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三讲) 2006/6/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段第十三首看起: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这也是在乞食之中遇到的。这些人,我们从第七首一直到底下一首十四首,总共八首偈都是说供养的人。供养的人心态不相同,根性不一样,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乞食的时候遇到,引发菩萨称性的大愿。这是遇到什么?遇到具足惭愧,懂得耻辱,这个人很难得,这是个好人。所以菩萨发愿也是具足惭愧心,也是具足知耻的行为。惭愧知耻则能『护诸根』,才能护诸根。现在社会动乱,在中国儒释道三家学者的水平确实是古人所谓一落千丈。真正修行的人少了,不是没有,而大多数都不如法,就是说没有真正的依教奉行,这就是这首偈跟下面一首,这两首偈所讲的。
我们先说什么叫惭愧。在《百法明门论》里面为我们说了二十六种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八个大随烦恼,二个中随烦恼,还有十个小随烦恼,实在讲随烦恼都非常严重。《百法》里面的二十六个烦恼,《瑜伽师地论》那是广说,天亲菩萨把《瑜伽师地论》里面六百六十法归纳为百法,把它简化,因为对初学人来讲就便利多了。初学人学太多不容易契入,不但不容易契入,连记都记不住,记不住你怎么能够观想?在日常生活当中太繁琐了,你就提不起来,所以行门要抓纲领,愈简单愈好。惭愧是随烦恼里面的中随,中随就是两个,就是惭、愧。惭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所谓,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常讲问心无愧,这就是具足惭愧。愧是什么?愧是舆论,是外面舆论的批评。惭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良心,是对自己。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问问自己,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当然内不违背良心,外面自然就不会有舆论的批评指责,就不会有,所以在古时候这两个是善行。
无惭无愧就是烦恼,这就是中随烦恼。无惭就是我们术语一般讲没有良心,无愧是不怕别人的批评,不在乎别人指责,他还是照做。由此可知,惭愧两个字,具足惭愧,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想想如不如法,中国人的反省,能不能对得起父母?能不能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自己的天良?这是具足惭。能不能不让别人批评我、指责我(舆论不至於指责)?这是外面的力量约束著自己。孔子作《春秋》,《春秋》里面就有批评,善有赞叹,恶,把你的恶行统统写出来。这写出来让现前后世人看到会对你批评,具足惭耻者就不敢为非作歹,这《春秋》起的作用。《春秋》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它有这个用意在。如果是无惭无耻,孔子《春秋》对他就不起作用,他做恶事不在乎别人批评,只顾自己的贪婪欲望,没有想到什么叫伦理、什么叫道德,根本他不理会这些东西,那就是无惭无耻。
清凉在这段有注解,我们看清凉大师的「藏护诸根者,瑜伽名善守根门」。瑜伽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善守根门就是此地所讲的藏护诸根。「净名云」,净名是《维摩诘经》,它说得比较详细。「所见色与盲等,乃至云,知诸法如幻相是也」。这个说法我们还是很难懂,清凉大师知道,所以后面再作注解。注解的注解叫做钞,钞里面就讲得详细,我们看他的《钞》,「瑜伽名善守根门者,即第二十三论」。《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二十三就是第二十三卷。二十三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云何根律仪」。根是根本,也就是此地讲的根门。根是什么?六根,六根统摄一切善恶。他的注子解释说「谓如有一能善安住,密护根门,防守正念,乃至广说。云何名为密护根门?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防护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等」,这是一段。我们看这段,意思就很明显。《瑜伽论》里面讲的根门,这个根是意根。
确确实实戒经里面常常教我们,而经论里面也非常之多,戒经上讲「约身如绳」,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身体的造作)就像绳一样,绳索,绳索有好几股搓成一起,如果你要是不约束它,松散的时候它就散掉,所以一定要遵守,这就是约身。「守口如瓶」,我们知道瓶的肚子大,口很小,就像一个人一样。一个人好比是个瓶,口就是瓶口,要好好的守住,不要造口业。「防意如城」,意是什么?意是念头,防意就像守住城门一样,这戒经上说的。守护三业,意是根,这根门是意根。念头好,你的言语行为一定都是善的;念头不善,身跟口才造业。总的来说,不外乎十善。佛在《无量寿经》也是这样教我们的,言语虽然稍稍有点变更,意思完全相同,但是《无量寿经》把这个顺序,它把口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跟《论》里面所讲的意思完全相同。
一个人,人不能不修行,所以一般人看到出家、道士,那是修行人;换句话说,不是出家、不修道的就不要修行,这就是不懂得「修行」这两个字的含义。自古以来,只要是人就不能不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怎么讲?行是行为,就是指的三业身口意,就是指这三桩事情。行是行为,身的行为是动作,一举一动,在儒家讲要如礼,礼规范我们的行动要合礼。言语、起心动念,礼之规范就如同佛家的戒律一样。礼是作来干什么?修身的。总的纲领、总的原则在经典上。
古时候无论读书或者是不读书,都听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修身摆在最前面。《大学》上讲得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上从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庶人是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你说要不要修?修身,身就包括语跟意。壹是以修身为本,那怎么能不修行?我们的身体造作、言语、起心动念、想法看法错误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能不补充几个字进去,怕人误会,「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大家就明白了。我们的想法、看法错误,这是起心动念的行为,是思惟见解的行为,这个行为错误了,要加以修正。言语的行为错误,哪些是错误的?妄语是错误的,挑拨是非是错误的,说话很粗鲁是错误的,花言巧语欺骗人是错误,要改正过来,改正过来就是修行。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是错误的,贪求名闻利养是错误的,瞋恚发怒是错误的,是非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错误的,凡是错误的都应当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会修行的人抓住根本,根本是起心动念。念正、心正、思惟正,那一切都正,这就是此地讲的藏护诸根,这诸根是讲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而《瑜伽论》里面讲的善守根门跟我们经上讲的是一个意思,它这个根门里面也是讲的六根。注解里面给我们就讲得比较详细。所以我们如果要懂得善护诸根,要靠什么?要靠惭愧,要靠知耻。
有一年我在美国休士顿讲经,遇到一位蔡教授,蔡念生老居士的儿子。蔡老居士当年也住在台中,我们常常见面,那个时候他儿子在美国留学。我在美国讲经的时候,他已经在美国教书。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他就告诉我,今天社会的动乱、败坏,总的因素就是不知耻。我听了他的话,我很赞成,真的,不知耻,不懂得耻辱。世人常讲不要脸就是不知耻,他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没有惭愧心。所以那个时候他就给我讲,他说我们搞一个知耻学社,我们来提倡搞这个运动,完全用知耻、惭愧来挽救人心。我说好,这个活动值得赞叹,应当推广发扬光大。
这不但是中国人,全世界的人,人都有良心,你看《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在佛法里面讲,本性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纯净纯善。所有一切不善,本性里头没有。不善从哪里来的?不善是从迷失了本性。迷失本性,我们要问是不是不知耻?是,这个意思讲得深、讲得广。从这个深广的意思里面去看,什么人是知耻?什么人具足惭愧的?阿罗汉以上,超越六道轮回,这个话是真的。我们不管怎么好,你还在六道,你怎么能对得起你的良心?你怎么能对得起你的本善?你本性是本善,你怎么会跑到六道里去搞轮回?所以严格的来讲,阿罗汉以上才算是具足惭愧,真正知耻。人堕落在六道那就是耻辱,为什么?你本来成佛,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本来具足惭愧,惭愧是性德,知耻是性德。
你看在中国八德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德目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八个德目在中国传统里头有两个讲法,我刚才讲的是第一个讲法,以后又有一个讲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个说法。这两个说法有重复,有四个重复,四个重复去掉那就十二个字,这就很圆满。这十二个字,我们今天在很多地方讲都讲十二个字。十二也是圆满,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中国用十二,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人身体有十二个最重要的经脉,所以十二是个圆满的数字。我们讲十二个德目是很圆满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就非常圆满。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现在为什么没有?没有就是耻辱。怎么没有?佛给我们讲迷失了自性。
知耻的人,中国古人说得好,「知耻近乎勇」。人,为什么他能够勇猛精进,发愤图强,那个力量从哪来的?这个力量不外乎知耻,这个力量推动他,在佛法里面讲是精进的动力。菩萨善根只有一个:精进。世间善根有三个,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佛法里面修行当然要具足世间的三善根,没有世间三善根不能修行,这是一定要具足的。在三善根当中还要有一个特殊的善根:精进不懈。精进使一个人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成佛之后休不休息?不休息,依旧勇猛精进应化在十法界,为什么?普度众生。到那个时候,他那个观念又不相同了,看到有一个众生还没有觉悟、还没有成佛,觉得那是我的耻辱。这就很难懂,这是什么道理?
见性的人跟不见性的人不一样,没有见性的人在迷,不知道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所以他的思惟是局限的,不是圆满的;见性之后,知道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真相是什么?是一体,《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不好懂。我常常举比喻,我们把宇宙整体比作我们一个人身,十法界就好比我们不同的器官,一切众生好比我们身上组成器官的细胞。我们身上任何一个细胞出了毛病,我们都希望把它治好,要没有治好,我怎么对得起它?你从这个比喻细心去体会,你就晓得佛菩萨的观察跟我们不一样。一个众生没有成佛,性德不圆满,性德不圆满这就是耻,然后你才晓得这些诸佛跟法身菩萨为什么跟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真正叫我们眼目当中来看他们是不辞辛劳、不怕辛苦,哪里有求,哪里就有应;不仅是我们这个地球,在太空当中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感应这个事情不难体会,诸位同学在大乘经教能够稍稍契入少分,那不是多,如果我们用百分比来说,你真正能够契入一分、二分,百分之一、二分,你就能看得很清楚。这怎么个清楚法?你能够看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在此时此处,就会被你看见、被你发觉。你还是看不出来,换句话说,你是连一分也没契入,契入一、二分就看出来。在哪里?真的是无时无处不在。那我们初学佛的这些学人,初发心的这些学人,感恩的心油然而生,知耻、惭愧心当然也就生起来了。於是这才真正懂得我应该要依教修行,感激佛菩萨的恩德,感激老师的恩德,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所谓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谁叫你做?不需要人叫;谁督促你?不需要人督促,你会自动自发,你在这里面得法喜充满。现在一般人讲,你在这个地方得到不同维次空间的讯息,得到许许多多的能量,这是现在一般人口里头的术语;在佛法里面的术语,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叫加持,现在人讲能量、讯息。
所以你要是懂得你就明了,科学所说的、哲学所说的、宗教所说的,跟佛所说的、跟圣贤所说的,术语尽管不同,是一桩事情,是一个意思。这是什么?这是通,就贯通了,你才能体会到《论语》里面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才真正体会到。不契入,体会不到。那我们怎样才能契入?烦恼轻了,我不说断,烦恼轻了就能契入少分,一、二分。如果契入个五、六分,那要断少分的烦恼。
这个断有转变、有伏烦恼,伏烦恼我们可以做到;断就是转变,这就难,真的不容易。如果是转,给诸位说,为什么我说转?烦恼跟菩提是一个体,迷的时候叫烦恼,悟的时候叫菩提,如果你说烦恼断了,那菩提也断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门里面常讲断烦恼其实是转烦恼成菩提。烦恼没有了,烦恼那真的是断了,烦恼已经变成菩提,所以诸位也许常常听到佛门里面常讲烦恼轻、智慧长,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明、一个暗,明来了,暗就没有了;暗来了,明就没有了,互为消长,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它的体是自性,自性没有生灭,只是迷悟不同,所以要晓得真的是转烦恼为菩提。
你看戒经里面,转悭贪(悭贪是烦恼)为布施,布施是性德,一个人没有悭贪了,非常慷慨大方,欢喜布施;转恶业为持戒,转瞋恚为忍辱。我们用六波罗蜜来说,所谓六度,六度从哪里来的?转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一般我们常常听法师讲经,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这又是说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成六大类,更简单。《百法明门》还有二十六个,这个地方只有六个;菩萨修学的纲领已经更简化,只有六个。你怎么能把它转?转过来是觉,没有转过来是迷。
古时候宗门教下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觉性,时时刻刻能够警觉,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迷。这一觉醒了,迷就没有了。用什么方法?方法很多,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重要的,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戒定慧,戒定慧里头最重要是定慧。戒是手段,教初学的。初学的没有定、没有慧,怎么办?教他持戒。持戒就是什么?先约束他,用戒律约束他,慢慢从约束当中他的心就得定,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由此可知,持戒的目的是得定,这个要懂得。戒律持得很严没有定,这戒管不管用?不管用。不能明心见性,但是戒律持得很严的人不堕恶道,这是真的,他离不开欲界,三界里头离不开欲界。因为色界他要有定才能去,他没有定,他到不了色界。所以持戒果报在人天,天只限於欲界天,这个诸位不能不知道。戒律持得再好,出不了欲界。
要是破戒不持戒,果报在三途,那真叫奇耻大辱。所以具足惭愧耻辱的人,知耻的人,我们今天讲这个人决定不造恶业,为什么?造恶业是羞耻。人身再来生到三恶道,你说这是不是耻辱?做人最大的耻辱无过於是,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他的行为一定有规范,在儒家讲的是守礼,学佛的一定持戒,不堕恶道。那他还没有懂得不出恶道是大耻辱,这个他还没有发现,他要发现之后,那就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大幅度提升自己的灵性,要藏护诸根。
藏护诸根在净土里面讲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跟都摄六根是一个意思,这就好懂。念佛人如果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惭愧,那是真正耻辱,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识清楚。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要有成就,有决定的成就,能不能做到?只要你肯做,没有一个做不到,所以这个法门确实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如理如法的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的。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一首偈,第十四首: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这是跟前面正好相反,供斋的斋主,或者是看到他的家人,没有惭愧心,不知耻,见到这样的人引发的大愿,『舍离无惭,住大慈道』。我们在讲这个之前,前一首偈后面,清凉大师《钞》里面有一段文我们把它念下去,就是《净名经》所引的。「净名云,所见色等者,即迦叶章,令迦叶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等」。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引用《净名经》所讲的。下面就是和这部经上所讲的,「是故藏护诸根,则不犯尘境,成六自在王,岂为六贼所劫夺耶」。总的意思来说就是六根不染尘境,六根在六尘上得到解脱,所谓是得六种自在。根在色上解脱,眼根在色尘上解脱,耳根在声尘上解脱,鼻根在香尘上解脱,舌根在味尘上解脱,取这个意思。
怎么解脱?不分别、不执著就解脱。你要分别执著就生烦恼,你的意识就被外面境界所转,那就很痛苦。如果你看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只要分别执著才起来,你就想到《般若经》上总的纲领。六百卷《大般若》我们读了之后也做一个总结,我的总结都很简单,「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起什么分别执著?分别执著也不可得,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你心才定,定生慧,这才是真正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藏护诸根就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前面的一段意思。所以佛法它的殊胜,把最巧妙的方法(这是佛家讲善巧方便)都教给我们,问题就是我们要真正能认知,就是你要认识,你要知道、要明了,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落实。
修行决定离不了境界,《楞严经》上讲得好,成佛也好,堕三途也好,统统都是六根。六根用得正就成佛、成菩萨;六根用得不正,迷了,用得不正那就是三途,所以总离不开六根。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六根对六境就要懂得修行,决定不迷、决定不邪、决定不染,你就把修行总的原则抓住了。总原则就是三自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所以三自皈是觉正净。翻邪,邪就是觉正净的反面,反面是迷邪染,我们要把迷邪染转变成觉正净,这叫翻邪,翻过来。在什么时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之处,你要懂得把它翻过来。这起心动念起什么心?起了贪爱的心,起了自私的心,起了自利的心,这就迷了,这就邪、染,这就迷邪染。这种心一起来,立刻你就想到觉正净。提不起觉正净,念佛的人有一个好方法,立刻提起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这要晓得。这个名号是梵语,它的意思,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弥陀翻成中国意思是量,无量。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智、是觉。无量智、无量觉。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我要皈依无量智慧、无量觉悟,就把你那个妄想分别执著压下去。念久了,它就产生力量,只要念头才一起来,善念是三善道,恶念是三恶道,不管善念、恶念统统把它伏下去,你就离了六道,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超越六道轮回的捷径。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第一个不贪恋身体。所有一切罪恶的根源,《八大人觉经》上讲得好,「形为罪薮」,所有一切的过失都是为贪恋这个身而来的,你们想想看对不对?贪财为了这个身,贪色也为了这个身,好吃为舌头,喜欢舒服一点,都是为这个身。这个身是造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佛法第一个叫你破身见。《金刚经》,这在中国是最流行的、最普遍的,几乎是学佛必读的必修科,有它的道理,为什么?它破这些执著。佛教菩萨、教修行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先从无我相起。无我相从哪个地方下手?无自私、无自利,从这里下手。我平常勉励同学们的,放下自私自利,这是修无我相,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们从这里下手,《金刚经》这四句才能落实。这四句落实了,给诸位说,至少是须陀洹果,圣人,超凡入圣,在《华严经》上讲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那是《华严》的当机者。你不从这上去做,你就没有法子。
所以我常常讲,这些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物质的生活尤其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不被外面境界转,你就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讲得好,「若能转境」,它叫转物,我常常讲境界,「则同如来」,这个如来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萨都称如来。所以《华严经》上讲如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如来,都是真佛不是假的。相似位是四圣法界,一真法界是分证位,为什么叫分证?因为他的习气没断。我们这也报告多少次,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对他在十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一点妨碍都没有,应以佛身而度者,他就可以现八相成道,现佛身来度化众生,初住菩萨,他在作用、德用上讲跟究竟圆满佛没有差别,所差别的是什么?他带习气,究竟圆满佛不带习气,这个道理我们前面详细跟诸位报告过。所以我们要懂得下手之处。下手之处,在物质生活上决定没有丝毫贪恋,有,很好,很方便;没有也好,省事,这样的心态,你说你多快乐!你多自在!你不会被这些虚幻的东西受了累赘,生起烦恼,那你就错误。有没有都无所谓,然后你烦恼轻,智慧增长,智慧才重要。
智慧现前了,那我们学佛的人,尤其是研究教、讲经的人,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经典,经典可不可以要?要不要?可以不要,智慧开了就不要。怎么知道可以不要?你想想《坛经》上讲的,六祖能大师他要不要经典,你就明白了。再说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要经典干什么?他要智慧,他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必要书本,有了书本见不了性,明不了心,为什么?法执。执著有两种,我执、法执。所以《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能执著。所以经典用来做什么用?接引初机的,接引初机它非常管用。好像我们这批小学生,小学课本重不重要?重要,拿这个教他,他要升了中学,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没有用。他念中学,小学课本他都不要了。我们都不如他,我们升了中学,小学课本还不丢;上了大学,中学课本也不丢,这就糟了,智慧就不开,永远升不上去。背著小学课本的时候升不了中学,背著中学课本就升不了大学,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开悟的人舍得干干净净,就开悟。你看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你看他老人家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没有开悟,他背的包袱很重,你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就想他背多大的包袱。能大师聪明,全部丢掉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多么干净!你从这去体会能够体会到迷悟的境界。
我们没有学别的,我们就要学舍、学放下。我们在初学的时候真的也费了很多苦心搜集很多资料,相当丰富。我怎么个舍法?我现在建立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寺院有藏经楼,我们叫图书馆,全部都送到图书馆,都交给净宗学院帮助初学,这在佛法讲法布施,要布施得干干净净。所以要知道这个东西接引初学,没有开悟管用。可是开悟的时候你要舍,你不舍,你开不了悟。我执要放下,法执也要放下。我执放下,法执不能放下,有定没有慧,那个定是伏烦恼不能转烦恼,慧能转烦恼成菩提,这个重要,所以我、法都要放下。
经书展在这边看看很欢喜,可不能执著,执著里头就看不出味道。你要完全没有执著,经书一打开,里面无尽的趣味,所以我也常常跟大家报告,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你真的得自在。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是本能,自性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的相好,为什么我们今天都失去?佛讲得清楚,就是你有分别,就是有执著。
分别执著里面都有我、法两大类,两种。分别里头有我、法,执著里头也有我、法,要知道全是虚妄。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应化的这些身相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说佛菩萨应化那例外,没有讲,统统是虚妄,你怎么可以执著?你怎么可以分别?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放下就得大自在。有些图书我们初学佛的人还用不上,我们就送给学校图书馆,或者是地方上的图书馆,不能不舍。自己的时候,你要想真成就,一门深入。
我这次,在前个月,四月参加杭州世界佛教论坛之后,到庐江去看文化中心,到北京去看几个老朋友,他们邀我到云南丽江去参观,这个地方我没有去过,很向往,就顺便去看了一下。回来之后,因为看到报纸上刊登著国家要办佛教大学,好事!今天全世界可以说缺乏真正的好老师。好老师从哪里来的?还不是教出来的。哪些人能成就?有志向、有毅力的人就能成就,有信心,就是佛法讲的信愿行,具足这三个条件就能成就,世法也不例外。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如果学佛的人对佛教有信心、对经典有信心,自己发大愿,认真努力去勤学,没有一个不成功的。
中国古人常说十年寒窗,换句话说,学习的期间不能少过十年。十年怎么样?十年专攻一部经,你才会真正成为专家学者,而且这是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你要想通一切经,你要学一切经,你永远不会通,为什么?你精神散乱,就是你学杂了,学太多,结果是一样都不懂。十年专攻一样,通了,这一通之后,其他的触类旁通。就像惠能大师一样,惠能大师从《金刚经》上开悟的,他能讲《涅盘经》,对无尽藏比丘尼讲的,无尽藏比丘尼听了开悟,明心见性;他对法达禅师讲《法华经》,这都没有学过的。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应该是十年,他念三千多部。《法华经》很长,七卷,一天我给他讲念一部,三千部十年,没开悟。六祖跟他讲这部经,他开悟了。你看他没有学过,他会讲。他也不认识字,让你念给他听,你念完了之后,他给你讲。这是什么?一通一切通,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八万四千法门都通,这才叫什么?捷径。你要相信,你不相信,你还要搞很多那就没法子。在今天这种教学法,一般人能接受的那真的是有善根;没有善根,没有福德,他不会相信。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同时学很多门已经成习惯,他听的、他看的、他所接触到的都是这样学法。
我们觉得十年搞一样,这个怪事情。古时候就是这样,但是古时候这种教学方法现在已经没有,我们现在再把它拾起来。现在人认为那是旧东西,旧东西都不可靠,旧东西应当要废弃。我们细细比较,旧东西比现在新东西好用,我自己的修学就是从旧的学出来的,我老师是学旧的。方老师教我一门深入,章嘉大师、李老师都是教给我一门深入,所以我相信。
我现在希望能够替儒释道三家培养几个好老师,我希望替儒家培养三十个人,佛家十个人,道家十个人,我来供养。真正肯学的,十年学一样,不能学多,十年专攻一样。学儒,十年专攻《论语》,十年之后,他成专家;学《孟子》的,十年专攻《孟子》;学《周礼》的,十年专攻《周礼》,只学一样,这才有成就。学佛亦如是,十年专攻《弥陀经》,他就变成阿弥陀佛;十年专攻《普门品》,那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十年专攻《地藏经》,他就是地藏王菩萨。不能搞多。我这种方法在四十多年前,应该可以说在四十五年前,我在佛光山教书,我就把这个想法跟星云法师谈过好几次。星云法师听到也很欢喜,他说不能做,我说为什么?不像学校。他那里搞个东方佛教学院,那时候请我做教务主任。我提出这个方法,他说那就不像学校,我说不像学校是真有受用,结果他没有采取。没有采取,我就离开,所以我在他学院里只待了十个月就离开。
我跟方老师、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老师十年,一门深入,我懂得这个道理,而且自己有亲身的经验,深深了解这个方法好。李老师对我还是大开方便之门,为什么?十年当中我学了五部经,不是一部,我学了五部。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年轻无知,对中国传统认识不够,一门不能满足,以后契入才知道一门才是正确的。如果我那个时候真正听话,就是搞一门,今天我的成就至少超过现在十倍都不止。年轻无知,老师也随缘,也不勉强,是约束,约束没有那么严格,严格怎么样?怕我跑掉了,怕我不干,所以这是不得已。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
我在台中十年,很多同学都晓得,我这五部经你们听起来就很简单,我第一部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十年。这五种东西在一般佛学院大概一年,不要一年,一个学期就教完,课就上完了,那我这点点东西是下了十年功夫。我知道这个好处,所以我要求同学们。《弥陀经》不要看那个分量很少,那里头的内容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所以前清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文字有广略不同,义理没有两样,他这个话我相信。你看莲池大师《弥陀经》的《疏钞》,后面还有演义,全是用《华严》来讲《阿弥陀经》。我第一次讲的时候就是用莲池大师的《疏钞》,一次讲一个半钟点,我讲了三百三十六卷带子,如果每天讲差不多是一年一部《弥陀经》,我那时候第一次讲。如果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愈讲愈深入,愈讲愈广,义理你一生都讲不完,那才叫真有味道,你怎么能小看它?
我们今天读这两首偈,惭愧知耻跟无惭无愧不知耻,我们就深深有感触。我们学佛,佛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缘我们都遇到了,得人身闻佛法,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你说惭不惭愧?你说耻不耻辱?我们要想真正做得有成就,当然这成就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得人身闻佛法最重要一个成分是什么?善友,就是善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端就讲「明师受戒」,那个戒是教诫。没有真正高明的老师来指导你,你得人身遇佛法也不得其门而入,这是真的,太多太多了,自古至今。可是明师不是名气大,明是光明的明,换句话说,这个老师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这是个好老师。
在古时候那当然最好的老师,他开悟了,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找开悟的人找不到,所以李老师就给我讲不得已而求其次,第一等的好老师找不到了,咱们降格找第二等的,第二等是什么?有修有学。学是对於经教通达,修是他自己真正能依教奉行,这个就很难得。那要再没有怎么办?再没有找第三等的,第三等是什么?教理他真通达,他自己并没有做到。诸位要晓得,并没有做到并不是讲他完全没有做到,他只能够做到十分之二、三,不是完全没有做到。第二等的是他可以做到十分之七、八,那就不容易;第一等的是百分之百做到,他证得了,他开悟了。百分之百的是开悟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没开悟。第三等的就是说他通达,他只能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
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讲得好,智者大师讲「能说又能行」,实在讲的是第二等,「国之宝也」,已经到了国宝级,就是他能够做到百分之七、八十,国宝。「能说不能行」,当然他是有行,他不行他会说错,他能行他说得不错,但是他的行只能够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国之师也」,智者大师赞叹。他能做到十分之一、二、三,能做到这样子就能称为国师,能够做到十之七、八那是国宝。换句话说,我们至少要能做到百分之二、三十,至少要做到这个程度,依教奉行。法执没有法子断,我执至少要淡,要不断的淡化,一年比一年看淡,效果是智慧,你愈淡化,智慧就愈现前。智慧从什么地方看?经教,你能够在字字句句看出很多意思,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广。再就是对人、对事,智慧现前的时候就不一样。智慧现前对一切人事里面他不起执著,他不起分别,确实他能够排解许许多多疑难杂症,确实有能力指出社会大众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智者大师称之为国师不是没有道理。他自己向这个方向目标努力精进,但是精进程度不够,他不是不做,他认真在做。
所以如果我们有很好的环境,佛家常讲「法轮未转,食轮先」,这个意思就是说「身安则道隆」。你物质生活的条件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才能专心在道业上。如果一天三餐饭都吃不饱,很多事情牵挂,你就没办法学道,无法修学,这里面就是要有好的护法。护法要真正知道,我们现在讲的牺牲奉献,要来帮助你。护法是真正内行,外行人护法不可靠,因为他有情绪化,今天觉得很欢喜你,护持你,过几天心变了,他不肯护持你,这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在从前真正护持的是佛菩萨,真的是再来人,你就是小小的有不如法的地方,他能够谅解你,他能够帮助你,慢慢来纠正你,他不会舍弃你,这就不是普通人。
特别对这些不如法的,没有惭愧心,怎样帮助他把烦恼习气改过来?惭愧知耻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如何帮助他恢复性德,这个要有信心,为什么?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也就是无惭无愧不知耻本来没有,自私自利本来没有,贪瞋痴慢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可以断,本来有的可以恢复。护法的人,修行的人,对这个要有认知,有坚定的认知,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恢复性德。我们今天看到真正有孝行的人,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忏悔改过的人,我们看到《俞净意遇灶神记》,今天我看到一片「天下父母」,看的时候都感动流眼泪。凡是看到感动流眼泪的,他无惭无愧很容易把他拉回来;他不知耻,很容易叫他回归自性。拉不回来呢?多看这些故事,多看这些节目,多看慢慢他就感动,他看到很多别人感动,他也就不好意思。再深入,再专心去看,自然就有感动。
所以帮助别人要有耐心,教化别人是帮助别人,真正帮助就要有耐心,绝不舍弃,要学佛菩萨,「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不舍是什么?有缘,有缘的时候决定不舍。无缘是什么?无缘他不来,那你就没办法。只要肯来、肯接受,有意无意我们要增长他的信心,增长他的愿心,尽一切善巧方便帮他回头,这里头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你自己做不到,别人不相信,自己一定要做到。叫别人放下,我首先放给你看,他看多了,慢慢他就明白,他就知道这么做是对的。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