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七讲) 2006/5/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段,「到城乞食时愿」。我们看第一首: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这是到达乞食的处所。前面一大段有二十四愿,都是在路途之中所见到的一切人事引发的大愿。到达目的地,在过去,我们在经上读到,一般出家人在郊外所建的道场,世尊那个时候,我们知道道场并没有这些房舍,没有,他们都是住在树林下面,真正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所以,休息的场所是天天都换的。世尊不允许,譬如这棵大树很大,树荫你看到很喜欢,每天都到这个地方来,去打坐、去休息。世尊怕你对这个地方产生留恋,所以只准休息一个晚上,到第二天必须找另外地方去休息。你看看在那个时候,佛对於弟子们防微杜渐,怕引起你生烦恼。爱欲就是烦恼,喜欢这个环境是烦恼,一切都要用平淡心、平常心来处之。佛法修学受用是在日常生活,如果日常生活当中得不到受用,我们学它干什么?学以致用,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托钵也不允许你每天只到这一家去托,不许可。规矩是只能托七家。如果这一家供养得很丰富,你这一钵饭装满了,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如果觉得饭不够,你可以托第二家、第三家,到你认为够了,就不必了。可是如果连续七家都托不到,就不能再到第八家,赶紧就回去。回去有没有得吃?有。因为托的饭,不是自己一个人吃的。饭托完之后一定要回到道场,然后把每个人托的饭都混合在一起,再分,所以这个饭叫袈裟饭。中国谚语常说「一钵千家饭」,那是不假,你看世尊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去托,不是千家饭吗?混合在一起再分,照著你自己需要多少你去分,确实是一钵千家饭。这是做到真正公平,没有厚薄,佛家讲的六和敬,这才是真正做到利和同均。饮食完全是相等的,不是你这一家托的饭菜好,他那个差一点;统统混合在一起。你看这多么公平,僧团里面的生活。
僧团聚集的地方,距离城市或者是乡镇,托钵的地方,距离都不会太远,经典上记载所说的,一般差不多都是三、四里的样子。古时候的三、四里,相当於现在不超过两公里,你一来一去差不多就走了四公里。这个距离不算长,不会耽误你很多的时间。不像中国的佛教道场,中国的佛教道场不需要托钵,道场都建有宫殿、有房舍,不是树下一宿。这样的道场往往都建立在深山,距离都市就相当遥远,他不需要托钵。
中国寺院经济靠什么?靠信众的布施。布施不重钱财,过去人家施舍都是山地、田地,布施给寺院,所以寺院有田、有山。田跟山都让农夫去耕种,寺院的田不向政府纳租,耕寺院里面的田地,收成就是要分一部分给寺院、给常住。所以寺院的经济收入就相当稳定,不需要靠信徒这些临时的募化,不需要。也有国家建的道场,一定画一块土地、山林都归这个道场,这是它的经济收入。到以后,出家人自己也耕地,这是百丈大师他老人家提倡,所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种粮食、种水果、种蔬菜,出家人自己种,但是多数还是租给农夫去种,这是经济收入。跟古印度不相同,古印度托钵,距离村镇、城市就不能太远。
从前有城、有郭,现在没有了。现在我听说中国西安的城还在,其他的城市好像城墙都拆掉了。在从前有,小时候我们的家乡,在那时候一般县城还有城墙。拆了之后,可能是在对日战争的时候,因为这些城墙敌不过现代的炮火,大家为了疏散,躲避战争方便起见,有些地方就把城墙拆掉了,这很可惜。『城郭』就是从前讲的堡垒,取它的坚固,所以引发大愿,『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怎样的身才是「坚固身」?这个必须要大乘教;不是叫你天天锻炼身体,锻炼功夫,不是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确实得道身就坚固了。你看「往生经」里面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的是真正坚固身,紫磨真金色身,具足相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在我们娑婆世界,在这个地球上;极乐世界的身相,确实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学佛的同学要知道,这是我们真正修学的目标。这个世间不能贪恋,贪恋这个世间,极乐世界就去不了。如果去不了极乐世界,在这个世间,说实在的话也是坚固身。怎么是坚固身?我想这几天,你们同学们听了钟茂森居士的西方的因果轮回,这是用科学方法证实的。你们听了之后,他讲了不少例子,都是真实的。
外国人,用催眠的方法让这个人回到过去世,叙述他过去生宿世的生活状况。居然有人能够记得一千多年,在六道里面轮回几十次,不是一次。而在催眠当中,有时候有这些神灵藉著这个机会来透很多讯息,你们都听到了。讯息里面有几条很重要,我是听了带子,最重要的一条是告诉世人,生命是永恒的,没有生死。永恒,没有生死,那就是真的坚固身。这个身体有生死,不是你的灵性生死,灵性没有生死,你大可以放心。可是这个里面,你也会想到有很麻烦的事情,人在六道舍身受身就像我们换衣服一样。你看看你每天至少要换一次衣服,晚上睡觉脱了,第二天早晨起来要换,又穿衣服。脱了就好比是死,在衣服讲好比是死,明天早晨再穿上就又生了;如果换一件新的,旧的就死了,新的又生了,就是这么回事情。真正明了这个道理,贪生怕死的念头没有了。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很详细!波斯匿王听清楚了,非常欢喜,因为他以为有生死,佛说是没有生死;身有生死,性没有生死。
他讲你这个身体里头,是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生灭是什么?肉身;不生灭是什么?我们今天讲你的精神。佛指得很清楚,不生不灭的是什么?六根的根性,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的根性不生不灭,那才是真正自己。大乘教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肯定心性是自己,肉身不是自己,意识也不是自己,就是我们今天讲一部分的精神,肉体当然不是自己,精神里头一部分,妄想分别执著也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你要是找到了,肯定、认识了,就称为圣人,转凡成圣。谁能证得?阿罗汉、菩萨、佛陀,这些人把真的找到了,真我找到了,不生不灭。
妄想分别执著还是有生灭,这个我们能理解,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不是想一桩事情,不知道想多少事情。前念灭了,后念又生,胡思乱想,所以念头是有生灭的,它不是常住的。但是六根的根性,眼能见,见性不生不灭;耳能听,闻性不生不灭。音声有生灭,色相有生灭,分别执著有生灭;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没有生灭,没有生灭的是坚固身。所以这个性,我们用现在人的话说,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何以?现在世间人讲精神,实在讲就是法相宗里面所说的八个识里头的见分,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这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叫自证分,那是真的。见分跟相分从哪里来?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那才是真的,那才是金刚不坏身,也称为真心,也称为本性。
佛家讲这个心,心有真妄不同,八识是妄心,自性是真心。可是没有见到真心之前,你在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头有妄心;如果没有妄心,轮回就没有了。但是妄心不是物质,所以它没有肉身的生死,没有这个生死,我们一般称它作灵魂,它会去投胎,另外再去找个身体。神灵也透出话,这些投胎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会投胎?他们说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来还债的,一种是来工作的,他是说工作,有这么个意思。佛讲得清楚!佛法讲的世间人到这个世间来,在六道里头搞轮回,真的是两种,一种是业力,业力主宰了轮回。业力是什么?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永远干这些事情,永远干不完。所以佛法里比喻叫生死疲劳,累死了,你不出六道轮回那就是这种现象。第二种人是什么?是佛菩萨来示现的,众生有感,佛菩萨来应,那是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他来干什么?他来帮助苦难众生的。这就是神灵透的话,他是来服务,他来工作的,他不是来还债的。所以两种人。
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怎么来的?诸位一定都晓得,我们是业力来的,是凡夫,业力来的。很幸运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应当转业力为愿力。这个话我讲了几十年,怎么转法?我们在这一生明白、觉悟了,我的愿力超过我的业力,就转变了。乘愿再来,不需要说我生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回来,那是乘愿再来;现前提升愿力,使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就这个身就转了,真的转了。为什么?这个身是有寿量的。
你看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的,算得准!现在这个光碟我听说最近来了一批,你们同学每个人都可以请一套回家去。这一套只有两片,是因果教育。我总希望诸位同学拿回去,每天把它当作功课去做,每天听一次。就是这两片你把它听两个小时,每天上两个小时课,天天不间断。如果听上三百遍就产生效果,这个效果就可以帮助你,把你的业力转变成愿力,你生死就自在了。你看了凡先生他的寿命五十三岁,他自己一生认真努力断恶修善,改变自己的观念,愿力大过业力,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年。他还能不能够再多活?能;那个愿力要更大,他还不够大,就转了。
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众生;了凡先生起心动念为自己、为众生,自己还没有忘掉,已经就转了,这给我们很好的例子。我跟同学们报告,讲经多年来不晓得报告多少次,我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人给我算命,连甘珠活佛都说我短命,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今年八十岁了,多活了三十五年,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多活二十年,我超过他十五年,转过来了!八十岁之前,有时候还为自己想,想得少;八十岁之后,再不会想自己的事情,念念为苦难众生多做一点工作,这是神灵所说的。
所以,如何把自己的业力转变成愿力,这个道理要懂;这个道理如果不懂的话,你这个佛就白学了。你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三个根把它扎稳,我相信三年到五年,你的愿力就超过你的业力。为什么不干?这三个根,佛的根是《十善业道》,要认真学习,儒的根是《弟子规》,道的根是《感应篇》。了凡先生这三个根都有,儒的根本来就有,转不过来。他是个学儒的,人是好人,《弟子规》上所教的,我相信他肯定都做到。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二十年,他的命运,真的完全每年的运都是像孔先生算定的一样,丝毫都没有变化,准极了。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把佛跟道的根教给他。
道是什么?功过格就是道,功过格里面的条目就是《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度、四摄,我相信这些最基本的科目,云谷禅师肯定传给他。他很难得,他非常认真、非常努力,他去做,命运全变了。命里头没有功名,没有功名就是命里头没有举人、没有进士,他的学历只能到秀才、到贡生,没有举人、没有进士;功名就是我们今天讲学历。他到最后去考举人考中了,进士也考中了,这都不是他命里有的;命里没有儿子,他以后求儿子,真的生了一个儿子,都是命里没有的。以后做宝坻的知县,都不是命里有的,那是个大县。他命中可以做个知县,时间也不长,只有三年,而且是个很小的县,在四川边缘地区很小的县,宝坻是京城首都的大县。
这就是愿力超过业力,这才是真正「得坚固身」。你的命不好,常常有疾病、苦难缠绕,如果愿力大过业力的话,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了。你可以不生病,可以需要健康的身体,为什么?你为苦难众生服务,服务你没有身体不行,身体是个工具。都改过来了。
我们看到一个老年人,一生发愿,那真的就是愿力超过业力,很好的一个典范,就是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好像这几天她到上海去了。今年一百零八岁,还替社会服务。她有很好的身体,一天吃一餐,生活非常简单,耳目聪明。她是一百零一岁到我这个地方来求授皈依,我给她做的三皈五戒,今年一百零八岁。每天要照顾二十多家,这个二十多家非常贫穷,都是老人,老先生、老太太,没有儿女照顾,生活非常艰难,她照顾他们。她一百零八岁,照顾七、八十岁的老人,耳目聪明,行动敏捷,每天给这二十多家送米、送菜、送油。
她到处找一些同参道友大家捐一点钱,她去办,我在新加坡也常常帮助她,她自己不需要,就是照顾可怜的这些穷人。她自己从来没有买一件衣服,穿的衣服从哪里来的?垃圾桶里面捡来的,人家丢弃不要的,她捡起来,合适,她就穿;不合适,她就改。她自己也过最贫穷的生活,她告诉我,我如果不是过这样的生活,跟这些穷人在一起,穷人不能接受。他看到你有钱有势,富贵人,他远远就躲开,不敢跟你接近。所以,要跟他们变成朋友、变成知交,一定要跟他们一样穷、一样苦,他们就很欢喜接受,这真叫大慈大悲。她所学到的统统在她生活当中做到了,弥久不衰!这就是「得坚固身,心无所屈」的一个好榜样,一个好的典范。
再想她能做到,我们能不能做到?当然能。为什么?她那是愿力,不是业力。业力,我们每个人不一样,你过去生中修的福,积功累德,你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你是来享福,你的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受很多苦难、贫穷、折磨,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这是没法子改的,所以这个叫业力。这一生当中我们学佛明白了,知道命是有,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命数,这里头有定数、有变数。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那是定数,为什么?他自己也不造恶,也不修善,所以每年那个命就让孔先生算得那么准。云谷禅师讲得很清楚!变数就是什么?你造恶,你命中的福报会亏损,就变化了。譬如孔先生算他考第一名,你去考的时候考到第三名、考到五名,退转了,那是什么?你造的不善。如果你要造善,修善,你命里头应该是第三名,突然今年你考到第一名,就往上提升了。
所以,变数就是加减乘除,每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善就是加,恶就是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但是加减乘除幅度不大,所以算得还是很准,大致上都不差;如果说大善大恶,那个差别就很大,大善就乘,大恶就除,变化就非常大。譬如你命里头应该活八十岁,六十岁你就死了,寿命是亏了二十年,亏折了。如果你是积大善,你寿命八十年,可能你就活到一百年,你就加了二十年。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里头有加减乘除。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凡是利益众生的,利益社会的,就是善;利益自己,对社会有损害的,那就是恶。所以一定要懂得,损人利己,决定是恶;舍己为人,决定是善,断恶行善才真正得坚固身。
为自己,譬如你命中,人的运,命相家都知道五年有一个转变,命是五年一转。你这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有最差的五年,这是在你一生五年、五年做个比较,一定有的。但是每个人福报不一样,甲最好的五年,可能比不上乙最好的五年;甚至於乙最差的五年,也比甲最好的五年还要好。这是过去生中所修的不相同,东方人讲求。现在你看钟茂森居士的报告,西方人也说出来,而且里面有从催眠当中回顾到过去生,还有从畜生道来的,很多。还有从外星人来的,宿世前生,他生活在其他星球上,在那边死了之后,他的灵飞到地球上来;到地球上又找了个身体,找身体就是投胎,到这儿来了。
由此可知,我们永远不会生灭的灵性,活动的空间很大,不限地球,也不限太阳系,也不限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都是我们生活范围。如果你要是讲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另外一个大世界,更远了。所以,佛跟我们说得好,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都是我们舍身受身之处。舍身是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受身,我到那个地方去,又找个身体,灵性永远不灭。所以明白、觉悟了,要做个自由自在的人,佛法讲解脱。解脱是什么?从业力里头解脱出来,自由自在就是愿力,愿力是自由自在。真的想发诸佛菩萨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是帮助、协助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众生。
苦难的众生多!说老实话,不仅是我们这个世界,他方世界也一样,作恶的多,作善的少,决定是善恶混杂。为什么?它世界才能存在。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讲星球大家好懂,这个星球里面的众生完全都是作恶,没有作善的,这个星球会爆炸、会毁灭,它不能维持,道理在这里。凡是这个星球还能够存在,一定是善恶混杂,纵然善少恶多都没关系,它还会存在;到善恶不成比例的时候,它决定会毁掉,那就是我们讲的世界末日。事理都要懂、都要清楚。我们在《华严经》前面「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讲得很详细,讲得很多。有没有纯善的世界?有,那永远存在。极乐世界是永远存在,纯善,没有恶;华藏世界是纯善的,毗卢遮那的实报土,纯善。纯善,像极乐世界的这种世界,在宇宙之间也不少数。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到那些世界里面去旅游、去访问?你具足条件就行了,什么条件?见性,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你才得大自在。怎样明心见性?
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外国的大学也有来找我的,我不去,为什么不去?佛学,把佛学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没有说是依教修行的。你看看这一般叫佛学家,佛学博士、佛学家,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有没有听说哪个临终的时候有瑞相?没听说过。学佛,学佛是依教奉行,往生的时候瑞相比比皆是,真有成就。凡夫成佛在理上讲一念之间,事上也是如此,就是你这个念头转不过来。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本来成佛,你看多简单;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你就是凡夫,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完全是业力支配你。我们今天希望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大幅度的超过业力,现在在这一生当中,全心全力帮助苦难众生,来生决定生净土。这是学佛,这不是佛学,这是真正得坚固身,真正心无所屈;心无所屈就是心想事成,事事如意。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第二首偈: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王都』,国王、诸侯所居的城市,前面是一般的城郭,这个地方指明就是「王都」,国王、诸侯所居之处。引发大愿是『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因为都城,在古时候称为京师、京城,京是大的意思,是大都市、大城市,称为京城。必然是个人文荟萃之所在,一个国家精华的地区,它不单是政治的中心,一定也是工商贸易的中心,一定是学术中心。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视的是学术。谚语有所谓「求财在市」,市是市场,贸易的市场,你要想求财,一定是在我们今天讲工商业的都市;「求名在朝」,朝就是王都,这是说你的学术、你的德行,在这个地方才能够跟人家做个比较,出人头地!这是全国人才汇集的一个地区。所以引发大愿里面,「功德共聚」。
从这两句弘愿,我们就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最重的是德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教育。所以首都称京师,师就是模范,学为人师!帝王住的这个地区、这个城市,是全国所有城市的模范,所有城市的榜样,称为京师。这里头人才多,教育好,教得好!这是五千年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在这当中加上一句,这一句也是古人所说的,两句,我现在都讲三句,「建国君民,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教学,自己要不修身,拿什么教?修身是什么?自己先做到,没有做到不要说,说了没人相信,所以先从自己做起。孔孟自己做到了,讲给别人听,教别人,人家相信,愿意接受,愿意向他学习。释迦牟尼佛自己做到了,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跟他学习。自己做不到,不行!你的言行不像佛,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谁相信你?说得不好听一点,谁尊重你?谁瞧得起你?
所以师,师都称范,老师的思想、言行、举止是学生的模范;不但是学生的模范,也是社会大众的模范。他虽然是清贫,因为他没有从事生产事业,多半都是用来教学,教学是法布施。释迦牟尼佛自己德行、学问成就之后,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生活所需要仰赖别人供养,供养只求够了,决不求多余的。所以生活所需,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饮食、衣服、卧具(晚上睡觉要铺盖),生病时候的医药,就这四样,叫四事供养。没有奢求,哪个不乐意?谁不欢喜?物质生活非常简单,很容易满足,他心是定的;定生慧,定才能契入,他没有其他的思虑。世出世间做学问统统是如此,这个我们要懂得。
因此,社会大众供养他,他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贡献很大!一般人不知道,帝王知道,一般人不知道尊敬,帝王尊敬,帝王拜他做老师,称他为国师。为什么?他是全国人民的榜样,每个人都能向他学习,像他那样的道德,我们今天讲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智慧,他是标准。在这个地方,中国古时候谚语有句话说,「贤人国之宝」,虽然他的物质生活清贫,国宝!国王希望社会安定,希望天下太平,这个工作要谁做?这个工作就是老师。这才真正能体会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
在中国这几千年来,哪个帝王不知道?哪个帝王不遵从?他要是不遵从,政权就会失掉,就会被别人取而代之。你看在中国,每个朝代末代的皇帝,他也懂得,但是他不尊重,他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贪图享受,对於伦理道德不尊重。结果这个政权决定被别人推翻,被别人取而代之。如果尊重,诸位要懂得,人民不愿意造反,造反是很苦的事情,造反是被逼不得已才干这个事情。虽然皇上不好,只要还能过得去,就能维持安定。你对於这些从事於教学工作的这些人,你能够有三分尊重他,他就很满意了,这个社会就能稳定、就能和平。如果你有个八分、九分尊重学术,尊重这些学人,天下大治,肯定的!所以治乱的根源就在此地,你重不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首都、在京师,王都是京师,这里头表现得最明显,皇上尊师重道。在中国古礼,因为中国在东方是领导,其他的国家都不能跟中国比。版图广大,人口众多,过去几亿,现在是十几亿,在亚洲这个地区没有能够跟中国比的,所以中国自古称为天朝。虽然是讲自尊自大,但是它有伦理道德的教学,虽然是天朝,但是对於四邻的这些小国不敢轻视。这些邻近小国到中国来朝贡,对皇帝来朝贡,皇帝对他们礼遇有加,不会怠慢的,都是以宾主之礼。小国送一点贡品,贡品现在讲礼物,而中国帝王表示大国的风度,回礼一定比他进贡的要多;也就是说决定不可以占人家一点便宜,要厚待宾客。这是什么?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落实了。所以是人文荟萃之处。
在全国各个县市,施政都向王都学习,效法王都施政的方式。所以王都里面有太学,县市里面都有县学。正式宴会,宴席上座位有尊卑,大概上座一定都让给读书人,让给老师。所以从前社会地位,读书人很穷,但是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那个士再加个人字边,就是从政。也就是说国家政府里面这些干部,是从哪里挑选的?是从学术,伦理、道德、因果、智慧都具足,从这个里面挑选,选拔人才。学校是培养国家干部的学校,所谓是学而优被国家挑选,分配你的工作。
而政绩里面,这是中国跟外国又不相同。你在这个地方做官,皇上对你的要求,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是替国家选拔人才。所以中国人才是选举的,这个选举不是老百姓投票,不是的;是地方官员私访,采取这个方式。私访就是,这个官员,一般老百姓并不认识,不像现在有报纸、有电视,常常可以看见,从前没有。他要穿上官服,你晓得那是个官,他要穿上平民的服装,你根本不认识。所以私访是穿平民的服装,到各个地方去巡视、去打听。选拔是有标准,标准是两个条件,孝、廉,打听这个地方青少年有没有孝顺父母,特别显著的孝顺父母;再打听廉洁,绝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赠送、供养,不接受。
这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他能孝顺父母,就能够尽忠国家,就能够爱护人民;廉洁,就不贪污。所以国家选拔干部的条件就是两个,就这两个条件,这是基本条件。你看自古以来,从汉朝时候就定了,举孝廉,这个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还是援这个例子。地方官员常常到处去打听,这个地方有孝子,懂得廉洁,推荐给政府、给皇上。送他到王都太学里面去读书,这是非常高的荣誉,因为进太学读书全是公费,从前讲官费,不要自己拿钱,国家培养你。
实际上在县里面,县学已经都是官费了。县学也都是选的,孝廉这两个条件符合,先上县学,县学里面成绩优异,保送你到京师的太学。保送的名额,可能是一个县只能保送一个,而且还不是每年,每年那中国有几千个县,学校容纳不下。所以往往好像是三年,三年可以保送一个人。你在县学里面年年考试都第一,最重要是考试你的品德、学术,都排在第一,三年可能你就会被选拔送到太学,人才汇集的地方。
在佛法里面,我们要晓得我们的书本是佛经,我们不能够把佛法忘掉。佛法选拔的人才是什么标准?大乘教里头讲得太多了,发菩提心,这是标准。发菩提心,通常所说的就是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无上菩提心。你要发愿去度这些苦难众生,度,用现在的话来说,教学。人为什么会有苦?苦从迷来的,迷惑颠倒,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想错、看错、说错、做错了,招来的恶报,这因果报应。要怎样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觉悟,觉是乐之因,乐是觉之果;正如同苦的因是迷,迷的果就是苦。所以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用教学,教学称之为法布施。
大乘经里面,佛常讲较量布施,较就是比较。《金刚经》,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读的人最普遍,经上就讲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举比喻说,那还得了吗?那是多大的福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法布施的功德大。这什么道理?大千世界七宝是物质,物质能够解决你物质生活的贫乏,可以帮得上这个忙;不能帮助你了生死,不能帮助你出三界。你的享受只能在这一生,不能帮助你到来生,所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有限量的。但是佛经这四句偈,如果他真听懂、听明白了,一下开悟,那个功德就太大了。这一开悟怎么样?他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六道的苦、十法界的苦,他统统摆脱掉了。有没有这个例子?经教里面讲的例子太多了,在中国最著名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例子,这很多人都知道。北京那边我们有位佛门的同修高居士,他说书说得非常好,录了一套专门讲六祖惠能的故事。他这套带子大概再有二、三个月就可以完成,将来我们拿到之后,在这个地方可以播放,听听惠能大师的故事。
这个真的,五祖为他说四句偈,开悟了!这就是证明法布施、法供养超过财布施、财供养,不能比,无与伦比。由此我们也知道,学佛是积功累德。这要注意到,功德,功德不是福德,修财布施是福德。功德是什么?功是功夫,功夫向上提升,提升就是你得到的。譬如大家现在学弟子规,《弟子规》里头一共一百一十三桩事,你统统都做到了、落实了,那是你圆满功德,你做到了。如果说我只能做到一半,还有一半做不到,那你就得一半功德,你的功德不圆满。这个叫功德。
所以,功德没有办法给人,也没有办法代人修,各人修各人得,这是功德。福德,福德自己修得多,我的福可以给别人共享,可以分给别人享。福德可以施,功德不可以,功德要可以的话,我们不必修行了,释迦牟尼佛功德很大,分一点给我们不就够了吗?所以功德没有法子,释迦牟尼佛的福德真的分给我们享,这前面我们读到的。譬如今天出家,出家人,实在讲无论在德行,哪一方面还都不够,可是他接受十方供养。十方人为什么供养?十方人看到你是佛弟子,所以佛教的信徒都愿意供养你。释迦牟尼佛的福德,不是自己有福,享佛的福,这个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你才会感佛之恩,应该认真好好的依教修行,不辜负释迦牟尼佛;也不辜负,自己将来有成就,道业上有成就,对得起那些供养的信众。如果自己没有成就,怎么对得起?将来不如法要是堕落了,堕落将来要还债。佛门有句老话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它是四句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要是不能成就,成就就是你要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那今天你所接受十方供养是负债,你将来要还债。
出家、在家没有两样,在家人修行,可不可以接受人供养?可以。如果他真的供养你,你真的念佛往生了,他也有福。往生就是成佛,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一生圆满成就,不可思议!没有出家的缘分,在家身分闭关修行,可不可以接受供养?可以!有施主愿意成就你,你好好修行,真有成就来报答。这些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释迦牟尼佛在世,维摩居士是在家人,释迦牟尼佛有一批学生,维摩居士也有一批学生。所以说是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都有财布施、都有法布施,佛法才能兴,众生才能得度。得度就是众生才能够离苦得乐,才能够破迷开悟,不能不知道!
那出家人,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在从前出家人手上决定不可以过钱财的,他用什么布施?他用内财布施,内财是身体,就像现在讲的做义工。释迦牟尼佛一辈子做义工,他为一切众生,我们用现在话说,办班教学,不收学费。教学要不要用体力?要不要用精神?体力、精神叫内财。财布施里面,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的功德要殊胜;外财怎么样?身外之物,你布施得再多,都不如自己用自己的劳力,这叫内财,内财的福报超过外财。所以这些出家人也有财布施,你离开这个身体,离开你的精神、智慧,你拿什么布施?所以布施的范围非常之广。
四众里面学生,学生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学生讲供养,也有财供养、也有法供养。施用财力,这是财供养,物质也是财供养;用身体,今天讲做义工,来服劳役的,内财供养。协助弘法的,弘法工作有很多琐碎事情,这个诸位都知道的,也是属於法供养,像现在非常普遍。在从前法供养是什么?你听了这堂课,听了真有心得,听了欢喜,你到处跟别人讲,这是法供养。现在呢?现在我们有录相、有录音、有书本,自己虽然没有钱,没有关系,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你多拿一些去,到处分给你所认识的人、能够接受的人,介绍给他们,这是法供养。
你虽然没有钱,我在这个道场里面拿了几片,你去拿、你来介绍,是用你的身体,所以你这是内财供养。把这些光碟、书籍拿去介绍给你亲朋好友,这法供养。不能不懂!懂了之后你才真正去做,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学,学要通达,畅通无碍,这是你真有悟处,你不是学的死东西,你不是死在字里行间。印光大师给我们的示范、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他老人家一生因为言语的关系,他是北方人,乡音改不掉,南方人听不懂他讲话,所以他没办法讲经。但是他有另外一个方法,他用文字,所以印祖一生用文字弘法。《印光大师文钞》,度无量众生!
他给我们的示现,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你看他老人家七十岁之前,修身,没有弘法,也没有讲,也没有写。七十岁被人发现了,民国初年有几位学佛的大德居士,在家人,在家居士。他们去朝普陀山拜观音菩萨,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他,看到这个法师举止不凡,一看就晓得这个人有修行,很有道行。向他请教,他所讲的确实震动人心,让人听了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人回到上海之后,就向他的朋友们介绍,普陀山有个高僧,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拜访,有什么问题到那边去问,这样慢慢知道的人就多了。
在那时候用通信,总是交通不方便,通信就是书信往来,答覆。答覆的信件以后在报纸、杂志上登出来,以后多了,集起来变成《文钞》,用这个方法。他老人家八十岁往生的,弘法的时间十年,这十年是他晚年的十年。晚年就是道业真正成就了,德行、道业纯熟了,所以他的文字写得那么样的好,那么样的精采。那就是他在藏经楼三十年,他管理《大藏经》,在那边读书,儒释道三家东西他都读,读了三十年。《文钞》是他学佛、读书的心得报告,你说这个东西多精采。
我跟李老师学佛,李老师很谦虚,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我必须再给你介绍一个老师。谁?就是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虽然不在了,《文钞》在,叫我读《文钞》,叫我学印光法师。正确!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看到印光大师一个奇特的举动,那就是弘化社。他一生以后就是印书,十方的供养就做一桩事情,他不做别的。别的事情有人做,印送经书没人做,他专门做这桩事情。而所印的这些经论、善书里面,分量最大的是《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我非常惊讶,佛经那么多好的经典,他印的数量都少,这三样东西大量的印送。
我那时候从版权页估计,大概有三百万册,这个数字很惊人。在当时那个时代,印刷术还不是很发达,成本都很高,为什么这么做法?想不通!为什么不大力去弘扬佛法,去搞这个?《了凡四训》勉强说是儒,《感应篇》是道,《安士全书》是儒跟道混合体。为什么搞这个?想了好几个星期才忽然明白,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现在这个社会乱了,儒好,来不及了;佛好,也来不及。唯有怎么办?因果。如果大家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那么你起心动念你会收敛一点,这个对社会就大有好处。我才明了他这种做法就是救度现在这个社会。
他是上一个世纪的人,世纪初,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也将近一个世纪。现在这个世纪比上个世纪,社会的混乱超过百倍都不止,不是十倍,超过百倍。现在人多苦!用什么方法来帮助?除了因果之外,没有第二个好方法。所以,我们才做《了凡四训》的电视剧,也都快出来了。电视剧是宣传,我介绍给诸位这两片,这最早做的,马来西亚做的,这是功课。宣传要,功课更重要,由宣传大家知道了,然后想怎么学?这两片是精华,这两片让你好好的来学,改造你的命运,用意在此地。现在「山西小院」、「为什么不能吃它们」,这是今天的因果,人都在,人跟事都是现成的,比印光法师提倡那个还有效果!所以这个要大力的提倡,要向全世界宣扬,能救世界。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