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五讲)  2005/9/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5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

前面一首偈是讲施、戒,比喻地基,基堵。我们要是把它后面四首偈连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基是地基,堵是城墙,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有城有郭。修行一定要从布施、持戒入门,又何况世尊在经教里面无数次的开导,为我们说明布施重要。六道众生哪个人不求福?哪个人不求聪明智慧?哪个人不求健康长寿?人道如是,天道也不例外,乃至於畜生道,饿鬼、地狱寿命长,他在受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佛在经教里面为我们说,世出世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原理原则。如果我们套一句世间人所讲的真理,在佛门里面讲,什么是真理?因果是真理。明白这个道理,命运是自己造的,不是上帝支配,也不是阎罗王支配,什么人支配?没有人支配,而是自己支配了自己,这是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

一般宗教都说一个主宰的神,佛法里头没有。佛给我们讲,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讲得深,讲得有道理,我们一般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说出了事实真相。心,什么叫做心?很难懂,所以佛家有句话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个话并不难懂,可是里面的意思确实很难理会。为什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大地是代表宇宙之间一切众生,森罗万象,如果你要是把真心证得了,宇宙之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没有了。这很奇怪!都没有了,还在不在?给诸位说,还在。这就奇怪了,怎么说都没有了,又说还在?

经典、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举了个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我建议大家最好能够参观金器的展览,就是一般讲首饰的展览。我曾经参观过,一家工厂专门做珠宝首饰的,它不是做真的,它是做假的,现在市场是非常畅销。假的比真的还好看,价格很低廉,丢了不心痛。它采用的是镀金,不是纯金,镀金,镀上去的真金,所以带在身上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我参观这个工厂,样式有一、二万种,它是样品展览,所以没有相同的,你看每个花样没有相同的,一万多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就好比是什么?好比一切众生,森罗万象。如果你忽然认识了,「这都是金的」!这就叫大地无寸土。它的质料是什么?质料是黄金,全是金镀成的。所以,千万种一个字包括了,金。

在我们现实的宇宙里面,如果你要是见到心,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是一个意思。你要是真的见了性,大地无寸土。大地是什么?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都是自性现的,心现识变。识怎么样变?还是自性。就好像金器一样,无论你怎么样变化,依旧是金,离了金没有器,离了器没有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切众生、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是什么?心性,离了心性,什么也没有,心现识变。所以天堂、地狱是一不是二。

相有差别,性没有差别。好比我们用黄金做个佛像,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我们再用黄金做个饿鬼像,这是十法界里头很低的,从上往下数是第九个法界,鬼道。你说这两样东西是不是一样的?佛像是黄金的,金做的,饿鬼像也是黄金做的,同是艺术品,分量相同,价值相等;这就是说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跟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密切到什么程度?原来是我自己心现识变的,不是在外面,外面找不到。

所以佛教人修行,功夫在哪里用?功夫在你自己内心里去用,外头没有,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内跟外是一。我们底下一章经文要讲到「一道清净」「一道甚深」就要说这个问题。明白事实真相,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总说、主题,围绕主题的周边,总中有别,别义;此地讲的六度、四无量心,别义;中国儒家所讲的伦常八德,别义。总别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一定要懂,然后才知道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这样才能够契入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不说明心见性,称它为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教下里面所说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也是明心见性。所以,教里头讲的这些名词不一样,一桩事情;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理一心不乱,密宗讲的三密相应,一桩事!

一桩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名相?这是教学方便,帮助你开悟。悟什么?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明白了。只要知道是一桩事情,怎么说都行,没有冲突,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得大自在!所以修行下功夫,一定要从布施。为什么?佛菩萨那么高的境界,我们明白,我们也非常羡慕,做不到。这正是佛门里面常说的,「理可顿悟」,原理原则确实可以一下就清楚明白;「事须渐修」,你要真正契入境界,还得慢慢来,按部就班的来修学。为什么?我们的迷不是突然之间迷惑,我们的迷时间可长了,无量劫来一世比一世严重,愈迷愈深。现在要想觉悟,同样的道理,也要慢慢的来。把烦恼、习气、业障逐渐的放下,布施就是放下,觉性渐渐向上提升。

华严圆教给我们讲了五十二个阶级,真不少。你看十信,我们现在念的是十信位,智首菩萨是代表第八信,十信再上去是十住,再上去,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总共五十二个阶级。慢慢向上提升,用什么方法?给你讲最简单,总的纲领原则就是看破、放下。六波罗蜜,看破是般若波罗蜜,放下,前面五度统统是放下。前五度怎么统统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贪,布施波罗蜜就圆满;持戒放下恶作,不再作恶,持戒就圆满;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般若是放下愚痴。般若是智慧,所以看破是般若,前面五个统统是放下。我学佛,嘉章大师就这样教我,看得破,放得下。可是放下,虽然给你讲了五条,有次第,你要知道从哪里下手。一定从布施,由布施才能做到持戒,由持戒才能做到忍辱,不能躐等。这就是事须渐修,也是讲烦恼、习气要渐渐的除掉。

可是佛在经上也说,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试问问,放下了没有?没放下。我为什么要修财布施?为了要发财。为什么要修法布施?为了要增长聪明智慧。为什么要修无畏布施?为了求健康长寿。有条件的修行,没放下!叫一个人真正都放下修行,没人干!有这么多优厚的好条件,人人都愿意干。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叫善巧方便,佛有方便法接引你。那么佛说的这个话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佛不妄语,佛不绮语,佛不骗人,真的。

所以「舍得」,舍得这句话是佛门的术语。我们在平常谈话当中,许多的成语都是从佛经里面流露出来的。过去赵朴初老居士说过这么一句话,好像他还写在文字里面,「中国人如果要是离开了佛法,就不会说话了」。他这个话讲得有道理。我们在日常谈话当中,很多都是佛门的术语,离开佛语真的不会说话。这就说明这两千年来,佛教对於中国文化影响之深,影响之广,跟中国的传统文化融成一体,不能分割。舍得,你看「舍」是因,「得」是果,舍一定有得,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比这个更深,「舍」,把你得到的也舍掉,那你就得清净心了;譬如你布施财你得财,把你所得的财统统再舍掉。可是你要知道,肯定是愈舍愈多,愈舍你的福报就愈大!大到究竟,佛家修行这五十二个阶级最高的一层,佛,佛的福报最大。

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这一套,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当时有很多仙人给他算命,这个小孩如果他不出家,他出家一定作佛,他不出家就作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实在讲福报跟佛不能相比。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现身说法,为我们表演出来「舍得」。他把他所得的福报布施,放下了,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这样的生活。把所得来的福报统统再舍掉,他那个舍得是第二个意思,得大圆满。这个圆满叫究竟圆满,你要不读《华严经》你很难体会。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也就是你不知道修行证果人他的智慧、他的福报、他的才艺,你没有办法理解。这都是生生世世修行累积的成就,不想、不要这些成就,自自然然有这些成就。

诸佛菩萨以这种成就,就是智慧、才艺,我们一般讲能力、福报,布施给众生。众生当中,许多还没有觉悟,许多还在迷惑颠倒,不知道布施。这个道理真的是很难懂。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在讲席里头我也跟诸位报告很多次,很多看相算命的看我的生辰八字,说我这个人很可怜,命里面没有财富;换句话说,注定一生贫贱。贫是无财,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一生要过困苦的生活。寿命又短,给我算的流年,四十五岁那一年就过不去,我相信。我何以相信?我的祖父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伯父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父亲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命可能跟我伯父的命差不多,没有福报,最后落得什么?落得去做乞丐,四十五岁死的。我很相信,我也不忌讳。

以后知道佛法好,所以我能够把工作放弃,一心学佛,这里头的原因别人不知道。我相信命运,我知道命运不长,时间有限,这一生没法子,好好的修来生!修来生福。遇到李老师,李老师也是长者,经验非常丰富,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相很薄,也就是说一看是短命相,没福相。他就劝我们这些人发心学讲经,学讲经是转业报最快速的方法。当时我们也不懂,反正老师好意,愿意教,我们就乖乖的学。

我记得我大概是在四十八、九岁的时候,不到五十岁,四十五岁过了。有一次在仁王法会里面遇到甘珠活佛,我们认识也很久。甘珠活佛大概大我十几岁,不到二十岁,可是接近,应该是大我十七、八岁。看到我,叫著我:净空法师,你过来,过来!我有话跟你讲。我说好!佛爷有什么话吩咐?他就说,我们常常在你背后说你。说什么?说你这个人是有点聪明,但是没有福报,可惜又短命。我说这些话不必背后,当面可以说,我完全接受,一点忌讳都没有。接著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的功德很殊胜,不但你将来有大福报,你还有很长的寿命。甘珠活佛跟我见面说这些,第二年他就走了,这是密宗里面一个好上师,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

我们没有求,我也没有求福,也没有求慧,也没有求寿命,可是福报、智慧、寿命自然的延长。从这个地方证实,老师当年教导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没求它也应。一生我只是守著随缘而不攀缘,活在这个世间,当然第一桩大事还是为自己。为自己什么?求生净土,这是真的。如果要不生净土,麻烦大了!不生净土,你一定还搞六道轮回,搞六道轮回实在讲太辛苦!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所以学佛第一桩大事是求生净土。其次,如果还有这么长的时间,一定要把佛法介绍给无量众生。我们才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对得起阿弥陀佛,才对得起历代祖师,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

如果只求自利而不去利他,那就错了,又何况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教学相长,福慧双修,福在慧中,慧在福中,自行在利他之中,利他在自行之中。这样子的境界,一年比一年殊胜。障碍有没有?障碍不能没有,无始劫来造作许多恶业,哪有没障碍!当然有障碍。障碍有外面来的,有从自己自身的,自身就是小毛病,大毛病没有,小毛病时常有。这就知道什么?业障现前。可是现在对理很透彻、很明了,有方法对治。业障现前的时候,无论是外来的,是从内发的,要提高自己的警觉,认真努力加功用行。

修什么?真诚、清净、平等、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修这个。很有效!业障现前,毛病决定出在这些地方,我们对这几个科目疏忽了;现在一般人讲,你的学习降温了,业障就现前。如果是提醒自己,向上一提,业障就没有了。这些年来屡试不爽,所以信心非常坚定。有人要问:法师,往生有没有把握?我告诉诸位,十年前我不敢讲有把握,现在敢说自己有把握。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的,老师能做到,学生当然也能做到;我能做到,诸位同学个个都能做到。又何况这个事情不是求人,世间事,求人难,成佛作祖、成圣成贤,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认真去做,没有不成就的。

第一个就是要学真诚,真就不假。对人、对事、对物不可以虚情假意,那就错了,要真实,要诚诚恳恳,这是基础。菩提心之体是真诚,对人真诚,对物真诚,对事真诚。别人虚情假意对我,行!我了解,我明白,我对他一味真诚。为什么?我的目标要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个个都是真诚。我要不把真诚在这一世此时此地学成功,到极乐世界就成了问题,你就没把握去了。《无量寿经》,你看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文,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或者是修学大乘回向求往生的,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最重要就是真诚,有了真诚,自然就清净,自然就慈悲,所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自然然就现前,要不要刻意去修?不要。真诚是自性之体,我们讲性德之体,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自性的德用;体得到了,用自然就现前,不用刻意去修。

再看看儒家所讲的德行,讲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看八德里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全是真诚心的起用。所以你得到一个,其他的统统都得到。世出世间,古今中外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所示现的,他们所教导的,全都通了,都圆融了,怎么圆融的?真诚圆融的,真诚是众德之体,我们止在这上面做功夫。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常讲,「大道之体,在诚与明」,诚就是真诚,明就是正觉,通常我们也讲到般若智慧。只要真诚,自性般若就显示出来,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

所以佛从理体上观察,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才说出生佛平等。现在为什么不平等?不平等是你迷了自性!迷了自性,是你迷失了真诚。你看你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你敢不敢说真心话?不敢。为什么?怕别人骗我。现在世间人常讲隐私,隐私跟真诚恰好相违背,我们要学真诚就不能有隐私;我们要学真诚,要学清净、平等,就不能有现在人讲的所有权。有了所有,你怎么会清净?你怎么会平等?要放下!放下所有,你得到的是全体,自性的全体。你要是有所有,那你所得到的自性就是亿万分之一都不到。这是真的,你得的太少,你失去的太大了。遍法界虚空界你失掉了,你只得那么一点点。所以佛教我们舍得,把你那个得,得的那一点点舍掉,你才能够与性德相应;不肯舍就不相应。

这段经文虽然不长,比喻说得很好。前面一段你知道基础,从哪里入手,现在进一步我们要『建城郭』。建城郭有什么用处?『为护诸人众』。城郭是防御的,城是城墙,郭是廓门,就是城门,在从前是防御盗贼来用的。是种防御,让居住在城里面的人,不受盗贼的侵害,这个比喻容易懂。佛法以什么为城郭?佛法是以『忍进』,这个忍进就很要紧!忍进能『防护诸菩萨』,特别是小菩萨,初发心的菩萨,我们讲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如果没有忍,没有进,必定就退心。所以要有施、要有戒做基础,你才能够学菩萨行,才能入菩萨这个行列,入菩萨这个俱乐部,这是入门。入门之后,你能够保持而不退转,那就得靠忍进,你要好好的学忍辱,好好的学精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这首偈还没有讲完。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看第八首偈颂清凉大师的注解。「次偈二度」,二度就是忍辱、精进这两种,「已发修行心,为治退弱心因故」,你看这个解释跟前面第七首就不一样。第七首,布施、持戒是「为治不发行因」,所以称为行本。从这个地方就很清楚的显示出,布施、持戒是世间人希求善福必修的因行,同时也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入佛的基础。世间人一定要知道修善得福,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所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世间法。在六道里面,三善道,善因善果;三恶道,恶因恶报,理事都要清楚。这首偈这是已经发修行心,换句话说,布施、持戒他做到了,再发心修行,学菩萨道。佛用这二个方法对治初学的人的「退弱心因」。初学很容易退心,退转,为什么?道心脆弱,烦恼习气很重,就是这个缘故。所以,真正发心修行,成败关键在忍辱,就在能忍!忍才能往前进,进就不退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谓不能忍生死苦事,长时修助善品,有疲怠故」,这就是举出例子来说。生老病死苦,佛跟我们讲的三苦、八苦,都要能忍受,生苦是总说。三苦里面,苦苦、坏苦、行苦,这些名相我们在此地省略不再细说,前面都说了很多。八苦里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后面一个不太好懂,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是因,前面七种都是果报。

五阴指的是什么?指的我们身心。我们有个色身,还有个精神的生活,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想」是妄想;「行」是什么?行是永远不住,就是不停止;「识」是讲的阿赖耶识,落谢前尘影像。我们打妄想会落印象,我们言语造作统统都会落印象,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也会落印象。阿赖耶识像个仓库,所以它也叫藏识,这个「藏」就是收藏的意思。什么东西都收藏在里面,有好的,也有坏的,大概现在一般来说,好的少,坏的多,这从《唯识论》里面就讲到。《唯识论》里面讲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你就想想看,不善就是恶的烦恼,烦恼有二十六,善心所只有十一。这就说明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东西,好的东西少,坏的东西多,不善的东西超过一半以上。

修行修什么?就是要把不善的东西把它丢掉,善的东西帮它补充,务必让我们的心真正修到纯净纯善。你看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我们,「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讲得多清楚,讲得多明白。我们有没有懂得?提起来都说我懂,我知道,没做到!所以心里面所藏的依旧是不善。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我们的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为什么要装这些不善?不但装自己的不善,还把别人的不善也放在我们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变成一切众生的垃圾桶,你说这个多可怜!这个多悲哀!这是什么?愚痴,没智慧。有智慧的人,决定不能把自己的清净心去当作别人的垃圾桶,你说对不对?如果你认为是对的,我们心里头不能容许有一切众生不善的夹杂,这个道理要知道。

人都是善恶混杂,找一个纯善没有恶的人,找不到,找一个纯恶一点善都没有,也找不到。一切众生在世间,你细心观察,所谓善人是善多恶少,所谓恶人是恶多善少,总是这样分别,找不到纯善的。善人我们要跟他学习,他的善行、善言、善念,我们应当把它收起来,收到我们清净心里头,他是善。如果这个善人他还有做错事情的地方,他还有恶,他还有恶念、恶言、恶行,这些我们不装。我们把它分开,分清楚,这些不放在心上,我们只收集善,不收集恶,这就对了。

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小心谨慎,只许善,不许恶,我们这样修行才能成功。这个工作要忍、要进,它们二个来协助我们才能成就;学别人的善要忍,离别人的恶也要忍。忍这一字,世出世间德行、事业都要以它为基础。所以古人常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能忍,你还能成就大事吗?学佛是大事,成佛是一切世间最殊胜的大事情,你不忍,怎么能成就?内,烦恼、习气要忍,外面,对人对事对物,谚语常讲不如意事常八九,怎么对待?就靠一个忍字。

忍度,翻经的大师把它翻作忍辱,辱是侮辱。你看看许多忤逆的事情,单单取一个「侮辱」,这是翻经法师特别为中国人所翻的。中国读书人有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就是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行,侮辱受不了。杀头都可以忍,不能够忍辱,所以翻经的法师就用这个字。「辱」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所以,翻成「忍辱」是特别为中国人翻的,这个我们要懂得!世出世法没有不能忍的,要认真努力去学习。

所以忍,前面讲的八种苦事,除这八种苦事之外,还有一个也很辛苦。那是什么?「长时修助善品」,就是学习也很苦,学习不是短时间,是长时间。譬如我们每天诵经、听教,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的教诲,听教;修行,无论是念佛、参禅、礼拜、持咒,都是很艰苦的事情,长时薰修。你不能忍,怎么能成就?尤其是祖师教我们的法门,教初学的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许多人就是不能忍,他要怎么样?他要广学多闻,你叫他学一门,他忍受不了。修学最后成功的人呢?成功的人是能忍的人成功,一门,成功了。

同时学多门,诸位想想看,你的精力分散,时间分散,意志分散,不能集中,所以很难成就;如果你专攻一门,你成功了。特别是在佛法里面,《般若经》上讲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又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法通法法皆通。你要是真正信得过,真正忍得过,你就在一门上下功夫,一门通,全通了,一门得到,全都得到了。你信不信?你不信,不信你去广学多闻。佛法修学,佛祖慈悲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自行,成就自己,广学多闻是教化众生。自行跟化他,尤其说得好,自己未度你想去度别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你自己一定是先自度,然后才能度人。

什么叫自度?宗门的标准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你自度成就,你可以度众生。教下是大开圆解,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你可以教化众生。我们净土宗讲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还不行,到理一心不乱你才广学多闻,不是叫你现在。四弘誓愿诸位都很熟悉,尤其讲得好。你看看头一条,劝你发愿,就是世间人所讲的立志。志不立,你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那叫盲修瞎练;志立了之后,你有方向,有目标。什么志?「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立这个大志。这个大志立了,你是不是有能力度众生?没有!你要去成就自己。所以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断烦恼的。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行!你自己自修的达到标准,这时候可以广学多闻,四弘誓愿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

你要晓得为什么?法门无量!什么时候能学完?很简单,很短的时间就学毕业了。你看在佛教经典上记载的,龙树菩萨这大家都知道,也都非常景仰。龙树菩萨学世尊的经典,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现在我们把它会集起来,称为《大藏经》。而实实在在,世尊一生所讲的太多了,古时候交通非常困难,运输不方便,流传到中国的经典不完全,大概一半都不到!佛讲了四十九年,现在流传在中国的保存得最为完整,数量就相当可观。龙树菩萨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三个月就学完了,你说快不快?我们这一部《大藏经》,谁有能力三年学完,了不起!人家三个月就学完。怎么学的?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一部经,他要不要从头到尾去学?不需要,就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

古时候,印度出现一个龙树,唐朝时候中国出现一个惠能,能大师也是龙树一流人物,决不在龙树之下。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最明显的例子,法达禅师到曹溪去参学。法达这一生受持《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我们知道这部经的分量相当长,虽然只有七卷,分量很大,二十八品。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看过这部经典,当然他不会看,他不认识字,也没有人跟他提到这部经典。法达禅师读《法华经》读了十年,他读《法华经》三千遍,不懂意思,向六祖请教。六祖说,好!你念给我听听。念到第二品,就是「方便品」,六祖说,行了,后头不要念,我统统明白。讲解给他听,他听了之后,就悟入。这就叫什么?一经通一切经通。

所以龙树菩萨学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难!每部经听几句就行,全都明白了。哪里要那么辛苦从头到尾去学?不必要。听了前面,后头全明白,听到后面几句,前头也全明白,有这种能力,这叫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法门得到了,一切法门都得到了。如果你要没有一门深入,没有到明心见性,你就没有这个能力,学得好辛苦!你再想想看,没有觉悟之前,没有明心见性,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没有到这个境界之前,你学再多的东西,愈多愈杂,愈多愈不能专;换句话说,对於你破烦恼障,破所知障,就造成障碍。你不是破烦恼,你是增长烦恼,不是破所知障,是增长所知障,所以你不能成就。你所成就的,学习到的,是佛法的皮毛,佛法的常识,所以它不管用,它不能通一切经。

这个道理,早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跟我讲过。所以他教导我们,学经只能学一部,决定不许可同时学两样东西,这是最大的忌讳。我们同学学其他的经典,可不可以听?可以,可以去旁听,他所学的经不需要去读它。听完之后,也不需要去温习,只管去听,恭恭敬敬去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也好,不要去研究,研究是妄想。老实的专注学自己所修的这部经,很符合《三字经》里面所说的,「教之道,贵以专」,这个「专」就是佛门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要有耐心,要有忍辱的功夫,你才能精进;你没有忍辱,哪来的精进?

所以,世尊在《金刚经》上说了一句话,「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个一切法是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哪一法,成就的关键就是一个忍字。不忍,你怎么会有成就?不能忍,学一样东西一定会疲倦,一定会懈怠。所以现在念佛堂念佛,祖师大德绝对不许可掺杂著经教,念佛堂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每天很短的时间,大概就是十几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主七和尚、念佛堂堂主看到大家疲倦懈怠,讲几句开示,很短。提醒大家的精神而已,绝对不用经教夹杂。

现在,为什么我的主张跟祖师不一样?我教大家,念佛堂每天至少四小时听经,四小时分做二次,上午二个小时,下午二个小时,听经;十个小时念佛,有人精进,精进好,我非常赞成。精进念佛是什么?日夜不中断。一般人如果要发心学,你就学锅漏匠,谛闲老和尚的徒弟,他真成功了,你看往生那样的殊胜,预知时至,不生病,站著走的。不认识字,老和尚就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你好好的念,将来一定有好处,他也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好处。教他怎么?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念,日夜不懈怠。他是个苦人,没有学佛之前做锅漏匠,生活非常清苦,知道世间苦,太苦了,所以他才勇猛精进。他有忍辱的功夫,一句佛号念到底,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没有什么白天晚上,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打个盹,醒过来的时候赶紧干。

这个方法好,如果叫你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怕你体力受不了。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这个方法对我们念佛人没有压力。所以我在国外,最初在美国提倡,许多净宗学会念佛道场,我都劝他们用这个方法,可以日夜不间断。念佛堂旁边有休息室,休息室有二间,一间是男众,一间是女众,念累了你就休息。我还教人,休息的时候不要脱衣服,都穿海青,就是和衣而睡,念得太累了。醒过来,马上就进念佛堂。

念佛以绕佛为主,出声念佛,绕佛时间久了,累了,可以坐下来止静。止静的时候不出声,听佛号,听别人念。所以,只有绕佛的人开口念,止静的人不念,听,专注听,心里跟著念,这样休息才不累。休息好了赶紧参加绕佛的队伍,实在支持不了,就到休息室里面去休息一下,没有压力,大家很欢喜。所以我们念佛堂分为三个区,当中是拜佛,铺上拜垫;靠墙壁是止静,止静的时候面壁,这样不干扰别人;周围这里是绕佛,佛堂分这三个区,用功很如法!我离开美国有七、八年了,不知道他们那边同修是不是还用这个方法,我就不得而知了。这个方法值得提倡。

寺院庵堂许可,日夜功夫不间断,行!像我们这个地方就不行。我们这个道场是个商业大楼,政府管得很严格,晚上不可以念通宵的,顶多十二点钟你一定要下班。明天早晨你六点钟来上班可以,不让你过夜。那我们真正要想用功,怎么办?你在家里头一样可以用功。如果一个人提不起精神,需要有二个同参道友,可以,两个人、三个人。在你自己家里面,客厅里面可以绕佛,可以拜佛,可以念佛,日夜不间断,也采取锅漏匠的办法。累了的时候还是休息一下,不要太勉强,始终保持很好的精神,这样就好。总是要有耐心,不能忍耐你的功夫就不能保持,不能保持你就没有进步。无论是念佛,无论是学教,统统都要有耐心。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基础的教学,学习从《弟子规》。诸位要知道,《弟子规》就是施、戒。怎么叫施?你看看《弟子规》上每一句,一开端「入则孝,出则弟」「孝」把不孝要放下,过去不知道孝顺父母,现在懂得,「入则孝」;过去不知道尊重别人,「弟」是尊重别人,尊重长辈。所以,这里就有放下,这就是施。尤其这么多年来我们所提倡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一定要做出好的样子给社会大众看;做好样子,做模范,这就是布施。现身说法是身教,这不是言教,身教比言教还重要,还能感动人,要把它做到。同时,《弟子规》《十善业》都是戒,你看是施,又是戒,从这个地方下手,认真努力去修学。

你要成就,你看看是不是在忍?是不是在进?没有忍,学几天不想再学。烦恼习气又现行,不肯再干,你就中断,就退转了。退个十天、半个月就没有了,旧的毛病、习气统统就又现行。可见得忍跟进非常重要,它能够防护菩萨行,防是防非,护是护持。防护一定要靠忍、要靠进,进是求进步,精益求精,日新又新。

大师注解里面讲,「今忍城,防外恼之敌,进郭,长内行之众」,这里面修行的大众。这个意思很好,忍就好像城,进就好像是郭,忍能防,进能护,所以护法功德不可思议。我常常讲,护持的功德超过弘法。弘法的人再好、再有智慧、再有能力,没有护持的人,他一筹莫展,他不能教化众生。所以教化众生的功德在谁?在护法。香港要没有你们这些护法做为助缘,我就不能在此地讲经;我在此地讲经,这些护法的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我常常用比喻来说,时钟,这最常见的。弘法的人就像时钟上的指针,告诉你现在几点几分;护法的人是里面的零件,里面的机器。你看里面机器少一个,这个钟就不准,要是少多了,少多就不能走了。然后你才晓得,护持的功德超过弘法。

护持就像学校一样,校长、教务主任、训导主任、总务主任,都是护法的;弘法的是教员。你要没有好的校长,没有好的这些纲领执事,再好的老师,没有教学的场所,没有教室。晓得护法是多么重要!佛法里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一尊佛出世,他来教学,有一千尊佛出世来做护法的工作。护法不是普通人,菩萨!如果不是菩萨,那个护持就有问题,就会出差错。所以古时候,道场护法的人真的都是菩萨。现在佛法为什么衰?现在护法的人不是菩萨,是普通人,就是说他没有修,他没有学,他没有证。古时候护法都是有修有证,那怎么会一样?释迦牟尼佛出世,你看他那时候护持,外护是国王大臣,居士长者,内护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里头很多古佛再来的,帮助释迦牟尼佛,做影响众。

由此可知,圣贤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我们只看到外表,好像看戏一样,只看到舞台,舞台后头没有看过。你要看看后台,你才知道规划的人、设计的人、指导的人,他们了不起,我们只是看台上表演的。所以说护法非常不容易!众生,佛法弘法利生的功德,百分之九十是护法的,讲经说法的法师充其量得百分之十。这跟学校教学一样,学校教学教得好,有成就,功劳是校长的,校长一定要占百分之九十,教员百分之十就不错,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没有护法,就没有弘法;有护法,一定有弘法,所以我们对护法要赞叹,对护法要尊敬。

后面这一句,「通说则此二皆能防外养内」。也就是忍能防外,也能养内;进也能防外,也能养内,可见得它是通的。在初学,有初学的说法,老修有老修的说法,老修内外就通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