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二讲)  2006/5/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三小段所遇人物,第四首偈看起: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这首是说在道路上看到没有执著的人,跟前面第三首恰恰是相对,前面一首是有执著的人,有执著。遇到没有执著的,引发菩萨的大愿,『有为事中,心无所乐』。这个「乐」是爱好。有为的事太多太多了,我们常讲世间事,世间事就是有为的,跟佛法里面讲的无为是相反的。有为就是有造作、有始终、有生灭。诸位想想看,我们从早到晚所遭遇的一切事,乃至於我们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不是有为的。有为包括我们的生活,包括各行各业,这些事情能不能避免?不能避免。换句话说,人生到这个世界就是有为,如果是无为他就不会生到这个世间来,不会到六道来,六道是有为的。再跟诸位说,十法界也是有为的。六道里面有为事中,他心有所著,而四圣法界也是有为事中,心无所乐,比我们凡夫就高明得太多。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跟这首偈相应,这是我们要明了的、是我们要学习的。

换句话说,有为事,你既然在六道、在十法界,这里面有两种人,一种就是我们烦恼习气没断的,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只有佛说得好,芸芸众生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佛只用一句话解答,「众生酬业」。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遇到缘,因缘聚会果报现前。你过去做的是善因,遇到的是善缘,你是来享乐的,我们俗话说你来享福的;如果过去生中造作的不善,现在又遇到不善的缘,我们所受的就是苦难,你来受苦的。总不外乎这两大类,一个是享福,一个是受苦、受罪的。一切众生,特别明显的是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非常明显。另一种人是佛菩萨,他到十法界里面来,他是应化来的,那不是业力,众生有感,这个感就是有求,他就来了。他来到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是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来的,他来干这个,所谓救苦救难、离苦得乐来的。不是这两种人就不可能在十法界。

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有没有作为?有,你看释迦牟尼佛这是最好的示现,示现八相成道,也是示现来投胎,跟我们一般业报来受生的,在形相上讲没有两样,也是从小慢慢长大。所不同的,凡是业报来投生的,迷惑颠倒,迷而不觉,过去生中事情是一无所知;佛菩萨、阿罗汉应化到世间来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不但过去事情他清楚,过去世中生生世世,乃至於未来世中生生世世,他统统清楚,没有一样不清楚。跟我们相处,我们觉得他跟我们没有两样,那是装糊涂,现在我们一般称之为特异功能。他那个特异功能是高超到极处,他不表现,为什么?表现出来之后就教不了众生,众生说你是神,你是超人,我们怎么能跟你比!所以他的示现一定跟我们完全相同,然后我们就生长信心,他可以做得到,我也能做得到。因此一切示现都是为现前众生。我在这里特别加上「现前」两个字,我们面对的是现前,不是面对过去,也不是面对未来,面对的是现前众生。换句话说,如何帮助现前众生觉悟,这就叫佛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说过很多次,特别感到现前这个世界,这不是一个地区,全世界、全人类,现在确实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不能突破,这困难是什么?冲突对立。人与人的对立,父子对立,夫妻对立,对立就发生冲突,所以你看看现前社会离婚率这么高。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走出来家庭,社会不和谐,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几乎每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你说这多可怜、这多可悲。每个人念念都是怎么样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换句话说,就不能不侵犯别人,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损人利己。人人都有损人利己的念头,这个世界还能安全吗?

菩萨,换句话说,觉悟的人。诸位要知道,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人,佛陀是个圆满究竟觉悟的人。觉悟的人跟我们大众相处在一起,面对现前,应该怎么做?应该要给迷惑颠倒的众生做出示范,做出一个好样子,一定要让众生受到感动,自己觉悟,那就回头了,这个人叫得度。从前觉悟的人在世间教化众生容易,为什么?一切众生迷得还浅,不太深,容易觉悟。现在这个社会众生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很不容易觉悟。我们做出来的,譬如他们贪财,我们不贪财,跟他在一起,他心目当中看我们是什么人?看我们是傻瓜,为什么不要钱?他不能理解,永远在怀疑,准有企图,准有目的,天下哪有不贪财的人?这是《地藏经》上所讲的刚强难化,那怎么办?长时间的感化。

我们知道,这在中国古籍里头记载的,大舜感化他的家人,感化他的邻里乡党,用三年的时间让大家觉悟、明白了,这人真是个好人;把一家带好了,把那一个村都带好了,三年。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四千五百年前。这四千五百年染污愈来愈严重,尤其到我们现在这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染污到极其严重,严重到几乎无法承受。现在你要感化让人回头,决不是三年能做得到的,三十年能让他觉悟回头就算了不起。所以你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没有善巧方便,那只有一条路子走,自己念佛求生净土,别去管别人。这个法子行不行?行,最后不得已的时候就走这条路。如果有方便,你走这个路就有失慈悲心,不能看到这个社会动乱不顾。就是没有这个缘分可以,我想做,没有助缘做不到;有这个缘分?有这个缘分要做。

这是佛法当中教我们最高的原则,「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是方法,门是途径、门径。便,著重在「便」字,便是什么?最适当的方法,最恰当的方法。在一个世纪之前,印光法师他老人家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这三样东西是因果教育。在那个时代他的对象是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知识分子对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力。所以将四众弟子对他老人家的供养,他全部用在流通这三种。这三种不是佛经,为什么?善巧方便,来做挽救世界劫难的大事业。我在三十年前知道这桩事情,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发现了,我对於祖师所见、所作所为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现在这个因缘成熟。这三种书能产生多大效果?很困难,三种书都是文言文写的,现在即使大量流通也看不懂,现在有现代的方便,为什么?现代人都离不开电视,所以我们就把这三种书编成电视连续剧来弘扬,这就是法没有定法,这样对於现代人能产生效果。

可是最近我们又发现了一种资料,比印祖所说的这三样,那三样是对於上个世纪,也就是六、七十年以前的人有效果,产生很大的效果,一九七0年以后我们都可以算作现代。现代人对於汉学,或者我们说国文,国文的修养大幅度的衰退。现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他的中文程度比不上民国初年小学的学生,比不上,你就知道程度相差这么大,所以现在必须用电视。现代有现代人的材料,有人认真努力在做,陈居士编辑的「山西小院」,钟茂森博士跟大家所讲的西方科学的因果轮回,这是现代的,这些作品的价值对现在人来说,它的效果跟《感应篇》、跟《安士全书》、跟《了凡四训》是相等的,我们要有这个认知。度现在人!这诸位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我们要是拘泥於过去,永远不知道向前跨一步,你就度不了现在人。

怎样让现在人觉悟?必须真正提出具有科学精神,对现代人具足说服力的,这样的作品才行,这叫佛法,这叫菩萨事业。人心能够回头,给诸位说,才能够接受佛菩萨、圣贤教诲,他回头了。他没有回头的时候根本不能接受,什么叫佛法你提出来,他两个字就把你否定,那是迷信,百分之百的把你排斥掉不接近。所以印祖的指导原则高明极了,今天对全世界人的教学,什么教育最有效果?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一定要取材於现代。「山西小院」四十个人,四十个例子震撼了无数的大众,只要一接触他就真的动心、真的就想学,好事情。我们以许许多多的经教,就是用《了凡四训》都度不了,他看看这是故事,这是从前的。看到这个,这现在的,这些人都活著,都在,四十个人现在都在,这是巨大的说服力。

这些全是有为事中,觉悟的人怎么样?觉悟是这个有为事要认真干,要好好去干。凡是一桩事情,你都要想到业因果报,事情不是偶然的。基本的一个理念,这也就是觉悟的人他能够舍己为人干这些好事,什么力量支持他?那个力量就是觉。他觉的是什么?他真正觉悟到人性本善,佛法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觉悟到这个。人为什么会变坏?没有受过教育,古圣先贤的教育他没有,没有这个机缘接触到。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什么?是伦理、是道德、是因果、是宗教。什么是宗教?现在人家提出宗教就说那是迷信。宗教说的是什么?宗教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知道,你没有接触到,听到一般人妄言以为是迷信,你只要一接触你就晓得,所有一切宗教的经典里面是什么东西?里面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跟宇宙人生真相的说明。

所以觉悟的人,确实他真正表现出来的,我们一般人讲的舍己为人,牺牲奉献,他真能做到,没有觉悟的人做不到。没有觉悟的人,我为什么干这个傻事?觉悟的人,这不是傻事,这是正经事,我们到世间来就是干这个事情来的。可是众生刚强难化,你不随顺他不行,还有很多不好的习气,我们初接触的时候一定要随顺,你不随顺,他就不能接受,慢慢去调伏,这叫善巧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归元是什么?到最后肯定是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应化在世间的目标就兑现了。

凡是从事於这个工作的人,基本的认知,第一条「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为什么?你都可以用它做为教育,用它做教材。这个人毁谤我,佛家讲无根谣言,完全是他造谣生事,完全没有事实根据来毁谤你,在一般人要是遭遇到了,他肯定是反抗、反驳,甚至於在法院里面提出诬告罪,肯定是这种做法,恨之入骨。觉悟的人正好拿这个来做教材,完全接受,若无其事。你毁谤我,我绝对不毁谤你;你侮辱我,我决定会尊重你,反其道而行之,时间久了,你要晓得对方那个人他有佛性、他有本善、他有良心,只是一时迷惑,时间久了他良心发现。

前面说过舜感化人三年,我们要有一个时间表,三十年,三十年不变,三十年之后他就回头了。甲骂乙骂了三十年,乙对甲赞叹了三十年,三十年之后,甲就低头了,才感觉到对不起你,你是个好人,我错怪了你。现在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很多,你要没有真诚心、没有大觉的心(大觉悟)、没有耐心、没有毅力,你怎么能叫人回头?言教没人相信,你把古圣先贤教育讲给别人听,人家听了,那是古人,那不是现代人,现在人怎么可以复古!哪有这种道理!时代永远往前进,没有往后退的,人家说得振振有辞。所以我们要用行为,也就是要用身教,现身说法,确实做到心无所乐一尘不染,专做好事。这是他意料之外的,也让他一生当中大开眼界,居然看到真的有这种人,然后会想到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於是回头的人慢慢就多了,效法你的人慢慢也多了。这一回头,然后才能跟他谈圣学。有的人就会问,根性利的人他就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法?就会提出这个问题来问你。然后你就可以告诉他,孔子教我这个做法,释迦教我这个做法,我们五千年的老祖宗教我这个做法,你说这个做法好不好?他知道好,他不是不知道。

人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不贪爱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贪瞋痴慢,快乐无比。你能照这个去学,照这个去做,你所得的果报不是世间的,得的果报是什么?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大乘教里面佛讲得很多,第一个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第二个是你的才艺能力,第三个是相好,愈是到晚年就愈殊胜。人不能不老,你看现在人想尽方法要求长寿,长寿必须健康才快乐,长寿要不健康就没有乐趣了。果报,最明显的实验,老而不衰,无论在容貌、在精神、在体力,不输给年轻人;聪明智慧、人生的阅历,那当然年轻人不能跟你相比。这个果报就是「有为事中,心无所乐」,自然显示出来的,不是求的。

生活极其简单不造罪业,不造罪业头一条就是要示现给世间人看,不吃众生肉。为什么?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世界这些灾难,天灾人祸,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灾难?灾难真正的原因,给诸位说,是从吃肉来的,这是要深一层的因果你才会明了。深一层因果,三世因果,三世因果里面讲的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看现在这个世间,由於资讯的发达、媒体的报导,诸位稍稍留意一下,每天这个世界上的人捕杀多少动物,吃了多少动物,天天在吃。这些动物跟人一样都有灵性的,它投胎,过去世造的恶业,投胎沦落到畜生道,你吃它,它有没有怨恨?它有没有报复的念头?它要有怨恨,它要有报复,这个事情也麻烦了,中国二十五史里面记载就不少。它怎么报复?它投胎到你家里来做你的孙子、做你的重孙,等到他长大了,把你这一家人整得家破人亡,我们讲败家子。为什么他要做个败家子?他报仇来的,你过去害了他,他不饶你,有什么法子!

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今天这个世界上有所谓恐怖分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唯一的办法是化解、和解,不要再冲突了。用武力、用报复没用,仇恨愈来愈深,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决定要和解,要坐下来好好谈谈,好好的反省。如果不和,两边都受害,还扰乱到社会不安。过去错了,错了就算了,不要再提,从今往后我们和好如初,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彼此互助合作,这才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战争解决不了问题,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制造问题,仗势欺人更是结冤仇。我今天比你强,我今天比你富,你没有能力来抗拒我,那么你这个族群或者这个国家,你的富强能不能永远保持?看看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没有法子永远保持,到你衰他强的时候他就来欺负你。所以一报还一报,这就是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没有受过因果教育。

前年台湾江逸子居士画的地狱变相图,我们也把它做成光碟大量流通。他有版权,但是他授权给我做一百万张,我现在还没做到这个数字。帮助众生多看,也要把它当一门功课来学习,天天看。那是从前城隍庙里面的阎王殿,是真的不是假的,说明了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这一百四十一首偈,前面跟同学们介绍过,是佛给法身菩萨所说的,这一百四十一桩事是法身菩萨所修的,境界很高。我们现在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我们从哪做起?我们要从弟子规做起,最初的课程。基础的课程从弟子规,然后再学十善业,再学沙弥律仪,再学菩萨戒,菩萨戒经,然后就可以学这一百四十一愿;换句话说,这个层次像大楼一样,是第四层、第五层。修学不能躐等,上面的我们可以知道,知道自己现前做不到,自己老老实实依照现前这个程度认真学习,这就对了。这精神我们明白了,在有为事中最好做了以后不要执著,那就是菩萨所谓的作而无作。你看「有为事中」是作,「心无所乐」是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心地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觉悟的,永远是大慈悲,这个理要懂,慢慢的学。我们前面所说的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全部都是有为事中,华严会上提醒我们,就是作而无作,心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那就是大菩萨的事业。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五首偈: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这首偈是说得法喜的人,确实不容易。大乘教里面常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学佛真正得到受用。我们要问,怎样才能得受用?自古以来,真得受用的人过去很多、常见,但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确实逐渐的衰退,原因我们在讲席里面也常常提起,从外缘上来说,风气不能说没有影响;从自己本身上来讲,习性。真正得受用,一般社会风气好,自己本身好学,你才真正能够得到法味,这不能不知道。

古人常讲读书乐,读书之乐乐无穷。这些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说得出这个话来肯定他得到了,所以说过来人;他自己要没有得到,他决定说不出来。现在读书人读书乐不乐?不乐,读书苦,苦不堪言。在古时候没有听说学生自杀的,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如果有肯定有记载,因为这不是小事,这是大事。可是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中国、外国,学生自杀的到什么年龄?小学生。小学、中学、大学,念到硕士班、博士班自杀的都很多,这已经不是新闻。还没有踏入社会,在学校里读书的这个时代,如果读书快乐他怎么会干这个事情?由此可知,现在读书不乐。这是什么原因?所读的书不一样,那就是说现在所学习的东西增长烦恼,带来给你是压力,不像古时候圣贤教育。圣贤教育确实它跟心性相应,它跟大自然的法则相应,所以愈学愈快乐,确实是读书之乐乐无穷,尤其是佛书。

无论是世间圣人典籍,或者是宗教里头的经论,最重要的是要开悟,佛法里面讲的悟性。从前读书,老师对学生也非常著重他的悟性。我这个年龄念小学的时候,偶尔听到老师们在谈话,我印象很深刻;下课的时候老师在休息室里面聊天喝茶,谈到某个学生有悟性,我们是偶然从窗外经过听到的。可见得那个时候老师重视学生的悟性,启发学生的悟性,不重视记忆。记忆固然很重要,不摆在第一位,第一位是悟性。有悟性他就有快乐,悟性要能培养,人人都有。

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条件是心要能定得下来,心浮气躁,悟性就没有,你本来有的悟性就产生了障碍,所以心一定要清净。现在这个环境确实是有问题,古人学习决定是一门,不会叫你同时学两门功课,为什么?同时学两门你的心就定不下来,你会想到这一门,又会想到那一门,这在教学里头是严重的忌讳,但是西方是这种教学法。你在学校念书,一天学好几门功课,有语文、有数学、有物理、有化学,你学好几门课,一天至少都要学三门功课的样子,小学生可能还学到四门,他心怎么能定得下来?他哪来的乐趣?古人教学就是一本书,这本书没有学完不能学第二本,所以他的思惟只有一桩事情。这是东方自古以来教学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里头具足戒定慧的精神。方法是戒,「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定,定能开慧,慧是什么?对於你所学的东西的理解,你所领悟的。同一本书,其味无穷,为什么?天天有悟处,这你就有乐趣了,其乐无穷;天天有新的东西发现,智慧增长了。

所以圣人的经典、祖宗传下来的典籍,像儒家代表的四书五经、十三经,前清编辑的《四库全书》,它的义理无有穷尽。我们看看历朝这些学者们的注解、注疏,种类太多了,各人有各人的解释,你说哪个对、哪个不对?给诸位说,都对,都不对。怎么说都不对?凡是圣人所讲的没有意思,你有意思那就都不对。为什么说都对?你解释得都没有错,为什么?那个没有意思流露出来的是从自性流出来的,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也常说经书没有意思,你只要诚诚恳恳去念,绝对不要想它的意思,为什么?它的意思是无量义,无量义那就是每个人所讲的都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量义,所以他就有乐趣了。小智慧,你所理解的义趣就浅,不深;大智慧,你去看,你看这个意思就又深又广,真的是无量义。

老同学,你们常常听我讲经,我讲了四十八年。最初讲《华严经》,我记得第一次讲《华严经》是民国六十年,现在民国多少年我都不晓得,听说好像有九十多年,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讲《华严》,在台北市讲的。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没有录相,跟现在讲的不一样,大不相同,可是那个时候那批听众也是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给我很大的鼓励。如果你们留心、留意的话,同样一部经,每年讲的义趣不一样、不相同,这什么原因?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新的体会,所以经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经里头字字句句确实就好像作文章的题目一样。还是这个题目,小学时代做这个题目,拿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中学时代还用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到大学时候依然用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内容不一样,你的程度不断向上提升,虽然还是同一个老题目。

这部《华严经》真的字字句句是题目,怎么知道它是题目?清凉大师在玄义里面就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龙树菩萨当年到龙宫,大龙菩萨的道场,看到世尊所说的《华严经》,叫大本,多大分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部经多大?我们今天全世界的图书,只要是书本,统统集合起来,跟它相比比不上,那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龙树菩萨在那个时候很傲慢,他聪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用三个月全读完;那个人是初地菩萨,是来做示现的。自己认为印度所有宗教东西他读遍了,觉得世间第一没有人能超过他,贡高我慢生起来了。大龙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把他带到龙宫,龙宫里面的图书馆去看一看。一看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傲慢的心立刻就没有了,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九牛之一毛,算什么!这对佛陀才佩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他说这部经不是阎浮提众生能够受持的,换句话说,他自己都不能受持,何况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於是它还有中本,中本分量还是太大,再看下本。下本是什么?下本就等於说目录提要。好像我们《四库全书》,中本是什么?《荟要》《荟要》是大本的三分之一,再就下本(小本),小本是目录提要。目录提要也有几十卷,现在我们用的是精装书,把它缩小了,大概每一册有这么厚,目录提要五册,堆起来有这么高,目录提要。所以他从龙宫传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的《华严经》就是目录提要,岂不是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一个题目吗?照这个题目做文章就好了。

现在的《华严经》是大本《华严经》的目录提要,翻到中国来的又不完整。目录提要多少?十万偈。佛经它的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的书是算字数,这本书多少字,我们常讲《老子》五千言,五千个字,《金刚经》也是五千多字,我们中国人算字数。印度人不是,印度人算句,那个句的长短不拘,四句叫一偈,就算一个单位,四句是一个单位,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传到世间来的,四十万句十万偈,这个分量太大!

印度的法师,中国这些法师到印度去取经的,都不能够带一套完整的《华严经》到中国,所以带来的都是残缺不齐的本子。第一次传来是东晋时代,三万六千偈。你们想想看,全书十万偈,到中国来的只有三万六千偈,三分之一多一点。到唐朝时候第二次传来,四万五千偈,比晋朝传来的多了九千偈,翻译出来就是现在的《八十华严》。所以《八十华严》的全文是龙树菩萨传来的全文二分之一还差一点,十万偈,它这只有四万五千偈,还差一点。最后到唐朝贞元年间,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经完整的传到中国来,最后一品,翻译成中文四十卷,这一品是完整的。这整个合起来是原文的一半,半部,可是梵文的经典现在失传,《华严》今天保存得最多的那就是在中文本子里。

弘一大师他一生爱好《华严》,他老人家的课诵,就是早晚课诵,是用「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念这品经做为自己早晚课诵,念得很熟能够背诵。他教导我们学《华严经》应该怎么学法?《八十华严》教我们学到「离世间品」,然后接著读「普贤行愿品」四十卷,这样总共九十九卷。因为《八十华严》最后二十一卷是「普贤行愿品」,只有四十卷的一半,所以这是重复的,我们就不读八十卷的「入法界品」,念四十卷的「普贤行愿品」,这样合起来九十九卷。这是中文本里面保存最完整的。所以我们要晓得《华严经》字字句句都是题目,你领悟多少,各人就不一样了。就好像一个题目,我们在学校读书,老师出个题目叫同学们做作文,题目相同,每个人做得不一样,但是不离这个题目那都是好文章,都没有错误。懂得这个意思,你才不至於把学习的方向目标搞错,所以字字句句是活的不是死的。

『欢乐人』,真正快乐,除读书之外,除认真学习之外,得不到,真正欢乐得不到。世间人的欢乐建立在荣华富贵上,可是荣华富贵不能常保,保不住,一旦福报享尽失去了,那个欢乐就没有了。底下一首偈会跟我们讲到三苦、八苦,我们就明白了。在现实的社会上,我们这一生亲身经历的,过去看到做大官的、发大财的,他们在物质上的享受确实所谓是一呼百应,家里面奴婢很多,到晚年地位失掉了。尤其中国遭很多次的战乱,到了晚年,家里头一个佣人都没有,老夫妻两个年岁都大了,自己提个菜篮上街买菜,我们看到这凄惨的现象。过去是大官大将不可一世,怎么晓得晚年落到这种地步?这个欢乐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欢乐是读书,为什么?他不受外界影响,他能够永远保持在快乐里头,所以说读书之乐乐无穷。《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喜悦,就是此地讲的欢乐。这是什么?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不是从外面。凡是从外面得来的欢乐都会失掉,唯有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永远不会丧失。

你读古圣先贤的书快乐,读佛书更是快乐,所以你要会。首先你要把障碍排除,这个障碍是什么?物质的欲望。所以儒家第一个教你什么?格物,为什么?它是障碍。你有这个东西,物是物欲,你对物质的欲望要不能放下,读书之乐你就得不到,所以先决条件是要把物质的欲望舍掉,专注在什么?精神上的快乐,这就是古人讲的孔颜之乐。孔老夫子、颜回,他们物质需求非常淡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现的,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的什么生活?托钵,比孔颜有过之而无不及。孔颜已经非常喜悦,佛菩萨那个欢乐肯定超过孔颜很多,这是我们从推理上能够想像得出来的。我们要想得到,那就应该学孔子、学孟子、学佛菩萨,你才真正能得到,你得到这种欢乐,你才真正肯对一切众生,用众生的话来说,做出了牺牲奉献,而在他们本身没有感觉得有什么牺牲、有什么奉献。为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自然的,应该的,是我本分里头应该要做的,就像父母照顾儿女一样,没有任何条件的,谈不上什么牺牲奉献,那太夸张了,自自然然,为什么?众生跟我是一体。所以在这种喜悦里头,性德流露出来了,欢乐是性德。

性德里面我们常讲的,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有慈悲。大慈悲心自然流露肯定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里面,我们今天讲项目非常之多,但是最重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要帮助他觉悟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学,所以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对於一切众生无不是以教学为手段。最明显的,你看看每个宗教的创始人,那都是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他不搞别的,他搞教学。为什么?唯有教学才能帮助人觉悟,觉悟之后他才能独立,才能自己照顾自己,他在这一生当中必然也得到欢乐。一生当中他有目标,他有方向,他不迷惑,他不颠倒,他怎么会不快乐?每天他都向前进,他不会往后退,天天有进步,天天烦恼轻、智慧长。譬如读一本书,在中国古时候读《四书》的人最普遍、最多,一生就念这部书,常常有新的悟处,这快乐无比。为什么他有新的悟处?那个定愈来愈深,烦恼轻,智慧长。为什么烦恼轻?心定了,不生烦恼,不生烦恼就生智慧。定力年年加深,烦恼年年减少,智慧年年增长,他怎么会不快乐?

古德跟我们讲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很好,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先不要求解释,就是念,老老实实的念,恭恭敬敬的念,这是方法。方法是属於戒律,要恭敬的念,要老实念。老实就是什么?不能夹杂妄想,不能夹杂分别执著,一遍一遍念下去,念到一千遍,这个定就有了功夫。几十遍不够,二、三百遍不行,你还没有得定,千遍得定了。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是什么机缘,豁然大悟,佛法讲开悟了。开悟是什么?这部经里面所讲的义理通了,通了还奇怪!一经通一切经通,触类旁通。这个法子妙绝了。不是我学一部就懂一部,我学一部什么都懂,不离自性。佛法经典亦复如是,你只一部经天天去念,功夫用深了什么都通,不但佛法通了,世间法也通,不必要学,别人讲讲、随便看看都明白了,理是一个,所以这里头才有真正的乐趣。

所以真正会学的,在佛法里面讲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有善根他能接受,接受善知识的教诲,有福德他能坚持永远不改变,肯定成就,不能成就的第一个因素是心浮气躁。所以你只要看到年轻人,学生时代心浮气躁不可能有成就,这是最大的忌讳。一千遍,心定了,智慧开了,法味尝到了,能不能改变?不能改变,继续下去,一千遍读完我再读一千遍,二千遍读完我再读一千遍,一生都不改。那你的定功愈来愈深,你的烦恼习气会随著时间愈来愈淡薄,你的智慧也随著时间愈来愈增长,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个法子妙极!现在一般人不相信,那他就没法子,永远尝不到法味。

后面两句,『常得安乐,乐供养佛』。我在四月中旬参加中国在杭州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论坛的主题就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副题里面就有「心安众生安」,常得安乐就是心安,他提了三个,「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虽然讲三个,一而三,三而一,只要一个得到了,那两个都得到。所以我们能得到安乐,心当然清净、当然平等。如果心不平,你的心不会安;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会安。安乐是果报,清净平等是因缘。这三句「心净、心安、心平」全是大乘教里所说的,我们修学大乘的有没有得到?如果没有得到那白学了,肯定方法、理论错了,不是佛讲错了,是我们自己想错、做错,这三样没有得到。

末后这句话重要,「乐供养佛」,乐是爱好,谁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比今天讲的为人民服务范围要大得多。人民是佛,众生也是佛,众生就是包括今天所讲的生物、无生物。我们现在人常说的动物是佛,植物也是佛,矿物也是佛,自然现象还是佛,这个范围多大!所以心净、心平,得到安乐肯定是跟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一样。佛家的术语叫做普度众生,这个地方「乐供养佛」就是普度众生,那为什么用这个句子不用普度众生?这个句子里头有恭敬心,「普度众生」显不出来,好像我能度,那些是我所度,那怎么差一等。乐供养佛就是我为一切大众服务,他是主人,我是仆人,这个意思不一样,那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的意念全都没有。

谦卑孝敬,对父母、对长辈谦卑孝敬,对一切人民谦卑孝敬,对一切众生,蜎飞蠕动,像现在所说的小蚂蚁、小蚊虫,乃至於微生物,无一不是谦卑恭敬;对植物、对泥沙(这矿物)、对山河大地,全都是谦卑恭敬,就在这四个字里头,「乐供养佛」,你看这个范围多大。所以诸位看到这一句千万不要误会,供养佛就想到泥塑木雕的那个佛,那你全错了。佛是觉悟,就是一定要欢欢喜喜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真供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今天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