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五讲)  2006/6/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大段,第十七首偈看起: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十七、十八两首偈也都是讲托钵所得到的食物,前面两首偈是说的美食、不美食。美食跟『柔软』食有什么差别?可以说都是一般人所喜爱的,柔软跟粗涩可以讲饭菜品质的精致与否,是从这上看的,所以它也有些差别。粗涩就比较难吃,我们一般农村里面讲的粗粮,实在说在都市里面住惯的人,粗粮偶尔吃起来也别有风味,可是不能长时吃,长时吃就不容易消化。所以南方跟北方不一样,这就是各个地方,所以说是哪一地方的出产是养那个地方的人,他从小在那个地方居住,生活就习惯了,习惯那个地方的饮食,这个饮食是最营养的,如果换个地方就水土不服。我们常常听一般人有这种说法,水土不服,就是说那个地方出产的食物对这个人不习惯。南方、北方有很大的差距,东方、西方距离远的时候也有差距,这都必须要知道。吃的东西不一样,温度也不一样,时差也不一样,作息的时间都不相同,这没离开地球,在这个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变化。

柔软,我们一看就晓得这个食物很精致,很容易消化,也很有营养,菩萨得到这个食物引发的大愿:『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这个愿都是自自然然生起来,所以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称性的悲愿就能生起。我们看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需要思索,就是说不需要作意,自自然然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这就是一天的生活从早到晚,这三餐饮食,饮食你很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都能够自自然然生起像菩萨一样的愿望,那就要恭喜你,你的功夫得力了。所谓功夫得力,你就有能力(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控制你的情绪,这就是这一愿里面的「大悲所熏」

诸位要知道,佛家讲慈悲,世间人讲爱心,中国传统里面讲仁爱,西方人讲爱心,意思都很接近,可是慈悲跟仁爱、爱心还是有一点差别,慈悲的境界比它们高,高在哪里?世间人的爱到仁爱,依然没有离开情执,慈悲里面没有情执。情是什么?七情,执是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情绪很复杂,古大德把它归纳为七大类,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个字叫七情。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七情最后一个字是欲,就是五欲。这个欲里面包括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所以世间的爱憎都没有办法离开七情五欲,可是慈悲是把七情五欲放下了。我们通常跟一般人介绍,这是用最简单的词句,他很容易理解,慈悲是理性的爱,或者是理智的爱,世间人讲爱,它里头有感情,这就不一样。到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无条件的爱,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在佛法里面讲称性的爱,这是性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慈悲是性德。你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得柔软食」,我们可以把它引申在这一天当中凡是遇到顺境善缘,这都是通的,都能够贯通。顺境善缘在一般人生起爱心,爱里面有贪,贪是烦恼,所以佛家不讲爱,佛家讲慈悲,慈悲里面没有烦恼,没有情执。

「心意柔软」,这个道理要懂,我们才真正知道养生。很难得,这些年来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证明天地万物随我们的心念产生变化。我们知道水是矿物,我们的饮食到你饭碗里面可以说它也是属於矿物,就是肉食,它现在也变成一种矿物,它会随著我们心念在转变。我们以爱心对它,它的反应就非常之美,我们以瞋恨心、厌恶的心、不欢喜的心对它,它真的色香味都降温、下降,如果我们用慈悲、爱心对它,色香味都上升,都提升。我们在饮食当中自己可以做这个实验。所以江本博士告诉我,他说宗教徒信仰宗教的在吃饭之前要祷告、要祝愿,他说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就把你这个饮食的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能量提升,我们中国人讲色香味,色香味提升。提升到多少?各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意念,意念有强弱不同,意念很强就提升得很高,意念很平常也能提升,提升的幅度不大。

由此可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念念对一切万物、一切人事物都是真诚的爱心,所以他跟我们一样的祈福,他的力量比我大,原因是什么?他的心量大,慈悲心大。我们的心量没有他大,起心动念只想到自己没想到别人。如果起心动念能想到一切众生,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念念觉悟一切众生,他那个起心动念跟我们不一样。这个道理要懂。诵经的功德不一样,念佛的功德不一样,祝福的力量不一样,回向利益众生的力量也不一样,那要靠什么?平时修养的基本功,这个不相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己不能不认真努力,对一切众生有利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只知道自利不晓得利益众生,错了,自己得利益也很有限。大乘教里常常教导我们自他不二,所以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尤其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别人有灾难的时候,别人有痛苦的时候,迫切需要人帮助,我们见到了、听到了,确实这在佛法里修行有年(有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的薰习,他看到、他听到就能触动他的悲心,自自然然伸出援手去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不要希望别人知道,也不求回报,这是属於性德。如果帮助别人,希望有人给我表扬,希望得回报,实在讲表扬也是回报,别人对你称赞也是回报,这是叫福德,与性德不相应,这要知道。性德无声无臭,是自然的,佛经上讲法尔如是。圆满的相应,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六根一接触到就做得很圆满,心意永远保持柔软。柔软的反面是刚强,《地藏经》上常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为什么?成见很深,烦恼很重,不知道柔软是性德,刚强是烦恼,迷失了自性,把自性里面柔软变成刚强。刚强跟柔软是一体,觉悟的人,刚强就变成柔软;迷惑的人,柔软就变成刚强,所以它是一不是二。了解这个事实真相,都明白了,都放下了,就叫中道,就叫入不二法门。这个意思就比较深了,要诸位细心去体会。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是遇到顺境、遇到善缘,这个意愿要能提得起来,时时刻刻不要忘记慈悲心,当然最好是大慈大悲,希望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诸位要常常细心冷静的去观察,怎么观察法?做比较的观察,容易觉悟。香港这个地方,十年前跟十年后的今天做个比较,二十年前跟今天做个比较,三十年前跟现在做个比较。中国人讲三十年为一世,所以世的写法就是三个十,三十年为一世。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是一九七七年,今年刚好三十年,一世,想想刚刚到香港来的时候,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香港已经是个大都市,亚洲的大都市,自由港,可是人心比现在厚道得多,居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那个时候我到香港来,香港最高的一层楼是五十层,好像就在尖沙咀,我记得那个窗户是圆圆的,最高的一层。通常一般的房子,我们所看到的十几层、二十层,这是普通一般的房子,三、四十层不多,不像现在。那个时候真的还能看到青山绿水,好像还没有填海的工程,香港跟九龙的距离还相当遥远,那时候用渡轮,没有海底隧道,也没有地铁。

所以一比较,我们就晓得古人所说世风日下,虽然科学技术现在比从前进步很多。你说在以前没有手机,我那时候没有手机,国际电话费用也很高,一般人不会用的,在那时候电报还挺流行的,电报就像现在的短讯一样,真的很方便,比电话便宜。想想那时候的生活,那时候的人情味,现在没有了,差很远很远。你问什么原因?原因总不外乎教育,教育里头特别是社会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因果教育,那个时候还挺明显,现在没有了,模糊了。

那个时候有电视,我记得那个时候的电视好像还是黑白的多,以后才有彩色,那已经是一种奢侈品,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三十年前的事情。这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同学、道友几乎是三分之二不在了,当然这里面包括一些移民到外国去,也不少。回归之前不少人移民到国外,那时候我劝他们不要离开香港,他们没接受,结果移民出去之后,我们在外国也常常会遇到,都感叹的说没听你的话。实在讲外面的生活不会比香港好,这是真的,我们的经验是因为在外面时间久了,到处都跑,都了解一些。最大的差别是文化的差别,所以要到别的国家完全换上一个不同文化的环境,这是比较不容易适应。你是香港人,在这边土生土长,亲戚朋友都在这边,到外面去这都没有了,完全脱节。

人活在这个世间究竟为的是什么?这是大方向、大目标,总得要正确,尤其是学佛,不学佛他没有这个警觉心,学佛的人应该有。如果我们这一生方向、目标永恒不变,那就决定有成就。不过在过去确实,我们自己虽然学佛也有个十几年,实在讲还是不够,不能说没有觉悟,小觉悟,不透彻,我们一般讲功夫不够,智慧也不够,德行也不够,还好研教、读经、教学始终没有中断,只要不断总有进步,进步虽然缓慢,有这么长的时间累积起来,慢慢它自然就有可观之处。从那个时候到今天,我们又累积了三十年,这三十年就非常可贵。求学、修道愈是到晚年进步愈快,这就累积,经验丰富,这是不断的修学。佛家教导我们不断的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智慧逐渐开了,对於一切人事物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愈看愈清楚。我们确实是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接触不久就能彻底放下。虽然老师把修学的纲领教给我,我是一个渐修的根性,不是顿根,随著时间是有进步,现在才搞清楚、搞明白,彻底放下这是最大的利益。

大慈悲心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心意柔软也是性德,也是自己心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所以总的来说,只要你把烦恼习气放下,佛法在哪里?佛法自然就现前。以前老师偶尔也提,但是我们没有在意,没有能够体会得到,到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进,契入到相当一个境界,这才恍然大悟,才明白了,才体会到以前老师的提示,以前这些大德们的示现才能体会、才能懂得,这时候法喜就现前,《论语》里面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懂得了,在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放眼看现在的社会,看整个世界,确实像西方宗教里面所说的末日,这个末日是灾难,灾难肯定是有。是不是真的会到世界末日?要从佛法里面讲那不尽然,为什么?世尊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末日也应当在一万二千年之后,也不能在这一万二千年当中。佛的法运,诸位都晓得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像法过去了,现在是末法。西方人他们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二千五百年,而中国古人所记载的,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0三四年,相差五百多年。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们不必去说,至少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也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情。如果照中国算法,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照西方人的说法,我们现在还在末法时期第一个五百年,末法一万年,今年才五十年,所以无论怎么说法,佛法里头没有讲末日的。

但是在末法时期法运有兴衰,这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因为我们感到佛法的法运衰到极处,大师勉励我不要灰心,佛法还有兴旺的时候。末法时期有兴有衰,我们相信老师的话,所以只要自己认真努力。看到佛法衰我们更应当认真努力,为什么?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我常常也勉励同学、勉励自己,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人难,中国古人常讲,天下难事,求人难,登天难,这真的。所以自古以来,古来的圣人、大德教人,所谓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是教你不要求人要求自己,正是佛法所说。佛法叫内学,观世音菩萨的成就,「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反过来求自己,求自己才会有成就,求人就错了,求自己。自己真的所谓是得道,什么叫得道?把你自己所信的、所理解的完全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这就叫得道,这就叫真修行。大家都晓得佛家重实践,并不著重在解说,你看清凉判《华严》四分,信解行证,重点在后面的两分。你相信,你理解了,你要把它做到,做到就是证道。你能做到一分,你就得一分;你能做到二分,你就得二分。

当然「净行品」是大菩萨修行的功课,我们要用学校来做比喻,至少这是大学课程,大学之前还有中学课程、有小学课程。我们今天这一百四十一愿读了,能不能做到?偶然记得几条,而且做得不彻底,这什么原因?底下基础没做好。所以要想真正契入这个境界,诸位想想看,是不是要先从弟子规落实、从十善业道落实?没错,肯定是这样的一个顺序。前面我们没有学怎么办?补习,赶快补。你要晓得那个很重要,那是「净行品」的基础。

我再说得明白一点,「净行品」的基础是菩萨戒、是比丘戒、是沙弥戒,而沙弥戒的基础又是三皈五戒,三皈五戒的基础又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基础是《弟子规》《感应篇》,所以印光法师,这是祖师,一生提倡《感应篇》不遗余力。他为什么没有提《弟子规》?为什么提倡《感应篇》、提倡《安士全书》《了凡四训》,为什么?你想想他老人家那个时代,抗战之前,民国初年,在那个时候那些儿童在家里可以说都有很好的家教,家教就是《弟子规》,就是这门课程不缺。特别加强因果教育,为什么?这是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物质文明进来了,肯定会让中国人增长贪瞋痴慢,伦理道德逐渐逐渐就淡没了,所以他老人家特别提倡因果教育,告诉大家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真是用尽了苦心,这是大慈大悲。现在我们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

为什么这些人贪而无厌,起心动念无非都是损人利己?这个多严重!如果你要晓得有报应在里面,你就不敢做了;你要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也不会做。求有方法、有道理,如理如法的求没有得不到的,佛家讲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如理如法的去求。你要是违背这个道理,违背正常的方法,用不正常的手段去获得,大概你所求的还没有得到,祸害已经来了,小则身败名裂,大则身死家亡。这个事情我们冷静看,你在报章杂志、新闻广播里面细心去观察,几乎天天都有,因果报应就在眼前,你怎么没有看到?你怎么没有警觉到?这是什么?因果教育这些书念得少,如果要是念得多,肯定你就醒过来。这是祖师的大慈大悲,我们要明了、要清楚,要认真学习在现前这个社会当中如何消灾免难、自求多福。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十八首偈: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这首偈可以引申到逆境恶缘。所以真的要学菩萨,菩萨是觉悟的人,实在太难得了,为什么?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他都能够回头,都能够转境界,像《楞严经》上所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个本事我们是应当要学,这个本事学到了,那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那一点都不假,早年我也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说这个生活多幸福、多美满!从内心里面把敌对化解了。

我们看到古人常讲仁者无敌,仁慈的人他没有敌人,为什么没有敌人?不是说外面没有,他内心里面没有敌人,内心只有慈悲没有对立。所以今天由於社会普遍有冲突,甚至还讲到恐怖分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应当从自己内心里面去化解,化解我与一切人的对立、我与一切事的对立、我与一切万物的对立。有对立就有矛盾、就有冲突。所以不能在外面,是在自己内心,我这边要化解了,外面自然也就消失。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要有应,自己这边没有了,别的那一个巴掌就拍不响。古大德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学习。

所以成佛,你看看佛法里面所说的,怎样才成佛?佛这个意思有觉的意思、有智的意思,觉里面有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阿罗汉,觉他是菩萨,觉行圆满就成佛了。那我们要想,释迦牟尼佛觉他有没有圆满?我有一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讲经,有一位泰国的小乘法师来看我,就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佛说觉行圆满才能成佛,就是自觉、觉他圆满才能成佛,我还没有觉悟,释迦牟尼佛怎么可以成佛!这个法师理直气壮,心里很不平,释迦牟尼佛觉他,我还没有被觉悟。这意思就是说自觉也许可以说得过去,你觉他还没有做到圆满,这么多众生还没有成佛,你怎么可以成佛!这个意思就搞错了。

觉行圆满怎么讲法?就是自觉、觉他圆满了,这里头最难懂的就是觉他怎么圆满法?不知道觉他那是自觉。我心里面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凡夫。四相都没有了,自觉。觉他是自觉的提升,提升到什么境界?提升到《金刚经》后面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放下了。首先放下四相,最后是放下四见,四见没有了就成佛,可见得成佛度众生不是度外头的众生。四弘誓愿里面讲到最后,「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才能成佛,这是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不能错会了意思。错会了意思,有我相,释迦牟尼佛是人相,有释迦牟尼佛相,有芸芸众生的众生相,有时间长短的寿者相,你统统著了四相,你怎么能得度?

真正成佛作祖,《坛经》上惠能大师讲得好,你看五祖送他到南方去避难的时候,五祖送他,惠能大师跟老师说了两句话,《坛经》上有记载,未悟的时候师度,悟了之后是自度。这两句话说得好,老师帮助你是帮助你开悟,开悟之后是自度,哪里是他度?你还有自有他,你是道地的凡夫,你没觉悟,觉悟之后就没有自他。有自他就是你四相没断,《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换句话说,菩萨四相没有了。

什么样的菩萨四相没有了?《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四相就破了,大乘圆教,所以他就是圣人。虽然还没有能力超越三界,为什么?他见思烦恼没断,决定不堕三途。他的断证功夫跟须洹陀相等,小乘初果。我们以前学佛,一个是年轻,一个是老师也没跟我们讲清楚,我们都不懂,以为破四相是法身菩萨,没有想到破四相是初信位的菩萨,没想到。在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他讲清楚了,我们这才晓得。

见思烦恼里面,见烦恼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断了,四相破了。见惑里面讲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都没有了。思惑没有断,思惑就是贪瞋痴慢没断,出不了三界,但是决定不堕三途。这个时候叫位不退,证到这个地位不会再退堕到凡夫,绝对不会再退到三途,所以天上人间(讲没有佛出世)七次往返,思惑就断了。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叫独觉,有佛出世的时候叫声闻,果都称阿罗汉。独觉是更聪明,那是辟支佛。

这是我们明了之后就晓得要怎么修法,断惑证真。所以在这个环境,顺境里面断贪爱,逆境里面断瞋恚,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全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所谓是菩萨学处。哪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任何地方都是在磨炼你,要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磨尽,你就出去了,就脱离三界。所以这一定要懂,顺境里面你会起贪爱,你怎样把贪爱磨掉,顺境里头不生贪爱;逆境里面生瞋恚,发脾气,你如何在逆境里头把这个烦恼磨掉。所以逆境要不要?要,不要的时候永远磨不掉。尤其现在我们读了一些医学的报告,跟佛法一比对,从前我们只是听说发脾气的人是慢性自杀,听过这么一种说法,现在看看很多医学里面报告,真的不是假的。最伤害身体的是瞋恚,佛门里面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老师讲瞋恚的利害,他给我们讲母亲喂小孩的奶,喂奶,发大脾气之后就给小孩喂奶,小孩没有几天就死掉,不知道什么原因,以后再养小孩,二、三胎都是这样的,都不知道。发脾气之后,全身都变成毒素,这小孩吃奶中毒,做母亲的人不知道。以后我读《印光大师文钞》《文钞》里面记载,我相信老师说这个话,都是《文钞》里头讲的,印光大师说的。就告诉带小孩的这些母亲,发完脾气之后,至少要一个小时之后,心平下来了,一、二个小时之后才可以喂奶。

如果我们听到许哲居士她所说的,我以为许哲今年一0六岁,前几天我才知道(她最近这两天在上海访问)一0八岁了。她是一0一岁皈依的,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八年了。她告诉我,人发一顿脾气要恢复正常需要三天,三天才能恢复正常。发脾气时间多久?五分钟,五分钟要三天才能恢复过来,所以发脾气是最伤身体的。我们在一个医生的报告,他讲有一个得癌症的人,告诉他要常常保持心情愉快,不能有一点烦恼,要轻松,这个样子他那个癌症整个被控制住,一、二十年都没有犯过,人已经很正常。到退休的时候,退休金大概是少了一点,他很不满意,很恼火,这个脾气一发,两个月他就过世,旧病又发了。这个例子很多。

所以我们看到江本胜博士的实验,你看那个水实验,你用怨恨心对它,我讨厌你、我恨你,这还不是什么很大的脾气,做实验,但是它那个结晶你在显微镜里面就看出来,他照相照出来给你看,很难看、很丑陋。换个念头,我喜欢你、我爱你,那个结晶就非常之美。我们晓得我们人身体百分之七十五是水分,你要用爱心、要用慈悲心养生,你身体就健康,什么毛病都不会有,你也不会感染疾病,为什么?你有抵抗的能力,什么东西抵抗?爱心、慈悲心。

所以在早年我们学佛就知道,清净心是养生的秘诀,慈悲心能解毒,不需要用什么药物解毒,慈悲心能解毒。佛菩萨为什么身体那么好,不容易老化?没有别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就这么个道理。这是我们必须要学的,这是学佛你现前所得到的利益,这个利益就能够自行化他。自行是自己得利益,化他是别人跟你在一起,一看到你的身体,看到你容光焕发,他就服了,自然就向你请教。我参加过很多国际的会议,这个事情几乎每次都碰到,不止一个人,问我「法师,你身体怎么保养的?」我们就给他讲佛法,清净心、慈悲心、爱心,决定不可以有怨恨心。饮食起居有规则,他们知道我们是素食,吃得少。再告诉他,饮食是我们这个身体能源的补充。

体力的消耗,能量的消耗,过去我跟李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向李老师报告,我说我已经觉察到体力消耗应该是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劳心劳力消耗的都很有限。这是我在台中十年观察李老师,他老人家的工作量是我们一般人的五倍,就是说他一个人是做五个人的工作,很辛苦。一般人跟他见面,预约一定在一个星期之前,临时预约他没有时间,他的时间统统都安排好了,一定在一个星期之前,他排时间给你,你就晓得他工作的忙碌。但是他吃得少,一天吃一餐,一餐就吃一小碗饭。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一小碗面,或者是一个馒头,他就行了。我那个时候学他,但是在之前我就有基础。我在学佛,我二十六岁学佛,二十六岁的下半年我就开始练习晚餐断掉,晚上不吃东西,只是吃早餐跟午餐,断掉了,所以到台中我已经有差不多四、五年已经成了习惯,再把早餐断掉不难,所以一餐。

那时候年轻,一餐,普通我们现在吃饭这个饭碗,一餐吃三碗饭。那时候早晨吃稀饭差不多也是三碗,中午也是三碗,晚上也是三碗,晚上、早晨断掉了,中午一餐吃三碗,所以是正常的。李老师吃饭,我吃三碗,他吃一碗,我要吃两个馒头,他一个就够了,这个没有办法跟他比。所以我想了很久,我就发现应该是这样的。体力的消耗你一定要充补它,你不补充它,你的体力不够用。所以我也是一餐,我吃得比他多,他一餐比我吃得少,他的工作量比我多。所以我向他老人家说明,我说应该是这样的,能量的消耗决定是消耗在妄念上,劳心劳力消耗都不多。老师对我这个看法同意,没错,一点都不错。

所以我们想到什么?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那个团体日中一食,而且又在经里面看到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由此可知,心地愈清净,妄念愈少,能量消耗就少,当然补充就不要那么多。我们知道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辟支佛见思烦恼习气断了,你看见思烦恼断了的人,一个星期一餐就够了,见思烦恼习气断掉,半个月吃一餐就够了,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这个结论。

所以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很多,你可不能学一天吃一餐,为什么?你身体受不了。你消耗那么多,你补充不足,你会生病。真想学,要把烦恼断掉,顺境里面没有贪爱,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真正让心回归到清净平等,回归到慈悲,自自然然不需要了。怎么知道不需要?你不感觉到会饿你就不需要,如果感觉得有饥饿就需要。所以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是我有心去学它,勉强学它,不可以,要随缘。你看看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随缘,一点限制都没有,就教他念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你看这个方法自在。换句话说,到你心地清净的时候也随缘,饿了你就吃一点,不饿就不要吃,这叫随缘,这就是不勉强。所以决定是心地清净你才有这个能量,保持能量,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那么你就晓得,分别执著、七情五欲这个东西消耗能量。人有七情五欲而不能控制,消耗量自然要大,一天三餐饭吃完之后还要吃点心,晚上还要吃宵夜,什么原因?消耗量大,他不补充他受不了。心地愈清净,消耗量愈少,愈少省事。

所以这个愿就很好,『心无染著,绝世贪爱』。染著、贪爱就是大量的消耗我们身体的能量。染是染污,染污里头最严重的是精神的染污,著是执著,所以要放下执著,要拒绝染污。现在外面染污最严重的,在一般来讲,大多数人来讲,电视的染污。现在的文艺全是染污,电影、歌舞、网路,凡是一切娱乐的,你细心冷静去观察,没有一样不是严重染污。如果说在这里面这些娱乐带给我们很快乐,那个快乐就好比吸毒、打吗啡,是那种的快乐,你付出了多少代价,到最后把命都送掉,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文艺娱乐节目,都知道遵守孔老夫子的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思无邪,所以表演的内容总离不开伦理道德、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是教育。所以从前娱乐里头你可以受到教育,你懂得做人做事的理论跟方法,那个教育用文艺的方法表现出来。现在不是,现在里头没有教育,如果说教育的话,那完全是负面的,它的内容总离不开杀盗淫妄、色情暴力,总离不开这些。这些东西天天看多了,人怎么会健康?怎么会快乐?所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老师就劝导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东西舍掉,所以我至少有四十多年,我讲经教学四十八年,初学佛的前几年有的时候还看看,看看新闻,看看什么,我是选几个节目,科学技术的片子,动物奇观这些东西,看看这些东西,不看人表演,以后完全断绝了。完全断绝至少有四十五年,所以不被这个染污。不但电视不看,广播不听了,报纸杂志也不看,拿这些时间来读经,读古人的东西,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帮助。

我们跟世间人不冲突,世间人贪爱的我们不要,我们所要的世间人不要,没冲突,所以我们很好相处,时间长久了,一些常常往来的人慢慢他就觉悟了。看到我们这个生活,他们看到好像很清苦,怎么肉都不吃,而且这些青菜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口味他们也不满意,我们居然能靠这个度日,但是我们的身体比他健康,我们的生活比他快乐、比他幸福,所以从这些地方也能让很多人觉悟。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到现在七十岁以上知道了,七十岁以上我们站起来在一块比一比,他比我就差多了,他们讲求营养,看我们营养不良、营养不足,结果我们身体比他好。

这些都是从古圣先贤教诲里头得来的,改变自己命运要从起心动念之处改,要从言语造作去改,要从生活环境里面去改,你才真正能改得过来,尤其是中年以上要有高度的警觉。人到中年就是到了顶点,再往下去就往下衰了,这个顶点应该就是在五十岁,五十岁以后真的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你要警觉,你要抓住机会改变生活方式,尽量放下烦恼习气,你才能够有一个真正幸福健康的晚年。

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纵然你有儿女,不孝的儿女多,孝顺的儿女不多,你要问什么原因?从佛法的角度来观察,原因很容易你就明白了。先天的,这是讲因果,过去世的因,佛跟我们讲人与人的关系、一家人的关系,佛说得好,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换句话说,你对待人平常是恩惠多还是任性的时候多,不知道布施恩德,你哪有报恩的子孙?如果你刻薄对别人,待人接物自己贡高我慢,你的儿孙来的时候那是报怨的;慷慨大方,欢喜财布施,将来有还债的;如果吝啬,看人有困难不肯帮助,儿孙是来讨债的,讨债是败家子。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冷眼旁观,年轻人到这个世间来讨债的多、报怨的多,报恩还债很少,这是什么?这是因,过去生中种的因。后天是你这一生,你的小孩出生之后,你有没有好好教他,你是怎么样教他的,这是缘。纵然是一个报怨讨债的,如果后天能教得好,教导他知恩,他就会报恩,他就不报怨;教导他知恩,他就不讨债,他会来奉养父母,所以后天的教育重要。

这恩恩怨怨的事情,除了圣贤教育之外没有办法化解。圣贤教诲教人觉悟,过去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有怨恨,如果始终这个怨恨不能够放下,那个果报是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不是一方,双方都苦,何必?觉悟了,放下,把恩怨统统放下,彼此用真诚、爱心来相待,双方都好。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多美满。

我们想想,过去的因不好,现在的教育又不好,那就难怪了,所以许许多多的家庭儿女不好教,许许多多做老师的遇到我都跟我讲学生不好教,我知道,我把这些因跟缘跟大家说开,他们也点头,那怎么办?耐心,要有很大的耐心,要从自己做起。自己正,小孩没话说;老师正,学生也没话说,自己要给年轻人做榜样、做模范。今天教育最重要的是感化的教育,不能够处罚,要用感化,要用自己的德行去做他的榜样,要以长的时间。我在学校读书,我们学校的训导主任,也是我们班上的老师,在学校提倡深化教育,很有道理,化是感化,深深的感化,老师自己不做出好榜样,学生怎么会佩服、怎么会尊重?

我到台湾二十几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我们生活非常艰苦,一个人在台湾,举目无亲,靠自己工作仅仅能维持生活,没有能力去读书,很想学,想能够旁听老师的课。而方老师给我说,他说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来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他讲的话是真话。但是我们那个时候很难理解,我以为老师说这个话是拒绝,不能到学校去听课,以为是拒绝,没想到很难得,他要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他给我上课。所以我跟他学是在他家的小客厅小圆桌上,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星期两个小时,这样学出来的。到以后我也进入大学去讲演、讲课,才发现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个时候,你看我学佛五十五年,五十五年前,半个世纪前学校是这样的,现在又过了半个世纪,真叫不堪设想。所以自己要不认真努力,先救自己再度别人,自己救自己救不了就没有能力影响别人,没有能力感化别人。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