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二讲) 2006/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里面第四段,有一颂:
【若能兼利一切众。则处生死无疲厌。若处生死无疲厌。则能勇健无能胜。】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虽然不多,说得很好,我们也把它念一遍。「四有一颂,明五地」,说明五地。「谓虽得出世,而还处生死,故无厌。真俗互违,难合能合,余地不过,故云勇健无能胜。此是难胜之名也」。五地叫难胜地,胜是超胜,也就是说五地菩萨在一般是很不容易能够超越他的,所以称为难胜地的菩萨。这都是从前一地学习圆满,这才能提升。前一地是第四地焰慧地,四地菩萨能兼利一切众,自己把烦恼习气断掉,能够应机利众,帮助一切众生。
所以第一句说,『若能兼利一切众,则处生死无疲厌』。「处生死」是应化在六道,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有这种能力,有这种智慧,有菩萨的悲心、善巧方便,广度众生。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虽然他得出世法,实在讲,世跟出世没有界限。什么叫出世?觉悟了就出世,迷了就是世间。所以菩萨得出世法,就是对这个世间一切法彻底明白、觉悟了。明白什么?明白一切法有而非有。《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如果把这个事实真相认清楚,对於世间法一丝毫贪恋都没有,一丝毫罣碍都没有,这就出世。
人,他还有身体,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叫有余依涅盘。涅盘就是把烦恼习气统统灭掉。我们凡夫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五欲六尘、有贪瞋痴慢,把这个东西统统断掉,断灭掉,就叫做涅盘;但是身体还在,还在这世间,叫有余依。这是我们凡夫修行证果的境界。如果是上面菩萨,像地上菩萨就是上面菩萨,这已经超越六道,十地菩萨超越了,他再回到六道里面来度化众生;六道他还有很多有缘众生,众生有求,求佛菩萨帮助他,菩萨就有应。应,当然要现身,现什么样的身没有一定,随众生的根性,现身说法,都还要回到世间。虽然回到世间,他不迷惑,觉而不迷,他很清楚,一点都不糊涂。
所以说虽得出世,而还处生死。这个生死就是六道,他还在六道。如果这个有缘的众生在地狱,他就到地狱去度化,就像地藏菩萨一样到地狱度化。他在饿鬼道,菩萨就现身到鬼道,像焦面大士。你们放焰口,看焰口台对面扎的鬼王叫焦面大士。焦面大士是谁?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面现的鬼身。在畜生道就现畜生同类身。他是真的开悟证果,他真的不是在六道,可是他能够到六道里面来现身说法度众生。所以还处生死故无厌,诸位想想,他为什么不厌六道三途?因为他已经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如果还有讨厌、还有喜欢,换句话说,他的分别执著没有断!分别执著真断是菩萨,这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很透彻,总要记住。有为的修行,十法界;十法界以上,那叫无功用道,那个境界我们不好懂。因为十法界以上,不但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都没有,你说他怎么个修法?我们虽然还没有读到,很快,下一品就读到。
这品经是十信菩萨最后的一品,让我们在这品经里面看到《华严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法即一切法,这个一法是任何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在这里看到,十信位的菩萨,里面居然有十地菩萨修行的理念跟方法,都在其中,这就是一即一切。对前面讲,十信具足前面九信位;对后面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圆满具足。
你明白这个道理,对於基础的,就是初信、二信这基础的,你就会非常重视,到等觉菩萨也不能舍弃,还是要靠这个。基础就好比是地基,最上面就好比是大楼的顶层,我们用《华严经》,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好像是五十一层大楼,五十一层大楼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诸位要知道,《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你说最高的一层第五十二层,五十二层是究竟佛果,他可不可以把这个不要?弟子规、十善业都不要了,可不可以?不要就垮掉了。学佛从哪里学?从这里学起。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不能成就,这诸位一定要明白。祖师教导我们,净宗学人持戒念佛,持戒是基础。这个戒就是我所讲的,《弟子规》是戒、《感应篇》是戒、十善业是戒。有这三个基础,三皈五戒、《沙弥律仪》你才能落实;没有这前面三条,沙弥律仪不能落实,你做不到!出家,连沙弥资格都做不到,还能有什么成就?
真正发心,「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两句话是玄奘大师讲的。他在参加考试,那个时候出家要考试,考试官出题,这是他的回答,人家立刻就录取了。为什么出家?远绍如来,就是续佛慧命,我们不能让佛法在这个世间断灭,我要把它继承下来,还要把它传下去。这个绍就是承先启后,我从上面接下来,我还要传下去,绍的意思。近光,近是现前,现前我要把佛法发扬光大,普度众生,这是菩提大愿。主考官一看到这个卷子立刻就取了。这发的是真正的大愿,他也确实了不起,他也真正做到。祖师给我们做下榜样,我们应该要怎么做、要怎么学?
「兼利」,范围非常之广,一切时、一切处用什么来利益众生?首先用身教,就是我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没有人在的地方,有鬼神在。现在对这个事情有很多人都知道,鬼魂不分昼夜他在我们的周边,我们看不见他,他能看见我们。这是佛、道都讲,鬼有五通,除了漏尽没有,他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鬼有五通。这个通的大小与他的福报有关系,他福报大的,他这个通的能力就大;福报小的,他能力就小,不是平等的。这个原因我们不难懂,那就是迷悟差别不一样。所以,我们不但给人做好样子,也要给鬼做好样子,怎么可以懈怠?怎么可以懒惰?我们懈怠懒散,鬼神瞧不起你。你还有福的时候,鬼神在旁边看著,笑你,他不会惹你。到你没有福报的时候,我们人讲运衰了,好运走完了,运衰了,鬼神很可能来欺负你,来找你麻烦,让你事事都不如意。这个事情就在我们眼前,你只要稍微细心去观察周边的人,你就能看出来。
利益一切众生,包括鬼神众,我们拿什么利益?诸位要知道,最殊胜的利益就是持戒、修定、念佛。你持戒,鬼神尊重你,你是圣人。持戒就是学圣人。大圣大贤,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把他记录下来,就叫戒律。所以我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戒律不是哪个人制定的,你要以为哪个人制定叫你遵守,你就错了。戒律是性德,你要觉悟、你要开悟了,你的思想行为自然就是这样。古人常讲,性德流露。性德流露记载下来就是戒律。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会欢喜戒律,为什么?我要恢复性德,我要恢复自性。恢复性德,恢复自性,就叫做成佛,宗门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
修行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尤其出家,古人说得好,出家这桩事情「非将相之所能为」。这个意思是什么?「将」是武官里面的地位,武官最高的地位是元帅,出家,元帅做不到;「相」是什么?国家的总理,总理、元帅都做不到,你能做到,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将相是世间法,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贪瞋痴慢没有放下。发心出家的人,名闻利养、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了,将相要不要向你低头、要不要佩服你?
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学佛,是不是真的放下?如果没有真的放下,还跟他们一样,那他比我们高太多,我们怎么能跟他相比?我们出家,首先要问问自己,我出家是把佛教兴旺起来,还是把佛教灭掉?如果出家不持戒,你就是灭佛法。灭佛法,你的果报就在阿鼻地狱,不是我说的,《菩萨戒经》里面所讲的。你出家能够兴佛法,无量功德。如果不贪恋人间的富贵,你决定修行证果;如果还有少分贪恋人间富贵,你来生得大福报。
所以「兼利」这两个字你要懂得,然后才晓得,无论是在顺境、是在逆境,你都会很自在,你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得大自在。所以他「处生死无疲厌」,他得自在。疲是疲劳,厌是厌倦,在六道里头,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无论是善缘、是恶缘,他都不分别、都不执著,所以他不疲不厌。不疲不厌,他就能常生欢喜心,念念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能提升自己的灵性,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不在物质,为什么?菩萨要是以物质供养众生,就把众生送到三途去。你要问为什么?如果用物质帮助众生,肯定引发众生永无止境的贪婪。贪心堕饿鬼,严重的堕地狱,那就是三途的因。所以菩萨绝对不以物质来帮助众生。
物质帮助在什么时候?在你身体衰弱到极处,到死亡的边缘了,他来帮助你。帮助你多少?给你一碗稀饭吃,给你一碗水喝。你们看看虚云老和尚传记里面所记载的,老和尚住在南方广东这个地区,发愿朝五台山,五台山在山西,怎么去?三步一拜,从广东拜到山西,你就晓得那是多么苦。走三步磕个头,磕大头,要多长的时间才能拜到?差不多要到一年。路上没人照顾,有时候遇到风寒生病,真的就倒下去了。在旷野里面,人烟稀少,没有人救他,菩萨就来了,文殊菩萨。菩萨示现什么相?乞丐的相,遇到一个讨饭的乞丐,看到这个出家人病得这么重,真的是给他一碗水喝,给他一点东西吃,让他好好的休息,养养精神,过一、二天再走。这菩萨在物质上帮助他,菩萨没有送很多钱给他,没有叫他雇个小驴代步,还是让他三步一拜,一直真的拜到五台山。
老和尚问这个乞丐尊姓大名,这救命之恩。乞丐就告诉他,你是到五台山朝山,我的老家也在五台山,他姓文,名字叫吉,吉祥的吉,叫文吉。虚云老和尚记住了,到五台山之后,到处打听有个乞丐叫文吉,路上救了他二、三次。人家告诉他,文吉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这才恍然大悟。在真正遇到困难生死交关的时候,佛菩萨示现来帮助你,绝对不是送钱给你,绝对不是给很多物质给你,不是的,这个你要懂。
所以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不持戒,你不能吃苦,你肯定增长贪瞋痴。佛法是要断贪瞋痴的,你那个贪瞋痴年年在增长,那怎么行?贪瞋痴增长,就是说你将来死了之后到三途的机会是愈来愈多,为什么?三途的业因就是贪瞋痴。所以增长不是好事情,你一定要清楚。你学佛将来是到三途去吗?这不能不知道。
『若处生死无疲厌,则能勇健无能胜』。清凉注解里头说得好,「真俗互违,难合能合」。真是觉,俗是迷,觉跟迷是对立的。难合能合,就妙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他能合?觉而不迷,这就能合。合是和合,现在中国人讲的和谐,合是和谐。人与人之间难合,可是菩萨能合。为什么?只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能合,如果有分别、有执著,那就难合,道理在此地。有分别、有执著是迷,放下分别执著是觉。觉跟迷能合,迷跟觉不能合,很难合。所以佛菩萨跟九法界众生能合,九法界跟佛菩萨不能合。那个没有关系,只要佛能跟他合,他慢慢接受佛的气分,接受佛的感化,渐渐把自己的性德也开发出来。性德开发一分,你的烦恼习气决定就少一分。只要你不离开佛菩萨,你只要愿意亲近,「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什么叫愿意亲近?愿意亲近就是肯学。如果不肯学,没有用处。我天天跟佛在一起,我不想学佛,我只想占佛一点便宜,这样学佛,还是往三途坠落,没有法子。所以一定要亲近佛陀。现在佛陀在哪里?佛告诉我们,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在。经典不要多,一部就够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只要专学一部经,把这部经念熟,这部经的意思搞明白,搞明白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慢慢来,一点一滴的了解它,明了多少,你要做到多少,你是真的明白;明了而做不到,你没有明白。
佛家常讲「解行相应」,要懂这个道理,解是明了,行是做到。我把我所明了的都做到,然后再去读经,又有一层深的意思被你看出来,这样子行帮助解,解帮助行,这叫解行相应。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然后你才明白这部经的义理无有穷尽。不要说是你一辈子无法穷尽,你就是生生世世、百千大劫也无法穷尽。到什么时候穷尽?《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就能穷尽。大乘教里面等觉再上去,妙觉位就穷尽了,等觉还差一等。穷尽是什么样子?是自己性德圆满具足,不是外头来的。从这个基础上,佛法跟我们讲平等,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差别这么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妄想分别执著轻一点的,这个人就有福报、有智慧;妄想分别执著重一点的人,这个人就愚痴,就没有福报,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你哪天真正想通了,戒律、《弟子规》这一类书,原来是自己的性德,自己本有的。我依照这个修行就是恢复自己的性德,你就会非常欢喜学习。并不是哪一个做这本书来约束我,牵著我的鼻子走,我怎么能服?这么想,你就错了,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了解了,非常欢喜接受,原来这就是我自己的性德,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处处反常,那是什么?自己迷惑颠倒,违背了性德是错误,随顺性德,这是正确的。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不能不懂。
我们跟人能相合,那再扩大,我们跟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合,可以和谐相处;跟不同的族群,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就是不同宗教),都能够和谐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都能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个世界多美好。能合就美好,不能合,你生活就痛苦了。四地菩萨焰慧地能兼利一切众生,五地成熟了。所以说难合能合,没有不能合的。我们世间人看到难,佛菩萨太容易。诀窍在哪里?我们得问一问,我们也想学。诀窍很简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想想这两句,是不是菩萨在真俗互违、难合能合里做到究竟圆满?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迷惑颠倒,菩萨随顺他,不跟他计较,随顺里面帮助他,要用身做示范,教导他、影响他。难舍能舍,舍就是放下,菩萨先要做样子给他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行,一般世间人什么难行?持戒难行,苦行难行,菩萨要示现。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的。
现在随著科技文明的进步,外出都有车,在从前走路,没有车。走路辛苦,不怕,但是距离远的时候,时间长!像我们参加法国的会议,从中国要走到法国,至少要走一年。还要翻山越岭,你要翻过昆仑山脉,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如果走苏俄那边要绕道,一年多、二年才能走到。现在有飞机,十几个小时就飞到,要不要坐?可以,不是不可以。但是怎么样?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一定要坐头等舱,我一定要得很舒服,那就错了,为什么?你还是怕苦。难行,你不能行,难忍,你不能忍,这就错了。菩萨随缘而不攀缘,永远守住这个原则,什么都好。请你坐头等舱,没有感觉到我很舒服,没有感觉到我很荣耀,你要能把头等舱跟经济舱看平等,你就难合能合。
什么样的饮食都能接受,一定要吃怎样的饮食,错了。可是到外国,有很多华侨、佛教徒,他都用中国的这些饮食来供养,非常难得,随缘,他们的一份心。那没有,没有,外国人这些东西我们一样吃,决定没有分别,这能合。一定要怎样怎样,那可麻烦,那可难伺候,那就错了。所以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下,通权达变,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决定不让别人添麻烦,什么都随其自然,就好!没有一个不欢喜,皆大欢喜,这就好。
所以说「则能勇健无能胜」,勇是勇猛,健是强健,说在什么地方?说在自行化他。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你看现代这个时代,全世界的社会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冲突,冲突的事件,在家庭、在父子、在兄弟、在朋友、在社会上,领导跟被领导的冲突,邻里乡党的冲突,族群跟族群的冲突,国家跟国家的冲突。原因在哪里?还不是为了名利,每个人都争名逐利,他怎么会不冲突?如果我们把名利舍弃掉,冲突就没有了。我们把仁义拿出来,仁是什么?爱人,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义是什么?循规蹈矩,无论做事,合情合理合法,就叫义。走遍全世界,没有走不通的,这就叫勇健无能胜。所以勇健无能胜,你用的什么方法?就是用一个仁、一个义,就行了。你只要用这两个,放下名利,提起仁义,你就勇健无能胜。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五段,有一首颂:
【若能勇健无能胜。则能发起大神通。若能发起大神通。则知一切众生行。】
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念一念,「五有一颂,明第六地,悲智不住,般若现前,谓神通摄物,是大悲行,知众生行,是十二缘生,是大智行」。六地叫现前地,就是注解里面讲的般若现前。般若是智慧,《华严经》里面讲十波罗蜜,般若是第六,第七是方便,第八是愿,第九是力,第十是智,后面的四种也都是属於智慧,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所以般若称为根本智,后面这四种称为后得智,就是方便愿力智是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实智,真实智慧;方便智叫权智,就是善巧方便。
我们看经文,『若能勇健无能胜』,前面我们用最简单的言语来诠释,就是仁义,能够放下分别执著,能行仁义,就能做到勇健无能胜。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化解一切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如果不放下分别执著,这是做不到;放下分别执著,能行仁、能行义,就做到。
『则能发起大神通』,这个「神通」是属於定慧,前面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互违,难合能合」,他用这句话来解释勇健无能胜。实际上,我们细心去观察,那就是戒定慧三学具足。三学具足,当然能发神通。所以清凉在此地讲般若现前,谓神通摄物,这是大悲行,大慈大悲。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神通」两个字的意义。当然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通」,通是通达无碍。我们今天没有智慧,所以说触事成障,跟人往来处处是障碍,做什么都行不通;研究经教,也不知道这经典里面究竟讲的是什么一回事,不能通达。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能有神通?你只要能得神通就什么都通了,神就通了。
什么叫做神?神这个字要从篆字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字左面(是我们自己的左面),「示」字,示现的示。示现的示要写成篆字,上面是两横,上面一横短一点,下面一横长一点,这个在篆字里面就是上字,上下的上。如果是下字,上面一横长一点,下面一横短一点,那就是下字。两横一样长,就是二字。所以在篆字里面,二字是两横一样长的。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那不是二字,那是上字,上下的上,要懂得这个。这个上是什么?上天。下面呢?下面是三条,这三条什么意思?现象、垂象。所以这个示是上天垂象。指示的示,从篆字看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用浅显的话来说,我们称之为大自然的现象,这个「上」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的现象包括了整个宇宙,都是自然现象。
这个自然现象,你懂不懂?你要是明了、懂得,就通了。你要是不明了、不懂,说老实话,今天许多科学家、哲学家,懂不懂?研究、探测,用科学仪器观察,从数学的理论上来推测,说出很多的说法,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怎么样?很难叫人心服口服。什么原因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因为种种科学的推测,都不可以说是定论,这是从经验当中我们所得到的。前面一个科学家发现的定律,过个几十年之后,又来一个科学家把它推翻。
现在讲宇宙的起源,科学家的观察,宇宙不断在膨胀,在往外扩张,就是这个星系慢慢距离我们都远了。这个现象,许多科学家在望远镜里面看到,所以根据这个现象来推论,宇宙的起源应该是爆炸,这是几亿年,或者几十亿、几百亿年之前,宇宙是一个大爆炸,现在科学家相信这个。由爆炸形成,一直到现在,还在往外扩张。有没有收缩的?既然有膨胀,一定就会有收缩,这个收缩是什么东西?收缩就是现在讲黑洞,黑洞是个收缩,宇宙在膨胀。
佛法说宇宙是怎么回事情?与这些统统不相干。这是用科学观察,数据的统计,数学的演绎,得到的这些结论,确实不能完全可靠。佛法是怎么样明了的?佛法是神通明了的,它不是观察。所以这个宇宙自然的现象,你怎么样明了它?那就是神旁边这个字,右面这个「申」,这个申要写成篆字,你看它有三个像栏杆一样,这个三重真的很像佛门里面讲的三大类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因为有这三大类的烦恼,所以对宇宙现象你就迷了,就是我们今天讲大自然的现象你就迷了。
宇宙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一切众生、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来这里干什么?有没有主宰?到底有什么意义?这都是大问题。佛在经典上有详细的解释。《华严》有,我们还没念到,前面已经透了不少讯息,后面还有详细说明。《楞严》、《圆觉》、法相的论典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它不是用科学的方法,它是用的看破、放下的方法。佛跟我们讲,这三大类的烦恼,佛讲得太好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你没法子了解。如果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你全都明白了,这叫神通。
所以神当中这一划,就像宝剑一样,慧剑。第一个你要突破执著,这是第一个难关。执著就是大乘经上讲的见思烦恼,你把这个放下,这一层放下,在佛法里面叫阿罗汉,你就证阿罗汉果。阿罗汉的智慧虽然不大,但是他的智慧是可靠的,不是假的。所以佛说,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你不要相信,以为你是正确的,其实你是错了。证得阿罗汉之后,你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佛家的标准在此地。
再往上突破第二层,第二层是分别,分别突破了,佛法里叫菩萨,菩萨的智慧德能比阿罗汉要大得太多!如果我们三分三分的来说,阿罗汉是三分之一,智慧开三分之一;菩萨的智慧是开三分之二。我们用晚上月亮来比喻来说,大概阿罗汉的智慧就像初三、初四的月亮,菩萨的智慧大概就像十一、十二的月亮,大得太多。再突破最后一层,无明,无明也破了,那就是满月,十五的月亮,智慧就圆满。所以,这个申是突破三个难关:执著、分别、妄想。
突破这三个关,对大自然的现象就通了,就没有障碍。什么人能够放下,什么人他就通达。所以佛给我们说,这个能力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本来通达,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障碍,变成不通。这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所以通达宇宙一切的现象,是你的本能,你本来有。科学家这些说法都不是正确的。可是科学不断在进步,近代的科学家所讲的跟佛法有一点相应,譬如爱因斯坦所讲的,宇宙之间存在的是什么?他说只有场是真的,除了场之外,都不是真的。这有一点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很接近。可是这个虚妄的现象怎么来的?还是搞不清楚。不过也有发现,发现什么?物质是没有的。物质没有,换句话说,现象都不是真的,现象离不开物质,物质就是色、声、香、味。
物质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场就是能量,能量在稀薄的时候就叫做场,能量在集中的时候,它就变成物质。所以物质是场里面变现出来的,场是能变,物质是所变。这跟佛法里面讲的法性,法性是能变,所有一切现象叫法相,法相是所变。能变,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精神还是属於现象。我们从科学这样说法,回过头来看相宗讲的八识,我们得到了启示。八识里面讲四分,阿赖耶的四分,阿赖耶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这四分。自证分是本体,就是法性。证自证分是自性里面本来有的般若智慧,就是佛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就说这个,智慧。德相,见分是德,相分就是现相;见分是精神,德就是精神,相分是物质。科学能有这个讲法,跟八识能够配合,不容易!
由此可知,科学家也相当聪明,但是他没有佛讲的那么圆融。他只是发现,发现到「场」,发现这个物质是场变现出来的,场在浓缩状态之下就产生物质,而物质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现象,这是科学家讲的,他们讲是「相似相续」,这话讲得很好,跟佛法讲的相应,相似相续,不是真的相续,精神跟物质都不例外。佛法讲心法、色法,心法刹那生灭,色法也是刹那生灭。刹那的时间短,短到什么程度?我们在《华严》前面讲过好几次,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你怎么知道它的生灭?佛用方便说,我们能体会;佛用真实说,我们完全不懂。
方便说的是《仁王经》上讲的,《仁王经》,佛举的例子,举我们这一弹指,这弹指,一弹指时间很短。我们是弹得快的话,我这一秒钟可以弹四次。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六二百四十,就是一秒钟的二百四十分之一,二百四十分之一秒,叫一刹那,这个速度非常快。我们现在用照相机的快门,有二百五十秒,有这样的快门。通常一般照相是百分之一秒,比这个慢,它要快一倍。大概我们用五百分之一秒就可以照现在的喷射机,它在天上飞,飞的速度一个小时一千公里,我们把它照下来,好像它没有动,照下来清清楚楚,好像它没有动一样。大概五百分之一秒也能照得下来。
可是这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仁王经》上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算得出来,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生灭。我们这心理的现象、物质的现象,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们怎么能辨别出来它是假的?我们现在看电影,电影银幕上那个现相,从前用胶片(幻灯片),那个镜头开关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次,我们在电影里头,已经迷在这个境界里,以为是真的,不知道它是幻相。现在一秒钟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所以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以为是真的。
我给大家说,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为什么?我们稍稍有一点数学的常识就知道,释迦牟尼佛这是随顺众生说的,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不止二十一万六千次,而是一秒钟的,真的是亿万分之一,不是二十万分,不止百万、千万,亿万分之一秒,太快了。快到什么程度?快到生灭几乎要同时,佛家讲生灭不二、生灭同时,这才是事实真相。你才能了解宇宙万象的实相。
明了实相之后,《般若经》上给我们讲的话,你就肯定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不可得;甚至现在外国人讲的灵魂,灵魂也不可得,灵魂是属於见分。什么东西不生不灭?我们的性不生不灭。所以证自证分是什么?佛家讲的佛性,证自证分就是佛性。证自证分在这一首偈里面,就是「般若现前」。通达诸法实相,般若现前,这就叫「发起大神通」。所以这个智慧不是修来的,是你自己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只要把障碍去掉。你能够放下执著,对於世法、出世法一切不再执著,你的般若智慧透出一点点;再能把分别放下,这个智慧就透出来一大半;最后再把妄想断掉,就是於一切法不再分别执著,这个智慧圆满的透出来。
此地是六地菩萨,距离等觉、妙觉不远。像这个夜晚,虽然不是满月,大概也是十三、十四的月亮,接近圆满,非常的明亮。他应化在世间,有这么大的智慧,这么大的能力,他摄受众生,教化众生,我们一般人讲得心应手,自在无碍,他到这样的程度,这叫神通摄物。所以我们先要了解,把神这个字要认识,对我们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帮助的是什么?你就知道应该放下,一定要放下。不放下,那就是六道轮回。放下了执著,就是放下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没有执著,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到哪里去?到四圣法界。这个地位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大菩萨,只要再破一品无明,他就永远脱离十法界。
末后一句,『则知一切众生行』。这句话很重要,真正通达明了,知晓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众生这两个字意思也要搞得很清楚。生是出生、出现,是这个意思;众是众缘和合,这个现象就出现。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乃至大自然的现象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一切众生的范围就太大!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现象。一切众生,他的行,行就是动相,动,他不是静止的,我们今天讲他的运作,你就全都明白了。整个宇宙万有,万法、万事,你都通达明了,这叫知一切众生行。
清凉大师在一切众生行里面,特别给我们举出是十二缘生。十二缘生是缘觉悟入的、独觉悟入的,比阿罗汉高一个等级,辟支佛。阿罗汉是从四谛悟入的。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前面一个字是因,后面一个字是果,离不开因缘果报。由名色、六入一直发展到爱取有、老死,一重因果;爱取有又是来生的因,来生有老、有死,有生老病死,这里面就两重因果。永远在循环,说明十法界,特别是六道众生,非常的明显。因为四圣法界他离开六道了,也就是说,神识投胎,我们讲灵魂投胎,轮回,轮回没有了,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十二因缘是轮回里面的现象,阿罗汉就明白,辟支佛就更清楚,到现前地的菩萨,他怎么会不清楚!
了解十二因缘,就是对於整个宇宙的,我们常常讲「性、相、理、事、因、果」,我们通常用这六个字把整个宇宙现象包括。性能生,法性;相是法相,所有一切现象都叫做法相,法相是所生、所变。性是能生,识是能变,识就是性迷了,带著无明,变成阿赖耶。法性能现,阿赖耶能变,把法相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它能变。而能现、能变几乎在同时,正是刹那之间。你明白这个道理,进化就讲不通。所以世间这些科学家,他们这些定律,一些理论,只能在某一个阶段,它是阶段性的,好像满有道理;超越这个阶段,它就讲不通。不像佛法,佛法跟你讲的这些道理,永恒的,那叫真理。无论在哪个法界,无论在哪一尊佛的刹土,永远不会变,正确的,所以叫正知正见,所以称之为佛佛道同。今佛跟古佛,此佛跟他方佛,所证、所说完全相同,绝对没有两样,所以说佛佛道同,就这个意思。他怎么知道?佛讲得好,这个知是真知,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只是你现前迷失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你把迷放下,你的智慧德相就现前,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要多想一想,是很难,但是还是可以体会得到。你要能体会到,你要能信,最重要是你要能信,你能够理解,你能信,怎么样?赶紧放下,没有别的,放下就是。经论上说,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你能把烦恼习气,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一分,不要多,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你放下两分就透两分。为什么有人智慧高很聪明,有人很愚痴?愚痴就是烦恼重。智慧高的、悟性高的,没有别的,烦恼轻。烦恼轻是什么?他对於一切人事物不在乎,那就是放下,不那么执著,不是斤斤计较。斤斤计较的人没有智慧,大而化之的人,智慧就比他高多了,不执著。得来,没有什么欢喜;丢掉,决不会心痛。永远保持你心地的清净、平等,这生智慧不生烦恼。
你接触佛法,这是缘,有缘接触佛法,一接触你就能通达。尤其祖师帮我们这个忙,帮忙就是给我们加一点注解,怕这个经的意思我们不能体会,我们这一看祖师注解就能看得懂,就能明了。你能够明了之后,你就放得更多;放得更多,你智慧就又增长。看破是智慧,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如是辗转,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用什么方法?就是这个办法。这办法好,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见面,他就把这个方法告诉我,只要依教奉行,决定有效果。
我这五十年来,时时刻刻记住他老人家的教诲,认真努力奉行,所以才有这一点成就。愈是到晚年,对这个事情,诸法实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不在乎。我们一般人讲,放得很彻底。得什么好处?得大自在。身心没有罣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得失。对人、对事、对物,小环境、大环境,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知一切众生行。我们自己才知道如何去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果一无所知,你怎么恒顺法?知道就好随顺。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