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二讲)  20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2

诸位同学,大家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文殊菩萨答,长行第二段看起。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於诸佛法心无所碍。】

我们就读到这个地方,这句是总说,非常重要。清凉大师注得很简单,我们昨天也很认真的学习过。佛法总的来说,《华严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些重要的教诲,我们要常常记住,要常常在境界当中提起,做为我们观照的依据。六祖在《坛经》里面说,一切万法从自性生,自性就是自心,自己的真心,自心就是真佛。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迷失了真心,正如世尊在《楞严经》上对大众的开示,佛给我们说真心跟妄心。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根本,就是我们用的攀缘心,把攀缘心当作真心,不善用心。

什么叫攀缘心?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攀缘心,《楞严》里面的正说,就是心意识,阿赖耶、末那、前六识,合起来讲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的众生都把这个当作真心,六道众生完全不觉,四圣法界虽然觉,还是用它。为什么?用成习惯了,无量劫来都用它,知道它是妄心,还是没有办法把它放弃,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习气,习惯。但是觉悟之后用得正,他用的不邪。六道凡夫,我们要从相上来说,大家就明白。然后想想看,我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用这个心?不善心,这个不善就是跟善心恰恰相反。佛讲的这个善、不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身三,口四,意三,这一句是总说。

四圣法界的人,他用的是善心。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用的是善心。上上品善心与六度、与慈悲喜舍相应,所以他虽然不是真佛,他是相似佛,很像!六道凡夫用的就是不善心。像我们欲界,欲界往下看,这也是六道,我们有嫉害心,有意无意伤害众生;有邪迷心,迷惑颠倒。这都是什么?不善用心,有恶毒心,现在在社会上愈来愈多。嫉妒,我们有没有?这个要常常去反省。有没有邪迷?有没有害众生的念头?伤害众生的念头?或者是无意,无意还是用心。有没有嫉妒?有没有谄谀巴结人?有没有严重的我执?念念总是为自己著想,这个现在在世界上很普遍,我们一般人讲自私自利。有没有狂妄心?有没有轻人心?看轻别人,贡高傲慢。这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佛教凡夫修行,不善的心要去掉,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先去不善。先去不善第一个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就是远离十恶;然后再远离邪见,邪思、邪语。与伦理道德、善因善果完全相违背的统统要远离,佛经上讲的八种邪,这样我们才把不善舍掉了。不善舍掉之后,放下之后,自然就是善的。学佛的人最重要的,佛在经上千言万语常常提示,要常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不见他人过,你就不生烦恼。常见自己过,给诸位说,那就叫开悟,悟个什么?自己有过失,过失把它改过来,那就叫修行,就叫『善用其心』。

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注解,说了一句,说得很好,他说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什么叫胜?胜是独尊的意思。什么叫妙?离相,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妙!你的心才真正回到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心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就变成妄心,带著这三样东西是妄心,六道凡夫这三样统统带了,全都有,妄想分别执著。四圣法界里面的人,阿罗汉以上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执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见思烦恼断了!可是尘沙、无明没断,也就是说他还有妄想,还有分别;没有执著,轻了很多,所以他们脱离六道,不再搞六道轮回。虽脱离六道,没有脱离十法界。为什么?心还不够清净。再努力把分别也断掉,於一切法都不分别,你要问为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分别它干什么?

不分别,心是定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那是照见。所以性宗的功夫也是三个阶层,最初是观照,观照是最浅的离相,不再执著;第二个阶段是照住,照住是得定;第三个阶段是照见,《般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菩萨!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照住;到菩萨,照见了,照见他才能破无明,也就是妄想也放下了,妄想一放下就脱离十法界。善用其心,所以他能够获一切殊胜微妙的功德。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完全依照本经,落实在本经上,就讲得非常具体。「言善用者,即后历缘巧愿,触境入玄,如上所辨」。这是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特别是应化在六道,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机说法。佛、菩萨没有身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相没有,念头也没有,真的叫一念不生。《金刚经》后半部讲「无我见」,这个见就是见解,就是念头;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连念头都没有,不要说相了。但是他有能力,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诸位也许看过观世音菩萨变相图,你看到五百观音,观音菩萨的化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五百个身相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再跟诸位说清楚、说明白一点,观世音菩萨在十法界化身无数亿!绝对没有两个相同的。你说为什么?业感不一样!业感不相同,应化当然就不一样。这个事情如果我们细心去思惟、观察,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里头,你看到现在十年了,几十万次的实验,水的结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有相似的,没有绝对相同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一个人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为我们示现,观音菩萨的相随著我们心的感,我们有感,他有应。我们的感念念有变化,他的应身也是念念有变化,妙极了,真正是不可思议!现身如是,说法亦如是,应机而说,见到的人、听到的人,没有不得利益。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懂。

所以清凉大师的注解虽然不长,确实提醒我们,我们一个人在世间,最重要的是心正,心正则万德攸归,最重要的。心要正,心要清净,心可不能染污;不染污,决定要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说这个话容易,具体来做可不是简单事情。为什么?无量劫来那个习气、习染太重了,真的要从看破、从放下入门。看破、放下最重要的你要能够舍,你不能舍可不行,舍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布施。欢喜舍,可以舍己为人,这是菩萨;绝对不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罪过重了。损人利己是恶业,里面杀盗淫妄统统具足,这个造业重。眼前也许你以为得了点甜头,后来的果报可麻烦了,真是要吃大亏,要受大苦。多读佛经就明白了,佛对一切众生没有一句话是妄语,句句都是真实话。所以,心不能不正。

正的标准,清净的标准,清净是离相,标准。对正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初入门,最低的标准就是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标准。现在我们勉励同学们从《弟子规》下手,从《弟子规》入门。《弟子规》落实了,十善业道就不难,你真正可以做到。十善业道能做到,三皈五戒就落实,那就不是假的,真的了。真的受了三皈五戒,那恭喜你,你看戒经上(这佛说的,当然不是假话),受五戒,有二十五位护戒神保佑你;受三皈,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保佑你,你无论在哪个地方不会遭难。真正三皈五戒,不是像现在的受戒,只有形式,没有实质,那个护法神不来的。

你说三皈里面第一条,我们用《六祖坛经》里面话来说,六祖大师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用觉正净,他不讲佛法僧,觉正净就是佛法僧,讲佛法僧你不懂!佛是什么?佛就是觉,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这样换这么一句话来讲,我们好像清楚多了。你起心动念要依觉正净,觉正净的反面是迷邪染,那我们就知道了,迷邪染是不善用心,觉正净是善用其心。你看佛多慈悲,你一入佛门,他就把这个最高的修学纲领,永恒不变的东西,就给你了。给你怎么样?你没有能接受。你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你还是迷邪染。这就是什么?给了你,你没有接受,没用上。接受了没用上,不得利益,这个不能不知道。

然后觉正净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律仪,在戒律、在威仪。觉正净落实得非常具体,落实在日常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不离觉正净,真正三皈。所以三皈依,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说三皈依好比你出去旅行坐火车。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台北,从台北到高雄,你坐火车,三皈依好比是什么?车票。你拿到这张车票,好好的要保持著,路上时时要查票,一直到终点站,这张票交回去。这就是说明,从上车一直到终点站下车,这张票不能离开。在佛法里头,初发心是你买这张票,到究竟果位,你证得究竟圆满佛,那是终点站。然后老人家告诉我,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还是要遵守三皈依,何况我们初学!念念不离觉正净,善用其心。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这就是胜妙功夫。

再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讲这个胜妙功德,「显所成德」,善用其心他成就的功德,为我们显示出来。底下就分两段,这是总,下面是别,所以有总、有别。「谓一切胜妙功德,皆因用心,一百一十门德,何足难就」。一百一十门德,实际上下面的偈子是一百四十一,这里说了个总数,下面会说得很清楚。何足难就,就是不难,容易做到,只要你善用其心,这一百四十一条你可以做得到。这一百四十一条是普贤菩萨所修的,从初学到等觉都不离开,真的就像坐火车那张火车票一样。

下面,「可谓一言蔽诸,胜谓独尊,妙谓离相」,这是解释胜妙功德。尊指什么?善用其心。妙,离相就成就真实功德,与心性,或者我们说与法性,完全相应。下面还有个解释,「又德无不备云胜,障无不尽名妙」,这个解释也非常之好。德是功德,圆满功德,无一不备,那真的是无比的殊胜。障就是烦恼,一般讲的见思、尘沙、无明,《华严》上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统统尽了,这是妙!这一句是总说,「此之总句,亦即酬上十种三业之总句也」,这是菩萨问的总问。前面我们读过,智首菩萨提问的第一段,第一段十个云何,「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一直到第十「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一口气就问了十个云何,十个云何全是身语意业。文殊菩萨在此地答覆,「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就是答覆前面这个总问的。

下面,『於诸佛法心无所碍者』,这是别名。文有九句,「於诸佛下九句,别显,句虽有九,义亦有十,如次酬上十段之德」。句是有九,意思是有十,因为里头有一句「断一切恶,具足众善」,这句是两个意思,「断一切恶」是一个意思,「具足众善」是一个意思。所以从意思上讲还是十句,这个我们把它指出来。然后看下面的注解,「於诸佛法心无所碍者」,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他说这就是第一,「即初第一,堪传法器德,念慧觉悟皆具足故」,这个人是法器,具足承传大法的条件。念慧就是五根、五力。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说个念、说个慧,就统统包括了。佛法里常讲善根福德,他具足正念,具足正慧,具足正觉,「皆具足故」,於诸佛法没有障碍,这句话意思很深。我们学佛法是不是需要学很多?你说要不要?你如果这句话听懂了,你就明白,不需要,八万四千法门,一门就行了。为什么?一门要具足念慧觉悟,就没有障碍了,八万四千法门全都通了。

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就怕你不通!八万四千法门,或者说无量法门,是一个根,一个本,只要你深入到根本,不就全都贯通了。好像一棵大树,枝叶繁茂,这个大树很大。每一片叶就像每个法门一样,看起来好像不相干,如果你循著这个叶,叶是从树梢生的,树梢是从树枝,树枝是从树干,树干再往下面去就找到本,找到根。找到根,这一树所有树叶是不是都是这一根生的?你就全通了!学一部经,还没有能通一切经,是你深入的程度不够。所以任何一个法门,给诸位说,都能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八万四千法门是方法,不同的方法,修什么?统统都是修明心见性,统统都是修觉正净。

我们讲经讲了这么多年,常常提醒同学们,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我们起步,到最后只剩三门。好像我们到达目的地,从四面八方来的,现在到达目的地,目的地是个大讲堂。大讲堂有三个门,觉门、正门、净门,三个门,走进去之后都一样。在外面是三门,进去的时候,三个门就没有了,觉正净就没有了;没进去的时候有,进去没有了。觉正净一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不止八万四千。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懂得古人所讲的话有道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各人根性不相同。你修哪个法门?一定修你欢喜的,你爱好的,你的程度又恰好,不会感觉得太困难,容易修!各人的根性不相同,各人爱好不一样,像吃东西,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各人口味不一样。佛很慈悲,你喜欢什么就给你什么,决定都能够通达,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所以达到一定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什么?心无罣碍,无论学哪个法门,善用其心。或者是修到觉而不迷,只要觉而不迷,当然他就正知正见,当然他就心地清净。一个觉拿到,正也有了,净也有了,统统都有了,他还有什么罣碍?学教的人真正得到了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就不会迷,正知正见也不会染污。咱们念佛人是修清净心,不是从觉门,不是从正门,是从净门,心地清净。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通了!《楞严经》上讲的「净极光通达」!放光了,什么都通了。自自然然觉悟,自自然然正知正见,所以一入一切入,於诸佛法心无所碍,这个人是法器。佛传法给谁?当然传给这个人。佛不是有私心,而是这个人已经契入佛的境界,佛的传人,这个我们要懂得。所以我们都希望做佛的传人,佛的传人是什么?后补佛,等觉菩萨。

释迦牟尼佛的传人是弥勒菩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传人是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佛教传到中国来将近两千年了,各个宗派都由祖师代代相传。大概在过去相传,传法都还有相当条件,修、学、证果。现在佛法为什么衰?衰就衰在现在传法不讲条件。只要你跟我出家,跟的时间久了,将来就传给你。至於你是不是有修?是不是有学?现在不谈了;只要你能够把庙照顾好,把家看好,信徒能抓住,老和尚心里生欢喜。佛法衰,衰在这个地方。

从前不是这样的,从前要真学、真修,要有修、有证,纵然不能证,也得开悟。悟里头有大悟小悟,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彻悟,彻悟就是证果。没有到那个程度,大悟是有,没彻,什么原因?放下得不够。但是多少放了一些,比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强多了;也就是说,那个不善的心虽然没有断,但是很淡薄了,到这个境界了,很淡薄。虽然烦恼会起来,但是烦恼一现行立刻有能力把它止住,不让它继续增长,他有这个能力。这就是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觉得快,所以他有能力伏烦恼,虽然断不了,有能力伏住。而且是快速的伏住,第一念烦恼起了,第二念就伏住;功夫差一点的,第三念、第四念伏住;再差一点,第五念、第六念、第七念伏住了,比我们一般凡人强多了。

世间读书有修养的人脾气发了,发完之后没事,这个人有修养。那是什么?发完之后,他就能控制,他就恢复正常。这种功夫的人我们常常见到,念头才一起,不到十个念头他就伏住,那是高明的功夫。我们一般凡人粗心大意,就不太容易发觉。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请坐。接著请看经文的第二句:

【住去来今诸佛之道。】

『住』是安住,『去』是过去,『来』是未来,『今』是现在,这就是三世诸佛。心常常安住在三世诸佛之道。三世诸佛之道,初学的同学也许觉得有问题。过去佛,佛已经不在世,已经灭了,世界也经历成住坏空;换句话说,过去诸佛的遗迹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未来佛还没有来。实际上,我们心安住只能安住在现在佛之道,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可是世尊告诉我们,佛佛道同,今佛不异古佛,今佛也不异未来佛。所以一尊佛他所传的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没有两样,都是相同的,叫佛佛道同。为什么?真理只有一个。我们今天看到法门虽然多,到最后是同一个根,同一个源头,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道。

我们的心如何具体的安住?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住去来今诸佛之道,即上成就众慧,三世诸佛,唯以佛慧为所乘故」。前面第一个,「堪传法器德」,第二句「成就众慧德」,我们就很清楚,决定不能离开佛的教诲,离开佛的教诲就错了。我们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就是接受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诲,佛佛道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些年来,我们跟世界上许多不同宗教交往,我们从自己修学当中体验,特别是大乘教里头,整个宇宙,一切万物,同一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佛法讲的法性、自性、真心。你看佛常常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这几句重要,这是根本的根本。

一切万物既然是自性所现的,自性是一切万物之理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能,无量相好,这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不是修来的。这桩事情被江本胜博士用水实验证明出来。所以我对他的实验很重视,也非常赞叹,证明万物就是法性。法性为什么变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心想。所以佛也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一切法是讲宇宙之间森罗万象。为什么会变现?从心想生。所以,佛在大经上才说「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说三世,你就要记住,包括有我、有你、有他在其中。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三世诸佛是你、我、他都在其中,我们都是,没有一个例外的。不但我们人包括在里头,所有一切动物,九法界的众生,全都包括在里头,共同一法身。前面我们读过,「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经文上读过的。

所以不同的宗教,他们所奉的不同的神明,其实是一个真神。说一个真神,大家都能接受。真神变现无量无边的化身,做各个宗教的创始人,各个族群的创始人。这个说法一直到现在,还没人反对。原先我总以为会有人反对,要有一番辩论,结果没有。大家听了都能会心的微笑,都能接受。所以我就讲,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徒,不管你信哪个教,我们统统都是一家人。我这里供释迦牟尼,你那里供耶稣,他那里供穆罕默德,都是一个神,一个神的分身,一个神的化身。一个神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里面,他是怎样教导众生。我们多接触、多看,恍然大悟,明白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应以什么法教就用什么法,这里头没有障碍,没有隔阂,成就众慧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看到后面一句,「三世诸佛,唯以佛慧为所乘故」,这就是我们一定不能够离开佛教的经典,我们要依靠经典。经典就像划船一样,我们要乘这个船才能到彼岸,不能离开这个船。经天天要读,经典里面选个几种自己爱好的、喜欢的,一生受持,不要改变。从你读经、念佛,念到心专一,一心不乱了,就得定,就开慧。慧开了之后,全都通了,就没有障碍。第三句: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

清凉大师注解里说,「即上具道因缘,成就种性欲乐方便,常以众生为所缘故」。『随众生住』,这是菩萨,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恒不舍离』,不舍一人。有一个众生缘成熟了,缘虽然有浅深不同,只要有缘。什么叫做缘?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他能证,这四个字缘浅深不同。能信,浅;能解,深一层了;能行,更深一层;能证,成熟了,圆满了。所以只要能信,佛菩萨都不舍离,一定来帮助他做增上缘,来帮他提升。

不能信的?不能信的,佛也不舍弃他,给他种善根,阿赖耶识里头给他种佛的种子。这个我们都得要晓得,种种子。你像世间人不相信的,看到出家人,「这是佛教」,有意无意阿赖耶里面佛的种子种下去了。这是什么?你叫他学佛他不相信,但是他知道有佛;看到佛像,听到念佛的声音,偶尔有心无心还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他不相信。阿赖耶里头已经有种子。从这个地方看,这叫大慈大悲。无缘之人给他下种,有种子之人帮他提升,这是具道因缘;具足入道的因缘,成就佛种子,成就种性。

欲乐是他的爱好,大乘教里头十个宗派,为什么有十个宗派?众生欲乐不相同,所以佛菩萨就开方便法。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现在话,就是最恰当的方法,最适合他爱好的方法。喜欢参禅的,有禅宗;喜欢学教的,有华严、有法华、有三论、有唯识,随你去挑选;喜欢念佛的,有净土;喜欢经咒的,有密宗。各人爱好不相同,哪一种方便,接引哪一类的众生。这就是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第四句:

【如诸法相。悉能通达。】

这个就是「十善巧,义无惑也」。前面给诸位做过报告,现在我们把名称念一念就行了。第一个是「蕴善巧」,五蕴。第二个是「处善巧」,十二处。第三个是「界善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第四个「缘起善巧」,讲的十二因缘。第五「处非处善巧」,这是讲因果,善因得善果,是处;恶因得善果,非处;善因得恶果,也是非处。为什么?因果不相应。善因一定是善果,恶因决定是恶报,这是处!是处,一点都不错。第六「根善巧」,这个根就是讲的五根,信等五根,上一次跟诸位讲过,总为二十二根。第七「世善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第八是「谛善巧」,四谛,阿罗汉所修的。这是世出世间的因果,苦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天台大师有藏通别圆四种说法,四种四谛,这个要知道,那就是把所有一切佛法都包括了。第九「乘善巧」,二乘、三乘、五乘,都是佛教化众生善巧方便。最后一条是「有为无为善巧」

对於这十种善巧的大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如诸法相,悉能通达』,就是通达佛法里头所运用的方便门;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善巧就是方便门。无量无边方便门,十种善巧是略说,简单的介绍一下。第五跟第六是一句,但它有两个意思,第五:

【断一切恶。】

「即七觉三空,拣择弃恶,无越此故」,这也是举个例子,七觉支,三空就是讲的人我空、法我空、人法俱空,皆不可得。现在科学家也给我们做了证明,这都是举例来说明,让我们能够选择正法,远离邪法;选择善法,远离恶法;选择真实,舍弃虚伪。这个要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切法要舍。取什么?取无为法,纯净纯善的心性,这是真的。心现识变,能现的心是真的,所现的万法是假的。你在一切万法上不要起妄想分别执著,所现的一切法没有障碍。性相无碍,性不碍相的现起,相不碍性的寂灭,无障碍法!障碍在哪里?障碍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有这个东西就有障碍,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障碍。所以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

如果你有福报,真有感应,因为你真想学,真想契入,诸佛菩萨会帮你忙,会给你做增上缘,这都要懂。到真正舍干净了,於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性德就往外透露,就逐渐圆满。所以这个拣择,取善断恶,佛家那些方法巧妙极了。第六:

【具足众善。】

恶的要去掉,善的要具足。大师在此地讲的,「即六度四等」,四等就是四无量心,这也是举个例子。我们净宗,我们选了五个科目,『具足众善』。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就是觉正净。三学、三宝是一体,三宝是佛法僧,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三学是戒定慧,佛是慧,这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显示了。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所以经题上有戒定慧,经题上有佛法僧,三慧、三宝统统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选的有「六度」,最后一条「普贤菩萨十愿」。五个科目容易记,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能跟它相应。

我们提出来应该有二十年了,我到美国,在那边弘法提出来的。我们还写了一副对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写了二十个字。但是这么多年来,效果不彰。传是传得很普遍,大家都喜欢,也都能够记得住,都能够说得出来,没做到。三学没做到,六和敬没做到,三学、六度、十愿那更不必说了,仅仅是一点形式,没有实质,所以我们真正的功夫没进步。这才让我们认真去思惟,原因到底在哪里?像治病一样,我们药下去了,但收不到效果。

实际上来说,从理论上讲,这个药下去之后决定能收到效果。为什么收不到效果?这是中医讲,药还要药引子,我们缺少药引子。药引子是什么?儒家的《弟子规》,这个东西果然有效。怎么会引发到儒家《弟子规》?戒经上佛说了,「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没有学小乘。那怎么办?小乘经也很多,翻译的是很完整。方老师给我介绍的时候,小乘经没有大乘翻得好。又何况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再学小乘,而是以儒跟道代替。所以古时候学佛,无论在家、出家,统统都有儒的基础,道的基础,孔孟老庄。

这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所出的人才(无论在家、出家)很多,超过印度,很好的成绩。这让我们知道,我们回过头来还是要用儒家的底子。儒家的东西太多了,学哪一样?所以我就找根,根是活的,根能生长。佛法的根是十善业道,这个诸位读《十善业道经》就晓得,我也讲得很详细。儒家的根是家教!《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扎根才有救。儒要从弟子规扎根,佛要从十善业扎根,没有十善业,没有弟子规,儒跟佛都不能建立。再好看,就像花瓶、像盆栽,死的,不是活的。要想它真的成长、茁壮、开花、结果,一定要从根本上下手。所以断恶修善,都要从十善业、都要从弟子规下手。

《华严》是教菩萨,根本已经坚固,所以才讲六度四等。我们过去选的这五个科目,没选错,我们疏忽了《弟子规》。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我们这批学生,虽然没有提到《弟子规》,但是他教我们学《五种遗规》《五种遗规.童蒙养正》里面,朱夫子有篇「童蒙须知」,那就是《弟子规》的前身。文字比现在《弟子规》多,没有《弟子规》这样的有体系,它是经过整理。《弟子规》里面字字句句,「童蒙养正」上统统都讲到。他会集了十几家,每一家都说到,也让你重复好几遍。所以李老师叫我们用这个做为修身读本,也是规定我们必读的一门功课。

但是他老人家没有给我们讲解,让我们自己读。真正读的,当然得受用;不肯认真去读的,那就得不到受用。人还是有懒惰的习气,必须要有好老师督促才能收效,老师不督促,我们就疏忽。我们在李老师会下,老师培养我们这批学生,重点是上台去讲经。所以把上台讲经那一套方法,应该注意的哪些地方,他统统教给我们。我们二十个同学各个都能上台,都可以去表演,形象。实质?实质有问题,这个不能不知道。圣贤教诲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真正要在伦理道德上奠定根基。下面第七句: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

「由此故得十王敬护」,这是讲成就;换句话说,《华严经》在此地,给我们推荐一位善知识,让我们向他学习,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色像第一,他修哪个法门来的?普贤十愿。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也就是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普贤行是究竟圆满的菩萨行,所以普贤行的圆满就是究竟佛果。普贤菩萨跟一般大乘菩萨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心量,普贤菩萨心量确实是法界虚空界。

礼敬,礼敬的对象是诸佛,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诸佛里面,未来佛是一切众生,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普贤菩萨的礼敬,你就想想看,那个多大?毫无局限,这是不相同的地方。换句话说,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连妄想都一扫而光。不可思议!这个我们要知道。

称赞如来,如来是什么?性德。如来是代表自性,凡是与性德相应的,没有不赞叹;与性德相违背的,不赞叹。诸位要晓得,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五伦、八德与性德相应,六和、四摄与性德相应,五戒、十善与性德相应;凡是与性德相应的,没有不赞叹。与性德相违背的,不赞叹,五逆十恶不赞叹,但是有礼敬。礼敬跟赞叹的差别在此地。大乘佛法里面六波罗蜜,菩萨修布施,布施波罗蜜。普贤菩萨不是讲布施,供养!那个布施的心真诚清净到极处。看一切众生真的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是供养,不是布施。这都是我们要学的,这个三条是修福,真的是究竟圆满的福报。

第四条,忏悔业障。普贤菩萨尚且忏悔业障,我们的业障要不要忏悔?我们业障太重!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乃至於生活上,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什么原因?业障!没有业障就得大自在。生活环境不如意,人事环境不如意,譬如家庭,现在常常见到,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统统是业障;业障忏除了,家和万事兴。用什么方法?人人都学《弟子规》,人人都学十善业,业障就没有了,就化解了。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前面这四条都是属於自利,大幅度的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后面几条,那是属於利他的。

随喜功德,看到别人做的好事,决定没有嫉妒障碍,看到心生欢喜。不但心生欢喜,还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成就,出钱出力帮助他成就。别人胜过自己,鼓舞,欢喜、赞叹,众生可以享他的福,我也沾光。他做好事利益众生,我也是众生之一,我也得利益,怎么可以障碍?怎么可以毁谤?毁谤、障碍,罪过就重,无间地狱。如果人家发的心是大心,做这桩好事,发了大心,这个心、这个事是利益无量众生,你要是障碍他,嫉妒他,罪就是无间地狱、阿鼻地狱。这个不能不知道。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利益众生,最殊胜的、最大的莫过如此。凡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的,我们在《因果经》里面看到,现在这个世间,做国王的、做总统的、做国家领导人的,他是前世修什么因?就是修这个因,护持佛法!护持佛法里头最重要的是请法师讲经。请法师,护持这个法师在这个地方常住,常转法轮,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太大了!国王大臣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来护持佛法?很简单的道理,希望他的子子孙孙都做国王,永远传下去。末代皇帝不听祖宗教训,不敬三宝,所以他才会衰,才会亡国,政权才会转移,道理都在此地,这个不能不知道。

你看他的果报,得十王尊敬,十王拥护,这个十王是十殿阎王。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殿阎王都拥护,你想想看,天地鬼神哪有不保佑你的道理?你要想得一切天地善神保佑你,修普贤行。但是要知道,如果没有《弟子规》、十善业的基础,不要说普贤行,大小乘行法你都得不到,这个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普贤行是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建立在三皈、五戒的基础上,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上,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不从这个根本上发心去修学,普贤行是有名无实,这是诸位不能不留意的。所以今天我们晓得,从哪里学起?决定从《弟子规》、从十善业、从三皈五戒,不能躐等,躐等就错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