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三讲)  2006/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九大段,第九首看起: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佛弟子见到塔庙,见到佛菩萨形像,礼拜、称赞、供养,这是《华严经》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就是十大愿王的前面三句。「礼敬诸佛」,这是我们要拜,礼拜。「称赞如来」,称赞如来主要是要赞叹佛的功德。然后是「广修供养」。第四句,这属於个人的,「忏悔业障」,虽然是自行,也是化他。

佛法是师道,可以说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拉信徒。不像其他宗教,用种种方法、手段所谓去吸收信徒,我们一般讲是拉信徒。佛门里面没有,这个在佛门是很大的忌讳,但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期间,也有这个现象了。这种现象说实在话,佛要是在世看到了,会流眼泪,会很痛心。世出世间的圣人,圣贤教诲,都是非常谦虚。儒家的道德落实在礼教,礼乐,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用很多方法、手段来吸收信徒,这个不谦卑。尤其是「我这个道好,比你还高」,这个话怎么能说得出口?愈是德行高的人愈谦卑。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一丝毫傲慢心?有没有丝毫是赞叹自己、贬低别人?没有的。我们在《华严经》最后,这是很好的示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都非常客气、非常谦虚,「我所懂得的很少,知道不多,不如那些善知识,到我这儿参学,我所学的、所修的都告诉你了,再往上去」,他给你介绍「你就到某某地方去参访某某大善知识」。没有一个是自赞毁他,没有,自赞毁他是菩萨戒里面的重戒。

我们要问,佛菩萨这样的大德大能,慈悲教化,如何让这些人知道?知道什么?知道自己来学。所以学,诸位要知道是要来求学的,古人说得好,「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来,到老师这里来学,这是表示你的虔诚恭敬。道学用什么方法你才能得到?无非是「诚敬」两个字,你内有真诚,外有恭敬,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都谦虚,怎么敢做人的老师?不敢。你来学,欢迎,我们都是同学,欢迎你一起来,我们志同道合,一起来学习。同学,不敢自以为是老师。

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大我三十九岁,我们在世间法是祖父辈,都非常谦虚,都不说「我教你」。他怎么说?「我只能帮助你五年」,不说「我可以教你五年」,谦虚、客气!这是什么?这真正叫德行,这是给我们做榜样,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将来纵然是学成了,不可以贡高我慢,不可以自以为是,处处要谦虚。一定要知道,人中高人很多,怎么能轻慢?就是对於一个没有学术的人都不可以轻慢。你看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的,他跟张别驾说得很好,不能轻慢初学,不能轻慢没有念过书的人,往往是「下下人而有上上智」。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敢轻慢初学。

这都是佛、菩萨、古圣先贤现身说法,给我们做出榜样,我们要能够体会,要懂得学习。你学会了谦虚,学会了恭敬,你一生的好处就太多了,真正的善知识愿意教你。为什么?佛门里面称之为法器,也就是说他具足条件可以接受这个道学。接受道学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谦虚好学,所谓尊师重道。我们对老师要尊重,老师对学生很客气,不能因为他很客气,我们就把他看成「你是我的学长」,看成朋友,这个不可以。学生对老师一定要恭敬,老师对学生一定是友爱,不敢称老师。我们看古来的大德,老师对学生写信,在书信上,后面不是写「老师」,署名的地方是「友生」,友是朋友。他自己不称老师,称「友生」,你就晓得,友生就是老师。所以老师把学生看作朋友,可是学生一定要把老师真正看作父母一样,这是道德。

我们要问,佛法既然不能赞叹、不能宣扬、不能拉信徒,经上又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用什么方法去接引他?你就晓得,『赞佛功德』。所以,早晚课诵、法会里面的仪规都有香赞,都有赞佛、赞法、赞僧。要知道那不是唱给佛听的,是唱给谁听的?唱给没学佛的人让他们听的。他们听了之后,「原来三宝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我们应该要去看看,要去学习」,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用什么来招生,替老师、替佛菩萨来接引大众?用我们的行持,这个重要,这就是三宝的金字招牌;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在家人要像个在家弟子。出家能够把沙弥律仪落实,把比丘戒、菩萨戒落实,你到什么地方人家不尊敬你?一看到,「这是佛门弟子,好人,大好人」。他这么样的赞叹,佛菩萨脸上就有光。如果我们出家人做得不好,走在外面,「你看这个出家人」,让人家批评,让人家毁谤。他不只毁谤你一个,他连佛菩萨都毁谤,这是你做得不如法。什么叫如法?依教奉行就是如法。

经律论三藏它的作用我们不能不知道。古大德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禅是佛心。禅是什么你要懂,不是盘腿面壁那个叫禅。《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教给须菩提尊者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禅。这两句是经文,意思不难懂,「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不为外面境界诱惑,叫做外不著相;内里面不起贪瞋痴慢,内不动心。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都能保持著如如不动,一切都不染著,这个叫禅。所以禅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的行为。你看看三藏经典跟我们什么关系,你不就清楚了吗?比世间的学术关系更密切。世间许多学术对我们作用不算太大,可是佛法可不一样,佛法是我们日常生活,跟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这些都是佛的功德。

「赞佛功德」,经论里面太多了。《大藏经》里面,还专门有编成歌曲可以演唱的,分量不少。我是略略的翻了一翻,大概也有二、三千首,在从前是可以唱的。现在随著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把赞叹佛功德的,用歌舞、用戏剧,文艺的手段表演出来,赞佛。我知道是有人在做,我没有看过,这是如法的,能把它编成电视剧也是如法的。我们《大藏经》里面有一本剧本,古人编的,那是平剧,书的名字叫《归元镜》。我读过,不但读过,我还流通过几次,印了大概有好几千本。这里面是三个人的故事,第一个是(都是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的故事,用平剧的方法搬上舞台,第二位是永明延寿大师的故事,第三位是莲池大师的故事。这是净土宗三位祖师的行谊,搬上舞台表演。所以现在能把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谊,能够用这种手段,就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演出,接引大众的效果肯定比讲经还有效。

往后这个时代,人们一般听课的意愿逐渐少了。现在人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来,比三十年前的人定力相差很远。三十年前的年轻人,我们讲学生,听课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没有问题。现在,我在外国看到很多大学,学生听课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钟。学校请我去讲演,我到学校去的时候,里面老师就告诉我:法师,你的讲演最好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学生没有耐心。我进到课堂一看,果然如此。所以我很感叹,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不如我们学佛的同修。我们学佛的同修,你看我常常讲经连续的讲四个小时,大家都很喜欢听,没有一个东张西望,也没有中途退席的。如果说四个小时在大学授课,你那个讲堂没有学生,人都走光了。这就是说,三十年前大学的学生,一堂课五十分钟真的他能坐得下去。现在这些教授在学校上课,怎么个上法?我去看了我才知道,十五分钟上课,然后就提问题、解答问题,再就是聊天讲故事。这样子混时间,还要逗学生们的兴趣,老师很难做,不容易。

从这个地方使我就想到,前几年凤凰电视台邀请我做了一次讲演,在北京。现场好像有四百多学生,还有几位教授,来自四个学校。我的讲演大概有两小时,居然秩序非常良好,没有退席的。我们讲完之后,他们的董事长刘长乐先生告诉我,他说:法师,你今天这次讲得很成功,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个现象,听众秩序这么好。我们也是讲好像一个半小时之后,有半个小时让听众提问题,现场解答。这个现象,今天在学校里面是太难见到了。

现在用什么方法?电视剧的方法。没有一个人不看电视剧,电视剧已经是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不能缺少的,每天总要看几个小时。尤其是连续剧,到时候他什么事都放下,一定要看。所以佛门里面如果有这样的艺术天才,应当把这些经典用这种方法来表达。电视剧也不能太长,通常现在演的都是半个小时,每天半个小时。当然集数不能太多,一般总是在十几集到三十集之间,这是最受欢迎的。太长了,人就听了厌烦了,后面就不想再继续听,所以一定要懂得群众心理。

我们今天读到这首偈颂,赞佛功德的用意是替佛招生,帮助佛菩萨接引信众,用意在此地。因此赞佛要庄严、要端庄。赞佛偈,这是我们总说,所有一切梵呗都是属於赞佛偈,念的时候要字正腔圆,人家听了才听得懂,才能受感动。自己以真诚的心,出自於内心真诚,才能感人,如果没有诚敬在里面,不能够感动人。所以,梵呗也能看出这个人修行的功夫,功夫深,真的是不一样。现在佛门里面,像早晚课诵,我们听到前面的香赞,细心去听,一个字都听不出来。只能够说欣赏他的韵调,他究竟唱什么?不知道。这种赞佛,意义就失掉了,这真的是好像只对佛菩萨,而不是对大众的。可是佛门自古以来,梵呗是对大众,不是给佛菩萨欣赏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念经也是赞佛,所以赞佛的含义非常的广泛。譬如我们上早课,念一遍《无量寿经》,外面有人听到,他真的能够字字句句听得清楚,那就得受用。如果我们念得不整齐,咬字不清楚,外面人很想听,听不出你念些什么,效果就失掉了。所以念诵,出声是自利利他,不出声是自利,出声的时候一定是利他,这个他里面还包括天龙鬼神。所以我们恭恭敬敬,咬字清楚,速度不快不慢,龙天鬼神欢喜,这叫真供养。诸位想想,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卖柴,听到一个居士在房间里面念《金刚经》,他在窗外听,听了就很受感动。居士念完之后,能大师就向他请教,你念的是什么经?这经从哪里来的,怎么这么好?如果这个人念经,咬字不清楚,含糊笼统,外面人就听不到了。你看他念这部《金刚经》,就度了惠能大师。这是他跟佛门的第一个缘,这是《坛经》上记载的,你就晓得读诵多重要。他真听懂了,真明白经里面的意思,他虽然不认识字,他能听得懂。这些道理我们不能够不懂,不能不认真的学习。

讲演,尤其是讲经,速度不能快。可是现在一般人什么都要赶时间,都要快,嫌我们讲经的速度太慢。可是听成习惯,他就懂了。要我们讲经像报新闻那样,那样赶时间的,得不到利益。为什么?那种念法心浮气躁,念的人心浮气躁,听的人也心浮气躁。念的人心地清净,心是定的,也教听的人要把心定下来,把心浮气躁的情形要放下。几分钟也好,几十分钟也好,他得受用,这个不能不知道。这个不但赞佛的功德,当下称赞的人、读诵的人都得功德,听众也得功德。

所以引发的大愿,『众德悉具,称叹无尽』。这八个字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深广无尽。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清凉大师《华严》注解里常讲,《华严经》每一字每一句皆含无量义。一字一句要是细讲,讲一劫都讲不尽,何况这一品经?何况这一部经?为什么?正是此地所说的「众德悉具」,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为什么?无量的性德都包含在其中,你怎么能说得尽?我们只是在经前面念过,「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些经文我们都念得很熟,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古来祖师大德教人学一部经,不是教你学很多,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这一部经要学到什么时候才算是毕业?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就毕业了。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你学的是一部经,这一部经通了,彻底通了,所有一切经全通了,没有学的全通了,展现在你面前,你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因为你见性了,明心见性,一切经教都是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你见性跟佛见性是一不是二。何况世尊在经上给我们说得这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不就是众德悉具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智慧,你有;一切诸佛的德能,一切诸佛的相好,你统统都具足。这是什么?这是性德。不是学一样会一样,没有学的就不会,那是凡夫,那是学的皮毛,没用处。

你要深入,大乘教里面,佛这个话讲得很多,「深解义趣」,这是佛对我们的要求、指导,你学要深解义趣。如果你能懂得这句话,依教奉行,你对於一部经就产生兴趣了。为什么?愈读愈有味道,遍遍深入。深入到最后是自性,自然就见性,教下叫大开圆解,宗门叫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所以从经教里面可以明心见性。禅宗里是用参究达到明心见性,那是什么?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参禅没用,开不了悟。所以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是接引不同程度的众生。古人说得好,「人贵自知之明」,这真可贵,自己晓得自己根性。我不是上上乘人,我就不学禅,为什么?学那个东西,我一生都得不到利益。中下根性,学教。

我在初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也点醒我,初学总对禅很羡慕,读《坛经》、读《金刚经》、读祖师语录,似懂非懂。老师警告我,「不能看,不能学,那是一步登天,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一步登上天,好!你成功了;登不上去,你从那里掉下来,粉身碎骨。」学教,他告诉我,学教是爬楼梯,像一百层的高楼,你一步一步往上爬,时间虽然长,你真能爬得上去。禅宗不要爬楼梯,一百层从楼下一下就跳上去,那真有本事,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得到。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所以,老师劝我从经教上入门。经教,由浅而深,由小部再学到大部。所以我第一部学的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不多,只有五、六页,那是小乘经,确实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经我大概学了将近有十部,都不长,好像最长的大概只有两千多字,短的三四百字、六七百字。求学、求道都要懂得次第,循序而进,不能够躐等。

还有一个特别的法门,在佛法里面就是净土宗跟密宗,他们的方法比较特别。但是这两个宗派都是修清净心,有难易不同。净土是易行道,密虽然也是修清净心,比净土要难得多,这个要知道。净宗的这个易行道是远离一切障碍,要远离,比较容易得清净心。你看净宗特别讲求的,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接近。古时候修学的道场都在深山里面,人迹不到的地方,等於说跟世俗隔离了。道场附近,那个时候是三里路之内没有村庄,清静环境,是让你懂得远离。而且要遵守佛所讲的「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持戒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现在念佛人多,成就人少。你再仔细去观察,他为什么不能成就?虽念佛,不持戒,虽然念佛,不能吃苦,对世法他有留恋,这不是法不灵,是他自己学得不如法。如法修学,这个法门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善导是唐朝时候人,是我们净宗第二代的祖师,二祖。他老人家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这是真的。可是现在怕人家误会,上面一定要加一句,「如理如法的修行,万修万人去」。你跟净宗的理论违背,跟净宗的方法违背,你这一生就很难成就。理论跟方法都在《无量寿经》里面,都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你只要依照这个经典的道理、方法去修,没有不成就的。

所以经要能透它的义理,透是明白,彻底明白,然后才知道应该怎样学。虽然懂得一点皮毛,不透彻,你放下就很困难,要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舍掉,就困难了;你真的懂得,真的了解,烦恼习气很容易放下。为什么?你自己的欲望里头所求的,没有想到极乐世界比那个殊胜太多了,而且很容易求得。你要求寿命、长寿,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你在这个世界上决定得不到。你要相好、要身体健康,极乐世界人是紫磨真金色身,每个人的相貌,我常说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佛一样,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华严经》上讲,得十种大自在,第一个就是寿命,智慧、财富。为什么?度众生需要。对众生的布施,财布施是接引众生最好的方法,诸佛菩萨自性当中有无尽的财宝。说法,就像这样说无尽的法门,永远说不尽。有能力,这个身相,身相可以随著众生的爱好去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身自在。多少时间你可以能得到?《弥陀经》上说若一日到若七日,你看多方便。但是我们在这两千多年历史当中看到,三年到五年决定得到。三年到五年你还没有得到,你不如理、不如法;你要如理如法,肯定得到,不能不懂。懂了之后,生大欢喜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得大圆满。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第九段最后的一首偈: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前面一首是赞佛的功德,这首偈是赞佛的相好。赞佛偈里面大概就分这两大类,一类是赞佛功德,一类是赞佛相好。像我们通常念赞阿弥陀佛的赞佛偈,都是赞相好,你看偈里讲「相好光明无等伦」,这是『赞佛相好』。「赞佛相好」,对接引大众来说会有很好的效果,不过现在一般人有个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对佛法的误会。一提到佛法,大家都说这是宗教,提到宗教,那就是迷信,说这个不是真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劝善的行为而已。他不认为这个是事实,这是很大的错误。

天地鬼神,报应之事,你到全世界每个角落,都能找到事实,都能找到证据。为什么这些人不相信?我想这个东西与心理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他如果相信了,他觉得他现在所得到的利益、快乐就失掉了。天天要杀生,天天要吃肉,如果说这个东西将来都有果报的,那怎么办?以后吃什么?还是不信的好!心理上的作祟。古时候,社会重视,政府提倡,你看看凡是於灾难,重大灾难,伤亡的人(还包括畜生)太多的时候,帝王一定会请和尚、道士来做超度的法会。这就是因果教育,皇帝带头,他来拈香,做功德主。

中国这种超度在民间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初学佛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疑惑。佛门里头原来没有,佛只教我们每个人自己要反省、忏悔、改过自新,没有讲在一起做个什么活动来超度,没这回事情,这个事情是在中国兴起的。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期跟随道安老法师。他老人家在台北中国佛教会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做总主讲。所以我们合作了四年,办这个讲座四年,到以后我离开,他老人家也往生了。我就曾以这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超度怎么兴起来的?他跟我说:这个事情大概是唐明皇搞起来的。为什么?那个时候安禄山造反,等於说叛变,规模很大,幸亏是郭子仪把这个动乱平定了。在每个战场,死伤的军民都非常之多,所以平定之后,唐明皇在每个主要的战场都建一个寺庙,做超度的大会,就像我们现在讲追悼会,国家来做,请这些高僧大德。

这样子一带头,以后大概民间老人过世,也到寺庙里面来请法师们给他做超度会。以前不过一年二、三次,清明、中元,或者是忌日,都是很少的,没有像现在天天做,没有。而且从前寺庙在深山,说老实话,上山也相当不方便,也没有那么多人参加。所以国家只是在大规模的大战场里面,那个人数就多,这个寺庙统统叫开元寺。所以大陆上开元寺很多,开元寺就是唐明皇为追悼安史之乱战争死亡的军民、众生做的超度法会。他说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们想想有道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这些帝王、国家领导人,民间有天灾人祸、重大伤亡,国家都会举行超度,现在叫追悼,一定请和尚、道士来诵经、来拜忏。这是因果。

这种超度法会,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化解怨恨。杀人,他会报仇的。我们现在找一些外国的例子,中国人总是看到外国月亮圆,我们看看外国的因果报应,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你看钟茂森博士给诸位讲西方轮回的这些例证,他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在西方报章杂志,甚至网路上都普遍的在传播。年轻时候杀害的人,到自己年老的时候投胎到他家里来,做了他的孙子,孙子辈的。看到之后,这个小孩就有瞋恚心,好像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就表露出这种现象。以后经过深度的催眠,在催眠当中他说出来的,原来是他祖父辈的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杀掉这个人,现在这个人又投胎了,才晓得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中国古人对这些事情懂得多,懂得非常的深刻,所以著重在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就是人与人之间,纵然是过去生中,不管是什么样的怨恨,误杀也好,有意杀也好,瞋恨杀也好,那就算了。过去已经过去,不要再搞冤冤相报,希望大家能把这个怨恨化解,从今而后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彼此都幸福。冤冤相报,你今天报复他,来世他又报复你,报来报去,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那又何必?有什么不能化解的?所以超度就是对於怨怼的化解。确确实实有绝大多数得到佛道的加持,这里头说法就是劝导,他接受了,怨恨消了,不再报复。好事情,不是坏事情。

同时,另外一个效用,就是给我们现在人看。现在人在这个世间,冤家对头也很多。冤家对头,有现前结的,也有多生多劫就有过节,看到这个法会,听到这些经文的劝告,也起作用。某人跟我有过节,算了,不再计较了。所以有意无意当中,也化解现实一些对立、一些误会、一些怨恨。现在把它说成是迷信,认为这是假的,不是真实的,这个东西要取消。那好!冤冤相报永远存在,不能化解,仇恨愈积愈深,一定牵连到来世后生,麻烦可大了。所以我们想想古代这些帝王,他能够传十几世、二十几世,享国几百年,有他的道理。最大的一个道理就是冤亲债主要化解,过去的、现在的,乃至未来的,永远不断在提倡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如果真正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几天,美国有个科学家霍金,这也是个传奇人物,来访问中国跟香港。有同修剪了几份报纸给我看,我看了之后才晓得,他是个无神论者,相信科学,不相信轮回,不相信报应,这是当然之理。他讲的科学,讲宇宙的来源、生命的起源,完全是用进化论来说的,讲宇宙的大爆炸。可是我们知道,科学家千百年来代代都有人,科学家发现了这些定律,往往再过个几十年,下一代的科学家又把他的理论推翻了。霍金发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完美,有缺陷,他把它补充了;将来再过一些年,可能又有一个科学家又把他的理论推翻,这是正常的现象。在佛法里面讲,没有离开心意识,永远看不到宇宙真相,都是在猜测、在摸索。宗教经典里面所说的,特别是印度婆罗门教跟佛教所讲的,说得好。这些科学家没有学佛经,没有读《华严》。说实在的话,《华严》也没有办法翻成外国文,太难了,因为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怎么翻法?你没有契入你就翻不出来,你不懂,怎么能翻得出来?光翻文字的表面,那全都错了,它是意在言外。

这些宗教里面的大圣哲,他怎么知道的?佛讲,佛是用现量明了的。科学家呢?科学家是用比量,他是用推测,他自己没有见到,而且推测里头最普遍的是用数学。凡是推测的,就有可能发生错误,现量的就不可能。你看自古以来这些预言,推测的多,现量的少。我以前就这桩事情问过李老师,因为自古以来东西方都有预言,我就问老师这个东西可不可以相信?他就告诉我,可以参考,不能全信。为什么?很难做到准确。他说真正准确的东西,是有定功的人他在定中能够突破时空的维次,那看到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这些有定功的人,纵然看到他也不说。为什么?不愿意泄漏天机。纵然说出来,也非常含蓄,好像猜谜语一样,你不容易猜得准确。当然最好你自己修定,修清净心,你才有能力突破。

事,千变万化。算定的,就像袁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算定的,那是什么?那是定数。人都有个定数,定数从哪里来?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满业。业有两大类,第一种是引业,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那个业力叫引业,就是六道。你为什么会生天?为什么会到人间?为什么会变畜生?为什么会变饿鬼?引业引导你去的。第二种,譬如我们得到人身,我们每个人相貌不一样,智慧不一样,遭遇不一样,贫富贵贱不相同,寿命长短不相同。这什么回事情?满业,还有一种业叫满业,满是圆满的满,这就是你过去生中造作的善恶,这种业力。

我们一般人也不懂得这些,总是梦寐以求的,求财富、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这是普遍没有一个人不求的。佛就说了,有人得到,有人没有得到,得到的是过去修这个因;财富是财布施,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你修这三种因,你肯定得三种果报。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在年轻的时候,算命看相都说我命很薄,没有财富,命中没有财富,而且又短命。这三样东西,我还有一点智慧,大概过去生中只修法布施,财布施没有修,无畏布施没有修,所以三种果报只有一种,那两个都缺乏。章嘉大师教给我,要修财布施;无畏布施,素食就是无畏布施,不再跟众生结冤仇。所以我认识章嘉大师六个月,我就吃长素,我相信老师的话。自己怎么样辛苦,也学财布施。没有钱,一块、两块有,可以舍。人家放生,我们赞助;人家印经,我们也赞助,印经是属於法布施。还有在医院里布施医药,攒二、三个月,攒个十块、二十块,也可以。

愈施愈多,真的有果报,我都是听老师教诲而学到的。我命中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今年八十岁了,这是无畏布施得的果报。命里头没有财富,你看今天我们做很多事情,需要用的钱都非常可观,但是自然就来了。这是什么?这是一生当中财布施的果报。法布施,那就太多了。天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佛法,这法布施,四十八年没有中断过,天天在干,增长智慧。所以佛教的你要相信,你要真干,那命运全转过来了。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他们的转没有我转得这么快,也没有我转的这么大的效应。我是从懂得之后,全心全力,没有丝毫疑惑,没有顾虑,拼命的干。

舍得,最重要是第二个意思,我得到之后还要把它舍掉。得到的时候不要贪图,贪图的时候,你的福报就到此为止;我所得到的,还是把它舍掉。本来第一个意思,舍后面就有得;第二个意思,得了还要舍。愈舍愈多,愈舍愈快乐,所以我的法缘好。你看十年前,我到新加坡讲经的时候,十几年前,那一年去,也是从香港去的。在香港讲经,新加坡有三个佛友到道场来听,听了很欢喜,就一定要邀我去。那个时候新加坡没去过,我说好,我就跟你们三个人一起去。跟新加坡就结了缘,跟南洋这些国家逐渐都熟悉了。演培法师在新加坡,我跟他也是老朋友,看到我去非常欢喜,到飞机场迎接我。离开的时候他送我,请我吃饭,就提出这个问题,他说「净空法师,你的法缘这么好,你怎么结的?能不能教给我?」我说很简单,我说结法缘这个事情是李炳南老居士教给我。

我们那个时候在台中求学,他就很郑重的而且很多次的教我们,一定要结法缘。他说如果你不结法缘,你将来经讲得再好,没人听。有法缘的人,经讲得不好,他就有那么多人来听。那时候我们同学当中,就举例子,他说你看看林看治居士,小学毕业,学了两部经,讲得并不怎么样,听众就是多。别的同学程度有比她高的,讲得比她好的,听众就没有她多,一半都不到。这明显的例子,法缘。怎么结?老师就教我们,老师一个星期讲一次经,在慈光图书馆,「你们笑面迎人,到门口去接待,就结法缘了」。这个也不要钱的,就是当招待,领导他们,带他们到座位上坐好了。老师又告诉我们,你们也可以买一点东西结结缘,给他们吃。买什么?花生米、小糖果,买一包,一个人一粒,你们就结很多缘了。这个花不了几个钱,真的可以做,一个星期一次。我们从这里学会的,处处照顾这些来听经的听众,热心照顾,诚诚恳恳的接待,法缘就殊胜了。

我以后在外面讲经,我是从民国六十年开始印送经书,数量虽然不多,那个时候差不多都是一千本,小册子,到处送人。到香港讲经之后,我才知道印光法师一生专门印经,我就学会了。所以以后我结缘就不用其他的物品,统统是经书,经论、善书,我就做这一样。印的量愈来愈多,真正连作梦都没想到,单单《大藏经》我们就印超过六千五百套,不敢想像的事情,其他的就太多了,没有法子统计。送到全世界,哪里有要,都送。不要的,我们知道他那是佛教单位,我们也送。所以缘结到全世界,无论到哪个地方,都有很多人热烈的来接待。所以结缘要紧。

相好是佛陀结缘第一个手段。你看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要发心以佛的身分去教化众生,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福,你才晓得福多重要。福慧双修,菩萨先修慧,慧成功了,没有福报不能接引众生,特别修福,一百劫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你看看我们佛门里面的表法,造像表法,佛菩萨的像都非常圆满,别人看到都生欢喜心。罗汉的相貌就比不上菩萨,为什么?罗汉有慧,没有修福,所以他的相貌很奇怪。但是你细心的去看,他很慈悲,他不凶恶;相貌虽然不好看,但是他不凶,不是凶相。所以相好就非常重要。我常常讲,中国谚语说得好,「相随心转」。以后我们明白了,不但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你的身体,你的心清净,相貌就清净,心慈悲,相貌就慈悲。所以你修行的功夫,你所修积的功德,在哪里?全在你相貌上,全在你身体上,这个不能欺骗人,一定要注意,相好接引很多众生。

我这些年来,接受学校,澳洲几个大学来邀我,代表学校、代表澳洲参加这些国际和平的活动,接触的面就很广,认识人也多了。这些学者专家都很愿意跟我聊天,聊天里头决定少不了的,「法师,你的身体怎么保养的?」肯定要问这个话的。连到日本,我们去访问江本博士,参观他的水实验,头一句话也是问这个。由此可知,可以说中年以上,没有不关心自己身体。身体健康是第一福报,身体不健康,有钱有什么用处?钱都拿去治病,这很冤枉。我从学佛之后,我就不肯拿钱去治病,所以我是固定的布施医药。我在澳洲,住在图文巴,图文巴有个公立医院,我每年送十二万给它,一个月一万,帮助贫苦人的医药费。以前在台湾,钱再少,我一定有一分是给医院的,布施医药。所以我常常跟人说,我不能害病,为什么?我害病没有医药费,我的医药费布施掉了。老人要留一笔钱,晚年做为医药治疗,那是什么?他准备生病。他想老的时候一定会生病,他那笔钱一定要用掉,那不生病怎么行?我从学佛之后,我就没有生病的念头,医药费统统舍掉。生病就念佛求往生,很自在。所以你真的依照佛菩萨的教诲修这三种布施,果报你就得到。

我在外面参加这些活动,这么大的年岁,跟人家站在一起,跟我同年龄的几乎就没有,都比我小,少的小三、四岁,多的小十几、二十岁。特别是小十岁以内的,他们的相貌、身体不如我。问怎么保养?念佛,修清净心,吃长素。他们听了很羡慕,都会认为说素食营养不够。我说我吃了五十五年的素食,而且我吃得很少,绝对不吃零食,你说素食营养不好,我这个样子在此地。最重要的是心地要清净,烦恼要放下,忧虑要放下,牵挂要放下,身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你要真的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相貌不会坏,相会变,相随心转,一定要相信。

所以从赞佛相好生出来的大愿,『当愿众生,成就佛身』。你看看我们学佛,我们的榜样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启蒙老师,章嘉大师是我启蒙的老师,头一本书教给我看的,是《释迦方志》《释迦谱》,就是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学佛要学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榜样。学他老人家的智慧,学他老人家的道德,学他老人家的行谊,他的大愿,他的生活行持,这个就没有错了。《华严经》到下一品,我们在经文上就看到,决不求人天的福报,决定不希求财富、王位、妻子儿女。为什么?佛后面讲得很清楚,这是轮回的因,你心目当中还有这些东西没有放下,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就想想经上常常讲的,得人身、闻佛法,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要认识,这个机缘太难得,一定抓住,我这一生成就。

目标在哪里?目标在「成就佛身」。所以,不但世间东西我们全放下了,我常常跟诸位讲,我讲真话,大梵天王让位给我,我不会要他的,摩醯首罗天王让位给我,我也不希罕。为什么?出不了六道。摩醯首罗天王是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是小千世界主,人天福报到了顶头,出不了六道,这个要知道。六道多辛苦,还能再搞吗?你想到这个地方,你自然就能够彻底放下。人生的乐趣,乐趣在教学当中,「学不倦,教不厌」,孔夫子一生做到了;但是学不厌,他一生,教不倦,他只有晚年五年的时间。可是在释迦牟尼佛真的体验出来,一生好学,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从三十岁到七十九岁圆寂,一生教学,乐在其中。你想想,帮助多少人觉悟,破迷开悟?只有破迷开悟才能真正离苦得乐,你说这个事情多有意义。人在一生当中干这桩事情,多有价值,多有意义,世出世间法里头找不到第二个法能跟这个相比。

一生发愿当个教员,我连校长都不当。为什么?校长要管一些行政事务,那个很麻烦,当教员好,轻松愉快。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一生当教员。我还有个好朋友,十几年前过世了,同学,是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班的教授,傅乐成先生,一生当教员。晚年的时候,只有一次,那个时候好像是台南成功大学成立,邀请他去做文学院院长,做了一个学期他就辞职了。回到台北,我们在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候,「简直不是人干的」,所以又回到台大去教书。所以人,一生教学,你叫他干什么事情他都嫌烦,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读书之乐乐无穷,不读书的人永远想不到,你无法想像。读书教学的快乐,是圣人的快乐,不是普通人。《论语》一开端,就把这桩事情说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书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教学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就是自己书读通了,没有人来跟你学,还是乐,没有不乐的。要有很多人跟你学的时候,那就是佛家讲的结缘,广结法缘,学的人就多了;在佛法讲,度化众生就多了,法缘殊胜。

现在结缘的方式,一定要用高科技,我们用卫星,用网际网路;现在用光碟,录音、录相,再印刷流通。不干别的事情,专门干这一样。全世界我们还有朋友,朋友就是净宗学会。净宗学会每个会都是独立的,我们这里没有隶属的关系,都是朋友,都是平等的。有什么事情,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其乐融融。去年我到法国,法国净宗学会成立。去年也到了英国,最近这两个月消息传过来,英国也要成立一个净宗学会,我说好,我一定去拜访。所以净宗学会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这一节三句,可以说是把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一生的幸福快乐都说出来,而且说得非常圆满。

这种乐是不会消失的,是不会退转的,这才叫真乐。世间法里面,佛给我们讲的,乐是坏苦,世间里头没有真乐,三界统苦,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真正离开这个三苦,得到永恒之乐,那就是学、好学,欢喜教别人,这是永恒的,这是你真正能得到的,而且这是真正能带走的。智慧能带走,功德能带走,跟世法不一样。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成佛,成就佛身,『证无相法』,「无相」是不著相。还有更深的意思,今天时间到了,下一堂我再把它补充出来。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