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六讲) 2005/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6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今天我们还把前面的长行文念一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於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段文前面跟诸位在一起学习过。末后清凉大师在大意里面,后面这一段我没有讲完,我们看后面这段的注解。我们从「释其中间」,从这一句看起,「释其中间,别赞乃有多意,谓随心令喜故,随时生善故,所治蔽殊故,入门不同故,众生不能尽受故,下当属文」。这段里头,清凉大师在《钞》里头(钞就是疏的注解)说得很清楚。随心令喜就是下面偈颂里面所讲的「随乐」,四悉檀里面的「世界悉檀」。四悉檀的意思一定要晓得,悉檀就是遍施,悉是普遍,檀是布施,普遍的布施。这个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不是讲我们这个地球,也不是这个太阳系,这个世界是讲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看菩萨心量这么大!《华严》里面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我们布施什么?布施欢喜。一定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第二句随时生善故,这就是下面讲的「随宜」。宜就是合适,最合适的。众生在此时此地他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他,随时生善。生善这个善字非常重要,你看菩萨布施绝对不会布施恶法,完全是善法,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决定与法性相应,这才善。与法性相应是善,与法性相违背那就是恶,就不善了。这是「为人悉檀」。此地这个「人」广义的说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布施帮助他生善,这叫随宜。

第三所治蔽殊故。蔽是毛病,烦恼习气,殊是不同,就是下面所说的「随治」。随,你看他四个都是用随,随就是恒顺。普贤行愿里面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顺要随。这个教学,因为菩萨帮助如来教化众生,一定要随众生,不随众生,众生不接受,你的教学的目标就达不到。有时候众生造作恶业要不要随?也要随。随顺当中,菩萨一定帮助他,使他那个恶业尽量减少,还是要随他造,这是高度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你要不随,他不听你的。慢慢的转移,先顺著他,不是一开端就强迫,你这是错误你要改过来,命令式的人家不服。你说的是没有错,教的是没有错,但是不是时候。所以时、处所、人事统统要明了,这个教化才没有障碍,才能够渐渐做到圆满,帮助迷惑颠倒的众生回头是岸。

末后一句「入门不同,即下随义」。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开这么多门?众生根性不相同,他不愿意走这个门,他又相信愿意走那个门,那你就帮助他走那个门。明明知道走那个门走不通,走不通也不要去拦阻他。你要是拦阻他,你就不随了。你看随义,要引导,所以佛开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头「法门无量誓愿学」。契入境界了,所以一门通,门门都通,这妙绝了。无论哪一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不平等是众生的根性不平等才入门不同,法门是平等的。

一切众生对法门的修学,决定与过去生中有关系。譬如过去生中曾经学过教,这一生遇到教就生欢喜心;过去生中学密的,这次碰到密,他生欢喜心,很容易接引。这一生能不能成就?不能,还是来生。到什么时候成就?生生世世无量劫。你要问为什么?也不见得你每世都能遇到佛法,这就是佛在经教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一定你生生世世得人身,生生世世闻佛法,几乎都不可能。像悟达国师,那是非常非常例外,那是人家真用功,真修得好,十世不失人身,不错了。而十世都遇到佛法,那个薰习得快,第十世做帝王师,国师。一般像我们大众,我们这一类修行都是断断续续,为什么断断续续?不得人身,不得人身就没有机会闻佛法。

虽然佛在六道里面都示现,为什么偏赞人身可贵?这里头有个道理。这个道理佛说了,我们能体会。天道就像富贵人家太乐了,你叫他学佛修行,他受不了这个苦,他不愿意。三途太苦了,像贫穷人家三餐饭都吃不饱,你叫他来学佛,他很难接受,他吃饭要紧,学佛,佛不能当饭吃,所以难度,虽然示现也要帮助他,可是很不容易。人道这就小康之家,说贫又能过得去,说富这个生活也相当艰苦,这种人是最容易度的。所以六道里头,人身可贵,人道容易觉悟,道理在此地。

可是一般人失掉人身之后,再得人身,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人道的条件是要具足五戒十善,我们今天很多同学都受了三皈、都受了五戒,做到没有?十善做到没有?五戒十善没有做到,来生就不能得人身。上品十善生欲界天,中品得人身,下品的是修罗,我们这个人身真的是很不容易得到。下品十善,虽修十善,为什么会堕落到下品?烦恼习气重,改不掉。这就是最重的傲慢、瞋恚、嫉妒,竞争念头非常激烈,样样都要站在别人前面,绝不肯让人,这种心行修十善,下品十善。纵然修布施、修持戒,毛病习气很重,戒守得再严,布施再多,於五戒十善有亏损,所以他就属於下品。持戒布施是有福,所以他福报大。烦恼习气重,那个福报大,在享福的时候就免不了要伤害别人。所以福报尽了,罪业的恶报现前,没有不堕三途,这在佛门叫三世怨。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这是说对治不同,每个人的习气毛病不一样,所以佛有无量法门对治众生的习气。可是还是要有缘,你要没有善友提醒你、教导你,佛虽有这么多好办法,你不知道,你不会用。要想修行证果,这就是入门不同。佛在《大集经》上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世尊慈悲到极处,指示我们在某个时代,哪个法门契一般大众的根机。

我们今天生在这个时代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牟尼佛去我们到今年,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三千零三十三年;换句话说,我们生在末法时代第二个一千年的年初,第二个一千年开始。还算相当幸运,末法一万年!如果一千年、一千年来比,上一个一千年比下一个一千年要殊胜,愈往下去就愈不如前面,我想同学们一定都有觉察到。以我们自己学佛的经验,我们这一代比不上上一代,上一代又比不上再上一代,真的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这怎么办?这个现象很可怕。如果我们不能振作起来,不能超越上一代,佛法终究是加速度的灭尽,那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就在真正有发菩提心的人、发大道心的人认真修行,把正道的风气带起来。这个人这样的发心、这样的行持,无量功德!因为这个功德不是他个人,关系到整个的佛法。

同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不认真修行,还是在日常迷惑颠倒混日子,那这个罪过无量。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代表佛法的形象,你还是有贪瞋痴慢,还是有自私自利,还是有是非人我,还是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你让社会大众瞧见佛教不过是如此而已,不值得尊敬。这是什么?把佛教形象破坏。破坏佛教形象,五逆罪,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个罪业是堕阿鼻地狱。所以谚语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话是有道理的不是随便说的。

这是「第一义悉檀」,什么叫第一义?第一义也不是有个一定的说法,每个人的第一义都不一样。只要这个方法、这个法门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破迷开悟,明心见性,这个法门就是你的第一义。譬如学禅,学这个法门,确确实实他在这一生当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这个法门是他的第一义。我的根性跟他不一样,我学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不能开悟,这个法门对我来说就不是第一义。如果我遇到净土宗,我老实念佛,这一生能往生,这个法门就是我的第一义。那个人他的根性在教下,他学教确确实实能够大开圆解,这个教是他的第一义。所以这第一义没有一定的,诸位要晓得。契理契机,这一生当中得到成就,这个成就是帮助你超越十法界,第一义;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不算第一义。为什么?超越六道轮回,上面还有声闻、缘觉、佛、菩萨,还有四个法界。所以帮助你超越十法界才是第一义。

在今天这个环境当中,真正能帮助我们超越十法界的确实只有净宗法门,为什么?带业往生,往生就是超越十法界。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头,极乐世界在华藏里面,是华藏世界里面最殊胜的。我从前在新加坡讲经,我用新加坡做比喻,新加坡譬如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新加坡最热闹的一条街叫乌节路,乌节路就好比是极乐世界,最精华的地方,这要明了。

我们生在末法,我们取净土法门,这是听佛的话。又何况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劝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选择这个法门,听话!其他的法门我们赞叹,我们没有能力修。为什么赞叹?统统是佛说的,我要是不赞叹,毁谤,那就是谤佛。所以我们不同的法门决定不可以毁谤,毁谤是谤佛、谤法、谤僧。好了,你毁谤三宝,对於我们求生净土又产生了障碍,这一生净土去不了;佛念得很好,你毁谤三宝。所以要懂得只有赞叹,没有毁谤。要想到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说的,我轻视任何一个法门都是轻视如来,轻视佛、轻视法,依照那个法门修行的人那是僧,你轻视他,你不就轻视三宝吗?那你怎么会成就?

这些年来我们接触许多不同的宗教,我不但不轻视三宝,不敢轻视佛门里面一切法门,我连其他宗教都不敢轻视,我都非常尊重,为什么?照《华严》教义来看,所有一切宗教都是佛菩萨随四悉檀,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根性不一样,他喜欢基督教,佛就现基督;喜欢回教,佛就现穆罕默德。我看所有一切宗教都是佛菩萨恒顺众生而做示现。我说这个话,他们不反对,这是站在佛教立场,全都是佛变现的。换个立场,我是个基督教徒,你说是佛示现的,我听了不舒服,我跟你说所有的宗教是基督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基督的化身,他高兴了。跟回教徒谈的时候,释迦、基督都是安拉的化身,大家欢喜,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他怎么不是?

所以宗教怎么会矛盾?怎么不能团结?所有宗教全是一家人,所以我能跟所有宗教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通的!你还没有通,你还有执著,你的程度还不够,希望你继续努力。就像我在印尼回教大学讲演的时候,讲完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发问,他是伊斯兰教的,问我印尼国家承认是五个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他们承认这五个宗教。这五个宗教,我们教义都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合作?我就用个比喻跟他说,譬如这个手掌五个指头,五个不同的宗教。你不要去管别的宗教,你就是你一门,这一门是伊斯兰教,一门深入,深入到这个地方还不行,还不同,深入到这个地方就同了。这个比喻他能懂,他能够体会得到,到深度完全相同,没有不同的。

佛家讲的「随心应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则现佛身,应以基督身得度,当然就现基督身;应以安拉身得度,当然就现安拉身。怎么不通?通!我这个话在日本,日本有个老和尚今年一百岁,大家对他非常尊重。我跟他见面,他跟我说,全世界所有宗教创始人统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真的一点都不假。法门不同,法门不同是显示根性不同,所以有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无边法门统统都是平等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去尊重他、敬爱他。而我们跟他根性不一样,我们可以不学他,但是一定要配合。像一个大学,我们科系不同,我们学会之后,在社会上密切的配合,这社会才和谐,社会才美好,社会才不断进步。

《钞》里面有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诸佛说法,不离此四故」,这个此四就是四悉檀。四悉檀就是四种遍施,普遍布施。这四种布施就包括了一切佛法。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在十法界,普度众生不离这四个原则,这我们要懂。这四个原则你要是细心去观察,遍一切宗教教学。佛法不离这四个,哪个宗教都不离。你要真正理解,不离这四个原则,正教!教都是纯正,教有偏差、有偏邪,人为的,那不是教不好,那人没有学得好。就像这五个宗教,他没有学到这个地方,他只学到这个地方,所以他跟别人就发生冲突了。那不是教不好,教都是一个根生的。佛法对这个问题说得尤其是透彻彻底,讲得圆满。

下面引《大智度论》的话来说「又智论云,般若必具一切行,是故赞一即是赞余,赞余即是赞智」。这个话说得很好。《华严》上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赞一样就是样样都赞到,赞很多样就是赞般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离。像一棵大树,树当然根是最重要的,般若都从根生的。赞枝叶,枝叶没有离开根本,赞枝叶就是赞根本,赞根本就是赞枝叶。如果通达这个道理,这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大意明了之后,下面的经文我们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科目,不能不学。那我们修净土要不要学?修净土也不能不学。你要不学,对於你求愿往生必然产生障碍。要怎样学?这是助道,修这个帮助我们往生,帮助我们往生增高品位。因为这六条帮助我们断烦恼,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心愈清净品位愈高,心愈清净,在现前这个世间你愈幸福、愈美满,幸福美满的人生,没有烦恼。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烦恼习气。

《庄严经》里头有一段话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於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诸地把它范围引申扩大,那就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每个阶段,每个阶段你都要注意这六桩事情,要认真去做。这六桩事情就是六波罗蜜。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华严经》把它展开为十波罗蜜,讲十度,文殊菩萨他老人家主导的,好像是教务长一样,这是他教学的政策、方针,普贤菩萨主导的是十愿,文殊菩萨是十波罗蜜。华严会上这两位是上首,文殊菩萨教,普贤菩萨干,教了之后真干。所以普贤表行门,文殊表解门,解行相应才能证毗卢遮那的佛果。

这六桩事情第一个是「必应供养」,必是必定,应该要修供养,这就是布施。如果不能够广修供养,布施波罗蜜不能圆满。诸位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常常要有一个布施的心,那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的意念。众生缺乏什么,我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机会,全心全力去协助。常有这个心,所以你遇到之后,你自然去做了,这是第一桩事情。

第二桩事情「必应学戒」。必定应当要学戒律。如果不能够长时间学戒,戒波罗蜜不能够成就。持戒,从初发心到成佛这个时间长,成佛之后还是持戒,决定不犯。实在讲,成佛之后怎么会犯戒?不可能,还要装做初学那种持戒的样子,干什么?利益众生。让初学的人见到之后,你看看佛都持戒,何况我们;在学校读书的,老师都这么做了,那我们不能不做。老师做给学生看,诸佛如来做给十法界还没有见性的这些众生看,给他们做榜样。所以成了佛之后,还是要严格遵守这些规矩,这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这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

第三「必应修悲」。这慈悲,悲就是儒家讲的恻隐之心。众生在遇到苦难时候,自自然然生起怜悯之心。你看到一个小孩掉到水里面去了,不管你认不认识他,你看到这个情形,你立刻就下水去把他救起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别人有苦难的时候,绝对不是在旁边垂手不顾,不可以的,立刻要伸出援手,像千手观音。千手千眼那是表法的,代表什么?眼到手到,我看见了,援助的手马上就到了。如果不长时期的修忍耐,所有这一切不饶益的事情、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你不能够长时期的忍耐,你忍辱波罗蜜不能成就。所以忍辱波罗蜜是悲心,培养自己的悲心。悲是救苦,慈是与乐。救苦为先,与乐在后,先要拔苦,然后才帮助他得到更幸福、更美满的生活。所以慈悲有次第,不相同。

第四「必应勤善」,对於善要非常勤奋。它每条前面都是必应,必定应该要做,不能不做。如果学人心放逸了,放逸就松懈、懒散了,不想干了,那么精进波罗蜜你就没有办法圆满。精进波罗蜜的圆满,要认真勤奋努力修善,长时期永远不间断修学善法。

第五「必应离喧」。若在城市热闹的场所,这个热闹场所,我们今天讲的有严重的染污,容易引起你贪瞋痴慢的烦恼,我们常讲的花花世界。你在这些地方逗留,舍不得离开,你的禅定波罗蜜怎么成就?你要想禅定波罗蜜成就,所以古来大德选择修行的道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示范,叫什么?兰若。兰若是印度话,意思是清净的地方。这个地方人很少,没有争执。标准,在从前听不到牛叫的声音。牛叫的声音比较大,农村里面、乡村里面都养牛,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建道场跟村庄距离以这个为标准,一般讲大概是三里路。现在差不多就是一公里半到两公里,两公里这个距离,牛叫听不到,听不到噪音。这样地方建道场,你才容易得清净心,帮助你得禅定,是这个意思。可是现在跟古时候不一样,现在你看车的噪音,工厂的噪音,飞机的噪音,在深山里面都没有办法避免,所以说养清净心一定要离开热闹的场所。这就是讲我们要懂得原理,热闹场所让你心不能得清净。

最后第六「必应乐法」,音念ㄧㄠˋ,欢喜,一定应当喜欢佛法,喜欢圣贤的教诲,若不遍历诸佛听法无厌,这当然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要怎么样?我们要遍历善知识。善知识,你自己先亲近一个善知识,这是你的根本老师。在这个老师会下得根本智,就是得清净心,智慧开了,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善恶,老师就叫你出去了,你毕业了,你也可以毕业了,你出去参学。参学就是要亲近这个世间所有这些高人,无论在家出家,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什么?广学多闻,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成就你的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你没有资格去参学,好好跟一个老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条件具足的时候,老师一定放你走,让你去参学。这都是大乘教里佛说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大经里面佛给我们讲的,菩萨为了要圆满学习的六个科目,所以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不敢懈怠。这六个科目在大乘法里面是主修的,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主修的法门。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为大家讲经说法,般若占的时间最长,二十二年,几乎是一半的时间。由此可知,这六个科目是世尊教学最主要的部分。那我们学佛,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正如前面所说的必应学习,所以说不能不修行。

这六科它的意义确实是博大精深,我们真的是一生想研究探讨都探讨不尽的。但是粗略的大意,所谓纲领一定要掌握到,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么做法。从初学也讲这六个科目。像我们过去在台湾,慈光大专讲座的教材里头就有这个科目,很简单的为我们介绍六度,它的内容就是说布施。布施这个境界深广无尽,但总不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看看我们前面讲过四悉檀,悉檀就是布施,遍施。因为布施能够把一切佛法统统包括,那就是施里面有三个科目,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

这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无畏是什么?就是让一切众生得安全感,远离畏怖。特别是在近代这几年来所谓恐怖分子,恐怖就很可怕,没有恐怖就是无畏,远离恐怖。你看你持戒,持戒的人心地一定很善良、很守法,我们举个很简单的比喻。譬如我们有财物,出门身上带著有钱财,谚语常说财不露白,怕人家起歹念;那个持戒的人没有关系,你财放在那里,他也不会拿,为什么?他持戒,他不偷盗,所以你就很放心,那就是离开畏怖,不怕人抢夺,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忍辱也是属於无畏,这个人忍辱,我们有意无意得罪他,不要紧,他不会报复,他不会记仇,所以它是属於无畏布施。

后面三条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属於法布施,这容易懂。这个进步,儒家也讲日新又新,苟日新,日日新。这就是精进的意思,所以说是永远在求进步。所有圣贤教诲不但不会落伍,不会停止在一个地方,永远在求进步,这是符合科学精神。禅定,实在讲是所有一切修学的枢纽。禅定就是我们净宗讲的清净心,净宗经典上所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般若是智慧,因定开慧,没有定、没有清净心就没有智慧,你学得再多,听得再多,记得再多,正是儒家所说的记问之学,那不是智慧。

智慧不是记问之学,智慧无量无边,智慧通达一切法。这是所有一切众生,真心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你的定就没有了,清净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统统修禅定,统统回归到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要去学,学不到。你所学的东西是常识,佛法里面讲识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具足。所以精进、禅定是属於法布施。劝勉别人,教导别人要求进步。教别人的时候要修禅定、要开智慧。所以一个布施把佛无量无边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包括里头,所以叫遍施,叫悉檀。这是我们要重视,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一切世界里面现身说法、教化众生都不离开这四个原则,四大类的遍施。

我们对於六度内含的纲领不能够不知道。财是财物。财物有两类,一类叫外财,一类是内财。外财是身外之物,你有多的,别人有缺乏的,你施舍帮助别人,这是外财布施。第二内财,什么是内财?譬如我们道场有许多同学在这边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用我的劳力、用我的时间、用我的智慧来帮助你,来成就你,不要你的报酬,不要你任何回报,这是内财。内财布施的报比外财还要殊胜,这个道理要懂。外财,你这个有财富的人,那布施是很容易做到的,内财不容易做到。尊重这个道场,爱护这个道场,帮助这个道场,成就这个道场,成就道场里头的一切众生,所以他的果报非常殊胜。

法布施是教学。你所懂得的你肯教别人,无论是哪一方面。我们懂佛法的把佛法教给你,懂世间法的可以把世法教给你,会烧菜的把烧菜这套技术教给你,都是法布施。所以菩萨道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会的向人学习,学会之后欢喜教人。财布施得财富,真的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所以我们如果是有法,可不能吝法,欢欢喜喜教别人。我们布施别人的经典,这是法,法宝,都是增长智慧。如果我们拥有许多好的经论收藏,自己也不看,也不肯给别人看,这个果报就是愚痴。

《弥陀经》里面讲的周利盘陀伽他就示现给我们看,是世尊当年在世弟子当中最笨的一个,可以说完全没有记忆力,教他两个字,都要教很久很久,才能把它记得住。教上面,下头忘掉;教下面,上头又忘掉,那人就笨到这种程度,没有一个人不可怜他,最后他也证阿罗汉果。同学们问世尊,到底他是什么因缘?世尊说,他过去世是三藏法师,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吝法,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不肯教人,跟人讲的时候讲一半,后头一半不讲,怕别人超过他。一个怕别人超过他,这就是嫉妒,这个嫉妒障碍就变成吝啬,所以得这样的果报,得愚痴的果报。

无畏布施,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有些人胆子很小,晚上走路怕鬼或者怕恶人,现在社会不一样,现代交通工具方便。可是也有,如果是初次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人地生疏,怕迷失道路,如果我们发心,我陪你,我带著你走,都是属於无畏布施。看到别人有苦难,帮助他解除苦难,这也属於无畏布施。往往在行菩萨道,这三种布施是一次完成。譬如我们在路上看了一个可怜的老人,香港也有,我也看到(在车上看到,不能下去),在街头上乞讨,年岁都很大。我们看到了,我们舍财,布施一点钱给他,这是财布施。我们看到他想通过马路,车辆很多,他年岁也大了,我们肯扶他一把,陪他过去,这就是属於无畏布施。一桩事情里面,往往财、法、无畏统统具足,果报非常殊胜。

特别是法布施,法布施里头决定有财,我们就是没有外财布施。像释迦牟尼佛天天给人讲经说法,天天教导别人,天天答覆别人的疑问,这个用身,用自己的身,用自己的智慧,这是内财布施,天天在修内财布施;帮助人解决些疑难困惑的问题,无畏布施;教给他改善的方法,法布施,所以释迦牟尼佛天天干什么事情?三种布施具足,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学。

三种布施,三种果报,果报很明显。财富不需要拥有多少,不缺乏就好。你要那么多干什么?你要那么多屯积在那个地方,比很多贫困的人、需要的人,他没有,你这里是累积太多,这不道德,这不仁。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榜样,全部施舍掉,要用的时候?要用真的就心想事成,不必积蓄。这个话现在人听到之后,他很难相信、很难接受。我们在答覆问题都碰到很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是什么?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所以他对於这个教诲不能生起信心。所以真正修学,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困难。佛教我们做我们就做,虽然很苦,没有饿死也没有冻死;一无所有,每天还是有饭吃,还是有衣服穿,也没有在外面露宿过一天,总有地方居住,居住环境再差总可以避风雨,心安理得。一点怀疑没有,永远不懈怠,认真努力去做,我们的果报是愈来愈殊胜。三种果报,财富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确实烦恼轻智慧长,健康长寿。

由此可知,佛经上所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肯真干,真干就是自利利他。我真干,这就是经上讲的「为人演说」,那是表演。我做给你们看,你们看看有没有效果。在三转法轮里头作证转,我给你们作证明,我依照佛陀教化来生活、来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果报真是无往而不利。多少人接触之后,生羡慕之心。羡慕你不肯学,你得不到。你要肯学,人人都能得到,没有一个得不到。

布施到什么时候圆满?所以在度,六度的度,那个度就是达到圆满了。什么时候才谈得上布施度?布施度悭贪,悭贪是烦恼里头最严重的。悭是我们讲吝啬,自己有舍不得放下;贪是没有希望得到,贪而无厌,这是严重烦恼。这个烦恼,悭贪的烦恼,在六道里头是饿鬼道。悭贪堕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我们世间人一般都说,人死了就做鬼。六道轮回,鬼是六道里头的一道,你怎么能肯定他死了就到鬼道?另外还有五道你怎么不说?可是想一想他们说这个话也有道理,什么道理?你想想看有几个人没有贪心?贪心严重的都是鬼道,尤其现在我们在周边细心一观察,悭贪的人占大多数,没有悭贪的人很少见,这就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严重,愚痴严重,所以你细心观察,现在他是人,失掉人身之后,三途去了。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就在眼前,天天看到。所以悭吝贪爱断掉了,布施度就圆满。

要断这个心、断这个烦恼不是换对象。有些人学了佛,世间东西可以舍掉了,贪图佛法。诸位要知道,贪心没有放下,所以还是饿鬼道。决不是说我贪图佛法,我就可以生天,可以作佛了,没那回事情。你真正要向上提升,你的烦恼要轻;你要想出离六道轮回,你的烦恼要断,这个烦恼不断,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是布施这一点意思。

戒律也有三大类,第一个叫律仪戒,就是佛经里面有明文写出来的。像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那这是有条文的。比丘戒二百五十条,菩萨戒都有条文的,这就属於律仪戒。戒律是生活规范,完全与性德相应;换句话说,就是佛菩萨的日常生活。佛菩萨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把它一条一条写下来,那就是戒律,完全随顺性德。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很多事情做错了,做错了也不知道。这是第一种是律仪戒,一般讲持戒都是讲的这一类。可是这一类的戒律现在没有人做到了。

现在学佛的人,经典的理论好,很欣赏,喜欢学,戒律都不愿意去碰它。就像儒家一样,儒家是礼,儒家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礼就称为礼教。儒要是不学礼,儒就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学术。佛家要没有戒,佛就变成佛学,就是世间一种学术,不能够落实。变成学术,学这个东西没有用,於你自己提升你的境界,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所以我们不能搞佛学,我们把这字倒过来,学佛。学佛一定要持戒,学儒一定要守礼,你不能够守礼,你不是学儒,你是儒学。你看颠倒意思完全不一样。所以从前老师常常勉励我们,我们要学佛不能搞佛学,佛学家就成为大家,甚至於你在世界到处人家给你佛学博士,博士拿得再多也没有用,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不起作用。作用一定要学佛,学佛一定要持戒,戒是佛的行,禅是佛的心,这不能不懂;教,讲经说教是佛的言。身口意三业。

除了有明文规定讲到的这些戒律之外,还有很多善法。世尊说法毕竟时间有限,四十九年,时代不断在变迁,当然没说到的东西太多了。虽没有说到,原理原则说到了,要不要遵守?要。戒是防非止恶,是帮助我们断恶修善的。凡是一切善法,虽然戒经里头没有,要遵守。譬如吸烟,这戒里头没有,有些人说吸烟不在戒律里头。吸烟有没有好处?都知道没有好处,不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不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这是善法。既然是善法,就要跟戒律一样,像这一类叫摄善法戒。摄善法完全是对於自己的,对於我自己身心有利益的,虽然佛没有说到,一定要遵守、要懂得,这叫摄善法。虽然没有戒律的明文,对我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对我的道德修养、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有好处的,佛没有说,我们统统要做。

第三类是对众生的,叫饶益有情戒。这也是没有明文的。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言论,我们的行为,如果对於这个社会,对於大众有利益的要做,没有利益的不能做,这叫饶益众生戒。都是没有明文的,所以它的原理原则有。这叫三聚,三聚净戒,这个戒律才圆满。总而言之,不外自利利他,而且什么?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

戒律是度恶业,断瞋恚是忍辱。度恶业,使自己的心纯净纯善。果报,佛在经上也讲得非常好,现前的果报你的身体健康,色相端严,这是我们能理解的。看相算命的常讲,相随心转。持戒的人心地善良,他的相貌一定会改,你一看到他很慈祥,一看这个人是善人,这个人不是恶人,相随心转,相随我们的行为转。不但相转了,体质也转。你身体的体质也随你的念头、随著你的行为在转,这就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利益,这是现前的,来生决定生善道。善道,人天两道,决定不堕三途,果报。

第三忍辱,忍辱也有三类,第一个是冤害。一个人在世间不是这一生,有过去世,生生世世。过去我们在美国,美国从前有个预言家,人家叫他做睡眠的预言家,凯西。这个人距离我们不算太远,他是在二次大战那个时候过世的,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七、八十年的样子。他的一生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给人治病,他治病不是他自己有能力,他也没有学过医,他是鬼神附身。我看过他很多资料,鬼神附身。这个鬼神是很善的鬼神,跟他有缘分,大概过去跟他是好朋友,藉他的身体来做好事。

他在一生当中曾经治过一万四千多个病历,都有完整的记录。他现在在美国有个图书馆,保存了他的记录,这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人到他那里去研究他的这些东西。他承认有轮回,承认有来世有后世,而且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绝对没有突发的、没有无因的。这就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有前世的因。你走在街上,碰到个陌生人对你点点头笑笑,过去生中都有因;有的遇到一个人瞪你一眼,也是有因,绝对没有说没有因缘的,没有过去生的缘,没有。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我很相信。因此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

遇到冤害,譬如毁谤、侮辱甚至於陷害,现在人家找麻烦,统统都是有业因的,他为什么不找别人,他找我?总是过去生中我对他不起,我曾经为难过他,今天遇到了,他要为难我,一报还一报。所以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道理,欢欢喜喜,你怎么样对待我,我还是笑脸相迎,若无其事,化解了,决定不生怨恨,决定没有报复,这个怨就化解了,忍辱波罗蜜,这是人事上的接触,一定要知道。所以人跟人之间绝对不要结怨。结怨,要知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哪一生哪一世你才遇到一个明白人?佛法是明白人,叫你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会忍,你就会让,不要计较,这才是化解问题。

今天这个世间,这是每个人头痛的,生活在这个世间都感觉到身心不安,恐怖。全世界学者专家,我也参与,八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有一个和平会议在澳洲开,要我参加。能不能解决?不能。联合国这种会议,我知道的是从七0年代开始,一九七0年开始,今年三十五年了,你看世界的冲突频率年年上升,伤害一次比一次严重,什么原因?不懂得化解的方法。今天他们提倡消弭冲突,我听到这个名词就不能解决问题。你消灭他,他反抗。所以中国人用的言语跟外国人不一样。你看外国疾病,消毒,把那个毒消灭掉。中国人不是讲消毒,中国人讲解毒,把这个毒化解,你说这不是一样的!对付这些恐怖分子应当怎样把他化解,不能消灭,你消灭,他反抗。所以从这些名词术语上来看,你这是制造冲突,你怎么能化解?怎么能解决它?

化解冲突从哪里做起?从本身做起。儒家,你看《论语》《孟子》,这是孔孟都讲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才能解决问题。遇到这些冲突从哪里解决?从本身,一定要从内心把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我们还跟这个人对立,那个人对立,我们自己里面的冲突矛盾都没有化解,你怎么能化解外面的?首先要从内心里去化解,这才是大自然,符合自然的原则。

宇宙是一体的,我们做学问修道,首先要肯定这一点。特别是宗教是教育,社会教育。凡是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一定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中国小朋友念的《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肯定这一句,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他为什么变不善?习性,他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他受到社会的染污,他变坏了,本性是善的。我是常常讲,尤其在大会当中都讲。曾经有过一次一位美国的教授,老教授,很资深的,他就问我:法师,希特勒也善吗?我说他本性善,习性不善,他听了也点点头,没有话说,本性善。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是要把人从习性帮助他回归到本性,这教育成功了,可不能把他开除。整个宇宙就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你看人身体,每个细胞都是善的,每个器官都是善的。所以我很不赞成现代西医,哪个器官有了毛病把它割掉,这个不行。你要怎样能够恢复它的功能?这就高明,你可不能把它割掉,你割掉什么?它会影响整个,肯定影响其他的器官,这就是讲什么?生态平衡,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把它割掉一部分,生态不平衡,那它真的就有病。所以中国中医它是让你恢复,让你恢复它的功能,这是正确,而不是把它割除掉。

宇宙是和谐的,所以不同的群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不能够缺少,为什么?它是整个宇宙的核心,乃至於植物、矿物都不可以轻易去破坏。现在科学技术发达,靠技术可以改造。改造是你看到好像是觉得不错,其实破坏生态平衡,引起的回报是什么?天灾人祸。自然灾害为什么这么多?如果你懂得和谐,自然灾害就没有了。就好像一个人,你懂得全身是一体,你能够调和整个身心,各个器官、各个细胞都是非常健康,健康长寿,不会生病。人要生病,就是人身,身心生态平衡出了问题,就有病态生起了。这些在孔孟圣学里头讲得很多,佛法里面讲得更详细,所以你这些读了之后,你就懂得养生之道。你要懂得的时候,处理我们生活环境里面的平衡,这才是最健康的。所以现代社会上有人提倡回归自然,对了。圣贤教育统统都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就是回归自性、就是回归道德。道就是自然,随顺自然就叫做德,所以回归自然是德。

忍辱度瞋恚,果报,这佛经上讲的,像如来果地上的十力,力是能力,从这个地方生的。另外一个端正,能忍辱的人身体健康,容貌端正,一切众生看到你生欢喜心,一切众生看到你不会有恐怖,他愿意跟你接近。

第四个是精进。精进也有三个说法,第一个叫「被甲精进」,这是比喻。披甲,甲是铠甲,从前古时候武士出去打仗的时候都戴上盔甲,往前冲锋,取这个意思,取这个比喻。现代的战场上是用战车,战车就是装甲,这是披甲,总是打前阵,取这个意思,取什么?勇猛,勇猛发愤,取这个意思。这是第一类。

第二是「摄善法」。这是佛经里头没有教导的,它是善,我们要不要勇猛精进的去学习?譬如现在这个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社会是封闭的,没有资讯,交通不便,确确实实人民一生居住在他自己出生的地方,老死不相往来,生活的空间小,没有冲突,不往来就没有冲突。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资讯发达了,全世界哪个地方发生一点什么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了。前天大庆有地震,那边打电话告诉我。世界上哪个地方有一点什么事情,我们立刻知道。交通交便,环绕地球一周,如果你要是不停的话,二、三天就环绕一周了。我在上个月也是环绕一周,两个星期。

所以地球变成地球村了,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生活习惯,几乎已经融成一片,时时刻刻我们接触到。於是这一个接触,你要是不了解,不懂得处理,自然就发生冲突、就有矛盾,如何来把它化解?这是我们现在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之下,外国东西要不要学?不学不行,不学就没有办法跟他和睦相处。所以我们是宗教教育的身分,除了佛教之外,其他任何宗教的典籍我要学习,任何宗教的仪规我要多看,我才能跟他们和睦相处,才跟他们相处像一家人一样。冲突就没有了,自然就化解了,这叫摄善法精进。我们知道每个族群都有非常善良的那一面,我们来学习;跟我们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观念不相同地方,我们要把它化解,怎么样圆融相处,不能够对立,不能够有矛盾,更不能有冲突,这就要接近。

后面一个是利乐有情精进,那就更需要。我们不但求本身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繁荣,家庭和睦,人人快乐,也要想到别的国家、别的族群,一定要跟我们一样国安、家和、人乐。我们想到他们,他们也会想到我们;我们帮助他们,他们也会帮助我们,你说这个社会多么美好?这个生活多么幸福?处处为别人想,不能为自己想。人人为自己想不为别人想,冲突自然发生。冲突之发生,双方都苦,没有乐。这些不但是道理,事实真相,我们每个人都看到,看到之后有没有醒过来?这些冲突灾难原因在哪里?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化解,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还没有讲完,我们明天接著再说。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