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七讲)  2006/10/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行,请看第八段,第八段有两首偈明第九地。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若为诸佛所授记。则一切佛现其前。若一切佛现其前。则了神通深密用。】

我们先看这首,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第八段有两首颂,「明」是说明,「第九地,作大法师,略辨四义」。两句就是一个意思,两首偈八句四个意思。「一诸佛加持,名佛现前。二解了诸佛深密之法」。这是第一首偈,我们细细的来观察。前面第一句很重要,第一句是八地菩萨所证的,为诸佛授记。『若为诸佛所授记,则一切佛现其前』,这是第九地,九地叫善慧地。这五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凡是遇到第九都是法师,九是法师的地位,法师位,天人师范。不但在人间他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好样子,连二十八层天都不例外。然后你才知道,出家人为什么诸天都尊重你、都拥护你,道理在哪里?因为你是佛弟子,佛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要是不能做出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问题就严重了。严重在哪里?不是真佛弟子,再说得不好听,冒充佛弟子。

现在这个社会跟从前不一样了,人不诚实,样样东西都是假的,仿冒的,连卖药也是假的,这害人!饮食里面假的东西太多了。佛门里头也不例外,佛门里头也有假的,假的是什么?假的就不是人天师范。果然他能够依教奉行,你看世尊在大乘教里头这句话常讲「信受奉行,为人演说」,这是真佛弟子。对於佛陀的教诲相信,决定不怀疑,佛陀所示现的,佛陀所说的,全是自性之所流露,所以说佛佛道同。你成佛之后,跟十方一切诸佛无二无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完全相同,为什么?称性,因为你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诸佛现前了。

你从这个地方就明白,我们发心要学讲经说法,好事情,学讲经说法就是学作佛,为什么?讲经说法是佛的事情,九地菩萨的事情。可是现在世间共业不善,共业不善是个什么现象?佛菩萨不来了。这个道理不是佛菩萨生气,不是佛菩萨不高兴,《华严》念到这个地方应当明白,一切诸佛菩萨,阿罗汉例外,根本他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怎么会生气?为什么不来?众生没有善业。诸佛菩萨现前那个道理你要懂,他是业感,我们以念佛的心感佛,佛就现佛身来教导我们,我们如果是菩萨心去感,他就现菩萨身来度我们。

我们现在社会大众是什么心?贪心、瞋恚心、愚痴心,用这种心去感,佛菩萨应不应?当然也来应,为什么?他没有分别执著,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不止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略略的举个例子而已,你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所以今天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现的是什么身?我们要知道,肯定他来,他不能不来,众生有感他一定有应,现在佛菩萨在社会上所现的是修罗身、罗刹身。他有没有做阿修罗、罗刹的事业?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这要懂。如果有分别、有执著,那真的是罗刹,真的是阿修罗,他没有这个心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何以现这个身?现这个身,现罗刹身度罗刹,现阿修罗身度阿修罗,现饿鬼身度饿鬼,不分哪一道,不分哪一类,只要有感他就有应。

正如同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一样,任何一个人你以心念去感,那个水都会回应。绝对不会说,你是好人,它就给你回应,你是恶人,它就不给你回应,不是的,统统回应,回应的现相不一样。你以善心,回应的现相很美,以不善心,回应的现相很丑陋,决定有回应,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希求世界和平,你就明白怎么求法?要以善心,纯净纯善之心,没有求不到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过去章嘉大师教我要如理如法,不如理、不如法,你求就没有感应,如理如法一定有感应。

这是讲到法师地,法师的身分非常尊贵,值得大众的尊敬,老师的地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给人做好样子,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样,我们照他的样子学习就对了。释迦牟尼佛无论在顺境、在逆境,是善缘还是恶缘,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个事不能不知道,这是事实。

我们明白了,我们怎么学习?也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与大众相处学什么?学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难,太难了,那怎么办?所以佛很慈悲,知道你业障习气很重,这么高的境界你学不到,再降一等。降一等学什么?不分别;还不容易,再降一等,不执著,从这个地方下手。一切时、一切处我没有成见,人家问你是怎么想法、你是怎么看法?没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里面要有智慧,如果他们做的是错误的,就要帮助他们纠正,这在佛法里面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高度智慧,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菩萨法!不是随随便便,随便那是烦恼习气。善巧方便是帮助众生远离过失,随顺法性,你看这是多么难得。

由此可知,清凉大师的解释「一切佛现其前」,是诸佛加持。怎样才能得佛加持?不能离开佛,离开佛,佛就加持不上。怎么不离开佛?给诸位说,佛不在世,佛在世你也没有缘分去亲近佛,如何得佛加持?佛的经教普遍十方法界,不离开经教就是诸佛加持,这就是佛现前。懂不懂这个意思?每天读经要养成习惯,至少要四个小时,天天不间断,起作用。你们看到经教里头常常讲「醍醐灌顶」,灌顶就是授记。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醍醐代表最高无上的大法,灌顶表示传授给你。无上大法是经典,所以称为法宝!不难得到,你们到这边来都得到,得无上法,问题在哪里?你愿不愿意接受?

怎么样才叫接受?清凉大师告诉我们,信、解、行、证,就接受了。首先你真信,希有的法宝,比世间任何一法都可贵。今天这个世间给你一万亿的美金,好不好?不错,很好,有没有用?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生死关头到了不能买命,也就是说你得到全世界,你脱离不了生死轮回,所以没有用!为什么说法布施那么样的希有?《金刚经》诸位读过,佛在《金刚经》上比喻很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为什么?四句偈是法宝,如果这四句偈,就是佛经里头任何经典的四句经文,你真正能够做到信解行证,你就能了生死脱轮回。大千世界七宝不能够了生死,不能脱轮回,所以佛为我们示现,不要了。你看佛是王太子,继承王位不要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不要了,为什么?那些东西统统都是轮回的根。为什么要出家去学道?道殊胜,道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超越十法界,能明心见性,成佛作祖,决不是世间法能够相比的,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对这个不清楚,他不知道;真的清楚明白了,这是世间希有之宝,他怎么肯放弃?

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很多,谁认识?我们这里经典很多,到处都是,谁把它当作宝来看待?堆得一大堆,希世之宝,没有人认识,认为这是个土堆,一文不值,当面错过,多可惜!这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这个地方因缘具足,就看大家有没有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证,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讲得很多,我们能不能信、能不能理解?信解之后能不能认真去落实?那个人就有福了。有信、有解,不能落实,他很聪明,很可惜他没有福报,有一点智慧,没有福报。所以行是福报,依教奉行是福报。

行也有次第,就我们现前这个地位来说,我们现在劝大家学《弟子规》,弟子规是佛法。一般人说那不是佛经里头的,你查查看里面,那里头哪一句跟佛经相违背的?一句都没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哪个经上有?经上是有,可惜你没有看到。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这里头有没有?《弟子规》里面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文字全都包括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里头。我们也可以广义的来说,全部的《弟子规》,这两句包括尽了,它怎么不是?「慈心不杀」,这句包括了全部的《太上感应篇》,末后一句「修十善业」。所以说这一条四句就是儒释道三家的根本,基本的课程,《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否则的话,这句话你只会念,四句念得很熟,什么意思?不知道,怎么落实?不知道,这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必须要落实。

所以你能信、你能解又能行,这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什么?做到了,表演,做出榜样出来给别人看,这叫演;别人提出问题向你请教,你能够回答,那叫说。你看看,先演后说,不是说演,说在后,演在前。你们看看中国这个文字,妙极了!你做不到你怎么能说?说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不清楚,怎么能让别人听清楚?自己迷惑颠倒,怎么能叫别人开悟?哪有这种道理!首先要自己,这个要懂,我自己要做到。

我学佛,最低限度弟子规要做到,《感应篇》要做到,十善业道要做到,这是什么身分?在家居士,在家学佛必须要做到。没有做到,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全是假的,佛不承认,护法神也不承认。如果是出家,出家沙弥戒、比丘戒一定要落实,不落实不是出家人。出家人最低限度要落实沙弥戒,比丘戒很不容易得,也很不容易落实。我们净宗第九代的祖师,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师,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个榜样,行为世范,我们要记住他的恩德。他是个研究戒律的,根据他老人家的研究,中国自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这是说真正的比丘没有了,没有真正的比丘就没有真正传戒的人。比丘戒,三坛戒里头沙弥戒、菩萨戒不算,比丘戒没有真正比丘来传,你得不到。蕅益大师清楚,所以受了戒之后,三坛大戒受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比丘戒,为什么?有名无实。一生持沙弥戒,所以在有些著作里面,我们看到他老人家提的名字,叫菩萨戒沙弥,这是名符其实,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怎么敢称比丘?称比丘那是假冒的。因为蕅益大师自称菩萨戒沙弥,他的徒弟不敢跟老师比,老师是菩萨戒沙弥,学生成时法师是他老人家的侍者,《蕅益大师全集》,大师往生之后,成时把它整理出来,刻版流通到后世,你说这个功德多大,而成时自称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出家优婆塞。换句话说,他自己承认沙弥戒做不到,做不到怎么样?五戒做到,十善、五戒做到了,出家优婆塞,名实相符。这师徒两个人都不是凡人,我们想想都是大权示现,应化在世间给我们末法佛弟子来做样子。

我们怎么会有这么个想法?印光大师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在《文钞》里提过好几次,对《弥陀经要解》的赞叹,印祖说「即使是阿弥陀佛再来,亲自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高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在过去演培法师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印光法师对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演培法师跟我讲。我告诉他一点都不过分,我觉得他老人家赞叹是恰到其处。我们现在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暴露,我们猜想大势至菩萨对他的赞叹,即使阿弥陀佛再来也不能超过其上,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所以我想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决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蕅益大师如是,成时也不是凡人,这师徒都是示现的,大权示现,给我们现代人做个样子,我们现代人要谦虚一点。

我们自己也出了家,在佛门里头也滥竽充数,敢不敢称比丘?不敢,我们读了祖师这些书,不敢。所以我就学成时法师,我自称出家优婆塞,说老实话,我也不敢称沙弥。可是我们勉励年轻人认真的落实《沙弥律仪》,落实《沙弥律仪》就可以像蕅益大师一样,你将来可以称菩萨戒沙弥,你比我就高一等,佛教就有救了。我护持你,你有福报。我在年轻时候受尽苦难,没有福报,没人护持,受尽折磨,还算是诸佛加持,没有退转,没有堕落,一直都保持著年年把境界向上提升,非常不容易。我总希望年轻人能够后来居上,所谓是「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成就一定在我之上。如果成就在我之下,那我们真的是流眼泪了,为什么?不能兴教,不能度生。

振兴佛教,度化众生,至少要蕅益大师那种形象,那样的德行,那样的学问。我们真正发心能不能成就?答案是肯定的,这李老师从前教给我的「至诚感通」,我们凭这个。至诚是真诚到极处,以大愿、大行为感,佛菩萨就有应,就能够加持你。帮助你成就,这叫加持,这叫佛现前。佛现前不是一尊佛,一切佛现其前。一切佛现其前这是华严境界,就是你真正明白、真正肯定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佛在经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看是不是一切佛现其前?这个时候普贤行愿十大愿王就是你修学的纲领。头一个学什么?学恭敬,对一切众生真诚恭敬,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对一切众生的恭敬,不是恭敬他的形相,不是恭敬他现前的作为,他作善、作恶,不是这个,与这个不相干,我是真诚恭敬他的佛性,他的法性。你从佛性、法性上去观察,他本来是佛。就跟《三字经》前面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我所恭敬的是他的本性本善,他造作的不善那是习性,我不要理会他的习性,我只恭敬他的本性。我们自己的心平等了,真诚心显露了,你这样的心态对人,别人会被你感动。

今天汤池同修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地方上有二十多位老人,你看看接受《弟子规》一年的学习,现在这二十多个老人,每天带著扫把、畚箕到街上去扫垃圾,带头,感动了无限的人,难得,这些人多么可敬!去年过年,我对於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送一份礼物,过年的礼物,比照我们家乡。那是我小时候,我是十岁离开家乡,十岁以前我在家乡,过年的时候家里人对老人送礼,礼物是什么?两斤挂面,长寿面,两斤肉(猪肉),一只鸡,大概还有一瓶酒还是两瓶酒,我记不得了。这是一份礼物,过年供养老人的。我就照这个例子,现在出家人,我们总不好意思买鸡、买肉,不好意思买酒,所以我就问要买这四样东西需要多少钱?他们告诉我大概四十多块钱。我就每个人包个红包五十块,八十岁以上再加一个拐杖,龙头拐杖。这个小镇老人还是不少。

今年老人出来带头捡垃圾、扫街道,我听了很感动。今年过年我还一样来送礼,向这些老人致敬,这些老人给我们社会大众做了最好的教导,他们是以行动来教人,那是上课。他们是演,没有说,用表演感动人,真难得。我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这些老人,《菩萨戒经》里面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要以孝养父母的心来对这些老人。非常难得,我听了很喜欢。

这是说佛现前的意思,你不要以为「我一尊佛都没看到」,你真正明了之后,你的周围没有一个不是佛。觉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迷了,释迦如来、弥陀如来在你面前,你也把他看成凡夫,这就说明什么?境随心转。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讲得多清楚、多明白,「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你看讲得多清楚。实在说只是迷悟上的差别,一悟就是佛境界现前,迷了,佛境界就变成众生境界,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总是要记住,既然是出家,一定要以佛为师,要向佛学习。最重要的,学佛之行是戒律,学佛之德那是定慧,戒定慧三学。定慧是德,戒律是行,有行愿才能够感化众生。现在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要,处世待人的态度一定要做到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有这样的德行你就会得到诸佛护念,你会得到护法善神的拥护,真正是天人师范,这就对了。这是我们现前也能够学九地菩萨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再看下面这句:

【若一切佛现其前。则了神通深密用。】

『了』是明了,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解了诸佛深密之法」,就是明了的意思,对於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深密之法你都明白,你都能够懂得。诸佛深密之法是什么?我们如何能够理解?其实诸佛深密之法不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深密之法,真的是深,为什么?每个字、每一句义理深广无限。随著我们自己的境界我们能看多少,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浅的人看得浅,没有程度的人看不懂。很多会念,念得很好,什么意思不知道、不懂,就跟念咒一样。我们确实明了,自古以来很多不认识字,会念经,经念的是一个字都没错,他真的没念过书,不识字。所以,大法没有浅深,浅深在人,人要是心浮气躁那就看得很浅,甚至於完全看不出里面的意思,心清净就能看出来,为什么?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佛所说的这一切法都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你为什么会懂?因为你的佛性跟诸佛的佛性是一不是二,你怎么会不懂?

只要心跟佛的心一样,就全都通了。这个例子,我们前面讲惠能大师的例子,诸位应该清楚,我们真的看清楚、看明白,一点怀疑都没有,为什么?惠能大师的心是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没有念头。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佛的心就是禅,佛的行就是戒律,佛的言就是经教。所以他的言就是在讲经,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开口说话,你把它记录下来,真的是经教,非常好的教诲。最重要的是佛心,佛心是禅,什么叫禅?《金刚经》上说的两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惠能大师一生教人就是这个原理原则,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禅定的意思。

真心,佛心,真的是相同,相是境界相,阿赖耶的相分,见是阿赖耶的见分。用阿赖耶的见分见阿赖耶的相分,这个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阿赖耶的见分是妄心,阿赖耶的境界相是妄相,妄没有办法破妄,那要用什么?要用阿赖耶的证自证分,阿赖耶的证自证分是什么?是佛性,就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佛在这个经后面跟我们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如来就是本性。如来的智慧就是本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通常我们也称它作佛性。你用这个来观境界相,那就是佛知佛见,那是佛心。

诸位要晓得,阿赖耶的见分不是佛心,是凡夫心(凡心),因为它已经染污了,它已经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看看,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与生俱来的烦恼,一迷它就有。有我见这就有分别,起心动念就有分别,立刻就有执著,执著有我。谁是我?执著阿赖耶识是我。阿赖耶迷了之后的现象,我们一般讲性质,是个什么性质?它有我见、它有我爱、它有我痴、它有我慢,你们想想看,叫四大烦恼。头一个是执著有我(这不是身,没有执著身),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灵魂,佛法里面讲神识。神识从哪里来?从执著来的,神识就是阿赖耶识,这个东西绝对不随我们这个身体的生灭,身体生灭与它不相干,所以你要晓得。现在外国人懂得了,外国人说人不死,没有一个人是真的死了,他不过是换个身体而已;阿赖耶识去投胎,又换个身体,他没死,他换身体去了。有人到人间来,换个身体他又到人道来投胎,有人到天上去,有人到畜生、饿鬼、地狱去。

换身体不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自己做不了主,什么人做主?也不是佛做主,也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阎罗王做主,业力做主。佛说得好,你自己所造的业,哪个业的力量最强,它就先起作用,善业强,三善道受生,恶业强,三恶道受生,业力牵著你去投胎。所以业有两种,一种叫引业,一种叫满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再去找个身体,这个力量叫引业,引导你去的;你得到身体之后,你的一生或者享福,或者受罪,一生的状况,那叫满业。满业确实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因果报应。你一生行善积德,那你的满业就非常好,你来生享福,有福报;一生心行不善,你纵然是得人身,你来生很贫贱,生活很苦,为什么?你没有修善业。

而善业於自己,在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与布施有关系,这一生喜欢施财,来生得大富,满业得大富;这一生喜欢布施法,法布施,来生聪明智慧;这一生喜欢无畏布施,来生健康长寿,这是属於满业,这个道理要懂。在儒家讲五常,佛家讲五戒,能持戒,持戒是引你到哪一道去受生,这是引业,这两种业力。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的人会不会怕死?不会,知道没有。知道这个真相的人要晓得什么?要晓得积功累德,断恶修善,他才能把自己灵性不断向上提升。决定不能搞贪瞋痴慢,所以你不能随顺烦恼,烦恼习气很重。

你要知道,四大烦恼第一个我见就是执著有个我,然后那三个呢?那三个就是贪瞋痴。你们想想,我爱就是贪,我痴就是愚痴,我慢就是瞋,所以贪瞋痴佛家称为根本烦恼,称之为三毒烦恼。所有众生都有,六道里头没有一个没有,但是它有厚薄不同,有人很严重,有人比较淡一点、轻一点,这与修学功夫有关系。凡是贪瞋痴淡的人,肯定过去世都是修行人,如果不是修行人就不可能。也有过去修行修得很不错,这一生得大富大贵,他把过去修行忘掉了,贪图眼前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产生严重的贪著,那他又要堕落,这一生福享尽了,肯定又回到三途去。这个佛法里面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福享完了堕落。

佛实在讲很慈悲,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都给我们说穿了,我们要能体会,要相信,不可以疑惑,要认真的提升自己。知道眼前一切所有都是梦幻泡影,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况身外之物!你愈看得淡你的心愈平静,心愈平静就愈有智慧,有智慧你看问题才看得清楚,你才有能力解决问题,有能力在复杂的社会里面知道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应付,怎样提升自己。总的一句话说,有力量的多行布施,你决定有好处,而且怎么样?布施愈施愈多。所以你要有高度智慧,为什么?到多的时候往往人就又迷了,你在没有钱的时候布施还很容易,钱一多反而起了贪心,不肯布施了,这就是迷!五欲六尘境界现前他就迷了,痴就增长,末那识里头我痴力量增长,这个很麻烦,肯定堕落。

佛教给我们舍得,这好!布施你一定有果报,财布施得财,得财把得财舍掉。舍,把你得到的东西再舍掉,舍掉又会得,得了再舍。总而言之,我得少少舍,得多多舍,全部要舍干净,不要留,一等一的聪明人,真正觉悟人!财如是,法也如是。你这样的施财,你自己要用的时候怎么样?要用肯定有,决不会缺乏。法亦如是,法要舍,舍的时候我要用怎么办?要用的时候自然就来了,真的是有求必应,那个求是什么?心里在动个念头,他就得到了,这是我自己这一生的经验。

我在没出家的时候,那时候真的是非常不容易,我请到一套《大藏经》,日本的《大正藏》,非常艰苦得到一部《大藏经》。李老师在台中建个慈光图书馆,我去一看,里面的书不多,哪里像图书馆?只有一套《频伽藏》,可以说一部大部头的书都没有。我那时候还收集了几个大部头,我那时候有一套《十三经注疏》、有一套二十五史、一套《大藏经》,我统统都捐送给慈光图书馆,老师很高兴。我还有个老师,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周邦道先生那时候是我们的校长,他也在台湾,也学佛了,跟到李老师,所以我们就常常见面。他看到我连《大藏经》也布施掉了,他跟我说你别的书可以送给图书馆,《大藏经》你要留著,你将来有用处。我当时说了一句很不应该说的话,到底是年轻没有修养,我回老师一句话:我想要的时候一定就会来。这个话是真话,一点不假。周老师听了之后就愣住,点点头,不再说话。

真的,到以后跟李老师学《楞严经》,需要参考资料,真的,想什么东西它就会来。我把我想要的这些典籍写信给智开法师,香港的智开法师,他跟我同年,他在此地经营一个香港佛经流通处;那时候我们没有见过面,我们有书信往来,他对我很信任,他就给我找,找到就给我寄去,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付给他。因为我没有钱,所以他的书要先给我,我有钱的时候一定给他。在台中十年,智开法师帮我很大的忙,几乎我心里所想的,他都能替我找到,只是时间长短。最长的时间是半年,我想要一套《中观论》的注解,他找了半年找到一套。《中观论》两册,注解十二册,统统是线装书,我很感激他。这就是应了章嘉大师的教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肯布施,你需要的时候哪里会缺少?诸佛菩萨、护法神都照顾你。

如果你吝啬,不肯布施,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人,跟佛菩萨、跟护法神这个缘就断掉了,他不来护持你,那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里头有的福报,你命里没有的你得不到。我是很清楚,年轻的时候算命看相的告诉我,我命里财库空空,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点点聪明智慧,没有福报,没有寿命,短命。我很相信,我也不求,为什么?命里注定,到哪里求?求不到。学佛之后,我也不求福报,也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只求寿命到能往生就好了。所以章嘉大师教我放下,我真干,我真听话,没想到以后真的是愈放愈多,愈施愈多,才真正懂得「舍得」这两个字的味道。你所得到的一定要舍,不能不舍。

这是讲的『神通深密用』。必须把佛心、佛言、佛行完全融会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有受用。在日常工作当中,我们的工作是讲经教学,在讲经教学真用上了。在处事待人接物,你要守住一个最高的原则,「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要常常有心帮助别人,这个人愿意接受,多帮助他;不愿意接受,少帮助他;完全拒绝接受,也帮助他,为什么?看到这个形象就是帮助他。听到一声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看到我们这个形象,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他跟佛就有缘了,这是拒绝的人也种善根,真的是不舍一人。如果他见到我们不讨厌,还跟你点点头,那我们就跟他谈谈话。谈话决定是接引众生,把佛法介绍给他,送他几本书,送他几片光碟,他看了要欢喜他就会来找,会再要。总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能接受的,长时期一定要做出好样子给他看。这个好样子就是佛心、佛言、佛行,记住,这就是戒定慧。佛心是定,佛言是教,就是经,佛身就是戒律。

戒律我们做到弟子规、做到十善业、做到五戒,就很好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如果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五种遗规》里头有一篇「好人歌」,我已经请梵师把它打字打出来,我们在这里去复印两百张,明天放在这里供养大众。你拿这篇,这篇是标准,你去看看。常常看,天天看看,对照对照,我是好人还是不好人;把不好的尽量努力把它改正,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成为一个好人。修行要从这里入门,从这个地方下手。你能照这个来改过,弟子规你肯定没有问题,你会百分之百的落实。为什么?因为你希望做个好人。弟子规落实了,《感应篇》跟十善业道没问题。那你要是一看这小事一桩,很容易做到,儒释道这三个根你就扎稳了。这三个根扎稳之后,肯定你不堕三恶道,你说你多么快乐。纵然不能往生,你决定是人天两道,决不堕三途,这个要重视,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要把戒定慧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变成自己的生活,就得受用。那就是《论语》里面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所学的东西,习就是落实,落实在生活,我们讲实习。统统都用上了,这快乐,法喜充满,大乘教里面常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你要不能落实,你得不到法喜。所以我们干的是要学佛,学佛要学作佛,你才有人生最高的享受,这种享受不是世间的功名富贵,真正是最高的享受。像我们在不久之前,在英国访问,我在伦敦大学、剑桥大学他们安排了一个小时的讲演,也就是上一堂课。我面对这些汉学系的研究生,他们都是博士班跟硕士班,还有他们的教授,他们写的论文题目告诉我,我听了很欢喜。我在讲演当中提到,大家研究都不错,能看中国的文言文,将来论文拿出来之后,你拿到硕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可是怎么样?你们还是生活在烦恼痛苦的世界。对,连教授都点头。

我说孔夫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你得不到,什么原因?没去落实,做不到!研究佛教的经典,拿经典做论文的题目,可以拿到佛学博士、佛学的硕士,得不到法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得不到,还是生活在烦恼、苦恼的世界,这是什么原因?没有戒定慧。他们研究一部经,研究《法华经》,这都碰到的。《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讲的,在什么时候翻译到中国的,哪些人翻译的,以后历代的承传,他研究历史,每一代这些出家在家大德的注疏内容是哪几点,就写这些东西。这是他们的硕士、博士论文,不得受用,这就是什么?佛学。

所以我这次特别把佛学、学佛讲清楚,儒学、学儒,道学、学道,这要搞清楚。你是学儒就学孔子,学道就学老子、学庄子,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真有受用!如果你颠倒,我搞佛学,我搞儒学,我搞道学,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而已,写成论文发表,跟那些专家学者在一块研究讨论,自己没有做到,那个乐趣就得不到,法喜得不到,不得受用。所以我劝这些汉学家,不但你们要研究这个东西,最好还要认真落实,认真落实那你们这一生的精神生活是非常的丰富,你才真正得到学习的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夫子所说,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意思说我曾经有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想,当然想很多问题;「以思」,最后一句话,「无益」,我想来想去都没有什么好处,最后的结论,「不如学也」。所以这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生都在学习,学里面才有真正的乐趣。这是夫子描绘他自己一生的受用,天天在学,一天都不放松。

天天在学,天天在提升,他对自己提升的境界也略略的给我们叙说了一下,他说「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他的方向目标正确,立是这个意思,一生所求的目标方向正确。「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的时候,不惑就是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换句话说,在境界上自己能做得了主,不受影响。「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对於大自然的造化,自己一生的命运有所体会。能够到这个样子,你这一生无论处顺境、逆境可以做到什么?不怨天不尤人,能够在任何环境里面都保持著心平气和,五十岁!不容易。

「六十而耳顺」,这个耳顺我们前面经文讲过,顺逆皆顺,这是智慧现前,不是智慧现前做不到。顺境顺,逆境也顺,善人顺,恶人也顺,没有一样不顺。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内心深处跟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没有了,跟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他就顺了,有对立就不顺。你看一般人对善他顺,逆他就不顺,对好人顺,对恶人他就不原谅。你要晓得顺逆皆顺,那到什么?知道人性本善,真的起作用了。「人之初,性本善」,他的不善是习性,没有人教他,被环境污染了,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在此地,所以他能够原谅。而原谅什么?连原谅这个念头都没有,真的随顺。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不是好人,我们佛门讲「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就耳顺了,六十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七十岁一切可以称心如意,但是统统合乎规矩,那是什么?在佛法讲性德自然的流露。这是夫子讲,他一生学习境界不断提升的层次。我看了我很有体会,为什么?我学佛五十五年,确实是跟他这个样子差不多。天天在学,天天在读,不断的提升,这里头多快乐!有同学来给我讲世间有什么灾难,我说没事,天下太平。如何化解灾难?要在自己内心里面把对立化解,灾难就没有了。他说万一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弹在空中爆炸怎么办?我说像看烟火一样,没有一丝毫恐怖。为什么?毁灭是身毁灭,灵性不灭,外国人讲灵魂不灭,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东西毁灭有什么关系?灵性不灭。

所以佛门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将不去就是所有一切物质你都带不去,应该把它放下,有什么好挂念的,绝不放在心上。业随身,那我们就知道,我们今天要修善业、净业,我们决定不造恶业,决定不作染业,我们向纯净纯善,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迈进。灾难与我有什么关系?没关系,它来了我马上就提升,你说多快乐!这就是《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个苦厄就是灾难,对造作罪业的人有,对不造罪业的人没有,这就是佛菩萨常说的「境随心转」,心转境界,这就是神通深密的作用。

这个密不是秘密,深密,道理太深了,一般人看不到。佛法里面没有秘密,秘密不是好事情,不可告人言的。佛法里头光明磊落,没有秘密,深密,道理太深了,一般人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一般人心浮气躁,深密的境界要清净心,心愈清净,我们通常讲禅定功夫,定功愈深你就看得愈透,也看得愈广。定功,这个功夫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境界的深密也没有止境。你看看前面我们讲的八地菩萨,才看到阿赖耶识的动态。我们凡人没有办法,它那个动态真就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怎么能看得出来?我们一般人连看电影,一秒钟动态二十四次,我们就已经被迷惑了,这个一秒钟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那是很清净的心,清净到极处,亿万分之一秒的动态他都能感觉到,佛说是八地菩萨。

再往上提升九地,这才是法师位,这就说明当法师要修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你对於一切法自然通达明了,你才能演,你才能说。演是什么?完全表现在自己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为什么那样的安详,为什么那样的和睦、那么样的慈悲,让人接触到就受感动,那就是神通深密的作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只讲了一首偈,下面这首我们明天再学习。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