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四讲) 2005/7/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4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萨偈颂最后一首,第十首:
【如有见虚空。端居不摇动。而言普腾蹑。懈怠者亦然。】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是第八个比喻,最后一个比喻,「不动遍空喻,喻虽知性空,智未游履,而言遍证,亦增上慢人也」,增上慢,『懈怠者亦然』,注得不多,意味深长。佛法之可贵,我们一定要明了,佛教导我们信解行证,一定要到亲证才是真实的受用。诸佛菩萨都期望我们能依教奉行,真的是所谓巴不得我们早一天证果。证什么果位?证如来究竟圆满的果位,佛菩萨才欢喜。要想证得,前面是行,你要认真的依教奉行,夏莲居老居士常常讲的「真干」。能行奠定在能解的基础上,你一定要有胜解,解得透彻,解得明了,你才能行。要想得胜解,前面必须有净信,清净信心,这个信心不容有丝毫疑惑,再依照这个顺序,不能够躐等,按部就班能在一生当中成就自己的道业。这个是千经万论,本师释迦牟尼佛时时刻刻在叮咛教导我们。
我们对於所学的、所修的有没有信心?信心从什么地方建立?说得容易,做起来是真难。我们常常自己反省检点,无论是出家在家,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有没有生起过信心?这桩事情不能说没有,信心为什么不起作用?信心太少了!不够标准。学佛,我曾经问过不少人,「佛是什么?」说不上来!「你信佛教,佛教是什么?」也说不上来。社会一般大众对佛教有误会,这是事实。最明显的、最普遍的,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佛教是消极,佛教不合科学。这一大堆的帽子都给你扣上了,你没有能力反驳,也提不出有利的证据。反而他们所说的头头是道,确实有证据、有事实来支持他的说法看法。
我在没有入佛门之前,跟他们也一样,也是这么个看法。所以要不把这个大前提搞清楚、搞明白,你的清净信心就生不起来。这桩事情要从哪里下手?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过,学佛第一个条件:「亲近明师」,这个明不是名气很大的,真正有修有证;用现在的话来说,有道德,有学问,你要亲近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在过去真有,我在年轻的时候有缘分还遇到,还真正亲近到。老一代都走了,都往生了,真的我们佛门是后继无人。也许有,我们没有见到,没有听说过,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修行人不愿意出名,藏在深山人迹不到之处,罕为人知,真的有高人,我们不能说没有。
这些人隐居在人迹不到之处,他的道德、他的学问对我们有什么贡献?我们看到是消极。如果诸位去看看雍正皇帝的「上谕」,也许你会开悟,你会点头。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虽然没有在这地方展开教化,他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一方有福,这一方不遭灾难,纵然有灾难,一定比别的地方轻。为什么?道德之人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在《华严经》上来讲,「福人居福地」,有道德、有学问的是真正的智慧福德之人,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福地,多少人沾他的光并不晓得。所以冥冥当中加持,这样的人多了,都能够加持国运。从前帝王知道,所以他拥护,他尊敬。这个里头大有道理。
一个人,我们用现在话说,改变这个地区的磁场,这是大德,我们中国人讲气氛,转移这个地区的气氛。这桩事情,所以我们很感激日本江本胜博士,他用水试验证明佛经上这个说法。因为这个人他是真诚的慈悲,清净平等的慈悲心能把这一方不好的气氛,他能把它转变过来,所以我们称之为大德,有道理。现在我们说这些话,真正能听得进去、能相信的人不多,但是是事实。
我在东京访问,江本胜博士同意我的讲法,肯定我的看法。他做试验,今年是十一年了,证明一个人真诚的善心,这个地区水结晶都变成最美。不仅仅是水,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有真善美的这种反应。在过去,实在讲过去的人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过去人善根比我们深厚,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疑惑。现在教学里头是鼓励怀疑,不能说他不对,但是对圣教怀疑,麻烦可就大了!科学实验里面,形而下的,这怀疑有用处。向上一著,我们佛门里面也叫疑,所以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疑,你就不会开悟。但是这个疑跟我们现在讲的疑意思不一样。
我们世间讲怀疑,没有信,疑了不相信,没信心。佛门里面讲疑,有坚定的信心,坚定的信心为什么有疑?没有证得。譬如佛说:「万法皆空」,这个经上也讲『如有见虚空』,这个「见虚空」就是万法皆空。《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没有证得。我们肯定相信诸佛跟法身菩萨他们证入这个境界,这个我们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怀疑是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没有证到,我们肯定会循著佛菩萨的道路,我们勇猛精进一定也会证得。所以佛门讲的「疑」,他有信,不坏清净信心,这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疑就不相信了,不信还有什么成就?
正如同我们亲近老师,老师的道德修养学问高过我们,他给我们讲的许多道理,我们年轻涉世不深,对他讲的不免有疑惑。但是对老师有信心,决定不怀疑老师所说的,老师讲的太深了,我还听不懂,我还不能领悟,没有关系。像《华严经》,《华严经》很长,这大家都知道,每一桩事情在《华严经》里面总是重复很多遍,这个是佛菩萨教学的善巧方便。是不是每一尊佛菩萨教化众生都用这个方法?不一定,这个要知道,佛没有定法可说。
为什么对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要这样教?他懂得我们世间众生的根性,遍数少了记不住,遍数少了伏不住烦恼。一定要遍数多,就是讲的长时薰习,遍数多了,天天薰习!天天薰习到有一定的程度之后,你那个法味就出现了。就是《论语》里面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法味出来了,法味就是法喜,你对这个非常欢喜,真正得到受用,身心轻安法喜充满。这个乐绝对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可以相比,这个乐里头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真善美慧。
真善美慧对世间人来讲有名无实,在佛法修学的人来说真实不虚,你在这个里头得到真善美慧,他怎么不欢喜!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人生是包括六道。我们这个说的还是很保守,如果说真实的,包括了十法界。这里头真的是有大乐,如果没有这个乐趣在,怎么能够吸引那么多人来修学。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到,看这个面很小,时间也很短。我们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给我们说这么多的法门,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现在,用中国人的历史的记载三千零三十三年,时间不长。范围呢?范围不出这个地球。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小的范围的人,你看多少人学习,他能吸引这么多人。
你要再能把这个范围扩大,扩大到整个宇宙,这是我们现在人都相信,宇宙当中绝对不会只有这个地球上有人类、有高等生物,不可能只有这一个地球有。其他星球上有人,有比我们这个世间人更聪明的,智慧更高的,我们今天称为外星人。外星人有能力到我们地球上来游历、来参观,这就说明他们智慧比我们高,他们的科技比我们发达,这是许多人都相信的。在佛法里面讲虚空法界世界无边,众生无边,诸佛也无边。你想想看,这么多诸佛如来、这么多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刹土教化众生,要是没有真正的真善美慧的乐趣,怎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我们如果能从这些地方去体会,你就晓得这个教学的伟大,这个教学的真实。对我们来讲,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的修学。
佛法教学在理论上讲真的是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把它说完了,这一句话是什么?回归自性,佛法教学就是这个。你看看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自性是圆满的,自性只有一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真如本性一个,我们现代哲学里头名词说「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讲,称之为真如,称之为自性,或者称之为法性、法身,都是说这桩事情。
自性里面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这都是我们希望追求的,梦寐以求;不知道我们自性里头圆满具足,丝毫都不欠缺。可惜的是我们迷了,迷失了,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就是自性本觉的意思;「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分别执著,大乘教里面称之为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这三种烦恼断尽了,自性德能相好就圆满的恢复,佛教所教的就这么一桩事情。儒家也有说,没有说得那么透彻,儒家只讲「人之初,性本善」,也说得非常好!佛把本善讲得太详细了,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
所以圣贤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这个。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信解行证,证是得受用,但是你要不行,你就没有法子证;有行,那就是步步都在证。好像我们登山,每上一个阶梯,上一阶就高了一层,跟山顶山峰就愈来愈接近了。所以行跟证是不能分开的。在佛法上修学,你真的能够依教奉行,古德说得很好,烦恼轻智慧长,烦恼轻是行,智慧长是证。我们想想我们的烦恼习气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少,我们的智慧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增长,这很重要!常常这样反省检点,才知道自己的功夫,佛门叫功行,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学习的成绩。学习要把成绩拿出来,这个成绩不是给别人交卷,是对自己,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学。
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儒家讲本性本善,从这些教诲当中,我们知道本性本善里头没有烦恼、没有习气,没有丝毫不善,这是我们本来面目,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个在圣贤面前,他们能恢复自性,我们还不能,我们还天天在造业,这值得惭愧,这真正是羞耻!怎么会沦落到这个样子?我们总还是有善根,为什么?如果没有善根,在这一生当中遇不到真善知识,遇不到正教,纯正的教育,纯正的教学,圣贤所讲纯正的教学。纯正,也就说他没有丝毫过失,这才算得上纯正。
儒跟佛,历代前贤大德所公认的纯正的教学,契入之后,你才晓得佛法是纯正当中第一纯正。儒家虽然讲得很好,确实给佛法做基础。如果想契入大乘,你不学儒不行,不学儒,那一定要学小乘,儒比小乘殊胜,直通大乘。所以在中国,不但是在家的大德、出家的高僧大德,我们仔细去看看他们的传记,很少不是从儒入佛。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什么儒家修学那么好了,他还要入佛?佛是更上一层楼,他在儒家那里修学,造道的时候,世间圣贤,结果一看到这个,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更殊胜的!他懂得,我们哪里会晓得?
我们年轻的时候谤佛,你要问什么原因,没有儒的基础。如果真有儒的基础就不会谤佛了,没有儒的基础是看不出佛教的殊胜,也看不懂佛教的经典。我们是中年的时候,不算中年,还算是青年的时候,二十几岁遇到佛法。难得的是有好老师的教导,你看老师虽然教我们佛法,没有放弃儒学。我们是儒跟佛并重,李老师当年在台中,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课,佛法上一堂课,儒学上一堂课,我们一个星期上两堂课。
我在台中十年如一日,听他讲经,他讲经讲一次,一个星期每个星期三固定的,在慈光图书馆。我们亲近李老师,一个星期跟他见面只有三次,不是天天都见面的。那个时候有人说老师教我们的时间太少了,一个星期两堂课,一堂是三个小时,只有两堂课。我在那里学,我说这个时间对我来讲正好,为什么?如果再多了,消化不了,还好就是一个星期只有一堂佛法、一堂儒学。
老师他的方法很高明,只准我们学一门,这不是有两堂课吗?对,两堂课你只能学一门,不学的那一门可以去听。所以我们两堂课统统都听,但是自己的功夫用在一门,我选的是佛学。所以儒家的东西每一次都听,一次都不缺,没有把时间精力真正用在那一方面,我用在佛经上。这就是老师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等於说我们的课程有正课、有助课,佛教讲正助双修,儒是做辅助的,只要懂得明了就好,不必在那上面用太多的时间,用太多的功夫。
对佛法,这是我主修的,全心全力的投入,这才能成就。如果同时两门东西都要那么样用功的话,我们的成就要打对折,至少要打对折。这是真正好老师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决定是教你一门一门的学,不可以同时学两门。你学了之后,最重要的,对於经义要了解要透彻,然后把你所学的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用在你工作,用在你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行!
行里面一定是自己的毛病习气慢慢就改过来了,天天读佛经,天天在研究佛经。研究一个过程以后,老师要我们天天来讲,讲给别人听,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讲给自己听。我们当年上讲台讲经,至少在前面十年,我们不敢以法师身分自居,不敢。我们对自己很清楚,自己什么身分?学生。上讲台的是学生,学生在这个地方做学习心得报告,下面坐的都是老师,都是监学。不敢对一个人有轻慢心,恭恭敬敬,到处求人指教,我哪个地方说的不对,哪个地方做的不如法,求教。
当然客气的人很多,也有真正帮助你的,不论他是善意是恶意,他的批评我们都要接受,要学著能容。他说错了也要接受,老师交代我们学习的态度,接受别人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学谦虚,学恭敬。别人指点我,我确实想想是有这个毛病过失,赶快改;没有这个过失,我要勉励自己可不能犯这个过失,你就会天天有进步。
但是你要晓得,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今天人家告诉我,我明天改了,可能有一、二个星期不会犯,第三个星期就靠不住。也就是说我们对於别人的劝告能保持大概是十五天(半个月),我们在《论语》里看到孔老夫子对颜回的赞叹,说颜回能做到「三月不违仁」,不违背仁,这个话就是说明颜回听到夫子的教诲,他能保持三个月,学生当中第一,其他一般人就跟我所说的半个月十天而已,毛病又犯了,这一犯退转。颜回不贰过,夫子期许他的。
世间人绝大多数都犯这个毛病,怎么救法?就是不断的薰习。现在人根性是大不如从前,现在人听到别人劝告要能保持三天就不得了,从前人可以保持十天半个月。保持三个月的,孔老夫子只看到一个颜回。我们怎么办?我们自己可以试验试验,三天不读书,面目全非。唯一的方法天天读,长时薰修,天天要读圣贤书,你才能保持正觉。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保持正觉的方法不能够间断。
另外一个,你要远过,所有一切不善的这些东西,你要能够远离它。如果不远离的话,麻烦大,你天天接触圣贤,你也保不住自己。远离外面的诱惑,远离外面的勾引,李老师、方先生都常常教导我们,诱惑力量最强大的,电视,歌舞、戏剧、报纸、杂志,从前这些报纸、杂志还有可看性,现在报纸杂志报导什么东西?不能看!你一看到报纸说:天下大乱!不看的时候天下太平。
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想真正过太平盛世的生活,能不能?能,我在佛法里面看到的,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跟我们肩并肩、手牵手,我们住五浊恶世,他住一真法界,什么个道理?我们自己有这么多年的修持,有得到了体验,明白。譬如我跟许多朋友们在一起,朋友、同学有时候聚会在一起,他们天天跟这个社会接触,每天看电视,每天看报纸、看杂志。我这个东西已经断绝了,断绝了几十年,没有人来告诉我这个社会上发生什么事情,是一无所知。我天天读佛经,天天读圣贤教诲。我们在一起聚餐的时候,那不就像诸佛菩萨住一真法界,凡夫住秽土,不就是一样的意思吗?我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一点味道。所以你不从实际生活当中很难体会。所以信一定要深解,要懂得深解的道理。
所以良师善友非常的重要,老师指路的,善友呢?同伴,菩提道上切磋琢磨,很重要!没有善友的话,你有疑问的时候没有人跟你讨论,理跟事愈辨愈明。教学也是个好方法,教学相长,不但能帮助人,真正是帮助自己往往比帮助人还要多。不教不行,吝法决定不能够证果,更重要的,理明白了,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教诲能够体会到了,我们的言行就改正过来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诸位必须要记住,世出世间都不例外,见解上(这思想见解上),宇宙是一体,真的,《般若经》上所说的,宇宙是一体,这一体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毕竟空,不可得」,这个要证,慢慢去证。用什么证?用行证。日常生活当中,你要真正宇宙是一体,平等心生出来了,清净心生出来了,恭敬心生出来了,能够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我在前面跟诸位说了四个「和」,和睦、和爱、和敬、和谦,自自然然会谦虚,会尊重别人。我们爱别人,别人也爱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现前就得受用。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正教甚深这一段最后的李长者的《论》,「第六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五行半经,是文殊问勤首: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有断烦恼、不断烦恼不同等」,这是一开端经文我们都读过,我们从这个地方再回味一下,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佛教是一」,佛陀的教诲是一,为什么有的人接受佛法真的断烦恼、断习气,改邪归正,他真有成就;为什么有些人依旧不断烦恼,甚至於我们看到很多,不但不断烦恼,烦恼还与时俱增,恰恰跟佛所教诲的成一个反比,这什么原因?这是文殊菩萨问的。勤首菩萨在这个地方是代佛为我们解答,为什么?他正是修学这个法门,所以他的答有十行颂,在古时候书本里面这一首偈就是一行,十行就是十首偈。
「於中三门如前,一科颂意者,此十行颂,初一行劝听」,这就是第一首劝听。「劝闻法勤修」,这一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把它记住,闻法不修行与不闻没有两样,闻法可贵就是依教修行,依佛陀的教诲把我们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懂得这个名词的含义,行是行为,行为太多太多了,总不外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是「身、语、意」,佛法讲三业,三大类。口业是言语,我们不会说话,所以言语常常得罪人,自己都不晓得。所以言语是一门大学问。
孔夫子当年在世教学,他教学是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言语摆在第二。由此可知,古圣先贤对於这个很重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把言语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摆在第一;第二才「善护身业,不犯威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身口意三业。我们的思想见解属於意业,如果错误了,要依圣教指导把它修正过来。千万不要怀疑这个经里面讲的不适合於现代时代,这三千年前讲的,戒律不适合现在人的生活规范,那你就错了。
我对於这个观念很多年才体会到,我接触佛法是从学术进去的,跟一般人不一样。我是老师把佛经当作一门哲学教给我的,佛经哲学,所以从学术上入门。而那个时候接受老师的观念,把佛经看作哲学,没有把它看作宗教。看作学术当然我们就有疑惑,这经典里面有许多道理、真理永恒不变,我们应该接受。但是对於戒律就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戒律是一般人的生活规范,生活规范因时因地而不同。像在中国三代之礼就不一样,三代是夏商周,有兴有革。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样,中外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文化不相同。这个我们只能够接受它的精神,而不能够依照这些文字教条我们来做,那这个就错了!我们有这么一个想法,而且还坚固执著以为我们的想法正确。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非常了不起,到以后我们学经典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佛在经典里面讲过,对於不信的人不能够讲信,对於不持戒的人不能讲戒律,这是佛的教诲,为什么?佛法讲契理契机,说信、说戒律没错,是契理不契机!这个人不相信,这个人不能接受,你要是跟他讲,他会起反感,不如不讲。所以我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那个方式善巧方便,不讲信,不讲戒律,不提这个东西。我所喜欢的佛教的这些理论,释迦牟尼佛一生事迹,他给我讲这些,欢喜接受。
但是每一次我向他老人家告辞离开的时候,多时候他会送我到门口,轻描淡写的会给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这句话我也不在意,好像他也并不是很认真。但是这句话我在三年当中至少听了有二、三十遍,次数很多,所以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深深的反省,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一些什么东西,我学到了什么。认真一反省,这句话他说很多遍,我都没有在意。圆寂之后,反省的时候我才重视,这话一定有道理,就费很多时间想通了。
世间这些礼仪有兴有革,因时因地而不相同,佛法戒律是凡圣的一个分水岭,人要超凡入圣,你就不能不重视这个。我是这么一想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这个不应该把它当作我们三代的礼来看待,所以才肯定佛法戒律是凡圣的一个分水岭。持戒是学圣人,不持戒那永远做凡人,礼是凡人的,所以有兴有革。这个戒不能够更动,尤其是讲根本戒,根本戒只有四条,「杀、盗、淫、妄」,真的,三千年前决定正确,三千年后的今天还是决定正确。为什么?它是性德。
至於生活方面那些规约,我们看到那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僧团里面制定的一些规矩,我们现在生活方式不一样了,很多是用不著了。我们晓得根本戒永远不能够改变,「净业三福」是戒条,「三皈」是戒条,叫三皈戒;在家出家四众所依的五戒是属於根本戒,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个不能够不知道,不能够不遵守。戒是防非止过,它的功能在此地,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开智慧。所以戒是修学的手段,「因戒得定」,定是我们修学的枢纽,「因定开慧」,慧是我们修学的目的。你要没有前面的戒定,智慧不会开,烦恼习气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道理在此地。
这么一来,我们才知道持戒重要,念佛求生净土,祖师大德也教我们持戒念佛,这求往生净土,你才有把握!你要不持戒念佛,那一心不乱不必说了,功夫成片怎么能够得到?功夫成片尚且不能得到,那一心不乱就不用谈了。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把戒律疏忽了,我虽然很重视戒律,老师几十次的提示,我总是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态度完全转变了。而真正对於戒学上奠定一点基础,还是李老师教导,读《五种遗规》。
《五种遗规》是儒家的,特别是「童蒙养正」、「训俗遗规」,它五种,我在这两种方面得的利益多,这才能真正奠定三福的基础,奠定十善业道的基础。我再回头,我们同学当中、道友当中,很多连十善业都没有办法做到,孝亲尊师这个念头非常淡薄,原因是什么?没有儒学的基础,毛病出在这里。要想补救,这才特别提倡《弟子规》的教学,《弟子规》做不到,十善业道你就没有分;十善业道没有分,佛法就没有分,佛法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由此可知,佛法确实是以戒为基础,你才能够断烦恼,你才能够有成就。所以劝闻法勤修,这非常重要。
下面它有八行,就是第三首偈到第十首偈,「责其懈怠」,这个就是责备那些接触到佛法而烦恼不能断的。这是真的,我们看到太多了,不但烦恼不能断,烦恼还年年增长。你看他脾气很大,从他的言行你能够观察到,毛病脾气没有改,年年在增长,这怎么能成就?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所以古大德劝导我们,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为什么?好修行,容易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话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
我在这一生当中能有一点成就,很多同修晓得我感激韩馆长的恩德。韩馆长在世的时候对我很凶,很少有好脸色给我看的。她走了,许多人感觉得很奇怪,我为什么常常念她,别人不知道,我自己深受的利益我得到了。佛法最难的忍辱波罗蜜,我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都是从她那里修的。她天天找我麻烦,天天折磨我,我能忍,我能放下。放下是布施、是持戒,我一生当中只有一个希望,天天可以读经,天天可以跟同参道友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个她完全帮到了。
三十年如一日,我的讲台没中断,我读书没中断。所以一生不容易,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得清净!这些事情,她都统统总管了。一般人看到的是,净空法师可怜,被她控制了,一点权都没有,都在馆长手上。其实他不知道,我要一管的话就没有今天了,你们想想对不对。管人管事管钱都很操心,哪里能够叫一生都过著清净心!这是她的赐予,她的恩惠。我不说,很多人不懂。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到什么地方找到这么一个善知识来协助你,全心全力!我们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才能成就,只有亲身感受才知道恩德之大。我们想想,我们同是李老师的学生,同是章嘉大师的学生,为什么他们成就不如我?那就是他们一生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钱,把心要操一半以上,那就非常困难了,哪有我这个样一生不操心的。
一直到老,这是到老才有缘分,才有这个法缘,澳洲建一个净宗学院,此地建佛陀教育协会,我在这里只挂名,不管事。我要喜欢管事,年轻的时候就干了,不管事是大福报!有很多人喜欢揽事,不知道没有事情,清福不容易。清福是增长自己的德行,增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学问,虽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知道。不但小团体,天下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平常不必接触,不必去过问,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为什么?清净心,没有私心,没有欲望。有欲望、有私心就不行,生烦恼,没有欲望,没有私心。
我出家了,我师父给我取这个名字好!人家叫到我「净空」,我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净?有没有空?有净有空,净是德行,空是般若智慧,这个里面不掺杂丝毫的杂染,你说这有多大的福报!处事待人接物遵守佛的教诲,随缘而不攀缘,什么都好。有人说:那你不是个滥好人吗?个人因果个人负责,我们只要自己行得正,行得端庄,为人公正,自然会感化。要用感化,不要去教训,教训人家不服你,要用感化。希望真正有心人,学我天天读经,亲近佛菩萨,亲近孔夫子,亲近孟夫子,亲近圣贤。向菩萨圣贤学习,你就会成功;你不能向人学习,人是凡夫,向人学习,你出不了三界六道;向佛菩萨学习,你能够超越十法界。这个道理你要懂。
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名为勤首,为明前目首」,前面一位就是第五会是目首菩萨。「善示福田因果」,这个明是明了。目首菩萨善示福田因果,这一位菩萨,我们现在这位勤首菩萨,下面说「佛号究竟智」,这里插了这一句佛号究竟智,「此位当须勤而行之,故名勤首」,这个「究竟智」是第五段,是目首菩萨与他相应的佛号。与正教甚深相应的,「佛号最胜智,为明勤修胜进,即得最胜智为果故」,最殊胜的智慧,前面是知道究竟智。究竟智要能够证得,那就是最胜智。
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佛菩萨的德号都是表法的,正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法里面,诸位看《般若经》,《般若经》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哪有名相?不但名没有,相也没有。我们今天闻名见相,名相全是表法,这个要知道。表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艺术的教学,现代人常讲,最时髦的是艺术化。你看佛教在几千年前,它的教学已经非常重视艺术化,真的是走在时代的前面。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把这些艺术表法当作神明去膜拜,这冤不冤枉!害得一般社会人不知道内情的,把佛教看作多神教,真冤枉!多神教是低级的宗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真神,佛教里面神这么多,泛神教。他不知道佛教里头没有神,佛教里头这些都是艺术表法,都是教学的方式。用现在教育的术语来讲,就是教具,教学的工具。
譬如在中国,中国佛教里面,代表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四大菩萨,这四大菩萨代表什么,不能不知道!你向他学什么?第一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地下有无量的资源,地上有五谷杂粮供养大地众生,大地上这些众生依靠它来养身体活命,你说这个地多重要!什么人能够离开大地生活?这不可能,所以大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依,佛用这个做比喻,比喻心,心地,藏是宝藏。心地里面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这是宝藏,地藏代表这个。
大地这些宝藏,怎样能把它开发出来,我们才得受用?开发的方法,《地藏经》上教导我们两桩事情,「孝亲尊师」,孝亲尊师这个德行能够开发自性的宝藏,所以地藏菩萨就是代表孝亲尊师,看到地藏菩萨就要想到这桩事。我对父母有没有尽孝,我对老师有没有尊敬,尊师重道,有没有?果然尊师重道,老师教导我们的东西,我们这些课程一生都要信守,就像佛经里面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才叫真正尊师重道。
老师教诲我们的,我们有没有天天读诵?读诵不是在学那个几年,一辈子!老师教我的四书五经念一辈子,老师教我佛教的经典也是念一辈子的,念了能不能理解?解了能不能行?行了能不能有心得?这心得就是证,信解行证,这才叫做奉事师长,这才叫做尊师重道。我们有没有做到?不能尊师重道,就不能够孝顺父母。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能够尊师重道就是孝顺父母。我们学佛的同修,没有学佛的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学佛的同修自己想想有没有做到?真的做到了,这叫学佛,没有做到,没有学!
从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一级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什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世间苦难的众生太多,最大的苦难是什么?最严重的苦难是什么?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是我们现在讲没有爱心,这是所有一切苦难的根源。观世音菩萨代表这个法门,提倡人要有爱心,人要懂得自爱。爱心头一个是懂得自爱,自爱是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道德学问修养,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念念要回归本性,本性本善。
《起信论》里头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有一切烦恼习气我们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这才叫自爱。断烦恼、修六度四摄、恢复本性,自爱。自爱而后才能爱他,爱他是帮助别人恢复本性、恢复本善,教学!所以古人讲:「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自行化他,这是我们本分所做的工作,观世音菩萨表这个法。所以地藏跟观音在我们学习上从开始到圆满,两尊菩萨代表了。
另外两尊菩萨,文殊、普贤,也非常重要。文殊代表什么?代表智慧,用现在的话来说,代表理智。我们从开始学习到最后的证果,可不能用感情,要用理智。文殊菩萨教我们用理智,始终要养成理性,对人对事对物不能感情用事,在现实环境里面要识大体,没有个人的利害。个人得失利害要放下,有个人得失利害决定堕落,你的道业不能成就。没有个人得失利害,要顾大体,大体是什么?大体是一切众生的福祉,帮助一切众生觉悟。
佛法教学总的目标方向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先帮助自己,自己成就再帮助别人。没有自己,所以念念想到一切众生,想到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决定没有妨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做出很好的模范给大家看,这就是教化众生,这就是帮助众生。儒家讲的是「止於至善」,至善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一定要有理智,不能有感情,大公无私。
最后,「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普贤的愿,你看看他名号,希望天下之人一切众生各个都是圣贤,普贤是实践。从自己本身做起,自己本身能够做到圣人、做到贤人,帮助一切众生都成圣成贤,那你的功德才圆满。你自己成就了,众生没有成就,说老实话,不算成就。成就人才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一定无条件的成就别人,这个就对了。四大菩萨代表这四个意思,你要把他当作神明去看待、去膜拜,求他保佑,你就完了,哪有这个道理!谚语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怎么能保佑你?他的相、他的名号时时刻刻在提醒你,让你步步都走在正道上、觉道上,不至於走入歧途,不至於迷失方向,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门里面所有诸佛造像、名号都是代表性德,性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用一个相、一个名号没有办法代表出来,所以用很多很多的名号。像我们世间一个人,这个人多才多艺很能干,你看名片拿出来,头衔一大堆,甚至一面还没有,还要做两面。你看出什么,佛就表这个意思,其实他是一个人,这个道理要懂,你就不迷信了。菩萨形象多、名号多,代表修德,一个是代表性德,一个是代表修德。自性是本有的,但是你要不修,你就不能证得;一定要靠修德,你才能够证得,证得你的性德,是这种意思。佛教里头绝对没有迷信,所以你要真正通达明了,寺院庵堂你去转一圈,准定你觉悟了,为什么?全部在说法,全部都在教学。不要用言语,用艺术、用美术、用雕塑、用绘画、用音乐,这些都是教学的工具,还包括建筑,宫殿建筑都是表法的,都是有讲究的。
佛菩萨面前所有一切供养统统是表法,全部是教育,你这个味道就尝了。燃一炷香,香代表信,代表戒定,戒定真香;代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它表这个。你只要闻到香、看到香的时候,你就会想起戒定五分法身,它提醒你。佛前面供一杯水,水代表自性真心,清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波浪,看到这杯水就想到我的心要清净,我的心要平等,不是给佛菩萨喝的。提醒我们心要清净、心要平等,这个意思。旁边点著蜡烛,蜡烛代表什么?你看蜡烛烧,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今天讲的牺牲奉献,勤奋工作为社会为大众,不为自己。你看看哪一样不是在那里教学?供花,花代表因,花很美,表示因很善,善因结善果。供果是代表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
所以造一个佛堂,造一个佛殿,教学,用现在的话来说,佛教的博物馆,里面是教学的,你到里面去参观游览开智慧,懂得许多道理、许多的事物,这哪来的迷信?所以这是最胜智,教我们「勤修胜进,即得最胜智为果」。你看最胜智佛,就在名号上,你能够勤奋、勇猛精进,你就能得最殊胜的智慧。勤修,胜是殊胜,进是进步,我们平常讲勇猛精进。
最后第三「配随位因果者,还以本不动智佛为因,最胜智佛为进修之果」,这一段很重要,最后给我们提示,不动智佛就是我们的本性,不是从外面来的,只要你的心不动,智佛就现前了。所以佛法的修行,八万四千法门修什么?修禅定,统统修的是禅定。不是禅宗修禅定,其他的不是,那你完全搞错了。
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禅定就是不动,不动就是智佛。不动是禅,智佛就是般若波罗蜜,不动就是禅定。六波罗蜜里头最后的两条,「禅」是不著相,「定」是不动心,要用我们现在普通话来讲,不著相就是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你自己这个心做得了主宰,花花世界没有关系,在这个里头一切不影响,自己内心如如不动,能够做到这个,这就是有智慧了,这就叫不动智佛。用这个为因,达到最殊胜的智慧,这是我们勇猛精进的果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