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六讲) 2005/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经文第二段,也就是别明十段里面的第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上面我们学到第七,就是『慧具足』,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慧悟高明,善解世法」。这是在世尊当年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当中,几乎遭遇的是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上自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这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宗教家,修行人、学者,佛都跟他们接触过。这些人在世尊面前提出许多疑难问题,我们现在所谓的尖端问题,佛从来没有思索、思考过,没有,立即就回答。回答得那么样的自然,回答得那么样的殊胜,这就是「慧具足」,善解世法。确实有些是故意去找麻烦的,来试探试探释迦牟尼佛,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佛不回避,都能够解答,答覆之后,对方五体投地,这个不能不佩服。
佛说实话,这些德能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就像《华严经》后面「出现品」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诸佛菩萨出现於世只为一桩事情,《法华经》上说得很清楚,「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这一大事是什么大事?就是把这桩事实真相为大家说明,这是大事,不是小事。一切众生智慧平等,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德行、相好,世尊所示现的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世间相书上所说的好相,佛统统具足,一个也不缺。世间人只知道这些,世间人不知道的,佛还有报身,报身就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数字能够譬喻、计算的,这世间人不知道。所以小乘法迁就於世间人的经验、常识,说出来大家好懂。大乘法就难了,不是世间人所有的经验,而是诸佛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我们现在人所谓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明白之后我们就应当觉悟,也正是佛常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前清初年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遇到大乘佛法。得人身,遇大乘佛法,多么难!遇到之后,希望你这一生不要空过,这一生就把这个大事因缘解决,这个大事就是入佛境界。这桩事情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难易不在外,难易在个人之心;你真心想学就不难,你不是用真心学习,就真不容易。真心学习,首先要认知,就是你要认识,你要明了,这是智慧,所谓的看破,你要明了;明白之后你要能放下。
佛为我们所说的,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也就是说你不能恢复你的性德,有三种障碍,《华严经》上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大乘教里面说之为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妄想就是无明烦恼。说这些名词,初学的人难懂,《华严经》说的虽然也不容易懂,可是大家听了比较容易接受,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真正的业因。由於这三种业因,现出三种迥然不同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唯识所变,心现识变。这三种执著统统都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全都有,现的境界是六道轮回,堕落在这个里面。堕落的时候容易,真的一不小心堕落了,可是出去难了,出不去!如果我们真的觉悟,执著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知道这些相就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执著了,真正能够做到自在随缘,随缘而不攀缘,六道就超越。
可是你还有分别,你还有妄想,你还有这两种,这两种变现出来的是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诸位要记住,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说之为「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很像,不是真的,相似即。这是十法界里头上面的四法界。如果你要把分别也放下,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分别的念头断掉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有资格超越十法界。
十法界之外,那个法界叫一真法界,《华严经》上称为华藏世界,「往生经」里面称之为极乐世界;极乐跟华藏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的条件,所谓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妄想,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这真不容易!真正用功夫在哪里用?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用什么功?了解事实真相,《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是真正通达明白这个道理,万缘放下,你的心是寂静的,静生慧。寂静的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学的,自性本具智慧现前,这叫一大事因缘。
佛对众生的恩惠就在此地,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穿,我们怎么会知道?佛把这桩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了。我们要想入佛的境界,摆脱十法界,十法界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是梦境,一场梦,四圣法界又何尝不是一场梦?六道是恶梦,四圣是好梦,反正都是梦中,都还没有醒悟过来。醒悟过来之后,就是华藏,就是一真,这个要知道,这才叫真正的离苦得乐。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那我们这个人这一生没有白过。我们这一生自自然然清楚了解自己是生在感恩之中。为什么?佛对我有恩,把这个讯息传给我,我在这一生依教奉行,居然摆脱了;无量劫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生当中解决了,这多幸运。感父母之恩,没有父母给我们这个假身,我们就得不到人身,就遇不到佛法。得人身得自於父母,闻佛法得自於老师,父母、师长之恩。一切众生统统都是我的增上缘,没有这些众生帮助,我们这三种烦恼怎么能够放下!
这要靠这些外缘,顺境、善缘,在这个里面放下贪痴;逆境、恶缘,帮助我们放下瞋恚,放下愚痴。所以贪瞋痴在哪里断?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中,不起贪瞋痴,不起这个念头,智慧就生了,智慧就现前,功夫就得到了。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放下。天台家修行那个名词叫止观,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我初学佛的时候,刚刚接触佛经大概一个多月,朋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他头一天教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教我布施,教我从布施下手,我真干!第一天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而且嘱咐我,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六年真的有感应。所以问题是你得要真干才行,不真干不行。
下面一句,『行具足』,清凉大师注解上说,「柔和调善,离过修行」,说得非常简单,非常的精要。学佛第一个要学柔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头一个要学著柔和,决定没有暴躁,要懂得调心。调心实在讲,用现在的话,就是要克制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个人不起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就现前,贪瞋痴慢。我平常劝勉同学的,我讲了十六个字,真正想修行,真正想契入佛的境界,这是头一关,你要真的放下。首先要放下的是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不能有,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怎么能入佛境界?
《金刚经》,中国的佛教徒没有不念过的,经上讲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就不是的。头一个是我相,自私自利就是我相!你要不放下,你学佛,讲经,拜忏,讲得天花乱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为什么?「我」没有放下。这是执著里头的我执,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本。我贪、我痴、我爱、我见,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大烦恼常相随,你怎么能离开六道!
有这些东西存在,柔和就很难做到。如果能把我相破了,我执破了,那自然柔和,自然的调善,调是调和。我这几年来,有这个机缘参与一些国际和平会议,我就把佛法里头的教诲提出来勉励大家。怎样才能落实和平,化解冲突?这个事情不从外头做,要从内心做。首先把自己对一切人的对立要调解,化解掉,对一切人的矛盾化解掉,然后外面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所以最重要的,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疑惑,自然没有冲突。我们自己做到,慢慢就影响别人,真做到了,影响力就很大。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教人,人家都相信?孔子教人,耶稣教人,穆罕默德教人,大家都能相信,什么道理?那些人是圣人,什么叫圣人?他自己做到了,然后教人,人相信,对他没有怀疑。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自己做到,然后再教别人,是圣人;我们自己所讲的,讲了以后确实都能够做到,这是贤人,这降一等。我们说了,自己做不到,那叫骗人。总有一天被人拆穿,拆穿之后,人家对你的信心就丧失掉了,你怎么能感化人?
所以世间全是假的,佛法是讲真的,佛法所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心!是一切众生的真心,哪个没有?只是大家迷失了,怎么迷失?执著这个身是我,这错了。从这个迷惑里头产生无量无边错误的知见,那真叫一错到底。佛教我们修行,很好,你看清凉大师这八个字,修行修什么?修柔和、修调善、修离过,这叫真修行。这三桩事情不但对别人,最重要的是先对自己,自己柔和,自己调善,自己离过了,然后再教别人,不难!我们自己没有做到,教别人就很难。
我们学佛超过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当中,我们亦曾周游列国,接触到全世界佛门弟子;不但接触到佛门,还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宗教信徒。使我们深深感触到,古人所谓是「一代不如一代」,有深刻的感触。细心去观察,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第一个是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第二个是社会的风气日下。愈往古时候去,人心淳厚,不论他识字不识字他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做人,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舍己为人,这受过教育。认识字不认识字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他会做人!他学佛,他不会念经,他不懂得经里什么意思,但是他能够依教奉行,他能有成就。
现在人受的教育跟从前人不一样。读书虽然多,识字虽然多,大学里面的博士、硕士,每年不知道出了多少,怎么样?不会做人。所以,很多有很高的学位,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人家公司行号老板不愿意雇用他们。原因是什么?做事他是很能干,不会做人,不能跟别人和睦相处,不能跟别人互助合作,这种现象延伸到宗教,到佛门。所以现在宗教,尤其是佛教,在这个大社会里面,全世界,不了解的人太多,误会的人太多了。能不能怪别人?不能,只可以说我们自己做得不好。我不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好,已经算做得不错了;我们做得完全不好,连不够好这句话我们都没有资格讲。怎么没有过失?
我们佛门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在社会上如果真的做得很好,社会大众对你尊重,对你敬爱,知道你是佛门弟子,那对於佛门也尊重。你的德行,你的智慧,你的贡献,你为这个世界、为社会、为众生做了许多好事,大家敬仰你,感激你。好事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脱离六道十法界,这叫做离苦得乐。而不是现在讲我脱离贫穷,古人没有说过这个话。贫穷人的生活需要照顾,贫穷是苦,这个苦有因果的关系,能够把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人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不就改造了吗?
今天还有个同学带来好像是六本《俞净意遇灶神记》的剧本,来给我看。俞净意先生也是个改造命运的典范,他的成就超过袁了凡,名气没有袁了凡大。袁了凡的名气,说实在话是印光老法师把他宣传的,其实俞净意的改造方法、效果都超过了凡先生。命是有一定的,谁定的?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决定你这一生的果报。不是阎王定的,也不是上帝定的,更不是佛菩萨定的,自作自受!过去生中愚痴,造了很多恶业,现在这一生事事都不如意。这一生明白了,没有关系,离过修行,从今而后断恶修善,就改造了命运。这个才叫做事实真相。所以,贫穷靠救济不行,救济只能够救急,哪能救你一生?救你一辈子?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儒、佛,在世间所有宗教,都教人断恶修善。
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认真去做,自然就转过来,命运转过来了。悟道法师今天带一张照片给我看,是我初学佛的时候,还没出家,在忏云法师小茅蓬里居住,照了一张照片,算了一下,离现在四十七年前。四十七年前我替他们照的,那个时候我好像是三十一岁,很有纪念价值。那时候真正叫茅蓬,房子四面的墙是竹篱笆编的,里外都用水泥把它抹上,你说多简陋。上面盖的是茅草,都是山上就地取材,真正叫茅蓬。一共是七个房间,很小的房间,当中一个房间最大,做为佛堂,两边各有三间是寮房,很小!我们现在住的香港这个地方,房子都是很紧张,都很小。我们那个茅蓬的房子,每个人住的房子,比现在香港住的还小。一个房间里面仅仅只摆两张床铺,这房间就摆满了,好在住茅蓬的人不多,连忏云法师,我们只有五个人。
所以讲到修行,实在讲,老一辈疏忽了基本的德行教导。我们现在这经过五十多年,才真正恍然大悟,为什么佛弟子十善业都做不到?《十善业道》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他学生最低的要求,真正是佛法的基础,就是基本的修学的德目。我们出家、在家都做不到,从前那些人他们能做到,我们今天做不到。出家修行人除了《十善业道》之外,还要加上《沙弥律仪》,这是最低的基础,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所以,出家有十善,然后才有三皈五戒。
净业三福里头,第一条是《十善业道》,第二条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第二条是以第一条为基础,没有孝亲尊师,《十善业道》你就不得其门而入;无论在家、出家,你入不了佛门。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形式,没有实质;而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你看《释迦谱》、《释迦方志》,你就明白了。确实世尊当年在世,所有跟他的这些弟子,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多,都注重实质,不注重在形式。到末法时期,把形式摆在第一,实质没有了,这就有名无实。这一点我们要懂,我们要赶快救。从哪里救起?从救自己开始,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别人,无有是处,一定先从自己下手。
下面第九句是『无畏具足』,清凉大师说,「志力坚强,故无怯弱」,无畏。后面也引经论给我们说明,「又无畏者,依智度论,菩萨有四种无畏,一总持无畏,於法记持,不惧忘失」,这叫总持无畏。就是说你所学的这些法、这些经教,你都能够记得住,你都能够落实,持是落实。所以「记持」是两桩事情,一个是你记得,一个是你做到,跟儒家讲的学习是一个意思;学是你能够记住,习是你做到,你不会忘记,这个无畏。这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第一个要记忆力好,第二个要熟读,读得不够熟不行!认真去做,你才有法喜,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法喜太重要了!
法喜就是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最高的享受就是法喜充满。这不是从外面来的欢喜,不是名闻利养,不是五欲六尘,是你契入佛法,你悟入了。所以烦恼轻、智慧长,他怎么会不欢喜!天天有进步。佛法博大精深,不但你一生学不了,生生世世都学不了,真是快乐无穷!这是对自己。
第二,「知根无畏,知根授法,不惧差失」,这一条是讲教人。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自己成就之后一定教人,他不会干别的行业。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大彻大悟之后,他就展开教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快乐!无比的快乐。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比这个更乐,这真的,不是假的,你不入这个境界你不晓得,入这个境界你才真正能体会到。中国古人也有一句话说,「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人生第一乐事,中国古人也有这个话。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九句『无畏具足』,清凉大师引《智度论》里面讲的菩萨四种无畏,第一个是「总持无畏」,第二个是「知根无畏」,这是教人。诸佛菩萨乃至於阿罗汉,他们教化众生比我们凡夫就强多了。以阿罗汉来说,阿罗汉他的天眼、宿命这两种神通,能够知道这个众生五百世生生世世他做了些什么。底细清楚,说法当然就契机,所说的正是他所想的。菩萨、佛更不必说了,佛能够知无量劫前一直到今生,生生世世这个众生做些什么,没有一样不了解。所以人,那得有大福报、大因缘遇到佛,遇到佛决定没有空过,一生当中决定得成就。这就是佛教化契机,知道这个众生的根机,所以不会说错。凡夫就很困难了,凡夫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凭自己的阅历,可是往往还会把人看错,这不能够跟佛相比。
佛是这十种具足,我们如果不认真努力的来学习,就难了。可是佛门当中有个善巧的方法,那就是求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弥陀本愿的加持,我们的能力一下就提升,几乎像佛差不多,比一般菩萨还要殊胜,阿罗汉当然是望尘莫及了。所以为什么一般人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就是这个道理。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回头,所谓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我们就有「知根具足」,菩萨四种无畏我们就得到了。
第三个是「决疑无畏,随问能答,不惧不堪」,这一点我们凡夫也是没办法做到。面临著许许多多的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们提出来的问题都能够为他解答,不是桩容易事情。我们今天在外面弘法,这样的场面几乎常常遇到,怎么办?只有求三宝威神加持,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是从前李老师教导我的,至诚感通!只是求帮助别人,帮助他解除疑难,帮助他坚定信心,帮助他勇猛精进。没有丝毫个人的愿望在其中,个人什么都没有,才能得到佛菩萨加持;没有佛菩萨加持,做不到。
第四个是「答难无畏」。这个难是什么?故意找麻烦的,故意叫你下不了台,故意当众叫你出丑。有!我记得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圣怀法师、谢道莲居士他们两个人邀请。借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那时候畅怀法师接任馆长,在这个地方讲了两个月。我跟畅怀法师以前没见过面,这一见面才知道我们年龄都差不多,他比我小几岁。那天晚上在一起吃晚饭,他就告诉我,他说:净空法师,你年岁不大,也不出名,到香港讲经很不容易,香港人是不听经的。即使出名的老法师到香港来讲经,听众都很少,大概你开讲头一天他们会来,来捧场,最后经讲圆满的那一天他会来,当中就靠不住了。他说:当中,可能你讲经的时候,一个人都不会来,你心理上要有准备。我就跟畅怀法师说,这个不要紧。我说我们是初学,是在学讲经,有人来很好,没有人来也行。我说没有人来,有桌椅板凳摆得那么多,我就把它都当作是人在听就好了。畅怀法师笑笑:这样行,这就没有问题。
另外告诉我一个问题,还有些专门找麻烦的,故意在讲经当中提出一些难题,让法师下不了台,让法师当众出丑,你心理上都要有准备。我说好,我到这里来接受教训。我们一开讲就连续两个月,当中也没有星期天,每天两个小时,有一个小时广东话的翻译。也很难得,这两个月当中几乎每天都是座无虚席。一个多礼拜下来之后,畅怀法师说:净空法师,你的法缘很殊胜,我没有想到。界限街的中华佛教图书馆不大,它的讲堂大概跟我们十一楼的讲堂差不多大,可能我们还比它大一点。只能容纳一百多人的样子,天天满座,后来的就站在门外。
这两个月讲完之后,我们就换地方,就换到香港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光明讲堂,在那边续讲两个月,听众都到那里去了。这也很公平,那个时候还没有隧道,过海都要坐渡轮。在那边也是讲两个月,法缘都很殊胜,这是第一次到香港来。有些常常找麻烦的那些人,他们都来听经,听完之后,他也不问问题。有一次他们请我吃饭,我也就去了,畅怀法师跟我们一道去。他说这些人都是麻烦人,都是在香港文化界服务的,也都很有身分。聚餐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欢喜,提出一些问题,我都详细给他们解答。这是头一次到香港,连续讲了四个月。往后差不多每年都到香港来一次,大概讲经的时间都不超过一个月,所以跟香港结了法缘。这是讲答难无畏,统是虚心、虔诚的求佛菩萨保佑,求佛菩萨加持。
「有难皆通,不惧疑滞」,所以学佛、讲经弘法,不但对於经教要懂,对於世法也要了解,世出世法都要能通达,那就很不是容易事情。从前李老师举比喻给我们说,他说佛法三藏十二分教,就是这一部《大藏经》,你这一生能通得了吗?世法,他说不说别的,单单说中国一套世法的丛书《四库全书》,还不包括现代这些科学发明,这一套《四库》你能通达吗?不能通达怎么办?最后老师送四个字给我,求通,通怎么求?「感通」。用什么求感?用诚,真诚心,真诚到极处,「至诚」,至诚能感通。我得力於老师这个教诲,一生依教奉行,到哪里自己都很小心谨慎。总算还算不错,三宝加持,这四十多年以来,答覆过许多人的疑难提问,还都能够侥幸通过。没有像一般人讲的被难倒,答不出来,还没有过。不是用真诚求佛菩萨加持,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都为佛法,一切为众生,自己做出圆满的牺牲奉献,念念为别人,决不能有一个念头为自己;为自己就不通了,就没有感应,不通!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最后一个是『觉悟具足』,清凉大师在这里解释的也只有八个字,「性自开觉,不染世法」。这八个字好!性是自性,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叫性自开觉。当然这个境界里头决定不染世法,不要说人间,天上,天人的福报大,天福都不染。知道六道十法界虚幻不实,你一染一执著麻烦就大了,你就堕落在里面。我们堕落的时间太久了,所以染著的习气很深。这一生当中闻到佛法,遇到真善知识提携你,帮助你,你能够慢慢学到不染世法。
实在说,老师、境缘都是增上缘,过去世生生世世都是修行人,没有过去修行的底子,这一世当中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要说出家,在家也不例外,李老师他老人家一生法缘殊胜。我跟他十年,他常常告诉我,鼓励我要跟大众结法缘。而且告诉我,他讲经不是一生一世的,我相信,说不定前世是大法师,是出家人,这一生当中以居士身出现,依然是法缘殊胜。在台湾跟他念佛的人,我离开那个时候,我跟他,他在台中已经讲了十年,我跟他十年,那在台中有二十年了,台中莲社就有二十年。那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他们都有名册的)总共差不多将近五十万人,可见得法缘之殊胜。
我们看老师的行谊,这是令我们非常敬佩的地方,也是让我们认真学习的地方。这八个字来做他的写照,很恰当,性自开觉,不染世法。老师生活清苦,我们看到,实际上我们还没有真正看到底子。到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们看看他所遗留的东西才知道。内衣、袜子,这穿在里面的,补了再补,没有一件是新的。他的学生多!那是他的信徒,五十多万人,对他老人家没有不尊重的,常常供养。送衣服给他,送吃的给他。他老人家欢欢喜喜收下来,放在莲社里面,看哪个人没有,需要,马上就转送给人家。我还有几套很好的毛料的内衣,冬天穿的,他老人家给我的。自己穿破的,我们不晓得,穿在里头,不知道。看到之后,对他真的是五体投地,没有话说。他自己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简任一级,收入也很可观,还兼几个大学的教授。他那些收入全部都布施做慈善事业,连别人的供养都布施出去。这是在末法时期,在现前这个阶段,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真正做到不染世法。
下面清凉大师注解末后,做了这段的总结。「又此十事,若约法者,生在佛家是生处具足等,思之」。这句话清凉大师唯恐我们粗心大意看过,所以他自己又加以注解,《钞》,钞就是注解疏的。这节钞文也节录在此地,我们把它念一念。「又此十事下」,就是我们念的这段文,「约法生在佛家者」,什么是佛家?「菩提心家故,等於余句」,余句就是后面十种具足,「谓二种族,即具佛种性,谓自性住性,习所成等」。由此可知,这个种族,佛的种族是什么?佛家是菩提心,不定是什么因缘,你的菩提心发出来了。想想我们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是不是生在佛家?是不是「种族具足」?是不是「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一直到「觉悟具足」?他统统具足。
二十四岁在黄梅得法,年轻!年岁太轻了,一般人不认识,也没有大德来扶持他,来护持他,来帮助他,没有。他自己也很聪明,接受五祖的教诲,找个地方去藏起来、躲起来,等待机缘成熟。他跑到猎人队躲了十五年,二十四岁,十五年差不多将近四十岁才出来。出来的时候,难得了,得到印宗法师的护持。印宗是岭南讲经说法、修行的第一个老和尚,没有人不尊敬。印宗拜他为师,那就水涨船高,一下就把他捧起来,他是印宗法师的师父,这还得了!所以六祖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师的成就,没有印宗,谁知道有惠能!这个我们要懂得。所以,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我过去常讲,以后果然,佛经里头佛说过,确实是如此。
我自己不会讲经,我修行不好,没有关系,我护持别人,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我自己不会教人,没关系,我可以办个学校,我请好老师,所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你教的,这是护法!弘护是一体,护法比弘法更重要,没有护,决定没有弘,所以护法是真正的第一功德。世间人最大的毛病是嫉妒、障碍,见到真正有修行,真正有德行的心怀嫉妒,想尽方法障碍,错了。殊不知你遇到了,那是大因缘,你要真正能护持、能协助,他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你的成就决定超过他弘法的成就。这个道理要懂,果德不可思议。
下面,「又具足者,唯佛一人」,这十种圆满具足只有佛一人。除佛之外,有没有具足的?有,没有佛那么圆满,总有些欠缺,统统具足那是唯佛一人。统统具足也是说明,那一个时代众生的得度缘成熟了,众生得度的缘成熟,感佛应化,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只有少数成熟,佛也来应,但不是以这十种具足,佛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住在这个世间,时间长短、教化影响的浅深,不在佛,在缘,在众生。众生有没有真正学习的,有没有真正热爱的,这个关系很大。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个阶段,在这个地区,没有佛出世,没有菩萨来应化,众生茫然不觉。我们知道的人,我们自己发愿代一切众生求法,怎么代法?我自己依教修行,认真修行,我不为自己,我为众生,就能感动佛菩萨出世。我们做大众的启请人,带头人。
就像世尊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等正觉,示现成佛,凡夫不知道,没人请;没人启请,那佛就般涅盘,佛就入般涅盘,没人启请。南北朝时代,四川的宝香法师,是菩萨应化的,没人启请,没人认识。那个时候宝志公(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帝王师,四川有些信徒来看宝志公,宝志公就问他:你们四川的香贵贱如何?这些信徒们听不懂,以为宝志公问他「你们那里的香卖得贵还是便宜」?这个人就说我们那边的香很便宜,很贱,不值钱。宝志公听了,「可以走了」,他也不说话。回到四川去之后,他们遇到宝香法师,告诉他,他们见了宝志公。宝香法师问他,宝志公跟你们说些什么话?他说宝志公先问我们,四川的香贵贱如何?我们说很贱,他就说可以走了,我们听不懂什么话。
宝香禅师听到这个话之后知道,他在那个地方没地位,真正是得道的人,人家也不重视他,瞧不起他,可以走了!过了几天,他就搞一个无遮大会。四川人不相信佛法,不吃素,他在寺庙门口挖了个大的放生池。那一天无遮大会很特别,宝香禅师请大众来吃饭,不是素斋,鸡鸭鱼肉统统都有,大家都欢喜,都来了。宝香禅师也跟大家一起吃,吃完之后,他表演。他到放生池旁边口一张开,那些鸡、鸭、鱼都是活的吐出来,水里游著,每个人都惊奇!他在显神通,显完之后他就往生了,站著就走了。然后大家才想到宝志公那句话,真正得道的人,没有人支持他,没有护法。露一手给你看,等你知道,来不及了,已经走了。《神僧传》里头有宝香禅师的传记。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段,「第二有四段,明士用果」。这品经总共有十一段,前面一段总问,后面十段别问。在总的段数,这段是第三段,别问里头的第二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告诉我们,向下有四段,从别明里面讲这是第二段,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这是四段的第一段,四段统统是士用果。第一段完全讲的是十种慧,「慧为拣择」,我们今天讲选择,你没有智慧,你就不知道选择。第二段是讲「力」,问的是十种力,力是讲「修习」,就是讲的修学。第三段问的是十种「善巧」,十种善巧是智慧的应用。第四段是讲「道品助修」,我们现在讲助道品,这个四段。「悉以三业而得成就」,都是以身语意三业而得成就。现在这个地方十句,「今初言慧者,即道之体」,这一句非常重要。佛法的修学,不论是在家、出家,终极的目标就是开智慧。所以慧是道之体,学佛不能开智慧那就错了。佛这个字是梵语,印度话音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觉要靠什么?觉要靠慧!慧是体,觉是用,智慧应用在生活中,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叫觉。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
「十中」,他这十个问题,第一个是『胜慧』,胜是殊胜。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虽然很简单,但是说得很清楚,「胜世间故」,虽然只有四个字,意思太深了。世间一般讲法是六道,六道里面向上去,包括二十八层天,没有人能够比;智慧,二十八层天没人能比。再要广义上来讲,包括了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也不能跟他相比。为什么?前面一段我们不要忘记,「无畏具足,觉悟具足」,尤其是清凉大师说得好,「具足者,唯佛一人」。这个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如果狭义的说,这个佛是究竟佛,究竟圆满佛。从广义来讲,圆教初住以上统统叫诸佛如来,超越十法界了。换句话说,圆教初住菩萨,分证即佛,他的智慧,虽然无明没有断尽,对十法界来讲,没有人能跟他相比。
为什么?十法界里面的众生,这个众生包括佛菩萨,无明没破,他们用的心依旧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里面统统都是用这个心,不是真心,妄心,所以他不是真佛;真佛是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心。十法界里面的人跟佛学,也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但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他还有自私自利,他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不是!怎么学也学不像。他怎么能胜世间?初住菩萨就了不起,破一明无明,证一分法身,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无明也没有。他所有的是无明的习气,无明是破掉了,习气还带著,习气虽有不碍什么事。所以此地讲的佛,唯佛一人我们很可以用广义的佛来说,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就是这个讲法,这个讲法讲得好。所以他的智慧叫「胜慧」,换句话说,这个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第二句『第一慧』。清凉大师跟我们解释,「过二乘故」,超过声闻,超过缘觉,声闻跟缘觉叫二乘,一般统称小乘。声闻(阿罗汉)执著断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但是习气还有。辟支佛比他的功夫高,辟支佛是见思习气都没有了,也就是执著的习气没有了,他比阿罗汉高。「第一慧」超过他们。由此可知,辟支佛跟阿罗汉虽然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分别。法身菩萨连分别都没有了,所以超过,过二乘故,这叫第一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