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六讲) 2005/7/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6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我们将经文重头念起,前面这一段没讲完,我们从头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
上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一段念完。
【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於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到这里是一段。这段经文与我们修持关系非常大。「菩萨问明品」这品经,要是用我们中国的说法,佛经上的一品,我们讲的是一篇,佛经里面这一大段我们称之为一章。这一篇(就是这一品经)里面完全讲的是修学重要的纲领,我们学习根基必须要奠定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有成就。世间好心的人很多,真正发心的人,但是长远心很难,发这个心能够永恒、持久就很少见了。中途退心的,后来变质的,这种人太多了,不但现在多,自古以来就多。他为什么会变?确实发的是好心,我们佛门里面有句谚语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虽然是谚语,细心去观察,自古以来确实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随著时间也是愈来愈严重。
到我们现在,这些话我们听了之后,有无限的感慨,确实是现代人学佛的写照。学佛一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确实是真心,所以有人说初发心成佛有余,真心!为什么不能持久?在从前人的话,学佛一年,你还能支持一年,第二年变了,第三年变的幅度更大了。你还能持一年,使我们想起孔夫子对於颜回的赞叹,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换句话说,颜回他接受夫子的教训,能够在三个月当中完全遵守而不违背,依教奉行。他说其他的学生,「其余,则日月至焉」,其他的学生或者是能保持一天、保持两天,最多可以保持一个月,颜回能保持三个月。
古人还有句话说「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我们细心去想想,今天这章经里头,就是把这个原因说出来了。我们这些烦恼不能断!虽然是受持正法,你贪瞋痴没有断,贡高我慢没有断,你底下造作罪业的行为没有断。覆藏,你是造作的罪业隐暪,不能够发露忏悔,不能够改过自新,那怎么会有成就?底下忿恨、嫉妒,还有这种习气在,习气遇到境界现前它就起现行,就造业。受持正法是一样造业,怎么能成功?
讲培养人才,谈何容易?我这一生当中,我喜欢读书,喜欢学圣贤人教诲。我也非常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可是难,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不容易找,真是太难了。这个里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困难?真正的因素,是我们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你要晓得,中国历代有这么多圣贤出世,不是没有原因的,家教好!我这次在美国,同学们介绍我一本小册子,是隆.克拉克所著,这个人是个年轻人,小学教员。他教小孩是很有一套方法,大概跟我们这边蔡老师、杨老师差不多,顽皮的学生,不好教的学生,他都能把他教好。什么原因?以身作则,说实在话,不是言教,是身教之功。他自己为什么学得那么好?我们一看他底下介绍的小传,祖母教他的。你看还是家教,从婴孩,都是属於家教,他有个好祖母,所以成就了他。
你看中国古圣先贤,哪个不是有好母亲?所以母亲可以把儿子教成圣人,教成贤人,这是她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事业,这是天赋的大任。你自己事业做得再好,你底下没有后代,这个我在讲席里头常讲,你一生的努力都等於零,没有后代。这个没有后代不是说你没有儿孙,是没有能传你的道统,你的家风、你的道统、你的学业、你的道业、你的事业,没有人继承。所以我讲古人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讲这个「无后为大」不是说你没有儿孙,是你没有继承人,这叫无后。继承人一定从小培养出来的,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无不是从婴孩培养出来的。所以,教育的根是在家庭,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张,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圆满。帮助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帮助你转凡成圣,这四个教育是一体,不能分割。
根是家庭,我们今天失败在哪里?我们的家庭教育疏忽了,中国对於家庭教育疏忽至少有七、八十年。我做小孩的时候,我是十岁离开家乡,所以我的教育基础是十岁以前在家庭里头奠定的。我念私塾大概只有半年,以后就没有了,就改成学校,时间都不长,可是影响一生。今天社会,诸位都晓得是个大染缸,我没有被染污,什么原因?就是靠孩童时候的家教,跟私塾教育,虽然时间不长,影响很大。今天我们想培养人,我学佛二十六岁,方先生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我开始读佛经。读得非常有兴趣,非常快乐,也想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
早年韩馆长在的时候,我们在台北景美建了个华藏图书馆。那时候我们相当困难,我们的道场很小,韩馆长不容易,就在同一层大楼里面租了几个单位,准备办学。那时有三位年轻法师在图书馆,很不容易,我们有一套办学的方法,那是我从前在台中李老师那个地方学来的,我们在积极筹备。筹备还没有完成,香港西方寺这边办一个佛学院,在台湾招生,我们这三个年轻人统统报了名,我们都不知道。这边通知他们入学,他们向馆长报告,馆长真是一盆冷水浇到头顶上,这么样热心替你们做,没有想到你们统统都要走。所以韩馆长对於栽培年轻人,这桩事情让她很伤心,从此以后不再提办学。就是年轻的这些人,你对他怎么好他不知道感恩,外面稍稍有一点诱惑,马上就走了。可是虽然我们受过这个打击,我们也了解事实真相,因为那时候在台湾,台湾毕竟还相当封闭,到国外,人都羡慕,都向往。
我们那三位同学离开图书馆之后到香港来求学,我记得当中有一个法师写信到台湾,劝大家好好的在图书馆学习,不要离开图书馆,我们离开之后非常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至少你跟著我的时候,你天天会听经,我们是每天都讲经的。而且我在台湾每天讲经绝对不是两个小时,我们讲得最多的时候,我们时间表上排的,一天讲九个小时,年轻的时候有精力。我记得同时一个星期当中,我是讲五种不同的经论,不在一个地方。我们自己没有地方,到处租借地方,人家请什么我们就讲什么,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是办学我们一直都放在心上。
到九七年,可以说在我们自己弘法利生修学环境里面是愈来愈好,我们自己的图书馆逐渐也扩大了,确实很像个样子。我们也建了个摄影棚,一切都相当完备,我们是准备招生。我不想招多,招十个学生,志同道合,我们一起来学习。没想到韩馆长在这个时候生病,一病不起,她就往生了。她往生,这个事情我们还是继续要做。但是没有想到我们那个时候图书馆的产业登记是馆长的名字,当然继承人是她的儿子。在这个时候挑拨离间的人很多,现在太普遍了,到处都是的。他听了别人的话,对我们就产生误会,我们不能不离开,这样子全部我们就撤离了台湾,我们内心很痛苦。所以这个事情就办不成了。
到新加坡,李木源也喜欢培养讲经弘法人才,所以我们就想出了短期班,三个月一期,一年办两次或者办三次。这个事情是李木源居士促成的,所以新加坡有弘法人才培训班,我们总共好像办了五届。然后我就离开新加坡了,离开新加坡也是很不得已的因缘。我这个人一生念旧,我一生感恩,离开台湾图书馆这么多年,我们每天讲经都回向给韩馆长,我们感她的恩,我们也感她儿子的恩。虽然图书馆他收回去了,我们离开,离开了这慢慢才走向了国际,所以路愈走愈宽,弘法愈来愈殊胜,这都是得他们的帮助。如果他要像他母亲一样护持,给诸位说,我今天不会离开台湾,永远在那个小环境,永远在美国的小道场,我不可能离开的。所以这些,有些挑拨离间的人我都感谢他。所以我们一切事情都要看后面的发展,好像这桩事情给你是打击,但是后面的发展是非常殊胜。
所以我离开台湾,写了一篇东西,很短,大家都看到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离开新加坡,我写了一副对联,「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勉励自己,勉励大家。我不离开新加坡,那么我们弘法利生活动的空间也只局限於新加坡,不可能向国际上拓展,所以新加坡的缘也是无比的殊胜。我们离开新加坡到澳洲,没有想到澳洲护持的那些大德非常热心,帮助我们走向学校,走向国际。这个路子愈走愈宽,愈走愈殊胜,影响是愈来愈大。
所以,人家来障碍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是把你往上捧,捧得更高,总要存一个感恩的心。我们学佛,佛教是教育,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基本的理念要肯定人性本善,世间没有恶人。佛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华严》、《圆觉》上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我们心目当中,把一切众生都要看作诸佛菩萨,都要知道一切众生本性本善。
为什么受持正法还有这么多的烦恼习气?这个烦恼习气是过去生中带来的,佛家讲的无始无明,俱生烦恼;不是这一生的,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改变习气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所以圣人对教学比什么都看重。教学的时节,这是中国儒、佛都讲,教育的时节什么时候教,那个关系重大,都在孩童,孩童教育不能够疏忽,不能够轻视。我们在史书上看到,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这是很有德行的一个人。她怀孕的时候,就是怀文王,爱她的孩子,怀孕的时候,她懂得孩子在胎中还没出胎要教他。怎么教?自己思想纯正,言行端庄。史书上记载说,她这段时期是「目不视不恶色」,眼睛不看不善的东西;「耳不听淫声」,不好的音声不听;「口不出傲言」,言语柔和,绝对没有傲慢的这种态度。一举一动端庄,影响胎儿,从坐胎就开始教,她生下来的孩子就是周文王,大圣人!
武王建国而有天下,武王是文王的儿子,周在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八百年;比商更久,商只有六百年,周有八百年。得力於母亲的教诲,人人都是贤人,人人都有非常好的根性。如果没有人教,他就被外面环境染污,外面环境染污就勾引俱生烦恼,都引发出来了,所以才出这个麻烦。我们今天,现在连大学里头都重视怎么样来培养好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谋福祉。可是这个人才首先一个条件,要没有这些烦恼。你看看,怎么能做到无贪、无瞋、无痴,对人有礼貌,而没有傲慢,自己有过失能够发露忏悔,绝不隐瞒,你到哪里去找?这难了。找不到,那你所教的成功率很有限,真正找到,一个、两个都了不起。这是什么?圣学!你培养的都是圣人,都是贤人,你所培养的在佛门讲都是菩萨。
所以我们也希望,这到晚年,最后了,我们求佛菩萨加持,也能够办个小班,尽我们的全心全力来帮助年轻人。可是选拔学生条件是什么?《弟子规》你能不能做到?你要不能做到,世间学校很多,你到别的地方去学;你要百分之百的做到,那我们会全心全力协助你。所以,我们学生并不希望很多,真的,能有十个、二十个,不得了!在这个时代,能找到十个、二十个,还得了吗?你有十个、二十个就能够挽救全世界。
所以人要发心,真正的善心、善念、善行,没有一点恶意,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心善、思想善、行为善,没有毫分不善夹杂,这是佛门龙象,这是圣贤基础。所以我希望年轻真正有志的,舍己为人,自己再苦也甘心乐意来接受。我们学圣人之道,学菩萨道,舍其身命也在所不惜。没有后悔,没有怨恨,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对他都感激。你要问为什么?学佛的人应该懂得,消我的业障。我这一生虽然没有做什么坏事,前生有,宿世有,生生世世,哪有不造业的道理?你不造业的话就不到这个世间来了。所以,无始劫的罪业,有这些人来帮助我们消业障。
你看佛经上讲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最大的侮辱,最大的伤害,最大的误会。忍辱仙人用什么方式来对待?一点怨恨心没有,一点报复的心没有,而且还发愿,「我将来成佛,我一定第一个来度你」,忍辱波罗蜜圆满;如果没有歌利王,他的忍辱度不能圆满。所以种种逆境,种种恶缘,都在考验我们。我们接触到的时候能够忍受,能够不怨天不尤人,能够没有怨恨,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这时候看自己的功夫,看自己在道业上、修养上有多少进步,你从这里看。所以那是什么?那是老师来考我的,我通过了我很欢喜,还得感激老师,你怎么可以怨恨?怨恨后面的果报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永远没有怨恨心,永远没有悭贪心,永远保持著定慧。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定会生智慧,智慧才教你过人生最高的享受,智慧才能得到。没有智慧,生活里头有痛苦,你造作这些罪业,你的心怎么能安?心不安,理怎么会明?所以,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现在要说到我们自己的学习了,这是我们切身问题,自己学习最重要的,不能不听经。前面说过「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那是古人,他还能保持三天;现在不行,现在说老实话,三个小时就不一样了。譬如现在你在这里听经,听得很欢喜,过了三个小时,遇到境界现前,你一样发作,你的烦恼习气全冒出来。刚刚听完经遇到这个事情,「算了!不要放在心上」,三个小时之后就不行了,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那要怎么办?要养成习惯。我是个过来人,我们每天读经,每天读经的时间绝对不会少过三个小时。我读书比吃饭、比睡觉重要,可以不睡觉,可以不吃饭,不能不读书,不能不读经,这是我生活当中第一桩要紧的事情。从学佛以来,五十四年没有中断。所以在今天这个环境,我不会被污染,累积五十四年的功夫,不是个短时间,时间不够不行。
我也在讲席里跟诸位说过,从前人给我算命,说我只有四十五岁,如果我四十五岁那年就死了,我没有今天这个境界。四十五岁那是什么境界?那是把烦恼伏住,控制住了,有没有怨恨?有!「算了!」总是自己劝自己,伏住。可以不发作,可以原谅人,是这个功夫;不像现在,现在没有,现在把这个东西化掉了。所以,你看到我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快乐,一年比一年欢喜,什么都放下了。连道场,你要,我给你,你拿去做坏事?各人因果,各人负责。我能放得下,我能舍,那是我的福报,我懂得提升自己的境界。念佛求生净土,从凡圣土提升到方便土,从方便土提升到实报土,一生当中是可以做得到的,你为什么不干?
怎么干法?放下就提升了。你能把六道里面这些习气,贪瞋痴慢的习气放下,你就超越六道了,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超越六道是在四圣法界,你能把四圣法界里面的四谛、十二因缘也放下,那你就到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是实报庄严土。所以你要肯放下,人家要,赶快给他,好事情。给他之后,好像我们现在住在十一层楼,你要我给你,我们就到十二层楼去了,十二层你再要,我就到十三层去了,怎么会不快乐?世法、佛法都不能住,一定要了解,《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放下是佛菩萨非常正常的一个举动,不放下就是迷惑颠倒。连身体都要舍,何况身外之物?舍得干干净净,最后连那个舍的念头都没有,你才叫真正觉悟了,真正解脱了。
今天我们讲到随烦恼里面随悭吝,这个地方所讲跟一般讲的稍微不一样,这边讲的是受持正法而随著起的烦恼。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悭自所知」,这就错了。自己所知道的不肯传给别人,这是什么?吝法,『随悭』用现代的话来讲,吝法。因为他是受持正法,他学到了,不告诉别人,为什么?怕别人超过他,自己很吝惜,这个果报是愚痴,来生得愚痴果报。释迦佛有个弟子,你们在《弥陀经》上念到他的名字,周利盘陀伽,这个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其笨无比。
哥哥出家了,他也想出家,他哥哥说算了,你太笨了,你什么都不能学。他哭哭啼啼找到释迦牟尼佛,佛收了他。没有记性,佛教他念「扫帚」,念扫,帚忘掉了,念帚,上头扫又忘掉了,你看这种人怎么办?佛就拿一把扫帚给他,每天扫地。佛有善巧的方法,能随顺他前生的习气,以后他开悟了。佛的这些众多弟子就向佛请教,他是什么因缘?佛就说他过去生中是三藏法师,为什么得这种果报?吝法!教人家东西,给人家讲经说法,都讲一半,后头留一半,不肯完全教人,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得这个果报,愚痴的果报。
所以诸位看到这些例子,你一定要知道,佛家常讲「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很多人宿世他有这个业障习气,他不是有意的。譬如别人拜托他做一桩什么事情,关於佛法的,他接受过来,他放起来就忘掉了。是不是有意?不一定是有意。无意是过去生中悭贪的习气;有意的,那罪业就非常重,将来你拜托别人,人家也把你放在一边,他要得这个果报。我的性格跟大家不太一样,我没有这个习气,我是看到别人好的东西,恨不得赶快流通,只要它没有版权。所以我会问他,你有没有版权,你没有版权我会给你大量流通,我全心全力去做。所以法缘殊胜,果报!
早年我在美国,黄念祖居士到美国去访问,我才听说他,那时候跟他没有见面。他把他唯一的一套《无量寿经》的注解,是打字油印的,四本,字也很小,让道友们寄给我,我住在德州。我一看到之后就很欢喜,我就打电话给他,那时候没见面,我说你老人家这个注解有没有版权?我说有版权那就算了,如果没有版权,我给你重新排印,对全世界流通。他很欢喜,他说法师,我没有版权。这样就很好,就放心了,所以在台湾制版做成精装,第一版就印了一万册,以后陆陆续续翻版修订,我估计十万册以上。无论什么人,是好东西,我要看到的时候我一定帮助他流通,希望大家都得到利益。我不会说是我个人好,我希望别人比我学得更好,为什么?我就可以享福了,我不要这么累。如果今天还有人愿意讲《华严经》,讲得不在我之下,我给他磕头,我愿意做他的学生,我听经,我不愿意这么辛苦讲经。
我一生许多事情都是被逼不得已,不是我爱好,不是,我没有嗜好,一切随缘。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做,那我一定要出来做。我不做我对不起人,我对不起社会,对不起佛法,对不起苦难众生,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做。有人去做的时候,我会给他磕头,我会请他来做,我会一切退让,这是我的性格。这也是过去生中修的一点好的习气,这一生当中还算不错,没有被染污。没有被染污就是什么?喜欢读书,天天亲近圣贤。
所以我们今天重要的,不可不听经。现在读经,经典虽然翻的是浅显,没有古文那么深,可是现在大家不念古文,对经典的理解也有困难,所以要听经。不能不念佛,不能不持戒,诸位要晓得,《弟子规》是戒律,《十善业道经》也是戒律。不可不修福,修福的范围太大了,简单讲,就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对众生一定要懂得全心全力去奉献,我们一般人讲牺牲奉献,那是修大福报。最后,不可不求生净土,要不求生净土,麻烦大,你在轮回里头一转世就有隔阴之迷,前生所修的都忘掉了。如果说你的福报大,你又遇不到善知识,你的福报享尽了,没有不堕落的,佛门叫三世怨。总而言之,持戒、利生、修福,非常重要。记住,天天要听经,天天要读经、要念佛,求生净土。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文殊菩萨问法首菩萨,随惑最后的两种。
【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於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随诳,随谄』,清凉大师有简单的注解,诳是「不解言解」,谄是「废法逐情」。这个全都是受持正法连带(随就是连带的意思)他会生这么多的烦恼。「不解言解」,在佛门里面称为增上慢,大妄语,这个罪很重。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真正是个做学问的人,有修养的人。不是要顾全自己的面子,有很多不知道的,人家要问了,我们答不出来,好像觉得没有面子,这个错误的。学问之道深广无际,除了如来,谁能够完全知道?全知全能只有佛一个。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知之还不究竟,还不够彻底,何况我们在初学,哪能够尽知?所以,不知就老实说我不知道,人家不会看不起,反而对你尊重,你这个人诚实,不欺骗人。不知言知,不解言解,这是自欺欺人,犯了很大的过失,怕自己没有面子,结果自己真的是没面子。圣人教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懂,一定要认真去学习。
末后这个「谄」是废法逐情,这就是我们现在佛门里面常常讲的人情佛事。为了人情,可以违背佛菩萨的教诲,可以违背经典里面所说的原理原则,怎么不堕落?诸位要晓得,就像佛在《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佛讲了两个字,一个是智,一个是情,情重的往下堕落,智深的往上提升。经上的文字是情跟想,情愈淡愈往上升,情愈重愈往下堕落。纯情,没有想(想,我们讲理智大家好懂,感情跟理智),一点理智都没有,完全是感情,地狱道;九分情,一分智(我说智,大家好懂一点,理智),九分感情,一分理智,饿鬼道;三分智,七分情,畜生道。大概人道,情跟智是一半一半;如果理智比感情高,四分感情,六分理智,欲界天去了;两分感情,八分理智,色界天去了。
法不能废弃,法废弃,完全感情用事,麻烦可就大了。情统指前面贪瞋痴慢,一直到嫉妒、悭贪、诳妄,都是属於情;通常我们用两个字,情执,执是执著。这是六道三途的业因,不能不放下,不能不舍弃。佛法里面教我们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实真相,情执要放下,决定害人。可是世间人迷於情执的人多,所以生生世世,纵然遇到善知识,遇到圣教,他没有办法出离。原因在哪里?情执太深!这一生当中我们依然不能够放下,麻烦就大了。
菩萨应化在世间,事相上有没有情执?也表演著有;诸位要记住,表演就像舞台上唱戏一样,感情很重,内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叫真放下。戏是演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那是教化众生的;众生的情执没有断,如果你断得很干净,这些众生不会跟你学,「这个人无情无义」。所以要恒顺众生,你才能教化他,你才能帮助他,你要不随顺他的时候,他不听你的。所以佛教化众生,佛门里面常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随顺你感情,最后帮助你放下感情,提起理性。这是教学,有次第的,有个顺序的,慢慢诱导他慢慢明白了。
宗教在这个世间,这一个世纪,在整个世界上来讲都是衰退。原因是什么?这个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冲击。一个世纪之前的人,两个世纪以前的人,信神;科学技术一发达,所谓是人能胜天,大家对於神的信仰逐渐淡薄了,哪有神!现在人可以到月亮,人可以到火星,可以到木星,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去了。美国太空人登陆月球的那一天,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画面,就有人打电话给我,说「法师,现在美国太空人已经到月亮上去了,月亮上什么都没有,我们从今以后还要不要念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来问我这个问题。你要不要念?你是相信科学家所说的,你还是相信佛经上所说的?这个就属於信仰的问题。佛经上讲有日光菩萨、有月光菩萨,但是科学家到了月亮上没有,没有你就能说他真的没有吗?
我们这个世间,这个地球上,凡圣同居土,人鬼杂居,有许多鬼神住在这个世间。科学家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来接触、来证明,所以大家都不再相信。可是奇怪的事情常常发生,在中国、在外国,你看报章杂志常常报导。这些问题发生,科学家的态度是「没有办法,科学不能解释」,於是怎么样?否定,这是一种幻觉,是一种错觉,不是事实。人们的幻觉太多了,古今中外人都有这些幻觉,过去有宗教来解释,现在科学家不能解释,就完全把它当作虚幻的。在佛法上,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都不是实在的,所以《般若经》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讲的真究竟,比科学家说的还要彻底。
佛法是说相有,理是空的,理上没有,事有,理上没有;相有,性上没有。佛家讲法界无量无边,科学家承认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维次空间,空间维次不同,现在还没有办法突破,相信不同维次空间里面一定有生物,这个跟佛家讲的十法界的意思差不多。到什么时候科学技术再要发展到能突破空间维次,看到不同维次的空间,那个时候也许就相信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饿鬼道跟我们是在一起,但不是同一个频率,好像我们在看电视一样,电视频道很多,我们打开这个频道,其他频道看不到;如果能够同时看到很多频道,你才晓得真的都在一起。月亮、太阳,也许它们的频道跟我们不相同。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对老师有信心,我们听老师的话,科学家提供这些东西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相信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得到的这个宇宙,是一个空间维次,是一个频道。同样在这个频道里面还有不同维次空间,我们现在科学也没有办法接触到,但是科学家并不否定。
我们相信佛的话,佛有能力突破空间维次,比科学家高明太多了。佛用什么方法?佛知道空间维次是怎么形成的,空间维次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间维次也是虚妄的,它是一个现象,它也不是真的。怎么形成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所有现象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形成的,佛懂这个道理,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通了。所以,佛用的方法是禅定,禅定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能放下执著,你得的是小定,这个小定起作用,六道这个空间维次突破了;只要你一切都不执著的时候,六道你都看到了。如果你再能够对於所有一切法都不分别,分别心断掉了,你的定功就更深,心更清净,你突破的空间维次更大,十法界突破了。十法界突破了,你就进入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是完全突破了。这个方法你能说它不合科学吗?它有理论,它有方法,它有次第,它有殊胜的效果,人人都有分,人人都能学。
很可惜的,你随顺烦恼就没有办法,你随顺你的情执就没法子了。人一定要有理性,理性是跟自性、跟真心相应的;感情跟我们的自性、跟真心完全相背。实在讲,情跟智是一个东西,佛经上讲得很透彻,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的时候,智慧变成感情,变成情执。情执从哪里来?情执之体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迷了的时候,你看自性无量的智慧变成无量的情执,无量的烦恼,所以佛法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它是一桩事情。涅盘是不生不灭,迷的时候,不生不灭变成了生灭,生灭就是生死;觉悟之后,生死没有了,不生不灭的大涅盘境界现前。所以觉悟的人烦恼转变成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迷惑的人是转菩提成烦恼,我们今天干的就这么一桩事情。
所以他底下讲,『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这个「势力」是什么?烦恼习气,你没有把它看破,也就是说,你对於烦恼习气的真相一无所知,不了解,它就有势力了。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它的范围,你没有办法把它放下,你还是随著它转,那很苦。就是说不但你这一生,生生世世你都受烦恼习气的支配,它在主宰著你,你苦不苦?圣贤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什么?就是它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帮助我们把烦恼习气转过来,成为无量的智慧德能。把我们种种这些苦境、苦果转变过来,变成一真法界,变成极乐世界。果上是不能转的,在因上转,因上转了之后,果自然就跟著转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末后这句结语,『能受持法』,这是非常感慨,这是接触到佛法的人,过去生中都有善根。『何故复於心行之内起诸烦恼』,为什么还有这个现象?也就是说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是什么原因?我们在这段里面把这个大意说出来了。下面我们再看法首菩萨给我们的解答,他解答的就非常详细。我们看经文: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他的答覆是用偈颂,有十首偈颂。我们先看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的「答」。答是什么意思?他有答意,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答意云,法是法药,药在服行,服与不服,有断不断,非医咎也」,这段话说得好。佛好比是个大夫,是个医生,佛所讲的这些法是药。所以,我们大乘经教里头常常称佛为大医王,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对治众生烦恼习气的,众生要没有烦恼习气,佛就无法可说了。所以佛跟佛在一起,永远没有一句话,不但没有一句话,永远不会起一个念头;佛跟凡夫在一起,那就有起心动念,也有言说了。那个起心动念是什么?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就起感应,众生动心就会有感应。佛跟佛在一起,佛不动心,所以佛没有感,那个佛也没有应,彼此都没有感,都没有应;佛跟菩萨在一起都有感应,菩萨有感,佛有应;众生有感,菩萨有应,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要放下,不要执著,不但不要执著,分别都不可以。所以法是法药,要紧的是你要服药。你有病,大夫给你开的药,你要去吃;佛给你讲的这些法,你要行!你要不行,你要不肯干,不肯把它落实,你得不到法的利益,你得不到。下面说,「服与不服,有断不断」,这个与大夫不相干,大夫给你开的方子你不吃,你把这个药丢掉了,你纵然病死你不能怪大夫。我们今天受持佛法,亦复如是。我们今天接触到佛陀的教诲,我们不肯学,我们不肯做,这个就没有办法。
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正法。正法的基础,我们今天学习的时候,我是常常强调要从根学起,我非常强调这一点。我看了这么多年,在家、出家这么多好心的同修们,多年没有成就,原因在哪里?你没有从根学起。你没有根,纵然你讲经讲得天花乱坠,也有很多人听到欢喜,像什么?花瓶里面插的花,没有根。你所说的那些东西全是别人的,儒家所谓是「记问之学」。你读得多、看得多、记得多,你自己没有去做,没有修行的功夫,你所说的全是别人的,不是你自性的。佛的意思不是这样的,佛的意思是教我们读经,教我们听经。读经、听经都要懂得回归自性,读经、诵经都要懂得随文入观,听经,随著音声入观;看经,随著文字入观。观是观行位,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你看从名字入观行,随文入观。那我们今天只有名字,没有观行,你怎么能得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原则。所以我们怎么学都得不到利益,原因在此地。
入观行位就有受用,我们念佛,这个讲净土宗,净土宗的观行位就是一般讲的功夫成片,是属於观行位。功夫成片在其他宗里面,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为什么?你功夫不够。要到什么?再提升,到相似位,你才能出六道轮回,观行位出不了六道轮回。但是在净土宗,观行位就起很大作用,为什么?带业往生,观行位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是相似位,那生方便有余土;分证位,生实报庄严土,能往生!净土的殊胜就在此地,这是其他法门不能相比的。所以它叫门余大道,那个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要断惑证真,没有带业的,唯独这个法门可以带业。
说老实话,我们今天不修带业,要真正说把烦恼断尽,决定没有指望。我们自己不能够诳妄,不能够自欺欺人,烦恼真的断不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理智把烦恼控制住,伏住,这叫观行位。我有能力伏住,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烦恼不起作用,真的就是所谓「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这个功夫是观行位,不是很高的,是起码的。他真的有点功夫,在一切境界里头,他不动心了,真的把烦恼伏住,这才能往生,有把握往生。上品,凡圣同居土有三辈九品,上辈的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给诸位说,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也行,不碍事,得这个自在,凡圣同居土,观行位的,所以说人人可以做得到。
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做不到是什么?做不到是情执太重,你不肯放下,毛病在自己,就是这服药你不服,你把它丢掉。成功的人他服了,有断,他真的断了,佛叫他断他就断。受持正法不能得正法利益的,还生烦恼,就是药他没吃,烦恼习气他不断,这不是一生的问题。这就是你受持正法,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问题,不是佛菩萨的问题,问题在你自己,你不干就是不服。那么我们学佛,真的是随顺佛菩萨教诲。我们在行门,真正在功夫上,在二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五个科目,不能太多,多了记不住,没用处。我这五个科目提出来,当时在美国洛杉矶的印海法师他都很赞叹,当面跟我说,他说法师,你这个科目好,简单明了,都能记住。
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只有十一句,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没有?你要没有做到,那佛开的这个方子你没有用,你的烦恼习气不会断,你要把它做到。孝亲尊师,有很多人自己觉得很不错了,「我很孝顺父母,我也很尊重老师」,自以为是,这就是诳,不解以为解,没做到,以为做到。一些同学们听了四十个小时《弟子规》的讲座之后,流眼泪了。没做到,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原来没有学《弟子规》,以为很孝顺,以为对老师很尊重。
所以,我为什么提倡《弟子规》?也有人问我。我说提倡《弟子规》是落实「净业三福」的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你不知道怎么做法,《弟子规》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佛陀教导我们修学,我也常说,佛在戒经上讲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这个学生,你躐等,你不按照规矩来,按照规矩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我们中国的佛教是有特殊情形,唐朝中叶之后,中国佛教不学小乘,直接学大乘。什么原因?学儒、学道,就是孔孟老庄,用孔孟老庄做基础,代替小乘,可以入大乘。我们今天用儒家的《弟子规》来代替小乘,只要你《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十善业道》轻而易举,一点困难都没有。
《十善业道》是佛法的基础,然后从《十善业道》进入《沙弥律仪》,在家居士们有《在家律要》,在家的戒律,都不难,都很容易做到。一定要持戒,你不持戒你的心定不下来,所以说心浮气躁,那怎么能成就?这些东西帮助你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这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顺序是决定不能错的,错了这个顺序怎么能成就?错了这个顺序就是造罪业,造什么罪业?你把佛讲的这个顺序颠倒了,错乱了,给社会大众一种错觉,这个因果你要负责。你要是细心去观察的时候,麻烦可大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负责任。一个善念影响很大很大,一个恶念影响也很大,不要以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因果报应,那你就完全想错了。所以这个几句解释得很好。
下面引经,这个经还是《华严经》后面的,「十行品云,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这两句话重要。如说能行是菩萨,如行能说是佛陀,这个我在讲经里面也常常提到。做到了以后再说,这是佛,这是圣人,他统统做到了,他说出来;说到之后就能做到,这是菩萨,比上面那个要差一等;说到做不到,现在的话叫骗人,骗自己又欺骗人,这是造罪业,怎么能不堕落?我们自己学佛,想想这三句话,我们是在骗人?我们是真正在干,在鼓励人?所以古今中外的圣学都著重在实行,儒家讲笃行,你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那都是解门,最后一条「笃行」是行门。佛家讲信解行证,信、解是属於解门,后头有行、有证;行就是如说能行,证是如行能说,这是引经。
后面再引论,「智论云(大智度论),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我们今天要办佛学院,要培养弘法人才,弘法人才不论出家、在家都可以。出家、在家这是形像,没有问题,这是外表,重要的是实质,实质那就是能行。从哪里行起?从《弟子规》,从《十善业》,出家,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在家的,《在家律要》。你这个才能往上提升,这是基础,基础的基础,这个做不到就不要谈了。你要办佛学院,招的那些人将来都不能成就,真的,费了很多精神,费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多金钱,到后面没有收获。
当年我跟韩馆长商量办佛学院,我们办佛学院的目的在哪里?三个年轻人跟著我们有差不多将近一、两年,我们看到很不错,就培养这三个人。办佛学院,办佛学院让三个人天天上课,天天教,天天有机会在讲台上练习。真正将来成就的是这三个人,那个佛学院的学生都是结缘的,不能指望他们有成就。我跟韩馆长非常高兴,全心全力栽培这三个年轻人。他们不知道这个意思,看到外面好,外国的招牌好,亮,就走了。韩馆长真是伤心伤透了,从此以后不再提到要培养年轻人,不再说这个话了。
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绝对不能勉强。所以要成就人,先成就自己,这是绝对正确。我想培养人才,我到哪里找人?找自己,我先把自己养好,先把自己养成是个人才,然后再看看这一生当中有没有缘分遇到,遇到了,真干;遇不到,也没关系。遇不到,现在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录影、录相、录音,把我们自己一生所学习的,我们都把它讲出来,留给后世。现在在这一生当中遇不到有缘的人,也许将来后世会有人看到这个光碟,有缘人遇上了,隔世的传授。
像孔孟,孔子对孟子,孟子对孔子是隔世,孔子跟孟子相差差不多一百年。所以孟子出世时候,学习,跟谁学?学孔子的东西,有问题找什么人去问、请教?孔子的孙子,隔世,孟子的年龄是孔子的孙子那一代。他学的真像,就是孔子开的药方他全部都吃了,孔子教他方法他统统做到,在中国称为亚圣。这是给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我们为什么不肯学?所以不怕没有好老师,古圣先贤各个都是好老师。
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老师,直接跟经学就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但是经有的时候太深,看不懂,看不懂再找第二个老师帮忙。像我们讲《华严经》,这个经很深,我们找谁帮忙?我们找清凉大师、找李老者,找两个帮助的。佛是我们老师,清凉大师、李长者两个当助教,我们有这么一个好老师,有两个好助教。真正懂得了,你就肯干,这个药你就肯吃,真的是药到病除,你才能恢复健康,健康就是佛菩萨,你不干你不能怪人。所以学习,这里头最重要的关键,你跟谁学?跟你这一生最仰慕的、最尊敬的、最佩服的,你跟这个人学你就会成功。为什么?你听他的话,你对他不怀疑。如果你对这个老师轻慢,并不很尊重,你就不要跟他学,你跟他学一无所成。这正是古圣先贤所说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我跟方老师、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这三个都是大德,有没有人毁谤他们?有!我常常遇到,批评得一文不值。我们一听到人批评,转过身藉故就离开了,绝不受影响。有些同学听到人批评了,听得很起劲,还要去问他,这人就完了,把自己对老师的信心降低了。谁损失?自己损失,善知识当面错过。那个批评的人,把你拉下来的,就是你的魔障。什么时候你能够听到这些话如如不动,人家说老师的过失,就跟人家讲我们父母的过失一样,耳可得闻,口不能言。而且尽量少听,藉故离开,都不得罪人,绝不动摇我对老师的信心,绝不降低我对老师的尊重,我才能学得成功。我对於他开的方子我相信,一点不怀疑,我天天照吃,他的教诲我天天照干。所以,《大智度论》上这几句话说得好,能行,你说才是正法;不行,人家不相信,若说不能行,那这是骗人,哪里是智者?
「故如说行,方得佛法,不以口言,而可清净」,末后这结论这几句话说得好。你要想真正得佛法,得佛法的受用,得佛法的利益,要如说修行这才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把这段大意就介绍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