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六讲) 2005/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86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
末后李长者的开示,我们学了三分之二,后面还有一段,在「释菩萨名」。我们把释菩萨名这一段文念一念,「二释菩萨名者,名德首者,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名为德首。世界名青莲华者,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罗蜜,心净无染,无贪爱痴故,此是东北方」。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接著这里看,这是把方位指出来,东北方,下面还会说到。
「佛号明相智,明此位」。此位就是五信位,就是德首菩萨。「进修之果,得法心净故,如艮位,寅丑两间,明相现故,故佛号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东北方是艮,艮为山,山表安静不动义,是禅定义故」。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是一段。这个方位,《百法明门》里面所讲的「方分」,时分跟方分都是抽象的概念,没有真正的事实,所以在《百法》里面称之为不相应行法。这个不相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抽象概念,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现在人讲的空间跟时间的观念。东北是方向,比喻第五禅波罗蜜,清净无染。
「佛号明相智」,这佛的德号也是表法的,明相是太阳还没出来,天空已经很明亮了,这是叫明相。早起的人能看到,睡觉睡到太阳出来才起来,那就看不到了。智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从哪里来的?从禅定得来的。所以禅定功深,这个慧将开未开,我们一般人讲,这个人的功夫达到开悟的边缘了,但是他还没有开悟,这个时候就是此地比喻讲的明相现前,将要开悟了。这就说明禅定功夫很得力,定能生慧。
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戒定慧是性德,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诸佛如来给我们所说的一切经,一切经是什么?一切经就是戒定慧。所以世尊这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后人把它归纳、归类分做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这分为三藏。律藏就是戒学,经藏是定学,论藏是慧学,这个分法实在说很难分,为什么?佛无论说大小乘,无论说什么样的经,长的也好、短的也好,最短的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三藏具足,里面有讲定、有讲戒、有讲论,统统具足,没有不具足的。那怎么个分法?古人分的标准,就是这三样东西在这一部经上,哪一种说得多,分量多的就把它归到哪一类。如果讲定讲得多的归到经藏,实际上它有戒律、它有慧;如果议论多的,那就归到论藏;如果讲戒讲得多的,那就归到律藏。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经律论三藏,无论大小本的经典,我们讲文字长短,三藏统统具足。这个分法是后人分的,世尊在世没有分,不但没有分,世尊在世的时候没有经典,这个道理要懂。任何一个人向世尊请教,我们今天讲请法,请教,世尊为他说法,教导他,都是三藏具足,只是看哪一方面说得比较多几句,后人根据这个分法。
因此,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就开大智慧。「烦恼轻,智慧长」,这我们佛门常说的,你烦恼能轻一分,你的智慧就长一分。这在我们自己学习过程当中有很深刻、很明显的体验,只要你真干,锲而不舍,对於世缘要放下,世间这一切人事跟环境都不可以执著。这个放下不是一下就放下的,那是不可能的,分分放。譬如舍财,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我刚刚学佛还没出家,老师教我学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从哪里放下?从舍财。实在讲,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哪有财?我是个小公务员,每个月拿的工资仅仅够生活,没有多余的,那怎么办?我们的生活尽量的节俭,还能够省一点,生活过最低生活的水平。我那时候薪资,那时台湾钱一个月五十块钱。我省到是除非必要的钱,不是必要的开销,全部节省下来,我一个月可以用二十块钱就够了,还可以多余三十块钱。老师教我布施。
在这个之前,我这些钱,我的生活都是很节俭,我的钱都拿去买书,喜欢读书,没有其他的嗜好。你说是看电影,那时候看电影,还没有电视,我一年难得看一次电影,一次、两次,绝对不是我自己去买票去看电影,别人请客;从来没有到馆子里面吃过饭,那个费用太贵了。这些娱乐场所那可以说我都不接触。我们这一点微薄的收入,我的生活图书馆跟书店,这是我常常去光顾的,喜欢读书。
所以老师教我放下,教我学布施。那我的布施,书,我选的是好书。从前很吝啬,我的书不会借给别人看,什么原因?别人不知道爱惜。有时候人家看书拿个铅笔在书上乱画,这是我很忌讳的;他拿去几天,拿回来的时候,这个书本就很肮脏,这个我也很难受的,所以我不借给别人。老师说要布施、要放下,那就从我这个嗜好上,我的书可以借给人,但是新书绝对不借给人,我已经看过几遍的,行。慢慢学,学上个半年、一年了,我的新书,我买来还没有看,别人喜欢,我也可以先给他看,先借给他。逐渐逐渐把这个习气才改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章嘉大师教我是给我限定了一个时间表,六年。我们第一天见面,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就从布施落实。我向他老人家告辞,他送我到门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听话,就乖乖做六年。六年怎么样?六年真放下了,放得很彻底,只剩下两套换洗衣服,一个铺盖,其他的真的全都放下了,书统统捐赠给图书馆,一心学佛。
李老师在台中办慈光图书馆,我的书全赠送给他。在那个时候,我送给他的书占图书馆收藏的书五分之一,五本当中就一定有我一本,你就晓得我喜欢读书,我喜欢收藏书,统统放下了。这出家的缘成熟,都是在老师意料之中。我出家身上一文钱没有,常住给我买一张火车票,从台中到台北,台北圆山下了火车就是寺庙,我就在圆山临济寺出家的。舍尽了,七年的时间,第七年。所以要慢慢的放,一年比一年轻。
出家之后学教,学教又要经书,世间书不要了,经书要,喜欢经教。有缘分,遇到李老师,跟李老师学教。这个时候佛书里面,我们知道有很多好东西,没有单行本,只有在《藏经》里头有。我也有一部《大藏经》,也捐了,在出家之前赠送给图书馆。出家之后就想,我学习的经典,我希望能够得到这个经本,得到这个注解。香港佛经流通处,智开法师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一生感激他。上一次他到这里来看我,我们两个同年。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跟他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老法师,所以我写信给他都称他老法师。到以后见面才晓得我们同年。
我想要的书,我就写信给他,他就给我找,几乎都找到,这是感应不可思议,而且都是线装书。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居然他给我找了二十多部古注,参考书,所以我这参考东西非常丰富。李老师还借了,大概借了五部,因为他讲《楞严经》,我提供他,他想到哪种注解,我说我都有,他说:奇怪,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感谢智开法师,他给我搜集这些资料,收到马上寄给我,不要我付钱,记帐,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付给他。如果当时要问我要钱的话,我没钱,刚刚出家没人供养,生活很困难。可是有人供养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现在买一套书多少钱,你替我付,这就是供养我。我手上不要拿现金,他们就替我付钱。所以我跟智开法师往来至少有十年,时时刻刻提供这些资料给我。
虽然出家之后又拥那些新的参考资料,这东西还是自己必须有的,可是心里上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心里有执著,这个时候心里很淡薄。我的这些参考书,有人喜欢用它,都可以。以后有很多我都拿去翻印。像现在这个《华严经疏钞》,我就是用以前智开法师替我找来的本子,线装本四十册,现在我们把它翻印,装订成十册,这诸位都看过、看到的。我们翻印这个比原本还好,为什么?字放大了,原本字没这么大,我们把它放大。一本变成一千本、变成两千本,到处流通。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去做记号、写字没有关系,原本不可以,原本是代代相传,我们还要传给后代。现在这个原本,有少分在澳洲,多分是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我送给他们让他们出版,翻印流通。
所以什么都要舍!身心世界,连佛法都不能执著。《般若经》上佛讲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非法就是世间,世出世间法统统不能执著,要舍。世尊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你看世尊他老人家一生,他所拥有的就三衣一钵。佛如是,佛的弟子亦如是。常随众,我们都知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一个人的财物都是三衣一钵,除这个之外,一无所有,绝对没有金钱。那个时候经本也没有,佛没有写书、没有经本,只是口传。每天听佛讲经说法,有疑问提出来研究讨论,没有记录、没有文字,这是最初的教诲。我们知道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在一起把它集结出来。这里头最重要的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复讲,记忆力最好,确确实实是过目不忘。他有这么好的记性,所以请他复讲,同学们作证。五百阿罗汉作证,听到阿难讲经,没错,佛是这么说的,这就节录下来。所以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世尊当时在世的方规,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定要晓得,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我们可以用,这是我常常讲的,今天讲「权」,我们有使用权,不能有所有权。要有所有权,这个东西我的,麻烦来了,什么麻烦?给诸位说,增长我执,这个麻烦可大!六道生死轮回的根就是我执,我执拔掉,超越六道的希望就大幅度的提升。念佛求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
今天在现实环境之下,我们不能不建道场,过去我们在美国建了道场,现在还在;我们离开美国,完全舍掉。台北我们也有两个道场,有个图书馆,有个佛陀教育基金会,也是完全舍掉。现在在澳洲建立道场,我舍干净了,现在让悟字辈、年轻人,给他们。此地这个道场挂个名而已,绝不过问。现前所要的就是摄影棚,每天在这里讲经,讲完之后,讲些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心要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一样东西,《坛经》所说「本来无一物」,你有东西就坏了。
佛法没有别的,行门、修行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字,舍。到最后把那一品生相无明也舍掉了,你就成究竟圆满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他还没放下,他还没舍。所以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放下而已。布施就是放下,身外之物统统放下,没有一丝毫牵挂,自己的身体也要放下。你放下之后,你才晓得那个自在、那个快乐!你有牵挂、你有欲望、你有分别执著,你有苦,那是烦恼习气。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都被烦恼习气障碍住了,不能现前。
菩萨修行,这是第五个阶段,好像我们现在读书,一年级、二年级,这是五年级,小学,十信位是小学,小学五年级。主修的,禅定波罗蜜,心地真正清净,贪瞋痴慢疑恶见都放下;虽放下,还是藕断丝连,不干净,为什么?如果是干净的话,他就超越六道,五信位还没有超越六道,七信才超越。七信位等於小乘阿罗汉,超越三界六道,五信、六信还没超越,有相当的定功。这个定功一般来讲,在四禅天、在无色界天,这是修行人,修行人就是四禅天里面五不还天,他不再到欲界来了。所以在此地讲,他这个「明相」刚刚现。
我们看这是他这里面方位讲「如艮位」,艮是八卦里面的艮卦,艮卦是山,「山表安静不动」。我过去没到过山东,这一次在中国访问,顺便到山东济南去看看泰山。到了泰山,我也爬到泰山顶上。小时候读书,古人讲「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让人家感觉到它那个底盘很大,山并不是很高,底盘很大是很稳,确实显示出安静不动。这个上面有个庙就是东岳大帝,东岳泰山。故事我们听得很多,没去过,这次去看了一看,也去东岳大帝庙里面去拜一拜,拜庙。
「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处就生慧,这个慧还没发出来,但是明相出来了。所以他这个明相讲「寅丑两间」,这是讲时辰,寅时是早晨三点到五点,寅时;丑时是晚上,夜晚一点到三点;两间,那就是两点到四点之间,那就是三点钟,大概在夏天三点钟的时候明相就出来了。天空东方发白,东方已经亮起来,太阳没出来,太阳出来大概还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前,一个半小时之前,东方发白,说明智慧快要透出来,取这个意思。
这个意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不是要求智慧吗?说实在话,只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世出世间无论什么问题,智慧开了,统统解决。那个问题愈麻烦愈严重的,你仔细去观察,烦恼重,妄想分别执著太深!所以他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果然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明相现前,自然通达。我们今天讲,你看一桩事、看一个问题,你看的面很广、你看得很深,那是智慧。
任何一桩事情,它的深度、广度都是没有止境的,这我们在大乘教里体会到的。像这个经,经文的义趣、义理,每个字、每句都是深广无尽。简要详明的讲,像隋唐时代,贤首、清凉讲《华严经》,那我们要是听到,他讲得很简单,点到为止,这注解就是。我们要是粗心大意来读这些注解,读清凉大师的《疏钞》,读李长者的《合论》,那李长者的《合论》更简单,你不知道它的深广;必须你自己依教修行,契入三昧。
学《华严》,契入华严三昧;修净土,契入念佛三昧,智慧开了。纵然没有大彻大悟,你有大悟,你有小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怎样积?放下就是累积,不断的放下。首先一定要从名闻利养放下,这个东西是严重的伤害、严重的障碍,名闻利养边都不能沾,决定障碍你的悟门。纵然遇到真善知识给你细说经论,你也不会通!你自己体会不到。听的时候满好听,觉得很有道理,听过之后就完了;过个二、三天,印象全没有了。这种现象我们看到很多很多,我们自己能够累积一点,那是什么?锲而不舍,天天干。
所以要想一想,世尊当年在世是每天讲经说法,带著这群学生。学生跟著老师,不离开老师的,一年到头跟著,老师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出家了,他不回家。老师的教学,不但有言教,身教,身语意三轮说法。学生长时期接受老师的薰陶,这得利益。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没有这种缘分学习,你怎么能成就?所以现在人说老实话,物质受用超过古人太多太多了。讲到世出世间学问的修学,那比古人是大幅度后退。
可是如果真正学的人,真正想学的人,现在这个科学工具是好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选择你喜欢的经论,就专学一部。找一套光碟、一套录相带,你可以反覆多次的去学习。你说找个老师,说这一部经给你讲个两遍、三遍,不可能。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没重复的。古大德只发现一个例外,《无量寿经》,肯定《无量寿经》世尊当年在世至少讲过三遍,为什么?流通在中国的这些版本,原本,中国人都把它翻成汉文。
《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但是现在只剩下五种本子还流传到现在,另外七种失传了。在这五种版本里面非常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有两个本子四十八愿,有两个本子二十四愿,还有一个本子,南宋所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这就证明他们用的原本不是相同的。如果是相同的,这四十八愿,应当每个人翻都是四十八愿,不能把四十八愿翻成二十四愿,把它翻成三十六愿。所以从这个地方肯定《无量寿经》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讲,这是很少有的,其他经典几乎都见不到这种情形。《金刚经》,《大藏经》上有六种译本,大同小异,肯定原本是一个本子。
所以我们学习,一定要晓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会有成就。最忌讳的是你学得太多、学得太杂,那就难了。我们早年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的限制非常严格,只准学一部经。你同时想学两部经,他不教你,他说你到别的地方去学;佛学院里很多,可以同时学好多部经。李老师这个经学班,像教私塾一样的,每个人只准学一种,绝对不可以学两种,真有效果。一部一部的学,一部学好了才可以学第二部。那个学好的标准,实在讲是很低,不高!就是你上台把这部经讲一遍,老师在下面听,听了他点头,满意了,行,这一门算是你毕业了,再可以学第二部。
我在台中跟他十年,十年学五部经,这五部经在别人的话,一年就学完了,我在那里搞十年。我把这五部经说出来,也许你们哈哈大笑,我第一部学的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经我讲过很多遍,有《讲记》,你们都可以看到,我第一部学的。第二部学的《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流通本最后的这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算是大部头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我就学这五种,十年。
古人讲的话没错,「一经通,一切经通」。《华严》我没有学过,《法华》也没有学过,可是我都讲过;法相唯识,我没有学过,我也讲过,而且在学校开这课程。古德教你专注,学一样东西专注,没有别的,定。你心定在一门,容易开慧,会生智慧。同时学很多,算你聪明,过去今生你的善根深厚,你所学的是常识不是智慧。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应该怎样修学、怎么个学法,我们才能得到真正利益。
现在在各地方讲《弟子规》的蔡老师,你们有很多人都认识他,现在好像也挺出名,海内外到处都请他去讲。他学了多久?我告诉诸位,他只学三年。为什么能讲得这么好?他就是真正能够把握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别的诀窍,他就是相信这句话,他就是抓住了这句话,依教奉行。
他《弟子规》的学习一年,一年就行了,因为它短,不长!全文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一年的时间。这个学习不是学到会背、会讲,不是的,落实,用一年的时间真正把它做到。做到,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都具足了。戒学是规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戒律;因戒得定,你一年的时间,心无二用,就在这一本小册子里头。你把它做到了,在落实里面,你就有体验、就有悟处,你把它做到了。你要是不落实,你没有悟处;落实就有悟处,有体会,有悟处,然后你把你的体会、悟处、心得报告出来,听的人从内心里头受感动,那就不一样。所以他一年把这个做到了,真正契入。
第二年出来讲,讲一年。今年是讲演的第二年,讲了几十遍,一遍比一遍好,专家!有这个基础,无论是讲世法或者是讲佛法,他将来都是高手。一经通,《弟子规》不是佛经,行,只要通。通是什么?通到慧!佛经是自性智慧的流露,你智慧开了,佛经一展开一点障碍没有。这是很好的一个典型摆在面前,三年成功,绝对不是佛学院能学得出来的。我提出来给诸位做参考。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的开示,从「佛号明相智」,从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念一念。「佛号明相智,明此位进修之果,得法心净故。如艮位,寅丑两间,明相现故,故佛号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东北方是艮,艮为山,山表安静不动义,是禅定义故」。前面我们讲了不少,因为这是我们现前必须要知道学习的。
尤其同学们,无论是经教、无论是念佛都要专一,「一门深入」,不能搞得太多、太杂;太多太杂对自己决定是有害的。一般人不知道,学得多、学得杂,长知识不长智慧;一门深入,长智慧,通一切知识。智慧他通!但是知识不通智慧,这里头的得失一定要很清楚、很明了,我们才真正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有殊胜的成就,所谓是事半功倍;如果同时学好几门,那真叫事倍功半,这个效果不成比例。这现前修学的人很多,不晓得这个道理。这个道理确确实实如经中所说,要真实智慧。
这前面我们读到的「唯智能知」,没有真实智慧,这里头很深很深的义理境界,没法子。所以不开智慧不行,一定要开智慧!这是我们不厌其烦的要多说几句,也希望我们自己能在这一生当中破迷开悟;纵然不能大彻大悟,也要有相当的程度,关键是在我们能不能放下。这是我常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能不能放下?「名闻利养」能不能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能不能放下?「贪瞋痴慢」能不能放下?果然把这十六个字统统放下,你就得清净心,你就生智慧。
教中常说「烦恼轻,智慧长」,这句话是真理。烦恼重,智慧就不生,一定要烦恼轻。修行人功夫不是别的,烦恼一年比一年少,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我常说,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我二十六岁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教我的,我对老师相信,我不怀疑。老师教我,我真干!干了五十四年,真有效果,证明老师没有欺骗我,所以我对老师感恩戴德,念念不忘!每天讲经之前,我都拜老师;讲完之后,回向给老师,以此报师恩。虽然老师不在世了,我们心目当中,老师时时刻刻在面前,没有离开老师。
「寅丑两间」,实在讲寅丑就是讲的定慧,丑代表定,寅代表慧。寅,明相就现前了,丑还没有,丑时一过,寅时就来了,明相就现前了。净极光通达,所以佛号就叫「明相智佛」,叫明相智。「用此方隅」,就是用这方位,这个方位如果我们用在现在时钟里面看,那非常明显,夜晚两点到四点。一点到三点,丑时,定,人定了,睡熟了;三点到五点是寅时。所以修行人,寺院庵堂几点钟起床?三点钟,都跟这个有关系。为什么三点钟起床?明相现前,你不能再昏沈了。所以修行人,世尊当年在世,晚上睡眠是四个小时,中夜,中夜就是我们现在十点钟到两点钟,他两点钟就起来了,四个小时。一般寺院里面修行,晚上是九点钟到三点钟,六个小时,够了,你会休息得很好!三点钟起床,寅时,明相现前,不能再昏沈了。他与这个相应,所以用这个来表禅定法。
哪个方位?这是「东北方」。东北方在八卦是艮卦,艮是山,山代表「安静不动」,我们前面举泰山为例,很明显的能够看出,稳如泰山。古人是有这么一个成语「稳如泰山」,他为什么不说别的山?我们到泰山去一看,果然如此,底盘很大,看出稳重的形象,表安静不动。在此地不是说身不动,心不动。我们能够在现代这个时代,花花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做到如如不动,稳如泰山,这叫禅定。禅定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做一个样子给别人看。禅定的实质就是安静不动,安稳清净,不为外境所转。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外面境界,见到、听到、接触到了,心里头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什么样子?没有分别执著就是禅定。你还有分别,你的心动了;你还有执著,你就大动了,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七情是大幅度的波动。怎样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如止水?那就明相现前,如如不动,清清楚楚。不但是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个不算清楚;你一看一听,知道前因后果,这叫清楚、叫明了。今天社会的动乱,什么原因动乱,清楚;这个动乱后果是什么,清楚。有人来问你,如果我们在这个动乱社会怎样能够保平安,行,也清楚。
像现在许许多多人所关心的、所在那里探讨的,怎样能够化解冲突。我们这一看一听很清楚!有没有方法?方法多得很,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方法,无论用哪一个方法都能够达到效果;你不会用,那你就没法子。为什么古圣先贤的方法都会有效果?古圣先贤的心都净,都是安静不动的,不会被外面境界转,所以他有智慧。他的言语是智慧,他的文字是智慧,他当年在世那个教诲是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有能力辨别。这是「释菩萨名」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末后的第三段「配随位因果」。随位就是随当位,这个当位就是现在德首菩萨所代表的五信位。五信位的因果是什么?「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为所信之因」。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这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这句话我们讲得简单一点,佛说了,儒也说了,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根本不动智就是本善,不为外头境界所动,你说这善不善?这真善。还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善,不是真善。本善是绝对不会被外境所影响。佛常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心不动智是佛性里面的般若智慧。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所教,教这个;一切众生所学,学这个,那你就真的做学问,真学了。世间人所谓实学,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实实的在学习,与性德相应,与本性本善相应,与本具佛性相应。
在这个世间教学,诸位好好想想,还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吗?我常说,方东美先生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你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最高的享受?细心去观察,你在这日常生活当中,种种享受有没有比我们在学习经教、听闻佛法这个享受更殊胜的?没有!这是醍醐上味,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入了这个境界,这个世间是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自自然然置之不问。你们觉得那个好,你们去,我这里比你更高的。你懂得五欲六尘享受,你不懂得经教学习的享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不懂!什么人懂?契入的人懂,入境界的人懂。不入境界的人,哪里知道!法味要不是这样浓,我不可能搞五十四年,乐此不疲!五十四年当中,我在讲台上讲,讲学、教学四十七年,最快乐的一桩事。这一桩事情,古人常说「诚於中,必形於外」。我在国际上见过不少人,交过不少朋友,有一个最明显的感触,人家跟我接触就感觉到我很快乐,满面笑容。这个笑容他们能看出来,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装模作样!内心里面生出来。所以人家,很多人琢磨,我知道,也有人告诉我,净空法师为什么这么快乐?无论在什么时候,跟我接触都是满面笑容,常生欢喜心,这是法味!
这门东西真好,可惜你没有尝到,你要尝到,我相信你跟我一样快乐。你要比我入的深,那你比我更快乐。愈深入愈快乐,只有乐没有苦。这个乐不是相对的,不是苦乐之乐,苦乐是世间的,超越世间,苦乐两边都舍掉,真乐!就是《论语》里面讲的悦,「不亦说乎」;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里头流露出性德,戒定慧三学的流露。所以这是教,教这个,学,学的这个,一定要晓得自心根本不动智是所信的因。
我们今天学习最大的困难,没有这个因,这个因是什么?知道自己有佛性,知道自己本来是佛。我最近讲得很白,因为在国外,这佛学的术语是很深、很难翻译的,我用大家听得懂的这个术语讲,我讲一个「爱」字。诸佛如来修,修什么?修自爱,修爱他。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教什么?教人自爱,教人爱他。这大家好懂,容易懂,就这个意思。
什么叫自爱?知道自己本性本善,知道自己有佛性,这是自爱。我现在虽然有,但是迷失了,性是本善,可是我今天思想行为不善,那我要自爱,我要把不善回归到本善,这是真正自爱。我知道本来是佛,《华严》、《圆觉》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可是现在当凡夫,这就是不自爱。我如何转凡成圣,这就是自爱。就是这个地方这一句话,我们修行要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为所信之因」,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句话你要是念了几遍还不懂这个意思,你就用我那个浅显的话,「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就记住这三句;第一句儒家圣人讲的,后面两句都是佛说的。我要回头、我要回归,这叫自爱。
我怎样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希望他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也知道自爱。帮助别人是爱人,无条件的帮助别人。我讲得是很白很白了,如果诸位是听了之后,你才晓得这个经的意思真正是好,这种教科书到哪里去找?方老师当年介绍我,特别介绍《华严经》,他说《华严经》是大乘佛法的概论,无所不包。他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课就开「华严哲学」。他一生最向往《华严》,最欢喜《华严》,他说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对於《华严》特别爱好,当然受他的影响,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没有前面的基础,你就很没有办法契入《华严》。
《华严》的确是一乘教,那我前面的基础,就是在李老师那里学的这五种东西。虽然不多,我学得很认真,认真也就是真正落实、真正认真努力去做。清凉、李长者这个注疏我才能看得懂,我才能看出味道出来。我要是体会不到,我就说不出来了。你们大家听我讲经,尤其是跟到我很多年的,你看看我年年讲的不一样,你就晓得是年年有长进,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很明显的你能看出来。然后你能体会到这个课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处太大了,确确实实指导我们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佛祖恩德。经是佛说的,解释是清凉、李长者给我们的。清凉大师、李长者都是我们的祖师,他来指导我们学习,帮助我们契入如来所说真实义。
「进修得明相智佛为果也」,这一句很重要。「进」是精进,精进不懈怠,认真的修行,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来修学,那我们就得,得什么?得智慧。烦恼轻,智慧长,我们得智慧。得智慧是修行的效果,讲这一个阶段。「说法甚深」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请看第五大段,「福田甚深」,我们看到这个标题,咱们把经文念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言:佛子,如来福田,等一无异。】
我们就念到这一句。这一句对我们来讲,好像关系特别亲切,为什么?不管学不学佛,不管信不信仰宗教,哪一个人不求福?再讲得通俗一点,谁不想发财?谁不想聪明智慧?谁不想健康长寿?这三样都与『福田』有密切关系,为什么?都是福报。福报从哪里来的?福报是果,果报,果必有因,这个「田」就比喻著因,你有「福田」,在这里种福,它才会生长福报出来。
许多同学都知道,佛门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这句话跟我讲过好几遍,我的印象很深刻。真的,一点都不错,有求必应。求的时候说没有感应,我这五十多年当中还没有遇到一次,我有求就会有感应。但是求,老师教得很好,如理如法。如果你为贪瞋痴,你求就没有感应。如果你是为修行,为断烦恼、为开智慧,为提升境界、为教化众生,没有不感应的,真的是有求必应。自己修行过日子,不需要财富,物质生活可以做到很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能够把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舍掉。但是要为教化众生,要为把佛法普及到全世界,利益一切众生,那没有财不行,做不到。譬如现在我们用高科技来做弘法的手段,网际网路需要钱,卫星电视用钱更多!那我们身上一分钱都没有,钱从哪里来?从十方来。需要多少?足够用,也不会有太多的,会用的恰好,你说这个多自在!
现在在目前,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就是要培养后继的人才,这是大事!后继无人,我常常讲,你一生当中做得再好,后继无人,你死了就完了,你的事业等於零,没有业绩。所以中国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就是讲继承人。绝对不是说你的儿女多;儿女多,没有一个能继承你事业的,那还是等於零,你还是无后。后是讲继承你的道统、继承你的学术、继承你的事业,是这么个意思,不能把它解错!以为我有儿女传宗接代,这就行了,错误了。你儿女虽然多,也传不了宗,也接不了代。世出世间法都讲「道统」,你的家庭,你读读历史,过去祖先在早年,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他做过些什么事情?有过辉煌的成就。我们这一族的后人,有没有把他的成就继承?有没有能够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意思,无后为大。
在今天,儒有没有传人?佛有没有传人?这是我们很忧虑的事情。所以怎样来办学、来培养人才?成就人才就是培养人才。不是说我们办个学校,我们教人家怎么样讲经说法,这个不行。我们要办个学校,希望这些学生都能够成贤成圣,成菩萨成佛,他有成就,他自然就教化。所以办学的目的是成圣成贤!中国古人说得好,「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不是志在功名富贵,不是这个!是志在圣贤。学佛志在成佛作祖,祖是菩萨,作佛作菩萨,那就是后继有人!这些统统是属於福田的事情。所以在这个段落,这一大段里面,我们要学著怎样种福田,怎样成就自己这一生的福慧。你就晓得这多重要。
首先,这一定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怎么能教化众生?所以首先要成就自己的福慧圆满,然后才能帮助别人。说到这个地方,我自己非常惭愧,我修得不好,一百分当中,我才是有个几分而已!我常常讲,百分是圆满的佛法,我今天所得到的是三、五分而已,可是我就很有受用。所以我天天还是很认真、努力向上提升。天天还是学的放下,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我天天还是干这个。
这些年来,至少有十几年,国内有许多大德,早年对我最关心的,赵朴老、茗山法师,每一次见面一定会提到:落叶归根,早一点回来!所以这些年来,我也常常回来看看,能不能回来?不能。为什么不能?国家那边没有障碍,障碍在哪里?同学们太热情了,这个热情造成了障碍,我不敢回去。我很想回去,回去没地方住。现在这个讯息非常发达,我住在哪个地方,人家都知道,知道,四面八方都来看我,我应接不暇。不要说多,一天来一百个人,我就受不了,还能修行、还能办道吗?这是什么?这是同学们还是情重於智。大概我的看法是百分之八十的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智,我就没有办法。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去?情跟智平等了,一半一半,你们有百分之五十的情,百分之五十的智,落叶归根的缘就成熟了。否则的话,我还是要在国外流浪,没有办法。一到一个地方,一被人发现了,赶紧就要走。如果不走,一、二天就会有几千人来看我。我自己应酬很苦,公安担心,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到底出了什么事情?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对国家、对社会不能造成丝毫困惑。这个道理,同学们一定要懂。
我也做过几次的声明,如果我要是回国,我是平民身分,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我绝对不会做寺庙的住持、当家,我不会做。我也不会做佛教协会的会长,政府里面有人大委员,还有政协委员,我什么名义都不要我才能回去;我要有一个名义,我就不会回去。我天天说舍名闻利养,我自己还去搞这个东西,讲不通!我一向跟大家说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从事任何一个行业,这是正业,只要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与社会其他行业合作,天下太平。我们的行业是什么?行业就是讲经、说法、教学。所以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所需要的,不是要寺庙也不是要精舍,我就是要一个小的摄影棚;我要网路、我要卫星,我们把自己学习的与全世界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天天在一块学习,利用这高科技,我就需要这个;其他的,什么都不要,什么名分都不要。
东天目山齐素萍居士非常热心,我看到有一些杂志、报纸上提到她请我做东天目山住持,我能去吗?不能。同学们,你们要有智慧,东天目山没有摄影棚的设备。建个摄影棚不难,还有一些服务的人员,你们都看到了,有许多工作人员在协助录相、立即转播,后头还有制作,这文字的部分打上去,再送到卫星电视转播。所以有很多工作人员跟著我,我们这是一个班子,不是那么单纯的事情。所以任何道场请我做住持,我都没办法接受,这是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
我们学佛的人绝对不离开佛陀的教诲,天天在认真努力的学习,希望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这个自己得真实受用。这些年来,在国外帮助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有五年了。我现在年岁也大了,这个事情我也要放下,所以今年过了,明年就不干,希望年轻人接著我去做,不是我不做就没有了,后继有人。所以我出去都带一些年轻人,我有我的用意,这年轻人让他们熟悉,让他们了解,他们去做。他们常常跟著我,我的接触、我的谈话,他们都听得很熟、都了解,这个事情他们能做,我有信心。有困难来问问,重要地方,需要我讲演,我在摄影棚讲一个录影带,带去播放就可以了;或者翻成文字印成讲演稿发给大家,更好。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福田甚深」,对我们眼前有迫切的需要。今天时间到了。