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九讲)  2006/9/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小段,「若常睹见下三颂,明十回向位」,这有三首偈。十回向的大意介绍过了,今天我们讲经文。

【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若见如来体常住。则能知法永不灭。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得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若能开演无边法。则能慈愍度众生。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不多,他的《疏》「通显三种回向,佛体常住,是向菩提,法永不灭,是向实际,余向众生」。前面一首偈是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后面两首颂都是讲回向众生。由此可知,佛法无比殊胜的利益,总的只有一句话,如何帮助苦难众生,这是回向的本意,真正的意思。可是要利益众生一定要先成就自己,所以回向的次第,首先是回向菩提。

菩提是什么?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於佛法当中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知道,佛性就是菩提。菩提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觉悟;佛陀也是印度话,意思还是觉悟。不过佛陀里面含的意思比菩提要多,我们一般讲比较复杂,佛陀里面至少含著有体、有相、有用。《华严经》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菩提是如来智慧,佛陀就包括智慧跟德相,就全包了,不同在这个地方。可是如果没有菩提,德相是不能现前的,没有菩提你在迷位,你不觉;菩提是觉。

所以这个经文是接著前面十行位最后的一句,「则常睹见无量佛」。这是讲你修行,修行一定要记住,是要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什么叫错误?与自性、与性德相违背的都是错误。世间人的标准靠不住,二十八层天的标准也靠不住,世尊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这话什么意思?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你全迷,你的思想、见解、看法不是正确的。诸位看了我们最近做的这片光碟,「凡圣迷悟示意图」,你就明白了。一个人戴上三副有色的眼镜,一副黄色的、一副是蓝色的、一副红色的。三副眼镜戴在眼睛上,你看外面的世界,你不能相信、不可以相信你把这个世界看清楚了。你的染著、迷惑太深,你怎么能看到事实真相?

佛说证得阿罗汉之后,你才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阿罗汉执著断了,执著没有了,出了六道轮回,出了六道轮回再看六道轮回当然不一样,你就看得清楚。阿罗汉实际上还有两副眼镜,蓝色的、黄色的还没有拿掉,但是比我们要强多了,就看得清楚多了。三副眼镜戴著,看到外面混浊。从这个道理,我们对佛的教诲才产生信心,我们不可以被外面境界动摇,一定要遵从佛的教诲,决定不错。世出世法里面,只有佛菩萨不骗人,阿罗汉也不骗人,除了佛菩萨、罗汉之外,难讲。为什么?我执没破,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见、我爱(也就是我贪)、我痴、我慢,你们想想看,贪瞋痴三毒烦恼,加上一个执著「我」,我是什么?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加上贪瞋痴,他怎么能把事情看得清楚?

阿罗汉的境界,在《金刚经》上,四相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能证得阿罗汉。从须陀洹开始破了,虽破不究竟,到阿罗汉才圆满。从我们的示意图你细心去体会,你看红的光圈慢慢的缩小,缩了四分之一,须陀洹;缩到一半,二果;缩成还有三分之一,阿那含;全部没有了,阿罗汉。我们的示意图表示这个意思,你要懂得。这是我们讲四个阶段,一般经上讲的是八个阶段,四果四向,四果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四向,八个阶段,那个光圈分八份,八分之一是一个阶段;菩萨的位次就更多。你明白这个道理,佛讲的话对,我们可以相信。

所以一定要智慧开了,就是菩提现前,并不是圆满现前。妄想分别执著去掉一分,智慧就透一分,佛法里常讲烦恼轻、智慧长。真正的功夫没有别的,放下烦恼而已。放下烦恼,菩提就往外面透露。菩提是本有的,本觉本有,不是从外来的,现在就是被(我们也比喻说)三重的乌云遮盖住,去掉一重那就明亮多了,光就透出很多。所以,菩提是本有的,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无的,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我们自己才有清净的信心,才有坚定的信心,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点非常重要。

你看见『无量佛』,无量佛前面跟诸位说过,就是佛在大经里面常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才常见无量佛。我们现在烦恼没断,读了《华严经》晓得这桩事情,能不能得到个相似的境界?什么叫相似的境界?我现在把眼前所有一切众生都看作诸佛如来,行不行?行,这叫相似境界。你虽然没有真正见到,但是你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这也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华严》《圆觉》讲得透彻,讲本来是佛、本来成佛,现在还是佛,就是带著妄想分别执著的佛。那个带著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带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能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好!为什么?诚敬的心生起来。你看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今天我们学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自以为是,别人都不如我,贡高我慢,没有诚敬心,所以学得再久还是功夫不得力,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所以《十善业道经》教导我们的方法好,「佛告龙王,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什么法?「谓於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句是贯穿的,常念善法,思惟善法。常念善法是念头善,思惟善法是思想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这个意思很深。这善法是什么?十善业道。本性本善,十善业道是性德,就是佛常讲的如来智慧德相那个德,德相里头的。十善业道是圆满的,是性德。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十善业道恰恰相反。性德里面没有杀生的行为,不但没有杀生的行为,伤害众生的念头都没有。中国谚语有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个天就是天性,就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法性比佛性的范围大,法性里面包括德相,佛性里面只有智慧,不包括德相。我们能常常想到本性本善,我的本性本善,你的本性也是本善,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本善,决定没有十恶。这个心好!这个心就是佛心,这个心就是性德,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能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普贤菩萨的修行我们就都做到了。「礼敬诸佛」,我们对一切众生尊重。他不尊重我,我尊重他,为什么?他不知道他是佛,他也不知道众生是佛,他不尊重是应该的,理所当然,你可不能怪他。我学佛了,我听到佛的教诲,我明白了,我要不尊重他,我错误,他没错,我错了,我要尊重他,我要称赞他。称赞跟礼敬的标准不一样,礼敬是无条件的,完全从本性上来说、本来是佛上说的。称赞有迷悟不同,他的思想、他的行为有一丝毫与性德相应,值得赞叹;与性德相违背,不能赞叹。不赞叹,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批评,这个要懂得,只不赞叹而已。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在灭度之前,阿难代表大众向佛请教。僧团里面有很好的修行人,也有些不好好修的人,在僧团里面还妨碍别人,所谓恶比丘,怎么办?佛在世,你可以管他们,你老人家不在世了,对恶比丘我们如何对待他?佛教给大家一个方法,默摈。什么叫默摈?不理他就好了。他无论做什么坏事,不批评,不受他的影响;我修我的,他修他的,各人因果各人负责,绝不受他干扰,这就对了。你要批评,他不服气,他不会接受,他要跟你吵架,要跟你打架,错了。不理,见如不见,听若不闻,这样就好,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就对了。你用这个方式对待他,时间久了,你能感化他回头是岸。做一点好事,大家都赞叹他;做很多坏事,大家都不说,不批评。让他生惭愧心,让他自己良心发现,改过自新,这样才好。佛这个方法真的是好,不可以责备人,责备人,效果是相反的;佛用默摈,这个效果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要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虽然我们没有到佛菩萨的境界,可是我们这个举动跟佛菩萨没有两样。

对一切诸佛的供养,广修供养要做,供养不是都是送礼。不费金钱的供养,你们知不知道?哪一种供养不要费金钱?善意。无论跟哪个人见面,合掌,「阿弥陀佛」,这个不花钱,见面深深一问讯,这是供养。能不能做到?要学著做,随分随力。看到老人在路上走路,路上的车、人太多,拥挤的时候扶他一把,照顾他一下,这都是供养。不费力、不费钱的供养,你一天可以做很多很多,只是你没有去做。同住在一层大楼,这是香港的现象,大都市的现象都差不多,彼此见面都不打招呼,都像陌生人一样,这个大家一点都不奇怪。我们学佛,我们学会了广修供养。同住在这一栋大楼的,无论什么人,我们见了,都很客气、很谦虚的跟他点个头。不要理会他对我怎么想法、怎么看法,不去理会这个,完全是善意待人,这都是供养。慢慢的,你就能把这整座大楼里面的居民统统都感化。这个时间我估计总在二年到三年,让住在这层大楼的人,每个人见面都会点头,都会笑容满面。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才行。

现在的社会,在中国我们看到,愈是偏僻落后的地区,还有点人情味;愈是大都市,人情味都没有了,都被名利冲昏了。我们要帮助他、要提醒他,帮助他恢复,那就是在平常点点滴滴的善意,让他能够感受到,善意。常见佛,见佛的时候要礼敬、要称赞、要供养,都不需要花钱,不需要特别花时间,不需要,随时随地。见到陌生人,善意的待他,也不必刻意的去做,随分做就好了。

这样子做法,下面是讲效果,『则见如来体常住』。清凉在这里说得很好,「佛体常住,是向菩提」。佛体是什么?佛体是法性,性相不二。西方有些科学家,他们的发现也很值得我们赞叹,他说我们人的身体,身体不是我,身体只是载具而已。什么是我?灵魂是我。他讲一个人有个身体、有个灵体,他把这个分成两分。算是很不错了,可是事实不是如此,事实是一不是二。一,但我们看到身体有生灭!身体没有生灭,科学家很早就发现物质不灭;也许同学们在学校念书有读过,物质不灭。明明有生灭!形有生灭,质没有生灭,形是形相,形相有变化、有生灭,性质没有生灭。所谓聚散无常,聚集起来的时候形相产生,散开的时候形相就没有了。

譬如这栋大楼,这栋大楼是个形相,它的本质是什么?是那些建筑材料。大楼没有起的时候,这些材料堆在旁边,你看到钢筋、看到水泥,看到这些木材、看到砖瓦。你看到一大堆建筑材料,你不会称它作大楼。按照图样把这些材料都给结合起来,大楼成了。大楼有生有灭,材料不生不灭,拆掉之后大楼没有了,还是一堆材料。然后你就晓得,我们人的身体就像大楼一样,我们里面是细胞,人都是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什么组成的?原子,原子怎么组成?原子核跟电子。现在科学家又再分析,又发现还有更微细的,原子核跟电子怎么组成的?夸克,分到最后才晓得那个东西存在。我们今天的大楼也是如此,这些建筑材料你分析,最后都是归到原子、电子、粒子、夸克。聚的时候它就现形状,散的时候这形状就没有了,所以聚的时候没有生,散的时候没有灭。你为什么对於这个生灭这样的在乎?这个在乎是什么?过分的执著,没有别的,过分的执著;只要不执著,你就不在乎。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产生错误的执著。

了解事实真相,你就得大自在,你就见到「如来体常住」,体是法性。他们分析,分析到原子、电子、核子、夸克,那是法相。法相从哪里来的?法相从法性变现出来的,这是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法性,识就是法性上面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它就会变。变成什么?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不能不知道。所以只要你什么时候见到无量佛,见到无量佛,你有定有慧,没有智慧你见不到。我们今天把一切众生看作都是佛菩萨,这是智慧;没有智慧,你决定不是这个看法。没有智慧,你的诚敬心生不起来;诚敬心生不起来,你学佛不得利益、不得法喜,你看这多重要!明白了,有那么一点智慧了,晓得法性常住,法相也常住,本来不生,哪里会有灭?所以《中观论》上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真的,一切法没有来去。楞严会上讲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楞严会上佛说的,这才叫事实真相。

我们本来通达明了,就是因为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业相、转相、现相。业相是什么?业相是动。法性不动,真心不动,从这个地方你才晓得为什么佛陀叫你修定。定是真心,你能够修定,你就接近真心。凡夫没有定,心浮气躁,妄念纷飞,那真是苦不堪言。因为他不定,他就造业,所以叫业相,无明业相。因为有无明业相,才有转变,起变化了,这个变化叫转相,转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精神,起分别了。转相继续不停,它真的就产生现相,这个现相是什么?物质。物质从哪来的?物质是精神变现的。精神从哪来的?精神是从动,科学里面讲振动,极其微细的振动。这是讲三细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粗相,境界为缘,就变成六粗了。你把原理搞清楚,你才晓得佛陀教我们的方法正确。世间人所讲的科学方法不行,科学方法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得用佛菩萨教我们这套方法,能解决。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若见如来体常住,则能知法永不灭』,「法」是一切法,你看看一切法永不灭,精神不灭,物质也不灭。所以《中观论》上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八不中观。中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是正确的,一丝毫错误都没有。生灭不二,来去不二,断常不二,一异不二,入不二法门,只有大乘佛法里头能达到究竟圆满,这不学怎么行!

学,最重要的是虚心,前面讲的,印祖讲的诚敬。我们今天诚敬两个字做不到,什么原因?不虚心,没有恭敬。我们看现前的世界,这个社会,看底下一代年轻人,愈看愈感觉到问题严重。不懂得礼,不懂得敬。如果礼不懂,他有敬意,自自然然那个态度就像懂礼。没有敬意。我们对於一个人真正从内心里面生出敬意,你跟他见面自然就有规有矩,规矩从来没有学过。然后你才晓得礼是性德,不是哪个人制订的,自然的。你对他非常恭敬,鞠躬真的就是九十度,不是点个头就完了;内心真的恭敬,非常恭敬,自然的。跟他在一起,或者是站著,或者是坐著,一定都规规矩矩。他说话,你一定很注意听;他问话,一定恭恭敬敬的回答,自然的。现在没有了,现在你所看的是急躁、轻浮,没有规矩,坐不像坐样,站不像站的样子,写字潦草。

字,印光大师讲得好,不一定要写得好,我们又不是书法家,不讲究这个字之好。但是要规矩,一笔一划端端正正的,不能够潦草,这就好。诸位你看印光大师的字,他不是书法家,但是他的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没有潦草。他自己做到了,示范给别人看。我们现在看到一般人,给我写的信也好,给我写的文字,都是很潦草,怎么教法?非常不容易。他给我写东西潦草,我给他写东西端正,他会不会觉悟?不容易。好在现在发明了机器,机器会写字,用电脑打字,不要用手写了,打出来端端正正的。真的,本来面目是要看你手写。最常用的测验的方法,「来,你留个名字、留个地址」,拿一枝笔,你看他写的,你就明白了。你看他写的是不是恭恭敬敬,是不是端端正正?就知道了。

所以这个「法」是指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佛用这六个字把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部包括。性相永不灭,理事永不灭,因果永不灭,这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法性。聪明人,能见相就见性,性是实际,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教下不说见性,叫大开圆解,跟明心见性是同等的境界;我们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这都是见性成佛,都是回向实际,真的见到实际了。我们现在修学过程是要向著实际,就是要向佛性、法性这条路,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个目标是正确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二首颂:

【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

这以下两首八句都是回向众生,由此可知,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是自己成就。回向菩提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这两愿。回向实际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能把第一愿圆满,「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才能办得到。所以四弘誓愿,我讲过多遍,实际上的愿只有一愿,就是度众生,大悲心!看到众生太苦,太可怜,不忍心,一定要发心帮助他,帮助他解决痛苦,离苦得乐。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做太子的时候游四门,看到众生生老病死,一切众生不能避免,苦!生老病死苦。这个苦怎么能解决?如何能够离苦得乐?所以找生老病死的根源。为什么有生?为什么有老?为什么有死?为什么有病?佛是真的把根源找到,真的消除掉了。总而言之,三苦、八苦,根都在迷惑。迷惑才有这些现象发生,因为在自性里头没有,在法性里面、法相里面也没有。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梦是迷梦。迷了的时候才有三途六道十法界,迷的时候才有,作梦;觉悟的时候统统没有了。你为什么会迷?找!找根,佛把它找到了。然后如何帮助众生?先要自己破迷,自己要破迷开悟,然后才能教化众生,这是真理。

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目标,方法是破迷开悟。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只有一个方法,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就这个办法。他用这个办法,我们再看看全世界,许多不同的国家、族群在古代都有圣人,这些圣人出世的目标都相同,都是救度众生。西方的宗教讲信者得救,那个得救不就是救苦救难吗?不就是离苦得乐吗?用什么方法?教学。宗教的创始人都是第一流的好老师,耶稣教学三年,他被人害死了;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教学二十七年。中国在东方,孔子、孟子,孔子教学五年,孟子的时间就比较长,活的年岁也大;孔子是七十三岁过世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没有一个不是教学。讲经说法就是教学,他讲得太好了,所讲的理论方法超越时空,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到任何地方都是标准,才称之为经。我们现在讲教材,最好的教材称之为经典,不要迷信,没有迷信。

过去雍正皇帝说得好,这个话就在《十善业道经》前面,上谕,雍正皇帝的上谕。他讲三教,儒释道三教,那个时候的三教是教学。这三家的教学他说没有两样,他们的宗旨无非是教人同归於善而已。这是对於儒释道三家真有认识,真正了解。儒家的《弟子规》、佛家的《十善业》、道家的《感应篇》,我肯定这三样东西是儒释道三家的根本。德行的根本,教育的根基,要从这里扎根。这三样东西无一不是引人为善,我们应当要知道,应当要认真学习。要不从这个地方扎根,你的修学不会有成就,成就的,那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学术。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古人的教学,学佛、学儒、学道,真有成就。现在人基础不要了,不讲戒律,不讲修行,单单讲学问,於是变成什么?变成儒学、佛学、道学。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不一样,这得搞清楚。如果搞这三学,就是儒学、佛学、道学,没用,李老师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为什么?你一生还是造业受报,你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如果反过来,你真的是学佛、学道、学儒,你有成就。你真的学儒,你的果报在六欲天,因为儒家没有断欲,果报在天道。四王天上去,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看你修行的功夫,果报在欲界天。道家的修行,修得真有成就,神仙,果报在色界天。佛法的修行,那就不一样了,超越六道轮回。小乘教你证阿罗汉果,大乘教你成佛,果报不一样。所以你要是搞儒学、道学、佛学,搞来搞去出不了三界六道。如果里面还造业,还有贪瞋痴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利害得失,还有自私自利,三途就有分。所以度众生先度自己,然后你才真正知道怎样度众生,真正知道怎么样教学。

我刚刚出家,教了几年佛学院,还有一个佛学院请我做院长,我做了半年,辞掉了,以后再也不教佛学院。为什么原因?全是佛学,不是学佛,这样我教他们,我对不起他们,也对不起自己。为什么对不起自己?自己不能提升。团体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他会影响我,我还没有那个定力,离开了。想想古来的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怎么办教育?跟现在人不一样,现在办教育是办学校,他不是的,他们那时候办的是书院、私塾,一个老师。一个教室,一个老师,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教,大教室,成功了。一家之言,不受外面干扰,能成就戒定慧三学。老师自己做很好的榜样给学生看,将来学生成就的人数多了,就是老师的化身。每一个学生可以带一个班级,思想一致的,真的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样有成就。

所以李老师在台中也办了个研究班,研究班的学生不多,只有八个学生,还有几个旁听生,十几个人上课。老师,五个老师,我也是其中之一,李老师把他学生里面优秀的选拔出来做老师。六门功课,他一个人教两门,我们这些学生一个人带一门。我在内典研究班教《金刚经》,还有一个刘老先生,刘汝浩,教《普贤行愿品》,徐醒民教唯识,周家麟教《般若心经》,李老师自己教「佛学概要」、教《阿弥陀经》。老师都是自己的学生,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样,你看他的弟子能够讲经说法,代他讲的,不会讲错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这些人平常都分到四面八方去教化广大的群众,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传媒,不管人数多少,都得要老师亲自去领众。把世尊的教诲弘扬出去。

历代的祖师,每一家有每一家的家风,在中国形成宗派。五台山的华严宗,也叫贤首宗;天台山的天台宗,也叫法华宗;慈恩寺的法相唯识宗,终南山的律宗,庐山东林念佛堂的净土宗。每一家都有它的承传,依据的经典不一样,全是佛说的,都是佛的学生。我们《华严经》到最后,诸位看到五十三参你就明了了,知道佛法怎样承传,怎样办学。老师自己不能成就就不能成就别人,这一定的道理。师承非常重要,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的老师是印光大师,跟印祖学的。虽然没有现出家相,实际上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跟出家人没有两样,要在现在社会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成就。所以师资比什么都重要。

现前我们看这一代,儒释道三家的师资都缺乏,优秀第一流的师资几乎都没有了,这是很令人担心的一桩事情。我到这么大的年岁了,五、六十岁那时候就想办班教学,有那么个机会,在景美图书馆的时候,馆长非常热心。有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我看都还不错的,好好的培养能成就。三个学生,净心法师的一个徒弟,忏云法师的一个徒弟,另外还有一个人,三个人。我的理想就是培养这三个人,训练这三个人,招几个学生,招个二十个学生,让这三个人天天上课。就像采取台中内典研究班的方式,我自己带两门功课,让他们一个人教一门,教学相长。没想到香港这边的西方寺办佛学院,显明法师在主持,到台湾招生,把我们这三个人都招出来了。因为他们没出去过,总是外国的月亮圆,到这儿来了。来了之后写信给我,非常后悔,知道错了,错了不能回头了。那个时候韩馆长租房子准备办学,看到三个人走了之后,冷水浇头,一生再不办佛学院,这个念头打断了。

培养人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就像李老师这个方法一样,必须让学生天天去上课,不能离开讲堂。你天天上课,天天要准备功课,教学相长,这才是办法。用其他的方法,你说办个佛学院,请很多法师来教,教不出来。为什么?那些法师不是一个老师教的,每个人思想不一样,学的东西不一样。可能他在学生面前就是自赞毁他,对别的法师所讲的批评,学生的信心就失掉了,所以学不出东西。培养人才谈何容易。太虚大师一生讲办学,真的办了不少佛学院,有没有出人才?出的人才是佛学,不是学佛。古来的大德是学佛,不搞佛学,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我都是劝大家,特别是出家人,《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基本的戒律。你不要以为那是儒家的、是道家的,儒、道是大乘的基础,不用儒、道,你就学小乘。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不学小乘了,什么原因?用儒、道代替。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有儒的基础、有道的基础,所以他有成就。今天如果我们要排斥,那不是佛教,我们不要学它,你不会有成就。要把它看作是佛门最重要的基础戒律,从这里扎根才有救,先救自己再救众生,然后契入大乘。在大乘里面,你能够听到佛给你讲的诸法实相,特别是《华严》讲得详细。我们到这个地方知道法性常住,法相不灭。

『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为什么?智慧开了。智慧开了才有无碍的辩才,无碍的辩才才能帮助众生破迷解惑,他的疑惑才能帮他解除。什么样的疑难杂症,你都能够帮助他。

【若得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你看看,要度众生,众生无量无边,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不一样。要应付无量众生,你要通达无量法门,你才能应付得了。通达无量法门就要破所知障,得辩才无碍是破烦恼障。先破烦恼障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辩才,再破法执,所知障。要怎么破?要学法门。学法门,当然最殊胜的是《华严》,为什么?华严是大乘佛法的概论,所有大乘的教义全部都在里头。所以民国初年,弘一大师,我们在他的讲演里面看到,他勉励知识分子学佛就从《华严经》下手。特别介绍的《华严经疏钞》,经看不懂,你看注解。这个指导是正确的。弘一大师本人也是非常的爱好《华严》,每天早晚课他念的经文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受持「行愿品」做早晚课,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行愿品」也变成净土五经之一。

『开』是开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上课、教学。『演』是表演,「演」是自己做到,你自己做不到,你叫别人学,人家怀疑,人家不相信。必须自己做到,你教学生,学生看到你,没错,你的确是言行一致,学生才服了,才真正肯接受你的教导,你才能成就真实的功德。真实功德就是「续佛慧命,传法度生」这八个字。你自己不能做到,不能教人,教育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成功,关键在此地;换句话说,你教别人持戒,自己不持戒,人家怎么会相信?

持戒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从感应篇做起,从十善业道做起。这三个是佛法根本的根本,为什么?没有这三样,三皈五戒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出家人沙弥律仪做不到,在家人三皈五戒做不到,不但三皈五戒做不到,十善业做不到,那就不必提三皈五戒。戒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十善不是戒,是善法。有善法才能有戒律,善都没有,哪来的戒?为什么十善做不到?弟子规没做到。所以你把弟子规做到,把感应篇做到,十善业就不难了,你的根才扎得稳。有这个基础,好像盖房子一样,你才能盖大楼;没有这么好的地基,大楼盖不成。

那么你就知道,办学从哪里办起?从培养老师办起。怎么培养老师法?先自己做到。先把自己修好,然后真正找到三个、五个志同道合的,不能多。一个人带学生,能力再大的人,我们一般讲最理想的,十个,不能超过十个。超过十个,你的精神、体力照顾不了。十个人以内的小班,行。这十个人教出来之后,就是十个老师,你的化身。一个人再教十个人,我们就可以办一百人的学校。这一百个人能成就之后,一个人教十个人,就可以办一千个人的学校。没有老师决定不行。

这是中国五千年教学的经验,通过实验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老师要是做不到,不能以身作则,他教不出学生出来。「演」太重要了,佛在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无边法,自己要表演出来,然后你才能说得出来。再看末后这首偈:

【若能开演无边法。则能慈愍度众生。】

『慈』是慈悲,『愍』是怜悯,我们今天对众生受这些苦难有怜悯心,我们没有慈悲心。虽有怜悯,没有办法帮上忙。为什么没有慈悲心?慈悲心说的很容易,它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体真诚,没有真诚哪来的慈悲心?从体起用,真诚心的作用,对自己清净平等觉,对别人是大慈大悲。我们自己有没有清净平等觉?没有清净平等觉,哪来的慈悲!所以一般人讲慈悲是名字慈悲,有名无实,这个我们要知道。

十行、十回向,这是到教化众生了,你看菩提心发了,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在学习菩提心。菩提心如果不通过度众生,菩提心就不能成长。记住古人所讲的教学相长,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你要教人,你自己要不学好,你就教不了别人。换句话说,持戒一般讲是最困难的,为了要帮助别人,我不持戒人家不相信,那要不要做?要做,要取得别人的信心。我做不好,说话没人能接受。所以帮助别人,实在讲是帮助自己。我常讲,帮助别人,别人得利益顶多三分,自己得七分。而佛在经上讲的比例,比我这个还要严,佛通常讲七分,你帮助别人,人家得利益七分之一,六分是自己得;持戒功德亦复如是。我自己把弟子规学好,真正能落实,做到了,我得的功德是圆满的。我影响别人,教导别人,别人只能得七分之一,另外六分要他自己修养,要自己真干,就这个道理。我们跟佛学,我们跟老师学,我们得到的是七分之一,以后那个六分是要自己用功,自己要知道提升自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知道这个道理,你就会死心塌地,知道怎样用功去学习。

学习不能离开经教,这是我们没有开悟之前唯一的依靠,我们的标准就是经典。就我们眼前来看,人在这个社会上,古人讲的话没错,总的来说,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开人群,人跟人怎么相处,大学问。第二个问题,人不能离开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人跟自然环境如何相处。第三个问题,怎样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三大问题。古大德教我们,人跟人相处要学吃亏。郑板桥写的有「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吃亏并不糊涂,吃亏真的是有福。决定不可以有一个念头占别人的便宜,那你就真的吃大亏了。不可以存自以为是的成见,要向古圣先贤学习。

我常说,特别是这几年,在国际上帮助他们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个事情,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化解对人的对立、对事的对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把对立化解,让自己的心跟一切人、一切事物融成一片,所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佛家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先学这个本事,这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有的性德。你的心量本来就这么大,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为什么现在心量变成这么小?变小就是从妄想分别执著变小了,如何我们能把它恢复过来。这个障碍的根,就是对立,一定要把对立化解,然后误会就没有了,冲突就没有了。处处能够礼让,能够让人,不竞争,处处肯吃亏,不可能起个念头占别人便宜,从这儿做,从内心里面产生变化。

养生,这也非常重要,没有好的身体,你就不能够修道,也不能够帮助众生。养生的原则最重要的是轻松,放松,不要紧张。不但身体要放松,最重要的是头脑要放松,不要去胡思乱想。妄念太多会影响你的血液循环,会影响你的消化不良。在中国,因为离开太久,我在澳洲见到澳洲农村里面一些老人,九十岁、一百岁他还在工作,他还在劳动,我们看了很佩服。想想什么原因?他没有妄想,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这些很多人都没有离开家乡,真的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多半都是基督教徒。我们去给他讲一点佛法,听了好高兴,希望我们常常派人去给他讲,跟他结成好朋友。年岁最轻的都八十多岁,农村里也是年轻人都出去了,老人都留在农村。我看了很受感动。

【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

这个菩提心就登地了,做为登地的基础。地上菩萨,十地菩萨称摩诃萨,大菩萨。没有坚固的大悲心、真实的大悲心,登不了地。坚固的大悲心就是坚固的菩提心,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