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七三讲)  2007/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就是最后的一段,九首颂,我们从第二首看起:

【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闻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赞说。如是所作甚为难。】

这是末后一大段里面的第二段。这首偈是总显,后面还有七首偈是别明,说「信受难得」。就是这品经「贤首品」特别说明,信受非常不容易。『此法』就是指这品经。这品经非常希有、非常的奇特。清凉大师在这里有简要的开示,为什么说希有?「佛出悬远」,远,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多年,照外国人的讲法也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这是悬远。「已难可遇」,已经是非常难得遇到。「唯初成顿说,故希有也」。佛当年出现在世间,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之后,把他所见到的境界完全说出来,就是顿悟。这个顿的意思我们讲了很多,每天都有新来的同学,所以重要的不能不重复。因缘太希有了,到这边来一、二天,总不能白来。顿是没有阶级,初成佛的时候,这地方就看到佛是圆顿彻悟,这真是希有。

他老人家给我们示现的,十九岁出家,离开家庭到外面去参学,寻师访友。当时印度的学术、宗教非常发达。世尊参学的时间是十二年,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到处去拜访、去学习,学了十二年。印度这些高人统统都拜访过,可以说一个都不漏。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意义很深,往后世尊讲经教学人家才能服气,心悦诚服;如果你还有地方漏掉的,别人就怀疑,你学的东西不圆满,还有几位大师你还没见过;统统都见过了,大家就没话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学的东西当然多。这十二年当中还有六年的苦行,那个苦行是跟宗教学的,印度宗教都修苦行,你不修苦行他们瞧不起你,所以佛也修了六年苦行。禅定,印度无论是学派、宗教,没有不修禅定的,叫四禅八定,全都学了。换句话说,你们能的我都能,你们会的我都会,这大家没话说了。

佛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这棵大树以后就叫它做菩提树。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佛在这棵大树底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这个大彻大悟就是顿证,没有阶级的。那我们现在懂得了,佛讲得很清楚,就是把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今天把它分类,就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总的就是一切法,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断掉了。世出世间再没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彻悟了。悟了之后,换句话说,他十二年所修学的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也没有人能够说出答案,这一悟之后全都明白了,为什么?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现前。也就是世尊在这部经,我们现在还没念到,在后面「出现品」里所说的,这是他见到的事实,「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把众生本来面目说出来了,肯定的承认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於是平等的境界现前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连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不例外,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都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

整个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所变是什么?所变就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心现是一回事,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又是怎么回事情?识变的,识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执著是末那,分别是第六意识,有这个东西才有十法界,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十法界就没有了。为什么会有这些森罗万象?佛说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真的所谓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自性,统统具足,这里面没有理由的,没有生灭。《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就是说这桩事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些境界跟我们说明了一桩事实,那就是时间不可得,空间也不可得,这叫诸法实相。佛跟我们讲的「不增不减」,没有增减,只有什么?只有隐现。隐现那是缘分,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前了,为什么现的?有缘分,这个缘分是起心动念,所谓一念不觉,这是缘。这个缘佛讲得很好,叫它做无始无明,这个名词用得好。有人听了是无始无明,他还要追问,无始,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大概是很久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原因发生的?这个无始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原因。你什么时候起心动念?就是那个时候,你起心动念,你有没有开始?你有没有原因?没有。

《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这证得阿罗汉,听佛讲无始无明,就提出这个问题,什么原因起的无明?到底什么时候起的无明?世尊给他解答得很妙。这个问题在佛法叫大问,问到什么?宇宙的缘起,生命的缘起,这是大问题,这不是小问题。现在科学、哲学里面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结论,是有几种说法,但是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佛说的这个好,无始无明。可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这是什么?说明信受难得,你要相信太难得了。勉强的相信,佛说的,佛不欺骗人,我们一定相信他的,这不是真信。这等於说佛用人格来作保证,绝不欺骗你,你相信他,究竟是回什么事,还是不知道。还是不知道你就相信了,这个信还叫迷信。虽然是迷信,但是有条件,是佛说的,我信得过佛,那勉强就算你是正信。正信还是带著迷,什么时候你自己证得了,那才叫真信,也就是说你也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这个事情不容易,真的是一念顿悟,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一下把它放下,这个人太少了,释迦牟尼佛一个,在中国我们只看到惠能大师一个,没看到第三个。那怎么悟?你不能够一次放下,你慢慢放,一天放一点,一年放一点,这个可以。那这就不叫顿,叫渐。我们是渐渐的修、渐渐的悟,这叫渐悟。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老师用个比喻告诉我,他说顿悟就像上高楼,譬如十层高楼,他一步就跳上去,他不要走楼梯,他有这个本事一下就上去,这叫顿悟;那你跳不上去呢?跳不上去摔下来就粉身碎骨,你摔死了,这是顿。没有顿的本事呢?渐,渐是什么?爬楼梯,爬一层就高一层,慢慢的爬到顶上。爬到顶上跟他一步飞到顶上去是一样境界,一点差别都没有。他是一步上来的,我们是几百步上去的,同样的境界,这是渐修。

在中国禅宗里面讲的,顿根得上上根人才有这个能力,上中下三根都不行,上中下三根都要渐修,这我们要知道。上中下三根,上根,一般讲修其他的法门还行,中根以下,修其他的法门不会有成就。那我们就要想到世尊在《大集经》上的开示,他老人家在经里面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什么叫正法?佛灭度后一千年,那叫正法,严持戒律就能证果。换句话说,他持戒就能得定,因定就开慧,行,能办得到。他说像法时期,像法时期是第二个一千年,人的根性不能跟从前比;换句话说,烦恼习气多了,没有上古时代那么单纯,人愈演变就愈复杂,这时候持戒不行了,不能证果,要修定,禅定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换句话说,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刚刚开始,所以中国佛法禅的风气就特别盛,这有道理的。修禅定不但能得定,能开悟,禅定里面也有渐修、也有顿悟,都有。六祖大师讲的,上上根人能顿悟,上根之人能渐悟,中下根人那是种善根而已,能得禅定,不能开悟。所以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这四个等级,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我们是哪个根,这要知道。说实在的话,你要问我,我老实告诉你,我是下根,中,不敢讲,下根。下根那怎么办?听世尊的话。尤其我们生在末法,像法过去了,现在是末法,就算在外国人讲,末法也五百年了,要用中国古大德的记载,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三十多年。换句话说,末法是一万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世尊说末法净土成就,那我们生在末法,自己想想不是上面三个根性,那我们老实念佛肯定有成就。

下根里面也有三等,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我们对於净土教一丝毫没有疑惑,一句佛号念到底,你要说经教需不需要学?真的念佛求往生,能真信得过,最重要是信,对於佛教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将来决定得生净土,阿弥陀佛一定来迎接我们,你对於这个事情一点都不怀疑,你就不必要听经,不必要念经,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的例子很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看到念佛往生的不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哪能是假的。有机缘能够听教也行,也不碍事,听教你对这个道理懂得更多,你的信心更坚定,特别是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怎么念法?他老人家说得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什么意思?给诸位说,就是放下万缘。眼放下一切色相,眼根从色相里收回来,耳从音声里面收回来,鼻从香气里收回来,舌头从味里面(酸甜苦辣咸五味里面)收回来,就是放下,都摄六根是放下,让你自己回到清净心。净念相续,净是不怀疑、不夹杂,这就清净了,这叫净念,相续是这个佛号不间断。佛号不间断是形式,最重要是净念不间断,净念相续这哪有不成就的?只要你做到净念相续,极乐世界这个事情就圆满了。你一天做到净念相续,一天就能往生,《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七是数字的圆满,后面就不说了,你什么时候做到净念相续,什么时候就往生。没有杂念了,念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真正念佛人,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没有,这叫净念。那我们要问:他还能办事吗?我告诉你,能,他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个净念就是信心清净,他生智慧,他怎么不能办事?这种净念(清净心)跟阿弥陀佛就产生感应道交,你只要到这个境界,阿弥陀佛就现前了,就来接引你了,这是念佛的方法。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念的时间长,不是念的数目多,功夫的浅深。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放下多少,那是功夫。你放下愈多,你往生极乐世界品位愈高,放下愈少,品位就愈低,四土三辈九品是这么回事情。但是你还要晓得一个事实,那就是极乐世界很特别,非常希有奇特,奇特在哪里?它是平等法界,虽然是有四土三辈九品,它在一起,没有空间维次,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每天能见到阿弥陀佛,能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能见到他们。他们在实报庄严土,我们这个世界没办法,见不到,有不同空间维次,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你统统都见到。蕅益大师讲得好,我求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什么原因?下下品往生天天还跟弥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在一起,跟生实报庄严土没有差别。所以这个法门太希有!

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根性不如古人,但是修净土,我们的成就可能超越古人,这也是希有。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你信不信,你肯不肯真干。要真干,那就是二六时中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绝不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心上再放一桩事情就是夹杂。所以,净念里面是不夹杂的。不怀疑、不夹杂,这才叫净念,没有一个不成功。而且成功非常快速,我们看古人修行,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几乎都不超过三年。绝对不是说他寿命三年就到了,不可能,没有那么巧的事情。三年他净念相继,这个成就了,纵有寿命,不要了,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讲移民,移民到极乐世界去,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是这么回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还遇到净宗,多么幸运,多么希有!只要你能把握住,你这一生圆满成佛。所以遇到《华严》是希有,为什么?是佛顿说,其他的经都是佛渐渐来教的,顿说只有这么一次。这是定中说的,小乘人不承认,佛在定中讲的。时间,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在定中讲《华严》。听的人要没有这个定就没有资格去听,所以听经的这些大众,里面还有很多鬼神众、杂神众、也有人天众,我们知道那些都是法身菩萨的化身,不是真的鬼神,不是真的人天。真的人天没有资格,入不了法界,入法界是要破无明才行。一般经上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有资格进华严讲堂,你无明没有破,这不是你的境界。

所以这个经讲完之后,大龙菩萨收藏在龙宫,人间没有流通。一直到释迦牟尼佛灭度六百年后,有个龙树菩萨,初地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也是示现的绝顶聪明,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全通达了,印度所有学术宗教没有一样他不通。他自己感觉到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贡高我慢的味道起来了,小菩萨。大菩萨就来接引他,大龙菩萨把他带到龙宫,参观龙宫里面所收藏的经典,一下看到《华严经》,他傲慢心马上没有了。佛二七十四天所讲的分量多少?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只一看这个,真的,不但没有傲慢心,惭愧心生起来了,自己知道才这么一点点,不能比。於是看到这样大的经,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人能接受,分量太大。它有中本,中本分量也不是世间人能接受得了的。再看下本,下本是什么?就好像《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一样,《华严经》的略说,目录提要。看过《四库全书》的,我说这个话他就有印象。现在印刷术发达,把《四库全书》浓缩,照相浓缩,精装本大概还有这么厚一本,一千五百册,要跟《大藏经》比,十五部《大藏经》《大藏经》一百册,一部《四库全书》这么大的分量。目录提要五册。那个全书我以前买了一套,在澳洲。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告诉我:法师,假设一个人从一出生就会看书,每天看十个小时,他活一百岁,这个书还没看完。就是这么大的分量。目录提要五册。

所以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就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分量多大?有十万颂,四十品。这个他看了很欢喜,这个分量我们这个世间人可以学习。颂就是四句,不管是长行、是偈颂,印度人计算是四句就叫一颂,或者叫一个偈子,四句。换句话说,全部《华严经》,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回来的,十万颂,就是四十万句,这个经的分量四十万句,四十品,这是完整的。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不完整,经太大!第一次传到中国来是晋朝,一共是三万六千颂。你看十万颂,只有三万六千颂。把它翻译出来,叫《晋经》,就是晋朝时候翻译的,第一次翻译的。杜顺和尚、云华大师他们所看的是这部经。第二次翻译的是唐朝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实叉难陀到中国来,带的有《华严经》,我们中国人非常欢喜。还是不全,他带来的是四万五千颂,比上次多了九千颂,武则天那时候翻出来的,翻成《八十华严》。前面晋朝是六十卷,叫《六十华严》,第二次翻的叫《八十华严》,不到一半,五万颂才是一半,四万五千颂,但是《华严经》大意能看得出来。我们现在用的本子都是《八十华严》,虽然有残缺,丢掉不少,大致上的意思能看得出来。

到唐朝德宗贞元年间,在中国南方有个小国,乌荼国的国王进贡,就是对皇帝送的礼物,里面有一品《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很难得,完整的。这品经过去也传到中国来,但是只有一半,《华严经》里面的「入法界品」,二十一卷。这品经翻译出来就是四十卷,我们叫《四十华严》。所以《四十华严》《华严经》最后的一品,但是这品是完整的,没有缺,非常希有,这是中国现在的译本。现在梵文本都没有了,失传了,学《华严》就要学中国的本子。怎么学法?弘一大师教给我们,他说学《华严》,八十卷学到五十九卷,因为六十卷以后就是「入法界品」,你就不必学这个,接著学《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圆满的,这样合起来总共是九十九卷。也就是《八十华严》我们学到「离世间品」,最后「入法界品」换成《四十华严》。这样子合起来,中文的译本九十九卷,大概有原本的一半。这是大乘佛法留在这个世间,现在最圆满的一部经是中文的译本。希有难逢!

《华严经》里面讲什么?我也学了五十年,第一次讲这部《华严经》没有讲完,讲了一半停下来,那时候也没有录音,当然更没有录相。这是第二次讲,第二次讲得很详细,统统留的有录相。你们看到我们现在讲的次数,已经是一千八百多次,一次是两小时,三千多个小时,接近四千个小时,三十九品才讲到第十二品。而且前面十几品分量都不大,往后面像「十地品」,分量就大!「离世间品」就五卷,最后一品分量最大,四十卷。所以这里面内容我把它分成五个科目,《华严》里面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哲学、讲科学,这五个科目都讲到登峰造极,都讲到究竟圆满。这部经实在太难得,方东美先生教我的时候特别介绍这部经。他老人家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课,开华严哲学。所以我们有幸能遇到,真的是希有!

第二个「奇」,『此法希有甚奇特』。奇是什么?清凉大师讲「谓初能具后」,这个奇怪,奇怪什么?释迦牟尼佛是二七日中十四天里面提到一些事情,居然是他晚年的事情,好像他有预言,这很奇怪。所以说时间没有了,这句话就是说时间没有了。最初讲的,讲的里面很多问题都是以后所说的。《华严》实在讲就是佛一开头把他所证的境界全说出来,没人懂。然后讲小乘,慢慢的诱惑,就像办班教学一样。那学生不是这个根器?好,办小学,小学办完再办中学,中学再办大学,大学再办研究所。而这么多层次都在《华严经》上讲到。你看小乘,小乘里面讲到分量最重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大乘里面,像华严宗判小始终顿圆,始教里面这个分量还很重,但到终教里面,哲学的分量就多了,哲学、科学佛都说出来了,到别教、圆教,哲学、科学就非常之多。《华严》它统统有,五个科目都有,非常之难得。

「特」是特别,「谓迥出诸乘」。这个诸乘就是三乘佛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超出,跟他们完全不同。「此句赞也」,这句是对这部经的赞叹,「此法希有甚奇特」,这是称赞。『若人闻已能忍可』,向下这三句都是劝,劝我们学。假如你有这个缘分,你遇到了,听就是遇到,你听到、遇到的时候你能够忍可。忍可是什么意思?清凉在这边注解讲「谓信因,信则心净」。忍一般在大乘教里面当作同意、承认、认可。这个忍字加个言字边,认可,有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你遇到这部经你承认,这里面所说的你都能同意,你都不怀疑,你能够相信,这叫认可。所以你能信,信就清净,心净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果。这个地方讲的是因,你有这个信心,你有因了,到信心清净的时候,智慧一生,果就出来了。智慧生的时候,《华严经》你全部证得,你才知道这真是自己。

这部经要是把它浓缩起来讲,实在讲就是惠能大师开悟讲的二十个字,你们想想看,他这二十个字是「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具足万法),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就是全部的《华严经》。佛开悟的时候讲得详细,全说完了,惠能大师开悟之后没说,但是他说这二十个字,也说完了。他说四句,四句就是一偈,你看佛说多少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释迦牟尼佛说的,惠能大师说一偈,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看这个,这是两尊佛的示现,示现的形象不一样,你从这里去观察,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那你要真正懂得惠能大师开悟讲的这四句话,那你就通达全部《华严经》

我们再看下面这两句,『能信』,这讲三桩事情,『能受,能赞说』。忍可之后你能信,信就不疑,一点怀疑都没有了,清净心现前了。「能受」,受是什么?受是依教奉行,这里头的义理明白了,把义理跟自己的性德相应,从解悟逐渐的证悟。《华严》如果我们真的随著经文提升自己,那现在你是贤首菩萨,你现在念的是「贤首品」,你就是贤首菩萨。贤首菩萨是十信位的菩萨,到下面一品,下面一品就是初住,超越十法界,贤首是十法界最高的,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再往上去是真佛,不是假的。现在这里是相似即佛,很像佛,还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无明没断,分别执著完全没有了,连习气都没有了,可是无明没断。无明一断,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於一切诸法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就是初住了。初住以上,实在讲真的是平等,虽有阶级,清凉大师说得很好,那个阶级从哪来的?根本无明习气不同,习气没断完,有厚薄之差,所以才说四十一个阶级,是这么回事情;除这个之外没有两样。就是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那叫一真法界,四十一位菩萨住一真法界。所以能受,你能接受,受的里面包括修行,真正是依教修行。「能赞说」,赞说就是讲演,你自己能修,而且你能够教别人,这就是自行化他。末后这两个字「赞说」是化他,教人。

『如是所作甚为难』。赞说,清凉也有注解,赞是什么?「乃通言通笔」,你用言语可以赞,你用文字也可以赞,为《华严经》写注解,那就是文字。「说唯约言」,赞后头有说,说只是言语,赞的时候有文字。「如是所作」,就是指前面能信、能受、能赞、能说,多难!「总说皆难」,这叫难行能行。我们真的是下根凡夫,这是确实的,但是要是好好学《华严》,能够把自己从下根提升到中根,由中根提升到上根,这有什么好处?念佛往生的时候品位就上升。本来我们是凡圣同居土往生的,可以能够提升到方便土,甚至於可以提升到实报庄严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华严》对我们念佛往生品位是有效的往上提升。

这八首偈颂里头,信受难得这是总讲,后面有别说。别说有七首偈颂。我们看别说的第一首,这是八首里的第二首:

【世间一切诸凡夫。信是法者甚难得。若有勤修清净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这首偈里头,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看《疏》「后别明中三」,这个前后是前面第一首偈是总显,后面七首就是别明,别明当中有三段,分三个小段。「初二偈半」,这是第一个小段,「明难信」,接著后面有半偈,「况出余行」,这在比喻何况超出其他的行门,末后有四首偈是比较,「举事校量」,就是校量功德。我们看第一首说难信,「明人天之器,信为甚难」。我们刚刚念的这首偈,『世间一切诸凡夫』,这讲六道凡夫,能信华严那太难了。所以今天在南洋,小乘教里面说《华严》非佛说,我们看这首偈就明白了。这个经是谁信的?法身菩萨相信的,连四圣法界都困难,何况我们!何况是六道凡夫!所以真的是难得。

下面说「若尔」,那要是这样的话,「今或能信何耶」。像这样讲的话,现在有几个人他能信,这是为什么?何耶是为什么,为什么他能信?下面就讲了,「由二力故」,有两种力量在,所以他能信。「一现修净福,称所求故」,这个人在这世当中修清净福,也就是行善不求果报,这叫净福。行善不求果报,诸位想想看,这个人的心量就是《华严经》初讲十种当机里有一种叫大心凡夫。行善不求果报,这个心量大,这个人心清净。一般世间人修善都讲求果报,没有果报就不干了。所以谚语说「佛门好修福」,为什么?舍一得万报,你在佛门里面供养一块钱,回来的果报是一万块,真叫一本万利,所以大家都愿意到佛门修福。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佛门里没有妄语。今天这个世间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都是过去生中在佛门修福,他要不在佛门修福,他怎么能得这么大的富贵?我们说这些话现在人不相信,但是古人相信。现在人不相信,现在人也不肯修福,不肯在佛门里修福,换句话说,往后他们的福报愈来愈缩水。譬如这一生当中发大财的人,过去生中修的。过去在佛门中修,现在不知道了,不晓得在佛门修,在世间做许多慈善事业,他也有果报,但是没有佛门这么大。你要是问什么原因?佛门教你修清净心,不求福报,差别在此地。不求福报,那心大,没有边际。

现在人行善修福,他都要讲求,都要有回报。建一个学校,学校用自己的名字,名也是福,他的福报就享掉了。换句话说,他不是无条件的,他是有条件的,我修的用我的名字,人家看的时候都赞叹一下,赞叹是福报,把你的福报赞掉了。我们中国人讲积德,积阴德,阴德是什么?做了人不知道,阴德报得厚。阳德是什么?你做的好事人家都看到,赞叹你,这一赞叹都把你的福报赞掉了。所以做好事,别人不赞叹你,对你来讲好,你积了阴德;做一点好事,报纸上一宣扬,没了,当时就报掉了,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佛教人是有道理的,教你全心全力修善,不求果报。

尤其是佛教,佛教现在大家误会,认为这是迷信,迷信哪有福报?所以现在真的,现在在佛门修福,绝对没有从前那么大的福报。不要说太久,我们中国人讲甲子,一甲子之前,差别很大,六十年前。六十年前在中国大陆,那时候我才二十岁,相信伦理、道德、因果的人还很多。不信的人是有,但是相信的人比不信的人多,一般讲起来,相信的超过半数,不相信的是少数。不像现在,现在相信的是极少,不相信的是大多数。所以现在修福,在佛门当中修不到福了,为什么?现在佛门里面不讲戒律,也不研究经教,也不知道依教修行;换句话说,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在形象让人家看都是迷信,这就很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佛教,不是迷信。

认识佛教从哪里认识?从经典认识。这是从前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他把佛教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年轻时候对哲学很有兴趣,年轻跟他学哲学。他教我的时候,跟我讲佛学概论,讲了好几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感到很惊讶,我说佛教是迷信,而且是低级宗教。什么叫低级宗教?多神教,什么都拜,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真神,佛教神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接受。方老师告诉我,老师是我父亲一辈,年龄大我二十多岁,他老人家那时候四十多岁,我才二十六岁,所以是父亲这一辈,我们对他就非常尊重。他告诉我:你不懂,你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大哲学家。我们学哲学,当然要找大哲学家,佛经是高等哲学。然后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一生要不是遇到他老人家,永远不会进佛门,永远不会跟佛打交道,为什么?成见太深了。经过这样人一指点,以后看他老人家在大学上课全讲佛经,我们的疑惑完全没有了。

他晚年在台湾大学讲过大乘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最后从台大退休。辅仁大学,这是私立学校,请他在博士班讲华严哲学,四大单元。他老人家那时候开华严哲学的课程,正好我在台湾第一次讲《华严经》。讲《华严经》《华严》的经本就印了很多,印了一千本,我们的听众大概只有二、三百人,所以经本就很多。正好他开了个班,开华严哲学这个班,我就把我们的经本,问老师,你多少学生,我送书给他。老师很欢喜,我们送了一百多部,大概一百五十部。他们同学很欢喜,有经书了。而且经书很完备,因为我讲《华严经》那时候是《八十》《四十》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八十》讲两天,《四十》讲一天,也讲了很长的时间。《六十华严》我们也把它印出来。方老师告诉我,《六十华严》虽然不完整,但是翻译的文字比《八十》、比《四十》都好,它有文学价值,他告诉我《六十》可以做参考。所以我们把《六十》《八十》《四十》统统印出来,非常完整的这么一套《华严经》,我送他一百五十套。这就是讲修清净福,心量大,这就变成大心凡夫,听这个经有受用,他能信,他能够接受,这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昔因闻熏,今发种故」。昔是过去世,过去生中曾经听过这部经,曾经学过这个法门,没成就,这一生得人身又碰到了,一遇到这个经,他能够生起信心,阿赖耶的种子就会起现行。我们想想,我这一生,方老师一介绍,我能接受,我对他能相信,尤其看他后半生在学校里开课全讲佛法,我的信心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应该是过去生中有这个善根,经老师一介绍,翻翻这个经,真喜欢,看《华严经》,看清凉大师《疏钞》,看李长者的《合论》,生欢喜心。而且那时候发愿想一生弘扬《华严》。以后跟李老师,李老师告诉我,求生净土重要,他老人家教我跟印光法师学,我也接受了。所以《华严经》虽然讲了一半,不想讲了,那时候还常常出国,不想讲了。因为我们读到《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我们拿到之后无量的欢喜。李老师在台中讲过一遍。我的缘不足,他老人家讲这部经,我是学佛了,但是在台北,他在台中讲,没有这个缘分。以后章嘉大师圆寂,我到台中亲近他,他这个经早就讲完了。但是他有笔记,就在经本上,他自己毛笔写的,写的字都写得很好,简单的注解,段落勾出来,重点都注出来,我看他那个笔记能看得懂。以后这本书他也送给我了,我一直保留到现在。

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就想到这个本子太珍贵了,因为很多人没见过,我们第一次就印了一万册,供养大众,报老师的恩。那时候在美国,这个本子一流通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净宗同学要求我讲这个本子,所以我第一次讲《无量寿经》会集本是在美国。第二次好像是在新加坡,新加坡就有录相。第一次流通的,六十个小时,是在居士林讲的,大家看到之后非常欢喜。以后在台湾、在美国、在加拿大,好像一共讲过十遍。最后一遍是很细的讲,讲了一半,在新加坡讲的,讲了一半以后我们移民到澳洲,就中断了。但是《华严》没有中断,《华严》也是在新加坡居士林开讲,第二次开讲,统统有录相,就是这一次。这是过去生中的缘分,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善友,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这些都是说能信的。

还有一种不信的,听了《华严》,听了怎么样?听了不相信,有没有?有,而且很多,他喜欢听,像听故事一样,他不相信,《华严》上讲的东西太奇怪了,哪有这个道理,不能接受。有没有好处?有,你看看「今不信者」,现在接触到、听到,不相信。「愿少听闻」,清凉大师很慈悲,不要紧,我们讲《华严经》,你来听一堂,或者你坐在这个讲堂里面听个十分钟,叫少听闻。「为毒涂鼓,终成坚种」,这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到来生、来世遇到缘你会相信,这个善根不是短时间造成的,你这一生当中听一堂课,来生后世遇到这个经的时候,你可能听个几十堂课还不会相信,还要到再一次碰到,愈来你的信心就慢慢增长,真不容易!所以不相信的时候,阿赖耶识里头打基础,到什么时候一接触你就相信,那你这个善根非常深厚,决定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种的善根,很长时间种的善根。

这里头有个比喻,叫毒涂鼓,这个比喻也介绍一下,佛经里头有这两种说法,叫毒天二鼓。天鼓我们前面讲过,实际上天鼓跟毒涂鼓是一个鼓,不是两个鼓,我们明白之后就晓得了。先介绍二鼓,「毒鼓与天鼓也」,这二鼓,「软语生善,譬如天鼓。苦言灭恶,比於毒鼓」。你看是一个鼓,是一桩事情。鼓是振奋人心的,振动人的,是以和颜悦色劝导人,他受感动了,这就像天鼓一样;还有一种,苦口婆心,帮助他改过,这就比喻毒鼓。又一个说法,「又教法於我顺缘为天鼓,逆缘为毒鼓」,我们讲增上缘,顺的增上缘就像天鼓一样,逆增上缘就像毒鼓一样。《法华玄义》里有这么两句话,「前药珠二身先以定动,今毒天二鼓后以慧拔」。前是前文讲的,药跟珠这都是比喻定;后面讲二鼓,毒天二鼓,这是讲智慧。智慧有逆顺,顺的增上缘帮助你开智慧,就像天鼓,逆增上缘帮助你开智慧,就像毒鼓。

哪个是逆增上缘?我们讲念佛往生顺逆增上缘都讲得很多,逆缘往生最明显的,宋朝的莹珂法师。他为什么念佛求往生?因为他知道他要堕地狱,吓坏了。他出家不守清规,做了很多违背戒律的事情,好在他还有点善根,他知道照佛法所讲的,他决定堕阿鼻地狱。但是他的劣根性很重,脾气也不好,禁不起诱惑。知道这个事情严重,他就向他的同参道友去请教,有什么方法能救我,让我不堕地狱?有个同学就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往生传》之后,他非常感动,痛哭流涕,真的下了决心,把寮房门关起来,一心念佛,不吃饭、不睡觉、不喝水,念了三天三夜,居然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逆增上缘。如果要不是做那么多坏事,肯定堕阿鼻地狱,他就发不出这个心,这是逆增上缘,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还有十年阳寿,好好念佛,十年之后,寿命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他一想不对劲,我禁不起诱惑,十年当中我又不知道干多少坏事。他跟阿弥陀佛要求,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答应他,好,三天之后我来接你。三天之后他真往生了。这就好比是毒鼓,是属於逆增上缘,就是让你真正感到大的灾难临身,你不回头可不得了,你没救。这就好比是毒鼓。

经上跟我们讲的印度的毒鼓,「毒鼓之声能杀人」,用它来比喻《涅盘经》所说的,「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众生之五逆十恶,使入於佛道也」。这几句话初学的同学不太好懂,我们要把它讲清楚。佛在经上讲毒涂鼓是比喻,《涅盘经》上有一句话说「佛性常住」,一切众生佛性有没有丢掉?没有。我们很多次跟同学们举的这个比喻说,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大家都是佛,就跟惠能大师讲的一样,《华严经》上所说的全是我们自己的自分,我们的本分。为什么现在统统不见了?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都是有障碍在那边。我们用这三种颜色来代表妄想分别执著,黄色代表妄想,蓝色代表分别,红色代表执著。我们现在这三样统统都有,我们把眼睛比喻做我们的佛性,也叫做法性,我们把眼睛遮住,遮住看外面都看不见,外面的是什么?外面的是法相,我们眼睛是法性,就是佛性,你想想,这妄想分别执著造成了障碍,它有没有真的遮了眼睛?没有,有没有真的妨碍到外面法相?也没有,所以法性、法相都是常住。惠能大师见性之后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没有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污染。那我们今天讲污染,这个现象就是污染,是不是真的污染?没有,只是障碍,这些东西叫烦恼。

妄想是无明烦恼,黄色的,分别是尘沙烦恼,蓝色的,执著是见思烦恼,红色的。我们没有能力,佛是什么?一下放下就成佛了,本来成佛。惠能大师怎么样?一下放下,这叫上上上根人。我们没有能力放下,那佛教我们,你先把执著放下。这是执著,这块红色的是执著,这不要了,那这样就清楚多了,可以看到一些。红色放下是什么?阿罗汉。再教你把分别放下,分别是蓝色的,好,放下,那这是什么?这是菩萨。这是什么?这是无明,再把无明放下,你本来是佛,就这么回事情。这三样东西它不是真的,它要是真的,那我们的佛性就被它染污了,那外面的法性也真的被它染污了,要知道没有,这是假的。这个东西是抽象概念,在百法里面是不相应行法,所以它不是真的,这你一定要懂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本觉本有」,佛性是本觉,常住,本有;这三样东西不觉,「不觉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把它丢掉,本有当然可以恢复,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说了真话,佛性常住,本有。佛性里面是什么东西?佛性你看,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就是佛性,细说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个能杀众生五逆十恶,就是说你要真正明白了,五逆十恶是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放下之后你是什么人?你是阿罗汉,你就转凡成圣了。根性再利的人,他连分别也放下了,他就是菩萨。所以这个杀是杀什么?杀烦恼,杀妄想分别执著,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毒涂鼓是什么?《华严经》。有善根的人,你读《华严经》是天鼓,没有善根人,反对,不相信,他也种了善根,它叫毒涂鼓,它叫毒鼓。首先我们把这个意思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下一堂课再给你细细介绍天鼓跟毒鼓它所表法的义趣。所以就是一部经典用这个来比喻,你欢喜,你能信、能解,欢喜接受,欢喜照做,《华严经》是你的天鼓;听了之后怀疑,认为它讲的是神话,这个东西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那它就是毒鼓,在你阿赖耶识种了善根。这一生不能叫你断疑生信,那是什么?这个因浅,到来生,来生来世再去,它会加深一些,慢慢加深。总得要好多世,加深到一定的程度,你再碰到,生欢喜心,你也能信、能解。所以这叫能杀害众生,不是杀害众生的慧命,是杀害众生的烦恼,五逆十恶是烦恼,也就是能够破除你的烦恼障。烦恼障破除之后,「使入於佛道」,你对佛就相信。

所以佛法是你自己,不是别人。《华严经》所说的全是自己自分境界,就是你自己本有的境界,你怎么能不相信?不是说别的事情,说别人与我不相干,说自己的事情。说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自己,不是别人。然后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告诉你,阿弥陀佛是自己,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在《华严经》上讲透彻了。所以这个道理慢慢诱导你契入,这叫毒涂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这段还没讲完。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