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七讲)  2005/9/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7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

这段经文我们已经学习过,后面还有一段,是李长者的论,文字虽然不多,也非常的精彩,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看末后这一段《论》「第八尔时已下,有五行经,是文殊问智首,如来唯一法而得出离」,我们现在先看这一句。这一句里面提到的如来唯有一法,就是长行里面所说的「於佛法中,智为上首」,这句话非常重要。这一法是什么?六波罗蜜里头的般若波罗蜜,这个是上首,唯有智才能够出离。所以,一切诸佛所修、所教的,总不出般若波罗蜜。

智从哪里来的?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智是本有的。自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来具足真实智慧,无量的智慧,无有穷尽的智慧,自性本具,真心本有。也正是《华严》后面佛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看看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梦寐所希求的。我们没有智慧,我们希望自己有智慧;我们没有能力,佛说了,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能力,万德万能,没有欠缺的;我们求福报,福报这经上讲叫相好,相好就是福报。不仅仅是我们身的相,我们生活环境的相,我们常讲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这是相好。你看我们在经典上读的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读到的华藏世界,形容得多么的美好,相好。

这三样东西全是自性本来就具足的,可是现在没有了。怎么没有的?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道破。我们今天确实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佛说了,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你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能力、相好,统统就被它障碍住,虽有,不起作用,不能现前。於是佛出现在世间,这是大慈大悲,教导我们,教什么?无非是教我们恢复本能而已,这些东西本有的!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怎么讲无所得?你所得到的全是你本来有的。除了自性本有之外,无有一法可得,你所得的是全是自己有的;我们本有的,丧失掉了。所以,佛从这个地方看一切众生平等,十法界众生跟佛平等,为什么平等?智慧、德能、相好个个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佛没有多一样,众生也没有缺少一样,所以说佛不度众生!

要怎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除掉?智慧,你有智慧,你才肯放下。现在我们虽然听了佛这样的教诲、劝导,佛教我们要放下,我们也知道,可是就是放不下。你要问为什么?我们实在说对佛的教诲半信半疑,没有完全相信,半信半疑,所以放不下;真的相信,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放下就是!谁放下谁就成就,圆满的成就。由此可知,放下是不容易的事情。菩萨道,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从初发心,初信位到究竟位,不断的在放下,一点一点在放下。这一共是五十二个阶级,像我们上楼一样,五十二层楼。放下第一层,你就进到第二层,放下第二层,你就进入第三层,不断的放下,你才能达到顶层。

所以佛法,过去章嘉大师教我,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佛法我明白了,知道它的好处,怎样叫我能够很快的契入?老师教我的方法,「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就是「如来唯一法」,就是智慧,有智慧你才肯放下,没有智慧,不肯放下。智慧从哪里来?智慧还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迷了,如何把智慧再开发出来?佛教我们的方法,就是他自己修学的经验,不仅是他一个人的经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用这个方法,这就叫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才能出离。

《华严经》上讲,出离五十一个阶级,达到颠峰,一般大乘教里面讲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出离十法界,你到了一真法界。可是讲得好的,还是《华严》。到一真法界,不过是初住菩萨,初住往上去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还不断的放,不断的向上提升。可是前面十信位这个十层放下,十法界就没有了,就出离十法界。所以我们读了这十段经文,这是《华严》第十品「菩萨问明品」。第八是「助道甚深」,第八就是第八信位的菩萨,智首做代表;下面第九,「一道甚深」,就是十信位里面第九信位。不断的放,不断的向上提升,你要是放不下你就没有办法提升。提升一层,定功跟智慧也就升了一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唯一法而得出离。

下面说,「又於佛法中以智为首,何故赞叹布施等」,这个前面我们都说过。智,智是体,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受用,他受用,自他受用,这是方便,在佛法称之为「权智」,权智就是善巧方便。世尊赞叹布施,就是赞叹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度」,赞叹四无量心。所以我们在助道甚深里面,你看助道,实在说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所表演的、他所教的、他所说的,无非助道,无非方便,无非般若智慧的落实。我们在这一章经里面我们学习过了,知道佛为什么赞叹,文殊菩萨是代我们问的,他哪有不懂的道理?替我们问的。怕我们有疑惑,疑能障道,疑是障碍,所以一定要破疑生信;有疑,不能不问。

底下说,「总有十问,大意明十波罗蜜,四无量心,毕竟无体,何须用为」。长者深入华严三昧,我们读他老人家的传记,感应不可思议。经文里面只讲六波罗蜜,他这个地方讲十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一般讲的,佛在大乘教都是讲六波罗蜜。《华严》讲十波罗蜜,十跟六没有两样,十从哪里来的?十后面有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智波罗蜜、力波罗蜜,后面有四条,这个四条都是从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讲六波罗蜜,后面这四条全在般若波罗蜜里头;如果讲十波罗蜜,第六般若波罗蜜它是体,后面四种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这是细说它的作用。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方便为门,所以它头一条叫方便,愿、力、智还是方便。末后那个智是权智,运用在生活,运用在工作,运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真实智慧!

我们现在没有智慧,我们所学的叫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我们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哪来的般若?当然没有。所以世间人只有聪明,没有智慧。佛家的智慧是有条件的,不是我们世间人想像当中的智慧,完全不相同。这个大意就是说明十波罗蜜跟四无量心。

「毕竟无体,何须用为」,毕竟无体就是前面所说的「以智为首」。智,真智慧现前观察这个宇宙,包括自己的身,乃至於自己的心,心就是起心动念,佛家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东西有没有?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你要说它没有,它有这个现象;你要说它有,这个现象没有自体,毕竟无体。所谓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的画面一样。萤光幕上的画面,你说它有,它是空的,确实没有,当体即空;你说它没有,它有现相。

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要体会到,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就是《心经》上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现相,色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空跟有不是两桩事情,把它看成两桩事情,你是在迷惑,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知道叫不二法门,空有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那你就入佛知见了。佛知佛见就是真智慧起作用,彻底了解诸法实相。《般若经》上我们读了之后,做了个总结,总结好,抓住纲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六百卷《大般若》说这么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了二十二年。这是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佛教的名词叫「诸法实相」

果然明白了,你的心清净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是什么样子?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就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用心如镜,清不清楚?清楚,样样都清楚,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都没有,哪里会有分别执著?给诸位说,这就是佛的境界,这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现在念的经文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没有执著,还有分别。现在我们念到第八信、第九信,第八信、第九信差不多分别渐渐也淡忘掉,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这个现象还相当粗。十信向上入了初住,圆教初住等於别教的初地,到这个位次上,分别没有了,还起不起心动念?还有!起心动念很微细。起心动念很难断,往上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断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叫无明,也叫妄想,最难断。你看到等觉菩萨,最后一品叫生相无明;换句话说,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我们是决定没有办法体会到。不但我们体会不到,阿罗汉、权教菩萨都体会不到,那一品无明断了,证究竟果位。究竟果位,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究竟果位上的境界。大千世界没有了,确实没有了,大千世界的相在不在?在!有无是一不是二,究竟觉!为什么说它没有?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果有因无,很难懂!这个境界,大乘教里常常讲的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都是很深很深的境界,深位菩萨们所证的,他所体会到的,他所见到的。

我们在《华严》这部经上,往后就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这个经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已经感觉到有浓厚的法味。往后去,味道愈来愈浓,道理愈讲愈透,愈讲愈深,愈讲愈广。这个经典契入,那真叫欲罢不能!古人讲读书乐,读佛书是最快乐的,无比的快乐,为什么?开智慧。

底下这一句是「何须用为」,这四个字意思也很深。你不能够契入毕竟无体,这个用为(作用、作为)这种现象决定存在。这个作用、作为是什么?十法界里面的事情。我们要问,超越十法界之后还有没有用?有没有为?有。那个用、那个为,算什么?那叫菩萨应化,自自然然的感应。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众生起心动念,菩萨自然有感应,这个现象就像江本胜的水实验一样。我们把水瓶上贴上一个「爱」字,我们有作有为,就是众生有感。水有没有应?有应。它的应是什么?你在显微镜之下看,结晶非常之美,那就是它的应。我们以恶念对待这个水,水的结晶就变得很丑陋,它有应。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这个无心就是他没有起心动念。所以感应道交是自然的,佛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确实这个理跟事太深!这个深是什么?不是我们常识里面所有的,所以我们就很难体会。很难体会不怕,慢慢来,逐渐提升自己境界,以后你就会明白,你自然就懂。这个学问、这种学习要锲而不舍,愈往深入进去就愈有味道,法喜充满。那个时候,世间什么样的味道都不能跟这个相比,世味没有法味浓,尝到法味,十法界的世味你一定就把它放弃掉。

这是文殊菩萨问的意思,「已下有十行颂,是智首菩萨答,如文具明」,这就不必说了,我们刚刚已经学习过了。「於中三门如前」,长者为我们说明这品经的大意,他都用三段来说,前面都曾经说过,每一品他都用三段。第一段,「科颂意者」,这第一段。「此十行颂中,初一行颂」,就是第一首,「叹能问及劝听」。叹是赞叹,赞叹文殊菩萨能代这些迷惑颠倒众生提问。这个问,不是过来人问不出;换句话说,提问题的人是内行人,不是外行人,外行人这个问题提不出来。所以对他赞叹,赞叹菩萨慈悲,为利益有情而发问。绝对不是说菩萨他不懂,不是的,他是代我们问的。

后面两句是「劝听」,你看表面上是劝文殊菩萨,实际上是劝我们大众。你看看文殊菩萨都很专心来听,我们怎么可以大意?这就是说明教学,最好的教学方式,老师要用身教。文殊菩萨给我们做示范,文殊菩萨都在这个地方谛听,我们一般讲,老老实实的来听,我们还能怠慢吗?「已下九行一行一颂」,就是下面九首颂如文具明,我们前面都读过。「智首答意,明诸助道法,随根遣病,若不修学,无性菩提不成」「明」是说明,「诸助道法」,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助道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根性,佛就讲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无量无边根性,佛就说无量无边法门。你看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八万四千法门是无量法门的归纳,在教学里面,这八万四千可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这个数字。佛讲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随根遣病」,众生有病,佛用这个方法来治你的病。众生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你知不知道自己根性,换句话说,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我们一般讲开悟,开悟是这个意思。知道自己的毛病,然后你才能对治,你才会治病;如果毛病在哪里不知道,你一定疏忽,不知道治病。为什么?「我没有毛病!」你就不懂得治病。

现在我们自己的毛病多,最严重的是什么?贪瞋痴慢,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讲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重病。想想看我有没有?自私自利有没有?名闻利养有没有?五欲六尘(就是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有没有?贪瞋痴慢有没有?统统具足。我们要治病,从重病先治,这是最严重的病。一定要把这个放下,要把它舍弃,才能入佛门;换句话说,佛的教诲你才能体会得,你才能得受用。如果这十六个字统统存在的话,就把你的悟门障碍住了,天天听讲经,天天念经,天天拜佛,毛病习气断不掉。

这些毛病习气,佛在经上说得好,是六道轮回的根,六道轮回的根在,你怎么能出离六道轮回?你要想出离六道轮回,你要把这个病根拔除,这个病根拔除你才入佛法小学一年级,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十信是小学,十住好比是初中,十行好比是高中,十回向好比是大学,十地好比是研究所。所以,这十六个字我们还是很浓,没有放下,甚至於没有淡薄一些,没入门,怎么学全都是在门外,念佛没有把握往生。这十六个字要是断掉,念佛肯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就有把握了。这十六个字全是虚妄,不是真实。

病根从哪里生的?从执著「我」生的。以为什么?以为这身是我。这个话愈说愈麻烦了,身不是我,什么是我?不但六道凡夫无我,自己妄想当中生了一个我,执著这个身是我。聪明一点的人知道这个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能思惟想像的是我,所谓是「我思故我在」。这是什么?执著第六意识是我。第六意识还不是我,为什么?八识五十一心所都不是真的,唯识经论里面说这是有为法!不但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全都是虚幻不实,哪来的我?所以唯识经论里面讲,「八识二无我」,两种无我,一种是人我,一种是法我;人我、法我都不可得。

可是佛经里头也常讲「我」,对,佛经里头讲的是「真我」,真我在哪里?法身是真我,般若是真我,解脱是真我。所以,它讲法身、般若、解脱,这三个名词都有四个特质,就是常乐我净。常是什么?永恒不变。乐是什么?他里头不生烦恼,他没有烦恼。我是什么?我是自在,是主宰,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他得大自在。净是清净,决定没有染污。常乐我净,法身有,般若有,解脱有,这有真我。

凡夫,包括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天台大师所说的「相似即佛」,他是相似位,不是真实位。为什么?虽然他执著放下了,分别放下了,无明没有放下。无明是很不容易,四十一品无明,只要他放下一品他就出了十法界。出了十法界,他就证得法身,换句话说,把「我」找到了。禅宗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什么?法身、般若、解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把「我」找回来了。法身菩萨才有我,在《华严经》上,初住菩萨才有我。现在这个地方是第八信菩萨,不行,九信、十信还不行,到初住就把「我」找回来,真的有我!所以我们现在不能不靠这些助道法,这些助道法来治我们的病。

「若不修学,无性菩提不成」,你就没有办法证得。「无性」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为什么不说自性?为什么不说本性?怕你执著,无性也不能执著,也不可以在这里分别。菩提是正觉,菩提是印度话,翻成正觉。你一定要依方便去学习,不依方便你就不能够成就。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有段开示,说得非常好:「生无自性,无生亦无自性,悟则生灭皆无生,迷则无生皆生灭,所以离此别无,是乃一体而异名也」「诸佛悟之」,这个诸佛是包括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悟了,他明白了,「众生迷之。唯迷悟之有间,故凡圣而迥异」。这是中峰大师为我们说的这段话,这是说明无性菩提,你要真修,你不修不能成就。

「如颂中分明,举喻况说,可知」,这在前面十首颂我们都读过。「但须依法,有病即治之」,你看看这个地方只是举几个例子,我们一定要懂。我们有悭贪,自己要常常想,常常反省,我们的贪心多重。虽然布施,布施的时候还很困难,也就是什么?布施事情做了,不痛快,做得很勉强,做得不自然。布施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许多条件,这怎么行?哪里像佛菩萨那么痛快!我们持戒,持戒的目的是断恶,忍辱是对治瞋恚,精进是对治懈怠,我们有这么多毛病,一个方法对一桩毛病。哪个毛病严重,先治它,轻微的可以后治,有病即治。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一会儿。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论文。「自病已除,还与人服,故药之与方,终无舍离」,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自己的病除了,还要帮助别人,所谓是自度度他。佛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断尽,在一切境界当中决定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如来果地!可是成佛之后,不是就没事了;成佛之后,因为你在未成佛之前曾经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要去帮助他。你帮助他用什么方法?还是要用自己修学这些治病的方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归纳起来就是此地所说的六度、四无量心。还是要一桩一桩的,就像初学时候一样的做出来给大家看,帮助他。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帮助他增长;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所以「药之与方,终无舍离」,道理就在此地。

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这次在世间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到我们这个人间来表演是第八千次了,换句话说,世尊久远劫他的修行就圆满了,就证究竟佛的果位。证到怎么样?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自自然然就应。你看世尊为我们所表演的「八相成道」,表演!做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看了之后有所体会,有所领悟,智慧就开了。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不能不知道。大乘教里头时时讲,处处讲,不断的重复在讲,目的在哪里?目的帮助我们开悟。我听了开悟了,佛还是那样说,因为别人还没有开悟,还要讲。绝对不是讲个一次,大家统统都觉悟了,没这个道理。每个人业障、习气不相同,善根厚薄不相同,绝对不是一个方子,绝对不是一个时间,都能够觉悟的。所以,佛是以无量方便帮助众生,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佛的慈悲,我们才有学习之处,所谓是菩萨学处,我们知道怎样学。

现前社会,我们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最近这几天,李居士从报纸上剪了些资料给我看,也有同学在网路上下载一些资料给我看。灾难很多,全世界!美国的风灾,一百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南部三个州遭到严重的破坏,欧洲有水灾、有旱灾,还有些地方有瘟疫。我们看了之后,依佛法所说,这些灾难是众生的业力招感。现在人他不学佛,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都是自然灾害,其实大自然跟我们自己这个身、念头息息相关。

《楞严》里面讲得非常透彻,我们起个善念,现在都是讲波动的世界,这个说法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佛法也是在讲波动。波动速度最快的是思想波,就是心的波。心不是心脏,心脏是属於我们身上一个器官;佛法讲的心,不是心脏,心脏称为肉团心,这个东西没用处。佛法讲的是灵知心,灵知心矿物都有,矿物有感应。现在科学家实验,矿物它居然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我们起个善念,善念才起就周遍法界;起个恶念,恶念才起就周遍法界。而且效果是相等、平等的,不是说距离近,感受力量强,距离远,感受的波就很微弱,不是的,它平等的。所以,它不同於光波,也不同於电波。光波、电磁波速度太慢了,现在科学侦测得相当准确,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宇宙太大了,银河系里面这些星星,用光速去走,差不多在最远、边缘之处是二十万年。如果我们银河系之外其他的星系,用光的速度要几百万年、几千万年,更远的地方还达不到。所以都比不上思想波,念头才起就周遍法界,感应不可思议。

所以佛给我们讲,水灾,水灾的真正的因是什么?贪心。大家读《楞严》就晓得,贪心所感的是水灾,瞋恚所感的是火灾,愚痴所感的是风灾,不平(我们讲傲慢,高下不平)所感的是地震。瘟疫是这些灾难的附带产物,哪有灾难后面没有瘟疫?肯定有!由此可知,化解这些灾难、天灾人祸要靠什么?智慧。所以文殊菩萨在这里所问的,「唯有一法而得出离」,这个法就是智慧。不但可以出十法界、出六道,也可以出一切灾祸。

由此可知,只要我们把贪瞋痴慢断掉,你就能够离一切灾祸,这是一切灾祸的因。现在这个地球上灾难这么多,我们怎样避免这个灾难?如果你真正把这个经典念通,真正搞明白了,断贪瞋痴慢。我在讲席里面讲得很多,一定要学佛在《十善业道经》上给我们的开示。他教我们,教菩萨就是教我们,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样就能够在这个世间避免一切灾祸。中国人所谓的遇难成祥,逢凶化吉,有惊无险,功夫高的,惊都没有,惊险都没有。有些人不是透彻了解的:这是佛菩萨保佑,这是感应!没错,是佛菩萨保佑,这个话讲得没错。佛菩萨怎么保佑?你智慧开了就保佑,就是你的心地清净善良,不受感染,就这么个道理,这个用科学都可以做证明的。

所以我常讲,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心正,身哪有不正的道理?心清净,身哪有不清净的道理?心善良,身哪有不善良的道理?身心健康。可是你决定不能把外面垃圾装在心里头,那你的心就不善,你的心就不清净。我常讲,自己不能有恶念,只有善念,没有恶念;只有清净,没有污染。外面所有一切污染,我决定不把它放在自己心里头,把它放在自己心里头,我的心就变污染,就不清净了;心只要不清净、不善,就会感召这些灾祸,你就无法避免。这是眼前的利益。更深的利益,你不能提升你自己的境界,在十法界,在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上,你不能向上提升,这亏吃大了。

所以,十善业是修行的基础,不但是修行的基础,而是在世间消灾免难,得到这一生清净美满的基础,你看它多重要!一切众生,狭义的是指六道,广义的是指十法界,这都是众生。为什么?没有觉悟,没有见性就是没有觉悟,没有觉悟的人哪有没过失的道理?所以中国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自己也不是圣贤,我们自己也有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怕有过失,怕的是你不能改。改过就是修行,改过就是真功夫!这是我们现前要特别重视的,要重视改过。

你看看经上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种过失。我们有悭贪的过失,要用布施来对治;我们有恶业的过失,我们用持戒来对治;我们有瞋恚的过失,我们要用忍辱来对治。看到别人的过失,可不能放在自己心上,那就错了。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放在自己口里,就增长自己的过失;不但你过失没消,你过失又增加了,这我们大错特错!

我跟许多宗教往来,有人跟我说:法师,你是佛教的法师,我们佛门很多弟子对你的供养,你怎么可以把这些供养拿给外道?起分别心。因为他知道我对於其他宗教的慈善事业都赞助,无论是哪个宗教。赞助最多的是养老院、孤儿院、医院、学校,这都是好事情,他们很认真在办。学校里面,我送奖学金,医院里面我常常捐助医药费。就有人来问我:你为什么把佛门四众的供养拿去给外道?有时候他当面问我,我就问他,我说:我们佛教要不要办医院?要!我们佛教要不要办养老院?要!要不要办孤儿院?要!我说:你去办,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那要很大一笔经费,还要人力、物力。我说我都做不到,你办,我尽心尽力来赞助你一点,我送你十万块钱,你十万块钱能办得了吗?办不了!现在别的宗教都在办了,那不等於我们自己办一样吗?他办,我送点钱捐助给他,等於像什么?开个公司我去投资。我捐个十万块钱医药费,这个医院是我投资了十万,你说行不行?是不是一定要我们自己办?一定要佛教办,别的宗教办都不行?分别执著太过分了!

还有人因为知道我跟伊斯兰教往来,也是很密切的,也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居然在《古兰经》里面翻出圣战,翻出这个东西。他说:这些,法师你怎么可以跟他往来?今天全世界需要的是安定和平,你说对不对?对!是要安定和平。那我们跟回教要不能够好好的相处,你还在经典里头挑三挑四,还跟他对立,这世界有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古兰经》我读过,里面是很多讲到圣战,但是你要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这个教是怎么兴起的?

穆罕默德那个时代,阿拉伯人确实处境非常困难,非常危险。四面八方都是敌视的,都是要把这个族群消灭掉,自自然然的,他就起来反抗,他要求生存。所以圣战是穆罕默德提出来抵抗侵略,保全这个国家民族,不是侵略别人的战争。而且经典上讲得很清楚,俘虏他已经放下武器,一定要善待他,不可以虐待,不可以歧视,这就是仁慈。所以你要了解那个时候他们的生活状况,为什么经典会有这些记载,这是不得已!过去中国跟日本八年战争,中国的战争就是圣战,保卫战,我们没有侵略日本人,是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中国。

学佛一定要开智慧,要明理,处处要为整个大局著想。不要斤斤计较,断章取义,那你是制造纠纷,制造对立,制造误会,会把这个问题陷得愈陷愈深。你有没有罪过?你自己要想一想,你说这些话,你要不要负因果责任?你看这些都看人的缺点,都看人的毛病,你的心已经坏了,你的思想已经变质,这不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你看看《八大人觉经》,这诸位常常念的,佛怎么教我?「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佛这个教诲你就违背了。你怎么还常常想他过去的错误?你不肯原谅他?你怎么对於作恶的人还那么瞋恨?你瞋恨,你跟他就结冤仇,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佛门里头哪有这种人?这不是佛的教诲。

儒家也教给我们,「尘事不见」,也处处教我们学忍让,总是要把问题化解,不要把问题复杂化。所以许许多多来问的,都是似是而非,好像他满有道理,你再给他一分析,他一点道理都没有。教育,我常讲佛教是教育,所有一切宗教全是社会教育,一切宗教里面的圣人都是社会教育家。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教化差不多将近二十七年的样子;耶稣在世的时候教学十三年,他被人害死了。都是从事於社会教育,而且都是以身作则,他自己本身做到了,他才能教人,人家才能服,才能跟他学习。

在宗教里头,确实释迦牟尼佛教学最成功,时间最长,他教学四十九年。三十岁出来开始教学,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过苦行僧的生活,这一点就叫人佩服,就叫人赞叹。又何况佛法大小乘教许多经典,佛都给我们讲,「怨亲平等」。为什么这么执著?为什么这样的分别?要晓得执著是六道轮回的根,执著不放下,出不了六道轮回,分别不放下,出不了十法界。放下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执著了,这是阿罗汉,这就超越六道。但是虽不执著还有分别,分别心也没有,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生到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的华藏世界,净土里面这是极乐世界;极乐无异华藏,华藏不异极乐,是一不是二,生到诸佛的实报庄严土。到哪里去?你跟哪尊佛有缘,你就到哪里去,都是实报土,都是清净土,都是平等境界,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不要把别人不善的东西放在我们自己心里,这是很大的错误。我们读李长者这一段开示,我们感触很深!就是自病已除,还要帮助别人。一定要把经典里面的道理要念通,然后落实在自己的生活,治自己的病,帮助别人。今天的社会需要和谐,动乱太过分了,天灾人祸太频繁。要能够化解,就是我常常讲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自己的病治好了,我再帮助别人。要记住佛的教训,「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才能够做社会和平的工作。

再看下面第二段,「释菩萨名者」,这是第二段释名。「名为智首,以明智能知根,权施法药」,明就是智,智就是明,明是明了、明白,所以明智你能知根。第一个知道自己的根性,其次,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也知道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你知,明了,你才能够帮助他;你要是不知,不明了,你怎么帮助?你无法帮助他。帮助什么?下面讲,「权施法药」,这个权是善巧方便。药是比喻,你有对治的方法,你能够教化这些众生。今天这个世间人与人,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弟子规》里讲,「凡是人,皆须爱」,这个话说得好。不同的国家都是人,不同族群也是人,不同宗教还是人,「凡是人,皆须爱」!爱,你就不会害他,爱,你就能够原谅他的过失,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爱!

法药,后面举了例子,「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分」,举了这么几个例子。「四摄法」就是前面我们讲的(摄是摄受)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摄法。「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个我们多次讲解。「十波罗蜜」,前面我们念过的,六波罗蜜后面再加上方便、愿、力、智。「三十七助菩提分」,也叫做三十七道品,大小乘统统都包括在其中。你看天台大师给我们讲三十七道品,藏教三十七道品,通教三十七道品,别教、圆教都讲三十七道品。所以,三十七道品就代表了一切佛法。

「随病生起增多之处,而令服之,显发菩提无作之性,渐令依本,名为智首」,你看这个名号里头的含义,确实是以智为首。这就是一道清净,一道出离,智为首。智起了作用,这里头所说的四摄、四无量心、十波罗蜜、三十七道品,统统是智的作用。这个一展开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叫权智,权智就是智慧起作用,权巧方便,众生有什么病,你就用什么方法。他要是贪悭,你就教他修布施;他要是造恶,你就教他持戒;他瞋恚很重,你就教他修忍辱;懈怠、懒散,你就教他修精进。你看看持戒、忍辱、精进是不是智慧?全都是智慧!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这就好比「应病与药」,你好好的教他,好好调伏他。

教人也要观机,就好像大夫给人治病,你先要替他诊断,观机就是诊断。机是什么?有时间、有处所,有人、有事,你都要看清楚,时节因缘不妥当,这个药就不起作用。譬如他悭贪心很重,对於财富贪而无厌,自己有的,很小气,不肯布施,你要怎么帮助他?他一毛不拔。先要诱导他听经,慢慢听,听一段之后渐渐明白了,布施有好处。他不是喜欢财?原来财愈布施愈多,他心就动了,你才能跟他讲布施功德,劝他修布施波罗蜜。完全没有接触你就教他,太难太难了!那可不是容易事情。

可是我的老师教我,我真是还没有接触过经典。老师见面头一天就叫我修布施,好在我的悭贪有,不是十分严重。我是个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听老师的教诲,老师教导我的,我不怀疑,我肯做。跟老师接触的时间虽然很短,老师眼睛很厉害,看出来了,所以一接触,就斩钉断铁直截了当就教我修布施。而且还教导我要认真去修六年,跟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布施,要叫我好好去做六年。我真听话,真的做六年!这个例子是特殊的例子,不是普通的,普通一定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诱导。这样子才能够把你的修德回归到性德,「渐令依本」,本是本性,回归到本性。这就是智首,智首名字从这里来的。

下面说,「此是下方世界」,在表法里头讲这是下方。「明以施戒忍进定等(后面还有个慧)十波罗蜜门如地」,这像大地一样,十波罗蜜、四无量心好比是大地。地,「能生发一切白净之法」,大地能够生五谷杂粮,可以养这些众生。「白净」是比喻善,古时候印度把黑代表恶,白代表善,我们中国人习惯称善恶,印度人习惯称黑白。所以,白是善的意思,净是清净。这个大地,十波罗蜜、四无量心的大地,这个大地当然是心地,这个心地能生清净善法。

所以「世界名颇黎」,我们现在称玻璃,古时候用这两个字。古时候实在讲没有玻璃,所以佛经上讲的玻璃是什么?我们今天讲水晶,透明的,完全透明的。「此是白色,如水精宝色」,七宝里面有玻璃,要晓得那个玻璃是水晶。「佛号梵智者」,八信位菩萨本尊的佛,本尊佛是梵智,所以他的名号是德首,你看他的佛,他的本尊,是梵智。「明心如大地,荷负万有,常安净故。梵者,净也」,梵是清净的意思。清净智慧,这是佛的德号,这个名号的意思是「明心如大地」。他还没有见性,虽没有见性,这是八信位的菩萨还没有见性,可是心相当清净。他的本尊佛是梵智,佛当然是明心见性,也就是他的老师。

「荷负万有」,这个万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一切众生;荷是荷担,担负起教化一切众生的使命。真正智慧人,在这个世间各行各业里面,他选择什么?选择教化众生。所以他这个位次,我们世间人讲老师!他是做老师的,他不会搞别的行业。你看释迦牟尼佛,他做个社会教育家,他不去做国王,他不去做将军,他选择老师这个行业,而且是义务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教学,没有收学费。学生跟他在一起,学习他的生活方式,统统是托钵,生活需求量很小。每天到外面去托一钵饭,三衣一钵,树下一宿,老师如此,学生亦如是。也有时期有这些国王大臣,把他们的别墅、花园拿来供养这个僧团,这个供养就是借用。所以我常讲,世尊在世接受国王大臣的供养,他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还是国王大臣的。我用,你借给我用,我不用的时候还给你,这是世尊做出模样给我们看的。我们今天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也应该是这样的,这很如法。为什么?自己一点心都不要操,你才真正得到净善,得到安乐,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佛教传到中国,许多道场是国家建设的,你看古寺匾额上写的「敕建」,那就是皇帝下命令建的。有的费用是皇室里面拨出来的,也有的是地方政府负责来建的,皇帝下命令建的,十方道场,制度非常好。所以佛教的制度是民主制度,这里面的住持、当家、执事,一百零八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统统是选举选出来的,任期一年,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所以到腊月三十总辞,然后再选,可以连选连任,选举在中国寺庙里面是用了一千多年。

担任执事是为大众服务的,真正修行的叫清众,清众是不担任任何执事,每天听经、研教、修行。修行方式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一个是持戒,一个是参禅,一个是持咒(密宗持咒),净土宗念佛。法门再多,不出这四大类。我们净土宗修行是用念佛,念佛有很多种念法,我们采取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根据《弥陀经》《无量寿经》上说的。《十六观经》里面念佛方法齐全,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十六观最后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除这个还有实相念佛。方法很多,我们只取一种,这都是「荷负万有,常安净故」,常安净是动静一如,自他不二。所以,佛号里面清净、至善,净善到极处,称为梵智佛。

后面「配随位因果者,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进修得心智寂静为果,表地体安静故」。这个我想不必讲诸位也知道,十大段都是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因是一个,果上有差别,是因为你修学方法不一样。虽有差别,差别里面也有无差别,这才能契入真心。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