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四讲)  2005/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请看智首菩萨偈颂第七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这个『行』要念去声,当作动词,去声念ㄏㄥˋ。在没有讲这首偈之前,我们应当回味一下前面智首菩萨所说的第三首偈,这前面都讲过了,可是还有许多同学没听到,同时这段经文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特别将它做一次复习。首先开端,答覆文殊师利菩萨的提问,说佛法当中,「智为上首」,这句话很重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自行化他,都是以般若为中心,以般若为宗旨。让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唯有智慧才真正能够化解问题,诸位要留意「化解」,什么问题遇到般若都化解了。

为什么佛还为众生赞叹这段经文里面所讲的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代表了无量法门,学《华严》的同学听到这个话自然就明了。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般若,多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都不离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法门之本体,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知道。然后才晓得我们学佛求什么?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中来。现在人心散乱,没有定功,散乱哪来的智慧!智慧决不是从多闻而来的,多闻能够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智慧。知识跟智慧不相同,知识当然也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够彻底化解,彻底化解一定要靠智慧。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包括他自己修学,总离不开戒定慧这三个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总的原则我们总要把它掌握住,一定要依照这个纲领认真的学习。

世出世间的事业,还是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能不能成就,建立在戒学上,戒学是规矩;能不能持久,那就是建立在定慧上,有定有慧,这个事业千百年不衰;戒能够建立,定慧能够保持,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从个人来讲,个人修身,我们讲修养,儒家讲修身,《大学》里头讲得清楚,「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里面告诉我们,教学为先。这八个字重要,「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修身是自度,教学是化他,自度度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不学怎么行?

学,一定要讲求效果,现在人所讲的成绩。你修学有什么成绩?学得再多,如果没有成绩,那你什么都没得到。成绩是什么?明道、行德这就是成绩,道明白了,德做到了,这是你真的有了成绩。道,我们浅而言之,在佛法就是戒定慧;德,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六度、四无量心,这是德,前面已经跟同学们介绍过。介绍虽然不够详细,不要紧,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品是十信菩萨,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断的重复,题目还是这些,内容是后后胜於前前,愈往后去愈有深度、有广度。可是修学一定是由浅而深,由狭而广,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讲的,这是大乘教,所以最浅的我们看起来也有相当深度,常常感叹自己做不到,做不到就不得受用。我们要想,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要说六度、四无量心了,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就注意到修学的纲领,所以我们选了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当然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不但是净宗修行指导的总原则、总的方向目标,决定不能违背,实在讲,一切宗派,无量法门,哪一法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佛所说,这个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重!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一切修行人,他能成菩萨、他能成佛,依据什么?就是依据净业三福,你就晓得净业三福是多么重要。像我们盖大楼,盖一百层,盖二百层,二百层大楼现在世界还没有,一百多层的有了。净业三福是地基,没有地基你怎么能盖得成?三福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修学没有根据,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了没有?有很多同学说,我做到了!那我们要问你,你对於孝亲尊师做了哪些事情?就答不上来了。慈心不杀,你的慈悲心有没有现前?你还会不会伤害众生?蚊子咬你,一巴掌打死,这算不算杀生?十善业道有没有做到?你还有没有贪心?你还有没有瞋恚?你还有没有愚痴?这样一问,再想想自己,真的没有做到!第一条没有做到,哪有第二、第三?

第二条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持三皈有没有做到?三皈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舍离迷邪染,心行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这就入佛门了。觉正净就是三学,就是三藏,我们受了是形式上受了,实质呢?实质上没有。为什么没有?第一条没做到。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为什么极力提倡《弟子规》《十善业道》,就是第一条。《弟子规》《十善业道》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落实,哪有第二条?

第三条头一句讲「发菩提心」,这还得了!什么是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是菩提心,我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这五句是圆融的,任何一句都圆满具足其余四句,缺一都不行,那就不是菩提心。圆满具足,真诚里面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有慈悲;慈悲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再「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前面三句是自行,后面一句是化他,菩萨行!根都在孝亲尊师,换句话说,根就在《弟子规》,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弟子规》是儒家的,为什么要用它?祖师教导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佛讲的。可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可以不必学小乘,所以小乘在唐朝中叶就衰了,现在完全没有了。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做?中国人有儒、有道,代替了小乘,是这么回事情。我们今天选《弟子规》来学习,你就懂得,是代替小乘。你要不学《弟子规》,你就学小乘教。小乘教的分量很多,实在讲很不容易学。《弟子规》可以说是小乘的集大成,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你看文字不多,总共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每句三个字。一定要落实,不是说《弟子规》我能背、我能讲了,那个没用处,字字句句都要做到才行,你才具备学佛的基础。

《弟子规》提升到十善业,十善业就不难学了,而十善业是佛法的根基,诸位看看《十善业道经》你就明白。佛说得很清楚,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於无上菩提、人天善法,统统都是以十善业为基础。所以佛家常讲,欲界里面,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罗是下品十善,这是讲三善道。三善道的因是什么?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分配在三善道,人、天、修罗。如果不修十善业,失掉人身你就得不到人身了,这个事情同学们有没有意识到?有没有想到?

《十善业道经》前面,文虽然不长,义理很深。讲到性相的缘起,用现在的话来说,讲到宇宙的缘起、生命的缘起,这个道理很深。为什么前面要说这个?那是后面你修十善业的理论基础。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十善是必须要修习的,不能不修习的。有十善基础才能成就世出世间无量功德,在佛法里获得究竟圆满,都要靠十善业,怎么能不学?过去,蕅益大师很慈悲,从《十善业》里头节录一个节本,节要,那个节要便利於初学,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功过格来看。每天用这个节本来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真干!实在讲,《弟子规》也应当把它当作功过格来看。

《十善业道经》我也做了个节本,蕅益大师的节本偏重在行门,我的节本是偏重在解门。为什么要这样做?蕅益大师的节本很好,没人依照著修,为什么这么多人不肯学?不明它的道理,所以我这才另外搞个节本,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我节本的文字不多,只有五百一十六个字,把为什么要学《十善业道》说清楚了。我们有讲演、有光碟流通,也有文字的本子。这是特别提醒同学们要留意的。

今天这个经文,就是第七首,『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这两句是用造房子来做比喻。造房子先打地基,「基」是基础,「堵」是墙,也是基础。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的文字,疏文,「文中初偈二度」,这个二度就是讲的施、戒,六度里面这二度。「为治不发行因」,这个「行」念去声,当动词讲,治是对治,你不肯发心去做,那你什么都得不到。底下举了两个比喻,「谓著财不发施」,著是贪著,贪著财,你布施的心发不起来。「著家不发戒故」,贪著家庭眷属的欢乐,持戒就做不到,就发不起来了。比喻这二桩事情。

「基堵有二义」,第一个「基即是堵」,这两个字的意思可以通用,都是讲的基础,我们在此地比喻地基;堵就是指墙脚,非常重要。在此地用来比喻,「即施为进善之首,戒为防恶之初,并称基也」。六度里面这二个是先,布施、持戒,你就想这个多么重要。施,实在讲施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前面说过,放下悭贪。悭是吝啬,我已经有的,舍不得给人;贪,我还没有得到的,贪而无厌。悭贪是障碍一切善法的根源,你只要有悭贪,一切善法你都做不到了。世间人虽然有好心,虽然天天在念经、在念佛,样子好像真正在学佛,可是对於财不能舍,对於身家过分的染著,所以布施、持戒这二条你就做不到。而不知道这二条是修行的基础,没有这二条,什么都没有。

六波罗蜜这是讲六度,六度是后后胜於前前。就好像盖六层大楼一样,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忍辱是第三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前面二层没有,后面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打哪来?全都没有。六度没有,四无量心是更没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基就在施,我们这个心没发,要发心,要学布施。

我学佛的时候,算是一般人讲运气很好,遇到好老师。什么叫好老师?他教给你的方法简单明了,督促你去做,这就是好老师。我在讲席里面报告了很多次,我学佛头一天亲近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师。第一天他教我的方法,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方法能够叫我很快的契入佛法?我说我已经知道佛法的殊胜,我很想很快契入。他教给我的方法,「看破、放下,那你就很快契入」。看得破,放得下,我能懂得这个意思。接著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又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就是看得破,放得下),你好好的去做六年」。督促我去做,做什么?布施,先修布施修六年,然后再教给我要持戒。

布施我能接受,持戒不能接受。为什么?这个道理我完全不懂,我们只是平常一般逻辑思惟的方法。佛家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制定的,戒律是我们的生活规范,就像中国儒家的礼一样。礼我懂,三代之礼就不同,三代,夏、商、周,生活规范确实因时因地而异。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三千年了,印度又不是在中国,那是外国,三千年前外国人那种生活规范,怎么能适用於今天?所以对於戒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碰也不碰它。

章嘉大师有智慧,他把我看得一清二楚,他有真实智慧,有耐心,他教我。用什么方式?每次我去向他老人家请教,他跟我规定是一个星期一次,每个星期天,星期天我放假,去看他老人家。他通常给我是二个小时,如果他有客人的话,就一个小时,没有客人的时候都是给我二个小时。常常在离开,向他老人家告假的时候,老人非常慈悲,非常客气,都会送我到门口。送到门口的时候,常常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就提醒这么一句。所以我记得他老人家的教训,这句话记得最清楚,因为听了几十遍,但是统统没有在意。他说得声音很低,说得很轻,并不是很重,就这么提一下。

到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受他三年教诲,感他老人家的恩。他的遗体火化,特别做了个火化炉,我在火化炉旁边搭了个帐篷,住了三天,思惟这三年当中他老人家教我些什么,我学到了多少。这一反省,「戒律很重要」,这句话印象最深。我就想为什么他常常提这么一句?这一句正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接受的,我们喜欢经论,经论里面讲道理。认真的思惟,再研究,终於答案现前,发现这个答案。那就是戒律跟儒家的礼不同,跟我们人间生活规范不相干。为什么?它是超凡入圣的规范。我想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才接受了,完全接受,开始读戒经,开始学戒。

学戒这个事情大师曾经跟我讲过,我们那时候谈到学佛受戒这桩事情。他告诉我,受戒不在形式,它讲实质,不重形式。你能做到一条,能够坚持终身不变,这一条你真的就受了,不一定要别人传授;你能做到二条,你就受了二条,这他老人家教我的。登坛受戒,受了之后做不到,那是骗自己又骗佛菩萨,那个罪过很重!所以他教我,你自己学戒,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是正确的。

所以他老人家教导我的,跟一般法师所讲的不一样,对於我们知识分子很容易接受。可惜的就是亲近他的人不多,这个障碍有许多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他老人家的身分地位太高,没有人敢亲近他,这的确是个原因。很多这些法师想亲近,不得其门而入。我算很有幸,能认识这样一位老人,慈悲教诲,才知道戒律不是一般的生活规范,是凡圣的生活规范。世间的礼、生活规范,可以因时因地而修正,戒律不能修订,戒律一修订,就把圣人改成凡夫。必定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因戒得定,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这怎么能改?每一条戒都有很深的道理,真的有理论依据,不是随便制定的,不是!很深的理论依据。

所以我们读《十善业道经》这才晓得,你看十善业,这是最浅最浅、最基本最基本的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十条,依据的理论很深很深。明了之后才欢喜学,把从前的成见放下,欢喜学习,在这个地方奠定基础。

所以施为进善之首,进是进入,你要是没有这个,善法你就不能够进入;而戒是防恶之初,特别是十善业。五戒十善,防恶之初!十善反面就叫做十恶。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善相应,你看进善离恶。杀生是恶,偷盗是恶,偷盗,我在前面说得很清楚。杀生引申的意思,有杀害别人的念头,就属於杀生;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就是偷盗。极微细的,都在起心动念之处!无论是出家、在家,淫欲要断,不能断要渐渐的断,一定要记得古圣先贤的教训,「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中国古圣先贤传统的教诲,我们称为圣贤之道,古人所说的,「孝悌忠恕而已」。中国几千年来古圣先贤所传授给我们的,总的来说四个字,「孝、悌」,尧舜所传的,「忠、恕」,孔夫子所传的。所以孝悌忠恕这四个字,把中国五千年传统圣学就包括尽了,纯善无恶。

不妄语,真诚。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佛跟道教里面所讲的,果报在哪里?拔舌地狱。两舌,挑拨是非;绮语,花言巧语,欺骗众生;恶口,说话难听。口有四种过失,身三、口四、意三,所以口业最容易造。意三是贪瞋痴,贪欲、瞋恚、愚痴,这是意的三恶业,翻过来叫十善。所以你看看进善,施是进善,施就是放下,放下十恶,我就进入十善!从这个地方下手。不可以把它看作「这个太低了,这个太小了,我要学高的、学大的」,你决定学不成。一百层的高楼,一定是从地基一层一层筑起,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基础。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无论世法、佛法都要从这个地方生根,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才会有成就。这一节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请坐。接著我们还来看第七首偈: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这个比喻容易了解,我们一定要把布施、持戒这二个学习纲领搞清楚,搞明白,认真的来学习。因为在现前这么多年来,我们佛门四众同学,很明显的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确实很发心。财布施(财物),做义工(内财布施),可是没有获得像经上所讲的那么殊胜的果报,这是什么原因?施是修福,而疏忽了戒律;疏忽了戒律,罪业也常常犯,於是福就抵消了。这个道理没人讲,没人把它说穿,我们始终都有疑问。我们在佛门里面发心做多少好事,为什么没有得到好的果报?原因在此地。

有人果报很殊胜,肯修布施又能持戒,得了重病,癌病,检查是毒性的,医生坚持要开刀、要动手术,他自己对於佛法信仰非常虔诚,他不接受手术。天天在家里念观世音菩萨,求观音菩萨,就有感应,这个毒瘤没有了,再去检查,不见了。把从前的照片来对照,以前确实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佛门不是没有,少数。我们细心去观察这个人,布施、持戒,其余的我们还没有看到,只看到这两点。於是我从这里就得到一个结论,真正布施、持戒,几乎就像古德所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果你再能够加上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还得了!哪有不感应的道理!这个道理大家要好好想想。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境界没提升,没学佛前是这个样子,学了之后还是老样子,没改变。我在讲席里头常说,我们自己的身相就是修行的一个招牌。佛法里面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身体是一法,相貌是一法,身体的健康与否,色相的善与否,都在念头。念善相就善,念清净相就清净,身就清净,身就健康。如果烦恼习气不断,这是最贴近的境界,你就转不过来。中国相面算命的都会说,相随心转,风水家常常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都很有道理。相貌确实随著你的念头在转,体质也是随著你的念头在转。真正持戒、布施,布施是修福,持戒是修福,纵然命里面不好,运不好,全都转过来了。最明显的例子明朝袁了凡先生,诸位都念过《了凡四训》。最近中国大陆有同学在那边想拍《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好!我不知道有没有开拍,他们有这个计划。这都是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我这一次在澳洲开会,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开完之后,因为这段时期我们讲经停止,很多人猜测法师到哪里去了。我在大陆上听到,有人说我到五台山去了,有人说我到浙江去了,那里聚集很多人,全是谣言!所以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声明,我年岁已经到八十岁了,除了讲经之外,所有一切活动我都不参加。所以诸位以后要听说哪些地方邀请我参加什么活动,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偶尔国内外探亲访友,老朋友,年岁都大了,见一次面,下一次能不能再见到,谁都不敢说。老朋友知道,我很重视义气,很重情义。朋友老了,尤其是身体不太好,我总想去看看,去探亲、访友。

这次难得有同修临时动议,邀我去游黄山。黄山虽然在我的故乡,我没去过,听说那里风景很美,没去过。大家这么样的热情,我这次也就到黄山去了一趟,确实很美,真的,黄山这个地区看一个月都看不完!看看皖南,听说还有十几个村庄是三百多年以前的,那个村庄还保留下来。我去看了一个,保存到几百年前的文化,看过之后感触很深。知道从前的人住在乡下、农村,对於家教非常重视,不论士农工商,有做官的,有种田的,有经商的,有行医的,有教学的,教书先生,我们都去看看。你看看他们家里的陈设,看看家里这些对联、字画,显示出中国伦理道德教育的兴旺,都懂!

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我十岁离开老家,童年农村里面的社会,记忆很清楚。我们做小孩的时候,管教的人太多了,父母管教,邻里乡党这些大人统统都管教你。我们在外面玩,玩得过分了,不守规矩了,看到一个大人走过,他看到的时候他就教训你,就指责你、呵斥你,我们小孩乖乖的受教。现在这个风气看不到了。这就想到从前,太平盛世有太平盛世的因素在。这些村庄大概都是明末清初那个时候遗留下来的,一砖一瓦,我们看到皖南的文化,叫「徽文化」,安徽的徽,徽州文化。非常令人怀念,令人尊敬。不但看山川之美,你能够感到文化的薰陶。

所以偶尔我出门,都是探亲访友,决定不参加任何活动,我的活动都在摄影棚。我不在摄影棚,希望诸位像经上讲的,要有一点定功,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没有智慧。到处猜测我到哪里去了,想到什么地方去找我,错了。真正在家里念佛、听经,我们的网路、卫星二十四小时天天在播出,你真正能在网路、卫星上听经,接受教学,念佛,这就是我们真正亲近。何必一定在形式上要见个面、要照个相?照相我讲著相,这个错了,这个没有意义。你看你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为什么不在家好好修行?人与人之间,自古以来都是讲缘分,有缘一定有相会的时候。我们统统念佛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天天见面。所以今天求往生是我们第一桩大事,可是真正要想往生得了,施跟戒太重要了!

戒律,五戒十善这是根本大戒,一定要做到。菩萨戒经里面,过去我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老师常常提示我们,《梵网经》里面有两句,「不作国贼、不谤国主」。贼,我们晓得是强盗、小偷,你要是遇到,你的财物就受损失。佛用这个做比喻,就是教导佛弟子决定不能做损害国家、社会的事情,这叫不作国贼。第二不谤国主。国主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在一个村里面,村长就是这个村的国主;在一个乡镇里面,乡镇长就是国主;在一个县里面,县长是国主。他纵然做错了,我们管不著,我们不可以毁谤。他做得对,佛教给我们要赞叹;做得不对,教我们不毁谤。

你看普贤十愿里面不就讲得很清楚吗?「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诸佛是从相上讲的,一定要恭敬,不管是善人、恶人一律要恭敬。可是赞叹,善事赞叹,不是善事不赞叹,没有毁谤,不赞叹就行了,不提,不说。这是很大的道理!修自己的清净心,不要把别人不善的事情常常放在自己心上,这个过失就大了。为什么?自己的清净心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你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怎么会干这种傻事?聪明人,我们的心里面所落的,全是一切众生正面的、善面的,放在我们心上,我们赞叹,我们向他学习;负面的决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才能修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为什么菩提心你不能现前?就是因为你的心里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所以你怎么用功发愤修行都不能成就,原因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学不谤国主,国主他做错事情,自然有国家法律处分他,我们管不著。他做的事情我们认为错了,到底是真错还是假错,我们不知道,怎么可以随便说?为什么佛要制这条戒?这条戒用意很深。他是一个地区的领导人,如果我们毁谤他,譬如一个寺庙,寺庙的住持这也是个国主。我们如果毁谤,让很多信众对他丧失信心,不到这个道场来,不接受这个法师教诲了,试问我们要不要负责任?这个因果责任,我们从前曾经讲过一部经,《弥勒菩萨所问经》,另外一个名字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里面就是讲破和合僧,任意毁谤,让信徒对法师丧失信心,障碍法身慧命。《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佛在一切经里说这桩事情,不只这几部经,至少有十几部。像这次我们查出世尊在一切经里面讲地狱的状况,我们查出二十五种,现在把它抄在一起,已经印出来了,统统抄在一起。我们定个名字,《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一切经里头佛讲地狱,把它抄出来统统集在一起。我们看这一本就看到佛对地狱的说明,我们会生起高度的警觉心,恶不能造!戒律就是防非止恶,它的功能就在此地,所以戒称之为净戒。这是决定不能够毁谤的,我们要知道。

另外,《璎珞戒经》里面也有两句,《璎珞》通常是在家菩萨戒。第一条是「不漏国税」。人民有纳税的义务,国家的财源从哪里来?税收。如果我们漏税,漏税就是偷盗国家的财物,偷盗国家财物那个帐就很难算了。你偷盗一个人的东西,将来还债还一个人;你偷盗这个国家的,这个国家有多少人你就欠多少人的债,你说这个事情麻不麻烦?中国有十三亿人,你要是漏了国税,你结罪是要向十三亿人结罪的,很麻烦。所以佛在许多经上说,你犯五逆十恶罪佛都能救你,你要犯偷盗国家的财产,偷盗十方常住,佛不能救!你债主太多了,这个事情做不得。

末后一条,「不犯国制」。国制是国家的法律,一定要遵守、要顺从,决定不能违背。举个比喻说,国家现在下命令要把佛法灭掉,你怎么办?这个例子有!中国历史上经过三次,三武灭法,历史上有记载的。这三次国家下命令灭佛法,你去看看历史上的记载,当时佛教的这些弟子们,在家、出家,有没有抗议的?有没有上街游行的?没有。为什么?佛教徒守法,你灭,我也守法,决定没有瞋恚,决定没有反抗,这叫做护法。这怎么叫护法?让天下人看到,佛教徒是最好的国民,你就是杀他、害他,他没有瞋恚,他没有报复,他没有反抗,最好的公民。

天下人看到了,下一个国王、国主,你说要不要把佛法兴起来?肯定要把它兴起来。佛教这么好,对社会、对国家有这么多的利益,怎么能不要?那个影响就很大了。如果国家灭法,佛教徒有瞋恚心、有报复心、有抗拒,世界上其他的国主看到了,「佛教徒不好,不是东西,他们会作乱,永远禁止」,那就真的灭法了。所以佛法的兴衰,在佛教徒能不能持戒。持戒决定兴,要是不持戒,那就衰落了,这个道理很深很深。

又何况佛法对於这些因果讲得最透彻,《华严》讲五周因果,《法华》讲一乘因果,佛跟我们说世间任何一法,无量因缘生。教学当中,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叫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懂得缘生法,你的心就平了,确实人生在世,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个人有命运,家庭有家运,我们居住这个县市,县市有县市的运,国家有国运,世界有世运,这些说法,基础都是因果。所以人与人之间,古大德讲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教你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要跟人结怨,你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没有障碍。障碍都是你自己跟人结的怨,叫业障!不是天然的,不是佛菩萨来折磨你的,不是,是你自作自受,这又何苦?明白这个道理了,怨结要化解,这才叫真实智慧,决定不跟人结冤仇。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他总有长处,他的长处赞叹,缺点不提。这是守佛的教诫,这是化解冲突、化解怨恨的不二法门。

怨恨有时候不是这一生结的,过去生中,多生多劫。连在外国,像美国预言家凯西他都讲过,他很肯定人有轮回,有过去,许多事情都是过去生、过去几十生之前。他曾经给一个人看病,病根是过去生中好像是八十世之前,要算时间算到四千多年前,结是那个时候结的,病在这个时候发的。这些道理佛讲得很清楚,给人结怨,有这一生他就报复你,有来生,有后世。后世的时间长了,第三世之后到无量劫,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你懂得这个道理,又为什么跟别人结怨?人家是恶意对我,恶行对我,我一想,大概是我过去生中有对不起他的事情,这一世他报过来,好,这个帐了了。欢喜接受,没有怨恨,没有报复,我们这个帐就了了;如果还有怨恨,这笔帐还在;如果还有报复的念头,好了,愈来愈深,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诸位如果真正能把因果这个道理参透,你就了解现在的社会状况,你也懂得在这个社会里头怎么样过幸福快乐的生活,怎样回避这些天灾人祸,你有智慧了。所以布施是修福,不能不布施,不布施哪来的福报?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你看看这三样东西,都是你想要的,这三样东西都是从布施得来的,愈施愈多。虽得果报,生活并不快乐,那是什么?夹杂著恶业。夹杂恶业,持戒一定不清净,没有认真去持戒。认真持戒,戒清净,恶业就少了,善就多了,你的生活一定过得非常快乐、非常美满。常常念著十善,常常念著五戒。六念法里面,佛教给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时时刻刻要想著佛菩萨的教诫,圣贤人的教诲。天天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恶业化解,成就我们的善业。

所以清凉大师这二句话讲得是非常之好,「施为进善之首,戒为防恶之初」,这二句话讲得好。可以把它做一副对联,让我们常常看到,时时警惕,要学布施,要持戒,施戒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经里面讲『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菩萨万行的大根大本就是在施戒。你要想学佛,你不能不留意,你不能不重视。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下面这一段,「堵为环墙」,环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围墙,围墙都是防盗用的。说「即檀为万行首,基也,戒防未非,堵也」「防」它是防两桩事情,一个是你过失,非是过失;「未」是还没有发生的过失,所以戒就好比是围墙。在从前城市都有城墙,外国有堡垒,都是防范盗贼的。戒律所谓是防非止过,就是此地「未非」两个字的意思,使我们不再犯过失,你说这个多么重要。

所以我们要很认真去反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常常想著过失。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为什么处不好?在一个家庭里面,夫妇为什么不和?如果这对夫妇都会自己反省、自己检讨,这对夫妇就能够和合,就能够白头偕老。如果不知道反省,只知道别人有过失,不晓得自己有过失,过失都在对方,这对夫妇决定不能长久,这个家庭会破碎。影响不只是你的一家,你影响到社会,你影响到整个世界。如果以大乘佛法里面来讲,那个范围可大了,你影响到虚空法界。

这个话是经上说的,一念善,那个善的波(我们讲思想的波)遍虚空法界,一念不善也遍虚空法界。起心动念尚且遍虚空法界,何况言语造作?这个道理只有大乘《华严》里面讲得透彻。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想像我们起心动念怎么能不谨慎?这时候才真正晓得,佛菩萨、圣贤人他们是真正了不起,真正的过来人。把他们修学的经验,他们所见、所闻、所知,和盘托出,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后面比喻宫室,宫室是比喻解脱,「宫室者,解脱也」,你就是安居乐业了。进如来宫,入如来室,如来就是讲的自性,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是佛法究竟圆满。有人问,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子?样子说不出,如果勉强说,你的身心跟整个宇宙融成一体。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只能说到这个地方,再就没法子说了。但是真实话,经里面佛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但不能开口,开口就错了,动念头就错了。真解脱,那是明心见性。

下面一段还要说到,「一道甚深」,这底下第九段是一道甚深。我们现在念的是第八段,助道甚深,后面是一道,那就更有味道,完全跟你说真实法。真实是真乐,西方世界讲的极乐,极乐的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不是极乐,那个乐是坏苦。苦乐两边都没有,大乘教里头所谓「两边不著,中道不存」,也没中道,真解脱境界。这个解脱是个形容,没有办法形容,让你在这个里面去细心体会。你要起心动念,那根本体会不到,不起心、不动念才能入这个境界。所以我们在平常,特别是跟人事相处,顺著自己意思生欢喜、生贪恋,不合自己意思生瞋恚。你想想看,你还有这种念头,你能得解脱吗?不能,这是真难得到。

解脱也有很多层次,小乘阿罗汉证解脱,法身、般若他没有证得,已经开始接近自在了。愈往上面去,解脱得更深更广,一直到如来果地才到究竟圆满,我们平常讲自在。这是老师教的,教初学!「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个几句话是老师教导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行的守则。上面这几句是存心,我们的存心要真诚、要清净、要平等、要正觉、要慈悲,如是存心;生活一定要守住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往生就得圆满,就得究竟圆满。基础就是布施、持戒。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