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三讲)  2006/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三首看起: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菩萨在家总共有十一愿,也就是经文十一首。第一愿要我们「知家性空」,就是了解事实真相,不至於迷在家庭里面,这非常重要。家需不需要?需要,不能迷。婚,我在年轻的时候,四十多岁,在台北讲经,台中有个老同学听我讲经也听了好几年,有一天写封信给我,他在台中认识一个女孩子,想结婚,问我好不好?他也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我收到这封信,我寄了个明信片给他,只写一个字,「婚」字,寄给他。他收到之后,他不结婚了。他体会我的意思只体会到一半,不是完整的,那个「婚」是什么?一个女,一个昏,见到女人头就昏了,不就这个意思吗?他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他就不结婚,一辈子也没结婚。现在大概可能也有七十岁了,小我几岁。

中国人这个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让你看到这个字就体会到这个意思。那是不是都叫你不结婚?不是的,叫你结而不昏,这就对了。男女可以结婚,但是你不迷,头脑永远是清醒的、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这就对了,这才把意思体会得完整。那位居士只体会到一半,但是也还不错,还能懂得这个字的意思。知家性空重要!

第二,家庭里头最重要的是孝道。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以孝道为基础,在家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老师?你看「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不但是净宗同学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它是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最高指导原则。《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句,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这一条是什么?这一条是世间善,世善,在世间做个好人、做个善人,孝为百善之先。

在古时候国家选拔人才,就是现在我们讲培训干部,这个国家需要很多人管理,各个阶层的这些干部国家来培养。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两个字,「孝廉」。谁选拔?中央政府领导人,从前是皇上,皇上把这桩事情委托给地方官员,现在讲县市长,从前县令。所以他们常常微服私访,不穿著官服,穿著平民的服装到外面去打听,打听哪一家的小孩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他就会忠於国家,廉洁,他就不会贪污。你看看自古以来,中国从汉朝建立这个制度,一直到清朝都没有改变,虽然有一些贪污腐败的,没有那么多,毕竟是少数,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真正是为国为民的人很多。所以孝廉两个是根。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根本,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要以这个为根。《十善业道经》里面,佛说得很好,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於无上菩提,人天之法,统统是以这个为根,以这个为基础;离开这个根,离开这个基础,佛法就没有了,这是我们自己要常常提醒的。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在家连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连沙弥律仪做不到,出家要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这才算得上是个出家人,这根本。

如果没有这个东西,那你在佛门里面,这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的,你是搞佛学,不是学佛。搞佛学是把佛教当作一门世间学术来研究,佛经哲学,搞佛学;搞佛学,那与你的行持没有关系。学佛,那我的愿望,我就要学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这叫学佛,佛是我们的好榜样。学儒,那我就学孔子、学孟子,我要学得很像,孔孟是我们的一个模型,是个榜样,这叫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我们得搞清楚。

今天,这我讲得很多,在家人十善业做不到,十善业做不到,那三皈五戒就更不必说了,那是假的;出家人沙弥律仪做不到,什么原因?没有根,今天的话就是基础的教育我们疏忽了。基础教育是什么?《佛藏经》上说,这是世尊说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学东西不可以躐等,那个躐等的是天才,天才是千百年才出现一个。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很喜欢看《坛经》,尤其丁福保居士的《笺注》。我的老师看到之后就警告我这个东西不能学,三个老师都这样讲,可见得古人所讲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都是这样说,他说这个不能学。我说我看得很有兴趣。惠能大师之前,没有出一个惠能,惠能大师之后,也没有出一个惠能。方先生讲的话更有味道,那是天才,一步登天,他真上去了;你要没有那个本事,你登不上去,摔下来,粉身碎骨。那是顿教!我们不是上上乘根机,他那个不是大乘根性,是上上乘根性。

我们实实在在讲是中下根性,中下根性怎么样?爬楼梯,一级一级往上爬,就要按部就班,像念书一样,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你这样念就对了,就没错。不能说我这个幼儿园、小学、中学都不念,我就去念研究所,没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找不到。这是不可以躐等,按部就班的学,这样子你学的东西才扎实。《佛藏经》上给我们讲的,先学小乘,我们今天不学小乘。

可是佛教传到中国那个时候,真的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的经论,《四阿含》,我们翻译的不错,翻得很好,跟巴利文的小乘《藏经》对比,它只比我们大概多五十部的样子,小乘经都不长,你就晓得我们翻得非常完整。小乘在隋唐的时候有两个宗派,俱舍宗、成实宗,为什么以后不学小乘,这两个宗没有了?唐朝中叶之后,中国的佛教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这个好!所以无论在家出家学佛,统统有儒家的底子,有道家的底子,孔孟老庄,这个可以。这一千多年来,你看佛教出多少人才,要跟印度相比,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祖师大德出了很多。

但是在今天麻烦来了,为什么?孔孟老庄没有了,小乘也不学了,一下就进入到大乘经典(佛讲的话大概是为我们所讲的),所以连十善业做不到,三皈五戒也做不到。三皈是皈依觉正净,你们看《六祖坛经》,六祖传授三皈,他不是说我们现在讲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说法,他老人家讲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所以叫翻邪三皈。邪是什么?迷邪染,邪!反过来觉正净,觉而不迷是皈依佛,那我们今天受了三皈依,还是迷惑颠倒,没有觉悟,还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还是染污心不清净,依旧搞迷邪染,所以三皈假的不是真的。五戒没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没有一条做到。不杀生,还有害人的念头,这是属於杀生;不偷盗,还有占人便宜的念头,这是盗心。所以全都搞假的,什么原因?没有小乘。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我们中国传统儒家的教学,根!儒家的根在《弟子规》,这要记住;佛法的根在十善业。这样我们就晓得十善业是大小乘,但是一定要有《弟子规》的基础,那就是我们从小乘再学大乘。以前没有学,现在要补习,恶补!务必要把《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把十善业道百分之百的落实,我们就有根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有根,大小乘佛法我们也有根,根是活的,它会发芽,它会茁壮,它会开花结果。没有根,学这些大经大论,儒家学一些四书五经、十三经,有没有用?没有用,不能落实,那变成儒学,不是学儒。大乘学了许多经论,佛学,不是学佛,这要搞清楚!搞儒学、搞佛学,不能了生死,不能开智慧,一定要认真学佛。

学佛那你就不能不依戒定慧,《弟子规》是戒,根本戒,根本的根本;十善业是戒,以这个为基础,那三皈五戒、众戒、威仪就没有问题,「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不难!我们没养成习惯。我们现在是恶习气,好的习气,随顺法性的习气,我们没有养成,要用《弟子规》、要用十善业来培养,我们才能真正走向佛道,成佛之道。

所以学佛,实在讲,佛法常讲因缘生,佛法因缘生,缘真的是很重要。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缘是老师,你所遇到的老师,真善知识,他就领你走正路了;如果不是真善知识,他的道路就会有偏差,就会有问题。这是可遇不可求,不是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能遇到的。遇到之后这是锲而不舍,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抓住,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总是决心要在一生成就,不要等到来生,你要想等到来生,来生一堕落,隔阴之迷,那很麻烦。一堕落,绝对不是堕一生,会堕落好多生、好多世,你才再遇到这个机会,这就是经典当中佛常说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最重要的是认识机会、抓住机会,努力去学习。

第二条,你看佛法讲孝道,孝顺父母。你能孝父母,你才能够尊师重道,你才能「善事於佛」,佛是老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哪来的师道?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会孝顺老师,那一定是有企图,这不是好事情,没这个道理,这是什么?不顺法性,不顺自然的规则,所以孝亲才有尊师。一个人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父母跟老师密切合作把他教出来的,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两方面彼此这样教才把他教出来。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最值得称赞的就是教育,我在国际上到处宣扬,真的是任何一个国家族群都没有的,这是祖宗有智慧!其次我宣扬的是医药,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经验,西医才不过三百年,那怎么能比!我们要有民族的自信心,要知道我们中国有很多宝贵的东西,真正能解决、化解一切灾难,不可以不知道。现在西方人到中国、到印度去挖宝,他们的路已经走不通,已经出问题了,想到东方来求救,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东方的东西救他们,那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今天世界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确实要靠教学才能够收到效果,才真正能够化解。

第三首,这是讲到『妻子集会』,我看到这首偈,我就想到我们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光明讲堂,三十年前我在这个讲堂里讲过两个月的《楞严经》,一九七七年,今年二00六年,整整三十年。他的佛堂上有一副对联就讲这个事情,「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这一副对联好!这副对联就是讲的「妻子集会」。这在世间人不能够避免,要晓得一家人为什么会成为一家人?现在的家庭,有问题的占多数,一家和乐的人,现在非常少有。你看看全世界离婚率那么高,他为什么会离婚?就是夫妻冲突。

所以今天讲世界上的冲突,恐怖的冲突,怎样化解冲突?冲突的根在哪里?根在家里,不在外头。你想一想,你一家和不和睦?你一家父子有没有冲突?夫妇有没有冲突?兄弟有没有冲突?如果都能和睦相处,你可以讲和平,你可以去讲化解冲突。如果你自己家里本身都有问题,都解决不了,你怎么能帮助社会大众化解冲突,促进和平?这做不到,你讲的没人相信。这是我参加很多次的国际和平会议,我在大会上发言,我就把这个冲突的根告诉大家。然后我再深一层的说,这还不是根,真正的根在哪里?真正的根是你内心里面的矛盾,自己跟自己冲突,那就是我们从内心里头,对人的对立、对事的对立、对物的对立,这一对立就产生冲突,疑虑、怀疑就造成矛盾,对立就造成冲突,从内心。所以从事於和平工作,家和万事兴。古时候舜王是最好的一个例子,舜怎么做?就是内心化解了,对人、对事、对物,对立化解了,没有对立、没有疑虑、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所以他三年时间能把一家感化,能把他居住的这个地区感化。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对的,问题决定不在外面,在自己内心,你只有深层的去反省,你才能解决问题,你才能开智慧。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眼睛里面看九法界众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相好,今天我们人讲福报。为什么现在这个东西都没有了?《华严经》上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华严》讲得明白。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我们如果讲这些法相名词,讲无明、讲见思、讲尘沙,初学的人不好懂。《华严》说得好,妄想分别执著,反正你听了之后,好像是懂了,但是你未必真懂,但是这个概念你会接受,因为这个东西,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著,那叫无明。

诸位晓得,真心是寂静的,不起心、不动念,那是真心显露,那是佛。菩萨无明没有断,换句话说,菩萨还会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所以他的智慧比我们高。阿罗汉,这是讲有成就最低层的人,他有起心动念,他有分别,但是没有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学佛抓住这些最高的原理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这就叫修。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过去习惯上都是执著、都是分别、都是起心动念,现在我们把它修正,对一切人事物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放下见思烦恼,不分别就是放下尘沙烦恼,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放下无明烦恼,就是大乘教里头常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法身菩萨。

《华严经》里面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阶级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到底还有阶级吗?说老实话,没有阶级,他们住的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佛还说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无明是断了,习气没断。习气用什么方法断?没有方法,习气需要很长的时间慢慢的它自然就没有。所以古大德常说「此处用不得力」,你一用力,你又有分别执著了,此处用不得力。所以我们凡夫、十法界里面人看一真法界,你决定看不出什么四十一个阶级,看不出,那个平等法界,真正是平等世界,可是功夫确实有浅深不同。

大乘教里面常讲,成佛修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哪里起一定要知道,是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一天起。换句话说,原来三大阿僧只劫是说的无始无明习气断掉的时间,要这么长,没有任何方法。古人这个比喻比得很好,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古人用酒瓶做比喻,酒瓶盛酒的,酒都倒干了,确实没有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闻闻看还有味道,那叫习气,用这个来比喻习气。什么时候这个习气完全没有?你每天去闻它,真的一天比一天淡,大概总得到二、三个月去闻,完全没有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体会一真法界菩萨他怎么修的,没得修。

一真法界的菩萨就是初住菩萨,他就有这个能力,随心应量,哪个地方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身形,无有定法可说。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那个无明习气完全没有;完全没有了,他就证得妙觉位。我们用酒瓶这个比喻你能够想像得到,这个酒瓶真的怎么擦也不行,它还是有味道;就是放在那里,摆在那里,那个瓶盖打开,要经过二、三个月完全没有了,叫无功用道。所以十法界里面有修有学,一真法界里没有,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华严》是属於这个境界,这是属於应化。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知道,清清楚楚,他来干什么?他来帮助众生,替众生解决问题的。众生的问题是什么?苦,帮助他离苦得乐。离苦得乐,要怎样离苦?怎么得乐?教学,破迷开悟。苦从哪来的?迷来的,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在佛法里头讲性相、理事、因果,完全不知道,随著自己的妄想造作无量无边的业。业虽然有善业、有恶业,出不了六道轮回;善业,三善道受生,恶业,三恶道受生,你出不了。唯有觉悟了,觉悟怎么样?不造业了,那日常生活当中造不造?还是造作,造作什么?净业,这就是菩萨给我们示现的。

这里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教给我们这个修学的纲领,菩萨善用其心。善用其心,事可以照做,心地真的一尘不染,也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什么事都可以涉猎,像《华严》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五十三参里头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通过参学的考验,看你是不是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果然没有,真成就!那是真实功德。前面文殊菩萨教给智首的,所谓是「菩萨善用其心,成就一切胜妙功德」。胜是殊胜,殊胜是没有离开世间。妙是什么?妙是离世间,心地里头丝毫不染,知道这一切法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对於这个一切法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离妄想分别执著,叫妙!不离开这个九法界众生,殊胜,胜妙功德。那就真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三轮体空,你说这个事情多乐!这是方东美先生当初把佛法介绍给我说「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入这个境界你不知道,这个境界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佛法无与伦比的价值就在此地,可惜只是现在人不肯学,不知道这么好的宝贝,当面错过,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我们知道了,就有责任、有义务广泛的去宣传、去推广,人人都觉悟,人人都有佛性。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自己的性德,不是外头的,完全是自性本有的,就像《三字经》上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本性本善。真正难为释迦世尊为我们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了,让我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得到受用,这是我们对佛陀的感恩,佛陀的慈悲从这个地方示现。

妻子集会的因我们知道了,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过去生中有关系的。如果过去生中有恩,那这个家庭不错,夫妻好合,百年偕老,一生都能过到幸福的生活;如果是报怨的,怨亲,如果报怨的,那天天吵架,天天不和。所以这都有前因,你现在所看到是果报,都有前因。寿冶老和尚对联好,「冤冤相报」。那怎样把冤冤相报化解?就是要觉悟,觉悟之后,过去生中一笔勾消,算了,不要再报怨了。所以把这个妻子,这是爱欲之根,把他转变成法眷属,我们是同学,同参道友,家庭就是道场,好好的来学习佛法,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依教奉行,把从前的怨结都化解了。恩爱也不要缠绵,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样变成法眷属,『永离贪著』。「贪」是对亲说的,「著」就是执著,是对怨说的,所以怨亲拉平了,没有怨亲了,变成法眷属。

经文里头第二句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不能忘记,『当愿众生』。这个愿是不但我的家庭摆平了,希望这个「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一切众生,你说这个心量多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希望家家都能和合,家家都把过去累劫、现前这个怨结统统化解。从哪里做起?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我们家庭自己做好了,就影响邻居、影响亲戚朋友,为什么?他们家不和,看到你家为什么这么和?一家人怎么那么欢喜、那么快乐?这是什么?这就是化他。

要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我个人修学要做一切人的榜样,好样子;我的家是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面众生的家的榜样。不是香港的榜样,不是中国的榜样,不是地球的榜样,是遍法界虚空界的榜样。要不是这样的心量,就与普贤菩萨的话不相应了,普贤菩萨的话,这是总的纲领,大家一定牢牢的记住,「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一句是总说,这一句就是这个一百四十一首偈颂的第二句,「当愿众生」,你才会用心。

那么我们要不要学做一个好人?要不要学做一个觉悟的人?要不要做一个正大光明的人?要不要做一个清净的人,决定不染污?三皈依是修行最高的指导,三个原则:觉、正、净,做给谁看?做给天下人看。你一家都做到觉正净,做给一切家庭看,我们这个道场,道场里面所有的同学,包括义工,我们都能做到觉正净,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道场做好榜样,这才是胜妙功德,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没有不赞叹的,这叫学佛。

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码事,不能不辨别清楚,学佛你才能开智慧。智慧现前了,这个世出世间什么疑难杂症到你面前,统统都能化解。你就想想看,学佛好还是搞佛学好?把它搞清楚。真想学佛,你要记住,不从《弟子规》下手你就做不到。所以经可以听,行要落实《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希望一年,你把这篇文字统统落实,《弟子规》的文只有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字字句句做到!有这个基础,十善业道没有问题,肯定能做到。十善业道做到了,三皈五戒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在佛门,在家菩萨,你真正是菩萨优婆塞。那个菩萨就是「当愿众生」,有这个大心,这就是菩萨,大菩提心。我依教奉行,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我今天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我表演,我做给一切众生看,这是菩萨。要是为我自己,我学不学无所谓,为整个社会做好样子,那你就不能不学,那是菩萨,为自己是小乘。尤其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大菩提心,这是普贤菩萨,不是普通菩萨。

所以「永离贪著」要晓得,贪就是离亲,过去有恩;著就是不再执著了,对怨,过去有过节,就是说讨债还债的、报恩报怨的。不管是讨债还债,报亲报怨,我们今生遇到,我们觉悟了,平等,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就如法。把家庭做为道场,家庭有家业,不妨碍,每天上班工作,工作完了回来之后,在家庭就学习,家庭就是学校,家庭就是道场;不要去看电视,不要去看报纸杂志,那全是染污。这个世间现在出的这些书,还有科学报告,我常常看看,不行,怎么都不能跟佛经比,不浪费这个时间。一心向道,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没有不成就的。好,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下面偈颂第四首: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佛在很多经典里面无数次的警惕我们,「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念的人很多,古来的这些大德许多著作里面都引用这些话,有几个人真正觉悟到?凡圣的差别就是在迷悟,也就是在染净。染是烦恼,清净是智慧,《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一体的两面,我们讲正反两面,正面是觉,反面是迷;觉了就是佛菩萨,迷了就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萨是一不是二。凡夫跟佛菩萨,给你说穿了,就是你自己本人,自性觉,你就成佛;自性迷,那就是凡夫,你就堕落了。如何保持觉而不迷?你在这上下功夫,你才真正能回头,真正能够回归自性。凡夫没有别的,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我们常讲,迷的时间太久,迷得太深,很难回头。很难回头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真话,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你不觉,真的一念觉,凡夫成佛了。

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年轻没有接触过佛法,所见到的这些寺院庵堂,有时候去玩玩,所看到的全都是经忏佛事法会,所以给我们的观念,佛教是为死人服务的,没有好感,反而不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这是我做学生时代的事,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接触,我对他们很尊敬,为什么?他们讲道,有时候去听讲觉得还满有道理,可是佛法里头没人讲,这造成社会很大的误会,有误会就有反感,说佛教是迷信。实在讲不能怪别人,我们自己没有把佛陀的教诲讲清楚、讲明白,如果讲清楚、讲明白,比那些宗教说得深、说得广、说得清楚,不但一般人可以接受,其他宗教徒也能接受。

其他宗教徒我都鼓励他们来学佛,为什么?佛教是教育,你来学是来学开智慧的,智慧开了,你会把你那个宗教经典讲得更好,有智慧。佛教决不是教你放弃那个教来学佛教,这不是佛的意思,佛不做这种缺德的事情,这我们要知道。你看看《华严经》里面有婆罗门,婆罗门不是佛教,是现在的印度教,兴都教;有外道,外道就是其他的宗教,都用这个名词概括了。佛并没有教他放弃你的宗教来跟我学,这是什么?这是教人家不孝父母,哪有这种道理!佛教是教育,跟宗教没有抵触。

我在美国告诉我们这些邻居,他们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多,我们在那里建道场,道场建立之后,开幕前一天,我发请帖邀请我们这几条街的邻居,我们有茶会招待,接待他们来参观,告诉他们我们在这里做些什么,这些人很欢喜。我们说净土宗,我们供养是西方三圣。他问我:你们净土宗的宗旨是什么?我说:净土宗的教学,教给我们要学的,快乐,极乐世界快乐。他说这个我们要,他要快乐。无量寿,长寿,他说这个也要,他不想短命,他要长寿。第三个清净,他说这我们都要。我们这里学的就是学快乐、学无量寿、学清净,这是净土宗所标榜的。大家都很欢喜。我说那好,欢迎你们,我星期六特别给你开班,你到我这里来学佛法,就是学快乐、学清净、学无量寿,星期天你们到教堂去,你们学你们的宗教。佛教是教育,在学校有老师,在家有父母,那个宗教,上帝是你们的父,是你们的父母,是你们的主,在家有父母、有主,在学校有老师,不冲突!他们听了很高兴,星期六都来了,星期天上教堂。

这就是如果你不能够离开世俗的染污,五欲是染污,财色名食睡需不需要?需要,适可而止,不能在这里有贪心,你有贪心就错误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看释迦牟尼佛他是怎么教我们的?我给同学做了很多次报告,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天去拜访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方老师把佛教、佛经哲学介绍给我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就有这个缘分亲近大师,那时候我二十六岁。我就提出来,现在我知道佛教的好处,知道佛教的殊胜,请教大师,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的契入?年轻人性子急!章嘉大师看到我们性子急,他就用个方法来磨炼你,这都是教育。他听了之后,他眼睛看著我,眼睛看著我的眼睛,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不说。半个小时,心定下来了,为什么?等著他开口说话,这个教育我们一生当中从来没遇到过。

半个小时说一个字「有」,我就很注意听了,下头又没有了,他又不说话了。这一次时间没那么长,大概五分钟,五分钟之后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说话没有我这么快,他说话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说,说六个字。我能体会看破、放下。我接著就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这个停的时间就不长,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布施是放下。

以后我们契入大乘教之后才晓得,他老人家头一天给我讲的六个字,手段是放下,这是大乘佛教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最高的修学秘诀。看破是什么?智慧;放下,心就清净了。放下是属於戒定,看破是戒定慧三学。他要给我讲戒定慧三学,会把我那个初学的人讲糊涂了,这就是什么?真有智慧,善巧方便,立刻就能摄受人。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头一天教我看的书不是经典,叫我看《释迦谱》《释迦方志》。这是当时没有书,他告诉我,你去到寺庙找《大藏经》去抄。所以最初我学佛经典,抄经。这些佛的经书市面上买不到,都要到寺庙去借经来抄,经典又不能借出,只有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或者晚上下班没有事到寺庙去,可以去抄一、二个小时。

这是什么意思?你不是学佛吗?学佛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对他一无所知,对佛那种恭敬、敬仰的心生不出来。正如同你对你家里头历史渊源一无所知,你对你家里那个爱心生不起来,一样的道理;你对它了解得愈深刻,你真的自自然然会关怀它、会爱它。所以他给我指导的方法,你首先认识释迦牟尼佛,那是释迦牟尼佛传记,唐朝人写的,读了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世间人追求五欲,无所不用其极,释迦牟尼佛五欲全得到了,王子的身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他是一概具足,他舍掉了。十九岁离开家庭,寻师访道,他要为自己、为众生解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生老病死的问题,这是人生大事,这是真正叫离苦得乐。生老病死苦,再展开就是我们讲的八苦: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个苦怎样?苦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怎样能够离苦?离苦就得乐了,这是说佛他的动机。

他知道名利、五欲是苦的根本,要把这个舍掉,一生为我们做出示现,真正没有贪心,对於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确实没有一丝毫贪心,真的放下了。我们学佛,你要跟释迦牟尼佛学,你首先要把这个放下,为什么?这个东西不但障碍生死、障碍解脱,还障碍你开悟;你只要沾上这个东西,你这一生决定不能开悟。你学佛,你读经,你研究,我常做比喻来说,你读经,每天读经念佛有口无心。那就好像我们吃饭,你看到菜单,经书是菜单,你看到了,你认真的学习它,研究讨论,甚至於你还写的许多论文,说得天花乱坠,你没做到。那就好像菜端上桌了,你还没吃到,什么味道不知道,你得不到法喜,你还是喜怒哀乐,还是过世间人的生活,你不是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如果你把经教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你自己生活行为,那你这个菜就吃到了,你知道味道,你也得到养分,才真正得法益。你不能做到,那个东西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所以老师的指导关系太大了,首先教你认识,我对佛尊敬,那对於传佛教的这些大师怎么会不尊敬?敬法当然你就敬僧。我对於佛法是一无所知,我对於传法的师那个恭敬心怎么生得起来?所以现在这个承传失落了,不懂这些道理,真正善知识没有了,接引的方法都错了。所以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这五十五年学佛没走冤枉路,三个都是真善知识,这是谚语所谓可遇不可求。

看到释迦牟尼佛已经得五欲六尘的享受,他能够舍得那么干净,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思惟的。为什么他去过那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托钵的生活?佛提倡的是离苦得乐,我们看这个生活太苦了,这是离乐得苦。你看世间人说五欲是乐,地位是国王,在古时候讲「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向这个目标去追求,他得到了,放弃,去过那种那么苦的生活,我们读了之后,想好多天都想不通。想不通,这个问题放在那里,这就是佛法讲的疑情,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以后慢慢的契入经典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它里头有真乐。

这个乐使我们想到儒家的,你看从前儒家的大德常常讲「孔颜之乐」,儒家所希求的,但是很少人做到。为什么做不到?五欲六尘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所以他不能体会。你看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夫子对他赞叹;要是一般人过这个生活,「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天到晚高兴得不得了,快乐得不得了,过那样的生活。可是释迦牟尼佛过的生活比他那个还要苦,他还有陋巷可住,释迦牟尼佛树下一宿,而且树下还规定不能每天在那个树下,要常常换,为什么?对这个树下不起贪心。如果一棵大树阴凉,很好、很舒服,你对那起贪心,天天换地方。

跟他学的这些弟子,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弟子,跟释迦牟尼佛过同样生活,每天去托钵,托钵是方便为门。所以托钵的时候,不是说我们今天吃素,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教里头讲不杀生,所以我们要懂得,佛在外面托钵的时候不忌讳这些荤腥,是方便为门,不给大众添麻烦,你们吃什么就布施什么。

素食是中国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确实说过「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看了非常感动,於是他就素食。他是佛门的大护法,这个素食运动是他老人家提倡的。这个运动很快就展开,佛门里面响应,以后慢慢居士当中也响应。所以诸位要知道,佛教吃素只有中国,你到日本、韩国都没有,到那边生活就很不方便。但是现在他们也知道中国出家人吃素,所以特别给你准备素菜,素菜里头还有荤腥味道,那锅不干净。你要懂得他已经尽心尽力了,别找麻烦,这要晓得。素食确确实实有好处,对於身心健康是大有帮助。

我对於这个素食也是在二十六岁接触佛法不到半年我就选择素食,为什么?我明白了。我在学佛之前,我最喜欢、最尊敬的是伊斯兰教,所以今天我在国际上跟伊斯兰关系这么熟,是有渊源的。那个时候回教的书籍不多,我在学校念书,念初中的时候,我的同学是回教徒,我也到清真寺去听讲道,他们有一些刊物我看了很欢喜。到以后才晓得,中国伊斯兰里面有儒释道的文化在里头,跟外国伊斯兰不一样,中国伊斯兰里面讲的有五功五典。五功是《古兰经》所说的,五典没有;五典是中国的伦理,他把它加进去了。所以它里面已经融合儒释道的文化,我很喜欢它,它里面讲孝亲尊师,讲这些东西,伦理道德。

他们的饮食有选择,诸位都知道,他们不吃猪、不吃狗,外面一般人不晓得,糟蹋他们,实际上,他们的饮食选择是卫性,我们一般人饮食是卫生。生是生理,生理健康,性是性情,有很多食物有不好的性情,你吃了之后生理上会受影响。譬如我们佛门,佛禁止吃五辛,葱、蒜、韭菜这一类的是五辛。托钵,托钵就不管,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你选择的。可是一般佛都是教人不要吃这个,这是什么?性情不好,性质不好,生吃会动肝火,就是发脾气;如果你的性情不好,常常吃这些东西,那就常常会发脾气、会得罪人,所以你要懂得佛为什么禁止。熟吃这些食物,它容易帮助你产生荷尔蒙,引起性冲动,是这么个道理,《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那我们学佛的人要常常保持清净心,保持一个很良好的性情,所以对这个东西我们避免,不吃它,可是药用就除外,医药上需要用这个东西,可以的。所以条条戒都有开缘的,开遮持犯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不吃动物是保护慈悲心。所以伊斯兰教的食物,他懂得卫生、懂得卫性,保护良好的性情,很有道理。以后我看到佛教,佛教比它更完善,保护慈悲心,它保护三个,卫生、卫性又卫心,这个饮食才是圆满的。我搞清楚这个,一点都不迷信,我要选择最好的饮食,保护自己的身体,卫生、卫性、卫心,所以我好像接触佛法大概六个月,我就采取素食了。那时候我在公家机关上班,团体伙食也不错,他照顾很周到,我们吃素的,他单单给我们一种,吃素的人不多。所以要懂得为什么要舍,这个东西对我们身体很不好。

财要舍,为什么?贪财你就会造很多很多恶业。释迦牟尼佛一生为什么不建个道场?信徒们供养的,那大家晓得,像竹林精舍、只树给孤独园,供养的,你要看清楚,产权、主权还是他的,等於说什么?佛借用,我不用了,还给你,这是对的,真的没有财产;没有财产是没有牵挂、没有忧虑。对信徒里,没有人争执,没东西好争,你说你的心多清净!今天政府提倡的是心净、心安、心平,他就做到了,只要你有财产就有人争执,这个东西多麻烦,你就有忧虑、有牵挂,你要把这些道理参透,然后你才懂得我要怎么学习。

我这一生学佛五十五年了,二十六岁开始的,五十五年,讲经教学四十八年,我没有道场,我没有居住的地方。道场是别人的,居住地方借用的,刚才讲了,产权、所有权是别人的。我现在在香港住的地方是陈老太太的,她供养的,我无论住多少天,她都欢喜;我不住了,还给她,清净自在!不是我的。她的房子给我住,只给我一把钥匙,房子纳税什么,她的事情,我都不知道,连我们的水电、电话费都是她缴,一点心都不操。这是什么?佛教给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当年住竹林精舍、住只树给孤独园,就是这个性质,这可以接受。如果说这个房子送给我,那就害我了,为什么?我出了家她又给我一个家,我要操多少心?上当!你有苦了。

方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我一生感激他,指出这么一条好的道路。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他告诉我,我接受了。你一生不操心,没有一点操心的事情,那心多清净,心多快乐!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负担,身心都没有负担,所以真正解脱。每天干的事情,读经、教学,你说多快乐。一天到晚都是教学,一个人来跟我谈话都是教学,两个人谈话都是教学、都是劝导,名闻利养边都不沾。

近代我们看到一个榜样,这就是李老师常常要我学习的,学佛要找个榜样,近代他就教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真的像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好榜样,怎么学他?《文钞》在,现在出《全集》了,天天读他的书,天天听他教诲,把他老人家的教诲落实,这就对了。天天读就是天天跟他,我没有一天离开他。天天读经,没有离开佛,天天读《文钞》,没有离开老师,这里头乐趣多,五欲六尘之乐怎么能相比!

世间人迷恋在这个地方,所以『当愿众生,拔除欲箭』。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是外面的东西,非常不好的东西,能够引起你阿赖耶里面贪瞋痴慢烦恼习气。那里头有种子,有烦恼习气种子,外面这些东西是外缘,这是不善的缘,烦恼的缘。种子跟缘一结合就起现行,这个现行很痛苦,你不把这个东西拔除,你的心怎么会安?你怎么会清净?你怎么会平等?你要认真把它拔掉,然后你就体会到孔颜之乐,世尊之乐。世尊那么大的一个团体,大众之乐,这个乐是什么?《论语》里讲的一句话说得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不容易体会到。就像我刚才举例子,那个菜真正吃下去你才懂得那个味道,你没有吃下去你不懂,看到,不行。

现在搞佛学,佛学就是你看到,你没有尝到,古人所讲的「说食数宝」,自己没分。一定要契入,契入里头快乐就太多了,这个快乐说不出的,别人没有法子体会的。所以我契入境界之后,才懂得《论语》里头这句话,「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是落实,习是做到了,把你所学的东西全部都做到了,快乐!

诸位同学,我今天劝大家学《弟子规》《弟子规》如果学到是快乐无比。你自己快乐,你一家和睦,肯定你感化你一家人;如果你再能懂得佛法,你们一家人五欲是很难放得下的,你有家庭,要怎么样?淡化、减少,不可以太浓。要减少外缘,这个经文后面都讲到。譬如现在家家都有电视,电视的节目要选择,暴力、色情决定不看,那些重要、正面的东西可以看,像这些新闻东西少看。为什么?古人讲的「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的,你要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我有四十多年没有看过电视,没有听过广播,报纸杂志统统都不接触,四十多年,所以我的生活世界,人家问我:天下太平,没事。不知道,没事,天下太平。他们天天接触,一天到晚担心,那个日子过得很辛苦。我在吉隆坡马哈迪问我一句话也很有趣味,他说:你什么都不接触,什么都不看,你好像什么事都知道。我说:是,重要的事情我知道。怎么知道的?很多同学他们来告诉我的,所以我的消息从这得来的;同学们不告诉我,我不知道。但是告诉我的这分量很少,一个星期偶尔有那么几次,不会天天有的,有的时候一个星期一桩事都没有。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要郑重给诸位同学报告,请大家原谅,你们不要给我写信,我不回信,你们也不要给我打电话,我不听电话,你的心才能清净。你们到这个地方访问,我一定会接见你们,但是我接见的时间也有限。这就是你要常常自己保护自己的觉正净,你要对於这些外缘,不善的缘,你要知道怎样避免,包括自己饮食起居。

那我想想,现在这个饮食起居,说老实话,还是日中一食好,一个是省事,一个是对於身体健康有绝对的好处。医生给我检查,我身体什么毛病都没有,特别提出警告,他说:法师,你身体可不能进补,一补就坏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送补品给我,送那些补品,我都做礼物转送给别人,这个诸位要知道。我对於一般正常饮食之外的,我不吃零食,过去喝水,现在喝一点茶。可是茶叶就很多了,各个方面都送茶叶给我,茶叶也用不完,但是都可以做礼物转送给别人,生活非常简单。

一生我就做到名副其实,出家的时候师父给我起个法名叫「净空」,我常常想到,我清不清净?我是不是都空了?名实要相符;名实不相符,人家叫你名字叫骂你,为什么?你没做到。这个名字好!什么都要放下,放下才自在,放下智慧就现前。人智慧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平等的;为什么智慧有参差不齐?原因就是放下多少不一样。完全放不下的人,愚痴!没有智慧。可是世间人,他有福报,我们看得很清楚,没有智慧,他有福报,前世修的。连伊斯兰《古兰经》里头都讲「真主依前定创造万物」。真主造这个人,这个人一生享福,造那个人,那个人一生受罪,那真主的心不是太不公平?不是的,真主依前定,前定就是你过去生中造的业。过去生中造的善,真主造你就叫你享福;过去生中造的不善,那真主就叫你受罪。很有道理!这个说得我们真的是心服口服。真主又勉励我们,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跟佛说的没有两样。所以圣贤经典你仔细观察,矛盾的地方很少,融通的地方太多了,重要的这些观点里面都是融通的。

我常讲宗教是一家,所有宗教是一家人,我在日本告诉日本的宗教界这些人士,接触的都是一些寺庙的方丈、住持,都是很有地位的宗教领导人,我劝他们,佛教不同的宗派要和睦相处,一家人。日本有十三个宗派,每个宗派所依据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就好像一个父母养了十三个儿女,如果儿女不和,你说父母多伤心!我们这十三个宗派要彼此互相不往来,释迦牟尼佛天天流眼泪,你们知不知道?错了!兄弟要相亲相爱,要互助合作,我勉励他们。那对其他不同宗教?不同宗教,我讲都是我们的堂兄弟、表兄弟,要不要照顾?要照顾,怎么可以不往来?怎么可以排斥?你没有学得通。

我跟不同宗教往来,我告诉他们,我说我有理论的基础。基础是什么?我读你们的经,我比你们还认真,我展开圣经,我是虔诚的基督徒,我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我真学你们的,我对你们真尊敬,我才学到东西;如果说这是外道,参考它,你是皮毛都沾不到。我读《古兰经》,我是虔诚的穆斯林,跟读佛经绝对没有差别,我才能深入,我才能体会,我才能跟你们相处那么样融洽。你那个经典我会讲,我能讲得头头是道,我能讲得叫你也点头,你也生欢喜心。回教大学送我这个博士学位不是白送的。

真干,真学,然后才晓得世出世间法全是通的,中国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不但是佛门一切经通,所有宗教都通。为什么?《华严经》说得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万物,心现识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心性是一个,能变的性识也是一个,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有不通的道理!所以宇宙是和谐的,本来是和谐,星系是和谐的,地球是和谐的,万物是和谐的,为什么不和?迷了就不和,觉了就和谐,只是觉迷的关系。所以佛教教育、宗教教育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人只要觉悟了,人跟人的关系就会处得非常好,真正是相亲相爱,互相尊敬,互相合作,哪里会产生矛盾?

所以中国五千年的老祖宗聪明,真是圣人,就知道教学为先。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宗族,家庭教学为先,宗族教学为先,我们的社区教学为先,县市教学为先,国家教学为先,教学为先摆在第一。要求学生是要求从身做起,一定从自己做起,所以古圣先贤讲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学就是要求人人都懂得修身为本,天下太平,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华藏、极乐跟我们娑婆无二无别。你要晓得差别在哪里,无差别在哪里,搞清楚、搞明白。这个『究竟安隐』,华藏世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