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八讲) 2007/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前面我们学习到勇猛光,勇猛是讲的精进,再末后一首偈:
【劝化众生令进策。常勤供养於三宝。法欲灭时专守护。是故得成此光明。】
我们引用《四分律》里面,佛说有五桩事可以令佛法很快的就毁灭,也有五桩事可以令正法久住。我们读了之后非常的感慨,经论上所说的彷佛就是讲我们现前的世界,现前佛门的状况,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从经教里面看起来,好像世尊在三千年前把现前的事他都看得很清楚,都看得很明白,不断的在提醒我们。弘法难,护法更难,护法我们能够观察得到,护法的同修是真正发心,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他自己对佛法的修学功力不够。功力不够往往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样对佛法的弘护自然就造成障碍。不像从前,从前护法的人都是菩萨再来,应化在世间,这是众生有福,感应到佛菩萨应化。现在众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佛菩萨不来了,弘护都是凡夫,所以障难比过去要增长十倍都不止。所以,世尊在经教里面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有耐心,要能修忍辱波罗蜜,忍无可忍的时候还是要忍,知道众生业障重,受的苦难甚深甚大。我们在这个时代,得人身、闻佛法,确实有义务、有使命成就自己,帮助众生。这两桩事情都很不容易做,从哪里做起?还是从成就自己做起,自己没有成就,帮助人就很困难,一定还是从自己做起。
《了凡四训》里头有段话,那是特别嘱咐长者仁人在『法欲灭时专守护』。这段话说「善事常易败」,所谓是好事多磨,障碍非常多,「善人常得谤」,毁谤、侮辱在这个时代是正常的现象。你是善人,你今天遭受别人无缘无故加给你的毁谤跟侮辱,要知道这是这个时代正常的现象。你做好事,许多的人想尽方法来破坏你、来障碍你,也是正常的现象。这些话都不是现在人说的,古人讲的。下面说「惟仁人长者」,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总守住一个道理,这是对现代护法人说的。见到这些事情要发心「匡直而辅翼之」,你要用什么方法去保护他、护持他,「其功最宏」,这个功德最大。没有这些人来护持,往往这个善事真的就坏了,被人破坏,善人就退心了,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需要仁人长者来护持。「或为之奖借」,这是奖励他,「维持,而白其诬」,这就是他受的冤枉,「分其谤」,这都是真实智慧才能有这个善巧方便,「务使之成立而后已」,这是目的,希望他的好事能成就。善人虽然受很多委屈,依旧能够不退心,总还有几个知己,总还有几个认识他的人。「能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学问、大智慧、大福德相」。这是《了凡四训》里面的一段话。所以,成全人是成全自己,破坏人是破坏自己,这个道理很深,真正能够体会的人不多。
古大德魏叔子有几句话,也是对当时、对后人说的,人要有志,要立大志,在佛法里面讲要发大心、要发大愿,不为自己,为正法久住,为众生离苦得乐。他说「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虽然过著很清寒的生活,能活得下去,知足常乐。「能无求者,天不能贱」,不为自己,虽然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社会大众还是尊敬他,天地鬼神还是保佑他、拥护他,无求。「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这是什么意思?把自己身体不是看得很重,世间人每个人把自己身体看得很重,为众生的人,对身体不看得重,生死不在乎,决定没有留恋。身体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服务的,为正法服务,没有自己,有这种意念、意志、决心的人,他不会生病。「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实在讲,什么时候都可以死,天要把这个人留住,为什么?要让他护持正法,要让他弘法利生。「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这就是随缘的人,他会不会遇到困难?会遇到,释迦牟尼佛有马麦之报,孔子有在陈绝粮,是不是真的把他困住?没有,他还是能突破,他随遇而安。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都很自在,绝不计较,随缘而不攀缘。
「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在今天环境当中,无论是世法、是佛法,缺乏人才。人才怎么造就?我们有没有能力造就?说实在的话,没有,但是圣人的教诲没有断,典籍还在世间,换句话说,造就人才不是没有指望。只要发现真正有志於续佛慧命的人、有志於承传圣贤的人,有这样的青少年,有这样的年轻人,有毅力、有决心,你再细心观察,他能孝顺父母,他能廉洁自爱,这就是人才。他好学,他肯读书,我们能够帮助他,他就能成功。提供他学习的环境,这个人纵然是很清寒,这样说那得有钱的人、有势的人才能做到?不一定,真正发心你就能做到。你来带头,天会帮助你,所以天不能孤,你不会被孤立。自己有个小茅舍都能供养他,让他居住得身安,不在乎居住的环境华丽,不在乎,只要能让他在这个地方安心的居住、读书,茅蓬都好,没有人干扰他。简单的供养,佛法里面讲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不缺乏,他就安心了。好好在这边读书,修养道德,这就是古时候所谓「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真能这样做,会引发一些善心人士大家同心协力来护持,所以像一个小型的书院不是不能成就,能。不要求人,你自己认真去做,这个地方有年轻人认真学习,闻风而来,护持供养一定有人,这是对护法的来说。
末后一句是对发心弘法的人来讲,「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所以天无绝人之路。你发的大愿不是为自己,是为天下后世,中国古人所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这样坚定弘愿的人,天不会绝你,不会让你走绝路的。我们一般说佛菩萨保佑你,在中国五千年来列祖列宗保护你。你只要认真努力,困难是不能免的,一重一重的突破,最后你能满愿。这是我们读到在这个时代护法要有这样的认知,在任何艰难困苦之下我们都不退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寂静光」,这是第十五段寂静光,有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又放光明名寂静。此光能觉乱意者。令其远离贪恚痴。心不动摇而正定。舍离一切恶知识。无义谈说杂染行。赞叹禅定阿兰若。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里一共有八句,是六度里面的禅定。这个光的名称是『寂静』,「寂」是寂灭,是从体上说的,「静」是清净,是从相上说的,相上身心清净。这个清净从哪里来的?是从自性寂灭里面流露出来。这是说禅定。光的作用,『能觉乱意者』,乱意,意是心,心里面很乱,杂乱,我们一般人讲的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是病,是烦恼、是业障,佛用禅定来对治,就是用寂静来对治。所以下面两句,令其远离贪瞋痴,恚是瞋恚,「贪恚痴」就是贪瞋痴。我想这一句无论是在家出家,每位同学都想能做到的,可是偏偏做不到。不但不能远离,已经掉在贪瞋痴的深坑里面,出不来了,所以戒定慧都不能成就。如果能远离贪瞋痴,戒定慧就现前。诸位要晓得,戒定慧是自己的性德,自性里面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本来有的没有了,为什么没有?实在说不是没有,变质了,因为你迷失了自性,把戒定慧扭曲变成贪瞋痴。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个体,一体的两面,戒定慧是它的正面,贪瞋痴是它的负面,或者说戒定慧是它光明的一面,贪瞋痴是它黑暗的一点。所以,迷了就是贪瞋痴,悟了就是戒定慧。
由此可知,修学最重要的是要觉悟。上上根人修行是走的觉路,觉正净,走这个路;我们迷得太重,迷得太深,就是业障重,没有办法顿悟,没法子顿悟,觉这个门进不去。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真正走到接近自性只有三门,这个三门就是三皈依里面讲的觉正净,到最后就这三个门。觉门,要上上根人,中下根人这个门进不去,这个门要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才行,言下大彻大悟,我们做不到。做不到,走第二个门,正门,正门是正知正见。这就是通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依我们自己根性去选择。哪一个法门没关系,你能够体会得到经教里面所讲的义理,你有能力落实,把你所学到的都能落实在生活里,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真能做得到。正门正知正见,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佛知佛见,就是在经教里头依教奉行。
还有一个门,净,净而不染,正门是正而不邪,觉门是觉而不迷,觉而不迷是佛宝,正而不邪是法宝,净而不染是僧宝。净土宗选择的是净门,正门是要学教。净门除净土宗之外,给诸位说,密宗也是净门。密是修清净心的,可是密跟净土差别在哪里?密比净土难,成就比净土快,也比净土高。它跟宗门相似,你要是不能成就你就堕落,好像是一步登天,上不去掉下来就粉身碎骨,所以不容易。净土宗,下下根人都能修,稳稳当当,它不冒险,它不是一步登天,它是爬楼梯,一层一层往上去,非常安全。这个法门稳当,真的也很快速。它的条件就是信愿行,真信切愿,一句佛号念到底。所以净土从印度传到中国来,昙鸾、慧远极力提倡,在中国形成主流。在中国的佛教,真正主流就是禅跟净,禅现在衰了,净虽然衰了,今天修净确实有成就,成就的人还是不少。末法时期净是主流,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讲的。
《华严》大经也提倡净土,文殊、普贤都示现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在《大集经》上还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禅是什么意思?六祖说,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在教授坐禅这一章里面所说的,「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坛经》上的话。坐禅,什么叫坐?你听祖师这个话,是不是真的坐在那里?不是。坐是什么?坐是不动的意思,你看我们人坐在那个地方,规规矩矩坐在那里,四平八稳的,如如不动,取这个意思。什么不动?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那你就明白了,身,行住坐卧,自在活发,心不动,那叫坐。不是身,身不动,心里面还胡思乱想,这没有用处,这不是坐禅。这个意思一定要懂,不懂的时候,真的搞个禅堂天天到那边去打坐,那是形式,教什么人?教初学的,刚刚入门,教初学的,教幼稚园小小班的。真正修学这个法门,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我们就完全懂得,知道他这个话的意思。
你看念佛,行住坐卧,无论干什么,心里面佛号不断,那就是禅、就是坐,跟这个地方讲坐的意思一样。不过禅是念头不起,这个难,我们念头起,但是只有一个念头,念佛;除了佛这个念头,其他念头不起,用一念止一切妄念,这也是坐,这个我们就容易做到,要叫念头不起,做不到。起一念,不起一切妄念,这就叫坐。禅是什么?内见自性不动。你看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什么?那是自性本定,是自性的禅定。这个真的是明心见性,是《华严》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普通境界。但是我们念佛人不是这样,我们念佛人坐就是心里面有佛,就这一句佛号,念念就是这一尊阿弥陀佛。所以,我常常劝同学,你们供养佛像,一生就供养一尊佛像,不要换,一尊佛像。为什么?便於观想,你时时刻刻会想到,因为你天天看。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化身来接引,跟那个像一样,你会很熟,会很亲切,天天在那里盼望著,终於来了,来接引你了。
我们内心里面有自性弥陀,这就是禅。禅宗里面要内见自性不动,我们念佛人是内见自性弥陀,所以确实是如佛所说的深妙禅。这句话是六祖对他的学生说的。六祖所接引的学生,上上根人,不是上根,上上根人,上根都没有办法入门。真的是很了不起,他一生当中成就四十三个人,四十三个人真的都得这样的禅定,也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跟他的境界是一样的。用华严境界来讲,他一生成就四十三个人证得圆教初住以上的果位。在中国佛教史里头没有第二个人,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净宗里面,往生的人那就多了。
《坛经》里面还有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对普通人说的,一般教下常常引用,「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在中国佛教里面,诸位常听到有如来禅、有祖师禅,祖师禅就是讲达摩传来的,惠能大师这是祖师禅;外离相叫做禅,内不乱叫做定,这是如来禅。这两句话是有来源的,从哪来的?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告诉他弘法利生要守住一个原则,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金刚经》上的经文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外离相,这是禅,如如不动,内不乱,这是定,这是如来禅。如来禅它的范围就非常广,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八万四千修的是什么?统统修的是禅。我们念佛,念佛也是禅,念佛也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这一句名号念到底,就能成就。你能说念佛不是禅吗?这是把什么叫禅简单的说明白了。
在佛法里面禅说得太多,通常讲有三种禅,第一个是世间禅,第二个是出世间禅,第三个是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佛经上常讲的四禅八定,不出六道轮回。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修这个禅定,得到禅定,什么叫得到?你禅定的功夫能够伏住烦恼,没有断,能把烦恼伏住,生四禅天,果报在四禅天,不在欲界,超越欲界,在色界。四禅上面还有四定,也是禅定,比这个更高了,修成功生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有四层天。修成功的时候生无色界天,这连身体都没有了,真的是六道里面最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人不要身体,身体是个累赘、是麻烦。色界还有身体,七情五欲控制了,不起作用,他有身体,他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我们在《华严》里面讨论了很多,就是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妄想有,分别执著他定功控制了,但是没断。定失掉之后,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就又起作用,一起作用他还是要堕落,所以这个不究竟,这叫世间禅。
出世间禅,我们用《华严经》讲诸位就很好懂,真正放下分别执著,这是出世间禅。分别执著放下,出世间,出哪个世间?出六道轮回。所以他们往生的是四圣法界,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十法界上面的四层,他们到那边去了。出世间上上禅,那你就晓得,妄想也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了,真的放下了,超越十法界。生到哪里去?《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华藏是一真。念佛人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华藏也是的。它不同的地方是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在一起,不像其他诸佛刹土四土不在一起。好像我们看电视,四土是四个不同的频道,你看只能看一个频道,你看不到其他的频道。极乐世界四土是一个频道,一个频道确实有四土,这个不可思议,这叫难信之法。
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带业往生,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凡圣同居土,可能还是下三品。可是到极乐世界你居然能够见到实报土的菩萨,他方世界你见不到。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球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佛菩萨在此地我们看不到,为什么?不同频道,科学家讲的是不同一个空间维次,所以我们见不到。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它空间维次没有,你才有条件、有缘分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什么人?指等觉菩萨,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像他们这种身分,西方极乐世界多,下下品往生到那里去,天天跟他们在一起。环境有这么多好的老师,是诸佛如来,同参道友都是地上的大菩萨,等觉菩萨,你就想想,你在那个环境学习,自然进步非常快。那个地方的人各个都是无量寿,下下品也是无量寿,决定一生圆满菩提。这是他方世界里头没有的,极乐世界的殊胜就在此。
对於禅定,以及禅定殊胜的利益,我们也在此地略略的跟大家做一点介绍。禅宗里头有一部很重要的书,《顿悟入道要门论》,这个书流通很广,几乎一般道场里面都有收藏。它里面有个问答,解释禅定,「云何为禅,云何为定」,云何就是什么,现在讲什么是禅?什么是定?它的解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这个禅跟定的说法,我们前面讲过了,这是祖师禅。「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本性是什么?是汝无生心,无生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没有起心动念,这时候就是自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在眼睛叫见性,在耳叫闻性,闻性跟见性都是本性,就是自性。你仔细想想,我眼睛看东西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你有没有看得清楚?有,清清楚楚,听也听得清清楚楚;可是你有个念头,我看得很清楚,我听得很清楚,你就动念了,那就不是本性。不是本性是什么?不是本性就变成阿赖耶识,念头才起就迷失了本性,所以这个很难。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有,时间很短,你自己可以试验,修行人常常做这个试验,时间很短没有关系,一秒钟、两秒钟都行。看到外面境界真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妄想,什么念头都没有,听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很清楚」这个念头都不能有,有个很清楚的念头已经动念头了。那你就晓得,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们确实就是这样,他们跟自性相应,他们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有起心动念,天台大师讲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就是他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者,这叫相似,没有超越十法界。不起心、不动念,超越了,他不在十法界里头。他们这些人到十法界、到六道来应化,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跟我们在一起和光同尘。我们感觉不到,他六根对六尘境界是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六根跟六尘接触,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都有,他没有。所以他的境界里面没有空间维次,他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境界里头有空间维次,我们不知道他住一真法界,道理就在此地。
这个境界高,我们凡夫做不到,也没有办法学,可是底下我们就可以学,「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这八风是什么?他底下说,「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个字叫八风,这是境界。利是利益,你动不动心?现在人,你想想看哪个人不争利?利要是放不下,你的心动了,人见到利生欢喜心,心动了。利的反面是衰,利要失掉了,懊恼、痛苦。毁是毁谤,誉是赞美、荣誉,现在讲荣誉,称是称赞,讥是讽刺,苦、乐容易懂。这八种境界里面,你会不会起心动念?你会不会生起贪瞋痴慢、七情五欲?这是外面的境界,引起你里面的烦恼习气,你自性本定没有了,能大师所说的见性的五个境界你都没有。
你看第一个,「本自清净」,你清净心没有了,你被这些东西染污了,外被外境染污,里面是被内心烦恼习气染污,内外全染,哪来的清净?「本不生灭」,性净涅盘,自性就是大涅盘的境界,而你现在变成刹那生灭,念念不住。「本自具足」,是的,本来具足的是智慧德相,现在把智慧德相迷失了,智慧德相扭曲了。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造业,恶业,相好,一真法界的相好,变成六道三途这个境界,统统变了,迷就变了。佛法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阿赖耶是妄想,末那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自作自受。本来没有,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这个八样东西,真正觉悟的人,见性的人,这些境界现前他如如不动,好像与他毫不相干一样。
「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这是如来禅,前面讲的是祖师禅,后面这个是如来禅。你真的能对外面的境界,就是不取於相,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扰,程度有浅深不同,确实能够不受干扰,你得定了。到什么时候能够不受外面干扰?可以说小乘初果须陀洹,《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菩萨,他就看破了,他也放下了,所以他可以不受干扰。经教里面说,这时候他的能力开始恢复,最初恢复的是六通的天眼、天耳,这两个是首先发现的。所以诸位要晓得,定能发通,定功愈深的人神通的能力就愈大。佛给我们说阿罗汉的神通,六通,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所以他能够看的范围、能够听的范围、能够知的范围,他知过去、知未来,他心、宿命这个能力都恢复。
初果须陀洹跟阿罗汉当然不能比,阿罗汉是六通具足,他只有两个,天眼、天耳。再升一级,到二果,又加两个,有宿命通、有他心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过去世,清清楚楚,知道过去,自己的过去生生世世,知道别人心里面想什么,别人起心动念。所以这起心动念可以隐瞒别人、凡夫,隐瞒不了圣人,他知道。再跟诸位说,也隐瞒不了鬼神,鬼神有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五种有,漏尽他没有。鬼神的五通不是修的,报得的。譬如生天或者堕落在鬼道、阿修罗道、罗刹,他都有这个能力,这是报得,生到那里他就有。但是能力都不大,不能跟圣人比,为什么?他那个还会失掉。
我们每个人,天上住过,饿鬼里头也住过,畜生、地狱里面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现在忘得干干净净。可是证得圣果,像证得须陀洹果,他能力永远不失掉,这一点就不同了,所以他叫圣人。六道里面虽有,还是凡夫,凡夫里面四禅八定确实比须陀洹的定功还要深,但是他那个定功只伏烦恼,没有断烦恼。须陀洹定功虽然不如他们,但是烦恼真的断掉,这一点不一样,就是执著真放下了。所以我们从《华严》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三个来说,诸位就很好懂,三个统统都有,并没有放下,这是世间禅;分别、执著放下,这是出世间禅;把最后妄想放下了,那是出世间上上禅。所以凡夫能够真正修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即入佛位,这是什么位置?《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菩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惠能大师说,《坛经》里面讲的,他引经说,「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种种法就是整个宇宙,我们今天讲的时间、空间,时空里面所包含的森罗万象。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都在那里探讨,宇宙怎么来的?星球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问题一大堆。佛法里面解释得很清楚,「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就是真心,只要一起念,种种法就生了,所以一念不觉,种种法就生,如果一念觉了,觉了种种法就没有了。这个心生、心灭不是真心,真心没有生也没有灭,这个心是阿赖耶识。一念不觉,就现象起来了。相宗讲得很清楚,讲层次,一念不觉这叫无明。无明生三细相,业相、见相,这是见分、相分,阿赖耶的三细相,能见相、境界相。你看从业相,业是动,起心动念是动,这一动马上就生能见相,有能见相立刻就有境界相,能见相是精神,境界相是物质,整个宇宙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叫一时顿现,没有先后次第。
什么人见到?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的人就见到,所以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见到了,说给我们听,我们无法想像,没想到在中国惠能大师也见到了,这给我们做了证明。惠能大师怎么见到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而且《坛经》里头一再勉励我们,只要我们自己放下,马上就见到了。《华严经》上,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句话《坛经》里面六祖说过好多遍,你自己是佛。整个宇宙从哪来的?是你自心变现的,你心生,种种法就生,你哪一天把起心动念灭掉,不起心、不动念,种种法就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念生的时候是梦里明明有六趣;心生种种法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心灭种种法灭是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说的。永嘉是六祖的学生,是四十三个大彻大悟里面的一个。这些人都给我们做了证明,这哪里是假的?
关键就是在放下,怎么放下?方法有八万四千种,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方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我们在八万四千种方法里面采取的,念佛的方法。你要是会念,用这句佛号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把它打掉。这一句佛号依旧是妄想分别执著,我就要这一个妄想分别执著,把其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打掉。虽不能明心见性,能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明心见性。为什么?到极乐世界的时候,首先佛光注照,佛放光照你,他来接引的时候首先放光照你,佛光一照,你的功夫提升一倍。所以你现在的功夫很重要,他提升一倍。
我们今天的功夫是功夫成片,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不乱,那你念到事一心不乱,提升一倍是理一心不乱。这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讲过,《弥陀经》上讲的,现在我们念的是鸠摩罗什的本子,一心不乱,这是罗什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直译,完全照原文的意思译,原文不是一心不乱,原文是一心系念。一心不乱真的我们做不到,怎么能做到一心不乱,但是一心系念做得到。系念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挂念,心上老是念著,这个能做到。我们看到世间人,尤其很多老人,他最挂念的是什么?儿孙,儿子长大了,他不挂念了,他念他的孙子,孙子很小,很可爱。他没有天天念著「孙子,孙子」,他没有念在口里,但是心上真有,时时刻刻会想到他,这叫系念。
如果我们能够系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这是《弥陀经》的本文。就是你心里真有佛,真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你心里面变成第一位,除这个之外你什么都不牵挂,你就牵挂阿弥陀佛,这叫一心系念,这叫真正念佛。不一定在口里,你心里真有佛,你一天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叫真念佛,心里真有。除这一尊佛、一句名号之外,什么都没有,千经万论,莲池大师讲,三藏十二部交给别人去悟,八万四千门饶给别人行,谁要谁拿去。他就一句佛号,就一部《阿弥陀经》,这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证这个境界。现在我们听到大乘教里面这样说法,决定不疑惑,佛说的境界是自己的境界,我自己现在业障障碍住,见不到这个境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把这些业障洗刷得干干净净,这境界就现前了。
下面说「若欲成就种智」,我们要想成就一切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一定要通达、你一定好好的学习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这是六祖教学的时候提出来的。什么叫一相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他有个简单的解释,「若於一切处而不住於相」,不住是什么?心里头不要有,这叫不住,「於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这叫一相三昧,这个的确可以做我们修行的参考。这是说一切处、一切时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要牵挂,我们今天讲不要放在心上,不住就是这个意思,不要放在心上。
在现相里面,无论这个境界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重要的,不要生起烦恼。憎是讨厌,爱是喜欢,这就是七情五欲,不要让它起来,完全是个平等的心、清净心来对待。在境界里面没有取、没有舍,这就随缘,这样就好,这才真正叫随缘,没有取舍。有很好,我也不排斥它,没有,我不强求,这就是很正常的。那个不善的一定要把它排斥掉,你取了,你已经取了,所以不动心好。净宗高明,净宗在这个境界里头,怎么样做到不生憎爱?阿弥陀佛。在境界相里,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阿弥陀佛,统统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全没有了,憎爱没有了,取舍没有了。不念利益成坏,成好,不成也好,没有一样不好,你才真放下。所以你才显示出安闲恬静,虚融澹泊,这是形容你生活的态度。这个就跟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所示现的很接近,很像了,这叫一相三昧,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下面再说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你看看,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念得很纯熟,只有一声佛号,心里面只牵挂忆念著阿弥陀佛,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就是此地讲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六祖说,「若人具二三昧」,就是有这两种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好!我们懂得一行跟一相的意思,我们一心执持名号,就是在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就好像地有种,你在这个地方培养它,将来一定茁壮、开花、结果。净宗结果是成佛,每个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就圆满佛道,圆成佛道。这些对我们用功真的是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真正能够认知体会到,才晓得这一句六字洪名不可思议。
一尊阿弥陀佛,总是叫你专。早年我去参访苏州灵岩山,去参礼印光大师的关房,关房现在提供人参观,不能进去。它门口门是开的,拉了一条绳子,你在外面可以看。佛堂不大,还没有我们摄影棚这么大,大概只有一半。你看到他只供一尊阿弥陀佛,大概这么高的样子,塑像,墙壁上写一个大字「死」字,只有一对蜡台,一个香炉,供一杯清水,很简单。你就能看到祖师为我们所示现的,教给我们的,这叫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本《弥陀经》,一句六字洪名,这自己修行;接引大众,大众根性不一样,所以要涉猎经教。你看经,涉猎经教是为什么?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不需要。涉猎经教,你天天要讲经给人听,你不读经不行,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虽然涉猎经教,心里面所牵挂的还是阿弥陀佛。涉猎经教与念佛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不妨碍,心里面永远是阿弥陀佛,永远是一句六字洪名,这就对了。
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念佛最重要的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我们加了两个字,真诚、清净、平等、觉,后面加个慈悲,要发这个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佛功夫才得力;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不自在、不能随缘,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别人念佛就能见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念佛见不到佛,什么原因?没有放下,没看破、没放下、不自在、不能随缘,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前面这八个字很重要,这八个字做到,念佛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念佛功夫得力,你往生就有把握,你就有信心了,你这一生没有白来,你这一生就有大成就。所以这二十个字,我想在末法时期对修净土的人是很好的一个提示。
《传心法要》里头有几句话,这几句话是解释《般若心经》里面的「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法?它说得好,《传心法要》说得好。说「一念不受」,诸位要记住,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一念不受,即无受身;一念不想,即无想身;一念不迁流造作,即无行身;不思量卜度分别,即无识身。」这几句话说得好,你看重要的就是一念不,你不受、不想,行是造作,不造作、不分别、不执著,思量卜度是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就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下面总的来说,「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即是菩提花果。不二之性,即是佛性。」这几句话说得好,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一念不起,不起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在《华严》里面讲,妄想破掉了。妄想没有了,分别执著当然没有,妄想是分别执著的根,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著。这个理事我们肯定,我们相信,我们不怀疑,但是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烦恼习气太重,能不能不起?不能,做不到,真做不到,祖师大德也晓得。
你想想看当年跟六祖修行的人有多少?不止几十万人,成就的只有四十三个,真正见性的,那是圆满的成就,他们作佛了。另外达不到这个程度的,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我们跟六祖大师也不行,明心见性也做不到。但是接受他氛围的薰陶,把我们的根性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这个有,这个人多了。这个提升对我们念佛的人来讲,使我们念佛求往生有信心、有把握,有大利益,有大的帮助。所以六祖所说的法,也就是《坛经》,就是大乘教里面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很不容易拿到。修学大乘,他肯定有不思议的威神来帮助你,只要你能信能解,努力去做,用在净土法门,帮助念佛人一生成就,这是决定没有怀疑的。我们要学,在一切法当中先学,一念不起做不到,先学不执著,这样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