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一讲)  2007/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8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李长者的《论》第二段「以处表法」。我们今天从「山者,高胜义」看起,这是一个段落,「妙峰山者,不动义」,从这里看。

「妙峰山者,不动义,诸天所居,妙乐义,庄严义,像此位菩萨,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动,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任性而定,称平等理,与法身合」,这是一小段。前面学到这个地方,意思没有讲圆,今天再做补充。妙峰山就是须弥山,这是清凉大师、长者在前面都跟我们介绍过,世尊在此地是用它来表法的,这个意思一定要懂。代表什么?须弥山是一个单位世界中心最高大的一座山,所以它象徵著不动,如如不动,用这个山表十住菩萨。不但它如如不动,它有妙乐、它有庄严,妙乐、庄严是这个山是诸天所居,忉利天、四王天,这是比较显著的。前面我们以国家政治组织里面做比喻,忉利天主就像是中央政府,这是忉利天王。除他之外,在山顶四周有四埵,要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有四个山头,也是非常之美,比妙峰山稍微低一点,还算是在一个大山顶上。这四个山头,每个山头有八个天王,四八三十二,加上中央忉利天主,那就是三十三天,而四王天是在妙峰山的当中,半山,在它的半山。三十二天我们把它比成行政单位,像是省一样,下面还有很多县,有市、有县,市跟县就不提了,要提就太多了。由此可知,天也不是很单纯,不是只有一个天堂,太多了。

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须弥山,经上常讲,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围有多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讲是一个大千世界,为什么称三千?小千世界的组成,是有一千个单位世界,那你就晓得,有一千个须弥山,有一千个三十三天。忉利天主,中国人称玉皇大帝,小千世界里有多少个玉皇大帝?一千个。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须弥山?十亿个。有多少个玉皇大帝?十亿。你就晓得很多,绝对不止一个。忉利天往上去,那就不在地面,在空中,不是地面,用现在的话说,是另外一个不同空间维次。空中里面不同空间维次就更多、更复杂,夜摩上面有兜率天,兜率上面有化乐天,化乐天上面有他化自在天,再上去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一共十八层天,这叫色界,就是你能够看到形相。再上去是无色界,有没有众生在住?有,他没有色相,我们称他什么?灵界,一般讲他只有灵魂,他没有肉体,我们称他作灵界,也有四层。构成一个娑婆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区。

我们常讲释迦牟尼佛降生在我们这个世间,七十九岁的时候过世,释迦牟尼佛有没有生、有没有过世?给你说实话,没有!明明我们历史上记载都有,你怎么说没有?真的没有,佛没有,我们大家都没有,没有生死,生死是你看错了,确实没有。《般若经》上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一切虚妄相,《般若经》上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佛常讲无常,这两个字讲得好,常就是存在,无常,它不存在。我们看到明明这个现相存在,这个现相的存在是刹那生灭,我们眼睛看花了,以为这个相存在,其实它不存在,它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这四个字很不好懂,《金刚经》上有一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懂不懂这个意思?大概很模糊,不清楚。心是什么?心能生万法,心都不可得,它所生的万法哪里会真有!能生是心,所生是万法。所以整个宇宙,给你讲真的,那是虚幻、相似、相续的现象,我们用现在的术语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绝对不是事实,这说真话。

佛是这样给我们说出来,佛并不是要我们相信他,如果佛说「佛怎么说我们就要怎么信」,那就变成宗教。佛法不是宗教,佛法这样说法,要你求证,你自己去证明,证实佛讲的话是真的,一点都没错,这是科学,科学是求证。所以你信,我们现在换句话说,全都是迷信,为什么?事实真相不知道,我们就信了佛,这个信是迷信。在经教里面确实很认真、很用功去学习,从理论上我们肯定它,为什么?有理就一定有事,这叫解悟,这样信佛叫正信,这不是迷信;你有理论做依据,你相信它,这不是迷信。但是正信还不行,为什么?你还没见到,你从推理上推出来,这确实可以相信,你没有亲眼见到。亲眼见到的时候叫真信,佛在经上讲信心清净,清净就是一点疑惑都没有,清净那是真的相信。真的相信那是什么人?你就成佛了,你什么时候真信,就成佛了,成佛才真信。在《华严经》上讲,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明心见性,他是真信。我们可以说四圣法界是正信,六道凡夫里面也有正信,少,大多数还是勉强的相信。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对於佛崇高的德行、人格,他不会妄语,他不会欺骗人,他不会说假话,他说的应该可以相信,这也能算是正信,正信层次也很多。

所以我们对於天的概念要知道,天上的复杂跟我们人间同样的复杂,它不是个单纯的。天人所居的比我们人间当然快乐,他心清净,当然比我们庄严,庄严是美好,清净、美好。用这些都是比喻十住菩萨。十住菩萨,「以方便三眛,寂然不动」,方便三昧,三昧是正受,也翻作禅定,三昧是印度话,梵语,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佛讲六道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佛说六道,我们可以证明,我们现在在六道。我们现前享受的是什么?佛说五种,你享受的不外乎这五种,身有苦、有乐,这两大类;你有心,就是你有念头,心有忧、有喜。合起来,苦乐忧喜,六道里头全受的这个。可是六道里面,色界跟无色界他们的身没有苦乐,他们的心没有忧喜,很像正受,也就是很像三昧,它不是真的,佛叫它世间禅定,世间是讲六道,六道里面的禅定,他的定失掉,苦乐忧喜又现前,换句话说,他不能永恒不变,不能永恒保持,如果永恒不变那就叫三昧。称为方便,这是菩萨修行的一个科目。在《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教我们十波罗蜜,波罗蜜可以翻成圆满。那就是说明,像我们念书一样十个科目,这十个科目都是圆满的,都称为波罗蜜,里面有方便。我们佛法的术语叫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下面讲方便、愿、力、智,这十个科目能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是法身菩萨,他不但分别、执著彻底放下,真的没有了,起心动念也放下,起心动念是无明,也放下,所以他这个三昧高,超越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三昧,禅定,阿罗汉以上都住禅定,也就是说苦乐忧喜舍都没有,所以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他能起作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在这里面就显示出来不二法门。不二是动静不二,我们现在动静是二法,动决定不是静,静决定不是动。在这个境界里,动静没有,就是相对的全没有了,生灭没有了,先后没有了,高下没有了。我们今天是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见性之后,相对的世间不见了,你也能在六道凡夫相对的世间去示现,这里众生有感,你就来示现。无论你示现的是什么身分,你表现的,别人看起来你跟他没两样,而实际上完全不相同。那就是六道凡夫生活在相对的世间,应化到这个地方来的,无论是什么身分,三十二应,无论是什么身分,他都是放下对立,没有对立,绝对没有对立,所以他得自在。怎么不动法?底下几句话形容得很好。「无思无心」,前面跟诸位说了,无思是没有分别,於一切法里头没有分别;无心是没有执著,你有心就有执著,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收不摄」就是不取不舍,於一切法当中没有取的念头,这是我的,我所有的,我们凡夫都有这个念头,没有;这是我应该要舍的,也没有这个念头。不取不舍才是真正的随缘,有取有舍都是攀缘。但是初学的人一定要有取有舍,取什么?取善,舍什么?舍不善。我们要把一切恶的念头、恶的言行舍掉,善念、善行我们要学习,要取,这是初学。学到什么地方就不取不舍?超越六道,就没有取舍,六道里头有取舍;换句话说,阿罗汉以上就没有了,那才叫自在!

我们一般人讲得失,哪个人没有得失?得了欢喜,丢掉了就苦恼。得失没有了,得失不二,这个境界是「任性而定」,就是自性本定。《坛经》上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就是任性而定,没有动摇。他在动作当中还是在定中,所以行住坐卧他都在定中。定中他能表演,活活泼泼,无论做什么样的表演,表演是神通,是教化众生,全在定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了七十九年,从出生,惠能大师也给我们表演了几十年,在中国历代祖师大德里面,很多明心见性的,佛菩萨,以各种不同的身分、形相出现在社会,做出种种的表演。一般大众都知道宋朝有个济公活佛,疯疯癫癫的一个出家人,说话语无伦次,形相很邋遢、很肮脏,那也是一种表演。什么人能在他形相里面看出不二法门?染净不二、动静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他一天到晚跟你表演就表演这个,能看得懂的人不多。能看懂了,换句话说,他也到那个境界了,他不到那个境界他看不懂。

「称平等理」,平等理叫真理,佛法就是真理。你看《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这是讲的自性,自性是清净的,自性是平等的。《坛经》上五句,哪个是平等?「能生万法」是平等。万法好像是不平等,其实是平等,真平等。怎么说平等?大小不二,大,须弥山大,我们用现在的科学来讲,银河系大、宇宙大,微尘很小。现在科学发现所谓的基本粒子,不能再分了,是一个单一的,而不是有组合的,称为基本粒子,佛法里面称为微尘。微尘跟宇宙不二,怎么?微尘里面有宇宙,这个科学家没有说出来,量子力学就是研究微观世界的。佛说了,基本粒子里头有世界,这个世界没有浓缩,粒子没有放大,它居然是一样的。谁能够到微尘世界里面去参观、去旅游?普贤菩萨,这个我们在《华严经》前面念过的,普贤菩萨有能力到微尘世界里面,那个世界跟大世界没有两样,我们这大世界里有极乐世界、有华藏世界,微尘里头也有极乐世界、也有华藏世界,非常神奇。所以佛讲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你无法想像,你一想马上就变了。一想怎么?一想就是无明,无明起来,你迷了,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就变成什么境界?我们现在这个宇宙就出现了,就是十法界,迷了才有十法界,悟了没有十法界,真的是觉后空空无大千。佛经里头不但是有最高的哲学,它有最高的科学,称平等理。

「与法身合」,法身就是宇宙,能生万法,法就是万法。怎么合?知道自己跟万法是一不是二,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只要起一个念头,万法就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马上就出来,一时顿现,没有先后。所以一时,它不是二时,一多不二,念念都是一时,没有第二时。所以佛法讲无始,无始是没有开始,这讲到了极处。有开始就有结束,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无始终、无内外,这叫法界,也叫法身。与法身合,你就想想,佛菩萨的应化,下面就说了,到与法身合这是讲的理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下面是起作用,「忽然妙慧从此定生,无始无明,总无所得」。忽然妙慧从此定生,这个定是什么?就是前面方便三昧,寂然不动。这个「忽然」是指什么?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一个念头动了,从此定生,定里面起了一个,那个定是清净心,起了一念。现在科学里面讲,这个宇宙是个波动的宇宙,最新讲到波动,这是波动。清净心里面起一个念头,非常的微细,这个念头一起,无始无明。这里头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一念不觉,无始无明,底下讲无始无明,上面讲忽然妙慧从此定生,这是应,无始无明是感。我们凡夫有无始无明,就是起心动念,佛菩萨来应的时候有没有起心动念?好像是有,忽然妙慧从此定生,这是说他来应。但是要晓得,这一句他是自然的,真的没有起心动念,所以很不好懂。

讲到这里我们要感谢日本江本博士他做的水实验,让我们找到了证据。用一个玻璃瓶装著清水,我们以念头对它,这要没有妄想,专心、专注对它,它会有结晶出现。我们电梯口贴的有江本博士实验的水结晶图案,诸位看了就晓得。以善心、爱心,它现的图案很美,你以恶念、不善的心,它反应的图案很丑陋。我们每个人用念头对它,它现的图案,善念都很美,但是都不一样。不但每个人现的不一样,你一个人,你前面一念跟后面一念也不一样,但是都很美,大同小异。所以法身他的应是这个道理,这叙述出来了,是自然的,自性本能它就是这样的。像我们铸一个钟,我们造个钟,钟有没有声音?没有,没有是定。我们敲它一下,它有声音出来,它自然生出来。你说我敲它,它为什么会响?敲得轻,它响得小,敲得重,它声音响得大。为什么我们敲它,它就会响?法尔如是。佛法里有这么个名词,就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自然的,没有理由,你要去想它的理由,那是妄想,你永远找不到。找不到理由,找不到答案,它就是这样,这称之为形而上。形而下的,有始有终、有因有果,形而上的没有。形而下的,科学方法论有用处,逻辑、辩证法,佛法里讲的因明,都有用处;但是在形而上全都没用,全用不上,所以那叫做出世间。用这个方法我们去体会,大乘教里面什么叫世间、什么叫出世间,也就有很清楚的一个概念。

无始无明是我们凡夫忽然起念,如果是觉,觉而不迷是菩萨应化,要是迷而不觉,那就变成凡夫。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前,能生万法,相现前了,本来没有的,现在生了。生的速度非常快,真的是在亿万分之一秒的时间,你简直没有办法辨别。一念不觉就变成阿赖耶,我们的真如、自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里面就有见分、有相分,阿赖耶的自体叫自证分,立刻它就起作用,作用是见分,我们今天讲精神;一起作用立刻就现相,境界相,也叫相分。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精神,物质、精神是同源,同一个自证分。现在科学发现的,物质跟能量是一不是二,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量也可以变成物质。但是他这个地方讲的能量是质能,物质的能量,质能,没有讲到心。质的能,质能跟物质是一不是二,这大家都知道,它从哪来的?它从心变出来的,心想生。心从哪里来的?心是自性一念不觉,才起心动念,是这么来的。真正的本体是自性,所以自性在迷,自性在悟,迷悟不二。理如是,事亦如是。所以悟了的作用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得大自在;迷而不觉,这是六道凡夫,苦不堪言。觉悟的人看到六道里面这些迷惑颠倒的人,「可怜悯者」,为什么说你可怜悯?全是假的,全是作梦,在梦中受苦受难,不是真的;真的,这个话不可以说,说了不是挖苦人吗?你细心去体会,这才叫事实真相。

末后这一句说得好,「总无所得」,无论是凡夫,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或者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总无所得。你不要以为,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这个话很重要。为什么?如果说一真法界是真的,你就有真假了,你看又落到相对去,你还没有办法把起心动念断掉,起心动念断掉,这个就没有了。你说这是真的,那是假的,你不是起心动念了吗?你想想看,你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不是里头有分别、有执著?全都有了。所以这句话说得好,总无所得,那就是凡圣是一,不二,凡圣不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这对了。十法界在哪里?现前,一真法界在哪里?也在现前。不起心不动念的人见到一真法界,起心动念的人只见十法界,见不到一真法界,这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现识变,给你讲这个原理。十住菩萨入这个境界,证得这个境界,我们今天在此地是听说,这是解悟,你真听懂了,这是解悟。真听懂了有很大的好处,什么很大的好处?帮助你放下,你毫不犹豫放下,很痛快的放下。你对这个事情没搞清楚,你舍不得放下,放下的时候放下一点点,比割肉更难过,那是不了解事实真相。真了解之后,放下跟不放下,得失不二,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住佛妙慧,都无所依」,无所依的慧才叫妙慧。我们现在,你看看学佛,一学佛,一进佛门,皈依三宝,有依靠,没依靠不行,十法界里头都要找个依靠。凡夫的依靠可多了,阿罗汉以上的,那真是要依靠三宝,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没见性都要依靠三宝才能得度,不依三宝永远没法子得度。依靠三宝,这里面也有很多层次,初学佛的人依什么三宝?依住持三宝,这是世间的。佛宝是佛像,现在佛不在世,供的佛像是佛宝,法宝是经典,僧宝是出家人,刚刚学佛是依这个三宝,这是世间的形相。然后不断要提升自己境界,终极的依靠是自性三宝,这不能不知道。终极三宝是自性三宝,你看《坛经》里面讲的就是讲自性三宝。六祖给人家传授皈依,「皈依觉」,觉是佛宝,自性觉;「皈依法」,这是皈依正,正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法宝;「皈依净」,净是僧,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真的皈依了,这是真的三宝,真的三宝不在外面。你的自性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这里面都有觉正净,「能生万法」,万法里头还是觉正净。依自性,外面没有依靠,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换句话说,你本来是觉正净,觉正净不是外来的。是你迷失了自性之后,把你自性的三宝扭曲,变坏了,把觉变成迷,正知正见变成邪知邪见,清净变成染污。

所以六道凡夫他没有觉正净,他是迷邪染。迷邪染到严重的程度,麻烦大了,严重程度,十法界里面就是饿鬼、地狱、畜生,迷邪染非常严重。所以佛菩萨就感应了,众生这种现象现前,这就是波动,迷邪染的波动,就感应到佛菩萨,佛菩萨就来应。佛菩萨做种种的示现,为人演说,为六道众生,为十法界众生,演是表演,做出觉悟的样子来给你看,说是说明。《华严经》前面八会给你说明,末后一会给你表演,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把不二法门、自性觉正净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待人接物上表演给你看。你要是真正懂得,你在这个世间是过什么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过法身大士的生活,这个快乐,实在讲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不必离开此地去找个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没有,就在此地,别人苦不堪言,你是快乐无比。离苦得乐,你就知道了,离苦得乐的关键在哪里?在破迷开悟。对我们来讲,破迷开悟就要靠经教,你天天认真学,天天来学习,要把所学的用到生活上,那你真正体会到。确实改变你对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对一切人的看法、对一切事的看法、对一切万物的看法,你从前看错了。你要在大乘教里面去学习,把你这些看法、想法、说法、做法修正过来,你变成菩萨,就变成佛了。果然修正过来,佛菩萨有智慧、佛菩萨有神通,其实智慧、神通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绝对不是外面来的;只要你的迷邪染逐渐淡化,你的能力自然就现前。

惠能大师是个很好的例子,没有开悟的时候是樵夫,老实人,诸位要记住,老实人容易契入,不老实的,太难了。不老实你妄念多,我们世间人讲你点子多,你花样多,这很糟糕。这在佛法上说,你迷得严重,你的知见多,邪知邪见,你的染污严重,所以他就非常不容易契入,也就是他经听不懂。我们要听经,听经怎样能帮助我们听懂,很快的听懂,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这么个愿望,这个愿望是好的。要怎样才真正能听懂?没别的,放下,放下你就懂了。放下你的妄想、放下你的分别、放下你的执著,你就变成老实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不老实。老实人才能够回归到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转凡成圣,转凡成佛。

几时到都无所依?自性现前就无所依,自性没有现前,依三宝,依三宝最重要的是依自性三宝。那么,住持三宝呢?住持三宝有作用,我们要尊重它。我们看到佛像,立刻就想到自性觉,它来提醒我们,供佛像什么意思?佛像常常提醒你,就是佛像在保佑你,真的保佑你,一点不假,这不是迷信,它提醒你。我们背后这是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就是自性觉,文殊、普贤,文殊菩萨代表的是法门,就是自性正,正知正见,普贤菩萨代表行门,就是自性清净。佛门里供养的就是三尊,一佛二菩萨,什么意思?觉正净。我们念佛的人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自性觉,大势至菩萨代表自性正,观世音菩萨代表自性清净。不论你供的是哪一组的佛菩萨形像,给你说全是觉正净。让你看到就想到我要觉悟,不能糊涂,我要正知正见,不可以邪知邪见,我身心都要清净,不要染污。如果每天有人来嘀咕你,你会觉得很讨厌,很烦,供上这个像,像又是最高的艺术,愈看愈欢喜;用它来提醒你,时时刻刻提醒你,你不会厌烦,你说这种教学的方法多高明。一般人不知道,把它当作神明看待,那错了,那叫迷信。你了解之后,这是教育里头最高的一个手段,叫艺术化的教学。现在这个世界常讲艺术化,佛陀在三千年前教学就达到艺术的高峰。所以,我们今天三皈依,依无所依,无所依而依,你就真懂得了,你是内行人,你不是外行人。

「得法妙乐,智慧庄严,出过情见」,你看这三句话。你得法妙乐,这个法是什么?万法,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你六根接触都生妙乐。为什么生妙乐?他生智慧,不生烦恼。就像惠能法师见五祖的时候,他跟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是什么?这就是得法妙乐。菩萨怎么会得一切法妙乐?你说天上是好、是乐,人间现在很苦,畜生、饿鬼、地狱更苦,这妙乐怎么生起来?如果你真正了解诸法实相,妙乐就生起来,智慧就现前。为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

从起心动念,这就讲的无明,无明上加个无始,没有开始。没有开始是什么?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始有终是真的,没有开始就没有终了,就说明无明是假的,不是真的。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出来了,业相,业是什么?业就是动,今天讲波动,波动是业相。从波动里面就产生能见相,能见相是今天我们讲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从哪里生的?从波动生的。物质现象呢?物质现象是从心、念头变现出来的。这是阿赖耶识业相、转相、境界相。见分就是转相,转变。境界相就是物质,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现就全现出来,一时顿现,没有先后。也没有相续,不是相续的,我们看起来好像相续,所以我们在讲席里跟大家说,相似相续,不是真的相续,相似相续。加上相似,就好像此地无明上加个无始的意思是相同的,告诉你它不是真的。所以才说真话,「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包括我们的身相,还包括你的精神。人死了不是有灵魂吗?灵魂是什么?灵魂是阿赖耶,灵魂还是个物质。我们讲灵性,讲得高一点,见分。境界相是相分。这是心跟物出现了,出现的时间同样是短暂的。

所以我讲的时候常常用电影,电影的底片用放映机投影在银幕上,你看这个现象能体会到,一切万法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入这个境界,智慧庄严,得法妙乐。三细相生起来之后它就有染净,净就是四圣法界,染是六道,染里面有善有恶。善得妙乐,可是恶呢?恶,你就应当要受果报。我们这样说法,你行善,报酬是自己自作自受,三善道,你到里面去享乐,果报,你做的善事一定有果报。你造恶,三恶道去受报,三恶道是消你的恶业;换句话说,三善道是消你的善业。你把这个东西看懂之后,「我善恶都不做」,那就变成净业,那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你这个搞懂之后,一下就明白了,善恶都不做。善恶都不做,不是说事都不做,那你就完全错了,为什么?你把善恶还分作二,你要懂得不二。不二是真的断恶修善,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叫三轮体空。你在行善的时候你没有分别、执著,绝不以为我做了善,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应当要受到人家赞叹、表扬,错了,完全错了。所以佛菩萨应化示现给我们看,断一切恶不著断恶的相,行一切善不著行善的相,那么他的善恶是清净的,是净业,不叫善恶业。这是觉悟的人,阿罗汉以上,在我们世间给我们表演的。

你们看「济公传」,济公拍成电影了,你看这部电影有没有悟到这个道理?你要能悟入,那「济公传」这部电影是佛法。可是很多人把它当作娱乐,把它当成消遣,没有把它当成佛门的教科书来看,可惜了!这就是你会不会!禅宗里面老和尚常常测验学生,怎么个测验?「你会么?」这句话是测验的,你会,你真懂了,你入境界;不会,不会慢慢再学。过去教学对过去那些学生有效,无论宗门、教下讲经说法,点到为止,他就悟了。现在不行,现在讲得很详细,比从前详细超过百倍,听的人还是听不懂,难教。什么原因?过去人比现在人老实。老实的标准是什么?妄念少、邪思少、染污少,就是迷邪染少。现在迷邪染好重!你在家庭里面,家庭里迷邪染,你到学校去,学校迷邪染,踏进社会,社会迷邪染,这怎么得了!所以世界的动乱,灾难的频繁,众生的愚痴,不知道自爱,不懂得爱自己的身心,不懂得爱自己居住的环境,不知道爱人,不知道爱物,那就麻烦大了。佛法教育这么好,大家不知道,不能够提倡,你说多可惜。佛菩萨在不在世间?我相信很多,只是众生业障太重,用尽方法很难让他回头。

「出过情见」,出是超出,过也是超出,超过,超过什么?情见,情是感情,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现在人的见解是七情五欲,你问问他,你活在这个世间,你求的是什么?你要到外面去问一问,可能问一百个人,一百个人都是答覆你一个字,财。财是什么?财色名食睡,五欲,情见,这个见解就错了。一生当中没听说有一个人,你到世间去做什么?我去作佛。我只在《坛经》上看到惠能一个人,在历史上就没有看到第二个人,学佛他是要来作佛的。念佛的同学还算不错,你念佛干什么?我求往生。可是也没办法,往生不了,什么原因?这个世间放不下,就是情见放不下,要是你能够出过情见,你念佛肯定往生。情是执著,叫情执。执著是情,分别是智,世间的智,世间的智是所知障,感情是烦恼障,两大障碍这么严重,你怎么办?真正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的,表演比上课还重要。从释迦牟尼佛,再看历代祖师,他们所表演的是什么?苦行,持戒、苦行,这是佛入灭之前最后的遗教,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能够不求享受,粗茶淡饭过一辈子,你是菩萨。不仅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你做给他们看。这样的生活,再告诉你,是最健康的生活,你能过这个日子,百病不生。世间人贪生怕死,执著这个身是自己,想尽方法要保养这个身,衣食住行,要保养这个身,结果怎么样?保出一身的毛病。看看一些农民,很苦的一些农民,他什么都没有,反而人家健康长寿。八、九十岁还在稻田里面种植,他生活苦,他不种植就没得吃,八、九十岁还能干活就说明人家身体健康,人家没有毛病。所以病从哪里来?古人说得好,「病从口入」,你讲求吃,讲求保养,求得一身的病痛。所以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应当学。

见性的好处,下面说得很清楚,「诸佛所说解脱微妙经典,无不解了」。经典上加一个解脱,这意思好,为什么?让你了解你学经典的目的在哪里。解是什么?烦恼障解除,所知障解除;脱是什么?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是解脱。只要能做到这个,十方一切诸佛所说的经典,你不要学,全通了。世尊跟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做了最好的证明。世尊当年在世,十二年所学的,世间智慧。他十二年的学习,印度所有这些高等的学者、宗教里面的大德,他全都参学过,都跟他们学过。学了十二年,再没有人学了,没有地方学了。所学的是什么?世间法,什么叫世间法?分别、执著没放下,所以说不能解决问题。虽然修四禅八定,定中能突破六道的空间维次,也能突破时间,能看到过去未来,上能看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下能看到阿鼻地狱。因为分别、执著没有放下,所以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印度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都不能解答。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样子,这表演,世间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放下,统统舍掉。就是说把分别、执著放下,起心动念也放下,这一放下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不要学,放下就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学了之后要放下就对了,学了之后可不能执著,因为你有分别执著,都成了所知障。智慧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常识,你的学识很丰富,你没有智慧。

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的,那就更干净了,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什么也不懂,居然听人家念经他有感动,那是什么?那是善根,那是心清净。这就说明他觉正净的时间多,迷邪染的时间少,所以他听了有所感动。五祖给他一说,那是说大意,他一听就全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底下有这一句,这一放下他就大彻大悟,他就明心见性,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那时候的境界完全相同。我们说世尊成佛了,能大师成佛了。那么惠能大师为什么不称他作佛?这你就想到三十二应。世尊在印度对那一批大众,应以佛身而度之,他就现佛身,能大师在中国当时那个环境,应以比丘身得度,他现比丘身。不是自己要现什么身,自己要现什么身,马上就变成凡夫,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起来,那就错了,他的能力就没有了。自己没有心,前面讲「方便三昧,寂然不动,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他这个能力才现前。这是自性的本能,法尔如是,不能加一点点,加一点点就全错了。这就对了。

我们今天学经,我们看古人注解,不能分别、不能执著,这个注解里有无量义,字字句句无量义。你要是准备,想想这个怎么讲,那个怎么讲,那不是佛的意思,不是祖师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你就错了。我们今天讲经之前要准备,来备课,是什么样的态度?第一个,查生字,总不能把生字念错了,看看哪些生字,把它注音注出来,第二个工作是段落勾出来,大段小段,这就行了。意思不必去注意。有很多法师都写很多笔记,上台之后全用不上。我们在文字记载里面看到的,谛闲老法师,我看他的《圆觉经讲义》,那是他老人家写的,讲《圆觉经》他自己写讲义。可是我又看到江味农、范古农他们这些人,那是那个时代的居士,他们听谛老和尚的经记笔记,叫《亲闻记》。每次听了之后,讲经完了都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之后问他,这个话是我讲的吗?我怎么会讲这么好!真的是你讲的。上台之后往往讲义上的东西都不用了,所以不用准备那些,自然就流露出来。

重要的是发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对佛菩萨、对经教、对所有听众。再要是心量大的话,听众里头包括了九法界众生,你才会有感应。如果为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什么都没有了,你的头脑是迷惑颠倒的,你是迷邪染。迷邪染拿祖师的注解你也会把它讲错,你曲讲了经义,也曲讲了疏钞,这是真的。这就是佛法跟世法不同,世法需要你找很多资料,引经据典,要搞这些,佛法不要,什么都不要,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这个方法指导的原则就是戒定慧,戒就是规矩,你依照这个规矩,你得定,定才开慧,慧,解释全出来了,而且这个解释是活的。你看到听众,看听众的表情,这就不是预备的,你看他的表情,他的程度他能听懂多少,能听什么样的深度,千变万化。所以,他能够契理、能够契机,听得大家生欢喜心。

你看看这个智慧生,「为生在如来智慧家故」,这个地方你一定先要晓得,应化跟众生所有一切的现象「总无所得」。然后里头最重要的是「出过情见」这四个字,出过情见就是超越烦恼,就是断烦恼。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字分开来讲,情是执著,见是分别,情是烦恼障,见是所知障,这样你就更清楚。这两种障碍没有了,你就入菩萨智慧之家。菩萨是什么?是你自己自性的菩萨,不是外面的。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自性释迦,这个解释是清凉大师解释的,自性清凉,不是外面的。所以佛法称内学,内是什么?向自性里面去求,不在外面,与外面不相干。

末后这一句,「三界无明,一时顿尽」,你看一时。佛讲经,「如是我闻,一时」,法会什么?一时顿现。无明一时顿尽,这就很厉害,这是大乘教讲的上上根人,他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一下断掉。这样的,真的我们在经教里面只看到两个人,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一个是惠能大师,他们两个人所表现的是一时顿尽。三界无明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只要断掉了,分别、执著当然没有了。为什么?分别是从起心动念来的,执著是从分别来的。像树一样,起心动念是根,分别是树干,执著是树枝,一生,它是一起连带生起来的,只要你把无明断了,全都断了,都没有了。没有能力断无明的,佛有方便,先砍树梢,树梢小,很容易砍掉,然后再砍树干,树干砍了,再刨树根,这是个方便法。不能一时顿尽,你就分三个层次,先断烦恼障,再断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情,就是执著,所知障就是见,就是世间这些知识,包括佛法。你学佛法的经教,你学了很多,如果有执著,佛法也是世间法,这要知道。所以,世间跟出世间是你有没有情见,有情有见,世间法,学佛也是世间法;情见没有了,无论学什么法,都是佛法。大乘教常说,哪一法不是佛法,情见要是断掉,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开悟的人他们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没有悟入的时候,哪一法是佛法?那一法是什么?《华严》是不是佛法?《金刚经》是不是佛法?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佛法?都不是。如果要说是,现在人发明一个名词,叫人间佛教,那是人间佛法,你就明白了。它是人间的,不是出世间的,是人间。所以实在讲,世间跟出世间很多人都把它讲错了,这里讲得清楚。不能够三个一时顿尽,你能够执著一时顿尽,那也就出世了,超越六道;分别一时顿尽,你在四圣法界上面两层,你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最后要是把无明顿尽,那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就超越了,就是这里所讲的初住以上的菩萨,法身大士,分证即佛,他不是相似佛,他是真佛,他是分证即佛。

此地,后面这个注注得好,一时顿尽,「唯有习气烦恼,渐渐以法治之」,这就是为什么一真法界里头还有四十二个等级。初住,起心动念就没有了,往上去都没有起心动念,都没有起心动念应该是平等的,就是平等法。平等里面有阶级,阶级里头有平等,阶级跟平等是一不是二。阶级是什么?阶级是习气,有情的习气、有见的习气,但是这两种习气都很薄。碍不碍事?我们在经上给诸位做过多次报告,不碍事。像初住菩萨应化到世间来,应以佛身得度他能现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像释迦牟尼佛,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没有障碍。无明习气用什么方法对治?没有方法,这个方法是没有方法,不要理它,随它去,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要多长时间?大乘教里常讲的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我们说的,是对初住以上的人说的,这叫什么?无功用道。你只要不理会就没有事情,渐渐的,三大阿僧只劫之后,习气没有了,那叫究竟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还有一点点习气,妙觉位完全没有,这个道理要明了。今天时间到了,刚好这个地方也是一个段落。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