,净法里头没有善恶,你就晓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四圣法界里头,没有善恶、没有取舍。六道里面就有,你看舍恶取善,不就取舍了吗?十恶我们舍掉,十善我们要取,你就有取舍。你修十善生三善道,你造十恶你生三恶道,就有善恶。在净法界里面,他们没有恶,他们只有善,虽然有善,连善的念头也没有。不像我们六道里面的人,做了善事很欢喜,四圣法界里头是纯善,他不生欢喜。不生欢喜是真欢喜,为什么?他没有苦,离苦得乐。法喜充满不是一天到晚很欢喜那样子,不是的,那是烦恼,那是七情五欲,所以我们连真正欢喜不懂。什么叫真正欢喜?七情五欲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佛常讲五种受,苦乐忧喜都没有了,这是真乐,这叫极乐世界,这里头的人没有这个受,苦乐忧喜的受没有。你要知道,乐、喜这是人很欢喜的,在佛法讲乐跟喜叫坏苦。值得欢喜的事、值得快乐的境界没有了,你不又感受苦了吗?所以这种受都叫不正常的,不是正受,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没有七情五欲,这叫三昧,叫正受。正受,四圣法界里头有,六道里头没有。

所以对治自己的习气,让它跟理智相应,理就是法性,智就是佛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一个性为什么说两个?智很重要,你没有智你见不到理。所以智是法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这是智,不是从外来的。理是理体,就是自性,也叫法性,为什么?能生万法,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我们看矿物,在有情众生,动物有觉性,矿物有没有?有,为什么?矿物是法性现的,它怎么会没有觉性!江本博士做水实验,那不就是觉性吗?为什么我们一个善念,它变现那么美的境界,一个恶念,它就变现很丑陋的境界相?它能随人心的念头变现不同的反应,你说它有没有觉性?你说这什么原因?这是智。所以,理体跟它的觉性分不开,这是自自然然的,这不是什么创造的,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法尔如是,这是自性的性德。於是我们就明白了,我们起个善念,这个善念遍法界虚空界,你跟一般人讲他不相信,实在的;起个恶念,这个恶念也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起念是感,虚空法界这里头一切有情、无情众生他有应。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最近看到一些预言,说这个世间有灾难,你相不相信?你要问我,法师你相不相信?我告诉你,我相信,我为什么相信?业感。我们现在住在地球上的这些众生,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这不就清楚了吗?如果这个念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恶相应的多,当然有灾难,就这个道理。如果与十善相应的多,灾难就化解,外面境界是意念主宰的,它在变。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是把这个道理参透,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预言家也不错,也很聪明,他说出许多灾难,最后提醒我们,二00七年底,我们是到年底了,明天三十一号,如果在二00七年底人心能转变,这个灾难能化解,纵然不能化解,这个灾难会缩小,灾害就不大。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所以灾难来了别怕,怕没用处,怕不能解决问题,回心向善,问题就解决了。我一个人行吗?行,你一个人回心向善,你一个人不遭灾难。整个世界毁掉,我还能不遭灾难吗?世界毁掉与你不相干,你移居到更好的世界去。

这里面你必须要懂得一个真正的事实,那就是没有生灭,众生贪生怕死,这是个错误观念,没有生灭。我们一般人看,身。身不是我!《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哪有身?身是五蕴,物质是色,除物质之外,精神,精神是受想行识,五蕴和合成就这么个幻相,这不是我。什么是我?人家说灵魂是我,灵魂在佛法里面讲是什么?阿赖耶。是比这个身大,阿赖耶范围多大?十法界,阿赖耶出不了十法界,这是灵魂。佛法里面讲真正的我是什么?灵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多大?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跟遍法界虚空界比那就小了,小得太多。真的像佛在经上讲的比喻,我们的法性、我们的真心像虚空,像太虚空,阿赖耶像什么?阿赖耶像虚空当中的一片云彩;那一片云彩是灵魂,太小了。

所以得把真我找回来,找到阿赖耶是假我,不是真我,这总得要晓得。你晓得之后,什么灾难都没有,就像「白衣神咒」里面的偈子所说的,「一切灾殃化为尘」。什么样劫难来了,有没有恐怖?没有,你会清清楚楚。这个现象真的像我们看万花筒一样,这张图不好看,不善业所感的。能感的不善业是假的,不是真的,所感的不善的境界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你在境界里头如如不动,不受境界的干扰,你才能主宰这个境界。如果你教,你有影响,多教人,明白的人愈多善的力量愈大。所以,预言里也举了个例子,日本近年这两次地震他在几年前都说过,说得很准。但是他说日本这两次地震是非常严重,死亡的人很多,破坏力很大。可是虽然有这两次地震,不是像他说的,损失不严重,这是什么原因?这里头也有人说,原来日本神道教里的善男信女天天为这些灾难拼命在祈祷。他说可能是因为人数多,产生一股大的力量,把这个灾难减轻,把伤亡减少了。真有道理,这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断恶修善的心把环境改变了,如果对大乘教理通达的,这个力量太大了,这不是一般普通人断恶修善那个力量能比的。你真正是通达佛教的道理,如理如法的来修学、观想,你一个人的力量至少可以等於一万个人的力量、十万人的力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那些善男信女在那里真诚虔诚祈祷,他不明理,都产生这么大力量,何况你一切通达,你没有障碍,你就晓得这个力量多大。

所以,「使称理智」,这很重要。这点我们就要感谢佛陀,要感谢这些传法的菩萨、历代祖师大德,把世尊的教诲代代相传,我们今天才接触到,没有这些人相传我们怎么会晓得!我们怎样报答佛菩萨、祖师?只有如教修行,为人演说,这报答,这才叫传法。代代相传,我真做到我再帮助别人,那个人也做到,世世代代这样下去,这就对了。绝不能让佛法在我这一代就中断了,那你这一生做得再好,你的功德还是等於零,为什么?你死了就完了。我们中国人有句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一般人体会得很粗浅,以为只要有儿孙就有后代,我讲过很多次,我不是这个讲法。你有儿孙,你的儿孙能不能继承你家里面的道业,家道?能不能继承你的家业?家业是事业,家道是什么?伦理道德的传统,你的子孙有这样的人才叫有后。佛法是师道,老师的教诲代代相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怎么传?学老师,学得一模一样。学儒的,学孔子、学孟子,让孔子、孟子世世代代都在世间,这叫有后。学佛,学释迦牟尼佛、学诸大菩萨,也世世代代佛菩萨都住世,这叫学佛。所以要学得像,学得不像是假的。我听过有些人告诉我,灾难来了,假学佛的人逃不过,我相信。真学佛的当然没事,这是肯定的。这就是称理,跟性德相应。

「令惯习增明」,惯是习惯,这个地方不用习惯,用惯习,就是你的习惯,习就是落实,落实在你生活当中,落实在你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无论是智慧、是德行不断的增长,这是增明;你的光愈来愈大,智慧的光、德能的光、相好的光都不断的在增长。「如佛愿行」,如是如同,像佛的大愿大行一样。佛的大愿是四弘誓愿,普贤菩萨十愿是诸佛如来的大愿。佛的行,在《华严经》上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是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这是佛行。一行一切行,穿衣吃饭具足十波罗蜜,佛行,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具足普贤十愿。不是一条一条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里面,十波罗蜜、十愿全具足。你把它表演出来,你是真菩萨、你是真佛,虽然你现在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天台大师说「相似佛」。你表演出来,跟佛很接近、很像,为什么不是真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你是凡夫,但是你做出来的样子像。这好像什么?舞台上的表演一样,你演这个角色演绝了,演得非常逼真,叫相似佛。演得非常逼真,会不会影响你的心态?会影响,哪天觉悟了,分别执著一放下,你就是真的,你就不是假的,你就入「分证即佛」,就不是相似的。可见相似也很了不起,在《华严经》上,相似是谁?四圣法界,他们的表演跟真佛很接近。我们今天在六道人法界里头,也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四圣法界里面他们学得很逼真,能够达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让凡夫看起来简直是真佛,他看不出那是假的。我们在凡夫位能够演出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不错了。

一定要真干,一定要步步高升,能做到吗?能做到,天天在演,天天在学,经教不断是天天在学,天天在提升。提升的级数,起头难,为什么?习气太重,淘汰习气不容易,愈学愈快,速度就愈快,加速度。有许多老同学跟我时间长的,我一说你们都能体会。你们听我讲经,我在第一个十年什么样子,有些人能记得,第二个十年是什么样子,第三个十年是怎么样子。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三十年前,就是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的中间,香港同修知道,你十年、十年看,进步就非常明显,第四个十年,现在第五个十年。我们留录音带跟录相带,大概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以前三十年我们没有这些设备。最近二十年留的有录音带跟录相带,你就能比较,年年不一样,你就晓得怎么学法。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很重,自己一定要承认。人贵自知之明,你才会有进步,你要是没有自知之明,自己以为很了不起,狂妄自大,你就完了,你就到此为止,你不能再提升。所以,夫子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其才,这个人的才华就像周公之才之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夫子最佩服的人,圣人,「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仔细观察,这个人傲慢,自己以为很了不起,又吝啬,教人不能够和盘托出,保留一点,怕别人超过自己,这叫吝法。财布施也是如此,不能全部财富救济别人,自己还要留一些。不错了,但是不行,不彻底、不究竟,他还是很难向上提升。

所以佛的行愿要记住,我们如何能达到如佛行愿。诸佛行愿,总的行愿大家都知道,四弘誓愿,第一个度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全心全力的帮助他,第二个断烦恼,第三个学法门,第四个成佛道。你怎么帮助众生?就是后面三条。我断烦恼,帮助众生的,众生不知道断,我断给他看,他在旁边看久了,觉悟了,这个好,我们要学习。他不愿意学法门,我们在这里学,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也是学给他看。成佛道,怎么成佛道?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成佛道。念念佛不离心,心不离佛,不必要任何形式,自己知道就行,用不著别人知道,你说你多快乐!这个生活自然法喜充满,自然不亦悦乎。四弘誓愿这四条,每一条里面都具足普贤十愿,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慢慢的趋向於圆满。行门是佛行,佛行没有别的,放下。我们要懂得「随事世间」,事是奉事,世间当然最重要是指世间人,要懂得随缘,奉事世间,这个世间是指十法界。以佛的大行大愿对待世间一切众生,「成长大悲」,大悲当然就有大慈。悲是什么?拔苦,看众生苦,你真心帮助他,这是佛菩萨的心。凡夫帮助他还有条件,没有条件凡夫不干,我的付出你有什么回报?凡夫讲回报,佛菩萨没有。中国人讲回报是最后的一个方法,最高的是道,道、德、仁、义、礼,前面四个不讲回报,只讲付出,没有回报。行道的,佛行道,菩萨、阿罗汉行德,道德;天人行仁、行义,天行仁,人要行义,孟子所说的。最后一个是什么?最后是礼,礼有往来,礼有回报,所谓礼尚往来。这是什么?这到最后,所以礼要没有了,天下大乱。你想想这个话对不对?现在全世界礼没有了,所以天下大乱。

礼是讲究往来、讲究回报的,你对我的礼,我也以礼回报你。在事上,从前在古时候旧社会,我小时候在农村,家里面有一本记事本,记什么事?专门记人家送礼。无论是什么事情,别人送礼给我们,送一点点小东西都记下来,为什么?将来他家有事情的时候我们怎么回礼。回的时候多加一点,不能加的时候也要回得跟他一样,这叫礼。譬如他包个红包送给我们,一百块,到他有事情,我们也包一百块回送他,叫往来。如果表示厚道一点,我包个一百一十块,加一点,这是礼尚往来,人情就愈来愈厚道。不能太多,太多什么?太多是谄媚、巴结,他送我一百块,我送他两百块,那是巴结。人家接受的时候,是不是有求於我?不到的,不到失礼。礼有节度,就是恰恰好,这是节度。所以可以加一点点,不能加多,加多了失礼。这是底限,礼要是失掉不得了,那就变成乱世,历史上讲乱世是以这个为标准。盛世是行仁义,盛世,道德是不敢讲,只有古圣先贤才能做到。其实我们知道,人是教出来的,达到古圣先贤那个盛世不是做不到,那时候人做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教育,圣贤教育。特别是佛教的教育,如果都能接受佛教教育,就能达到道德这个高水平。所以,佛陀教育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主要的教育。现在人把它称为宗教,称为迷信,提到宗教就跟迷信挂勾,用轻慢心看待,没放在眼里。他学些什么东西?你看现在社会大家学什么?社会的导师,引导大众的,是电视、是网路、是电影,这些东西在教化大众。教化的内容,暴力、色情、杀盗淫妄,这个社会怎么会没有灾难?

预言里面告诉我们,他说得很好,大自然要向人类反击了。我们虐待了大自然,亏待了大自然,现在大自然要向人类展开报复。报复的现象,总的现象人见不到阳光,黑云把阳光遮盖住。我一看到这句话就想到,香港在十二月这个月里面有不少天是浓云,白天,中午都很阴暗,这个现象不是好现象。他说灾难来的时候这种黑云会笼罩整个地球,那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反抗,你们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现在它要来报复。你相信不相信?一般人不相信,山河大地它用什么报复?我们学佛的人相信,为什么?学佛的人知道,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跟我们是一个法性,是一体的,我们起心动念他们有感应。是我们人六根太迟钝,心地愈清净感应愈灵敏。所以到相当清净心的时候,也就是你真的能把执著,不是完全放下,能够放下一些,你能感应到,宇宙之间有什么变化你会感应到,你能够收得到这个讯息。心浮气躁决定收不到,愈是净,能收到极其微细的讯息。

譬如天人,四王天人、忉利天人,他们的讯息比我们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倍,为什么?他心清净,比我们清净,比上不如,比下面那清净多了。我们学佛的人,学佛真正修行,真正念佛人、真正学教的人,心里头没有杂念,比现在世间一般社会人清净太多了,所以那些人感触不到的,我们能感触到。《楞严经》上说得好,「净极光通达」,清净到极处就成佛了,光是智慧,代表智慧,净生慧,慧通达一切法,这是真的。智慧,不是我们广学多闻能成就智慧,没这个道理,广学多闻你要是放不下都变成所知障,这点不能不知道。广学多闻要放下,彻底放下,那就变成什么?后得智。所以,根本智是清净心,就是没有分别执著,那是根本智,你所学的变成后得智,也是属於真智慧。你所学的里面夹杂著分别执著,那叫世智辩聪,不是智慧,现在人讲知识。你所学的是知识,知识很丰富,智慧没有,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还是生活在烦恼、苦难的世间。

你的大悲心、慈悲心生不出来,必须要学圣学贤,回归到自性,因为大慈悲心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随著你的功夫,慈悲心不断的现前,你的功夫愈深,你的慈悲心愈广大。所以世尊讲慈悲讲四种,我们六道凡夫也有,有一种,叫什么慈悲?叫「爱缘慈悲」。父母爱子女,对子女有慈悲,这个慈悲是爱,是无条件的,父母对子女是无条件的。可是现在的父母好像不爱子女了,对子女还是有条件,这个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父母不像从前的父母那样的爱子女,什么原因?父母受教育的原因。在过去,即使在农村,不识字,他明理,他的老人教他做人,他受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慈悲心引发出来,小,只对子女。真正读书明理,知道「凡是人,皆须爱」,但是这个爱还分等级的,还是属於爱缘慈悲。要达到圣贤人像孔子、孟子他们那个爱心,在佛法讲「众生缘慈悲」。他知道爱家人,他知道爱世间人,真正达到凡是人皆须爱。他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也不分文化,甚至於也不分宗教,只要是人,他以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世间圣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孔子有教无类。所以教育是爱的教育,这是世间法。

后面两种,这是佛法里面的,世间法没有。菩萨,菩萨的慈悲叫「法缘慈悲」。什么叫法缘?知道法性能变能现,法相是所变所现,能所不二,整个宇宙是一体的,他明白这个道理。他爱一切众生,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他平等的对待,真诚的对待,法缘慈悲。这是什么?四圣法界,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四等。由此可知,法缘慈悲里头也有四个等级。到最高的叫「无缘慈悲」,没有条件,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个热爱,爱一切众生就跟爱自己一样,为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他没有自他的念头,没有自他的分别,无缘慈悲,就是自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圆满透露出来,没有条件,诸佛跟法身菩萨。我们自己境界到哪个等级,慈悲心自然流露出来,这不是学的,自自然然的,欢欢喜喜,以你的智慧、德能、福报加持一切苦难众生。这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佛法的教学。

「成长大悲,不出不没,以心境一真,无出没故」,这说什么?这是无缘的大慈大悲,成长大悲,这个大悲是无缘大悲心。为什么?法身菩萨才发心时,他超过了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法缘慈悲有等级,无缘大慈没有了,真的平等,没有等级,从初住菩萨到究竟佛果都是一样的。他的慈悲心跟虚空法界相等,遍法界虚空界,法身菩萨的大慈大悲,心境一真。所以出没,就是菩提心生起,不是说对象没有了慈悲心就没有了。我对人,这个人现前,爱心有,人离开了,顶多是怀念,也减弱了。佛菩萨不是的,佛菩萨的大慈悲心遍满虚空法界,没有生起,没有衰减,一真!所以这是真心自性的德用,没有真正的爱心不能成就善行。真正的善行要真正的爱心做基础,叫大慈悲心,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真理。佛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那样感人?真诚,没有别的,在他心目当中,自他是一不是二。有自有他就有分别,慈悲心生不出来,你所生出来的是世间的爱心,那不是真心。所以世间人当然没有,顶多充其量像佛讲的相似的,相似的就是爱缘慈、众生缘慈。世间圣人才有众生缘慈,普通世间人只有爱缘慈,爱缘慈、众生缘慈都还是有等级的。

「是故经中以阿修罗王等表之,处大海而不出不没等喻。」所以佛经当中举比喻,举什么比喻?举阿修罗,我们前面读过,阿修罗王站在大海当中,脚踏到海底,海水到他的腰,上身,头顶差不多到须弥山。阿修罗现大身,现这个相。用这个来比喻这个事情,就是没有出没,这就是比喻心境一如,心境不二。心是法性,境是法相,这句话很重要。古大德、祖师大德举比喻,把法性比喻作黄金,境界,境界是法相,比喻作金器。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所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它不能分割。你就晓得,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法性在哪里?在法相里面,法相在哪里?法相就是法性。

所以,没有明心见性,到处去寻师访道,想请教人指点一下怎样才能明心见性。到明心见性之后才晓得,原来没有一法不是性。你看禅宗里面,《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都是禅宗开悟的时候老师给他印证,等於说考试,他们对谈的话,就是考试的话,你去听,你去看这个东西。他见性了,怎么见性?老师说「道一句来」,你说一句来,看你是真的见性还是假的见性。像五祖忍和尚传法的时候,叫大家做一首偈来看看,你做一首偈来看看你有没有见性,见性,传法给你,没有见性,好好再修。真正见性的人,老师说你道一句,你说一句来,他怎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没有能相比的,我要说了相似那都错了,那真见道。在哪里?随便拈一个什么,地下拈个树枝、拈一片叶子给你比比,老师点头,那就是的。性在哪里?相里面。就好比你到一个金铺里面,你问金在哪里?随便拿一个就是的,拿个耳环也是金,拿个镯子也是金,拿个项炼也是金,不都是吗?你问性在哪里?真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物比画一下;没有拈一物,竖个手指也是,怎么不是?所以,宗门里面人讲的话一般人听不懂。法相就是法性,拔一根汗毛是佛性,怎么不是?没有一法不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真见到了。要什么时候真见到?心真的清净平等。见到之后,智慧生了,圆满的智慧,自性里面的智慧透露出来。这里头没有出入,不用的时候清净寂灭,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圆满智慧,究竟之法。大师为我们解释才发心时,你看发心的功德说不尽,简单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假设个问答,「问曰,何故不升四天王宫而超至帝释宫」。举例子,为什么不用四天王宫来做比喻,而用忉利天?「答曰,为四天王在妙峰山半傍住」,妙峰山就是须弥山,须弥是梵文,意思是妙高的意思,所以用妙峰,用中国话可以,妙峰山。四天王住在半山,没有住在山顶,帝释就是中国人称玉皇大帝,佛经上称忉利天主,他住在须弥山顶,四天王在半山。「非是可表」,用他来表法不适合,为什么?初发心的菩萨,就是初住菩萨,他这位次是在十法界的顶,所以用须弥山来表十法界,用山顶表超越十法界,那半当中,半当中是声闻、缘觉,那不好表,所以用须弥山顶。

「升法顶处」,法是佛法,在佛法他是到顶点了,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贤首菩萨,我们前面念的「贤首品」,这是顶处。「至相尽,现智慧庄严,住不退故」,至是到,相是法相,法相尽。我们刚才讲的,无有一法不是法性,法相跟法性融成一片,它本来就是一。佛教初学把它说成两桩事情,能现所现、能变所变,为说法方便,让你好懂。到究竟处,告诉你是一不是二,能所分不开,智慧才现前,你这才大彻大悟。一悟一切悟,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凡夫一迷一切迷。迷悟不二!为什么会迷?你动念头,什么时候动念头?就是现前,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为什么?没有过去未来,就在当下。当下一念不动就悟了,所以叫一心,悟止一心,迷唯一念。

你动个念头,迷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境界,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什么?念念都迷。你总要记住,迷就是一念,再迷,又是一念。所以我们用电影放映机来讲,诸位你仔细体会这个意思。你看放映机镜头一打开,一张幻灯片打在银幕上,镜头关掉,又换了一张。每一张都是迷,没有先后,这是事情真相,觅先后了不可得,念念就是一念,没有第二念。那么觉,觉是一心,一心是什么?一心里头不迷,一心等於说放映机关掉,它不动了,不动的时候就是一心。不动的时候,银幕上是一片光明,不现相了,一片光明。那一片光明叫大光明藏,在佛法叫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什么都没有。

常寂光净土里头的现象,那个现象也是自然的反应,为什么?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习气没断,所以也会现相,现相叫实报庄严土,就这个意思。习气没有了,相就没有,不现相,有习气还现相。习气尽了还现不现相?在理论讲还现相,为什么?法性遍一切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感,自然有应。就像江本的水实验一样,自然有应,他怎么会不现相?不现相的时候一片光明,现相的时候一真法界。常寂光土跟一真法界的真相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住不退故,三不退,位不退,不会退到菩萨地位上去,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统统得到。初发心,发心住的菩萨,真佛,不是假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