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九讲) 2006/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八段,第四首偈看起: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这是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菩萨感发大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恼是烦恼,烦恼为什么要把它舍尽?因为自性里面没有烦恼。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迷了自性之后,换句话说,纯净纯善的性德变现成烦恼,觉悟,它就又恢复了。我们用江本博士的实验,大家对於这桩事情就能理解。纯净纯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不是真正清净,不过它的染跟性德相应,没有背弃性德;而恶是完全跟性德相悖。
相悖,度数有差别。我们说零度是纯净纯善,一度、二度就有偏差,但是偏差的幅度不大,到八度、九度、十度还不算大;如果偏差到四十度、四十五度,这就很大了,一百八十度就完全颠倒了。假如我们讲十法界,你用这个比喻确实不难体会到。与性德一百八十度的相违,就是佛法讲的五逆十恶,阿鼻地狱的罪业,那时候的境界变现出来是阿鼻地狱,这一百八十度。一百六十度就好比是地狱境界,你这样慢慢往上来推,就了解这个状况,这是自性里没有的。「一切皆尽」,完全恢复了性德,在《华严经》里面初住位的菩萨。
十信位里面,实在说起来,很了不起,初信位的菩萨真的舍离烦恼,真的舍离了,舍离少分,这个要知道,只是三界里面八十八品见惑,相当於小乘初果,大乘《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这就真的舍离烦恼了;换句话说,六道凡夫,一直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没有舍离。没有舍离就是说他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这是人天,人天两道能控制住。阿修罗道、饿鬼、地狱、畜生,不能控制,那个违背的就太大了。到一半,九十度是一半,一半就好比是人道,七、八十度是天道。
我们刚才讲须陀洹的舍离,要是用这个圆的图形来看,舍离烦恼就逐渐接近到自性。在我们这个地方是有十个阶位,如果我们用图形来看,从四十五度开始,真的舍离烦恼了,一直到零,那就是十个四点五度,四度半,慢慢向上提升。凡夫舍烦恼也能够舍,但不是真的舍,遇到缘他又发作了。一个人很有修养,几十年都不会发脾气,这修养不错了,在某种情况之下他会发作,这就是什么?这是舍,但是没有离,这种状况,佛法里面讲伏烦恼,通情达理,他懂得。与人往来总是要学著忍耐,忍耐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虽然没有放下七情五欲,但是在七情五欲环境当中适可而止,这是人道。儒家讲的礼,礼有节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超过,就是它有个标准。
我们知道人有人的标准,欲界天有欲界天的标准。欲界天有六层,就有六种不同的标准,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色界天,欲是完全被伏住了,可以说不起作用。什么伏住?定慧,他有定功、他有智慧,所以伏住。这个定一直到色界、到无色界,佛法里面讲八定,世间禅定,这个八定在大乘教里面讲不是真正的定,为什么?会失掉,这个定会退转,会失掉;要到不退转、不会失掉,那个定才算数,那就不在六道,超越六道。《楞严经》里面佛给我们讲,阿罗汉证得九次第定,世间法里头有四禅八定,再往上面去一层,第九定;第九定超越六道了,不会退转,八定都靠不住,都会退转。你说这个事情多难!一个人堕落在六道轮回要想超出,实在说堕落容易,超出就太难了。色界堕落到欲界容易,欲界天堕落到人道、堕落到神道、修罗道、罗刹道容易,往上升难,这是一定的道理,大家不难体会。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才知道带业往生的可贵。
带业往生,我们也要把烦恼放下,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个东西你要是不放下,障碍你往生。什么叫带业?刚才的话你要是听懂了你就明白。我们今天放下是控制,哪里是真的放下!就跟修定的人,修到第八定也是暂时控制住,为什么?他会退转,他不是真正得定;我们今天把我们的情绪、烦恼习气控制住,亦复如此。我们用什么力量来控制?信愿行,不是定力,我们深深相信,一丝毫不怀疑。
烦恼断不掉!只能伏,不能断,断烦恼要大定,要真实智慧,这是我们没有法子能做到的。你看须陀洹就不容易了,我们连这个位置都做不到。须陀洹能断八十八品见惑,虽然没有离开六道,他的生活空间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成就;能把八十一品思惑也断掉,就超越六道轮回。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你说多不容易,我们哪有这个能力?所以自己每天都要认真反省检讨,见色闻声还动不动心?还有没有分别执著?我说动心就是你起不起七情五欲?还有这个念头起伏,你就知道断烦恼是多难,多么不容易。这种烦恼习气的起伏,就是轮回因,六道轮回就是从这个地方生的。真正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七情五欲的念头不生了,这是阿罗汉,这才能出得了六道轮回,轮回的因断了。
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这是无比的幸运,要认真、要有高度的警觉,把烦恼习气伏住,不让它发作。你要问我,最好用什么方法?用观想轮回苦,观想地狱苦。「地狱变相图」画得不错,现在做成光碟,已经有好几种言语发音。烦恼习气重的,这个光碟大概是一个小时,烦恼习气重的人应该怎么办?每天晚上看一遍,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教你时时刻刻能想到地狱苦,你怕不怕?你要怕地狱苦,日常生活当中,七情五欲念头起来了,立刻就知道地狱苦,你这个心就凉了。这个方法能帮助你控制,把烦恼习气伏住,好好提起这一句佛号。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所讲的话句句都是真实,我们这一生当中如果不能往生,你自己想想看,你来生到哪里去?堕地狱的机会至少是百分之七、八十;来生再到人道的机会,恐怕只有百分之一、二十都靠不住,你就想这桩事情是多么严重!多少菩萨想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什么?一生成就,净土法门是一生成就的法门,希有难逢!他遇不到那就没法子。我们今天遇到,遇到不知道好好的把握住,让它在这一生当中空过,你说你的罪业多重!
怎样在这一生当中才决定往生?我们讲席里头天天在讲,天天在劝,念佛堂堂主那一句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这是总的纲领。就是不要为现在的身心世界去操心,一心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真正念佛人,你去看,绝大多数他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过问,什么都不执著,一心一意求生净土。给诸位说,这是净宗里头上上根人,也是上上福报的人。为什么说他有福报?他生活不愁,有人供养,这就是大福报。生活不一定很好,每天能吃得饱穿得暖,没有挨到饿,没有挨到冻,这大福报!他能什么事都不问,什么都放下了。有这个福报的人,他能够抓住这个机缘,个个都往生。
像我们,我们想想我们没这个福报,我们每天还有工作,只有在工作里面去训练,生活里面去训练。训练不分别、不执著,训练不起贪瞋痴慢、不起七情五欲,只有用这个方法。用到功夫得力,也要相当一段时间去训练,时间短了不行,所以这也是个不容易的事情。为什么?每个人的寿命不一样。多少修行人,功夫还不到位,寿命到了,那就没法子,随业流转,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而把这一生修行的变成了福德。
福德可以带走,来生无论到哪一道,到人道或者是到畜生道、饿鬼道,也都还有福报。福报不能了生死,福报不能往生,这个诸位要知道,往生是要功德,福德不行。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了生死、脱轮回,福不能救。除了地狱道之外,其他五道都有福。天道里面有福报的人多,太多了,人间福报就不多,鬼、畜生的福报比人道就更少,这是一定的道理;地狱道没有享福的,只有受罪,没有享福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搞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要想往生,一定要常常念地狱苦。
你看宋朝莹珂法师,三天三夜勇猛精进,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你要晓得,那个三天三夜他心里头只有佛,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感应就现前。这真的往生了,不是假的。我们能不能发这个勇猛心?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念佛,这个勇猛心是能发,三天三夜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心不容易!你去念三天三夜,看看阿弥陀佛来不来?说老实话,你念三十天三十夜,阿弥陀佛也不来,什么原因?身心世界没有放下。然后你才知道莹珂法师可贵之处在哪里,你就明白了,可贵是在放得下!
我们很麻烦,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到最后注定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极乐世界的机缘从你面前走过,没有抓住。好像开往极乐世界的车,你站在旁边不肯上车,为什么不肯上车?舍不得这个地方的家,就是不肯去。车开走了,再等第二班,恐怕这一生遇不到这个机会了。所以舍离烦恼我们不能不重视,这叫真修行,不搞形式,形式没用处,要搞真实的。
『盛暑炎毒』,我们可以把它引申到一切逆境,不顺心、不如意,或者是一切艰难困苦的阶段,跟这个相类似,都要能够警觉到。要放下,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教弟子们,佛法称为法宝,法宝尚且要放下,为什么?因缘生法,凡是因缘生的就不是真的,凡是因缘生法皆是生灭法。你可以用它,你不能占有它,它能帮助你、成就你,如果你要想控制它、占有它,你就错了,你立刻就堕落。这是世尊说到极处,佛法尚且如此,何况世间法?你想想哪一样东西是你的?哪一样东西你能够永远保持住?包括身体。
身体保持不住,年轻人不觉得,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渐渐就会有觉悟,到明显的觉悟,七十岁以上,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七十岁的时候你再想想,跟你年龄相彷佛的,差个一、二岁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还有几个人在?这时候你只一想就起感伤,十之六七都不在了。今年四月,我参加杭州「世界佛教论坛」,结束之后顺便到南京小时候念书的地方,找找这些同班同学。那时候同班同学有一百多人,同年级的四个教室,将近两百人。回去一吆喝,只有十个了;大概还有十几个不在南京,在其他地方。怎么不令人感伤!
我离开学校,算了一算,六十二年了,中国人讲一甲子。这是真正体会到世间无常,到这种年龄你才会感伤。可是谚语所谓,年岁大了最麻烦的一桩事情就是患得患失。年老了,体力衰了,往后的生活靠谁?所以老人得失的念头很重,这是错误的观念。想想那些已经走了的,七十岁以前走了的这些同学、朋友,亲朋好友,你想想他带走什么?什么也没带走。希望在这个境界里面觉悟!原来一样都带不走,为什么不放下?
放下最重要是心里放下,心上不能有这个东西,心上有什么?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像谛闲老和尚那个锅漏匠的徒弟,只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他什么都没有,人家三年站著往生。谛老和尚对他尊敬,对他无比的赞叹,他成功了。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技术、能力都没有,只学会补锅补碗,最苦的生活。想想人生太苦了,所以他是出苦心切,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极苦的人。没有想到他遇这个缘,他有极大的成就,就是他把这个缘抓得紧紧的,一刻都不放松。老和尚教他的方法简单,依教奉行,三年如一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昼夜,一天到晚就一句佛号。
末法时期,在今天动乱的世间,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真正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报,因是破迷开悟,你想想锅漏匠是不是破迷开悟?是!迷的是什么?迷的是五欲六尘,他统统放下,什么也不想了。悟的是什么?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往生。他那时候不知道往生,谛老和尚没有跟他讲,只跟他说将来决定有好处。他是老实人,他相信,但是他不知道什么好处。真正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念到没有妄想,就感应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站著往生。这没有别的,就是此地讲的「舍离众恼,一切皆尽」,他做到了。后面这一首: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暑气消退了,天气稍微凉爽一点。虽然佛陀居住的地方是热带,没有四季,但是虽是热带,每年也有最热的一个星期,也有最凉爽的一个星期。比较凉爽大概也有二十一、二度,炎热的时候可以到差不多有三十四、五度的样子,通常都是在三十度上下。下雨天(雨季)比较凉爽一点,但是也是二十多度,不会在二十二度以下。引发的大愿,『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这个「清凉」得到永远不会消失,究竟清凉。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华严经》上教我们的,《华严》可以说全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来的,所以它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统统都有。只是你现在迷失了,你现在是无端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不能证得。把一真法界扭曲了,变成六道三途,在这里头受罪。这些理、事、境界要清楚、要明白。「无上法」是究竟佛果,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不能称无上,只能称为正等正觉,不能称无上。脱离十法界,回归到自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无上法,那是究竟清凉。
我们今天讲的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心满就出了十法界,就证入一真法界,那就是无上法。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也学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致的状况心里有数,可是想想真的难行。我们今天的境界是什么?知易行难,听经容易,要做可真不容易。问题在哪里?烦恼习气太重!知道应该回头,可是就是回不了头来。幸亏遇到这个法门,《华严经》到最后也是提出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叫普度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你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圆满,你看这个境界多么殊胜,多么庄严,世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法会。
所以我在李老师往生的那一年,就把《华严经》放下了,那时候讲的速度比现在快,差不多接近一半的样子。因为老师往生之后,我们才把《无量寿经》再搬出来,《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这一生就讲中本《华严》就好了,不要讲大《华严》了。大《华严》是韩鍈馆长往生前几天一再请求,我答应她的。她也是一片悲心,希望留下这些录相,提供给后人做参考,是一番好意。所以我们讲这个经字字句句都指归净土。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九大段,第九段一共有十首偈。「习诵旋礼时有十愿」,习是学习,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的学习,所以把习摆在第一。诵是读诵,你看儒家《论语》里头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学了以后你要做到。在佛法里面,把习放在第一,诵是学,放在第二,这就是特别强调真修真干,这是第一,读诵还在其次。读诵是常常温习,真的是温故而知新,不要去作意,不要用心去学习,不需要;只是天天去念,天天干,自有悟处,开悟是从这儿来的,心愈清净就生智慧。学习,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佛菩萨给我们的教诲,天天读诵。旋就是回复,也包括我们平常的经行,我们讲绕佛,经行。礼是礼拜。所以这四个字有四个意思,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看经文: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这首偈子意思好,『讽诵』是朗诵,读出声音,诵经的时候。一般我们的朝暮功课都要读诵经文,对著本子叫读,不需要经本叫诵,诵是背诵,你能够记住,能够背下来,不要用经本,叫诵。早晚课诵的意义一定要晓得,这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念念不忘,纵然背得很熟,早晚还是要「讽诵」。在佛堂里面供养有佛菩萨形像,如同佛菩萨在面前,以这样真诚、恭敬心来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你看每部经到最后一句,「信受奉行,作礼而去」,这句非常重要。听了佛菩萨教诲之后,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的接受?诚信不疑,没有一丝毫怀疑,依教奉行,这就是此地讲的『顺佛所说』,就是依教奉行。随顺佛所说的,要做到,把佛所说的变成我们自己的见解、思惟、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这叫做学佛。
『总持不忘』,「总持」是把佛教诲我们的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掌握到。细节就太多了,最重要的是把纲领掌握到,决定不违背。解门的纲领,对於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般若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总纲领,你要掌握到。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烦恼习气起现行的时候,你能够把这两句话回味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能放下,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为什么?不是真的;换句话说,它就帮助你看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还能不放下吗?
指导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是三皈。念念转迷为觉,转邪为正,转染为净,觉正净的圆满就是无上菩提,就是究竟佛果。已经觉悟,知道转,正在转,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这个人是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统称为菩萨。如果还是迷邪染,虽然受了三皈五戒,乃至於出了家,受了三坛大戒,每天在形式上都做到,实际上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没有放下,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十六个字就是轮回心,轮回心学佛也是轮回业,也出不了轮回。这个地方要注意,要想出轮回,菩提心要提起,轮回心要放下;轮回心就是贪瞋痴慢,这个东西不放下,出不了轮回。一生成就,决定要依靠六字洪名,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要舍离,一心一意专念弥陀,专修净土,总持不忘,没有不成就的。
末法时期,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说他的法运有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我们现在是生在末法时代。世尊的正法一千年,正法时代持戒,戒律清净就能证果,就能超越六道轮回。所谓成就,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算成就。像法时期,就是第二个一千年,众生的根性跟前面人相比不如,实在讲这就是谚语所谓一代不如一代。这话是真的,一点不假,世风日下。佛法传到中国来是像法时代,中国汉朝汉明帝的时候。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法正式传到中国来,帝王、大臣恭敬礼请,迎请过来的,传到中国来二千年了。像法时期,所以禅在中国佛教里是特色,因为是像法,这是《大集经》上讲的,禅风在中国发展到登峰造极。末法一万年,人的根性更差了。这是讲三个时期,末法净土成就。
《般若经》上也有个说法,「五五百年」,五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都兑现了,这些话以我们现在人的说法,是释迦牟尼佛的预言,但是都兑现了。五五百年的说法,第一个五百年,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后第一个五百年,解脱坚固;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你看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隋唐时代,这些高僧大德们,每个人立宗立派。所以佛法就演变成十个宗派,小乘二个宗,大乘八个宗,多闻坚固。对於经教的研究风气非常流行,注疏丰富。
在佛法里面造论,论是菩萨、祖师大德们作的,他们的作品称之为论。论分为两大类,一类叫释经论,就是解释经的。像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这是释经论,依照经文一句一句来解释。李长者的《华严经合论》还算是释经论,虽然它不是每一句每一句,它是一段一段,也是属於释经论。另外一类叫宗经论,完全离开经文,讨论经典的大义,这种叫宗经论。譬如《瑜伽师地论》就是属於宗经论,《大乘起信论》属於宗经论,它不是讲哪部经的。《大般若经》有《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那是属於释经论。祖师大德的注疏分成这两大类。多闻坚固,这是第三个五百年。
第四个五百年,研究的人不多了,著重在什么?著重在盖庙,塔庙坚固,我们今天讲著重在硬体的设施,塔庙坚固。第五个五百年,就是讲我们现在,现在是第五个五百年,叫斗诤坚固。你看看这二千五百年佛是这么给我们说的,这是说他老人家灭度之后,五百年是一个阶段,他说了五个五百年。从五个五百年当中来看,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最前面两个阶段,解脱坚固、禅定坚固著重在真干,往下逐渐逐渐就疏忽了真干。多闻坚固是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现在所谓是佛学。真干是学佛,真的要断烦恼,真的要除习气,真的要明心见性,这属於真干这一类的。把佛教当作学问来研究,天天研究它、讨论它、讲解它,说得天花乱坠,跟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全不相干。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成就的人少了。就像过去倓虚老法师常常讲的,在他那个时代,佛门当中参禅得禅定的,见过,听说的也不少;没有开悟的,明心见性一个都没见到,也没听说过。研究经教的,大开圆解没听说过,小悟有不少,大悟不多,彻悟是一个也没有。宗门教下比不上从前,隋唐时代,宗门开悟的人不少,教下大开圆解的人不少,以后是一代不如一代。
建寺,梁武帝那个时代,他是佛门好护法,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都相当有规模,照顾十几万出家的佛门弟子。福是修得很大,没开悟,这是典型的塔寺坚固。正在那时候,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也跟梁武帝见了面,但是很不投机,没有缘。梁武帝听说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大德,他是个虔诚佛弟子,哪有不恭恭敬敬迎接招待?在接待的时候,梁武帝就炫耀他在佛门做了很多的好事,就问达摩祖师,我一生所做的,功德大不大?或者是功德有多大?向达摩祖师请教。达摩祖师不妄语,老老实实给他说,「并无功德」。这句话说出来之后,真是伤了梁武帝的心,一生替佛门做这么多,并无功德,他心里多难过,所以话不投机。达摩祖师也看出来跟梁武帝没有缘,就离开,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去了,就是在那个地方打坐修行。等了九年,也是很长的时间,才有一个慧可出现,就是禅宗第二代祖师。
梁武帝做了这么多事,到底是什么?这个我们要知道,那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他所修的是来生生生世世的福报,真的是我们一般讲享不尽的福报,福报太大了,但不是功德。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福德再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再大的福报,还是要搞六道轮回。福报太大了,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报,那你就到天上去。财色名食睡五欲没有断,生欲界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上面有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全是欲界天,你到这些地方享福去了。天福享尽还有余福,余福再回到人间来享。福报!不能了生死。
要了生死出三界,那叫做功德;功是功夫,你真正下了功夫,你有收获,那叫德。譬如持戒有功,持戒的功夫,因为持戒,严持禁戒你心得清净,那就是德。清净心从哪里来的?严持戒律,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持戒能得定,戒是功,定是德;修定能开慧,定是功,慧是德;慧能破无明习气,慧是功,破无明习气是德,这叫功德。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千万不可以把在寺庙里面修一点供养就叫做功德,那就错了,这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福德要不要修?福德也要修,你看佛在经论里头常讲福慧双修,甚至还把修福放在修慧的前面,这是有道理的。你要没有福报,想修慧也非常困难,为什么?如果你三餐饭都吃不饱,你还谈什么修行?所以佛家才讲「法轮未转食轮先」。你要想学佛,持戒也好,诵经也好,参禅也好,念佛也好,先要吃饱,吃不饱,什么也干不成,所以佛并不反对修福。修福要记住,决不能贪恋福报,一贪恋福报就坏了,就堕落,智慧就不开了。所以,我们也看到修行不尽如法的,那是什么?对教理不懂。持戒很严,戒律很清净、很严格,可是分别执著心很重,自以为是,看到别人破戒,轻慢,瞧不起人,这错了;戒律再严,他得不到清净心。那修戒有没有功?没有功,没有功算什么?算福,他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要得清净心,那个持戒才是功德。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不能不知道。记住《坛经》上的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戒律持得再好,别人破戒也好,犯戒也好,绝不放在心上,这是对的,这是功德。
所以要晓得,佛教持戒是教我自己持戒,没有教别人。那他也是出家人!我不管他是出家还是在家,我学佛,佛教我,佛没有教他,这是懂得学佛。连《弟子规》上都讲「凡是人,皆须爱」,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凡是人,皆要敬」,这个话从哪里来的?实在讲就是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里面有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试问破戒的人是不是众生?犯戒的人是不是众生?是!他是众生,他是未来佛。现在犯戒,他将来当然要堕三途受果报,可是他有佛性,他本来是佛,所以凡是人都要礼敬。
《华严》上说得更圆满,「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就是不但有情众生在真正修行人的心目当中是佛菩萨,平等礼敬;花草树木也是佛菩萨,乃至山河大地、尘沙石块,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那怎么不是佛菩萨?这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真正修行人,他确实生活在法性之中,生活在法界之中,永远是礼敬、赞叹、供养、感恩,这是个真正修行人。看这个欢喜,看那个讨厌,那不是修行人,那还是搞六道轮回的人。以前我们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懂得了,懂得之后,我们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们的观念有没有改过来?如果没有改过来,那就不顺佛说;真的改过来,才叫顺佛所说。
你看佛教我们礼敬诸佛,就是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对一切人尊重、恭敬。佛教我们称赞如来,凡是看到一切众生合乎性德的善行,就应该要赞叹。我对他平等,他对我不平等,我赞叹他,他毁谤我,我尊重他,他欺负我,他甚至於陷害我,他要做了一桩善事与性德相应的(这就是世间冤家对头),要不要赞叹他?要!他的过失?过失绝不提;不但口里面不提,心里头都没有这个印象。为什么?不见世间过,顺佛所说。
十大愿王是总持法门,十善业道是总持法门,净业三福是总持法门。净宗的经论,五经一论,我过去讲《大势至圆通章》的时候我也讲得很清楚。《大势至圆通章》总共只有二百四十个字,比《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二百四十个字。这是净宗的总持法门,是净宗的《心经》,如果能够终身受持,必定往生。可是一般修净土的同修受持《弥陀经》的最多,也非常好。如果根性实在是很钝,念《弥陀经》都太长,不能受持,《大势至圆通章》最好,印光大师提倡。传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细心观察印祖一生的行谊,真的挺像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很像是印祖一生修行的写照,这是在末法时期为我们示现总持不忘。他给我们讲的方法真的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契机,小道场,同学不超过二十个人,真的是难得。
在以往,我总是想小念佛堂二十个人共修,当然进念佛堂共修的这些人就像闭关一样,还得有些护持的人、去照顾的人。佛法跟世法差不多,像学校,有教员,还有职员。修行人有二十个人,照顾的人大概也要十几二十个人,护持道场,照顾大家日常生活,我是这么个想法。可是以后就想到李老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也常常嘱咐我们,念佛堂人不能多,人多了之后主七和尚照顾不过来。长年念佛,尤其是精进念佛堂,同修不能超过十个人。这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超过十个人,你的精神无法贯注。因为念佛堂的堂主,真正负责任的,每个人念佛的状况了如指掌,他都知道。就像教书一样,小班制,一个老师带十个学生,他完全能照顾到。现在是一个教室里面有五、六十个学生,老师怎么能关注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就想到印祖讲的二十个人,可能包括道场工作人员,统统在内不超过二十个人,因为这样的小道场容易维持。
我们今天依照印光大师的教训去做,也是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成为一个典型模范的道场。就像从前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一样,他那个道场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那叫真实道场。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这叫大道场,圆满成就。如果道场人很多,一个往生的人都没有,这个道场是失败的,不是成功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