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一讲) 2007/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前面讲到除热光,这两首偈是六度里面持戒波罗蜜。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除热。此光能觉毁禁者。普使受持清净戒。发心愿证无师道。】
前面讲到这个地方。因为看到这个经文,使我们感到无尽的感慨,那就是世界社会的动乱,佛法圣教的衰微,与持戒关系非常密切,佛门里面学佛的同学把戒律疏忽掉了;这个时间很久了,至少也能够回溯到一百年。到今天,学佛的人很多,大家都仰慕佛法里面的学说理论,而疏忽了戒律,总认为这戒律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生活规范,可能不适合现代的社会。这个错误的看法使我们完全废弃了戒律,造成今天学佛的不能得到学佛应得的效果。所以在这小段里面,我们就说的多一些。
你看它光的名字叫『除热』,热是烦恼,除热就是能除烦恼,使修行的人得到身心清凉自在,它有这样的效果。前面讲到『普使受持清净戒,发心愿证无师道』,无师道是成佛之道。我们讲到《法华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智,佛智,自然智」,这三种智都是自己悟的,不是老师传授的,老师没有法子传授,老师只能够做增上缘,一定要自己悟入。在历史上确实有,老师没有开悟,学生开悟了,为什么?无师智,这就说明学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比老师深厚,也是中国人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其实古时候的老师无不是希望学生能超过他,那是他的光荣。如果学生学得还不如老师,这个老师就会非常惭愧,没有能把学生教好,没有帮助学生,甚至於有人误会老师吝法,自己知道的不肯教给学生。所以在古时候,学生考取进士,中了状元,老师的儿子没有考取,这是荣耀,这个老师没有私心;如果说老师的儿子考中,学生没有考中,那没有人不骂这个老师偏心。这从前人的一种风俗习气,我们要知道。
所以讲到无师智,无师智实在讲也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这个智慧是什么?还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这个智慧是无师智,是你自性里头本具般若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要想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现前,没有别的,你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智慧就现前了。释迦牟尼佛成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放下,放下就是;惠能大师在忍和尚方丈室里面也是彻底放下,所以他是顿超圆悟。这都是属於无师智。能大师开悟的境界跟忍和尚所证的境界没有两样,跟释迦牟尼佛所证的境界也没有两样。
所以《大日经疏》里面几句话讲得好,他说这是「自证之境」,这个「如是」就是讲前面的一切智、佛智、自然智,这是自己证的境界。「说者无言,观者无见」。老师可以做增上缘,老师没有办法传给你。下面举个比喻说,「不同手中庵摩勒果」。我手里拿著一个水果,我可以送给人,这可以转授的。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是你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别人有,你也有,但是你智慧没有开,别人无法传授给你,你也没有办法从别人手中得到,一定要自悟、自证,这就对了。这里面讲的庵摩勒果,我想香港市场应该也很多,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在台湾叫芭乐,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庵摩勒果。
下面说,「释迦」,这举例子来讲,说如果可以用言语、用种种方法传授给别人,这举个例子讲的,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做菩萨的时候,蒙定光佛的授记,「授决之」就是授记,那时候他就可以成佛了。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还要等在这个时代才能示现成佛?所以授记不等於传授,一定要自己放下,把那个障碍放下,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自然就现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一定要到「无师自觉」,这才能成佛。
《大宝积经》里给我们讲了真实的话,这个修行,「百千万劫,久习结业」,这就是我们讲的烦恼习气,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有多久?百千万劫。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这么长久的时间,你染的这种烦恼习气(妄想烦恼习气)不是容易断的。怎么断法?「以一实观,即皆消灭。一实无相,一实圆顿」。实是真实,要一实观,你能真正见到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肯定你放下;你没放下,见不到。好像乌云遮住太阳一样,看不到太阳,云彩遮住了;云散掉之后,太阳就看到了。久习结业就是乌云,把乌云比喻作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现在知道,常常坐飞机出去旅行,知道云层确实是一层一层的,我们飞到一层,看看上面,上面还有;飞到上面,再上面还有,层云。佛用这个比喻,比喻得好。最下面这一层是执著,中间这一层是分别,上面那一层是妄想,能够透过一层就接近实相,三层都突破了,你就看到太阳。这个比喻就容易懂。
可是无师智是怎么开的?开悟的时候,说老实话,不是渐修,渐修是淘汰习气,渐渐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那是渐修。见性决定是顿悟,没有见一分、见二分、见三分,没有,一定是彻悟的。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惠能大师表现的一样,悟决定是顿悟,但是习气的淘汰要天天干。用什么方法?方法太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真多。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都能帮助你见性,都能帮助你达到顿悟。法门真的是平等,可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法门对於各人修行就有难易差别。适合自己根性修起来容易,那就是过去生中曾经学过,这一生接著再学就很熟,很容易、很方便。过去生中没有学过的法门,这一生当中是初学,你就会感觉到很困难。
这种事情在平常我们稍稍留意,你能看得很清楚。显教里面,这两桩事情,一个学唱念的,一个学经教的;有人学经教很容易,学唱念他就觉得很困难,那是什么?我们就晓得过去生中大概是学讲经的,这个唱念他不太熟悉,初学起来困难。有人唱念一听就会了,很快他就学会了。往年我们韩馆长对这个就很容易,唱念一听就会,她常常讲过去大概是赶经忏的法师,有这个习气,一听一琢磨,她就会了,所以她能领众,她能教人。我们图书馆这些法师,像悟道他们都是韩馆长教的。教下里面,你看看几个宗派难易也不相同,都与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修学有关联,才会有这个现象。如果要没有关联,这个现象就讲不通,你找不到理由了。从这里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人真的有过去世,既然有过去世,肯定就有未来世,三世因果。
如果要是加速度,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帮助我们对於悟入佛智时间能缩短一点,速度加快一点,这一实相观,确实是好方法。实相就是要看宇宙万有的真相。真相是什么?《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例外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金刚经》上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能常常这样观想,观是什么?前面说过,细心,仔细的去想想,每天都不要间断。时间短一点没有关系,天天都这样想,想成习惯,你对於一切人事物自然就看淡了。
看淡有什么好处?容易放下。现在我们听了佛讲这么多,还是放不下,原因是什么?没有看淡。听得很多,没有仔细去想它,没有认真的去观察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摆在我们面前所有这一切现象是什么,我们不能够不清楚。我们用现代的话说,这所有一切现象只是一个错误的、虚妄的抽象概念,是抽象概念的相续相,要加个相续相。如果不加相续相,这个抽象概念所现的相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为什么?它太快了。现在看这些现象就是这么一桩事情,所以真的无所有,不可得。不但包括我们的身体,现在有很多人讲灵魂,灵魂也是虚妄相想,《楞严经》上这句话讲得好,「虚妄相想」。
你看相是物质,想是精神,精神跟物质统统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如果彻底明白,他怎么不会放下?很容易放下。我们今天是没有见到,见到就是你证得,要亲证,亲自见到,那就不难放下。这一放下,无师道就现前。这个境界现前,好!《华严经》上讲,你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个佛不是十法界的佛,是一真法界的,天台家讲分证即佛。虽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为什么?你见性,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尽。无始无明习气要断掉,那是没有方法的,就要靠时间,什么都不要理会,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古人说「此处用不得力」,你一用力,妄想分别执著就跟著起来,你就全错了,所以用不得力。
这个境界也很难体会,从前老师跟我们讲这段话的时候,他老人家举譬喻,这个譬喻我们很容易懂。他举船,船是什么船?帆船,古老的这种帆船,你才能体会得到。帆船快要到岸的时候,帆一定收下来,收下来速度就减慢。渐渐靠近岸边,距离岸还有一段,不远的,就用竹竿,撑竿把船慢慢的撑让它靠岸。快要到岸了,很近的距离了,这个竹竿也收起来,那个船还有一点推力,自自然然的往前走,那叫无功用道。你拿著竹竿撑,还是有功,风帆、摇橹都是有功。就将要到的时候,用不得力,用力,船就撞到岸上去了。他跟我们讲这个例子,我们就懂得什么叫用不得力,完全是自然的。
所以我们就晓得,《华严》是圆教,从初住菩萨到究竟佛位,经上讲四十二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都是无功用道,八万四千法门统统用不上,一个法门都用不上。只要一用法门,你烦恼习气全都起来了。所以他那个境界确实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分别执著当然没有,是这么一个境界,所以叫寂灭忍,在五忍里头叫寂灭忍。
成就之后,这是讲证无师道,就是我们一般讲成佛了。成佛之后,这肯定的,因为你在菩萨道的时候都发过大愿,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都发过,这时候一定要兑现。佛没有妄语,成道之后一定度众生。度众生是无功用道,怎么度法?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感应道交。《楞严经》里面佛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随心应量。众生有感,你自然就有应,这个感是有缘分的。每一尊佛成佛度众生的状况并不相同,有的佛度众生度得很多,有些佛度众生的数量有限,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佛在因地里跟众生结的缘不相同。我们可以说一句,缘都是没有条件、没有界限的,可以说都是广大而没有边际。虽然广大没有边际,每尊佛还是不一样。跟十法界一切众生缘最深、最广的,阿弥陀佛第一。这我们在《弥陀经》、《无量寿经》上看到的。十方诸佛如来度众生的法门虽然很多,决定有念佛往生弥陀极乐世界这一门,这肯定有的。换句话说,一切诸佛都代阿弥陀佛招生,跟阿弥陀佛有缘的他都介绍、推荐,可见得阿弥陀佛的缘是超越一切诸佛如来。你从这个地方去想去。所以他应化在十法界:
【劝引众生受持戒。】
这是最基本的,为什么?学佛首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先要做个好人。佛经里面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就是底下一句:
【十善业道悉清净。】
这个重要。『十善业道悉清净』很难,我们十善业道条条都做到了,但是做到悉清净可不容易,为什么?十善业道做到悉清净是如来果位。如果我们同学细心一点,你会看到佛像,特别是画的佛像,佛像顶上有个圆光。你看我们现在背景,毗卢遮那佛后面是圆光。画像通常圆光顶上写了三个字,多半是用梵文写的,也有用藏文写的,藏传的佛教大概都是用藏文写的,中国汉传佛教用中文写的,写法不一样,发音相同,「唵阿吽」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十善业道悉清净。所以十善业道悉清净是佛,做到究竟圆满。
我们凡夫把十善业道做到,这是粗相。如果十善业道我们真的很用心去学习,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你真做到了,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统统做到了,可是要问你,你执著有没有放下?执著没有放下;谁做到了?我做到了。你看我见没放下,我相没有放下,这个十善业道果报是什么?人天果报。所以《十善业道经》上佛说得很好,他讲到人天法,十善业道是人天法,是声闻菩提、是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都从这个根生长出来的,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所以你十善业道学得很好,执著没有了,执著放下了,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再把分别放下,那就是菩萨菩提;再把妄想放下,那是无上菩提。这你才晓得十善业道是什么戒律?是清净戒里面的根本戒。所以我们从哪里学?从十善业道学。
十善业道从前人好学,几乎在家、出家学佛的人都很容易做到,真的叫善知识,男女老少都能做到。现在为什么这么困难?这我们不能不细心去观察。为什么现在做不到?我们不要看别人做不到,首先要回过来想想自己,我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十善业道就没有佛法,前面我跟诸位报告过,不是说世间佛法没有了,世间佛法有没有与我不相干,问题是我自己有没有佛法?这个与自己关系才密切。我能把十善业道做到,我住在佛法之中;我没有做到十善业道,世间虽有正法久住,我没有沾到佛法,我没有佛法。你才晓得这个问题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从前人为什么学那么容易?诸位要晓得,从前家教好,从小,从你一出生,你的父母、你的长辈、比你大的人都教你做一个好人。教你的内容,总的原则、总的纲领就是弟子规。弟子规,父母没有教你念过,没有教你读过,而是什么?而是你的父母、你家里面的长辈,都是做出来给你看。所以他是用身教,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他就学会了,所以他有根。稍大一点,大概多大?三、四岁的时候,你会走路了,父母到寺庙里面去烧香拜佛,会带著你去,要带你到城隍庙烧香,你就受到道教的因果教育。《太上感应篇》我们也没念过,也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可是那里面讲的因果,真的我们全都相信,为什么?城隍庙去过几次,母亲带著你去看阎王殿,十殿阎王,会告诉你,你也会问,为什么这个人被剖肚子?为什么那个人会下油锅?为什么这个人会上刀山?母亲就告诉你,那人做了什么坏事,他就受这个果报。
这个教育是从小先入为主,根深蒂固。它很管用,它能叫你在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敢不谨慎。你看看不需要法律,用不著这些刑罚,自然他就能够小心谨慎,不但不敢作恶,连恶念都不敢想。为什么?恶念是意业,还是有果报的,何况言语造作!有这样的底子,学佛总得至少也是十岁左右,所以他接触到佛法,这十善业对他一点困难都没有。没有学佛的时候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学佛再这一加强很容易,原因在此地。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情形不一样,从小没有学过,老人没有教我们,学校更没有了。学校从前私塾老师教,会讲这些故事给我们听;改制之后,学校没有教了,老师认为这是迷信,绝口不谈。这些教育学不到了,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年岁逐渐大了,这些不好的习惯要改过来就非常困难。这是中国人讲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我们从小能跟善人在一起,自然就染了善的习气;跟不善的人,居住在不善的环境,自然就养成不善的习气,这不容易改。所以现在看到十善业道,害怕!
我初学佛的时候,有个同事年岁比我长,大我十几岁,他《金刚经》能背,《金刚经》从头到尾背一遍十三分钟,你看背得多熟。他怕戒律,他说一看到戒律,这样也不能做,那样也不能做,算了,干脆不看戒律,戒律碰都不碰,只研究经教,对经教很有兴趣。这我们现在都明白了,这一类是属於佛学,一生搞佛学,不是学佛,这要懂。学佛,有戒律的人就是学佛,没有戒律的人就是佛学。但是佛学,你要记住,不能解决生死大事,为什么?佛学是世俗间的福报,学佛是智慧,学佛是戒定慧。学佛才能解决问题,佛学不能解决问题。
佛学是什么?只研究经典的,我们现在人讲佛经哲学,他没有戒定慧。戒没有当然就没有定,定没有哪来的慧?所以他那个智慧是我们佛法讲的世智辩聪,是世间的聪明智慧辩才。经念得很熟、念得很多,真的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来跟你辩论,自己没有戒、没有定、没有慧。我们学佛,我们是属於哪一边的?是学佛这一边的、还是佛学那一边的?这要搞清楚。这一生当中要想真实得到受用,要学佛,要学佛那十善业道要精进,要真做到,这根本戒。具足十善业道才有三皈五戒,如果没有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是有名无实。
你们看看净业三福的次第: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想想看,这就是说三皈五戒的基础是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就没有三皈。三皈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想想看,你从思想到言行,每天是不是跟觉正净相应?跟觉正净相应,你有三皈;如果不相应,你的思想言行还是迷邪染,你就没有三皈。三皈没有,五戒当然就没有了,你就晓得十善业道多么重要。
可是十善业道我们今天怎么学法?我们今天要从弟子规、感应篇学。为什么?这是净业三福教我们的,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在《弟子规》里面;「慈心不杀」,在《感应篇》里面,在《太上感应篇》。所以第一句里面三个根,儒释道三个根,佛统统都有。这个三福,第一条像盖三层楼一样这是第一层,第二福是中间一层,最后一条是最上面一层,「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是第三。佛在经上讲得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讲得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修行成佛的人都是依这三个原则,修行证果的正因。你要是不遵守这个方法、这个原则来修行,你怎么会有成就?哪有这种道理的。
所以我们在今天,特别是现前这个时代,我们要不扎这个根就不能成就。如果希望这个根更稳固一点,你再加一个《沙弥律仪》,四个根,像一张桌子四个腿一样,稳稳当当,你决定成就。《沙弥律仪》在家可以学,它前面通在家戒,后面通出家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受过戒的人不能看。为什么?这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看了之后怎么样?怕你去批评出家人。出家人做的跟戒律不相应,你看了这个本子,那个做错、那个做错,你批评他。批评他,你造口业,你不够厚道,你常常见人过,是这个意思,并没有什么秘密在里头。佛是避免大家批评出家人,不要造这个业,叫你不看,没有其他的秘密,所以你懂这个意思。菩萨戒呢?菩萨戒你没有受戒也能看,也可以看。只有比丘、比丘尼真正是出家戒。沙弥跟沙弥尼、菩萨,没有受戒的人都可以看这个戒本,都可以学习,提升自己。
戒,总的来说,它的作用是防非止过,防范我们从思想到言行一切过失,戒律真正作用是这个。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性德相应,不要跟性德相违背。修行人,证果的人,从佛、菩萨到声闻、缘觉,他的思想言行跟戒律完全相应。他要不相应,他就不能证得这个位子。现在我们懂得了,世出世间区别在哪里?出世间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世间,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那是世间法。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这个戒律是人天的标准。佛经上讲,人天标准讲最低的就是讲十善,中品十善,得人身;上品十善,欲界天;下品十善,阿修罗。
为什么说阿修罗是下品十善?阿修罗的十善可能比人修得还要多、还要好,他的瞋恚、傲慢特别严重,好胜。就是他修的也是上品十善,这中上品十善,就是这个烦恼习气太重,傲慢、瞋恚,所以他在人间是人中的阿修罗,他在天上是天上阿修罗。你就晓得,天上上品十善,上品十善里面,他没有放下瞋恚、傲慢;他修中品十善,里面也带著傲慢、带著瞋恚。这些都是有大福报的,不是普通人。在人间是人王,人间这些国王、大富长者,福报虽然大,脾气很大,瞋恚心、报复心很重,这一类人。天上亦复如此。如果这个瞋恚傲慢没有了,这个人上品十善再加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他就会生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果修禅定,他就到色界天去了。这些因与果我们都清楚,清楚之后自己想想,自己将来会到哪里去?不要问人,很清楚、很明白。
十善的反面是十恶,十恶也附带说一说。十恶就是杀、盗、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瞋、痴。上品的十恶,地狱道;中品的十恶,饿鬼道;下品的十恶,畜生道。恶里面也有修福,修福是前面讲修布施,虽然是个恶人,他喜欢布施,他将来在恶道里面他有福报。下品十恶,这喜欢修布施、喜欢修忍辱,畜生道里面有福报的。像现在许多人家养的宠物,真有福报,一家人未必能和,可是对他的宠物没有一个不喜欢,这是什么?这是他的福报。在饿鬼道,饿鬼道有福的饿鬼叫多财鬼,像城隍、土地、山神,民间所供的鬼神,给他修庙,初一、十五去烧香拜拜,那都是有福的鬼。只有地狱没有,地狱是纯苦,没有享福的。为什么?地狱是瞋恚重的堕地狱。贪瞋痴,瞋恚堕地狱。
所以十善、十恶的果报要清楚,一定要知道断十恶、修十善,这是我们现前最重要的功课。有这个基础,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因为你已经是善男子、善女人,就决定得生。你信愿行这三资粮具足,如果没有十善业,不能生,为什么?你的心行不善,阿弥陀佛不会来接引你。因为接引你到极乐世界,你会跟那边诸上善人天天吵架、天天不和,闹别扭,把极乐世界和谐的社会破坏了。阿弥陀佛很清楚,不会来接引你,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学法?我们应该在这个世间学习跟什么人都能相处,都能和睦相处,那到极乐世界没有问题了。跟这个看不顺眼,跟那个不高兴,这不行,极乐世界去不了。所以学佛,先学做人,这非常重要。底下这一句:
【又令发大菩提心。】
你看不但要劝导众生,「劝引众生受持戒,十善业道悉清净」,不但要常常劝人,这个劝人一定是自己做到,你才能够感动人,还要劝导大众『发大菩提心』。净业三福里头这就是第三条。第三条头一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深信因果跟前面讲的不一样,这个因果是特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就是你相信念佛成佛,这就是净土法门。「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专修净土的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那就是净土经典你只选一种,或是选《无量寿经》、或是选《阿弥陀经》。要是选《阿弥陀经》,最好是读蕅益大师的《要解》,或者是莲池大师的《疏钞》,那个内容就非常丰富,一生读不厌。一面是读,一面是依教修行,一面是为人演说,劝导大家。
【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句是因。你这样的修学,你自己才成就戒光,就是除热光。除热光是戒光,持戒之光。再看下面第十三「忍严光」,它也是两首,把经文念一念:
【又放光明名忍严。此光觉悟瞋恚者。令彼除瞋离我慢。常乐忍辱柔和法。众生暴恶难可忍。为菩提故心不动。常乐称扬忍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是六度里面第三,忍辱从持戒来的,它是有先后次第的。能布施才能持戒,为什么?布施是放下,持戒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恶业,能持戒这才能忍。后后深於前前。就是这个光能『觉悟瞋恚者』,瞋恚、傲慢心重的人,在六度氛围当中,他能感觉到他的瞋恚、傲慢暂时伏住,暂时不起作用,有这种功能。所以『令彼除瞋离我慢』。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这个烦恼习气很重,所以在根本烦恼里面特别把它提出来。根本烦恼是贪瞋痴,痴后面有慢,慢是从瞋里面来的,你就晓得它严重了。
有我慢的人往往自己不知道,我没有傲慢,我很谦虚,自己都是这样认为。其实别人看到你很傲慢,自己很难发现。到自己能发现的时候,你自己有相当功夫了,也就平常人讲,你有相当的修养,你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过失。觉察到自己的过失就容易改过了。为什么人习气毛病改不掉?他不知道,他习惯了,不知道自己有过失,所以他就不会刻意去改过。特别是在境界里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他就有优越感,他不晓得每个人都有长处,他的长处我没有,我的长处他也没有。你能这样想,人跟人就平等了,平等心就现前了。
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佛心。你由这里就能体会到,傲慢把平等心破坏掉,也就是使你的佛心不能现前。这个傲慢是六道,不但是六道,从傲慢如果引发瞋恚、引发愚痴,那就变成三恶道,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六道凡夫统统都有我慢,所以我慢是俱生烦恼,也就是你生下来就有。法相宗里面讲末那识,第七识,第七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就是它有四个烦恼永远是跟著它的,不会离开它的。这四大烦恼里面就有我慢,真叫根本烦恼。
忍辱就是对治瞋恚、对治傲慢,是对它来的。叫人『常乐忍辱柔和法』,乐是爱好。这句话说得好,我记得弘一大师写《华严经》偈子,写了三百首对联,这一句话他写了好多次,「常乐忍辱柔和法」。跟底下这一句也可以配起来,『为菩提故心不动』,这两个配起来是一副对联。忍辱,顺境、逆境,顺境里面不起贪爱,逆境里面没有瞋恚,把心安住在与性德相应当中,这叫安忍。
我们在前几年,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我写了一副对联,「处逆境随恶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都不顺利,在这时候没有瞋恚心,「业障全消」。这消业障,没有瞋恚。「处顺境随善缘」,就是环境跟人事都顺心、都好,不起贪痴,你的福慧就现前。所以顺境跟逆境你要会学,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逆境里面消业障,顺境里面长福慧,都好。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境界里头去磨炼,境界天天来考你,看你能不能通过。
佛法里面教我们有三种忍,第一种是人害,这就讲缘,恶缘。他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人害,你要能忍,要不生瞋恚,没有报复的念头。我们学佛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不但没有报复、没有瞋恚,而且生感恩的心。这感恩从哪里来的?很多人就不知道。我们听到人家毁谤,应该认真反省,我有没有过失?有过失,你看人家毁谤,我才认真反省,真的我有这个过失,他提醒我,我改过自新,我要感激他。我没有这个过失,没有这个过失,大概过去生中有这个过失,这一生没有,过去生中有,还是要感恩他。所以有过则改,无则嘉勉,勉励自己不要犯他所说的过失,这不都是善知识吗?所以逆增上缘,我们自己境界向上提升,这考试通过了。
顺境也一样,也在考试。顺境最怕的什么?你起贪恋,这一有贪恋,立刻你就下降,你就堕落了。所以顺境里头要修忍辱,不贪、不恋。顺逆里头都要修忍,没有忍就不能成就。这个忍不是专门对逆境的,顺境里头更重要。在一般世出世间修行当中,逆境忍辱好修,顺境不好修。逆境里往往还能够让人激发道心,他能够向上;顺境淘汰人是最厉害的,你自己不知不觉堕落,这是特别要加以警惕的。所以人为的灾害要能忍。
第二类是环境,我们修学环境自然的灾害,譬如,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都要能忍受。饮食起居,有时候会丰足、有时候缺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马麦之报,托钵没东西吃。饥荒,荒年的时候,一般信徒都吃不饱,哪有东西供养出家人?要忍耐。孔子在陈绝粮,这是圣人,都示现给我们看,物质环境缺乏的时候要忍耐。现在的都市是比较好一些,还是有灾难,像我们在澳洲,我听说澳洲最近干旱,干旱缺水,我听人家讲,现在是六级控制用水;换句话说,你每天想洗澡都不许可,三天洗一次,严重的时候一个星期洗一次。家里面花草树木都不能浇水,都限制了。我们学院还算不错,我们打了几口井,水的控制是自来水,我们自己有井;用井水来灌溉我们的菜园、果木树,这可以,用自来水是决定不可以。遇到这些都要忍受。就是现在所讲的自然灾害,不是人为的,要能够忍受,不怨天不尤人。修行人跟一般人又不一样,修行人遇到自然灾害,这是自己没有德行。因为我们晓得,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没有德行,感召外面自然环境变异,使我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如果大家都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自然灾害就没有了。
第三类的是修行,修法也要苦行。譬如早晨早起,早晨的功课天天不缺乏,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认真努力学习、理解,还要落实。一定要把你所学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言行、生活,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而且要时间很长,长年,你没有耐心不能成就。世法亦如此,譬如在学校念书,小学要念六年你才能毕业,中学也要六年,你要是不能够忍耐,你就念不下去了。还要通过许多的考试,不用功、不发愤,你怎么能成就?
佛法更是如此,佛法我们现在很清楚、很明白,八万四千法门,五千多部的经典,是世尊给我们的增上缘。我们要会学,所谓善学,宗门里面讲「会么」,你要会,你要善学,帮助你觉悟。觉悟之后怎么办?觉悟之后你要会放下,你才能从世法转入佛法。如果不放下,你所学的是世法。近代人讲五乘佛法,讲得很好。世尊当年在世只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讲五乘加上人跟天,这《十善业道经》上说的。
譬如《华严经》,同样是《华严经》,如果我们没有戒律,我们连十善都做不到,我们学的华严,人乘的华严;假如我们能够做到上品十善,天乘的华严;我们能够放下一切人事物的执著,声闻的华严,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十信位的华严;再放下一切分别,那是十信位里面第八信、第九信、第十信的华严;如果能够把妄想也放下,那就是初住以上的华严,不一样!初住以上的那就超越十法界,十信位里面七信位的菩萨超越六道。所以七信相当於小乘的声闻,八信相当於缘觉,九信是菩萨,十信是佛,四圣法界。十法界,那个妄想没断。妄想断了就不在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同样学这部经,境界不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是很清楚、很明白,佛法没有别的,放下而已。所有经教这一开头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明白了,不再贪恋、不再执著了。我们非常坚固的控制的念头,你看对人的控制、对事的控制、对万物的控制,这个念头放下,占有的念头放下,不再为我了,那你的智慧就开了。这两样东西没有的话,头一关就通过了。我们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诸位想想,这十六个字都在控制、占有这里面,归纳起来是控制、占有。於一切法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就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说老实话,才能学《华严》。如果还有心要控制,还有心要占有,那绝对不是华严境界。所以说,有自私自利念头,不是华严境界;华严境界,那个心量是等虚空法界,跟虚空法界平等。这是讲这三种忍,我们修法要忍。
没有忍辱的功夫,这个忍实在讲就是个忍字,翻经的法师加了个辱。因为中国这个族群把辱看得很重。古人讲「士可杀,不可辱」,把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可以。所以翻经的法师,好,你们对辱看得那么重,忍辱,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就没有不能忍的。所以忍辱这个翻法是专对中国人的。在原文里头只有忍,没有这个辱字。这是翻经法师的一种苦心,特别提醒我们。
在经教里头也有一种说法,这是从印度传来原本的一个说法,就是忍。这个忍也有三种,身口意,身要忍,口也要忍,念头也要忍。这三个说法也非常之好。身忍,别人打你、骂你,别人打你的时候,就像什么?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身忍。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段故事在《涅盘经》里面,《涅盘经》里讲得很详细,《金刚经》只是提一提,举这么个例子。这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的伤害你、打你,能忍,杀你也能忍,这是属於身忍。口忍,就是别人的毁谤、辱骂,你能够不生瞋恚,没有报复,这是忍。别人打你,你身体受到伤害,也没有怨恨、也没有报复。第三种是意忍,这个意是不但没有报复,而且没有丝毫怀恨的念头,这是意忍,心里面没有。所以这是忍原本的意思,身口意都要忍。
忍是定的前方便,不能修忍辱,你就没有办法得定;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清净心从哪里来?清净心从忍辱来,这一定要懂。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无论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在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谚语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要不能忍,这个日子怎么过?所以一般人的确生活在痛苦当中。怎样你才能得到乐趣、得到生活的快乐?忍辱能带给你快乐。所以我们学佛要想在这一生成就,那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得成於忍」。
大乘教里通常讲两种忍,两种忍有好多种讲法,意思都能相通。第一种「众生忍」,於一切众生没有瞋恚心、没有恼害的心,即使众生加害於我,我能够忍耐。蚊虫来咬你,一般的时候,一巴掌就打死了。这时候就看你是不是菩萨?菩萨以六度心对它,它到这里来也是来托钵,也是来讨一碗饭吃。它来叮你,你就供养它,供养它是修布施;它咬你,你没有瞋恚心是忍辱;你不杀它是持戒,你看看六度前面三个都修了!你一巴掌把它打死,三个都没有了,你布施也没有了,持戒也没有了,忍辱也没有了,对一切众生。这个说法很好,应当要学习。对什么样的小动物都如此,何况对人!人确实比对这些小动物还难应付,后面我们会说到。
第二种叫「无生法忍」,这个高!无生是什么?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生当然就无灭。你能够对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道理,你能不动心吗?不怀疑,我相信佛说的话,我相信佛没有妄语,佛讲的话一定是真实。所以对无生法,这个忍有同意的意思、有认可的意思。我同意佛的说法,虽然不是我的境界,我能信得过,对佛能信得过。
另外,这个众生忍说得更详细一点,对於别人的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这个忍就是不执著,有感恩的心,不能没有感恩,有感恩的心。在这个事情里面生起贪恋,那就错了。受别人瞋骂、打害,不生瞋恚。这跟前面说法意思接近,可以作补充,我们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经典上原本的讲法,讲到忍辱,这是特别对中国人的讲法。尤其是对中国士大夫阶级,就是读书人。
对於法忍,前面说过,大自然的灾害能忍,不怨天也不能尤人。为什么?因素太多,现在自然灾害多,因素至少一半以上是人为的,也就是人不知道爱惜自然环境,任意的破坏地球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灾难。能够忍受,不怨天不尤人,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使自己的烦恼不生,心安住在道业上。我们念佛人,无论遇到什么灾难,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安住在佛号之中,安住在经教里面,这就对了,这样就没有过失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