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四讲)  2007/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九慧灯光看起,慧灯光有两首偈:

【又放光明名慧灯。此光能觉一切众。令知众生性空寂。一切诸法无所有。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犹如梦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我们看这两首。第一句是把光的名号说出来,这个光明叫『慧灯』。我们学习总是要记住,这一大段所讲的毛孔放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磁场、气氛,这个气氛里面有智慧。前面「具智光」,第八是讲的智,这个地方是讲的慧,接著就讲慧。我们看清凉大师有小注,这是第四段,「第四二光」,这二光就是智慧光、法自在光,就是这二光。「入理持法」,前面这智慧光入理,是教我们契入性理,也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法自在光,这是持法,受持如来正法。「初一」,就是慧光,「慧入二空」,二空就是人空、法空,这就是「义持」,在义理上受持,真正能够契入二空之理。这两首偈主要是说这个意思。『此光能觉一切众』。

我们先在这个地方略略的说一说智跟慧的区别,这在佛法里面说得最多,什么是智、什么是慧。有时候智慧的意思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智跟慧不是一个讲法,那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佛家常讲的智,智是对事说的,慧是对理说的。所以智,「於事理决断也」,著重在事。这个事的道理,实在讲事跟理是分不开,这事的道理你有能力决断,这叫智。

《大乘义章》里面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於境决断,说之为智」,这是把智跟慧都说出来。慧是什么?慧心安於法,法是一切诸法,著重在这个「安」字。什么叫安?对於一切诸法没有怀疑的心、没有迷惑的心,不迷就是觉,不怀疑、不迷惑这就是觉了。觉了的心是平安的,平和、安稳,跟我们现在所讲的心浮气躁恰恰好是相对的。所以这个境界称为忍。忍是什么意思?忍是承认的意思,是肯定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是认可的意思。佛这样说法我同意,我没有反对的意见,我没有疑惑,这就叫心安在诸法实相上。对於境界,境界是事相,宇宙之间的事千变万化,你有慧一定就有智,你就晓得事情来了之后,你怎么样去判断、你怎么样去面对,从这上来说这叫智。由此可知,智是对事讲的,慧是对理说的,这是智慧两个字意思不相同。

可是两个字,一个是里,一个是外,表里不同;但是表里实际上是一致的,所以智慧两个字我们常常连著说。譬如《华严经》上讲的,前面我们念过的,「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同是贯下去的,同一法身,同一个心,同一个智慧,同十力,同四无畏,没有一样不同。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不同?「出现品」里面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那就是为什么不同,佛说出来了,众生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常讲的三大类的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烦恼的头数,我们讲数量,是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能不能断得了?当然能,为什么?烦恼不是真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什么是本觉?法身、心性、智慧、十力、无畏,这是自性本有的。也就是佛在《华严》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我们对於大乘教稍稍契入一些之后,要转境界。怎么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的转变,转变什么?把一切众生看作真佛来看待。你能够这样转变,你真修行,这叫念佛,这叫想佛。《楞严》,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怎么能成佛?一切众生真的是佛,自己呢?自己也是佛,一点都不假。你跟十方诸佛如来同一个法身、同一个心性,心性就是法性,同一个法性,你怎么不是佛?只是他们觉悟,我们迷惑,他们是觉悟的佛,我们是个糊涂佛,这个说法诸位比较容易懂。他们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他统统放下了,我们今天妄想分别执著丝毫没有放下,不同的就在这个地方,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不同,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然后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理搞通了,这叫慧;在事上,事上我们以真诚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对一切众生,这是智。如果我们对一切众生还有分别、还有对立、还有矛盾,那叫迷,没有智。

想想《坛经》上惠能大师所说的,他见五祖的时候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怎么讲?我们一起学《华严》学这么久,这个答案应该很清楚,一点都不会含糊。慧是对於事实真相了解,智是在一切事相上没有分别,能生起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是智。我们在《坛经》上看,惠能大师对人是不是清净、平等、诚恳、慈悲心?真的,一点都不错,他对於下下根人都是恭敬礼拜。我们晓得他是大彻大悟,他是真的放下,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一点都不假。你看对人那么谦虚,对人都那么恭敬,一丝毫傲慢都没有,无论在言语称呼上、在态度上,我们在《坛经》上看到,那是我们修学大乘的典范、榜样。

所以我们要想真学,在这一生当中真有成就,这我讲了很多年,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深处跟一切人的对立放下,跟一切事的对立要放下,跟一切万物的对立要放下,先学不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为什么?他迷,他还没有觉。我现在是觉了,你觉在哪里?你能把对立放弃,你真的觉了。如果还有对立、还有矛盾、还有疑虑、还有冲突,你没有学佛。如果你说你学了好多年,你学了好多年在原地踏步,你一寸一尺都没有走出去。那个学佛叫什么?叫名字位中,有名无实。

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放下一寸,有一寸的利益;放下一尺,有一尺的利益。从哪里放起?从执著放起。佛菩萨的教诲是自己性德的自然流露,佛菩萨大彻大悟,他的言行教诲是从自性流露出来。他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这要记住,《华严经》上讲的,我们跟诸佛如来「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话佛讲得很多,我们为什么老是把它忘记?你要是从这上去体会得,这是慧,你自性里面的慧流出来。慧流出来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事相当中,你会跟佛菩萨完全一样,决定没有分别,你才真得受用,心开意解,真正的解脱了。

烦恼虽然没有完全放下,一点点放下,从这下手,你就有真功夫,你就有真功德。这个功德从哪个地方去观察?从日常生活当中,顺境善缘你不生贪恋,贪是烦恼,不生烦恼;逆境里面、恶缘里面不生瞋恚,瞋恚是烦恼。顺逆境界里面贪瞋不生,给诸位说,愚痴也就不生。所以贪瞋痴慢降温,下降。贪瞋痴慢下降,相对的智慧就增长,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智慧就增长。

你用这个功夫、用这种功德(这是真实功德,这不是福德,这是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你有把握往生。不像别人求往生,永远还打个问号在那里,你真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烦恼习气太重,放不下。我遇到好几位,是我们佛门里面一般人称为高僧大德,我遇到过。我们在一块讲真话,大家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问问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没有一个人敢说有把握。我们细细观察,这么多年经教的薰习,用经教标准来观察,他真没有把握。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有放下。人与人之间他还有喜欢的,还有尊敬的,还有讨厌的,还有不喜欢的,这就不行。这你想想看,对立没有放下,我们讲头一个要放下的,对立没有放下;疑虑没有放下,怀疑、顾虑、患得患失;矛盾没有放下,不要说跟人事物的矛盾,自己本身的矛盾都没有放下,冲突当然不能放下。

这是我参与联合国多次的和平会议,我常常提醒大家,从事和平工作必须把这个东西放下,你对於和平工作才知道怎样做有效果。如果本身这些问题没有放下,也就是说你自己的内心没有做到平和,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和谐?怎么能帮助国际双方的和谐?做不到。所以这和平会议年年开,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是愈开愈乱。要问,冲突能化解吗?和平能实现吗?答案都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在今天世界多少人怀疑,真的是包括学者、专家。在中国,世界上的人承认,中国的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先生,梁先生最后的谈话已经出版了,他谈话是用录音录下来,照著录音带写下来的。里面他就怀疑,他说这个世界还能好吗?我也是遇到多少专家来问我,这个世界还能和平吗?能。

半个世纪之前,一九七0年代的时候,英国汤恩比博士已经给我们提醒,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这个提示,好!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这么说。我读到这个书之后,我也问过很多人,我说今天讲儒,提到儒大家一定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读这些东西的人不少,现在在外国,汉学很时髦,许多著名的大学都有汉学系,这么多人在那边研究、在那边学习,能解决问题吗?好像无济於事。大乘佛法学习的人也很多,真能解决问题吗?汤恩比博士的话是不是说错了?我们要冷静去思惟观察,他的话说得没错,可惜怎么样?听的人没听懂。

不但外国人学儒、学佛、学道解决不了问题,今天中国人学儒、学佛、学道也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大家看到儒释道,看儒释道的花果很美,疏忽了儒释道的根,儒释道的根不美,疏忽了根。所以看到、研究这些东西,就好像在花瓶里面插花一样,端出来很好看,死的,不是活的。所以我说汤恩比的话没错。要怎样能帮助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找儒释道的根,根是活的,根有生灭,根有生机,不相同!

儒的根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教学的根本,家教。集中国过去家教大成的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弟子规》,一定要从这里学起,不从这里学起,你学儒释道都没有根。而儒的根是根之根,中国古代都受过家教,五千年的传统。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第一个老师是谁?母亲是第一个老师。你母亲有没有教你?你会答覆我,没有教。为什么没有教?母亲的母亲没有教她,她怎么会教?再往上推,老祖母的母亲也没教她,大概追到什么?高祖母,接受过这教育。为什么不能传下来?这不能怪她,是中国近一百年,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政权不稳定,军阀割据,接著日本人的侵略,八年抗战,把中国整个社会打乱了。

我十岁离开家乡,逃难,逃什么难?日本人侵略中国。十岁到十八岁,八年抗战,我走了十个省。你就晓得居无定所,在一个地方最长久的住半年,最短的住一个星期,每天靠走路,跟家庭完全脱离,流离失所。所以从小就要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教育是什么?学习自己照顾自己,洗衣服、烧饭,就是你自己脱离家庭之后你要还有能力活下去,那时候大家都重视这个教育。所以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当然疏忽,想教也教不到,儿女不在面前,小孩的时候父母都不在面前。抗战时候,政府也顾虑到,像我们那种年龄都收编在流亡学生,国家办了很多学校,专门收这些流亡学生,公费的,进到学校读书,吃饭不要钱,还有衣服发,就跟当兵没有两样,国家来养你。逢年过节都不能回家,为什么?距离太远,路太远,没有交通工具,要走很多天,非常辛苦,都愿意留在学校读书,过这样的生活。

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那几句话就是讲我们现代,这三千年前所说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我们上一代没有学到,现在真的是疏忽,没有人教,你不能够责怪。可是今天圣贤教育疏忽,果报现前,果报是这个世界变成乱世。有史以来没有像现前社会这么混乱,冲突、矛盾决定不能避免,安定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要想恢复,一定要恢复到圣贤教育。

汤恩比说的话就没错,儒家的根,从根学起,《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你从根本学起,世界有救,有前途。我这些年在联合国做了多次的主题讲演,把释迦、孔子这些圣贤办班教学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能信的少,不信的大多数。这些不信的人来告诉我,法师,你讲的是很好,这是理想,不能落实。所以我们不能不做试验,这在我老家汤池,我们来做办班教学,搞一个文化中心,把《弟子规》这个教学试试看有没有效?没想到,一试真有效果,真的成功。

这说明古圣先贤所教的,汤恩比博士所讲的,不是假的。只要有信心,从根做起才行。根之根,就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都很简单,文字都不多,《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感应篇》大概一千五、六百字的样子,《十善业道经》稍微长一点,也长得不太多,跟《弥陀经》的分量差不多,《弥陀经》是诸位常常念诵,印在一起薄薄的一小本。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儒释道的根,只要从这个地方栽培,有这个基础,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都会有辉煌的成就。

千万不要把这个根看轻了,以为这是教小孩的,你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做到没有?就如同唐朝时候的白居易,这诸位都晓得,中国的大文学家,他做杭州太守,就是现在杭州市市长,有一天到西湖去玩,遇到鸟窠禅师。什么叫鸟窠禅师?这个出家人他在树上结了一个小蓬,像鸟窝一样,他住在树上,所以大家都叫他鸟窠禅师。白居易碰到他,就问他:法师,什么是佛法大意?你不必多说,很简单的告诉我,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窠禅师就说了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是哈哈大笑,这几句话三岁儿童都能说得出,还要你来讲吗?鸟窠禅师回答他的话说,「三岁儿童虽道得」,他说得出,「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脸上一下就沉下来,想想是真的,三岁小孩会说,八十老翁做不到。今天我们好好的反省,儒释道的三个根,你看起来很容易,真的八十老翁都做不到,你怎么可以小看它?所以说是,不是细心冷静去体会,像白居易这样的人听到鸟窠禅师说这四句偈都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在《老子》里面讲,下士闻道就会哈哈大笑,不笑就叫道了。在老子这个标准里面,白居易是下士。但是他觉悟得很快,鸟窠禅师一说出来,八十老翁做不到,他马上就惊醒。这一段记载留在佛门里面是一段佳话,公案。

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记住放下而已。特别是世尊给我们做的榜样,参学十二年,最后彻底放下,彻悟成佛。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的,没有参学,听到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顿悟,顿证。惠能大师的放下跟释迦牟尼佛的放下境界完全相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放下之后一切法都贯通了。就是我们在前面念的,「於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世出世间所有的法全通了。所以他不在学,在放下。经上这些开示是最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真的能够依教修行,这一生的成就非常可观,念佛往生也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至少是在方便有余土,甚至於可以断言,实报庄严土你很可能有分。这是《华严经》对我们很大的帮助。

这一句话里面说,「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为唯一佛智」,唯一佛智就是佛三种智里面的「一切种智」。成一切种智,这个人就是佛,成道种智是菩萨,成一切智是阿罗汉。一切智是知法总相,总相是空相,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所以他把执著放下,为什么?执著是决定错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一切的执著完全错误。阿罗汉明白之后,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他对於一切法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如果在一切法里头有控制,要听我的,要我所有的,他是凡夫,他是六道凡夫。头一个要把这个念头舍弃掉。

你为什么能够舍弃掉?你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知道。真正知道这个,这是慧;放下这些执著,那是智,这智慧两个字,你就晓得它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慧能了解事实真相,智就能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放下,诸位要知道,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事有理空,相有性空。在我们没有见性之前,因果不空;见性之后,像法身菩萨一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化在九法界里面还要示现因果不空。做这个示现的目的,没有别的,启发众生真实智慧。一切种智是圆满的智慧,诸位要晓得,一切智、道种智这两个合起来叫一切种智。阿罗汉只知道总相,不知道别相;菩萨是总相、别相都知道,没有达到究竟;到佛才究竟圆满,所以称一切种智。

佛在经上为我们所说到的,「一相寂灭之相」,这要细心去体会。禅宗里面讲,「识得一,万事毕」,一心一智慧,一心是能证,智慧是所证,就现前。一相没有相,有相就不是一相。所以它这个一不是数字,一是形容,为什么?你心一起心动念就二了。一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个相是寂灭相,这个相是真相,真相是寂灭相。这什么境界?从理上讲,常寂光净土。一相,一相的理是常寂光净土,一相的事是实报庄严土,这个境界高。实报庄严土是一切诸佛如来自己住的刹土。

这个自己住,你不能够执著这些名词、这些言说,执著名词、言说,你完全不能体会。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的教诲,听经,离言说相;读经,离文字相,离名字相,名词术语,离心缘相。那是什么境界?那就是寂灭相。你才真正懂得如来所说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只要你起心动念你跟佛就隔一层,再有分别就隔两层,再有执著就隔三层,你会把如来的意思统统错会了,那你对於这经教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

从这个地方你冷静去思惟,你就晓得真难,真不是容易事。可是佛法里头没有难易,难易是二法,六祖说的「二法不是佛法」;没有真假,真假是二法;没有生灭,生灭是二法,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意思说得深,完全是真话。所以,你真正能够体会到寂灭,外面种种的行类、相貌,外面是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在讲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一切众生,你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是你自己心现识变。惠能大师开悟最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整个宇宙一切万法哪里来的?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你自己的心性是能变,外面的万法是所变,能所不二,你怎么会不知道?当然知道,这叫做一切种智。所以一切种智,严格的来说还是对事来讲的,它是智,它不叫慧,它叫智。所以智一定有慧,没有慧解,它哪里有智?

用这个智,观空假中三谛。我们讲一相,见到一相,一相是见到体,就是见性。见到一相,一相是寂灭相,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见性,明心见性,在天台讲这是「观中道」。如果在另一方面来看,「种种行类现相皆知」,就是对於宇宙万法我们讲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双照空谛、假谛。这是天台家讲的「一心三观」,这是佛的境界。把层次降低一点,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也就是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的境界。我们真正能把这些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它的性相、理事、因果能体会得少分,这不是多分,少分,心里没有疑惑,生起清净信心,那你现前的境界确实烦恼轻、智慧长。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你自然懂得如何去相处,会相处得很美满,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事上会做得很圆满,这叫有智慧的人。这都偏重在智上讲。

在慧上讲,大乘教里面为我们解的什么叫慧?「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这叫慧。这个事理就是事之理,能够分别一切事的理。所以又有一个简单的说法,「又通达事理之作用」,这叫慧。智跟慧虽为通名,然二者确实是相对的。可是你要看这上下文,有时候智慧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智慧是两个意思。「达於有为之事」,这事相叫智,达是通达。你看前面第八,具智光是智,它的经文里面,「令於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善说法义无亏减」,你看都是从事相上,所以它是智。

「达於无为的空理」这是慧。你看一个是有为的事,无为之理,就是事之理。事之理是空,万法皆空,万法是事,万法之理不可得,理是空的。这个空理就是法性,法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在前面我们曾经有几次学习过。如果用唯识阿赖耶的四分来讲,你就很容易懂得。阿赖耶的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四分是一体,自证分就是法性,下面的三种都是法相。法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心,就是第一义谛。佛教说的名词很多,有几十个名词,佛为什么这么说法?叫你不要执著名相,名相是假的。你要从名相里头了解它真正的意思,这就行,决定不执著名相,所以他说很多名相,用意在此地。

法性就是真性,就是本性。证自证分是法性里面本有的智慧般若,你为什么晓得有个法性?你晓得有法性那是智,你知道那是法性里面的智慧。智慧像灯一样,可以照外面,也可以照自己。所以那是佛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如来智慧就是证自证分,这是本有的。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来的,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它就现前,这个智慧就现前。这个智慧指宇宙之间一切万法,万事万法。见分是精神,不是物质,相分就是物质。所以精神、物质从哪里来的?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是能现能变,见相两分,就是精神跟物质,都是所现所变,这就很好懂。所以达於无为之空理,无为之空理就是法性,就是自证分。你能够通达自证分跟证自证分,这是慧;你能通达见分跟相分,是智,这样说就好懂了。你就晓得大乘教里智慧的定义,智慧两个字的讲法。这是说得比较深一点,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理解。

相宗里面讲,什么叫慧?「云何为慧。於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业就是用,性就是体。你对於所观的境界你有能力拣别,才能够断一切疑惑。你对於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性相、理事没有疑惑,这是慧。再说,「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经上用的这个比喻好,为什么?得失太现实了。得失都是假的,得失在百法里面它属於哪一类?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决定没有这个事实,完全是个错误抽象的概念,不是真的。所以它跟心不相应,跟心所法也不相应,跟色法也不相应。它跟心、心所不相应就是它跟精神不相应,它不属於精神这一边;它跟色法不相应,它也不是物质那一边。它是从精神、物质里面产生一种幻觉,错误的幻觉,根本没这个东西,就跟我们讲的妄想分别执著一样。

这些东西它真的是有,虽然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是不能把它看破,不能把它放下,它真起作用。作用是什么?作用是障碍你的智慧,把你的智慧变成愚痴、变成烦恼;先变成痴,然后从痴里面就变成贪瞋慢,变成无量无边的烦恼。要知道无量无边的烦恼本来是智慧,本来是无所不知。所以悟了的时候就变成智慧,迷了的时候智慧就变成烦恼,智慧跟烦恼不二,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举一个例子教我们观察,得失俱非,得失都没有,这是慧。慧在这里起作用,决定了知得失俱非。我们在得失里面都没有烦恼,得到很好,失掉也很好;得到了,没有欢喜心,失掉也没有什么懊恼,永远保持心平气和。这里面事上得失的因果你就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为什么有得有失?用世间的话说,命里早就注定了。

下面有一句话说,「又五力之慧」,五根五力,五根的慧,五力的慧,五力的慧是「有能除烦恼之力用」。你要晓得,此地除烦恼就是把烦恼放下。没有智慧的人烦恼放不下,烦恼能放下,说明你有智慧。所以烦恼为什么那么样的难放下?现在我们搞清楚,放下见思烦恼,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超越六道轮回,不在六道之中;你能放下分别,那就是放下尘沙烦恼,你就是菩萨;放下无明烦恼,你本来就是佛,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为什么我们放不下?我们想成阿罗汉都做不到,别说大阿罗汉,小阿罗汉,最小,小阿罗汉(须陀洹)都做不到。什么原因?现在明白了,没有智慧。慧是看破,智是放下。我这样解释法大家就更明白。

但是智慧又是要从放下它才能够恢复,你不放下就决定不能恢复。所以菩萨修行六个法门里头,头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叫你放下,放下就恢复自己自性里面本有智慧。你不肯舍,怎么行?我们现在讲,有舍财的,也舍得很多,可是他还有个东西不能舍,什么东西不能舍?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不能舍,这个东西放不下;对於经教里面的疑惑不能放下,跟一切人事物之间的控制的欲望放不下,占有的欲望放不下,这是大障碍。纵然你布施钱财,千百亿万,这做功德,你的果报全是世间有漏福报,不是功德。为什么?功德是生智慧,你不生智慧,你才晓得这个东西多严重。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几十年来,常常劝勉同学,你们听我早年的,还没有录相,听我的录音带,我讲过多少!一定要放下控制,要放下占有。为什么叫你放下控制、放下占有?因为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你还要控制它,你还要去执著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连虚妄里头你还生控制、生占有,岂不叫大错特错,关键就在此地。你能把这一关真正参透,对於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控制的念头,不再有占有的念头,这里引用的讲的得失,没有得失。

再想想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典范,人家把王位舍掉,荣华富贵的生活放弃掉,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晚上睡觉找棵大树底下打个坐,我们中国人讲打个盹就好了。人家的精神、体力非常强壮,禁得起风吹雨打日晒,禁得起,三衣一钵,我们世间人看苦行僧的生活,他快乐无比。世间人没有比释迦牟尼佛快乐,孔颜之乐,跟释迦牟尼比还差一等。我们想这什么力量?没有别的,智慧,真的了解事实真相,不再有这个念头,得失不关心,不会放在心上,心地永远真诚。

所谓的真诚,就是一念不生。有念,心就不真、就不诚,有念是妄心,有念就是虚情假意。真诚心,它起用自然是清净、是平等,对待外面一切众生自然是慈悲。为什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怜悯一切众生。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很可怜,那是什么?他迷惑。为什么迷惑?大乘教里面讲,「真如不守自性」,就是说他迷失了自性,才产生这些错误。这些错误,实在讲,在没有回头、没有觉悟之前,够他受的。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教诲,那种慈悲护念从来没有间断过,不管众生用什么心态对佛菩萨,佛菩萨从来没有改变过。

智慧这两个字,大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就看经文,这两首偈。『令知众生性空寂』,这个慧灯,慧光,它能够帮助众生体会到相有性空。能生的法性是空寂的,所生的现相怎么会真有?哪有这种道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现相好像是真有?我们看错了,没看到事实真相。如果你看到事实真相,你自然就放下。事实真相是什么?所以这个地方「众生」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讲现相。现相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这个地方众生不是讲一切人,人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也是个现相,所有一切现相,包括时间跟空间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

《华严经》在前面讲,无量因缘,讲「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最初跟诸位学习的,无量因缘不是单纯。无量因缘谁晓得?你自己本来就晓得,为什么?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不知道?现在不知道了,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才完全不知道。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全都知道。能知道整个宇宙一切现象,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跟这一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同。凡所有相就是众生,皆是虚妄就是性空寂。性空寂,相是虚妄,真正是了不可得。

你们可以听听钟茂森居士讲的科学的报告,科学家最近发现的,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物质现象是无中生有,这很不容易发现到。在我的想像当中,他的发现是用数学推算出来。观察,我们现在科学仪器恐怕还观察不到,是从数学里头推断的。因为它这个现相无中生有,无就是法性,法性现相,那个相是刹那生灭,就是那个相存在的时间太短暂,短暂到我们无法想像;我们今天讲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十万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都没有办法形容。我们看到好像现相存在,就是这生灭相的相续相,很难懂。

我们常常用看电影,电影的银幕,电影银幕这个现相我们知道得很清楚,那是幻灯片。这个放映机镜头打开,一张幻灯片就照在银幕上,马上关起来,换第二张。一秒钟换二十四张,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就已经把我们的眼睛欺骗,我们认为那是真的。事实上我们现实的这些森罗万象它那个速度是多快?《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里面所说的,我跟诸位做多次报告,那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方便说,我们已经就无法想像。照《仁王经》上讲,大概是一秒钟的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它的时间就那么短。一秒钟,像我们电影放的放映机,放多少张幻灯片?一秒钟放出二十一万六千张幻灯片,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实际上的速度比这还快,还要快很多倍。所以这是佛的方便说,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真的。

你要在一切现象上,要是起分别执著、起妄想,大错特错。那真的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你怎么这么可怜?可怜不是说别的,说这桩事情。对这事实真相完全不知道,你在这起了妄心,想控制它,想执著它,实在讲连自己的身、连自己的念头你都控制不了,你都占有不了,你还能占有身外之物?哪有这种道理!又不晓得这身外之物全是你自己的,为什么?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你看六祖讲得多清楚,「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一切都是你自己所现的,全是你自己的,你何必还在这个要占有,那个喜欢、那个讨厌?没有这必要了。

所以真的我们现在才真正知道佛给我们讲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跟我们讲些什么?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此地这一句经文里头,众生就是法相,空寂就是法性,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性相不二。相有,有是幻有,不是真有,它的时间太短。性是真有,空寂是真有,现相是幻有。佛法里面把这现相也叫妙有,叫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性是真空,真空为什么不空?它能现妙有,就是说它能生万法,所以它不空。虽生的万法,万法又了不可得,还是归於空寂,你千万不要认错,不要看错,不要会错了意思,你就是佛菩萨。

底下这一句话说得好,『一切诸法无所有』。一切诸法无所有,你就千万在一切诸法里头,我们常讲,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占有,你不能控制。就像看电影一样,在电影院里你看电影,你可以在那里享受,你决定没有办法控制它,你也没有办法占有它。我们用看电影这种心态来看这个世间、来做人,你就会很快乐,无论什么境界,再好的境界,你不会贪恋,为什么?贪不到;再恶劣的境界你也不会去悲伤,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世间确实是这个样子,这叫「诸法实相」

《般若经》上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彻底透彻了解,是谁?是佛,佛才能究竟。谁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个诸法实相你就完全透彻明白,不用学。惠能大师没学过,学不到的,学也是冤枉;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去学了十二年,没用,最后统统把它丢掉,统统放下,这管用。真实智慧,真实德能,真实的才艺,真实的福报,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所以晓得这个,要不要向外贪一点?不要,那个念头断尽了。

在此地再跟诸位透一个讯息,这都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就以释迦牟尼佛、惠能大师做例子,他们在世的时候,跟我们在一起,我们看到好像跟我们过的是同样生活,而实际上给诸位说,他住净土,我们住秽土。净秽从哪里分?净秽是从你自己心里分。我们现在晓得,释迦牟尼佛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他住的是什么世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我们凡夫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在,我们住的是秽土,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不一样!

这个道理,我们所体会到,从哪里体会到?佛在经上说了,把这个消息透出来,哪一句话?「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都是透给我们的讯息。你如果真的能够把执著放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一点点执著,你现在身跟我们一起,实际上你住什么境界?你住四圣法界,你不是住在六道。那你在六道,你在六道是给我们做示现。你的净土你享受到,你的净土我们享受不到。高层次的能看到低层次,低层次看不到高层次,你在你的境界上看到我们是生活在六道轮回当中,你住净土。

所以佛门的绘画,表法,也很有意思。你看画的佛菩萨在我们人间,他站在莲花上,表示什么?表示他在净土,我们在秽土。有意思,不是随便画的。为什么不画个佛菩萨生活跟我们一样站在泥土地上?没有,他为什么要画在莲花上?不一样,不同的境界。佛陀的教诲没有别的,希望我们返璞归真,回头是岸。华藏、极乐是我们自性变现,佛祖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净土在哪里?心净就是,没有一处不是净土。所以「此方即是极乐,极乐即是此方」。由此可知,整个关键都在自己,决定不在别人,决定不在身外。

后面这首偈,『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演说」,克实而论,就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讲般若。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第一部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在定中讲的,凡夫没有人知道。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证道之后继续在菩提树下打坐,他在入定,这个入定的时间也比较长,经上讲二七日中,也有经上讲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两种说法都有,我们也不必去执著,到底争论是十四天、还是二十一天,那你就又生烦恼,又生妄想分别执著,不用去争论。问题是我们把这些争论放下,你才能入境界,你争论入不了境界。

这个时间记载,记载二七、记载三七,那是记载的人他的境界,我们怎么会晓得?智者大师的故事给我们证明,智者大师是中国人,天台宗的祖师,唐朝时候人,去释迦牟尼佛已经一千多年。他老人家讲《法华经》讲到「药王菩萨品」,他入定了,给诸位说,就在讲经讲台上入定,入定的时间多长我们不知道。出定的时候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现在还没有散,还在那里讲,我刚才入定的时候到灵鹫山,我还听了几句经文,他在那里讲经。你就晓得法华会没有散,任何一会都没有散,只要你有这个本事,你就可以亲自参与听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经的法会。

所以这个经,没有讲时间,你看「如是我闻,一时」,这一时妙极了,什么叫一时?你一心不动的时候,时空完全打破,时间、空间都没有,你就能回到过去,你也能走到未来,时空没有了。你可以去听,你想听《华严经》,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华严经》,你就能参与;你听《法华经》,灵鹫山现在还讲《法华经》;你听《金刚经》,只树给孤独园那也在讲《金刚经》。同一个时候,一时。所以四十几年所讲的经,一时。到你心一的时候,妄想杂念统统没有了,这些事实真相你就全了解;而且你还有能力一时遍听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你能够同时遍听。

诸佛菩萨讲的这个经从来没有中断过,你要喜欢听经的话,你永远都听不完。你要想毕业的话,随时就毕业了,为什么?听一句都全通,你知道吗?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一句,就全通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这是不思议境界。《华严经》末后一品,你看《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没有时间的障碍,没有空间的障碍,没有先后的障碍,没有远近的障碍,这才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演说,为一切众生演说,演说什么?「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就是《金刚经》上四句偈意思一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讲相;讲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露水,时间很短,太阳一出来就没有,闪电就更快了。告诉你这个现象不是存在的,它存在的时间太短,佛用这个方法来形容。

『乃至犹如梦影像』。你看梦幻泡影有个梦、有个影,这个相是幻相、是妄相,不是真的。佛说的这个都是讲我们今天现实的世界,我们以为真的,我们是错会了,看错了、想错了,这个看错、想错,当然我们也说错了、也做错了。这些错误,总的来说就造业。所造的业无量无边。业有力,这个力是什么?能把这个境界转变,这个道理你要懂,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想都是不善,所以业力就把你这个境界就变成不善,变成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所以饿鬼、地狱、畜生从哪里来?是你心想生的。你心里不想,本来没有。我心里不想,这个饿鬼、畜生、地狱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了?有,为什么有?你不想饿鬼、畜生、地狱,但是你想贪瞋痴,贪瞋痴有没有?有,那就行了,贪就是饿鬼,瞋就是地狱,痴就是畜生。

贪,我们举例子举贪心,我今年学了佛,我把世间法都舍掉,不贪,对佛法贪,你没有舍掉,没有把饿鬼道舍掉,贪佛法,你说糟不糟糕?烧香要烧头一炷香,别人烧头炷香你就发脾气,心里不高兴,瞋恚在,地狱还在。烧香、拜佛还要下地狱,为什么?下地狱是瞋恚心,不是说烧香、念佛就能够离开地狱,不是。瞋心断了,地狱就没有了;贪心断了,饿鬼就没有了。这个道理你要懂,你必须要参透,你才能真正帮助自己、成就自己,解脱迷惑颠倒,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六道三途。如果更殊胜一点,永远脱离十法界,这个方法,净土是最有效果的。

尤其是现在,现在这个世间浊恶到了极处,人的迷惑颠倒,造作极重的罪业,感得世界末日,这人多苦!我们要救自己,除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要怎么念法?有空就念佛,不要再搞别的法门,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个世间好也好,不好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干,你要这样想法。事实上真的是不相干。一句佛号念到底,用真诚、清净、慈悲心去念。我念佛成就了,自然会感动很多人,自行就是化他,自他不二,这是真正自度度他。如果不念佛号,还想别的,那就糟了,继续再造业,果报无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