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八三讲) 2007/7/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8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还从「慧严光」看起。这一小段有三首偈,讲六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的氛围。智慧、善根多的人就很明显在佛菩萨氛围当中感受到般若光。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华严经》里面讲的二种般若、三种般若。三种般若讲的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前面我们学习过。接著我们看下面「方便般若」。方便的意思,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以最善巧的方法、最便利的方法,我们再说白一点,就是最恰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这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做不到,不但要有智慧,要高度智慧。
尤其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诸位都能够明显的感触到,比过去复杂太多,不止十倍!过去多久?不要太久,过去一世。中国人讲一世,一世是三十年,这世界的世字是三个十,三十年叫一世。那我们想想,三十年前的香港,跟三十年后今天,那个相差太大!如果诸位能看到三十年前香港这些照片,没有这么多大楼,也没有这么样的拥挤。香港是很拥挤,世界有名的,英国人统治的时候,居住地方拥挤香港是世界第一。现在拥挤的程度超过太多,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迁,维多利亚的海湾,从前是像个海湾,三十年前还像,现在已经变成水沟了,填海愈填海湾的面积就愈小。
所以善巧方便是要真实智慧,真实智慧带给我们是实际上生活的美满,幸福美满。小注里面讲,「分别诸法之权智也」。观照是观照实相的实智,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叫做权智,权是权巧方便,所以称之为方便般若。怎样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重要了。昨天我们谈到圣贤的教诲有无比殊胜之处,那就是在实用。如果学术脱离了生活,我们就称它为玄学,实在说就是不切实际,所学非所用。你所学的东西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不上,这就叫不切实际。世间的学术不切实际的太多了,就是连科学都不能避免。科学的发明很多,我们日常生活能用到哪些?用不上的大概比我们用上的还要多。用不上的这些科技发明,对我们有没有影响?有影响,有负面的影响。譬如核武、生化这个不切实际,这些东西发展带给我们人类威胁。
现在这个世间许多人天天担心,怕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麻烦就大!科学家也说过,说得很明白,叫终极战争。什么叫终极?这个战争打了之后,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为什么?人都死光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杀伤武器不是从前能想像得到的,投掷在日本的两枚核武那是刚刚发明出来的,最幼稚的。现在的核弹、氢弹威力,要比投在长崎、广岛上面那个千倍以上,你说怎么得了。那个时候一枚炸弹杀伤的人十几万,现在一枚炸弹投下来,大概几千万的人都没有了。所以这是没有必要的,可是很多国家还在发展。这种发展算不算我们这个地方的权智?不算,因为没有智慧。你真有智慧,智慧是要带给人类幸福美满。这个东西就是不打仗,发展这个东西也带给人类威胁,让你坐立不安,所以这不是智慧,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方便里面包括言语、包括文字,言语就是圣贤的教诲。诸位一定晓得,圣贤教诲是方便般若。在佛门里面这些经典,在儒、在道凡是圣贤经典,所谓文以载道,言语跟文字就属於方便般若。种种带给我们生活、带给我们工作诸多方便的发明,也是属於权智,这是一般经上讲的三种般若。玄奘大师他老人家从印度回来,可以说是一生都从事於译经的工作,他在《般若经》里面,加上两种,一种叫境界般若,一种叫眷属般若,也讲得很好,也说得很好。加上两种,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性,体性是自性本具的;观照般若是般若的相,是般若的因,为什么?我们修观照才能够证实相,这是般若因。般若的境界,属於般若这一类的。佛给我们开很多善巧方便修行的方法,都是般若伴,所以叫眷属般若,是这一类的。这些大致上我们能理解。
在现前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使我们想到世尊的教学,从鹿野苑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四十九年当中所说的一切法,在这三种般若里面讲,言说般若、文字般若都是属於方便。方便里面有观照、有实相,为什么?实相是体,没有观照,实相般若不能现前。实相般若在哪里?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真实智慧没离开,我们只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智慧就开了,真相就现前了。到那个时候你才懂得什么叫真妄不二,觉悟了之后原来妄即是真,迷了之后原来真是妄,真妄不二,就在迷悟。现在是怎么样教我们才能觉悟?这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知道的一桩事。
前天有几位专家学者,总共提出九个问题,我们在此地一起研究讨论。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传统学术里面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起,所以大家也都耳熟,但是对三个根的认知不够深刻。使我们想到老祖宗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真理,无论是个人的小事,还是众人的大事,遇到障难(障碍、困难)到哪里求解决?老祖宗教给我们,解决障碍、困难不在外面,在自己。这个话说得很深,必须从内心里面去求,问题才能够化解。你说为什么?因为实相、观照般若都在自己,不在外面。我们学了佛之后,对这个事情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这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讲大事,怎么解决六道的问题?六道轮回可是个大问题,绝对不是小问题。佛陀怎么教我们解这个问题?只要你能够放下世出世法对人对事对物的执著,六道就没有了,问题就解决了。佛给我们指导的这么样的简单,这样的切实,只要我们能信、能依教奉行,困难就没有了。解决十法界,这问题更严重,比六道那难得太多,佛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四圣法界就没有了,这都是从内心,决不是从外面。为什么从外面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常常在这个地方一同学习经教,这个问题提出来一定很容易答覆。纵然不是你的境界,你听得耳熟,你就知道怎么回事情。佛说的我们已经肯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既是虚妄的,你怎么能解决?所以虚妄相里面,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真实智慧,那里头没有,一定是向内求,就对了,不在外面,这个理与事确实很深。
现在世界的混乱,混乱到真的半个世纪以前,汤恩比就常说那个时候这个世界的混乱已经令人不能忍受了。五十年前他们觉得不能忍受,我们没有感觉,可是今天这个世间确实我们深深感到无法忍受。无法忍受的人是愈来愈多,从哪里看出来?从自杀。他为什么自杀?还不是无法忍受。但是自杀不能解决问题,要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觉悟就能解决问题,这是正道。自杀依旧是迷惑颠倒,不但佛教不同情自杀的人,几乎所有宗教没有一个是主张用自杀来解决问题,没有。从这个地方也能体会到,中国人所谓的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各个宗教的圣贤他们都知道,都是教你用伦理、道德、因果。特别是在东方这个世界,圣贤人教我们用什么解决问题?用教育!用伦理、道德、因果来规范我们日常生活行为,问题就能解决,社会就能恢复正常,化解冲突,恢复正常的安定和平,天灾人祸自然也就减轻了。佛家常讲的回头是岸,这个重要!我们看这段经文,经文里面还有很大的启示。我们看第一首:
【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悟愚迷者。令其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
这两句内容很丰富,智慧帮助人觉悟,觉悟之后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教你『证谛解缘起』,谛是什么?四谛,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讲两世因果。苦是世间的果报,前面讲得很多;集是烦恼,是现在造的因,我们今天所承受的这是果报,果报是我们过去生中所造不善业所感得。这世界的混乱共业所感,佛告诉我们共业里面有不共业,就是有别业,别业会不会受共业的影响?当然那也是没法子避免的。
可是大众都『愚迷』,现在这个世间。怎么知道他愚迷?愚是没智慧,痴;迷是什么?迷於贪瞋。现在的人起心动念起的什么心?动的什么念?你细心去观察,总不外乎贪瞋痴慢、七情五欲,他起这种心、动这个念头,这是极不善。造作的业不是十善,是十恶,果报怎么会好?天灾人祸不能避免。这当中不能说没有觉悟的,有,有一部分觉悟的人。如果没有一部分觉悟的人,众生造这样的重业这个世界会毁灭,怎么可能存在?还能存在,这里头有一部分众生他不迷,他觉悟,他在那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所以这个世界是善恶混杂。但是什么?恶多善少。虽然善不多,能够维系著这个世界还存在,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知道了、明白了,真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不但是度自己,度自己是把自己的灵性、境界天天向上提升,同时也帮助这个世间许多苦难众生。为什么?他们不善的氛围,或者我们说不善的磁场,我们是善的,我们善的磁场进入他不善的磁场,会把他的磁场冲淡,这就是对他的帮助。就是善人愈多这个力量愈大,他那个磁场所感得的果报是灾祸,善人磁场他所感得的果报是祥瑞,所以能把它冲淡。自己修行,认真修行,毛光照益就能加持这些苦难众生,帮助他们消灾免难;他的业太重,没有办法完全消掉,他减轻。这是学佛的同学都晓得这个道理,也都能肯定这个事实,所以我们不能不认真努力。
断恶修善的标准,四谛里面的集谛,集谛是因,苦是果;出世间法,灭是果,道是因。实在灭就是放下,道就是要你看破,你想想看对不对?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的是什么?苦因、苦果,要让我们修道。这个道从哪里修?道有世间、有出世间,这两种般若有说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跟出世间般若界限在哪里,这一定要搞清楚,《华严经》里面讲得非常明白,又很容易懂得。烦恼习气没有断,这个道就是世间般若;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个道就是出世间般若。我们今天在现前的环境当中,我们要选什么道?诸位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一定要认真老实去修儒释道的根本道,根本道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
我昨天跟诸位报告,我觉得我说的不过分,儒家所说的,儒家是中国传统,也可说是五千年前老祖宗就是这样教给我们,学习的次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果只有博学,后面都没有,用现在的话说是儒学不是学儒,儒学里面还相当浅薄,他只有博学。如果他有慎思、明辨,还是儒学,儒学里面高深的。我们把儒学前面的四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儒学分为四个等级愈是后面愈深,都是儒学,为什么?他没有行,没做到,后面那个笃行是要做到,老实圆满落实,这叫笃行。你有行你才有受用,那是什么?那是学儒,所以这五句统统做到是大儒。如果只有笃行,前面这四句他都没有,这一般讲什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不认识字他怎么也会做到?弟子规他做到了,五伦五常他做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做到了。没念过书,他从哪学的?从小他们家里父母大人教给他的。长大之后,看看一般大人,从生活当中他学到的,从工作里面学到的。所以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你可不能说他没有学问,他那真的叫学儒,他真有受用。
所以《弟子规》是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不是。小朋友不会念,为什么?你说小孩刚刚出生他就会念书吗?不会。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日父母教,父母教什么?就是教弟子规。怎么教法?自己做出样子给他看,是这么教法的!六、七岁上学了,上学老师做榜样,依旧是教弟子规,要把这个根扎得深,根深蒂固。在私塾里面教学有道德,老师教有因果。老师教读书教句读,对这个书不讲解的,只教你念,只教你背,但是老师常常讲故事给学生听。这些故事都是伦理、道德、因果,现在所谓是德育故事、因缘果报的故事,小孩听多了他记得,这个根是这么扎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他什么时候学?上太学的时候学。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私塾是小学,上面就是大学,太学就是大学,没中学。在小学里面把四书五经十三经、诸子百家、历史、文学,这许多老师给你选的你都背过。到太学里面老师、同学在一起讨论,他们所做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你看笃行从小就学到了,就真做了,所以他是真学问,实学。从前的学校跟我们现在不一样!
佛门里面也不例外,一进佛门初学学什么?学规矩,五年学戒,修福。进入佛门五年,你初出家不是清众,就是作务,寺院里面一些工作分配给你做,像现在我们讲的义工,你要做五年义工修福。绝对不可能说一进佛门你不要做这些工作,你就在那边念佛、参禅、研教,你就享福去,你有多大的福报?工作了五年,五年之后研教的可以进讲堂。工作交给(年年都有新来的人)新来的人他们接著去做去。你参禅的进禅堂,你念佛的进佛堂,做清众,清众没有工作。真的是平等,每个人到寺院都要做五年工,很有道理,这五年修福,以后你才能享福。你没修福你到哪去享福?每个人进佛门都要做五年工作,常住分配给你,而且你什么都得会干,不会干好好学。
你看看惠能大师到黄梅去的时候,五祖分配他什么工作?到厨房里面去。因为他是樵夫出身,砍柴的,这对他很内行,到厨房里面去舂米破柴。他虽然是没有满五年,只做了八个月,他就得到衣钵,就逃难去了。逃难在猎人队里面十五年,那个十五年比在寺院里面做义工还要辛苦!那十五年是修行,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培养自己的厚德,以后才能教化众生。五祖传他,是得道了,得道之后要养道,用什么养?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要持戒、要不怕吃苦,从这里头锻炼出来,那不是简单的事,统统都是在笃行。六祖有没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没有,他只有笃行。这就是佛跟儒不一样,儒有这些,所以儒是世间法,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世间法。笃行,佛法里面能大师他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前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就圆满了。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他圆满了,放下就圆满。放下执著,在我们世间讲,你世间的智慧德能圆满,在六道里面讲没人能比。可是还有更高,你到四圣法界就是初学,你还没有办法证得一真法界,所以依旧要不断向上提升。
在佛门里面的根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经》不是念的,不是讲的。这部经在佛门就很像儒家的《弟子规》,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感觉得苦,这个世间太苦,怎么样离苦?《十善业道经》上说得很好,有一段最精采的开示,佛叫著龙王告诉他,龙王是当机者。为什么用龙?我讲经的时候讲过,龙代表变化,特别是看现在的社会,现在人常讲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佛用龙王来做当机,就是告诉你这个社会变化多端,你怎么应付!所以告诉「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这句话要注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一切恶道是指什么?指十法界,不是三恶道。天看我们人就很苦,天有二十八层,上面一层看下面就苦,阿罗汉看六道轮回苦,缘觉辟支佛看阿罗汉苦,阿罗汉很苦,菩萨看辟支佛很苦,佛看菩萨很苦,这叫一切恶道苦。谁不苦?成了佛就不苦。这个菩萨我们就晓得,法身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超越十法界。
所以说这有一法,这一法是什么?佛说「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一法就是善法,昼夜是不间断,没有中断的时候。常念是什么?心里头有,心里面有善法。我们讲什么?善心。什么是善心?现在我们讲十善心。十善心是什么?我们在此地讲的般若,实相般若,你心里头有。就是中国老祖宗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就是十善。十善不是外头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自性里头本有的可是现在没有了,那怎么办?教你思惟。思惟就是观照般若,这就是方法,常常想著佛在这部经里面教我们修学的,这个思惟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观察是把十善法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心善、念善,思惟是我们讲念,念念不忘,念善;观察是行善,行为善,这叫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不是外面,是自己的,你本来是这个样子的。
十善业,从你开始学习,这是入佛门头一门功课。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学起,就像儒家从《弟子规》学起。我们现在的教学没有依照这个顺序,所以虽然天天在学,效果不彰,为什么?次序颠倒。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小学、中学都没有念,突然就上大学,就类似这样的情形。正规的学习应该是从最低阶的,最基础的地方学起,「净业三福」上给我们讲得多清楚,不能躐等,从哪里学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把这四句解释在儒释道的三个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弟子规》;慈心不杀,《感应篇》,真懂得因果报应,底下才十善业。这句里面就是儒释道传统的三个根本,方便般若。我们的心里头有十善,念念不忘十善,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以十善为标准。
「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句话的开示非常重要,特别是不能有丝毫不善杂在里面。有不善夹杂在里面,就把你的善心、善念、善行破坏了,不能有丝毫,这个样子效果就出来了。效果是什么?「是即能令诸恶永断」。那就是一切恶道苦就永断,你说这开示多好,永断恶道苦,善法就圆满。「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善法有小圆满、有大圆满,小圆满是什么?离开六道,你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你常常去亲近他们。大圆满是超越十法界,你入了华严境界,你常常亲近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十地、等觉、妙觉,这是般若的圆满。所以,十善是最初方便。
我昨天说的《十善业道经》,我讲了个比喻,它的分量跟全部《大藏经》是平等的,好像放在天平上去秤一秤,重量是一样的。我说的不过分,我说的有根据,根据在哪里?就是《十善业道经》上讲的。佛说「人天身」,我们在六道里面得人身,你生天得天身,要靠十善,没有十善,你得不到人身,人身得不到,天就更不必讲了,这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你就想想这门功课多重要。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无上菩提是大乘、一乘,这就把全部的佛法说尽了,这几句就是全部的《大藏经》。所以这十条叫十善法,「故名善法」。佛还怕我们有疑惑,说得更清楚,说「此法即是十善业道」,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像这样的话佛在这个经,这个经不长,薄薄的一个小册子,诸位都看到只有几页,佛重复两遍,前面说了,后面又说「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人天法是依十善而建立的。「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你看到这两段经文就知道我讲的话一点都不过分。
我们这个道理明白了,以此类推,我们回头再看儒、再看道,一点都不例外。所以儒藏或者我们说《四库全书》,它的重量跟《弟子规》相等。《道藏》的分量也相当可观,跟《太上感应篇》平等。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认知,你对这三个根才真正起乐好修学的愿望,真的喜欢修学,你不会轻视,你对这个法会尊重,你知道这个东西非学不可,不能不学。为什么?你不学,你没有根,你没有本,像树木一样,没有根本。那你变什么?你是枝叶。枝叶离开根本,那是什么样子?花瓶里面插的,让别人欣赏供养的,是死的不是活的,是好看的,没有生命,就变成这个样子。这是我们要多想想!
真正有智慧,就要在这里扎根,那才叫真智慧,不能从这上扎根没智慧,从根本学是有真智慧,你会有真成就。如果想把这个根扎得更稳,那你就再加一个,加个《沙弥律仪》,四个根,像一张桌子四个腿,叫四平八稳,根深蒂固。你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根,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成就;佛法里面,在中国八个宗,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哪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它是无上道的根,经文佛两次开示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究竟的佛果,它的根在十善业道。你说这个东西你疏忽怎么行?
十善业道第一个是不杀生,不杀生决定不能够杀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不能伤害一切众生,为什么?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行为,那是杀业的一分。不偷盗,我们常讲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也是偷盗里面的一分,你这条戒不清净。释迦牟尼佛示现十善业道,他老人家一生表演给我们看,你看他老人家一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圆满的做到了,所以十善业圆满就成佛。我们看到佛光,特别是彩画的佛光,圆光顶上有「唵阿吽」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而且他还写这三个字送给我,我也把它裱起来镶成镜框,这么多年流浪丢失了,应该在台湾华藏图书馆,我离开的时候没带走,还有章嘉大师的舍利都供奉在那边。他老人家是用藏文写的,十善业道的圆满。
「缘起」,这是缘觉辟支佛所修的,四谛是声闻所修的,你看这从小乘。这也是《佛藏经》里面世尊教诫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所以佛教传到中国,小乘教相当完备,现在《大藏经》里面,四阿含这一部分就是小乘经,跟现在南传小乘《藏经》,大致上是相同,分量也很接近。所以小乘经的翻译相当完整,这是佛门的小学。在中国早年,学佛确实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可是到唐朝中叶之后,小乘就衰了,没人在学了,直接就学大乘。现在有人问我,儒跟佛有什么关系?不但跟佛的关系,跟道的关系,佛跟儒道有关系。佛教从唐朝中叶之后舍弃小乘,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这个关系太密切了。中国历代由儒道入佛,这个数字确实没法子计算,几乎统统都是由儒道入佛,所以儒跟道代替小乘。
儒家的礼,诸位要晓得,《弟子规》是属於礼,是教你规矩,处事待人接物的规矩,从小教起的。道家讲的因果,《感应篇》所说的。印光大师除了教我们要学习《感应篇》,另外还叫我们要学习,这对净土宗同学来讲的,要学习《安士全书》,周梦颜居士的著作,他老人家在《文钞》里头多次提到。他说这是佛门里面,无论是从理论、境界、因果,都是属於第一流的好书,他老人家介绍的。《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篇文不长,大概只有七百多字,比《感应篇》少很多,内容都是讲因果报应,是说因果的。注解非常丰富,注解里面的事例很多,每条都举很多的例子,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很多详细的例子,值得我们做参考。你看到这么多古代果报的例子,然后你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果报的例子,把古今一合,你对於业因果报就深信不疑。大家晓得我不看报纸,可是有些同学,真是我也很感激他,把这些报纸杂志上,特别是最近果报的故事,剪下来贴在一个本子,这么厚的本子送给我两本,大概很长的时间搜集的,送来给我看。这是近代、最近的,有国内的,有世界其他国家的,我看南洋的有不少,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这些地区很多。
因果教育非常重要,你看了这些再用佛经、儒道的经典去作印证,人决定有三世,有过去、有未来。哪天你要是肯定了三世因果,我们这一生所受的,你就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自己过去生中造的业,这一生是果报。得人身是引业,过去生中曾经修过十善五戒。没有学佛,一定学过伦常道德,把你引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得人身。得人身在这一生当中,你的受用、你的遭遇,这是过去生中造作善、不善这两种因,所以有时候有顺境,有时候有逆境。有时候你遇到好人,这人非常关心你、尊重你、爱护你、帮助你;有时候你遇到恶缘,别人要毁谤你、要伤害你,统统过去生中有因。明白、觉悟了,在逆境恶缘,你就知道要修忏悔心,逆来顺受,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还要生感恩心;顺境善缘要感恩,别人照顾我们。逆境恶缘也要感恩,感什么恩?消我的业障,过去造作不善,这在消业障。如果有怨恨、有报复,那个麻烦大!不但业障消不掉,业障又增长了,增长怎么样?来生又会碰到。所以要生感恩的心,决定没有报复、没有怨恨,这个帐就消了。业障是这么消的!
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遇到什么人,有意无意毁谤你、挖苦你,统统都是消业障。连美国的凯西(这是个预言家)都说过,他说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任何遭遇,没有一个是偶然的。没有偶然的,换句话说,都有前因后果。那我们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要谨慎,别人不尊重,或者有时候顾及不到,不可以有一丝毫怨恨心,也不需要责备,为什么?业因果报。譬如我们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吃饭的时间到了,他忘掉没喊你,到你觉得肚子饿的时候,人家饭已经吃完了。你可不能怪别人,你要生起怨恨心,将来果报依旧在,更麻烦;要欢喜的承受,没有一点怨恨。别人跟你道歉,没有关系,没有一丝毫怨恨,没有一丝毫责怪别人,这是什么?化解怨结的不二法门。像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你要没有高度的警觉,怎么会不造业!
自己造业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你才能发现?心平气和,在佛法讲得三昧、得定你才能发现。心浮气躁,妄想很多,你决定发现不了你的过失,从早到晚一切造作都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的习气。纵然学佛听得多,慢慢印象深了,改了,是改一些,好一些,毛病有没有?有,比从前轻了。要知道轻了不行,要统统改掉才行,所以还要努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常常读经、常常听经,这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然后我们才晓得,为什么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这个道理。
我们是凡夫堕落在轮回,不知道有多少劫数,时间是论劫来算的,就是出不去,原因在哪里?就是业因果报在循环。你什么时候能断掉,断掉就超越了,哪一天断掉哪一天就超越。那细心去观察,《十善业道经》教我们观察,从早到晚有意无意不知道造多少业因,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的心里就不高兴,这就造业。虽然你很有修养、有涵养没有表现在脸上,但是你心里头有,已经造业,造的业轻一点;表现在脸上是重,你造的业重。你就想想,多难!什么时候才能得清净心?
这也是古大德常常提示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实在讲我们念是常起,不断在起,不觉;有的时候觉什么?觉得太迟。确实忏悔的心、感恩的心不容易生起来。感恩的心为什么不能生起来?不知道恩,好像别人对我们好那是应该的,不知道感恩;自己做错事情也认为是应该的,不知道忏悔。这个事情不是小事,是大事!大到什么程度?大到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里面出不去,业因就是这些。所以不想不知道,愈想愈可怕,愈想知道这个事情严重。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世出世间圣人,为什么时时刻刻在提醒,多次、再多次的提醒,那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佛对十善业的提醒,可以说说法四十九年当中从来没中断过,你看小乘经、大乘经,哪部经里头没有?纵然没有提到十善业,你一定会看到经上「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就是十善。你要懂得这个意思,那就是佛常常挂在口里。这本薄薄的经本,你想想看它的分量跟《大藏经》是不是等量齐观,丝毫没有差别。
有十善就有佛法,没有十善就没有佛法,那我们现在看到没有十善,那是佛学。我们自己学佛,自己一定要知道有十善,我们在学佛,我们是真正的佛弟子;没有十善,我们是假学佛,不是真学佛。可是今天十善为什么不能落实?这就是佛讲「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我也是讲得很清楚,中国从唐中叶以后不用小乘,用儒道代替,这就很清楚。你就晓得十善业道前面的基础,是《弟子规》、是《感应篇》,你能有这两个基础,十善很容易。我们学佛的同学,《弟子规》要不要认真学?这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要不要认真把它念熟,把它背过?打基础。《感应篇》也只一千多字,因果报应都要背,时时刻刻要提出来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有没有违背?这叫真修行。
然后记住十善业道里面条目,条目等於戒条,这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蕅益大师非常难得,蕅益大师精通戒律,所以在那个时代有人称他为律师,他以后被后人选出来是净土宗的祖师。如果后人没选,他可能就变成律师。就像近代弘一大师,在近代对律学下功夫深的是弘一大师,他自己有个著作《律学三十三种》,有三十三篇文章,专门是他研究戒律的心得报告。蕅益大师把《十善业道经》做个节要,好,节要就是十条,从不杀生、不偷盗到不贪、不瞋、不痴,就是十条。每条里面你认真去修学,有哪几条善果;违背了,违背就是造恶,反过来就是十恶,十恶有哪些条不善的果报,这个很好、很简单,一条一条的摆开。我们现在都把这个印在《十善业道经》的后面,因为很短,篇幅不大,那个要熟记,要记得很清楚,都要背过。你能把这些东西背熟,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就恭喜你,你已经有圣贤的基础,你已经有作佛菩萨的基本条件,然后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就能成就。修净土法门,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你决定往生作佛。所以人要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不再干傻事情了,难不难?不难。
纵然科学家给我们讲,现代最近的科学家提出警告,说地球上大灾难大概是十年到三十年,就算十年,时间足够了。我们要真干,把这三个基础,《弥陀经》、这句佛号学好,三年足够了。可是关键是什么?你要真能放得下才行!如果你对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还放不下,那就难了,真正的障碍在此地。放下是不是都不要做?不是的。做是积功累德、是修福,福慧双修是你往生的增上缘,那要怎么样?我在此地做事没有一点私心,把私心放下,把自利放下,那你就是积功累德了。你要有私心,要在这个地方图自己的利益,搞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你就造罪业了,你是凡夫。凡圣不在形相上,不在事上,不在相上,在念头上,一念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积功累德。而且你自己这样做出来,你是做出个榜样给人看,那就是度化众生。如果你在这里搞名闻利养,你做出这个样子是负面的,负面什么?负面就是破坏正法,那个罪就重!都在一念,事是一样的。
从前我跟李老师学教,老师常常提醒我们「改心」,他老人家讲的怕我们不懂,要改心,改心就是改变心理,改变念头,就对了;如果事都放下了,那佛教就灭掉了,谁做?没人做了。要真正通达佛法,而且真正修学的人来做佛教的工作,这报佛恩。否则的话,你到哪里去报恩?我们在道场来做义工是报佛恩的,是来护持正法的;如果有私心、有贪瞋痴慢,那就不是的。那在这里护法他不是报佛恩的,不是报佛恩是干什么的?李老师说的话很有味道,他说那是来消遣的,他在家里无聊到这边来消遣。我们都想不到,李老师,因为台中莲社,很多莲友在里面做义工,那不是的,那来消遣的。所以,我们是来消遣的,是来造业的,还是来护持的,还是来修行的,还是来积功累德的,都在一念之间。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不能不认真学习。下面解缘,缘是十二因缘,明天我们也要略略的说说。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