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一讲)  2006/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里面第三个小段,十地位。

【若能舍离有为过。则离憍慢及放逸。若离憍慢及放逸。则能兼利一切众。】

我们把清凉大师的注解念一遍。「三一颂」,就是一首偈四句,刚才我们念的。「离慢等,是三四二地」,就是第三地,发光地;第四地,焰慧地,这二地。「以三地於禅不著故无慢,又以求法不懈,亦名离慢;第四地得出世间道品,故云无放逸。然不舍摄生,故云兼利」。清凉大师注的并不多,但是也说得很精彩。这是十信位里面有十地菩萨行,并不是真的到达十地,我们要知道这是十信,第十信。《华严》是圆融的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要说是到第十信,就是初信也圆满含摄一切地位。就是初信位里面有十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十地、到等觉也没有离开初信、二信、三信,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说烦恼习气确实都断了,只有微细的无明习气还在,所以初住以上还有四十一个阶位,这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清楚。这个阶位是习气,不是真有这些烦恼。这个地方烦恼习气都不包含在其中,纵有烦恼也非常微细,因为他才能舍,他舍了之后才真正得初住位,那就离开十法界到华藏世界去。现在是将证未证,在这个边缘的地区,就是十信跟初住的当中说这个状况。前面在二地菩萨,我们读过了,他能够「舍离有为过」,这就是二地菩萨所修的。你看十信位菩萨也修,那个功夫浅深另当别论,人家真干。

第三地,这首偈前面两句是三地,后面两句是四地。『若能舍离有为过,则离憍慢及放逸』,这也是俱生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你在六道里面投胎,你是带来的,也就是过去生中的烦恼习气带到这一生来,我们佛门称之为叫俱生烦恼,你到这来投胎就带来了。所以是先天的,不是后天你所修的,先天的。哪些?贪瞋痴慢四大烦恼。这个四大烦恼跟著你太久,时间太长,从你开始迷它就跟著你。什么时候迷的?前面我们读过,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这个开示你要懂得,你本来是佛,你现在搞成这个样子,能不惭愧?

什么时候迷?佛在大乘教上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几时一念不觉的?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很清楚。向佛提问的是富楼那尊者,这个真叫做根本大问。世世代代学佛的同学都有这个疑问,有人能问得出来,有人问不出来,不会问。虽然不会问,这个问题他存在,不是没有。而佛答覆的真正是善巧,佛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那就是一念不觉。《华严》告诉我们,这三大类的烦恼,在大乘教里面通常讲是见思、尘沙、无明;《华严》没有用这个说法,《华严》是另一个讲法,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晓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这一对照就明白。什么叫妄想?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一念不觉。

於是我们就明白,明心见性的菩萨,在华严会上初住以上,一般大乘教里面是初地以上,在这个位次里面,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叫破无明,话说得很容易,真难!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能不动心、能不起念吗?不知不觉他就起心动念,这就叫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知见立知,这无明本。这一念起来之后,麻烦就起来,把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转变成八识。所以八识是自性在迷的状况下,八识觉悟了,就恢复自性,这是事实真相。从阿赖耶衍生出末那,阿赖耶是迷,末那是执著,意识是分别,从迷衍生出来的。

执著,法相宗里面的经典告诉我们,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里面第一个「我见」,起了一个什么念头?起了我的念头。诸位要晓得,无我,无我里头有了个我的念头,认为什么是我?认为身是我,严重的执著。这就是所有一切迷惑颠倒的根源,你起了身见。有了身见,有了我见,接著一定是有「我爱」,我爱就是贪,我贪;有「我痴」,痴就是愚痴;有「我慢」,慢是傲慢,慢是瞋恚,你看看贪瞋痴起来了。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是瞋恚,贪瞋痴,叫三毒烦恼。只要一有我,一定就起这三个烦恼,叫常相随;你没有办法去断它,叫俱生烦恼。不过在阿赖耶识里面,虽有并不很严重。好像一棵树一样,这树苗没有长成大树。逐渐的让它发展,在六道里头轮回,不断的轮回,愈长愈大,这贪瞋痴就太严重,贪瞋痴就变成三恶道。饿鬼道从哪来的?贪心变出来的;地狱,瞋恚变出来的;畜生,愚痴变出来的,你说麻不麻烦!

这些都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不能不知道,害得我们自己无法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我们今天在六道里头流浪生死,回不去了,愈迷愈深,愈轮回就愈痛苦。佛菩萨看到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油然而生,应化在六道、在十法界帮助我们,成就我们。

我们今天正好念到这段经文,经文前后都是贯穿的,都有关系的,前因后果。在二地,你离犯戒了,再不会犯戒,再不会有有为的过失了。这个诸位要明白,前面都讲得很清楚,初信位的菩萨就不犯戒,为什么到十地位还讲离犯戒?初信位的菩萨说离犯戒是事相,这个地方讲离犯戒是讲习气。到这个地方,犯戒这个习气、意念断掉,没有了。所有一切不善就是有为过,不善的意念,这些就如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十恶八邪」。他略略的举一举就说出十几条习气,这是我们同学们都读过、都熟知,所有一切不善习气。这些习气就是此地所讲的「有为过」,统统没有了。

由此可知,贤首菩萨是代表第十信,十信圆满。这个位次在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再往上去就突破,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离开十法界,往生华藏世界,叫一真法界。那是真正的成佛,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要「舍离有为过」,不要犯过失。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过失,小小过失,极其微细的过失,都是违背了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我们常讲,纯净纯善,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不善,那是自性。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纯净纯善。

修到纯净纯善,这个时候「憍慢及放逸」微细的习气也离了,也没有了。由此可知,憍慢不容易离,憍是骄傲,慢也是傲慢,与生俱来的烦恼。佛法是教你要了生死出三界,这要断。儒家是世间法,没有讲到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儒家对这个慢限制。你看《礼记》上教我们,「傲不可长」,所以孔子,中国古圣先贤知道,人都有傲慢的习气,希望傲慢能控制住,不要再增长;「欲不可纵」,都知道你有这些习气。换句话说,你要有一种功夫克制自己、限制自己,不能过分。所以儒家讲礼节,礼是让你放纵,但是放纵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越这个限度,所以叫节,节度。佛法不行,佛法教你见性,恢复自性,你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所以你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你才能见性。从这个地方你就了解,儒家的教学是佛法的初方便,而《弟子规》则是佛法里头最初方便,你从这入门,你用这个方法来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务必要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

昨天我们在这个地方向同学们做了一个宣布,我们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这次庆祝卫塞节,也是联合国第一次用这个题目来办这个活动,这个会议相当成功。我参与这个会议就是为了说两句话,今天全世界人人都担心这个社会动乱不安,所以都在想著,希望化解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先后总共参加国际和平会议九次,九次里面有六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每次我都把我们中国老祖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那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释迦牟尼佛的方法搬出来,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两句话,不学佛的人不太容易听懂,所以我就改变语气来讲,我说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九年,这大家就容易懂。

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办班教学,一生干这个事情,收到很好的效果,确实把所有冲突化解。从自己内心对人、对事、对物对立矛盾化解,从这里起,从我心做起,从这里化解起;然后推出来,化解了家庭的冲突,化解了社会的冲突,化解了国家跟国家的冲突,也化解了整个世界冲突,再推广化解到十法界的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做到了。我们讲这些话没有人相信,人家都说:法师,这是理想,这是古人书里面经典记载的,这不是事实,现在做不到。所以我们才不得已,在我的家乡,就是中国汤池小镇做个试验,我们就用办班教学来试试看能不能落实化解冲突?没想到,不到半年效果卓著,让我们的信心大幅度的增长。

所以我说我一定要把这个理念、方法、效果介绍给联合国,介绍给世界上许许多多从事於和平工作的这些志士仁人。没想到今年十月,联合国办这个活动,让我们藉这个机会把这两桩事情推出去;就是一个是介绍宗教团结,一个介绍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这两桩事情介绍出去之后,我对於和平工作可以说就告一段落,以后这个会议不再参加,专心讲经要紧。

当然讲经,还要教学,这是我们本分之内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要培养下一代的弘法人才,这是我们本分的事情。我准备办个学校,找志同道合,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人数,我想不超过五十人;在常住上做义工,就是照顾我们生活的也不超过五十人,这就是我们这个小道场住众一百人。我也想到这个道场要是找到了,同参道友找到了,我们在一起学习,希望尽形寿不离开道场。像当年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办莲社,东林念佛堂,祖师那个时候有一百二十三个人,各个成就,希有的因缘,我们后人非常向往、非常羡慕。当然在一起修行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常住一定有护法,有工作的人员。所以我们现在求的是五十个人,希望能有五十个人。那义工五十个人,义工可以来去自由,他可以上山,随时可以下山。但是我们在里面修行的人,我们不下山,你心才定,你才会有成就。

今天上午我接到一个电话,有同修想来报名,也是很熟的同修,问我可不可以?我说昨天我们提了条件,这个条件,第一个要发心。譬如我们到那里去,我们尽形寿,上山之后就不再下山,你要发这个心。不能说我常常想家,想回去看看,这不可以。真的是万缘放下,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基本的德行,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这三门东西百分之百的落实。他想了有五、六分钟,做不到!我说做不到就没有法子,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不行,要就是要求百分之百的做到。

我跟他说:你试试看,我们要开这个班至少得一年以后,现在有一年的时间,你可以学《弟子规》,三个月学《弟子规》,三个月学《感应篇》,三个月学十善业。不是说三个月《弟子规》学了之后,我学十善、学《感应篇》,就不学《弟子规》,不是这样的。《弟子规》是基础,学三个月之后,再加第二门功课,就是加《感应篇》;再过三个月,再加十善业,统统要学、统统要落实,都是要求百分之百落实。然后我们欢迎你参加我们的僧团,希望你专攻一部经论,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他心是定的,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开悟!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都会开悟。悟了之后,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那就是天人师,那就是佛菩萨,你才真正能办道,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你才真能办道!

这个讯息透出去之后,有很多人愿意送土地、送道场,现在已经就有五、六个,我都很感谢,我也很欢喜。我们细心再去观察,方方面面的因缘具足,我们大家才能安心住在那个地方,不再出门,就等於说我们集体闭关,跟外界不接触。外界接触的,那是我们道场的义工,工作人员;我们在里头修行的人不接触外界,我们一心办道。但是我们每天的讲经,学习讲经,我们会用网路传播出去。所以我们每天上课、每天学习,同修们将来在网路上、在卫星上都能看到。这也符合《华严》的教学,为什么?『则能兼利一切众』。我们不是小乘独善其身,我们还会兼善天下,这是我们一个愿望。

这个愿望都是因缘生的,为什么?看到现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地区,我们去看看,缺乏人才。要想佛法振兴,要想中国传统文化延续,没有人才怎么行?所以我们想出这个方法来培养人才。这个方法培养人才会有效,会真正有效果,但是要长时间;十年是第一个阶段,二十年是第二个阶段,三十年是第三个阶段,锲而不舍。这是我们建立一个道风。

「放逸」也是我们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放逸怎么说法?很随便,不认真。它的反面就是精进,放逸就是不精进。如果能够我们离开放逸,真精进,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严格的要求,一丝毫都不马虎。像世尊当年在世,实在是不容易,他那个僧团,经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么大一个僧团,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晚上睡觉只有四个小时,六时精进,六时是一昼夜,昼三时、夜三时,不放逸。睡觉只有四个小时,中夜。中夜是什么时候?我们现在讲,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是中夜。换句话说,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起床,决定不马虎的。我们现在偷偷懒,睡个懒觉,这不行,这是放逸!这个习气大家都有,而且很严重,那我们要认真克服这个习气。所以团体生活有好处,依众靠众,大家都起来,你不能睡懒觉,生活起居都有规律。

那可不可以实行日中一食?行,心定下来之后,能量的消耗就大幅度的减少。我们知道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能源的补充。能量消耗,我们现在非常清楚,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杂乱妄想。如果心要清净、心要定下来,能量的消耗量很少,自自然然日中一食就够了,多省事,而且生活非常简单。我的老师做给我看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我当年跟他学教,我也学他日中一食,我学了五年。以后出来弘法,弘法得随缘,就把这个规矩破了。但是虽然是吃三餐,我那个三餐的量就是当年日中一食的量。过去日中一食,我吃三碗饭,是普通的小碗;现在吃三餐饭,是一餐一碗饭,就是那一餐分做三次,吃得少。可是我的老师日中一食,他一天只那个小饭碗是两碗,我要吃三碗,你看这就是比不上他的定力,他的需要量比我少。在当年生活费用,他老人家一个月生活费用六十块钱,台湾钱;我的生活费用,一个月要九十块钱。就是每天要三块钱,吃东西要吃三块钱,老师两块钱就够了。这就是我们的心没有他清净,定力没他深。

老师的工作,大家都看到,他的工作量差不多是五个人份,就是他一个人的工作量是普通人的工作五倍。你要跟他见面,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前预约,否则的话,你决定见不到他。每天除了自己功课讲经之外、教学之外,他还有好多会,要开会,天天都有会,还要接待客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医,所以还有人找他看病。确实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跟他老人家十年,受的影响很深。所以这不放逸要真做到,一定要依众靠众,一个人太难太难!像李老师,那不是普通人,他一个人生活,他能够坚持,他能做到,所以不是普通人。

所以,憍慢我们有,放逸我们有,要怎样把它降温?我们要想真正能够做到没有憍慢、没有放逸,那好,那你已经是华严会上十信位的菩萨,不是凡人,你现在靠近破无明、证法身的边缘,比阿罗汉、比普通的菩萨高得太多。所以我们自己心里明白清楚,憍慢、放逸我们自己决定有,只是希望这度数要逐渐减轻,不能够增长,这样就好,这样就有进步。所以对自己日常生活,虽然没有人管,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求自己,你永远就堕落下去,这可不能怪别人。尤其是中年以上,而不是在僧团里。但是现在的僧团也衰了,也不像从前僧团有那样严格的纪律,现在没有了,从上到下也都散漫。换句话说,讲形式不著重实际。所以佛法的衰,那个衰的因素我们要懂。

我们将来希望成立这么一个僧团,五十个人的僧团。这个僧团要严,决定不能放松,决定要依照丛林的规矩。这个规矩,过去都遵守「百丈清规」,唐朝时候建立的。那我们今天还是要本其精神,条文可以修正,精神决定不能变。因为现在人的生活跟从前人毕竟还是有差别,要符合现代生活方式。我们大家则共同依众靠众,一定自己要振作起来,先救自己,再度众生。自己救不了自己,也就没有法子度众生。所以要度众生是先度自己,这是佛在经上讲了很多遍,时刻提醒我们,我们要有这个警觉心,要有大慈悲、要有大愿力,救自己。先不要谈救别人,真能把自己救了,就是永离憍慢及放逸,这是真正救自己。尔后才真正达到我们的愿望,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三地菩萨。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两句:

【若离憍慢及放逸。则能兼利一切众。】

这两句是四地,四地是焰慧地,也就是智慧现前。三地是发光,也就是说智慧刚刚开;四地,那智慧就非常殊胜,所以称之为焰慧。在三地菩萨,这是智慧现前,智慧现前里头有一句重要的话我们不能疏忽,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提出来,「求法不懈」,这句非常重要!这也是离慢,决不是以自己所修学的为满足。佛法教我们知足常乐,那个知足是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要知足。换句话说,我们有这个肉身在世间,要养这个色身并不困难,它需要的很少,所以世尊在世为我们示现的三衣一钵就够了。那三衣一钵,我们引申这个意思,我们能够吃得饱,能够穿得暖,能够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够了,不要再求了;再求,增加负担。有了负担,你一定有牵挂,你有忧虑、有得失、有烦恼,这是严重障碍你的道心。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历代祖师确实能够续佛慧命,也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一件衣服穿几十年,穿破了补补钉。在近代,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虚云老和尚。我跟他老人家没有见过面,但是看到他很多的照片,从来没有一张照片他穿的衣服上没有补钉,我没有见过。我所看到很多他的照片,衣服都是东补一块、西补一块,都是补很多补钉,值得我们省思!衣服只要干净就行了,不必要华丽,能保暖、能遮体,足够了。你说生活多么容易、多么简单!

我们要求学,当然求学,你也离不开学习的环境。学习的环境不必自己有,自己不需要拥有,太麻烦,常住拥有,寺院庵堂。可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跟从前不一样,从前寺院庵堂叫十方道场,只要出家人都可以挂单,都可以在里面学习,所有一切经论这些工具都可以提供给你运用。现在寺庙许多是子孙庙,都是被控制,你要跟他没有相当的关系,真的,吃一餐饭都很困难,绝对不会同意你就住进里面去。所以被逼的没有法子,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不正常?对於真正佛法不理解,拥有这个道场,控制这个道场,眼前可以说得一点小利,他不知道他要付出严重的代价。什么叫严重代价他完全不知道,到他身后他就明白,也就是死后就明白,果报在三途,你说可怕不可怕?

他犯了什么过失,他要堕三途?道场是提供发心修行人所使用的地方,你障碍,你不让他在这里修行;道场是讲经说法、弘扬佛法的场所,你现在不让他们来讲经,这一方大众没有机缘闻法,这叫断众生的慧命,你要不要负这个因果的责任?所以从前道场的这些住持方丈不一样,他要常常去礼请法师到道场里面来讲经弘法,那个功德无量。所以一个寺庙的住持,就像学校的校长一样,自己可以不讲经,没有关系,你可以请教员、请老师来讲,功德是你的。就像学校,学校办得好,政府奖励是奖励校长,不会奖励教员。教化一方,那个责任是在住持,不在别人。所以住持天天要想,我要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这众生是学生,要给他们开什么课?他们需要什么?我要到哪里去请老师来教化众生?

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它是宗教吗?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教学。从三十岁教到,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整整四十九年,真的是办班教学度过一生。他没有道场,一生没有建一个寺庙,学生,常随众学生虽然很多,大家没有道场住,树下一宿。上课在哪里?上课就坐在草地上,山林树下。确实是游化人间,没有固定的住所,快乐!哪个地方山水好就到哪里去。其中也有国王大臣,他们家大业大,园林很多,招待佛在他们自己园林里面讲经教学,有。譬如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最有名的两个地方,而佛在这两个地方时间也比较长。可是产业所有权是斋主的,佛并没有接受,你送给我,没有。佛要的是什么?现在的话说,使用权,我在这里教一年,我用一年,你提供我用一年;我教三年,你就提供我教三年;我离开了,全部还给你。你看看多省心、多省事!永远保持著干干净净,一无所有,彻底放下。

历代祖师大德都懂得这个道理,都能遵守这个规矩,所以真正做到了清心寡欲,他的心在道上。所谓的道,就是戒定慧三学。他不犯戒,远离一切过失,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是定,是修学的枢纽,佛法常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这生智慧。智慧生起来之后就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这是求法的捷径、求法的秘诀,很多人不知道。

求法不是叫你要念很多东西,那你就错了。学法就是一门深入。所以我常常告诉同修们,中国自古以来教童蒙的《三字经》《三字经》前面的八句非常重要,那是真理,那是祖宗传给后代的真言,无上的法宝。一开端告诉你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人是一切人,不分族群、不分国家、不分种族,只要是人,你要晓得他的本性本善。就跟大乘教里面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就是本善,没有丝毫不善。这是首先我们要肯定的。那现在我们不善,不善就是违背了自性。佛陀的教育是什么?教育要回归自性,没有别的。儒家教育也是如此,圣人的教育就是教人回归自性、回归本善。

接著两句话就说「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一样的,本善;但是习性就不一样,习性就是习惯,习惯影响人太大。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亲近善人,你就会变善,你就是善人;你常常跟恶人在一起,你就变恶。所以人事环境会影响一个人,这习性太可怕。因为有习性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才需要教学。

底下一句,「苟不教,性乃迁」,假使你要不好好的教导他,他的本性就变质,本善就变成不善。变成不善,他的造作就不善,造作不善就招来苦报。所以要知道,六道三途本性里头没有,乃至十法界本性里都没有。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是怎么回事情?是习性随顺本性,习性能够随顺圣贤的教诲,随顺本善,这变四圣法界。如果是随顺不善,那就变成六道。六道里面的善恶是习性,不是本性。所以在大彻大悟的这些法身菩萨们的眼光当中,六道不善。那真正恢复到自性是要脱离十法界,真正回归到本性本善,这叫成佛。所以要晓得圣贤为什么办教育,这就讲清楚了。

办教育要怎么办?「教之道,贵以专」。所以老师教学生,你只能学一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亦复如是,一个学生只能学一门,你决定不能学两门。为什么?学两门你就乱了,你心就不定。我早年跟李老师,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他教导我们只可以学一门;同时想学两门,他不教你,直接了当告诉你,你没有能力。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法门无量誓愿学?开悟之后,就是在此地这三地以上,三地发光地,开悟了;到焰慧地,那就法门无量可以学了。你就晓得,为什么叫你学一门?一门让你得定、让你开慧,道理在此地。一门,你心专,你没有妄想、没有妄念,你起心动念都在你那一部经上,你不会去想别的,这样容易得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开悟。悟后起修,悟后就可以接触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不费力,你一接触就懂。

这个道理,诸位要细心去观察禅宗的惠能大师,禅宗六祖。你读《坛经》,你细细去观察,惠能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他为什么会懂甚深法?他一听就明白。有一位客人念金刚经,他自己不懂,他是会念,每天在念;惠能卖柴之后,在窗户外面听到他念经,他一听,他就开悟,这靠什么?人家心里没有杂念,心清净,非常孝顺,每天砍柴、卖柴,买一点米回家养活老母亲,没有杂念。他听经之后,跟这位客人讨论,把他所感想的、体会到的讲给他听,这位客人非常惊讶,劝他到黄梅去参礼五祖。

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是法器。你看他到黄梅去的时候,头一天跟五祖见面,谈了几句话,五祖听了,知道他非常难得,悟性很高,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打发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还是干他的老行业;他老行业天天砍柴、卖柴,到厨房里面去做破柴的工作。因为那时候道场有一千多人,你就晓得一千多人吃饭,厨房也是很忙。到厨房去干粗活,这一干就干八个月。五祖道场里面天天也有讲经,禅堂也有参究,他都没有去过。禅堂、讲堂都没有去过,他的道场就是厨房。你仔细从这里去想。

五祖传法的时候,半夜把他叫到房间里面来,讲《金刚经》,我们就晓得那都是概略的提纲挈领,不是细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下面怎么样?不要讲了,全通了。你要问为什么?没有别的,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教学成就快速、稳当,就在一个「专」字。所以,不是说不让你学二部、三部,不让,你要晓得道理在哪里,它的目的是叫你大彻大悟,不是叫你记很多东西。到你彻悟之后,你再看一切经,一看就懂。这在能大师那里我们体会到。

你看他在黄梅得法,就是五祖把衣钵传给他的时候,二十四岁。诸位要知道,二十四岁!五祖怕人害他,为什么?嫉妒障碍太多,所以偷偷叫他逃走,要躲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他在途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也很难得,一生学《涅盘经》,也是一门深入。虽然学了很久,没有开悟,天天念《涅盘经》,不知道什么意思。这遇到惠能,惠能刚刚离开黄梅,很难得!惠能不认识字,她念经给惠能大师听,惠能大师就讲解给她听,没有想到无尽藏比丘尼就开悟。能大师一生,在他教导之下开悟的有四十多个人,无尽藏比丘尼第一个。

还有个明显的,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部。三千部,我们估计十年,十年念一部《法华经》,意思不懂。见六祖,很傲慢,凭什么傲慢?自己念过三千部《法华经》。六祖看出来了,就问他,你来拜我的时候,为什么头没有磕在地上,一定有值得傲慢的地方?他就说出来。说出来之后,六祖就问他,他答不出来。《法华经》的意思答不出来,他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过,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能大师说:行了,不要再念,我全知道。跟他讲解,这一讲解,他就开悟了。

从这些地方你就晓得,只要一部经真通了,其他的没有读过的、没有接触过的,只要一接触,立刻就通达。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成就,一切法门成就。出世间法通达,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才叫捷径。世间人搞乱了、搞错了,他同时要学很多东西,结果一样都不通,心里都是乱的,夹杂的东西太多,我们现在所谓是心浮气躁,那怎么行?所以古人教学的方法,就是要叫你心定下来。心浮气躁、傲慢、放逸统统舍离,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定才能豁然贯通。到你开悟之后,没有限制,所有一切法门你都可以去参学,《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他开悟了,他一接触就明白。

我们再看印度,印度有位大德,龙树菩萨,这个人了不起,这个人是悟了以后,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经论他三个月就读完,全通了。是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念?不需要,一部经念几句就行。就像惠能大师一样,《法华经》只听到第二品「方便品」就行了,后面就不必听。这个道理要懂,这个事实你要接受。然后你才晓得,古圣先贤教的这个方法微妙至极,绝对不是现在人所能够理解的。所以现在人所求的是知识,没有智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智慧是从定中得来的,不是念很多东西得来的。龙树菩萨用三个月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东西贯通。

所以你想学佛,你不修定怎么行?没有这个道理的。不要说学佛,你就想证个初果须陀洹,你也要修定;你没有定,你断不了八十八品见惑。跟我们《华严》这边所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断烦恼的功夫跟须陀洹一样,没有戒定慧怎么行?现在人不肯持戒,不守规矩,心浮气躁,这就没有办法,诸佛如来也教不了他;不是佛不慈悲,是他自己抗拒,不肯接受。

佛利益众生,这是经上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是什么?不是外面不学佛的,不是这些,是讲已经学佛的、已经出家的、已经受三坛大戒的。怎么叫无缘?不能够持戒,不能够修定,就没有缘。再跟你说,没有出家、没有学佛,他守规矩,他心地清净,没有出家,没有受三皈,他是有缘人。会有这种事情?会,在哪里?六祖惠能就是的。六祖惠能到黄梅的时候没有皈依,所以他在黄梅是什么身分?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寺庙里面的义工,他也没有出家。为什么五祖把衣钵传给他?有缘人。你才晓得原来有缘不在形式上,不在出家不出家,不在是有没有受三皈,不在乎这个,是你真的有戒定慧。

所以六祖得到衣钵之后,在猎人队里面藏十五年之后,在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给他剃度,他的剃度师是印宗法师。印宗法师很了不起,把他剃度之后,再反过来拜他为师,所以印宗又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剃度师又是他的学生。印宗法师也是在他会下开悟的,他开悟的是好像是四十三个人,里面有印宗。印宗没有憍慢,如果有傲慢的话,怎么会再回过头拜他为师?没有。所以你从这些地方细心去观察,佛家佛度有缘人,有缘人不一定出家,不一定受过三皈五戒,不一定。没有戒定慧,受过三皈五戒,受过菩萨戒,甚至於出家受了三坛大戒,还是无缘,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古圣先贤、佛菩萨留给我们这些规矩、这些榜样,要尊重,要记取!求法要一门深入,不开悟,决定不改变,你会成功。不开悟,再去换,今天换这个法门,明天换那个法门,你一辈子永远不会开悟,那就说明你心不定。「教之道,贵以专」,你想想这六个字,无上的法宝。在中国,读书人几千年来都接受、都肯定,所以他有成就。在我们现在最近这一百年,差了,没有成就的人。什么原因?对中国传统的教诲产生疑惑、怀疑,这一怀疑,糟了。到外国去看看,他说外国什么都好,中国什么都比不上人家。你要真正参透了,你才晓得中国还是比外国好。现在外国人已经走投无路,到中国来求法、到印度来求法,我们知不知道?

他遇到什么困难?外国的长处是科学、是技术,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过去常听人说,物质科技的发展,人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现在我们已经看出来,这句话我们理解,我们也肯定。不要说别的代价,单单讲饮食。在过去,我们住在农村,这要讲上八十年前,那个时候养只猪,猪要养多久?要一年才长大。鸡,鸡差不多养八、九个月,有的时候这老母鸡是养一年。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跟它打很多种针,药物,帮助它成长。我听说一只猪三个月就长大,一只鸡三个星期就又肥又大,市场上可以卖。可是它的肉不健康,它的肉里面带著有致癌的这些药物,人吃了这些肉得病,得癌病,这就是什么?付出,科技带给人类便利,从前养一只鸡也要养个八、九个月,现在三个星期就可以吃;从前一只猪要养一年才能吃,现在二、三个月就可以吃,很方便。你付出去是癌症,你要遭受病苦,你要早死亡;本来你可以能活七、八十岁的,现在活二、三十岁你就要死,这就是你付出的惨痛代价。你细心去想一想我们东西方的学术,然后你才晓得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有偏差的。

从前李老师常常讲经的时候告诉我们,现在生活是什么?佛经上,《无量寿经》上讲的「饮苦食毒」。从前读这个经上我们都不知道佛怎么说这么样,饮苦食毒什么意思?到今天我们完全明白。我们的饮料里面都加著有化学东西在里头,我们的食物都带给我们严重的病苦,不能吃。我们吃素食的还稍微好一点。这要是不明了,要是不知道改变自己生活习惯,改变自己选择食物,下一代的人麻烦大!为什么?从小养成不健康。你看小孩现在肥肥胖胖的,肥胖症,个子长得挺高,那都是吃些化学东西,但是他精神很差,头脑很差,病很多,身体不健康。小孩身体都不健康,这个民族就衰了,大问题,不是小问题,非常可怕!

饮食的习惯,饮食的选择,大概在三、四十年之前,英国汤恩比博士就警告世人,最健康的食物是什么?要回归从前的人力农耕,那是最健康的。他反对机械化,尤其是反对农药、化肥,这害死人。你要看看这些科学报告,你就不敢吃东西,不吃东西,饿死;吃东西,毒死,反正都活不了。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焰慧地的菩萨,「得出世间道品」,他怎么得的?明白了、觉悟了。世间出世间是一不是二,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世间;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出世间,超越世间。也就是我们常讲,自己得度,这是我们常说的提升自己的灵性。自己灵性真的提升,提升跟诸佛菩萨一样的境界,自度,六道、三途、十法界对自己来说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众生迷在里头,必须要帮助他,帮助他怎么?那就是应化,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看他的程度,看他的根机。所以佛是一丝毫分别执著没有,完全是感应。你什么样的机感,佛菩萨就如何应你,应机说法;不是佛菩萨先试一套教科书来教你,不是的,没有这个道理,都是应机说法。看你的程度,应该学什么就教你什么。所以佛开的无量法门,为什么?众生是无量的根性,各不相同,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学法不要学很多法门,一门就成就。佛都是教人一门成就的,没有说教二门、三门成就,没有,这是你不能不知道。然后你才会真正肯定接受,一门深入,一部经就成功。修净土,自古以来,一部《弥陀经》、一声一句六字洪名,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这就是符合圣贤的教诲,贵以专。你搞那么多干什么?搞那么多,把你心搞乱了,增长你的烦恼,不增长智慧。你要是知道一门,增长智慧;搞好多,增长烦恼。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懂,真正要学佛,家里头要不要供一部《大藏经》?不需要,《大藏经》是藏经楼里面供的,现在讲图书馆里面供的,道场里面供的,自己一部经,我学哪一部经,我只要一部经。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保持自己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没有一个不成就。

所以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教我舍得,舍得就是布施。你舍,一定有得;但是你得到的时候,你一定要舍,你可不能保留。所以舍得是个循环,譬如这边舍,这边得;得到之后,马上要舍;舍了之后,他又得;得了以后,又舍,得舍永远是循环的,不能停在那里,你一停就错。所以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第一个意思告诉你,这因果,你舍财得财,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可是你得到的时候马上要舍,那就无穷无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