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二讲) 2007/9/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今天我们读到最后一段,「通显三世间自在」,最后的一段,第四有四颂半,「周遍入出以明自在」,这是「器界事中」,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一切尘中入正定。金刚地中从定出。金刚地中入正定。摩尼树上从定出。摩尼树上入正定。佛光明中从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於河海中从定出。於河海中入正定。於火大中从定出。於火大中入正定。於风起定心不乱。於风大中入正定。於地大中从定出。於地大中入正定。於天宫殿从定出。於天宫殿入正定。於空起定心不乱。】
这四首半的偈颂是讲的器世间,周遍圆融,自在无碍。清凉大师在这段里面告诉我们,「菩萨身普遍,略有四位」,这就是四类。第一个「普遍一切十方刹海,二遍彼刹内树等物中,三遍一切尘毛等中,皆圆遍,非分遍」,圆满周遍,不是有局限的,「是故皆全身显现」,最后一个,「以是法界身故,不异不分,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清凉大师说的话不多,意思全说出来。经上说的是菩萨,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确实是佛菩萨,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染上烦恼习气。烦恼习气不是真的,这个事实必须知道。烦恼性空,问题在我们能不能觉悟?能不能放下?觉悟是看破,就是把这桩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佛在经教里面一再告诉我们,迷悟都在一念,一念不觉,境界就现前。就好像作梦一样,一念不觉,梦境现前。梦境是虚妄,不是真的,这我们容易懂,因为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境界确实了不可得。但是我们不知道现实的境界是梦境,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没有这么长时间在经教里的薰修,很难接受。你说佛经这些道理,你跟西方科学家讲,他不会相信,他相信科学。科学是拿证据来,佛法真的也拿证据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现前,证据不在别人手上;科学是你拿证据来,佛法是证据在你自己。别人证据拿出来,不关你的事情,问题是自己把证据拿出来。
你看看这三大类的烦恼,佛说放下执著,你就证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放下分别,那你就是菩萨,看你放的多少。菩萨位次高下不一样,放得多,地位就高;放得少,地位就低。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完全放下,连妄想也放下,那妙觉。佛教导我们的,佛一丝毫武断没有,没有成见,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是他亲证的,也就是说他放下了,所以他知道我们若能放下,跟他没有两样。这桩事,正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无关文字」。他不认识字,人家拿著佛经来给他,他说,我不认识字。你不认识字,怎么懂得里头道理?这个道理与文字不相干。你看佛经,尽管来问,不可能有一字一句把他难倒,他全知道。这是什么?这是自性里的东西,只要你见性,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统统现出来。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没有,智慧迷了。迷了要靠什么?要靠思惟、要靠研究,一研究就坏了,愈研究愈错误,为什么?研究是第六意识,就是分别执著,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分别执著变现出来,你还用它,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佛说得很清楚,怎么样才能出六道?不去研究就出得了。所以佛法里面叫参究,不叫研究。参究是什么意思?参究是不用心意识。你看我们凡夫,六道凡夫都用心意识。心,阿赖耶,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记忆,阿赖耶落谢形相的种子就是记忆,像仓库一样;末那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六道凡夫用这三样东西。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想起夏威夷土著那份报告,他里面讲到,他说我们凡夫最大的恐怖分子,现在美国恐怖分子很紧张。我们最大恐怖分子是什么?就是记忆,这个记忆是什么?阿赖耶识里头那些落谢种子,这是我们最大的恐怖分子,这是要命的。现在就是怎样把那些记忆解除、把它放下?用什么方法?他用的方法跟我们净土宗方法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用的一门是什么?就是一句话,「我很抱歉,我很爱你」。就这一句话,不断重复念,就跟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一样,我们是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他也是六个字,「很抱歉,我爱你」。一天到晚就念这一句,对人、对事、对物统统用这一句,念到成熟了,这性德就现前,那是什么?慈悲心念出来。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给你念出来,他用这么一句。
所以在理论、方法、效果都相同,但是不如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最后一真法界现前,极乐世界现前,他念这「我很抱歉,我爱你」,那不能现前,只能说是把阿赖耶识里那些不善的业习种子变成善。这我们很清楚,到最后的效果是这个,就是你心里没有恶念。没有恶念,你要知道,他还是染念,他不是净念。这个恶的种子少,善的种子多了,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应当都是在天道,他不是净业,也就是说他的分别执著没断。执著统统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法、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这功夫比他高明,这是什么?转染为净,你染业没有了。净到哪里去?净业不在六道,六道是染污变现的。净业在哪里?净业在四圣法界,就是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它有四层,四层就是净业的纯度不一样,愈往上面去愈净。如果在四圣法界里面把妄想断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那就超越十法界,染净都没有,染净不二。诸位要晓得,只要说到不二法门,就不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都是相对的,还是相对,四圣法界也是相对的,你看四圣对六凡,染净相对。到不二法门,超越了,不在十法界里面。我们对这清楚,所以一看别人这些报告,他是什么境界,我们就了了然然、清清楚楚。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功夫,这功夫就是修行。
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如何能够把执著放下?是非常困难。在佛法一般总的原则就是禅定,就是《华严经》我们这一章念的「寂用无涯」,那你要会用就行了,就超越了。也就是要学,要真学,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夏威夷土著功夫成熟的时候,他讲他的爱心遍法界,像地球上,人道的、畜生道的、饿鬼道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没有一样他不爱,他那个爱心是平等的。他爱他,他就会关怀他,他就会照顾他,他就会帮助他,这就是他的功夫成熟。我们知道这样的心量,量大福大。他的心量可以能够达到一个相当大的境界,用佛法来讲,他能达到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说,是一个银河系。这就不小,他的爱心有这么大。佛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境界是一个大千世界,那就不止一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菩萨境界愈来愈广,到地上菩萨那个境界几乎跟佛很接近,遍法界虚空界,慈悲心。我们前面读过的「毛光照益」,那是讲一个毛孔,一个毛孔里面放的光明遍法界虚空界。那这身上多少毛孔?每个毛孔光明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有缘的众生就能感受到。佛法里面说毛光,外国人说磁场,中国人讲气氛、氛围,都是说一桩事情,名字不相同,说一桩事情。
我们不知道,搞不清楚,这话不能讲,讲了没用处,还让人家怀疑。学这么久了,经讲到这个地方,这不能不说。那你听不懂,慢慢听,慢慢的学。真听懂了,要干,要放,不再执著,知道执著是傻事,不再干傻事,知道这宇宙实相是什么?是刹那生灭的相似相续相,根本就不存在。《般若经》上讲得好,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事实真相。这句话真正明白,你的心定了,寂用无涯这样的功德对你来讲就现前了。
我们今天心为什么定不下来?你的心还有念头,你定不下来,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古时候学《华严》的,他用什么功?他修止观,什么止观?华严止观,华严三昧。华严止观是什么?法界观,观法界的真相。法界的真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清楚明白,不起心,不动念,这叫观。起心动念就不是观,我们讲看,看是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叫观。观就好比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没起心动念,用心如镜,那叫观。那个镜子永远是寂静的,起作用,寂用。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看,叫听,闻一闻,尝一尝,这是起心动念,都是分别执著,这是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现在我们想回归自性,恢复我们的自性,佛告诉我们「止观」,止是什么?前面讲三种止,三止三观,那个意思太深,我们现在学的止,止什么?止执著,不要执著;观怎么样?观不要分别。看外面不要分别,不要生执著心。不是叫你不看不听,要看要听,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真用功。可是你是用定慧把分别执著控制住,并没有断。控制久了,纯熟了,慢慢就没有了。
执著没有了,你自己清楚,你在六道十法界里得自在,就像经上讲的这个自在。你自己知道你的身多大?遍一切十方刹海,这是法身菩萨,就是起心动念断了,你自己感觉到身这么大。有缘的众生,或是在定中,或是在梦中,或是在一种微妙的境界,似睡非睡,见到佛菩萨。佛菩萨相多大?跟虚空一样大,那就是十方刹海的现象。虚空多大,这佛相就多大。大,太大了,我们不是看不清楚?看得很清楚,就像我们人面对面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情?本来如是,虚空法界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惠能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自己身相是这么大,那你出入怎么会不自在?你还有什么障碍?
所以头一句讲的是「菩萨身普遍」。菩萨是谁?菩萨是我们自己,只要你把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是菩萨,这个身相就现出来,不思议境界。第二个「遍彼刹内树等物中」,这个刹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讲所有星球里面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你的身遍在其中。就是你的身包括它,它并没有包括你,你在它身中(它这个身体),所以你出定入定非常自在。在这个树上入定,在那个石头上可以起定,得大自在。在大石头入定,可以在大山上出定;大山上入定,可以在大湖里面出定,出定是起用,没有不自在的。
第三「遍一切尘毛等中,皆圆遍」。尘是器世间,毛是正报,依正皆遍。遍不是分遍,是圆遍,圆满,那个圆满是什么?圆满就是自性里面本自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而且什么?大具足,小也具足,没有大小。大是讲什么?遍法界虚空界,这东西像什么?现在我们用的网路、卫星电视,这是很好的比喻。你看电视跟网路的晶体小小一片,我们在这摄影棚里面跟远方同学在一起学习《华严》,用这种高科技的技术把我们的画面摄入镜头,融在那个很小晶片里面发射出去,你看不是遍法界虚空界?只要你有接收的这些机器,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你家里,你能收得到,在旷野里面也能收得到,这是藉机械。自性里面不需要机器,诸佛如来,这空中的资讯太多了,无量无边,我们地球上这个仪器,高科技所发的资讯,那要跟自性比,真叫法界虚空界跟一粒微尘相比,不能比。我们现在这个机器科技是分遍,不是圆遍。自性里面这个讯息是圆遍,圆满。我们这才得悉一分、二分,而且范围很小。
所以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些,也能肯定佛在经上所讲的是事实。为什么?今天人用这些媒体、机械也能做到少分,分遍。自性里面圆遍,我们能信得过,我们不怀疑。又何况我们在前面学习好几遍,不只一遍,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里面的资讯也是圆满的,它不是局限的,它是圆满的。大圆满,小也圆满,大小不二;近的圆满,远的也圆满,远到什么程度?远到没有边际的地方,还是圆满。远近不二,大小不二,这是个什么道理?自性法尔如是。如何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证得了。
释迦世尊当年给我们示现,十二年参学不得要领。这在菩提树下,真的放下了,把十二年参学的统统放下,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这一放下,没想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凡夫一下就超到妙觉位。如果他要不放下,分别执著都不放下,十二年所修的、所求学学得来的,佛法的名词叫什么?叫所知障。他修了很多东西,阿赖耶识落谢的种子,这些种子变成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他不能开悟,障碍他不能见性。它的作用绝不输给烦恼障。贪瞋痴慢是烦恼障,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统统是烦恼障,它障碍你不开悟,障碍你不能见性。佛说六道里的众生,这两大类的障碍。那我们今天要不要学?学可以,不是不可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学怎么样?别执著,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著心去学,那会开悟。你真正能懂得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这句话可不简单,「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重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的烦恼轻一分,所知障淡一分,你就得一分如来真实义;你烦恼、所知淡两分,你就得两分如来真实义。如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很浓,你学习佛经,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你自己读这个经,自己想这什么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是你自己的意思,不能解决问题。这才知道放下多重要。
印光大师讲「诚敬」,跟章嘉大师讲「放下」,是一个意思。真正看破放下,你的真诚心、恭敬心生起来,为什么?诚敬是性德,不是学来的。你露在外面,自然就是这样。你接引众生,跟六道里面凡夫不一样,为什么?你能知道这个人过去生生世世的状况,就是你把他看透了,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度他,因为你障碍没有了。所以这种观机(观察人的根机),阿罗汉有这个能力,须陀洹就有了。须陀洹可以看人,过去生中三世、五世、十几世,这没有问题的,他看得到。你看这个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能看五百世,那么须陀洹,在我们用这比例,应该五十世是没有问题,十分之一,阿罗汉十分之一的功力,这都不是世间人能做到的。
所以不放下,不是真学佛。放下之后,你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跟一般人完全不相同。我们近代看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弘一大师,你看弘一大师,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他是一个多么固执的人,对人对事要求之严格,真叫丝毫不苟。学佛之后,尤其到晚年,你就看他放下了,一点执著都没有。真的常生欢喜心,对人都是满面笑容,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一样不好。真的是我们想像当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心量真的拓开。所以从一个人思想,言行举止,现在讲他真的开放,我们能看到他在佛法上得受用,得法喜充满,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他的生活。
普贤十愿,前面四个重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你看看弘一大师晚年是不是这样?礼敬诸佛,对任何人没有不恭敬。这个恭敬不是做样子的,出自於内心,真诚恭敬;造作恶业的众生,也真诚恭敬,决没有轻视他。他是个造业的罪人,没有。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本性本觉,他本来是佛,他现在还是佛。现在做错事情,他迷失了本性,本性并没有真的失掉,现在这个相是他本性变的。所以他没有一丝毫差等,对佛如何恭敬,对他如何恭敬;对父母怎么恭敬,对外人也这么恭敬。这个意思比儒讲得深,儒家讲的有等次,他父母排在第一,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平等的。
称赞如来。这要注意,开口说话,赞叹人家的长处,人家的缺点一句话不提,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是佛。如果一开口,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人是凡夫。这个人学佛没有入门,什么也没学到。真学到了,决定不会批评人。为什么?他性德用事,他不是烦恼。会批评人,还是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他一分都没有除掉。所以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话很有道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看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你看他一开口说话就知道。一开口就随便批评人,我们心里晓得这是儒家所谓的小人。对小人,敬而远之。恭敬决定不减,远是什么?不能听他的,他的见解不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佛菩萨从来不批评人的;在中国圣贤君子不批评人,他们境界虽然没这么高,他有修养,他懂因果。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因果。批评人,毁谤人,讽刺人,这造口业。那个人听到,那个人跟你一样,程度是一样的,他会怀恨在心,那你们这怨就这么结下来。这一生当中你比他强,他不能报复你;来生来世,他要比你强,他就欺负你,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在六道里头「因果不空」。这世间圣贤懂得,就是人生在世,只能化解怨结,不跟人结怨。这是世间圣贤,都不肯干这傻事。不要以为我们批评人,好像自己很高明,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笑笑,他也不批评你。所以真正是佛弟子,决定遵守普贤菩萨,称赞如来。你看他是用「如来」,他不用「诸佛」,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他所作所为跟性德相应,善事,这要赞叹;所作所为与性德不相应,不说话,不批评,不赞叹,这要知道。
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学生,儿女、学生成年了,他不是童子,成年了。成年在中国古礼上,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六岁。那个教导不能在大众面前,要给他留面子,没有人的地方教训他。老师教导学生,一定叫到房间里,没有第三者在的时候,教导他,学生感恩。当众他有什么过失也不说,不当众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最容易结冤仇。纵然是你的下属,不敢反驳你,仇恨记在心上。
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郭子仪。当时朝廷里有个小官,名字我一下忘记了,在历史上查得到。这个小官有天来拜访他,他的级别像现在大概处长的阶级,郭子仪是封王,汾阳王,地位非常高。他来拜访,郭子仪是穿著大礼服来接见他。家里人都奇怪,多少大官大将来访问你,你都很随便,这么一个小人物来,你为什么要用这么隆重的礼节来对他?他走了之后,郭子仪告诉他:这个人不能得罪,如果他将来要得志的话,他会记仇,他会一个一个报复。这郭子仪很厉害,他能看人,不可以得罪,跟别人不一样。以后果然这个人做了宰相,确实跟他有过节的人,没有一个能逃过,都被他整掉。他对郭子仪很尊敬,因为郭子仪向来都对他尊敬。这是李老师常常用这个故事来提醒我们。所以历史上有很多高官,到最后都不能够保持善终,不是没有原因。都能像郭子仪这么小心谨慎,哪有问题。郭子仪不但自己晚年很好,子孙都很好,这是在中国做武官的人有这么好的下场,太少太少了,武官是杀业太重。这是难得真有学问、有德行,不跟人结怨。在古时候读书人警觉心比较高,现在人不读圣贤书,你要认真反省一下,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你哪一天不得罪人?你哪一天不跟人计较?想到这个地方就太可怕!所以现在的灾难,全球性的。灾难现前,有许多的果报现前,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从不善业变现出来的。不善业是自己造的,是大众的共业。大众共业,我们自己无可奈何,但是要知道共业里有别业,有不共业,好好修自己,这是高度智慧,这是大德大能。
依靠大乘的教诲,连英国汤恩比博士都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对於一般大众,我对於他这句话的解读,儒依《弟子规》,佛依十善业,最低限度。能依《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希有因缘。这过去生中,没有大福报,你怎么会遇得到!真正是古大德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这是过去生中确实多善根、多福德,才有缘分遇到。遇到要信要解,不信不解,遇到也等於没有遇到,那非常可惜。能遇到,能理解,依教奉行,你以这个福德,说老实话,多少罗汉、菩萨都以羡慕的眼光来看你。
这遍一切毛孔中都是圆遍,「故皆全身显现」。这个全身就是全性,圆满的佛性,圆满的法性。底下讲得好,底下就说出来,第四「以是法界身故」,这里说出来。法身本有,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有没有真的障碍法界身?没有,也没有障碍自性,但是这种障碍要是不除掉,它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你见不到法身,法身就在面前,你见不到;你见不到法性,你生活在哪里?你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这就错了。放下的人,他生活在法性、法界身中,不一样。
说到这个地方,放下重要,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什么叫没有看破?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总是在想,怎么想都想不通,他不知道不想就通。他告诉我,不想,不想也不通。我不想,我也不知道;我想也不知道,有时候想好像比不想还好一点。这都是错觉。想,错得更多,想是什么?是妄想,不想是无明,所以都不起作用。无明要什么时候破?无明要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才破,这很困难的事情。那真的学佛,做佛的好学生,只有依教奉行,我们先把执著放下,再把分别放下,妄想什么时候放?妄想到四圣法界时放下,在凡夫这个境界里面,希望这妄想愈来愈轻,这就好。怎么轻法?那就要学寂用,怎么学寂?净宗法门就是一句佛号,我们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不再有第二念,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
那有人说,你这句佛号是不是妄想分别执著?是的。这句妄想分别执著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可以!蕅益大师胃口很小,你看在他的注疏里面他常讲,我只要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很满足了,这正确的。心里面是想下下品往生,而实际上那品位太高。为什么说太高?因为他妄想分别执著是非常非常少,就那么一点点,他带的这个业带得少,带得少,品位就高。一般人还要争取,我要高品位去往生,那他的妄想就多。换句话说,一般人念佛的心没有他清净。他只有这一念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就想想他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够跟他相比的。
所以「不异不分」。不异是没有两样,不分就像我们现在这频道上播出去的电讯,无论在哪个地方,你只要有这些接收的机器,马上就能收到,不异不分。「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我们在这个摄影棚里讲经,恒在此,天天在这讲。昨天刘富台到这边来看我,我们很多年没见面,大概也有十年了。他在美国加州,同时间,他在网路上可以收看我们卫星,你看恒在此,常在彼。他天天收看,他看网路、看卫星。我们现在这个网路全世界都能看到,卫星就更方便。科技进步很快速,在我想像当中,三年之后,这宽频网路肯定会代替卫星。卫星成本太高,这个东西成本低,效果不亚於卫星,所以这讯息是愈来愈方便。将来接收的机器,就像现在的你们用的电话手机一样,摆在手掌心,放在小口袋里面,随时能够接收得到,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间。如果我们二十四小时不断的来播送,在全世界学习佛法,这个方便是古人无法想像。古人念的是恒在此,常在彼,讲这是菩萨境界,现在凡夫也做到了。在这个地球上,真的没有前后,没有先后,几乎是同步。因为电磁波的速度快,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大概绕地球绕好几圈,所以没有感觉到它有时差,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的现象。
从这个现象我们就能够理解,阿罗汉的神通不可思议,阿罗汉活动的空间,普通一般的阿罗汉,佛说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要用黄老居士的话说,一千个银河系是他的活动范围。他在一千个银河系里面,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空间时间都突破。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他的活动空间三千大千世界,十亿个银河系,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我们听了真是无限的羡慕。可是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自己把分别执著放下,这个境界就现前。愿不愿意契入这个境界,不在别人,这全操在自己手上。实在讲,除自己之外,别人帮不上忙,这个道理总要懂。
后面还有一首偈,总结,「无方大用」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学完了。我们看末后一首偈。
【是名无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难思议。十方一切诸如来。於无量劫说不尽。】
那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的略说,要详细说,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说,说无量劫都说不完,自性的功德。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初句」,第一句『是名无量功德者』,「以德命人」。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是寂,德就是用,寂用无涯。我们现在没功夫,就是心定不下来。这你就晓得,真正佛法修行讲功夫是什么?是禅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德就是智慧,功就是禅定;功是寂,德是照。这是自己,不是别人,「功德者」是你自己。『三昧自在难思议』,这第二句讲「依人显德」。你得三昧,你得正受,三昧就是正受,也是前面讲的正定,你是不是已经得到?得到三昧的人,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也就是身心都是清净平等,这是得三昧的人。我们学《华严》,得三昧叫华严三昧;我们修净土念佛,得三昧叫念佛三昧。华严跟念佛是方法不一样,三昧是一样。好像在学校念书,你拿到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一样,但是博士里面有文学博士,有理工学博士,有很多差别,那个不一样。但是博士是相同的,三昧是一样的。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哪个法门都可以让你得三昧、得正受,就是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帮助你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离苦,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就是离苦。离苦就是乐,乐是自在,这里讲的自在。你才真的知道什么是乐,得大自在是乐,智慧无量,神通无量,相好无量,这得大自在,这是乐,乐在此地。
所以「难思议」,用我们这一段的教义来说,这个难就是寂用。有动,有寂,这还是可以思议。你心定下来,像一般修定的人,阿罗汉就是这样的。你们在这《地藏经》上读到的,光目女遇到阿罗汉,向他请教,她母亲造作的罪业,现在不晓得生在哪里?阿罗汉入定,入定就是寂,出定,寂就没有。入定之后,再出定,告诉她看到了;不入定就看不到,就是他这动跟寂是二,他没有到不二。那不二,不二就更深的定,菩萨。菩萨你问他,他立刻就看到,他不需要去入定,功夫纯了。那就是阿罗汉只放下执著,分别没有放下,所以他必须要入定,要摄心,就是前面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入定就是制心一处,他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才能够看到地狱。他心不能控制在一处,他心是散乱的,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所以法身菩萨,那不一样,实在讲,比阿罗汉高的,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们已经不需要出定入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里还讲有出有入。
所以动寂不二之寂,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寂,法身菩萨的境界。寂跟用,有寂有用,寂用不二,这是菩萨;有寂没有用是阿罗汉,他必须出定才能起作用,不出定他不起作用。菩萨不出定也起作用,出不出他都起作用。凡夫有用无寂,眼耳鼻舌身有用,眼能见,耳能听,有用,但是心是散乱的,心意不能集中,这是凡夫。
我们再讲一个很粗显的例子,用儒家来讲,这个境界还不到阿罗汉,但是什么?我们凡夫学得很受用,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现前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可以做到。这个境界修成了,在佛法里面讲,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与寂用有少分的相应。《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特别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儒家讲的。寂相当於什么?相当於诚意,这是少分的寂。
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曾先生肯定读过佛经,他讲跟佛经意思是一样的,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那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是诚。所以儒家讲功夫,讲「主敬存诚」,敬是尊敬,一切恭敬,毋不敬。外面是敬,里面是诚,所以不诚,那个外面的敬是假的、是虚伪的,不是真的。必须里面有诚意,表现在外面,那是真的恭敬,能感人。所以八目的核心是「诚意」,诚意是性德。
可是现在我们的诚意没有了,怎么恢复法?儒家讲的方法,跟佛讲的方法也是不谋而合,他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格物是放下烦恼,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们没有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所以这是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修养跟佛法很接近。由这里你就晓得,格物是第一个先决的条件,要从这下手。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除,用佛法来讲,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这东西是烦恼,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欲,你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智慧没有离开分别,就变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没有烦恼障,这个所知还是起很好的作用,就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六道里面这种聪明智慧他具足了,他才明了诚意重要,所以努力在这上加强他的修养。修养里头最重要的,修布施、修忍辱,六度里头,布施、持戒、忍辱,他修这个,这才能把心定下来,意诚。意诚之后心就正,也就是说,他的思惟正而不邪,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欲望,他所想的是大公无私,他为众生想,他为国家想、为民族想、为人类想,这不一样,他知见正。邪知邪见是什么?邪知邪见无非是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们家的利益,这都是私心。我这个地区的利益,我们国家的利益,都是私心。
每个人都想到我们国家的利益,国家跟国家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别人也想到我们的利益,这国家跟国家能和睦相处,能互助合作,道理在此地。人跟人都是这样的,你常常想到别人的利益,别人就想到你的利益,你跟人处得非常好,一点冲突都没有。冲突就是我的利益,怕别人占了我的便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念头,人跟人怎么会不冲突?没有不冲突的道理。这是正心,诚意而后才是正心,才没有私欲。这才能修道,这才能建大功、立大业,世间圣人、世间的贤人,不容易!那学佛的更不一样,佛教我们起心动念怎么个想法?要想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教我们想这个,这个心量多大!常常这样想,你容易开悟,这就是谚语所讲「量大福大」。你的量大,你开智慧容易,也就是你障碍比较少,就容易开悟,容易契入诸佛如来的境界。
心正身就修了,这个身修就是他自己这一生在家庭里面的私生活,处理事物,待人接物,你要是把它记下来,那就叫戒律。戒律要不要学?不要学,他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学什么?我们迷失了自性,我们起心动念是邪思邪念,不是正知正见,所以一切作为都有过失,我们向佛菩萨学习,这叫持戒。持戒真正的意思恢复我的性德,我如果明心见性,跟他完全一样,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戒律是自己的性德,戒律不是吃人的,不是约束人的,法尔如是,这总要知道。你就欢欢喜喜的去学习,真做到一条,我的性德露出来;做不到,我这烦恼业障很重,你看我这一条自性的性德,就流不出来,就被障碍了。
所以戒律说得详细一点,我们今天采取《弟子规》,采取《感应篇》,采取《十善业》,这三个是基本。儒释道的三个根本,你不从这下手,你就没有地方下手;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你不是真学佛,你也不是真正学儒。换句话说,你并不想恢复你的性德,你还是希望你一迷到底,还是希望你在三途六道里面去打滚,你没有意思想出离,这是真正迷惑颠倒。《华严经》说的这些,只给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个种子,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所以要学,只要这三个根扎下去,老实念佛,决定往生,那就是莲池大师所说的,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极乐世界不可思议,虽然也是有这个四土,有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净土,它四土在一起,当中没有障碍,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就,这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心满意足。
身修而后家一定齐,「家和万事兴」。就凭你的身教,你一家人没有不服你,都感染了,你就把你一家都度了。所以家齐而后国治,那你会影响社会。一个社会变好了,你就影响天下。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资讯发达,影响全世界是很快的事情,不是一个难事情。所以你一个人能把《弟子规》做好的时候,不但救自己,你救了世界,你这个功德多大。你在从前做不到,现在有网路、有电视,你能做到。真的,在这个地方讲,全世界都能听到、都能看到。为什么不干?所以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终极的目标,止於至善,那这一生真的没有白来。归根结柢,成就无量功德,要从《弟子规》做起,疏忽了这个,你什么都不能成就,你这一生空过。
我们看大师后面还有几句话,这是总结,「近结第十,定用无尽」。第十就是第十大段,就是「寂用无涯」,这是第十大段,这是总结。「远结」,远结就是「无方大用」里面的十大段,总结。所以「远结前十,定用无尽,以是无尽之法门故」。这就是包括无量无边的法门。清凉后面这个小科题,第十「寂用无涯三昧门竟」。这个「竟」就是到这里就学完了。「大科第四无方大用竟」。大科就是大段,「贤首品」一共分五个大段,无方大用是第四大段,说到这个地方这就圆满。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总结。
后面李长者的论文有十行,这十行,现在我们只剩五分钟,讲不完,我们留在下一堂再讲。此地我们也自己做个总结,「贤首品」确实法味无穷。我想一直我们在一起学下来的同学都有这个感触。贤首菩萨是十信位里面最高的一位,第十信。凡是第十信的菩萨都叫贤首菩萨,所以它是一个通名,不是一个别名。就好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是毕业班的学生,贤首就是毕业班的学生,十信位的毕业班。在这个地位,这是我们前面读过的,真正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他有能力与九法界众生感应道交,可以用佛身,示现佛身教化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我们以前有个误会,以为一定是法身菩萨,也就是初住以上,才能够以佛的身分教化众生,大概贤首菩萨还是用菩萨身分。这我们在这边看到的,他能以佛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可以现这个身。他跟法身大士是只隔一层,非常靠近,妄想一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一放下就超越十法界。
超越十法界,回头再看十法界是一场梦,梦醒了。六道是一场梦,梦醒了是声闻法界。六道是梦中之梦,梦醒了,还有一个梦境他没醒,要通过声闻、缘觉、菩萨、佛,才真正大彻大悟。十法界也是一场梦,这才到一真法界。这是说什么?渐修渐次,也就是一般我们讲大乘上中下根人。如果真正是圆顿根性,他不需要。圆顿根性,六祖,六祖一生他接引的众生是什么人?上上根人,不是大乘。神秀接引的是大乘,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顿悟,他自己顿悟,就是说,你在这一生当中,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这个地位跟究竟佛果是相等的,超越一真法界里面菩萨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那现在我们明白了,在理论上是决定讲得通,就看有没有这个根性的人?也就是说,肯不肯放下的人?在理论上讲是人人都可以,并不是由那个选择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放下?肯放下,人上人,天上天。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要真正觉悟,这个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是假的。真放下,到纯熟的时候,不二,入不二法门,你是法身菩萨。真彻底放下就成佛,究竟圆满佛。所以众生成佛在一念之间。《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四个字「一心不乱」真做到,这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不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