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0讲)  2005/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提问最后一段,就是第十一段,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云何於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这是最后一段,问的是「超胜尊贵」,清凉大师在注解前面讲「由本行力,为第一等」,这个等就一直到「无等等」,就是这十句。这十句,总而言之一句话,是由本行力。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无量劫长时间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修行的这个力,所以才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一问(这十句),诸位想想,哪个人不希求,哪个人不希望得到?清凉在注解里面略略的提提,为什么?到后面十地论里面有详细的解释,十地论就是十地品的注解,有详细的解释。

「今就佛果略释其相,谓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故称第一,此亦总句」。这句是总说,下面九句是别说,别说才显示出总的尊贵殊胜。这句里面略说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这十个字重要。功德圆满,什么是圆满?就是六度四等,前面是为依、为救,圆满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一年在马来西亚,好像是在马六甲那次弘法的时候,有位泰国的小乘法师,在当地也很有声望的,他住在泰国跟马来西亚的边境,那边有个道场,他特地来看我,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佛说众生不度尽,他不成佛,他还没度我,他怎么就成佛了?问了这么个问题。又问:佛的法布施,佛经上讲的法布施最殊胜,还有这么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闻到佛法,他怎么会成佛?这意思就是说,他功德没有圆满,我还没有得度,还有好多人没有闻到佛法,他怎么可以成佛?问了这么个问题。

我相信这个问题不只他一个人有,肯定有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此地说的是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这话怎么说?那你就要晓得,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六度不是度人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不是教人的,是教自己。如果教人、度人,那就没法子成佛,那就跟小乘法师所说一样的情形,这么多芸芸众生还没有得度,你怎么可以成佛?佛不是这个说法,六波罗蜜是度自己的烦恼习气。譬如布施度圆满了,更无所少,就是无欠无余,统统真正究竟圆满,那是什么?悭吝心没有了,圆满是这个意思。

我所有的欢欢喜喜供养别人,佛是供养不是布施。诸位看普贤菩萨十愿,你就知道,读《普贤行愿品》就知道,大乘菩萨是布施,普贤菩萨是供养,那个心都圆满了。大乘菩萨,我是菩萨,那是众生,所以他还是有个界限;普贤菩萨没有,这个界限没有了。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不是说布施是说供养。你看普贤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对自己忏悔业障,心目当中统统是诸佛如来;过去佛、现在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决不敢怠慢!所以《华严经》上才讲「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就是他的功德不能圆满。我们懂得这个意思,才晓得成佛是自己的德性圆满恢复了。我们不要说成就,恢复,为什么?一切众生的自性是圆满的。

宇宙十法界包括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心现是讲佛菩萨的法界,一真法界,像《华严》讲的华藏,大经里面常讲的诸佛菩萨实报土,诸佛菩萨的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唯心所现,它那里头没有识。凡夫一念不觉而起无明,就把心性迷了,迷了的心性就称之为识,所以性跟识是一不是二。觉悟的时候我们称它为心性,迷的时候我们称它为情识,迷才有情,觉悟没有情。没有情,那情到哪里去了?情变成智。所以感情跟智慧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感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感情造业,智慧不造业。所以佛法讲到究竟处就是觉迷,凡夫觉悟了就是佛菩萨,迷了就成凡夫,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才能够断疑生信。

所以布施怎样圆满?财布施圆满,对财没有一丝毫贪恋,财布施圆满,决定没有贪财。自己有的肯舍,没有悭吝心,我们一般讲舍不得,没有这个念头。哪个众生有缺乏,哪个众生希望得到,欢欢喜喜的供养,这是你财布施圆满。法布施的圆满,我所有的能力帮助别人、教导别人,没有丝毫隐瞒,这法布施就圆满。我肯教你,中国人所谓和盘托出,没有丝毫保留。世间世人,确实他要教人自己还要留一手,为什么?怕将来别人超过自己,他有这种防范心。我有十分的本事,我只教你八分,你永远不能超过我,这样的法布施不圆满。佛菩萨有十分就教十分,一丝毫保留都没有,那叫法布施圆满。

无畏布施圆满,那是大慈大悲,遍虚空法界,怜悯众生的心永远不舍,众生造作再恶的事情,再不善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帮助他的心、救度他的心没有丝毫减少,这是无畏布施的圆满。圆满了就是第一,没有圆满,那是第二、第三,圆满就是第一,这是不能够不知道的。持戒波罗蜜的圆满,持戒是度恶业,永远不会起恶念,就是没有恶心、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决定没有障碍众生、伤害众生的,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了。

忍辱波罗蜜圆满,受众生极大的伤害决定没有瞋恚心、没有报复的心。就像佛在经典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忍辱菩萨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你看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反而发了个愿,我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圆满了。精进,就像《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心里面没有毫分不善夹杂,我讲的时候还加了一句,没有毫分不净夹杂,心地到纯净纯善,精进圆满了。

禅定圆满是如如不动,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在十法界里头帮助这些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都有应。虽然有应、虽然帮助他,可以同时帮助无量无边众生,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禅定波罗蜜圆满了。正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个理跟事都很深,我们在这部大经里面常常提到,诸位常听,渐渐就能体会到、就能够明了,确实很深很深的意思。般若波罗蜜的圆满,那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心、一切众生行,没有一样不知道,这就叫做圆满,慈悲喜舍亦复如是。

有这个提示,我们就晓得,我们学佛、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的这个。我们发善心,你学佛有一个阶段契入境界了,发善心要做好事。可是世间人没有我们的境界,他不想做好事,他只想自利。遇到你,有这么个机缘,他还欺骗你,他还要坑你,还要来占你便宜,还要把你这个好事破坏。这时候怎么办?你生不生气?不可以,你生气,你没入佛境界;你要怜悯他,不但不怪他、不责备他,可怜他。可怜他什么?可怜他无知,没有缘分接触到圣贤教诲,作这种罪业,造这个罪业。

佛经上讲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什么?这是讲出家人,你要不认真好好修行,十方供养你受不了。不是出家人,皈依三宝或者没有皈依三宝,来侵损常住,也就是用种种的手段夺取十方对於三宝的供养,无论是钱财,无论是物品,果报都是阿鼻地狱!不听经、不闻法,一无所知,以为眼前占了这些便宜,很开心、很快乐,不知道转眼成空,你将来果报是在地狱、在三途,不知道要受多少劫难,你说他多可怜!你怎么可以去怪他?怜悯都来不及了,不需要责备。我们也不需要难过,这是什么?业力感召。

我们对於守护三宝已经尽心尽力,可是我们毕竟不是得道的罗汉、菩萨,不是,我们没有天眼、没有宿命,我们看人怎么能看得那么准?看人,我们总以为都是好人,只要皈依三宝听到佛菩萨名号会合掌念一声佛都是好人,这个心是菩萨心,应该是这样的。哪里知道他无量劫来恶习气太重,见到便宜就想占,我们无法防范。所以我们藉这个境界里头要提升自己,要怜悯众生。事情要不要做?要做。亏吃得再多,吃亏是福;当上得再大,也是消业障。从这里面他提醒我们,那现在我们吃的亏、上的当还是小,他提醒我们,我们就警觉到了,以后处事待人接物格外的小心谨慎,希望避免大的过失。

有一年我在旧金山,跟同学们到金山大桥去玩,馆长也在。我平常背的一个小包(旅行包),好像是从美国回到台湾,所以我的证件、机票还有些钱都放在口袋里。在金山大桥,突然来了一批年轻人围绕在我旁边,我看看都不错,没有想到这群是扒手,他把我的皮包拉炼拉开,钱包被他拿走,还好机票、证件没有放在一起,大概有二、三千美金的样子,被他拿走了。我也很欢喜,因为那时候正是我们在筹备到中国去旅行,回到祖国去看看,这就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扒手很多,你要知道防范。

所以我就研究做了一个腰包,我还送了很多同修,我做了大概有二、三百个腰包,就像腰带一样,你的钱财放在里面决定安全。这就是经验,这就是学习,学习要缴学费,你不缴学费,你怎么学得来?所以这是小的损失。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经验,也像这样到中国大陆去旅游,如果说是万一遇到扒手,更多的钱财都会受损失,你整个旅费会丢掉。所以这不是坏事,是好事!从吃亏上当里面学到智慧,这个损失的钱财让你智慧增长,让你知道以后怎样处置,你从这里学来的。

小事,小经验,大事就有大的经验。所以人,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你才能成为第一。像诸佛菩萨他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我相信吃亏上当的事情比我们多得多!我们无法想像,他是这样过来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心平气和,这是修戒定慧三学,修六度,修四无量心。所有境界里头不离这个,他的功德才会圆满,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念念有救护众生的心。

佛在经上有说,佛经里面没有讲世界末日,没讲这个,但是佛经里面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那个坏空是不是末日?一般宗教讲的就是讲这回事情,但是佛讲的是坏了、空了,它又会成了,这是个轮回的现象,成住坏空是轮回的现象。轮回不会间断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你看花开花谢,人的生老病死,正常现象。人死,是不是真的死了?没有,这诸位一定要晓得。现在科学家讲物质不灭、精神不灭,佛家讲现相的形成是缘聚,我们人身也是如此,缘聚这个形相就成就了,缘散这个现相就没有了,缘聚缘散!物质确实没有灭,精神也没有灭。所以佛法讲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这个道理就深了,大乘经教里面讲这个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华严》里面就重复十几遍都不止。所以《华严经》有好处,前面没听懂,慢慢听到后面就懂了。

我的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特别介绍《华严经》,那时候他教我的是哲学,我学的是哲学,我们把《华严经》看作佛经哲学。方老师特别教导我,《华严经》是佛教的哲学概论,佛经的哲学概论。他说这本书编得好,他说在全世界算是首屈一指,为什么?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五十三参还带表演,把这些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做出来给你看,这种教科书希有!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本,就特别给我介绍。我把这部经粗略的接触看一看,也非常欢喜,其实对《华严》并不懂,就产生欢喜心。以后学佛,李老师讲前世的缘,过去生中曾经学过,所以一接触虽然一无所知,那个欢喜心它就生起来。有欢喜心学习就不难,他有兴趣。如果这部经展开,你对它很生疏,感到它很艰涩,你过去没学过。过去没学过,这一生学习就相当困难;过去学的,这一生接著学,那就容易太多了。

所以人确确实实有过去世,阿赖耶识里头有过去学习的这些资料档案,现在再学习,就把从前的资料档案又把它调出来,所以一世肯定比一世有很大的进步。进步到什么时候你自己才能做得了主宰?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要轻到一定的程度。譬如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吃亏上当,吃亏上当里头你心平气和,你没有瞋恚,你不怪罪别人,自己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改过自新,这就对了。记住,圣人、贤人、诸佛菩萨永远不会怪罪别人。歌利王割截身体,如果把它拍成一部电影,那非常热闹也非常感动人,那是很好教育的题材。真的是大经上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众生没有过失,他造作五逆十恶都没有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就像小孩,二、三岁的小孩造作的恶业,你问他有没有过失?他无知,无知,你怎么能说他过失?你要爱护他,你要教他。虽然无知,造作罪业,有没有报?有报。不能说无知,造作的罪业就没有果报,没这个道理。

就好像我们世间一样,我不懂法律,我杀人放火,判死刑,我不知道里头有这个法律,那刑罚还是要判的。不能说你不懂法律,你犯罪不受法律处分,这讲不通。又何况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念善,人天福报;一念恶,地狱畜生。到临命终时,看你阿赖耶识里面的善恶念头哪个强,哪个念头强,它先跑出来,它就先受报。如果贪的念头很强,饿鬼道去了;瞋恨的念头很强,地狱道去了;愚痴,是非、善恶、利害不能分辨,畜生道去了。如果是一念六度四无量心,他是菩萨道;一念十善五戒,他是人道;一念上上品善,慈悲喜舍,天道。你来生到哪里去投生,是你这一生断气时候最后那一念,哪个念头强,就到哪里去受报。所以为什么叫你念佛,道理就在此地。临终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有阿弥陀佛这个念头起现行,恭喜他,他到极乐世界去了。最后一念!

你明白这个道理,人临终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碰他,有这个常识的人,临终最好最重要的八个小时,不管他是睡的什么姿势,都不要动他,不要去碰他。为什么?佛在经上讲,一般人八个小时,虽然断气了,他的神识没离开。神识,我们中国人讲灵魂,他灵魂没有离开,你碰他的时候,他知道痛痒,你碰他,他会生瞋恨心,一生瞋恨心,这事情麻烦,地狱道去了;生贪爱心、贪恋心,饿鬼道去了。所以最好八个小时不能碰他,最安全的十二个小时之后,十二个小时都不要碰他。过了十二个小时,你再给他洗洗身体、换衣服可以,这是很安全的,他的神识离开了。

可是有很多执著非常严重的,很难离开。对这个身体的贪爱,认为身体就是我,舍不得离开这个身体,死了以后作守尸鬼,他的身体在哪里,他就守在那里。这个守尸鬼有好多年都不肯离开,当然这种情形是属於少数。可是我们今天看看这个世间,少数大概也不少,对於自己身体过分重视。所以平常佛菩萨教我们这个要看淡,把身体看淡。最好是五、六十之后要有个观念,这个世界是旅馆,我们是到这里旅游的。佛在经上说的话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要觉悟这世间东西没有一样是你的,你一样都带不走,你何必留恋!你为什么放不下?我讲经讲了四十八年,常常讲,年轻的时候我就讲,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只要求有使用权,不要有所有权,为什么?你走的时候好丢掉,没有贪恋。我们住旅馆就是我有使用权,我在旅馆住一个星期,这个房间我使用,所有权是旅店主人的,是他的不是我的。我们到这个地球上来,短短数十寒暑,要知道就跟住旅馆没有两样。一样都不可以留恋,随时都能放得下,那你就得自在。

后头一句话,「唯有业随身」,那你就要留意,你造恶业,恶业带得走;你造的善业,善业带得走。这是什么?你来生往哪里去,善恶业做了主宰,这就是《古兰经》上讲的前定。这一生行善,来生决定有好去处。一生是个善人,纵然被人谋害死了,也生感谢心,为什么?早生善处。如果是个念佛的人被人害死了,他把你提早送到极乐世界去了;否则的话,你在这个世界还要多受几年苦,他早一点把你送去了。所以不但不怪他、不恨他,反而感谢他。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理解的,为什么感谢他?感谢你提前把我送去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心地的善良,一般人无法想像,这是真的,你带得走的。

所以我们看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对一切众生、一切初学佛的人第一堂课,佛一点隐瞒都没有,所以法布施圆满,布施圆满。你看第一天一接触,就把佛法修学总的纲领原则全盘传给你了,给你说明功德的效果,「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说尽了。这一法是什么法?「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个善法是连到上面去的。如果我们不怕罗嗦,那就念清楚一点,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务必要叫这个善法念念相续,不要中断。还特别嘱咐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能夹杂毫分不善,你就做到纯净纯善。岂不是头一天教给你的就是如来最高的境界?就是此地讲的『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你看头一天就教给你,这方法就教给你了,没有丝毫隐瞒,不是说按部就班,第一天就把这全盘托出来了。

我见章嘉大师第一天,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他对我说六个字,六个字是全盘托出,「看得破,放得下」。接著我请教他从哪里下手,「布施」。告辞的时候,他老人家送到门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头一天见面。他老人家的言语很简单、很少,没有废话,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这是功德海满,海是比喻深广无尽,无量劫累积的功德,深广无际到圆满了。华严是圆满的境界,不圆满,不能契入华严境界。更无所少是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句是总说。

下面别说,「为大,为胜,为最胜」。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大者,体包法界故」。体是什么?体是心性。心性,学佛的同学,我想都能够体会到一些,佛法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体大。可是这是讲的本体,本来就是这个样的,十法界所有的众生,讲到体性完全相同,诸佛如来如是,菩萨亦如是,我们凡夫还是如是,乃至於蚊 虫、蚂蚁,饿鬼,地狱亦复如是,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常常讲,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为什么大慈大悲?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慈悲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现在迷了,迷了就是不肯承认我们是同体,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们当中有界限,不晓得这个道理。这个界限一产生,於是乎就有怀疑、就有矛盾、就有误会、就有对立,无量无边过失就从这里产生,不知道是一体。知道是一体,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谁知道一体?阿罗汉知道,菩萨知道,佛知道。四圣法界知道是一体,但是烦恼习气没有断尽,四圣法界是断这些烦恼习气的,烦恼习气断尽了,这才脱离十法界,那就是契入华藏了。

「胜者,自利圆满」。这殊胜,自利圆满,就是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业习断尽了。这个断尽佛门常讲,实际上有没有断?没有,哪能断得尽!为什么讲断尽?断尽是个比喻话,转烦恼为菩提,把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完全转变为利益一切众生的智慧方便。迷的时候一切为自己、为自利,觉悟的时候一切为众生,绝对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为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确确实实是害自己,自利决定不是利益自己,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都要堕三途地狱。自私自利就是贪瞋痴慢重,我们晓得贪瞋痴是三途业因,贪心是饿鬼的业因,贪财、贪名、贪利,什么都要,实际上临死的时候,一样也带不走,结果贪心让你堕地狱、变饿鬼。所以这个世间你真正要了解明白之后,利他才是自利,自利纯是自害!没人晓得,佛菩萨经典说得很清楚,不读,不听,永远蒙在鼓里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言语造作无不是过失。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提问的长行最后一段:

【为大。为胜。为最胜。】

前面跟诸位介绍菩萨自利圆满,这是『胜』。接著,「最胜,利他究竟故」,这是帮助别人。利他的究竟一定要懂,佛菩萨的心是圆满的,决定没有好恶差别,决定是圆满的。就众生来说,根性不相同,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的,受教的心态有差别。这也就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常常讲到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接受教导的这些学生,每个人诚敬心不一样,老师普遍的教,正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叫利他究竟。

上上根的人十分诚敬,他闻法会开悟、会证果,纵然老师是凡夫,学生证果了。佛在经上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修行人,自己没成就,带著几个学生。有一天他叫著一个学生,他拿了个球,开玩笑的戏弄他,在房间:你坐在那个角落上。拿球打他一下,你证须陀洹果了。这个学生真的证须陀洹果了。再换一个,换一个角,二果斯陀含;再换一个角,三果阿那含;换第四个角,四果阿罗汉。学生给他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感谢老师。老师说:我跟你开玩笑的!学生说:我真的证四果了。这就是什么?十分诚敬得十分的功德。这也是中国自古教学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这个话怎么说?老师是秀才,学生居然考中状元,老师还是秀才。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我们接受圣贤、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你不能怪佛菩萨:你教他的多,教我的少。没这个话,那你是错怪了人。老师、佛菩萨决定是公平,是你自己受教的心态,诚敬不一样。

我们当年年轻的时候亲近李老师,我那时好像是三十一岁,我认识他的时候。也正好就是在那一年他开了一个班,经学班,台中莲社开这么一个班,教讲经,教讲演,要上台的,有二十几个同学,我是最后参加的。本来我没有意思,因为讲经是个难事情,我到台中来是听经的,跟老师学习的,不敢上台讲经,认为这个事情太难。老师劝我几次,我都很恐惧。最后他说:今天我们上课,你来看看。我说好。看看,我就坐在最后一排。同学上台去讲,我听了听之后,下了课:老师,我也可以,也可以来学习。老师就很欢喜,看到他们讲的,我觉得这不是难事情,他们那个讲法那我也行,我不会比他们差。

所以这样走入讲经这个路子,这个路子让我走了一辈子,锲而不舍。我们那些同学讲了几年不讲了,中断了,而且讲经是断断续续的;没有我这种缘,我这个缘是天天讲,绝不中断。以后得力於韩馆长的护持,我对她的要求就是一个,帮助我天天有上讲台的机会,天天有几个听众。我说听众不多,我说:十几、二十个人就可以,你替我找听众,让我天天有机会练习讲。她替我做到了,三十年如一日,千锤百炼。这要有恒心、有长远心。其他的同学就没有这种缘分,也没有这个念头,天天讲,没这个念头!我们成就差别就愈拉愈大。

在中国一般讲好学,好学才能成就,不好学怎么能成就?这个东西老师没有法子逼你的,是要你自己肯干。自己肯干,当然你自己对这个有兴趣,觉得这个很快乐,你才会肯干;如果干得很辛苦,那不会长久的。怎么样你才能得到快乐?你学了之后,一定把它落实,你就有快乐。所以孔夫子讲那个话是非常非常有道理,「学而时习之」,习是什么?习就是你把你所学的一定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那就有快乐了。它是智慧,你的生活会过得很幸福、很美满。穷不怕,像颜回一样,箪食瓢饮,快乐无比。释迦牟尼佛的僧团每天到外面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法喜充满,那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不学,学了之后你不能应用在生活上,这个快乐永远得不到。有了法喜、有了快乐,你就会永远不断的去追求,可是你愈追求就愈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志同道合的,他来跟你学,他来向你请教。纵然没有这些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说绝了,这么简单,这里头的道理、境界深广无尽。

所以利他要懂得,好学,契入境界,他就有很高的诚敬。其次这诚敬心,好学只有个六分、七分,他就得个六、七分;有一、二分,他只能得一、二分,再好的老师、佛菩萨也没有办法帮助他提升。当然老师是很重要的关键,佛法里头非常重视亲近善知识。你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小乘经,佛在经上第一段的开示就是教大家亲近明师,那个明不是名气大的名,是光明的明,就是这个老师有修有证。现在找有证的老师找不到了,所以李老师告诉我,现在我们不得已,我们找哪个老师?有修有学,真正有修学的也就不错了。证果的是太难了,是找不到了,找有修有学,解行相应!如果说这个老师有修没有学,或者是有学没有修,都会误导学生。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注解里头说得很明白,他老人家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行是修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这两种人不太可靠,一定要解行相应,才能够契入境界。契入就是证果,这是真正善知识。

文殊菩萨在末后这一品,这品很长,《普贤菩萨行愿品》,教导善财出去参学必须要懂得这个原则,要认识善知识。当然善财,我们讲他运气好,他那个善知识是老师介绍的,老师推荐的,那当然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好老师指点、推荐,那你自己就要有辨别,要找一个有修有学,能找到证果那最好,不过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这是众生没有福报。众生心善、行善,福报现前感得诸佛菩萨、圣贤到这个世间来。众生没有福报,不肯接受善法,对善法怀疑、对善法排斥、对善法毁谤,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业所感召的什么人来了?妖魔鬼怪,他来作乱,他来叫你受苦,叫你受罪。这要懂得、要知道在现前这个时代我们怎样亲近善知识,要有慧眼。

善知识的教确实是平等的,这是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的。上上根人,这是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上上根人是缘成熟了,帮助他证果;上根人他证不了果,帮助他开悟;中下根性的人,帮助他修行;没有善根的人,帮他种善根,这就是普度众生!这就叫利他究竟。所以你不要看不起出家人,甚至於破戒的出家人你都要尊重他。他将来破戒造恶,他堕三途是他的事情,可是他有一个功德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是什么功德?他穿著出家衣服,在外面走这么一圈,多少人看到了,「这是佛教,这是和尚」,这个念头种在他阿赖耶识里头,就是将来修行学佛作菩萨、作佛的种子,他给一切众生做种子,下种!这是别人做不到的。

早年我在台湾教大专学生,那时候李老师在台中办一个大专讲座,慈光讲座。以后我住在台北,道安法师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找我去做主讲。这些学生初学佛,学校同学都觉得佛教是迷信,我就劝他们,我说不要怕,人家说随他说,我们客客气气的对待他,这样就好,给他种善根。我说,你们不妨手上戴一串念珠,在校园里面让同学、老师看到你这手上念珠,「你是佛教」,那个「佛」就印他阿赖耶识里去了。我说你们对於课本,课本上,一般同学都写个名字,我说你就写个阿弥陀佛,同学一看到「阿弥陀佛」,他就念了一声佛号!佛的种子就种下去了,这同学们都懂得了。

给大家种佛种子,他过去没有善根,我们把他种子种下去,来生后世就有善根,他就有根了。我讲经,讲经同学当中有很多经商的,经商的老板常常都要做广告,报纸上登广告。我就跟他说,你报纸上登了个广告,你在广告栏目里头印一个「勤念南无阿弥陀佛,勤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加这么几个字,广告同样产生效果。人家看到又念一句佛号,念一句菩萨的圣号,这个功德就很大!你没有多费钱,你还是那么大的版面,加上这几个字,做的人也有,好事情。这都是你要有心帮助别人种善根,帮助别人在阿赖耶里头把佛的种子种下去,你常常有这个心,有机会就做,这就是善根。

早年,我也常到香港来讲经,在香港街头上看到年轻人夏天穿著T恤,前后的花纹都是妖魔鬼怪。我看了之后就动个念头,我们也做几件T恤,前后面我们印上南无阿弥陀佛,穿在身上在街上转一圈,你说你度多少人!每个人看到,念一声佛号。虽然他不念,他眼睛看到了,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个衣服做了之后也流行,现在在全世界各地净宗学会都做了,都是把佛经的句子、佛的名号印上。有人说阿弥陀佛名号印在衣服上很不恭敬,洗衣服不恭敬。没有关系,阿弥陀佛不会怪你的,你能够叫那么多人阿赖耶识里种上阿弥陀佛的种子,这个功德大,要懂这个道理。一历眼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念念总要用什么方法劝人念佛,这是最初让他有一个印象,有个佛的印象,这是第一个种子。没有善根的给他种了善根,有善根的帮助他增长,善根成熟的帮助他成就,念佛往生净土是成就。这一生尽心尽力帮助有缘的众生,凡是接触到的都是有缘,我们在街上走一圈,街上当时见到的人统统是有缘。

所以在家的同修能不能挂一串念珠?有人说在家不可以挂,我说我们学佛的人,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在家不能挂念珠,哪部经上说的?没有,既然佛没有说,那为什么不能挂?你挂串念珠太明显了,你走到哪里,多少人看到,这是佛教,这是阿弥陀佛,你接引多少人!不过在家同修,我是教大家念珠的挂法,出家的这念珠的穗在后面,我们在家同修挂的时候,念珠穗可以挂在前面,这样挂法,念珠的穗在前面,这跟出家人就有差别。同样的可以让许许多多的众生看到的时候,佛的印象落在他心里头去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度度他,这要懂得。如果有人来问,那我们一定是把佛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给他。

学佛第一个要修自己,所以讲『为胜』,自行自利圆满。为胜是相貌要好、身体要好,让人看到生欢喜心。不要人家一看到,这是吃素的,面黄肌瘦、病恹恹的样子,谁敢学佛?学佛是这个样子,没人敢学佛。所以衣著不要太华丽,但是也不要违背一般的时尚,穿的总像样,让人家,「学佛也可以打扮」。观世音菩萨,你看打扮多漂亮,你们为什么不学他?佛法,你看佛教导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句话你们忘掉了?总要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面貌就是你学佛的成就表现,你心地慈悲,那个相貌就是慈悲相;你心清净,你相貌就清净。人家看到这个相貌就摄受人心,他就生欢喜,他就想亲近你,那你就好教他了。

中年以上没有一个不重视身体健康,健康长寿很重视,看到你这个样子,一定向你请教,那你就可以告诉他。我在世界上到处走的时候,这个形象度很多人,大家都来问:法师,你是怎么样保养身体的?我就告诉他:素食、清净心。清净心不容易,怎么样才得清净心?念阿弥陀佛,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你所有的杂念。你看他来请教,马上就传授给他,他迫切需要的,这就是机会教育。

家庭,是个佛教家庭,家庭是一切家庭的榜样、家庭的模范;道场,一定做一切道场的榜样、道场的模范。所以这里头最重要的要学教,要念佛!我们这个道场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我们的义工,都要听经。你不听经,你在这个道场,不但不能行善积德,往往还破坏道场。破坏道场,你就有罪,就有罪过了。家庭亦复如是,要想家庭和睦,你不教怎么行?谁去教?我懂得的我就要教,我就要去影响我这个家庭,让一家都能够明理,都能够和睦,家和万事兴,这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人懂得,懂得教育,教育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和」。中国伦理的教育至少是五千年,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教学的内涵,五千年的效果,到今天还是管用。要想世界恢复安定和平,化解冲突矛盾,还是中国这套东西有效。你离开这个东西,再去找一套东西,找不到!我这么大年岁,许多国际会议邀请我,我还是去参加,为什么?就是想把中国这套东西介绍给大家,它真能解决问题。他们是很想解决问题,找不到方法。联合国搞世界和平搞了三十五年,找不到方法。这个世界动乱的频率年年在上升,天灾人祸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是大家都看到的,都是事实,这些问题摆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我们明了这些因果的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所以有这种机缘,不能不广为介绍。我们年岁大了,在行动上我们是无能为力,只有把看出来的事情告诉大家。问题是真正懂得关心!

我们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三,特别为我们道场同修讲话,今年我们已经做过几次了。二00六年的元月第一个星期三好像是四号,这次我要给大家讲的四个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这四个教育,现代许许多多人都产生误会。你讲伦理道德,他说这是古时候,过了时,不适合现代了,他排斥、拒绝;讲因果、讲宗教,他说这是迷信,而不知道这四个教育能够帮助现前社会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所以介绍要有方便,如佛法讲的「善巧方便」,要用很简单的话把这个教育讲清楚。

什么是伦理教育?伦理教育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教育,这样大家就听懂了。我们今天人跟人的关系处不好,家庭里头父子不和、夫妻不和、兄弟不和,什么原因?你不懂得这个关系,你没有受过这个教育。受过这个教育,你家庭就和睦了,你说这个要不要?道德的教育,是教你做一个好人的教育。你要不要做好人?你懂不懂什么是好人?好人怎么做法?从理论上讲,人性本善,我们现在迷失自性,染上许许多多不善的习性,道德教育,就是教你怎样从习性回归到你的本善本性的教育,这你就懂得我们应不应该学。

因果教育,现在社会上常讲「离贫致富」,我们要离开贫苦,我们要发财、要富有,因果教育就是教你怎样离贫致富、怎样离苦得乐。这一说,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你说它迷信,好,你苦就苦一辈子,这一辈子苦,来世更苦。贫有贫的原因,富有富的因。怎样把贫舍掉?你把因舍掉,果就没有了。怎样致富?富的因我们拼命去做,富的果报就现前。离不开因果!宗教的教育,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前面三种教育的升华,让我们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们要谈这四个教育,让大家认识这四个教育,知道这四个教育的重要性,你才会有兴趣、有意愿去学习。真正能化解问题,无论是你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事业问题,乃至於社会问题,统统都能解决。

这就是「为胜,为最胜」,利他究竟。我们懂得了,懂得之后,你就要抓住机会去落实,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今天由於科技的发达、资讯的发达,交通便捷,地球变成一个村,很多人讲地球村,真的是这样。你说郑和下西洋,明天就是明年了,明年二00六年,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那时候乘的是帆船,从中国到南洋要走几个月,现在从中国到南洋,从北京飞到雅加达六、七个小时,你说是不是变成地球村?所以今天我们的思考,起心动念,不是为一个地区、为一个城市、为一个国家,起心动念都要为全世界、为全人类的福祉去想。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真诚的爱心!就是中国教育里头的核心,父子有亲,亲爱。这个亲爱是天性,是性德,不是学来的。

教育,它的功能第一个就是要求这个亲爱,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怎样能够保持到一生都不会变质,这是教育的功能。你看看婴儿,尤其小孩一、二岁的时候,父母对他的爱,他对父母的爱,真诚,天性,你看出来了。到了小孩十几岁的时候就不爱父母,就讨厌父母,那是什么?受外面的染污,迷失了自性。所以教育的功能就是如何能教小孩不受外面环境的染污,永远保持亲爱,这是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要把父子有亲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你知道爱父母、爱兄弟、爱你的家族,再扩大,爱你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伦理教育!这个东西太古老了吗?不适用了吗?不适用,那个结果就是天下大乱,不能不知道。这是「为最胜」。下面两句是:

【为妙。为极妙。】

『妙』在哪里?清凉大师的注解里面说,「妙者,烦恼障尽故。极妙者,所知障尽故」。这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那真妙。众生所以不能够回归到本性,儒家讲众生不能回归到本善,《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接著的话,「性相近,习相远」。如果就本性本善,大家是一样的,所以相近;如果从习惯,习惯的染污,大家愈离愈远了。习惯太重要!习惯里头有善、有不善,所以圣人就从这个地方起,从这个因素建立教学,这不教不行。所以教育从哪里兴起的?就是从这个地方兴起的,怎样保持著父子有亲?怎样把父子有亲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教育的经验太可贵!走遍全世界,无论在哪个地方,我的讲演介绍都受欢迎,没有反对的。不过我在中国没有讲过,在外国讲得很多很多!大家都欢迎。

习性里面障碍重重,无量无尽!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烦恼,另外一类叫所知,这两种都障碍本性,都障碍本善。佛家讲的本性,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有三样东西,这是本性本来具足的,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德能,第三个用今天的话来讲是福报,你说这个东西你要不要?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福报不是从外头来的,自性本来具足的。《华严经》上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跟诸佛如来一样的,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一丝毫的欠缺没有,一丝毫的瑕疵没有。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这两大类的障碍把我们的自性障碍住,心性不能现前。

修行人,实在讲,不管修哪一宗,不管修哪个派别,统统修的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佛法修行的总目标,这不能不知道。我跟李老师学念佛法门,我有个心得报告,我的报告不是文字是图表,画了个图表送给老师看。老师看了之后都点头,他说还少一桩,他给我补一个箭头,明心见性。我只是念佛往生,但是也写了明心见性,是两桩事情。他画个箭头说,念佛往生指到回归明心见性,这就圆满了。那是年轻三十一、二岁做的。所以明心见性,这两种障没有了,这才叫圆满成佛。

烦恼、所知,在我们《华严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华严经》上没有讲烦恼,没有讲所知障,佛在「出现品」里头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执著就是烦恼障,妄想就是所知障,《华严经》是换个讲法,这就是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教导我们四依法,要懂得,要有智慧灵活运用。「依法不依人」,决定依据佛教经典的教诲。「依义不依语」,你要懂得佛的意思,不要执著佛的言语、名相,不要执著。佛在经上你看用得这么灵活,这就是教导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很重要!什么是了义?现前能得利益,这是了义;现前不得利益,这就是不了义,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所学非所用,那这个没用处。学了一定有用处,学以致用,这是了义,所学非所用不了义。最后一句「依智不依识」,智,我们今天讲理智,你要依理智;识是什么?感情,你要依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这是佛教给我们四依法,我们要懂得。

烦恼障尽,这是先断烦恼,后破所知。烦恼,大经上讲得很详细,讲得很多,我们这部《华严》前前后后都会讲到,尤其这段经文,十地论释里头有很详细的解释。一般我们下手就是尽量把执著,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执著要看淡,这是断烦恼障!所知不是障碍,障碍你所知的这种障碍称为所知障,障碍是什么?错误的知见。如何破这个错误知见?必须修学圣贤人教诲。圣贤人,过来人,正知正见。从这个地方学习,慢慢契入境界,自己大彻大悟,障碍尽了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