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九讲) 2006/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注解第四个小段「对辨成例」,第四句「世同出世例,如上升楼阁,愿升正法楼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我们住在都市,现在的都市都是高楼,天天都有上下。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当我们上高楼,现在无论是走楼梯、无论是电梯都一样,你是不断的向上提升。这个时候,看到这个现象就要想到「当愿众生,升正法楼」。你看菩萨,那就是菩萨,念念不忘正法,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为什么他们不会迷失自己,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时时刻刻把正法忘掉,没有法子提升自己,总的来说,我们的警觉力量不够。
实在说处於现代的社会,如果没有相当的警觉,将来一定要吃亏,亏会吃得很大。但是现在人确实迷惑了,迷得太深,不知道眼前这个社会问题的严重。什么问题?疏忽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的教育就是教我们做人,教导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把关系搞清楚,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朋友的关系。除这四种关系之外,所有一切人全是朋友,四海之内皆朋友也;现在我们讲,全世界的人类都是朋友。朋友之间的往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诚信,真诚、守信,这是基本的原则。明了关系之后,就要教导我们怎样跟人相处,父子怎么相处,夫妇怎么相处,君臣、兄弟、朋友如何相处。明了之后都能落实,家和了,家和万事兴,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
今天胡主席提出「和谐世界」,你想想看,从哪里做起?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本身怎么做起?这个要智慧、要修养、要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通达之后,你就晓得怎样相处,就不会产生错误。圣人教人,那个灵感、智慧、方法从哪里来的?不是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我们知道圣人没有妄想,圣人不会作梦,因为他没有妄想。从哪里来的?从大自然的规律、运作、启示得来的,取法於自然的法则。大自然是和谐的,宇宙是和谐的,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相处本来是和谐的,从这里得到了启示。
不和是怎么产生的?不和是从我执产生的,执是执著,我们平常讲的自私自利,就不和了。每个人都自私自利,都为自己的利益,要去侵犯别人的利益,那怎么会和?损人利己,人人都有损人利己的念头,麻烦大了。我想占他的便宜,他想占我的便宜,你们诸位想想,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斗争,结果就战争,这就不和了,把宇宙的和谐破坏,地球的和谐也破坏了。这个病态很严重,现在整个地球上,这种病态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古圣先贤的教诲,每个宗教里面的经典,都教导我们彼此要和睦相处,彼此要互相谦让。别人缺乏的,我有的,一定要主动去帮助他,舍己为人,这是宇宙自然的法则,宇宙自然的法则就叫做道德。道德不是别的,道德是宇宙之间运作自然的现象;不道德就是违背自然现象,破坏和谐。佛在世间教导的时间长,所以教学的典籍非常丰富,特别是《华严经》。早年我初学的时候,方老师把这部经介绍给我,告诉我这是佛教的哲学概论。我跟他学哲学,佛教哲学概论就是这部经典。我刚才看了一下,我们今天讲到的是一四九九集,明天是一千五百集,我们一集是两个小时,明天是《华严经》第三千小时。三千小时应该可以入经文了,缘很殊胜。
这个经大,方方面面说得非常详细,尤其是这一品,跟《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这一类的,这一类叫行经。经典,古大德给我们分析有四种:教、理、行、果。有教经、有理经,讲理论的;行经,这是日常生活的;果经,那是讲果地上的境界。《华严》统统具足。这一部分、「梵行品」都是行经,我们学了之后,要落实在生活上,过普贤菩萨的生活,过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们每个同学认真努力来学习,改善我们生活的品质,改善我们许多错误的观念。学了之后要认真的忏悔,认真的改过,机会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不要轻易错过。要认真去学习,统统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上楼梯的时候,登上电梯的时候,要想到这一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听闻到正法,都能够年年月月提升他对正法的修学,这是「世同出世」,在世间就等同出世。实在讲,世出世间是一不是二,就看你用心。善用其心,世出世法是一;不善用其心,这就是二。文殊菩萨说得好,总的纲领就是要善用其心,心要用得正。善用其心总的来说,决定与大菩提心相应,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实,这是善用其心。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都要落实才行,不能够落实就是造罪业。
你看,真诚的反面是虚伪,清净的反面是染污。你有是非人我,你有贪瞋痴慢,你有名闻利养,染污!平等的反面是高下,总觉得自己比人高,总觉得别人不如我,贡高我慢,轻视别人;连人都轻视,何况这些动物、植物,没看在眼里。如果你要了解其中的因缘果报,我相信你一定会认真改过,果报太可怕了。你这种姿态,轻慢别人,目中无人,将来的果报是你被别人轻贱;换句话说,没有人瞧得起你,没有人尊敬你,永远处在卑下的地位。「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都是自己造作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没有一样是没有果报的,再轻微的一个念头,都逃不了果报。因是自己造的,果一定要自己受,没有人能够代替的。这些道理、事实,不但佛经上讲得很清楚,其他宗教典籍,世间很多书籍上都讲到,因果教育!
谚语常讲,佛门说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为什么不空?因为报应不空,我们常常讲三种: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循环就是报应,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一个真正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在这一生当中,绝对不跟一个众生结冤仇,那你就算是觉悟了。不但不跟人结怨,畜生都不可以结怨;不但畜生不能结怨,植物也不能结怨。你不要看植物好像是无所谓的,昨天陈晓旭居士在我们这儿听经,她今天回北京去了。她告诉我她家里出了一桩事情,是在前几年。有一天晚上,夫妻两个回到房间里面,感到房间磁场很不好,我们一般人讲,可能有鬼魂在里头,夫妻两个都感觉到。
她就说了,她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说如果真的有灵鬼在我房间里面,你就叫电灯闪几下。电灯怎么会闪几下?说了这个话,五分钟之后,电灯果然闪了几下,两个人都吓呆了。她说这怎么办?我们阴阳两界,没有法子沟通。她说这样好了,我晚上睡觉你托梦给我。那天晚上睡觉,真的梦到一群小孩求救,「求你救救我们,我们快要干死了,我们需要水,我们快要干死了」。还说了很多遍,「我是你们家里院子里面的草木」,地上小草,「我是你们家里院子里的草木」,说了好几遍,很慎重。
她第二天早晨醒过来之后,到院子一看,院子草枯了,大概很久没人浇水了。本来院子里头种的有花,她爸爸管理,爸爸天天浇花不浇草。你看草木,草木神是小孩,婴儿一样的。她看到这个样子,赶紧拿水在草地上来喷水。她爸爸在旁边说:那个不要管它,我们浇花,不要去浇草。她也不说。有这么回事情。这就是说明,草木是活的,有灵;不是草木,是有灵住在草木上。像小孩、婴儿死了之后,他不会选择大树,他就选择小草,选择花草。所以,草木之神,像树神,都是有灵附在这个树上。年代要是久了,他要不离开,还会作怪,他会变化。他住在那里他也修行,那到底是正法、邪法就很难说了。遇到正法的,太少了;遇到邪法的,都变成妖魔鬼怪,都是这一类。由此可知,草木我们都要尊敬,不要看它是小草。她跟我讲这个事情,她夫妻两个来跟我讲,不是假的,她不会编故事来骗我,是真的。
所以,佛戒经里头对出家人,「清净比丘,不踏生草」。草长得活活泼泼的,你不可以从它上面踏过。除非这个地方没有路,你必须要从这里经过,这行,这叫开缘;如果有路,你可不能走近路,你一定要绕著路走,你不可以踏草地。佛在戒经上教出家人,出家人应当学,在家人也应当学。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真诚恭敬,鬼神都恭敬我们;你要得到天地鬼神的尊敬,一般这些灾难你就很少遇到。所以对於一切人事物的诚敬,这是好的,这是很重要的,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也要愿一切众生有机缘遇到正法,时时刻刻提升修学的境界,我们的心量就拓开了,我们的嫉妒、障碍自然就化解了。
再看第五句,「以因同果例,如正出家时,愿同佛出家等」,这个「等」就是像这个例子,后面会很多。出家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佛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讲,「出」有四种,「家」也有四种,这个都要懂得。出有「身出心不出」,身出家了,念念还留恋五欲六尘的享受,还放不下名闻利养,身出家了,心没出,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心出身不出」,身在家,但是心出家,这是好的在家居士,如法修行。我们看《无量寿经》前面讲的「贤护等十六正士」,他们这些人心出身不出,在家的。维摩居士也给我们示现最好的榜样,心出身不出。维摩是佛的地位,他不是菩萨,他是佛。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学生,目犍连、舍利弗、迦叶这些大弟子们,见到维摩居士,都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的礼节完全相同。这是什么?做给我们看的。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示现的是在家佛,他们修证的境界完全相同,就是经上讲的「无上正等正觉」。他们的成就,怎么可以轻视?
在家修行有成就的人,同样的他能证阿罗汉果,他能证菩萨果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对於在家修行人不可以轻慢。很多出家人不懂得,特别是年轻初出家没有多久,这个衣服一穿上,以为就很了不起。在家居士都要对我恭敬,他自己贡高我慢,这造罪业。他不晓得在家居士当中有很多证果的人,修行开悟证果的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第二种。
第三种,「身心俱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样子,以及释迦牟尼佛当时这些弟子们,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都是身心都出。第四种,「身心都不出」。是哪一类人?在家的居士,这身心俱不出不是讲外面人,外面人不算,这是讲佛弟子,在家、出家的佛弟子,外面人不算。这种人他也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於受了菩萨戒,完全不懂,完全不能够受持。居士,身没出,对佛法的修学是一无所知,心也没出,身心都没有出。这是出四种。
家也有四种,第一种叫「田宅之家」。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你有房子、有田地,有土地、有房屋。你出家了,你把这个舍弃掉,这是世俗里头出家的概念。这个出家并不能了生死,也出不了三界,这是形象上的出家。这个家,这是第一种。第二种,「烦恼家」。烦恼是家,烦恼不断,你出不了六道轮回。烦恼是因,轮回是果,所以烦恼是家。烦恼放下,烦恼家出了,你田宅这个家没出,这在家居士,没出,不要紧,你把烦恼断了。那就是什么?心出身不出,他有成就。所以,烦恼家比田宅家重要多了。
第三个,「三界家」,就是六道。三界六道是家,真的是家。你看我们生生世世都在搞六道轮回,没能够出离,这是家,从果上说的;出烦恼家是从因上说的。最后一个,那高了,「出无明家」。出无明家是什么?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了。所以出无明家,最低的限度是《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用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发的什么心?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才是本性本善,完全回归到本善。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菩提心一发,你回归到佛性。我们讲得很多,十住菩萨跟究竟果位,无二无别,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无明习气还在,四十一个阶位是无明习气浅深不同,除这个之外,什么差别都没有。
所以和谐世界、平等世界在哪里?在华藏、在极乐世界。我们要想生华藏、生极乐世界,你就要懂得,和谐太重要了。首先要自己调整自己的身心和谐,从我做起!这个话我们在讲席里头应该说了上千遍以上,常常讲,常常提醒同学们。我每次提醒大家的时候,都提醒自己一次,所以自己很有受用,遍数太多,很有受用。决定要把自己内心,我们讲内心深处,对於人事物的对立的念头要放弃,这个念头是一切违背和谐的根源。别人跟我对立,那是他的事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我们没法子的;要求我对他不对立,我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也对立不起来。两个都对立才能对立得起来,一边不对立,像打拳一样,就打空了,你打出去没回应,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跟一切人不对立,跟一切事物也不对立,平等心、清净心就现前。只要不对立,给诸位说,跟一切众生怀疑的心没有了,不再怀疑。我们讲疑虑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冲突没有了,你说你多快乐!你想想看,这是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从这个地方能体会,你就能体会到颜回的乐趣、孔子的乐趣、诸佛菩萨的乐趣,你才能体会到一点。你要不能把内心深处对一切人事物对立这个念头放下,你体会不到,圣贤人的乐趣那个味道你体会不到。总得你自己放下,真正放下,你才能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你懂了。你要不入这个境界,给你讲解都听不懂,你都不晓得是怎么回事情,因为你自己内心里头有障碍。
所以,首先要把内心这个障碍化解掉,然后再帮助别人。如果他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也在这上做功夫,那就太好了,他境界提升得就快。他要不懂,根性很钝,烦恼习气很重,那怎么办?圣人教诲,持戒。持戒,中下根性的人很得利益;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也持戒。为什么?做给中下根人看的。不能说上上根人不持戒,中下根人看到:他不持戒,我为什么要持戒?所以佛都持戒。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符合戒律,就是说他圆圆满满统统做到了。你决定找不到他有一桩事情违背戒律,就是犯戒的,没有,大小戒律,决定找不到。他做样子给人看,这就叫做大慈大悲,示现的身教。身教要做到什么时候?没完的时候。为什么?众生没度尽,只要还有众生,他就要做这样子,做出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榜样就是持戒。做给别人看的,利益大众的,利益社会的,慈悲到极处!小小戒都不舍,慈悲到极处。
所以在过去,出家不容易,你想想看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无明家,真不容易;现前这个社会更难。如果只出形式之家,而烦恼习气一丝毫没有断,这个不好,这个果报很苦,也是谚语里面所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为什么?他出家了,修道了,为什么堕地狱?他没有真正能够如法修行。他什么罪名堕地狱?破坏佛道的形象,这个罪名就堕地狱。佛道是圣贤,你怎么可以把圣贤的形象破坏!今天学佛,出家,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在家,人家知道你是在家学佛的佛门弟子,如果你连三皈、五戒、十善都做不到,人家就会批评你,「你破戒,你作恶(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恶),学佛的人都作恶,这个佛何必要学它」。因为你作恶,人家批评是把整个佛教都带上,你就把整个佛法形象破坏。这个罪重,这个罪跟破和合僧的罪是相等的,阿鼻地狱。所以你何苦?出家,被人讥笑的机缘更多。在家,不认识,不晓得你是学佛的,他不怪你;他知道你是学佛的,他就会毁谤你。道理在这个地方。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印光老法师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不给人剃度,大慈大悲!你想为什么?剃一个,送一个到地狱,剃两个,送两个到地狱,祖师心地很清楚,不忍心!所以他只收在家弟子,给人传授三皈五戒。他老人家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传戒,为什么?传戒,受戒的人做不到,全都破戒,全都犯戒,这罪还得了!不做这些坏事。你看一生不做住持、不做当家,一生不盖庙,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榜样,我们应当要向他老人家学习;现在的话说,向他老人家看齐,看齐就是学习。他是我们的好榜样,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换句话说,就是在此时此处,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
这是一位高僧大德,在家的信徒多,供养多,所收一切供养自己没有享受,完全辗转替他做功德。做功德里面最殊胜的,所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这什么功德?印经。他把这些供养收集起来,成立个「弘化社」,苏州的弘化社是印祖弟子供养的钱建立的,就是佛经流通处。自己印书,印经书、印善书,到处结缘。在当时这是最好的方法,用这些书籍普度众生。在现在,除了书本之外,还有现在看到多的,有录音带、有CD、有VCD,这些东西比文字还方便。所以我们要懂得利用这些高科技,把正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这里头决定没有过失。你要是盖道场,末法时期,出家人如果名利心没有放下,身出心不出,他就会争夺庙产,争夺庙产破坏了佛教形象。祖师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不干这些事情。这都是我们要细心观察,细心体会,认真的学习。
最如法的道场,我们细心观察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居士供养的道场,大家熟知的,像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佛在这些地方讲了不少经,这个地方的财产是居士的,佛没有接受,不是说送给佛,佛没有接受,佛出家了。而是什么?借用,他们来提供讲经修行的场所,佛跟弟子们不用了,物归原主,是他们的。借来使用期间,还是他们的,房舍有损坏,需要修理,是他们的事情,佛跟这些出家人决定不闻不问,心地清净。以前这些老和尚给我们讲,佛陀在世,房子漏雨,他们就让一块,到干的地方去打坐。实在是不能住了,不能住就走,修缮房屋是房屋主人的事情。他们生活还是出去托钵,日中一食,过最简单的生活,保持身心清净、平等、慈悲,一丝毫都不染污。那是真正的出家,身心俱出,真的他们是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无明家。
阿罗汉出三界家,法身菩萨出无明家,初学的出烦恼家,烦恼逐步的断。我们的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少,你就一年比一年出一点了,这叫真干,这叫真功夫。绝对不是说你记诵多少经典,背诵多少经典,你会讲多少经典,你的烦恼没有断,一点用都没有。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六句,「舍伪归真例,如著璎珞,愿到真实处等」,这一类的例子。璎在古时候多半是戴帽子系在帽子两边的装饰;珞是佩在身上的,这璎珞,都是装饰品。世人都以这个为美,你看现在珠宝店里面,璎珞价钱都很高。这些东西都不实在,佛法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东西是真的?道德是真的。你戴著满身珠光宝气,人家看到对你很羡慕,你有那么多财富,实在说,不如自己修养道德。道德能感动人心,能够帮助人断恶修善,帮助人破迷开悟,这就是真实处。
真实处怎么落实?这一品经里头,一百四十一愿就是真实处,你要都能做到就落实了。这些年我们极力提倡的《弟子规》,《弟子规》是真实处。人,任何一个人,果然能够真正落实《弟子规》,给诸位说,这个人决定不堕三恶道。来生一定能够保人身。而且比这一生的生活会更殊胜,也就是说福报比这一生更大,这是一定道理的,因为《弟子规》就是伦理道德的落实。伦理道德不是空洞的,确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决定不能够忽略。首先,要把它念熟,能记得住。我们把它重新分段,总共有一百一十三条,有些一句就是一条,最多的有四句是一条、八句是一条,就是讲一桩事情,两句说一桩事情的比较多。一定要做到,这就是落实到真实处。
譬如我们下面一百四十一愿总共分为十段。第一段「菩萨在家」,在家修行的。不是初学,是菩萨,菩萨在家他才能发这么大的愿,跟《弟子规》里面「入则孝」二十四条很接近。把这个合起来看,就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去修。《弟子规》里面讲「父母呼,应勿缓」,在《华严》里面,诸菩萨他知道,「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他的境界跟别人不一样。《弟子规》里面讲的是你的生身父母叫你,你赶快要答应,你不能懈怠。可是大乘教里头,尤其《华严》,《华严》是一乘教。在过去也跟诸位介绍过,佛法里面,一乘经典只有三部,《华严》是一部,《法华》是一部,另外是《梵网经》。《梵网经》没有完全到中国来,到中国来只有一部分,就是《梵网经.心地戒品》两卷,这是属於一乘教。
一乘是什么?一乘是直接成佛,这个修学是以无上正等正觉为标准的,这是一乘教。如果是以正等正觉为标准的,这是大乘教;如果是以正觉为标准的,这叫小乘教。所以,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标准是正觉,我们称小乘;如果他是正等正觉,就是大乘;一乘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分就很容易清楚,你一点都不会迷惑。在大乘教里面,不要说是一乘,大乘教都是这样的,一切众生皆是父母。你看大乘菩萨戒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菩萨戒经里头;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人呼唤你,你都要答应,而且都要恭恭敬敬。在中国周朝,周文王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三千一百多年,周文王。我们在史书里面看到,文王的母亲(这没有话说,真是圣人)太任,怀孕的时候就胎教。怀孕的时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小心谨慎,决定没有负面的,就是不善的这些事情,她都远离。不善的,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口绝不说,影响胎儿。所以中国典籍上记载的,胎教,这是太任,生下来的小孩就是周文王。
书上记载,他出生的那天,有一只红色的鸟雀,赤雀,就是红色的一只鸟雀。口里面含著个像我们现在人讲卡片,鸟嘴里面含个卡片。这个鸟飞到周文王的家里面,含著个卡片,卡片留下来,鸟就飞走了。卡片上有字,所以大家说这是圣人出生的瑞相。卡片上写著什么字?第一句说「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还满长的。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就想到第一句,一切恭敬,你看普贤行愿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诸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但一切人,一切动物,连蚊虫、蚂蚁都有佛性,你都要对它礼敬。前面跟诸位报告了,树木花草都要对它礼敬,敬!敬的反面是懈怠,懈怠就是不恭敬。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敬超过我们的懈怠,大吉大利,果报是吉;如果反过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懈怠,马马虎虎,没有看得很重,没有一点点恭敬的意思,果报是灭,灭亡的灭。
在处事待人接物,下面两句说得好,「义」,道义,你的道义胜过你的欲望,别人就听你的,就服从你,你能够做一个领导人,秘诀就在此地。你道义看得很重,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看得很轻,你就是个很好的领导人。如果反过来,你把你的欲望看得很重,道义看得很轻,果报凶!那是吉利的反面,果报凶。凶到什么程度,就看你做得怎么样,严重的时候是众叛亲离,大家都不理你,没有人愿意跟你往来。为什么?你这个人没有道义,只是自私自利,谁愿意跟你往来?所以古人讲的瑞相,不迷信。
但是这个鸟含的这个,也是个红色的卡片,叫丹书,上面写的这些字。这是种传说,因为它太远,时间太远了。你看汉朝,《史记》是司马迁作的,司马迁距离周文王是一千多年,大概总是一千二百多年。所以有人说这个传说未必可靠,但是我们不去考证这些,我们觉得这个教诲重要,我们著重它的教诲。这个教诲里,敬太重要了。你看《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普贤行愿第一愿,「礼敬诸佛」;我们看佛门许多的忏仪,拜忏的,你看「一切恭敬」、「一心顶礼」,这个句子太多了。学佛、学圣、学贤,从哪里做起?从礼敬做起,对人、对事、对物要有敬意。敬意是真实的,不是虚伪的,所以诚敬。古人讲诚敬是入德之门,你怎样学习,怎样契入道德的境界?你要有诚有敬,诚於中,敬表现在外面,里面真诚,外面自然是恭敬的,这是应当要学习的,这是真实法。
下面这一句,「以人同法例,如见病人,愿离乖诤」。这一句在现代这个社会里头,我们要特别认真学习,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上疾病太多,各式各种的病都有。病从哪里来的?古人有句话说「病从口入」,你的饮食不小心,贪吃、好吃,吃出病出来。尤其是中国人,喜欢进补,进补不是每个人体质都适应。体质不适应,不能补,你常常补它,毛病就出来了。我在北京遇到刘大夫,刘大夫给我看过几次,一再提醒我,他说法师,你这个身体禁不得补,所有一切补品你都不能用。这也是好事情,为什么?正常!不需要进补是正常,不是因为你某个地方有亏欠、欠缺再要补充,不需要补。
所以,有许多同学送些补品给我,我不能不收,一定要收。不收他就不好意思了,一定要收。收了怎么办?自己又不能用,我作礼物转供养给别人,为他修福,辗转供养;有些老法师、大德居士他们需要,我就辗转供养了。这些在平日日常生活当中不能不注意,现在的饮食很值得人忧虑。我不看报纸,也没有订报纸,但是我们邻居有。早晨吃了早饭,出来的时候看到报纸还没有收进去,在门口,看了看一个大标题。说瓜子,百分之五十五的瓜子都有毒。让我们想到农历年快到了,年节应酬比较多,这些点心,瓜子、花生总是免不了的。百分之五十五的瓜子有毒,这瓜子还敢买吗?使我们联想到,所有的点心恐怕都靠不住。
现在做生意的人不像从前,从前做生意的人有道德,纵然为了赚钱,他不害人;现在人不一样,我赚你的钱,我还要害你的命,这个不得了。你吃了这些有毒素的东西,你就会得病,许多像癌症什么的,都从这儿来的,所以现在的饮食要特别小心。早年李老师在的时候,我在国外弘法,每次回去看他,他老人家都叮咛「不要在馆子里吃饭」。这句话至少说了总有十遍以上,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馆子里不干不净,容易生病。
说这个话都差不多在三十年之前,三十年前那个社会还稍微好一点,现在跟三十年前不一样了。使我们想到古人所讲的损人利己,这句话以前好像是说说,说得太过分了。现在这句话拿到现前的社会,那是完全正确。为自己的利益,不怕别人的伤害,即使他中毒送命了,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只要自己的利赚到了。你想你赚的利有几文钱?你一包瓜子卖几个钱?你叫人吃了得病,於心何忍!大概现在没有心了,所以他也就没有忍了;没有心是没有良心,这怎么得了!
我们看到这么一则新闻,就联想到,过年时候这些东西最好我们都不要,还是一杯清茶供养。古人讲的,「道人来到道人家,一炷清香一盏茶」,这样招待就可以了。我们要考虑到安全、健康,这个重要,这些小节不重要,要照顾大家的身体健康,身心健康,这个重要。所以我觉得过年我们送礼,王老先生印的一本《健康之道》,这个好,做礼物好;另外我们这边有个小册子《延寿药言》,还有个小本子《圣贤是教出来的》。我觉得这三样东西,我们今年过年做礼物送人,比什么都好。不要送点心这些东西,这个东西不太可靠,我们送这三本书,这个真的帮助人身心都健康。
见到病人,「愿离乖诤」,乖诤,乖是违背法度,诤是争论,这个对於身体最不健康。发脾气,佛门里面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过去我在新加坡,许哲居士告诉我,发一次脾气大概只有三、五分钟,三天都不能恢复,所以发脾气是最伤人的。你发一顿脾气,伤害别人,我常常讲只有三分,伤害别人;自己?对自己的伤害是七分。谁愿意发脾气?愚痴人!聪明人不干这个傻事。你对别人伤害少,对自己伤害太大了。这个道理你不懂,最伤害身体的就是发怒。又何况常常发怒的人,种地狱因,地狱第一个业因就是瞋恚。贪欲堕饿鬼,愚痴堕畜生,瞋恚堕地狱。所以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堕三途,常常保持心平气和,这就是修养。
办事、对待人,不一定用发脾气才能把事情办好,太少了。真正是个好的领导人,他对他的部属,严厉里面有温厚,让这些部下对你有敬畏。严厉,怕你,又非常感谢你,又非常欢喜你,你就成功了。一味的威严,常常严格要求,动不动就发脾气,你的部属虽然怕你,心不服。这就是《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要从理去服人。理是什么?爱护。
我在年轻时候,也在政府机关上过班,工作量并不多,事情办完之后看看报纸、看看书。有一天我看到我们那个靠背椅,我就往后倒,椅子前面两只脚就起来了,我们觉得躺在那里很舒服。我的长官从背后来了,拍拍我的肩膀,我一看到他,我就立刻站起来。一句责备没有,告诉我:你这样坐,椅子容易坐坏,如果椅子腿坏了,你就要摔跤。一种关爱的口吻,我一生这个毛病改过来了,从此以后再没有这种坐的姿态了。因为你一想坐这个姿态,立刻就想到他那种爱护你的劝告。成功了!所以不必要马上拍著桌子,瞪著眼,把你教训一顿;他要是教训我一顿,他走了之后,我还是一样翘起来。为什么?不服!所以一个成功的领导人有他的道理。这些地方我们亲身经历的,就从这里学到了。待人总是厚道,常常关爱,关心、爱护,让人家心服口服。
所以乖诤是致病的根源,这个致不是对治,就是带给你疾病的根源。贪瞋痴叫三毒,内有三毒,外有感染,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内里面三毒除去了,外面虽然有病毒,你不容易感染到。今年世界卫生机构都发表,今年冬天可能有瘟疫,禽流感,估计是很严重。因为从今年的冬季到明年春季,在中国医学里头也有这种说法,冬瘟跟春瘟连在一起,就非常严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感染会超过一亿人,全世界,死亡率二分之一;换句话说,这个瘟疫死的人是超过五千万。
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惊慌!我就告诉他,惊慌就错了。为什么?你一定会感染。为什么?佛经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瘟疫还没有发作,你天天在想,被你想成了,错了。我们要想佛,要想佛陀的教诲,不要去想病。纵然病在我们这个地区爆发了,不去想它,你就不会感染。你相信佛的话,「一切法从心想生」,决定不恐怖、不畏惧。得到,二分之一,还有二分之一不会死亡,还可以能医得好的;只要不惊不怖,保持著心平气和,就不会受感染。
感染里面,重要的还是在饮食。如果从因果上来讲,杀业太重!吃肉的容易感染,吃素的不容易感染。为什么?长年素食,跟这些动物不结冤仇。这种瘟疫,说老实话,还是这些动物它们那些,佛法讲神识,世间讲灵魂,动物的灵魂它来报仇,它来报怨,它死得不甘心不情愿,这从因果上来看。所以采取素食,那就好多了。
第八句,「以境成行例,如见涌泉,愿善根无尽等」,这是第八个例子。你在境界里,看到这个境界,回光返照,成就你的功行,你的功夫。举个例子,你看到泉水,泉水从地下慢慢往外面涌,涌泉。看到这个境界,想到自己,想到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善根就像涌泉一样,不断的往外面显露,不断的增长,善根无尽!所以大乘菩萨,他到哪里学?佛法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是佛法。涌泉是水,地下水,地下水是干净的,没有染污的。泉水要是多的话,往往形成一个小池塘;如果在高处,会造成小瀑布往下流,常年不断。它是活水,往往在冬天的时候它也不结冰,因为地下是热的,它有温度。你看到这个自然现象,就想到一切众生都有善根。善根就像心地里的泉水一样,希望它也像外面泉水,永无间断的向外流露,成就一切善法。所以会学,六根六尘统统是教材。这就叫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真正《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人事物,你接触的时候都能够感受,你都懂得善用其心。见到什么都能回光返照,都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都能够让自己的善根发现。
第九句,「以妄归真例,如见婆罗门,愿离恶等」。古时候的婆罗门教,就是现在兴都教的前身,现在不叫婆罗门,现在叫兴都教。我跟他们往来也很密切。在佛教里面说,他们也实在是了不起,最早讲六道轮回是他们说的。他们的历史说是有一万多年,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所以没有详实的记载,代代相传,相传一万多年。在世界上一般学术界,承认它是八千五百年,八千五百年也比佛教的历史早五千年;佛教,世界上承认是两千五百年,所以它比佛教的历史久。
他们修定,修世间禅定,所以他出不了六道。但是他们的定功可以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的顶头。他到那里去再不能向上提升了,於是误会把那个地方当作究竟涅盘,这就是错误;在佛法讲,他把它当作究竟的佛果。但是他是定功支持他的,这个定深。八万大劫之后,他的定力失掉,失掉之后他就往下堕落。这时候他就毁谤圣贤,认为古圣先贤讲有一种大涅盘,不生不灭,我已经证得,为什么还有生灭?古圣先贤的话靠不住,假的,不是真的。这就是妄语,大妄语,毁谤正法,所以多半是堕落在阿鼻地狱。这叫「爬得高,摔得重」,爬到最高,摔下来是堕在地狱。所以佛称它不是善法,还是属於恶法,因为结果还是堕落。
六道是他们发现的,虽发现,正是中国人所说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怎么形成的?有没有能够出离六道的?这他完全不知道。到佛出现於世的时候,才把所以然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三界二十八层天,每一层天的业因果报佛都说清楚,所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层,色界十八层,无色界四层,二十八层天。修学,欲界天修十善业道,上品十善。欲界有六层天,上面四层,这是讲欲界的上面四层,还要修定,定没修成功,叫做未到定。当然也一层比一层深,好像考试一样,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三十分,不及格,叫未到定。未到定里头也有浅深,夜摩天是最浅的,再深一点是兜率,再深一点是化乐,再就是他化自在天。往上去,定就及格了,分数就满了,满了是超越欲界,到色界去了。
所以色界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个阶级。四空天也是修定,也是四个等级,合起来叫八定。四禅单独讲色界天,八定是色界跟无色界统统合起来讲;不是说四禅外面有个八定,八定里头包括四禅,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不是真实的,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这个地方讲「以妄归真」,婆罗门把四禅八定当作真实;佛说这不是真实,这个没有出六道。真实还要再往上修,第九定,佛学名词上叫「九次第定」,那个就超越六道,阿罗汉所证的。阿罗汉所证得的是九次第定,八定再往上去就出了三界,那就是真实的。所以见到婆罗门,就要想到我要修真实法。我不要修到最高的还要往下坠落,依旧搞轮回,这个就错了,我们真的要修上上乘法。
可是依修定这个方法,实在讲哪个法门都修定,我们念佛法门也是修定。八万四千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统统是修定,如果不是修定,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总的原则、纲领,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开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成就了。所以佛绝对没有离开三学,我们离开三学想成就,这不是佛法,这是邪门外道,在佛法叫「门内外」;表面看起来它是佛事,但是里面修学的不是的,跟戒定慧三学相违背。这个都不能不懂,因为在末法时期,这种现象愈来愈普遍,我们总得要清楚、要明了。
学佛决定从持戒入门,你就没错。持戒一定要从《弟子规》下手,《弟子规》是戒律,规矩!不可以不学,这是基本的基本。我们今天戒律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因为没有《弟子规》,有《弟子规》,学戒律不难。所以《佛藏经》里面,《佛藏经》是一部经的名称,不是佛的《大藏经》,它的名称就叫《佛藏经》。《佛藏经》里面,世尊说了这么一句话,「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就是教给我们,学佛不可以躐等,一步一步向上提升,这就对了。
中国从唐中叶以后,不学小乘了。不学小乘,学大乘能成就?能,凭什么?凭儒。所以过去中国人,无论出家、在家,都念孔子书。有儒家的基础,有道家的基础,儒跟道的基础代替了小乘。今天我们讲儒家的根,儒家的根就是《弟子规》,所以我们选择这个基础的基础做为我们的根本。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十善业道,再从十善业道的基础上,三皈五戒就没有问题了。再往上去就可以进入出家的沙弥戒,沙弥戒再往上是比丘戒,一步一步往上去。
今天我们没有《弟子规》的学习,什么都落空,一样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在这里用功下手的。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不但是出家学佛不能成就,在家也不能成就,这个不可以不知道,顶多学佛只修一点人间福报而已。再说真实话,福报是修了,未必在人间享。如果你没有十善、五戒,你所修的福,可能到畜生道去享,饿鬼道去享,还有魔道,会到这些妖魔鬼怪里面去享福,这就错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