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二讲)  2006/9/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第二个小段,「三十九颂,明所具诸位」。我们看第一个小段,「初三颂,明十住位」,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若得发起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

这个地方有『勤修』,有『佛功德』,意思里面就含著有治地住跟修行住。我们还是先把十住菩萨做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我们来看偈颂。前面我们讲到三住「修行住」,第四个位次叫「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於如来种也」。生贵,我们从名称上能够体会到,顾名思义,贵就好比世间的贵族。世间第一等的贵族是皇族,皇上的子孙,尊贵到极处。这个地方把它比喻作佛,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佛的气分,受到佛的气分。中国人讲气分,外国人讲磁场,能够接近佛的磁场,当然就不一样了。而实在说,前面经文讲得很清楚,本来是佛,怎么会没有佛的气分?佛的气分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丝毫差别。现在我们佛的气分没有了,不是没有,而是有了障碍,这种障碍把本来佛的气分确实是扭曲了,变成很不好的气分。

我们今天住在这个环境里面,实在讲地球上,释迦牟尼佛或者是圣贤出世的时候,我们相信那个社会都有佛菩萨的气分。从哪里知道?从佛菩萨、圣贤教化影响所及,我们能体会到。现在虽然是乱世,社会上普遍的气分不好,可是真正学佛的人,依教奉行的人,只要你能够放下见思烦恼,也就是说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你就能感受到佛的气分。你能感受到,跟你在一起的人他们感受不到。从这个事实你就能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从谁的心想生?从自己的心想生,一点都不错!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古德常讲「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不但是我们现前的社会,佛告诉我们,畜生道里面、饿鬼道里头、地狱道里面,都能修行证果!不过我们能体会得到,环境愈不好,修行愈困难,这是事实。到什么时候才能不受环境影响?佛在经上不是没有说,说得不明显;虽然不明显,中上根性的人不难体会到!真正不受外面环境影响了,小乘须陀洹,《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就做到了。为什么他做到?他将我、我所放下了,就是经上常说的,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我们就《华严》里面所说的,放下了执著,还不是完全放下,放下一半;思惑是一半,见惑是一半,你只放下这一半。不再计较是非人我,不再执著这个身相,你看身都不执著,身外之物当然更容易放下,它怎么能够影响你!

小乘须陀洹,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就受佛的气分,这是十信位里头。位次要往上升,二信、三信、四信、五信,愈是往上升接受佛的气分就愈浓,就是这么个道理。在我们来说,我们连初信位都没有证得,这个自己要清楚。初信位为什么没证得?我依然执著这个身是我,这就没证得,这个要知道!证得初信位的人,他自己晓不晓得?他自己晓得。明显的现象,烦恼轻、智慧长。不但如此,六通里面有两桩他恢复了,虽然恢复得不很大,他有了,哪两种?天眼通、天耳通。

天眼是能透视,现在中国人所讲的特异功能,能透视。隔著墙,那边房间里面有人,他能看得很清楚。天耳通,那边人在讲话,我这儿听得清楚,这两种能力恢复了。如果这两种能力没有现前,你自己要知道,我不是初信位的菩萨;不是初信位的菩萨,就是凡夫,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能不能有点佛的气分?也能得一点,小小得一点。要怎样才能修到?要决定依教修行。依教里面头一桩,我们净土宗的修学,我们说感应的事情很多。真正如理如法的老实念佛,一般讲三年,你就有这个感应,你自己会觉察到有佛的气分。对於世缘能放得下,没有贪恋,十善、三皈、五戒不会犯了,也就是说做到了,那就有佛的气分。气分虽然不强,非常可贵。

过去从来不知道有佛,没有亲近过佛陀的教诲,不知道有佛性,不知道本性本善,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不知道!接受佛陀教诲之后明白了,明白就是觉悟,这小悟。惭愧心生起来,要认真努力学习,不能把时光空过。只要认真持戒念佛,确实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彼此冥通,就通气了。我们一般说感应,这样子渐渐你就契入如来种。如来种大家都有,如来种有点动了,有点松动。凡夫因为烦恼习气太重,把你的如来种全部盖覆住,不起作用,虽有若无,非常可惜。这是四住菩萨,生贵住。

五住菩萨,「方便具足住」。前面四住全都是自利,为什么?自己修行没功夫,没有得真实利益,不能帮助别人;自己功夫得力了,一定要帮助别人,所以方便具足。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换句话说,最恰当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自利利他。这里举个例子,「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我们一般常讲相随心转,相貌是真的转了,没有修行的人,相貌是随著业力转;真正修行的人,相貌是随你的功夫转。功夫,尤其是念头,世法里头常讲,连算命看相的都常说相随心转。你的心善,相貌善;心清净,相貌清秀;有智慧,一看你是聪明智慧相;有福德,一看福相。

我们要转一切恶为一切善,这个功夫怎么做?恶的念头要断,恶的想法要断。善恶的标准,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业,诸位一定要晓得,十善是纲领。你要不知道怎样去修,最便利的方法你可以参考《感应篇》,可以参考《弟子规》,这是最方便的。或者你去学习《沙弥律仪》《沙弥律仪》里面有十条戒、有二十四门威仪。二十四门威仪就是日常生活必须要遵守的,那是性德,是佛菩萨的威仪。如果我们觉悟了,我们真的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就是。放下之后,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举止是自然就是这样的,哪里要学?诸位要晓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本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的思想、言行、举止,拿这个来对一对,几乎都违反了,这是什么原因?你要觉悟,这是我们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本善。这些戒律都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一切善法,迷失了自性,把这些善法扭曲了,变成恶法。自性里面决定没有杀害众生的,现在看到小动物没有恻隐之心,任意的杀害。自性里头没有偷盗的,现在往往看到有些东西,自己需要的就顺手牵羊,有意无意就想占别人便宜。这个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头本善,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迷失了自性,我们依照圣贤的行谊来学习,学习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恢复性德,这才是主要的目标。世出世间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的思惟,他们的言论、行谊,是自性流露的,记录下来就是这些戒律,这些规矩。我们依照这个来学习,帮助我们断烦恼,帮助我们证菩提,帮助我们恢复自性。

方便具足,一开头举例子,从相貌上讲。我们在讲席当中说过很多次,你修行有没有功夫?看到你的相貌、看到你的谈吐、看到你的动作,就知道了,决定瞒不过人,无法掩饰。掩饰,做个假象,可以欺骗一些中下根人,上根利智瞒不过!真正有道德、有德行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你怎么能瞒过他?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自利利他要常常想著,怎么个想法?常常想利益别人,就是真正利益自己。佛家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西方宗教说「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教人「父子有亲」,亲爱!你就晓得慈悲、爱是性德。我们今天迷失自性,爱没有了,心里面都是怨恨,这个念头愈迷愈深。怎样破迷开悟?把怨恨消除,把本性里面的性德、爱心找回来。

爱心找回来,你先学著爱人,然后回过头来就是自爱,爱人跟自爱是一不是二,不自爱是决定不能爱人。可是学习,是先从爱人,然后自己真正知道自爱。这是性德的原点,我们失掉了,现在要把它找回来。找回来的最初方便就是学著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舍己为人,你就很容易,真的不难把它找回来。常常想著,起心动念都想著利益众生,把自己的性德逐渐的恢复;自己性德恢复了,自然就能够影响别人,中国古人所讲的感化别人。不但能感化人,能感化众生,动物给你感化了,也能感化植物。能感化植物,你想想能不能感化天地鬼神?能!天地鬼神跟你彼此冥通。冥通是感应,不知不觉就有感应,这叫冥通。

第六位「正心住」。前面是讲的外面,正心是讲里面,里外是相关的。为什么不把正心放在第五,把方便具足放在第六?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道理?实在讲不难。第五住是在学习,从事上认真努力在学习;到第六住,得清净心。得清净心,你的形相当然转过来了,「非仅貌相,心相亦同佛也」。在你修学过程当中,肯定先是相貌,然后从内心里头真正转过来。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心一同全都同了。我们自己在这么多年修行过程当中,这个事实真相体会到了。虽然我们没有,不要说十住,十信位我们都没有得到,但是理是相同的。真正改过,真正断恶修善,确实相貌改变,命运也改变了。

了凡先生接受云谷大师的教诲,用功过格每天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过就改,天天学改过,天天学自新。你说他的相貌有没有改?相貌改不难,非常容易。就跟江本博士的水实验一样。起个念头,相貌马上就改变了,一念善,你的相貌确实善的气分出现;一念恶,恶的气分出现了。陈希夷有《心相篇》,所谓是「心者貌之根」,心是我们相貌的根源。你要是佛心,那当然就是佛相;菩萨心,就是菩萨相;罗汉心,就是罗汉相。反过来,你要是畜生心,就是畜生相,畜生愚痴;饿鬼心就是饿鬼相,鬼是贪婪;地狱心就现地狱相,瞋恚、愤怒,相随心转。

佛是什么心?佛是平等心、慈悲心,平等慈悲,慈悲里头没有高下,平等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爱心没有条件。知道什么?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个自性,同体!现在人所说的一个生命共同体,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讲席对这桩事情讲得很多,常常讲是不是很繁琐?一点都不繁琐。为什么?没做到。前几天有个同修跟我说,学佛学了十几二十年,他说最近几个月他才觉悟,过去都认为自己学得很不错;现在一觉悟,真不行,佛的教诲不但是没做到,真的不懂。他来告诉我,现在渐渐懂得了,也认真努力去做,很欢喜。这个例子很平常,不希奇,许多修行人都是从这里过来的,只是时间长短各人不同。你看有人二、三十年才回头,才真正觉悟;过去功夫不得力,没懂。不是没听经,至少听我讲经也听了十来年,有没有听懂?没有听懂,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当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们也明了,学佛是知难行易;换句话说,你真正懂得难,要做太容易了!千经万论,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说什么?无非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白。事实真相是什么?法性常存,是真的,就是自己的本性,禅宗里面讲见性成佛。你哪天把法性明白了,你就是佛,本来是佛!在法相,法相是从法性变的,影像,《楞严》里面讲得很清楚,是从法性里面生起的,它跟法性有没有障碍?没有。古人的比喻比得好,佛经上的比喻,法性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现在面对著电视机前面的萤光幕,萤光幕就是法性,萤光幕里现的这些现相就是法相,你说法相跟法性有没有障碍?没障碍。为什么?这个相对萤幕丝毫染著都没有,没有妨碍它,也没有染污它。

佛教给我们,哪天我们要懂得用心如镜,你就知道你自己本来是佛。我们现在麻烦在哪里?麻烦在法相里面迷了法性,以为法相是真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迷了法相,把法相当真,就起分别、就起执著,麻烦就出来了。妄想分别执著是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是扭曲了法相,实际并没有扭曲。如果它真的是扭曲,那就不叫虚妄了!这个道理很深。这一关突破了,菩提道上就有很大的进展。知道什么?妄就是妄,妄本来空。所以虚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虚妄,你要懂得那个妄字,你就了解事实真相。

佛经里面,《般若经》上常常讲妙有,妙有非有,你不能说它有,你不能说它没有。现相是有,它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它没有自性,有自性是真的,没有自性是假的。法相有自性,所以佛叫它做实相,诸法实相;从八识变现出来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虚妄的。虚妄的,你误会了,以为它是真的,亏就吃大了,你在里面生起分别执著,亏吃大了。你迷在里面,迷而不觉,起了错误的念头,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邪知邪见。严重的邪知邪见染污了身心,这个染污还是假的,不是真的染污,就好像作梦中的事一样,你说冤不冤枉?这桩事情,大乘经教里面,佛常常讲、时时讲、处处讲,那个听个几次的人就觉悟了,上根。这从前李老师跟我讲,绝对不是听一遍就开悟,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话就有道理。你总得千遍,一千遍不能开悟,再一千遍,你把悟门找到,诀窍找到了。那就恭喜你,锲而不舍,你就会明白了,恍然大悟。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七住,「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增长」。身是讲方便具足,心是讲第六正心住,身心都与法性相应。日日增长,天天向上提升,这就不退了。由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修行人在菩提道上进步的少,退步的多,退的太多了。一个班上的学生,真正不退转而成就的,或者有一个、二个,或者是一个都没有。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上面六住一直看下来就不难明了。第一个真正的原因,他没有真正发菩提心,所谓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发的心不真,也就是说他没有真诚心,没有清净心,他的心念念还有自私自利,念念还有名闻利养,念念还有五欲六尘,还有贪瞋痴慢。怎么能不退?遇到殊胜的佛缘,他真的是很有善根,缘具足的时候很像个样子;这个缘一旦没有,外面境界恶缘现前,马上就随著外缘走了,就退了。决定不止古人所讲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不止!一日暴之,百日寒之。那有什么办法?

能叫我们念念增长而不退转,《十善业道经》里面,佛就有一段非常精采的开示。「佛告龙王,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一句了不起,我初学佛看到这一句,就寒毛直竖,无比的欢喜,这一法太重要了。这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太希有了,一切世间不只三恶道,不只三善道,还有声闻、缘觉、菩萨道,九法界众生都有苦处。什么方法能断一切世间苦?我们读到经文,「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常念,心善;思惟,思想善;观察,行为善,又还要求著务必要念这三个善,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念念增长。增长的秘诀,「不容毫分不善夹杂」,那是真的增长!

末后给我们讲,这一法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人天的根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以它为根本。这段开示太重要了!你要是真正体会到,我相信你决定全心全力修学。为什么?一切世间真的太苦了,离苦得乐莫过於此,怎么能不认真干!十善业道为什么你做不到?这段开示你没听懂,知难行易。怎么没听懂?没听懂再听。如果听上一千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用上个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每天专听《十善业道经》。到哪天真的豁然大悟,你完全落实了,那就恭喜你,无上菩提你把基础做好了。无上菩提,菩萨五十二层阶级,就好像五十二层大楼,你地基做好了。

没有十善业你没有地基,没有基础,没基础是你人天基础都没有。人命苦短!不要以为一百年很长,你问问一百岁的老人,他告诉你一弹指耳。中年以上的人,逐渐对於人生苦短有了体会,年轻的人不懂,五十以上的人懂得了。回头想想童年的时候就像昨天一样,再过五十年也像这样一样快!我们这样宝贵的时间,这样浪费掉你说多可惜。光阴、身命应该用它来提升自己,这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最聪明的人,没有糟蹋,没有浪费;用在其他方面全都落空,你不能不知道。日日增长没有别的,不能有不善夹杂,你就要远离一切不善,你的善法才能增长。什么是不善?自私自利是不善,名闻利养是不善,五欲六尘是不善,贪瞋痴慢是不善。你能不能远离?

自己有福报,这福报是过去、今生修得的,修得的福报给别人享,你就对了;自己要享福,肯定堕落在我刚才说的十六个字里,不能享福。释迦牟尼佛在世,就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他真有福报,为什么要三衣一钵,树下一宿?做出形象给我们看,福不能享。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物质生活上缺乏一点,有些不足,也就是我们勉强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这样是什么?这样你有出离心,你知道苦。物质生活一富裕,把苦忘掉了,也就是警觉心没有了。所以人生苦短,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脱离六道,要脱离十法界。

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要修十信!十信心满,到贤首菩萨这里,再断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了。我们经读到此地,知道是真难,真不容易,我们这一生行吗?可以说自己毫无把握。那我们就另找第二条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行!没有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也能往生。你要知道初信位的菩萨在断烦恼等於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前面还有个位次,叫初果向。方向、目标是初果,他还没有达到初果,这是什么位次?我们现在的位次。我们现在没有证得初信位,但是我们把方向目标定在初信位菩萨,那就相当於初果向,这个位次就能带业往生。如果你的方向不是这个方向,不是这个目标,往生就难了,就不容易,这一定要懂得。

初果向修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我们现在搞不透彻,太简单了,它只是十条。有没有具体的,像条文,具体的这些条文让我们来学习?有,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诸位想想对不对?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文化不一样,中国人的心量大!自古以来,你看古书里面很少讲国家,开口都是什么?天下,讲天下,突破国家的概念。中国在古书上很少讲爱国家,它讲什么?爱众生,《弟子规》里面讲「泛爱众」,众是众生。泛爱众可见得,众是众人,「凡是人,皆须爱」,那个「人」没有说是我们本国本族的人,没有!超越种族,超越国家界限。凡是人皆须爱,你看这个心量多大,比小乘心量大;小乘虽然把见思烦恼断了,心量没有拓开。

所以中国佛教,唐朝中叶以后,都是用儒、道来做基础,无论是在家出家那些修行人,哪个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也就是儒家教育的根本。很少人没有学过《感应篇》《阴骘文》的,因果教育,都知道善恶果报。中国人的思惟,虽然讲到天地鬼神,但是到最后无不是归结到人本,一切都是为现在活在世界上的人来著想!中国学术可以说是人本的哲学。

现在人讲人权,未必真的懂得人权;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所说的,真正是人权。利人利己,利国利家,把大的放在前面,个人放在后面,所以他的智慧天天增长,有进无退。不像西方,西方是个人主义,以自己为本位,人人都是以自我为本位,怎么会不侵犯别人?於是利害就有冲突,天天起心动念已经是冲突,冲突怎么能化解?起心动念是我的利益,如何保持我的利益,决没有想到别人的利益。中国人的思惟,起心动念是众生的利益,不一样,所以他才能不退!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我们希望自己学业、道业都能够精进不退,你要懂得不退的道理,你能够掌握住,才真正做到不退。做到不退,心量一定要大,念念利益别人;没有利他的心,没有泛爱众的心,你要说不退,那不可能。

下面第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你看前面讲的相同佛,第五方便具足,相同佛;第六心同佛;第七不退,日日增长,於是佛的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前面讲气分,这个地方就是很明显了。《华严》讲十身,一般大乘,佛都讲三身,三身跟十身意思完全相同。三身是十身的略说,归纳;十身是三身的广说,细说。通常讲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十身里面讲,有智身、有化身。我们现在讲,我们现在的身是业报身;菩萨的报身是智慧身。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也是;八信、九信、十信,在这个地位上,佛的十身灵相他也有了。虽然有,当然没有如来那样的明显,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断尽!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习气还有;分别没有了,分别习气还没断干净。所以他确实是有明显的这气分,自行化他起很大的作用。

下面第九位,「法王子住」。九这个地位,十住是第九住,往上去十行是第九行,十回向是第九回向,十地是第九地,遇到九都讲法师位,都称之为大法师。法王子是菩萨,菩萨要教化众生,要教学。下面有个解释,比喻「由初发心到生贵,皆名入圣胎」,前面讲的全都是自利,好像入圣胎还没有出世。到「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到第九法王子这出胎了。由此可知,当中方便具足相同佛,心同佛,不退,到童真虽然有自利利他,利他是真正自利,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何自利?利他才是真正自利,以利他为手段,得到自利是目标。你不能利他,你就没有法子自利。

譬如,这个经典里面讲得很多,而且我们自己在这么多年来也把它证明。我用财物利他,财布施、财供养,得财富,财施、财供养是因,得财富是果报,愈施愈多;法供养、法布施是因,长聪明、长智慧是果报;无畏施、无畏供养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世间人有活到一百岁的、一百二十岁的、一百四十岁的、一百六十岁的,有!健康长寿。你从这果报上就能看出他在修因,三种布施都做,认真的学,没有疑惑、没有顾虑,三种果报都得到。现在你为什么不修?你没有懂,你的烦恼习气非常严重。严重在哪里?现在既然有这么一点点,舍不得,你就被卡在这个地方,障碍住了,非常可惜;什么时候搞明白了,你就会真干。

说到这个地方,善知识太重要了,五十三参里面讲的善友,就是我们一般人讲老师,太重要了。你跟一个老师学,你对这个老师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尊重的心?中国古人讲的尊师重道!表面上恭敬没用处。什么是真恭敬?依教奉行者真恭敬,那老师真教你。教导你的,你能听得懂,你能理解,你能落实,你能够做得到,这样子师资道合!老师教给你,我就干,干了当中再证明,证明老师讲的对不对。佛教人,高明在此地,佛所教的,都叫你去证实。譬如教你修三种因得三种果报,你相信、你理解了,你去做,后头一定证得,我们讲证明。你说这是不是科学?科学是讲实证的,没有证据你也不相信,真有证明。

我学佛五十五年,这个教训是五十五年前,这第一年,章嘉大师教我的,我能够依教奉行,所获得的成果,你们大家都看到了。为什么年年还有进步?这些年来我常常跟诸位说,不是年年进步,是月月有进步。这是什么原因?念念为别人著想,没有一念为自己著想,进步快,障缘少了;为自己著想,常常有障缘,为众生著想,障缘愈来愈少。身体在世间是为众生做事的,用一般人的说法,是为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助缘愈来愈多,感应不可思议。我要没有通过这么多年的实验,谁能相信?能相信的人有福!为什么?能相信人的有智慧,他看破了,他明白了。还不相信,还半信半疑,那是业障很重,慢慢看,再看几年,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为什么?真体会到了,你会真干;你不肯真干,你没有听懂,你没有开悟。

到法王子,这是法师地位,前面是利他还是自利,这个地方真正是利他,可以换过来讲自利利他;前面是利他自利,以利他为手段,以自利为目的。到法王子位,法师位,自利是手段,利他是目的。自利是什么?要不断向上提升,精进不懈。那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永远没有止境。为什么?你上面还有十行,还有十回向,还有十地,还有等觉,还有妙觉,我要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我提升的时候,我帮助众生的智慧、帮助众生的能力、帮助众生的福报愈来愈大,岂不是自利是手段,利他是目的?不一样。古人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前面八个位次,入胎、坐胎,没有出胎,到法王子位,形相具足出胎了,这比喻很好。

第十「灌顶住」。你们想想灌顶,这是比喻,古印度王子登基,就是他要做国王了,行灌顶的礼,太子行灌顶礼接受王位。「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印俗」,印度的风俗习惯,「王受位也」,这叫灌顶。灌顶的意思很多,我们普通一般学密的,上师给你灌顶,那不是受王位,那叫授记,你将来一定作佛,你相不相信?我相信。为什么?本来是佛!这个要懂得。但是灌顶,你不能不知道,在你头上洒点水,那是象徵,表法!你要懂得实质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阿闍梨,我们一般讲金刚上师,在密宗,他是金刚上师的地位。他在《大乘无量寿经注解》里面,把灌顶这个名词说得很清楚,诸位看注解的时候不能够疏忽。他说灌是什么意思?灌是传授的意思,传法传给你;顶是什么意思?顶是最殊胜的法门,把这个法门传给你,叫做灌顶。这是从实质上讲,不是从形式上讲,我们要懂得。

大乘教里面至高无上的法是什么?就是《大乘无量寿经》,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我们读梅光羲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序文,那个序文很长,一定要看,你才会明了《无量寿经》在佛法里面的地位。他里面告诉我们,隋唐时代中外高僧,外国有高丽的、有日本的,到中国来留学的高僧,曾经在一起讨论经典,从印度传过来的经典这么多,哪一部经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如同我们现在读书一样,《华严》是佛学概论,称之为第一部经。可是《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讲极乐世界的经是《无量寿经》,所以《华严》最后是入《无量寿》。於是乎这些高僧大德们就说,《华严》《法华》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乘法,皆是《无量寿》的引导,这两部一乘经是引导人入《无量寿》。这样一来,《无量寿经》就变成第一了,第一里面的第一。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你们读了《华严经》就晓得,文殊、普贤这两位大菩萨,领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同生极乐世界。我相信净土,皈依净土,就是看到这一段,这才死心塌地;在过去,我对净土很尊重,但不愿意学习。而兴趣最浓厚的是《华严》,其次是《楞严经》,最欢喜的。读了这个之后才明了,《楞严经》也是归净土,你看二十五圆通就知道。「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是引导楞严会上同归极乐。你要细看你才能发现,粗心大意,因为它不像《华严》这么明显,确实有这个意思。我被这些大经大论引导我归《无量寿》,我相信古人的话,我本身是个例子。

到第十住,十住在这个地位上他圆满了。佛子堪行佛事,有智慧、有能力代佛弘法,佛力加持他,这叫灌顶,是这么个意思。你明白这个意思,你今天读这些大乘经,你每读一遍就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天天念,天天灌顶,这个要懂。不是上师拿几滴水洒在你头上叫灌顶,那是形象,不是实质。我们真正修法,念佛、读经、回向这才叫真正的灌顶,要懂这个意思,不可以误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