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四讲) 2006/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明十地位第六段看起。第六段就是讲远行地,这一段前面没讲完,我们接著看最后一首偈,最后的四句:
【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若与众生无限利。则具最胜智方便。】
我们看这一首。「四摄法」非常重要,不但大乘菩萨一定要依教奉行,乃至於权教、小乘、人天,乃至於一切众生。如果要想和睦相处,要想共存共荣,我们现在常讲的,希望我们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美满,你依这个方法去修学,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你说这个法多么重要!
过去,我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有一次曾士生部长碰到我的时候,他就问我一句话:法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九个宗教能够搞得这么和睦?我就告诉他:这个方法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的。他马上就很惊讶:释迦牟尼佛说的?怎么说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用在家庭,一家和睦,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用在团体、公司行号,老板跟员工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同心协力,互助合作,这个公司决定兴旺;用在社会,社会安定;用在国家,这个国家富强;用在全世界,世界和平。你说这个多么重要!
佛说得这么好,学佛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不会用?你就要想到,这是佛教一切众生的关系法,我们现在讲公关、公共关系,家庭也是公共关系,凡是两个人,夫妻两个人也是要公共关系,前面一定有基础。基础是什么?基础是戒定慧。所以你看看,四摄法摆在远行地。前面告诉我们,第六地菩萨是现前地,般若智慧现前,所以有大智慧。你得到佛这个启示,你就懂得怎样摄受一切众生。
这个摄受,要用我们现在恰当的名词,就是感化,化是教化。用什么方式教化?要用恩德,不可以用权术;要用菩提心,不可以用名利心。名利心,这个四摄法做不到,你学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要有戒定慧,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四摄不在小乘,而是在大乘;不在权教,而是在地上菩萨,我们一般讲的法身大士,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多半都有六道,应化在六道摄受一切众生。菩萨不但摄受六道,而且还摄受四法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帮助他们成就。
你看这经文上讲『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无限利就是我们讲无量无边的利益。所以行四摄法的人决定要做到无私无我,四摄法才能贯彻,才能做得圆满。如果有私心、有我执,我们前面讲,你还有分别、有执著,这个四摄法就困难了,你想做,那是障碍。起心动念想到我的利益,这就做不到。凡是念头上有我的利益,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凡夫,连小乘都做不到。为什么?你看《金刚经》上说得很好,须陀洹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已经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须陀洹果,就《金刚经》上半部讲的四相,四相放下了,难得。跟上面比,那他不行,差太远了,他只是刚刚放下,还带著有很浓的习气,习气太多也会产生障碍。
所以他初果,慢慢再把那个粗重的习气不断的要放,放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往上提升,二果、三果到四果,四果是阿罗汉。阿罗汉还有没有习气?有,还有一些很薄的习气。那个很薄的习气也会障碍,不过障碍不大。到什么时候这个见思烦恼的习气才真正能断尽?还要升一级,辟支佛。到辟支佛(就是缘觉)习气没有了,开始做第二个功夫,要把尘沙惑断掉,尘沙惑在我们《华严》里面讲,分别。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了,果然不分别,他又升级了,升到上面一级,上面是菩萨。你就要晓得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所以他要把那个习气断掉。这个习气断掉之后,就又升级,升到十法界最高的,叫佛法界。
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六即佛里面讲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无明烦恼没断,在《华严经》里面讲,叫妄想,这个没断。我们知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真佛,那就不是假的。一切烦恼都放下,只有无明没有破,这个位子就是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如果这一品无明也破掉,那就叫分证即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称分证?无明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在。那个习气很难断,《华严》底下一会,我们就读到。有为法里头,修行证果到这一品,这一品「贤首品」,是十信里面最高的,第十信的菩萨,他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贤首菩萨,我们晓得在十法界里面佛法界。破一品无明,他就脱离十法界,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去了。
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切诸佛的报土都是一真法界。可是这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也可以称之为一真法界,这不可思议,所以这叫特别法门。世尊在大乘教里给我们说,十方无量无边刹土里面,诸佛刹土里没有这个说法,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就怕你不能往生,你一往生,真的即身成佛。你是带业,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断,只是有功夫,这个念佛三昧,用这个功夫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控制住,它不起作用,就不发作,控制让它不发作。
我们念佛人要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说你要把你的烦恼习气、七情五欲要控制住。你要是控制不了?控制不了,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决定能控制自己烦恼习气。这就是顺境善缘,如何控制?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境界现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会被境界所转,这叫功夫成片,这就决定得生。你不被外头境界转了,我们现在讲的是你不受外界的影响,有这样的功夫,不受外界影响。所以还是不容易,但是比断烦恼就容易太多,这是把烦恼压住,就是石头压草,压住。用什么东西压?用那一句佛号。
所以你要记住,这个念佛的人会念,怎么叫会念?顺境,一切都不错,很好、很喜欢;善缘,善缘讲善人,所遇到的都是好人,最容易生起贪爱,一有贪爱马上堕落了。不但连世缘,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能有一点贪爱,连佛法都不能贪。佛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你在佛法里起了贪心,不能往生。譬如有人喜欢佛像,他供养那个佛像都是古董,都是非常名贵的,这就起了贪爱;经书,这书也是非常名贵的古版,几百年、一千多年留下来的版本,非常宝贵,你要生了贪爱心就糟了,要看淡。
好在我这一生,从小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一生也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所以对这个东西一点贪心都没有。我供养的佛像,喜欢用复制品,我不要那个真的东西,去拿去翻印。我读的书籍,我不喜欢用原本,原本送给图书馆、送给博物馆去保存,那是有价值的,我用影印本。影印本好!随便可以在上面写字。如果是线装书,那就不可以。为什么?它是代代相传,你要在上面有圈、有点,你怎么能传给下一代?一定要保持很完整。包括《大藏经》,《大藏经》上不可以圈、不可以点。所以我要什么?我要影印本,影印本上可以圈、可以点、可以写字、可以做记号,只有我自己用,这不是给别人的,方便,一点贪恋都没有。
逆境是外缘不好,环境不好;恶缘,你所遇到的都不是善人,都不是真心想帮助你的人,都是找麻烦的。这时候怎么办?不生瞋恚,决定没有瞋恚心,修忍辱波罗蜜。逆境恶缘要忍,顺境善缘还是要忍,要懂得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重要。起心动念,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为众生、为别人的,这就对了;为自己,错了!没有自己,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哪来的自己?《金刚经》后半部说得更彻底,「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念头,念头都没有,你才真正能断得了烦恼。所以,我们没有这个功夫。没有这个功夫怎么办?要念佛。
念佛是无量法门里头,可以说第一殊胜。它容易、简单,一切时、一切处都没有妨碍,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念头才一起,立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这叫会念佛,用阿弥陀佛取代你自己的妄念。这个妄念,不管是善还是不善,那都不要紧,善、不善的念头统统要打掉。为什么?善念是生三善道,恶念是生三恶道,你总是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只要起心动念,就把它打掉。古人讲的,这教人用功,「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念起来,或者是贪爱,或者是瞋恨,念头起来,不怕,就怕觉迟。什么是觉?提起阿弥陀佛就是觉悟。我这一句佛号就把这个念头打掉,贪爱的念头也打掉,瞋恚的念头也打掉,决定不能让念头起来,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叫功夫成片。有这样的功夫的人决定得生,那就恭喜你!你果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
一定要到极乐世界,为什么?在这个世间你做不了佛,这个世界非常危险,你内有烦恼,外有诱惑。所以功夫一得力,功夫一成片,那个聪明人赶紧就往生了。寿命还有多长,不要了,这是聪明人,他知道利害。不要活长久,为什么?活得太老,年岁老的时候就糊涂,那个麻烦。现在有所谓老人痴呆症,如果一得这个就不能往生了,为什么?他临终的时候佛号提不起来,他的妄念没办法克服。所以真正聪明人决不求长寿,但是一定要求健康,头脑清楚,决定不迷惑。你看每个往生临走的人,决定第一个条件头脑清楚,一丝毫不迷惑,他才能选择。
所以人死了以后来生到哪一道去,决定在最后一念,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最后一念是安详,他不堕恶道,最后一念是痛苦,肯定恶道去了。如果最后一念是瞋恚,地狱道去了;最后一念是贪心,他还有什么财产,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贪恋,舍不得,堕饿鬼;最后一念是愚痴,愚痴真的就像白痴一样,什么都不懂,畜生道。所以这三恶道,贪瞋痴,最后是起这个念头,那就坏了!最后走的,还想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这人天道。你全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晓得应该怎么修,应该怎样选择,这要智慧。
所以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与众生无限利」。我有多大能力,我帮多大忙。利益里面,最殊胜的利益是帮助大众开悟。你看大乘教里头,佛在每一部经论都教人,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财布施,福报可大,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法布施。常常读诵大乘的同学,你在经上常常看到。我们就晓得,法布施的功德无比的殊胜。哪些是法布施?经书是法布施。现在多了,现在可以用录相带、录音带、光碟片,讲经的、读诵的、唱念的,太多太多这些了。你能常常布施这些,这功德大。修这么大的功德,如果不是回向求生净土,来生得人天福报。你要晓得,这个世间做大官的、发大财的,不是偶然的,过去生中在佛门当中修法布施。如果不是修法布施,哪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修法布施为什么还会到人间来,没有去作佛?那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愿,信愿行不具足,对於世间人天福报有贪恋,就变成这样。这个事情,世尊(佛)在经里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叫什么?叫「三世怨」。第一世在佛门里修行,积功累德,不求往生;第二生得人天大福报,在享人天大福报的时候,把修行、培福就忘得一干二净,纵然是修一点福,都很有限,所以福报享尽了;第三世业力又现前,往下堕落了。这叫三世怨。
我们要常常记住佛的教诲,时时刻刻警惕,不能干这个傻事。这个傻事过去生中我们造得太多,这一生可不能再造了;再造,还是出不去。这一次出不去,你要知道,在六道里头生死轮回要搞多少次你才能遇到一次佛法的法缘?所以佛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点都不假。佛法是真的难闻,不是假的,可不能不知道。你想想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世界人口将近七十亿,七十亿人里面,几个人闻佛法?闻到、接触到佛法的人,有几个人真的信佛法?有几个人真的理解佛法?有几个人真的依教修行佛法?这几层淘汰,淘汰到最后没有几个。
佛讲这两句话意思可深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耳边风看待。这是佛的无尽的慈悲,真实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时时刻刻有这个念头,利益众生,舍己为人。我有多少力量,我就贡献多少力量,不要留著给自己;留著给自己,就是祸害。这个道理世间人不懂,我在初学的时候也不懂。不过我遇到一个好老师,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我才明了。明了之后,依教奉行,喜欢布施,喜欢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真正是成就自己。尤其不可思议的,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求法?就是布施,所以愈施愈多。
我从前是什么都没有,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贫贱到如此的地步,得到老师的教诲,老师教我修布施。我那个时候很困难,布施要有钱,哪有钱?老师说:一块、两块有没有?一毛、两毛有没有?我这才明了,不是等到你有钱、有力量的时候去布施,没有钱、没有能力的时候要修布施。要饭的,要到一块钱、要到几个铜板,他能把几个铜板去做好事,布施。到了五年、十年,环境显著就改善,收入勉强能糊口。从一贫如洗,能够真正干十年,一丝毫怀疑都没有,真干,全心全力的帮助别人。
还有,没有钱的时候,我们用身体、体力帮助人,现在讲做义工。义工是布施,财布施,我用身体来服务,这是内财布施,内财布施的果报比外财更殊胜。内财布施,不但得财富、得聪明智慧,而且得健康长寿。所以有时间,我那时候年轻,到寺庙里面做义工。星期天如果没有事情的话,一定到寺庙做义工。我做的义工,因为常常写字,在公家工作是做文书,常常写字,到寺庙给人家写疏文、写牌位,我去做这个服务,这跟我工作的本行也相关。晚上,他们做法会的时候,晚上下了班,一下班我就去,到庙里吃晚饭,吃过晚饭就给他写,至少可以写二、三个小时。统统是布施,只要你真有这个心,布施的范围非常广大,做不尽的。
我还有个好习惯,我喜欢读书,书里面好的句子,我常常抄下来供养别人,让大家统统得利益。一本书很厚,要很长的时间看,有很多人没有时间,送给他他也不看。尤其是现代人,愈简单愈好,你送一张卡片,里面不到一、二百字,最受欢迎。我每天读书,我常常喜欢写。现在方便了,可以影印,到处送人;现在还有网路,放在网路上给大家传阅。方式很多,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真的想做,做不尽、做不完,多快乐。确实喜欢布施的人法喜充满,自利利他,都是无限的。
后面给我们说了一句,『则具最胜智方便』,这里特别著重在「方便」。十波罗蜜里面,方便波罗蜜、智波罗蜜。「最胜」这两个字贯穿这两桩事情,贯穿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这个智是权智,权智是智慧的应用,我们讲善巧,佛家讲善巧跟此地讲的最胜智是一个意思。善是好,巧是太巧妙了,所以善巧是智波罗蜜。方便,方是方法,方法太多了;便是便宜,换句话说,就是最恰当的、最适合的。这个最恰当、最适合就不一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千变万化。你接触到外面的人事物,你知道哪一种方法最恰当,那叫方便波罗蜜。所以方便里头要有善巧,就是要有最胜智。你无论是在生活、是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无往而不利,没有人不欢迎你,没有人不尊重你,没有人不向你学习,你就成功了。
可是这个你要知道,最殊胜的善巧方便离不开四摄法,而四摄法离不开般若现前,般若现前离不开清净性,真诚、清净、慈悲,决定离不开,而真诚、清净、慈悲也离不开戒律。你得慢慢往上推,为什么我现在这个学不到?你没有前面的底子,前面的基础你没有。现在学来得及来不及?来得及,再大的年岁都来得及。而且把基础佛法修好非常重要,实在不困难,困难是你不肯干,你没有这个认识。
前几天,有两个年轻人打电话给我,最近一年多受了很多折磨,受了苦难。打电话告诉我,他说现在他们觉悟了,这个苦难是应该受的。我说:怎么回事?他说过去听我讲《弟子规》,他们怀疑,不肯相信。现在受了许多苦难之后,知道了,我要从《弟子规》学起。以前什么?都很自负,《弟子规》这个东西是小孩学的,不是我们学的。错了,现在才知道错了。
还有一定要认识根本的教育是性德。像《弟子规》,性德,本性本善,你本来就是这样的;《太上感应篇》是性德,你自性本来如是;十善业道亦复如此,这个要懂。决不是儒释道的祖师大德定这么多规矩要我守,牵著我鼻子走。你不服气!你不晓得,性德,不是他定的,而是他们回归自性,表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当然,他教别人也是这样的,他要不是这样教人,那他对不起良心,他也对不起众生。圣贤的教育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
所以佛教里头,佛教里面的教育,过去李老师跟我谈过,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只有一个目标,「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连净土宗都不例外,但是净土宗明心见性不在这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会上明心见性。但是其他的法门都要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所以难,太难太难!所以净土叫易行道,这不能不搞清楚。
所以,一切贤圣教化众生绝不离开性德。离开性德,那他就错了。我们今天称圣学,圣学就是与性德相应,称为圣学。与性德相违背,不是圣学,那就叫凡人;与性德相应的是圣学,学做圣人。所以学佛,就是学作佛、学作菩萨、学作阿罗汉,这都叫学佛。没有教你学做官,没有教你学发财,没有教你坑人、骗人,绝对没有教这个,恢复性德而已。这叫最胜智方便。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七段,有三首颂,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若具最胜智方便。则住勇猛无上道。若住勇猛无上道。则能摧殄诸魔力。若能摧殄诸魔力。则能超出四魔境。若能超出四魔境。则得至於不退地。若得至於不退地。则得无生深法忍。若得无生深法忍。则为诸佛所授记。】
这三首偈是讲八地,八地是不动地。所以这个偈颂里面有『不退地』,真正到念不退了。当然这三种不退,位不退,可以说圆教初住菩萨,位不退、行不退,这都做到了,唯独念不退。实在讲,三不退在圆教初住是都证得了,前面跟诸位报告,习气没有断。虽然习气对於行持没有太大的妨碍,总有一点关系,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遇到困境,虽然还是肯干,但是退回的念头会生,不想再做了,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习气。
我们的习气很重、很强,这个念头如果继续不断的上升,真的,我们就不想干了,遇到太多的阻力,所谓是「好事多磨」。为什么还能继续干下去?那就是佛菩萨的加持。佛菩萨怎么加持?经典。每天读经,经里面佛都鼓励我们,甚至於都把这些困境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菩萨能克服,不会被外境动摇,我们想想,为什么禁不起考验?所以想想,把那一股勇猛精进的念头就又提起来了。这个事情一生当中常常有,不是没有。但是确实,是对事没有产生严重的妨碍,只是有这个念头而已,这个强烈的东西就是习气。八地菩萨极其微细的这个念头都没有了,那就真的不动了。由此可知,七地还有很微细的这些习气,八地才断干净。可见得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
这段文里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说六个意思,我们看注解。「七若具最胜下三颂」,就是『若具最胜智方便』这下面三首偈颂。「明第八地」,明是说明。「略辨六义」,它这里总共是有,我们说这个一句一句的是十二句,每两句说一桩事情,所以就六桩事情,略辨六义。第一个「道胜(通胜),谓无功用道,故云勇猛无上」,这就是第一行两句,「若具最胜智方便」,可见得这一句承前启后,如果没有远行地的殊胜智慧方便,你就不能向上提升。在这个地方,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得出来,每一地他学的是什么功课,在这里看到了。你能把这一个阶段,这一地一地就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你把你这一年应该学习的课程都学好了,达到满意的标准,那就升级了。所以七地菩萨要能够具足最胜智方便,他就升级了;如果达不到这个层次,他还要继续在远行地里面的修学。
由此可知,菩萨这个位次,《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五十一个阶级,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念到五十一年级,五十一年级毕业了,叫成佛。佛陀,是最高的学位。从一年级到五十一年级都称之为菩萨,菩萨就是在校学习的学生,五十一个年级。它分六个阶段,前面五十个,每十个分一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分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就好比学校一样,像我们现在学校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好比这是五个阶段,等觉好比是研究所。你从这个地方细细去观察,佛教是教育,所以一定要循规蹈矩,循序渐进,一定是从小学、中学、大学,要这样念上来。
所以「十信」这一大段就讲得特别详细,为什么?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你要不能够深厚的去学习,上面就上不去了。能够达到最高峰,底子好,底蕴深厚,他才能做得到。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中国我接触得很少,外国接触得比较多,确实这个教学的程度不断都在下降。这次我们在巴黎,联合国这个大的活动完了之后,我到英国,接受剑桥、伦敦大学的邀请。去年,我去访问过牛津大学,也访问过伦敦。伦敦的汉学在欧洲很著名,我们也在学校做了两场讲演,跟汉学系的教授、老师做个交流,了解现在的程度真的比不上过去。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中国本身在现前这个阶段,特别是在现在的半个世纪,儒释道三家都没有大师了。
汉学的根在中国,根衰弱,当然影响别的地方。不过他们学习的都还很认真,我所接触的博士班跟硕士班,他们论文的题目,有人专攻《孟子》,还有一位专攻王维。汉学,年轻的时候我们不认识,疏忽了。汉学里头包括了儒释道,我们一般人只知道儒,不知道佛跟道。早年,我追随方东美先生,他告诉我,我跟他学哲学,「佛是大哲,佛是圣哲」。他的心目当中不是宗教,是哲学,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哲学家里面的圣者,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这样才真正重新来认识他,终於肯定了释迦牟尼佛本来面目。所以这次有机缘能在联合国做一个介绍,让世间人对於佛法又重新的认识,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解决问题。
世间的问题,在佛法里面讲小事一桩,就像中国谚语里面常讲的「鸡毛蒜皮」,小事一桩。什么是大事?大事是生死大事,大乘教里面讲轮回是大事,这个事情可是麻烦!十法界是大事,不但我们要解决六道轮回,还得要解决十法界。在佛法里面讲,你学到阿罗汉,轮回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华严经》里面七信位的菩萨。现在我们念的这个经文是十信,比阿罗汉高太多了,阿罗汉七年级,这十年级。在这个程度上,这要解决十法界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解决,就超越了。
所以我们在此地看这个经文,「若具最胜智方便」,这句话我们从前面一直读来的,就晓得不容易。最殊胜的智慧方便,我们通常一般讲善巧方便,最殊胜的善巧方便。从前李老师用比喻教导我们,他说这就像一个人头脑,头脑像什么样?水晶琉璃球,八面玲珑,最胜智方便。我们凡夫,凡夫是什么?叫四方木头头脑,不灵光。那就是什么?没有智慧就不灵光,处处都是障碍,处处都不通。哪里像佛这样智慧,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华严》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是最胜智方便,最胜智方便就是事事无碍。所以这提升了,提升『则住勇猛无上道』。
「无上道」是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道是佛道,翻成中国的意思,无上正等正觉。你看看,八地菩萨接近了,七地还不行,八地菩萨这是接近。换句话说,虽然还没有成佛,佛的气分很浓,说明接近。上面九地是法师地,十地法云地,实在讲就是佛地,靠得很近了,上面等觉、妙觉。这是五十一年级,这是最后、最高的五个位次。最高的五个位次,八地是第一个。
这句里面关键在「住」这个字。住是什么?不动。你说七地菩萨、六地菩萨有没有这种气分?有,不能说没有。但是怎么样?他不能完全保持住。就是他有个高潮,他到了那边,高潮上去,他又落了。到八地的时候,提上去之后,他不再往下落,这叫住,无上正等正觉。从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无上道是逐渐圆满的,不是一下就能圆满。这是什么原因?烦恼习气是慢慢断。怎么断法?这第一句,它这六个意思,第一个是讲通,神通,通胜。清凉大师注解「道胜(通胜),谓无功用道,故云勇猛无上」。那个通怎么胜?这三首偈里面讲六种殊胜,这第一种通胜,特别跟我们提出来「无功用道」。我们在此地要明了,有功用道到此为止。
学大乘的都知道,明心见性,见性之后都是无功用道。这话不好懂。过去苏东坡居士,这是学佛的,佛法学得不错,他在临走的时候,别人劝他要加紧用功!他说了一句话:此处用不得力了。这个用不得力就是无功用道。不像在十法界,十法界教你精进,教你努力,教你用功。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断,所以不断提示你,你要放下。到这个时候,真的分别执著完全没有了,妄想放下得也差不多了,还有什么方法用功?没有办法了。
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诸位想想看,假如这个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在这个境界里面怎么用功?只要有个念头用功,你说他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是不是妄想?是!动个念头就是妄想,妄想就错了。所以见性之后,他们的修行都叫做无功用道。《华严》是圆教,从圆教初住到等觉统统叫无功用道,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换句话说,平等的。
平等里面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阶级?由此我们就明白了,这四十一个阶级是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同,但是这个时候无明习气不碍事。他们学的是什么行?完全是教化众生。在这个境界里头,菩萨们都发过大愿,这个大愿发了之后是要兑现的,不能说到这个境界里,那个过去发的愿都不算数,那还能教化众生吗?曾经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现在自己成就了。
所以向上去的菩萨,这是初住以上向上的菩萨,我们讲圆教不是讲别教,别教要讲初地,他们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所谓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我们现在还称他菩萨,叫法身菩萨;实际上《金刚经》上讲的「诸佛」,那个诸佛就是讲他们,他们这四十一个阶级称为诸佛。江味农居士注《金刚经讲义》,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那个诸佛不当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讲,不是这个意思,是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的是诸佛;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这说得很好。所以他们的提升是完全靠时间,只有时间慢慢的把这个习气淡化,没有任何办法。
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这个习气像什么?这古人讲的,像酒瓶。酒瓶是盛酒的,酒倒干净,里头擦得干干净净的,确实一滴酒都没有了,闻一闻酒瓶,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叫习气。有功用道是什么?就是瓶里装了酒,我们慢慢把它倒掉,这是有功用。现在我们断烦恼,我们要放下见思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放下无明烦恼,我们有东西放。他那里已放干净了,没东西放了。没东西放,那怎么办?只有时间。譬如你酒瓶里头都没有,酒的气味很浓,你不要去盖它,你放在那个地方,放个半年、放个一年,再去闻它,没有了,就这么个道理,这叫无功用道。
所以他们有没有修行?没有。一提修行就糟了,马上就堕落了。那他干什么?众生有求,他就有应,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的三十二应。所以我们在初学佛的时候,要跟众生广结法缘。佛不度无缘众生,如果你要不肯跟众生结缘,到你成佛的时候,没有众生,没得度!你没有跟他结缘,他跟你就不能够发生感应的关系,他没有感,你就没有应。感应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绝对没有起心动念。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起心动念,那是感;法身菩萨去应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这个要知道,这个也很难懂。
真的很难得,这些年来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这我很欣赏他,我到他的实验室里头参观过两次。水是矿物,我们有心对它,我们起个念头对著这个水瓶「我很喜欢你,我很爱你」,你看它反应的那个结晶就很美。我们有感,它有应。我们心里很不高兴、很不耐烦这个态度对它,它反应就很难看。这诸位都看过,真的是这样的。所以水有见闻觉知,它能看、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非常奇妙。其实《华严经》上给我们说得很透彻,我们听到这个讯息,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所有一切物质就是法性。
物质从哪里来的?法性变现的。就好像我们用的这个金器,你戴著一个金镯子、一个金戒指、一个金项炼,从哪来的?黄金做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你明白这个道理,所有一切物质从哪里来的?法性变现的。法性变现的,它没有离开法性,它的体就是法性。法性有见闻觉知,法性有色声香味,这是法性本来具有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任何物质,我跟江本博士讲:你要继续好好努力!不仅仅是水,你实验出来它能看、能听,它有见闻觉知,任何物质都有。所以整个宇宙是个有机体,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
我们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思想波,这个波就扩展到整个虚空法界;而且速度之快,是我们没法子想像的。我们今天讲的速度最快的,大概就是光波、电磁波,一秒钟三十万公里,这速度最快了。实际上,我们的思想波(起心动念)刹那之间周遍虚空法界,光波、电磁波没法子相比,那真叫微不足道,所以感应是比什么都快。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我们这一动念头,马上就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应,人与万物的感应,我们这才起念,那个地方已经接收到,已经有反应了。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决定不能起个念头。所以你看看水实验,水有没有起念头?没有。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知道,好像是在台湾,其他地方也有,有人用物质做实验。有人用苹果、香蕉,这是植物;用馒头、米饭,这都煮熟的,我们现在讲,这里头没有生命,煮熟了。可是法性并没有生熟。同一锅蒸出来的馒头,你拿出两个来,一个你每天用欢喜心、善心对它,另外一个你很讨厌它,过了几天,这两个馒头就不一样了。你善心、善念对待这个馒头,它能保持新鲜;恶念、不善的念头对待这个,那已经坏掉了,它坏得很快。很多实验证明,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这个境界,佛讲的话是正确的,「境随心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是妄心,真心不是的,真心转境界。所以人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那是妄心。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真心。「真心离念」,这经上常说。那个念是什么?那个念就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是真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妄心,它能把真心现的这个境界让它产生变化。譬如这个水,我们以善的念头对它,或者以恶的念头对它,这是分别执著,它能够随你分别执著产生变化。但是你的念头消灭的时候,它又会恢复正常。你念的时间久,它存在就久;你念的时间很短,它的时间也短,它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六道假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确实像永嘉大师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是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断,它这个境界就现前。哪一天,你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境界就没有了,它又恢复正常,正常里头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所以叫一真法界。现在就是这些菩萨是住在一真法界里,一真法界,那就是要兑现自己的本愿。我们跟一切众生结的缘,无论是善缘或者是恶缘,只要有缘就起感应,没有缘就没有办法。所以善缘、恶缘都好,都算是跟佛有缘。当你有求的时候,你有苦难的时候,你动心的时候,你动心那你就有感应;感应时候,他就来帮助你。他来帮助你,你要记住,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这你一定要懂得。
他为我们现身说法,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那就是在那个时代,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不少跟释迦牟尼佛有缘,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有缘求他,以佛身,就是应以佛身来度他的时候,他就现佛身。现佛身,是不是跟我们一样?是不是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好像是有。他要没有,他怎么能做出示范?示范就是身教,做出好榜样给我们看;还有讲经说法,言教。言教里面,绝大部分是有人问,所以说有启请的,有人提出问题,佛立刻给他解答,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没有人问,佛自己跟大家说的,很少很少。
我们看古来这些祖师大德结集经藏,因为佛当年在世跟大家讲经说法没有记录,经典从什么时候来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老人家走了以后,后来弟子们回忆老师在世的时候常常教他的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变成我们现在的经典。所以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佛走了以后弟子们记录的,这个要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示现,说个老实话,无功用道。如果有功用道,他就堕落到十法界里头。这桩事情确实是深妙不可思议,很难理解。
所以佛在《般若经》上,《金刚经》上他就讲得很清楚,他把他一生说法整个否定掉,他不承认他说法,如果有人认为佛讲经说法,那是谤佛。这个话的意思是,明明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怎么不承认?怎么完全否认掉?这个不承认、否认掉,只有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的菩萨清楚,他会点头,完全正确。所谓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看,说、不说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说跟不说是二不是一,差别在此地。
我们能不能体会?无说而说,这是无功用道。菩萨听经,无听而听,听而无听,所以他能够悟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能入。我们今天麻烦就是我们有心,我们有分别心、有执著心、有妄想心,所以不管怎么听,听一辈子,都不能够悟入。佛不跟你计较,佛一计较,他就变成凡夫了。你要知道,法身以上的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过,他在日常生活摄受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没有起过心、动过念。凡是跟佛菩萨接触到的,无论是缘的浅深,接触的时间长短都在一个「缘」字。我们凡夫这一边有执著、有分别,人家那一边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所以长劫教化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是用这个方式。
那个无始无明的习气就像酒瓶一样,很长的时间,自然没有了。自然没有,它也分阶段性的,这味道有浓、有淡。这是佛为了方便,把它分为四十一个阶段。四十一也是表法的,不是真正的数字。代表什么?圆满。我们显教里面多半用七表圆满、用十代表圆满;在密宗里头用十六代表圆满,四十一也是密宗里头讲的圆满,不是真的数字。你把它看成数字,岂不就是分别执著?这就说明,那个习气是一年比一年淡。我们就比如说四十一年,四十一年之后去闻它,一点都没有;四十年去闻,还有一点点。那一点点,恐怕我们鼻子都闻不到,我们用仪器可以测得出来,它还是有一点。到四十一年之后,仪器测,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好比这个意思。这诸位就能够理解什么叫做无功用道。
到无功用道,则勇猛无上,其实勇猛是比喻,不是真的勇猛。我们看这个文字,一看就起分别、就起执著,所以这就是很不容易懂得佛的意思。佛在这个经往后去,统统不能用分别、不能用执著,他用这个做比喻、做形容,这菩萨一个阶级一个阶级不一样。不是事不一样,事一样,理一样,习气有浓淡不一样。这个习气真的是很难断,为什么?无始劫养成的,不是一生一世,无量劫养成这个习气。执著有习气,好断,分别有习气也好断,起心动念有习气难断,自自然然的。好像我们都,我没有起心动念,自然的。那自然就是起心动念,习气。到这个程度叫通胜,这个通,通达无碍,为什么?见性。《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理、事、理事、事事,通达无碍,所以清凉说一个「通胜」。下面两句是讲的「力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