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0讲) 2006/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今天这堂课我们还是要继续学习天台大师所讲的善恶。他讲六种,前面「人天善、二乘善、小乘菩萨善、通教三乘善」我们学过了,今天我们看第五,「别教菩萨善」。「见中道之理是善」,这个比通教高明多了,「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中道不圆,「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跟圆教比它就不善,跟前面四种比它是善,所以圆教妙中,著重在这个「妙」字。他所行的是「带方便不称於理」,所以也是恶,「故涅盘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这个地方讲的邪见我们要知道,它跟圆教比是邪见,绝对不是我们这个等次的人所讲的邪见,跟圆教比他还是邪见。所以圆教的妙中,那才是佛经上所讲的佛知佛见。
大乘教里面常讲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有等次的,在哪个阶段的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是绝对的。所以正知正见,有人天正知正见、有二乘正知正见、有通教正知正见、有别教正知正见,这是有等级,有等差的;但是讲到佛知佛见,那就是圆教的妙中。这是重要的佛学常识,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别教菩萨见中道了,跟通教的不一样,通教还是有二边。这个二边前面跟诸位说过,他不是执著,他有分别。执著他放下了,通教菩萨放下了,也就是说六道里面的分别执著他没有了,可是在四圣法界里面,四圣法界里头没有执著,有分别。
譬如像阿罗汉,阿罗汉虽然执著断了,执著习气还有,所以阿罗汉在四圣法界要把习气断掉,才能向上提升。他的上面是辟支佛,在辟支佛这个位置上就要断分别,分别断了他又提升了,他升为菩萨。可是菩萨分别习气没有断,这个道理要懂;分别习气断了,在十法界里头他就进入佛的位次,十法界里面的佛,分别习气断了。再破一品无明,他就脱离十法界,那一品无明破掉之后他就是圆教了,纵然是别教,那就是别教初地的菩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别圆不同,这是说明根性不相同,断烦恼是一样的,智慧不一样。所以,真的值得赞叹的是圆顿根性!圆顿根性从哪来的?给诸位说,不是天生的。天生的是平等的,天生的就是本经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叫天生,大家是平等的。根性是什么?根性是无量劫来烦恼习气薰习的不同。迷了自性,在六道里面受烦恼习气的薰习,薰习里面就有善、有恶。善里面,就像天台大师所讲的六种不同的善,你是接受哪一种善的薰习?我们现在所讲的,这几年特别提倡的,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落实的弟子规、十善业道,人天善。为什么我们不提升一点?诸位要好好去想想,人天善都做不好,都做不到,二乘、通教你能做到吗?
在大乘佛法里面,十善业道是人天善,是小乘善,也是二乘善,一直到大乘圆教,都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今天我们佛门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十善有没有做到?十善要是做不到,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弥陀经》上讲得清清楚楚,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极乐世界的住众是上善之人,我们连下善都做不到,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佛号念得再勤,念得再多,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经典无论大小乘,你一展开,你看看佛叫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然后你才晓得,十善业道对佛法的修学是何等重要!条文不多,只有十条,很容易记,可是十条怎样解读,那就有浅深不同,在五乘佛法里头有显著的差别。人天乘的解读跟儒道就没有差别,能会通;三乘的解读就超过人天;别、圆的解读跟三乘又有很大的差别。诸位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读到,这是世尊自己宣说的,从人天,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乃至於如来果地,都是以它为根本,十善修到真正的圆满就是究竟果觉。所以我们的修学不从弟子规,怎么能够检验出自己的过失、自己的不善?必须知道自己不善,这是觉悟,把自己的不善改过来,这叫修行。
为什么现代我们佛门弟子做不到十善?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善,以为自己很善,就是不知道自己过失。也不愿意别人批评他,别人给他过失指出来,他还得反驳,不能接受,他怎么能够改正自己的烦恼习气?修行就是修正,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叫修行。所以一天一天过下去,无过可改,没有过,不知道自己过失,他怎么能成就?这些道理、这些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要是不知道,这一生想成就就难了。遇到最殊胜的法门,易行道的净土,都不能成就,那还说什么?所以,善恶不能不辨别清楚。
别教菩萨,我们常讲「二边不立」,这就是中道,他空有二边都不立,这是中道。那么你再仔细想想,他圆不圆满?他的中道跟二边又对立了。执著里面的对立我们容易懂,但是你要不放下,它成了障碍;分别里面的对立就更微细,妄想里面的对立就更细了。别教菩萨也是有等级的,别教的佛果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因为别教的初地跟圆教初住平等,就是断烦恼平等,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真的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了。到一真法界,这两种根性差别很大。圆教初住菩萨所契入的中道是圆融妙中,而别教菩萨所契入的中道是二边不立,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中道,这个中道跟二边又对立了。你才晓得这个事情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分别的习气,这是习气起作用。起心动念他自然成了习惯,总的来说是边见。
我们晓得,边见是小乘初果就断了,阿罗汉决定没有这个执著,分别有,刚才讲了;不但分别有,妄想里头也有,愈来愈微细。破了一品无明,妄想断了,妄想习气没断,不过在一真法界里,这个习气对於修学来讲,没有什么大障碍。由此可知,这个习气薄,并不严重,可是它还是会起作用,障什么?障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障这个。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别教菩萨不是不清楚,比通教高明多了,我们跟他比是望尘莫及。我们心目当中他是大圣,他是佛,他是大菩萨、摩诃萨,可是他跟上面比就不如了。上面怎么样?上面不但二边没有,中道也没有,那叫妙中。换句话说,别教菩萨有中道,这就是讲隔历之中道,不圆,隔历就是不圆,所以他见不到圆教圆融的妙中。这就是刚才讲过了,分别,这是分别习气产生的障碍。
可是修学确实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不相同的原因是无量劫来我们在佛法里面遇缘不同,这是善导大师的话,遇缘不同。如果你在六道里头,过去生当中常常接触到圆教,哪些是圆教?《华严》是圆教、《法华》是圆教、《楞严》是圆教。接触到这些经典,常常读诵、听讲、学习,你的根性虽不是圆顿,你有圆顿的基础,你曾经学过。如果其他的,另外一种根性,也是修学大乘,像大乘方等经论,遇到是这些善知识,你所薰习的别教的时间长,自然就变成别教根性。如果你要是遇到小乘的经典、小乘的学人,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你在无量劫当中薰习的是小乘。
我们相信决定是大多数人,过去生中所薰习的是人天教,现在看看今天的社会,我们会发现有更大多数的人,他们过去生中所薰习的是贪瞋痴慢的教化,这个麻烦大了!何以知道?人天教,我们今天说出来根本的教学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有几个人认真学习?真正能够把烦恼习气收敛一下,於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真正能做到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人天教。当然,他今天能得人身,是凭藉过去生中修的五戒十善,佛给我们讲,中品十善得人身,上品十善生欲界天。
你既然到人道,可见得你前生不是没有修过,有这个因,但是在这一生当中你遇的缘不好,你所遇到的缘都是贪瞋痴慢。这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悲哀,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我们也会走入歧途,这一生回不了头来。我们知道,知道这条路是错的,我们从这个路上回来了,对於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虽然我们的功夫不很深,但是比起一般人来,就确实有相当收敛的功夫。比起一般人来说,我们很知足,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房子可以居住,出门还有相当方便的交通工具,知足了!知足,心才能定下来,定生慧,慧就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你就认识「往生经」里面所说的哪个路是正路、哪个路是邪路,你就有能力辨别。
我们不走邪道,邪道是险道,《观无量寿佛经》上有很多比喻,非常危险,走正道。正道的基础没有别的,就是知足,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没有贪心。如果物质生活非常清苦,懂得布施,佛菩萨教我们的。常常念众生苦,能够以真诚心、慈悲心尽心尽力的帮助比我更苦的人,帮助他们,安慰他们。你能常存这个心,常做这样的好事,这叫断恶修善,福报自然现前。不求,自自然然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生活环境慢慢就改善了。改善,自己不图享受,改善是我有更多的能力帮助别人,这就叫做积功累德。你的功德愈累积愈多,愈多就愈帮助更多苦难的众生,这是真正行菩萨道,我们现在是人天乘,人天乘里面行菩萨道。以这个功德回向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能这样修学的,这真正是个明白人。
最怕的是贪心,福报才现前,享福,享福就很难修福,福报享完了怎么办?这在现前社会我们看得太多了,特别是在送往生,帮助人助念,送往生的时候,怎么办?不能不知道。我们念佛的人看别人往生特别要提高警觉心,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一生不能享福,希望把一生的福报留在往生的时候享。那时候享什么福?临命终时没有痛苦,头脑清楚,一点不迷惑,这是往生头一个条件,这就是最大的福报。怕的是什么?怕的是往生的时候神智不清,迷惑颠倒,旁边再多的人给你助念都没用,你迷惑了,这个太可怕!如果真的不迷惑,临终助念会产生很大的效果,真得利益。
所以你在这个地方要冷静想想,我们是自己享福的好,还是把我们一点的福报分给别人享受的好?这桩事要常常想想。古德给我们说的,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所以我们应当要做的是损自己利益别人,决定不能干损人利己,那就坏了。有损人利己的念头,有损人利己的行为,临命终时哪有不糊涂的道理?我们讲神智不清,就是迷惑颠倒;迷惑颠倒才会把路子搞错,走到三恶道去。你想想看,哪个头脑清楚的人会到三恶道去?畜生、饿鬼、地狱,只有愚痴的人才会走这个路,稍稍有一点智慧,他怎么会到那里去?所以有智慧的人他走人天,他不会去走恶道。
虽然说这桩事情在临终时候自己做不了主,业力牵著你走,这个业力就是善恶。你一生都做好事,起心动念都是好念头,都不伤害别人,都是要成就别人,这个念头善,这些善念自然引导你走三善道;处处想坑别人、欺骗别人、整别人来利益自己,临命终时,自然这个业力就引导你到三恶道去。这种叫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这是做不了主的。
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定要像《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念善,念是念头,念头善,起心动念;思惟善,那就是你的思想、见解是善,不是恶;观察善法,观察就是行为善、言语善。要修!多少同学学佛很多年,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在言语当中、态度里面表现的依然不善;心地很善,可是言语、态度会让人起误会,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什么原因?习气。恶的毛病是改了,习气犹存,不知不觉它就冒出来。要不要改?要改!为什么要改?怕临命终时产生障碍。
特别在处事待人接物,综合古大德的教训,我们得到四个字,「诚、敬、谦、和」。头一个,真诚,你真诚做到了,敬,心上是有,表面上没有,谦虚、和睦没做到。谦虚里头特别要重视忍让,对一切人、一切事要晓得处处要学忍让,不敢为人先。纵然是你比别人聪明,你看得远、看得深,你带头,还是要谦虚、忍让。这些东西具体而言,从什么地方学习我们才能看到效果?实在讲《弟子规》是一本好书,虽然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它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总纲领,浓缩成精华,展开弥纶法界。
如果说十善业是纲,弟子规就是条目,从弟子规学十善业,这才能有成就;舍弟子规学十善业,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弟子规》里面,伦理道德的教育成分多,因果的教育少,所以我们不能不加重《太上感应篇》,补助《弟子规》之不足,《十善业道》的十条里面全部包括,不能不学。懂得因果会帮助你降伏烦恼。贪心起来了,知道因果报应,不敢做,知道后面有果报。眼前有这个机会,可以贪图,可以夺取,《因果经》里面告诉你,这不是你应该得的,将来要还债;想到将来要还债,算了,不敢贪了。逆境、恶缘现前的时候,愤怒的心起来,如果知道因果报应,就能够忍辱,心平气和,不要结怨,不希望将来冤冤相报。
冤冤相报是苦事,这个事实真相,只要大家细心冷静观察,在我们现前社会每天都有许多的例子,报应的例子。你没有看到吗?没看到是你粗心大意。我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可是每天早晨起来,我们的邻居他们订的有报纸,送报的都丢在他门口。我们往往早晨出来散步,看看标题,标题字大。几乎十之七、八都是因果报应,不是迷信,是真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一定要著重我们现前怎么做法。
向上一著,别教菩萨向上,我们知道我们做不到,做还是从根本做起。你看天台大师所讲的,他们所行带方便,圆教更是善巧方便。对,他的方便里头没有善巧,或者说他的善巧没有圆教那么圆融,他善巧有隔历,圆教菩萨的善巧没有隔历。所以《涅盘经》里头有这个话,菩萨说的,这个菩萨是圆教菩萨。由此以前,别教以前,对圆教来看都是邪见,邪见是什么?看错了,想错了。真的,别教以前有想法、有看法,虽然不执著,他有想法、有看法,像《金刚经》前面,四相他破了,后面四见没破。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看最后的一段,「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一、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二、达此圆理为善,著之为恶。圆之著尚为恶,况复其余。」文字虽然不多,交代得很清楚。圆妙之理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理。学佛的同学都知道,每部经都有四分,这个四分叫教、理、行、果,也称之为四种经。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教科书,我们的经本就是教科书,这里面是文字。这些文字里面所说的道理,那就是理,理经。文字里面也跟我们讲了许多修行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行经。行是因,依照这个因去修行,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将来一定证到果报,一定有结果,所以是果经。任何一部经里面决定有这四部分,称之为经。我们学这部《华严》,不能不知道《华严经》里面的教理行果。
《华严经》的理是什么?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个真相从哪里来的?一定有个理,所以在经本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万有的自性,经上称的法性,诸法实相的法性是理。用什么方法才能证得法性?这个经里头教我们彻底放下,这是方法。放下之后的果德,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回归到你本来是佛,《华严》究竟圆满的果德。理行果都在教里面,教是教学,教是经本、课本。
所以讲到圆教菩萨的善,我们在《华严经》上所看到的菩萨,看他们的善。我们现在所读过的是十信菩萨,从初信到此地第十信,往后你再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每一位里面都有理,都有事,都有因,都有果,无量无边的诸法,任何一法都有性,都有相。原理怎么讲?实相原理怎么讲?实相原理就是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这是真善,究竟圆满的善,圆妙之理。妙怎么讲法?妙是非有非空,这才叫妙;空有不二是妙,性相一如是妙,确实是不好懂。你没有入不二法门,你的起心动念是别教菩萨,别教以前的。换句话说,这个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是性德,也就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修来的,本有的,一切众生个个不无,换句话说,统统是圆满的,这个你自己要晓得。
你听了佛这种说法,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接受?佛说你有如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你相不相信?很难接受。我现在没有智慧,也没有能力,相也不好,怎么能跟佛比?报身佛不谈,就讲应身,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今天三十二相一个都没有,八十种好也是一个都没有,怎么能跟佛比?而佛是那样肯定,那么坚定的为我们说。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情况,佛也说了,「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想想,真的,我们是有妄想,妄想不断,晚上睡觉会作梦,梦是妄想变的。确实我们有分别、有执著。佛说,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自性里面本来的智慧德能相好障碍住了,并不是我们的智慧德相没有了,不是的,是被障碍住了。好像太阳被云彩遮住,今天香港阴天,看不到太阳,太阳到哪里去了?太阳还在,太阳并没有失掉,只是被很厚的云层障碍了。云层不止一层,我们常常坐飞机旅行的时候就看到,就像佛的比喻一样,妄想是一层,执著又是一层,分别又是一层,三层浓云把太阳遮盖住了。你要想想,云层是不是真的把太阳遮盖住?没有。云层有没有真的把地球遮盖住?也没有,只是在太阳跟地球当中产生这么一个障碍。
你要把这个道理看清楚,你好好想想世尊的教诲,妄想分别执著真有,在哪里?自性,自性上面没有,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外面的万物,万物上也决定没有。这个东西在哪里?佛说得很好,这个东西叫做妄心,不是真心,因为妄心的作祟,你见不到真心。六道凡夫把妄心当作自己的真心,所以自己的真心永远被迷,永远看不见。真心在哪里?真心就在现前。
楞严会上,佛教诸菩萨把真心找回来,真心在哪里?就是自己的见闻觉知。你眼睛能见,是真心,你耳朵能听,是真心,你鼻能嗅,舌能尝,身有触,意有知,合起来讲,见闻觉知是真心。只要不带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真心用事。佛讲得清楚、讲得简单,我们眼见不要执著,怎么见法?古人有个比喻说,见就像照镜子一样,镜子会见,把外面的镜相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想想,镜子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妄想?确实我们每天照镜子的时候,想想镜子,它没妄想、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照得清清楚楚。我们的眼睛就像镜子一样。
天天照镜子,镜子是善知识,你要是向它学习,你很快就成佛,为什么?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眼睛就是一面镜子。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是什么?就是照见。所以《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什么?它没有分别、执著,照见,自受用。无所不知是什么?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他不二,这就叫圆妙,很难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的心就像镜子一样,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圆!究竟圆满了。别人向他请教,无论问什么问题,随问随答,显示无量的智慧。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的,无量智慧,那是什么?妙!那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权智,无所不知,你问,反正里面照的东西统统讲给你听。你眼睛也照,耳朵也照,六根都在照,但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虽照,什么都不知道;人家照,什么都知道。麻烦就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它两个意思很好,「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实相是真相,我们今天到底是顺实相还是背实相?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是顺,为什么?实相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带著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违背。第二个意思说得更妙,「达此圆理为善」,达是通达,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通达,自然通达,照见。「著之为恶」,著就是违背,著什么?著相,执著了。你里头有执著,有执著一定有分别,有分别一定有妄想。所以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就用这一个字做代表。你通达,这条很重要,为什么?学佛教的人,特别是学大乘的,学《华严》的,读了《华严》这些道理你都懂了,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天花乱坠,可是境界现前你还是放不下,恶!不善。顺境、善缘你还是有贪心,逆境、恶缘你心里还难过,还是恶。
所以怎么样?达,达可不能著。圆之著尚且是恶,何况其余,其他的都不必说了,这讲到究竟处了。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真的记住,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叫顺实相,这叫善;有执著、有分别、有妄想,这叫背实相圆理,那就叫恶。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像诸佛如来一样,亲证诸法实相,圆实的理事,圆满真实的理跟事相,没有别的,只要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见到了,见到之后就成佛了。大乘教里面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这个境界。
无明是什么?《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就是无明。什么叫妄想?我有个很粗显的解释,大家容易懂,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才动念就叫起无明、就叫生妄想。从妄想里面起分别,从分别里面起执著,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这个意思很深,无始并不是说大概很久很久之前,找不到开头,不是这个意思。无始是什么?根本没有开始。没有开始为什么会有?佛说叫一念不觉。这个事情佛在经上举演若达多的例子,这个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能我们自己都有。譬如我们做学生的时代,在学校穿著制服要戴帽子。早晨起来要参加升旗典礼,时间很匆忙,时间很短,老师在外面催,衣服穿好了,赶快就跑到那里去。忽然想到帽子没戴,到处找找不到,问同学,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人家指著你,你帽子不是戴在头上吗?这一摸头,果然是的。怎么会戴在头上的帽子忘掉了?一念不觉。所以有没有过去?没有!这个道理要懂。
大乘圆教里面,不但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十方。没有十方,就没有距离、没有空间,没有过去、未来,就没有时间,所以时间跟空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无始无明就是你的一念不觉,什么时候?当下,现前!你还一定找我到底什么时候迷了?为什么原因迷了?你就愈迷愈深,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妙极的方法,就是回到当下,当下就是。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好,可是一般人看不懂,字会念,说的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妙绝了。既然是虚妄,你在那里头起心动念不就错了吗?不起心不动念,虚妄就是真实的,真妄不二,圆妙!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见到了,不起心不动念,哪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就愈迷愈深。由此可知,现代这些科学、哲学、学术能解决问题吗?用虚妄、用妄心,在虚妄里面想求真实,哪有这个道理!
宇宙从哪里来的?现在很多科学家相信是大爆炸发生的,还说了很多道理。大乘圆教人听听,笑笑。佛是怎么说的?宇宙从哪里来的?森罗万象从哪里来?佛讲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讲绝了,这才叫事实真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佛经上有粉碎虚空、坐断三际,禅宗常讲的,谁懂?坐断三际是没有时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粉碎虚空就是没有空间。可以说出这种话来的人可不是简单人,什么人?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的人能说得出,没放下的人说不出。
真放下,真得自在,真的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非有非无。《心经》上说的就是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色相、是法相,空是法性,法性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法相是什么?法身,法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法相。《华严经》上的名词,毗卢遮那佛,法身;阿弥陀佛,报身;释迦牟尼佛,应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现前这个身,如果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也就是说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现前这个身是什么身?法身,法相。这个法身跟所有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是一不是二。这时候慈悲心生起来,叫什么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能听得懂吗?
别教菩萨的慈悲,叫法缘慈悲,还是有条件;前面通教、小教,小乘的慈悲,叫众生缘的慈悲;人天里面,叫爱缘慈悲,有等级,不一样;统统放下之后叫无缘慈悲,没有条件。无缘,为什么无缘?同体,我的身是法身,你的身也是法身,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法身,法相就是法身,你还到哪里找法身去?在没有觉悟的众生面前,我这个身叫应身;在明心见性的人面前,这个身是法身。名字不一样,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连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字性空,不能执著。
所以你会听,《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说得好,要怎么听法?离言说相,就是不执著,对於言说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对名字(名词术语)也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对里面的意思,讲的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妄想、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高明!这才真正懂得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只要你带上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你会把如来真实义解错了,你怎么会懂得?为什么?如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才真正懂得这个意思,我跟如来是一不是二。如果我有妄想,我跟如来就有距离,当中就有障碍,见不到如来,只能见菩萨,见不到如来。只要有妄想,你就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迷了,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迷悟不二。觉悟的人他们看到的迷悟不二,可是迷的人,迷悟是二,迷悟不是一,落到分别执著就更糟糕。然后你就晓得,真正用功用什么功?放下就是,为什么不肯放下?
我们再看后面这段文,「以上诸说中,净影」,就是小慧远法师跟我们讲三种善恶,「第一顺益之义,同於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三体顺相兼,同於璎珞经之说;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璎珞经之说同」。「其第二义」,就是刚刚我们念的,「达此圆理为善,著之为恶,圆之著尚为恶,况复其余」,这是它的第二义,第二义讲得非常之好。「以达著断善恶之性」,这个断就是决断、判断善恶之性,「为天台独特之发挥」。所以「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於是释然也」,这你完全明白了。为什么?著就有生死,达就是涅盘。这十二个字很重要,这是天台大师独特的发明。你著就有烦恼,你不著就是菩提,达就是不执著。不执著你要记住,也没有分别,也没有起心动念。所以对於生死,你只要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就是涅盘。涅盘是什么?没有生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为什么看到生死是真的?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看到是生死。生死涅盘不二,烦恼菩提不二。菩提是什么?智慧,根本智。关键就在放下、放不下。
我学佛确实是很幸运,遇到真善知识,头一天就把这个事情教给我。我虽然不很懂,真的是古人所谓囫囵吞枣,我也把它吞下去了,什么味道?不知道。凡事就自己所能体会到的意思去干,真干,这五十五年来放下了不少。愈体会就愈深入,我们一般人讲读书的心得,这才叫心得。心得是什么?法喜充满,就是《论语》里面第一句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诸法实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了。生死涅盘有没有?愈来愈淡了。自己有没有把握在这一生当中能证得?好像有一点把握,我再能多活几年,一定会做到。
五十五年来,年年有进步,无比的欢喜,这个虽然感谢老师的教诲,还要感谢善友的磨炼,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一样不经历。可是我很幸运,得到章嘉大师的教诲,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这是修行的总原则、总枢纽,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顺境接受,在这里面不生贪恋,知道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逆境恶缘决定不生瞋恚,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但没有瞋恚心,更不会有报复心,反而生感谢的心,为什么?我在这个境界里面知道自己提升多少。
学佛十年,在这个境界里面忍,还有忍。学佛二十年,就很自然了,还是要忍,可是功夫很自然了。到三十年、到四十年,真的就像夫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年年向上提升。我这次跟大家在一起学《华严》,这是第二次,跟第一次不能比。我第一次讲《华严经》大概是五十多岁,五、六十岁的时候,二十多年前,至少是在二十五年前。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二十五年有很大的进步。那时候讲《华严》,大半,几乎百分之九十,是依照清凉大师的《疏钞》照本宣科。而这次讲的时候,里面很多地方自己有心得,做出了自己的心得报告。也就是说我自己修学的受用、体会,与同学们在一起分享,这个不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