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三讲)  2005/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李长者的《合论》

前面我们讲到《论》的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名为贤首,为明得此十种信心」,这十种信心跟诸位略略的介绍过了。「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这句很重要。我们学佛的同学,可以说这一生有没有殊胜成就,决定在信心。真的《华严》《大智度论》上都说得很好,「信为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源头,功德之母。母是取能生的意思,能生无量功德。所以我们在学习大经,这开头第一个大单元就是十信。要信佛果德与自心一体。具体的说,十善是佛的果德,也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十善、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四悉檀,平等清净。

「出现品」里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由此可知,生佛真的是平等,一切具足无欠无余。如来果地上有的,我们统统都具足。现在所差的,就是他果地上具有的统统起作用,都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凡夫虽然有,用不上,这个原因就是迷悟。佛菩萨悟,我们是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起作用就叫失掉。要不是佛给我们这样慈悲的开示,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佛说得好,我们怎么失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毛病就发生在这里。

下面接著说「善谙疑滞通塞」,谙是明了,善谙就是他很知道。疑惑、障碍、通塞他知道。「入其贤位,故名贤首」,菩萨名号是从这个意思来的。由此可知,佛菩萨都没有名号,名号全是表法。这位菩萨,他在哪个地位就用什么样的名称,就像我们人世间各种不同职位的名称,在哪个职位就用哪个名称。像我们世间人,一个人都有一个私人的名号,佛菩萨没有,佛菩萨无我,决定没有私心,没有自利。

譬如释迦牟尼,这尊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此时此处成佛,他的名号就要用释迦牟尼。为什么用这个名号?他到这个世间来,他教学的宗旨。这个世间人没有慈悲心,缺少慈悲,所以名号上用个释迦。释迦就是仁慈的意思。让我们听到这个名号,看到佛菩萨形像,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慈悲心就生起来。牟尼的意思是寂灭,清净寂灭。灭的什么?灭的是烦恼习气。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心染污,不清净,心浮动,静不下来,牟尼就取这个意思。听到牟尼,我们心要静下来,心要清净,要远离一切烦恼,取这个意思。任何一个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都要用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个处方针对此时此处众生的毛病,来治病的!

所以九信位的菩萨叫贤首,八信位的菩萨叫目首,不相同,在哪个位次就用哪个名称。我们就晓得,这个时处的众生需要哪种方法来对治,一看菩萨名号就明白了。所以「此是上方位也」,佛也很慈悲用十方,就是四维、四方、上下,十方来表法。这个地位高,第九信的菩萨叫上方位。「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悉如虚空,无所不含,皆无妨碍,是贤仁之德,故名贤首」,这是名号里头表法的意思。这个地位的菩萨就是九信位的菩萨。他修的是什么?一道甚深,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一乘法,他修的是一乘法。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乘法有浅深差别不同。九信位的菩萨修一乘,十住里头第九住,十行里面第九行,十回向里面第九回向,十地里面第九地,都修这个法门,这就说出它有浅深不同。都是一乘,一乘里头有浅深差别,这要知道,不是究竟圆满!但是那个成就也非常可观,那我们是望尘莫及。你看看,他的心、他的智慧、他的境界,这上面说心智境界悉如虚空。悉如虚空就是不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无所不含,皆无妨碍。我们常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孔子七十岁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到这个境界,这是贤仁之德,所以称为贤首。这是刚刚有这么一点意思,是不是真的悉如虚空?「如」是像,还不是《般若经》上讲的「毕竟空」。你看他用的字,如是像。所以菩萨这个地位在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如就是相似。如果是毕竟空,那就不是相似,那分证位,契入,契入佛的境界。这是非常非常贴近,我们一般讲大彻大悟,他在大彻大悟的边缘,将悟还没悟,在这个边缘上,这称之为贤首。

「又世界名平等色」。世界是表境界的。文殊菩萨他所居住的世界,金色世界,都是表法的。金色代表什么?代表不变。你看金属,时间放久氧化,它颜色就变了,金不变。所以金在金属里面被人们特别看重就是它不变,它的颜色不会变,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都不变。贤首菩萨他的境界是平等色,「为明既是上方,明身心与空合,故世界名平等色」,虚空是平等的。换句话说,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就不平等。虚空里头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这个意思在《华严经》往后愈讲愈圆愈胜,愈讲意思是愈来愈微妙。你稍稍能契入,其味无穷。确确实实我们学习法喜充满,我们虽然入不了境界,也沾一点边。贤首菩萨沾得很近,我们比他远一点。他靠近,将要进入了,像我们排队一样,我们排在末后,还有一段相当距离,可是确实是同一个方向、同一条路,没错,你会很欢喜。

「佛号观察智,明以其自心空智慧门,善能观察,诸法皆空,无所染著,是故名观察智佛」。这就是当位九信菩萨所修的果德。这在相宗里面讲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六、七都转了,因上转。转八识成四智是先从因上转,因就是六、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了。不再执著就转末那为平等性智,不再分别就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在相宗他是属於这个境界。这个功夫深了之后,五、八就跟著转,第八就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就转为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境界是初住菩萨的境界,他现在距离初住很接近、很接近。

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真佛,那不是相似,那是分证即佛。这种功夫怎么成就的?圣教薰习。换句话说,佛菩萨是教出来的,圣贤也是教出来的。你说谁能成就?哪个都有分,我们在座同学哪个没分?个个都有分。为什么?你具足圆满的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真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所以从自性上来观察,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叫生佛平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这就是诸菩萨所问的,我们在此地看出来了,听到这些菩萨一个一个来解答。这是文殊菩萨代我们发问,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差别在众生,差别不是自性,自性没有差别。如来果地上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众生看到有差别,是因为他迷失了自性,把自性里面的般若迷了之后就变成无明,把德相迷了以后就变成现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变成这种境界。这里头差别无量无边。从哪里来的?从妄想来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来的。

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不一样。虽然不一样,我们前面讲是一真法界的扭曲,还是一真,没有失掉一真,这我们要深深相信,不能怀疑。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为什么见不到?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见到。可是这话说得容易,实实在在放不下。放不下,那就见不到,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见到,放下一分就见到一分。如果我们把它比喻作十分的话,这一分的相很模糊,透一点点光,放下个三、四分就有那么一点样子,放下五、六分,那就很清楚了。我们刚才讲的一道甚深,这一乘法,九信位菩萨所修的,跟九住菩萨所修的境界不一样。你看同一个法,那是什么?一个放下得多,一个放下得少。九住菩萨放下比九信位的菩萨放下就多,所以人家就契入境界。虽入境界不圆满,因为他要比九行位的菩萨、九回向的菩萨又不如,九回向菩萨跟九地菩萨比又差很远。

这个科目程度有浅深不一样,所以放下是真功夫,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就我们现前所能够理解的、所能够体会到的不要去计较,不要去跟人竞争,这个对於道业障碍很大很大。不但道业上有障碍,实在讲就是世间法里面也造成严重的障碍,障碍你生活不自在。这是一般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如果了解事实真相,人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样,了凡先生心是定的,清净的,没有妄想,他没什么功夫。他为什么能不打妄想?不去跟人家竞争?他相信孔先生的算命。孔先生给他算的流年,居然每年一点都不错。他是个念书人,年年参加考试,考试考到第几名,统统八字上注定的,一点不差。读书人在从前是领取国家的供养,那个时候是给粮食一年多少石米,几十石米,也一点都不差错。所以他就相信人有命运,命运没有办法改变,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什么巧妙方法,你没有办法改变你的命运,所以就算了,别想了。

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他相信因果,心定下来。为什么?想求求不到,命里头没有。命里有的时候不会少,到时候一定来,求它干什么?这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一部分。再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起初也很佩服他,居然能够跟他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很讶异,一个凡人三天不起一个妄念,这谈何容易!就问他:你做的是什么功夫?你功夫不错。结果他一说穿了,孔先生把他命算定了,我这妄念没用处,所以干脆什么都不想。禅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他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说:这话怎么说?

圣人是真正通达明了。像这个经上所讲的,这些菩萨们长时间听佛的教诲,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逐渐逐渐的通达明了了。尤其是《般若经》告诉我们,现前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的。所以佛在经上用比喻来说,比喻大家好懂,「梦幻泡影」,这个比喻在大小乘经里我们常常看到。四个字是以梦为主,因为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你说有没有?不能说没有。醒过来之后,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梦境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你说有,全都是假的;你说没有,梦中真有现象。佛就说,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是在作梦,你可不要当真!

心思细的人微密观察,你真的能够看到。尤其现在科学进步,科学家发现时间、空间是假的。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空间等於零,空间等於零就是没有远近,距离没有了;时间等於零,先后没有了。这是什么境界?佛法里讲的一真法界。时间空间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著里变现出来的。离开分别执著,真的没有空间,真的没有时间。科学家是发现,但是不知道怎么突破?宗教里面对这桩事情发现得很早,婆罗门教,这有一万多年历史,我们依它来说至少一万多年前被这些人发现了。他用什么发现的?禅定。这甚深的禅定把这个界限突破了,他能看到六道轮回的真相,真能看到!他能看到过去,他能看到未来。

这样说起来,这些人既然看到未来,为什么不把未来事情告诉我们?未来有灾难,那我们可以能够躲避。为什么他不告诉我们?佛菩萨都有这种能力,为什么不告诉我们?这里头有个真理,不能告诉你。为什么?告诉你,不但躲避不了,恐怕你要受更多的苦报。所以菩萨在旁边看著你造业受报。报受尽之后,你想学好,想向上,想求解脱,这个念头生了,他就来帮忙,他就来教你。这种念头没有生,佛菩萨不来,来了没用处。来了,只有是让你更添麻烦,这叫大慈大悲。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时时刻刻在照顾,真的没有一分一秒舍弃愿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心始终不舍,这我们要能够体会。

你做错了事情,你应当要受这个果报,想逃避是错误的。你想逃避,往后果报还要受,受得更苦、更重。局外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了解事实真相之后,首先断恶修善,不造恶业。善恶的标准,《十善业道经》是标准,儒家《弟子规》是标准,这是最基础的标准。往上去还有,层层都有标准。像信位菩萨,这圣人,他们的行善跟我们不一样的,那比我们的心量又大又深。问明品下面是净行品,净行品里面讲了一百四十一桩事,《弟子规》里面讲一百一十三桩事,那我们一看,比《弟子规》殊胜太多!那是什么?行经,教你怎样修正你日常生活当中错误的行为。

「净行品」是行经。有戒有行有愿,我们要是认真学习,能契入菩萨境界。一定要认真的学习,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的心都清净了。今天你拥有财富,拥有地位,心也清净,不执著,知道是假的,好像作梦一样。梦里面做官,梦里面发财,醒过来之后一场空。有人造作一切不善,在梦里面受罪,受苦受难,醒过来也是一场空。苦乐不二!你想对不对?醒过来苦乐就不二。在梦中,苦乐不相同,有差别。醒过来之后,苦乐不二!明白人,在梦中已经苦乐不二;不明白的人,在梦中苦乐有差别。这学佛跟不学佛差别就在此地。学佛的人明白,这苦乐忧喜舍都不放在心上。

我们修净土法门,我们心放在哪里?心就放在阿弥陀佛上,这是真的,这要记住。佛在经上常说「万般将不去」,就是这个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你能带得去的,你死了以后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以你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们今天心上只想一个阿弥陀佛,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将来你舍了这个身,到哪里去?你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这叫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应该相信,从心想生!心里面想什么,它就现什么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心想生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一定要以其(其是其人)自心空智慧门,心空就是智慧。凡夫心里为什么没有智慧?心里头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心本来是空的,他用很多东西塞在里头,心就不空。心里面全是烦恼,全是用现在话来讲,全是自私自利,全是名闻利养,全是是非人我,全是贪瞋痴慢。心里什么都没有!你看你塞了这么多东西进去。智慧呢?智慧没有了,智慧完全变成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从哪里来的?就这么来的,这总要知道。

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去掉,把它放下,把它舍弃,不能有自私自利,不可以有名闻利养,不可以有是非人我,不能有五欲六尘,不能有贪瞋痴慢,你心就空了。空,心就灵了,空灵智慧就生。智慧生了之后,它起作用,善能观察。换句话说,他在生活、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他的看法想法跟人不一样。

学佛跟未学佛之前,完全不相同。没有学佛之前,轮回心,我前面讲有轮回心,都这样的,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只是比一般人看得淡一点。淡一点还是离不开,是非人我还在,贪瞋痴慢还在。稍微轻一点,轻一点什么?轻一点就有一点智慧。所以接触到佛法能相信,能生欢喜心,这就是烦恼比一般人轻一点,不能说没有,有。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学佛之后,这些年当中,依教修行,把这些毛病习气要断掉。在哪里断?就在生活上,特别是在人事环境,叫历事炼心。譬如从前没有学佛之前,人家骂我,我会骂他;人家打我,我会打他,肯定的。学佛之后,才学到忍让。你骂我,我静静的听,不还口;你打我,随你打,不还手,这学会了。这佛教给我们,这才是对的。

人跟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对立。化解的方法是忍辱。你骂我,我不还口,我恭恭敬敬听你骂。骂一、二个钟点,他骂累了,他不能不休息。打的时间更短,你不还手,第一下打你一棒很重,第二棒、第三棒就打不下去。一定什么?二个人对打,愈打愈起劲。那个方面不打,打不下去。你看,这冲突就化解了。现在社会冲突很多,这个方法能化解,非常有效。用其他什么方法去防止都没用处,防不胜防。这是什么?这是智慧起作用。对抗、防范,烦恼起作用。烦恼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智慧。智慧观空,诸法皆空。你心里头清净,一点染著都没有。别人毁谤我,侮辱我,我笑笑,欢喜接受。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佛给我说的,过去生中,我曾经这样对他;现在这一生遇到,他要报复过来,我知道,笑笑,我接受,化解了,不再对立了,以后好朋友!可以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彼此双方都好。

所以万万不可以对立,万万不可以瞋恚,不可以报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你才能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所以他有智慧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法毕竟空。所谓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为什么会有这现象?总免不了因缘果报的关系,因缘果报把这个现象说明。十法界里面有因缘果报,一真法界里头就没有。到底下一章第十章,「佛境界甚深」就讲到,那才是所谓的究竟圆满。所以佛的名字,叫观察智佛。

下面说「配随位因果者」。这是长者每一段都用这三科。三科就是三个段落,三个段落来给我们解释经义,就是配随位因果。「还以自心根本性空无分别不动智佛为因」,这我们已经念得很熟悉了,这是一个修学大乘人的根本因。自心根本性空,所谓性空,这是讲自性。自心根本性就是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它是用这么一个名称。佛法里面是讲自性,讲本性,讲真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从它这里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才是真正宇宙的本体。

宇宙的本体实在讲就是自己的本能,这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是共同一个根性,一个心性,这理跟事很深很深。《华严》自始至终就要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华严经》你要是通达了,宇宙之间所有的真相你就明了了,你处事待人接物,面面都圆满,方方都周到。宇宙本来是和谐的,自性是和谐的,现在提倡和谐社会,本来是和谐的。和谐做得到吗?当然做得到,它本来是和谐的。为什么不和?迷失了自性,生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样才变成差别。和谐是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和谐。这是我们多少年来一直讲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是因,和睦相处是果。要想和睦,一定平等对待。世出世间圣贤都懂这个道理,都很认真去落实。这我们在典籍里面常常读到。

所以因是一个,是真因,这是真因。那你依照这个方法来进修,当然你会成正果,所以「以进修至此法空观察智佛为果」,因真,果也真。因要是错了,果就得不到了。我们今天读了《华严经》,我们有没有照这个因修?没有。所以《华严经》的果报我们得不到。我们今天还是读读这个经,不能入这个境界。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自心根本性空无分别不动智佛为因,没有这个因。你看看我们的心(心性)不空,妄想、妄念太多了,人家没有;无分别,我们有分别,我们的分别太多;不动智,我们的心是浮动的,前念灭,后念生。这三个条件统统都没有,所以贤首菩萨的果德我们得不到。如果我们用菩萨一样的因地,那我们所得到的果地跟菩萨决定没有两样。因果相应!好,现在时间到了,休息一下。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李长者的《论》文。

下面说「明不动智是体,观察智佛是用,至此明体用圆满,因果一性」。所以到了宗门常讲的「向上一著」,再往上面去,再往上去就是不二法门,这就是因果一性,这就是不二法,一就是不二。「以是义故,还说如来一身一心一智慧法门,明契果会因,始末无二,总以一为根本故」。这真的是向上一著。因果是二,融会到性里面去,它就不二了。为什么?因是性变现出来的,果也是性变现出来的,同一个体。

因果一性就是因果一体。根据这个义理来说,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如来一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一身就是法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法身是整个宇宙的,就是哲学家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都是从法身变现出来的。报身是从法身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也是从法身变现出来的。报身是智慧,应化身是形相,依正庄严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一体,一身、一心。这个心是真心,这不是妄心,就是心性。说心性、说法身是一桩事情,佛用很多名词,用意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因为我们执著成了习惯,分别成了习惯,分别执著是永远不能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他说很多名词叫你不执著,都说一桩事情,怎么说都可以,这是佛教学的一种善巧方便。一智慧,一智慧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这心里什么都没有,这是真智慧。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通了,一点障碍都没有了。心里头有一点点东西,那就是染污,那就叫无明,那就叫障碍,那就叫烦恼。所以心里头不能有东西。

佛法常常用圆表法,法轮,佛用这个来做代表,好像现在外国人讲MARK,他用这个等於做代表。圆确确实实它能够显示出什么?空有不二。你看圆的周有,圆心有没有?当然有,但是心不可得。诸位学过数学、学过几何就晓得,圆心确实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不是一个体积,它不是一个物质现象,你找不到它。你说把那里点一点,点一点,你在放大镜里面看它是个面积,再小它都是个面积,所以心是空的。圆周是有,真有。圆周就是代表什么?宇宙万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代表什么?所现。那个心是什么?心是能现。能现肯定有,但是能现不是物质,能现也不是精神,所以你捉摸不到,你想都想不到,你没有办法想,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可以能够体会,没有法子言说,讲不出来的,真有不是没有。因此,佛教给我们养生之道。我们每个人,中年以上都知道要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怎么样养生?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养生了,心要空,心可不能有,万缘放下,心健康了;身是圆周,身要动,身要运动、活动。活就动,不动呢?不动就不活了。所以身要动,心要空,那你就健康。现在人他反其道而行,他身要很舒适不动,这个机器不动它就生锈了,不管用。心要空,他偏偏有,心里头乱七八糟的东西是无量无边,他怎么不生病?他怎么不老化?肯定的!他跟自然的法则完全相违背。

最健康就是能随顺自然,自然,心是空的,相是有的。所以身要动,心要净。身是有,心是无,这样的人就健康了,这样的人就不老了。人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衰老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从心想生。年岁大了,常常想老了,想老就老了。为什么?从心想生。老了的时候,他没有别的事情干,他就想病,今天想这个病,明天想那个病,就想了一身都是病。病了之后,他就想死,他怎么不死?就这么个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全是心想出来的。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纵然我们身体不好,多病,我们想恢复健康很容易,改变你想法就行了。这是真因,医药那是附带的,那是助缘。有真因、有助缘,这速度就加快,时间就缩短,你很容易恢复健康。这个念头太重要!

我有不少的同学、朋友,特别是在公家上班的这些人,或者在公司里面上班的,他有工作的时候、有权势的时候,他很快乐。他就想他的事情,想他每天的工作,天天想这个东西;我们见面的时候,他有说有笑。到他退休了,年龄到了退休,退休工作没有了,回家去养老,他想什么?老了,也没事情做了,权势都没有了。两年没见面,我们再遇到的时候,一看到他就好像一下老了二十年。什么原因?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老,这一退下来之后想老了,老的念头浮起来,很快就老了,就衰老。这我看得太多了,几乎都没有例外。

我们学佛的朋友说:法师,你那个同学,你那个朋友,怎么两年没见面会老这么多!从心想生。老年患得患失,晚年自己还有一点退休金,怎么样能把它保住?他天天想著这个。怎么样不要叫它贬值?怎么样还能维持晚年的生活?他天天想这个,所以这就不及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相信命运,他不想这个。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想这个干什么?干脆不想,什么都不想,他不容易衰老,他的生活保持得很正常,工作跟没有工作都一样,还有很好的心情游山玩水。所以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懂得之后,对於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圣贤教诲从小学习,好!愈小愈好,根扎得坚固。一生没有接触过,没有学过,你给他说的时候,刚初一接触他不相信,不能接受,这就是佛法讲没善根;或者能听得下去,怎么样?半信半疑,做不到,也收不到效果。真正是完全接受,没有丝毫疑惑,依教奉行,那个效果就很显著。这些状况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看过、看到,常常看到,常常听到。一心一智慧,前面我们读过力无畏亦然,神通道力,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这段说明契果会因始末无二,总以一为根本。所以禅宗里头说得好,「识得一,万事毕」。哪个人要对「一」认识了、清楚了,功德就圆满。那我们净土宗究竟修什么?几个人知道?《弥陀经》天天念,都疏忽了。净土宗修的是「一心不乱」,你才晓得这个经典是无上法门,一为根本!你看看以一心不乱为因,一真法界为果。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因果相应,凡是往生的人统统都是这个真因。我们就想想,这往生的人他没有念到一心,他怎么会往生的?这个道理你就不懂,他往生那一刹那是一心,叫带业往生。平常确实没有得一心,就是没放下,临走的那一刹那统统放下了。只要那一念是一心,这一念的感应到极乐世界去了。

所以送往生的人多半都是冤家债主。他是什么?他来障碍你的,不让你得一心。人临终了,还要去摸摸他,去碰碰他。你去摸摸碰碰,这个人就生烦恼、生分别,一心就没有了。所以为什么古大德教导我们,送往生,人断气之后决定不能碰。不可以碰他的身,连他那个床都不要碰它,让他安安静静的,只有一句佛号帮助他;让他在这个时候万缘放下,一心不乱,他就走了。连碰床铺都不行,他有感觉。有感觉,他就有分别、有执著,就起妄想。那好了,时节因缘就是那么一刹那,能不能去就在那关键的时候。那这个麻烦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家亲眷属不懂这个道理,统统都是业障,又哭又闹,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个事情懂得的人自己要知道防范。

可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难!人生病了一定送医院。医院就很糟糕,医院一急救的时候,我们细心观察很难避免三途。那个急救多痛苦,容易引起瞋恨心!瞋恨就堕恶道,瞋恚心生起来堕地狱。他本来不会堕的,一急救的时候把他送到地狱去了,多可怕!所以现在念佛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你就要想到临终最好什么?不生病,预知时至,走得很自在,不要人把你送医院,这样走你就有把握。如果有病的话就没有把握。你家里人不懂,没有人好好的帮助你,这事麻烦大,太难太难!

所以临终是大事一桩!一生当中,没有比这个事情更严重,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但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不多。我们佛门对这桩事情要宣扬,广为宣传,要大家统统知道。古人很慈悲写了一个小册子,《饬终津梁》,专门就是讲怎样照顾临终,送往生。这本书虽然不长,它是用文言文写的,现在很少人能看得懂。也还好,民国初年有些善知识很慈悲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好懂多了。如果家人都能够依照这里面所讲的去做,那就没有问题。要严格的执行,人在过世时候不可以啼哭,悲痛是有,要忍。你哭的声音最好离他远远的,听不见,只有一句佛号送往生,这就正确。要帮助他一心不乱!他才能生一真法界。

我们平常修行也是以这个为主要的,修什么?修一心不乱。一心是定,清净心。心里头有事就不是一心,心里头要无事。工作的时候照样工作,工作放下,心地恢复到清净。你讲我这些事情要不想,怎么能处理?这都是凡夫的烦恼习气。真正要是什么都不想,不想你就生智慧,智慧处理事情不会有错误。你天天怎么想,想出事情,还想出好多毛病出来,事情做不好。不想,处理事情就处理得恰到好处,智慧。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有没有去想过?没有。多少人见到佛的时候,向他提出一些问题,向他请教,他想过没有?没有。所以你要晓得,真心起用是智慧,妄心就是分别执著,这个妄心起作用是烦恼。烦恼只有添麻烦,不能解决问题。那么一般人,六道里头的人,烦恼用成习惯,几个人懂得用智慧?说办事,从前人办事比现在人高明,从前人心清净烦恼少,现在人烦恼多,很复杂,所以办事错误百出。在高位上,那是福报,福报支持住他,福享尽了,马上就完了。这是你要细心观察你才能看到。

底下长者又设一个问答,「问曰,何故颂初云,文殊法常尔」,这是我们念过的。这就是一切法,法尔如是,这是佛常讲的。下面「答曰,为文殊是诸佛之慧,不动智是体,文殊是用,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这个话说得好。文殊菩萨这个名号也是表法的,但是我们凡夫总是习惯好像他跟我们一样,那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文殊菩萨,意思搞错了,菩萨的名号就像学校老师的名号一样。老师什么名号?他教的课业的名号。譬如他教国文的,我们称国文老师;教英文的,这我英文老师;教数学的,这是我数学老师。诸佛菩萨名号就类似於这个。所以你修智慧法门,你就是文殊菩萨;你修孝亲尊师,那你就是地藏菩萨;你修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你就是观音菩萨。它是一个法门的名号,不是一个人。所以你懂得这个道理,文殊菩萨可多!

观音。男女老少,你看看我们佛门有观音的图说,五百观音。观音菩萨五百种不同的形相,不是三十二应身,五百种应身,男女老少统统都有!你说哪个观音?都是观世音菩萨,都是修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它是代表个法门的。观音有三经,文殊有《般若经》,文殊般若。《华严》离不开文殊,《华严》里面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代表因,普贤代表行、代表愿,毗卢遮那代表果,毗卢就是法身。用这种因才能够契入法身,我们一般讲证得法身。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到如来果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证得究竟圆满的法身。所以文殊是代表诸佛智慧,如来果地上真实智慧,名号是这个意思。

不动智是体。他这个慧从哪里来的?从体起用。他的体是不动智,如如不动。不动的样子是什么?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六根对外面的相(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不动。这个不动,这个智叫根本智,这是体。文殊菩萨的这个智是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无知那里起来的。你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没有不动智,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没有运用的智慧。这个智慧也叫做方便多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最恰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这是智慧,这是权智。这方法是无量无边,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你运用得恰到好处,这是文殊慧。

所以文殊是用,不动智是体。你要想得文殊之慧,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先要求不动智的体。不动智就是一心不乱。我们用什么方法修?这在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最容易的法门、最殊胜的法门,我们是用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用这句佛号,这方法!怎么个修法?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分别执著了,立刻「阿弥陀佛」。把念头归到阿弥陀佛上去,把我们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打掉,一句佛号打掉,让你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这叫会用功,这叫会念佛。念久了之后,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只有这句佛号,这叫做功夫成片,也是一心不乱刚刚得到少分。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乱里头最浅显、最浅的。这种功夫,善导大师说每个念佛人都可以得到,所以他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失。这种功夫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是你自己懈怠懒散,你不肯认真去做。你要肯认真去做,没有一个人做不到。

警觉性要高。禅宗里头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得快。念头才起来,阿弥陀佛。第一个念头是妄念,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妄念取而代之,把妄念打掉。这句阿弥陀佛是正念。你们想想看佛在经上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阿弥陀佛果报在哪里?六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十法界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以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相应,跟六道不相应,跟十法界不相应。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做取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圆满功德,就在这一句佛号。

那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要念经?一般道场念佛之前,至少要先念一卷《弥陀经》,念三遍《往生咒》。为什么?收心!你在没有念佛的时候,你心胡思乱想,一卷《弥陀经》恭恭敬敬念下来,把那个妄想念掉,然后你这每句佛号才会相应,就是说你才能真的把妄念伏住。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方法是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代替这个。用这个方法帮助我们真正达到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慧,你想想看还是定慧等学。这个方法好,方法巧妙,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不耽误你的工作。无论做什么工作,如果不是要用思考的那种工作,你心里佛号都可以不中断。用思考的,工作的时候把佛号放下,一心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后,工作放下,佛号就提起,这叫念佛人。用这个标准来看念佛人,现在真正念佛人有几个?

善导大师讲得没错,万修万人去。要这样的标准才行,这叫真正念佛人。声声佛号是把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打下去,真正念佛人。一面念佛,一面还胡思乱想,这不是真正念佛人,那个不算数的。万修万人去,他不在里头。真念佛的人要懂、要会!这个法门殊胜、太殊胜!修其他法门有时它讲很多条件,这不需要,没条件。一切时、一切处,忙著、闲著都不碍事,成就的功夫无比殊胜。所以这说明念佛一法确确实实跟《华严》相应。

下面文接著说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满,与因不异,无二性故,方名初发心,毕竟心,二种不别」。这就是向上一著。十信心满,这第九信很快就圆满,圆满之后,叫初发心,发心住的菩萨。发什么心?菩提心。我们现在在学、在练习,学真诚,学清净,学平等,学正觉,学慈悲,现在要认真去学。真正学到了,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就是这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一现前,起心动念都是这个心。不但你出了六道,你出了十法界,这个心与什么相应?与华藏世界相应。你如果念佛,你与阿弥陀佛相应。这是初住菩萨,发心住!菩提心一发就超越十法界。

我们今天天天讲发菩提心,只是喊口号没落实。菩提心实在讲也不太好懂,古人的注解愈看愈迷惑,所以我把它改变一下,让大家很清楚、很明白。我这个改也不是自己意思,全是经典里面的教诲。真诚心,这是《观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至诚心」,那就是诚到了极处,我们用真诚。真诚心是菩提心之体,真心之体。儒家《中庸》就讲一个诚,「不诚无物」,儒家也是以这个为体。有体当然有用,用通常讲两个,一个是我的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换句话说,你有了这个体,你怎样对自己,怎样对别人,所以就用分自他。对自己叫深心,对别人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讲,对别人大悲心,对自己也是深心。

深心可不好懂,所以我就看到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我就用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深心。对自己要清净、要平等、要觉。因为我们每一句都是两个字,我加上个正觉。清净平等正觉是对自己,这叫深心,我用这个心对自己。对别人慈悲,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大悲心。对自己、对别人统统用的是这个心,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是法身菩萨,这叫初发心。初发心,毕竟心。毕竟心是如来果地上,二种不别,是一不是二,我用真心。如来果在究竟果地上用的真心,你今天初发心也是真心,没有两样。这句话恐怕还是不太好懂,古人的比喻确实能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我们夜晚看天空当中的月亮,毕竟心是十五的满月,非常明亮,满月;初发心大概是初二、初三的月牙。你说那个月牙跟满月是一还是二?不二,真的是月光。十五满月是月光,初二、初三那个月牙是真的月光,二种不别,没有差别。这个比喻,比喻得非常好。

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到如来果地上这个心圆满了。初住菩萨确实是用的这个心,念头一起来就是这个心,所以他跟如来用的是一个心。在《百法明门》里面讲,这叫同分。同,跟诸佛如来相同,跟十法界里面修行人不一样。十法界里面修行人用的心跟如来不一样,他用的是意识心。像我们现在都是用的意识心,所以用的是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用这个心,这个心是妄心。虽用妄心,我们不离开佛陀的教诲,妄心里面得其正,这个妄心跟真心是一条路。好像我们今天上高速公路一样,高速公路是正道,我们没上去,现在有一条引道往上面去。这个引道不是正道,我们今天就是在引道上,还没有正式上去。正式上去,就是初住菩萨了。十信菩萨是引道,已经上了高速公路的引道,引你上高速公路,这个比喻也好懂。总要认识清楚、要搞明白。

所以十信心真的是难发。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让大家常常念。念了怎么样?让你有一个概念。你有这个概念,不能说概念都没有。如果是善根深厚,你就认真努力来学习。学习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别人对我虚情假意,我对他真诚,这就对了。这是不是太不公平?很公平。他用虚情假意,他搞六道轮回。我现在对他用真诚,我不想再搞轮回了,我想出离轮回,我这一生当中想见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用虚情假意是去不了的。为什么?阿弥陀佛用真诚,我也用真诚;阿弥陀佛心清净,我也学清净;阿弥陀佛心平等,我也学平等;阿弥陀佛觉而不迷,我也在这里学;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我样样都学。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样,所以变成志同道合,我的行为跟佛的行为一样,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念佛人、学佛人心不是真诚的,虚情假意;心不清净,有贪瞋痴慢;心不平等,有贡高我慢;迷惑颠倒,没有慈悲心,怎么往生?这就是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去不了的。要去,这要真干。所以《无量寿经》大家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你看看经上所讲往生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有这个心,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才能往生。你就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不行。经上讲得那么清楚,一向专念一定有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定一向专念。这个人才能稳稳当当往生。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这种方法我们不能不学习。对自己,一定是清净平等觉,对别人一定是大慈大悲。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包容、要能尊重别人,处处要忍让;忍让还不行,最好能做到礼让。看到别人有苦难,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不需要任何报酬,才能往生净土。以这些功德作为我们往生的资粮,没有一个不成就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